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04868B - 一种交替单胞菌及其在抑制赤潮藻生长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交替单胞菌及其在抑制赤潮藻生长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04868B
CN102604868B CN 201210075599 CN201210075599A CN102604868B CN 102604868 B CN102604868 B CN 102604868B CN 201210075599 CN201210075599 CN 201210075599 CN 201210075599 A CN201210075599 A CN 201210075599A CN 102604868 B CN102604868 B CN 1026048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gae
red tide
zymomonas mobilis
tide algae
alteromon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1007559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04868A (zh
Inventor
蔡中华
周进
詹五根
陈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hai Huishi Biotechnology Co.,Ltd.
Shenzhe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 20121007559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048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048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48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048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48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替单胞菌及其在抑制赤潮藻生长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其保藏号为CGMCC NO.5804。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上述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CGMCC NO.5804胞外提取物的方法。本发明的实验证明,本发明发现了一种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该细菌及其胞外产物具有抑藻的功能,可以用来抑制赤潮。

Description

一种交替单胞菌及其在抑制赤潮藻生长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替单胞菌及其在抑制赤潮藻生长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自然灾害,近年来赤潮发生次数增多、发生区域扩大、危害日益加剧。对赤潮(或赤潮藻)的发生进行有效防控是保护海洋环境的首要前提。以往的研究中虽已开发出一些赤潮的控制技术,如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一些生物治理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各自存在一定的缺陷,治理水华的效果不甚理想。例如物理方法中的黄泥浆絮凝法需要较大的剂量才能起到抑制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和成本的投入;一些化学方法如杀藻剂,在杀灭藻类的同时,也给其他生物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不能体现环境友好型特性;一些生物学方法如投放摄食藻类的大型生物(鱼类),也存在打破食物网结构,破坏种群稳定的生态风险。
海洋环境的复杂性造就了其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其独特的遗传特性和特殊的适应机制,成为基因库和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海洋微生物通过微食物环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同藻类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细菌、放线菌、病毒等各种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专一性地抑制藻类的生长甚至裂解藻细胞,因此微生物是调节赤潮生消的重要因子之一。基于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多样性丰富的海洋微生物及其重要作用,以微食物环为核心,探究有效调控赤潮生消的重要微生物因子,充分利用其与赤潮生物的互作特点与规律,开发和利用源自赤潮频发海域的特殊功效微生物并以宏基因组技术获得海洋环保功能菌与工程菌,进行赤潮的有效防治,将可能成为解决赤潮灾害这一复杂而严峻的海洋问题的金钥匙。
近年来,溶藻细菌(algicidal bacteria)的发现给赤潮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曙光。它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藻类生物量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少国外研究者认为:赤潮的突然消亡可能与溶藻细菌的感染有关。溶藻细菌作为水华防治的可能微生物,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多数溶藻细菌能够分泌细胞外物质,对宿主藻类起抑制或杀灭作用。
因此,目前将赤潮的防治方法转向微生物治理,且这一类方法已日益得到关注和认可。在这一领域中已筛选和培养了多种杀藻、溶藻的微生物,包括放线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粘细菌等。以往的研究中对溶藻细菌的筛选是没有严格区分赤潮发生期和非发生期,使得筛选的菌株缺乏针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株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
