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6613B - 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 - Google Patents

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56613B
CN102556613B CN201110306897.7A CN201110306897A CN102556613B CN 102556613 B CN102556613 B CN 102556613B CN 201110306897 A CN201110306897 A CN 201110306897A CN 102556613 B CN102556613 B CN 1025566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ar motor
motor type
transport device
type transport
notch reces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0689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56613A (zh
Inventor
片山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56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6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56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66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 B61B13/08Sliding or levita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near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该马达型搬送装置具有台部及设置在该台部上面的导轨部,该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包括:切口凹部,以连结两马达型搬送装置的状态形成在台部上面;基准位置定位部,成为导轨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下缘部的基准位置;底面支承部,设置在所述切口凹部内,且设置在所述切口凹部的底面与所述导轨部的底面之间;以及挤压部件,通过插在所述切口凹部的壁部与所述导轨部的另一侧的下缘部之间将所述导轨部的另一侧的下缘部压靠向所述基准位置定位部侧,而呈直线状地固定相连结的两个马达型搬送装置。

Description

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多个线性马达(linear motor)型搬送装置端面彼此对接地连结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使用线性马达的较长的搬送装置中,使端面彼此对接地连结具有台部及导轨部的多个较短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这样的搬送装置中,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部安装用于直线状地定位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彼此的部件,并经由该部件连结多个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昭63-75202号公报)。
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搬送装置用行走导轨)中,沿设置在导轨台座的支承面上的导轨固定片设置行走导轨,并用螺栓将该行走导轨固定在导轨固定片上。行走导轨的连结端面分别形成为斜向倾斜的面,在使连结的两端面接合时两个行走导轨呈直线状。此外,在导轨台座的侧面分别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榫槽。连接用键以架在两个导轨台座的榫槽上的方式插入榫槽内,该连接用键通过螺栓固定在导轨台座上,由此导轨台座彼此连结。
上述现有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中,为使台部彼此及行走导轨彼此分别准确地呈直线状连结,对于榫槽与连接用键之间的尺寸精度、导轨固定片与行走导轨的接触精度、以及行走导轨的端面间的接触精度均有一定的要求。然而,难以将这些部分均高精度地组合在一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简单的方法呈直线状地连结多个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
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包括:第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包含第一台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台部上面的第一导轨部,且具有用于连结的第一端面;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包含第二台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台部上面的第二导轨部,且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面对接连结的第二端面;切口凹部,通过所述第一台部的所述第一端面侧的端部的上面具有的第一凹部及在所述第二台部的所述第二端面侧的端部的上面具有的第二凹部的连结而形成,且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宽度;基准位置定位部,成为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下缘部的基准位置;底面支承部,设置在所述切口凹部内,且设置在所述切口凹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底面之间;以及挤压部件,通过插在所述切口凹部的壁部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另一侧的下缘部之间将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另一侧的下缘部压靠向所述基准位置定位部侧,而将相连结的第一及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呈直线状地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具有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分解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主要部分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台部上所形成的切口凹部的立体图。
图6A~6D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台部,图6A是俯视图,图6B是正视图,图6C是右侧视图,图6D是左侧视图。
图7A、7B表示定位部件,图7A是正视图,图7B是侧视图。
图8A、8B表示定位支承部件,图8A是正视图,图8B是侧视图。
图9A、9B表示楔部件,图9A是正视图,图9B是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在台部上安装有定位部件、定位支承部件及楔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的XⅠ-XⅠ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部分的正视图。
图14是图13的XⅣ-XⅣ线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3的XⅤ-XⅤ线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的XⅦ-XⅦ线的剖视图。
图18是分解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主要部分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台部上所形成的切口凹部的立体图。
图20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台部,图20A是俯视图,图20B是正视图,图20C是右侧视图,图20D是左侧视图。
图2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22是图21的XXⅡ-XXⅡ线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分解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主要部分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A、24B表示定位部件,图24A是俯视图,图24B是侧视图。
