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8653A - 使用从聚合反应回收的热量来产生蒸汽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使用从聚合反应回收的热量来产生蒸汽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8653A
CN102548653A CN2010800387781A CN201080038778A CN102548653A CN 102548653 A CN102548653 A CN 102548653A CN 2010800387781 A CN2010800387781 A CN 2010800387781A CN 201080038778 A CN201080038778 A CN 201080038778A CN 102548653 A CN102548653 A CN 1025486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steam
heat
make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87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8653B (zh
Inventor
P.范格拉姆贝曾
M.阿伯亚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tal Petrochemicals Research Feluy SA
Original Assignee
Total Petrochemicals Research Feluy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tal Petrochemicals Research Feluy SA filed Critical Total Petrochemicals Research Feluy SA
Publication of CN102548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86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86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86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24Stationary reactors without moving elements inside
    • B01J19/2455Stationary reactors without moving elements inside provoking a loop type movement of the reactants
    • B01J19/246Stationary reactors without moving elements inside provoking a loop type movement of the reactants internally, i.e. the mixture circulating inside the vessel such that the upward stream is separated physically from the downward strea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1/00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 F22B1/02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 F22B1/16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the heat carrier being hot liquid or hot vapour, e.g. waste liquid, waste vapou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18Stationary reactors having moving elements inside
    • B01J19/1812Tubular reactors
    • B01J19/1837Loop-type rea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18Stationary reactors having moving elements ins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1/00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 F22B1/02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 F22B1/18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the heat carrier being a hot gas, e.g. waste gas such as exhaust ga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049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processes
    • B01J2219/00051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 B01J2219/00074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indirect heating or cooling employing heat exchange fluids
    • B01J2219/00087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indirect heating or cooling employing heat exchange fluids with heat exchange elements outside the reactor
    • B01J2219/00094Jack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10/00Hom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10/02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16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alpha-alkenes, e.g. EP rubb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使用从聚合反应回收的热量来产生蒸汽的方法。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使用从用于生产聚烯烃的聚合反应回收的热量来产生蒸汽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使所述聚合反应与冷却流体热接触,使得该冷却流体从所述反应移出热量;使至少部分所述冷却流体与至少一个吸收循环热接触,从而将热量从该冷却流体转移至所述吸收循环,利用所述吸收循环以由冷凝物产生蒸汽,其中,该冷却流体用作用于对所述至少一个吸收循环中所含的至少一个蒸发器和至少一个发生器进行加热的热源。本发明还涉及使用本文所述方法对聚合反应进行冷却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聚烯烃生产单元。

Description

使用从聚合反应回收的热量来产生蒸汽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从聚合反应回收的热量来产生蒸汽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对聚合反应进行冷却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烯烃(如聚乙烯和聚丙烯)可通过颗粒形式聚合(例如淤浆聚合或气相聚合)制备。
乙烯的聚合反应是高度放热的,每生成1吨聚乙烯,其释放约945kWh。此外,聚乙烯的制造单元是主要的能量消耗者。来自该工业的大量热量被排放到大气中,这不仅导致能量损失而且增加了空气污染。
聚烯烃制造工艺中的其它设备和操作消耗能量。聚烯烃工厂内显著的电力消耗者例如可包括:使聚合反应器(例如环流淤浆反应器)中的液体反应混合物循环的泵;使冷却介质(例如经处理的水)循环通过聚合反应器夹套的泵;对再循环的稀释剂(和/或单体)加压并使其返回至聚合反应器的压缩机;用于输送绒毛和粒料的鼓风机;以及将聚烯烃绒毛转变为聚烯烃粒料的挤出机。典型聚烯烃工厂中的重要的蒸汽用户可包括:对聚合反应器流出物中的液体进行闪蒸的加热器;以及对回收的稀释剂和/或单体进行处理的分馏塔。具体地说,每生成1吨聚乙烯,对蒸汽的需求为约300kWh。燃料气体的相对大的消耗者可包括:聚合催化剂的活化过程(其可能利用高的热量);以及维持工厂火炬头(flare header)中(在向火炬的进料中)的足够可燃物含量的操作。通常,需要大量能量以将单体和共聚单体聚合为聚烯烃绒毛、对来自反应器的再循环流出物进行处理、以及将聚烯烃绒毛转变为粒料。
因此,聚烯烃的生产是消耗电力、蒸汽、燃料气体等的能量密集型过程。这样的能量消耗通常对聚烯烃的生产以及出售给消费者的聚烯烃下游产品贡献了相当大的成本。
WO2009010514描述了用于对聚合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进行能量最优化的方法以及聚合单元。在WO2009010514中,所采用的性能系数为所产生的热量与所消耗的电能之比,其描述于实施例中。从冷却水回收的所有能量均在更高的温度下重新使用,但是,以加入大量机械能/电能作为代价。在WO2009010514中,需要非常耗能的气体压缩机。
因此,对于聚烯烃生产过程的能量效率的改善仍然存在需要。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对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进行克服或改进、或者提供有用的备选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使用从用于生产聚烯烃的聚合反应回收的热量来产生蒸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所述聚合反应与冷却流体热接触,使得该冷却流体从所述反应移出热量;使至少部分所述冷却流体与至少一个吸收循环热接触,从而将热量从冷却流体转移至所述循环;利用所述吸收循环以由冷凝物产生蒸汽,其中,该冷却流体用作用于对所述至少一个吸收循环中所含的至少一个蒸发器和至少一个发生器(generator)进行加热的热源。冷凝物优选为从聚合单元回收的蒸汽冷凝物(可现场得到的蒸汽冷凝物)。优选地,冷凝物为来自用于聚合单元中的蒸汽的回收冷凝物。然后,所产生的蒸汽可用于对聚合反应器流出物中的液体进行闪蒸的加热器以及对回收的稀释剂和/或单体进行处理的分馏塔。
