CN102650454B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50454B
CN102650454B CN201210040391.0A CN201210040391A CN102650454B CN 102650454 B CN102650454 B CN 102650454B CN 201210040391 A CN201210040391 A CN 201210040391A CN 102650454 B CN102650454 B CN 1026504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ater
atomization
air conditioner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403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50454A (zh
Inventor
丝井川高穗
远藤智史
外所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650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0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50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04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搭载有静电雾化装置、能使室内环境舒适并适合于节省资源、重量轻、节能的空调机。本发明的空调机具有从室内空气采取雾化用水的静电雾化装置,将采取雾化用水的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散热部配置在比换热器靠上游的吸入风道中,将雾化粒子的放出部配置在吹出风道中。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搭载有静电雾化装置、能使室内环境舒适并适合于节省资源、重量轻、节能的空调机。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了静电雾化装置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空调机用于使室内空气在换热器中循环,利用加热、冷却、除湿功能等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整,通过将其吹送到室内而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这时,除了进行湿度、温度调节以外,还附加各种功能,使室内成为清洁、舒适的空间。
在室内,随着生活而产生各种臭味的发生源,该臭味发生源对鼻子的嗅觉细胞产生刺激而作为臭味产生感觉。这些臭味发生源是气体、小液滴、微小的尘埃等,当放置时都与因宇宙射线等而电离了的空气中的离子等碰撞而带电,或者由于重力而沉降,或者因气流而与墙壁碰撞,被室内的墙壁、家具、地板顶棚等固定物吸附,需要从室内的空气中除去,或者使其与活性物质接触而分解、变质以消除臭味。但是,因未被分解而被房间的墙壁和地板等吸附、沉降的臭味发生源当温度上升、风吹或因扫除而飞扬时,另外在悬浮在室内空气中时感觉到臭味。
这样,为了对因吸附等而附着在室内的墙壁等上的臭味的发生源进行分解、变质,进行了将OH自由基等的活性物质添加到微小水滴中,使其长寿命化并与臭味的发生源接触而脱臭的试验。
作为试验之一,考虑了将利用静电雾化方式带电的水加入到向室内吹送的空气中而对室内进行脱臭的方法,并为实现这一方法而进行了各种研究。作为这种现有技术,公知有日本特开2006-15016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9-133603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28462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9-276017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对具有水生成装置及静电雾化装置的在未供水的情况下通过静电雾化而具有脱臭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机进行了叙述;其中,水生成装置包括:向吸湿放湿材料层吹送空气的强制送风机构,对向吸湿放湿材料层吹送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对通过吸湿放湿材料层后的空气进行冷却的散热冷却层,储存经冷却而凝结成的水的第一储水部,以及交替地进行使空气中的水分吸附在吸湿放湿材料层中的吸湿循环、和通过将加热空气送入到吸湿放湿材料层中而使被吸附的水分脱离的放湿循环的控制机构;静电雾化装置包括与第一储水部连通的第二储水部以及设置在第二储水部的第一、第二电极。
在专利文献2中,对搭载有静电雾化装置,使室内环境舒适,并适合于节省资源、重量轻、节能的空调机进行了叙述;该空调机具备:静电雾化装置、水生成部、珀尔帖元件、导水路径、形成主气流的流道、以及形成副气流的流道;并将设置于珀尔帖元件的散热面上的散热板与设置于冷却面上的冷却板依次配置在形成副气流的流道中。
