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8123A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8123A
CN102638123A CN201210007442XA CN201210007442A CN102638123A CN 102638123 A CN102638123 A CN 102638123A CN 201210007442X A CN201210007442X A CN 201210007442XA CN 201210007442 A CN201210007442 A CN 201210007442A CN 102638123 A CN102638123 A CN 1026381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rotating machine
electric rotating
terminal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074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38123B (zh
Inventor
樱田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381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81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381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81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简易的结构确保收容旋转电机主体的外壳内外的密封性且提高组装性,并能够增加高压部与低压部之间的爬电距离的旋转电机。利用螺栓(82)将旋转电机主体(40)的电源端子(92)紧固于端子板(60)后,将罩构件(80)安装在外壳(46)上,从而利用密封部(80c)将开口部(78)密封。在密封时,将电力线(30)的端子(120)和汇流条(110)在外壳(46)的外部进行紧固而使其导电的螺母(104)自动配置在外壳(46)上。在汇流条(110)的组装后的状态下,螺母(104)的导电部(P)(高压部)与外壳(46)的导电部(Q)(接地电位)之间的爬电距离(Dc)相应地增长了对螺栓(122)的紧固时的应力进行分散的减壁凹部(96)的爬电距离量。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电动机或发电机进行动作的旋转电机(电动发电机),尤其是涉及具有如下的结构的旋转电机,即,对来自电力转换器的电力线与在外壳的内部收容的旋转电机主体的电源端子之间进行电连接的导电构件被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如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提出了一种具有导电部结构的旋转电机(2),该导电部结构通过螺栓(11a)对与定子线圈(10)连接的电源端子和一端固定在从电力转换器供给电力的线束(端子)(6)上的汇流条状的接线柱(9)的另一端之间进行紧固而导通。
另外,如专利文献2的图2及图3所示,提出了一种旋转电机,在收容旋转电机的电动机壳体(21)上设置贯通孔(22),在该贯通孔(22)安装有用于将汇流条(71)和端子(52)连接的大致圆柱状的端子板(31),该汇流条(71)与电动机壳体(21)内部的旋转电机主体的端子(电源端子)(14)连结,该端子(52)与电动机壳体(21)外部的来自逆变器(130)的电源线(电力线)(51)连接。
这种情况下,端子板(31)的外周侧为了取得与电动机壳体(21)的绝缘而形成为圆筒状的树脂部(34),端子板(31)的内周侧形成为圆柱状的金属部(32)。呈所述圆柱状的所述金属部(32)的上表面作为沿轴向设有螺纹槽的底座部。通过使与电力线(51)连接的端子(52)与所述底座部重叠,并将螺栓(83)从电动机壳体(21)的外侧朝向内侧与所述底座部的所述螺纹槽螺合,从而将与所述电力线(51)连接的端子(52)紧固于所述端子板(31)。并且,为了防止异物向电动机壳体(21)的内部的侵入,在端子板(31)的树脂部(34)的圆筒状部的外周面与贯通孔(22)的周面之间还填充有树脂(2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538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48409号公报
不过,将来自电动机外部的电力线的端子和旋转电机主体的电源端子在端子板处电连接时,考虑到电力线的端子的拆装且考虑到组装性的简易性时,对电力线的端子和端子板进行紧固的螺栓优选从外壳的外侧朝向内侧进行紧固。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旋转电机中,在与定子线圈连接的电源端子,即旋转电机主体的电源端子与从电力转换器供给电力的端子之间,从外壳的内部穿过螺栓,并利用螺母从外部进行紧固,因此,存在组装性差的课题。
