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3652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3652A
CN102593652A CN2011104243418A CN201110424341A CN102593652A CN 102593652 A CN102593652 A CN 102593652A CN 2011104243418 A CN2011104243418 A CN 2011104243418A CN 201110424341 A CN201110424341 A CN 201110424341A CN 102593652 A CN102593652 A CN 1025936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pport portion
splice terminal
connector
join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243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93652B (zh
Inventor
铃木幸雄
竹原秀明
福田州洋
片冈裕太
梅津润
林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abl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able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able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93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36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936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36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8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with identically-shaped contact, e.g. for hermaphroditic coup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84Hermaphroditic coupling devic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连接器,该连接器能提高对于使连接部件转动的转动机构的耐久性。该连接器具备通过推压使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第二接合端子(6a~6c)在各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9),连接部件(9)具有:固定在第一接头壳体(5)上的环状的支撑部(91);以及上部插通由环状的支撑部(91)形成的空心部,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撑在支撑部(91)上的推压部(92),通过使推压部(92)的上部转动,推压部(92)相对于支撑部(91)转动,推压部(92)伴随该转动而相对于支撑部(9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在用于例如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节能车上,尤其在输送大容量的电力时使用的电力电线束上所采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实现显著的进步中的例如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中,在连接如马达和变换器之间、或变换器和电池组之间那样的设备之间的在输送大容量的电力时使用的电力电线束,在其一端侧例如具备分成下述两个结构的连接器:具备阳端子和容纳该阳端子的第一接头壳体的阳侧连接器部;以及具备与上述阳端子连接的阴端子和容纳该阴端子的第二接头壳体的阴侧连接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近年来,这种节能车以提高节能性能为目的,全部的部件实现轻量化,但实现轻量化的有效的方法之一与实现小型化之类的目的冲突。
因此,作为公知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2那样的技术。
专利文献2所示的技术是一种下述技术:在连接从车辆驱动用马达引出的多相的导电性部件的接合端子和从驱动马达的变换器引出的多相的电力线电缆的接合端子的车辆用电连接结构中,使导电性部件的各相的接合端子和对应的电力线电缆的各相的接合端子重合,并且在与接合端子的重合面相反侧的面配置绝缘部件,这些重合的各相的接合端子和绝缘部件利用设置在贯通这些部件的位置上的单个螺栓在重合方向上连接并固定。
即,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多个接合端子和绝缘部件成为层叠结构的连接结构,是通过在重合方向(也称为层叠方向)紧固单个螺栓,以多点一并地夹入作为接合端子的重合面的接合端子彼此的接点,在接点固定并电连接接合端子彼此的连接结构,这种结构与专利文献1的技术相比,在容易实现小型化这一点上是有效的。
因此,本发明人考虑将该层叠型的连接结构应用于连接器上。
此时,如专利文献2中所述,致力于将螺栓的头部的部分螺纹结合在壳体上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707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
但是,上述结构存在以下问题点。
例如,近年来,在连接器的壳体作为车辆用而使用的场合,一般采用在轻量化方面有效的铝制。因此,若壳体的材料要采用铝来实现上述结构,即,若将螺栓的头部螺纹结合在壳体上,则通过螺纹槽和螺纹牙摩擦,存在铝制的壳体被磨削的问题。
特别是,在车辆用的场合,为了应对车辆特有的振动,在对上述那样的层叠型的连接结构中的接点施加推压时,必须通过弹簧来推压,在追加了这种弹簧的结构中,对螺纹结合部分的负荷大,上述问题显著。
总之,以往存在对于使连接部件(例如螺栓)转动的转动机构的耐久性弱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可提高相对于使连接部件转动的转动机构的耐久性。
本发明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排列并容纳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第一接头壳体;排列并容纳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第二接头壳体;以及多个绝缘部件,若使上述第一接头壳体和上述第二接头壳体嵌合,则成为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各个一面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各个一面以成对的方式面对并构成多个接点,并且上述多个接点被上述绝缘部件夹住的层叠结构,上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具备通过推压使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在各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上述连接部件具有:固定在上述第一接头壳体上的环状的支撑部;以及上部插通由上述环状的支撑部形成的空心部,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撑在上述支撑部上的推压部,通过使上述推压部的上部转动,上述推压部相对于上述支撑部转动,上述推压部伴随该转动相对于上述支撑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上述支撑部具有固定在上述第一接头壳体上的环状的框体、以及从该框体向下方突出的滑动突起,上述推压部具有:上部插入由上述环状的框体形成的空心部中,并且在下部向上述接点进行推压的圆柱状的主体部;以及滑动支撑部,该滑动支撑部由在该圆柱状的主体部的侧面沿周向形成并在上方具有台阶面的台阶构成,并且通过使上述滑动突起的下端与上述台阶面抵接而限制上述主体部相对于上述框体的向上的移动,进行上述推压部相对于上述支撑部的上下方向的定位,通过在上述主体部的周向改变上述滑动支撑部的上述台阶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上述推压部伴随上述推压部的转动而相对于上述支撑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上述滑动支撑部具有形成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水平部、以及以从该水平部的端部沿上述主体部的侧面向斜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部。
在上述水平部上形成有容纳上述滑动突起的下端部的凹形状的突起保持部。
在上述滑动突起上形成有用于将上述框体卡定在上述第一接头壳体上的卡定部。
上述支撑部具有固定在上述第一接头壳体上的环状的框体、以及从该框体向下方突出的滑动突起,上述推压部具有:在下部向上述接点进行推压的圆柱状的主体部;以及滑动支撑部,该滑动支撑部由在该圆柱状的主体部的侧面沿周向形成并在上方具有台阶面的台阶构成,并且通过使上述滑动突起的下端与上述台阶面抵接而限制上述主体部相对于上述框体的向上的移动,进行上述推压部相对于上述支撑部的上下方向的定位,通过在上述主体部的周向改变上述滑动支撑部的上述台阶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上述推压部伴随上述推压部的转动而相对于上述支撑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提高对于使连接部件转动的转动机构的耐久性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图,(a)是剖视图,(b)是表示连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2(a)是图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b)是其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的图,(a)是剖视图,(b)是其3B-3B线剖视图,是透视树脂成形体的图。