在专利文献3中,对静电雾化装置及空调机进行说明。该静电雾化装置为大致的矩形平板状,具备由运送从供水机构滴下来的水的主体部和从该主体部的侧面突出的前端雾化部构成的加水电极,加水电极的主体部的配置为,其长边方向向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在冷却部的下方隔着预定距离的空间与冷却部为非接触,而且在重力方向对冷却部进行投影时,冷却部水平方向的宽度容纳在与主体部的冷却部相对而露出的上表面的长边方向的宽度内;其能够从开始运转起在短时间内喷出水雾,并能稳定地喷出大量水雾。
在专利文献4中,对能够高效地进行加湿运转的空调机进行了叙述。该空调机的特征是,在室内机中具有换热器、送风机及吹出口,换热器的一部分在制热运转时还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由该蒸发器得到的凝结水利用集水机构汇集在一处,并具有使凝结水产生水蒸气而散发到居室内的机构。能够没有浪费地集中凝结水而让这些加湿空气与人接触,利用水蒸气来提高水微粒子的保湿效果,能够防止皮肤的干燥,通过将由蒸发器得到的凝结水没有浪费地集中并使其蒸发而散发到居室内的任意位置,能够进行高效率的加湿运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01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3360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8462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276017号公报
现在,家庭用的空调机要求照顾到环境,强烈要求节省资源、节能。此外,在使用时还要求不让室内的环境恶化,是使用舒适的产品。
专利文献1的系统需要专用的送风机、对进行强制送风的空气进行加热的机构、吸湿放湿材料层、以及对通过吸湿放湿材料层后的空气进行冷却的散热冷却层,其零部件数增加,不能避免成本的上升。另外,由于包含专用的送风机,并将静电雾化装置置于换热器的附近,因而必须相应地减小换热器,难以达到节能。
专利文献2中,由于将雾化用水的生成部置于换热器的附近,因而必须相应地减小换热器,难以达到节能。另外,由于对控制雾化用水的生成部的性能的散热部进行冷却的空气仅利用由送风机的运转而产生的副气流进行运送,因而风量小,必须相应地提高散热部的温度,增加雾化用水的生成部的输入功率,并难以达到节能。
专利文献3中,就雾化用水的生成部、雾化粒子的放出部的配置而言,由于只简单地提示将两者配置在换热器之前的附图,并没有具体的记载。
专利文献4中,由于用珀尔帖元件冷却雾化电极,使水分从周围的空气凝结,并使其立即雾化而散发到室内,因而在同一部位具有雾化用水的生成部和放出部,需要雾化用水的生成和散发用的专用的送风机,这就关系到零部件数增加和成本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就在于提供一种搭载有静电雾化装置、能使室内环境舒适并适合于节省资源、重量轻、节能的空调机。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在具有从室内空气采取雾化用水的静电雾化装置的空调机中,通过将采取雾化用水的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散热部配置在比换热器靠上游的吸入风道中,将雾化粒子的放出部配置在吹出风道中,具有从将来自雾化用水生成部的凝结水运送到上述放出部的运送通道的中途分支的过剩凝结水处理通道,以及设置在该通道的终端的过剩凝结水处理机构来实现的。
方案2记载的空调机在方案1记载的空调机中,将上述电子冷却装置的散热部、吸热部配置在上述换热器的侧板间。
方案3记载的空调机在方案2记载的空调机中,将上述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上述雾化粒子的放出部接近单侧的吹出风道侧壁设置。
方案4记载的空调机在方案1记载的空调机中,将上述散热部与上述换热器相对地设置,将上述吸热部设置在与上述换热器不相对的位置。
方案5记载的空调机在方案2记载的空调机中,与横流风扇的轴正交、且主要与散热部相对的换热器的吸入面平行方向的上述散热部的尺寸比横流风扇轴向的上述散热部的尺寸长。
方案6记载的空调机在方案1记载的空调机中,将上述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散热部配置在过滤器的下游。
方案7记载的空调机在方案1记载的空调机中,上述过剩凝结水处理机构是配置在外箱内表面的保水材料。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方案1记载的发明,能够提供能增加室内所需要的雾化量,能减小向电子冷却装置的输入功率的空调机,不用担心在室内过剩的雾化用水滴下或吹出。
根据方案2,制热、制冷能力及噪音等空调性能得到提高,
根据方案3,吹送的风稳定而提高听觉的舒适感,雾化用水的移动不需要运送件。
根据方案4,能有效地生成雾化用水。
根据方案5,在生成雾化用水时对冷冻循环带来的不良影响小。
根据方案6,总是能在清洁的状态下使用静电雾化装置。