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了使用从用于生产聚烯烃的聚合反应回收的热量来产生蒸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使所述聚合反应与冷却流体热接触,使得该冷却流体从所述反应移出热量,
(b)使至少部分所述冷却流体与至少一个利用吸收质(absorbate)和吸收剂溶液的吸收循环热接触,从而将热量从该冷却流体转移至所述吸收循环,利用所述吸收循环以由冷凝物产生蒸汽,其中,所述吸收循环包括
i)利用来自所述冷却流体的热量使冷凝的吸收质气化,从而产生吸收质蒸气,
ii)使该吸收质蒸气暴露于该吸收剂溶液,使得吸收质蒸气被该吸收剂溶液吸收,从而稀释所述吸收剂溶液并产生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在本文中,也可互换地称为“经稀释的吸收溶液”或“吸收质-吸收剂溶液”或“稀释溶液”或“稀(weak)吸收溶液”、“稀的吸收剂溶液”或“稀溶液”),
iii)从所述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移出至少部分热量,并且,利用所述移出的热量以由与所述吸收循环热连接的冷凝物产生蒸汽,
iv)利用来自该冷却流体的热量,将该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加热至足以使该吸收质气化的温度以产生吸收质蒸气和浓吸收剂溶液(在本文中,也可互换地称为“浓溶液”或“吸收剂溶液”或“浓吸收溶液”);使该吸收剂溶液返回,以用于该吸收步骤(ii),和
v)使该吸收质蒸气冷凝以形成冷凝的吸收质,并且,使该冷凝的吸收质返回,以在步骤(i)中进行气化。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在步骤(iii)后,从所述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进一步移出至少部分热量,并且,在将步骤(iv)中获得的浓吸收剂溶液返回到该吸收步骤(ii)之前,利用所述移出的热量加热所述浓吸收剂溶液。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该聚合反应在聚合反应器中进行且包括以下步骤:
-向所述反应器中引入一种或多种烯烃反应物、聚合催化剂和稀释剂,并同时使所述反应物、催化剂和稀释剂循环,
-使所述一种或多种烯烃反应物聚合,以产生基本上包含液体稀释剂和固体烯烃聚合物颗粒的聚合物淤浆,
-使用该冷却流体控制该反应器的温度,并且,利用与所述冷却流体热接触的所述吸收循环,从所述冷却流体回收至少一部分热能,
-使所述聚合物淤浆沉降,和
-将该沉降的聚合物淤浆排出所述反应器。
本发明还涉及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对用于生产聚烯烃的聚合反应进行冷却中的用途。
本发明还涉及聚烯烃生产单元,包括:
用于将单体、共聚单体、稀释剂、聚合催化剂并且任选地将氢气进料到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中的装置;
反应器系统,其包含限定聚合物淤浆流动路径的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所述反应器装配有用于对所述反应器进行冷却的热夹套,
用于将所述聚合物淤浆排出所述聚合反应器的一条或多条管线,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与至少一个吸收式热变换器(absorptionheat transformer)中所包含的发生器和蒸发器热结合(热偶合,thermallycoupled),所述热变换器进一步包含与至少一个蒸汽产生单元热结合的吸收器。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吸收式热变换器为含吸收剂/吸收质的环路,其包括串联连接的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以及至少一个发生器,其中,吸收器与热交换器串联连接,且热交换器与蒸汽产生单元热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吸收式热变换器为含吸收剂/吸收质的环路,其包括串联连接的冷凝器、泵、蒸发器、吸收器、同流式(间壁式,recuperative)热交换器(节能器(economizer))、膨胀阀以及至少一个发生器,其中,发生器也与节能器串联连接,且其中,吸收器与热交换器串联连接,且热交换器与蒸汽产生单元热连接。
本发明还涵盖了采用本发明方法来对聚合反应进行冷却的方法。
本发明容许降低聚烯烃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本发明改善了设备效率并容许回收本来被浪费(wasted)的能源。
有利地,向发生器提供来自废热源的废热,以从来自吸收器的吸收剂和工作流体的溶液中将工作流体气化出来。
有利地,冷凝器使来自发生器的气化的工作流体冷凝。
有利地,通过从废热源提取热量,蒸发器使在更高压力下的从冷凝器泵送至其中的液化的工作流体蒸发。
有利地,吸收器使用吸收剂吸收来自蒸发器的工作流体蒸气,并产生热量。
以下将进一步具体公开本发明。在以下段落中,更详细地限定本发明的不同方面。除非另有明确的相反说明,每个如此限定的方面均可与任何其它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组合。具体地说,指示为优选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均可与指示为优选或有利的任何其它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组合。所述描述仅作为实例给出且不限制本发明。附图标记涉及附于此后的附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应用单效吸收式热变换器生产蒸汽的基本构造的示意性表示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应用双效吸收式热变换器生产蒸汽的基本构造的示意性表示图。
图3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单效吸收式热变换器的基本构造的示意图。
图4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双效吸收式热变换器的基本构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使用从用于生产聚烯烃的聚合反应回收的热量来产生蒸汽的方法和系统。根据本发明,在利用吸收质和吸收剂溶液的吸收式热变换器的至少一个单级(单效)吸收循环中,将来自聚合反应的冷却流体用作热源。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吸收质和吸收剂溶液为二元流体(也称为“二元工作流体”)。
本文中所用的术语“工作流体”是指设计用于热力学循环中的介质。
在吸收循环的两个不同步骤中使用来自聚合反应冷却流体的热量。所述热量用于加热蒸发器,而且,所述热量还用于加热吸收式热变换器的发生器。当冷凝的吸收质从反应器的冷却水带走已经吸收到其冷却回路中的热量时,在蒸发器中发生所述吸收质的蒸发。类似地,使用在已经吸收到其冷却回路中的热量来加热发生器中的吸收质吸收剂溶液。
本发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使所述聚合反应与冷却流体热连通,使得冷却流体从所述反应移出热量,
(b)使聚合反应冷却流体在蒸发器中与来自二元工作流体的冷凝物热连通(也称为“热接触”),从而使冷凝物至少部分气化以形成蒸气;
(c)使所述蒸气在吸收器中与所述二元工作流体接触,其中,通过吸收所述蒸气,使该二元工作流体被稀释;
(d)提供冷凝物的源与吸收器中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接触,从而使冷凝物转变为在更高温度下的蒸汽,
(e)使用来自聚合反应冷却流体的热量,将发生器中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加热至足以产生吸收质蒸气和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也称为“富集的二元工作流体”)的温度;使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返回,以用于吸收步骤(c),优选地,在此之前,在其中与来自所述吸收器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的同流式热交换器中对该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进行加热;
(f)通过与更低温度的冷凝器的热交换接触,使吸收质蒸气冷凝以形成冷凝的吸收质,并且,使该冷凝的吸收质返回,以在步骤(b)的蒸发器中进行气化。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吸收循环包括两个压力区。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步骤(f)中,在使冷凝的吸收质返回到步骤(b)的蒸发器之前,将该冷凝的吸收质泵压为更高的压力。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将在步骤(e)的发生器中获得的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首先泵压为更高的压力,然后,在将其返回到步骤(c)的吸收器之前,在同流式热交换器(节能器)中进行加热。
根据优选实施方案,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使所述聚合反应与冷却流体热接触,使得该冷却流体从所述反应移出热量,
(b)使聚合反应冷却流体在蒸发器中与来自二元工作流体的冷凝物热接触,从而使冷凝物至少部分气化以形成蒸气;
(c)使所述蒸气在吸收器中与所述二元工作流体接触,其中,通过吸收所述蒸气,使该二元工作流体被稀释;
(d)提供冷凝物的源与吸收器中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接触,从而使冷凝物转变为在更高温度下的蒸汽,
