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0162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0162A
CN102570162A CN2011103914063A CN201110391406A CN102570162A CN 102570162 A CN102570162 A CN 102570162A CN 2011103914063 A CN2011103914063 A CN 2011103914063A CN 201110391406 A CN201110391406 A CN 201110391406A CN 102570162 A CN102570162 A CN 102570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wire
maintaining part
securing member
body shell
electric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914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70162B (zh
Inventor
正木克之
松本刚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70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0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70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01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的、能够承受较强的电线拉绕载荷的可靠性高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10)具备:主体壳体(11),其具有在内部开口装配包含信号端子和电源端子的多个接触端子(42)的接触端子装配部(17)、和与多个接触端子(42)连接的电线(40)的保持部(18);以及罩壳(30),其覆盖接触端子装配部(17)与电线(40)的保持部(18),并以将电线(40)导出至外部的状态安装于主体壳体(11),其中,主体壳体(11)在电线(40)的保持部(18)形成有:捆扎件保持部(20),其供捆扎电线(40)的捆扎件(44嵌入;和紧固件保持部(21),其用于通过紧固件(45)将电线(40)与主体壳体(11)紧固成一体。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抑制了电线的拉绕载荷等的电连接器,详细而言,涉及具备捆扎电线的捆扎件、和将电线与主体壳体紧固成一体的紧固件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从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偏移90°而沿横向将电线引出这样的连接器中,当对电线施加拉伸应力时,该拉伸应力会直接传递至连接器端子。当该拉伸应力增强时,存在下述不良情况:连接器端子与电线的连接脱开,连接器端子装配于壳体内的被称作矛形部(lance)的部分发生变形,连接器端子与壳体之间的装配脱开,连接器端子从壳体脱落。
为了消除这些不良情况,以往,为了使拉伸应力不直接施加给连接器端子,采用下述方法:使用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特殊形状的固定件来将电线固定于壳体的方法;或在下述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的连接器壳体的背面安装罩,并使电线先弯曲然后将电线引出至后方的方法。可是,这些电连接器除了连接器壳体之外,还需要另外准备用于预先固定电线的特殊配件、或特殊形状的保持件,而且,壳体需要成形加工成特殊的形状,以便能够安装这些特殊配件等。因此,不但将特殊配件等安装至壳体上的安装作业很麻烦,而且需要配件和用于固定该配件的部件等,因此,部件数量增多,进而壳体的成形加工变得麻烦,因此,存在连接器的制造成本变得高昂等课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在下述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具备电线保持机构的电连接器的发明。如图11所示,在下述专利文献3所述的具备电线保持机构的电连接器中,具备:连接器主体50,该连接器主体50在内部开口装配有多个连接器端子,且该连接器主体50具有用于将与该端子连接的电线引出的电线引出面;罩盖51,其在覆盖该电线引出面且将电线导出至外部的状态下装配于连接器主体50;以及电线保持机构,其设置于该罩盖的壁面,电线保持机构位于罩盖51的与电线54的引出开口接近的位置,由槽52、53形成,所述槽52、53具有供电线捆扎件的带状片55插入的宽度。
