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4918B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4918B
CN102474918B CN2010800331803A CN201080033180A CN102474918B CN 102474918 B CN102474918 B CN 102474918B CN 2010800331803 A CN2010800331803 A CN 2010800331803A CN 201080033180 A CN201080033180 A CN 201080033180A CN 102474918 B CN102474918 B CN 1024749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source
heating device
transmittanc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31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4918A (zh
Inventor
重冈武彦
片冈章
松井英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4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49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49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49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18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arrangements using lights for heating zone state ind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C7/08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n ranges, e.g. control panels, illumination
    • F24C7/08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n ranges, e.g. control panels, illumination on tops, hot plates

Abstract

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构成为,发光显示单元(25)的显示片(29)具有:使发光源(28)的光通过的透光部(29a);和设于比透光部(29a)离加热单元(23)远的位置并用于遮断发光源(28)的光的遮光部(29b),在遮光部(29b)的下方配置发光源(28)。由此,能够抑制显示片(29)的发光不均,并且能够抑制来自被加热烹调容器的热对发光源(28)的影响,从而实现加热烹调器的进一步的薄型化。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发光显示单元的加热烹调器,所述发光显示单元显示应载置被加热烹调容器的位置及加热单元处于加热状态的情况等。 
背景技术
近些年,为了提高使用方便性,橱柜的收纳部的开闭形态正在从门式改变为抽屉式。另外,一直以来在装配于橱柜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等加热烹调器的下方也设有收纳部,不过在该收纳部,抽屉式的收纳部也在增多。在橱柜中,要求确保更大的收纳量,为了确保加热烹调器的下方的收纳部的容积较大,期望开发出不向该收纳部侧突出的薄型的加热烹调器。 
作为现有的加热烹调器,例如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47186号)中公开的加热烹调器。图12是现有的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的加热烹调器的剖视图。图14是图12的加热烹调器具备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将图12的加热烹调器装配于橱柜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3和图15所示,现有的加热烹调器具备:箱状的主体61,所述箱状的主体61在上部具有开口部;以及平板状的顶板62,所述平板状的顶板62以堵塞主体61的开口部的方式进行配置,并且该平板状的顶板62用于载置锅等被加热烹调容器(未图示)。 
如图13所示,在主体61的内部配置有1个以上的加热单元63。加热单元63例如由大致圆形形状的感应加热线圈构成,该大致圆形形状的感应加热线圈隔着顶板62对被加热烹调容器进行加热。在加热单元63的下方设有控制加热单元63的输出的控制装置64。另外,在加热单元63的侧方设有发光显示单元65。在利用加热单元63加热被加热烹调容器时,发光显示单元65显示应载置被加热烹调容器的位置及加热单元63处于加热状态的情况等。 
如图14所示,发光显示单元65包括:箱体66,其具有遮光性;以及发光源67, 其配置于箱体66的底壁的内表面。发光源67由引线式的炮弹型的LED等点光源构成。箱体66以上部与顶板62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在箱体66的上部设有开口部68,该开口部68被显示片69覆盖。显示片69由半透明的材料形成以接收从发光源67照射并通过了开口部68的光而整体发光。发光源67和显示片69隔开空间地配置以减少显示片69的发光不均。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471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所述现有的加热烹调器中要实现薄型化的情况下,抑制发光显示单元65的高度被认为是有效的。为了抑制发光显示单元65的高度,可考虑缩小发光源67和显示片69之间的空间。 
但是,若缩小发光源67和显示片69之间的空间,则由于发光源67为点光源,因此显示片69的发光不均加大,美观性变差。 
另外,若在被加热烹调容器的加热时发生干烧等,则被加热烹调容器的温度达到例如300℃左右。若该被加热烹调容器的热通过顶板62传导至发光显示单元65,则发光源67劣化,亮度降低且寿命缩短。 
为了减少来自被加热烹调容器的热的影响,可考虑使配置在发光源67和顶板62之间的显示片69由绝热材料构成。但是,由于绝热材料吸收光,因此不能充分实现作为显示片69的功能。 
因此,要求发光源67尽可能远离被加热烹调容器地进行配置。另一方面,要求显示片69配置在顶板62的附近以使使用者的目光可及。即,通过缩小发光源67和显示片69之间的空间来抑制发光显示单元65的高度是困难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其能够在具备发光显示单元的加热烹调器中实现进一步的薄型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如下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该加热烹调器具备: 
箱状的主体,所述箱状的主体在上部具有开口部; 
