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2031A - 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及钢制连续壁 - Google Patents

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及钢制连续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2031A
CN102472031A CN2011800028478A CN201180002847A CN102472031A CN 102472031 A CN102472031 A CN 102472031A CN 2011800028478 A CN2011800028478 A CN 2011800028478A CN 201180002847 A CN201180002847 A CN 201180002847A CN 102472031 A CN102472031 A CN 1024720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pile
steel sheet
mentioned
steel
girth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28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2031B (zh
Inventor
龟山彰久
永尾直也
田中宏征
西山辉树
冈本政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Metal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Metal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Metal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2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20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20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20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02Sheet piles or sheet pile bulkheads
    • E02D5/03Prefabricated parts, e.g. composite sheet piles
    • E02D5/04Prefabricated parts, e.g. composite sheet piles made of steel
    • E02D5/06Fitted piles or other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osing gaps between two sheet piles or between two walls of sheet pi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lkheads Adapted To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及钢制连续壁,该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即使将钢板桩和加固件分别打设在地面中,也能够做成使钢板桩和加固件可靠地互相接触的状态。在钢板桩(2)的下端部设有沿着作为加固件的H形钢(3)的长度方向移动自由地嵌合于该H形钢(3)的第1引导构件(24)。另外,在H形钢(3)的下端部设有第2引导构件(33),该第2引导构件(33)通过沿着与接触于H形钢(3)的钢板桩(2)相邻且为先前打设的钢板桩(2a)的长度方向移动自由地嵌合于该钢板桩(2a),来决定H形钢(3)相对于该钢板桩(2a)的位置。通过使第2引导构件(33)嵌合于先前打设的钢板桩(2a),将H形钢(3)定位于该钢板桩(2a)并沿该钢板桩(2a)引导H形钢(3)地将H形钢(3)打设在地面中。接着,通过使第1引导构件(24)嵌合于先前打设的H形钢(3),沿该H形钢(3)引导钢板桩(2)地将钢板桩(2)打设在地面中。

Description

