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8932B - 插秧机 - Google Patents

插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8932B
CN102598932B CN201210086695.0A CN201210086695A CN102598932B CN 102598932 B CN102598932 B CN 102598932B CN 201210086695 A CN201210086695 A CN 201210086695A CN 102598932 B CN102598932 B CN 1025989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peed
gear shift
shift pedal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66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98932A (zh
Inventor
笔山悟史
大前健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420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6268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434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731395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98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89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989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89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9/00Steering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on a desired tr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3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aquatic plants; for planting underwater, e.g. r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60K35/10Input arrangements, i.e. from user to vehicle,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functions or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现有的乘用型插秧机,备有发动机(5)、配置在发动机(5)后方的转向体(15)、和覆盖发动机(5)上方的操作板体(10)。由于发动机(5)的上方被操作板体(10)覆盖着,所以,在对发动机(5)的上部等进行维修时,因操作板体(10)的存在,使维修作业很不方便。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本发明的作业车辆中,转向体(15)的转向盘上轴(41),以横向的倾斜轴(46)为中心,可与操作板体(10)接离地上下转动。操作板体(10)以转动架(61)中的、与倾斜轴(46)平行状的作为横支轴的筒状轴部(65)为中心,可与转向体(15)接离地上下开闭转动。转向盘上轴(41)和操作板体(10)可分别独立地转动。

Description

插秧机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07年5月22日、于2008年8月11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申请号为200780005090.1的发明专利申请“作业车辆”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秧机、拖拉机等的农业机械、轮式装载机等特殊作业用车辆那样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已往,作为作业车辆之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备有搭载在行驶机体前部的发动机、和配置在该发动机后方的转向体。为了使发动机和转向体的转向盘轴的(尤其是发动机的)维修作业容易,多采用若干个可分割的罩装置覆盖着。
专利文献1揭示了乘用型插秧机的一例,在该插秧机中,把罩装置分割成覆盖发动机上方的操作板体、覆盖发动机前部的前部罩体、和覆盖发动机后部及转向盘轴的后部罩体三个部分。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乘用型插秧机中,上述前部罩体和后部罩体,可装卸地安装在行驶机体上,操作板体固定在转向盘轴上。在进行发动机的维修作业时,要将这些前后罩体卸下,使发动机的四周(前后左右)露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108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已往的构造中,由于操作板体用若干螺栓固定在转向盘轴上,发动机的上方被操作板体覆盖着,所以,在要维修发动机的上部、或位于该部位的装置类(例如,空气滤清器等)时,操作板体的存在成为维修时的障碍。另外,即使把操作板体卸下,要将若干螺栓拧开也很麻烦。即,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发动机的上部、该部位处的装置类的维修作业很不方便或者困难。
另外,在操作板体上,多设有显示有关乘用型插秧机的各种信息的显示板。这时,在操作板体的背面侧(发动机的上方),配置着显示板用的控制箱。
但是,上述已往的构造中,控制箱位于用螺栓固定在转向盘轴上的操作板体与发动机之间,所以,在制造乘用型插秧机时,往控制箱上连接电线束的作业比较难,存在着作业性差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的技术课题是提供能够解决上述全部问题的作业车辆。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记载的作业车辆,备有搭载在行驶机体前部的动力源、配置在该动力源后方的转向体、覆盖上述动力源上方的至少一部分的操作板体;上述转向体,以横向的倾斜轴为中心,可与上述操作板体接离地上下转动;上述操作板体,以与上述倾斜轴同轴状或平行状的横支轴为中心,可与上述转向体接离地上下开闭转动;上述转向体和上述操作板体,可分别独立地转动。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作业车辆中,其特征在于,位于上述动力源上方的上部架的后端部,通过上述横支轴,可转动地轴支承在上述行驶机体中的、立设在上述动力源后方的支承部件上;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可装卸地与上述行驶机体连接;上述操作板体安装在上述上部架上。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作业车辆中,其特征在于,操作上述行驶机体动作的操作杆机构,从上述操作板体的上面朝外伸出,该操作杆机构的基端部,安装在上述上部架上并可与上述上部架一体地转动。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或3记载的作业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行驶机体的前部,分别可装卸地安装着从前后包围上述动力源和上述操作板体的前部罩体和后部罩体;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可装卸地与上述行驶机体中的、立设在上述动力源前方的辅助架连接,在卸下了上述前部罩的状态下,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露出于操作板体的前方。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构造中,配置在动力源后方的转向体,以横向的倾斜轴为中心,可与覆盖动力源上方的至少一部分的操作板体接离地上下转动;上述操作板体,以与上述倾斜轴同轴状或平行状的横支轴为中心,可与上述转向体接离地上下开闭转动;上述转向体和上述操作板体可分别独立地转动。