顶板,所述顶板以堵塞所述主体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 
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设于所述主体的内部,用于对载置于所述顶板上的被加热烹调容器进行加热;以及 
发光显示单元,所述发光显示单元设于所述加热单元的侧方, 
所述发光显示单元具备: 
壳体,所述壳体在与所述顶板对置的上部具有开口部; 
发光源,所述发光源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及 
显示片,所述显示片以堵塞所述壳体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 
所述显示片具有: 
透光部,所述透光部用于使所述发光源的光通过;以及 
遮光部,所述遮光部设于比所述透光部离所述加热单元远的位置,并且该遮光部用于遮断所述发光源的光, 
所述发光源配置于所述遮光部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如下的第1方式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壳体的底壁具有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并且所述壳体以该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侧与所述加热单元的外周部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 
所述发光源配置于所述底壁的远离所述底边的顶点的附近。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提供如下的第2方式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加热单元的外周部形成为大致圆形形状, 
所述底壁的所述底边以沿着所述加热单元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提供如下的第1~3方式中任一项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从高度方向观察,所述发光显示单元在所述显示片的透光部与所述发光源之间具有遮光壁,所述遮光壁用于遮断所述发光源的光。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提供如下的第4方式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遮光壁从所述壳体的底壁立起设置, 
在所述遮光壁和所述显示片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用于使所述发光源的光通过。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式,提供如下的第5方式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遮光壁形成为自所述底壁起的高度随着远离所述发光源而变低,以使所述间隙随着远离所述发光源而变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式,提供如下的第4~6方式中任一项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在所述遮光壁设有供所述发光源的光通过的旁通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式,提供如下的第1~7方式中任一项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显示片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式,提供如下的第1~8方式中任一项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发光源为表面安装型的发光二极管(LED)。 
根据本发明的第10方式,提供如下的第1~8方式中任一项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发光源为发出多个颜色的表面安装型的发光二极管(LED)。 
根据本发明的第11方式,提供如下的第1~8方式中任一项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加热单元的外周部形成为大致圆形形状, 
所述显示片的透光部以沿着所述加热单元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 
所述发光源具有发出互不相同的颜色的多个表面安装型的发光二极管(LED), 
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LED)被排列起来,其排列方向为通过将所述透光部的两端部连接起来的直线的中点且与该直线正交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第12方式,提供如下的第1~11方式中任一项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壳体由光反射材料形成,所述光反射材料用于使所述发光源的光反射。 
根据本发明的第13方式,提供如下的第1~12方式中任一项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对所述显示片的遮光部的靠所述发光源侧的面实施了光反射处理,所述光反射处 理用于使所述发光源的光反射。 
根据本发明的第14方式,提供如下的第13方式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对所述显示片的遮光部的靠所述发光源侧的面实施了白色印刷来作为所述光反射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15方式,提供如下的第1~14方式中任一项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对所述显示片的透光部实施了光漫射处理,所述光漫射处理用于使所述发光源的光漫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将发光源配置于显示片的遮光部的下方,从显示片的透光部不能直接看见发光源的光。即,显示片的透光部由发光源的光间接照亮。由此,能够大幅抑制显示片的发光不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由于在与透光部相比远离加热单元的位置设置遮光部,因此配置在该遮光部的下方的发光源以远离配置在加热单元的上方的被加热烹调容器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来自被加热烹调容器的热对发光源的影响减小,能够抑制发光源的亮度和寿命的降低。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能够缩小发光源和显示片之间的空间,能够抑制发光显示单元的高度,从而实现加热烹调器的进一步的薄型化。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的目的和特征通过针对附加的附图的、与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的下述说明而得以明确。在该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组装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另一组装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发光显示单元具备的发光源的优选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2是现有的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 
