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12815A - 无线发送装置、无线发送方法、存储介质和基带电路 - Google Patents

无线发送装置、无线发送方法、存储介质和基带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12815A
CN102612815A CN2010800508343A CN201080050834A CN102612815A CN 102612815 A CN102612815 A CN 102612815A CN 2010800508343 A CN2010800508343 A CN 2010800508343A CN 201080050834 A CN201080050834 A CN 201080050834A CN 102612815 A CN102612815 A CN 1026128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ement
avoid
group
transmission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08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12815B (zh
Inventor
二木康则
有吉正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12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128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8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343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6Assessment of spectral gaps suitable for allocating digitally modulated signals, e.g. for carrier allocation in cognitive rad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无线发送装置、无线发送方法、存储介质和基带电路,从而可以优化避免干扰被引起所需的干扰诱因避免性能、传输特性和计算量。一种无线发送装置,包括:替换判定装置,用于基于预定替换判定信息来判定是否替换被应用于发送信号的各预定频域组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并且用于将所述判定作为替换判定结果输出;信号分离装置,用于基于所述替换判定结果将所述发送信号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时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频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以及合成装置,用于合成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分别执行了干扰诱因避免处理并且分别供应的发送信号。然后,通过使用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中的任一者来每一组地发送所述发送信号。

Description

无线发送装置、无线发送方法、存储介质和基带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发送装置、无线发送方法、存储介质和基带电路。
背景技术
关于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担心频率资源将因高速传输和多样化系统而被耗尽。近年来,已经研究了认知无线电方法,其能够通过识别周边无线电环境以及用户需求来自动执行最适合的通信。认知无线电方法的动态频谱接入因有效利用频率资源的视点而备受瞩目,该动态频谱接入使得被指派给现有无线系统的频带能够被另一无线系统二次使用。具体而言,根据动态频谱接入,在作为新无线系统的第二系统不妨碍作为现有无线系统的第一系统的通信的情况下,被指派给第一系统的频带内的空闲频带被第二系统使用。
图22是用于描述动态频谱接入的一般通信系统的配置图。根据该通信系统,第二系统的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分别使用与第一系统的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所使用的频带相同的频带。
图22中示出的系统包括第一系统2210和第二系统2220。第一系统2210包括第一系统基站2211、第一系统移动台2212和第一系统移动台2213。第一系统基站2211与第一系统移动台2212和第一系统移动台2213发送并接收数据。
第二系统2220包括第二系统基站2221、第二系统移动台2222和第二系统移动台2223。第二系统基站2221与第二系统移动台2222和第二系统移动台2223发送并接收数据。
除了图22中所示示例外,应用动态频谱接入的标准化规范IEEE802.22WRAN作为示例被例示。这里,IEEE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缩写。此外,WRAN是无线区域网络的缩写。IEEE802.22是美国关于如下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在此系统中,作为第二系统的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使用作为第一系统的地上波广播和无线麦克风的频带中的空闲信道。
接下来,将描述与动态频谱接入有关的干扰诱因避免技术。图23A和图23B是描述一般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方法的示意图。在图23A和图23B中,横轴指示频率并且纵轴指示功率密度。即,图23A和图23B指示第一系统使用的频带以及第二系统具有的频谱。图23A示出尚未应用干扰诱因避免技术的频谱的图像。图23B示出应用了干扰诱因避免技术的频谱的图像。
原则是第二系统必须在不妨碍第一系统的通信的情况下进行通信。因此,第二系统必须在避免引起对第一系统所使用的频带2301-1、2301-2和2301-3的干扰的情况下发送具有频谱2302-1和频谱2302-2的数据。然而,如图23A所示,实际发送频谱包括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因此,担心第二系统的部分频谱将引起对第一系统的干扰。这里,通过布置实现足够远离第一系统所使用的频带的距离的保护频带是可行的。然而,在足够保护频带被布置的情况下,又担心利用频带的效率将恶化。
从以上描述清楚可见,在使得多个系统能够共享相同频带的认知无线电方法中,第二系统在不使第二系统的频带利用效率恶化的情况下并且在避免引起对第一系统的干扰的情况下发送数据是重要的。尤其是,在第二系统采用基于OFDM的无线接入方法的情况下,避免引起干扰的某种措施是需要的,因为泄露到频带外的泄露功率因子载波的旁瓣成分而变大。这里,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的缩写。
作为避免在第一系统中引起干扰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方法,数字滤波器方法、空再生方法、高斯型多载波方法、子载波加权方法、时间窗(Time windowing)方法以及AIC方法被例示。这里,AIC是有源干扰抵消的缩写。根据数字滤波器方法,频谱被利用FIR(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或IIR(无限脉冲响应)滤波器整形。根据空再生方法,FFT(快速傅里叶变换)在多个OFDM符号被组合之后被执行,并且IFFT(逆傅里叶变换)在空子载波替换之后被执行。高斯型多载波方法是多载波传输方法,凭借该方法频谱被以高斯脉冲整形。根据子载波加权方法,被转换到子载波信号中的每个符号被加权。根据时间窗方法,OFDM符号在时域中被整形。根据AIC方法,音调被生成以抵消泄露到频带外的成分。这些方法中的时间窗方法和AIC方法与商用现有无线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并且适合动态抑制带内干扰和带外干扰响应于周边无线环境而被引起。以下,将描述时间窗方法和AIC方法。
根据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时间窗方法,OFDM符号在发送端被整形到升余弦滚降波形等中。结果,能够降低OFDM符号间的不连续性并且能够使得子载波的旁瓣成分较小。时间窗方法具有如下特征:能够以简单配置降低存在于频带外的功率。
图24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并且通过时间窗方法来降低存在于频带外的功率的无线发送装置的框图。此无线发送装置包括数据映射单元2401、IFFT单元2402-1、2402-2和2402-3、CP添加单元2403-1、2403-2和2403-3、波形整形单元2404-1、2404-2和2404-3、加法单元2405、数模转换单元2406以及模拟单元2407。根据专利文献1,多个子载波被划分到调制组中,并且IFFT和CP添加被针对各调制组执行。此外,每个调制组被乘以其波形整形程度针对各调制组不同的波形特性,并且然后调制组信号被相加。结果,能够降低存在于在第一系统所使用的频带附近的第二系统的调制组的频带外的功率,并因此能够抑制干扰被引起。
图25是描述在非专利文献2和3中公开的AIC方法的操作的示意图。横轴指示频率并且纵轴指示功率密度的图25示出第二系统在第一系统所使用的频带2501的两侧发送频谱2502-1和2502-2。AIC方法通过布置用于抵消第二系统的频谱的泄露成分(其泄露到第一系统所使用的频带内)的专用音调2503-1和2503-2来降低存在于第二系统的频带外的功率。在图25中例示了两个AIC音调被布置在第一系统所使用的频带2501外侧的情况。AIC方法具有如下特征:能够形成深度大约为-30dB到-100dB的陷波,并因此能够显著降低存在于频带外的功率。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早期公开No.2008-78790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B.E.Priyanto,T.B.Sorensen,O.K.Jensen,T.Larsen,T.Kolding and P.Mogensen,“A spectrum shaping technique to controlspectrum emission of UTRA LTE user equipment,”NORCHIP,2007.
【非专利文献2】H.Yanaguchi,“A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technique for MB-OFDM cognitive radio,”34th EMC,2004.