根据方案7,能以简单的结构使过剩的凝结水自然蒸发而不会向箱体外滴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空调机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2是该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该空调机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该空调机的静电雾化装置配置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该静电雾化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表示该静电雾化装置周围的通风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该静电雾化装置的结构图。
图8是过剩水处理部的俯视图。
图9是过剩水处理部的正视图。
图中:
1—空调机,2—室内机,5—遥控器,6—室外机,8—连接配管,21—箱体底座,23—装饰框,25—前面板,27—空气吸入口,29—空气吹出口,33—室内换热器,35—接露盘,39—排水配管,42—静电雾化装置,231—过滤器,270—换热器吸入风道,290—吹出风道,290c—吹出风道侧壁,291—上下风向板,295—左右风向板,311—送风风扇,313—送风电动机,332—侧板L,333—侧板R,334—翅片,335—制冷剂管,338—散热板(散热部),338a—散热翅片,396—受光部,397—显示部,422—雾化电极,425—冷却板(吸热部),425c—冷却空间,425d—冷却空间开口,428—离子电极,430—雾化粒子放出部,440—雾化用水生成部,441—珀尔帖元件,442—低温部,443—绝缘片,444—高温部,446—生成水引导件,446a—槽,447—盛过剩水部件,450—高电压发生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中的相同符号表示相同物或相当物。
首先,利用图1、图2说明空调机的整体结构。图1是表示空调机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图2是该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侧剖视图。
空调机1用连接配管8连接室内机2和室外机6而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室内机2将室内换热器33置于箱体底座21的中央部,在换热器33的下方配置长度与换热器33的宽度大致相等的横流风扇式的送风风扇311,并安装接露盘35等。用装饰框23覆盖上述部件,在装饰框23的前面安装前面板25。在该装饰框23的上下设有吸入室内空气的空气吸入口27、和吹送温度湿度经调整后的空气的空气吹出口29。在吹出风道290的中途具备使气流偏向左右方向的左右风向板295,在空气吹出口29具备使气流偏向上下方向的上下风向板291。
当上述送风风扇311利用风扇电动机313旋转时,室内空气从设置于室内机2的上表面的空气吸入口27通过室内换热器33、送风风扇311而从空气吹出口29吹出。
在箱体底座21上安装有送风风扇311、过滤器231、室内换热器33、接露盘35、上下风向板291、左右风向板295等基本的内部结构件。并且,这些基本的内部结构件被由箱体底座21、装饰框23及前面板25构成的箱体包围且构成室内机2。
室内换热器33由铝制的多片翅片334及插入到在这些翅片334上开的孔中的制冷剂管335形成,用侧板L332及侧板R333将它们夹住以进行支撑。
翅片与翅片的间隔为微小间隙,通过使室内的空气流通过该间隙而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另外,在前面板25的下部配置有显示运转状况的显示部397和接收来自遥控器5的操作信号的受光部396。
下面,使用图3~图8说明实施例的静电雾化装置。图3是表示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室内机的静电雾化装置配置部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静电雾化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表示静电雾化装置周围的通风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静电雾化装置的结构图,图7(a)是俯视图,图7(b)是侧视图,图7(c)是正视图。图8是过剩水处理部的俯视图。
静电雾化装置42由高电压发生装置450、雾化粒子放出部430及雾化用水生成部440等构成。
将由该高电压发生装置450产生的-3kV~-6kV的高电压施加到雾化电极422及离子电极428上,将从雾化用水生成部440供给的水分从雾化电极422的前端形成微小水粒,而且使其带电并放出。另外,从离子电极428放出离子。
实施例中,设有从室内机2的吹出风道侧壁290c向吹出风道290突出,并容纳有上述雾化电极422及离子电极428的雾化粒子放出部430。