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及钢制连续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土木建筑工程中防止砂土等崩落的挡土壁、地下构造物的壁、河川或港湾的护岸或岸壁、道路工程等的护壁等所采用的连结钢板桩而成的钢制连续壁及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土木建筑领域中,作为防止砂土等崩落的挡土壁、河川护岸、道路护壁等所采用的地下连续壁用钢材,通常使用钢板桩。该钢板桩有直线形钢板桩、U形钢板桩、Z形钢板桩、帽形钢板桩、箱形钢板桩(利用焊接使两个U形钢板桩一体化而成为箱状的构造)等种类。公知有一种出于提高连结这样的钢板桩而成的壁体的截面性能的目的,而将H形钢或CT钢等的加固件全长焊接于该钢板桩使它们一体化而成的组合钢板桩。
该组合钢板桩虽然截面性能非常优秀,但由于形状复杂,无法紧凑地堆积,体积较大,因此,在搬运时难以一次将许多个组合钢板桩堆叠在车辆上,存在运送成本升高等问题。
因此,从重视搬运便利性的方面考虑,也存在将钢板桩和加固件不是一体化而是分别搬运至工程现场,在现场将它们一体化这样的方法。但是,在工程现场难以进行全长焊接这样的作业,因此,难以实现得到较高的截面性能这样的一体化。另外,有时也需要修正由全长焊接引起的钢板桩的热应变。
另一方面,即使钢板桩和加固件利用全长焊接等并未完全一体化,只要钢板桩和加固件进行所谓的组合梁这样的行为,与仅有钢板桩的情况相比,截面性能也会上升。为了这样地发挥功能,打设在地面中的钢板桩和加固件必须实质接触。
作为这样的钢板桩壁,提出了一种钢板桩的腹板和H形钢的凸缘仅在地上侧的一端被约束的构造的地下连续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作为该地下连续壁的施工方法的一例,还提出为了防止在设置过程中钢板桩的腹板和H形钢的凸缘在地下内分离,将钢板桩的腹板和H形钢的凸缘的地上侧一端的相反侧、即地下侧一端临时固定。
另外,还提出了一种在钢板桩的单面上具有嵌合构件(角钢、引导件),将其与作为加强钢材(加固件)的H形钢的凸缘嵌合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
在专利文献2中,嵌合构件设于钢板桩全长,钢板桩和H形钢以嵌合的状态组装。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这样的方法:嵌合构件设于钢板桩全长(也可以不连续)或者仅设于钢板桩上端部,在首先打设钢板桩之后,将嵌合构件作为引导件来打设H形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670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2-5716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2992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通常钢板桩长于10m的情况较多,因此,在仅对专利文献1所示的钢板桩的上下端进行临时固定的情况下,在将钢板桩悬吊下降到规定位置等时,临时固定部发生破损、变形的可能性较高,在向地面打设时,钢板桩和H形钢有可能分离。因此,仅是简单的临时固定是不够的,需要将钢板桩和H形钢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一体化,结果加工费上升,产生与上述全长焊接的情况同样的课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3所示的钢板桩壁中,全长设有引导构件的方式在材料、加工等的成本方面非常不利。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通过首先将钢板桩打入到地面,之后在设于钢板桩的嵌合构件的引导下打入H形钢,分别能用较小的打入力打入,因此,存在能够使用小型的打设机这样的优点,但在全长设有引导构件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存在成本上的问题。另外,仅在钢板桩的上端部设有嵌合构件的情况下,无法确认在地下部中钢材是否相互接触,倘若钢板桩和H形钢分开,就无法发挥必要的截面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及钢制连续壁,即,即使不将钢板桩和加固件全长焊接,且不设有遍及钢板桩或者加固件的全长的嵌合构件地将钢板桩和加固件分别打设在地面中,也能够实现使钢板桩和加固件可靠地互相接触的状态。