【非专利文献3】P.Tarasak,F.Chin,Z.Lin and X.Peng,“Furtherenhancement for a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on MB-OFDM UWBtransmission,”VTC 2008-Fall,2008.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将描述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时间窗方法的问题。根据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时间窗方法,被形成以降低存在于频带外的功率的陷波的深度不是很大,即大约-20dB到-50dB大。尤其是,在第二系统不用于发送数据的带宽较窄的情况下,无法形成具有足够深度的陷波。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在第一系统所使用的频带和第二系统所使用的频带被彼此靠近地布置时,不能完全地获得干扰诱因避免的效果。此外,根据时间窗方法,牺牲了有效CP(循环前缀)长度,因为OFDM符号在被整形的情况下被发送以与在前和在后OFDM符号部分地重叠。因此,在传输线路的长路径延迟的环境下,担心在前OFDM符号将超出有效CP长度从而引起载波间的干扰以及符号间的干扰,并因此引起传输特性的大幅降级。
第二、将描述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时间窗方法的问题。根据专利文献1,第一系统所使用的并且其中第二系统被禁止发送数据的频带附近的调制组的符号的发送级数被设定为较小,并且波形整形程度强的波形被用在时间窗方法中。结果,关于存在于第一系统所使用的频带附近并且符号的发送级数被设定为较小的调制组,因调制精度降级所致的调制组的特性降级可被减小,并且频带外的泄露功率可被减小。然而,因为即使符号的发送级数被设定为较小,在传输线路的长多径延迟环境下也引起了载波间的干扰和符号间的干扰,所以不能避免特性的降级。尤其是,在采用可变发送带宽传输方法的系统使用发送带宽窄的传输模式的情况下,采样速率变低并且CP采样数目变小。在在此条件下利用时间窗方法执行波形整形的情况下,特性降级变得严重,因为有效CP长度显著减小。
第三、将描述在非专利文献2和3中公开的AIC方法的问题。根据AIC方法,当紧接在执行IFFT之前符号被生成以抵消存在于频带外的泄露功率时需要包括逆矩阵计算在内的矩阵乘法。结果,存在计算量大的问题。具体而言,计算量随着其中干扰应当避免被引起的频带数目变大而变大。尤其是,在其中有第一系统使用的频带动态变化的系统或传输线路环境的情况下,其中干扰应当避免的频带位置和频带宽度变化。因此,必须频繁地执行包括逆矩阵计算在内的矩阵乘法,并且因此计算量显著变大。此外,还存在另一问题,即因干扰诱因避免控制的跟踪能力因计算的增加而受损所以第一系统遭受到干扰。
第四、以下将描述在时间窗方法和AIC方法的任一者被应用于适合多用户的系统中的每一用户的情况下所引起的问题。例如,在时间窗方法被应用于共享其发送功率相对较大并且其中无线通信终端的位置变化的蜂窝系统中的相同频带的所有用户的情况下,在一些情况下干扰诱因避免性能可能不被全面地获得。因此,受长多径影响的用户被迫遭受到特性的降级。另一方面,在AIC方法被应用于所有用户的情况下,计算量变得巨大,因为必须执行包括逆矩阵计算在内的矩阵乘法。因此,担心功率消耗变大,并且同时引起干扰诱因避免控制的跟踪能力受损的严重问题。
在如上所述的时间窗方法和AIC方法的任一者被一律地应用于所有用户的情况下,存在避免干扰被引起所需的干扰诱因避免性能、传输特性以及计算量不总是被优化的问题。
想到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能够优化避免干扰被引起所需的干扰诱因避免性能、传输特性和计算量的无线发送装置、无线发送方法、存储介质和基带电路。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无线发送装置包括:替换判定装置,用于基于预定替换判定信息来判定是否替换被应用于发送信号的各预定频域组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并且用于将所述判定作为替换判定结果输出;信号分离装置,用于基于所述替换判定结果将所述发送信号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时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频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以及合成装置,用于合成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分别执行了干扰诱因避免处理并且分别供应的发送信号。然后,通过使用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中的任一者来每一组地发送所述发送信号。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无线发送方法包括:替换判定步骤,用于基于预定替换判定信息来判定是否替换被应用于发送信号的各预定频域组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并且用于将所述判定作为替换判定结果输出;分离步骤,用于基于所述替换判定结果将所述发送信号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时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频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以及合成步骤,用于合成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分别执行了干扰诱因避免处理并且分别供应的发送信号。然后,通过使用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中的任一者来每一组地发送所述发送信号。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存储用于使无线发送装置的计算机运行以下处理的控制程序的存储介质:替换判定处理,用于基于预定替换判定信息来判定是否替换被应用于发送信号的各预定频域组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并且用于将所述判定作为替换判定结果输出;分离处理,用于基于所述替换判定结果将所述发送信号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时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频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合成处理,用于合成被分别执行了第一干扰诱因避免处理和第二干扰诱因避免处理的发送信号;以及发送处理,用于通过使用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中的任一者来每一组地发送所述发送信号。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基带电路包括:替换判定电路,用于基于预定替换判定信息来判定是否替换被应用于发送信号的各预定频域组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并且用于将所述判定作为替换判定结果输出;信号分离电路,用于基于所述替换判定结果将所述发送信号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时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频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以及合成电路,用于合成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分别执行了干扰诱因避免处理并且分别供应的发送信号。然后,通过使用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中的任一者来每一组地发送所述发送信号。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优化干扰诱因避免性能、传输特性以及计算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被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发送装置中的且通过数字处理进行处理的基带单元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2是描述图1所示基带单元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图3示出在替换判定信息是“干扰诱因避免要求信息”的情况下由图1中的基带单元获得的操作结果示例。
图4示出在替换判定信息是“传输线路的多径延迟信息”的情况下由图1中的基带单元获得的操作结果示例。
图5是示出被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发送装置中的且通过数字处理进行处理的基带单元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6是示出图5所示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7是示出图5所示时间窗单元515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8是示出时间窗方法的处理的原理图。
图9是示出图5所示AIC符号生成单元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10是示出图5所示IFFT单元的输入信号(与AIC符号生成单元相连接的IFFT单元)示例的输入信号模式图。
图11是描述图5所示基带单元(被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发送装置中的基带单元)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图12是描述图11中所示干扰诱因避免判定处理的详细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基于发送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的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的概念的示意图(图形)。
图14描述了测量第二系统的多径延迟的过程,并且具体地,图14是描述其中第二系统的发送目的地装置测量第二系统的多径延迟的过程的序列图。
图15是描述传输线路的脉冲响应的概念以描述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的示意图。
图16描述测量第二系统的多径延迟的过程,并且具体地,图16是描述其中第二系统的发送源装置测量第二系统的多径延迟的过程的序列图。
图17是描述图11中所示多径延迟判定处理的详细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与图11所示的用于执行关于时间窗/AIC的综合判定的处理有关的、基于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和多径延迟判定结果的时间窗/AIC替换综合判定表的示意图。
图19是示出基于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和多径延迟判定结果的时间窗/AIC选择的概念的示意图(图形)。
图20示出基于发送功率密度和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来替换时间窗方法和AIC方法的操作结果示例。
图21是示出被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发送装置中的并且通过数字处理来进行处理的基带单元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22是为了描述动态频谱接入而描述一般通信系统的配置的示图。
图23A是描述一般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原理的示意图,并且示出干扰诱因避免技术尚未被应用的频谱的概念。
图23B是描述一般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原理的示意图,并且示出干扰诱因避免技术已经被应用的频谱的概念。
图24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并且通过使用时间窗方法来降低存在于频带外的功率的无线发送装置的框图。
图25是描述在非专利文献2和3中公开的AIC方法的操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描述的本发明的各示例性实施例中,假设容纳多个用户的系统采用将多个用户的信号复用到频率轴上的FDMA(频分多址)方法。下文中,各示例性实施例被应用于第二系统的情况被例示。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示出被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发送装置中的且通过数字处理进行处理的基带单元100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基带单元100包括调制单元101、替换判定单元102(替换判定装置/替换判定电路)以及信号分离单元103(信号分离装置/信号分离电路)。此外,基带单元100包括在时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4(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在频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5(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以及合成单元106(合成装置/合成电路)。