图4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第一接合端子和绝缘部件组装体的图,(a)是侧视图,(b)是其4B-4B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图,(a)是侧视图,(b)是俯视图。
图6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图,(a)是侧视图,(b)是俯视图。
图7是说明图1的连接器的连接部件的转动动作的图,(a)是连接部件的侧视图,(b)是连接部件的立体图,(c)是拔出第一接合端子和第二接合端子的连接部分的侧视图。
图8是说明图1的连接器的连接部件的转动动作的图,(a)是连接部件的侧视图,(b)是连接部件的立体图,(c)是拔出第一接合端子和第二接合端子的连接部分的侧视图。
图9是说明图1的连接器的连接部件的转动动作的图,(a)是连接部件的侧视图,(b)是连接部件的立体图,(c)是拔出第一接合端子和第二接合端子的连接部分的侧视图。
图10是说明图1的连接器的连接部件的转动动作的图,(a)是连接部件的侧视图,(b)是连接部件的立体图,(c)是拔出第一接合端子和第二接合端子的连接部分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变形例的连接部件的图,(a)是立体图,(b)是剖视图。
图中:
1-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部,3-第二连接器部,4a~4c-第一接合端子,5-第一接头壳体,6a~6c-第二接合端子,7-第二接头壳体,8a-第二绝缘部件,8b~8d-第一绝缘部件,9-连接部件,91-支撑部,92-推压部,93-框体,94-滑动突起,95-卡定部,96-主体部,97-滑动支撑部,99-突起保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图,图1(a)是剖视图,图1(b)是表示连接部件的立体图,图2(a)是立体图,图2(b)是俯视图。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由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构成,通过使这些连接器部2、3嵌合,一并地连接多个电源线。
更具体地说,连接器1具备:具有排列并容纳多个(三个)第一接合端子(阳端子)4a~4c的第一接头壳体(阳侧接头壳体)5的第一连接器部2;具有排列并容纳多个(三个)第二接合端子(阴端子)6a~6c的第二接头壳体(阴侧接头壳体)7的第二连接器部3;以及排列并容纳在第一接头壳体5内,并用于对第一接合端子4a~4c间进行绝缘的多个(四个)绝缘部件8a~8d,若使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接头壳体5和第二连接器部3的第二接头壳体7嵌合,则在其内部成为下述层叠结构: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一面的各个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一面的各个以成对(第一接合端子4a和第二接合端子6a、第一接合端子4b和第二接合端子6b、第一接合端子4c和第二接合端子6c的各对)的方式相对而构成多个接点,并且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第二接合端子6a~6c交替地配置,且各接点被绝缘部件8a~8d夹住。
在连接器1中,在第一连接器部2上连接有电缆60a~60c,在第二连接器部3上连接有电缆61a~61c,通过连接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电缆60a~60c和电缆61a~61c分别电连接。即,连接器1用于连接电缆彼此。
该连接器1例如用于连接车辆驱动用马达和驱动该马达的变换器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说明电缆60a~60c是从马达延伸出的电缆,电缆61a~61c是从变换器延伸出的电缆的情况。
下面,对连接器部2、3的各个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第一连接器部
首先,对第一连接器部2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部2具备:第一接头壳体5,该第一接头壳体5在内部以隔开预定间隔的状态排列并保持三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从而排列并容纳三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多个绝缘部件8a~8d,该多个绝缘部件8a~8d设在第一接头壳体5内,并且对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个进行绝缘;以及连接部件9,该连接部件9通过推压邻接的绝缘部件8a,在各接点一并地固定并电连接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
在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一端侧的各个上连接有从马达侧延伸的电缆60a~60c。电缆60a~60c在导体62的外周形成绝缘层63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截面积为20mm2的导体62。
对电缆60a~60c的各个输送不同的电压及/或电流的电。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马达、变换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电源线,对电缆60a~60c、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个输送相位相差120°的不同的交流电。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个为了减少在连接器1中的输电损耗等目的,优选以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另外,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个具有一些挠性。
电缆60a~60c的各个利用多连筒状(多个筒相连的形状)的树脂成形体(内壳体)10隔开预定间隔排列并保持。第一接合端子4a~4c通过电缆60a~60c和树脂成形体10固定在第一接头壳体5上。
树脂成形体10为了使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个互相绝缘而防止短路,由绝缘性树脂(例如,PPS(聚苯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环氧系树脂)等构成。利用该树脂成形体10,即使连接在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个上的电缆60a~60c的各个是挠性优异的电缆,也能够将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个保持在预定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为电缆60a~60c能够使用挠性优异的电缆,因此能够提高敷设电缆60a~60c时的配线自由度。
另外,树脂成形体10通过保持电缆60a~60c,更详细地说,通过在靠近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位置保持电缆60a~60c的端部侧,进行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定位,以便将第一接合端子4a~4c保持在预定的位置,但也可以通过保持电缆60a~60c并且还直接保持第一接合端子4a~4c,进行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定位。另外,也可以代替树脂成形体10,采用不保持电缆60a~60c而直接保持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接合端子保持部件。
就树脂成形体10而言,在不直接保持第一接合端子4a~4c,而是通过保持电缆60a~60c来进行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定位的场合,即如本实施方式的场合,通过使电缆60a~60c具有挠性,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前端侧相对于第一接头壳体5灵活地移动,能够抑制由连接部件9的推压产生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变形。
在第一连接器部2中,具备防脱机构11,从而即使是拉拽电缆60a~60c的场合,电缆60a~60c也不会从树脂成形体10中脱落。防脱机构11包括:形成于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基端部(电缆60a~60c附近)的突起11a;以及卡定突起11b,该卡定突起11b以向树脂成形体10的多连筒状的各筒内突出的方式设置,并将突起11a卡定而限制突起11a向后方(图1(a)左侧)的移动。
