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9304A - 带式无级变速机 - Google Patents

带式无级变速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9304A
CN102549304A CN2010800448728A CN201080044872A CN102549304A CN 102549304 A CN102549304 A CN 102549304A CN 2010800448728 A CN2010800448728 A CN 2010800448728A CN 201080044872 A CN201080044872 A CN 201080044872A CN 102549304 A CN102549304 A CN 1025493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pulley
belt
side cam
movable she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48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9304B (zh
Inventor
大内田刚史
石野文俊
盐崎修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345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3701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345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0880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345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4916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49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9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9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93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66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ings
    • F16H61/662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61/66272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torque transmitting capability of the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32Friction members
    • F16H55/52Pulleys or friction discs of adjustable construction
    • F16H55/56Pulleys or friction discs of adjustable construction of which the bearing parts are relatively axially adjust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 F16H9/16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 F16H9/1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only one flange of each pulley being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具备:输入轴(10);具有固定滑轮(21)和可动滑轮(22)的输入带轮(20);与输入轴(10)平行地配置的传递轴(40);具有固定滑轮(51)和可动滑轮(52)的输出带轮(50);卷绕到输入带轮(20)和带轮(50)上的带(90);配置在与传递轴(40)相同的轴线上的输出轴(60);具有固定设置在可动滑轮(52)上的滑轮侧凸轮(81)和固定设置在输出轴(60)上的轴侧凸轮(82),通过使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抵接,使可动滑轮(52)和输出轴间的转矩的传递成为可能,并且将与前述转矩相对应的轴向的加载力赋予可动滑轮(52)的凸轮机构(80)。

Description

带式无级变速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带卷挂到槽宽可变的一对带轮间并传递动力的带式无级变速机的技术,更详细地,涉及具备根据传递的转矩调节带轮对带的压迫力的凸轮机构的带式无级变速机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作为将带卷挂到槽宽可变的一对带轮间、传递动力的带式无级变速机的技术是公知的。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具备:根据传递的转矩调节带轮对带的压迫力的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具备:分别固定在具有带轮的可动滑轮和传递轴上的一对凸轮;配置在一对凸轮间,以始终抵接该一对凸轮的方式配置的凸轮辊;起到使一对凸轮沿规定方向旋转的力的作用的弹性部件,在这样的结构中,从带轮传递的转矩,经由凸轮辊向动力传递轴传递。并且,可以由一对凸轮和凸轮辊根据传递的转矩调整带轮对带的压迫力。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带式无级变速机,由于需要一对凸轮、凸轮辊、弹性部件等部件,存在着结构复杂并且制造成本和零件成本高的缺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919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以上的状况,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使凸轮机构简单地构成的带式无级变速机。
为了解决课题采用的手段
如上所述为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接下来说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
即,在本发明中,该带式无级变速机具备:
第一轴;
第一带轮,该第一带轮具有固定在前述第一轴上的第一固定滑轮和可沿轴向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在前述第一轴上的第一可动滑轮;
第二轴,该第二轴与前述第一轴平行地配置;
第二带轮,该第二带轮具有固定在前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固定滑轮和可沿轴向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在前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可动滑轮;
带,该带卷绕在前述第一带轮和前述第二带轮上;
第三轴,该第三轴配置在与前述第二轴相同的轴线上;
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具有固定设置在前述第二可动滑轮上的滑轮侧凸轮和固定设置在前述第三轴上的轴侧凸轮,通过使前述滑轮侧凸轮和前述轴侧凸轮抵接,使前述第二可动滑轮和前述第三轴之间的转矩的传递成为可能,并且将根据前述转矩的轴向的加载力赋予前述第二可动滑轮。
在本发明中,前述滑轮侧凸轮和前述轴侧凸轮分别具有相对于与前述第二轴的轴线方向正交的面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第一面,并且彼此经由所述可第一面抵接。
在本发明中,前述滑轮侧凸轮和前述轴侧凸轮具有相对于与前述第二轴的轴线方向正交的面与前述第一面逆向地倾斜的第二面,并且彼此经由前述第二面可抵接。
在本发明中,前述滑轮侧凸轮和前述轴侧凸轮由相同的部件构成。
在本发明中,前述第一固定滑轮和前述第二固定滑轮,与各自对应的前述第一轴和前述第二轴相独立地形成,并且不能相对旋转地相互连结。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形成在该第一固定滑轮和第二固定滑轮上的具有锥状的内周面的贯通孔嵌合到各自对应的在前述第一轴和前述第二轴的外周面上形成的锥部上,前述第一固定滑轮和前述第二固定滑轮被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到该第一轴和第二轴上。
在本发明中,前述第一固定滑轮和前述第二固定滑轮由相同的部件构成。
在本发明中,前述第一可动滑轮和前述第二可动滑轮由相同的部件构成。
在本发明中,具备将前述第二可动滑轮向前述第二固定滑轮侧加载的弹簧,
前述第三轴具有成一体地构成内筒部和与该内筒部沿径向隔开距离并围绕该内筒部的外筒部的双重筒结构,将前述第二轴的一侧插入前述内筒部内,并沿轴向可以相对移动且自由旋转地导向支承,将前述弹簧插入到前述外筒部和前述内筒部之间,并沿轴向可以伸缩地支承。
在本发明中,将前述轴侧凸轮形成前述弹簧能够插入贯通的环形,并固定到前述第三轴的外筒部端。
发明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起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本发明可以使根据传递转矩,能够简单地构成赋予第二可动滑轮加载力的凸轮机构。