上述雾化用水生成部440采用利用珀尔帖效应使水分从空气中凝结的方式。在珀尔帖元件441的低温部442安装有作为吸热部的冷却板425,在高温部444安装有作为散热部的散热板338。如图7(b)所示,冷却板425隔着电绝缘片443与珀尔帖元件441的低温部442密合,从而冷却周围空气中的水分而使其凝结。
如图7(a)、图7(b)所示,在冷却板425的下方隔着空间设有生成水引导件446,用来承接在冷却板425的表面凝结而滴下的凝结水,并将其引导到雾化粒子的放出部430。由此,在冷却板425上凝结的雾化用水由生成水引导件446引导而供给至雾化电极422。
冷却板425的冷却面面对冷却空间425c并且与铅直方向平行地设置。冷却空间425c的前部开口而形成冷却空间开口425d,其前面与室内换热器33的吸入风道270连通,并在下方设有生成水引导件446。
在驱动送风风扇311并使静电雾化装置42运转时,用高电压发生装置450将负的高电压施加到雾化电极422及离子电极428上。
这时,从离子电极428向周围的空气引起电晕放电,放出电子,产生离子。另外,从雾化电极422放出带电的微小粒子的水,将该离子和带电的微小粒子的水放出到吹出风道290中,并随着吹出气流而向室内吹出,发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等的效果。
此时,如图6所示,通过送风风扇311的运转而产生从吸入口27流向吹出口29的气流,室内空气流入到与珀尔帖元件441周围的空气连通的换热器33的吸入风道270内。利用该气流从雾化用水生成部440的散热板338进行散热,另外,向冷却板425供给水分,凝结而生成雾化用水。
这时,为了从珀尔帖元件441进行良好的散热,在安装于高温部444的散热板338上设有散热翅片338a。使该散热翅片338a与换热器33对置,并将其长度方向设置成与铅直方向大致平行,从而不会成为来自上面的吸入口27吸入气流的阻力。
另一方面,在冷却空间425c中,通过冷却空间开口425d吸入的空气中的水分由于基于由冷却面的温度决定的饱和绝对湿度与由吸入空气的温度、湿度决定的绝对湿度之差物质移动而迅速地移动,在冷却面上产生结露。这种情况冷却板425隔着散热板338设置在与珀尔帖元件441相反侧。由此,冷却板425被散热板338挡住,成为能遮挡来自换热器33的辐射热的结构,即使在制热时冷却面的温度也不受来自换热器33的热影响,能够稳定地进行雾化用水的生成。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空气中的水分向冷却板425移动,能连续地进行结露。该结露的水逐渐增大,沿与铅直方向平行设置的冷却板425的表面流下,再从下端向设置于下方的生成水引导件446滴下。滴下的水滴因重力而向下方流下,达到设置于吹出风道290内的雾化粒子放出部430的雾化电极422。
当从高电压发生装置450对雾化电极422施加高电压时,带电的微小粒子的水从雾化电极422的前端雾化并随气流向室内空间吹出。已雾化的带电的微小粒子的水随气流充满室内,如上所述,对室内的空气及墙壁、窗帘、家具等的臭气成分发挥脱臭效果。
这样,通过送风风扇311的运转,散热板338被从箱体上表面的吸入口27吸入到换热器33的吸入风道中的大量的气流充分地冷却,能够可靠地使冷却板425达到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以下。
另外,通过对上述冷却板425进行遮挡而免受来自换热器33的辐射,从而冷却面的温度不会受到换热器33的影响,即使像制热时那样在室内空气的温度及湿度低时,也能确保充分的结露量。
一般已知,当通过静电雾化而使微小粒子的水带电并悬浮在室内时,利用这些电荷产生自由基等而显示出脱臭作用。这时,即使静电雾化的水的量极少,由于纳米级的微小粒子的水而使其个数庞大,显现其脱臭效果。
这样,由于使空气调节用的送风风扇311运转,使雾化用水生成部440的周围的空气流动,因而不需要用于雾化用水生成部440的专用风扇,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及减轻重量。另外,也不需要雾化用水生成部440的专用风扇运转用的能量。
这样,实施例的空调机具有从室内空气采取雾化用水的静电雾化装置,将采取雾化用水的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散热部配置在比换热器靠上游的吸入风道中,将雾化粒子的放出部配置在吹出风道中。
一般,电子冷却装置的低温部的冷却量受到高温部的散热性能很大的控制,当高温部的散热未持续进行时,即使增大冷却侧的传热面积及热传递率,冷却性能的提高也很有限。
在实施例的空调机中,将采取雾化用水的电子冷却装置的散热部配置在比换热器靠上游的吸入风道中。由此,由于将散热部置于为了对室内制热制冷而使室内空气循环的室内送风机引起的大量的吸入气流中,因而散热在与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基本相同的温度吸入气流中进行,能够得到足够的温度差,能够进行充分的散热。
此外,为了通过静电雾化来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所需要的量高达数mL/h,因而可知为采取必要的雾化用水所需要的散热部的传热面积、需要风量与进行空气调节所需要的传热面积、需要风量相比相当小,因而即使增加一些散热部的传热面积也不足以对空气调节带来影响。