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2的旋转电机中,螺栓从外壳的外侧朝向内侧进行紧固,因此可认为螺栓自身的组装性良好,但是从电力线的端子到端子板、汇流条及旋转电机主体的电源端子的导电部结构(电力部连接结构)复杂,而且由于通过树脂充填对外壳的内外进行密封,因此存在总体的组装时间变长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此种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易的结构来确保对旋转电机主体进行收容的外壳内外的密封性,提高组装性,并能够增加电压施加部(高压部)与外壳电位(低压部,即通常的接地电位)之间的沿着绝缘物的表面的最短距离即爬电距离的旋转电机。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具有将导电构件固定在外壳的内部的结构,该导电构件将来自电力转换器的电力线与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收容的旋转电机主体的电源端子之间电连接,其具有以下的特征(1)~(5)。
(1)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底座构件,其由载置有所述旋转电机主体的所述电源端子的所述导电构件的一部分构成;第一紧固构件,其将载置于所述第一底座构件的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底座构件卡合而紧固;开口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以便于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和外部连通且能够使所述第一紧固构件插通至向所述第一底座构件卡合的卡合位置;罩构件,其具有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密封的密封部,并且设有在密封时载置所述导电构件的另一部分的第二底座构件,其中,在所述罩构件的、靠所述外壳的内部侧的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底座构件之间设有凹部。
根据具有该特征(1)的发明,使第一紧固构件穿过开口部插通至第一底座构件,通过所述第一紧固构件将旋转电机主体的电源端子和导电构件的一部分紧固后,将具有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密封的密封部的罩构件安装于外壳,从而利用所述密封部将所述开口部密封,并且在密封时,将载置有所述导电构件的另一部分的所述罩构件中的第二底座构件配置于所述外壳,因此,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来确保收容旋转电机主体的外壳内外的密封性,并且能够简化组装工序,减少外壳内外的导电部结构相关的部件个数,提高组装性,且由于在被施加高压的所述第二底座构件(高压部)与所述外壳(低压部,即通常的接地电位)之间的爬电距离的路径上设有所述凹部,因此能够与沿着凹部形状的爬电距离量相应地使整体的爬电距离(高压部与低压部之间的沿着绝缘物的表面的最短距离)增长。
(2)在具有上述的特征(1)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座构件和所述导电构件的另一部分通过基于外螺纹构件及内螺纹构件的螺合来结合,所述凹部沿着所述外螺纹构件及(或)所述内螺纹构件的旋转方向而形成为弧形形状。
在具有该特征(2)的发明中,相对于将所述第二底座构件和所述导电构件的另一部分螺合而结合的外螺纹构件及内螺纹构件,所述凹部沿着所述外螺纹构件及(或)所述内螺纹构件的旋转方向形成为弧形形状,因此在作用于对内螺纹构件进行支承的部位上的应力的作用下,弧形形状发生变形,当弧形形状发生变形时,作用在对内螺纹构件进行支承的部位上的应力分散。
(3)在具有上述的特征(2)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构件由端子板和一端部与所述端子板连结的汇流条构成,由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一部分构成的第一底座构件作为所述端子板,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另一部分作为将另一端部载置于所述第二底座构件的所述汇流条。
在具有该特征(3)的发明中,由导电构件的一部分构成的第一底座构件作为端子板,所述导电构件的另一部分作为将另一端部配置于所述第二底座构件的汇流条,因此,在外壳的内部,通过第一紧固构件将所述旋转电机主体的电源端子和端子板连结后,将罩构件安装于外壳时,所述汇流条的另一端部被定位于所述第二底座构件,在该状态下,能够在所述端子板上连结汇流条的一端部,因此能够减少组装工时。