本发明提供的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sp.)18#,其保藏号为CGMCC NO.5804。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上述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CGMCC NO.5804胞外提取物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发酵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CGMCC NO.5804,离心收集上清液;
2)用乙酸乙酯萃取所述上清液,收集有机相,即得到胞外提取物。
上述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发酵的温度为30℃,所述发酵的时间为24-36h;所述离心的转速为8000r/min,所述离心的时间为20min,所述离心半径为13.5cm;
步骤2)中,所述上清液和乙酸乙酯萃取体积比为1∶2,所述萃取的时间为2h-3h。
上述方法中,所述发酵的温度为30℃,所述发酵的时间为24小时-36小时,所述发酵的培养基为2216E海水液体培养基(配方:蛋白胨5.0g,酵母膏1.0g,磷酸铁0.01g,陈海水1000mL,调pH至7.8);
上述方法中,在步骤2)中,在所述收集有机相后还依次包括去除所述有机相中的乙酸乙酯和溶解的步骤;
上述去除所述有机相中的乙酸乙酯具体为旋转蒸发所述有机相,收集产物1;
上述溶解具体为用甲醇溶解所述产物1;
在所述步骤1)和步骤2)之间还包括过滤所述上清液的步骤;上述过滤具体采用的滤膜孔径为0.22μm。
由上述方法制备的所述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CGMCC NO.5804胞外提取物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上述的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CGMCC NO.5804或上述的胞外提取物在防治赤潮中的应用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上述应用中,所述防治赤潮通过抑制赤潮藻生长实现。
上述抑制赤潮藻生长体现在如下1)-4)中4种或者其中任意一种:
1)降低赤潮藻密度;
2)降低赤潮藻的叶绿素含量;
3)降低赤潮藻的光合效率;
4)改变了赤潮藻中蛋白表达谱。
上述蛋白具体为功能蛋白
上述应用为向赤潮藻的生长体系中加入上述的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CGMCC NO.5804或上述的胞外提取物,以抑制赤潮藻生长;所述赤潮藻具体为亚历山大藻。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具体抑制赤潮藻生长的方法为向赤潮藻的生长体系中加入上述的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CGMCC NO.5804的胞外提取物,以抑制赤潮藻生长。
上述赤潮藻的生长体系为人工培育体系;上述人工培育体系为将赤潮藻在培养液中培养,得到人工培育体系;上述人工培育体系中的培养液为f/2培养液;上述胞外提取物在所述人工培育体系中的终浓度具体为10ppb-100ppb。
上述方法中,所述赤潮藻为亚历山大藻。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赤潮藻抑制剂。
本发明提供的赤潮藻抑制剂,其活性成分为上述的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CGMCC NO.5804或其胞外产物;所述赤潮藻具体为亚历山大藻。
上述菌株18#为γ-变形杆菌纲(Gammaproeobacterium),交替单胞菌目(Alteromonadales),交替单胞菌科(Alteromonadaceae),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菌株,已于2012年2月24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登记号为CGMCC NO.5804,其分类命名为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
本发明的实验证明,本发明发现了一种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该细菌及其胞外产物具有抑藻的功能,可以用来抑制赤潮;该细菌其胞外产物具体具有如下优点:1)筛选的抑藻细菌来自赤潮发生的海域,利于重新投放到自然环境中使用;2)胞外产物的杀藻效果明显且该物质可规模化发酵制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3)藻类抑制赤潮的方法,遵循了生物“生生相克”的原理,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 Ehrenberg)的形态特征
图2为编号为18#细菌对藻类抑制的结果
其中,*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图3为编号为18#细菌16S-rRNA的编码基因的PCR电泳图谱
图4为胞外产物的提取示意图
图5为6天时不同剂量胞外产物对藻细胞的生存状态的影响
图6为不同剂量胞外产物对藻密度影响的效果曲线
图7为胞外产物对亚历山大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图8为胞外产物对亚历山大藻光合效率的影响
图9为胞外产物对藻细胞功能蛋白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f/2培养液具体配方如下(每升海水中含无机盐质量):NaNO3 37.5mg,NaH2PO4 2.5mg,Fe-EDTA 2.5mg(FeCl3 1.6g+EDTA 0.9g),盐酸硫铵素5μg,Biotin VH 0.025μg,VB12 0.025μg,CuSO4.5H2O 0.0098μg,ZnSO4.7H2O 0.022μg,CaCl2.6H2O 0.01μg,MgCl2.4H2O 0.180μg,Na2MoO4.2H2O,0.0063μg。
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香港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提供,产品目录号:Algae20060309)
实施例1、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的筛选及鉴定