图25A、25B表示定位支承部件,图25A是俯视图,图25B是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图1至图3表示形成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A(参照图12)的一个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第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包含于搬送机器人的搬送装置中,通过呈直线状地连结多个而形成较长的搬送带。以下说明中,以图1的前部侧左斜下方为前方,后部侧右斜上方为后方,左斜上方为左侧,且右斜下方为右侧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前方为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侧,后方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另一侧。
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的主体部分包括:台部11(第一台部);以及导轨部12(第一导轨部),设置在台部11的上面。此外,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的端面(第一端面)与另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参照图12)的端面(第二端面)彼此如图4所示,通过定位部件13(基准位置定位部/挤压部件的一部分)、定位支承部件14(底面支承部)、楔部件15(挤压部件的一部分)及多个螺丝16a、16b、16c而连结在一起。
如图4至图6B所示,台部11包括:细长板状的底部11a,沿左右延伸;一对垂直部11b、11c,沿前后保持间隔而形成在底部11a的前后宽度方向中央侧;以及水平部11d,架在垂直部11b、11c的上端部,且前后宽度小于底部11a。
在水平部11d的上面前部侧形成有沿左右延伸的导轨设置部11e,且在其右端(第一端面)侧形成有较浅地凹陷的第一凹部17A,在其左端(第二端面)侧形成有较浅地凹陷的第二凹部17B。在该水平部11d的右端进行上述直线状的连结时,第一凹部17A会与另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具有的第二凹部17B连结而形成一个切口凹部17。同样地,第二凹部17B会与又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具有的第一凹部17A连结而形成一个切口凹部17。
第一凹部17A为位于水平部11d端部侧的部分的宽度大于左右方向内侧部分的宽度的宽度不均的凹部。第一凹部17A的端部侧部分的前后宽度大于导轨设置部11e的宽度,该部分的前部及后部分别突出至导轨设置部11e的外部侧。此外,第一凹部17A内侧部分的宽度稍大于导轨设置部11e的宽度,仅后部突出至导轨设置部11e的外部侧。通过第一凹部17A及第二凹部17B的连结而形成的切口凹部17的左右方向长度稍长于后述的定位支承部件14的长度,以便可在切口凹部17内收纳定位支承部件14。
此外,在第一凹部17A(切口凹部17)的端部侧部分的前后两侧形成有壁部17a、17b(一侧的壁部、另一侧的壁部)。该壁部17a、17b的相对的内壁面形成为与导轨设置部11e平行地笔直延伸的平面状。在导轨设置部11e上以固定间隔形成有多个螺丝孔11f,在第一凹部17A底部的后部侧沿左右保持间隔地形成有一对螺丝孔17c。此外,在水平部11d的前部右侧部分,保持间隔而形成有从水平部11d的前表面贯通壁部17a的一对插通孔11g。
导轨部12由宽度与导轨设置部11e的前后宽度相同的细长棒体形成,其剖面形状呈角部带有弧度的大致四边形,其两侧部的上下方向中央侧凹陷。在导轨部12上形成有以与螺丝孔11f相同的间隔设置且沿上下贯通的多个插通孔12a。插通孔12a比螺丝孔11f多形成两个。螺丝(未图示)在除形成在导轨部12两侧的插通孔12a以外的插通孔12a中通过,且该螺丝与螺丝孔11f螺合,由此导轨部12固定在导轨设置部11e。导轨部12两端部分的底面与切口凹部17的底面分开。
如图7A、7B所示,定位部件13形成为由倾斜面13a形成沿左右延伸的细长四棱棒体的前表面与下表面的角部的形状,且上下方向的长度长于前后方向的宽度。在定位部件13的左侧部分,保持与一对插通孔11g相同的间隔而形成有沿前后贯通的一对螺丝孔13b。该定位部件13在使一对螺丝孔13b对准一对插通孔11g的状态下设置在切口凹部17内中的壁部17a与导轨部12之间。
使螺丝16a从水平部11d的前表面侧在插通孔11g内通过而与螺丝孔13b螺合,由此定位部件13固定在水平部11d。此时,定位部件13的右侧半部分从台部11的端部突出。该定位部件13的突出部分收纳在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第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连结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参照图12、13)的第二凹部17B,即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左侧的第二凹部17B对应的部分。此外,通过形成倾斜面13a,可防止定位部件13与第一凹部17A(切口凹部17)底面的角部及壁部17a的角部发生干扰。
图8A表示定位支承部件14的平面,图8B表示定位支承部件14的侧面。如图示,定位支承部件14包括:大致四边板状的支承部14a;以及定位部14b(挤压部件),设置在支承部14a后部,且上部向支承部14a上面的上方突出。定位支承部件14的侧面呈大致L形形状。定位支承部件14设定为前后方向宽度与导轨部12宽度大致相同,且左右方向长度如上所述设定为可收纳在切口凹部17内的长度。此外,支承部14a的前部两侧的角部分别由倾斜面14c形成,在支承部14a的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分别形成有沿上下贯通的螺丝孔14d。
定位部14b的上部与支承部14a的上面正交地向上方突出。支承部14a的上面与定位部14b的前表面,可沿导轨部12(对接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及10a双方的导轨部12)的后部侧下部的角部地形成。此外,定位部14b后表面的上部侧部分由上部侧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面14e形成。该倾斜面14e形成为定位部14b的与后述的楔部件15接触的面,且为随着从底部侧向上部侧而向越来越远离楔部件15所处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定位支承部件14在使左侧的螺丝孔14d对准导轨部12右端的插通孔12a且使支承部14a的上面与导轨部12的下表面相对的状态下设置在切口凹部17内。此时,定位部14b成为沿导轨部12的后部侧下缘部的状态。此外,在定位部件13与定位支承部件14之间形成有空隙。
而且,使螺丝16b从导轨部12上在插通孔12a内通过而与支承部14a左侧的螺丝孔14d螺合,由此定位支承部件14固定在导轨部12。此时,定位支承部件14的右侧半部分从台部11的端部突出。该定位支承部件14的突出部分收纳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的第二凹部17B,即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左侧的第二凹部17A对应的部分。此外,通过形成倾斜面14c,可防止定位支承部件14分别与第一凹部17A及第二凹部17B的内侧壁部发生干扰。
图9A表示楔部件15的平面,图9B表示楔部件15的侧面。如图示,楔部件15呈左右较长的四棱棒体形状,在其前表面的下部侧部分具有下部侧位于上部侧的后方的倾斜面15a。该倾斜面15e形成为与定位支承部件14接触的面,且为随着从上部侧向下部侧而向越来越远离所述定位支承部件14所处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在楔部件15的左右两侧,形成有沿上下贯通且上部侧直径大于下部侧的呈阶梯状的一对插通孔15b。楔部件15在使一对插通孔15b对准一对螺丝孔17c的状态下设置在切口凹部17内的壁部17b与定位支承部件14的定位部14b之间。
而且,使两个螺丝16c从楔部件15上方在一对插通孔15b内通过而与一对螺丝孔17c螺合,由此楔部件15固定在水平部11d。楔部件15呈位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的第一凹部17A内而不位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的第二凹部17B内地设置。此外,在安装楔部件15时,楔部件15的倾斜面15a与定位部14b的倾斜面14e相对。因此,通过螺丝16c与螺丝孔17c的螺合,当楔部件15向下方移动时,通过楔部件15将定位支承部件14压靠向定位部件13侧。由此,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及10a的导轨部12、12(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各自的端部夹在定位部件13与定位部14b之间而固定。通过该固定,导轨部12、12后侧的下缘部成为被压靠向作为基准位置定位部的定位部件13侧的状态。
从而,如图10及图11所示,定位部件13、定位支承部件14及楔部件15组装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的端部(第一端面)。此外,在安装有定位部件13、定位支承部件14及楔部件15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的端部,组装有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为同一类型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左侧的端部(第二端面),从而获得图12及图13所示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A。另外,图14表示从右侧观察图13所示的线性马达型搬送置的连结结构A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的边界部分的剖面的状态,图15表示从左侧观察该边界部分的剖面的状态。