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中,该钢制连续壁在连结钢板桩而形成的壁体的至少一面侧包括纵长的加固件,该加固件使其长度方向沿着上述钢板桩的长度方向地接触于上述钢板桩,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钢板桩的下端部设有第1引导构件,该第1引导构件嵌合于与该钢板桩接触的上述加固件,能够使该钢板桩沿着上述加固件的长度方向移动,在上述加固件的下端部设有第2引导构件,该第2引导构件嵌合于已设钢板桩,能够使该加固件沿着该已设钢板桩的长度方向移动,该已设钢板桩是与接触于该加固件的上述钢板桩相邻的先前打设的钢板桩,使上述第2引导构件嵌合于上述已设钢板桩,将上述加固件定位于上述已设钢板桩并沿该已设钢板桩引导该加固件地将该加固件打设在地面中,接着,将上述钢板桩连结于上述已设钢板桩,而且使上述第1引导构件嵌合于先前打设的上述加固件,沿上述加固件引导上述钢板桩地将该钢板桩打设在地面中。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技术方案2所述的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上述钢板桩包括分别与左右相邻的钢板桩连结的接头,将上述第2引导构件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与上述钢板桩的截面形状或者与上述钢板桩的截面形状中的具有至少一个接头部分的一部分的截面形状相同的截面形状,使上述第2引导构件的与上述钢板桩的接头相对应的部分嵌合于上述已设钢板桩的接头。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技术方案3所述的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打设上述加固件时,在嵌合于上述已设钢板桩的上述第2引导构件自上述已设钢板桩的下端脱落之前,完成上述加固件的打设。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技术方案4所述的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打设上述钢板桩时,将上述钢板桩向地面中打设到,上述钢板桩的下端接触于上述加固件的第2引导构件并向下按压上述第2引导构件而使上述加固件向下移动为止。
技术方案5所述的钢制连续壁在连结钢板桩而形成的壁体的至少一面侧包括纵长的加固件,该加固件使其长度方向沿着上述钢板桩的长度方向地接触于上述钢板桩,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钢板桩的下端部设有第1引导构件,在打设该钢板桩时,该第1引导构件嵌合于与该钢板桩接触的上述加固件,能够使该钢板桩沿着上述加固件的长度方向移动,在上述加固件的下端部设有第2引导构件,在打设该加固件时,该第2引导构件通过嵌合于已设钢板桩,且能够使该加固件沿着该已设钢板桩的长度方向移动,来决定上述加固件相对于该已设钢板桩的位置;上述已设是与接触于该加固件的上述钢板桩相邻的先前打设的钢板桩。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技术方案6所述的钢制连续壁的特征在于,上述钢板桩包括分别与左右相邻的钢板桩连结的接头,上述第2引导构件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与上述钢板桩的截面形状或者与上述钢板桩的截面形状中的具有至少一个接头部分的一部分的截面形状相同的截面形状。
在技术方案1及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中,在打设接触于加固件的钢板桩之前打设该加固件,加固件以使第2引导构件嵌合于已设钢板桩的状态被沿已设钢板桩引导着地打设在规定的位置。接着,将钢板桩以使第1引导构件嵌合于如上述那样地打设的加固件的状态被沿加固件引导着地打设,因此,在打设过程中成为钢板桩的下端部始终接触于加固件的状态。因而,只要在地上侧确认钢板桩和先前打设的加固件接触地打设钢板桩直到打设结束为止,加固件和钢板桩就会遍及加固件和钢板桩的大致全长地实质接触。钢板桩包括用于将钢板桩相互连结起来的接头,在使接头连结于已设钢板桩的接头的状态下被打设在地面中。
另外,由于钢板桩和加固件被分别打设,因此,能够分别将钢板桩和加固件紧凑地集中保管及运送。由此,与将钢板桩和加固件形成为一体之后以体积增大的状态保管及运送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物流成本。
该加固件与所需的截面性能相应地选择适当的构造即可,能够从H形钢等各种形钢中选择,并且,也能够使用具有能够卡合于引导构件的接头的钢管板桩,设计自由度较大。
另外,对于第2引导构件安装于加固件和第1引导构件安装于钢板桩的操作而言,只要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例如既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螺栓接合,而且,既可以在现场进行,也可以在工厂等中进行。因而,能够与施工环境相配合地选择接合方法。例如在焊接困难的施工环境中,可以选择螺栓接合。即使在桥的横梁下部等存在高空限制的场所,也能够与状况相应地选择接合方法。