如图4(a)所示,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具有用于紧固从电缆60a~60c的前端部露出的导体62的紧固部32、和与紧固部32一体地形成的板状接点33。防脱机构11的突起11a形成为从板状接点33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或下方)突出(参照图3(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连接器1的小型化,构成为电缆60a~60c的各个尽量无间隙地排列保持。因此,通过折弯与排列时配置在中央的电缆60b连接的第一接合端子4b的主干部35,使第一接合端子4a~4c分离相同间隔而配置。
如图1~图4所示,多个绝缘部件8a~8d包括:排列并容纳在第一接头壳体5内,并且与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另一面(与同第二接合端子6a~6c接合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分别一体地固定的多个第一绝缘部件8b~8d;以及在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成为层叠状态时,与位于最外侧(在图1(a)中为最上侧)的第二接合端子6a的另一面(与同第一接合端子4a接合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相对地设置的第二绝缘部件8a。
第一绝缘部件8b~8d固定在向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前端侧突出的位置。各个第一绝缘部件8b~8d对插拔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一侧的各个角部实施倒角加工。另外,在第二绝缘部件8a中,也对插拔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一侧且是第一绝缘部件8b侧的角部实施倒角加工。另外,在第一绝缘部件8b~8d的固定在第一接合端子4a~4c上的各个面上,形成有补充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台阶的突起部(加厚面),以使多个第一绝缘部件8b~8d的上表面(图示上侧的面)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上表面(图示上侧的面)成为相同面。通过这些结构,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由于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前端部不与所插入的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前端部接触,因此具有提高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插入性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分别连接各绝缘部件8a~8d,限制各绝缘部件8a~8d彼此在嵌合方向(图1(a)的左右方向)、层叠结构的层叠方向(图1(a)的上下方向)及作为与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方向(图1(a)的纸面方向)的移动,构成绝缘部件组装体100。
如图3、4所示,绝缘部件组装体100在层叠方向上依次连接各绝缘部件8a~8d而构成。即,绝缘部件组装体100分别连接第二绝缘部件8a和第一绝缘部件8b、第一绝缘部件8b和第一绝缘部件8c、第一绝缘部件8c和第一绝缘部件8d而构成。
在第一绝缘部件8b~8d上,分别一体地形成从第一绝缘部件8b~8d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隔着固定该第一绝缘部件8b~8d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而相对的绝缘部件8a~8c(在第一绝缘部件8b的情况下为第二绝缘部件8a,在第一绝缘部件8c的情况下为第一绝缘部件8b,在第一绝缘部件8d的情况下为第一绝缘部件8c)延伸的连接片81。另外,在与第一绝缘部件8b~8d相对(隔着固定第一绝缘部件8b~8d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而相对)的绝缘部件8a~8c的两侧面上,分别形成有在层叠方向上滑动自如地容纳连接片81的连接槽82。
通过分别将第一绝缘部件8b的连接片81容纳在第二绝缘部件8a的连接槽82中,将第一绝缘部件8c的连接片81容纳在第一绝缘部件8b的连接槽82中,将第一绝缘部件8d的连接片81容纳在第一绝缘部件8c的连接槽82中,各绝缘部件8a~8d以在层叠方向上能够相对地移动的状态连接,构成绝缘部件组装体100。
连接槽82的嵌合方向的宽度形成为与容纳的连接片81的嵌合方向的宽度大致相等。由此,限制绝缘部件8a~8d彼此的嵌合方向的移动。另外,通过将形成于第一绝缘部件8b~8d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连接片81容纳在形成于相对的绝缘部件8a~8c两侧面的连接槽82中,成为利用连接片81在宽度方向上夹入相对的绝缘部件8a~8c的状态,因此限制绝缘部件8a~8d彼此的宽度方向的移动。
在各连接片81的基端部形成有コ字状的嵌合槽83,通过将第一接合端子4a~4c嵌合在该嵌合槽83中,将第一绝缘部件8b~8d固定在第一接合端子4a~4c上。由此,第一绝缘部件8b~8d通过第一接合端子4a~4c、电缆60a~60c、树脂成形体10保持在第一接头壳体5中,进行第一绝缘部件8b~8d相对于第一接头壳体5的定位。
另外,在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部、即位于最外侧的第二绝缘部件8a和第一绝缘部件8d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将绝缘部件组装体100卡定在第一接头壳体5上的卡定部84、85。
卡定部84卡定在形成于第一接头壳体5的内周面的隔壁86上,而且,卡定部85卡定在与后述的连接部件插入孔26相对的位置(图3(b)的下方)的形成于第一接头壳体5的内周面的台座87上,进行绝缘部件组装体100相对于第一接头壳体5的在嵌合方向的定位。在隔壁86上形成有台阶86a,并且构成为卡定部84不能比该台阶86a更向下方(第一绝缘部件8b侧)移动。
通过构成绝缘部件组装体100,即使是在电缆60a~60c上施加力(例如,拉拽电缆60a~60c的力,或将电缆60a~60c向第一连接器部2侧推入的力)的场合,也能防止绝缘部件8a~8d的位置偏离,其结果,能够防止在连接两连接器部2、3时第二接合端子6a~6c与绝缘部件8a~8d碰撞,能顺畅地进行嵌合动作。
返回图1~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9具有:固定在第一接头壳体5上的环状的支撑部91;上部插通由环状的支撑部91形成的空心部,并转动自如地支撑在支撑部91上的推压部92。
在推压部92的上表面(与第二绝缘部件8a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用于使扳手等工具嵌合的异形孔(在此为星形孔)92b,连接部件9构成为,通过使推压部92的上部转动,推压部92相对于支撑部91转动,伴随该转动,推压部92相对于支撑部91在上下方向(层叠方向,图1(a)的上下方向)移动,从而推压邻接的第二绝缘部件8a。对连接部件9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另外,在连接部件9的推压部92的下表面和其正下方的第二绝缘部件8a的上表面之间,设有对第二绝缘部件8a施加预定的推压力的弹性部件1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推压部92的下表面形成凹部92a,在该凹部92a中容纳弹性部件15的上部。这是为了即使是弹性部件15的长度以一定程度较长的场合,也能缩短推压部92和第二绝缘部件8a之间的间隔,从而使连接器1小型化。弹性部件15由金属(例如,SUS等)制的弹簧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15作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而定位。
在弹性部件15的下部抵接的第二绝缘部件8a的上表面,形成有覆盖(容纳)弹性部件15的下部的凹部16,在凹部16的底部(即,弹性部件15的下部抵接的底座的部分)设有金属(例如,SUS等)制的支撑部件17,该支撑部件17支撑弹性部件15,从而防止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第二绝缘部件8a的损伤。
支撑部件17通过分散从弹性部件15施加到第二绝缘部件8a的上表面的应力,防止第二绝缘部件8a的损伤。因此,优选尽量增大支撑部件17和第二绝缘部件8a的接触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大支撑部件17和第二绝缘部件8a的接触面积,设有在凹部16的底部整个面接触的形状的支撑部件17。
第一接头壳体5由横截面为大致矩形的空心的筒状体20构成。与第二接头壳体7嵌合的筒状体20的一端侧(图1(a)中右侧)的外周部考虑到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嵌合性而形成为锥形状。另外,在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外周部,设有对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之间进行密封的接头壳体防水结构21。接头壳体防水结构21由形成于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外周部上的凹部22和设在凹部22中的O型圈等密封件23构成。
在筒状体20内的另一端侧(图1(a)中左侧)、即与第二接头壳体7嵌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作为筒状的一个开口的组装用开口部20a。在组装第一连接器部2时,从组装用开口部20a插入绝缘部件组装体100,使卡定部84、85分别卡定在隔壁86和台座87上而将绝缘部件组装体100配置在第一接头壳体5内,并且,从组装用开口部20a插入树脂成形体10而将该树脂成形体10固定在第一接头壳体5上。于是,卡定部84、85被夹持在第一接头壳体5(隔壁86和台座87)和树脂成形体10之间,绝缘部件组装体100被固定在第一接头壳体5上。