(4)在具有上述的特征(3)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构件是螺栓,在所述端子板上的面向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部的位置形成有将所述螺栓紧固的螺纹槽,通过使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端子板的所述螺纹槽重叠,并将所述螺栓的螺纹部穿过所述开口部而与所述螺纹槽螺合,从而将所述端子板和所述电源端子紧固。
根据具有该特征(4)的发明,由于利用螺栓在形成有螺纹槽的端子板上紧固电源端子,因此能够简化紧固结构。
(5)在具有上述的特征(4)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座构件是在所述罩构件上安装所述内螺纹构件而成的嵌入螺母,使所述汇流条的所述另一端部和在来自所述电力转换器的电力线的端部设置的端子与所述嵌入螺母重叠,将作为所述外螺纹构件的另一螺栓与所述嵌入螺母螺合,而将所述电力线的所述端子和所述汇流条的另一端部紧固。
根据具有该特征(5)的发明,利用从外壳的开口部插通的螺栓将旋转电机的电源端子紧固于端子板后,在外壳安装罩构件,然后,将汇流条的一端部紧固于端子板,使所述汇流条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电力线的端子与所述罩构件的嵌入螺母重叠而利用另一螺栓紧固,从而能够在简易的结构且良好的组装性的基础上将旋转电机的电源端子和电力线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使第一紧固构件从设置于外壳的开口部插通至第一底座构件,通过所述第一紧固构件将旋转电机主体的电源端子和导电构件的一部分紧固后,将具有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密封的密封部的罩构件安装于外壳,从而利用所述密封部将所述开口部密封,并且在密封时,将配设有所述导电构件的另一部分的所述罩构件中的第二底座构件配置于所述外壳,因此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来确保收容旋转电机主体的外壳内外的密封性,提高组装性,且由于在被施加高压的所述第二底座构件(高压部)与所述外壳(低压部,即通常的接地电位)之间的爬电距离的路径上设有所述凹部,因此能够与沿着凹部形状的爬电距离量相应地增长爬电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搭载于车身的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旋转电机(电动机)的外壳的主视图。
图4是旋转电机(电动机)的局部剖开的局部剖视主视图。
图5是图4中包含导电部结构的部分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图6是对设置于外壳的开口部进行密封的罩构件的从表侧观察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7是罩构件的从背侧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8是与减壁凹部对应的减壁形状立体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利用螺栓将端子紧固于端子板的状态的局部剖开放大剖视图。
图10是高压部与低压部之间的爬电距离的增加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0…旋转电机
26…电力转换器
30…电力线
32、34a、34b、42、46…外壳
40…旋转电机主体
45…导电构件
54…定位构件
56…绝缘构件(垫圈构件)
60…端子板
78…开口部
80…罩构件
80a…底板部
80b…底座部
80c…密封部
80d、80f…圆筒部
80e…槽
80R…背面部
80S…表面部
82、122…螺栓
92…电源端子
94…减壁形状立体
96…减壁凹部
104…螺母
130…障碍构件
Dc…爬电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0{作为电动机(motor)或发电机(generator)发挥功能。以下,为了便于理解而称为电动机。}搭载于车身12的具有前轮14和后轮16的四轮的车辆18(电动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表示车辆18的示意性侧视图。
在车辆18的未图示的座椅下的地板下配置有蓄电池20。在车辆18的比仪表板下面板22靠前方的电动机室24中搭载有电动机10和电力转换器26,电动机10的旋转轴的旋转向使左右前轮14旋转的车轴29传递。