在技术方案2及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中,第2引导构件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与钢板桩的截面形状或者与钢板桩的包含一个接头部分在内的一部分的截面形状相同的截面形状,因此,通过在将第2引导构件的与钢板桩的接头相对应的部分嵌合于已设钢板桩的接头的状态下打设加固件,能够正确地决定加固件的位置。另外,此时,具有与钢板桩相同或者一部分相同的截面形状的第2引导构件的安装有加固件位置是与钢板桩的截面形状中的加固件所接触的位置相同的位置。
另外,作为设于加固件的下端部的第2引导构件,能够使用将钢板桩在长度方向上切断得较短而成的构件。
并且,第2引导构件仅嵌合于已设钢板桩的接头即可,因此,第2引导构件仅具有从整个钢板桩的截面形状中的安装有加固件的部分到嵌合于已设钢板桩的接头的接头部分即可,利用切断另一个接头侧而成的截面形状作为第2引导构件充分地发挥功能。另外,通过这样地将第2引导构件的截面形状做成钢板桩的截面形状中的一部分的截面形状,在将第2引导构件安装于加固件的状态下搬运时,能够将加固件更加紧凑地集中配置。
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中,在打设加固件时,若第2引导构件自已设钢板桩脱落,则加固件的位置有可能自最佳位置偏离,因此,优选在对加固件的打设结束时第2引导构件也不会自已设钢板桩脱落。通过在第2引导构件自已设钢板桩的下端脱落到下侧之前完成加固件的打设,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将加固件定位。
另外,由钢板桩的长度、加固件的长度、第2引导构件向加固件的安装位置、第2引导构件的上下宽度,能够求出第2引导构件自钢板桩的下端脱落到其下侧时、钢板桩的上端和加固件的上端的高度差的值。因而,通过在钢板桩的上端和加固件的上端的高度差成为求出的值之前完成加固件的打设,能够防止第2引导构件自钢板桩脱落到下侧。
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中,若在钢板桩的第1引导构件正确地嵌合于加固件的状态下打设钢板桩,则在对钢板桩的打设结束时,钢板桩会碰到设于加固件的下端部的第2引导构件,并将第2引导构件向下按压。由此,加固件向下移动。在从地上侧看时,能够确认加固件的上端稍稍下沉。
因而,通过打设钢板桩直到加固件的上端稍稍下沉为止,能够确认钢板桩的下端部侧是否因钢板桩的第1引导构件自加固件脱落、第1引导构件自钢板桩脱落而自加固件分离。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即使不利用全长焊接等焊接钢板桩和加固件,且不设有使钢板桩和加固件遍及大致全长地嵌合的嵌合构件地将钢板桩和加固件分别打设在地面中,也能够做成钢板桩和加固件实质接触的状态而可靠地谋求提高截面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钢制连续壁及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的图。
图2的(a)、(b)、(c)是分别表示上述钢制连续壁的第1引导构件的变形例的概略俯视图。
图3的(a)、(b)是分别表示上述钢制连续壁的加固件的变形例的概略俯视图。
图4的(a)、(b)、(c)是分别表示上述钢制连续壁的钢板桩的变形例的概略俯视图。
图5的(a)是图1所示的上述钢制连续壁的概略俯视图,图5的(b)是表示上述钢制连续壁的变形例的概略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钢制连续壁1是不将帽形的钢板桩2和作为加固件的H形钢3接合为一体地使钢板桩2和H形钢3接触而成的构造。
众所周知,帽形的钢板桩2包括腹板21、自该腹板21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以前端侧互相扩展的方式倾斜地设置的凸缘22、自各凸缘22的前端与腹板21平行地延伸的臂23以及设于臂23的前端部的未图示的接头。另外,接头例如是周知的构造,其成为弯曲而向内周侧空开间隔地折回的形状。此外,左右的接头折回的方向相反,反向的接头互相嵌合。
该钢板桩2在其下端部具有第1引导构件24。该第1引导构件24嵌合于作为加固件的H形钢3的后述的凸缘32。
对于第1引导构件24而言,为了在其与钢板桩2的腹板21之间形成能够供H形钢3的凸缘32插入的大致板状的空间,通过第1引导构件24和腹板21相配合而成为矩形框状的构造,并且成为在第1引导构件24侧设有能够供H形钢3的腹板31贯穿的狭缝的形状。