本发明可以使滑轮侧凸轮和轴侧凸轮容易地形成,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本发明可以根据正转方向和逆转方向两方向的传递转矩,赋予第二可动滑轮加载力。并且,在正转时和逆转时,可以通过改变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倾斜角度,分别任意地设定赋予第二可动滑轮的加载力。并且,可以简单地构成根据两方向的传递转矩赋予第二可动滑轮加载力的凸轮机构。
本发明可以通过使滑轮侧凸轮和轴侧凸轮共用化,实现零件成本的降低。
在通过切削加工形成轴和固定滑轮情况,本发明可以减少加工时的切削浪费。为此,与将轴和固定滑轮一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并且,在生产比较少量的带式无级变速机的情况中,固定滑轮和轴分别独立形成,与轴和固定滑轮一体地形成相比,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进而,当有必要更换带轮时,可以逐个更换滑轮,与轴和固定滑轮一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本发明,与使用花键、锯齿将固定滑轮固定在轴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本发明通过使2个固定滑轮共用化,可以实现零件成本的降低。
本发明通过使2个可动滑轮共用化,可以实现零件成本的降低。
本发明可以使带轮和第二轴之间的结构简单地构成。从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和制造时花费的工夫。并且,弹簧和第一轴沿第二轴配置。从而,可以稳定支承弹簧和第一轴。
本发明使凸轮机构紧凑地配置在带轮和第二轴之间,可以实现带轮和第二轴之间的结构的简单化。从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和制造时花费的工夫。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具备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式无级变速机的变速器全体构造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带式无级变速机的侧视图。
图3为表示带式无级变速机的输入侧的侧视截面图。
图4为表示带式无级变速机的输出侧的侧视截面图。
图5为表示凸轮机构的安装情况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凸轮机构的滑轮侧凸轮与轴侧凸轮的抵接部的示意图。
图7为表示滑轮侧凸轮的图。(a)为平面图。(b)为正视图。(c)为侧视图。
图8为表示赋予输出带轮的压迫力和传递转矩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9为表示凸轮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a)为从输入侧向输出侧传递转矩的场合的图。(b)为从输出侧向输入侧传递转矩的情况的图。
图10为表示输出带轮径和压迫力之间的关系的图。(a)为传递转矩小的场合的图。(b)为传递转矩大的场合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带式无级变速机
10输入轴(第一轴)
20输入带轮(第一带轮)
21固定滑轮(第一固定滑轮)
22可动滑轮(第一可动滑轮)
40传递轴(第二轴)
50输出带轮(第二带轮)
51固定滑轮(第二固定滑轮)
52可动滑轮(第二可动滑轮)
60输出轴(第三轴)
61外筒部
62内筒部
70弹簧
80凸轮机构
81滑轮侧凸轮
82轴侧凸轮
90带
100变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即具备带式无级变速机1的变速器10进行说明。另外,虽然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00作为在农业车辆,即拖拉机中具备的变速器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其它的农业车辆、建筑车辆或工业车辆等广泛的车辆。并且,以下将图中的箭头A的方向定义为前方向并进行说明。
变速器100将来自于构成驱动源的发动机的动力变速后输出。变速器100具备:带式无级变速机1、PTO输出轴101、行星齿轮机构102、行星齿轮机构103、副变速机构104和驱动输出轴105等。
带式无级变速机1将被传递的动力无级地变速后输出。带式无级变速机1具备:输入轴10、输入带轮20、带90、输出带轮50、传递轴40和输出轴60等。
来自于前述发动机的动力被传递到输入轴10。传递到输入轴10的动力,经由输入带轮20、带90、输出带轮50及传递轴40传递到输出轴60。并且,通过调节输入带轮20和输出带轮50的槽宽,可以无级地改变带式无级变速机1对动力的变速比。
PTO输出轴101配置在与输入轴10相同的轴线上,通过与该输入轴10连动地旋转,传递动力。使来自于PTO输出轴101的动力,向将用于驱动连接到前述拖拉机上的各种作业机的动力取出的PTO轴传递。
行星齿轮机构102和行星齿轮机构103,将从带式无级变速机1的输出轴60传递的动力和从PTO输出轴101传递的动力合成后输出。
副变速机构104将从带式无级变速机1、行星齿轮机构102或者行星齿轮机构103传递的动力变速后输出。副变速机构104具备各种齿轮、离合器等,能够使传递的动力正转或逆转地输出。
驱动输出轴105为传递来自于副变速机构104的动力的构件。使来自于驱动输出轴105的动力经由最终减速机构等向前述拖拉机的车轮传递。
在这样地构成的变速器100中,来自于前述发动机的动力被带式无级变速机1、行星齿轮机构102、行星齿轮机构103和副变速机构104变速后,从驱动输出轴105输出。利用该动力使前述拖拉机的车轮转动,拖拉机前进或后退。并且,通过改变带式无级变速机1等的变速比,可以任意调节前述拖拉机的车速。
另外,虽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00是具备行星齿轮机构102、行星齿轮机构103、副变速机构104等的机构,但是,能够适用根据本发明的带式无级变速机的变速器100不限于此,可以广泛地适用于将来自于驱动源的动力变速后输出的变速器100。
以下,利用图2~图10,对带式无级变速机1进行详细地说明。带式无级变速机1具备:输入轴10、输入带轮20、油压缸30、传递轴40、输出带轮50、输出轴60、弹簧70,凸轮机构80和带90等。
如图2及图3所示,输入轴10连接到前述发动机上,是传递来自于该发动机的动力的构件。将轴线方向作为前后方向来配置输入轴10。在输入轴10的后端部附近,形成有从前方到后方,输入轴10的直径逐渐变小的锥部10a。
输入带轮20配置在输入轴10上,为具备一对滑轮的滑车。输入带轮20具备固定滑轮21和可动滑轮22等。
固定滑轮21为具有近似圆筒形状的轴筒部和一体地形成在该轴筒部的前端的环状且在侧视截面视图中为近似圆锥台形状的滑轮部的部件。固定滑轮21的滑轮部配置在比轴筒部靠前方处,固定滑轮21外嵌于输入轴10的锥部10a。固定滑轮21的滑轮部的前面21a,形成为从前方到后方直径变大的倾斜面。在固定滑轮21的轴线上,形成有将该固定滑轮21沿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1b。贯通孔21b的内周面,以该贯通孔21b的内径从前方到后方变小的方式形成为锥状。在固定滑轮21的贯通孔21b上,从前方插入贯通有输入轴10。通过将输入轴10的锥部10a和形成为锥状的贯通孔21b嵌合,固定滑轮21相对于输入轴10不能相对旋转且不能滑动地固定。
这样,通过使用锥形将固定滑轮21固定到输入轴10,与使用花键、锯齿固定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进而,由于没有固定滑轮21和输入轴10嵌合的槽,可以防止带式无级变速机1的变速比的变化、带90和固定滑轮21的接触面的耐久性低下。
在贯通孔21b的内周面和锥部10a的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槽,该槽中配置有半月键21c。这样,即使是当由于某些理由使输入轴10和固定滑轮21要相对旋转的场合,由于半月键21c和前述槽卡合,所以可以防止输入轴10和固定滑轮21相对旋转。
在固定滑轮21的正后面,在输入轴10上紧固有防松螺母21d。通过这样,防止固定滑轮21在输入轴10上向后方滑动,以及防止固定滑轮21和输入轴10相对旋转,可以确实地将固定滑轮21固定到输入轴10。
固定滑轮21的轴筒部插入贯通轴承21e,经由该轴承21e相对于未图示出的变速箱可转动地受到支承。
这样,通过将固定滑轮21和输入轴10作为分别的零件,在固定滑轮21受到损伤的时等,可以只更换固定滑轮21,与将固定滑轮21和输入轴10作为一体的零件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零件更换成本的降低。并且,与通过切削加工形成输入轴10和固定滑轮21的情况、将固定滑轮21和输入轴10作为一体的零件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加工时的切削浪费。从而,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可动滑轮22为具有近似圆筒形状的轴筒部和一体地形成于该轴筒部的后端的环状且在侧视截面视图中为近似圆锥台形状的滑轮部的部件。将可动滑轮22的滑轮部配置在比轴筒部靠后方处,将可动滑轮22外嵌到比输入轴10的锥部10a靠前方的部分上。可动滑轮22的滑轮部的后面22a,形成为从后方到前方直径变大的倾斜面。在可动滑轮22的轴线上,形成有将该可动滑轮22沿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2b。在可动滑轮22的贯通孔22b中,从后方插入贯通有输入轴10。固定滑轮21的前面21a和可动滑轮22的后面22a以在输入轴10上对向的方式配置,借此,利用该前面21a和后面22a形成输入带轮20的槽。并且,在贯通孔22b的内周面和输入轴10的外周面,沿输入轴10的轴线方向分别形成有槽。前述槽,沿贯通孔22b的内周面和输入轴10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3处,在位于相互面对的位置的一对槽中配置钢球22c·22c…。通过这样,可动滑轮22相对于输入轴10沿轴线方向可以滑动并且不能相对旋转地受到承。在可动滑轮22的滑轮部的前面,形成有螺纹孔22d·22d…。该螺纹孔22d·22d…沿可动滑轮22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4处。