在电动机10的铅垂上方搭载的电力转换器26与蓄电池20之间连接有直流的两根电力线28,在电力转换器26与电动机10之间连接有交流三相的三根电力线30。
在电动机10的牵引时,从蓄电池20经由电力线28、电力转换器26及电力线30向电动机10供给电力,而在电动机10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的再生时,从电动机10经由电力线30、电力转换器26及电力线28对蓄电池20充电。
电力转换器26包括:具有微型计算机的控制器;通过该控制器控制的逆变器(电力转换器主体)。
图3表示用于说明电动机10的外壳32(电动机壳体)的主视图(从车辆18的前方观察的图)。外壳32包括分割成两部分的变速器外壳34a、34b(变速器壳体)、中心外壳42(中心壳体)、左侧外壳46(左侧壳体,简称为外壳46)。
变速器外壳34a、34b收容将电动机10的旋转轴的旋转向车轴29传递的变速器(包括对电动机10的旋转轴的旋转进行变速的齿轮机构及差速齿轮)。中心外壳42收容旋转电机主体40(电动机主体)。左侧外壳46收容将旋转电机主体40的三相的各线圈48和来自电力转换器26的三相的各电力线30分别电连接的导电部结构44(连接部)。
在左侧外壳46收容的导电部结构44的、与电力转换器26连接的连接侧被紧固于左侧外壳46的罩49覆盖。
旋转电机主体40包括卷绕有线圈48(绝缘覆盖电线)的定子50和固定有永久磁铁的转子52。三相量的线圈48的端部被引出且在导电部结构44的旋转电机主体40侧被连接。
变速器外壳34a、34b、中心外壳42及左侧外壳46通过规定的螺栓紧固成将旋转电机主体40收容在中心外壳42内的状态。
图4表示电动机10的局部剖开的剖视主视图。
图5表示图4中包含导电部结构44的部分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导电部结构44基本上包括导电构件45和定位构件54。导电构件45由端子板60(第一底座构件)和汇流条110构成。定位构件54包括金属制的端子板60和围绕该端子板60而从外壳46进行绝缘保持的绝缘构件56(也称为垫圈构件)。
在该实施方式中,端子板60构成导电构件45的一部分,汇流条110构成导电构件45的另一部分。
在导电部结构44的旋转电机主体40侧,与线圈48连接的电源端子92通过螺栓82(第一紧固构件)而紧固于端子板60。而且,在导电部结构44的中间部,汇流条110的一端部110a通过螺栓116而紧固于端子板60。而且,在导电部结构44的电力转换器26侧,汇流条110的另一端部110b通过螺栓122和螺母104而与电力线30的端子120紧固在一起。如此,来自电力转换器26的电力线30和来自旋转电机主体40的线圈48对导电部结构44进行中继而被电连接。从这种意义出发,包括端子板60和螺母104在内的导电部结构44也称为中继结构(中继端子结构)。
端子板60具备长方体状的底座部60a和向该底座部60a的一端部侧扩开而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凸缘部60b。在端子板60的凸缘部60b的外周面嵌入O形环62。
在底座部60a(的支承面)上,沿着与该支承面正交的方向形成有螺纹槽60c。在凸缘部60b(的支承面)上,沿着与该支承面正交的方向也形成有螺纹槽60d。
绝缘构件56包括:圆筒部56b(筒部),其设有用于供紧固于螺纹槽60c的螺栓82穿过的开口部56a;U字状部56c,其与该圆筒部56b的底面侧相连且包围凸缘部60b的支承面。在绝缘构件56的圆筒部56b的外周部嵌入O形密封环64。
图6表示罩构件80的从表侧(外壳46的外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7表示罩构件80的从背侧(外壳46的内侧)观察的立体图。
如图6、图7所示,作为树脂成型品而一体成型的罩构件80具有底板部80a,在该底板部80a的表面部80S形成有底座部80b,在背面部80R形成有密封部80c。
与设置于外壳46的详细情况后述的各开口部78嵌合的各圆筒部80d在底板部80a的密封部80c的背面侧突出。在各圆筒部80d的外周分别形成有供用于密封的O形密封环99(参照图5)嵌入的槽80e。
嵌入有螺母104(第二底座构件)的圆筒部80f在底板部80a的表面部80S侧突出。通过将螺母104嵌入各圆筒部80f,而形成对汇流条110的另一端部110b进行定位的底座部80b(参照图6)。在底板部80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向圆筒部80f侧弯曲的引导部80g。螺母104是嵌入螺母,既可以在对罩构件80进行树脂成形时同时成型,也可以在树脂成形后压入。
在底板部80a的大致中央部设置的两个孔部安装有在通过螺栓112(参照图5)将罩构件80紧固于左侧外壳46时穿过孔部的衬套114。
在罩构件80的背面部80R形成有三处减壁凹部96(凹部)。
图8是为了容易理解并视觉辨认图7所示的减壁凹部96的形状而放大的减壁形状立体94的立体图。
对应于该减壁形状立体94,而在罩构件80的背面部80R形成有减壁凹部96。即,通过从树脂制的底板部80a的背面部80R将减壁形状立体94去除(通过减薄壁部),而在罩构件80的背面部80R形成减壁凹部96。实际上,在对罩构件80进行树脂成型时,一体成型出减壁凹部96。