(d1)进一步提供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与返回的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之间在同流式热交换器(节能器)中的热交换接触;
(d2)使所述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在膨胀阀中膨胀,
(e)利用来自聚合反应冷却流体的热量,将发生器中的膨胀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加热至足以产生吸收质蒸气和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的温度;(e1)将该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泵压为更高的压力,然后,在步骤(d1)的同流式热交换器中对所述经泵压的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进行加热并将所述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返回到步骤(c)的吸收器中;
(f)通过与更低温度的冷凝器的热交换接触,使吸收质蒸气冷凝以形成冷凝的吸收质,以及(f1)将冷凝的吸收质泵压(pump)至更高的压力,然后,使其返回到步骤(b)的蒸发器中。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利用吸收循环由蒸汽冷凝物产生的蒸汽是低压蒸汽。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如果期望高压的话,可对所述低压蒸汽进行压缩以获得高压蒸汽,且温度升高。这可通过如下实现:使用热压机,将所产生的低压蒸汽与高压蒸汽组合;或者,对所述低压蒸汽进行机械压缩。优选地,使用热压机对所产生的蒸汽进行再压缩。
在另一实施方案中,本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第一吸收循环的步骤(iii)中所产生的蒸汽用作用于第二吸收循环的热源,并且,利用所述第二吸收循环,由冷凝物产生蒸汽。在该实施方案中,来自聚合反应的冷却流体在第一吸收循环中用作热源,该第一吸收循环用于由冷凝物产生蒸汽,而且,所述产生的蒸汽在第二吸收循环中用作热源,该第二吸收循环用于由冷凝物产生蒸汽。在第一吸收循环的两个不同步骤中使用来自聚合反应冷却流体的热量。所述热量用于加热蒸发器,而且,所述热量还用于加热发生器。在第二吸收循环的两个不同步骤中使用来自利用第一吸收循环产生的蒸汽的热量。所述热量用于加热蒸发器,而且,所述热量还用于加热发生器。优选地,利用第二吸收循环产生的蒸汽是高压蒸汽。
优选地,所述第二吸收循环包括两个压力区。
根据一个具体实施方案,所述第二吸收循环利用吸收质和吸收剂溶液,且包括以下步骤:
i1)利用来自使用该第一吸收循环产生的蒸汽的热量,使冷凝的吸收质气化,从而产生吸收质蒸气,
ii1)使吸收质蒸气暴露于吸收剂溶液,使得该吸收质蒸气被吸收剂溶液吸收,从而稀释该吸收剂溶液并产生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
iii1)从所述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移出至少部分热量,并且,利用所述移出的热量,由与所述吸收循环热连接的冷凝物产生蒸汽,
iv1)使用来自利用第一吸收循环产生的蒸汽的热量,将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加热至足以使吸收质气化的温度以产生吸收质蒸气和浓吸收剂溶液;使该浓吸收剂溶液返回,以用于吸收步骤(ii1),
v1)使该吸收质蒸气冷凝以形成冷凝的吸收质,并且,使该冷凝的吸收质返回,以在步骤(i1)中进行气化。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吸收循环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在步骤(iii1)后,从所述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进一步移出至少部分热量,并且,在将步骤(iv1)中获得的浓吸收剂溶液返回到吸收步骤(ii1)之前,利用所述移出的热量加热所述浓吸收剂溶液。
优选地,步骤(iii1)中产生的蒸汽是高压蒸汽。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包括第一和第二吸收循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使所述聚合反应与冷却流体热连通,使得冷却流体从所述反应移出热量,
(b)使聚合反应冷却流体在第一蒸发器中与来自二元工作流体的冷凝物热连通(也称为“热接触”),从而使冷凝物至少部分气化以形成蒸气;
(c)使所述蒸气在第一吸收器中与所述二元工作流体接触,其中,通过吸收所述蒸气,使该二元工作流体被稀释;
(d)提供冷凝物的源与第一吸收器中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接触,从而使冷凝物转变为在更高温度下的蒸汽,
(e)利用来自聚合反应冷却流体的热量,将第一发生器中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加热至足以产生吸收质蒸气和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的温度;使该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返回,以用于吸收步骤(c),优选地,在此之前,在其中与来自所述第一吸收器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的第一同流式热交换器中对该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进行加热;
(f)通过在更低温度的第一冷凝器处的热交换接触,使吸收质蒸气冷凝以形成冷凝的吸收质,并使该冷凝的吸收质返回,以在步骤(b)的第一蒸发器中进行气化,以及
(g)使步骤(d)中产生的蒸汽在第二蒸发器中与来自二元工作流体的冷凝物热接触,从而使冷凝物至少部分气化以形成蒸气;
(h)使所述蒸气在第二吸收器中与所述二元工作流体接触,其中,通过吸收所述蒸气,使该二元工作流体被稀释;
(i)提供冷凝物的源与第二吸收器中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接触,从而使冷凝物转变为在更高温度下的蒸汽,
(j)利用来自步骤(d)中产生的蒸汽的热量,将第二发生器中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加热至足以产生吸收质蒸气和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的温度;使该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返回,以用于吸收步骤(h),优选地,在此之前,在其中与来自所述第二吸收器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的第二同流式热交换器中对该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进行加热;
(k)通过在更低温度的第二冷凝器处的热交换接触,使吸收质蒸气冷凝以形成冷凝的吸收质,并使该冷凝的吸收质返回,以在步骤(g)的第二蒸发器中进行气化。
优选地,所述第一吸收循环包括两个压力区,且所述第二吸收循环包括两个压力区。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步骤(k)中,在使冷凝的吸收质返回到步骤(g)的第二蒸发器之前,将该冷凝的吸收质泵压为更高的压力。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将在步骤(j)的第二发生器中获得的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首先泵压为更高的压力,然后,在将其返回到步骤(h)的第二吸收器之前,在同流式热交换器(节能器)中进行加热。
根据优选实施方案,采用两级吸收循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使所述聚合反应与冷却流体热接触,使得该冷却流体从所述反应中移出热量,
(b)使聚合反应冷却流体在第一蒸发器中与来自二元工作流体的冷凝物热接触,从而使冷凝物至少部分气化以形成蒸气;
(c)使所述蒸气在第一吸收器中与所述二元工作流体接触,其中,通过吸收所述蒸气,使该二元工作流体被稀释;
(d)提供冷凝物的源与第一吸收器中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接触,从而使冷凝物转变为在更高温度下的蒸汽,
(d1)进一步提供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与返回的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之间在第一同流式热交换器(节能器)中的热交换接触;
(d2)使所述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在第一膨胀阀中膨胀,
(e)利用来自聚合反应冷却流体的热量,将第一发生器中的膨胀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加热至足以产生吸收质蒸气和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的温度;(e1)将该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泵压至更高的压力,然后,在步骤(d1)的第一同流式热交换器中对所述经泵压的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进行加热,并使所述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返回到步骤(c)的第一吸收器中;
(f)通过在更低温度的第一冷凝器处的热交换接触,使吸收质蒸气冷凝以形成冷凝的吸收质,以及(f1)将冷凝的吸收质泵压至更高的压力,然后,返回至步骤(b)的第一蒸发器;
(g)使步骤(d)中产生的蒸汽在第二蒸发器中与来自二元工作流体的冷凝物热接触,从而使冷凝物至少部分气化以形成蒸气;
(h)使所述蒸气在第二吸收器中与所述二元工作流体接触,其中,通过吸收所述蒸气,使该二元工作流体被稀释;
(i)提供冷凝物的源与第二吸收器中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接触,从而使冷凝物转变为在更高温度下的蒸汽,
(i1)进一步提供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与返回的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之间在第二同流式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接触;