图13是现有的加热烹调器的剖视图, 
图14是现有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将现有的加热烹调器装配于橱柜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继续本发明的记述之前,在附图中对于相同部件标注相同参照标号。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 
《第1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图1是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图2是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剖视图。图3是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组装立体图。图5是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剖视图。 
如图1或图2所示,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具备:箱状的主体21,其在上部具有开口部;以及平板状的顶板22,其以堵塞主体21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并且该顶板22用于载置锅等被加热烹调容器(未图示)。 
在主体21的内部配置有1个以上的加热单元23。图1及图2表示了设有2个加热单元23的例子。加热单元23例如由感应加热线圈构成,所述感应加热线圈隔着顶板62加热被加热烹调容器。通过对设于顶板22的操作部24的运转按钮24a和操作按钮24b进行操作,能够调整加热单元23的输出。 
在加热单元23的侧方,以沿着加热单元23的大致圆形形状的外周部的方式设有1个以上的发光显示单元25。在利用加热单元23加热被加热烹调容器时,发光显示单元25显示应载置被加热烹调容器的位置及加热单元23处于加热状态的情况等。图 1表示了相对于1个加热单元23以均等的间隔设有4个发光显示单元25的例子。此外,在设有1个发光显示单元25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发光显示单元25以沿着加热单元23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如图3~图5所示,发光显示单元25包括具有遮光性的壳体26和设置在壳体26内的发光源28。 
壳体26以上部与顶板22对置的方式设置。顶板22构成为至少与壳体26的上部对置的部分是透光的。壳体26的底壁26c具有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并且该壳体26以该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底边26ca侧与加热单元26的外周部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此外,“大致等腰三角形”意味着不仅包括绝对的等腰三角形,还包括将角修圆、或将角切掉、或使边形成为圆弧状等加入了变形的等腰三角形。即,壳体26的底壁26c为大致可视作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即可。 
壳体26的底壁26c的底边26ca以沿着加热单元23的大致圆形形状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在该底边26ca立起设置有作为外周壁(侧壁)的一部分的反射壁26a。即,反射壁26a以沿着加热单元23的大致圆形形状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 
在壳体26的底壁26c的2个腰26cb、26cb分别立起设置有作为外周壁的其他部分的导向壁26b。在底壁26c的远离底边26ca的顶点的附近配设有基板27,在该基板27上配置(安装)有发光源28。 
发光源28具有1个以上的点光源。图3~图5表示作为点光源设有2个表面安装型的LED(发光二极管)28a、28b的例子。此处,一个LED28a采用发出白色光的LED,另一个LED28b采用发出红色光的LED。 
在壳体26的上部设有开口部,该开口部由显示片29堵塞。显示片29具有供发光源28的光通过的透光部29a和遮断发光源28的光的遮光部29b。透光部29a以沿着大致圆形形状的加热单元23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遮光部29b设于与透光部29a相比远离加热单元23的位置,发光源28配置在该遮光部29b的下方。即,发光源28以不位于从顶板22侧看到的显示片29的透光部29a的投影面上的方式进行配置。 
另外,在加热单元23及发光显示体25的下方设有控制部30。控制部30基于施加于操作部24的运转按钮24a及操作按钮24b的操作而进行对加热单元23的输出和 发光源28的发光时机等的控制。 
接着,对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基本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当运转按钮24a接通(ON)时,通过控制部30的控制使发光显示单元25的发光源28的LED28a通电,LED28a发出白色光。LED28a的光在壳体26的内表面或遮光部29b的靠发光源28侧的面被反射并被引导至透光部29a。由此,透光部29a由LED28a的白色的光间接照亮,从而显示应载置被加热烹调容器的位置。 
若在应载置被加热烹调容器的位置载置有被加热烹调容器并且按下操作按钮24b,则通过控制部30的控制驱动加热单元23,开始对被加热烹调容器的加热。该加热的期间,通过控制部30的控制,取代LED28a而使LED28b通电,LED28b发出红色光。LED28b的光在壳体26的内表面或遮光部29b的靠发光源28侧的面被反射并被引导至透光部29a。由此,透光部29a由LED28b的红色的光间接照亮,从而显示加热单元23处于加热状态的情况。 
然后,当为了结束对被加热烹调容器的加热而使运转按钮24a断开(OFF)时,通过控制部30的控制使LED28b间歇地通电,LED28b闪烁。由此,透光部29a由LED28b的红色的光间接照亮而闪烁,从而显示应载置被加热烹调容器的位置处于高温的情况。然后,若经过预定时间、或顶板22的温度降低至预定温度,则通过控制部30的控制使LED28b的通电停止,透光部29a熄灭。 
以上,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将发光源28配置于显示片29的遮光部29b的下方,使得从显示片29的透光部29a无法直接看到发光源28的光。即,显示片29的透光部29a由发光源28的光间接照亮。由此,能够大幅抑制显示片29的发光不均。 