减壁凹部96设置在罩构件80的背面部80R(外壳46的内部侧)的密封部80c与底座部80b之间。减壁凹部96在嵌入有螺母104的圆筒部80f的同心圆上形成为大致半圆的大致圆弧形状(大致环片状)。
即,减壁凹部96沿着与螺母104的螺纹槽螺合的螺栓122的旋转方向形成为大致180度的弧状的槽。
如图5所示,将保持有端子板60的绝缘构件56即定位构件54从左侧外壳46的外侧压入到左侧外壳46所对应的开口部72后,通过将螺栓76与在左侧外壳46设置的未图示的螺纹槽螺合,而将定位构件54固定于左侧外壳46。
在左侧外壳46固定有定位构件54时,通过设置于定位构件54的O形环62、64,而将设置于左侧外壳46的开口部72的内外水密地密封(得到水密性)。
在旋转电机主体40的三相的线圈48的端部侧的线圈48(绝缘覆盖电线即电力线)的端部分别安装有压接端子即电源端子92。
如图5所示,通过使电源端子92的前端的孔部重叠(载置)于端子板60的底座部60a的支承面的螺纹槽60c的部分,而将电源端子92定位于定位构件54。
图9是罩构件80的未安装外壳46的状态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视图。
在图9的状态下,通过使螺栓82从设置于外壳46的开口部78插通,并将螺栓82的螺纹部螺合于底座部60a的螺纹槽60c,而在端子板60上紧固电源端子92,从而获得电导通。
在该实施方式中,螺栓82使用带垫片装入六角孔的螺栓,但也可以是垫片装入六角螺栓。
在通过螺栓82将电源端子92相对于构成定位构件54的端子板60紧固的图9所示的组装状态下,使图7的罩构件80的圆筒部80d指向开口部78,将圆筒部80d的外周面与开口部78嵌合而将罩构件80安装于外壳46后,如图5所示,通过螺栓112将罩构件80紧固于外壳46。
在将罩构件80紧固于外壳46的状态下,外壳46的开口部78被密封部80c密封,且开口部78的周壁被O形环99水密地密封。
在外壳46安装定位构件54,通过螺栓82将电源端子92紧固于端子板60,然后,在将罩构件80安装于外壳46的状态下,在罩构件80的底座部80b定位汇流条110的另一端部110b,并且在定位构件54中,在形成有由U字状部56c包围的螺纹槽60c的凸缘部60b的支承面上重叠并定位汇流条110的一端部110a的状态下,通过螺栓116紧固汇流条110的该一端部110a(参照图5)。
在汇流条110的一端部110a被螺栓116紧固的组装状态下,在汇流条110的另一端部110b上重叠并定位与电力线30的端部连接的压接端子即端子120,通过使螺栓122的螺纹部与螺母104螺合,而对汇流条110的另一端部110b和固接有电力线30的端子120进行紧固。
在使螺栓122的螺纹部与螺母104的螺纹部螺合时,在包围(支承)螺母104的圆筒部80f(尤其是内周部)上作用有扭转应力。由于与螺母104的螺纹部同心地设置减壁凹部96,因此作用有扭转应力时,减壁凹部96发生弹性变形。因减壁凹部96的弹性变形而作用在包围(支承)螺母104的圆筒部80f上的扭转应力分散。即,对螺母104进行支承的部位的应力被分散,因此罩构件80的圆筒部80f的(最低)强度上升。
电力线30通过在外壳46的开口部115安装的具有弹性的衬套118水密地密封。
然后,通过利用螺栓152对罩49进行紧固,而结束旋转电机10的内外的电连接。
在此,如图5、图9所示,在供罩构件80的各圆筒部80d的外周面嵌入的左侧外壳46的上部侧设有开口部78,从该开口部78向左侧外壳46的内部侧突出的障碍构件130在左侧外壳46上一体设置。
障碍构件130以从开口部78向下侧隆起的方式在左侧外壳46上一体形成作为圆筒状部。障碍构件130并不局限于将整体形成为圆筒状部的情况,也可以将突出前端侧形成作为梳形部等。
实际上,车辆18为了提高电力利用率(与内燃机车的燃料利用率相对应),而以克为单位的轻量化成为重点,因此将圆筒状部形成为梳形部等具有意义。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左侧外壳46一体铸造而制作障碍构件130,但也可以将障碍构件130分体形成。
在形成开口部78(贯通孔)的该障碍构件130的上部侧的内周面嵌入所述罩构件80的圆筒部80d的外周部,通过O形环99,将左侧外壳46的内部侧(旋转电机主体40侧)和外部侧(电力转换器26侧)水密地密封。O形环99所嵌入的障碍构件130的上部侧(基部侧)的内周面需要是圆筒内表面。所述的梳形部只要形成在该圆筒内表面的下部侧(突出侧)即可。
面向定位构件54的障碍构件130的前端部131与定位构件54的最近点97之间的间隔C设定成小于螺栓82的支承面直径φ的距离(C<φ)。需要说明的是,当螺栓82是带垫片装入六角孔的螺栓时,所述支承面直径φ成为所述垫片直径φa,但考虑到富余度,而间隔C优选设定成小于螺栓82主体的支承面直径φ的距离。
若如此设定,在螺栓82的紧固时(参照图9)等,能够防止螺栓82通过间隔C,经过图4中带箭头的虚线所例示的螺栓落下路径210,而向旋转电机主体40侧落下的情况。