另外,在本发明中,前述槽彼此的间隔不限于等间隔,前述槽的个数和螺纹孔22d的个数不限于上述的个数。
油压缸30使可动滑轮22在输入轴10上沿其轴线方向滑动。油压缸30具备可动侧缸壳31和固定侧缸壳32等。
可动侧缸壳31为其前部打开的箱状部件。在可动侧缸壳31的后面的中心沿轴线方向形成有贯通孔31a,该贯通孔31a中插入贯通可动滑轮22的轴筒部。在可动侧缸壳31的后面,在贯通孔31a的周围沿轴线方向形成有贯通孔31b·31b…。该贯通孔31b·31b…沿可动侧缸壳31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4处。
另外,在本发明中,贯通孔31b彼此的间隔不限于等间隔,形成前述贯通孔31b的地方不限于4处。
使可动滑轮22的滑轮部的前面和可动侧缸壳31的后面抵接,在贯通孔31b·31b…和螺纹孔22d·22d…重合的状态下,通过将螺栓31c·31c…从前方经由贯通孔31b·31b…紧固在螺纹孔22d·22d…上,可动侧缸壳31固定设置在可动滑轮22上。
固定侧缸壳32是后部开放的箱状的部件。在固定侧缸壳32的前面的中心形成有贯通孔32a,在该贯通孔32a中插入贯通有输入轴10。固定侧缸壳32的后部从可动侧缸壳31的开放侧(前方)被该可动侧缸壳31插入贯通。在固定侧缸壳32和可动侧缸壳31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32b。
就在固定侧缸壳32的前面,输入轴10插入贯通轴承32c,经由该轴承32c相对于未图示出的变速箱被可转动地支撑。
就在轴承32c的前面,防松螺母32d被紧固到输入轴10上。通过这样,可以防止轴承32c向前方滑动,并且经由该轴承32c防止固定侧缸壳32向前方滑动。
在这样构成的油压缸30中,在由可动滑轮22、可动侧缸壳31和固定侧缸壳32封闭的空间中形成油压室33。经由未图示的油路将工作油压送到油压室33,可动侧缸壳31在输入轴10上向后方滑动。即,油压缸30伸展。在该状态下,在形成能够从油压室33排出工作油的状态之后,若对可动侧缸壳31朝向前方加载,则可动侧缸壳31在输入轴10上朝向前方滑动。即,油压缸30缩小。
如图2及图4所示,传递轴40以轴线方向朝向前后方向的方式与输入轴10平行地配置。在传递轴40的前端部附近,形成传递轴40的直径从后方向前方逐渐变小的锥部40a。
输出带轮50配置在传递轴40上,为具备一对滑轮的滑车。输出带轮50具备固定滑轮51、可动滑轮52等。
固定滑轮51为与固定滑轮21相同的材质、形成相同的形状的部件。即,固定滑轮51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轴部和成一体地形成于该轴部的后端的大致圆锥台形状的滑轮部。固定滑轮51的滑轮部的后面51a形成为从后方向前方直径逐渐变大的倾斜面。在固定滑轮51的轴线上,形成将该固定滑轮51沿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51b。贯通孔51b的内表面形成为从后方向前方内径逐渐变小的锥状。在固定滑轮51的贯通孔51b中,从后方贯通插入传递轴40。通过使传递轴40的锥部40a和形成为锥状的贯通孔51b嵌合,固定滑轮51被相对于传递轴40不能相对旋转且不能滑动地固定。
这样,通过将固定滑轮51利用锥形固定到传递轴40上,与使用花键、锯齿固定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进而,由于没有固定滑轮51和传递轴40的嵌合的槽,因此可以防止带式无级变速机1的变速比的变化、带90和固定滑轮51的接触面的耐久性降低。
在贯通孔51b的内周面和锥部40a的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槽,在该槽中配置有半月键51c。通过这样,即使在由于某些理由使得传递轴40和固定滑轮51要相对旋转的情况下,半月键51c和前述槽卡合,可以防止相对旋转。
从固定滑轮51的前方,在传递轴40上紧固有防松螺母51d。通过这样,能够防止固定滑轮51向前方滑动,能够使固定滑轮51确实地固定在传递轴40上。
固定滑轮51的轴部插入贯通到轴承51e中,通过该轴承51e相对于未图示的变速箱被可转动地支撑。
这样,通过使固定滑轮51和传递轴40为分别独立的零件,在固定滑轮51受到损伤的情况下等,可以只更换固定滑轮51,与固定滑轮51和传递轴40为一体的零件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零件更换成本的降低。并且,在通过切削加工形成传递轴40和固定滑轮51的情况下,与固定滑轮51和传递轴40为一体的零件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加工时的切削浪费。从而,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进而,在将带式无级变速机1用在汽车等产量大的制品的情况下,由于易于将模具费回收,因此,通过使用模具的锻造使固定滑轮51和传递轴40一体地形成的方式虽然可以实现降低制造成本,但是,在带式无级变速机1用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等的农业车辆、建设车辆、产业车辆等的产量小的产品的情况下,通过将固定滑轮51和传递轴40不使用模具地分别独立地制造,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可动滑轮52为与可动滑轮22相同的材质,是形成相同的形状的部件。即,可动滑轮52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轴部和一体地形成在该轴部的前端的大致圆锥台形状的滑轮部。可动滑轮52的滑轮部的前面52a形成为从前方向后方直径逐渐变大的倾斜面。在可动滑轮52的轴线上,形成使该可动滑轮52沿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52b。在可动滑轮52的贯通孔52b中,从前方插入贯通传递轴40。通过使固定滑轮51的后面51a和可动滑轮52的前面52a以对向的方式配置,由该后面51a和前面52a形成输出带轮50的槽。并且,在贯通孔52b的内周面和传递轴40的外周面,沿传递轴40的轴线方向分别形成有槽,在该槽中配置钢球52c·52c…。通过这种方式,可动滑轮52相对于传递轴40沿轴线方向可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受到支承。在可动滑轮52的滑轮部的后面中,形成有螺纹孔52d·52d…。该螺纹孔52d·52d…沿可动滑轮52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4处。
另外,在本发明中,螺纹孔52d彼此的间隔并不限于等间隔,形成螺纹孔52d的地方不限于4处。
如上所述,通过使输入带轮20的固定滑轮21及可动滑轮22和输出带轮50的固定滑轮51及可动滑轮52,分别共用相同的零件,可以减少零件的种类,能够进一步降低零件成本。
输出轴60配置在与传递轴40相同轴线上。在输出轴60的前端侧形成外筒部61和内筒部62。外筒部61配置为使轴线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前方侧形成有开放的有底筒状。内筒部62在外筒部61内配置为使轴线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形成在前方侧开放的有底筒上。外筒部61和内筒部62的轴线一致,并且以沿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的方式形成。在外筒部61的内周面和内筒部6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一定的间隔61a。在外筒部61的前面,形成有螺纹孔63·63…(参照图5)。该螺纹孔63·63…沿外筒部61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4处。
另外,在本发明中,螺纹孔63彼此的间隔不限于等间隔,形成螺纹孔63的地方不限于4处。
输出轴60的前后中途部插入贯通轴承64,经由该轴承64相对于未图示出的变速箱可转动地受到支承。
在输出轴60的内筒部62,传递轴40的后端部可相对旋转且可沿轴向滑动地受到支承。这样,通过由沿前后方向具有规定长度的内筒部62支承传递轴40,传递轴40不会倾斜,能够在与输出轴60相同的轴线上确实地支承该传递轴40。并且,由于没有必要在输出轴60和传递轴40之间配置轴承等部件,因此可以削减零件点数及制造过程,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弹簧70对可动滑轮52向前方加载。弹簧70配置在输出轴60的外筒部61和内筒部62的间隙61a处。弹簧70的后端与输出轴60抵接,弹簧70的前端与可动滑轮52的后端抵接。由于弹簧70的加载力,可动滑轮52被向前方,即与固定滑轮51接近的方向加载。这样,通过将弹簧70配置在沿前后方向具有规定长度的间隙61a中,可以防止弹簧70弯曲、或者该弹簧70的位置在输出轴60的径方向上偏离。
如图4~图7所示,凸轮机构80可以进行输出带轮50及输出轴60之间的转矩的传递。凸轮机构80具备滑轮侧凸轮81、轴侧凸轮82等。
滑轮侧凸轮81为大致圆筒形状的部件。滑轮侧凸轮81配置为使轴线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并且轴线与传递轴40的轴线一致。在该滑轮侧凸轮81的轴线上形成具有规定的内径的贯通孔81a。在滑轮侧凸轮81的前面,形成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平面,在滑轮侧凸轮81的后面形成第一面81b·81b、第二面81c·81c和与轴线方向正交的第三平面81d·81d。
如图5~图7所示,第一面81b·81b形成为相对于第三平面81d倾斜角度α1。即,从滑轮侧凸轮81的前面到第一面81b·81b的距离,从滑轮侧凸轮81的周向一侧向另一侧变大。
第二面81c·81c与第一面81b·81b的另一侧端相连续,形成为相对于第三平面81d倾斜角度α2。第二面81c·81c为与第一面81b·81b逆向倾斜的面,从滑轮侧凸轮81的前面到第二面81c·81c的最短距离,从滑轮侧凸轮81的周向一侧向另一侧变小。这样,第一面81b和第二面81c的连续部分,在滑轮侧凸轮81的后面形成为向后方凸出。并且,角度α2设定为比角度α1大。
第三平面81d·81d形成为与第一面81b·81b的一侧端和第二面81c·81c的另一侧端连续,与滑轮侧凸轮81的周向平行,即与滑轮侧凸轮81的前面平行。在第三平面81d·81d,形成贯通滑轮侧凸轮81的前面和后面的贯通孔81f·81f。