(i2)使所述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在第二膨胀阀中膨胀,
(j)利用来自步骤(d)中产生的蒸汽的热量,将第二发生器中的膨胀的稀释的二元工作流体加热至足以产生吸收质蒸气和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的温度;
(j1)将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泵压为更高的压力,然后,在步骤(i1)的第二同流式热交换器中对所述经泵压的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进行加热并将所述浓缩的二元工作流体返回到步骤(h)的第二吸收器中;
(k)通过在更低温度的第二冷凝器处的热交换接触,使吸收质蒸气冷凝以形成冷凝的吸收质,以及(k1)将冷凝的吸收质泵压至更高的压力,然后,返回至步骤(g)的第二蒸发器。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吸收剂/吸收质溶液为选自如下的二元工作流体:溴化锂(LiBr)/水和氨/水、或者醇/醇、醇/酰胺、醇和酮、胺/醇、醇/盐。
优选地,吸收质为水且吸收剂溶液为LiBr水溶液。更优选地,LiBr吸收剂溶液的浓度为至少58重量%,即:水溶液包含至少58重量%的溴化锂。且更优选地,LiBr吸收剂溶液的浓度为58重量%-65重量%。
在采用单或双吸收循环的方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中,聚合反应在反应器中进行且包括以下步骤:
-向所述反应器中引入一种或多种烯烃反应物、聚合催化剂和稀释剂,并同时使所述反应物、催化剂和稀释剂循环,
-使所述一种或多种烯烃反应物聚合,以产生基本上包含液体稀释剂和固体烯烃聚合物颗粒的聚合物淤浆,
-使用该冷却流体控制该反应器的温度,并且,通过与所述冷却流体热接触的工作流体,从所述冷却流体回收至少一部分热能,
-使所述聚合物淤浆沉降,和
-将该沉降的聚合物淤浆排出所述反应器。
本发明可适用于产生如下流出物的任何过程,所述流出物包括悬浮在包含稀释剂和未反应单体的液体介质中的粒状聚合物固体的淤浆。这样的反应过程包括本领域中称为颗粒形式聚合的那些。
本发明特别适合于用于制造粒状烯烃聚合物的聚合过程,所述聚合过程由以下组成:烯烃例如C2~C8烯烃在含有待聚合单体的稀释剂中的催化聚合,聚合淤浆在环流反应器中循环,其中,该环流反应器中进料有起始物料并且从该环流反应器中移出形成的聚合物。合适单体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每个分子具有2~8个碳原子的那些,例如,乙烯、丙烯、丁烯、戊烯、丁二烯、异戊二烯、1-己烯等。
聚合反应可在50~120℃的温度下、优选在70~115℃的温度下、更优选在80~110℃的温度下,且在20~100巴的压力下、优选在30~50巴的压力下、更优选在37~45巴的压力下进行。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特别适合于乙烯在异丁烷稀释剂中的聚合。合适的乙烯聚合包括但不限于乙烯的均聚、乙烯和更高级的1-烯烃共聚单体(例如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或1-癸烯)的共聚。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共聚单体为1-己烯。在另一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是在用于制造双峰聚乙烯(PE)的乙烯聚合方面进行描述的。“双峰PE”是指使用两个彼此串联连接的反应器制造的PE。
乙烯在液体稀释剂中在催化剂、任选的助催化剂、任选的共聚单体、任选的氢气和任选的其它添加剂的存在下聚合,从而产生聚合淤浆。
本文中所用的术语“聚合淤浆”或“聚合物淤浆”或“淤浆”基本上是指至少包括聚合物固体和液相的多相组合物并且允许在该过程中至少局部地存在第三相(气体),其中液相为连续相。所述固体包括催化剂和聚合的烯烃,例如聚乙烯。所述液体包括惰性稀释剂(例如异丁烷)、溶解的单体例如乙烯、共聚单体、分子量控制剂(例如氢气)、抗静电剂、防垢剂、清除剂、和其它操作助剂。
合适的稀释剂是本领域公知的,并且包括但不限于烃稀释剂例如脂族、脂环族和芳族的烃溶剂,或者这样的溶剂的卤代形式。优选的溶剂为:C12或更低级的、直链或支化的饱和烃;C5-C9的饱和脂环族或芳族的烃。溶剂的非限制性的示例性实例为丁烷、异丁烷、戊烷、己烷、庚烷、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甲基环戊烷、甲基环己烷、异辛烷、苯、甲苯和二甲苯。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稀释剂为异丁烷。然而,应从本发明清楚,根据本发明,也可应用其它稀释剂。
合适的催化剂是本领域公知的。根据本发明,术语“催化剂”在本文中定义为导致共聚反应速率变化且在反应中自身不消耗的物质。合适催化剂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铬,例如负载在二氧化硅或铝上的那些;有机金属催化剂,包括本领域中称作“齐格勒”或“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那些;茂金属催化剂等。本文中所用的术语“共催化剂”是指可与催化剂一起使用以改善聚合反应期间催化剂活性的材料。
根据另一实施方案,本发明方法还可应用于由两个满液体环流反应器组成的双环流聚合反应器,其包括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所述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通过第一反应器的为了将淤浆从该第一反应器排到所述第二反应器而连接的一个或多个沉降腿串联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用于对烯烃聚合反应进行冷却的系统,特征在于,使用吸收式热变换器从所述聚合反应移出热量。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用于对聚合反应进行冷却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从所述聚合反应移出热量;使用吸收式热变换器并使用所述泵以产生蒸汽。
本发明还提供聚烯烃生产单元,其包括:用于将单体、共聚单体、稀释剂、聚合催化剂并任选地将氢气进料到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中的装置;反应器系统,其包含限定聚合物淤浆流动路径的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用于将所述聚合物淤浆排出所述聚合反应器的一条或多条管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与至少一个吸收式热变换器中所包含的发生器和蒸发器热结合,所述热变换器进一步包含与至少一个蒸汽产生单元热结合的吸收器。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聚烯烃生产单元包括:
-用于将单体、共聚单体、稀释剂并且任选地将氢气进料到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中的装置;
-用于将聚合催化剂进料到所述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中的装置,
-反应器系统,其包含限定了聚合物淤浆流动路径的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所述淤浆基本上由至少一种单体、共聚单体、聚合催化剂、液体稀释剂和固体烯烃共聚物颗粒组成,
-用于将所述聚合物淤浆排出所述聚合反应器的一条或多条管线,
-稀释剂/单体回收系统,其配置用于由从所述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排出的淤浆分离大部分液体稀释剂;
-分馏系统,其配置用于处理从稀释剂/单体回收系统排出的一部分液体稀释剂并提供回收的液体稀释剂;和
-挤出/出料(loadout)系统,其具有配置用于对从稀释剂/单体回收系统中的淤浆收取的聚烯烃颗粒进行挤出和造粒的挤出机/造粒机,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与至少一个吸收式热变换器中所包含的发生器和蒸发器热结合,所述热变换器进一步包含与至少一个蒸汽产生单元热结合的吸收器。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蒸汽冷凝物管线配置用于在至少一个吸收式热变换器的吸收器中与热交换器热接触。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可进一步将压缩机与所述与吸收式热变换器结合,以便由利用所述至少一个吸收式热变换器产生的蒸汽产生高压蒸汽。优选地,所述压缩机为热压机。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与单级(或单效)吸收式热变换器200可操作地连接的单环流反应器300。该单环流反应器300包括互联管301。应当理解,虽然环流反应器300示为具有两根垂直管301,但是,所述环流反应器300可配备有更多根管,例如四根或更多根管,例如六根垂直管,例如4~20根垂直管。管段301的垂直部分装配有热夹套302。通过在反应器300的这些夹套302中循环309的冷却水来提取聚合热。
可将反应物例如稀释剂、单体、任选的共聚单体和反应添加剂通过管线303引入到反应器300中。可将催化剂(任选地与共催化剂或活化剂一起)注入到该反应器中。
通过一个或多个泵(例如轴流泵304)使聚合淤浆如箭头305所示在整个环流反应器300中定向循环。所述泵可由电动机306驱动。本文中所用的术语“泵”包括通过例如活塞或一组旋转叶轮307而进行压缩驱动、提高流体压力的任意设备。
反应器300可进一步装有一个或多个用于将聚合物淤浆排到产物回收区308的沉降腿(未示出)。
所述沉降腿可装有产物取出阀或排出阀。所述排出阀可为任意类型的阀门,当所述阀门完全打开时,其可允许聚合物淤浆的连续或周期性排出。可适当地使用角阀或球阀。例如,所述阀门可具有这样的结构:防止固体物质在该阀门的主体部分积聚或沉淀。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对排出阀的类型和结构进行选择。在排出阀每次打开时,使所述腿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排放。在沉降腿中沉降的聚合物淤浆可通过一条或多条产物回收管线移出至例如产物回收区308。