[实施方式的总结]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0具有将导电构件45(端子板60、汇流条110)固定在外壳32(左侧外壳46)的内部的结构,该导电构件45将来自电力转换器26的电力线30与收容在外壳32(中心外壳42)的内部的旋转电机主体40的电源端子92之间电连接,所述旋转电机10具有:端子板60(由导电构件45的一部分构成的第一底座构件),其载置有旋转电机主体40的电源端子92;螺栓82(第一紧固构件),其将载置于端子板60(第一底座构件)的电源端子92与端子板60(第一底座构件)卡合而紧固;开口部78,其设置于外壳46,以便于将外壳46的内部和外部连通且能够将螺栓82(第一紧固构件)插通至端子板60(第一底座构件);罩构件80,其具有对开口部78进行密封的密封部80c,且设有在密封时对导电构件45(汇流条110、端子板60)的另一部分(汇流条110)进行载置的螺母104(第二底座构件),其中,在罩构件80的、靠外壳46的内部侧的密封部80c与螺母104(第二底座构件)之间设有减壁凹部96。
根据该旋转电机10,从外壳46的外部使螺栓82(第一紧固构件)穿过开口部78插入至端子板60(第一底座构件),通过螺栓82将旋转电机主体40的电源端子92紧固于端子板60(第一底座构件)后,将具有对开口部78进行密封的密封部80c的罩构件80安装于外壳46,从而利用密封部80c将开口部78密封(外壳46的内外形成为水密),并且在密封时将来自电力转换器26的电力线30和汇流条110(导电构件45的另一部分)在外壳46的外部紧固而使其导电的罩构件80中的螺母104(第二底座构件)自动地配置于外壳46,因此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来确保收容旋转电机主体40的外壳46的内外的密封性,并且能够简化组装工序,减少外壳46内外的导电部结构44相关的部件个数,并提高组装性。
在图10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从电力线30的端子120(牵引时)或汇流条110(再生时)通过螺栓122被施加高压的螺母104的导电部P(电压施加部:高压部)与向外壳46的内部侧突出的障碍构件130的导电部Q(接地电位:外壳电位)之间的由粗的单点划线表示的爬电距离Dc中,由于减壁凹部96的爬电距离量变长,因此能够增加电压施加部(高压部)与外壳电位(低压部,即通常的接地电位)之间的沿着绝缘物的表面的最短距离即爬电距离。
这种情况下,相对于将螺母104(第二底座构件)和汇流条110(导电构件的另一部分)螺合而结合的螺栓122(外螺纹构件)及螺母104(内螺纹构件),减壁凹部96沿着螺栓122(外螺纹构件)的旋转方向形成为弧形形状,因此在作用于对螺母104(内螺纹构件)进行支承的圆筒部80f(部位)上的应力的作用下,减壁凹部96(弧形形状)发生变形,当减壁凹部96(弧形形状)发生变形时,作用在对螺母104(内螺纹构件)进行支承的圆筒部80f(部位)上的应力被分散。
优选,所述导电构件45由端子板60和与端子板60连结的汇流条110构成,由导电构件45的所述一部分构成的所述第一底座构件作为端子板60,导电构件45的所述另一部分作为另一端部110b由螺母104(第二底座构件)载置的所述汇流条110。根据该结构,在外壳46的内部,通过螺栓82(第一紧固构件)将旋转电机主体40的电源端子92和端子板60连结,而且,在该端子板60上连结汇流条110的一端部110a时,汇流条110的另一端部110b配置在外壳46的外部。
而且,所述第一紧固构件是螺栓82,在端子板60的面向设置于外壳46的开口部78的位置上形成有将螺栓82紧固的螺纹槽60c,通过使电源端子92与端子板60的螺纹槽60c重叠,并将螺栓82的螺纹部穿过开口部78与螺纹槽60c螺合,从而将端子板60和电源端子92紧固。由于利用螺栓82将电源端子92紧固于端子板60,因此能够简化紧固结构。
此外,作为所述第二底座构件的螺母104是作为内螺纹构件而安装于罩构件80的嵌入螺母,使汇流条110的另一端部110b和在来自电力转换器26的电力线30的端部上设置的端子120与该嵌入螺母即螺母104重叠,将作为外螺纹构件的另一螺栓122与嵌入螺母即螺母104螺合,从而通过螺栓122将电力线30的端子120和汇流条110的另一端部110b紧固于螺母104。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简易的结构且良好的组装性的基础上将旋转电机10的电源端子92和电力线30电连接。如上所述,可以在对罩构件80进行树脂成形时将螺母104同时成型(一体成形),因此形成带螺母104(第二底座构件)及密封部80c的罩构件80,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需要说明的是,若在树脂成形后将将螺母104压入,则能够将压入后的罩构件80作为一个部件进行管理。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基于本说明书的记载内容能够采取各种结构的情况不言自明。

Claims (5)

