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1946B -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1946B
CN102481946B CN201180001212.6A CN201180001212A CN102481946B CN 102481946 B CN102481946 B CN 102481946B CN 201180001212 A CN201180001212 A CN 201180001212A CN 102481946 B CN102481946 B CN 1024819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oard
case side
steering gear
forwar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12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1946A (zh
Inventor
圷直人
长泽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81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19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19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19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这样一种结构,该结构即使在二次碰撞时也能够防止转向柱(6a)的后部向上方产生位移,有效地保护驾驶者。将盒(28)支承在车身侧托架上。在构成该盒(28)的上板部(29)与下板部(30)之间,以能够伴随着二次碰撞向前方产生位移的方式夹持壳体侧托架(13)的安装板部(14b)。将这些板部(29、30)向前方延伸到即使在伴随二次碰撞使得壳体侧托架(13)向前方产生了位移的状态下也能够对安装板部(14b)进行支承的位置。或者,在车身侧托架上设置具有同样功能的吊臂。

Description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该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能够一边吸收当发生碰撞事故时从驾驶者的身体施加在方向盘上的冲击能量,一边朝该方向盘的前方产生位移,特别是涉及这样一种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该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具备在与方向盘一起向前方产生位移的部分中的前端部分配置有构成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电动机的结构。
背景技术
机动车用转向装置如图6所示那样,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即,将方向盘1的旋转传递到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随着该输入轴3的旋转,推拉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4,在前车轮施加转向角。方向盘1被支承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上,该转向轴5以在轴向上贯穿了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该转向柱6上。另外,转向轴5的前端部通过万向联轴器7连接到中间轴8的后端部,将该中间轴8的前端部通过另一万向联轴器9连接到输入轴3。中间轴8能够传递转矩而且能够在冲击负荷的作用下收缩全长地构成。另外,按照这样的方式构成,即,当发生碰撞事故时,即使转向齿轮单元2朝后方产生位移,也能够防止通过转向轴5使方向盘1朝后方产生位移而朝向驾驶者的身体往上顶。
这样的机动车用转向装置在碰撞事故发生时为了保护驾驶者,需要形成为一边吸收冲击能量一边使方向盘向前方产生位移的结构。即,发生碰撞事故时,在机动车与其它机动车等碰撞的一次碰撞后,接着发生驾驶者的身体碰撞到方向盘1的二次碰撞。当发生该二次碰撞时,为了缓和被施加在驾驶者的身体上的冲击,相对于车身,以在伴随着二次碰撞产生的向前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下能够向前方脱落的方式,对支承了方向盘1的转向柱6进行支承,并且在与转向柱6一起向前方产生位移的部分与车身之间设置通过塑性变形而吸收冲击负荷的能量吸收构件,正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3的那样,这样的结构以往广泛得到实施。
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这样的结构,该结构在转向柱的前端部上安装了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以在冲击负荷作用下能够向前方脱落的方式,相互独立地相对于固定于车身的部分支承该转向柱和构成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在图7~图8中,作为这样的结构的例子,表示了申请人开发的、相互独立地在车身上支承了转向柱和壳体的以前的结构。
在转向柱6a的前端部上固定有壳体10,该壳体10对构成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减速器等构成部件进行收容。另外,在转向柱6a的内侧以仅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转向轴5a,在该转向轴5a的后端部,在从转向柱6a的后端开口突出了的部分上,使得方向盘1(参照图6)固定自如。而且,对于作为被固定在车身上的部分的车身侧托架11(参照图4及图5),以基于向前方的冲击负荷能够向前方脱落的方式支承转向柱6a及壳体10。