在滑轮侧凸轮81的后面,从滑轮侧凸轮81的周向一侧向另一侧,以第一面81b、第二面81c、第三平面81d、第一面81b、第二面81c、第三平面81d的顺序形成2个第一面81b·81b、2个第二面81c·81c和2个第三平面81d·81d。
如图4及图5所示,在滑轮侧凸轮81的贯通孔81a中,从前方插入贯通可动滑轮52的轴筒部。使可动滑轮52的滑轮部的后面和滑轮侧凸轮81的前面抵接,在使贯通孔81f·81f和螺纹孔52d·52d重合的状态下,通过使螺栓81e·81e从后方经由贯通孔81f·81f紧固到螺纹孔52d·52d上,滑轮侧凸轮81固定设置在可动滑轮52上。这样,可动滑轮52的螺纹孔52d·52d…(可动滑轮22的螺纹孔22d·22d…),在固定设置可动滑轮22和可动侧缸壳31时,以及固定设置可动滑轮52和滑轮侧凸轮81时,可以共用相同的螺纹孔52d·52d…(螺纹孔22d·22d…)。
如图4~图6所示,轴侧凸轮82是以与滑轮侧凸轮81相同的材质形成相同的形状的部件。即,配置为使轴线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并且轴线与传递轴40的轴线一致,该轴线上形成具有规定的内径的贯通孔82a。在轴侧凸轮82的后面,形成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平面,在轴侧凸轮82的前面,形成第一面82b·82b、第二面82c·82c和第三平面82d·82d。第一面82b·82b、第二面82c·82c和第三平面82d·82d的形状分别与滑轮侧凸轮81的第一面81b·81b、第二面81c·81c和第三平面81d·81d的形状相同。在第三平面82d·82d上,形成贯通轴侧凸轮82的前面和后面的贯通孔82f·82f。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81b·82b、第二面81c·82c和第三平面81d·82d在外周上分别各设置2个,但是也可以各设置3个以上。
在轴侧凸轮82的贯通孔82a中,从前方插入贯通有传递轴40。在使输出轴60的外筒部61的前面和轴侧凸轮82的后面抵接,贯通孔82f·82f和螺纹孔63·63重合的状态下,通过使螺栓82e·82e从前方经由贯通孔82f·82f紧固到螺纹孔63·63上,轴侧凸轮82固定设置在输出轴60上。其结果是,滑轮侧凸轮81的后面和轴侧凸轮82的前面以对向的方式配置。这样,轴侧凸轮82的贯通孔82f·82f(滑轮侧凸轮81的贯通孔81f·81f),在固定设置滑轮侧凸轮81和可动滑轮52时,以及固定设置轴侧凸轮82和输出轴60时,可以使用相同的贯通孔82f·82f(贯通孔81f·81f)。
如上所述,通过使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共用相同的零件,可以削减零件的种类,进而可以实现降低零件成本。并且,通过不使用辊、弹簧等,而只使用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构成凸轮机构80,可以在输出带轮50和输出轴60之间紧凑地配置,实现结构的简单化。从而,可以削减制造过程,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如图2~图4所示,带90卷绕在输入带轮20的槽和输出带轮50的槽上,将输入带轮20的动力向输出带轮50传递。带90为金属制的薄板重叠而成的带和金属制的元件构成的金属带。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作为带90,也可以使用橡胶制、链制或者树脂制的带。
通过由油压缸30以规定的力将可动滑轮22向固定滑轮21侧挤压,卷绕在输入带轮20的槽中的带90被输入带轮20夹持。通过弹簧70的加载力等以规定的力将可动滑轮52向固定滑轮51侧挤压,卷绕在输出带轮50的槽中的带90被输出带轮50夹持。
以下,对在如上述构成的带式无级变速机1中的动力传递的方式进行说明。
一旦由来自前述发动机的动力使输入轴10旋转,则输入带轮20随该输入轴10一起被旋转。一旦输入带轮20被旋转,则经由带90,输出带轮50被旋转。一旦输出带轮50被旋转,则固定设置在输出带轮50上滑轮侧凸轮81被旋转。一旦滑轮侧凸轮81旋转,则滑轮侧凸轮81的第一面81b·81b和轴侧凸轮82的第一面82b·82b抵接,轴侧凸轮82伴随滑轮侧凸轮81的旋转而被旋转。一旦轴侧凸轮82被旋转,则输出轴60被旋转,从该输出轴60输出动力。
在向油压室33压送工作油并使油压缸30伸张了的情况下,由于可动滑轮22在输入轴10上朝向后方滑动,所以固定滑轮21的前面21a和可动滑轮22的后面22a的间隔(输入带轮20的槽宽)变窄。一旦输入带轮20的槽宽变窄,则卷绕在输入带轮20上的带90的直径变大。由于带90的全长一定,所以一旦卷绕在输入带轮20上的带90的直径变大,则输出带轮50的可动滑轮52抵抗弹簧70的加载力向后方滑动,输出带轮50的槽宽变宽,卷绕在输出带轮50上的带90的直径(以下,简单地记作“输出带轮直径“)D变小。这样通过使卷绕在输入带轮20上的带90的直径变大,使输出带轮直径D变小,带式无级变速机1的变速比向增速侧改变。
一旦使油压室33内的工作油处于可以排出的状态,则由于卷绕在输入带轮20上的带90的张力的向前方的分力使得可动滑轮22朝向前方滑动,因此输入带轮20的槽宽变宽。一旦输入带轮20的槽宽变宽,则卷绕在输入带轮20上的带90的直径变小。由于带90的全长一定,因此,一旦卷绕在输入带轮20上的带90的直径变小,则输出带轮50的可动滑轮52由于弹簧70的加载力而向前方滑动,输出带轮50的槽宽变窄,输出带轮直径D变大。这样通过使卷绕在输入带轮20上的带90的直径变小,使输出带轮直径D变大,将带式无级变速机1的变速比向减速侧改变。
其中,对输出带轮50的可动滑轮52朝向固定滑轮51挤压带90的力(以下,简单地记作“压迫力“)F和由带式无级变速机1传递的转矩(以下,简单地记作”传递转矩“)T的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压迫力F中存在理想值Ft。
在压迫力F比理想值Ft小的范围(参照图8中的X)中,不能由带式无级变速机1传递足够的转矩。并且,若想要传递大的转矩,则由于压迫力F不足,有时会在带90和输出带轮50之间产生打滑,不能够传递转矩。
在压迫力F比理想值Ft大的范围(参照图8中的Y)中,由于输出带轮50以相对于传递转矩T在必要以上的压迫力F夹持带90,因此,不能顺畅地使带90旋转,产生动力损失。
由此,为了传递足够的转矩,并且高效地传递转矩,有必要使压迫力F的值尽可能地接近理想值Ft。
本实施方式中的凸轮机构80,能够与从滑轮侧凸轮81向轴侧凸轮82传递的转矩相对应地向输出带轮50产生压迫力F。详细地,根据凸轮机构80传递的转矩,在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之间产生扭曲(参照图9(a)中的空白箭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滑轮侧凸轮81的第一面81b·81b和轴侧凸轮82的第一面82b·82b抵接,所以,随着该抵接的面,在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分离的方向上产生力。通过由该力使滑轮侧凸轮81沿从轴侧凸轮82分离的方向移动,可动滑轮52向固定滑轮51加载。并且,由于可动滑轮52还被弹簧70向固定滑轮51加载,所以,凸轮机构80产生的加载力和弹簧70产生的加载力的合力成为输出带轮50的压迫力F。
图10(a)表示在传递转矩T较小的情况下的输出带轮直径D和压迫力F的关系。图10(a)中的Ft表示理想值,Fr表示实测值。如图10(a)所示,伴随输出带轮直径D变大,理想值Ft变小。
在传递转矩T较小的情况下,由于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之间产生的扭曲小,因此,凸轮机构80加载可动滑轮52的力小。
在该情况下,若通过使油压缸30动作而使得输入带轮20的槽宽变宽,则输出带轮50的可动滑轮52向固定滑轮51滑动,输出带轮50的槽宽逐渐变窄。即,输出带轮直径D逐渐变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动滑轮52向从输出轴60分离的方向滑动,所以弹簧70的全长变长。通过这种方式,由于弹簧70对可动滑轮52加载的力变小,所以伴随着输出带轮直径D变大,压迫力F变小。
这样,由于伴随着输出带轮直径D变大,弹簧70产生的加载力变小,所以,实测值Fr以追随理想值Ft的方式变化。这样,可以与输出带轮直径D相对应地使压迫力F的实测值Fr接近理想值Ft,可以在传递足够的转矩的同时,高效地传递转矩。
图10(b)表示在传递转矩T大的情况下,输出带轮直径D和压迫力F之间的关系。如图10(b)所示,伴随着输出带轮直径D变大,理想值Ft变小。在传递转矩T大的情况下,与传递转矩T小的情况(参照图10(a))相比,理想值Ft变大,但由于凸轮机构80产生的加载力也根据传递转矩T变大,所以实测值Fr也变大。通过这样,即使在传递转矩T大的情况下,压迫力F的实测值Fr也可以接近理想值Ft,可以在传递足够的转矩的同时,高效地传递转矩。
在传递转矩T大的情况下,由于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之间产生的扭曲大,所以凸轮机构80对可动滑轮52加载的力大。
在该情况下,若通过使油压缸30动作,使得输入带轮20的槽宽逐渐变宽,则输出带轮50的可动滑轮52朝向固定滑轮51滑动,输出带轮50的槽宽变窄。即,输出带轮直径D逐渐变大。此时,由于可动滑轮52向从输出轴60分离的方向滑动,所以弹簧70的全长变长。通过这样,由于弹簧70对可动滑轮52加载的力变小,所以伴随着输出带轮直径D变大,压迫力F变小。
这样,由于伴随着输出带轮直径D变大,弹簧70产生的加载力变小,所以实测值Fr以追随理想值Ft的方式变化。通过这样,根据输出带轮直径D,可以使压迫力F的实测值Fr接近理想值Ft,可以在传递足够的转矩的同时,高效地传递转矩。另外,如果不进行动力传递,也就是,传递转矩T不施加到凸轮机构80上,则只有弹簧70产生的加载力成为相对于输出带轮50的压迫力F,输出带轮50的可动滑轮52返回到与该压迫力F对应的轴线方向位置。
如上所述,可以不使用辊、弹性部件等部件,简单地构成与传递转矩T相对应地将压迫力F赋予输出带轮50的凸轮机构80。这样,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凸轮机构80,在使用发动机制动器的情况等中,也可以从输出轴60向输入轴10传递转矩。即,如图2~图4所示,当在行驶中启动发动机制动器时,轴侧凸轮82随输出轴60一起旋转。一旦轴侧凸轮82旋转,则轴侧凸轮82的第二面82c·82c和滑轮侧凸轮81的第二面81c·81c抵接,伴随轴侧凸轮82的旋转,滑轮侧凸轮81被旋转。一旦滑轮侧凸轮81被旋转,则输出带轮50被旋转。一旦输出带轮50被旋转,则经由带90,输入带轮20被旋转。伴随输入带轮20的旋转,输入轴10被旋转,通过由该旋转使发动机旋转,可以启动发动机制动器。