1.一种旋转电机,具有将导电构件固定在外壳的内部的结构,该导电构件对来自电力转换器的电力线与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收容的旋转电机主体的电源端子之间进行电连接,所述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底座构件,其由载置有所述旋转电机主体的所述电源端子的所述导电构件的一部分构成;第一紧固构件,其将载置于所述第一底座构件的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底座构件卡合而紧固;开口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以便于使所述外壳的内部和外部连通且能够使所述第一紧固构件插通至向所述第一底座构件卡合的卡合位置;罩构件,其具有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密封的密封部,并且设有在密封时载置有所述导电构件的另一部分的第二底座构件,其中,在所述罩构件的、靠所述外壳的内部侧的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底座构件之间设有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底座构件和所述导电构件的另一部分通过基于外螺纹构件及内螺纹构件的螺合来结合,
所述凹部沿着所述外螺纹构件及/或所述内螺纹构件的旋转方向而形成为弧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构件由端子板和一端部与所述端子板连结的汇流条构成,
由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一部分构成的第一底座构件形成为所述端子板,所述导电构件的所述另一部分形成为将另一端部载置于所述第二底座构件的所述汇流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紧固构件是螺栓,在所述端子板上的面向设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部的位置上形成有将所述螺栓紧固的螺纹槽,
通过使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端子板的所述螺纹槽重叠,并使所述螺栓的螺纹部穿过所述开口部而与所述螺纹槽螺合,而将所述端子板和所述电源端子紧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底座构件是在所述罩构件上安装所述内螺纹构件而成的嵌入螺母,
通过使所述汇流条的所述另一端部和设于来自所述电力转换器的电力线的端部的端子与所述嵌入螺母重叠,并将作为所述外螺纹构件的另一螺栓与所述嵌入螺母螺合,而将所述电力线的所述端子和所述汇流条的另一端部紧固。
CN201210007442.XA 2011-02-15 2012-01-11 旋转电机 Active CN1026381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9692 2011-02-15
JP2011029692A JP5208228B2 (ja) 2011-02-15 2011-02-15 回転電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8123A true CN102638123A (zh) 2012-08-15
CN102638123B CN102638123B (zh) 2014-02-19

Family

ID=46622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07442.XA Active CN102638123B (zh) 2011-02-15 2012-01-11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08228B2 (zh)
CN (1) CN1026381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44730B2 (ja) * 2012-10-03 2017-12-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モータ駆動ユニット
JP6077851B2 (ja) * 2012-12-17 2017-02-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端子台の周辺構造