调制单元101输入发送信息的比特流,执行将比特流映射到符号流中的调制处理,并且将调制后的信号(下文中被表示为调制信号)发送到信号分离单元103。
通过参考预定的“替换判定信息”,替换判定单元102每一预定频域组地判定调制信号是通过在时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4还是通过在频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5来传输。替换判定单元102将判定结果作为“替换判定结果”输出到信号分离单元103。这里,作为替换判定信息,指示出避免干扰被引起的所需程度的干扰诱因避免要求信息或者指示出传输线路的多径延迟程度的多径延迟信息被例示。在此情况下,能够使用干扰诱因避免要求信息和多径延迟信息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来作为替换判定信息。即,替换判定单元102能够通过参考干扰诱因避免要求信息和多径延迟信息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来做出有关替换的判定。
信号分离单元103输入由调制单元101提供的调制信号以及由替换判定单元102提供的替换判定结果,并且基于替换判定结果将调制信号分离到各频域组中。信号分离单元103将被分离到各组中的调制信号输出到在时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4或者在频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5。
在时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4输入被分离到各频域组中的且由信号分离单元103提供的调制信号,并且在时域中执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例如,时间窗方法被应用于在时域中执行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4将被执行了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的信号输出到合成单元106。
在频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5输入被分离到各频域组中的且由信号分离单元103提供的调制信号,并且在频域中执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例如,AIC方法被应用于在频域中执行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5将被执行了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的信号输出到合成单元106。
合成单元106输入被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4在时域中执行了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的且由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4输出的、以及被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5在频域中执行了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的且由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5输出的信号,并且合成两种信号。合成单元106输出合成后的信号作为发送调制信号。
图2是示出图1所示基带单元100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通过参考替换判定信息,替换判定单元102每一预定频域组地判定调制信号是通过在时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4还是通过在频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5来传输(步骤S1)。
信号分离单元103输入由调制单元101提供的调制信号以及由替换判定单元102提供的替换判定结果。信号分离单元103基于替换判定结果将调制信号分离到各频域组中,并且将被分离到各组中的调制信号输出到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4或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5(步骤S2)。
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4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5输入被分离到各频域组且由信号分离单元103提供的调制信号,并且分别执行彼此性能不同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步骤S3)。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4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5分别输出被执行了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的调制信号到合成单元106。
合成单元106输入被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4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105分别执行了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的且被它们分别输出的信号,并且合成单元106合成两种信号(步骤S4)。合成单元106输出合成后的信号作为发送调制信号。
图3示出在替换判定信息是“干扰诱因避免要求信息”的情况下由基带单元100获得的操作结果示例。通过图3可知,在干扰诱因避免要求“弱”的情况下,基带单元100选择在时域中进行处理的并且具有较差干扰诱因避免性能然而要求小量计算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另一方面,在干扰诱因避免要求“强”的情况下,基带单元100选择在频域中进行处理的并且具有良好干扰诱因避免性能然而要求大量计算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
图4示出在替换判定信息是“传输线路的多径延迟信息”的情况下由基带单元100获得的操作结果示例。通过图3可知,在多径延迟“短”的情况下,基带单元100选择在时域中进行处理的并且对于多径耐性弱的然而要求小量计算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另一方面,在多径延迟“长”的情况下,基带单元100选择在频域中进行处理的并且对于多径耐性强的然而要求大量计算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能够优化干扰诱因避免性能、传输特性以及避免干扰被引起所需的计算量,这是发送信号的每一频域组所需要的。例如,在频域组被指派给每一用户的情况下,能够每一用户地优化干扰诱因避免性能、传输特性以及计算量。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5是示出被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发送装置中的且通过数字处理进行处理的基带单元500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基带单元500包括编码单元501、交错单元(interleaving unit)502、调制单元503、S/P(串行/并行)转换单元504(在图5中缩写为“S/P”)、发送功率控制单元505、多径延迟判定结果获取单元506、传输线路损失估计单元507、窗重叠长度控制单元508、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和传感单元510。此外,基带单元500包括子载波映射单元511、IFFT单元512-1和512-2、P/S(并行/串行)转换单元513-1和513-2(在图5中缩写为“P/S”)、CP添加单元514-1、GI(保护间隔)添加单元514-2、时间窗单元515、AIC符号生成单元516和加法单元517。
输入发送信息的比特流的编码单元501执行纠错编码处理并输出编码后的比特流到交错单元502。这里,例如,卷积码和turbo码被用在编码处理中。
交错单元502输入来自编码单元501的编码后比特流,执行交错处理以替换比特流的顺序,并且输出交错后的比特流到调制单元503。
调制单元503输入来自交错单元502的比特流,执行调制处理以将比特流映射到付符号流中,并且然后输出调制后信号到S/P转换单元504。
S/P转换单元504输入来自调制单元503的调制信号,对所输入的调制信号执行串行/并行转换,并且将被转换为并行信号的调制信号输出到子载波映射单元511。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505确定发送装置所发送信号的发送功率,并且将基于所确定的发送功率而计算出的发送功率密度发送给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
多径延迟判定结果获取单元506经由控制信道从发送目的地装置获取传输线路的、由发送目的地装置测得的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并且将所获取的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输出到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这里,由发送目的地装置测得的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是通过例如对所接收导频信道或CP执行相关处理来获得的。
传输线路损失估计单元507估计在发送装置和应当受保护的第一系统接收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损失,并且将估计出的传输线路损失输出到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作为用于估计传输线路损失的方法,基于由发送目的地装置发送的所接收导频信号来估计传输线路损失的方法、以及基于在发送装置和应当受保护的第一系统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来估计传输线路损失的方法被例示。
窗重叠长度控制单元508确定作为时间窗方法的波形整形参数的窗重叠长度,并且将所确定的窗重叠长度输出给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以及时间窗单元515。这里,优选地,窗重叠长度与OFDM符号的波形整形被执行一侧的长度一致。这里,窗重叠长度具有预先设定的固定值可能是优选的。
这里,发送功率密度、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在发送装置和应当受保护的第一系统接收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损失以及窗重叠长度对应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替换判定信息”。
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输入由发送功率控制单元505提供的“发送功率密度”、由多径延迟判定结果获取单元506提供的“传输线路的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由传输线路损失估计单元507提供的“在发送装置和应当受保护的第一系统接收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损失”(在图5中被缩写为“传输线路损失”)以及由窗重叠长度控制单元508提供的“窗重叠长度”。基于这些信息,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每一预定频域组地(例如每一用户地)判定在时域中进行处理的时间窗方法还是在频域中进行处理的AIC方法应当被用作干扰诱因避免手段。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将判定结果(对应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替换判定结果的判定结果在下文中在一些情况下可被描述为“时间窗/AIC判定结果”)输出到子载波映射单元511。
这里,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输入多个替换判定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并且通过参考这一个或多个信息来执行有关替换的判定。