在该情况下,根据从轴侧凸轮82向滑轮侧凸轮81传递的转矩,凸轮机构80可以在输出带轮50上产生压迫力F。详细地,根据凸轮机构80传递的转矩,轴侧凸轮82和滑轮侧凸轮81之间产生扭曲(参照图9(b)中的轮廓线箭头)。此时,由于轴侧凸轮82的第二面82c·82c和滑轮侧凸轮81的第二面81c·81c抵接,随着该抵接的面,在轴侧凸轮82和滑轮侧凸轮81分离的方向产生力。通过由该力使滑轮侧凸轮81沿从轴侧凸轮82分离的方向移动,可动滑轮52向固定滑轮51加载。并且,由于可动滑轮52还由弹簧70向固定滑轮51加载,凸轮机构80产生的加载力和弹簧70产生的加载力的合力,成为输出带轮50的压迫力F。
如上所述,通过在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上分别形成第一面81b·81b和第二面81c·81c、及第一面82b·82b和第二面82c·82c,能够不只是根据从输入轴10向输出轴60传递的转矩,还根据从输出轴60向输入轴10传递的转矩,将压迫力F赋予输出带轮50。
以下,对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带式无级变速机1上瞬间地施加大的转矩的情况下的动作方式进行说明。
在具备带式无级变速机1的拖拉机等中,有时会瞬间地将大的转矩(以下,简单地记作“峰值转矩“)施加到该带式无级变速机1上。例如,在使用前端装载机的作业中,存在一边前进一边将前端装载机的前斗扎入砂土中的情况等。在这种情况下,在支撑车轮的车轴上施加峰值转矩,进而在带式无级变速机1上施加峰值转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根据峰值转矩以大的压迫力F夹持卷绕到输出带轮50上的带90,则有时带90和输出带轮50之间会打滑,成为无法传递转矩的状态。
在这样产生了峰值转矩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中的凸轮机构80可以根据该峰值转矩在输出带轮50上产生压迫力F。详细地,根据峰值转矩,在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之间产生扭曲(参照图9(a)中的空白箭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滑轮侧凸轮81的第一面81b·81b和轴侧凸轮82的第一面82b·82b抵接,随着该抵接的面,在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分离的方向上产生力。通过由该力使滑轮侧凸轮81沿从轴侧凸轮82分离的方向移动,可动滑轮52被向固定滑轮51加载。通过这样,在发生了峰值转矩的情况下,输出带轮50的压迫力F增加。
这样,在发生了峰值转矩的情况下,由于由凸轮机构80可以增加输出带轮50的压迫力F,可以防止在带90和输出带轮50之间打滑,带式无级变速机1可以传递转矩。
并且,在峰值转矩大的情况下,由于在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之间产生的扭曲变大,所以可以使输出带轮50的压迫力F更大地增加。同样地,在峰值转矩小的情况下,由于在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之间产生的扭曲也变小,所以可以使输出带轮50的压迫力F仅仅很小地增加。这样,根据峰值转矩的值,可以调节输出带轮50的压迫力F,带式无级变速机1可以传递足够的转矩,并且可以高效地传递转矩。
进而,通过使用如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凸轮机构80,由于可以在发生了峰值转矩的瞬间使输出带轮50的压迫力F增加,所以比通过油压控制等使输出带轮50的压迫力F增加的情况应答更迅速,可以确实地防止在带90和输出带轮50之间打滑。
另外,第一面81b·82b和第二面81c·82c的形状不限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无凹凸的曲面形状。即,第一面81b·82b和第二面81c·82c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将与传递转矩T相对应的压迫力F赋予输出带轮50的形状即可。具体地,为了将与传递转矩T相对应的压迫力F赋予输出带轮50,所以第一面81b·82b和第二面81c·82c的形状优选为凹凸少的形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机构80的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为分别具备第一面81b·81b、第二面81c·81c和第三平面81d·81d、以及第一面82b·82b、第二面82c·82c和第三平面82d·82d的形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只要是能够将与传递转矩T相对应的压迫力F赋予输出带轮50的形状即可。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凸轮机构80配置在输出带轮50侧,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在输入带轮20侧,或配置在输入带轮20侧和输出带轮50侧这两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式无级变速机1具备:具有输入轴10、固定在输入轴10上的固定滑轮21、和可沿轴向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在输入轴10上的可动滑轮22的输入带轮20;与输入轴10平行地配置的传递轴40;具有固定在传递轴40上的固定滑轮51和可沿轴向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在传递轴40上的可动滑轮52的输出带轮50;卷绕到输入带轮20和带轮50上的带90;配置在与传递轴40相同的轴线上的输出轴60;凸轮机构80,所述凸轮机构80具有固定设置在可动滑轮52上的滑轮侧凸轮81和固定设置在输出轴60上的轴侧凸轮82,通过使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抵接,使可动滑轮52和输出轴间的转矩的传递成为可能,并且将与前述转矩相对应的轴向的加载力赋予可动滑轮52。
通过这样构成,可以简单地构成与传递转矩相对应地赋予可动滑轮52加载力的凸轮机构80。
并且,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分别具有相对于与传递轴4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面以规定的角度α1倾斜的第一面81b和第一面82b,并且彼此可经由第一面81b和第一面82b抵接。
通过这样构成,可以容易地形成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并且,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具有相对于与传递轴4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面与第一面81b和第一面82b逆向地倾斜的第二面81c和第二面82c,并且彼此可经由第二面81c和第二面82c抵接。
通过这样构成,可以与正转方向和逆转方向两个方向的传递转矩T相对应地赋予可动滑轮52加载力。并且,通过与第一面81b和第一面82b一起改变第二面81c和第二面82c的倾斜角度,可以分别任意地设定正转时和逆转时赋予可动滑轮52的加载力。并且,能够简单地构成与两方向的传递转矩T相对应地赋予可动滑轮52加载力的凸轮机构80。
并且,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由相同的部件构成。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通过使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共用化,实现零件成本的降低。
另一方面,以往,将带卷挂到使槽宽可变的一对带轮间并传递动力的带式无级变速机的技术是公知的。
作为前述带式无级变速机,具备具有在与轴一体地形成的固定滑轮和可滑动地支承在轴上的可动滑轮的带轮是公知的。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改变可动滑轮的轴向的位置,可以调整带式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
但是,前述带式无级变速机,由于固定滑轮和轴成一体地形成,所以,例如,在由切削加工形成固定滑轮和轴的情况下,加工时的切削浪费大,存在制造成本增加的缺点。并且,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带式无级变速机,通过使用模具锻造,在成一体地形成固定滑轮和轴的情况下,如果是用于汽车等的产量大的产品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则容易回收模具费,但如果是用在建设车辆、农业车辆或工业车辆等的产量小的产品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则不易回收模具费,反而存在制造成本增加的缺点。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式无级变速机1具备:相互平行地配置的2个轴(输入轴10和传递轴40);具有固定在输入轴10上的固定滑轮21和可沿轴向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在输入轴10上的可动滑轮22的输入带轮20;具有固定在传递轴40上的固定滑轮51和可沿轴向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在传递轴40上的可动滑轮52的输出带轮50;卷绕在前述2个带轮上的带90,输入带轮20的固定滑轮21和输出带轮50的固定滑轮51与各自对应的前述轴(输入轴10和传递轴40)分别独立地形成。