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在下述专利文献3的电连接器中,槽52、53以供电线捆扎件的带状片55插入的宽度形成于罩盖51的壁面,从而将电线捆扎件的带状片55插入并固定于该槽52、53。由此,槽的形状变得简单,从而槽的成形变得简单。其结果是,根据下述专利文献3所述的电连接器,即使不使用特殊的电线保持件,也能够使电线保持机构的结构简化,同时,能够简单地进行相对于连接器壳体的安装作业,减少安装工时,并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0030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2957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173843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3所示的具备电线保持机构的电连接器中存在下述课题:由于将电线捆扎件收纳在宽度与插头和插座相嵌合的部分的宽度相同的空间内,因此需要在进行嵌合的轴向上扩大外形尺寸,从而导致电连接器自身增大。此外,还存在下述课题:由于使用时的电线的拉绕载荷直接施加于罩盖,因此存在破坏等的可能性,从而丧失可靠性,如果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来确保罩盖的强度,则需要更多地形成与插头主体卡定的卡定部位(在上述专利文献3记载的内容中是5处),从而导致制造成本升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者们为了解决这些课题反复进行了各种研究,其结果是,发现通过如下技术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用捆扎件捆扎电线,并且,在预先将安装于电线的接触端子装配于主体壳体的接触连接部后,利用紧固件将电线与电连接器的主体壳体紧固成一体,并且,将保持该捆扎件的捆扎件保持部与使紧固件紧固的紧固件保持部从主体壳体的接触装配部的轴向朝横向偏移而形成。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电连接器:与以往的连接器相比是小型的,还能够承受较强的电线拉绕载荷,可靠性高,具备捆扎电线的捆扎件和将电线与主体壳体紧固成一体的紧固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电连接器具备:
主体壳体,该主体壳体具有接触端子装配部和电线的保持部,所述接触端子装配部在内部开口装配包括信号端子和电源端子的多个接触端子,所述电线的保持部与所述多个接触端子连接;和
罩壳,其覆盖所述接触端子装配部和所述电线的保持部,并在将所述电线导出至外部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主体壳体,
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壳体在所述电线的保持部形成有:
捆扎件保持部,该捆扎件保持部供捆扎所述电线的捆扎件嵌入;和
紧固件保持部,该紧固件保持部用于通过紧固件将所述电线与所述主体壳体紧固成一体。
此外,第2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方式的电连接器中,
所述电线的保持部相对于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接触端子装配部的轴向朝横向突出地形成。
此外,第3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方式的电连接器中,所述捆扎件保持部和所述紧固件保持部被所述电线的保持部的沿所述电线延伸的轴向形成的侧壁夹持。
此外,第4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方式的电连接器中,在所述电线的保持部中,所述捆扎件保持部与所述紧固件保持部相互邻接地形成。
此外,第5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方式的电连接器中,所述紧固件保持部形成有至少一个供所述紧固件贯穿插入的贯穿孔。
此外,第6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5中的任一个方式的电连接器中,所述紧固件保持部形成有用于压接所述电线的多个突起。
此外,第7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方式的电连接器中,所述多个接触端子装配于至少一个单元壳体内,所述单元壳体装配于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接触端子装配部。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电连接器中,电线被捆扎件捆扎,该捆扎件被嵌入捆扎件保持部,并且,通过紧固件将电线与形成于主体壳体的紧固件保持部紧固成一体。因此,根据第1方式的电连接器,由于电线被捆扎件与紧固件这两处支承于主体壳体内,因此,电线被拉绕时的拉伸等的载荷传递至接触端子的情况极大地得到了抑制,从而能够确保较高的强度。并且,由于电线拉绕时的载荷不会直接作用于罩壳的破坏方向,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简化装配于主体壳体的罩壳的安装单元,例如,减少卡定部位,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同时能够提高可靠性。
此外,根据第2方式的电连接器,使作为电线的保持部的供捆扎于电线的捆扎件嵌入的捆扎件保持部、和通过紧固件将电线与主体壳体紧固成一体的紧固件保持部从主体壳体的接触端子装配部的轴向朝横向突出地形成,由此,无需在主体壳体的接触端子装配部内形成电线的保持部,因此,能够降低连接器的高度,并能够使连接器的宽度较窄地形成,从而能够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和节省空间化。
此外,根据第3方式的电连接器,捆扎件保持部和紧固件保持部的两侧被形成于电线的保持部的侧壁包围,捆扎件和紧固件配置于该侧壁之间从而移动受阻,因此,电线被拉绕时的拉伸等的载荷传递至接触端子这一情况进一步更大地得到了抑制,从而能够确保更高的强度。