为此,将支承在转向柱6a上的中间部的柱侧托架12和支承在壳体10上的壳体侧托架13都以在向前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下向前方脱落的方式支承在车身上。这些托架12、13分别具有1~2个部位的安装板部14a、14b,在这些安装板部14a、14b上,分别形成在后端缘侧开口的切口15a、15b。而且,以覆盖这些切口15a、15b的状态,在这些托架12、13的靠左右两端的部分分别组装滑动板16a、16b。
这些滑动板16a、16b分别通过对在表面上例如形成了聚酰胺树脂(尼龙)、聚四氟化乙烯树脂(PTFE)等容易滑动的合成树脂制的层的碳素钢板、不锈钢板等金属薄板进行弯曲成形,形成为由连接板部将上下的板部的后端缘彼此连接了的大致U形。而且,在各个上下板部的相互匹配(对准;日文原文:整合)的部分,形成用于使得螺栓或双头螺栓贯穿的通孔。在将滑动板16a、16b安装在了安装板部14a、14b上的状态下,这些通孔与分别形成在这些安装板部14a、14b上的切口15a、15b匹配。安装在壳体侧托架13的安装板部14b上的滑动板16b在安装板部14b的前端缘卡定通过使形成于上板部的前端缘上的舌片向下方折曲或通过使形成于下板部的前端缘上的舌片向上方折曲而形成的卡定片,滑动板16b在组装到车身侧托架11之前不会不小心从这些安装板部14b脱落。
通过将贯穿了安装板部14a、14b的切口15a、15b及滑动板16a、16b的通孔的螺栓或双头螺栓与螺母螺纹接合,再将其紧固,由此将这些托架12、13支承在车身侧托架11上。二次碰撞时,该螺栓或双头螺栓随滑动板16a、16b一起从切口15a、15b脱出,容许转向柱6a及壳体10随各个托架11、12及方向盘1一起向前方产生位移。
另外,在图示例的情况下,在螺栓或双头螺栓与柱侧托架12之间设有图9所示那样的能量吸收构件20。而且,随着该柱侧托架12向前方产生位移,使该能量吸收构件20塑性变形,吸收从方向盘1通过转向轴5b及转向柱6a传递到了柱侧托架12的冲击能量。能量吸收构件20基本上与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能量吸收构件相同,分别通过软钢板等能够塑性变形的金属板进行弯曲成形而形成,具有基板部21和塑性变形部22。基板部21在中央部形成用于使得螺栓或双头螺栓贯穿的圆孔23。另外,向上方折曲该基板部21的后端缘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两处位置,做成卡定片24,使这些卡定片24的前侧面卡合在被安装于柱侧托架12的安装板部14a上的滑动板16a的后端缘上。而且,这些卡定片24为了实现基板部21相对于该滑动板16a的定位而设置。另外,塑性变形部22通过将从基板部21的前端缘中央部向前方伸出了的带状板部分的中间部朝下方折回180°成U形而形成。
这样的构成的能量吸收构件20相对于螺栓或双头螺栓支承各个基板部21,以相对于车身阻止了向前方的位移的状态结合。另外,将各个塑性变形部22的顶端缘卡定在设置了上述安装板部14a的柱侧托架12上。在该柱侧托架12的左右两侧在安装板部14a的下方部分通过弯曲成形形成用于碰上塑性变形部22的顶端缘的锚板部25。该锚板部25通过使设在安装板部14a的下方的下板部的后端部朝上方折曲而形成,能量吸收构件20的塑性变形部22配置在安装板部14a的下表面与下板部的上表面之间的空间内。
在二次碰撞时,螺栓或双头螺栓随滑动板16a及能量吸收构件20的基板部21一起从切口15a脱出,容许柱侧托架12向前方产生位移。而且,转向柱6a随该柱侧托架12一起向前方产生位移。此时,壳体侧托架13也从车身脱落,容许该壳体侧托架13向前方产生位移。而且,随着该柱侧托架12向前方产生位移,能量吸收构件20的塑性变形部22从图8所示状态到图10所示状态在使形成在上述带状板部分的中间部的折回部向该带状部分的顶端侧移动的方向上产生塑性变形。基于该塑性变形,对从驾驶者身体通过转向轴5a及转向柱6a传递到了柱侧托架12的冲击能量加以吸收,缓和被施加在驾驶者的身体上的冲击。
图示的例组装入了用于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为此,壳体侧托架13形成为门形,由相互同心地设置的左右一对枢轴18,能够摆动位移地相对于壳体10支承在左右两端部上在铅直方向形成了的一对支承侧板部17。另外,相对于柱侧托架12,以能够沿形成为以这些枢轴18为中心的部分圆弧形的长孔升降的方式支承转向柱6a。当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时,使倾斜杆19向下方转动,在转向柱6a相对于柱侧托架12的支承力下降或丧失了的状态下,以枢轴18为中心,使该转向柱6a摆动位移。而且,在使方向盘1移动到了所期望的位置的状态下,使倾斜杆19向上方转动,恢复转向柱6a相对于柱侧托架12的支承力。
在图7~图8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除了在固定于转向柱6a的前端部上的壳体10上支承固定电动机26以外,在该壳体10内收容减速器以及转矩传感器等许多部件,构成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27。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27由于重量大,所以,通过设置壳体侧托架13,由此,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1,与转向柱6a分别地支承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27。可是,在随着二次碰撞的进行壳体10与该转向柱6a一起向前方产生位移的过程中,在该壳体10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1的支承力丧失了之后,该转向柱6a的后部容易向上方产生位移。这样随着二次碰撞的进行,该转向柱6a的后部容易向上方产生位移是因为以下(1)、(2)所示的2种力的存在。