沉降的聚合物淤浆可连续地或周期性地从环流反应器300排出到所述产物回收区308中。本文中所用的“产物回收区”包括但不限于经加热的或未经加热的闪蒸管线、闪蒸罐、旋风分离器、过滤器和关联的蒸气回收和固体回收系统,或者在若干反应器串联连接时通向另一反应器的输送管线或所述另一反应器。
当所述沉降腿的下游不存在反应器时,可将取出的淤浆减压并通过例如经加热或未经加热的闪蒸管线输送至闪蒸罐,在所述闪蒸罐中,将聚合物和未反应的单体和/或共聚单体以及稀释剂分离。可进一步在吹扫塔(purgecolumn)中完成聚合物的脱气。
当所述沉降腿的下游存在至少一个反应器时,将取出的淤浆通过与所述沉降腿连接的输送管线输送至下一个反应器。通过将所述淤浆在其中压力低于沉降腿出口处压力的位置处注入到下游反应器中,使得输送成为可能。
本发明涵盖了根据本发明与至少一个吸收式热变换器热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环流反应器,其中,所述环流反应器可并联或串联使用。
管段301的垂直部分装配有热夹套302。通过在这些夹套302中循环309的冷却水来提取聚合热。冷却水201进入到垂直管301的夹套302中并且经由互连管310循环309穿过下一个反应器夹套302。冷却水202离开反应器夹套。冷却水202进一步与吸收式热变换器200热连接。任选地,冷却水202还可并联地与单独的冷却系统(未示出)例如蒸发冷却器热连接。这示意地以箭头310说明。这提供了这样的优点:当吸收式热变换器由于例如维修而停机时,存在备用的系统。
吸收式热变换器200包括蒸发器203和吸收区204、发生器205和冷凝器206。来自反应器的冷却水202与蒸发器203和发生器205热接触。该吸收式热变换器使用吸收质/吸收剂二元流体作为工作流体。
吸收质可为水且吸收剂可为溴化锂水溶液。
将吸收质计量207进入蒸发器部分203中。来自与蒸发器203热接触的冷却水202的热量使吸收质蒸发以产生吸收质蒸气(其以箭头208示意性地说明)。因此,冷却水通过与蒸发器203热接触而被冷却,并使冷却水返回以冷却反应器,如箭头201所示。
吸收质蒸气208进入到吸收器204(本文中也称为吸收区204)中。在吸收区204中,所引入的吸收剂溶液209容易地吸收吸收质蒸气208。随着吸收剂溶液210吸收吸收质,吸收剂溶液210变稀释,在本文中称为“稀溶液”(在下文中,也可互换地称为“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或“吸收质-吸收溶液”或“稀吸收溶液”、或“经稀释的吸收溶液”或“稀释溶液”210)。
在吸收器204中所含的热交换器211中对稀溶液210进行冷却。来自稀溶液210的热量用于所述热交换器211中,以便从自聚合单元回收的蒸汽冷凝物212产生蒸汽213。将冷却的稀溶液210送至节能器215,在节能器215中,其通过热交换被进一步冷却,而且,将该进一步冷却的稀溶液214通过膨胀阀218送至发生器205。
发生器205包括热导管(heat pipe)216,通过热导管216,使来自反应器300的水202循环。发生器205还与冷凝器206接触。冷凝器206需要通常来自冷却系统的冷水流217。将稀溶液214引入到发生器205中,在该发生器205中,使其沸腾。沸腾动作使吸收质变为离开稀溶液的吸收质蒸气219,所述稀溶液在沸腾时变成经浓缩的222,其在下文中称为“浓溶液”(在本文中,也可互换地称为“吸收剂溶液”或“浓吸收剂溶液”或“浓吸收溶液”)。将吸收质蒸气219吸引至冷凝器206的盘管217。优选地,冷水循环通过盘管217。将吸收质蒸气冷凝229至液体池220,在液体池220中,将其收集并用泵221泵送回蒸发器部分203。吸收剂溶液变成经浓缩的222并经由节能器215向回泵送223,在该节能器215中,将其预热。在节能器215中,在稀溶液210与浓溶液222之间进行热交换。然后,将经预热的浓吸收剂溶液209返回至吸收区204。
使用吸收式热变换器,根据图1的系统容许有效地利用聚合反应期间产生的热量以从自聚合单元回收的蒸汽冷凝物产生蒸汽。
图2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案的二级(在本文中,也可互换地称为“两级”或“双效”)吸收式热变换器400,其与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未示出)的热导管热连接。
从聚合反应器出来的冷却水602与第一吸收式热变换器600热连接,在第一吸收式热变换器600中,所述冷却水602被冷却并将其返回至反应器。任选地,冷却水还可并联地与单独的冷却系统(未示出)例如蒸发冷却器热连接。这具有这样的优点:当吸收式热变换器由于例如维修而停机时,存在备用的系统。
第一吸收式热变换器600包括第一蒸发器603、第一吸收区604、第一发生器605和第一冷凝器606。来自反应器的冷却水602与第一蒸发器603和第一发生器605热接触,并用于加热第一蒸发器603和第一发生器605这两者。该吸收式热变换器使用吸收质/吸收剂二元流体作为工作流体。
冷凝的吸收质计量607进入第一蒸发器603中。来自与第一蒸发器603热接触的冷却水602的热量使吸收质蒸发以产生吸收质蒸气(其以箭头608示意性地说明)。因此,冷却水通过与第一蒸发器603热接触而被冷却,并使冷却水返回以冷却反应器,如箭头601所示。
吸收质蒸气608进入到第一吸收器604中。在第一吸收器604中,所引入的吸收剂溶液609容易地吸收吸收质蒸气608。随着吸收剂溶液610吸收吸收质,吸收剂溶液610变稀释,在本文中称为“稀的吸收剂溶液”、“稀溶液”或“稀释溶液”610。
在第一吸收器604中所含的第一热交换器611中对稀溶液610进行冷却。来自稀溶液610的热量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611中,以便从自聚合单元回收的蒸汽冷凝物612产生蒸汽613。将冷却的稀溶液610送至第一节能器615,在第一节能器615中,其通过热交换被进一步冷却。将该进一步冷却的稀溶液614通过膨胀阀618送至第一发生器605。
第一发生器605包括热导管616,通过热导管616,使来自反应器600的水602循环。第一发生器605还与第一冷凝器606接触。第一冷凝器606使用通常来自冷却系统的冷水流617。将稀溶液614引入到第一发生器605中,在该第一发生器605中,使其沸腾。沸腾动作使吸收质变为离开稀溶液的吸收质蒸气619,所述稀溶液在沸腾时变成经浓缩的622。将吸收质蒸气619吸引至第一冷凝器606的盘管617。优选地,冷水循环通过盘管617。将吸收质蒸气冷凝629至液体池620,在液体池620中,对其进行收集。用泵621对冷凝的吸收质620进行加压。使该经加压的冷凝的吸收质607返回至第一蒸发器部分603。吸收剂溶液变成经浓缩的622并经由第一节能器615向回泵送623,在该第一节能器615中,将其预热。在第一节能器615中,在稀溶液610与浓溶液622之间进行热交换。然后,将经预热的吸收剂溶液609返回至第一吸收器604。
将利用第一吸收式热变换器600产生的蒸汽613用作用于第二吸收式热变换器700的热源,而且,所述第二吸收式热变换器700用于从自聚合加工单元(未示出)回收的蒸汽冷凝物412产生蒸汽413。
使利用第一吸收式热变换器600产生的蒸汽613在第二蒸发器403中与冷凝的吸收质407热接触,从而使冷凝的吸收质607气化以形成蒸气吸收质408。将所述蒸气吸收质408引入到第二吸收器404中。在第二吸收器404中,所引入的吸收剂溶液409容易地吸收吸收质蒸气408。随着吸收剂溶液410吸收吸收质,吸收剂溶液410变稀释(在下文中,可互换地称为“稀溶液”或“稀释溶液”410)。
在第二吸收器404中所含的第二热交换器411中对稀溶液410进行冷却。来自稀溶液410的热量用于所述热交换器411中,以便从自聚合单元回收的蒸汽冷凝物412产生蒸汽413。将冷却的稀溶液410送至第二节能器415,在第二节能器415中,其通过热交换被进一步冷却,而且,将该进一步冷却的稀溶液414通过膨胀阀418送至第二发生器405。
第二发生器405包括热导管416,通过热导管416,使利用第一吸收式热变换器产生的蒸汽613循环。第二发生器405还与第二冷凝器406接触。第二冷凝器406需要通常来自冷却系统的冷水流417。将稀溶液414引入到第二发生器405中,在该第二发生器405中,使其沸腾。沸腾动作使吸收质变为离开稀溶液的蒸气吸收质419,所述稀溶液在沸腾时变成经浓缩的422。将吸收质蒸气419吸引至第二冷凝器406的盘管417。优选地,冷水循环通过盘管417。将吸收质蒸气冷凝429至液体池420,在液体池420中,将其收集并用泵421泵送回第二蒸发器403。吸收剂溶液变成经浓缩的422并经由第二节能器415向回泵送423,在该第二节能器415中,将其预热。在第二节能器415中,在稀溶液410与浓溶液422之间进行热交换。然后,将经预热的吸收剂溶液409返回至第二吸收器404。
根据图2的采用双效吸收式热变换器的系统能够有效地利用聚合反应期间产生的热量以从自聚合单元回收的蒸汽冷凝物产生蒸汽(优选高压蒸汽)。
虽然已经根据本发明的当前优选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合理的变型和改进且这种变型在所述发明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本发明可通过其优选实施方案的如下实施例而进一步说明,但应该理解,仅为了说明目的而包括这些实施例并且这些实施例不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除非另有明确说明。
实施例
实施例1利用单级吸收式热变换器通过从聚合反应器的83℃的冷却水回收热能而产生蒸汽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系统包括与使用溴化锂水溶液作为二元工作流体的单级吸收式热变换器热连接的聚合反应器。
图3表示吸收式热变换器的根据本发明的基本构造的示意图,其中,Q为负荷(duty)(瓦特)且P为功率(瓦特)。该热变换器包含循环单元,所述循环单元用于提供包括如下的吸收循环:蒸发器100;吸收器101,发生器107;冷凝器109;以及在来往于吸收器101与发生器107的溶液通道(solutionpassages)之间的热交换器104(节能器)。来自反应器的热的冷却水15用于加热吸收泵送的第一发生器107和第一蒸发器100。从而,使用所述吸收式热变换器,将所述热的冷却水15冷却,并使该冷却水15返回16至反应器,以对聚合反应进行冷却。
将来自温度为83℃的冷却水15的部分热量提供给蒸发器100,该蒸发器100使吸收质(水)蒸发以产生水蒸气(其示例地以4表示),并将该水蒸气送至吸收区101,该吸收区101包括吸收器102自身以及热交换器103。吸收器(混合器)102用于进行混合并引起水蒸气4在浓溶液10中的吸收(水蒸气4和浓溶液10处于不同的相中)。
在吸收区101中,吸收剂溶液(溴化锂溶液)10具有比来自部分100的经蒸发的水低的蒸气压,且容易将水蒸气4吸收到该吸收剂溶液中。随着溴化锂溶液吸收水,其变稀释5(在下文中称为稀溶液5)。
吸收区101还包括热交换单元103,该热交换单元103利用在吸收过程期间产生的热量以从自聚合加工单元回收的蒸汽冷凝物12产生蒸汽9。以浓溶液10吸收水蒸气4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述热量在热交换单元(热交换器)103中被90℃的冷凝物12回收以产生蒸汽9。