此外,根据第4方式的电连接器,捆扎件保持部和紧固件保持部彼此邻接地形成从而形成电线的保持部,因此,能够高效地配置电线的保持部,从而能够实现节省空间。
此外,根据第5方式的电连接器,由于在紧固件保持部形成有供紧固件贯穿插入的贯穿孔,如果能够使紧固件贯穿插入于该贯穿孔,则能够将电线紧固于紧固件保持部,因此,能够可靠且更加牢固地将电线与主体壳体紧固成一体。
此外,根据第6方式的电连接器,在将电线与紧固件保持部紧固起来时,紧固件保持部的形成于电线的保持部的多个突起通过紧固件而与电线压接,该突起咬入电线,由此,确保了电线的保持强度,从而能够防止脱落。
此外,根据第7方式的电连接器,根据需要,从多个接触端子之中形成至少一个单元,将形成的每个单元预先装配于单元壳体,将该单元壳体装配于主体壳体,由此,与将接触端子一个一个地装配到主体壳体相比,能够高效地进行作业。此外,由于能够以与主体壳体不同的材料和部件形成单元壳体,因此,即使薄型地形成主体壳体,也能使装配变得比较容易,从而能够实现连接器整体的薄型化。此外,由于能够使将多个接触端子分成单元时的变化多样化,因此,通过改排单元壳体中的嵌合相位差或塞孔(穴塞ぎ)等结构,能够灵活且迅速地应对使用者的各种要求。并且,由于也能够在多个接触端子中,在使用信号接触端子的结构中考虑更多的变化,因此更加优选在信号接触端子中使用单元壳体。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和与电连接器相连接的插座的立体图,图1B是示出电连接器与插座连接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连接器与插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主体壳体的正面立体图,图3B是主体壳体的背面立体图。
图4A是罩壳的从上方观察到的正面立体图,图4B是罩壳的从下方观察到的正面立体图。
图5A是示出了将捆扎件与紧固件拉长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B是示出了捆扎件的捆扎状态和紧固件的紧固状态的立体图。
图6A是电线的立体图,图6B是示出将捆扎件安装在电线上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A是说明主体壳体与电线的装配的立体图,图7B是说明图7A的后续作业的立体图,图7C是说明图7B的后续作业的立体图。
图8A是从背侧观察图7C的立体图,图8B是沿图8A的VIIIB-VIIIB线的剖视图,图8C是沿图8A的VIIIC-VIIIC线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了将罩壳装配于安装有电线的主体壳体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A是示出了电线与单元壳体的立体图,图10B是示出了将单元壳体装配于电线的信号端子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A~图11C是示出了以往的电连接器的图。
标号说明
10:电连接器;11:主体壳体;12:壳体部;12a:上壁面;12b:下壁面;12c:左侧壁面;12d:右侧壁面;12e:正面;12f:背面;13:可动板;14a~14c:第1~第3引导槽;15a~15c:第1~第3卡定突起;16:插座装配部;17:接触端子装配部;18:电线保持部;19:电线贯穿插入孔;20:捆扎件保持部;20a:第1侧壁;20b:第2侧壁;21:紧固件保持部;22:第1贯穿孔;23:第2贯穿孔;24:紧固部;27:突起;28:压接部;29:插座:30:罩壳;33a~33c:第1~第3卡定片;34a~34c:第1~第3卡定槽;35:电线贯穿插入孔;40:电线;42:接触端子;42a:信号端子;42b:电源端子;43:单元壳体;44:捆扎件;45: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了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电连接器,但是,并不是将本发明特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其也能够在包含于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同等应用。
参照图1~图9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进行说。如图1和图2所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10具有能够装卸自如地与设置于其他设备等的插座29连接的插座装配部16,电线40构成为朝向从插座29的插拔方向偏移的方向、例如横向引出。
电连接器10包括:主体壳体11,其具有用于装配安装于电线40的多个接触端子42的接触端子装配部17;罩壳30,其覆盖装配于主体壳体11的多个接触端子42和电线40的一部分;捆扎件44,其捆扎电线40;以及紧固件45,其将电线40与主体壳体11紧固成一体。以下,对各构成部件进行说明。
参照图3对主体壳体进行说明。主体壳体11由扁平块状的壳体部12与电线保持部18构成。壳体部12具有上壁面12a、下壁面12b、左侧壁面12c以及右侧壁面12d,电线保持部18突出地形成于这些壁面中的一个面、例如右侧壁面12d。此外,在壳体部12的内部形成有用于装配多个接触端子42的接触端子装配部17。
壳体部12的上壁面12a成为设置有两处卡挂部13a的可动板13,所述卡挂部13a用于在与插座29进行装配时装卸自如地卡挂插座29,该可动板13通过按压形成于端部的按压部13b而可动,从而能够解除与插座29的卡挂状态。