根据该构造,在使上述转向体绕上述倾斜轴向下倒转后,只要将上述操作板体绕上述横支轴朝上开放转动,该操作板体就可离开上述动力源的上面,在上述操作板体与上述动力源的上面之间,张开了手能伸进的足够大的空间。
因此,在对上述动力源的上部、位于该部位的装置类(例如空气滤清器等)进行维修时,上述操作板体的存在不成为维修的障碍。另外,在维修时,也不必像已往那样要将上述操作板体卸下,省去了该卸下作业的麻烦。因此,对上述动力源的上部、位于该部位的装置类的维修作业容易。
另外,由于在上述操作板体与上述动力源的上面之间,张开了手能伸进的足够大的空间,所以,例如在控制箱配置在上述操作板体的背面侧(上述动力源的上方)时,可以容易地进行往上述控制箱连接电线束的作业,提高了作业车辆的组装性。
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构造中,位于上述动力源上方的上部架的后端部,经由上述横支轴可转动地轴支撑在上述行驶机体中的、立设在上述动力源后方部位的支承部件上;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可装卸地与上述行驶机体连接;上述操作板体安装在上述上部架上。
根据该构造,由于上述上部架的转动中心、即上述横支轴,位于上述上部架的后端侧、即靠近上述转向体的一侧,所以,在将上述上部架和上述操作板体绕上述横支轴向上开放地转动时,形成在上述操作板体与上述动力源的上面之间的空间向前开放。
因此,操作者可以从行驶机体的前方侧,对上述动力源的上部、位于该部位的装置类进行维修。因此,在维修时,上述转向体的存在不成为障碍,可提高作业效率。
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构造中,操作上述行驶机体动作的操作杆机构,从上述操作板体的上面朝外伸出,该操作杆机构的基端部,安装在上述上部架上、可与上述上部架一体地转动。所以,与上述上部架和上述操作板体的上下开闭转动连动,上述操作杆机构也以上述横支轴为转动中心连动地转动。
因此,在使上述上部架和上述操作板体上下开闭转动时,不必将上述操作杆机构卸下,它的存在并不碍事。因此,上述上部架和上述操作板体的上下开闭转动操作容易,就这一点而言,也能提高对上述动力源的上部、位于该部位的装置类进行维修作业的效率。
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构造中,在上述行驶机体的前部,分别可装卸地安装着从前后包围上述动力源和上述操作板的前部罩体和后部罩体;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可装卸地与上述行驶机体中的、立设在上述动力源前方的辅助架连接,在卸下了上述前部罩体的状态,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从上述操作板体的前方露出。所以,操作者捏住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进行上述上部架和上述操作板体的上下开闭转动操作。即,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也兼有作为上下开闭转动操作用的把手的功能。所以,即使没有专用的把手部件,也能容易地进行上述上部架和上述操作板体的上下开闭转动操作,可减少零部件数目。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作业车辆的乘用型插秧机的侧视图。
图2是乘用型水稻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行驶机体前部的俯视图。
图4是省略了罩体的状态下的、行驶机体前部的俯视图。
图5是将上部架向上开放转动的状态下的、行驶机体前部的分解侧视图。
图6是从斜后方看的、转向体的立体图。
图7是从斜前方看的、转向体和上部架的立体图。
图8从斜后方看的、上部架的立体图。
图9是行驶机体前部的侧视图。
图10是将上部架向上开放转动的状态下的、行驶机体前部的侧视图。
图11是操作板体、发动机罩体、和转向柱罩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行驶机体前部的右侧视图。
图13是变速踏板和制动踏板的右侧视图。
图14是从斜前方看的、变速踏板和制动踏板的立体图。
图15是车速调节杆的作用说明图。
图16是变速踏板的作用说明图。
图17是制动踏板的作用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图1~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作为作业车辆的乘用型插秧机的侧视图,图2是乘用型水稻秧机的俯视图,图3是行驶机体前部的俯视图,图4是省略了罩体的状态下的、行驶机体前部的俯视图,图5是将上部架向上开放转动的状态下的、行驶机体前部的分解侧视图,图6是从斜后方看的、转向体的立体图,图7是从斜前方看的、转向体和上部架的立体图,图8从斜后方看的、上部架的立体图,图9是行驶机体前部的左侧视图,图10是将上部架向上开放转动的状态下的、行驶机体前部的侧视图,图11是操作板体、发动机罩体、和转向柱罩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行驶机体前部的右侧视图,图13是变速踏板和制动踏板的右侧视图,图14是从斜前方看的、变速踏板和制动踏板的立体图,图15是车速调节杆的作用说明图,图16是变速踏板的作用说明图,图17是制动踏板的作用说明图,
(1)插秧机的概要
首先,主要参照图1~图4说明作为作业车辆的乘用型插秧机的概要。
如图1~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的乘用型插秧机的行驶机体1,备有机体架2,该机体架2由配置在其左右两侧前后的左右前轮3和左右后轮4支承着。
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搭载着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5。在发动机5的上面,配置着空气滤清器31(参照图5)。在发动机5的后方下部,配置着具有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参见图5和图12~图14)等的变速箱6。变速箱6把来自发动机5的动力适当地变速后,通过图未示的齿轮变速机构传递到前后四轮3、4。
前车轴壳7从变速箱6的左右侧部向左右外方突出,前轮3可转向地安装在该前车轴壳7的两端部。在从变速箱6向后方伸出的筒形架8上,固定着后车轴壳9,在后车轴壳9的左右两侧安装着后轮4。
机体架2的上面被若干罩体覆盖着,各罩体可分别装卸。例如,发动机5的外周,被作为前发动机罩的操作板体10、发动机罩体11、和转向柱罩体12从上方和前后包围着,分别可以装卸(见图5)。发动机罩体相当于技术方案中记载的前部罩体,转向柱罩体相当于技术方案中记载的后部罩体。
另外,机体架2的上面前部中的、发动机罩体11和转向柱罩体12的下端外周,被俯视看大致呈ロ字形的前机身罩体13覆盖着。机体架2的上面后部,被后机身罩体14覆盖着,该后机身罩体14,形成为与前机身罩体13的后端连续的形态。