通过这样构成,在由切削加工形成轴(输入轴10和传递轴40)和固定滑轮(固定滑轮21和固定滑轮51)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加工时的切削浪费。为此,与前述轴和前述固定滑轮一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并且,在生产比较少量的带式无级变速机1的情况下,前述固定滑轮和前述轴分开独立地形成,与前述轴和前述固定滑轮一体地形成相比,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进而,在有必要更换带轮(输入带轮20和输出带轮50)的情况下,可以逐个更换滑轮,与前述轴和前述固定滑轮一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零件成本的降低。
并且,前述各固定滑轮(固定滑轮21和固定滑轮51),通过使形成在该固定滑轮上的具有锥状的内周面的贯通孔21b·51b,与对应的形成在前述轴的外周面上的锥部11·41嵌合,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到该轴上。
通过这样的结构,与使用花键、锯齿将固定滑轮(固定滑轮21和固定滑轮51)固定在轴(输入轴10和传递轴40)上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并且,前述2个固定滑轮(固定滑轮21和固定滑轮51)由相同的部件构成。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使2个固定滑轮(固定滑轮21和固定滑轮51)共用化,可以实现降低零件成本。
并且,前述2个可动滑轮(可动滑轮22和可动滑轮52)由相同的部件构成。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使2个可动滑轮(可动滑轮22和可动滑轮52)共用化,可以实现降低零件成本。
另一方面,以往,将带卷挂到使槽宽可变的一对带轮间以传递动力的带式无级变速机的技术是公知的。
作为前述带式无级变速机,已知如下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其具备:具有与第一轴一体地形成的固定滑轮和可滑动地支承在第一轴上的可动滑轮的带轮;将可动滑轮向固定滑轮侧加载的弹簧;配置在与第一轴相同的轴线上的第二轴;使可动滑轮和第二轴的动力的传递成为可能的凸轮机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带轮的旋转动力经由凸轮机构向第二轴传递。
但是,前述带式无级变速机,由于第二轴相对于第一轴通过轴承可相对旋转地受到支承、或者形成用于使凸轮机构和第二轴卡合的突起等,结构变得复杂,存在制造成本增加的缺点。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式无级变速机1具备:传递轴40;具有固定在传递轴40上的固定滑轮51和沿轴向可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在传递轴40上的可动滑轮52的输出带轮50;配置在与传递轴40相同的轴线上的输出轴60;介于可动滑轮52和输出轴60之间,使可动滑轮52和输出轴60间的转矩的传递成为可能,并且将与转矩相对应的轴向的压力赋予可动滑轮52的凸轮机构80;将可动滑轮52向固定滑轮51侧加载的弹簧70,其中,输出轴60具有由内筒部62和围绕该内筒部62的外筒部61形成的双重筒结构,将传递轴40的一侧插入内筒部62内并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将弹簧70插入外筒部61和内筒部62之间并沿轴方向可伸缩地支承。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简单地构成输出带轮50和输出轴60之间的结构。从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及制造时花费的工夫。并且,弹簧70和传递轴40沿输出轴60配置。从而,可以稳定地支承弹簧70和传递轴40。
并且,凸轮机构80包含有滑轮侧凸轮81和抵接该滑轮侧凸轮81的轴侧凸轮82,使这些滑轮侧凸轮81和轴侧凸轮82相对于传递轴40可相对旋转地外嵌,将滑轮侧凸轮81固定到可动滑轮52上,将轴侧凸轮82固定到输出轴60的外筒部61。
通过这样的结构,将凸轮机构80紧凑地配置在输出带轮50和输出轴60之间,可以使输出带轮50和输出轴60之间的结构的简单化成为可能。从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及制造时花费的工夫。
产业上应用的可能
本发明可用于将带卷挂到槽宽可变的一对带轮间以传递动力的带式无级变速机的技术,更详细地,可以用于具备根据传递的转矩调节带轮对带的压迫力的凸轮机构的带式无级变速机的技术。

Claims (10)

1.一种带式无级变速机,该带式无级变速机具备:
第一轴;
第一带轮,该第一带轮具有固定在前述第一轴上的第一固定滑轮和能够沿轴向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在前述第一轴上的第一可动滑轮;
第二轴,该第二轴与前述第一轴平行地配置;
第二带轮,该第二带轮具有固定在前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固定滑轮和能够沿轴向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在前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可动滑轮;
带,该带卷绕在前述第一带轮和前述第二带轮上;
第三轴,该第三轴配置在与前述第二轴相同的轴线上;
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具有固定设置在前述第二可动滑轮上的滑轮侧凸轮和固定设置在前述第三轴的轴侧凸轮,通过使前述滑轮侧凸轮和前述轴侧凸轮抵接,使前述第二可动滑轮和前述第三轴之间的转矩的传递成为可能,并且将与前述转矩相对应的轴向的加载力赋予前述第二可动滑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其特征在于,前述滑轮侧凸轮和前述轴侧凸轮分别具有相对于与前述第二轴的轴线方向正交的面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第一面,并且彼此能够经由前述第一面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其特征在于,前述滑轮侧凸轮和前述轴侧凸轮具有相对于与前述第二轴的轴线方向正交的面与前述第一面逆向地倾斜的第二面,并且彼此能够经由前述第二面抵接。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其特征在于,前述滑轮侧凸轮和前述轴侧凸轮由相同的部件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固定滑轮和前述第二固定滑轮与各自对应的前述第一轴和前述第二轴分别独立形成,并且被不能相对旋转地相互连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其特征在于,通过使形成在该第一固定滑轮和第二固定滑轮上的具有锥状的内周面的贯通孔,与形成于各自对应的前述第一轴和前述第二轴的外周面上的锥部嵌合,前述第一固定滑轮和前述第二固定滑轮被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到该第一轴和第二轴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固定滑轮和前述第二固定滑轮由相同的部件构成。
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可动滑轮和前述第二可动滑轮由相同的部件构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将前述第二可动滑轮向前述第二固定滑轮侧加载的弹簧,
前述第三轴具有成一体地构成内筒部和与该内筒部沿径向隔开距离地围绕该内筒部的外筒部的双重筒结构,将前述第二轴的一侧插入前述内筒部内,并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且自由旋转地导向支承,将前述弹簧插入到前述外筒部和前述内筒部之间,并能够沿轴向伸缩地支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其特征在于,将前述轴侧凸轮形成为前述弹簧能够插入贯通的环形,并固定到前述第三轴的外筒部端。
CN201080044872.8A 2009-10-08 2010-06-09 带式无级变速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93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34599 2009-10-08
JP2009-234598 2009-10-08
JP2009234597A JP5437010B2 (ja) 2009-10-08 2009-10-08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09234598A JP5508807B2 (ja) 2009-10-08 2009-10-08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09234599A JP5249167B2 (ja) 2009-10-08 2009-10-08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09-234597 2009-10-08
PCT/JP2010/059788 WO2011043105A1 (ja) 2009-10-08 2010-06-09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9304A true CN102549304A (zh) 2012-07-04
CN102549304B CN102549304B (zh) 2015-01-07

Family