该第1引导构件24由左右一对截面L字形的角铁材料(L形钢)24a构成。第1引导构件24设于钢板桩2的腹板21的谷侧侧面的下端部。即,第1引导构件24配置为,构成各角铁材料24a的两个平板部中的一个平板部与腹板21成直角地配置并接合(焊接)于腹板21,而且,另一个平板部与腹板21平行地配置,并且另一个平板部相互间空开间隔地相对。
在该第1引导构件24的两角铁材料24a的另一个平板部和钢板桩2的腹板21之间,大致接触于腹板21地配置有H形钢3的凸缘32,在角铁材料24a的另一个平板部相互之间配置有H形钢3的腹板31。该第1引导构件24的上下宽度与钢板桩2的上下长度相比相当小。另外,第1引导构件24相对于H形钢3的一个凸缘32上下运动自由地嵌合于该凸缘32,在使第1引导构件24与已经打设的H形钢3的凸缘32嵌合的状态下打设钢板桩2时,由H形钢3的凸缘32引导第1引导构件24。
构成第1引导构件24的一对角铁材料24a能够如上所述地例如通过焊接来安装,但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在角铁材料24a上设置作为凸缘的部分,利用螺栓将作为凸缘的部分连结固定于腹板21。另外,在使用螺栓的情况下,使其不要妨碍第1引导构件24和H形钢3的凸缘32的嵌合或在嵌合状态下的上下运动。
众所周知,作为加固件的H形钢3包括腹板31以及分别与该腹板31正交地设于腹板31的两端的凸缘32。该H形钢3在一个凸缘32卡合于钢板桩2的引导构件24的状态下,大致与钢板桩2的腹板21面接触。
在H形钢3的下端部设有与已设钢板桩2a嵌合的第2引导构件33,该已设钢板桩2a是与接触于H形钢3的钢板桩2相邻并且先前打设的钢板桩2。
该第2引导构件33是通过加工与钢板桩2相同的钢板桩2来制作的,而且是将钢板桩2切断得较短,并在腹板21和单侧的凸缘22的交界处将该钢板桩2切断而成的。即,第2引导构件33由钢板桩2的截面形状中的腹板21、一个凸缘22、设于该凸缘22前端的臂23以及设于臂23前端的接头构成,不存在另一个凸缘22、在另一个凸缘22前端的另一个臂23和另一个接头。第2引导构件33的上下宽度与H形钢3的长度相比相当小。第2引导构件33和H形钢3的凸缘32利用焊接或螺栓连结等周知的手段来固定。
接着,对由以上的具有第1引导构件24的钢板桩2和具有第2引导构件33的作为加固件的H形钢3构成的钢制连续壁1的施工方法进行说明,并且,对利用该施工方法构筑的钢制连续壁1进行说明。
在钢制连续壁1的施工过程中,首先打设1个钢板桩2。
在此,为了方便相对于此后打设的钢板桩2或者打设中的钢板桩2区分与该打设前或者打设中的钢板桩2相邻并已经打设在地面中的钢板桩2,将该打设完毕的钢板桩2称作已设钢板桩,并且将其附图标记设为2a。
接着,如图1的(a)所示,在使第2引导构件33的臂23前端部的接头嵌合于已设钢板桩2a的一个臂23前端部的接头的状态下,打设H形钢3。
另外,对钢板桩2及H形钢3的打设能够任意地采用打击的方式、压入的方式、在压入中附加振动的方式等周知的各种方法。
如图1的(b)所示,在第2引导构件33的接头的上端部嵌合于已设钢板桩2a的一个接头的下端部的状态下,完成H形钢3的打设。此时,由于除了第2引导构件33的上端部之外的部分已来到比已设钢板桩2a的下端低的位置,因此,在使钢板桩2a和H形钢3的上端高度一致的情况下,需要使H形钢3的长度比钢板桩2a的长度长出第2引导构件33的上下宽度的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H形钢3的上端高度稍稍高于钢板桩2a的上端高度的状态下停止打设H形钢3,能够在第2引导构件33的接头自钢板桩2a的接头脱落到下侧之前完成H形钢3的打设。
由此,在打设H形钢3的期间里,H形钢3的第2引导构件33嵌合于已设钢板桩2a,H形钢3能够保持定位的状态,H形钢3和已设钢板桩2a能够维持平行的状态。
另外,如果在第2引导构件33已处于已设钢板桩2a之下,它们的嵌合已经解除的情况下,还进一步打设H形钢3的话,则有可能导致H形钢3的下部位置错位,从而使H形钢3和已设钢板桩2a之间比规定距离远或者近。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很难将如后面所述那样在嵌合于已设钢板桩2a的接头和H形钢3的凸缘32这两者的状态下打设的钢板桩2打设至最后。
接着,如图1的(c)所示地打设钢板桩2。即,做成使如上所述地先前打设的H形钢3的一个凸缘32嵌合于钢板桩2的下端部的第1引导构件24的状态,而且,做成使钢板桩2的接头嵌合于已设钢板桩2a的一个接头的状态,来打设钢板桩2。由此,钢板桩2由先前打设完毕的H形钢3和已设钢板桩2a引导地被打设在地面中。
另外,已设钢板桩2a和H形钢3的些许错位能够被第1引导构件24的游隙所吸收。
只要在对该钢板桩2的打设过程中在地上侧成为H形钢3和钢板桩2接触的状态,钢板桩2的下端部就能够利用第1引导构件24保持接触于H形钢3的状态,因此,能够在钢板桩2和H形钢3接触的状态下打设钢板桩2。