另外,由于在吸热部结露的水分的供给源是具有与被换热器加热或冷却之前的室内空气基本相同的湿度的上述大量的吸入空气,因而所包含的水分的量对于所需要的雾化用水的量是足够的量,而且距达到露点的温度差小,以少的吸热量就能达到露点,能很容易地结露。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在散热量、吸热量不足的场合,通过提高(降低)电子冷却装置的高温侧(低温侧)的温度就能增加雾化用水的生成量,确保性能变得容易。另外,由于通过增加散热侧、吸热侧的传热面积能够基本上确保与传热面积的增加比例成比例的散热量、吸热量,因而能减少对电子冷却装置的输入功率。
另外,在将雾化粒子的放出部配置在换热器的上游的情况下,放出的雾化粒子与换热器的翅片碰撞而附着在翅片上,再有,还与送风机的叶片及风道的壁碰撞附着,其余的部分则到达室内,因而到达室内的雾化粒子大幅度地减少。
在本发明中,由于将雾化粒子的放出部配置在吹出风道中,因而只有上下风板成为放出的雾化粒子与室内之间的障碍物,大部分的雾化粒子不受障碍物的干扰而向室内流出,由于脱臭作用等而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因此,与将放出部配置在换热器的上游的情况比较,能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
再有,由于不需要像专利文献1、2那样具有静电雾化装置用的专用的送风机,因而能节能、节省空间、节省资源,减少零部件数,并提高可靠性。
因此,能够提供能增加室内所需要的雾化量,减少对电子冷却装置的输入功率的空调机。
另外,实施例的空调机将上述电子冷却装置的散热部、吸热部配置在上述换热器的侧板之间。
由此,由于能有效地利用从吸入口到换热器的宽广的部分来配置吸热部、散热部,因而尺寸的制约也少。
另外,在专利文献1、2中,由于将电子冷却装置配置在换热器的侧面而相应地减小换热器的宽度,但在本发明中,由于将电子冷却装置配置在过滤器与换热器之间的空间中,因而相对于相同箱体的宽度尺寸而增大换热器的宽度,能够增加室内侧换热器传热面积,能够使空调机的制热、制冷性能良好。
再有,通过增大换热器的宽度,能够扩展吸入风道,降低通过换热器内、吸入风道内的吸入气流的风速,能够实现送风噪音的降低和送风机输入功率的降低。
因此,能够提供制热、制冷能力及噪音低等空调性能得到提高的空调机。
另外,实施例的空调机将上述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上述雾化粒子的放出部靠近单侧的吹出风道侧壁设置。
由此,在气流容易变得不稳定的风道的侧壁部流速稳定,能抑制剥离音等噪音而提高听觉舒适度。另外,由于靠风道的单侧设置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雾化粒子的放出部,因而生成水的移动距离小,移动所需要的时间也缩短,能够抑制移动途中的再蒸发,不会浪费已生成的雾化用水。
另外,由于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雾化粒子的放出部为上下并列,直到生成水的雾化粒子的放出部的移动也只能由重力进行,因而不需要用于运送生成水的保水材料或吸水材料,关系到减少零部件数,相应地还减少组装作业工时并降低成本。
因此,能够提供吹出风稳定且听觉舒适度提高,雾化用水的移动不需要运送材料的空调机。
另外,实施例的空调机将上述散热部与上述换热器相对设置,将上述吸热部设置在与上述换热器不相对的位置。
由此,由于将散热部暴露于流入换热器的大量吸入气流中,因而能良好地进行散热,促进雾化用水的生成。此时,由于散热部挡住吸热部与换热器之间,使吸热部与换热器不相对,因而即使在制热时换热器的温度高时,也不受来自换热器的辐射的影响,能发挥稳定的吸热性能而有效地生成雾化用水。
因此,能够提供能有效地生成雾化用水的空调机。
另外,就实施例的空调机而言,与横流风扇的轴正交、且散热部主要与相对的换热器的吸入面平行方向的上述散热部的尺寸比横流风扇轴向的上述散热部的尺寸长。
由此,沿换热器的吸入气流形成散热部,对吸入空气的流动的扰乱少,并且与横流风扇轴向的散热部的尺寸大的场合比较,吸入空气的通风截面面积的减少较小,能够抑制吸入气流的阻力的增加,减轻对冷冻循环的坏的影响。
因此,能够提供生成雾化用水时的、对冷冻循环的不良影响小的空调机。
另外,实施例的空调机将上述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散热部配置在过滤器的下游。
由此,由于能有效地利用从过滤器到换热器的宽广的部分来配置吸热部、散热部,因而尺寸的制约也少。另外,由于流经吸热部的吸入空气用过滤器除去尘埃,因而凝结的雾化用水所含的尘埃的量也少,污染直到雾化粒子的生成部的雾化用水的运送路径的可能性也减小。
因此,能够提供静电雾化装置总是能以清洁的状态使用的空调机。
下面,使用图8、图9说明雾化用水的生成为过剩的情况的处理。图9是过剩水处理部的正视图。
在雾化用水生成部440的冷却板425的下方配置生成水引导件446,用来接收从冷却板425滴下来的水。在生成水引导件446上设有作为过剩凝结水处理水道的流槽446a,在雾化用水的生成过剩时,若在生成水引导件446的底部积存某种程度的生成水,则生成水便沿流槽446a落下到作为过剩凝结水处理机构的下方的盛过剩水部件447。