在变速箱6的上面,立设着用于转向操作行驶机体1的倾斜式转向体15。转向体15的前端(上端)侧从前发动机罩向上伸出,在其前端安装着转向圆盘43。
在后机身罩体14的上面且转向体15后方的部位,通过车座架16设置着驾驶座17。坐在驾驶座17上的操作者转动操作转向圆盘43时,与其操作量(转动量)相应地、左右两前轮3的舵角(转向角度)变化。
用于适当地调节行驶机体1的车速的变速踏板18、和制动操作行驶机体1的制动踏板19,从前机身罩体13的后端缘与后机身罩体14的前端缘之间(间隙)向上方伸出(参见图2和图3)。实施方式中的变速踏板18和制动踏板19,在隔着转向体15的行驶机体1的左右两侧中,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右侧。另外,在前机身罩体13的左右两侧,设有用于载置若干个预备苗垫的预备苗载置台20。
在操作板体10的左右一侧,隔着转向体15地配置着变更操作行驶机体1的前进、停止、后退、及其车速的主换档杆21。在操作板体10的另一侧,配置着用于调节发动机5的转速的加速杆22、能进行车速调节操作及自动行驶操作这样两种操作的车速调节杆23、进行后述的插秧装置25的升降操作和动力续断操作等的换档杆24(见图3和图4)。这些杆21~24都相当于技术方案中记载的操作杆机构。
6条插秧用的插秧装置25,通过由上下连杆构成的平行连杆机构26,可升降调节地连接在机体架2的后端部。插秧装置25的构造是已往公知的。即,插秧装置25备有接受变速箱6的动力传递的3组传动箱27、安装在这些传动箱27左右两侧的旋转式插秧机构28、以上端接近行驶机体1的前倾姿势安装在传动箱27的上面的载苗台29、配置在传动箱27下面的平整田地用船体30。
(2)转向体的构造
下面,参照图5~图10说明转向体的构造。
转向体15备有:在变速箱6的上面向上突设的转向盘下轴40、通过万向联轴器42连接在转向盘下轴40上端部的转向盘上轴41、和安装在转向盘上轴41上端的转向圆盘43。
转向盘下轴40的外周,被固定在变速箱6外面的、作为支承部件的下部转向柱筒44包围着,该转向盘下轴40,只能旋转地轴支承在下部转向柱筒44上。
转向盘上轴41,与外嵌在其外周的上部转向柱筒45一起,能以万向联轴器42中的左右横向倾斜轴46为中心,朝上下方向弯曲转动(倾斜转动)(参见图5和图10)。
转向盘上轴41只能旋转地轴支承在上部转向柱筒45上。在上部转向柱筒45的下端部,设有姿势调节机构47,该姿势调节机构47用于把该上部转向柱筒45和转向盘上轴41的弯曲角度(倾斜角度)调节成若干级(参照图6)。
姿势调节机构47,备有转动式的倾斜转动杆48、和卡定板49。倾斜转动杆48安装在剖面为朝上コ字形的固定托架53上并向后方延伸,该固定托架53设在下部转向柱筒44的上端部并朝前斜上方伸出。卡定板49设在上部转向柱筒45的侧面下部,从下方与倾斜转动杆48的长度方向中途部相对。
倾斜转动杆48的基端部,通过横向的枢支轴50可上下转动操作地安装在固定托架53上。在倾斜转动杆48的长度方向中途部,固定着朝下的钩状卡合钩51。另一方面,在卡定板49的上端面,沿着以倾斜轴46为中心的转动方向,以适当间隔形成了若干个卡定槽52。
在使上部转向柱筒45和转向盘上轴41弯曲转动规定的弯曲角度(倾斜角度)时,倾斜转动杆48的卡合钩51选择性地与若干个卡定槽52中的任意一个卡合,这样,上部转向柱筒45和转向盘上轴41的倾斜姿势被分级变更·调节并且保持住。
倾斜转动杆48,被图未示的弹簧部件常时地朝着卡合钩51与卡定板49的卡定槽52卡合的方向推压。倾斜转动杆48的自由端部(前端部)从转向柱罩体12向外(向后)伸出。
(3)罩体及其支承构造
下面,主要参照图3~图11,说明位于发动机周边的罩体及其支承构造。
覆盖发动机5上方的操作板体10,从俯视看是大致椭圆状的形态,安装在位于发动机5上方的上部架60(详细后述)上,并从上部转向柱筒45的长度方向中途部朝着行驶机体的前方突出。在操作板体10的上面,配置着显示部10b、键式开关等。在显示部10b的背面侧,设有进行该显示部10b的显示控制等的控制箱117(参见图9~图11)。
转向柱罩体12,从俯视看是大致圆弧形,从后方包围着操作板体10和上部转向柱筒45。转向柱罩体12的左右前端缘12a,形成为朝斜前下方倾斜的倾斜状,并且与发动机罩体11的左右后端缘11a严实地叠合。
转向柱罩体12的下端缘12b,形成为朝斜后上方缓缓倾斜的倾斜状,并且与前下罩体13的上面缘13a严实地叠合。在该下端缘12b上,在若干部位,一体地突出有朝下的舌片82(参见图5和图11),该各舌片82从上方嵌合到形成于前机身罩体13的上面缘13a的嵌合孔83(参见图4)内。
另外,转向柱罩体12的上端缘,与操作板体10的下端缘中的后端部及左右两侧端部严实地相接。把安装在后述前架62的板72上的左右一对螺旋弹簧84的前端钩部,挂在形成于转向柱罩体12内面的卡定托架58上,这样,可以使转向柱罩体12的上端缘与操作板体10的下端缘紧贴,不晃动地将整个转向柱罩12向前推压(参见图9)。
在操作板体10的后部和转向柱罩体12的上部,形成有容许上部转向柱筒45和转向盘上轴41上下转动的缺口凹槽10a、12c(见图11)。在安装着操作板体10和转向柱罩体12的状态下,两者10a、12c对接、成为上下方向的长孔,上部转向柱筒45和转向盘上轴41,沿着该缺口凹槽10a、12c(长孔)上下转动而与操作板体10接离。
如图2、图3、图11所示,发动机罩体11是越朝前端越细的流线形(椭圆壳状),发动机罩体11的左右后端缘11a,形成为朝斜后上方倾斜的倾斜状,从下侧越往上方越朝向机体架2的后方。在该左右后端缘11a上,形成有若干个朝后方突出的导引舌片79(实施方式中是上下各2个,参见图5和图11),在安装着发动机罩体11时,这些导引舌片79从转向柱罩体12的左右前端缘12a进入内面侧。
发动机罩体11的下端缘11b,形成为朝斜后上方小坡度倾斜的倾斜状,并且,与前机身罩13中的小坡度地朝斜后上方倾斜的上面缘13a滑接。在该下端缘11a中的靠前的部位,一体地突设着朝下的卡定舌片80(参见图5和图11),该卡合舌片80,从上方嵌合到卡合孔81(参见图4)内,所述卡合孔81形成在前机身罩体13中的、上面缘13a的前端部位。
从下方支承操作板体10的上部架60,由俯视看为大致E字形的转动架61、和俯视看为大致U字形的前架62构成。在实施方式中,前架62中的朝后延伸的左右两臂71的前端,用螺栓连接在转动架61中的水平杆63的前面。前架62的前后长度尺寸,设定为该前架62的前端部比操作板体10的前端向前方伸出、从俯视看时从操作板体10大大伸出的程度。
相互朝相同方向平行延伸的侧臂64,从转动架61中的水平杆63的靠两端的部位伸出,在该两侧臂64的伸出端设有筒状轴部65,该筒状轴部65作为在左右方向相互呈同心状地贯通的横支轴。
另一方面,在下部转向柱筒44的前面上部,通过焊接等固定着托架板66,在该托架板66上,固定着向左右外方伸出的左右一对翼形臂67,在各翼形臂67的前端,安装着左右方向相互呈同心状贯通的枢支轴毂68。
转动架61中的各侧臂64的筒状轴部65,从左右外侧可转动地插入安装在与其对应的翼形臂67的枢支轴毂部68上。这样,转动架61、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可绕着与倾斜轴46平行延伸的同一轴线上的筒状轴部65上下开闭转动。
这时,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与上部转向柱筒45和转向盘上轴41,可分别独立地转动。在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绕筒状轴部65上下转动时,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接近或远离转向体15(上部转向柱筒45、转向圆盘43)。但是,当上部转向柱筒45和转向盘上轴41为朝斜后上方倾斜的姿势(转向操作时的姿势)时,因上部转向柱筒45和转向盘上轴41的存在,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的向上开放动作受到限制。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动中心的筒状轴部65,位于上部架60的后端侧、即靠近转向体15的一侧,所以,在将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向上开放转动时,在操作板体10与发动机5的上面之间,形成了朝前开放的空间(参见图5和图10)。