另外,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在与透光部29a相比远离加热单元23的位置设有遮光部29b,因此配置在该遮光部29b的下方的发光源28以远离在加热单元23的上方配置的被加热烹调容器方式配置。因此,来自被加热烹调容器的热对发光源28的影响变小,能够抑制发光源28的亮度和寿命的降低。 
因此,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能够缩小发光源28和显示片29之间的空间,能够限制发光显示单元25的高度,从而实现加热烹调器的进一步的薄型化。 
另外,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在壳体26的底壁26c的远离底边26ca的顶点的附近配置发光源28。即,使得发光源28配置在壳体26内的距离加热单元 23外周部最远的位置。由此,能够减小来自被加热烹调容器的热对发光源28的影响,能够进一步抑制发光源28的亮度和寿命的降低。另外,通过将发光源28配置在远离底边26ca的顶点的附近,发光源28的光被从2个腰26cb立起设置的导向壁26b引导,从而更加均匀且高亮度地到达透光部29a。因此,无需为了使透光部29a均匀且高亮度地发光而在壳体26内的多个部位设置发光源28等。 
另外,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使壳体26的反射壁26a以沿着加热单元23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因此能够缩小反射壁26a与加热单元23的距离。由此,在使多个加热单元23相邻配置时,能够缩小加热单元23相互之间的距离,能够紧凑地构成加热烹调器,或在相同的空间中配置更多的加热单元23。 
另外,在现有的加热烹调器中,发光源由引线式的炮弹型LED构成,因此发光源的末端部的高度为LED主体与引线部的合计高度。相对于此,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采用表面安装型的LED28a、28b作为发光源28,因此尺寸小并且没有引线部,相应地能够降低发光源28的高度。由此,能够抑制发光显示单元25的高度,实现加热烹调器的进一步的薄型化。 
另外,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发光源28具有发出白色光的LED28a和发出红色光的LED28b,因此能够进行应载置被加热烹调容器的位置的显示等、根据目的来改变透光部29a的发光色。由此,能够提高视觉辨认度。此外,对于LED28a、28b的点亮的时机、闪烁等点亮的实现方式、发光色等,不限于上述方式,能够任意设定。 
此外,在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优选显示片29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壳体26。由此,通过准备透光部29a的曲率互不相同的多个显示片29,并根据加热单元23的外径而更换发光显示单元25的显示片29,从而能够将发光显示单元25应用于各种外径的加热单元23。因此,能够提高发光显示单元25的通用性。另外,由于不需要改变壳体26的形状,因此能够利用1个模具制造壳体26,能够削减制造成本。此外,作为将显示片29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壳体26的方法,例如可举出使用双面粘接带的接合方法。 
另外,在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优选对显示片29的遮光部29b的靠发光源28侧的面实施了使发光源28的光反射的光反射处理。另外,优选壳体26由使发光源28的光反射的光反射材料形成。由此,能够增加由壳体26的内表面或遮光 部29b的靠发光源28侧的面反射而被引导至透光部29a的、发光源28的光的量,从而使透光部29a更均匀且高亮度地发光。此外,作为遮光部29b的靠发光源28侧的面的光反射处理,例如可举出白色印刷。由于用于白色印刷的白色颜料光反射率高,因此通过对遮光部29b的靠发光源28侧的面实施白色印刷,能够使透光部29a的亮度提高至约2倍。 
另外,在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也可以将壳体26的底壁26c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为与安装发光显示单元25的底座、或基板27等共用。在该情况下,优选对在壳体26内露出的底座或基板27等的表面也实施反射处理。 
另外,在本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优选对显示片29的透光部29a实施使发光源28的光漫射的光漫射处理。由此,即使被引导至透光部29a的发光源28的光存在稍微的不均,也能够抑制透光部29a的发光不均,从而大幅提高美观性。此外,作为透光部29a的光漫射处理,例如可举出贴附光漫射片、研磨处理(スモ一ク処理)等。 
《第2实施方式》 
使用图6~图8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图6是本第2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本第2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剖视图。图8是本第2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组装立体图。本第2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不同的点在于,从发光显示单元25的高度方向观察,在显示片29的透光部29a和发光源28之间设有遮断发光源28的光的遮光壁41。 
在为了减小发光显示单元25占据的面积而缩小发光源28与反射壁26a的距离的情况下,发光源28与透光部29a的距离减小。在该情况下,发光源28的光直接到达透光部29a的直接光的比例增加,透光部29a的发光不均变得严重。具体而言,透光部29a的发光源28的附近部分变亮,另一方面,透光部29a的远离发光源28的端部部分变暗。 
因此,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从发光显示单元25的高度方向观察,在透光部29a和发光源28之间设有遮光壁41。通过调整遮光壁41的大小,能够减少发光源28的光直接到达透光部29a的直接光,能够调整透光部29a的发光源28的附近部分和透光部29a的远离发光源28的端部部分的亮度的平衡。因此,即使在缩小了发光源28和透光部29a的距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透光部29a的发光不均。 
此外,在设有遮光壁41的情况下,透光部29a的遮光壁41的附近部分容易变暗。该情况特别是在遮光壁41的高度H和宽度W较大的情况下变得显著。 
因此,优选在遮光壁41和显示片29之间设置间隙42以使发光源28的光通过。通过调整该间隙42的大小,能够调整透光部29a的发光源28的附近部分的亮度。 
另外,如图6和图8所示,优选遮光壁41形成为高度H随着远离发光源28而变低以使间隙42随着远离发光源28而变大。由此,能够使通过间隙42的发光源28的光的量随着从透光部29a的发光源28的附近部分朝向远离透光部29a的发光源28的端部部分而变大,能够进一步抑制透光部29a的发光不均。 
此外,优选遮光壁41从壳体26的底壁26c立起设置。由此,能够使壳体26和遮光壁41一体成形,能够容易地制造。 
《第3实施方式》 