然后,将稀溶液8输送通过节能器104,在该节能器104中,其被进一步冷却18并随后在膨胀阀105中进行膨胀,然后,将其送19至发生器107中。
将来自冷却水的部分热量在83℃的温度下提供给发生器107,以使稀溶液19中的水气化。将发生器107中所产生的蒸汽1送至冷凝器109。通过泵108,将发生器107中的溴化锂浓溶液6泵送7至节能器104以对该浓溶液进行预热。
当采用在水中浓度为约60重量%溴化锂的溴化锂浓溶液时且当发生器中的压力为约0.05巴时,获得最好的工作条件。
将经预热的浓溶液10返回至吸收器102。将水蒸气1送至冷凝器109,在冷凝器109中,通过冷源13使水蒸气1冷凝。根据本发明,当冷凝器109中的冷源13为最高20℃时,测得最好的结果。在该实施例中,将发生器107中所产生的蒸汽1送至冷凝器109并将该蒸汽1冷却至约30℃的温度。
然后,通过泵110,将冷凝水2压缩至高压,并使其返回到蒸发器100中。优选地,使用泵110,将冷凝水2加压至0.37巴。
来自聚合反应器的温度为83℃的冷却水15的部分热量提供给蒸发器100,该蒸发器100蒸发冷凝水以产生水蒸气4。优选地,蒸发器100处于约0.37巴的压力下。冷凝水3在约75℃下被蒸发。
使水蒸气4进入吸收器101中,在吸收器101中,水蒸气4被浓溶液10吸收,从而使该循环闭合。
表1示出了图3中所示的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系统的不同流的温度、压力、流量、蒸气分数。
表1
表1表明:当使用反应器的83℃的冷却水时,能够以1.4kg/s或5吨/h的流量产生102℃的低压蒸汽(1巴)。
循环的性能系数为:COP=573296.48/(584710.00+573406.42)=0.49。
吸收式热变换器的使用使我们能够以令人满意的速度生产低压蒸汽(1巴),例如,使用约1000m3/h的冷却水流量以及78℃、83℃和88℃的冷却水温度,蒸汽流量分别为4.5吨/h、5吨/h和5.5吨/h。
利用吸收式热变换器产生的蒸汽为低压蒸汽。为了获得高压蒸汽,使用热压机。
热压机用于夹带(entrain)低压流体并将其压缩至可重新使用的中间压力/温度。
热压机使用高压蒸汽或高压气体作为原动流体(motive fluid)。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原动流体为处于189℃和12巴下的高压蒸汽,其可现场得到。原动流体进入蒸汽室(steam chest)并通过缩扩喷嘴进行膨胀。高速流体夹带在吸入口处进入的处于102.2℃和1巴的低压蒸汽,使高速流体和低压蒸汽两者均强制进入混合室中,在该混合室中,对这两种流体进行组合。然后,通过扩散器(diffuer),将混合流体在120℃和2巴下再压缩至中间(intermediate)压力,该扩散器起到反向喷嘴(nozzle in reverse)的作用,将速度能再转变为压力能。在流量比(原动流体的流量/低压蒸汽的流量)为0.28时获得最好的结果。
至少一个吸收式热变换器与一个用以产生高压蒸汽的热压机的结合是特别成本有利的,因为该热压机不需要任何能量输入。
实施例2利用两级吸收式热变换器通过从聚合反应器的83℃的冷却水回收热能而产生蒸汽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系统包括与使用溴化锂水溶液作为二元工作流体的两级吸收式热变换器热连接的聚合反应器。
图4表示两级吸收式热变换器的根据本发明的基本构造的示意图。该热变换器包含两个循环单元,所述循环单元用于提供两个吸收循环,其中,第一吸收循环包括:第一蒸发器100;第一吸收器101,第一发生器107;第一冷凝器109;以及在来往于第一吸收器101与第一发生器107的溶液通道之间的第一热交换器104(节能器),第二吸收循环包括:第二蒸发器500;第二吸收器501,第二发生器507;第二冷凝器509;以及在来往于第二吸收器501与第二发生器507的溶液通道之间的第二热交换器504(节能器),第一吸收循环和第二吸收循环通过蒸汽管路热连接,所述蒸汽利用第一吸收循环产生。来自反应器的热的冷却水15用于加热第一吸收单元的第一发生器107和第一蒸发器100。第一吸收循环中产生的蒸汽用于加热第二吸收循环的第二发生器507和第二蒸发器500。从而,使用第一吸收循环,对该热的冷却水15进行冷却,并使该冷却水15返回16至反应器,以对聚合反应进行冷却。
第一吸收循环中的溴化锂稀溶液19在发生器107中通过来自冷却水15(未示出)的热量进行加热,以产生水蒸气1和溴化锂浓溶液6。通过泵108的泵送动作,将溴化锂浓溶液6经由热交换器104输送到吸收器101。使在发生器107中产生的水蒸气1进入到冷凝器109中以进行冷凝。将冷凝的水蒸气2压缩和泵送110到蒸发器100中以进行蒸发4。蒸发器100中所需的蒸发热转移自反应器冷却水15的热量。
在吸收器102中,溴化锂浓溶液10吸收蒸发器100中所蒸发的水蒸气4,而且,在通过水吸收而稀释后,在热交换器103中对经稀释的溴化锂溶液5进行冷却,该热交换器103用于由蒸汽冷凝物12(其可现场得到)产生蒸汽9。
使稀释溶液58计量进入节能器104中,在该节能器104中,其被进一步冷却,然后返回18至发生器107。在发生器中,使稀释溶液19沸腾以产生水蒸气1和溴化锂浓溶液9。
将在第一吸收单元中产生的蒸汽9进一步用于第二吸收循环。
将来自蒸汽9的部分热量提供给第二蒸发器500,该第二蒸发器500蒸发吸收质(水)以产生水蒸气54。将水蒸气54送至第二吸收区501,该第二吸收区501包括第二吸收器502自身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03。第二吸收器(混合器)502用于进行混合并引起水蒸气54在浓溶液50中的吸收(水蒸气54和浓溶液50处于不同的相中)。
在第二吸收区501中,吸收剂溶液(溴化锂溶液)50具有比来自部分500的经蒸发的水低的蒸气压,且容易将水蒸气54吸收到该吸收剂溶液中。随着溴化锂溶液吸收水,其变稀释57(在下文中称为稀溶液57)。
第二吸收区501还包括第二热交换单元503,该第二热交换单元503利用在吸收过程期间产生的热量以从自聚合加工场所回收的蒸汽冷凝物55产生高压蒸汽59。以浓溶液50吸收水蒸气54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述热量在第二热交换单元(热交换器)503中被冷凝物55回收以产生蒸汽59。
然后,使稀溶液58输送通过第二节能器504,在该第二节能器504中,其被进一步冷却60并随后在膨胀阀505中进行膨胀,然后,将其送61至第二发生器107中。
将来自利用第一吸收循环产生的蒸汽9的部分热量提供给第二发生器507以使稀溶液61中的水气化。
当采用在水中浓度为约66.1重量%溴化锂的溴化锂浓溶液时而且当第二发生器507中的温度为95℃且第二发生器507中的压力为约0.088巴时,获得最好的工作条件。
将在第二发生器507中产生的蒸汽51送至第二冷凝器509。通过泵508,将第二发生器507中的溴化锂浓溶液62泵送65至节能器504,以对经泵送的浓溶液65进行预热。
使经预热的浓溶液50返回至吸收器502。将水蒸气51送至冷凝器509,在该冷凝器509中,通过从第一冷凝器109出来的冷源14,对水蒸气51进行冷凝。
然后,通过泵510将冷凝水52压缩至高压并使其返回53至蒸发器500,在蒸发器500中,使其蒸发54,之后使其进入吸收单元501,从而闭合该循环。
利用第二吸收循环产生的蒸汽约为2巴。
表2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系统的不同流的温度、压力、流量、蒸气分数。
表2
Figure BDA0000139735610000221
Figure BDA0000139735610000231
对于1000m3/h的冷却水流量和83℃的温度,该两级系统容许以约2.7吨/h的流量获得处于2巴和124℃高温的蒸汽59。
该两级吸收循环的性能系数为027。
与WO2009/010514的比较
WO2009/010514中所用的性能系数为所产生的热量与所消耗的电能之 (WO2009/010514的实施例1)。在WO2009/010514中,从聚合反应器冷却水回收的能量在更高的温度下重新使用,但是,以加入机械能作为代价。这将在下面示出。
例如,根据D1实施例1部分的表1第一行,通过消耗16.31kW的电能产生62.42kW的蒸汽。当考虑到该情况中的CO2排放时,对于锅炉为90%的一般效率以及以汽油、柴油或煤作为燃料的常规发电站中的发电为40%的一般效率而言,我们发现了以下等效性:
W=16.31kW,相当于16.31/04=40.78CO2排放
Qrec=62.42kW,相当于62.42/0.9=69.36CO2排放。
因此,性能系数以等效一次能量表示:
Qrec/W=69.36/40.78=1.70。
注意:Qevap=42.74kW,相当于42.74/0.9=47.49CO2排放(但是,对于以等效一次能量表示的COP来说,该项实际上为0,因为该能量是废热)
同样地,根据D1实施例1部分的表2第一行,该比较变为:
W=15.24kW,相当于15.24/0.4=38.10CO2排放
Qrec=39.34kW,相当于39.34/0.9=43.71CO2排放。
性能系数以等效一次能量表示:
Qrec/W=43.71/38.10=1.15。
注意:Qcvap=24.10kW,相当于24.1/0.9=26.78CO2排放(但是,对于以等效一次能量表示的COP来说,该项实际上为0,因为该能量是废热)
由本发明实施例1,表明:只要200W的机械能或电能就足以回收573kW的热能。
W=0.2kW,相当于0.2/0.4=0.5CO2排放
Qrec=573kW,相当于573/0.9=636.67CO2排放。
性能系数以等效一次能量表示
Qrec/W=636.67/0.5=1273
因此,对于相等的CO2排放,吸收式热变换器是优异的。
这表明:在本发明中,主要是热能在起作用,这是相对于要求输入大量机械能/电能的WO2009/10514的独特优点。

Claims (15)

1.使用从用于生产聚烯烃的聚合反应回收的热量来产生蒸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使所述聚合反应与冷却流体热接触,使得该冷却流体从所述反应移出热量,
(b)使至少部分所述冷却流体与至少一个利用吸收质和吸收剂溶液的吸收循环热接触,从而将热量从该冷却流体转移至所述吸收循环,利用所述循环以由冷凝物产生蒸汽,其中,该吸收循环包括
i)利用来自所述冷却流体的热量使冷凝的吸收质气化,从而产生吸收质蒸气,
ii)使该吸收质蒸气暴露于该吸收剂溶液,使得该吸收质蒸气被该吸收剂溶液吸收,从而稀释该吸收剂溶液并产生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
iii)从所述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移出至少部分热量,并且,利用所述移出的热量,由与所述吸收循环热连接的冷凝物产生蒸汽,
iv)利用来自该冷却流体的热量,将该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加热至足以使该吸收质气化的温度以产生吸收质蒸气和浓吸收剂溶液;使该吸收剂溶液返回,以用于该吸收步骤(ii),
v)使该吸收质蒸气冷凝以形成冷凝的吸收质,并且,使该冷凝的吸收质返回,以在步骤(i)中进行气化。