所述的说明中,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依序组装定位部件13、定位支承部件14及楔部件15,但实际上在组装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时,使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的端部彼此对接而进行组装作业。
此时,首先,操作人员在将定位支承部件14插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的第一凹部17A内的状态下,使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的端部彼此对接。由此,第一凹部17A与第二凹部17B连结而形成切口凹部17。继而,操作人员使左右方向中央位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的边界地将定位部件13设置在切口凹部17的壁部17a与导轨部12之间,并用两个螺丝16a牢固地固定在水平部11d。该定位部件13成为导轨部12端部的基准位置。
然后,向右侧移动定位支承部件14而使之左右方向中央位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的边界。继而,用两个螺丝16b将定位支承部件14轻轻地固定在两导轨部12、12上。在该状态下,将楔部件15设置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的壁部17b与定位支承部件14之间,并用螺丝16c固定在切口凹部17的底面。继而,牢固地固定安装在两导轨部12、12与定位支承部件14上的两个螺丝16b,从而结束连结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的作业。此外,依序同样地也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的另一端部连结另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进而,在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端部连结又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
此外,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除具有所述各部件以外,还具有图1至图3所示的定子21、可移动地安装在导轨部12上的滑动台23、基板24及连接器25a、25b等。定子21与导轨部12平行地设置在水平部11d的上面后部侧,由铁心21a与线圈(未图示)形成。铁心21a由细长的基部与沿左右方向保持间隔而形成在该基部上面的多个突出部形成。定子21通过在铁心21a的各突出部卷绕线圈,使该状态的铁心21a的突出部上面露出并用密封材料21b密封而形成。定子21的线圈连接于连接器25a。此外,在滑动台23的与定子21相对的部分上,安装有呈N极与S极交错状地沿左右方向排列多个永久磁铁而形成的动子22。
基板24可拆卸地安装在台部11的前部,在其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使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工作的各种电子零件等。该基板24连接于连接器25b。此外,连接器25a、25b经由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及存储装置等的控制装置而连接于电源。通过对线圈通电而产生磁场(N极、S极)。通过在该磁场与永久磁铁的N极和S极之间产生吸引力与排斥力而产生推进力,滑动台23借助该推进力沿导轨部12移动。
以上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A中,为呈直线状地连结多个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10a而使用定位部件13、定位支承部件14及楔部件15,并且在台部11上面具有形成切口凹部17的第一凹部17A及第二凹部17B。而且,定位部件13设置在切口凹部17的壁部17a与导轨部12、12之间进行限制以使对接的两个导轨部12、12的前部呈直线状地连接。定位支承部件14进行限制以使两个导轨部12、12的底面处于同一面上,并且进行限制以使两个导轨部12、12的后部呈直线状。
楔部件15向定位部件13侧挤压定位支承部件14,从而两个导轨部12、12与两个台部11、11分别呈直线状。因此,邻接的两个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10a呈直线状地设置。此外,定位部件13与壁部17a、导轨部12与定位支承部件14、以及楔部件15与切口凹部17的底部分别用螺丝16a、16b、16c固定,因而可简单且切实地固定各部件间。此外,在定位部14b设置有倾斜面14e,且在楔部件15设置有倾斜面15a,因而当将楔部件15从上方压入壁部17b与定位支承部件14之间时,两倾斜面14e、15a相互滑动而使定位支承部件14向定位部件13侧移动。因此,可使定位支承部件14位于适当位置而固定导轨部12的端部。
此外,楔部件15仅设置在连结的两个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10a中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的第一凹部17A内。因此,即便连结的两个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10a的第一凹部17A、第二凹部17B或导轨部12、12彼此的尺寸有误差,由于楔部件15挤压的部分成为定位支承部件14的位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的第一凹部17A内的部分,因此不会过分地对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的第二凹部17B的壁部17b施加力。由此,可防止过分地施加力而导致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或定位支承部件14损伤。
(第二实施方式)
图16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B的主要部分,图17表示图16的XⅦ-XⅦ线的剖面。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B为直线状地连结由同一结构形成的多个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30a(第一、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而形成,图16表示其中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a的连结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30a的主体部分由台部31及设置在台部31上面的导轨部32形成。此外,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30a的端部彼此通过图18所示的定位支承部件34、楔部件35及多个螺丝36a、36b而连结。
如图18至图20所示,台部31在形成其上面部的水平部31a的上面前部侧形成有沿左右延伸的导轨设置部31b。在导轨设置部31b的右端(第一端面)侧形成有较浅地凹陷的第一凹部37,在其左端(第二端面)侧形成有较浅地凹陷的第二凹部38。当另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a连结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的右端时,第一凹部37会与另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a具有的第二凹部38连结而形成一个切口凹部39。同样地,第二凹部38会与又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具有的第一凹部37连结而形成一个切口凹部39。
第一凹部37为设置在水平部31a的右端,且位于端部侧的部分的宽度大于左右方向内侧部分的宽度的宽度不均的凹部。第一凹部37的端部侧部分的前后宽度大于导轨设置部31b的宽度,该部分的后部突出至导轨设置部31b的外部侧。此外,第一凹部37的内侧部分的宽度稍大于导轨设置部31b的宽度,且仅后部突出至导轨设置部31b的外部侧。
第一凹部37的前部沿导轨设置部31b呈直线状地延伸。在第一凹部37的前后方形成有壁部37a、37b,由该形成在前部的壁部37a的内表面形成本发明所涉及的基准位置定位部。第二凹部38设置在水平部31a的左端,且沿导轨设置部31b呈直线状地延伸。第二凹部38的前部位于导轨设置部31b前部的稍前方,且后部位于导轨设置部31b后部的稍后方,从而比导轨设置部31b的宽度宽。此外,在第二凹部38的前后两侧形成有第一凹部37的壁部37a、37b及形成本发明所涉及的壁部的壁部38a、38b。
导轨部32与所述的导轨部12相同,但在固定在导轨设置部31b时,右侧的端部侧部分的前部下缘部沿壁部37a的内表面,而左侧的端部侧部分的前部下缘部与壁部38a之间保持微小间隔地沿壁部38a的内表面。另外,台部31与导轨部32的长度相同,但导轨部32的右端位于台部31右端的内部侧,导轨部32的左端突出至台部31左端的外部侧。因此,在组装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30a时,两导轨部32、32的边界部位于切口凹部39中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的第一凹部37内。
