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5752B - 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55752B
CN102555752B CN201110425287.9A CN201110425287A CN102555752B CN 102555752 B CN102555752 B CN 102555752B CN 201110425287 A CN201110425287 A CN 201110425287A CN 102555752 B CN102555752 B CN 1025557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device
electrical storage
front side
side membe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252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55752A (zh
Inventor
铃木正悟
曾根章
高桥正好
桥本学
福岛正信
本地宏昌
木户启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597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4053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498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0668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55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5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557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57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11Arrangement in the front part of the vehicl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该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成一对的前纵梁(5);分别设置于各所述前纵梁(5)的前端的溃缩盒(6);蓄电的蓄电装置(51);其中,所述蓄电装置(51)设置于比所述前纵梁(5)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的位置,并且设置于比所述溃缩盒(6)的前端部更后侧的位置。由此,蓄电装置(51)难以受到来自发动机或电动机的热量的影响,并且可减小车辆(1)发生前碰撞时的对于冲击吸收性能造成的影响。

Description

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与配备有进行蓄电的蓄电装置的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以往,汽车等车辆中搭载有二次电池(例如镍氢二次电池、镍镉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铅蓄电池)那样的进行蓄电的蓄电装置的情况为人所熟知。作为这样的蓄电装置除使用二次电池之外还使用电容器(capacitor)的情况也为人所知(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89040号(专利文献1))。
上述那样的蓄电装置例如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281806号(专利文献2)所示,大多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或电动机室(设置有驱动电动车辆的电动机时)内,但是也有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设置在车室地板的下侧的蓄电装置。
由于蓄电装置(特别是电容器)产生热量,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尽可能利用车辆的行驶风来进行冷却。然而,当如专利文献1那样将蓄电装置设置在车室地板的下侧时,由于车辆的行驶风难以吹到蓄电装置,因此,难以高效率地冷却蓄电装置。
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将蓄电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前部,但是若如上述以往技术那样将蓄电装置设置在发动机室或电动机室内时,容易受到来自设置于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或设置于电动机室内的电动机的热量的影响,在该情况下也难以高效率地冷却蓄电装置。
此外,当将蓄电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前部时,必需使蓄电装置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尽可能不对冲击吸收性能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采用将蓄电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前部的结构时能够将该蓄电装置设置在难以受到来自发动机或电动机的热量的影响且尽可能不会对车辆发生前碰撞时的冲击吸收性能造成影响的位置上的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
本发明以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为对象,该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成一对的前纵梁;分别设置于各所述前纵梁的前端的溃缩盒;蓄电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蓄电装置设置于比所述前纵梁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的位置,并且设置于比所述溃缩盒的前端部更后侧的位置,所述蓄电装置支撑在所述前纵梁与所述溃缩盒之间的凸缘部上,所述凸缘部延伸到比所述前纵梁更下侧的位置,所述蓄电装置是在上下方向上长形的装置,并且支撑在所述凸缘部上比所述前纵梁的下表面更上侧的部分以及比所述前纵梁的下表面更下侧的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蓄电装置设置于比前纵梁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即,发动机室或电动机室的外侧)的位置,因此,蓄电装置难以受到来自发动机或电动机的热量的影响。由此,能够利用车辆的行驶风高效率地冷却蓄电装置。此外,由于蓄电装置设置于比所述溃缩盒的前端部更后侧的位置,因此,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轻碰撞时),蓄电装置不会阻碍溃缩盒的冲击吸收作用,而且还能够防止蓄电装置的破损。