传感单元510感测第一系统中的通信状况,并且将有关第一系统所使用频带的信息、即有关其中干扰应当避免被引起的频带的信息(在下文中,此信息可被描述为干扰诱因避免频带信息)输出到子载波映射单元511和AIC符号生成单元516。
子载波映射单元511输入来自S/P转换单元504的调制信号,输入来自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的时间窗/AIC替换判定结果,并且输入来自传感单元510的干扰诱因避免频带信息。子载波映射单元511通过参考时间窗/AIC替换判定结果来将调制信号分离到两个方向上,并且然后一个方向上的调制信号被用时间窗方法每一用户地进行处理,而另一方向上的调制信号被用AIC方法每一用户地进行处理。此外,子载波映射单元511通过参考干扰诱因避免频带信息来执行子载波映射以使得其中干扰被避免引起的频带可以不包括任何子载波。子载波映射单元511将要执行时间窗处理的用户调制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512-1,并且将要执行AIC处理的用户调制信号输出到AIC符号生成单元516。
输入了来自子载波映射单元511的调制信号的IFFT单元512-1通过对所输入调制信号执行IFFT处理来生成子载波信号,并且将所生成的子载波信号输出到P/S转换单元513-1。
P/S转换单元513-1输入来自IFFT单元512-1的子载波信号,对所输入子载波信号执行并行/串行转换,并且将被转换为串行信号的调制信号输出到CP添加单元514-1。
CP添加单元514-1输入来自P/S转换单元513-1的调制信号,通过复制OFDM符号的后方部分并且将所复制的后方部分贴到OFDM符号前来执行CP添加,并且将被执行了CP添加的信号输出到时间窗单元515。
时间窗单元515输入来自CP添加单元514-1的被执行了CP添加的信号,并且输入来自窗重叠长度控制单元508的窗重叠长度。时间窗单元515复制OFDM符号的尚未被执行CP添加的前方部分,并且将所复制的前方部分贴在OFDM符号后作为尾添加。接下来,在时间窗中伸展的OFDM符号的波形被整形,然后OFDM符号与波形被整形了的后一OFDM符号以及前一OFDM符号部分地重叠。例如,升余弦滚降波形可应用于整形OFDM符号。波形整形是基于窗重叠长度来执行的。时间窗单元515输出被执行了时间窗处理的调制信号到加法单元517。
同时,AIC符号生成单元516输入来自传感单元510的干扰诱因避免频带信息,并且还输入来自子载波映射单元511的要执行AIC处理的用户调制信号。AIC符号生成单元516计算用于抵消在干扰诱因避免频带中引起的干扰的泄露成分的符号,并且将计算出的符号插入到调制信号中,然后输出其中插入了AIC符号的调制信号到IFFT单元512-2。
IFFT单元512-2输入其中插入了用于抵消干扰的泄露成分的AIC符号的调制信号,并且通过执行IFFT处理来生成子载波信号。IFFT单元512-2输出被执行了IFFT处理的调制信号到P/S转换单元513-2。
P/S转换单元513-2输入来自IFFT单元512-2的调制信号,执行并行/串行转换,并且输出被转换为串行信号的调制信号到GI添加单元514-2。
GI添加单元514-2输入来自P/S转换单元513-2的调制信号,将例如用0(零)填充的GI添加到OFDM符号前,并且输出被添加了GI的调制信号到加法单元517。
加法单元517输入由时间窗单元515提供的调制信号以及由GI添加单元514-2提供的调制信号,相加两个调制信号,然后输出通过加法生成的信号作为发送调制信号。
图6是示出图5所示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包括干扰诱因避免阈值确定部601、干扰诱因避免判定部602、多径延迟阈值确定部603、多径延迟判定部604和时间窗/AIC综合判定部605。
干扰诱因避免阈值确定部601输入来自传输线路损失估计单元507的在发送装置和应当受保护的第一系统接收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损失(图6中缩写为“传输线路损失”)。干扰诱因避免阈值确定部601基于传输线路损失以及例如第一系统接收装置的预先预定的可允许干扰功率密度和当应用时间窗方法时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成分的泄露系数,确定干扰诱因避免阈值。干扰诱因避免阈值θ[dBm/Hz]在式子(1)中被表示。
θ∝R+L-I    ...(1)
在式子(1)中,R指示第一系统接收装置的可允许干扰功率密度[dBm/Hz],L指示在发送装置和应当受保护的第一系统接收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损失[dB],并且I指示当应用时间窗方法时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成分的泄露系数[dB]。
干扰诱因避免阈值确定部601将所确定的干扰诱因避免阈值θ输出到干扰诱因避免判定部602。
干扰诱因避免判定部602输入由发送功率控制单元505(参照图5)提供的发送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以及由干扰诱因避免阈值确定部601提供的干扰诱因避免阈值θ。干扰诱因避免判定部602例如判定发送功率密度是否小于干扰诱因避免阈值θ。在发送功率密度小于干扰诱因避免阈值的情况下,干扰诱因避免判定部602判定出判定所需的条件被满足。干扰诱因避免判定部602将判定结果(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输出到时间窗/AIC综合判定部605。
多径延迟阈值确定部603输入来自窗重叠长度控制单元508的(参照图5)作为当应用时间窗方法时的波形整形参数的时间窗重叠长度。基于时间窗重叠长度,多径延迟阈值确定部603计算在应用时间窗方法的情况下的有效CP长度,并且使用计算出的有效CP长度作为多径延迟阈值。多径延迟阈值ξ[样本]例如在式子(2)中被表示。
ξ=LCP-LOV    ...(2)
在式子(2)中,LCP指示CP长度[样本],并且LOV指示在应用时间窗方法的情况下的窗重叠长度[样本]。
多径延迟阈值确定部603将所确定的多径延迟阈值ξ输出到多径延迟判定部604。
多径延迟判定部604输入由多径延迟判定结果获取单元506(参照图5)提供的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以及由多径延迟阈值确定部603提供的多径延迟阈值ξ。多径延迟判定部604例如判定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是否小于多径延迟阈值ξ。在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小于多径延迟阈值的情况下,多径延迟判定部604判定出判定所需条件被满足。多径延迟判定部604将判定结果(多径延迟判定结果)输出到时间窗/AIC综合判定部605。
时间窗/AIC综合判定部605输入由干扰诱因避免判定部602提供的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以及由多径延迟判定部604提供的多径延迟判定结果。时间窗/AIC综合判定部605通过参考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和多径延迟判定结果中的任一者或者二者,执行关于替换时间窗方法和AIC方法的综合判定。时间窗/AIC综合判定部605将判定结果(时间窗/AIC判定结果)输出到子载波映射单元511(参照图5)。
图7是示出图5所示时间窗单元515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时间窗单元515包括尾部分复制部701、时域波形整形部702以及前后OFDM符号重叠部703。
尾部分复制部701输入来自CP添加单元514-1(参照图5)的已经添加了CP的OFDM符号,并且输入来自窗重叠长度控制单元508(参照图5)的窗重叠长度。尾部分复制部701基于窗重叠长度来复制尚未被添加CP的OFDM符号的前方部分,并且将该前方部分作为尾添加到OFDM符号后。尾部分复制部701将被添加了尾的OFDM符号输出到时域波形整形部702。
时域波形整形部702输入来自尾部分复制单元的被添加了CP和尾的OFDM符号,并且输入来自窗重叠长度控制单元508的窗重叠长度。时域波形整形部702基于窗重叠长度在CP区间和尾区间中执行时域波形整形。作为波形整形的示例,升余弦滚降型波形整形被例示。这里,样本t处的波形整形特性g(t)在式子(3)中表示。
g ( t ) = 1 2 + 1 2 cos ( &pi; + &pi;t L OV ) , 0 &le; t < L OV 1 , L OV &le; t < L CP + N FFT 1 2 + 1 2 cos ( &pi; ( t - ( L CP + N FFT ) ) L OV ) , L CP + N FFT &le; t < L CP + N FFT + L OV . . . ( 3 )
在式子(3)中,NFFT指示FFT大小。
时域波形整形部702将被执行了波形整形的信号输出到前后OFDM符号重叠部703。
前后OFDM符号重叠部703输入来自时域波形整形部702的被执行了波形整形的信号并且输入来自窗重叠长度控制单元508(参照图5)的窗重叠长度。基于窗重叠长度,前后OFDM符号重叠部703通过相加被执行了波形整形的自身符号的CP区间(头部窗)以及被执行了波形整形的在先符号的尾区间(尾部窗)来执行重叠。类似地,前后OFDM符号重叠部703使被执行了波形整形的自身符号的尾区间的部分和被执行了波形整形的在后符号的CP区间的部分重叠。
图8是示出时间窗方法的处理的原理图。在图8中,CP 801和尾803的样本数分别对应于LCP和LOV,并且然后有效CP长度用LCP-LOV来表示。因此,对于多径的耐性损失了LOV。时间窗单元515(前后OFDM符号重叠部703)将被执行了波形整形并且被添加了前后OFDM符号的信号输出到517。
图9是示出图5所示AIC符号生成单元516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AIC符号生成单元516包括AIC系数生成部901、AIC系数乘法部902和AIC符号插入部903。
AIC系数生成部901输入来自传感单元510(参照图5)的干扰诱因避免频带信息,计算AIC系数,并且将计算出的AIC系数输出到AIC系数乘法部902。这里,AIC系数例如对应于将在随后描述的式子(10)中的矩阵W。AIC系数乘法部902输入来自AIC系数生成部901的AIC系数并且输入来自子载波映射单元511(参照图5)的作为调制信号的发送符号。AIC系数乘法部902通过将发送信号与AIC系数相乘来生成AIC符号,并且将所生成的AIC符号输出到AIC符号插入部903。这里,AIC符号例如可通过将在随后描述的式子(10)来计算。
AIC符号插入部903输入来自子载波映射单元511(参照图5)的被执行了子载波映射的发送符号(在图9中被描述为“发送符号(输入)”),并且输入来自AIC系数乘法部902的AIC符号。AIC符号插入部903将AIC符号插入到被执行了子载波映射的发送符号中。AIC符号插入部903输出其中插入了AIC符号的发送符号(在图9中被描述为“发送符号(输出)”)到IFFT单元512-2。
图10是示出图5所示IFFT单元512-2的输入信号(即图9所示AIC符号插入部903的输出信号)示例的输入信号模式图。图10示出如下示例:除了发送符号外,零作为与干扰诱因避免频带相对应的符号被插入,并且AIC符号被插入到与干扰诱因避免频带相对应的符号的外侧。
以下,将在式子(4)到式子(10)中表示AIC符号生成单元516生成AIC符号所依据的示例性式子。
在式子(4)中表示作为IFFT单元512-2的输出的、时域中的在样本n(n=0,1,...,N-1)处的OFDM信号x(n)。
x ( n ) = &Sigma; k = 0 N - 1 X ( k ) exp ( j 2 &pi; nk N ) . . . ( 4 )
在式子(4)中,X(k)指示发送符号,其中K=0,1,...,N-1。
在执行M倍上采样(M不小于1)的情况下,在频域中位置l处的OFDM信号的频谱Y(l)被表示在式子(5)中,其中l=0,1,...,NM-1。
Y ( l ) = 1 N &Sigma; n = 0 N - 1 x ( n ) exp ( - j 2 &pi; n N l M ) . . . ( 5 )
基于式子(4)和式子(5),OFDM信号的频谱Y(l)被表示在式子(6)中。
Y ( l ) = 1 N &Sigma; n = 0 N - 1 &Sigma; k = 0 N - 1 X ( k ) exp ( j 2 &pi; n N ( k - l M ) ) = 1 N &Sigma; k = 0 N - 1 X ( k ) P ( l , k ) . . . ( 6 )
在式子(6)中,P(l,k)指示转换内核。
接下来,当在上采样之前在干扰诱因避免频带中的子载波数被表示为Ni时,在上采样之后在干扰诱因避免频带中的旁瓣成分M(Ni-1)+1行的列向量d1被表示在式子(7)中。
d1=PSg  ...(7)
在式子(7)中,PS指示成分被表示为P(l,k)的矩阵P之中的提取出与旁瓣成分相对应的行的子阵(M(Ni-1)+1)×N,该旁瓣成分在干扰诱因避免频带中并且被执行了上采样。此外,式子(7)中的g指示由与干扰诱因避免频带以及AIC音调相对应的成分被设为零的发送符号构成的N行的列向量。
用于抵消干扰诱因避免频带中的旁瓣成分的信号被表示在式子(8)中。
P1h=-d1 ...(8)
这里,在AIC音调的数目被假设为2的情况下,P1指示仅考虑干扰诱因避免频带和AIC音调的矩阵PS之中的子阵(M(Ni-1)+1)×(Ni+2),并且h指示抵消干扰成分的AIC符号的(Ni+2)行的列向量。
因为矩阵P1不是方阵,所以列向量h是通过最小平方误差方法来计算的。基于式子(8),平方误差e2被表示在式子(9)中。
e2=‖P1h+d12  ...(9)
基于式子(9),抵消干扰成分的列向量h被表示在式子(10)中。
h = - ( P 1 T P 1 ) - 1 P 1 T d 1 = - ( P 1 T P 1 ) - 1 P 1 T P S g = - Wg . . . ( 10 )