(1)在实际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转向柱6a以在随着朝向后方而朝向上方的方向上倾斜了的状态设置。而且,在二次碰撞时,在方向盘1上施加了大体向前方的冲击负荷,所以,在转向柱6a上除了沿该转向柱6a的中心轴朝前方的分力外,还在相对该中心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施加朝上方的分力。
(2)支承在转向柱6a的前端部的、作为重量物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27作为使该转向柱6a的前端部下降的力起作用。另一方面,在该状态下,通过安装板部14a由能量吸收构件20支承等,该转向柱6a成为能够以柱侧托架12部分为中心摆动的状态。为此,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27的重量作为使转向柱6a的后端部向上方产生位移的力起作用。
若进行二次碰撞,壳体侧托架13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1的支承力丧失,则由上述(1)、(2)的力使转向柱6a如图10所示那样比本来的倾斜角度更大地倾斜。即,该转向柱6a的后端部比本来的位置更向上方产生位移,前端部比本来的位置更向下方产生位移。另一方面,在使多个部位的摩擦卡合部滑动,或使能量吸收构件20产生塑性变形的同时进行二次碰撞时的转向柱6a向前方的位移。这些摩擦卡合部的滑动、能量吸收构件20的塑性变形以在转向柱6a及壳体10向该转向柱6a的轴向产生位移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得以进行的方式进行设计。反过来说,如图10所示那样,若转向柱6a保持着倾斜的状态不变地向前方产生位移,则对驾驶者的保护充分方面不利。另外,还存在难以实施用于适当地保持在方向盘1的后侧膨胀了的气囊与驾驶者的身体的位置关系的设计的缺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48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27244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16708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749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实现这样的结构,该结构为设于转向柱的前端部上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随着二次碰撞的进行从被固定于车身上的部分脱落的结构,借助于该结构,即使进行二次碰撞,也能够防止转向柱的后部向上方产生位移,有效地保护驾驶者。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设置了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具有转向柱、转向轴、柱侧托架、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及壳体侧托架。
转向柱支承在车身上。上述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该转向柱的内侧,能够在从该转向柱的后端开口突出了的后端部上支承固定方向盘。上述柱侧托架被支承在上述转向柱上,并且以在二次碰撞时能够使该转向柱在轴向上位移的方式支承在车身上。上述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具有被支承在上述转向柱的前端部的壳体和支承固定在该壳体上的电动机,将该电动机作为动力源,施加对上述转向轴的旋转的辅助转矩。
另外,上述壳体侧托架具有以基于向前方的冲击负荷能够向前方脱落的方式结合在被固定于上述车身上的部分的壳体侧安装板部,上述壳体侧托架被支承在上述壳体上,并且以在二次碰撞时能够使该壳体向上述转向柱的轴向产生位移的方式支承在车身上。
另外,在本发明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中,具有处在比上述壳体侧安装板部更处于下方的位置的支承板部,该支承板部设在被固定于上述车身上的部分中的、与上述壳体侧安装板部相向的部分;并被构成为,在伴随二次碰撞使上述壳体侧托架向前方产生位移的过程中,在该壳体侧托架相对于被固定在上述车身上的部分的支承力丧失之前,上述壳体侧安装板部进入到上述支承板部的上侧。
例如设有盒(原文:カプセル;对应英文:capsule),该盒被支承在被固定于上述车身上的部分,通过将关于上下方向相互隔离了的上板部与下板部的后端缘彼此连接而形成,在上述上板部与上述下板部之间,以能够随着二次碰撞向前方产生位移的方式夹持上述壳体侧安装板部,并且至少将该下板部向前方延伸到即使伴随二次碰撞使上述壳体侧托架向前方产生了位移的状态下也能够支承上述壳体侧安装板部的位置,使该下板部能够作为上述支承板部起作用。
或者,在存在于上述壳体侧托架的上方的、被固定在上述车身上的部分设置吊臂,该吊臂具有通过将从该部分向前方延伸出了的板部的中间部朝下后方折回180°而关于上下方向相互隔离了的吊板部和折回板部,使其中的折回板部的后端缘在上述壳体侧托架相对于被固定在上述车身上的部分的支承力丧失的状态下比上述壳体侧安装板部的前端缘存在的部分更处于后方,能够将该折回板部作为上述支承板部起作用。
发明的效果
按照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设在转向柱的前端部上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为随着二次碰撞的进行从固定在车身上的部分脱落的结构,即使进行二次碰撞,也能够防止转向柱的后部向上方产生位移。