一、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的筛选
2011年4月21日,南中国海近岸(深圳蛇口港)发生局域赤潮(深圳蛇口港赤潮发生区表层),此次赤潮的原因藻为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 Ehrenberg)(图1),属于硅藻门Bacillariophyceae,脆杆藻科Fragilariaceae Schroder,海线藻属Thalassionema Grunow。从该区域取回水样,水样带回实验室后经纱布过滤,除掉水中杂质和大型颗粒物;随后经100μm金属网格过滤,除掉水中的有机碎屑;最后经10μm滤膜过滤除取藻细胞,滤液进行涂布和筛菌。
将上述准备好的滤液进行倍比稀释,取30μL涂布于2216E海水固体培养基上(配方:蛋白胨5.0g,酵母膏1.0g,磷酸铁0.01g,陈海水1000ml,琼脂20g,调pH至7.8),过夜培养,直至长出清晰的单克隆。共挑选出100株可培养细菌。
随后挑取单克隆在2216E液体培养基中(1mL),摇床上30℃培养12小时,备用。将挑选的单克隆菌株以1×106个/mL的量加入亚历山大藻培养液(将亚历山大藻在f/2培养液中培养得到的培养液)中作为实验组,连续监测1周内对藻类生长的抑制情况,以不加入单克隆菌株为对照组,在双筒显微镜下计数(4×10倍)检测藻密度,每个样品计数3次,结果取平均值。其中编号为18#细菌对藻类抑制的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添加菌液一天后即能抑制藻类的生长,两天后实验组的藻细胞密度下降为对照组的52.6%,至三天时,实验组的藻类基本停止生长与分裂,90%的藻类生长被抑制,藻类生物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示极显著差异(P<0.01)。
因此,认为初步筛选得到菌株18#
二、18#菌株的鉴定
1、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1.1形态观察
采用2216E固体培养基,将纯化后的18#单克隆菌株于30℃下培养24h,并进行革兰氏染色及菌体形态的显微镜观察(油镜,放大倍数1000倍)。染色方法参照《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的方法进行(作者:桂芳,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8月,ISBN:9787506742238)。实验结果表明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形态为两端钝圆的小杆菌,具鞭毛,菌体大小为(0.4~0.5)×(1.0~2.0)μm。
1.2生理生化特征
生理生化特征的检测采用变形杆菌套装生化鉴定试剂盒进行(上海丽臣ELISA试剂盒厂,产品编号:20214)。实验结果显示硫化氢阳性,苯丙氨酸脱氢酶阳性,脲酶阳性。
2、分子鉴定
提取菌株18#的DNA,利用16SrRNA通用引物(正向引物:AGAGTTTGATCCTGGCTCAG;反向引物:CTGAGCCAGGATCAAACTCT)PCR扩增出PCR产物即为16S-rRNA的编码基因,将PCR产物进行电泳检测,结果如图3所示,1-8泳道为8个平行,将得到条带大小为1300bp的产物送去测序,结果该PCR产物(16S-rRNA的编码基因)具有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核苷酸。
经序列比对后证明,菌株18#的16S-rRNA的编码基因与γ-变形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um),交替单胞菌目(Alteromonadales),交替单胞菌科(Alteromonadaceae),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的16S-rRNA的编码基因有98%的相似性(Genbank:AF529061)。
因此上述菌株18#为γ-变形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um),交替单胞菌目(Alteromonadales),交替单胞菌科(Alteromonadaceae),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菌株,已于2012年2月24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登记号为CGMCC NO.5804,其分类命名为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
实施例2、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在抑藻中的应用
一、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抑藻的方法
1、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的发酵培养及胞外产物的获得
将由实施例1得到的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CGMCC NO.5804在200mL三角瓶中进行一级培养(2216E液体培养基,配方:蛋白胨5.0g,酵母膏1.0g,磷酸铁0.01g,陈海水1000mL,调ph至7.8),培养条件为30℃,转速200r/min,时间14h,待菌株密度接近OD600=2时,将培养液转入2000mL的三角瓶中进行二级培养(2216E液体培养基,配方:蛋白胨5.0g,酵母膏1.0g,磷酸铁0.01g,陈海水1000mL,调pH至7.8),培养条件为30℃,转速200r/min,时间36小时,直至培养基基本耗尽,细胞密度不在增加为止。
收集发酵培养液,离心(4℃,8000r/min,20min,离心半径13.5cm),取上清液。将上清液进一步用0.22μm的滤膜进行过滤,以除掉期间未能离心去除的菌液和少量杂质。将滤液收集到干净的玻璃容器中,按照1∶2的体积比例加入乙酸乙酯进行萃取,用磁力搅拌器充分混匀,持续混合萃取3h。之后用分液漏斗将水相和有机相分开,收集水相进行第二次萃取。将两次萃取的有机相合并,装入1L容量的蒸馏烧瓶中,进行旋转蒸发(55℃),待液体蒸发完毕用甲醇将蒸馏物进行溶解,所得溶液即为胞外产物(图4)。
2、实验用藻细胞的培养
实验所用藻种为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香港株)。取实验室传代培养的藻种(初始密度为0.3×104个/mL),分装于15个1000mL的三角瓶中(每瓶装液500mL),分装后培养连续监测,待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前期时,即藻密度在0.6×104个/mL(藻在藻培养液中的密度)时,进行如下分组试验,试验设五个实验组,每组3个平行。