这样,如图1的(d)所示,对钢板桩2的打设结束。
此时,由于已设钢板桩2a和钢板桩2的长度也通常相同,因此,在使它们的上端高度相同的情况下,已设钢板桩2a和钢板桩2的下端的高度位置也相同。
在打设结束稍前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已设钢板桩2a的下端部处于与H形钢3的第2引导构件33嵌合的状态,第2引导构件33的上端位置稍稍高于已设钢板桩2a的下端位置。因而,若将钢板桩2打设到钢板桩2的上端与已设钢板桩2a的上端为相同高度为止,则钢板桩2的下端会碰到第2引导构件33,并将第2引导构件33向下方按下一点。
在第2引导构件33被向下方按压而移动时,固定有第2引导构件33的H形钢3也稍稍向下移动。此时,能够确认在地上侧H形钢3的上端部稍稍下沉。于是,能够推测在打设钢板桩2的过程中,钢板桩2的下端部的第1引导构件24直到最后都处于嵌合于H形钢的状态。
另外,万一引导构件33损伤,或者在打设中途自钢板桩2脱落等,导致钢板桩2的下端部自H形钢3分离时,钢板桩2的下端不会碰到第2引导构件33,即使钢板桩2的上端与已设钢板桩2a的上端为相同高度,H形钢3的上端也不会下沉,可以知晓施工存在问题。由此,能够通过对钢板桩2重新施工或加强等来应对。
另外,在第2引导构件33被向下方按压时,只要钢板桩2的长度与已设钢板桩2a相同,第2引导构件33就会恰好自已设钢板桩2a脱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已经是对钢板桩2的打设结束,且钢板桩2的下端部的第1引导构件24嵌合于H形钢3的下端部的状态,因此,即使第2引导构件自已设钢板桩2a脱落,也不会产生问题。
这样地打设完的钢板桩2成为已设钢板桩2a,通过对该已设钢板桩2a如上所述地打设下一个H形钢3和钢板桩2,并反复进行这样的操作,逐渐构筑出连结与H形钢3接触的钢板桩2而成的作为组合梁型钢板桩壁的钢制连续壁1,在将钢制连续壁1设置到设定的长度的阶段下,钢制连续壁1的施工结束。
例如图5的(a)所示,这样地构筑的钢制连续壁1配置成H形钢3接触于多个连结在一起的钢板桩2的作为谷侧的侧面侧的状态。成为H形钢3的一个凸缘32大致接触于钢板桩2的腹板21的一个面的状态,钢板桩2的下端部的第1引导构件24嵌合于H形钢3的凸缘32的下端部,但在除此之外的部分,钢板桩2和H形钢3并未接合或者嵌合。
另外,即使在打设钢板桩2之前打设接触于该钢板桩2的H形钢3,H形钢3也会利用第2引导构件33以配置在与钢板桩2的打设位置相对应的正确位置的状态与已设钢板桩2a平行地被打设。
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使钢板桩2的接头嵌合于已设钢板桩2a的接头,并使第1引导构件24嵌合于H形钢3,能够将钢板桩2以被它们引导着的状态打设。此时,由于H形钢3如上所述地与已设钢板桩2a平行地打设在正确的位置,因此,能够将钢板桩2打设在正确的位置。
另外,由于钢板桩2和H形钢3被打设成接触的状态,因此,钢板桩2和H形钢3作为组合梁发挥功能,能够得到截面性能上升的钢制连续壁1。
由于分别打设钢板桩2和H形钢3,因此与使钢板桩2和H形钢3成为一体之后打设相比,来自地面的阻力较小,能够以较小的打入力打设钢板桩2和H形钢3,因此,也能够利用输出较小的打设机进行打设,从而能够谋求降低施工时的设备成本。
另外,在搬运钢板桩2和H形钢3时,也能够将它们分别搬运,通过将它们以体积不会增大的方式装载地高效地搬运,能够降低运送费。
另外,由于这些第1引导构件24、第2引导构件33较短,因此与钢板桩2和H形钢3全长焊接等相比,第1引导构件24安装于钢板桩2和第2引导构件33安装于H形钢3的操作极为容易,既能够在现场进行,也能够在工厂进行。在工厂中进行的情况下,有可能成为钢板桩2和H形钢3体积增大一些的状态,但即便如此,与使钢板桩和H形钢成为一体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提高运送效率。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钢制连续壁1的一面侧配置作为加固件的H形钢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根据状况,也可以在钢制连续壁1的两侧的面配置H形钢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引导构件24使用了角铁材料(L形钢)24a,但既可以如图2的(a)所示地使用T形钢(CT钢)24b,也可以如图2的(b)所示地使用唇槽形钢(C形钢)24c。在T形钢24b的情况下,能够与角铁材料24a同样地使用一对T形钢24b,在唇槽形钢24c的情况下,能够由一个唇槽形钢24c构成引导构件2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图2的(a)、(b)中,在作为钢板桩2的谷侧的侧面设有第1引导构件24,但如图2的(c)所示,也可以在钢板桩2的峰侧的侧面设置第1引导构件24,在钢板桩2的峰侧配置作为加固件的H形钢3。