此时,就树脂成形体10而言,只有插入方向前端侧的一部分容纳在第一接头壳体5内,除此以外的部分向第一接头壳体5的外部突出。在树脂成形体10的前端部(容纳在第一接头壳体5内的部分)的外周,设有防止水进入第一接头壳体5内的密封件10a。另外,在树脂成形体10的电缆插入侧形成有未图示的无密封气密部,防止水顺着电缆60a~60c进入第一接头壳体5内。
在筒状体20内的另一端侧的外周,形成有用于将第一连接器部2安装在车身等上的凸缘24。凸缘24具有安装孔24a,通过将未图示的螺栓插入安装孔24a中,固定在车身等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第一连接器部2上设置凸缘24的情况,但凸缘24也可以设在第二连接器部3上,也可以设在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双方上。另外,也可以省略凸缘24。
另外,该凸缘24在提高散热性方面也是有效的。即,通过形成凸缘24,能够增大第一接头壳体5的表面积,在通过第一接头壳体5将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内部产生的热量(例如,在各接点产生的热量)散热到外部时,能够提高散热性。
在筒状体20的上部(图1(a)中上侧),形成有用于插入连接部件9的连接部件插入孔26。连接部件插入孔26的周边的第一接头壳体5形成为筒状(空心圆筒状)。
筒状体20为了屏蔽性能、散热性及连接器1的轻量化,优选由导电率、热导率高且轻量的铝等金属形成。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铝形成筒状体20。
第二连接器部
接着,对第二连接器部3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第二连接器部3具有在内部排列并容纳多个(三个)第二接合端子(阴端子)6a~6c的第二接头壳体7。
在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一端侧,连接有从变换器侧延伸的电缆61a~61c。这些电缆61a~61c的各个分别通过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第二接合端子6a~6c而与电缆60a~60c的各个电连接,因此分别输送与电缆60a~60c对应的电压及/或电流的电。电缆61a~61c与电缆60a~60c相同,在导体62的外周形成绝缘层63而成。另外,在此作为电缆61a~61c使用与电缆60a~60c相同的电缆,但也可以使用尺寸等不同的电缆。
各个电缆61a~61c由多连筒状的树脂成形体(内壳体)30隔开预定间隔而排列并保持。利用该树脂成形体30,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以位于(即,连接对象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上方的方式定位并保持,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以成对的方式面对。
树脂成形体30由绝缘性树脂构成,以使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互相绝缘而防止短路。利用该树脂成形体30,即使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连接的各个电缆61a~61c是挠性优异的电缆,也能够将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保持在预定的位置。
另外,树脂成形体30通过保持电缆61a~61c,进行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定位,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保持电缆61a~61c,并且还直接保持第二接合端子6a~6c,进行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定位。另外,也可以是不保持电缆61a~61c,而直接保持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接合端子保持部件。
就树脂成形体30而言,在不直接保持第二接合端子6a~6c,而是通过保持电缆61a~61c,进行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定位的场合,即,在如本实施方式的场合,通过使电缆61a~61c具有挠性,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前端侧可相对于第二接头壳体7灵活地移动,从而能够抑制由于连接部件9的推压而产生的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变形。
另外,在从第二接头壳体7拉出的电缆61a~61c的部分,卷绕有以提高屏蔽性能为目的的未图示的编织屏蔽件。该编织屏蔽件与后述的筒状屏蔽体41接触,通过筒状屏蔽体41与第一接头壳体5电连接(成为相同电位(GND))。
在第二连接器部3中,与第一连接器部2相同,具备防脱机构27,从而即使是拉拽电缆61a~61c的场合,电缆61a~61c也不会从树脂成形体30中脱落。防脱机构27包括:形成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基端部(电缆61a~61c附近)的突起27a;以及卡定突起27b,该卡定突起27b以向树脂成形体30的多连筒状的各筒内突出的方式设置,并将突起27a卡定而限制突起27a向后方(图1(a)中右侧)的移动。
如图5、6所示,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具有用于紧固从电缆61a~61c的前端部露出的导体62的紧固部45、和与紧固部45一体地形成的板状接点46。另外,通过折弯与在排列时配置在中央的电缆61b连接的第二接合端子6b的主干部47,隔开相同间隔而配置第二接合端子6a~6c。防脱机构27的突起27a形成为从板状接点46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或下方)突出。
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为了降低在连接器1中的输电损耗等目的,优选由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另外,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具有一些挠性。
第二接头壳体7由横截面为大致矩形的空心的筒状体36构成。由于在第二接头壳体7内嵌合第一接头壳体5,因此与第一接头壳体5嵌合的筒状体36的一端侧(图1(a)中左侧)的内周部考虑到与第一接头壳体5的嵌合性,形成为锥形状。
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图1(a)中右侧)容纳有排列并保持各个电缆61a~61c的树脂成形体30。在树脂成形体30的电缆插入侧设有无密封气密部43,防止水顺着电缆61a~61c进入第二接头壳体7内。在无密封气密部43的外周,设有与树脂成形体30抵接的密封件44。
另外,在树脂成形体30的外周部,设有与第一接头壳体5的内周面抵接的密封件38。即,连接器1成为由接头壳体防水结构21的密封件23和设在树脂成形体30的外周部的密封件38构成的双重防水结构。
另外,在拉出电缆61a~61c的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外周,覆盖未图示的防止水进入筒状体36内的橡胶罩。
另外,在筒状体36的上部(图1(a)的上侧)形成有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在使第二连接器部3和第一连接器部2嵌合了时,该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用于操作设在第一连接器部2上的连接部件9。
筒状体36为了屏蔽性能、散热性及连接器1的轻量化,优选由导电率、热导率高且轻量的铝等金属形成,但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绝缘性树脂形成筒状体36,因此为了提高其屏蔽性能、散热性,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内周面设置铝制的筒状屏蔽体41。
筒状屏蔽体41具有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与铝制的第一接头壳体5的外周接触的接触部42,通过该接触部42与第一接头壳体5热连接及电连接。由此,提高屏蔽性能和散热性。尤其就散热性而言,通过积极地向散热性优异的第一接头壳体5侧散热,预计散热性有显著提高。
第一连接器部和第二连接器部的连接
若使两接头壳体5、7嵌合,则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插入到成对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绝缘部件8a~8d之间。并且,通过该插入,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个一面和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个一面以成对的方式面对,并且第一接合端子4a~4c、第二接合端子6a~6c及绝缘部件8a~8d交替地配置。即,成为以绝缘部件8a~8d夹住成对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方式配置的层叠状态。
此时,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内部,由于各个第一绝缘部件8b~8d固定在以隔开预定间隔的状态排列并保持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前端侧,因此即使不另外设置用于保持各绝缘部件8b~8d的间隔的保持用夹具(参照专利文献2),也能够保持各绝缘部件8b~8d的间隔。由此,能够将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容易地插入成对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绝缘部件8a~8d之间。即,不会降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插拔性。另外,由于不必另外设置用于保持绝缘部件8b~8d的间隔的保持用夹具,相应地能够实现与现有技术相比更进一步的小型化,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有效的。