盛过剩水部件447是粘贴在装饰框23底部内表面上的吸水性的板状部件,来自流槽446a的过剩的生成水在部件上迅速地扩散而在板状部件上扩展开,受到来自被暴露于室内空气中的装饰框23的热,水便从扩散的宽广的面迅速地蒸发。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在室内空气的温度高时等,即使产生由于雾化而消耗的量以上的凝结水,剩余的凝结水在盛过剩水部件447上向室内蒸发,在室内的湿度高时,也不会因过剩的凝结水而弄湿室内机2的内部及周围。
这样,实施例的空调机具有从将来自上述雾化用水生成部的凝结水运送到上述放出部的运送通道的中途进行分支的过剩凝结水处理水道及设置在该处理水道终端的过剩凝结水处理机构。
由此,万一在雾化粒子的放出比雾化用水的生成少的场合,为过剩的雾化用水也流向过剩凝结水处理水道,由终端的过剩凝结水处理机构进行处理,而不会向室内滴下,或者从吹出口以水滴状吹出。
因此,能够提供不用担心在室内为过剩的雾化用水滴下或吹出的空调机。
另外,实施例的空调机的上述过剩凝结水处理机构是配置在外箱的内表面的保水材料。
由此,为过剩的凝结水被保水材料吸收,并从其表面自然蒸发,不会滴下到箱体外。
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提供使过剩的凝结水自然蒸发而不会使其向箱体外滴下的空调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按照方案1记载的空调机,具有从室内空气采取雾化用水的静电雾化装置,将采取雾化用水的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散热部配置在比换热器靠上游的吸入风道中,将雾化粒子的放出部配置在吹出风道中。
由此,将采取雾化用水的电子冷却装置的散热部配置在比换热器靠上游的吸入风道中。由此,由于将散热部置于为了对室内进行制热制冷而使室内空气循环的室内送风机引起的大量的吸入气流中,因而能够在与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温度基本相同的温度的吸入气流中进行散热,能够得到足够的温度差,能进行充分的散热。
此外,由于为了通过静电雾化来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所需要的量高达数mL/h,因而可知为采取必要的雾化用水所需要的散热部的传热面积、需要风量与进行空气调节所需要的传热面积、需要风量相比相当小,因而即使增加一些散热部的传热面积也不足以对空气调节带来影响。
另外,由于在吸热部凝结的水分的供给源是与被换热器加热或冷却的之前的室内空气的湿度基本相同的上述大量的吸入空气,因而所包含的水分的量相对于所需要的雾化用水的量是足够的量,而且,达到露点的温度差小,以少的吸热量就能达到露点,能很容易地结露。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散热量、吸热量不足的场合,通过提高(降低)电子冷却装置的高温侧(低温侧)的温度就能增加雾化用水的生成量,确保性能变得容易。另外,由于通过增加散热侧、吸热侧的传热面积就能基本上确保与传热面积的增加比例成比例的散热量、吸热量,因而能减小对电子冷却装置的输入功率。
另外,在将雾化粒子的放出部配置在换热器的上游的场合,由于所放出的雾化粒子与换热器的翅片碰撞而附着在翅片上,进而,还与送风机的叶片及风道的壁碰撞而附着在其上,仅其剩余的部分到达室内,因而到达室内的雾化粒子大幅度地减少。
在本发明中,由于将雾化粒子的放出部配置在吹出风道上,因而只有上下风向板成为所放出的雾化粒子与室内之间的障碍物,大部分的雾化粒子不会被障碍物干扰而向室内流出,利用脱臭作用等而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因此,与将放出部配置在换热器的上游侧的情况相比,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能有效地进行。
再有,由于不需要像专利文献1、2那样具备静电雾化装置用的专用的送风机,因而能节能、节省空间、节省资源,且零部件数减少,可靠性也提高。
因此,能够得到能增加室内所需要的雾化量、减小对电子冷却装置的输入功率的空调机。
另外,按照方案2记载的空调机,将上述电子冷却装置的散热部、吸热部配置在上述换热器的侧板间。
由此,由于能有效地利用从吸入口到换热器的宽广的部分来配置吸热部、散热部,因而尺寸的制约也少。
另外,在专利文献1、2中,由于将电子冷却装置配置在换热器的侧面而相应地减小换热器的宽度,但在本发明中,由于将电子冷却装置配置在过滤器与换热器之间的空间中,因而相对于相同箱体的宽度尺寸而增大换热器的宽度,能够增加室内侧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能够使空调机的制热、制冷性能良好。
再有,通过增大换热器的宽度,能够扩展吸入风道,降低通过换热器内、吸入风道内的吸入气流的风速,能够实现送风噪音的降低和送风机输入功率的降低。
因此,能够得到制热、制冷能力及噪音低等空调性能得到提高的空调机。
另外,按照方案3记载的空调机,将上述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上述雾化粒子的放出部靠近单侧的吹出风道侧壁设置。
由此,在气流容易变得不稳定的风道的侧壁部流速稳定,能抑制剥离音等噪音而提高听觉舒适度。另外,由于靠风道的单侧设置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雾化粒子的放出部,因而生成水的移动距离小,移动所需要的时间也缩短,能够抑制移动途中的再蒸发,不会浪费已生成的雾化用水。