定位支承部件34、楔部件35及螺丝36a、36b的结构分别与所述定位支承部件14、楔部件15及螺丝16b、16c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形成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B的除此以外的部分的结构也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A相同。因此,对同一部分附上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该结构中,在组装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a时,首先,操作人员在将定位支承部件34插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的第一凹部37内的状态下,使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a的端部彼此对接。继而,操作人员向右侧移动定位支承部件34以使之左右方向中央位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a的导轨部32的边界。此时,定位支承部件34的右端位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a的台部32的边界。然后,操作人员用两个螺丝36a将定位支承部件34轻轻地固定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a各自的导轨部32上。
在该状态下,楔部件35设置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的壁部37b与定位支承部件34之间,且用两个螺丝36b固定在第一凹部37(切口凹部39)的底面。此时,楔部件35的左右中心位于两个导轨部32的边界。继而,牢固将安装在两导轨部32与定位支承部件34上的两个螺丝36a固定,从而结束连结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a的作业。此外,依序同样地也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a的端部连结另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进而,在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端部进而连结又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
以上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B中,为呈直线状地连结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30a,因此在台部31上面形成第一凹部37及第二凹部38(切口凹部39)。而且,在第一凹部37的前部形成作为基准位置定位部的壁部37a(定位壁面部),并且在第一凹部37内设置定位支承部件34(底面支承部)及楔部件35(挤压部件的一部分)。此时,壁部37a进行限制以使两个导轨部32、32(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前部侧的下缘部成为直线状。而且,定位支承部件34进行限制以使两个导轨部32、32的底面处于同一面上,并且进行限制以使两个导轨部32、32后部的下缘部成为直线状。此外,通过楔部件35将定位支承部件34挤压至壁部37a侧,各台部31、31与各导轨部32、32分别呈直线状。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须另外设置用于进行限制以使两个导轨部32、32前部侧的下缘部成为直线状的部件,从而零件数减少,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B的结构变得简单,并且可实现低成本化。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定位支承部件34及楔部件35呈位于两个导轨部32的边界所处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的第一凹部37内部地设置,由此,可对连结的两个导轨部32、32的相对的两端部均等地施加挤压力,从而可平衡性良好地连结两个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30、30a。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B的除此以外的作用效果,与所述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A的作用效果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图21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C的主要部分,图22表示图21的XXⅡ-XXⅡ线的剖面。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C呈直线状地连结由同一结构形成的多个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40a(第一、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而形成,图21表示其中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a的连结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40a的主体部分由台部41及设置在台部41上面的导轨部42形成。此外,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40a的端部彼此通过图23所示的定位部件43(基准位置定位部)、定位支承部件44(底面支承部)、定位螺栓45(挤压部件的一部分;参照图22)及多个螺丝46a、46b而连结。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图23中的前方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另一侧,后方为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侧。即,基准位置位于后方。
台部41上设置有本发明所涉及的螺丝孔41a(挤压部件的一部分)而代替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具有的插通孔11g。至于除此以外的部分,台部41具有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具有的台部11相同的结构。此外,导轨部42也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具有的导轨部12相同。因此,对形成台部41与导轨部42的各部分附上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24A表示定位部件43的平面,图24B表示定位部件43的侧面。如图示,定位部件43呈沿左右延伸的细长四棱棒体形状,其后表面与下表面的角部由倾斜面43a形成,且前后方向的宽度长于上下方向的长度。在定位部件43的左侧部分,保持间隔而形成有沿上下贯通的一对螺丝孔43b。
此外,图25A表示定位支承部件44的平面,图25B表示定位支承部件44的侧面。如图示,定位支承部件44包括:大致四边板状的支承部44a(底面支承部);以及定位部44b,设置在支承部44a的前部,且上部向支承部44a上面的上方突出。定位支承部件44的侧面呈大致L形形状。定位支承部件44整体的前后方向宽度设定得大于导轨部42的宽度,支承部44a的前后方向宽度设定得稍小于导轨部42的宽度。
因此,在使支承部44a位于导轨部42下表面时,导轨部42的后缘部从支承部44a的后端部稍向后方突出。定位支承部件44的左右方向长度,设定为可收纳在切口凹部17内的长度。此外,支承部44a后部两侧的角部分别由倾斜面44c形成,在支承部44a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分别形成有沿上下贯通的螺丝孔44d。此外,定位支承部件44的前表面与下表面的角部由倾斜面44e形成。
定位支承部件44的前后方向宽度与定位部件43的前后方向宽度的合计长度,短于切口凹部17的端部侧部分的前后方向宽度。因此,在将定位部件43与定位支承部件44设置在切口凹部17内时,会在切口凹部17的壁部17a、17b间产生空隙。此外,定位螺栓45由可旋入水平部11d的螺丝孔41a中的螺钉部件形成。形成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C的除此以外的部分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A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该结构中,在组装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a时,首先,操作人员在将定位支承部件44插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的第一凹部17A内的状态下,使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a的端部彼此对接。继而,操作人员使定位部件43的左右方向中央位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a的边界地将定位部件43设置在切口凹部17的壁部17b与导轨部42之间,并用两个螺丝46b牢固地固定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的水平部11d。该定位部件43的前侧面成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基准位置定位部。