另外,涉及到第一接合端子4a和第二接合端子6a的接点由第二绝缘部件8a和固定在构成接点的第一接合端子4a上的第一绝缘部件8b夹入。同样地,涉及到第一接合端子4b(或4c)和第二接合端子6b(或6c)的接点由固定在构成接点的第一接合端子4b(或4c)上的第一绝缘部件8c(或8d)和固定在构成另一接点的第一接合端子4a(或4b)上的第一绝缘部件8b(或8c)夹入。
在该状态下,若利用扳手等工具使连接部件9的推压部92转动,将推压部92向下方推入,则利用弹性部件15依次推压第二绝缘部件8a、第一绝缘部件8b、第一绝缘部件8c、第一绝缘部件8d,各个接点以由绝缘部件8a~8d的任意两个夹入的方式被推压,从而对各接点施加推压力,各个接点以互相绝缘的状态接触。此时,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通过来自绝缘部件8a~8d的推压而稍微弯曲并在宽范围内接触。由此,即使在发生车辆等的振动的环境下,各个接点也牢固地接触并固定。
连接部件
下面,对作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连接部件9进行说明。
如图1(b)所示,连接部件9具有:固定在第一接头壳体5上的环状的支撑部91;以及上部插通由环状的支撑部91形成的空心部,并转动自如地支撑在支撑部91上的推压部92。
首先,对支撑部91进行说明。
支撑部91具有固定在第一接头壳体5上的环状的框体93、以及从框体93向下方(第二绝缘部件8a侧)突出的滑动突起94。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从框体93的相对的位置分别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两个滑动突起94。但是,滑动突起94的个数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一个或三个以上的滑动突起94。
滑动突起94沿环状的框体93在俯视中形成为圆弧状。另外,滑动突起94对其下端部的角部进行倒角加工(圆形加工),以便容易沿后述的滑动支撑部97的台阶面97a滑动。通过将滑动突起94形成为在俯视中为圆弧状,与将滑动突起94形成为在俯视中为一直线状的场合相比,能够提高相对于上下方向的负荷的强度。其结果,可使滑动突起94变薄,有助于连接部件9的小型化。
在滑动突起94上形成有用于将框体93卡定在第一接头壳体5上的卡定部95。卡定部95由以从滑动突起94的侧面(外周面)向外(框体93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在俯视中为矩形的突起构成。通过将该卡定部95卡定在形成于连接部件插入孔26的内周面上的卡定槽(未图示)中,将支撑部91固定在第一接头壳体5上。卡定部95还起到止转作用,以限制支撑部91伴随推压部92的转动而旋转。
另外,在此,在滑动突起94上形成卡定部95,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滑动突起94以外的框体93的侧面(外周面)上形成卡定部95。但是,在该场合,若考虑卡定部95与台阶98a的接触,则与在滑动突起94上形成卡定部95的场合相比,作为结果支撑部91(框体93及滑动突起94)的厚度(上下方向的厚度)变厚,因此有可能导致连接部件9整体的大型化。即,通过在滑动突起94上形成卡定部95,能够减小支撑部91的厚度,有助于连接部件9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在此,在支撑部91侧形成由突起构成的卡定部95,在第一接头壳体5侧形成卡定槽,但也可以颠倒突起和槽的关系。即,在第一接头壳体5(连接部件插入孔26的内周面)上形成突起状的卡定部,在滑动突起94上形成对卡定部进行卡定的卡定槽。
在形成了滑动突起94的位置的框体93上,形成有从框体93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稍微突出的限制部93b。该限制部93b用于限制后述的肋96c的转动范围。
接着,对推压部92进行说明。
推压部92具有:形成为圆柱状,并且上部插入由环状的框体93形成的空心部93a,在下部推压(即朝向接点推压)邻接的第二绝缘部件8a的主体部96;以及由在圆柱状的主体部96的侧面沿周向形成并在上方具有台阶面97a的台阶构成的滑动支撑部97。
主体部96包括:形成为比框体93的内径稍小的直径,且插入框体93的空心部93a中的小径部96a;以及一体地形成于小径部96a的下方,直径与框体93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大径部96b。形成于该小径部96a和大径部96b之间的台阶就是滑动支撑部97。
在小径部96a的侧面(外周面)形成有在相对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状的肋96c,该肋96c与框体93的内周面抵接,在框体93和小径部96a之间形成有预定间隔的间隙。通过形成肋96c,可减小主体部96和框体93的接触面积,可使主体部96相对于框体93顺畅地转动。另外,肋96c无法越过形成在框体93上的限制部93b而移动(转动),起到限制主体部96的转动范围的作用。
在主体部96的大径部96b的下部,沿周向形成有槽96d,在该槽96d中设有用于防止水进入第一接头壳体5内的密封件14(在图1(b)中,省略了密封件14)。
滑动支撑部97通过使滑动突起94的下端与台阶面97a抵接而限制主体部96相对于框体93向上移动,用于进行推压部92相对于支撑部91的上下方向的定位。另外,由于利用弹性部件15总是向上方对主体部96加力,因此如果限制主体部96的向上的移动,则主体部96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自然而然地被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通过在主体部96的周向上改变滑动支撑部97的台阶面97a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推压部92伴随推压部92的转动而相对于支撑部9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具体地说,滑动支撑部97具有:形成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水平方向)上的第一水平部97b;以从第一水平部97b的端部(图示左侧的端部)沿主体部96的侧面向斜下方(图示斜左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部97c;以及从倾斜部97c的端部(图示左侧的端部)向水平方向形成的第二水平部97d。即,滑动支撑部97构成为利用倾斜部97c平缓地连接形成于上下方向的不同位置上的第一水平部97b和第二水平部97d。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相对的位置形成两个滑动突起94,因此与两滑动突起94相对应,作为滑动支撑部97的第一水平部97b、倾斜部97c及第二水平部97d也分别在相对的位置各形成两个。此时,第一水平部97b和第二水平部97d邻接,而第二水平部97d形成于比第一水平部97b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第一水平部97b和第二水平部97d之间形成上下方向的台阶98a。该台阶98a起到限制滑动突起94的作用,以免滑动突起94向比第二水平部97d更靠左侧移动(转动)(参照图7)。
另外,在第一水平部97b的第二水平部97d侧的端部(图示右侧的端部)、即台阶98a的上部,形成从台阶面97a向上方突出的突起98b。突起98b用于限制滑动突起94,以免滑动突起94向比第一水平部97b更靠右侧移动(转动)。从台阶98a的下端到突起98b的上端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即,从第二水平部97d到突起98b的上表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滑动突起9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即,从滑动突起94的下端到框体93的下表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
上述的肋96c形成为从该突起98b向上方延伸,在滑动突起94与突起98b抵接时,肋96c同时与限制部93b抵接。另外,在滑动突起94与台阶98a抵接时,肋96c也同时地与限制部93b抵接。
在第一水平部97b(比突起98b靠左侧的台阶面97a)上,形成有容纳滑动突起94的下端部的凹形状的突起保持部99。该突起保持部99用于防止由于振动等导致主体部96无意识地转动而致使对各接点施加的推压力被解除。上述突起98b在将滑动突起94的下端部容纳在突起保持部99中时,与滑动突起94的右侧的端部抵接。
另外,通过形成突起保持部99,滑动突起94嵌入突起保持部99时的振动(或操作感的变化)传递给正在操作扳手等工具的操作员的手上,操作员能够有感觉地掌握滑动突起94已嵌入突起保持部99中的情况、即推压部92转动到无法再转动的位置。即,突起保持部99通知操作员已充分地进行了推压部92的转动的情况,起到防止操作员过度转动推压部92的作用。
作为连接部件9的支撑部91、推压部92,从耐久性及机械强度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由SUS等铁系材料构成的部件。
下面,使用图7~图10对连接部件9的具体的转动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在图7(c)、图8(c)、图9(c)及图10(c)中,以虚线表示第一接头壳体5和第二接头壳体7。
如图7(a)~(c)所示,首先,使推压部92相对于支撑部91在俯视中向左(逆时针方向)转动,使滑动突起94位于第二水平部97d。此时,利用台阶98a限制滑动突起94向图示左侧的移动(转动),防止推压部92的过度转动。