另外,由于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雾化粒子的放出部为上下并列,直到生成水的雾化粒子的放出部的移动也只由重力进行,因而不需要用于运送生成水的保水材料或吸水材料,关系到减少零部件数,相应地还减少组装作业工时并降低成本。
因此,能够提供吹出风稳定且听觉舒适度提高,雾化用水的移动不需要运送材料的空调机。
另外,按照方案4记载的空调机,将上述散热部与上述换热器相对设置,将上述吸热部设置在与上述换热器不相对的位置。
由此,由于将散热部暴露于流入换热器的大量吸入气流中,因而能良好地进行散热,促进雾化用水的生成。此时,由于散热部挡住吸热部与换热器之间,使吸热部与换热器不相对,因而即使在制热时换热器的温度高时,也不受来自换热器的辐射的影响,能发挥稳定的吸热性能而有效地生成雾化用水。
因此,能够得到能有效地生成雾化用水的空调机。
另外,按照方案5记载的空调机,与横流风扇的轴正交、且主要与散热部相对的换热器的吸入面平行方向的上述散热部的尺寸比横流风扇轴向的上述散热部的尺寸长。
由此,沿换热器的吸入气流形成散热部,对吸入空气的流动的扰乱少,并且与横流风扇轴向的散热部的尺寸大的场合比较,吸入空气的通风截面面积的减少较小,能够抑制吸入气流的阻力的增加,减轻对冷冻循环的不良影响。
因此,能够得到生成雾化用水时的、对冷冻循环的不良影响小的空调机。
另外,按照方案6记载的空调机,将上述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散热部配置在过滤器的下游。
由此,由于能有效地利用从过滤器到换热器的宽广的部分来配置吸热部、散热部,因而尺寸的制约也少。另外,由于流经吸热部的吸入空气用过滤器除去尘埃,因而凝结的雾化用水所含的尘埃的量也少,污染直到雾化粒子的生成部的雾化用水的运送路径的可能性也减小。
因此,能够得到静电雾化装置总是能以清洁的状态使用的空调机。
另外,按照方案7记载的空调机,具有从将来自上述雾化用水生成部的凝结水运送到上述放出部的运送通道的中途进行分支的过剩凝结水处理水道及设置在该处理水道终端的过剩凝结水处理机构。
由此,万一在雾化粒子的放出比雾化用水的生成少的场合,为过剩的雾化用水流向过剩凝结水处理水道,由终端的过剩凝结水处理机构进行处理,而不会向室内滴下,或者从吹出口以水滴状吹出。
因此,能够得到不用担心在室内为过剩的雾化用水滴下或吹出的空调机。
另外,按照方案8记载的空调机,上述过剩凝结水处理机构是配置在外箱的内表面的保水材料。
由此,为过剩的凝结水被保水材料吸收,并从其表面自然蒸发,不会滴下到箱体外。
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得到使过剩的凝结水自然蒸发而不会使其向箱体外滴下的空调机。

Claims (7)

1.一种空调机,具有从室内空气采取雾化用水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采取雾化用水的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散热部配置在比换热器靠上游的吸入风道中,将雾化粒子的放出部配置在吹出风道中,
具有从将来自雾化用水生成部的凝结水运送到上述放出部的运送通道的中途分支的过剩凝结水处理通道,以及设置在该通道的终端的过剩凝结水处理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电子冷却装置的散热部、吸热部配置在上述换热器的侧板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上述雾化粒子的放出部接近单侧的吹出风道侧壁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散热部与上述换热器相对地设置,将上述吸热部设置在与上述换热器不相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与横流风扇的轴正交、且主要与散热部相对的换热器的吸入面平行的方向的上述散热部的尺寸比横流风扇轴向的上述散热部的尺寸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电子冷却装置的吸热部及散热部配置在过滤器的下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过剩凝结水处理机构是配置在外箱内表面的保水材料。
CN201210040391.0A 2011-02-28 2012-02-20 空调机 Active CN1026504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1110 2011-02-28
JP2011041110A JP5427809B2 (ja) 2011-02-28 2011-02-28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0454A CN102650454A (zh) 2012-08-29
CN102650454B true CN102650454B (zh) 2014-11-05

Family

ID=46692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40391.0A Active CN102650454B (zh) 2011-02-28 2012-02-20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427809B2 (zh)