另外,从主换档杆21下端部朝左右横向地伸出的横轴93,可转动地插入安装在一方侧臂64的筒状轴部65内。转接杆113的水平轴114,可转动地插入安装在另一方侧臂64的筒状轴部65内(参见图8)。该转接杆113是变速用连动机构112的一个构成要素,上述变速用连动机构112将插秧装置25的升降机构及动力续断机构与换档杆24连动地连接。
在转动架61中的水平杆63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安装着与左右两侧臂64朝相同方向伸出的中央臂69。该中央臂69,从上方与设在下部转向柱筒44上端部的、剖面为朝上コ字形的固定托架53可拆装地嵌合。即,中央臂69由下部转向柱筒44侧的固定托架53从下方支承着。
如图4和图9所示,前架62中位于前端侧的连接臂70,用螺栓·螺母可装卸地连接在从正面看为倒U字形的辅助架54上,该辅助架54立设在机体架2中的发动机5的前方。因此,在将上部架60绕筒状轴部65关闭转动了的状态下,发动机5的前后面和上面,被辅助架54、上部架60和下部转向柱筒44包围住。
在前架62的左右两臂71上分别固定着板72,在该板72之间安装着左右横长的撑杆73,该撑杆73的存在提高了前架62的刚性。在撑杆73的上面配置着熔丝盒74。当然,熔丝盒74的上方被操作板体10覆盖着。
在左右两臂71中的板72之间,还架设着左右横长的卡锁轴75,该卡锁轴75可绕其横轴线转动。在卡锁轴75的、从板72朝左右外方伸出的两端部上,固定着朝前的钩状卡爪76。在卡锁轴75的长度方向中间,设有锁杆77,该锁杆77朝着与卡锁轴75交叉的上方向伸出。
在左右一对卡爪76绕卡锁轴75前后转动时,与卡合销56(参见图8、图10和图11)卡合或解除卡合。该卡合销56,从设在发动机罩体11内面的托架板55朝左右横向伸出。在卡爪76与板72之间安装着扭簧78,该扭簧78的弹力,常时地将卡爪76朝着能与发动机罩体11侧的卡合销56卡合的、朝前转动的方向推压。
在卡爪76与发动机罩体11侧的卡合销56卡合着时,发动机罩体11被锁定、不能朝前拔出。在要卸下发动机罩体11时,利用锁杆77的朝前转动操作,使卡爪76绕卡锁轴75朝后转动,这样,就可解除卡爪76与发动机罩体11侧的卡合销56的卡合(锁定)。
另外,在操作板体10的上面前部,设有可绕后端部上下开闭转动的盖57,在手动地将该盖57转动打开时,锁杆77露出。
(4)操作杆机构的构造
下面,参照图4和图6~图10,说明从操作板体的上面朝外伸出的操作杆机构的构造。
实施方式中的各操作杆机构的基端部,都安装在上部架60上,并且能与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一起绕筒状轴部65一体地转动。
即,操作杆机构中的、位于转向体15左右一侧方的主换档杆21,在其下端部(基端部)备有前后方向贯通的轴毂部90,该轴毂部90配置在上下开口的箱形托架91内(参见图7和图8)。前后延伸的销轴92贯穿主换档杆21的轴毂90和箱形托架91。因此,主换档杆21可绕销轴92左右转动。
如图8所示,在箱形托架91的一侧面,左右横向地突设着横轴93。横轴93从左右外侧可转动地插入安装在转动架61中的一方侧臂64的筒状轴部65内。因此,箱形托架91和主换档杆21能绕横轴93前后转动。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主换档杆21能前后方向转动,也能左右方向转动。箱形托架91的横轴93,通过连杆、钢丝等的变速用连动机构94,与齿轮式变速机构(图未示)连动地连接,变速箱6内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的动力传递到该齿轮式变速机构。
固定在转动架61中的水平杆63的一端部的变速导引板95,位于箱形托架91的上方,主换档杆21贯通导槽96,伸出到操作板体10的外面,该导槽96形成在变速导引板95上。因此,主换档杆21可沿着变速导引板95的导槽96前后左右地转动操作。由于该导槽96的存在,主换档杆21的转动范围受到限制。
如图8所示,对于位于转向体15的左右另一侧方的3个杆22~24中的加速杆22,固定在其下端部(基端部)的转动板97,可绕横向销轴99前后转动地安装在朝上的托架98(参见图6和图8)上,该托架98固定在转动架61中的另一个侧臂64的筒状轴部65上。加速杆22的转动板97,通过钢丝等的加速用连动机构100,与设在发动机5上的转速设定用控制杆(图未示)连动地连接。
在实施方式中,随着将加速杆22从前方侧往操作者的跟前侧(后方侧)后倾操作,发动机5的转速从低转速变成高转速。
在转动架61中的水平杆63的另一端部,通过从该水平杆63向上伸出的变速用托架101,安装着杆导引板102。加速杆22贯穿加速用导槽103(参见图7和图8),伸出到操作板体10的外面,所述加速用导槽103形成在杆导引板102上。因此,加速杆22可沿着杆导引板102的加速用导槽103朝前后方向转动操作。由于该加速用导槽103的存在,加速杆22的转动范围受到限制。
换档杆24,在其下端部(基端部)备有大致纵向贯通的轴毂部108,该轴毂108部配置在剖面为コ字形的承接托架109内。大致纵向的销轴110贯通换档杆24的轴毂部108和承接托架109(参见图7和图8),换档杆24可绕销轴110左右转动。
承接托架109,借助从水平杆63中的变速用托架101侧面朝左右内向伸出的轴毂轴111(参见图6、图8、图9),被可绕该轴毂轴111转动地枢支着。因此,换档杆24与主变速杆21同样地,可前后左右转动。承接托架109通过连杆、钢丝等的变速用连动机构112,与插秧装置25的升降机构及动力续断机构(图未示)连动地连接。
换档杆24与加速杆22同样地,贯通变速用导槽115(参见图4、图7和图8),伸出到操作板体10的外面,所述变速用导槽115形成在杆导引板102上。因此,换档杆24可沿杆导引板102的变速用导槽115前后左右地转动操作。由于该变速用导槽115的存在,换档杆24的转动范围也受到限制。
车速调节杆23可执行两种操作:一种操作是,将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的变速输出增减速;另一种操作是,将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的变速输出保持为与变速踏板18的踏板位置(踏入位置)对应的值。即,车速调节杆23,能执行与变速踏板18同样的行驶机体1的车速调节操作、和使行驶机体1定速行驶的自动行驶操作这样两种操作。实施方式的车速调节杆23,从俯视看,配置在隔着转向体15的左右两侧中的与变速踏板18相同的一侧(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右侧)。
实施方式的车速调节杆23,在其下端部(基端部)备有左右方向贯通的轴毂部104,该轴毂部104可转动地外嵌在U字形支轴105(参见图6和图8)的销轴部上,该U字形支轴105固定在转动架61中的另一个侧臂64的上面。因此,车速调节杆23也与加速杆22同样地,可绕U字形支轴105的销轴部前后转动。
在车速调节杆23中的轴毂部104的部位,备有将车速调节杆23保持在任意操作位置的位置保持部件120(参见图8)。在实施方式中,在U字形支轴105中的销轴的根部侧,固定着摩擦板121(参见图12和图15~图17),另一方面,在销轴中的、隔着车速调节杆23的轴毂部104地与摩擦板121的相反侧(前端侧),外嵌着碟形弹簧垫圈122(参见图12和图15~图17)。碟形弹簧垫圈122借助固定在其前端侧的垫圈,不能从销轴中脱出。碟形弹簧垫圈122的弹性力,将车速调节杆23的轴毂部104压接(摩擦接触)在摩擦板121上而抵接,这样,车速调节杆23可以保持在从最前倾位置到最后倾位置中的任意操作位置。
一体地设在车速调节杆23的轴毂部104上的L字形臂106,通过作为绳索部件的变速钢丝146,与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的变速凸轮137连动地连接,并且,也通过制动杆160与定速解除凸轮155连动地连接(参见图12和图13),该定速解除凸轮155与制动踏板19关联。