根据该结构,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蓄电装置不会阻碍溃缩盒及前纵梁等的冲击吸收作用,而且还能够防止蓄电装置的破损。
在欲尽可能地增大蓄电装置的蓄电容量的情况下,若考虑车辆的设计性(悬伸部、车辆宽度),则如上所述使蓄电装置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由于如此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蓄电装置支撑在凸缘部上比前纵梁的下表面更上侧的部分以及比前纵梁的下表面更下侧的部分,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该蓄电装置的支撑刚性。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蓄电装置的前端部设置于比所述溃缩盒的后端部更后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发生前碰撞时有效地防止所述蓄电装置损伤,并且通过使所述溃缩盒充分地变形而能够高效率地吸收碰撞负荷。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蓄电装置的后端部设置于比前轮更前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确保设置于前纵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所述蓄电装置和前轮在布局上的匹配性,并能够防止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蓄电装置后退而与前轮发生干涉。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蓄电装置设置在从车辆正面观察情况下相对于位于该蓄电装置近侧的前轮在车宽方向上偏离的位置。
由此,即使在车辆的前碰撞中的重碰撞(前纵梁发生溃缩那样的碰撞)时蓄电装置后退,该蓄电装置也不会与前轮发生干涉,因此,蓄电装置不会阻碍前纵梁的冲击吸收作用,而且,能够尽可能地抑制蓄电装置的破损。特别是在蓄电装置由前纵梁支撑的情况下,在蓄电装置随着前纵梁的溃缩而后退并与前轮发生干涉时,会对前纵梁的冲击吸收作用造成大的影响。可是,由于将所述蓄电装置设置于相对于前轮在车宽方向上偏离的位置而防止与前轮干涉,因此,能够确保前纵梁的良好的冲击吸收作用。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蓄电装置支撑在位于该蓄电装置近侧的所述前纵梁上。
由此,通过将蓄电装置支撑在包括刚性高的前纵梁的车体部件上,能够提高蓄电装置的支撑刚性。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分别支撑左右的前轮的悬架横梁,该悬架横梁具有前方延伸设置部,该前方延伸设置部在位于所述蓄电装置近侧的所述前纵梁的下侧沿该前纵梁向前方延伸,所述蓄电装置支撑在位于该蓄电装置近侧的所述前纵梁以及所述悬架横梁的所述前方延伸设置部上。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所述蓄电装置的上部支撑在前纵梁上,并将所述蓄电装置的下部支撑在悬架横梁的前方延伸设置部上,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蓄电装置的支撑刚性。在该结构中,所述前方延伸设置部在所述蓄电装置近侧的所述前纵梁的下侧,正沿该前纵梁向前方延伸而配置的情况之外,在能够提高所述蓄电装置的支撑刚性的前提下,还包括所述前方延伸设置部在所述蓄电装置近侧的所述前纵梁的下侧,大致沿该前纵梁向前方延伸而配置的情况。本发明中,所述凸缘部具有主体部和从该主体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支撑部,所述蓄电装置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
由此,由于凸缘部的支撑部从主体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辆前方延伸,因此,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沿车辆前后方向溃缩后的溃缩盒不与支撑部产生干涉,能够防止支撑部的破损。
本发明中,所述溃缩盒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沿车辆前后方向溃缩,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比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沿车辆前后方向溃缩后的所述溃缩盒的前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更后方的位置。
由此,由于凸缘部的支撑部设置于比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沿车辆前后方向溃缩后的溃缩盒的前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更后方的位置,因此,溃缩盒的溃缩后的溃缩体可切实地不与支撑部发生干涉,能够更进一步防止支撑部的破损。
本发明中,所述凸缘部具有在将所述蓄电装置固定于该凸缘部上时预先支撑该蓄电装置的预支撑部。
由此,在将蓄电装置固定于凸缘部时,由于蓄电装置由凸缘部的预支撑部预先支撑,因此,能够在蓄电装置由凸缘部预先支撑的状态下,将蓄电装置固定于凸缘部,提高蓄电装置的组装性。
本发明中,所述前纵梁上固定有支撑翼子板的支撑支架,所述蓄电装置支撑在所述支撑支架上。
由此,无需另外设置用于支撑蓄电装置的支撑部件,能够防止车辆的重量增加,而且还能够防止车辆的成本增高。
本发明中,所述前纵梁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在多个折曲部发生折曲而沿车辆前后方向溃缩,所述支撑支架固定于所述前纵梁上所述折曲部以外的部分。
若支撑支架固定于前纵梁的折曲部,则支撑支架会妨碍前纵梁的折曲部处的折曲,从而对前纵梁的冲击吸收性能造成大的影响。可是,由于支撑支架固定于前纵梁上折曲部以外的部分,因此,支撑支架不会阻碍前纵梁的折曲部处的折曲,能够确保前纵梁的良好的冲击吸收性能。
本发明中,所述蓄电装置近侧的所述前纵梁上的所述支撑支架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在所述蓄电装置后退时维持该支撑支架固定于所述前纵梁的固定状态。