另外,在钢制连续壁1中,能够与要求具有的截面性能、其他条件相应地选择各种加固件的种类及钢板桩的种类,设计自由度较广。
因而,在钢制连续壁1中,能够替代上述实施方式的H形钢3(加固件)、钢板桩2而使用其他种类的加固件、钢板桩。
下面,说明在钢制连续壁中使用的加固件和钢板桩的变形例。
例如图3的(a)所示,能够使用钢管板桩4作为加固件。该钢管板桩4包括钢管42、及供钢板桩2的第1引导构件24嵌合的截面T形的T形接头41。
由于T形接头41具有与在腹板31的部分切断H形钢3时的T形的截面形状相同的截面形状,因此,该T形接头能够与嵌合于H形钢3的凸缘32的上述例的第1引导构件24或者与同该第1引导构件24大致相同形状的第1引导构件吻合。另外,通常的钢管板桩是在钢管上设有连结用的一对接头的构造,但该钢管板桩4仅设有作为一对接头中的一个接头的通常的T形接头41。
另外,第2引导构件33以与H形钢3的情况大致相同的形态安装于钢管板桩4的下端部的T形接头41的部分。另外,在该例子中,是将仅具有一对接头中的一个T形接头41的形状的钢管板桩4用作加固件,但也可以使用包括T形接头41和具有嵌合于该T形接头41的形状的接头这两者的通常的钢管板桩。
另外,如图3的(b)所示,作为加固件也可以使用两个槽形钢(C形钢(无唇部))5。在将没有唇部的两个槽形钢5以其开放侧朝向外侧且相反朝向地背对背的方式接合的情况下,其截面形状成为与H形钢3大致相同的H形。因而,这两个槽形钢5能够与H形钢3的情况同样地嵌合于钢板桩2的第1引导构件24或者与该第1引导构件24大致相同形状的第1引导构件。另外,第2引导构件33与H形钢3的情况同样地安装于与H形钢3大致相同形状的两根槽形钢5。
另外,如图4的(a)所示,也可以替代上述实施方式的帽形钢板桩2而使用Z形钢板桩6作为钢板桩。Z形钢板桩6在腹板61的两端部分别具有相对于腹板61倾斜且互相相反朝向的凸缘62,因此具有Z字形的截面形状。在将两个Z形钢板桩6组合起来时,在形状上成为与帽形的钢板桩2大致相同的形状,通过在两个Z形钢板桩6的凸缘62相互接合的部分上与帽形的钢板桩2的腹板21同样地设置第1引导构件24,能够与帽形的钢板桩2同样地使用。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既可以在通过预先使接头27相互嵌合而将两个Z形钢板桩6接合之后,与帽形钢板桩2同样地施工,也可以将一对角铁材料24a中的每个角铁材料看作第1引导构件,使角铁材料24a分别嵌合于先前打设的H形钢3的凸缘32,将Z形钢板桩6逐个打设。
另外,在图4、图5中,用空心的圆图示了各钢板桩2、6、7、8的接头27,但由于在两个Z形钢板桩6的凸缘62相互接合的部分配置有接头27的接合部分,因此,嵌合于第1引导构件24的H形钢3的凸缘32会接触于自凸缘62的侧面突出的状态的接头27部分。
另外,如图4的(b)所示,也可以替代上述实施方式的帽形钢板桩2而使用直线形钢板桩7。直线形钢板桩7成为在扁钢71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有接头27的形状。通过在该直线形钢板桩7的扁钢71部分的下端部设置第1引导构件24,能够与H形钢3嵌合。
另外,如图4的(c)所示,也可以替代上述实施方式的帽形钢板桩2而使用U形钢板桩8。U形钢板桩8在腹板81的两端分别设有倾斜且互相扩展的形状的凸缘82,在该凸缘82的前端设有接头27。U形钢板桩8是基本上除去帽形钢板桩2的臂23而成的形状,通过与帽形钢板桩2的情况同样地在腹板81的下端部设置第1引导构件24,能够与帽形钢板桩2同样地与H形钢3嵌合。
图5的(a)、(b)是表示由钢板桩2、8和H形钢3构成的钢制连续壁1、9的图。
图5的(a)表示由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帽形钢板桩2和H形钢3构成的钢制连续壁1,表示配置成H形钢3大致接触于钢制连续壁1的一侧面侧的状态的状态。
图5的(b)是表示采用U形钢板桩8的钢制连续壁9的例子的图,多个U形钢板桩8利用接头27相连结,并且,在钢制连续壁9的一侧以大致接触于U形钢板桩8的状态配置有H形钢。U形钢板桩8通常通过使作为峰侧(谷侧)的朝向不同地进行配置,能够构筑与帽形钢板桩2的情况同样的截面形状的钢板桩壁,在图5的(b)中,也通过使U形钢板桩8的朝向不同地配置U形钢板桩8,使得在钢制连续壁9的一侧交替出现峰和谷。
在该钢制连续壁9中,第1引导构件24交替地配置在U形钢板桩8的谷侧侧面和峰侧侧面,由此,仅在钢制连续壁9的一侧面侧配置第1引导构件24,并且,仅在钢制连续壁9的一侧面侧配置有嵌合于该第1引导构件24的H形钢3。