然后,向右侧移动定位支承部件44而使之左右方向中央位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a的边界。继而,用两个螺丝46a将定位支承部件44轻轻地固定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40a的两导轨部42上。在该状态下,分别从壁部17a的前表面侧向内表面侧将两个定位螺栓45旋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40a的螺丝孔41a,并向后方挤压定位支承部件44。由此,定位支承部件44的定位部44b向后方挤压两导轨部42的端部,从而两导轨部42的端部被挤压至定位部件43。
然后,牢固地固定安装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40a的两导轨部42与定位支承部件44上的两个螺丝46a,从而结束连结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a的作业。此外,依序同样地也在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a的端部连结另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进而,在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端部连结又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
以上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C中,为呈直线状地连结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40a而在台部41的上面形成切口凹部17,并且形成从水平部11d的外表面贯通切口凹部17的螺丝孔41a。而且,在切口凹部17设置定位部件43及定位支承部件44,且定位螺栓45旋入螺丝孔41a。此时,定位部件43进行限制以使两个导轨部42、42后部侧的下缘部呈直线状。而且,定位支承部件44进行限制以使两个导轨部42、42的底面处于同一面上,并且进行限制以使两个导轨部42、42前部的下缘部呈直线状。此外,通过定位螺栓45向定位部件43侧挤压定位支承部件44,各台部41、41与各导轨部42、42分别呈直线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调节定位螺栓45的旋入量,可以适当状态固定导轨部32,因而挤压力的调整变得容易。此外,无须在定位支承部件44形成楔用锥形面,因此定位支承部件44的制造变得简单。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件43及定位支承部件44位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40a的第一凹部17A及第二凹部17B双方的内部地设置,且定位螺栓45旋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与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a双方的螺丝孔41a中。由此,可对连结的两个导轨部42均等地施加挤压力,从而可平衡性良好地连结两个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40、40a。
该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C的除此以外的作用效果与所述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A的作用效果相同。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并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可在本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内加以适当变更。
另外,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包含具有以下结构的发明。
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A、B、C)包括:第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30、40),包含第一台部(11、31、41)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台部上面的第一导轨部(12、32、42),且具有用于连结的第一端面;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10a、30a、40a),包含第二台部(11、31、41)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台部上面的第二导轨部(12、32、42),且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面对接连结的第二端面;切口凹部(17、37、38),由在所述第一台部的所述第一端面侧的端部的上面具有的第一凹部及在所述第二台部的所述第二端面侧的端部的上面具有的第二凹部的连结而形成,其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宽度;基准位置定位部(13、37a、43),作为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在宽度方向其中一侧的下缘部的基准位置;底面支承部(14a、44a),设置在所述切口凹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底面之间,且被配置于所述切口凹部内;以及挤压部件(14b、15、35、41a、44b、45),通过插在所述切口凹部的壁部(17a、17b)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下缘部之间将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下缘部向所述基准位置定位部侧压靠,从而将相连结的第一及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呈直线状地固定。
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中,为呈直线状地连结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而使用基准位置定位部、底面支承部及挤压部件,并且在台部上面形成用于设置这些各部分的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切口凹部)。基准位置定位部进行限制以使两个导轨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下缘部(侧面与底面的角部及其附近部分)成为沿切口凹部的一侧的壁部的直线状,底面支承部进行限制以使两个导轨部的底面处于同一面上。而且,通过挤压部件将导轨部的另一侧的下缘部压靠向基准位置定位部侧,各台部与各导轨部分别呈直线状。由此,邻接的两个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分别呈直线状地连结。
另外,切口凹部的宽度整体无须大于导轨部的宽度,设置有基准位置定位部、底面支承部及挤压部件的部分的宽度大于导轨部的宽度即可。此外,形成基准位置定位部、底面支承部及挤压部件的部分既可分别由不同的部件等形成,也可在由一体形成的部件中包含多个部分。总之,只要具有限制导轨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导轨部底面的部分、以及将导轨部挤压至基准位置定位部侧的部分即可。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的其他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包括:定位部件(13),被配置于切口凹部(17)在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且设置在切口凹部的一侧的壁部(17a)与第一及第二导轨部(12)在宽度方向其中一侧的下缘部之间;定位支承部件(14),被配置于切口凹部在宽度方向的中央侧,且包含支承部(14a)及定位部(14b),该支承部(14a)设置在切口凹部的底面与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底面之间,该定位部(14b)沿导轨部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下缘部而设置;以及楔部件(15),其配置在切口凹部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通过压入切口凹部的另一侧的壁部(17b)与定位支承部件之间而将定位支承部件向定位部件侧压靠,所述基准位置定位部由所述定位部件的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抵接的部分形成,所述支承部由所述底面支承部形成,所述挤压部件由所述定位部件与所述楔部件形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中,为直线状地连结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而使用定位部件、定位支承部件及楔部件这三个部件,并且在台部上面形成用于设置这些部件的切口凹部。这些部件中,定位部件设置在切口凹部的一侧的壁部与导轨部之间,且进行限制以使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一侧的下缘部成为沿切口凹部的一侧的壁部的直线状。定位支承部件由支承部及定位部形成,支承部进行限制以使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底面处于同一面上,定位部进行限制以使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另一侧的下缘部呈直线状。