在实施方式中,随着将车速调节杆23从前方侧往操作者跟前侧(后方侧)后倾操作时,L字形臂106绕U字形支轴105的销轴部朝上转动,将变速钢丝146和制动杆160提起(张拉)(参见图15和图17),越往后倾操作,行驶机体1的车速越加速。该操作方向(越后倾越加速),与加速杆22的操作方向(越后倾转速越高、越加速)一致。因此,对于操作者来说,可容易地识别该两个杆22、23的操作方向,操作性好。另外,也能抑制对该两个杆22、23的误操作。关于钢丝146、杆160、和凸轮137、155之间的连动关系,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如图3、图4和图7所示,车速调节杆23贯通定速行驶用导槽107,伸出到操作板体10的外面,所述定速行驶用导槽107形成在杆导引板102上。因此,车速调节杆23也可沿着杆导引板102的定速行驶用导槽107朝前后方向转动。由于定速行驶用导槽107的存在,车速调节杆23的转动范围受到限制。
从上述构造可知,实施方式中的各操作杆机构21~24的基端部,都安装在转动架61上,并且与构成上部架60的转动架61一体地转动。
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构造,由于上部转向柱筒45和转向盘上轴41、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可分别独立地上下转动,所以,在把发动机罩体11和转向柱罩体12卸下,使上部转向柱筒45和转向盘上轴41绕倾斜轴46朝下倾倒地转动后,如果将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绕筒状轴部65朝上开放转动,则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将离开发动机5的上面,在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与发动机5的上面之间,形成了可将手伸进的足够大空间。
因此,在对发动机5的上部、位于该部位的装置类(例如,空气滤清器31等)进行维修时,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的存在不碍事。另外,在维修时,也不必像已往那样要把操作板体10卸下,省掉了该卸下作业的麻烦。因此,发动机5的上部、该部位的装置类的维修作业容易进行。
另外,在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与发动机5的上面之间,形成了手能伸进去的足够大空间,所以,对操作板体10中的显示部10b背面侧的控制盒117连接电线束的作业也简单,乘用型插秧机的组装作业性也提高。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上部架60的转动中心的筒状轴部65,位于上部架60的后端侧、即靠近转向体15侧,所以,在将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向上开放转动时,形成在操作板体10与发动机5上面之间的空间朝前开放。
这样,操作者可从行驶机体1的前方侧,对发动机5上部、该部位的装置类进行维修。因此,在维修时,转向体15的存在不碍事,可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从操作板体10的上面朝外伸出的各操作杆机构21~24的下端部(基端部),都安装在转动架61上,并且与构成上部架60的转动架61一体地转动,所以,与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的上下开闭转动连动地、各操作杆机构21~24也以筒状轴部65为转动中心转动。因此,在使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上下开闭转动时,不必卸下各操作杆机构21~24,它们的存在并不碍事。因此,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的上下开闭转动操作容易,就这一点而言,也能提高发动机5上部、该部位的装置类的维修作业效率。
另外,前架62中的、位于前端侧的连接臂70,用螺栓·螺母可装卸地连接辅助架54上,该辅助架54立设在机体架2中的发动机5的前方,所以,可容易地进行前架62(上部架60)和辅助架54的装卸。
而且,前架62的前后长度,设定为该前架62的前端部从操作板体10的前端朝前方突出的尺寸,在把发动机罩体11卸下了的状态下,前架62的前端部(连接臂70的部分)露出于操作板体10的前方,所以,操作者捏住该露出部分(连接臂70的部分),进行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的上下开闭转动操作。即,前架62的连接臂70,兼有作为上下开闭转动操作用把手的功能,所以,即使没有专用的把手部件,也能容易地进行上部架60和操作板体10的上下开闭转动操作,有助于减少零部件数目。
(6)变速踏板的构造、以及变速踏板与车速调节杆的连动关系。
下面,参照附图12~图17,说明变速踏板的构造、以及变速踏板与车速调节杆的连动关系。
变速踏板18备有操作者脚踏的脚踏板130、和连接在脚踏板130背面的连杆臂131。固定在连杆臂131下端部的轴毂部132,可一体转动地外嵌在横向变速踏板轴133上,该变速踏板轴133可转动地轴支承在机体架2上。
在变速踏板轴133中的、从连杆臂131的轴毂部132伸出的部分上,安装着转接臂134。转接臂134隔着变速踏板轴133地朝上下方向延伸。变速连杆135的一端部,通过横轴销136可转动地枢轴连接在该转接臂134的下端部。变速连杆135的另一端部,通过横轴销138可转动地枢轴连接在位于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一侧(在实施方式中是右侧)的、从侧面看为大致U字形的变速凸轮137上。
变速凸轮137中的一方突端部,固定在耳轴139上,该耳轴139构成从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的一侧面(实施方式中是右侧面)横向地伸出的调节部。耳轴139用于调节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中的液压泵的旋转斜板(图未示)的倾斜角度。耳轴139和变速凸轮137,相当于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的调节部。
这里所说的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备有容量可变型液压泵(图未示)和容量固定型液压马达(图未示),借助耳轴139的转动,调节液压泵的旋转斜板(图未示)的倾斜角度,通过改变供给液压马达的压力油的排出方向和排出量,调节液压马达中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和转速。
在实施方式中,在操作者踏下变速踏板18操作时,转接臂134以变速踏板轴133为中心转动,通过与转接臂124连动地连接着的变速连杆135及变速凸轮137,使耳轴139转动,这样,液压泵的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度被变更·调节。
这时,操作者越踏入变速踏板18,转接臂134和变速连杆135越把变速凸轮137往后方拉,越使变速凸轮137和耳轴139朝着加速方向(图15和图16中的顺时针方向)从下朝上地转动,结果,行驶机体1的车速加速。
根据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度而变速了的输出,从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传递到齿轮式变速机构(图未示),该变速输出,借助主换档杆21的操作被切换为前进或后退的输出,然后传递给前后四轮3、4。另外,实施方式的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外装在变速箱6的前面。