即,按照本发明的结构,在随着二次碰撞的进行该壳体侧托架相对于被固定在车身上的部分的支承力丧失之前,壳体侧安装板部进入到设在被固定于车身上的部分的支承板部的上侧。为此,能够防止上述转向柱的前部过度地下降,能够将该转向柱的倾斜角度大体维持为适当的值不变。结果,能够大体以设计值维持该转向柱的向前方的位移所需要的负荷,并且防止固定在转向轴的后端部上的方向盘上升超过适当的位置。这样,有效地实现对驾驶者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在通常的状态下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俯视图。
图2为在通常的状态下表示图1的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在进行了二次碰撞的状态下表示图1的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在通常的状态下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侧视图。
图5为在进行了二次碰撞的状态下表示图4的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表示以往的转向装置的一例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7为在通常时的状态下表示以往的设置了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8为在通常的状态下表示图7的装置的侧视图。
图9为表示冲击吸收构件的一例的俯视图(A)及侧视图(B)。
图10为用于说明在图7所示装置的结构中产生的问题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1例]
图1~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1例。本例的设置了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为了防止随着二次碰撞的进行转向柱6a的倾斜角度从规定值偏移,改善了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1(参照图4及图5)对设置于该转向柱6a的前端部的壳体侧托架13进行支承的结构。其它部分的构成及作用与图7~图9所示结构相同,所以,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以下以本例的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例的情况下,将壳体侧托架13的安装板部14b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盒28支承在车身侧托架11上。这些盒28例如通过铝合金的压铸成形形成,通过由连接部31将关于上下方向相互隔离了的上板部29与下板部30的后端缘彼此连接,整体上形成为前方开口的横长的U形。具有这样的形状的盒28以在二次碰撞时的冲击负荷作用下能够分离的方式结合在安装板部14b的两端部。为此,在上板部29、下板部30、及安装板部14b的相互匹配的部分形成小通孔,借助于在这些小通孔内压入合成树脂等的在上述冲击负荷作用下能够剪断的支承销等进行固定。而且,将这些支承销架设在盒28与安装板部14b之间。以上的构成为在以往知道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中也得到采用的结构。
特别是在本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使构成盒28的上板部29及下板部30的关于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L比安装板部14b的关于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足够大(L>W,最好L>2W)。而且,在将该安装板部14b夹持于上板部29及下板部30中的、靠近连接部31的后端部即存在于这些板部29、30之间的空间中的远离开口部的一侧的里端部的状态下,由上述支承销相对于盒28结合该安装板部14b。因此,构成这些盒28的上板部29及下板部30的前半部比安装板部14b的前端缘更向前方以足够大的程度突出。
在二次碰撞发生时,构成柱侧托架12的一对安装板部14a一边使一对能量吸收构件20产生塑性变形一边从车身侧托架11向前方脱落。同时,构成壳体侧托架13的安装板部14b使上述支承销断裂,向盒28的前方产生位移。构成这些盒28的上板部29及下板部30如上述那样比通常时夹持了安装板部14b的部分向前方足够地延伸。因此,即使在伴随二次碰撞使该安装板部14b向前方产生了位移的状态下,也在该安装板部14b的靠两端的部分的下侧存在这些盒28的下板部30,所以,能够防止该安装板部14b下降。为此,能够防止支承了壳体侧托架13的转向柱6a的前部过度地,即伴随着该转向柱6a的轴向位移而产生的下降量以上地下降,将该转向柱6a的倾斜角度大体维持为适当值不变。结果,能够大体以设计值维持该转向柱6a向前方的位移所需要的负荷,并且防止固定在转向轴5a的后端部的方向盘超过适当位置地上升。这样,能够有效地保护驾驶者。
[实施方式的第2例]
图4~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在本例的情况下,在从作为相对于车身固定了的部分的车身侧托架11的前端缘向前方伸出的状态下,与该车身侧托架11一体地设置吊臂32。该吊臂32从侧方观看到的形状为大致J形,具有吊板部33、弯曲板部34、和折回板部35。其中的吊板部33从车身侧托架11的基板部(底板部)的前端缘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前方实质上与该基板部齐平地伸出。另外,弯曲板部34为半圆筒状,以从吊板部33的顶端缘(前端缘)连续的状态形成为向下方及后方折回180°的状态。另外,折回板部35以从弯曲板部34的顶端缘(下端缘)向后方连续的状态形成。该折回板部35能够以与吊板部33大体平行的方式形成。或者,也可在随着去向后方而与该吊板部33的间隔逐渐扩大的方向上相对于该吊板部33稍倾斜地形成该折回板部35。