使用图9及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图9是本第3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剖视图。图10是本第3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发光显示单元的剖视图。本第3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与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不同的点在于,遮光壁51以在显示片29和壳体26的底壁26c之间未设置间隙42的方式进行配置。 
如所述第2实施方式所示,在显示片29和遮光壁41之间设有间隙42的情况下,显示片29和遮光壁51为分体部件,因此间隙42的大小有可能有偏差。该情况下,在透光部29a发生严重发光不均。 
因此,在本第3实施方式中,在遮光壁51形成旁通部52,该旁通部52沿厚度方向贯通遮光壁51,用于使来自发光源28的光通过。由此,能够使通过遮光壁51的发光源28的光的量稳定化,能够进一步抑制透光部29a的发光不均。 
此外,在图9和图10中,旁通部52设于遮光壁51的下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旁通部52也可以设于遮光壁51的中央部。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各实施方式,可用其他各种方式实施。例如,在上文中,对发光源28具有2个LED28a、28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发光源28具有发出互不相同的颜色的光的3个以上的LED。在该情况下,能够使透光部29a的发光色多样化,通过与目的对应地改变透光部29a的发光色,能够进一步提高视觉辨认度。 
另外,在上文中,使LED28a、28b的仅任一方点亮或闪烁,并避免两方点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LED28a、28b这两方点亮。通过使发出白色光的LED28a和发出红色光的LED28b同时点亮,能够使透光部29a发出粉色光。即,通过2个LED28a、28b,能够使透光部29a发出白、红、粉这3色的光。 
此外,在使LED28a、28b同时点亮的情况下,例如如图6所示地使LED28a、28b相对于透光部29a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排列的话,透光部29a的两端部的颜色变得不同。即,透光部29a的靠LED28a侧的端部发出较淡的粉色的光,相对于此,透光部29a的靠LED28b侧的端部发出较深的粉色的光。因此,在透光部29a发生颜色不均,美观性变差。 
因此,如图11所示,优选LED28a、28b沿方向L2排列,该方向L2为通过将透光部29a的两端部连接起来的直线L1的中点L1a且与该直线L1正交的方向。由此,能够对透光部29a抑制颜色不均,改善美观性。 
此外,若由分别发出红色、蓝色和绿色的光的3个LED构成发光源28,则能够使透光部29a发出几乎所有颜色的光。另外,也可以由发出多个颜色(例如红色、蓝色和绿色)的单一的LED构成发光源28。 
另外,在上文中,遮光壁51构成为仅具有遮光性,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遮光壁51由绝热材料形成等,使遮光壁51具有遮光性和隔热性这两个功能。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来自被加热烹调容器的热对发光源28的影响,能够进一步抑制发光源28的亮度和寿命的降低。 
此外,通过将所述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适当组合,能够取得这些实施方式各自所具有的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能够在具备发光显示单元的加热烹调器中实现进一步的薄型化,因此作为装配于橱柜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特别有用。 
参照附图并结合优选的实施方式充分地对本发明进行了记载,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和修正都是显而易见的。应当理解这类变形和修正只要未超出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包含在本发明中。 
2009年7月24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No.2009-172692号的说明书、附图和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整体作为参照而引用于本说明书中。 

Claims (13)

1.一种加热烹调器,该加热烹调器具备:
箱状的主体,所述箱状的主体在上部具有开口部;
顶板,所述顶板以堵塞所述主体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
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设于所述主体的内部,用于对载置于所述顶板上的被加热烹调容器进行加热;以及
发光显示单元,所述发光显示单元设于所述加热单元的侧方,
所述发光显示单元具备:
壳体,所述壳体在与所述顶板对置的上部具有开口部;
发光源,所述发光源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及
显示片,所述显示片以堵塞所述壳体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
所述显示片具有:
透光部,所述透光部用于使所述发光源的光通过;以及
遮光部,所述遮光部设于比所述透光部离所述加热单元远的位置,并且该遮光部用于遮断所述发光源的光,
所述加热单元的外周部形成为大致圆形形状,
所述壳体的底壁具有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并且该壳体以该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侧与所述加热单元的外周部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
所述发光源配置于所述遮光部的下方,并且所述发光源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底壁的远离所述底边的顶点的附近,
所述壳体的底壁的所述底边以沿着所述加热单元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从高度方向观察,所述发光显示单元在所述显示片的透光部与所述发光源之间具有遮光壁,所述遮光壁用于遮断所述发光源的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遮光壁从所述壳体的底壁立起设置,