另一方面,在转接臂134的上端部,横向地突设着枢接销140,液压缓冲器141的一端和复位拉伸弹簧142的一端,可转动地枢轴连接在该枢接销140上。复位拉伸弹簧142是返回施压机构,其作用是,当变速踏板18的脚踏解除时,将变速踏板18自动地返回到初始位置(车速为零的位置)。
液压缓冲器141和复位拉伸弹簧142配置成前后相向状。液压缓冲器141的另一端部,通过U字形金属配件143插入安装在机体架2上的朝上销144内。复位拉伸弹簧142的另一端部,挂在从机体架2朝内突出的托架(图未示)上并固定住。
因此,当操作者的脚离开变速踏板18时,借助液压缓冲器141的阻力与复位拉伸弹簧142的弹性复原力的力学关系,变速踏板18以缓慢的速度复原(返回)到初始位置,转接臂134和变速连杆135将变速凸轮137往前方推压,使变速凸轮137和耳轴139朝减速方向(图15和图16中的反时针方向)从上向下地转动,结果,行驶机体1的车速被设定为减速。
复位拉伸弹簧142的弹性复原力与液压缓冲器141的阻力的差(下面称为变速踏板18朝初始位置的复原力),设定为不能解除碟形弹簧垫圈122产生的车速调节杆23的轴毂部104与摩擦板121的摩擦保持力(位置保持部件120对车速调节杆23的保持力)的程度。
因此,在踏入操作了变速踏板18的状态下,在将车速调节杆23手动地操作到与踏板位置(踏入位置)对应的操作位置时,即,在用车速调节杆23进行自动行驶操作时,即使其后操作者的脚离开变速踏板18,车速调节杆23也将借助位置保持部件120的保持力保持位置,变速踏板18不会因上述的朝初始位置的复原力而返回移动,行驶机体1进行定速行驶(自动行驶)(参见图15中实线状态)。
变速踏板18和车速调节杆23的连动关系是,当用车速调节杆23进行增减速操作(前后倾动操作)时,变速踏板18连动,朝着踏入方向动作;但是,当用变速踏板18进行增减速操作(踏入操作)时,车速调节杆23不连动。
在实施方式中,在变速凸轮137中的另一方突端部,形成了从侧面看为长圆形的间隙配合孔145。与车速调节杆23的L字形臂106连接的变速钢丝146的前端部,经由枢支销147间隙配合在该间隙配合孔145中。
枢支销147的外径尺寸与间隙配合孔145的孔径尺寸的关系这样设定:在枢支销147与变速凸轮137侧的间隙配合孔145之间,在以耳轴139为中心的变速凸轮137的转动方向形成配合间隙。
在车速调节杆23位于最前倾位置且变速踏板18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见图15中点划线所示状态)下,即,在车速调节杆23和变速踏板18都不操作、行驶机体1停止着的状态下,枢支销147位于其移动轨迹的最下端。在枢支销147位于其移动轨迹最下端时,变速钢丝146是张拉力能发挥作用程度的张拉状态。
随着将车速调节杆23从前方侧往操作者跟前侧(后方侧)后倾操作,L字形臂106和变速钢丝146将变速凸轮137从下往上拉,使变速凸轮137和耳轴139朝加速方向(图15中的顺时针方向)从下往上转动。其结果,行驶机体1的车速加速。这时,变速凸轮137把变速连杆135和转接臂134往后方推压,变速踏板18朝着踏入方向动作(参见图15中的实线状态)。
反之,随着将车速调节杆23从操作者跟前侧(后方侧)往前方侧前倾操作,将L字形臂106和变速钢丝146从上往下压下、使其松弛。这样,与变速钢丝146的松弛程度相应地,复位拉伸弹簧142的弹性复原力与液压缓冲器141的阻力之差(变速踏板18朝初始位置的复原力)有作用的余地,借助该复原力,变速踏板18返回移动到与车速调节杆23的操作位置对应的位置。结果,行驶机体1的车速减速(参见图15中点划线所示状态)。
因此,在用车速调节杆23进行增减速操作(前后倾动操作)时,车速调节杆23和变速踏板18连动动作(参见图15)。
另一方面,在车速调节杆23位于最前倾位置的状态下,操作者越踏入变速踏板18(参见图16中点划线所示的状态),变速凸轮137越朝着加速方向(图16中顺时针方向)从下往上地转动,将变速钢丝146推上使其松弛。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只踏入操作变速踏板18时,枢支销147虽然在间隙配合孔145内移动,但是不被间隙配合孔145的边缘卡住、成为间隙配合状态。因此,行驶机体1的车速虽然加速,但是变速凸轮137的向上转动力不通过变速钢丝146传给车速调节杆23,车速调节杆23仍保持在最前倾位置(参见图16)。
另外,当操作者的脚离开变速踏板18时,复位拉伸弹簧142的弹性复原力与液压缓冲器141的阻力之差(变速踏板18朝初始位置的复原力)起作用,变速踏板18以平稳的速度回复到初始位置,转接臂134和变速连杆135将变速凸轮137往前方推压,使变速凸轮137和耳轴139朝减速方向(图16中逆时针方向)从上往下地转动。
这时,虽然张拉力作用在变速钢丝146上,但是,在脚离开变速踏板18前,变速钢丝146原先就是松弛的,变速钢丝146只是从该松弛状态变成为张拉力能发挥作用程度的张拉状态,所以,行驶机体1虽然减速,但是变速凸轮137的向下转动力不通过变速钢丝146传递给车速调节杆23,所以,车速调节杆23仍保持在最前倾位置(参见图16的实线所示的状态)。
因此,在用变速踏板18进行增减速操作(踏入操作)时,只是变速踏板18单独被操作,车速调节杆23不连动(参见图16)。
在踏入操作变速踏板18的状态下,在手动地将车速调节杆23操作到与该踏板位置(踏入位置)对应的操作位置时,变速钢丝146虽然从松弛状态变成为张拉力能发挥作用程度的张拉状态,但是,在车速调节杆23到达了上述操作位置时,变速钢丝146中的前端侧的枢支销147被变速凸轮137的间隙配合孔145卡住,变速钢丝成为张紧状态,车速调节杆23的操作阻力(操作感)加重(例如,参见图15的实线所示的状态)。
在该操作位置松开手时,车速调节杆23借助位置保持部件120的保持力保持其位置,变速踏板18不因上述朝初始位置的复原力而返回移动,变速凸轮137的转动姿势和安装在耳轴139上的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度,保持在与变速踏板18和车速调节杆23的位置对应的状态,行驶机体1定速行驶。
另外,在用车速调节杆23进行了自动行驶操作后,如果在不解除该自动行驶操作的状态下将变速踏板18踏入,则可以保持着车速调节杆23的操作位置地使行驶机体1的车速加速。这时,如果脚离开变速踏板18,则变速踏板18再次返回移动到与车速调节杆23的操作位置对应的踏板位置,返回到原先的定速行驶状态,所以,在自动行驶操作中,如果希望行驶机体1稍稍加速等时,可不必解除自动行驶操作,操作性好。
在实施方式中,转接臂134、变速连杆135、和变速凸轮137,相当于杆状连杆部件。该杆状连杆部件,将调节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的变速输出的调节部与变速踏板18连接起来。另外,这些杆状连杆部件、变速钢丝146、变速踏板18的复位拉伸弹簧142、位置保持部件120,相当于使车速调节杆23和变速踏板18关联的连接机构。
(7)制动踏板的构造、以及制动踏板与车速调节杆的连动关系
下面,参照图12~图14和图17,说明变速踏板的构造、以及变速踏板与车速调节杆的连动关系。
如图3等所示,制动踏板19与变速踏板18在左右方向并列配置着。制动踏板19的转动支轴、即制动踏板轴150、和变速踏板18的变速踏板轴133虽然配置在同一轴线上,但却是分开构成的。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轴150,以横向延伸的姿势可绕其轴线转动地轴支承在变速箱6的上面。
在制动踏板19中的踏板臂151的基端部,固设着臂毂部152(参见图14和图17),该臂毂部152外嵌在制动踏板轴150的一端部并可与该制动踏板轴150一体地转动,在操作者踏入操作制动踏板19时,制动踏板轴150与制动踏板19一起绕其轴线转动。
虽然没有详细图示,但是当踏入操作制动踏板19、使制动踏板轴150绕其轴线转动时,与制动踏板轴150关联地设在变速箱6内的输出轴上的主离合器断开,中断对前后四轮3、4的动力传递。另外,这时,与制动踏板轴150关联的前轮制动机构,作用于前轮3的驱动轴171(参见图1),使该驱动轴81和前轮3的旋转停止,也将行驶机体1制动。
另外,在踏板臂151的臂毂152上安装着托架153,在制动踏板19的脚踏操作解除时,使该制动踏板19自动返回初始位置的复位弹簧(图未示)的一端部,连接在该托架153上。复位弹簧的另一端部,连接在位于变速箱6的一侧的离合器操作板(图未示)上。