由此,在车辆的前碰撞中的重碰撞时蓄电装置后退之际,支撑支架维持固定于前纵梁的固定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蓄电装置随着前纵梁的溃缩而后退。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蓄电装置具有排列成上下两层的多个蓄电元件,并且由罩部件覆盖。
由此,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蓄电装置中,能够高效率地设置蓄电元件,能够尽可能地增大蓄电装置的蓄电容量。这样的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蓄电装置尤其是如上述那样支撑在位于所述蓄电装置近侧的前纵梁和所述悬架横梁的前方延伸设置部上的情形较为理想。另外,通过罩部件覆盖蓄电装置,蓄电装置更进一步难以受到来自发动机或电动机的热量的影响,并且蓄电装置还不会因异物或水等而遭受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要部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车辆的前部的要部的车辆左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车辆的前部的要部的车辆左侧部分的正视图。
图4是从车辆左斜前侧观察到的表示上述车辆的蓄电装置的安装部分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上述车辆的蓄电装置的安装部分的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从车辆左侧观察到的表示上述车辆的蓄电装置的安装部分的周边的侧视图。
图7是从车辆左斜后侧观察到的表示上述车辆的蓄电装置的安装部分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8是从图5的A处观察到的表示上述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从图5的B处观察到的表示上述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上述车辆的前碰撞中轻碰撞时的车辆中的蓄电装置的安装部分的周边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上述车辆的前碰撞中重碰撞时的车辆中的蓄电装置的安装部分的周边的概略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的车辆1的前部的要部。在该车辆1的前部的发动机室2内设置有未图示的发动机,利用该发动机驱动该车辆1的左右的前轮3。另外,在图1和图2中,省略搭载于发动机室2内的发动机和其他的搭载物的图示。以下,将上述车辆1的前、后、左、右、上及下分别简称作前、后、左、右、上及下。
如图1至图7所示,在上述发动机室2的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两端部,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纵梁5。各前纵梁5的后部为高度位置随着向后侧延伸而逐渐变低的弯部5a(参照图1和图2)。在与该弯部5a大致相同的前后位置,设有用于将上述发动机室2与车室分隔的前围板9。
在左右的前纵梁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表面,分别固定有构成轮室罩的轮室罩板12,在左右的轮室罩板12的上表面,分别设有悬架支撑塔13。在左右的轮室罩板12的上端部,分别固定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挡板加强件16,左右的悬架支撑塔13的上端部分别固定于左右的挡板加强件16。
在左右的前轮3且左右的轮室罩板12的上侧,分别设有翼子板17。在左右的前纵梁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上的前端部,分别焊接固定有借助支柱19支撑左右的翼子板17的支撑支架23。左右的支撑支架23从左右的前纵梁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左右的支撑支架23分别固定在左右的前纵梁5上的后述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折曲部(折曲点)5d以外的部分(相对于折曲部5d在前后方向上偏置的部位)。具体而言,左右的支撑支架23分别被支撑在正中间的折曲部5d与最后侧的折曲部5d之间的部分中的正中间的折曲部5d的后侧近傍位置,正中间的折曲部5d在车辆1的前碰撞中的重碰撞时以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折曲,最后侧的折曲部5d在车辆1的前碰撞中的重碰撞时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折曲。
此外,左侧的前纵梁5上的支撑支架23如后所述在车辆1的前碰撞中的重碰撞时在蓄电装置51后退之际维持固定于左侧的前纵梁5的固定状态。具体而言,以保持支撑支架23支撑于前纵梁5的支撑状态的方式,设定支撑支架23的厚度或该支撑支架23支撑在左侧的前纵梁5上的支撑刚性等。左右的支柱19的车辆宽度内侧的端部利用连接部件24(螺栓和螺母(以下相同))分别固定于左右的支撑支架2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左右的支柱19从左右的支撑支架23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延伸,其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分别连接固定于左右的翼子板1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中的前端部。
在上述车辆1的前端部设有未图示的前保险杠,且在该前保险杠内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梁18。该保险杠梁18承受车辆1在发生前碰撞时的碰撞负荷。
在左右的前纵梁5的前端分别设置有溃缩盒6。具体而言,在各前纵梁5的前端形成有凸缘部5b,在溃缩盒6的后端也形成有凸缘部6a。这些凸缘部5b、6a在彼此对合的状态下,利用连接部件7固定。另外,左右的溃缩盒6的前后方向位置相同。此外,上述的分别设于左右的部件基本上相对于通过车辆1的车宽方向中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铅垂面处于对称的关系。
上述保险杠梁18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连接固定于左右的溃缩盒6的前端。这些左右的溃缩盒6在保险杠梁18从前侧承受车辆1发生前碰撞时的碰撞负荷时,通过沿前后方向溃缩(发生塑性变形)而吸收该冲击。另外,在发生轻碰撞时,仅通过溃缩盒6和前纵梁5中的溃缩盒6溃缩便能够吸收冲击(参照图10),在仅通过溃缩盒6而不能吸收冲击那样的重碰撞时,前纵梁5还会在沿前后方向排列地设置的三个折曲部5d以向车宽方向突出的方式折曲而沿前后方向溃缩,从而吸收冲击(参照图11)。另外,在图11中,为了易于看图,适当省略了支撑支架23的周边物的图示。