在使滑动突起94位于第二水平部97d的状态下,推压部92的主体部96向最上方(与第二绝缘部件8a相反的一侧)移动,在第二绝缘部件8a上几乎没有作用由主体部96产生的推压力。在该状态下,使第一接头壳体5和第二接头壳体7嵌合,将第二接合端子6a~6c插入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与该第一接合端子4a~4c相对的绝缘部件8a~8c之间。
之后,如图8(a)~(c)所示,使推压部92相对于支撑部91在俯视中向右(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滑动突起94沿滑动支撑部97的台阶面97a滑动并登上倾斜部97c,推压部92的主体部96克服弹性部件15的弹力逐渐向下方被推下,主体部96通过弹性部件15推压邻接的第二绝缘部件8a,对各接点逐渐施加推压力。
若使推压部92进一步转动,则如图9(a)~(c)所示,滑动突起94登上第一水平部97b。在该阶段,推压部92的主体部96向最下方(第二绝缘部件8a侧)移动,成为对各接点施加充分的推压力的状态。
若使推压部92进一步转动,则如图10(a)~(c)所示,滑动突起94被容纳在突起保持部99中。在滑动突起94嵌入突起保持部99中时,由于振动(或操作感的变化)传递给正在操作扳手等工具的操作员的手上,因此操作员在用手感觉到该振动(或操作感的变化)的时刻,结束推压部92的转动。另外,在滑动突起94被容纳在突起保持部99中时,利用突起98b限制滑动突起94向图示右侧的移动(转动),从而防止推压部92的过度转动。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连接部件9具有:固定在第一接头壳体5上的环状的支撑部91;上部插通由环状的支撑部91形成的空心部93a,并转动自如地支撑在支撑部91上的推压部92,通过使推压部92的上部转动,推压部92相对于支撑部91转动,推压部92伴随该转动而相对于支撑部9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推压邻接的第二绝缘部件8a。
在连接器1中,由于利用支撑部91支撑转动的推压部92,因此第一接头壳体5不会因推压部92的转动动作而磨削,从而可在第一接头壳体5上使用轻量的铝。
另外,在连接器1中,由于支撑部91和推压部92是与第一接头壳体5不同的部件,因此能利用与第一接头壳体5不同的材料构成支撑部91和推压部92。由此,能够利用SUS等材料构成支撑部91和推压部92,提高转动部分的耐久性及机械强度。
即,根据本发明,可提高对于使连接部件9转动的转动机构的耐久性。其结果,可使连接部件9构成为通过弹性部件15推压各接点,能够实现轻量且难以受到振动的影响的适用于车辆的连接器1。
另外,在连接器1中,在支撑部91上形成从框体93向下方突出的滑动突起94,并且在推压部92的主体部96的侧面沿周向形成滑动支撑部97,通过使滑动突起94的下端与滑动支撑部97的台阶面97a抵接而限制主体部96的向上的移动,进行推压部92相对于支撑部91的上下方向的定位,通过使滑动支撑部97的台阶面97a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在主体部96的周向上改变,推压部92伴随推压部92的转动而相对于支撑部9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通过这样构成,例如与使螺纹牙与螺纹槽螺纹结合的情况比较,将连接部件9做成简单形状,并且,降低由反复进行的转动动作产生的磨损的影响,能够实现耐久性高的连接部件9,从而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可靠性。
另外,在连接器1中,滑动支撑部97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形成的第一水平部97b、和以从第一水平部97b的端部沿主体部96的侧面向斜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部97c,在第一水平部97b上形成容纳滑动突起94的下端部的凹形状的突起保持部99。
通过在第一水平部97b上形成突起保持部99,能够防止推压部92(主体部96)无意识地转动并向倾斜部97c侧移动而致使对各接点施加的推压力解除的情况,另外,将滑动突起94嵌入突起保持部99时的振动(或操作感的变化)传递给正在操作扳手等工具的操作员的手上,将充分地进行了推压部92的转动的情况告知操作员,能够防止操作员过度地转动推压部92。
另外,在连接器1中,在滑动突起94上形成用于将框体93卡定在第一接头壳体5上的卡定部95,因此能够使框体93变薄,能够使连接部件9整体小型化。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滑动突起94沿滑动支撑部97的台阶面97a滑动,推压部92伴随推压部92的转动而相对于支撑部9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但推压部92伴随推压部92的转动相对于支撑部9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结构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11(a)、(b)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支撑部91的框体93的内周面形成螺旋状的槽(或螺纹槽)111,并且在推压部92的主体部96的外周形成从相对位置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112(或螺纹牙),将突起112螺纹结合在螺纹槽111中。另外,也可以颠倒滑动突起94和滑动支撑部97的关系,在推压部92侧(主体部96的侧面)形成突起,在支撑部91侧形成对该突起进行引导的倾斜状的支撑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设了三相交流的电源线,但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也可以是构成为例如一并地连接马达、变换器间用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空调用的直流二相的电源线等不同用途的线的汽车用连接器。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利用一个连接器一并地连接多个用途的电源线,因此不需要准备不同用途的连接器,能够有助于节省空间及降低成本等。
另外,也可以利用滚花加工等使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端子表面变粗糙,增大摩擦力,使端子彼此难以移动,使在各个接点的固定变得牢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接合端子4a~4c是设在电缆60a~60c的端部的端子的情况,但不局限于此,第一接合端子4a~4c也可以是未连接电缆的母线端子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将第一接合端子4a~4c嵌合在嵌合槽83中,将第一绝缘部件8b~8d固定在第一接合端子4a~4c上的情况,但也可以利用嵌入成型将第一绝缘部件8b~8d设在第一接合端子4a~4c上,或将第一接合端子4a~4c压入第一绝缘部件8b~8d而固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缆60a~60c、61a~61c使用挠性优异的电缆,但也可以是刚性的电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连接器的使用状态的朝向而言,连接部件9可以是大致水平状态,也可以是大致垂直状态。即,使用状态的朝向不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使用条件的必要条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作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的弹性部件15由推压部92的主体部96推压邻接的第二绝缘部件8a,但也可以不通过弹性部件15而直接由主体部96推压邻接的第二绝缘部件8a。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只在第一接头壳体5的一侧设置连接部件9的情况,但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接头壳体5的两侧设置连接部件9,并利用设在两侧的两连接部件9对各接点施加推压力。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推压部92的主体部96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但也可以与主体部96一体地形成贯通各接点的轴部而做成贯通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绝缘部件8a~8d容纳在第一接头壳体5内的情况,但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绝缘部件8b~8d容纳在第二接头壳体7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9中,是将推压部92的圆柱状的主体部96的上部插入由支撑部91的环状的框体93形成的空心部的结构,即,如图1(b)所示,是圆柱状的主体部96的上部与框体93的空心部吻合的结构,但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也可以是其他结构。即,也可以是圆柱状的主体部96的上部不与框体93的空心部吻合的结构(不将推压部92的圆柱状的主体部96的上部插入由支撑部91的环状的框体93形成的空心部中的结构)。但是,在该结构的场合,框体93的空心部的大小需要最小是能够从外部完全地看见异型孔92b的程度的大小。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具备:
排列并容纳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第一接头壳体;
排列并容纳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第二接头壳体;以及
多个绝缘部件,