如图12~图14和图17所示,く字形连杆156的一端部,可转动地枢轴连接在贯通踏板臂151的下端部的枢接销154上,该く字形连杆156使位于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一侧(实施方式中是右侧)的、从侧面看为大致三角板状的定速解除凸轮155和制动踏板19连动。く字形连杆156的另一端部,通过横轴销157可转动地枢轴连接在定速解除凸轮155的上角部155a上。
定速解除凸轮155的后角部155b,通过横支轴159可转动地枢轴支承在托架158(见图13)上,该托架158固定在机体架2的下面。因此,定速解除凸轮155以后角部155b侧的横支轴159为中心上下转动。
连接在车速调节杆23的L字形臂106上的制动杆160的前端部,通过枢接销161,可转动地连接在定速解除凸轮155的前角部155c上。
制动杆160、定速解除凸轮155、以及く字形连杆156,用于强制解除车速调节杆23执行的自动行驶操作。
在车速调节杆23执行自动行驶操作时,在踏入操作制动踏板19的情况下,く字形连杆156与该踏入操作连动、把定速解除凸轮155往前方推压,定速解除凸轮155绕横支轴159(图17中顺时针方向)从上往下地转动。
于是,定速解除凸轮155中的前角部155c侧的枢接销161向下移动,向下张拉制动杆160,使L字形臂106和车速调节杆23绕U字形支轴105的销轴部朝减速方向(图17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使车速调节杆23回复到最前倾位置(初始位置)(参见图17的实线所示的状态)。
如图15中点划线所示,借助复位拉伸弹簧142的弹性复原力与液压缓冲器141的阻力之差(变速踏板18朝初始位置的复原力),变速踏板18返回到初始位置,结果,行驶机体1的车速减速,同时,自动行驶操作被解除。
(8)作用效果
对于现有技术中的、作为作业车辆之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坐在操作部座位上的操作者,在进行变速踏板的踏入操作时,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把来自发动机的动力适当变速后,传递给行驶部,使行驶机体的车速增减速(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3-220849号公报等)。
在用这种乘用型插秧机进行植苗作业时,在坐在驾驶座上的操作者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画在田地上的标记等的情况下,操作者要站立在驾驶部的地板面上驾驶乘用型插秧机。
但是,在上述日本特开2003-220849号公报记载的构造中,作为车速调节操作用的操作机构,只有变速踏板立设在操作部的地面上,所以,在用站立姿势驾驶乘用型插秧机时,变更·调节行驶机体车速的操作比较困难。
而如果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构造,则由于在转向体15的近傍,配置着车速调节杆23,该车速调节杆23可进行使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的变速输出增减速的操作、和把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的变速输出保持为与变速踏板18的踏板位置对应的值的操作(所谓的自动行驶操作)这样2种操作,所以,除了用车速调节杆23进行自动行驶操作外,不仅变速踏板18能调节机体1的车速,车速调节杆23也能调节行驶机体1的车速,所以,对车速调节用的操作机构的选择度增加。因此,可灵活地对应作业时发生的各种状况(例如操作者站立驾驶时等),操作性提高。
但是,在这种乘用型插秧机中,通常都是用变速踏板18来调节操作行驶机体1的车速。如果变速踏板18的操作和车速调节杆23的操作常时地保持连动的关系,则每当变速踏板18的踏入操作量变化时,车速调节杆23就在眼前自动地动作,很烦人。
关于这一点,根据实施方式的构造,车速调节杆23和变速踏板18通过连接机构而关联,它们的连动关系是:在用车速调节杆23进行增减速操作时,变速踏板18连动,而在用变速踏板18进行增减速操作时,车速调节杆23不连动,所以,在乘用型插秧机的通常作业时,车速调节杆23不与变速踏板18的动作连动,不会自动地动作。因此,每当变速踏板18的踏入操作量变化时,车速调节杆23不会在眼前自动地动作,在操作者进行行驶机体1的车速增减速操作时,不烦心。
而且,实施方式中的变速踏板18和车速调节杆23,通过连接机构关联,它们的动作关系是,在用变速踏板18进行增减速操作的情况下,在手动地把车速调节杆23操作到与变速踏板18的踏板位置对应的操作位置时,把变速踏板18保持在上述踏板位置。所以,通过车速调节杆23的手动操作,可以把变速踏板18保持在任意的踏板位置。即,可以任意(无级)地变更·调节自动行驶操作中的行驶机体1的保持车速。因此,可以保持与作业状况对应的任意车速地驾驶行驶机体1,对操作者来说操作极其容易。
另外,实施方式的连接机构,备有由转接臂134、变速连杆135和变速凸轮137构成的杆状连杆部件、变速钢丝146、变速踏板18的复位拉伸弹簧142、和位置保持部件120。变速钢丝146的前端部,通过枢支销147间隙配合在构成调节部的变速凸轮137的间隙配合孔145内,所以,由于只在张拉方向起作用的变速钢丝146的存在,每当变速踏板18的踏入量变化时,可切实防止车速调节23在眼前自动地动作。另外,万一变速钢丝146破损,也可利用杆状连杆部件和复位拉伸弹簧142使变速踏板18返回到初始位置,所以,安全性高。
另外,由于车速调节杆23和变速踏板18两者从俯视看都是配置在隔着转向体15的左右两侧中的同一侧(实施方式中是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右侧),所以,坐在驾驶座17上的操作者的视觉好,可提高这些车速调节杆23和变速踏板18的操作性。
(9)其它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有各种形态。例如,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乘用型插秧机,也适用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的农业机械、轮式装载机等特殊作业用车辆。另外,上述操作板体的转动中心、即横支轴,并不限定是与转向体的倾斜轴平行的形状,也可以是与倾斜轴同轴状,也可以将倾斜轴本身作为横支轴。另外,可进行两种操作的车速调节杆,并不限定于设在转向体的附近,也可以设在转向体本身(例如转向柱等)上。
其它各部的构造也不限定于图示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作各种变更。

Claims (2)

1.一种插秧机,具备:
机体架(2);
搭载于上述机体架(2)的前部侧的发动机(5);
变速箱(6),其配置于上述发动机(5)的后方下部,并具有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并且将上述发动机(5)的动力传递到前后四轮(3、4);以及
用于操作上述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的变速踏板机构,
该插秧机随着上述变速踏板机构的操作而移动,并经由被配置于上述机体架(2)的后侧的插秧装置(25)进行插秧,其特征在于,
上述变速踏板机构包括变速踏板(18)、转接臂(134)和变速连杆(135),
所述变速踏板(18)包括操作者脚踏的脚踏板(130)、和连接在上述脚踏板(130)的背面的连杆臂(131),
处于上述连杆臂(131)的下端部的轴毂部(132)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横向的变速踏板轴(133)上,该变速踏板轴(133)能够转动地轴支承在上述机体架(2)上,
在上述变速踏板轴(133)上安装着上述转接臂(134),上述转接臂(134)朝上下方向延伸,