这里,W是(Ni+2)×N的矩阵并且与AIC系数生成部901的输出信号相对应。AIC符号的抵消干扰成分的列向量h能够基于矩阵W以及发送符号的列向量g来计算,并且AIC符号的列向量h与AIC系数乘法部902的输出相对应。执行包括逆矩阵计算在内的矩阵乘法来计算矩阵W是必需的。因此,计算量大。尤其是,在干扰诱因避免频带动态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在每次干扰诱因避免频带或干扰诱因避免频带宽度变化时更新矩阵W。因此,难以预先计算并保存矩阵W,并且因此需要大计算量的问题变得严重。
图11是描述图5所示基带单元500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在以下描述中将主要描述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和子载波映射单元511的操作。此外,图5和图6被按需参照。作为操作概要,时间窗方法和AIC方法基于发送功率密度和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来自适应地彼此替换。
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中的干扰诱因避免判定部602(参照图6)每一用户地执行干扰诱因避免判定(步骤S10)。具体而言,干扰诱因避免判定部602通过参考发送功率密度和干扰诱因避免阈值来每一用户地判定当应用时间窗方法时所需的干扰诱因避免标准是否被满足。例如,在发送功率密度小于干扰诱因避免阈值的情况下,干扰诱因避免判定部602判定出判定条件被满足。
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中的多径延迟判定部604(参照图6)每一用户地执行多径延迟判定(步骤S11)。具体而言,多径延迟判定部604通过参考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和多径延迟阈值来每一用户地判定当应用时间窗方法时所需的有效CP长度是否被满足。例如,在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小于多径延迟阈值的情况下,多径延迟判定部604判定出判定条件被满足。
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中的时间窗/AIC综合判定部605(参照图6)通过参考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和多径延迟判定结果中的任一者或两者来执行关于时间窗方法和AIC方法之间替换的综合判定(步骤S12)。时间窗/AIC综合判定部605输出作为“时间窗/AIC判定结果”的判定结果。
子载波映射单元511(参照图5)通过每一用户地将由S/P转换单元504提供的调制信号分离到两个方向上,即通过用时间窗方法每一用户地处理在一个方向上的调制信号并且通过用AIC方法每一用户地处理在另一方向上的调制信号,来替换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方法(步骤S13)。
接下来,将描述图11中干扰诱因避免判定处理(步骤S10中示出的处理)的细节。
图12是描述图11中所示干扰诱因避免判定处理(具体而言是步骤S 10中示出的处理)的详细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干扰诱因避免判定部602(参照图6)将发送功率密度与干扰诱因避免阈值θ(例如,通过式子(1)来计算θ)进行比较(步骤S20)。在发送功率密度小于干扰诱因避免阈值θ(步骤S20中的是)的情况下,干扰诱因避免判定部602判定出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为OK(步骤S21)。另一方面,在发送功率密度不小于干扰诱因避免阈值θ(步骤S20中的否)的情况下,干扰诱因避免判定部602判定出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为NG(步骤S22)。
此外,图13是示出基于发送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的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的概念的示意图(图形)。横轴指示频率并且纵轴指示发送功率密度的图13示出第二系统的多个用户所输入的多个信号被复用在频率轴上的样子。此外,通过图13可理解,陷波被形成在第二系统的频带中以使得第二系统的频带可以不与第一系统的频带重叠。一般地,随着第二系统的发送功率密度变大,泄露到频带外的功率也变大。结果,干扰诱因功率变大。相反,在发送功率密度小的情况下,泄露到频带外的功率也变小。结果,干扰诱因功率变小。图13示出如下情况:在第二系统的发送功率密度小于干扰诱因避免阈值θ的情况下,判定出干扰诱因避免判定条件被满足(即OK),而在第二系统的发送功率密度不小于干扰诱因避免阈值θ的情况下,判定出干扰诱因避免判定条件不被满足(即NG)。
此外,在第二系统的发送装置与第一系统的接收装置间的距离已知的情况下,能够估计传输线路损失。在此情况下,在考虑可允许的干扰功率密度以及发送和接收天线增益的情况下设定干扰诱因避免阈值是优选的。在此情况下,例如用于用户k(k=1,2,...,K)的干扰诱因避免阈值θk[dBm/Hz]被表示在式子(11)中。
θk=R+Lk-I-GSTX-GPRX  ...(11)
在式子(11)中,R指示第一系统接收装置的可允许的干扰功率密度[dBm/Hz],并且Lk指示与用户k的发送装置和应当受保护的第一系统接收装置之间距离相对应的传输线路损失[dB]。此外,在式子(11)中,I指示当应用时间窗方法时泄露到频带外的功率的泄露系数[dB],Gstx指示发送装置的发送和接收天线增益[dB],并且Gprx指示应当受保护的第一系统接收装置的天线增益[dB]。
基于除第二系统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密度之外的例如有关于对应当受保护的第一系统接收装置引起的干扰量、第一系统上的数据库、CPC(认知导频信道)、传感结果、无发送信号的频带、频域中距离干扰诱因避免频带的距离、发送波束的指向性等的信息来执行干扰诱因避免判定可能是优选的。在这种情况下,与各替换判定信息相对应的阈值被设定为干扰诱因避免阈值。
接下来,将描述图11中示出的多径延迟判定处理(具体而言是步骤S11中示出的处理)的细节。根据第二系统的传输线路的多径延迟来判定多径延迟的情况被例示为多径延迟判定处理的示例。
图14描述了测量第二系统的多径延迟的过程,并且具体地,图14是描述其中第二系统的发送目的地装置测量第二系统的多径延迟的过程的序列图。
第二系统的发送目的地装置(例如终端台站或基站)测量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信号1401在其上流动的传输线路的多径延迟,并且将测得的多径延迟经由信号方向与干扰诱因避免控制链路的信号方向相逆的链路1402报告给第二系统的发送源装置(例如基站或终端台站)。将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用作应当被报告的多径延迟是适当的。此外,使用延迟扩展作为替代信息可能是优选的。
图15是示出传输线路的脉冲响应的概念以描述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的示意图。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例如指示在发送信号通过多径中的一条有效路径到达的最早时间和发送信号通过另一条有效路径到达的最晚时间之间的样本数。第二系统的发送源装置将所报告的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与在应用时间窗方法时使用的有效CP长度进行比较。然后,发送源装置判定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小于与有效CP长度相对应的数目的用户满足多径延迟判定条件,并且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不小于与有效CP长度相对应的数目的用户不满足多径延迟判定条件。
图16描述测量第二系统的多径延迟的过程,并且具体地,图16是描述其中第二系统的发送源装置测量第二系统的多径延迟的过程的序列图。在第二系统的发送源装置(例如基站或终端台站)测量信号方向与被执行了干扰诱因避免控制的传输线路的信号方向相逆的传输线路1601的多径延迟,所测得的多径延迟可作为参考值来处理。
除了上述过程外,还可基于第二系统的发送源装置和第二系统的发送目的地装置之间的距离来估计多径延迟。
图17是描述图11中所示多径延迟判定处理(具体而言是步骤S11中示出的处理)的详细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多径延迟判定部604(参照图6)将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与多径延迟阈值ξ(例如,通过式子(2)来计算ξ)进行比较(步骤S30)。在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小于多径延迟阈值ξ(步骤S30中的是)的情况下,多径延迟判定部604判定出多径延迟判定结果为OK(步骤S31)。另一方面,在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不小于多径延迟阈值ξ(步骤S30中的否)的情况下,多径延迟判定部604判定出多径延迟判定结果为NG(步骤S32)。
接下来,将描述图11所示的用于基于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和多径延迟判定结果来执行关于时间窗/AIC的综合判定的处理(步骤S12中所示的由时间窗/AIC综合判定部605执行的处理)的细节。
图18是示出与图11所示的用于执行关于时间窗/AIC的综合判定的处理有关的、基于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和多径延迟判定结果的时间窗/AIC替换综合判定表的示意图。在时间窗/AIC替换综合判定表中,模式1示出如下示例:在两个判定条件(即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和多径延迟判定结果)之中的至少一个不被满足的情况下,选择AIC方法。此外,模式4示出如下示例:仅在两个条件都不被满足的情况下选择AIC方法。此外,模式2示出如下示例:仅基于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来执行时间窗方法和AIC方法的替换。此外,模式3示出如下示例:仅基于多径延迟判定结果来执行时间窗方法和AIC方法的替换。
图19是示出基于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和多径延迟判定结果的时间窗/AIC选择的概念的示意图(图形)。横轴指示频率并且纵轴指示发送功率密度的图19示出由第二系统的用户输入的信号被复用到频率轴上的样子。此外,通过图19可理解,陷波被形成在第二系统的频带中以使得第二系统的频带可以不与第一系统的频带重叠,并且然后第二系统执行频谱发送。一般地,随着第二系统的发送功率密度变大,泄露到频带外的功率也变大。结果,干扰诱因功率变大。相反,在发送功率密度小的情况下,泄露到频带外的功率也变小。结果,干扰诱因功率变小。
图19中示出了第二系统的各用户的发送功率密度、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用OK或NG来指示)、多径延迟判定结果(用OK或NG来指示)以及时间窗/AIC替换综合判定结果。在此情况下,干扰诱因避免判定和多径延迟判定是通过使用针对各用户设定的干扰诱因避免阈值θk来执行的。假设发送信号是通过基于判定结果每一用户地替换时间窗方法和AIC方法来发送的。即,关于干扰诱因避免判定,图19示出如下情况:在第二系统的发送功率密度小于被指派给用户k的干扰诱因避免阈值θk的情况下,判定出干扰诱因避免判定条件被满足(即OK),并且在第二系统的发送功率密度不小于干扰诱因避免阈值θk的情况下,判定出干扰诱因避免判定条件不被满足(即NG)。这里,当关注用户1、2和K时,用户1同时满足干扰诱因避免判定条件和多径延迟判定条件二者,而用户2和K不同时满足干扰诱因避免判定条件和多径延迟判定条件二者。这里,例如假设规则是时间窗方法仅在两个条件均被满足时被应用而AIC方法在至少一个条件不被满足时被应用。在此情况下,在图18中模式1的情况下,时间窗方法被应用于用户1,而AIC方法被应用于用户2和K。
图20示出基于发送功率密度和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来替换时间窗方法和AIC方法的操作结果示例。通过图20可理解,时间窗方法被应用于发送功率密度稀疏且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小的用户。另一方面,AIC方法被应用于发送功率密度密集或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大的用户。
根据上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能够满足第二系统的各用户所需的干扰诱因避免性能。此外,能够改进一些用户的传输特性。因此,与具有仅应用AIC方法的配置的无线发送装置相比,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发送装置必须执行另一IFFT计算。然而,与IFFT的计算量相比,AIC方法的计算量很大。因此,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情况下,AIC方法并不是一直被应用,如上所述。在时域中进行处理的并且干扰诱因避免性能较弱然而计算量小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方法可按需在一些情况下应用。结果,能够减小AIC方法的计算量。具体地,在其中干扰应当避免被引起的频带的数目大且因此AIC方法的计算量变大的情况下,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减小计算量的效果变得显著。即,通过使所减小的AIC方法的计算量超出所增长的IFFT的计算量,能够减少避免干扰被引起所需的计算整体。