此外,在壳体部12的左侧壁面12c形成有:第1引导槽14a,其在装配罩壳30时对后述的罩壳30的第1卡定片33a(参照图4)进行引导;和卡定突起15a,其将形成于第1卡定片33a的第1卡定槽34a卡定。
在壳体部12的正面12e形成有用于装配插座29的插座装配部16,在壳体部12的背面12f形成有多个开口17a,所述多个开口17a用于将接触端子42装配于在内部形成的接触端子装配部17,多个开口17a连通至正面12e的插座装配部16。
突出形成于壳体部12的右侧壁面12d的电线保持部18包括:从壳体部12的上壁面12a和下壁面12b的一部分延长而形成的上壁部18a和下壁部18b;从壳体部12的右侧壁面12d的中途部分起与壳体部12的右侧壁面12d呈大致直角地延伸设置的正面部18e;以及形成有供电线40插入的电线贯穿插入孔19的侧壁部18c。此外,与正面部18e对置的背面部18f敞开,成为配置电线40的部分。
电线保持部18构成为在大致中央分成两部分,电线保持部18设置有:捆扎件保持部20,其从壳体部12延伸设置,在内部对捆扎电线40的捆扎件44进行保持;和紧固件保持部21,其形成于捆扎件保持部20的末端,将电线40与主体壳体11紧固起来。
捆扎件保持部20成为供电线40贯穿插入于其内侧、且供安装于电线40的捆扎件嵌入该捆扎件保持部20中的部分。捆扎件保持部20的供捆扎件44嵌入的部分形成为能够供捆扎件44的锁止件47的部分嵌入的大小,在其两侧形成有第1侧壁20a和第2侧壁20b,并利用嵌入的锁止件47来抑制电线40的移动和偏移。此外,在捆扎件保持部20的外侧的上壁部18a和下壁部18b分别形成有:对罩壳30的第2卡定片33b和第3卡定片33c(参照图4)进行引导的第2引导槽14b和第3引导槽14c;以及将形成于第2卡定片33b和第3卡定片33c的第2卡定槽34b和第3卡定槽34c(参照图4)卡定的第2卡定突起15b和第3卡定突起15c。即,在主体壳体11上形成有三处的卡定槽和卡定突起。
另一方面,对于紧固件保持部21,供紧固件45从正面部18e贯穿插入至背面部18f的第1贯穿孔22与第2贯穿孔23形成于上壁部18a侧和下壁部18b侧这两处,被这些第1和第2贯穿孔22、23夹着的部分成为利用紧固件45紧固的紧固部24。此外,在紧固件保持部21的内侧形成有对贯穿插入的电线40进行支承的半圆状的两个第1支承部25和第2支承部26,在被这些第1和第2支承部25、26夹着的部分形成有压接部28,在所述压接部28形成有多个突起27。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处贯穿孔,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与主体壳体紧固成一体,则也可以设置一处。
下面,参照图4对罩壳进行说明。罩壳30由正面30e敞开的扁平的箱状体形成,且其由上表面30a、下表面30b、左侧面30c、右侧面30d以及背面30f构成。并且,罩壳30以能够覆盖主体壳体11的壳体部12和电线保持部18的大小形成,此外,罩壳3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收纳主体壳体11的空间,并且在收纳壳体部12与电线保持部18的部分处以不同的结构形成。
在罩壳30的收纳壳体部12的部分30A的上表面30a,在上表面30a的进深方向的一半左右的范围形成有能够供形成于主体壳体11的壳体部12的上壁面12a的可动板13进入的切口部31。此外,在罩壳30的上表面30a的进深方向的剩余部分形成有楔状的突起32,使用者通过将手或手指放在该楔状突起32上,能够高效地进行电连接器10与插座29的装卸。
此外,在罩壳30的左侧面30c的内侧设置有第1卡定片33a,所述第1卡定片33a在中央部形成有第1卡定槽34a,所述第1卡定片33a成为通过形成于壳体部12的左侧壁面12c的第1引导槽14a并与第1卡定突起15a(参照图3)卡定的部分。此外,在罩壳30的右侧面30d设置有供电线40贯穿插入的电线贯穿插入孔35,所述电线贯穿插入孔35在罩壳30的右侧面30d形成为大致U字状。
在罩壳30的用于收纳电线保持部18的捆扎件保持部20的部分30B分别设置有第2卡定片33b、第3卡定片33c,所述第2卡定片33b、第3卡定片33c通过分别形成于捆扎件保持部20的上壁部18a和下壁部18b的第2和第3引导槽14b、14c,且在中央形成有与第2和第3卡定突起15b、15c(参照图3)卡定的第2卡定槽34b、第3卡定槽34c。即,在实施方式的罩壳30设置有三处卡定片和卡定槽。此外,罩壳30的收纳捆扎件44的部分以上下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在收纳有捆扎件44时,能够抑制捆扎件44发生移动和偏移。
此外,罩壳30的用于收纳电线保持部18的紧固件保持部21的部分30C成为同时收纳紧固件保持部21和紧固了电线40的紧固件45的空间。此时,在罩壳30的内侧的与紧固件45接触的部分形成有固定部36,所述固定部36供紧固件45嵌入并对紧固件45的位置进行固定。
并且,在罩壳30上,以与形成于主体壳体11的第1支承部25和第2支承部26相对应的方式分别形成有第1支承部37和第2支承部38,在装配了主体壳体11和罩壳30时,电线40被夹于这些支承部之间。
下面,参照图5对捆扎件和紧固件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捆扎件44和紧固件45使用相同形状的部件,且由具有预定宽度和厚度的挠性的带条片46构成,在该带条片46的末端46a设置有方形框状等的锁止件47,在所述带条片46的一面,从锁止件47朝向末端46a呈锯齿状地形成有多个卡定缘48。锁止件47能够供带条片46贯穿插入,并且,在锁止件47的开口缘形成有能够将任意的卡定缘48卡定的钩爪49。并且,捆扎件与紧固件也可以使用不同形状的部件。