而且,通过楔部件压入切口凹部的另一侧的壁部与定位支承部件之间而将定位支承部件挤压至定位部件侧,从而使导轨部夹在定位部件与定位部之间,各台部与各导轨部分别呈直线状。由此,邻接的第一及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分别呈直线状地连结。此时,当在定位支承部件与定位部件之间设置空隙并由楔部件挤压时,定位支承部件可移动至定位部件侧。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定位部件的与一侧的壁部及导轨部相对的面、以及定位支承部件的与导轨部相对的面分别形成为无凹凸或变形的平面状。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的另一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定位部件与切口凹部的壁部、第一及第二导轨部与支承部、楔部件与切口凹部的底部分别用螺丝(16a、16b、16c)固定。由此,可简单且切实地固定各部件间。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的又一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定位支承部件的与楔部件接触的面由随着从底部侧向上部侧而向越来越远离楔部件所处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4e)形成,楔部件的与定位支承部件接触的面由随着从上部侧向下部侧而向越来越远离定位支承部件所处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5a)形成。
由此,当从上方将楔部件压入切口凹部的壁部与定位部之间时,两倾斜面相互滑动而导致定位支承部件向定位部件侧移动,因此可使定位支承部件位于适当位置而固定导轨部的端部。即,本发明可以定位部件的与导轨部相对的面作为基准位置,通过将导轨部挤压至定位部件而进行适当的连结。此外,用于进行位置调节的操作仅仅是将楔部件压入切口凹部的壁部与定位部之间,因而较为容易。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的进而其他结构上的特征在于,楔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中的任一凹部内。由此,即便连结的第一及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切口凹部或导轨部彼此的尺寸有误差,由于楔部件挤压的部分成为位于任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切口凹部的壁部与定位部的该切口凹部内的部分,因此不会过分地对壁部施加力。由此,可防止过分地施加力而导致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或定位支承部件损伤。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的进而其他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包括:定位壁面部(37a),呈沿第一及第二导轨部(32)在宽度方向其中一侧的下缘部而形成在切口凹部(39)的一侧的壁部;定位支承部件(34),配置在切口凹部内,且包含支承部及定位部,该支承部设置在切口凹部的底面与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底面之间,且该定位部沿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下缘部而设置;以及楔部件(35),设置在切口凹部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通过压入切口凹部的另一侧的壁部与定位支承部件之间而将定位支承部件压靠向定位壁面部侧,所述基准位置定位部由所述定位壁面部形成,所述底面支承部由所述支承部形成,所述挤压部件由所述定位部与所述楔部件形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中,为呈直线状地连结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而使用定位壁面部、定位支承部件及楔部件,并且在台部上面形成切口凹部。定位壁面部形成在切口凹部的一侧的壁部,且进行限制以使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一侧的下缘部呈直线状。定位支承部件由支承部及定位部形成,支承部进行限制以使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底面处于同一面上,定位部进行限制以使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另一侧的下缘部呈直线状。
而且,通过楔部件压入切口凹部的另一侧的壁部与定位支承部件之间而将定位支承部件挤压至定位部件侧,从而使导轨部夹在定位壁面部与定位部之间,各台部与各导轨部分别呈直线状。由此,邻接的第一及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分别呈直线状地连结。此时,当在定位支承部件与定位壁面部之间设置空隙并由楔部件挤压时,定位支承部件可向定位壁面部侧移动。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定位壁面部的与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相对的面及定位支承部件的与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相对的面分别形成为无凹凸或变形的平面状。
此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第一及第二导轨部与支承部及楔部件与切口凹部的底部分别用螺丝(36a、36b)固定,由此,可简单且切实地固定导轨部与支承部及楔部件与切口凹部的底部。
此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定位支承部件的与楔部件接触的面由随着从底部侧向上部侧而向越来越远离楔部件所处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形成,且楔部件的与定位支承部件接触的面由随着从上部侧向下部侧而向越来越远离定位支承部件所处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形成。
由此,当从上方将楔部件压入切口凹部的壁部与定位部之间时,两倾斜面相互滑动而使定位支承部件向定位部件侧移动。因此,可使定位支承部件位于适当位置而固定导轨部的端部。此时,定位支承部件被楔部件挤压至切口凹部的底部,因而可切实地固定。
此外,楔部件与定位支承部件既可呈位于连结的第一及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双方中地设置,也可呈位于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的任一者中地设置。在将楔部件与定位支承部件设置在一凹部内时,第一及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台部的边界与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边界为不同的位置,从而楔部件与定位支承部件可挤压两导轨部的端部。由此,可对连结的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端部分别均等地施加挤压力,从而可平衡性良好地连结第一及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的进而其他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包括:定位部件(43),配置在切口凹部(17)的宽度方向一侧,且设置在切口凹部的一侧的壁部(17b)与第一及第二导轨部(42)在宽度方向其中一侧的下缘部之间;定位支承部件(44),配置在切口凹部内,且包含支承部(44a)及定位部(44b),该支承部(44a)设置在切口凹部的底面与导轨部的底面之间,且该定位部(44b)沿导轨部的另一侧的下缘部而设置;螺丝孔(41a),设置在切口凹部的另一侧的壁部,且贯通另一侧的壁部(17a)的外表面与切口凹部侧的面之间;以及螺钉部件(45),通过从另一侧的壁部的外表面旋入螺丝孔而将定位支承部件压靠向定位部件侧,所述基准位置定位部由所述定位部件的与所述导轨部抵接的部分形成,所述底面支承部由所述支承部形成,所述挤压部件由所述定位部、所述螺丝孔及所述螺钉部件形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中,为呈直线状地连结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而使用定位部件、定位支承部件、设置在另一侧的壁部的螺丝孔及螺钉部件,并且在台部上面形成切口凹部。此时,定位部件设置在切口凹部的一侧的壁部与导轨部之间,且进行限制以使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一侧的下缘部成为沿两个切口凹部的一侧的壁部的直线状。定位支承部件由支承部及定位部形成,支承部进行限制以使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底面处于同一面上,定位部进行限制以使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另一侧的下缘部呈直线状。