在所述遮光壁和所述显示片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用于使所述发光源的光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遮光壁形成为自所述底壁起的高度随着远离所述发光源而变低,以使所述间隙随着远离所述发光源而变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在所述遮光壁设有供所述发光源的光通过的旁通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显示片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发光源为表面安装型的发光二极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发光源为发出多个颜色的表面安装型的发光二极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显示片的透光部以沿着所述加热单元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
所述发光源具有发出互不相同的颜色的多个表面安装型的发光二极管,
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被排列起来,其排列方向为通过将所述透光部的两端部连接起来的直线的中点且与该直线正交的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壳体由光反射材料形成,所述光反射材料用于使所述发光源的光反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对所述显示片的遮光部的靠所述发光源侧的面实施了光反射处理,所述光反射处理用于使所述发光源的光反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对所述显示片的遮光部的靠所述发光源侧的面实施了白色印刷作为所述光反射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对所述显示片的透光部实施了光漫射处理,所述光漫射处理用于使所述发光源的光漫射。
CN2010800331803A 2009-07-24 2010-07-02 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1024749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72692 2009-07-24
JP2009172692 2009-07-24
PCT/JP2010/004348 WO2011010428A1 (ja) 2009-07-24 2010-07-02 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4918A CN102474918A (zh) 2012-05-23
CN102474918B true CN102474918B (zh) 2013-06-19

Family

ID=43498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31803A Active CN102474918B (zh) 2009-07-24 2010-07-02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772678B2 (zh)
EP (1) EP2458934B1 (zh)
JP (1) JP5547190B2 (zh)
CN (1) CN102474918B (zh)
ES (1) ES2552796T3 (zh)
WO (1) WO20110104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4920B (zh) * 2009-07-24 2014-02-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US20120138590A1 (en) * 2010-12-04 2012-06-07 Brosnan Daniel V Lighting system for use with a cooktop applian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WO2012137517A1 (ja) * 2011-04-08 2012-10-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PL2827064T3 (pl) 2013-07-16 2021-11-22 Schott Ag Urządzenie do gotowania z elementami świetlnymi
EP3104664B1 (en) * 2015-06-10 2021-03-31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Hob comprising heating zone illumination means
DE102016105290A1 (de) 2016-03-22 2017-09-28 Schott Ag Glas- oder Glaskeramikartikel mit verbesserter Sichtbarkeit für elektrooptische Anzeigeelemente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KR102493148B1 (ko) 2016-03-28 2023-01-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테이블
KR101971765B1 (ko) * 2016-07-04 2019-04-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원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조리기기
JP6678533B2 (ja) * 2016-07-26 2020-04-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6402A (zh) * 2002-06-11 2004-01-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复合烹调器
CN1643986A (zh) * 2002-03-19 2005-07-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装置
CN1748444A (zh) * 2003-02-14 2006-03-15 株式会社东芝 感应加热灶具
CN101213407A (zh) * 2005-10-13 2008-07-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52297A (en) * 1967-08-15 1971-01-05 Kathryn I Williams Apparatus for aging and flavoring meat
JPS5965404U (ja) 1982-10-26 1984-05-01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JP2895866B2 (ja) * 1989-07-27 1999-05-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844976B2 (ja) 1991-07-24 1999-01-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加熱調理器