下面,参照图6A对电线进行说明。电线40包括电缆、例如多芯电缆,是已经公知的电线,在内部有多根导线41,这些导线41具有被外皮包覆的结构。在电线40的末端安装有多个接触端子42,所述接触端子42由信号端子42a和电源端子42b构成,这多个接触端子42分别装配于主体壳体11内部的接触端子装配部17。
下面,参照图1、图2以及图6~图9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器10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如图6B所示那样,将捆扎件44安装于电线40上,对集中有多根导线41的电线40进行捆扎。此时的捆扎件44的安装部位为捆扎件44嵌入主体壳体11的捆扎件保持部20的位置。此外,对于该捆扎件44的安装,如图6B所示,以将电线40卷入并将捆扎件44的末端46a插入锁止件47、牢固地紧固电线40的方式勒紧捆扎件44的带条片46,使捆扎件44的任意的卡定缘48与钩爪49卡定。卡定后,将从捆扎件44的锁止件47露出的部分的带条片46切断,完成电线40的捆扎。此时,捆扎件44的锁止件47设置于罩壳30的装配侧的相反侧。
下面,如图7和图8所示,将电线40装配于主体壳体11。在该装配中,将由安装于电线40的信号端子42a和电源端子42b构成的多个接触端子42分别装配于在主体壳体11的内部形成的接触端子装配部17。此时,捆扎着电线40的捆扎件44的锁止件47被嵌入主体壳体11的捆扎件保持部20的第1侧壁20a和第2侧壁20b之间(参照图7B、图8B)。
然后,使用紧固件45对主体壳体11与电线40进行紧固。首先,使电线40以与形成于主体壳体11的电线保持部18的紧固件保持部21的压接部28相接触的方式配置。然后,将紧固件45的末端46a从紧固件保持部21的正面部18e侧插入形成于紧固件保持部21的第2贯穿孔23,将紧固件保持部21的紧固部24与电线40一体地卷入,然后,使紧固件45的末端46a从紧固件保持部21的背面部18f侧再次插入第1贯穿孔22。然后,将紧固件45的末端46a插入锁止件47并勒紧,以将紧固件保持部21的紧固部24和电线40牢固地固定,使紧固件45的任意的卡定缘48与钩爪49相卡定(参照图7C和图8C)。使卡定缘48与钩爪49卡定后,将从紧固件45的锁止件47露出的部分的带条片46切断,完成紧固件保持部21与电线40的紧固。
在将主体壳体11与电线40紧固后,将罩壳30装配到主体壳体11上。如图9所示,该装配如下述这样进行:将罩壳30的正面30e的敞开着的部分从主体壳体11的背面12f侧插入,沿着形成于主体壳体11的左侧壁面12c和电线保持部18的捆扎件保持部20的上壁部18a及下壁部18b的第1~第3引导槽14a~14c使罩壳30的对应的第1~第3卡定片33a~33c滑动,使分别形成于第1~第3卡定片33a~33c上的第1~第3卡定槽34a~34c与主体壳体11的对应的各个第1~第3卡定突起15a~15c相卡定(参照图3和图4)。然后,将主体壳体11的壳体部12、捆扎件保持部20以及紧固件保持部21收纳于在罩壳30中设置的各收纳部分30A~30C。
以上,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连接器的组装完成,如图1所示,将该电连接器与插座等连接进行使用。
这样,能够可靠且更加牢固地将电线40与主体壳体11紧固成一体,进而,利用在捆扎件保持部20内被固定的捆扎件44和借助紧固件保持部21而与电线40紧固成一体的紧固件45,能够抑制电线40被拉绕时的拉伸等载荷传递至接触端子42,从而能够确保较高的强度。此时,形成于紧固件保持部21内侧的压接部28的多个突起27咬入电线40,由此,能够确保更高的保持强度,从而能够抑制电线移动或脱开。
此时,在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连接器10中,电线保持部18从主体壳体11的壳体部12的轴向向横向突出地形成,由此,无需在主体壳体11的壳体部内形成电线保持部18,因此,能够使电连接器10的高度降低形成。此外,由于也能够使电连接器的宽度较窄地形成,因此,能够实现电连接器小型化和节省空间化。
此外,在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连接器10中,由于电线40与主体壳体11被紧固成一体,因此,电线拉绕时的载荷不会直接作用于罩壳30的破坏方向,因此,能够在实施方式中将作为装配于主体壳体11上的罩壳30的装配单元的卡定部位设置为三处,而不像以往例子(参照上述专利文献3)中设定五处,从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并能够提高可靠性。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多个接触端子装配于主体壳体时,对各个端子分别进行装配,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图10所示那样的单元壳体。即,设置下述这样的单元壳体43:将多个接触端子42分成一个或多个单元,单元壳体43能够针对每个所述单元进行装配。这样,通过将多个接触端子42预先装配于制造出的单元壳体43,能够容易地将接触端子42装配于主体壳体11。此外,由于能够以与主体壳体不同的材料和部件形成单元壳体,因此,即使薄型地形成主体壳体,也能够使装配变得容易,从而能够实现连接器整体的薄型化。此外,由于能够使将多个接触端子分成单元时的变化多样化,因此,通过改排单元壳体中的嵌合相位差或塞孔等结构,能够灵活且迅速地应对使用者的各种要求。

Claims (7)

1.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备:
主体壳体,该主体壳体具有接触端子装配部和电线的保持部,所述接触端子装配部在内部开口装配包括信号端子和电源端子的多个接触端子,所述电线的保持部与所述多个接触端子连接;和
罩壳,其覆盖所述接触端子装配部和所述电线的保持部,并在将所述电线导出至外部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主体壳体,
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壳体在所述电线的保持部形成有:
捆扎件保持部,该捆扎件保持部供捆扎所述电线的捆扎件嵌入;和
紧固件保持部,该紧固件保持部用于通过紧固件将所述电线与所述主体壳体紧固成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线的保持部相对于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接触端子装配部的轴向朝横向突出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捆扎件保持部和所述紧固件保持部被所述电线的保持部的沿所述电线延伸的轴向形成的侧壁夹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线的保持部中,所述捆扎件保持部与所述紧固件保持部相互邻接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件保持部形成有至少一个供所述紧固件贯穿插入的贯穿孔。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件保持部形成有用于压接所述电线的多个突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接触端子装配于至少一个单元壳体内,所述单元壳体装配于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接触端子装配部。
CN201110391406.3A 2010-12-02 2011-11-30 电连接器 Active CN1025701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9814A JP5646974B2 (ja) 2010-12-02 2010-12-02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0-269814 2010-12-02
JPJP2010-269814 2010-12-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0162A true CN102570162A (zh) 2012-07-11
CN102570162B CN102570162B (zh) 2016-03-02

Family

ID=46414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91406.3A Active CN102570162B (zh) 2010-12-02 2011-11-30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46974B2 (zh)
CN (1) CN10257016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8412A (zh) * 2014-05-21 2015-11-2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8631110B (zh) * 2017-03-17 2020-06-26 德尔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电缆线束插头
CN114556712A (zh) * 2019-11-07 2022-05-2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73300A (ja) * 2015-10-08 2017-04-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97375B2 (ja) 2016-02-19 2019-10-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構造
JP6944203B2 (ja) * 2019-02-04 2021-10-06 株式会社七星科学研究所 コネク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07397A (en) * 1974-09-30 1975-09-23 Augat Inc High density connector plug assembly
CN1325157A (zh) * 2000-05-24 2001-12-0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角型插塞式连接器
US20020055299A1 (en) * 2000-08-02 2002-05-09 Peter Zweigle Cable harness plug having a securing device for the cable harness
JP2003173843A (ja) * 2001-12-06 2003-06-20 Jst Mfg Co Ltd 電線保持機構を備えた電気コネクタ
CN1513220A (zh) * 2001-06-04 2004-07-14 ʸ����ҵ��ʽ���� 线束以及制造线束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076U (zh) * 1986-06-24 1988-01-09