在保险杠梁18的后方的左右的溃缩盒6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用于支撑散热器的框架状的护罩20。构成该护罩20的上侧部分的上部部件21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后方延伸,上部部件21的两端部经由连接部件22分别连接于左右的挡板加强件16的前端。由此,护罩20被支撑于左右的挡板加强件16。
在上述护罩20的下侧部分固定有向前侧突出的行人保护用的加强板25。该加强板25在行人与车辆1的前面发生碰撞时通过接触行人的腿部的下部而阻挡该腿部,从而使该行人向车辆侧倾倒,由此尽可能地防止行人的腿部发生骨折等伤害。另外,加强板25的前侧由上述前保险杠覆盖。
在与悬架支撑塔13大致相同的前后位置,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在左右两端部分别支撑左右的前轮3的悬架横梁31(参照图2)。该悬架横梁31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主体部31a、和从该主体部31a的左右两端部的前缘向前方延伸的左右的前方延伸设置部31b。在上述主体部31a的左右两端部,分别支撑有未图示的左右的前轮悬架臂(下部臂),前轮3借助该前轮悬架臂支撑在悬架横梁31上。在主体部31a的上表面上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设有向上方延伸的上方延伸设置部,左右的上方延伸设置部的上端部分别固定于左右的前纵梁5的下表面。
左侧的前方延伸设置部31b在左侧的前纵梁5的下侧大致沿着该左侧的前纵梁5向前方延伸。右侧的前方延伸设置部31b在右侧的前纵梁5的下侧大致沿着该右侧的前纵梁5向前方延伸。左右的前方延伸设置部31b相对于通过车辆1的车宽方向中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铅垂面处于对称的关系。
左右的前方延伸设置部31b的下表面上的前端部彼此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横梁32连接。如此,悬架横梁31的主体部31a和左右的前方延伸设置部31b以及连接横梁32构成俯视呈大致矩形框架状的周边式车架(perimeter frame)。
在上述各前方延伸设置部31b的上表面的前端部,分别固定有向上方延伸的圆筒部件35,各圆筒部件35的上端分别连接固定于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中的固定部5c的下表面(参照图4),该固定部5c在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中的后述的主体部5e的下部处弯折成水平状而被形成。此外,在各前方延伸设置部31b的前端,连接固定有与上述加强板25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未图示的连接部件。
在从上述加强板25的左端到左侧的轮室罩板12的前端的部分(车辆1的左前角部的下部)以及从上述加强板25的右端到右侧的轮室罩板12的前端的部分(车辆1的右前角部的下部),分别设置有下盖板41(参照图6和图7)。
在左侧的前纵梁5的车宽方向外侧(左侧)即发动机室2的左外侧而且在前后方向上前轮3的前端与溃缩盒6的后端之间的位置(左侧的下盖板41的上侧),设置有蓄电的蓄电装置51(参照图8和图9)。此外,在从车辆正面观察的情况下,该蓄电装置51设置在相对于左侧的前轮3(位于蓄电装置51近侧的前轮3)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置的位置(参照图2和图3)。
上述蓄电装置51(蓄电元件52)储存车辆1减速时由交流发电机产生的电,并从该蓄电装置51向搭载于车辆1的电器设备(例如空调装置、音响装置、导航装置、照明装置等)供应上述所存储的电(电力)。此外,在上述电器设备中未使用完的剩余的电向用于对该电器设备供应电(电力)的铅蓄电池(设置于发动机室2内)供应而存储。另外,蓄电装置51的蓄电电压设定得高于上述铅蓄电池的电压,从蓄电装置51向上述铅蓄电池或上述电器设备供电时,利用DC/DC转换器降压。
如图8和图9所述,上述蓄电装置51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剖面呈圆形的多个蓄电元件52。本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蓄电元件52以上下两层排列,蓄电装置51是延伸到比左侧的前纵梁5(位于蓄电装置51近侧的前纵梁5)的前部更下侧的位置的在上下方向上长形的装置。即,设有上层和下层分别各五个合计十个蓄电元件52。这些蓄电元件52由电容器构成。而且,所有蓄电元件52被由刚性高达一定程度且导电性以及导热性良好的金属(例如铝)构成的罩部件所覆盖,在该状态下而如后所述那样被单元化。该罩部件也是在上下方向上呈长形。
上下各层的五个蓄电元件52的上端部被嵌入树脂制的上侧盖61,下端部被嵌入树脂制的下侧盖62而一体化(将该各一体化的部件称为组件60)。而且,上下的组件60利用金属制的前后的板状部件63、64而单元化。这些板状部件63、64利用连接构件65分别固定于上下的组件60的上侧罩61和下侧罩62。
上述蓄电装置51的前端部被支撑在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左侧的前纵梁5与左侧的溃缩盒6之间的凸缘部5b)上,由此,俯视时上述蓄电装置51的前端部被设置于比上述溃缩盒6的前端部更后侧的位置,更详细而言,上述蓄电装置51的前端部设置于比上述溃缩盒6的后端部更后侧的位置。
前侧的板状部件63具有:覆盖蓄电装置51的前侧的主体部63a;从该主体部63a的右端部(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前方延伸的爪状的上下的安装部63b;从主体部63a的右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大致L字爪状的上下的钩部63c。上下的安装部63b在主体部63a的右端部向前侧弯折而形成,上下的钩部63c在主体部63a的右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而形成。上侧的安装部63b设置于主体部63a的右端部中的上端部(比左侧的前纵梁5的前部中的下表面更上侧的部分),下侧的安装部63b设置于主体部63a的右端部中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比左侧的前纵梁5的前部中的下表面更下侧的部分)。上侧的钩部63c设置于主体部63a的右端部中的上侧的安装部63b的下侧近傍(上端部近傍),下侧的钩部63c设置于主体部63a的右端部中的下侧的安装部63b的上侧近傍。