CN (1) CN1026504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3144B (zh) * 2013-08-06 2016-01-13 宁夏东吴农化有限公司 恒湿空调
CN110748967B (zh) * 2019-10-18 2021-08-27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54208A (ja) * 2004-03-15 2005-09-2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静電霧化装置
JP2006102202A (ja) * 2004-10-06 2006-04-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浄化装置
JP4687081B2 (ja) * 2004-11-25 2011-05-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174587B2 (ja) * 2008-08-29 2013-04-03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574636B2 (ja) * 2009-08-06 2014-08-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150162A 2006.06.15 *
JP特开2011-36739A 2011.02.2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27809B2 (ja) 2014-02-26
CN102650454A (zh) 2012-08-29
JP2012177524A (ja) 201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2943C (zh) 空调机
JP5183274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1240912B (zh) 空调机
JP5113502B2 (ja) 静電霧化装置
JP2008190813A (ja) 静電霧化装置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JP4942799B2 (ja) 除加湿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4551288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3079755A (ja) イオン送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節装置
CN102650454B (zh) 空调机
JP4942792B2 (ja) 除加湿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1504170B (zh) 空调机
JP5216518B2 (ja) 空気調和機
JP5202720B2 (ja) 除加湿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5107202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7532814A (zh) 湿度管理装置和方法
JP2010091194A (ja) 空気調和機
JP6335418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12093083A (ja) 除加湿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533143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H10238812A (ja) 空調システム
WO2023185064A1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JP2923765B2 (ja) 室内空気調和装置
KR101081081B1 (ko) 공기 조화기
JP2010029858A (ja) 静電霧化装置
JP2012071251A (ja) 除湿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02

Address after: Chinese Hongkong Kowloon Bay

Patentee after: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2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Chinese Hongkong Kowloon Bay

Patentee before: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