JP3106464B2 (ja) * 1997-09-26 2000-11-06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US6614419B1 (en) * 1999-09-08 2003-09-02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User interface for use in a multifunctional display (MFD)
EP2101546B1 (en) * 1999-12-02 2016-07-13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duction-heating cooking device
CN1262148C (zh) * 2000-01-13 2006-06-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饪设备
US6969834B2 (en) * 2001-07-03 2005-1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ine type luminous device and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employing same
JP2003133042A (ja) * 2001-10-25 2003-05-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2003223977A (ja) * 2002-01-31 2003-08-08 Hitachi Hometec Ltd 加熱調理器
JP4081086B2 (ja) * 2002-07-12 2008-04-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3941674B2 (ja) * 2002-11-19 2007-07-0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3940089B2 (ja) * 2003-03-19 2007-07-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2005249318A (ja) * 2004-03-05 2005-09-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熱調理器
PL1966541T3 (pl) * 2005-12-30 2012-11-30 Arcelik As Kuchenka
JP2009172692A (ja) 2008-01-22 2009-08-06 Yaskawa Electric Corp バリ取り工具を備えたロボット
JP5022276B2 (ja) * 2008-03-10 2012-09-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326356B2 (ja) 2008-05-21 2013-10-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CN102474920B (zh) * 2009-07-24 2014-02-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JP5604430B2 (ja) * 2009-07-27 2014-10-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及びその操作装置を用いた加熱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3986A (zh) * 2002-03-19 2005-07-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装置
CN1466402A (zh) * 2002-06-11 2004-01-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复合烹调器
CN1748444A (zh) * 2003-02-14 2006-03-15 株式会社东芝 感应加热灶具
CN101213407A (zh) * 2005-10-13 2008-07-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59-65404U 1984.05.01
JP特开2004-171855A 2004.06.17
JP特开平11-101666A 1999.04.13
JP特开平5-33947A 1993.02.0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1010428A1 (ja) 2012-12-27
US8772678B2 (en) 2014-07-08
ES2552796T3 (es) 2015-12-02
US20120118870A1 (en) 2012-05-17
WO2011010428A1 (ja) 2011-01-27
EP2458934A4 (en) 2014-08-06
JP5547190B2 (ja) 2014-07-09
EP2458934A1 (en) 2012-05-30
EP2458934B1 (en) 2015-09-02
CN102474918A (zh) 2012-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4918B (zh) 加热烹调器
CN102474920B (zh) 加热烹调器
US9237632B2 (en) Illumination ligh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CN102472481B (zh) 具有触摸模式控制界面的照明器
US11324080B2 (en)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
EP2388642A2 (en) Luminaire
WO2009150574A1 (en) Lamp unit and luminaire
EP2778514A1 (en) Luminaire
CN107852798B (zh) 控制装置
CN206330011U (zh) 一种光源模组及照明装置
CN206268863U (zh) 光源模组
CN102679211B (zh) 灯具
US11246190B2 (en) Cooking hob with edge lighting indicating burner unit use
CN101963299B (zh) 照明装置、照明方法及具有照明装置的外部存储装置
CN203240368U (zh) 色温可机械调节的led线条灯
WO2018108145A1 (zh) Rgb三色灯显示模组及设有该显示模组的洗衣机
CN205402580U (zh) 一种led吸顶灯
CN106764602A (zh) 光源模组
CN203223828U (zh) 可机械调色温的led线条灯
CN202834886U (zh) 可调控色温的照明装置
CN208587881U (zh) 一种灯具智能控制装置
CN110778990A (zh) 一种反射式和直射式结合的灯具
KR101654688B1 (ko) 온보드 플랫형 제어 회로부를 갖는 엣지형 발광 다이오드 조명 장치
CN107477519A (zh) 配光元件、光学元件、光源模组和照明装置
KR200401938Y1 (ko) 발광다이오드가 구성된 형광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