作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总结,能够优化发送信号的各频域组所需的干扰诱因避免性能、传输特性以及避免干扰被引起所需的计算量。
此外,在干扰诱因避免频带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能够改进干扰诱因避免控制的跟踪能力。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21是示出被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发送装置中的并且通过数字处理来进行处理的基带单元2000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基带单元2000与图5所述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基带单元500的不同点在于:基带单元2000使用子载波加权方法替代AIC方法作为在频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方法。具体而言,基带单元2000包括替代图5所示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509的时间窗/子载波加权替换判定单元2109。此外,基带单元2000包括替换图5所示AIC符号生成单元516的子载波加权单元2116。根据上述配置,能够通过使用子载波加权方法来执行未被应用时间窗方法的用户信号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根据子载波加权方法,泄露功率是通过将被转换为子载波信号的符号与适当权重相乘以使得频带外的子载波成分可变小来降低的。
基带单元2000(即被包括在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发送装置中的基带单元)的操作与在图11所示流程图(描述了被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发送装置中的基带单元的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中描述的操作相同,其中“AIC”被用“子载波加权”替代。具体而言,在图11中的步骤S12和S13中描述的“AIC”被用“子载波加权”替代。
在子载波加权方法被应用的情况下,优点在于不必插入AIC方法所使用的用于降低泄露功率的专用符号。
【经过修改的示例性实施例】
替代图5所示AIC符号生成单元516来布置使得被转换到子载波信号中的符号彼此相关的频谱编码单元以抑制泄露到频带外的功率,这可能是优选的。
此外,在时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方法不限于时间窗方法。能够采用其他方法。此外,在频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方法不限于AIC方法和子载波加权方法。能够采用其他方法。
此外,虽然在上述描述中例示了将发送功率密度、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在发送装置和第一系统接收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损失以及窗重叠长度用作替换判定信息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将其他信息用作替换判定信息。例如,可使用频域中距干扰诱因避免频带的距离作为替换判定信息。在此情况下,AIC方法被应用于信号在频域中接近干扰诱因避免频带的用户,而时间窗方法被应用于信号在频域中远离干扰诱因避免频带的用户。
此外,虽然在上述描述中例示了每一用户地执行对干扰诱因避免手段替换的判定以及干扰诱因避免手段的替换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每一用户地执行判定和替换。能够例如每一RB(资源块)单元地或每一子载波地执行判定和替换。
这里,资源块指示通信的替换单元,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可被称作子信道、子载波块、子频带或大块(chunk)。此外,资源块可包括连续的子载波或不连续的子载波。例如,资源块基于循环前缀被定义为时域中的七个或六个连续的OFDM符号,以及频域中的十二个连续子载波。
此外,虽然在上述描述中例示了通过总是执行时间窗处理和AIC处理二者来实现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情况。例如,在干扰诱因避免频带的数目小的情况下,通过停止时间窗处理并且仅执行AIC处理来实现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并且仅在干扰诱因避免频带的数目大的情况下,才通过执行时间窗处理和AIC处理二者来实现干扰诱因避免传输。
此外,虽然在上述描述中例示了基于OFDM子载波传输方法的无线发送装置,但是可以将根据第一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应用于单载波传输的DFT(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OFDM。
此外,虽然例示了在第一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配置被应用于第二系统的情况,但是在第一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配置被应用于第一系统可能是优选的。
此外,上述第一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可通过预定硬件(例如通过电路)来实现。
此外,能够基于控制程序、通过未在图中示出的计算机电路(例如CPU(中央处理单元))来控制并操作上述第一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在此情况下,这些控制程序被存储在无线发送装置或基带单元的存储介质或外部存储介质中。然后,这些控制程序被上述计算机电路读取并运行。作为无线发送装置或基带单元的存储介质,ROM(只读存储器)、硬盘等被例示。作为外部存储介质,可移除存储介质、可移除盘等被例示。
虽然已经通过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与本申请有关的发明,但是与本申请有关的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能够在与本申请有关的发明的形式和细节方面做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各种变更而不会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本申请基于2009年11月9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255828并要求其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整个公开通过引用被结合于此。
标号描述
100基带单元
101调制单元
102替换判定单元
103信号分离单元
104在时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
105在频域中进行处理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单元
106合成单元
500基带单元
501编码单元
502交错单元
503调制单元
504S/P转换单元
505发送功率控制单元
506多径延迟判定结果获取单元
507传输线路损失估计单元
508窗重叠长度控制单元
509时间窗/AIC替换判定单元
510传感单元
511子载波映射单元
512-1和512-2IFFT单元
513-1和513-2P/S转换单元
514-1CP添加单元
514-2GI添加单元
515时间窗单元
516AIC符号生成单元
517加法单元
601干扰诱因避免阈值确定部
602干扰诱因避免判定部
603多径延迟阈值确定部
604多径延迟判定部
605时间窗/AIC综合判定部
701尾部分复制部
702时域波形整形部
703前后OFDM符号重叠部
801头部窗
802OFDM符号
803尾部窗
901AIC系数生成部
902AIC系数乘法部
903AIC符号插入部
1401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信号
1402多径延迟测量信号
1601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信号
2000基带单元
2109时间窗/子载波加权替换判定单元
2116子载波加权单元

Claims (19)

1.一种无线发送装置,包括:
替换判定装置,用于基于预定替换判定信息来判定是否替换被应用于发送信号的各预定频域组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并且用于将所述判定作为替换判定结果输出;
信号分离装置,用于基于所述替换判定结果将所述发送信号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
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时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
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频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以及
合成装置,用于合成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分别执行了干扰诱因避免处理并且分别供应的发送信号,其中
通过使用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中的任一者来每一组地发送所述发送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替换判定装置每一组地判定是否替换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所述组是由子载波构成的,其中
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包括在时域中对符号波形进行整形的符号波形整形装置,并且其中
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包括用于生成用以将泄漏到发送频带外的泄漏功率抑制到所需水平的信号的泄露功率抑制信号生成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替换判定信息是所需要的干扰诱因避免要求信息和传输线路多径延迟信息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并且其中
所述替换判定装置基于所述干扰诱因避免要求信息和所述传输线路多径延迟信息中的任一者或两者来执行有关替换的判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替换判定装置包括:
干扰诱因避免阈值确定装置,用于基于在所述无线发送装置和干扰应当避免被引起的接收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损失来确定用于标识可允许的所引起干扰的阈值;
干扰诱因避免判定装置,用于通过将所述干扰诱因避免要求信息与所述干扰诱因避免阈值进行比较来执行干扰诱因避免判定,并且将该判定作为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输出;
多径延迟阈值确定装置,用于基于被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整形的符号波形的长度来确定用于标识可允许的多径延迟的阈值;
多径延迟判定装置,用于通过将所述多径延迟信息与所述多径延迟阈值进行比较来执行多径延迟判定,并且将该判定作为多径延迟判定结果输出;以及
符号波形整形装置/泄露功率抑制信号生成装置替换判定装置,用于基于所述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和所述多径延迟判定结果的任一者或两者来判定所述符号波形整形装置和所述泄露功率抑制信号生成装置中的任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2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符号波形整形装置包括:
逆傅里叶变换装置,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包括子载波的各组中的并且由所述信号分离装置提供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生成子载波信号;
并行/串行转换装置,用于输入由所述逆傅里叶变换装置提供的子载波信号,并且用于对所输入的子载波信号执行并行/串行转换;
循环前缀添加装置,用于输入由所述并行/串行转换装置提供的信号,并且用于将循环前缀添加到所输入的信号;以及
符号的两侧波形整形装置,用于输入由所述循环前缀添加装置提供的并且被添加了循环前缀的信号,并且用于在时域中对符号的两侧的波形进行整形。