2.权利要求1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在步骤(iii)后,从所述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进一步移出至少部分热量,并且,在将步骤(iv)中获得的浓吸收剂溶液返回到吸收步骤(ii)之前,利用所述移出的热量加热所述浓吸收剂溶液。
3.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吸收循环包括两个压力区。
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使用热压机,进一步对步骤(b)中所产生的蒸汽进行加压。
5.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将第一吸收循环的步骤(iii)中所产生的蒸汽用作用于第二吸收循环的热源,并且,利用所述第二吸收循环,由冷凝物产生蒸汽。
6.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吸收循环包括两个压力区。
7.权利要求5或6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吸收循环利用吸收质和吸收剂溶液,且包括以下步骤:
i1)利用来自使用该第一吸收循环产生的蒸汽的热量,使冷凝的吸收质气化,从而产生吸收质蒸气,
ii1)使该吸收质蒸气暴露于该吸收剂溶液,使得该吸收质蒸气被该吸收剂溶液吸收,从而稀释所述吸收剂溶液并产生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
iii1)从所述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移出至少部分热量,并且,利用所述移出的热量,由与所述吸收循环热连接的冷凝物产生蒸汽,
iv1)利用来自使用该第一吸收循环产生的蒸汽的热量,将该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加热至足以使该吸收质气化的温度以产生吸收质蒸气和浓吸收剂溶液;使该浓吸收剂溶液返回,以用于该吸收步骤(ii1),
v1)使该吸收质蒸气冷凝以形成冷凝的吸收质,并且,使该冷凝的吸收质返回,以在步骤(i1)中进行气化。
8.权利要求7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在步骤(iii1)后,从所述经稀释的吸收剂溶液进一步移出至少部分热量,并且,在将步骤(iv1)中获得的浓吸收剂溶液返回到该吸收步骤(ii1)之前,利用所述移出的热量加热所述浓吸收剂溶液。
9.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步骤(iii1)中所产生的所述蒸汽为高压蒸汽。
10.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所述吸收质为水且所述吸收剂溶液为LiBr水溶液。
11.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该LiBr吸收剂溶液的浓度为至少58重量%。
12.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中,所述LiBr吸收剂溶液的浓度为58重量%-65重量%。
13.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该聚合反应在反应器中进行且包括以下步骤:
-向所述反应器中引入一种或多种烯烃反应物、聚合催化剂和稀释剂,并同时使所述反应物、催化剂和稀释剂循环,
-使所述一种或多种烯烃反应物聚合,以产生基本上包含液体稀释剂和固体烯烃聚合物颗粒的聚合物淤浆,
-使用该冷却流体控制该反应器的温度,并且,利用与所述冷却流体热接触的吸收循环,从所述冷却流体回收至少一部分热能,
-使所述聚合物淤浆沉降,和
-将该沉降的聚合物淤浆排出所述反应器。
14.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的方法在对用于生产聚烯烃的聚合反应进行冷却中的用途。
15.聚烯烃生产单元,包括:
用于将单体、共聚单体、稀释剂、聚合催化剂并且任选地将氢气进料到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中的装置;
反应器系统,其包含限定聚合物淤浆流动路径的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所述反应器装配有用于对所述反应器进行冷却的热夹套,
用于将所述聚合物淤浆排出所述聚合反应器的一条或多条管线,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聚合反应器与适合进行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的方法的至少一个吸收式热变换器中所包含的发生器和蒸发器热结合,所述热变换器进一步包含与至少一个蒸汽产生单元热结合的吸收器。
CN201080038778.1A 2009-07-01 2010-07-01 使用从聚合反应回收的热量来产生蒸汽的方法 Active CN1025486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9164262A EP2281627A1 (en) 2009-07-01 2009-07-01 Process for producing steam using heat recovered from a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EP09164262.9 2009-07-01
PCT/EP2010/059393 WO2011000925A1 (en) 2009-07-01 2010-07-01 Process for producing steam using heat recovered from a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8653A true CN102548653A (zh) 2012-07-04
CN102548653B CN102548653B (zh) 2015-04-29

Family

ID=40996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8778.1A Active CN102548653B (zh) 2009-07-01 2010-07-01 使用从聚合反应回收的热量来产生蒸汽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2) US8436109B2 (zh)
EP (2) EP2281627A1 (zh)
KR (1) KR101344545B1 (zh)
CN (1) CN102548653B (zh)
BR (1) BRPI1011797B1 (zh)
EA (1) EA020963B1 (zh)
ES (1) ES2661239T3 (zh)
HU (1) HUE036689T2 (zh)
MX (1) MX2011013934A (zh)
PL (1) PL2448664T3 (zh)
PT (1) PT2448664T (zh)
TR (1) TR201802736T4 (zh)
WO (1) WO201100092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6894A (zh) * 2015-05-26 2016-12-07 通用电器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热回收回路的褐煤干燥
CN109563259A (zh) * 2016-08-05 2019-04-02 科思创有限公司 制备聚醚多元醇的系统和方法
CN114728248A (zh) * 2019-12-13 2022-07-08 切弗朗菲利浦化学公司 丙烯的聚合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65641A3 (de) * 2007-11-28 2010-06-0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Betrieben eines Durchlaufdampferzeugers sowie Zwangdurchlaufdampferzeuger
KR101453636B1 (ko) * 2010-02-05 2014-10-22 토탈 리서치 앤드 테크놀로지 펠루이 폴리올레핀 제조 방법
US9193105B1 (en) * 2011-08-31 2015-11-24 Consolidated Nuclear Security, LLC Casting fine grained, fully dense, strong inorganic materials
EP2615119B1 (en) * 2012-01-12 2016-10-26 Evonik Degussa GmbH Cooling neutralized acrylic acid by means of an absorption chiller
CA2917125A1 (en) * 2013-07-10 2015-01-15 Renmatix, Inc. Energy recovery when processing materials with reactive fluids
US9328963B2 (en) 2013-07-10 2016-05-03 Renmatix, Inc. Energy recovery when processing materials with reactive fluids
US10487694B2 (en) 2015-12-08 2019-11-26 Applied Research Associates, Inc. Dry cooling system using thermally induced vapor polymerization
US9702596B2 (en) * 2015-12-08 2017-07-11 Applied Research Associates, Inc. Dry cooling system using thermally induced vapor polymerization
US9920658B2 (en) 2015-12-08 2018-03-20 Applied Research Associates, Inc. Dry cooling system using thermally induced vapor polymerization
US10752821B2 (en) 2015-12-08 2020-08-25 Applied Research Associates, Inc. Dry cooling systems using thermally induced polymerization
US10066142B2 (en) 2015-12-08 2018-09-04 Applied Research Associates, Inc. Dry cooling system using thermally induced vapor polymerization