而且,通过螺钉部件从另一侧的壁部的外表面侧向切口凹部侧旋入螺丝孔中而将定位支承部件挤压至定位部件侧,从而使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夹在定位部件与定位部之间,各台部与各导轨部分别呈直线状。由此,邻接的第一及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分别呈直线状地连结。此时,当在定位支承部件与定位部件之间设置空隙并由螺钉部件挤压时,定位支承部件可向定位部件侧移动。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定位部件的与切口凹部的一侧的壁部和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相对的面、以及定位支承部件的与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相对的面分别形成为无凹凸或变形的平面状。
此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导轨部与支承部及定位部件与切口凹部的底部分别用螺丝(46a、46b)固定。由此,可简单且切实地固定定位部件与切口凹部的底部及导轨部与支承部。
此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定位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双方的凹部内地配置,所述挤压部件与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双方对应而分别设置在所述切口凹部的另一侧的壁部。由此,可对连结的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均等地施加挤压力,从而可平衡性良好地连结第一及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

Claims (12)

1.一种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其包含第一台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台部上面的第一导轨部,且具有用于连结的第一端面;
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其包含第二台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台部上面的第二导轨部,且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面对接连结的第二端面;
切口凹部,由在所述第一台部的所述第一端面侧的端部的上面具备的第一凹部及在所述第二台部的所述第二端面侧的端部的上面具备的第二凹部的连结而形成,其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宽度;
基准位置定位部,作为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在宽度方向其中一侧的下缘部的基准位置;
底面支承部,设置在所述切口凹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底面之间,且被配置于所述切口凹部内;以及
挤压部件,通过插在所述切口凹部的壁部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下缘部之间而将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下缘部向所述基准位置定位部侧压靠,从而将相连结的第一及第二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呈直线状地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定位部件,设置在所述切口凹部的一侧的壁部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在宽度方向其中一侧的下缘部之间,且被配置于所述切口凹部在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
定位支承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切口凹部在宽度方向的中央侧,包含设置在所述切口凹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底面之间的支承部和沿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下缘部而设置的定位部;以及
楔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切口凹部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通过将所述楔部件压入所述切口凹部的另一侧的壁部与所述定位支承部件之间而将所述定位支承部件向所述定位部件侧压靠,其中,
所述基准位置定位部由所述定位部件的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抵接的部分形成,
所述支承部由所述底面支承部形成,
所述挤压部件由所述定位部件与所述楔部件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件与所述切口凹部的一侧的壁部、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与所述支承部、以及所述楔部件与所述切口凹部的底部分别用螺钉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支承部件的与所述楔部件接触的面为随着从底部侧向上部侧而向越来越远离所述楔部件所处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所述楔部件的与所述定位支承部件接触的面为随着从上部侧向下部侧而向越来越远离所述定位支承部件所处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楔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中的任一凹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定位壁面部,沿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在宽度方向其中一侧的下缘部而形成在所述切口凹部的一侧的壁部;
定位支承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切口凹部内,包含设置在所述切口凹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底面之间的支承部和沿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下缘部而设置的定位部;以及
楔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切口凹部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通过将所述楔部件压入所述切口凹部的另一侧的壁部与所述定位支承部件之间而将所述定位支承部件向所述定位壁面部侧压靠,其中,
所述基准位置定位部由所述定位壁面部形成,
所述底面支承部由所述支承部形成,
所述挤压部件由所述定位部与所述楔部件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与所述支承部、以及所述楔部件与所述切口凹部的底部分别用螺钉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支承部件的与所述楔部件接触的面为随着从底部侧向上部侧而向越来越远离所述楔部件所处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所述楔部件的与所述定位支承部件接触的面为随着从上部侧向下部侧而向越来越远离所述定位支承部件所处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楔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中的任一凹部内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定位部件,设置在所述切口凹部的一侧的壁部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在宽度方向其中一侧的下缘部之间,且被配置在所述切口凹部在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
定位支承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切口凹部内,包含设置在所述切口凹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部的底面之间的支承部和沿所述导轨部的另一侧的下缘部而设置的定位部;
螺丝孔,设置在所述切口凹部的另一侧的壁部,且贯通所述另一侧的壁部的外表面与所述切口凹部侧的面之间;以及
螺钉部件,通过从所述另一侧的壁部的外表面旋入所述螺丝孔而将所述定位支承部件压靠向所述定位部件侧,
所述基准位置定位部由所述定位部件的与所述导轨部抵接的部分形成,
所述底面支承部由所述支承部形成,