藻的培养条件如下:温度为21±1℃,光照时间L∶D=12h∶12h,光照强度3000Lx。
五个实验组分别如下:
空白组(不含甲醇溶剂,不含细菌胞外产物),继续培养;
对照组(含甲醇溶剂,不含细菌胞外产物),再向三角瓶中加入无水甲醇,甲醇的终浓度为0.05%(v/v),继续培养;
胞外产物1ppb(含甲醇溶剂,含细菌胞外产物):再向三角瓶中加由上述1得到的胞外产物,使胞外产物的终浓度为1ppb(m/v),继续培养;
胞外产物10ppb(含甲醇溶剂,含细菌胞外产物):再向三角瓶中加由上述1得到的胞外产物,使胞外产物的终浓度为10ppb(m/v),继续培养;
胞外产物100ppb(含甲醇溶剂,含细菌胞外产物):再向三角瓶中加由上述1得到的胞外产物,使胞外产物的终浓度为100ppb(m/v),继续培养。
将上述各组加入各种物质记作继续培养的第0天。
二、检测
1、胞外产物对藻的杀灭效果
将上述5组的培养产物在双筒显微镜下(4×10倍)进行藻细胞计数,每个样品计数3次,结果取平均值。
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图5为6天时不同剂量胞外产物对藻细胞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可以看出1ppb时,藻细胞均匀分布,藻培养液呈浅黄色;100ppb时,藻细胞碎裂、溶解,部分细胞沉底,藻培养呈白色。
图6为不同剂量胞外产物对藻密度影响的效果曲线,可以看出,
空白组在0、2、4、6、8、10天的藻密度(个/mL)分别为6000、6100、6300、6800、8600、12000。
对照组在0、2、4、6、8、10天的藻密度(个/mL)分别为6100、6150、6200、6700、8300、11000。
胞外产物1ppb在0、2、4、6、8、10天的藻密度(个/mL)分别为6050、6160、6300、6800、7200、8900。
胞外产物10ppb在0、2、4、6、8、10天的藻密度(个/mL)分别为6200、6200、5400、4200、3000、2500。
胞外产物100ppb在0、2、4、6、8、10天的藻密度(个/mL)分别为6250、5200、3000、1200、1002、1002。
可以看出,从0天显微镜检开始,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胞外产物对藻细胞的杀灭作用呈现剂量关系,随着浓度的提高杀灭效果更显著,至6天左右杀灭率达80%以上,抑藻效果达到峰值。
2、胞外产物对亚历山大藻叶绿素和光合效率的影响
检测上述5组继续培养的藻的叶绿素、光合效率,具体方法如下:各组赤潮藻的叶绿素和光合效率测量采用浮游植物分类荧光仪(PHYTO-PAM)进行,具体操作如下,取3mL藻液(连续培养的培养产物)装入测量杯置于暗盒内,对藻体进行20min暗适应,打开Phyto-PAM调制脉冲荧光仪波长为520nm强度为0.1μmol/(m2·s)的绿色检测光。测量过程由Phytowin软件控制,开启测量光(ML),待光信号稳定后打开饱和脉冲键,记下Fv/Fm值,即为光合效率yield值。叶绿素水平的(ChI)测定也使用该仪器进行。
结果如图7和图8所示,其中,图7为胞外产物对亚历山大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图8为胞外产物对亚历山大藻光合效率的影响;
从图7中可以看出,
空白组在0、2、4、6、8、10天的叶绿素含量(μg/L)分别为21.3、26.3、39.4、45.7、47.7、54.5。
对照组在0、2、4、6、8、10天的叶绿素含量(μg/L)分别为23.2、27.2、38.7、47.8、49.7、55.1。
胞外产物1ppb在0、2、4、6、8、10天的叶绿素含量(μg/L)分别为22.2、26.7、38.5、45.6、45.3、53.2。
胞外产物10ppb在0、2、4、6、8、10天的叶绿素含量(μg/L)分别为21.9、23.4、16.8、15.3、15.9、15.8。
胞外产物100ppb在0、2、4、6、8、10天叶绿素含量(μg/L)分别为23.0、22.1、11.3、10.6、10.4、9.8。
可以看出,高剂量胞外产物(10和100ppb)相比于对照组,其叶绿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值只有对照组的25-30%(P<0.05)。
从图8中可以看出,空白组在0、2、4、6、8、10天的光合效率(Fv/Fm)分别为0.45、0.47、0.46、0.57、0.6、0.61。
对照组在0、2、4、6、8、10天的光合效率(Fv/Fm)分别为0.46、0.48、0.47、0.56、0.63、0.64。
胞外产物1ppb在0、2、4、6、8、10天的光合效率(Fv/Fm)分别为0.45、0.46、0.5、0.58、0.63、0.64。
胞外产物10ppb在0、2、4、6、8、10天的光合效率(Fv/Fm)分别为0.47、0.47、0.48、0.35、0.35、0.38。
胞外产物100ppb在0、2、4、6、8、10天光合效率(Fv/Fm)分别为0.46、0.4、0.4、0.3、0.31、0.31。
可以看出,外源添加高剂量的胞外产物(10和100ppb),藻细胞光合效率水平较低,而对照组则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过程。
这表明,胞外产物的存在,给藻的生理带来了应激压力,藻类自身的能量被用于应对环境胁迫,从而减少了其获取光能的捕获。
3、胞外产物对藻细胞功能蛋白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讨胞外产物的抑藻机理,分析了胞外产物对藻功能性蛋白的影响。
取对照组和胞外产物100ppb组的继续培养10天后的产物,离心(4℃,8000r/min,20min,离心半径13.5cm)后收集沉淀,将沉淀在液氮下进行低温研磨。研磨产物用0.1M的Tris-Cl缓冲液(Tris碱,12.11g;蒸馏水,800mL;HCl,49mL,三者混匀充分溶解后,滴加浓盐酸调pH至7.8,定溶至1000mL)溶解,得到研磨液,再将研磨液进行硫酸铵沉淀(20%浓度盐溶,65%浓度盐析沉淀)、除盐(4℃,0.1M的Tris-Cl缓冲液,透析过夜)、除杂处理后(10000r/min,4℃,离心30min,离心半径13.5cm,去除不溶颗粒),得到蛋白提取物。将蛋白提取物进行二维电泳(蛋白上样量,400μg;胶条,pH 3-10线性梯度胶条;胶条上限电流,50A/根;等电聚焦温度,20℃;SDS-PAGE胶浓度,12.5%;仪器,Bio-Rad二维电泳仪),所得图谱用PDQuest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如图9所示,可以看出,胞外产物100ppb组和对照组的全蛋白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差异蛋白点有40个以上,占到整个功能蛋白的32%(发生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占整个图谱中蛋白点的百分比)。这表明胞外产物对藻细胞有明显的生理影响。