如图4所述,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具有:呈大致方形的凸边状的主体部5e;从该主体部5e的左端部(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前方延伸的爪状的上下的支撑部5f;在利用连接部件66将蓄电装置51固定于凸缘部5b时用于预先支撑(预先保持)该蓄电装置51的上下的预支撑部5g。主体部5e延伸到左侧的前纵梁5的前部的下侧的位置(垂下)。上下的支撑部5f以及上下的预支撑部5g在主体部5e的左端部向前侧弯折而形成。上下的支撑部5f设置于比在车辆1的前碰撞中的轻碰撞时沿前后方向溃缩的溃缩盒的前端更后方的位置。上侧的支撑部5f以与上侧的安装部63b对应的方式设置于主体部5e的左端部的上端部(比左侧的前纵梁5的前部的下表面更上侧的部分),形成为爪状。下侧的支撑部5f以与下侧的安装部63b对应的方式设置于主体部5e的左端部的下端部(比左侧的前纵梁5的前部的下表面更下侧的部分)。上侧的预支撑部5g以与上侧的钩部63c对应的方式设置于主体部5e的左端部的上侧的支撑部5f的下侧近傍(上端部近傍),形成为爪状。下侧的预支撑部5g以与下侧的钩部63c对应的方式设置于主体部5e的左端部的下侧的支撑部5f的紧上侧(下端部近傍),与下侧的支撑部5f形成为一体。该一体形成的部件呈爪状。
上侧的安装部63b利用连接部件66固定于上侧的支撑部5f。此外,下侧的安装部63b利用连接部件66固定于下侧的支撑部5f。
在此,在利用连接部件66将蓄电装置51固定于左侧的前纵梁的凸缘部5b时,通过前侧的板状部件63中的上下的钩部63c分别勾挂于凸缘部5b的上下的预支撑部5g,从而蓄电装置51被凸缘部5b预先支撑,因此,能够在蓄电装置51被凸缘部5b预先支撑的状态下,利用连接部件66将蓄电装置51固定于凸缘部5b,蓄电装置51的组装性提高。
此外,后侧的板状部件64覆盖蓄电装置51的后侧。在后侧的板状部件6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连接固定有从该端部的后面向后侧延伸的大致帽状的安装部件67。该安装部件67的后端部(后壁部)利用连接部件68固定于左侧的前纵梁5上的支撑支架23的大致中央部。
如上所述,蓄电装置51借助前后的板状部件63、64以及安装部件67,安装在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以及支撑支架23上而被支撑。
如上所述,由于蓄电装置51设置于比左侧的前纵梁5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的位置(发动机室2的外侧),因此,蓄电装置51便难以受到来自发动机的热量的影响。由此,能够利用车辆行驶风高效率地冷却蓄电装置51。此外,在车辆1发生前碰撞的情况下,如图10所述,在该前碰撞是溃缩盒6和前纵梁5中仅溃缩盒6溃缩那样的轻碰撞时,通过左右的溃缩盒6承受来自保险杠梁18的碰撞负荷,沿前后方向溃缩,而吸收该冲击。此时,由于上述蓄电装置51设置于比溃缩盒6的前端部更后侧的位置,因此,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轻碰撞时),溃缩盒6的变形不会被上述蓄电装置51阻碍,能够充分地发挥利用上述溃缩盒6变形而获得的冲击吸收作用。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发生上述前碰撞时的冲击负荷而造成的上述蓄电装置51的破损。
特别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由于将蓄电装置51的前端部设置于比溃缩盒6的后端部更后侧的位置,因此,在发生前碰撞时,即使在溃缩盒6变形至其后端部为止的情况下,该变形的影响也不会波及上述蓄电装置51,能够可靠地防止该蓄电装置51的损伤,并且通过使上述溃缩盒6充分地变形而高效地吸收碰撞负荷。
此外,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在将上述蓄电装置51的后端部设置于比前轮3更前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具有以下优点:能够在上述前纵梁5的车宽方向外侧,确保上述蓄电装置51和前轮3在布局上的匹配性,能够防止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蓄电装置后退而与前轮发生干涉。
在上述前碰撞为令溃缩盒6和前纵梁5这两者溃缩那样的重碰撞时,通过左右的前纵梁5在前后方向上的溃缩,吸收该冲击。此时,蓄电装置51随着左侧的前纵梁5的溃缩而后退。在后退时,若蓄电装置51与左侧的前轮3发生干涉,则会对前纵梁5的冲击吸收性能产生大的影响。可是,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蓄电装置51设置于从车辆正面观察时相对于左侧的前轮3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置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左侧的前轮3与左侧的前纵梁5之间的位置),因此,蓄电装置51不会与左侧的前轮3干涉,能够确保前纵梁5的良好的冲击吸收性能。
此外,由于将上述蓄电装置51支撑在包括刚性高的前纵梁5的车身部件上,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充分地确保蓄电装置51的支撑刚性。
另外,由于蓄电装置51由固定于左侧的前纵梁5上的支撑翼子板17的支撑支架23支撑,因此,无需另外设置用于支撑蓄电装置5的支撑部件,能够防止车辆1的重量增加,而且还能够防止车辆1的成本增高。
此外,蓄电装置51的前端部被支撑在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左侧的前纵梁5与左侧的溃缩盒6之间的凸缘部5b),蓄电装置51的后端部被支撑在左侧的前纵梁5上的支撑支架23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蓄电装置51的支撑刚性。
在欲尽可能地增大蓄电装置51的蓄电容量的情况下,若考虑车辆1的设计性(悬伸部(overhang)、车辆宽度),则如上所述使蓄电装置51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由于如此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蓄电装置51支撑在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上比前纵梁5的前部下表面更上侧的部分(上侧的支撑部5f)和比前纵梁5的前部下表面更下侧的部分(下侧的支撑部5f),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该蓄电装置51的支撑刚性。
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具有分别支撑左右的前轮3的悬架横梁31的车辆中,该悬架横梁31在位于上述蓄电装置51近侧的前纵梁5的下侧,设有大致沿该蓄电装置51近侧的前纵梁5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伸设置部31b,而且上述蓄电装置51支撑在前纵梁5和上述悬架横梁31的前方延伸设置部31b上,因此,即使蓄电装置51如上所述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确保其支撑刚性。