6.根据权利要求2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泄露功率抑制信号生成装置包括:
干扰诱因避免符号生成装置,用于输入指示出避免干扰被引起的频带的干扰诱因避免频带信息,以及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并且由所述信号分离装置提供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将抑制泄露到干扰应当避免被引起的频带中的泄露功率的符号插入到所述发送信号中;
逆傅里叶变换装置,用于输入由所述干扰诱因避免符号生成装置提供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生成子载波信号;
并行/串行转换装置,用于输入由所述逆傅里叶变换装置提供的子载波信号,并且用于对所输入的子载波信号执行并行/串行转换;以及
保护间隔添加装置,用于输入由所述并行/串行转换装置提供的信号,并且用于将保护间隔添加到所输入的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2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组被设定为由每一用户的子载波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2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组被设定为由每一资源块的子载波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3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干扰诱因避免要求信息是所述发送信号的功率密度,并且其中
所述替换判定装置通过参考发送功率密度来执行有关替换的判定。
10.根据权利要求3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干扰诱因避免要求信息是频域中距干扰应当避免被引起的频带的距离,并且其中
所述替换判定装置通过参考所述频域中距干扰应当避免被引起的频带的距离来执行有关替换的判定。
11.根据权利要求3到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多径延迟信息是由发送目的地装置报告的、被应用了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的传输线路的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并且其中
所述替换判定装置通过参考所述由发送目的地装置报告的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来执行有关替换的判定。
12.根据权利要求3到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多径延迟信息是信号方向与应用了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的传输线路的信号方向相逆的传输线路的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并且其中
所述替换判定装置通过参考所述最大多径延迟样本数来执行有关替换的判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到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基于干扰应当避免被引起的频带的数目,停止由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执行的处理,并且仅通过由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装置执行的处理来执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
14.一种无线发送方法,包括:
替换判定步骤,用于基于预定替换判定信息来判定是否替换被应用于发送信号的各预定频域组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并且用于将所述判定作为替换判定结果输出;
分离步骤,用于基于所述替换判定结果将所述发送信号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
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时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
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频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以及
合成步骤,用于合成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分别执行了干扰诱因避免处理并且分别供应的发送信号,其中
通过使用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中的任一者来每一组地发送所述发送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发送方法,其中
所述替换判定步骤包括每一组地判定是否替换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的步骤,所述组是由子载波构成的,其中
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包括在时域中对符号波形进行整形的步骤,并且其中
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包括用于生成用以将泄漏到发送频带外的泄漏功率抑制到所需水平的信号的步骤。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无线发送方法,其中
所述替换判定信息是所需要的干扰诱因避免要求信息和传输线路多径延迟信息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并且其中
所述替换判定步骤基于所述干扰诱因避免要求信息和所述传输线路多径延迟信息中的任一者或两者来执行有关替换的判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发送方法,其中
所述替换判定步骤包括:
干扰诱因避免阈值确定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无线发送装置和干
扰应当避免被引起的接收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损失来确定用于标识可允许的所引起干扰的阈值;
干扰诱因避免判定步骤,用于通过将所述干扰诱因避免要求信息与所述干扰诱因避免阈值进行比较来执行干扰诱因避免判定,并且将该判定作为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输出;
多径延迟阈值确定步骤,用于基于被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步骤整形的符号波形的长度来确定用于标识可允许的多径延迟的阈值;
多径延迟判定步骤,用于通过将所述多径延迟信息与所述多径延迟阈值进行比较来执行多径延迟判定,并且将该判定作为多径延迟判定结果输出;以及
符号波形整形步骤/泄露功率抑制信号生成步骤替换判定步骤,用于基于所述干扰诱因避免判定结果和所述多径延迟判定结果的任一者或两者来判定所述符号波形整形步骤和所述泄露功率抑制信号生成步骤中的任一者。
18.一种存储用于使无线发送装置的计算机运行以下处理的控制程序的存储介质:
替换判定处理,用于基于预定替换判定信息来判定是否替换被应用于发送信号的各预定频域组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并且用于将所述判定作为替换判定结果输出;
分离处理,用于基于所述替换判定结果将所述发送信号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
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时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
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频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
合成处理,用于合成被分别执行了第一干扰诱因避免处理和第二干扰诱因避免处理的发送信号;以及
发送处理,用于通过使用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处理中的任一者来每一组地发送所述发送信号。
19.一种基带电路,包括:
替换判定电路,用于基于预定替换判定信息来判定是否替换被应用于发送信号的各预定频域组的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并且用于将所述判定作为替换判定结果输出;
信号分离电路,用于基于所述替换判定结果将所述发送信号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
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时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
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用于输入被分离到所述组的各组中的发送信号,并且用于通过频域处理来减少泄露到发送频带外的泄露功率;以及
合成电路,用于合成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分别执行了干扰诱因避免处理并且分别供应的发送信号,其中
通过使用所述第一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和所述第二干扰诱因避免传输电路中的任一者来每一组地发送所述发送信号。
CN201080050834.3A 2009-11-09 2010-11-02 无线发送装置、无线发送方法和基带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128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5828 2009-11-09
JP2009255828 2009-11-09
PCT/JP2010/069874 WO2011055833A1 (ja) 2009-11-09 2010-11-02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送信方法、記憶媒体、およびベースバンド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2815A true CN102612815A (zh) 2012-07-25
CN102612815B CN102612815B (zh) 2015-09-09

Family

ID=43970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083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12815B (zh) 2009-11-09 2010-11-02 无线发送装置、无线发送方法和基带电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08794B2 (zh)
EP (1) EP2501061B1 (zh)
JP (1) JP5640990B2 (zh)
CN (1) CN102612815B (zh)
WO (1) WO201105583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4734A (zh) * 2013-10-30 2016-08-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CN113039762A (zh) * 2018-11-22 2021-06-25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 发送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70493B2 (en) 2005-06-22 2014-03-11 Eices Research, Inc. Systems and/or methods of increased priva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8233554B2 (en) 2010-03-29 2012-07-31 Eices Research, Inc. Increased capacity communications for OFDM-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methods/devices
USRE47633E1 (en) 2005-06-22 2019-10-01 Odyssey Wireless Inc. Systems/methods of conducting a financial transaction using a smartphone
US9374746B1 (en) 2008-07-07 2016-06-21 Odyssey Wireless, Inc. Systems/methods of spatial multiplexing