若使上述第一接头壳体和上述第二接头壳体嵌合,则成为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各个一面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各个一面以成对的方式面对并构成多个接点,并且上述多个接点被上述绝缘部件夹住的层叠结构,
上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器具备通过推压使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在各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
上述连接部件具有:固定在上述第一接头壳体上的环状的支撑部;以及上部插通由上述环状的支撑部形成的空心部,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撑在上述支撑部上的推压部,
通过使上述推压部的上部转动,上述推压部相对于上述支撑部转动,上述推压部伴随该转动而相对于上述支撑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具有固定在上述第一接头壳体上的环状的框体、以及从该框体向下方突出的滑动突起,
上述推压部具有:上部插入由上述环状的框体形成的空心部中,并且在下部向上述接点进行推压的圆柱状的主体部;以及滑动支撑部,该滑动支撑部由在该圆柱状的主体部的侧面沿周向形成并在上方具有台阶面的台阶构成,并且通过使上述滑动突起的下端与上述台阶面抵接而限制上述主体部相对于上述框体的向上的移动,进行上述推压部相对于上述支撑部的上下方向的定位,
通过在上述主体部的周向改变上述滑动支撑部的上述台阶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上述推压部伴随上述推压部的转动而相对于上述支撑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支撑部具有形成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水平部、以及以从该水平部的端部沿上述主体部的侧面向斜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水平部上形成有容纳上述滑动突起的下端部的凹形状的突起保持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滑动突起上形成有用于将上述框体卡定在上述第一接头壳体上的卡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具有固定在上述第一接头壳体上的环状的框体、以及从该框体向下方突出的滑动突起,
上述推压部具有:在下部向上述接点进行推压的圆柱状的主体部;以及滑动支撑部,该滑动支撑部由在该圆柱状的主体部的侧面沿周向形成并在上方具有台阶面的台阶构成,并且通过使上述滑动突起的下端与上述台阶面抵接而限制上述主体部相对于上述框体的向上的移动,进行上述推压部相对于上述支撑部的上下方向的定位,
通过在上述主体部的周向改变上述滑动支撑部的上述台阶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上述推压部伴随上述推压部的转动而相对于上述支撑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CN201110424341.8A 2011-01-13 2011-12-16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936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5001 2011-01-13
JP2011005001 2011-01-13
JP2011196690A JP5760882B2 (ja) 2011-01-13 2011-09-09 コネクタ
JP2011-196690 2011-09-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3652A true CN102593652A (zh) 2012-07-18
CN102593652B CN102593652B (zh) 2015-10-21

Family

ID=46481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2434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93652B (zh) 2011-01-13 2011-12-16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08498B2 (zh)
JP (1) JP5760882B2 (zh)
CN (1) CN10259365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2388A (zh) * 2013-03-01 2014-09-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孔式端子
CN105789968A (zh) * 2015-01-14 2016-07-20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电导体的触头防护器和用于连接两个电导体的组件
CN109709647A (zh) * 2018-12-05 2019-05-03 东莞市鼎通精密五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接口式sfp网络通讯连接器及其生产工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01435B4 (de) * 2010-02-01 2011-12-15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Buchsengehäuse
JP5760882B2 (ja) * 2011-01-13 2015-08-1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73457B2 (ja) * 2011-01-19 2015-02-18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09734B2 (ja) * 2011-03-24 2014-10-2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765297B2 (ja) * 2012-06-14 2015-08-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20150214662A1 (en) * 2012-09-07 2015-07-30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affixation structure
JP5928393B2 (ja) * 2013-03-29 2016-06-0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4795657B (zh) * 2014-01-16 2017-07-11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充电电池插座
JP6263064B2 (ja) * 2014-03-26 2018-01-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490566B2 (en) * 2015-03-24 2016-11-08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Terminal holder
DE102016014096A1 (de) * 2016-06-17 2017-12-21 Gentherm Gmbh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r elektrisch leitfähigen Verbindung
JP6774037B2 (ja) * 2018-10-09 2020-10-21 Smk株式会社 防水型コネクタ
CN209592506U (zh) * 2019-05-21 2019-11-0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线装置及空调器
DE102019127851B3 (de) * 2019-10-16 2021-02-11 Phoenix Contact E-Mobility Gmbh Verbindungseinrichtung zum Verbinden elektrischer Leitunge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10018A1 (en) * 2002-08-23 2006-01-12 Alexandre Bouriant Method and device for optimizing processes
JP4037199B2 (ja) * 2002-07-19 2008-01-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気接続構造
CN102082348A (zh) * 2009-11-30 2011-06-01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44231Y2 (zh) * 1974-05-14 1979-12-19
JPS5590084A (en) * 1978-12-28 1980-07-08 Yazaki Corp Connector
JP2006121866A (ja) * 2004-10-25 2006-05-11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寸法調整接続ユニット
JP2007103270A (ja) * 2005-10-07 2007-04-19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電気機器の配線用接続端子金具
JP4867875B2 (ja) 2007-09-18 2012-02-01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5315116B2 (ja) * 2009-04-08 2013-10-16 住電朝日精工株式会社 電線接続用の雌コネクタ