WO2019131192A1 (ja) * 2017-12-28 2019-07-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JP2023011426A (ja) * 2021-07-12 2023-01-24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モータ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4885A (zh) * 2002-10-29 2006-0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JP2008148409A (ja) * 2006-12-07 2008-06-26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用の電力接続部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84660A (ja) * 2008-05-22 2009-12-03 Honda Motor Co Ltd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4885A (zh) * 2002-10-29 2006-0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JP2008148409A (ja) * 2006-12-07 2008-06-26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用の電力接続部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84660A (ja) * 2008-05-22 2009-12-03 Honda Motor Co Ltd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08228B2 (ja) 2013-06-12
JP2012170241A (ja) 2012-09-06
CN102638123B (zh) 2014-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108726A1 (ja) モータケースに設置されたインバータ端子台
EP2498383B1 (en) Inverter terminal block provided to motor case
US9391485B2 (en) Inverter terminal board installed in motor case and packing
US8251756B2 (en) Nut holding means within a busbar housing
JP5221815B2 (ja) コネクタ構造
JP5383340B2 (ja) 電動機の結線構造および結線方法
CN102638123B (zh) 旋转电机
US8358041B2 (en) Electric motor having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wire connection method for the same
CN102468717B (zh) 旋转电机
CN104411972A (zh) 逆变器一体式电动压缩机
JP5692003B2 (ja) インバータとモータ内蔵ドライブトレインとの電気的接続構造
WO2020110889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2570698A (zh) 旋转电机
JP2006340585A (ja) 車両用電動モータ
JP6027495B2 (ja) 端子台
CN202384886U (zh) 车辆发电机及其保护罩盖
JP4421128B2 (ja) 電流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構造
CN103780023B (zh) 交流发电机
CN201789363U (zh) 电动汽车电机的出线结构
JP5970568B2 (ja) 端子台の組み付け方法
EP4297248A1 (en)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an electric motor and an inverter and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n electric motor and inverter
CN220923821U (zh) 增程器以及机动设备
WO2024057720A1 (ja) 車両用モータ駆動装置
CN216981444U (zh) 一种高压配电盒及其接线端子
WO2023247378A1 (en)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an electric motor and an inverter and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n electric motor and inver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