此外,由于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中的上下的支撑部5f从主体部5e的左端部(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前方延伸,因此,在车辆1的前碰撞中的轻碰撞时沿前后方向溃缩的溃缩盒6不与上下的支撑部5f发生干涉,能够防止上下的支撑部5f的破损。此外,由于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的上下的支撑部5f设置于比车辆1的前碰撞中的轻碰撞时沿前后方向溃缩后的溃缩盒6的前端更后方的位置,因此,溃缩盒6的溃缩后的溃缩体可切实地不与上下的支撑部5f发生干涉,能够更进一步防止上下的支撑部5f的破损。
另外,由于在上述凸缘部5b上设置有用于在将上述蓄电装置51固定于该凸缘部5b时预先支撑该蓄电装置51的爪状的预支撑部5g,在利用连接部件66将蓄电装置51固定于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时,将前侧的板状部件63的钩部63c分别勾挂于上述预支撑部5g而进行预先支撑,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该蓄电装置51的组装作业。另外,上述预支撑部5g也可以是爪状以外的部件(例如为可将蓄电装置51侧的部件勾挂的孔状的部件)。
如图11所示,在上述前碰撞为溃缩盒6和前纵梁5这两者溃缩那样的重碰撞时,通过左右的前纵梁5在前后方向上的溃缩,吸收该冲击。此时,若支撑支架23被固定于前纵梁5的折曲部5d,则支撑支架23会干扰前纵梁5的折曲部5d处的折曲(前纵梁5的折曲变形模式),对前纵梁5的冲击吸收性能造成大的影响。可是,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撑支架23被固定于前纵梁5上折曲部5d以外的部分,因此,支撑支架23不会阻碍前纵梁5的折曲部5d处的折曲,能够确保前纵梁5的良好的冲击吸收性能。
此外,由于在车辆1的前碰撞中的重碰撞时在蓄电装置51后退之际,左侧的前纵梁5上的支撑支架23固定于左侧的前纵梁5的固定状态被维持,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蓄电装置随着左侧的前纵梁5的溃缩而后退。
上述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51具有排列成上下两层的多个蓄电元件52,并且由罩部件所覆盖,因此,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蓄电装置51中,通过高效率地设置蓄电元件52,能够尽可能地增大电装置51的蓄电容量。而且,由于蓄电装置51由罩部件所覆盖,因此具有以下的优点:蓄电装置51更难受到来自发动机或电动机的热量的影响,并且蓄电装置51也不会因异物、水等而遭受损伤。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发明内容的技术方案的主旨的范围内代用。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蓄电装置51支撑在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和左侧的前纵梁5上的支撑支架23上,但是也可以将蓄电装置51仅支撑在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上。其中,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若蓄电装置51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则较为理想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该蓄电装置51支撑在凸缘部5b和支撑支架23这两者上。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蓄电装置51支撑在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上,但是也可以将蓄电装置51支持在左侧的溃缩盒6的凸缘部6a上。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蓄电装置51支撑在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上的两个部位,但是也可以将蓄电装置51支撑在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上的一个部位或三个以上部位。但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若蓄电装置51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则较为理想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该蓄电装置51支撑在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中的比前纵梁5的前部下表面更上侧的部分和比前纵梁5的前部下表面更下侧的部分。
此外,也可以替代使蓄电装置51的前端部位于比溃缩盒6的后端部更后侧的位置而成的上述实施方式(参照图2),而如图12所示,采用在比上述溃缩盒6的前端部更后侧的位置将蓄电装置51的前端部设置在比上述溃缩盒6的后端部更前侧的位置的结构。即使在该结构中,在不变形至上述溃缩盒6的后部的轻碰撞时,能够充分地发挥使上述溃缩盒6变形的冲击吸收作用,并且能够抑制上述轻碰撞时的冲击负荷造成的上述蓄电装置51的损伤。
如上所述,在比溃缩盒6的后端部更前侧的位置设置蓄电装置51的前端部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确保该蓄电装置51的后端部与前轮3之间的间隔。因此,无需将蓄电装置51一定设置于相对于前轮3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置的位置,即使在使该蓄电装置51与前轮3局部在正视下重叠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车辆在前碰撞时蓄电装置51与前轮3干涉,由此,能够通过使前纵梁5变形而充分地发挥冲击吸收性能,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上述蓄电装置51的损伤。
此外,蓄电装置51也可以是电容器以外的器件(例如,镍氢二次电池、镍镉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铅蓄电池等二次电池)。但是,电容器能够使蓄电装置51的电输入或电输出快速进行,因而较为理想。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是由发动机驱动的车辆,但是本发明的车辆也可以是由设置于车辆前部的电动机室内的电动机驱动的电动车辆,也可以是并用发动机和电动机的混合动力车辆。

Claims (13)

1.一种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包括:
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成一对的前纵梁;
分别设置于各所述前纵梁的前端的溃缩盒;
蓄电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设置于比所述前纵梁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的位置,并且设置于比所述溃缩盒的前端部更后侧的位置,
所述蓄电装置支撑在所述前纵梁与所述溃缩盒之间的凸缘部上,
所述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延伸到比所述前纵梁更下侧的位置,
所述蓄电装置是在上下方向上长形的装置,并且支撑在所述凸缘部上比所述前纵梁的下表面更上侧的部分以及比所述前纵梁的下表面更下侧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的前端部设置于比所述溃缩盒的后端部更后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的后端部设置于比前轮更前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设置在从车辆正面观察情况下相对于位于该蓄电装置近侧的前轮在车宽方向上偏离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支撑在位于该蓄电装置近侧的所述前纵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别支撑左右的前轮的悬架横梁;其中,
所述悬架横梁具有前方延伸设置部,该前方延伸设置部在位于所述蓄电装置近侧的所述前纵梁的下侧沿该前纵梁向前方延伸,
所述蓄电装置支撑在位于该蓄电装置近侧的所述前纵梁以及所述悬架横梁的所述前方延伸设置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具有主体部和从该主体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支撑部,
所述蓄电装置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溃缩盒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沿车辆前后方向溃缩,
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比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沿车辆前后方向溃缩后的所述溃缩盒的前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更后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具有在所述蓄电装置固定于该凸缘部上时预先支撑该蓄电装置的预支撑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纵梁上固定有支撑翼子板的支撑支架,
所述蓄电装置支撑在所述支撑支架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纵梁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在多个折曲部发生折曲而沿车辆前后方向溃缩,
所述支撑支架固定于所述前纵梁上所述折曲部以外的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近侧的所述前纵梁上的所述支撑支架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在所述蓄电装置后退时维持该支撑支架固定于所述前纵梁的固定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具有排列成上下两层的多个蓄电元件,并且由罩部件覆盖。
CN201110425287.9A 2010-12-20 2011-12-16 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57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3311 2010-12-20
JP2010-283311 2010-12-20
JP2011-059780 2011-03-17
JP2011059780A JP5440530B2 (ja) 2011-03-17 2011-03-17 車両の蓄電装置支持構造
JP2011249863A JP5906681B2 (ja) 2010-12-20 2011-11-15 車両の蓄電装置配設構造
JP2011-249863 2011-1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5752A CN102555752A (zh) 2012-07-11
CN102555752B true CN102555752B (zh) 2015-10-28

Family

ID=46402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2528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5752B (zh) 2010-12-20 2011-12-16 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55752B (zh)
DE (1) DE102011121515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9609B2 (ja) * 2012-08-07 2016-06-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車載構造
JP6060864B2 (ja) * 2013-09-18 2017-01-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配設構造
JP2017024574A (ja) * 2015-07-23 2017-02-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パック
JP6879182B2 (ja) * 2017-12-01 2021-06-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キャリア
DE102020106573A1 (de) 2020-03-11 2021-09-16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Anordnung zur Montage eines Fahrzeugaggregates in einem Fahrzeu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3332A (zh) * 2002-10-03 2005-11-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装有燃料电池的车辆