在本例的情况下,借助于上述那样的吊臂32,即使为随着二次碰撞的进行而丧失了壳体侧托架13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1的本来的支承力的状态,即,丧失了由贯穿切口15b及滑动板16b的通孔(参照图7)的螺栓或双头螺栓产生的支承力的状态,也能够防止上述壳体侧托架13过度地,即伴随着转向柱6a的轴向移动而产生的下降量以上地下降。为此,使折回板部35的顶端缘(后端缘)与通常状态下的、构成壳体侧托架13的安装板部14b的前端缘靠近相向。
更为具体地说,当发生二次碰撞时,在该安装板部14b从构成滑动板16b的上板部与下板部之间向前方脱出、由构成这些滑动板16b的上板部和下板部产生的对安装板部14b的支承力丧失以前,使该安装板部14b的前部进入到折回板部35的后部上侧。为此,在由滑动板16b产生的安装板部14b的支承力丧失完了的状态下,折回板部35对安装板部14b进行支承,能够防止转向柱6a的前部过度地下降,有效地保护驾驶者。
除了使用吊臂32的折回板部35作为用于在壳体侧托架13的支承力丧失以前进入到安装板部14b的前部下侧的支承板部这一点以外,其它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相同,所以,省略关于相同部分的说明。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不一定非要如图示例那样组装有倾斜机构。即,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不能调节方向盘的上下位置的结构。或者,在除了方向盘的上下位置外还组合了用于进行前后位置的调节的伸缩机构的结构中也能够适用。在该情况下,作为转向柱,使用能够伸缩地组合了内柱与外柱的转向柱。另外,在省略倾斜机构、仅设置了伸缩机构的结构中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可广泛适用于机动车的转向装置,具体地说,适用于这样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该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能够一边吸收碰撞事故时从驾驶者的身体施加在方向盘上的冲击能量,一边使该方向盘向前方产生位移,特别是适用于这样的构成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该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在与方向盘一起向前方产生位移的部分以突出到侧方的状态设置了构成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电动机。
符号的说明
1方向盘
2转向齿轮单元
3输入轴
4转向横拉杆
5、5a、转向轴
6、6a转向柱
7万向联轴器
8中间轴
9万向联轴器
10壳体
11车身侧托架
12柱侧托架
13壳体侧托架
14a、14b安装板部
15a、15b切口
16a、16b滑动板
17支承侧板部
18枢轴
19倾斜杆
20能量吸收构件
21基板部
22塑性变形部
23圆孔
24卡定片
25锚板部
26电动机
27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28盒
29上板部
30下板部
31连接部
32吊臂
33吊板部
34弯曲板部
35折回板部

Claims (3)

1.一种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具有转向柱、转向轴、柱侧托架、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及壳体侧托架;
该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该转向柱的内侧,能够在从该转向柱的后端开口突出的后端部上支承固定方向盘;
该柱侧托架被支承在上述转向柱上,并且以在二次碰撞时能够使该转向柱在轴向上位移的方式支承在车身上;
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具有被支承在上述转向柱的前端部的壳体和支承固定在该壳体上的电动机,将该电动机作为动力源,施加对上述转向轴的旋转的辅助转矩;
该壳体侧托架具有壳体侧安装板部,该壳体侧安装板部基于向前方的冲击负荷能够向前方脱落地结合在被固定于上述车身的部分上,该壳体侧托架支承在上述壳体上,并且以在二次碰撞时能够使该壳体向上述转向柱的轴向产生位移的方式支承在车身上;
其特征在于,
该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还具有支承板部,该支承板部处在比上述壳体侧安装板部更下方的位置,设在被固定于上述车身的部分中的、与上述壳体侧安装板部相向的部分;
该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构成为,在伴随二次碰撞使上述壳体侧托架向前方产生位移的过程中,在该壳体侧托架相对于被固定在上述车身上的部分的支承力丧失之前,上述壳体侧安装板部进入到上述支承板部的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盒,该盒被支承在被固定于上述车身上的部分,通过将关于上下方向相互隔离了的上板部与下板部的后端缘彼此连接而形成,在上述上板部与上述下板部之间,以能够随着二次碰撞向前方产生位移的方式夹持上述壳体侧安装板部,并且至少将该下板部向前方延伸到即使在伴随二次碰撞使上述壳体侧托架向前方产生了位移的状态下也能够支承上述壳体侧安装板部的位置,使该下板部能够作为上述支承板部起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其具有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存在于上述壳体侧托架的上方的、被固定在上述车身上的部分设置吊臂,该吊臂具有通过将从该部分向前方延伸出了的板部的中间部朝下后方折回180°而关于上下方向相互隔离了的吊板部和折回板部,使其中的折回板部的后端缘在上述壳体侧托架相对于被固定在上述车身上的部分的支承力丧失的状态下,比上述壳体侧安装板部的前端缘存在的部分更处于后方,使该折回板部作为上述支承板部起作用。