所述挤压部件由所述定位部、所述螺丝孔及所述螺钉部件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件与所述切口凹部的底部以及所述导轨部与所述支承部分别用螺钉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件被配置在位于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双方的凹部内,且所述挤压部件对应于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双方而分别设置在所述切口凹部的另一侧的壁部。
CN201110306897.7A 2010-10-07 2011-09-30 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 Active CN1025566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7214 2010-10-07
JP2010227214 2010-10-07
JP2010-268254 2010-12-01
JP2010268254A JP5567459B2 (ja) 2010-10-07 2010-12-01 リニアモータ型搬送装置の連結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6613A CN102556613A (zh) 2012-07-11
CN102556613B true CN102556613B (zh) 2014-10-08

Family

ID=45924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06897.7A Active CN102556613B (zh) 2010-10-07 2011-09-30 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28245B2 (zh)
JP (1) JP5567459B2 (zh)
CN (1) CN1025566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18152A (ja) * 2022-02-15 2023-08-25 Thk株式会社 レールの接続構造
CN115912846B (zh) * 2023-03-09 2023-05-09 深圳市三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线电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31497A (en) * 1993-04-16 1995-07-11 Nippon Thompson Co., Ltd. Track rail fixing structure and a linear motion guide unit on which it is equipped
US5501528A (en) * 1993-12-24 1996-03-26 Nippon Thompson Company, Ltd. Track rail fixing structure for linear motion units
US5735214A (en) * 1996-12-27 1998-04-07 Tsuboi; Nobuyuki Streamline track system with carriers and rail
DE19715014A1 (de) * 1997-04-11 1998-10-15 Schaeffler Waelzlager Ohg Linearführung
CN1051348C (zh) * 1993-04-14 2000-04-12 莎尔夫有限公司机械厂 带有拖绳支撑辊支撑装置的轨缝联结装置
EP1348514A2 (de) * 2002-03-15 2003-10-01 Traub Drehmaschinen GmbH Schlitten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801B2 (ja) 1986-09-13 1994-01-26 日立機電工業株式会社 リニアモ−タを用いた搬送装置用走行レ−ル
DE29613666U1 (de) * 1996-08-07 1997-12-04 Pies Gerrit Führungsgestell
JP2000312463A (ja) * 1999-04-27 2000-11-07 Shinko Electric Co Ltd リニアモータのレール接続構造
JP4150999B2 (ja) * 2002-03-06 2008-09-17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リニアモータ
JP4488929B2 (ja) * 2004-03-03 2010-06-23 Thk株式会社 リニア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US7101083B2 (en) * 2004-08-04 2006-09-05 Infom Co., Ltd. Device for holding linear guide rail
DE102005044822A1 (de) * 2005-09-20 2007-03-29 Bosch Rexroth Mechatronics Gmbh Führungsschiene mit Schwalbenschwanzbefestigung
JP4551892B2 (ja) * 2006-10-30 2010-09-29 日本トムソン株式会社 直動案内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348C (zh) * 1993-04-14 2000-04-12 莎尔夫有限公司机械厂 带有拖绳支撑辊支撑装置的轨缝联结装置
US5431497A (en) * 1993-04-16 1995-07-11 Nippon Thompson Co., Ltd. Track rail fixing structure and a linear motion guide unit on which it is equipped
US5501528A (en) * 1993-12-24 1996-03-26 Nippon Thompson Company, Ltd. Track rail fixing structure for linear motion units
US5735214A (en) * 1996-12-27 1998-04-07 Tsuboi; Nobuyuki Streamline track system with carriers and rail
DE19715014A1 (de) * 1997-04-11 1998-10-15 Schaeffler Waelzlager Ohg Linearführung
EP1348514A2 (de) * 2002-03-15 2003-10-01 Traub Drehmaschinen GmbH Schlitten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67459B2 (ja) 2014-08-06
US8628245B2 (en) 2014-01-14
JP2012100512A (ja) 2012-05-24
CN102556613A (zh) 2012-07-11
US20120085833A1 (en) 201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045950A1 (en) Fishing-hook-retention system
EP1411598A3 (en) A connector assembly, connector, connector assembling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m
CN102544201B (zh) 薄膜太阳能电池用槽加工工具及该电池的槽加工装置
US8147257B2 (en) Apparatus for mounting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components on a support body
CN102556613B (zh) 线性马达型搬送装置的连结结构
US8141237B1 (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connector assembling fixture
JP6313832B2 (ja) 加工装置
CA2280620A1 (en) Battery case
CN101801715B (zh)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CN1715518A (zh) 用于洗衣机和衣服干燥装置的支撑器
CN105144553A (zh) 向转子铁心的磁铁插入方法
CN102353223A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可折叠层架结构及冰箱
DK1509374T3 (da) Form til fremstilling af formdele på et vibrationsbord
CN205021194U (zh) 一种新型的水平调整工装
US6568558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feeding apparatus
CN105539818A (zh) 飞行器的脚架结构和飞行器
CN205153679U (zh) 一种组装式存放装置
TWI270601B (en) Edge sealing device for production apparatus of corrugated board
CN201739729U (zh) 底座连接支架、底座及显示设备
CN205089810U (zh) 线性滑轨及其保持器
CN205717768U (zh) 一种线控器固定结构及设有该结构的空调
KR101509863B1 (ko) 차량용 차체패널의 근접홀 가공 장치
CN102595846A (zh) 滑轨安装结构
CN107024053B (zh) 连接座、支撑组件、抽屉式门体及冰箱
CN207037179U (zh) 室内光纤沿壁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