CN1840386A (zh) * 2005-03-31 2006-10-0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发动机附件设置结构
CN102167088A (zh) * 2010-02-26 2011-08-3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47036A (en) * 1994-09-26 1996-08-20 Chrysler Corporation Battery support device
US7185725B2 (en) * 2003-07-07 2007-03-06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ayout structure of driv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7185724B2 (en) * 2004-04-05 2007-03-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attery support structure
JP2006123658A (ja) * 2004-10-27 2006-05-18 Mitsubishi Fuso Truck & Bus Corp 車両の電子機器取付構造
JP2006281806A (ja) * 2005-03-31 2006-10-1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エンジン補機の配設構造
US20060220405A1 (en) * 2005-03-31 2006-10-05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Structure for arrangement of engine-associated vehicle components
JP4853627B2 (ja) * 2005-05-23 2012-01-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シュラウド支持構造
JP2006089040A (ja) * 2005-11-21 2006-04-06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搭載車両
JP4135159B2 (ja) * 2006-11-27 2008-08-20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レーボックス保護構造
JP5057037B2 (ja) * 2007-03-05 2012-10-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バッテリ配設構造
US7836990B2 (en) * 2007-06-26 2010-11-23 Honda Motor Company, Ltd. Battery boxes having aperture and vehicles including same
DE102008034628A1 (de) * 2008-07-25 2009-04-02 Daimler Ag Haltevor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3332A (zh) * 2002-10-03 2005-11-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装有燃料电池的车辆
CN1840386A (zh) * 2005-03-31 2006-10-0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发动机附件设置结构
CN102167088A (zh) * 2010-02-26 2011-08-3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5752A (zh) 2012-07-11
DE102011121515A1 (de) 2012-06-21
DE102011121515B4 (de) 2016-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54352B2 (en) Electric vehicle
JP6118381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JP5906681B2 (ja) 車両の蓄電装置配設構造
CN102555752B (zh) 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
JP2019014419A (ja) 自動車車両
CN103129358B (zh) 车辆的电气设备布置构造
JP2013199196A (ja)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パック搭載構造
CN111465521A (zh) 具有驱动电池的机动车
CN102555754A (zh) 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
JP5375727B2 (ja) 蓄電パックの車両搭載構造
KR101295087B1 (ko) 하이브리드 전기차의 서브 프레임 마운팅 구조
JP6769903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US8720627B2 (en) Battery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11111124A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JP5440530B2 (ja) 車両の蓄電装置支持構造
CN206947403U (zh) 一种纯电动轿车电池框架
JP5786818B2 (ja) 蓄電装置の搭載構造
JP2013193611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
CN216993866U (zh) 车身结构
KR102466683B1 (ko) 축전 장치의 탑재 구조
US11214310B2 (en) Vehicle body on which a high voltage battery is mounted
JP6777580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JP5640843B2 (ja) 車両の蓄電装置支持構造
CN113212136B (zh) 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
JP6777581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8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