上述变速连杆(135)的一端部能够转动地枢轴连接在上述转接臂(134)上,上述变速连杆(135)的另一端部能够转动地枢轴连接在位于上述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一侧的变速凸轮(137)上,
上述变速凸轮(137)中的一方的突端部固定在耳轴(139)上,该耳轴(139)构成从上述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的一侧面横向地伸出的调节部,
上述耳轴(139)用于调节上述液压式无级变速机(170)中的液压泵的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将后车轴壳(9)固定于从上述变速箱(6)向后方突出了的筒形架(8),
上述插秧装置(25)与上述后车轴壳(9)相比位于后方,并且经由平行连杆机构(26)能够升降调节地被连接于上述机体架(2)的后端部,
在隔着立设于上述变速箱(6)的转向体(15)的机体左右两侧中,在机体右侧配置上述变速踏板(18)。
CN201210086695.0A 2006-05-22 2007-05-22 插秧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989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42004 2006-05-22
JP2006142004A JP4562689B2 (ja) 2006-05-22 2006-05-22 作業車両
JP2006143409A JP2007313953A (ja) 2006-05-23 2006-05-23 作業車両
JP2006-143409 2006-05-23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50901A Division CN101384467B (zh) 2006-05-22 2007-05-22 作业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8932A CN102598932A (zh) 2012-07-25
CN102598932B true CN102598932B (zh) 2015-05-20

Family

ID=38723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669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98932B (zh) 2006-05-22 2007-05-22 插秧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355044B1 (zh)
CN (1) CN102598932B (zh)
WO (1) WO20071360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7050B2 (ja) * 2012-09-27 2016-01-20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KR102625568B1 (ko) * 2017-06-29 2024-01-17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콤바인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9962A (zh) * 1999-03-25 2000-10-18 株式会社久保田 水田作业机
CN1327363A (zh) * 1998-12-11 2001-12-19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乘式水稻插秧机
CN1401923A (zh) * 2001-08-10 2003-03-12 株式会社久保田 水田作业机
CN1615411A (zh) * 2002-01-17 2005-05-11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4938Y2 (zh) * 1986-12-09 1993-04-20
JPH02136723U (zh) * 1989-04-19 1990-11-14
JPH08119146A (ja) * 1994-10-24 1996-05-14 Kubota Corp 作業車
JPH10210816A (ja) * 1997-01-31 1998-08-11 Kubota Corp 乗用型作業機のエンジンボンネット取付け構造
JP3236574B2 (ja) * 1999-03-24 2001-12-10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乗用作業機
JP3506967B2 (ja) 1999-09-16 2004-03-15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の走行変速構造
JP2002254948A (ja) 2001-02-28 2002-09-11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作業車両における変速レバーの配置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7363A (zh) * 1998-12-11 2001-12-19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乘式水稻插秧机
CN1269962A (zh) * 1999-03-25 2000-10-18 株式会社久保田 水田作业机
CN1401923A (zh) * 2001-08-10 2003-03-12 株式会社久保田 水田作业机
CN1615411A (zh) * 2002-01-17 2005-05-11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355044B1 (ko) 2014-01-24
CN102598932A (zh) 2012-07-25
WO2007136058A1 (ja) 2007-11-29
KR20090010156A (ko) 2009-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84467B (zh) 作业车辆
JP5434666B2 (ja) 作業車両
CN102598932B (zh) 插秧机
JP2007313953A (ja) 作業車両
JP4488518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2007135483A (ja) 水田作業車
JP2006180734A (ja) トラクタモーア
JP4116199B2 (ja) 田植機
JPH0923706A (ja) 作業車のハンドルロック装置
JPH11127638A (ja) 田植機の折り畳み装置
JP2006340648A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3998434B2 (ja) 乗用型水田作業車
JP4387495B2 (ja) 乗用田植機
JP4794002B2 (ja) 芝刈機
JP3759332B2 (ja) 作業車
JP4074031B2 (ja) 田植機
JP4074030B2 (ja) 田植機
JP2001124202A (ja) 走行車両の変速操作リンク機構
JP2777351B2 (ja) 乗用田植機のブレーキペダル構造
JPH02306829A (ja) 作業車
JP2001124201A (ja) 走行車両の変速操作機構
JP2004203355A (ja) 乗用型作業車
JPS6142521B2 (zh)
JPH09228423A (ja) 作業機の操作装置
JP2005185148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5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