Figure IDA0000145478620000011

Claims (9)

1.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18#,其保藏号为CGMCC NO.5804。 
2.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交替单胞菌胞外提取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发酵交替单胞菌,离心收集上清液; 
2)用乙酸乙酯萃取所述上清液,收集有机相,即得到胞外提取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所述发酵的温度为30℃,所述发酵的时间为24-36h;所述离心的转速为8000r/min,所述离心的时间为20min,所述离心半径为13.5cm; 
步骤2)中,所述上清液和乙酸乙酯萃取体积比为1:2,所述萃取的时间为2h-3h。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2)中,在所述收集有机相后还依次包括去除所述有机相中的乙酸乙酯和溶解的步骤; 
在所述步骤1)和步骤2)之间还包括过滤所述上清液的步骤。 
5.由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方法制备的所述交替单胞菌的胞外提取物。 
6.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替单胞菌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胞外提取物在防治赤潮中的应用; 
所述防治赤潮通过抑制赤潮藻生长实现; 
所述赤潮藻为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抑制赤潮藻生长体现在如下1)-4)中4种或者其中任意一种: 
1)降低赤潮藻密度; 
2)降低赤潮藻的叶绿素含量; 
3)降低赤潮藻的光合效率; 
4)改变了赤潮藻中蛋白表达谱。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为向赤潮藻的生长体系中加入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替单胞菌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胞外提取物,以抑制赤潮藻生长。 
9.一种赤潮藻抑制剂,其活性成分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替单胞菌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胞外提取物;所述赤潮藻为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 
CN 201210075599 2012-03-21 2012-03-21 一种交替单胞菌及其在抑制赤潮藻生长中的应用 Active CN1026048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10075599 CN102604868B (zh) 2012-03-21 2012-03-21 一种交替单胞菌及其在抑制赤潮藻生长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10075599 CN102604868B (zh) 2012-03-21 2012-03-21 一种交替单胞菌及其在抑制赤潮藻生长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04868A CN102604868A (zh) 2012-07-25
CN102604868B true CN102604868B (zh) 2013-05-29

Family

ID=46522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10075599 Active CN102604868B (zh) 2012-03-21 2012-03-21 一种交替单胞菌及其在抑制赤潮藻生长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0486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23265A (zh) * 2017-11-16 2018-02-23 天津北洋百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交替单胞菌及利用该菌制备的生物絮凝剂及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2016B (zh) * 2013-06-27 2015-03-11 中国海洋大学 利用Alteromonas colwelliana A321发酵浒苔制备生物肥
CN104561104A (zh) * 2014-12-23 2015-04-29 汕头大学 一种海洋盐单胞菌的分泌物及其提取方法与应用
CN106085896B (zh) * 2016-05-10 2019-07-09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阴沟肠杆菌及其用途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5320A (zh) * 2010-08-16 2011-01-05 厦门大学 一种强杀藻活性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88045A (zh) * 2010-08-16 2011-03-23 厦门大学 一种杀藻菌的复合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5320A (zh) * 2010-08-16 2011-01-05 厦门大学 一种强杀藻活性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88045A (zh) * 2010-08-16 2011-03-23 厦门大学 一种杀藻菌的复合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株溶藻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的分离鉴定及溶藻活性初探;黄姿 等;《海洋技术》;20080930;第27卷(第3期);56-60 *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裴海燕 等;《环境科学学报》;20050630;第25卷(第6期);796-802 *
假交替单胞菌及其胞外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席宇 等;《微生物学通报》;20051231;第32卷(第3期);108-112 *