JP6895024B2 (ja) * 2018-03-29 2021-06-30 エックスワイゼット エナジー グループ、エルエルシー 1次熱伝達ループ、発電サイクル・ループ、及び中間熱伝達ループを備える多重閉ループを使用して熱及び電力を生成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EP4255999A1 (en) 2020-12-07 2023-10-11 XYZ Energy Group, LLC Multiple loop power generation using super critical cycle fluid with split recuperator
CN113893794B (zh) * 2021-10-08 2022-06-28 江苏科利新材料有限公司 氯化聚乙烯的节能型生产系统
CN114225856A (zh) * 2021-12-01 2022-03-25 浙江智英石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乙烯选择性齐聚生产1-己烯的装置及工艺
EP4269758A1 (en) 2022-04-28 2023-11-01 Borealis AG Method for recovering energy
EP4269757A1 (en) 2022-04-28 2023-11-01 Borealis AG Method for recovering energy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04966B2 (en) * 1978-04-18 1988-03-30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Exothermic polymerization in a vertical fluid bed reactor system containing cooling means therein.
CN101004303A (zh) * 2007-01-08 2007-07-25 李华玉 两级与多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261054A (zh) * 2007-12-29 2008-09-10 清华大学 一种大温升吸收式热泵机组
EP2017291A1 (en) * 2007-07-16 2009-01-21 Total Petrochemicals Research Feluy Method for optimiz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a polymerization proces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4193A (en) * 1994-04-26 1996-12-17 York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bsorption-type refrige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BRPI0514170B1 (pt) 2004-08-27 2017-04-25 Chevron Phillips Chemical Co Lp sistema de fabricação para produzir poliolefina e método para operar um processo de fabricação de poliolefina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04966B2 (en) * 1978-04-18 1988-03-30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Exothermic polymerization in a vertical fluid bed reactor system containing cooling means therein.
CN101004303A (zh) * 2007-01-08 2007-07-25 李华玉 两级与多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EP2017291A1 (en) * 2007-07-16 2009-01-21 Total Petrochemicals Research Feluy Method for optimiz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a polymerization process.
CN101261054A (zh) * 2007-12-29 2008-09-10 清华大学 一种大温升吸收式热泵机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戴永庆: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及应用》", 31 March 2001, 机械工业出版社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6894A (zh) * 2015-05-26 2016-12-07 通用电器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热回收回路的褐煤干燥
CN106196894B (zh) * 2015-05-26 2019-08-30 通用电器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热回收回路的褐煤干燥
CN109563259A (zh) * 2016-08-05 2019-04-02 科思创有限公司 制备聚醚多元醇的系统和方法
CN109563259B (zh) * 2016-08-05 2022-02-08 科思创有限公司 制备聚醚多元醇的系统和方法
CN114728248A (zh) * 2019-12-13 2022-07-08 切弗朗菲利浦化学公司 丙烯的聚合
US11732068B2 (en) 2019-12-13 2023-08-22 Chevron Phillips Chemical Company Lp Polymerization of propyle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00925A1 (en) 2011-01-06
EP2281627A1 (en) 2011-02-09
US8436109B2 (en) 2013-05-07
US20130224078A1 (en) 2013-08-29
EP2448664B1 (en) 2017-11-29
CN102548653B (zh) 2015-04-29
BRPI1011797B1 (pt) 2018-02-06
ES2661239T3 (es) 2018-03-28
MX2011013934A (es) 2012-04-30
EA201270090A1 (ru) 2012-05-30
US20120088892A1 (en) 2012-04-12
BRPI1011797A2 (pt) 2016-03-22
TR201802736T4 (tr) 2018-03-21
KR101344545B1 (ko) 2013-12-26
HUE036689T2 (hu) 2018-07-30
EP2448664A1 (en) 2012-05-09
PT2448664T (pt) 2018-03-07
EA020963B1 (ru) 2015-03-31
KR20120028351A (ko) 2012-03-22
US8697819B2 (en) 2014-04-15
PL2448664T3 (pl) 2018-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8653A (zh) 使用从聚合反应回收的热量来产生蒸汽的方法
EP2167547B1 (en) Method for optimiz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a polymerization process
CN101808703B (zh) 通过吸收式制冷在蒸馏和聚合过程中进行冷却的方法
CN103285785B (zh) 喷动流化床反应器及其聚合物制备方法
CN105199031A (zh) 一种烯烃聚合方法及装置
CN106731441B (zh) 一种在烯烃聚合物生产中用于排放气回收的系统和方法
CN104592426A (zh) 一种烯烃聚合方法及装置
CN106362548A (zh) 一种环己烷氧化法生产环己酮过程中氧化尾气的处理方法
CN102389643A (zh) 一种烯烃聚合物生产中排放气回收的方法及装置
CN105585417A (zh) 一种聚乙烯装置尾气生产乙苯的方法
CN111099976A (zh) 用于混合碳四烯烃氢甲酰化制备碳五醛过程中的制冷循环系统及方法
CN102234340A (zh) 一种烯烃聚合反应的装置和方法
CN203196360U (zh) 丙烯醛的制造装置
EP4269758A1 (en) Method for recovering energy
CN109682166A (zh) 一种将气波制冷用于烯烃聚合工艺的排放物回收系统
CN103708989A (zh) 一种乙烯基甲苯生产中的脱氢系统
CN203668266U (zh) 一种乙烯基甲苯生产中的脱氢系统
CN111574340B (zh) 一种甲醇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的系统及方法
CN110652837B (zh) 氯乙烯精馏尾气溶剂法吸收方法及装置
EP4269757A1 (en) Method for recovering energy
CN115900409A (zh) 一种化学热泵耦合液态空气储能的装置系统及方法
CN111517926A (zh) 一种甲缩醛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的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enev Belgium

Applicant after: Total Petrochemicals Res Feluy

Address before: Belgium Senev (Eph)

Applicant before: Total Petrochemicals Res Feluy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TOTAL PETROCHEMICALS RES FELUY TO: TOTAL PETROCHEMICALS RESEARCH FELUY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