CN103229438A (zh) * 2011-02-22 2013-07-31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传送设备、无线传送方法和无线传送程序
JP6164630B2 (ja) * 2013-01-10 2017-07-19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無線送信機、無線受信機、無線送信方法および無線受信方法
JP6115416B2 (ja) * 2013-09-06 2017-04-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送信器、光受信器、光伝送システム、光送信方法、光受信方法、および光伝送方法
JP6528449B2 (ja) 2014-06-26 2019-06-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6619234B2 (ja) * 2016-01-08 2019-12-11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受信装置
CN107294567B (zh) * 2016-03-31 2021-06-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脉冲成型方法、发射机、接收机及系统
US10999114B2 (en) 2016-08-11 2021-05-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1265875B2 (en) 2019-05-20 2022-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resource block al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230199737A1 (en) * 2021-12-20 2023-06-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 shaping with canceled tone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62317A1 (en) * 2001-08-28 2004-04-01 Mitsuru Uesugi Multi-pass interference removal apparatus and mult-pass interference removal method
CN1499753A (zh) * 2002-11-08 2004-05-26 ��ʿͨ��ʽ���� Ofdm传输系统中的接收装置
US20070218863A1 (en) * 2006-03-16 2007-09-20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ignal processing program therefor
EP1940062A1 (en) * 2005-10-21 2008-07-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removal device and recep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0544218C (zh) * 2005-12-16 2009-09-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扩频系统中通过加窗处理消除窄带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WO2009133816A1 (ja) * 2008-04-30 2009-1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受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2298B2 (ja) * 2000-01-25 2003-05-0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
JP4602073B2 (ja) 2004-12-28 2010-12-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GB2436911B (en) * 2006-04-03 2010-10-20 Toshiba Res Europ Ltd Dynamic optimisation of block transmissions fo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JP4637061B2 (ja) * 2006-06-28 2011-02-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ガードインターバル挿入方法
JP2008078790A (ja) 2006-09-19 2008-04-03 Toshiba Corp Ofdm送信機
JP5028618B2 (ja) 2007-02-28 2012-09-19 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 伝送方法、伝送システム、及び受信装置
JP4941261B2 (ja) * 2007-12-04 2012-05-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歪補償増幅装置および歪補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62317A1 (en) * 2001-08-28 2004-04-01 Mitsuru Uesugi Multi-pass interference removal apparatus and mult-pass interference removal method
CN1499753A (zh) * 2002-11-08 2004-05-26 ��ʿͨ��ʽ���� Ofdm传输系统中的接收装置
EP1940062A1 (en) * 2005-10-21 2008-07-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removal device and recep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0544218C (zh) * 2005-12-16 2009-09-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扩频系统中通过加窗处理消除窄带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US20070218863A1 (en) * 2006-03-16 2007-09-20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ignal processing program therefor
WO2009133816A1 (ja) * 2008-04-30 2009-1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受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INJA BRANDES,ET AL: "Reduction of Out-of-Band Radiation in OFDM Based Overlay Systems",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SRIKANTH PAGADARAI,ET AL: "A Sub-optimal Sidelobe Suppression Technique for OFDM-based Cognitive Radios", 《IEEE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4734A (zh) * 2013-10-30 2016-08-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CN105874734B (zh) * 2013-10-30 2018-04-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CN113039762A (zh) * 2018-11-22 2021-06-25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 发送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01061B1 (en) 2018-12-26
WO2011055833A1 (ja) 2011-05-12
EP2501061A4 (en) 2017-07-05
EP2501061A1 (en) 2012-09-19
CN102612815B (zh) 2015-09-09
JP5640990B2 (ja) 2014-12-17
US20120230449A1 (en) 2012-09-13
US8908794B2 (en) 2014-12-09
JPWO2011055833A1 (ja) 2013-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2815B (zh) 无线发送装置、无线发送方法和基带电路
US8731103B2 (en) Multicarrier-signal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multicarrier-signal transmitting apparatus
KR100808462B1 (ko) 멀티 캐리어, 멀티 셀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를 위한 방법 및장치
US8964887B2 (en) Wireless transmission device, wireless transmission method, wireless transmission progra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880991B1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 안테나를 이용한 파일럿 송수신장치 및 방법
CN1838656B (zh) 上行链路载波频率同步和天线加权向量估计的装置和方法
US8284653B2 (en) User signal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in OFDMA system
CN101507221B (zh) 一种用于消除载波间干扰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1536444A (zh) 加扰的多载波传输
JP2009514288A (ja) 干渉信号を制限するようにされたマルチキャリア信号を送信する方法ならびに送信装置、受信方法ならびに受信装置、及び、これらに対応する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4336746A (ja) 多重アンテナを用いる直交周波分割多重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チャネルの推定装置及び方法
CN114073012B (zh) 互调干扰信号的重构方法和装置
JP2010154417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送受信装置
CN102057715A (zh) 中继装置、通信系统和中继方法
CN101958874B (zh) 基于角分复用的双正交频分多址蜂窝系统
KR20070081397A (ko)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의 파일럿 할당 방법
JP5163351B2 (ja) Ofdm信号の送信方法、ofdm送信機、およびofdm受信機
KR101359840B1 (ko)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자원 배치 장치 및 방법
JP2011193488A (ja) 基地局、移動局及び通信方法
KR101282301B1 (ko)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주파수 옵셋에 의하여 발생하는 채널간 간섭 신호 제거 방법 및 시스템
KR20080112578A (ko)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전송 방식의 주파수 효율 증가 장치및 방법
Imam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OFDMA and SC-FDMA: Model,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s
JP5204256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20110097021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파일럿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

Termination date: 20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