ID=43856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487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9304B (zh) 2009-10-08 2010-06-09 带式无级变速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05058B2 (zh)
EP (1) EP2487386B1 (zh)
CN (1) CN102549304B (zh)
ES (1) ES2632749T3 (zh)
WO (1) WO201104310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8887A (zh) * 2012-07-26 2012-10-31 四川五一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农用机械变速器
CN107429805A (zh) * 2015-03-24 2017-12-01 加特可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扭矩凸轮装置
CN108779847A (zh) * 2016-03-17 2018-11-09 加特可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及无级变速器的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97155B1 (fr) * 2012-10-18 2014-11-14 France Reducteurs Variateur de vitesse a courroie
FR2997154B1 (fr) * 2012-10-18 2016-03-04 France Reducteurs Variateur de vitesse a courroie
KR101935111B1 (ko) 2013-09-24 2019-01-03 쟈트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기 자동차용 자동 변속기
WO2015045772A1 (ja) * 2013-09-25 2015-04-02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トルクカム装置及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CN104604382A (zh) * 2015-02-16 2015-05-13 宁夏天锦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中药材采挖机变力调速器
CN104604414A (zh) * 2015-02-16 2015-05-13 宁夏天锦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中药材采挖机
CN110762174B (zh) * 2018-07-25 2020-09-15 杭州肇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凸轮加压的锥盘式无级变速器
LV15703B (lv) 2021-10-25 2023-05-20 Rēzeknes Tehnoloģiju Akadēmija Bezpakāpju siksnas pārvads
US20230313866A1 (en) * 2022-03-29 2023-10-05 Gates Corporation Cam-controlle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31146U (zh) * 1986-02-14 1987-08-19
JPH0291245U (zh) * 1988-12-29 1990-07-19
JPH0540354Y2 (zh) * 1986-05-30 1993-10-13
JP2000009193A (ja) * 1998-06-19 2000-01-11 Koyo Seiko Co Ltd 可変径プーリ
JP2000027960A (ja) * 1998-07-10 2000-01-25 Kubota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JP2002227949A (ja) * 2001-02-06 2002-08-14 Sakai Seisakusho:Kk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US7179183B2 (en) * 2002-10-25 2007-02-20 Lombardini S.R.L. A Socio Unico Pulley for a continuously-variable-ratio drive
CN200993204Y (zh) * 2006-12-31 2007-12-19 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双行插秧机中的无级变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83392A (en) * 1940-12-05 1942-05-19 F L Dryg Variable speed pulley
US2900834A (en) * 1958-06-05 1959-08-25 Georges Henri N Bessette Automatic variable speed pulley
US3161071A (en) * 1963-01-10 1964-12-15 Eaton Mfg Co Torque transmitting device
US3195364A (en) * 1963-02-13 1965-07-20 Ernest H Pauli Variable speed pulley
US3279270A (en) * 1964-06-08 1966-10-18 Eaton Mfg Co Pulley apparatus
US3616706A (en) * 1968-05-18 1971-11-02 Yamaha Motor Co Ltd Transmission device of a sheave drive type
JPS4739196Y1 (zh) * 1968-11-29 1972-11-27
DE2016181B2 (de) * 1970-04-04 1971-09-09 PIV Antrieb Werner Reimers KG, 6380 Bad Homburg Lagerung fuer die kegelscheiben eines kegelscheiben umschling ungsgetriebes
US3842637A (en) * 1973-01-22 1974-10-22 Allis Chalmers Combine drive torque sensing
US4033195A (en) * 1975-01-13 1977-07-05 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Ltd. Driven clutch device for V-belt typ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4173155A (en) * 1977-09-16 1979-11-06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mpany Variable diameter torque sensing drive
US4378221A (en) * 1981-01-16 1983-03-29 Reliance Electric Company Torque cam assembly for variable speed drive and follower element therefor
US4592737A (en) * 1982-06-24 1986-06-03 Sperry Corporation Torque sensing drive
US4523917A (en) * 1983-12-27 1985-06-18 Dana Corporation Variable pitch diameter torque sensing pulley assembly
US4585429A (en) * 1984-09-19 1986-04-29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belt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4826467A (en) * 1988-07-13 1989-05-02 Club Car Drive mechanism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4976657A (en) * 1989-07-10 1990-12-11 Mitsuboshi Belting Ltd. Belt-type stepless speed shifting apparatus
US5403240A (en) * 1994-03-29 1995-04-04 Club Car, Inc. Cam for variable width pulley
US5516333A (en) * 1994-10-17 1996-05-14 Benson; Steven R. Torque responsive actuation device for a belt drive system
CA2231491A1 (en) * 1998-04-16 1999-10-16 Rene Chamberland Reversible driven pulley
CA2346318A1 (en) * 1999-11-29 2002-11-04 Team Industries, Inc. Primary clutch
US6676551B2 (en) * 2001-03-02 2004-01-13 Michael Flaspeter Belt changing device
FR2824376B1 (fr) * 2001-05-04 2003-07-04 Commerciale Et D Engineering S Transmission de vitesse pour tondeuse a gazon automotrice et tondeuse equipee d'une telle transmission