JP3552532B2 (ja) * 1998-05-08 2004-08-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線保持具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US6746284B1 (en) * 2003-10-02 2004-06-08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signal and power terminals
JP2006086091A (ja) * 2004-09-17 2006-03-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07397A (en) * 1974-09-30 1975-09-23 Augat Inc High density connector plug assembly
CN1325157A (zh) * 2000-05-24 2001-12-0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角型插塞式连接器
US20020055299A1 (en) * 2000-08-02 2002-05-09 Peter Zweigle Cable harness plug having a securing device for the cable harness
CN1513220A (zh) * 2001-06-04 2004-07-14 ʸ����ҵ��ʽ���� 线束以及制造线束的方法
JP2003173843A (ja) * 2001-12-06 2003-06-20 Jst Mfg Co Ltd 電線保持機構を備えた電気コネクタ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8412A (zh) * 2014-05-21 2015-11-2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5098412B (zh) * 2014-05-21 2019-01-1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8631110B (zh) * 2017-03-17 2020-06-26 德尔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电缆线束插头
CN114556712A (zh) * 2019-11-07 2022-05-2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4556712B (zh) * 2019-11-07 2024-04-1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0162B (zh) 2016-03-02
JP5646974B2 (ja) 2014-12-24
JP2012119241A (ja) 201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0162A (zh) 电连接器
US9017099B2 (en) Terminal block structure
US8029321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onnector
JP5580058B2 (ja) 電気接続箱の固定構造
MX2008016359A (es) Conector electrico.
US6551119B1 (en) Splice absorbing structure
CN106143073B (zh) 壳体以及使用该壳体的车门连接件
EP0945922B1 (en) Wire harness assembly
EP1909363B1 (en) A cable holder and a cable holding method
GB2461372A (en) Cover-equipped connector with angled fastening band to secure wire
US6024606A (en) Connector plug
TWI736828B (zh) 連接器及連接器組件
JP2009146768A (ja) 電線ホルダ
EP138523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EP1998412B1 (en) A connector and an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JP2006197659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CN104604062B (zh) 电接线盒
CN212649919U (zh) 电源外壳
US20140099841A1 (en) Latchable contact having a primary locking lance overlapped by a side wall
CN101841100B (zh) 带敛缝外壳的电连接器和屏蔽电缆束
CN102570161A (zh) 电连接器
JP4462124B2 (ja) 電気接続箱
JP2007258056A (ja) アンテナにおける同軸ケーブル固定構造
JP4153353B2 (ja) フラットハーネス
JP2008293677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