席宇 等.假交替单胞菌及其胞外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005,第32卷(第3期),108-112.
裴海燕 等.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环境科学学报》.2005,第25卷(第6期),796-802.
黄姿 等.一株溶藻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的分离鉴定及溶藻活性初探.《海洋技术》.2008,第27卷(第3期),56-60.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23265A (zh) * 2017-11-16 2018-02-23 天津北洋百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交替单胞菌及利用该菌制备的生物絮凝剂及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04868A (zh) 2012-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en et al. Using ammonia for algae harvesting and as nutrient in subsequent cultures
Zhao et al. Attached cultivation of microalgae on rational carriers for swine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biomass harvesting
Nan et al. Allelopathic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acroalga Ulva pertusa and eight microalgal species
CN102888353B (zh) 溶藻细菌及其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方法
Li et al. Synechococcus bloom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coastal area–With special focus on flooding during wet seasons
CN102604868B (zh) 一种交替单胞菌及其在抑制赤潮藻生长中的应用
CN103937726A (zh) 一种溶藻铜绿假单胞菌及其用途
CN101139140A (zh) 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铜绿微囊藻的方法
CN105331552B (zh) 一株高效脱氮不动杆菌新种及其应用
CN103497913A (zh) 太湖支浜底泥中筛选溶藻细菌及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方法
Zhu et al.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during the anabaena flos-aquae biofilm growth using different nutrient form
CN102311975A (zh) 一种微生物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07092B (zh) 一株降解邻苯二甲酸酯的植物内生菌戈登氏菌l191及其应用
Zhang et al. Roles of mixotrophy in blooms of different dinoflagellates: implications from the growth experiment
Madkour et al. Bioflocculation technique for microalgal harvesting and wastewater nutrient recovery
CN103173383B (zh) 耐压希瓦氏菌及其在抑藻上的应用
CN109576160B (zh) 一种能去除高重金属含量水体中的重金属的小球藻w3及其应用
CN104593296B (zh) 造纸废水污灌苇田中典型细菌——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用途
CN108517307A (zh) 一种改性粘土与抑藻菌耦合使用抑制藻类生长的方法
CN110982859B (zh) 一种利用养猪污水生产碳水化合物的方法
CN103352010B (zh) 一株溶解池塘颤藻的蜡样芽孢杆菌菌株czbc1及其应用
CN102337234A (zh) 粘质沙雷氏菌lth-2及其筛选方法和应用
CN110684688B (zh) 一株希瓦氏菌st2及其在偶氮染料降解中的应用
CN106085896B (zh) 阴沟肠杆菌及其用途
CN103952359A (zh) 一株短波单胞菌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55 Guangdong city in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City Xili street Shenzhen University Tsinghua Campus A building two floor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518055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Xili of Tsinghua L building room 310

Patentee before: GRADUATE SCHOOL AT SHENZHEN, TSINGHUA University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03

Address after: 264513, Xu Town, Shandong, Rushan province Weihai resident

Patentee after: Weihai Huishi Bio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5 Guangdong city in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City Xili street Shenzhen University Tsinghua Campus A building two floor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