US20040063524A1 (en) * 2002-10-01 2004-04-01 Arctic Cat, Inc. Dual cam surface clutch
US6958025B2 (en) * 2003-01-17 2005-10-25 Hoffco/Comet Industries, Inc. Belt tensioner for use with torque converter
US6997833B2 (en) * 2003-03-17 2006-02-14 Cvtech R&D Inc. Double-sided sliding button for use in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ITTO20030314A1 (it) * 2003-04-23 2004-10-24 Dayco Europe Srl Puleggia per una trasmissione a variazione continua di rapporto.
US7081057B2 (en) * 2003-06-25 2006-07-25 Gmac Commercial Finance Llc Driven pulley system with removable cam
CA2493455A1 (en) * 2004-01-21 2005-07-21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driven-pulley cam having three cam surfaces and roller therefor
JP4656856B2 (ja) * 2004-04-26 2011-03-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ベルト式自動変速機
JP2006291999A (ja) 2005-04-06 2006-10-26 Toyota Motor Corp トルクカム装置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US20070015616A1 (en) * 2005-07-12 2007-01-18 Teijido Joseph A Power transmission assembly for an agricultural machine
US8272981B2 (en) * 2005-08-18 2012-09-25 Dayco Europe S.R.L. Con Unico Socio Pulley assembly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A2650275A1 (en) * 2006-05-02 2007-11-08 Cvtech R & D Inc. Reversible driven pulley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08064125A (ja) 2006-09-04 2008-03-21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US20080102998A1 (en) * 2006-10-26 2008-05-01 Deere & Company Nonrotational torque sensing belt driv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31146U (zh) * 1986-02-14 1987-08-19
JPH0540354Y2 (zh) * 1986-05-30 1993-10-13
JPH0291245U (zh) * 1988-12-29 1990-07-19
JP2000009193A (ja) * 1998-06-19 2000-01-11 Koyo Seiko Co Ltd 可変径プーリ
JP2000027960A (ja) * 1998-07-10 2000-01-25 Kubota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JP2002227949A (ja) * 2001-02-06 2002-08-14 Sakai Seisakusho:Kk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US7179183B2 (en) * 2002-10-25 2007-02-20 Lombardini S.R.L. A Socio Unico Pulley for a continuously-variable-ratio drive
CN200993204Y (zh) * 2006-12-31 2007-12-19 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双行插秧机中的无级变速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8887A (zh) * 2012-07-26 2012-10-31 四川五一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农用机械变速器
CN102758887B (zh) * 2012-07-26 2015-04-08 四川五一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农用机械变速器
CN107429805A (zh) * 2015-03-24 2017-12-01 加特可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扭矩凸轮装置
CN108779847A (zh) * 2016-03-17 2018-11-09 加特可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及无级变速器的控制方法
CN108779847B (zh) * 2016-03-17 2020-04-28 加特可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及无级变速器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9304B (zh) 2015-01-07
US9005058B2 (en) 2015-04-14
WO2011043105A1 (ja) 2011-04-14
US20120214627A1 (en) 2012-08-23
EP2487386A1 (en) 2012-08-15
EP2487386A4 (en) 2014-10-29
ES2632749T3 (es) 2017-09-15
EP2487386B1 (en) 2017-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9304B (zh) 带式无级变速机
US4543852A (en) Clutch assembly for a planetary forward reverse gear set
US20150298545A1 (en) Drive axle system having a clutching device
EP3209543A1 (de) Verstellbares reibringgetriebe für ein mit motorkraft und/oder pedalkraft betreibbares fahrzeug
CN104204615A (zh) 传动装置和具有倾斜滚珠变速器无级变速传动装置的传动系
CN105480085A (zh) 用于车辆的分动器
US8888617B2 (en) Belt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4273206A (en) Torque converter
EP2955418B1 (en) A variator-assisted transmission
US6599216B1 (en) Gearbox unit
CN103201537A (zh) 带式无级变速机
CN103688086B (zh) 带式无级变速机
CN102317653B (zh) 动力传递装置
EP3401563B1 (en) Clearance control swash plate device and single-shaft two-speed drive system with friction clutch applied thereto
CN101317019B (zh) 用于防止车辆变速装置中齿式离合器内脱档的装置
CN102821994A (zh) 叉车
BE1025951B1 (nl) Eindaandrijf-subsysteem, transmissiesysteem, motorvoertuig, en werkwijze voor aandrijven van een motorvoertuig
WO2011116741A2 (de) Kegelscheibenumschlingungsgetriebe
JP5715280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DE102004052867A1 (de) Verteilergetriebe mit einer von einer Kupplungsvorrichtung gesteuerten Hoch- und Niederbereichauswahl
DE102014220126B4 (de) Hybridkupplung für eine Doppelgetriebeeinheit eines Kraftfahrzeugs und Verfahren zum verlustarmen Übertragen eines Drehmoments mittels der Hybridkupplung
WO2018083458A1 (en) Transmissions
JP5508807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5529996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5529997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07

Termination date: 201706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