JP5240176B2 (ja) * 2009-11-30 2013-07-17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接続構造
JP4947132B2 (ja) * 2009-11-30 2012-06-06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接続構造
JP5334817B2 (ja) * 2009-11-30 2013-11-06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車両用接続構造
JP5318736B2 (ja) * 2009-11-30 2013-10-16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接続構造
JP4905542B2 (ja) * 2009-11-30 2012-03-28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318744B2 (ja) * 2009-12-18 2013-10-16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380751B2 (ja) * 2009-12-24 2014-01-08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99262B2 (ja) * 2009-12-24 2013-09-25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接続構造
JP5278303B2 (ja) * 2009-12-24 2013-09-04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80750B2 (ja) * 2009-12-24 2014-01-08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93627B2 (ja) * 2010-02-01 2013-09-18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293628B2 (ja) * 2010-02-01 2013-09-18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024398B2 (ja) * 2010-02-03 2012-09-12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333328B2 (ja) * 2010-04-12 2013-11-06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47181B2 (ja) * 2010-04-13 2012-06-06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5419224B2 (ja) * 2010-04-13 2014-02-1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5401671B2 (ja) * 2010-08-26 2014-01-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598758B2 (ja) * 2010-08-26 2014-10-0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2074208A (ja) * 2010-09-28 2012-04-12 Hitachi Cable Ltd コネクタ
JP4905586B1 (ja) * 2010-12-21 2012-03-28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760882B2 (ja) * 2011-01-13 2015-08-1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589858B2 (ja) * 2011-01-14 2014-09-17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31061B2 (ja) * 2011-01-19 2015-12-0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73457B2 (ja) * 2011-01-19 2015-02-18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09734B2 (ja) * 2011-03-24 2014-10-2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48591B2 (ja) * 2011-06-16 2015-01-07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3030454A (ja) * 2011-06-22 2013-02-07 Hitachi Cable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7199B2 (ja) * 2002-07-19 2008-01-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気接続構造
US20060010018A1 (en) * 2002-08-23 2006-01-12 Alexandre Bouriant Method and device for optimizing processes
CN102082348A (zh) * 2009-11-30 2011-06-01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结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2388A (zh) * 2013-03-01 2014-09-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孔式端子
CN104022388B (zh) * 2013-03-01 2016-09-0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孔式端子
CN105789968A (zh) * 2015-01-14 2016-07-20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电导体的触头防护器和用于连接两个电导体的组件
CN105789968B (zh) * 2015-01-14 2020-11-10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电导体的触头防护器和用于连接两个电导体的组件
CN109709647A (zh) * 2018-12-05 2019-05-03 东莞市鼎通精密五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接口式sfp网络通讯连接器及其生产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08498B2 (en) 2013-12-17
CN102593652B (zh) 2015-10-21
JP2012160429A (ja) 2012-08-23
US20120184125A1 (en) 2012-07-19
JP5760882B2 (ja) 2015-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3652A (zh) 连接器
CN102610958A (zh) 连接器
CN102610942B (zh) 连接器
CN202585905U (zh) 连接器
CN102255188B (zh) 手柄式连接器
CN102142641B (zh) 连接器
CN102082347B (zh) 连接结构
JP5763427B2 (ja) コネクタ
CN102142636B (zh) 连接器
CN102544865B (zh) 连接器
CN102859802A (zh) 连接器
US10634517B2 (en) Resolver stator
CN102237609B (zh) 手柄式连接器
CN104078797A (zh) 连接器以及线束
CN102420368A (zh) 连接器
CN102237599A (zh) 连接器
US20130081848A1 (en) Cable protection device, cable having the sam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KR20140067346A (ko) 급속 및 완속 충전 일체형 전기자동차 충전 인렛 장치
CN102891377A (zh) 螺钉端子台、电动马达控制器和电气设备
JP4898404B2 (ja) ケーブル用直線接続装置
KR20210071006A (ko) 회전 커넥터 장치 및 회전 커넥터 장치의 조립 방법
CN104737387A (zh) 用于电缆的端子连接结构
WO2018080880A1 (en) Connector
CN111327138A (zh) 线圈体
JP5954205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METAL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CABL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306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30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Metals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Cable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1

Termination date: 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