CN201180001212.6A 2010-08-26 2011-07-25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Active CN1024819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9082 2010-08-26
JP2010189082A JP5499995B2 (ja) 2010-08-26 2010-08-26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を備えた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CT/JP2011/066881 WO2012026259A1 (ja) 2010-08-26 2011-07-25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1946A CN102481946A (zh) 2012-05-30
CN102481946B true CN102481946B (zh) 2014-03-19

Family

ID=45723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1212.6A Active CN102481946B (zh) 2010-08-26 2011-07-25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84411B2 (zh)
EP (1) EP2450255B1 (zh)
JP (1) JP5499995B2 (zh)
CN (1) CN102481946B (zh)
WO (1) WO20120262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34705B2 (en) * 2010-12-21 2013-09-17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support apparatus
CN107458450B (zh) * 2017-08-08 2020-05-19 上海蒂森克虏伯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导向套筒支架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0874B1 (en) * 1996-11-21 2001-01-09 Ab Volvo Variable energy-absorbing steering column
CN1301223A (zh) * 1998-05-22 2001-06-27 克鲁普·普里斯塔公司 转向柱撞击防护系统
CN1401528A (zh) * 2001-08-09 2003-03-12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93181U (zh) * 1989-01-13 1990-07-24
JP3409513B2 (ja) * 1995-07-14 2003-05-2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5961146A (en) * 1996-01-18 1999-10-05 Nsk Ltd. Shock absorbing typ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3409572B2 (ja) 1996-04-10 2003-05-2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3644162B2 (ja) * 1996-12-05 2005-04-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3612971B2 (ja) * 1997-12-03 2005-01-2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3582368B2 (ja) * 1998-07-22 2004-10-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0142426A (ja) * 1998-11-13 2000-05-23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取付構造
FR2788029B1 (fr) * 1999-01-06 2001-02-23 Lemforder Nacam Sa Dispositif d'absorption modulable d'energie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US6170873B1 (en) * 1999-03-29 2001-01-09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mounting bracket with pull loops
JP3468742B2 (ja) * 2000-08-18 2003-11-17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チルトステアリングの回動支持構造
JP3900924B2 (ja) * 2001-04-03 2007-04-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支持機構
JP2003276544A (ja) * 2002-03-20 2003-10-02 Toyota Motor Corp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3327133A (ja) * 2002-05-13 2003-11-19 Koyo Se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04005109A1 (ja) * 2002-07-02 2004-01-15 Nsk Ltd. 車両用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4114436B2 (ja) * 2002-08-21 2008-07-0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124021B2 (ja) 2002-10-07 2008-07-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4158635B2 (ja) * 2003-07-30 2008-10-0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5138791A (ja) * 2003-11-10 2005-06-02 Nsk Ltd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06111090A (ja) * 2004-10-13 2006-04-27 Jtekt Corp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401814B2 (en) * 2005-02-21 2008-07-22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Steering device support structure
JP4271176B2 (ja) * 2005-09-15 2009-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8562020B2 (en) * 2010-06-16 2013-10-22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support apparatus
JP5327164B2 (ja) * 2010-08-24 2013-10-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を備えた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0874B1 (en) * 1996-11-21 2001-01-09 Ab Volvo Variable energy-absorbing steering column
CN1301223A (zh) * 1998-05-22 2001-06-27 克鲁普·普里斯塔公司 转向柱撞击防护系统
CN1401528A (zh) * 2001-08-09 2003-03-12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1946A (zh) 2012-05-30
WO2012026259A1 (ja) 2012-03-01
EP2450255A4 (en) 2014-12-03
JP2012046038A (ja) 2012-03-08
EP2450255A1 (en) 2012-05-09
US20120234623A1 (en) 2012-09-20
EP2450255B1 (en) 2015-11-11
US8684411B2 (en) 2014-04-01
JP5499995B2 (ja) 2014-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1947B (zh)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CN102574538B (zh)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EP1693280A1 (en) Steering device safety structure
CN106660572B (zh) 具有倾斜调整的转向柱组件及用于抵抗冲击的改进组装方法
CN102438878A (zh)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US9096260B1 (en) Impact absorbing steering apparatus
EP2796343A1 (en) Steering device
JP5259771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ための多機能支持体
JP2006027608A (ja) 自動車用ニーボルスト構造
JP5267469B2 (ja) 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481946B (zh)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CN103260997B (zh) 转向柱装置
JP2007084009A (ja) ペダルの後退防止構造
US11046353B2 (en) Steering assist device
CN109094638A (zh) 转向管柱安装支架及转向管柱总成
KR101026119B1 (ko) 스티어링 칼럼의 틸팅장치
JP2014136501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US9156492B2 (en) Energy absorbing steering apparatus
JP2005104429A (ja) コラムアシスト形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0804182B1 (ko) 자동차의 충격 흡수식 조향 컬럼
JP2008247240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079197B2 (ja)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9166716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5122001A (ja) ブレーキペダルの後退抑制構造
JP532719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