另外,根据钢制连续壁9的使用目的、施工场所的状况等,也可以在钢制连续壁9的两个侧面配置H形钢3。在这种情况下,在峰侧和谷侧交替地配置的U形钢板桩壁中,可以将第1引导构件24仅设于谷侧侧面或者仅设于峰侧侧面。
附图标记说明
1、钢制连续壁;2、帽形钢板桩;2a、已设钢板桩;3、H形钢(加固件);4、钢管板桩(加固件);5、槽形钢(加固件);6、Z形钢板桩;7、直线形钢板桩;8、U形钢板桩;24、第1引导构件;27、接头;33、第2引导构件。

Claims (6)

1.一种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该钢制连续壁在连结钢板桩而形成的壁体的至少一面侧包括纵长的加固件,该加固件使其长度方向沿着上述钢板桩的长度方向地接触于上述钢板桩,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钢板桩的下端部设有第1引导构件,该第1引导构件嵌合于与该钢板桩接触的上述加固件,且能够使该钢板桩沿着上述加固件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上述加固件的下端部设有第2引导构件,该第2引导构件嵌合于已设钢板桩,且能够使该加固件沿着该已设钢板桩的长度方向移动,该已设钢板桩是与接触于该加固件的上述钢板桩相邻的先前打设的钢板桩;
使上述第2引导构件嵌合于上述已设钢板桩,从而将上述加固件定位于上述已设钢板桩并沿该已设钢板桩引导加固件地将加固件打设在地面中;
接着,将上述钢板桩连结于上述已设钢板桩,而且使上述第1引导构件嵌合于先前打设的上述加固件,从而沿上述加固件引导上述钢板桩地将钢板桩打设在地面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钢板桩包括分别与左右相邻的钢板桩连结的接头;
将上述第2引导构件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与上述钢板桩的截面形状或者与上述钢板桩的截面形状中的具有至少一个接头部分的一部分的截面形状相同的截面形状,使上述第2引导构件的与上述钢板桩的接头相对应的部分嵌合于上述已设钢板桩的接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打设上述加固件时,在嵌合于上述已设钢板桩的上述第2引导构件自上述已设钢板桩的下端脱落之前,完成上述加固件的打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打设上述钢板桩时,将上述钢板桩向地面中打设到,上述钢板桩的下端接触于上述加固件的第2引导构件并向下按压上述第2引导构件而使上述加固件向下移动为止。
5.一种钢制连续壁,该钢制连续壁在连结钢板桩而形成的壁体的至少一面侧包括纵长的加固件,该加固件使其长度方向沿着上述钢板桩的长度方向地接触于上述钢板桩,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钢板桩的下端部设有第1引导构件,在打设该钢板桩时,该第1引导构件嵌合于与该钢板桩接触的上述加固件,且能够使该钢板桩沿着上述加固件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上述加固件的下端部设有第2引导构件,在打设该加固件时,该第2引导构件通过嵌合于已设钢板桩,且能够使该加固件沿着该已设钢板桩的长度方向移动,来决定上述加固件相对于该已设钢板桩的位置;上述已设钢板桩是与接触于该加固件的上述钢板桩相邻的先前打设的钢板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制连续壁,其特征在于,
上述钢板桩包括分别与左右相邻的钢板桩连结的接头;
上述第2引导构件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与上述钢板桩的截面形状或者与上述钢板桩的截面形状中的具有至少一个接头部分的一部分的截面形状相同的截面形状。
CN201180002847.8A 2010-03-12 2011-02-14 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及钢制连续壁 Active CN1024720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6124 2010-03-12
JP2010056124A JP5282984B2 (ja) 2010-03-12 2010-03-12 鋼製連続壁の施工方法および鋼製連続壁
PCT/JP2011/053020 WO2011111474A1 (ja) 2010-03-12 2011-02-14 鋼製連続壁の施工方法および鋼製連続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2031A true CN102472031A (zh) 2012-05-23
CN102472031B CN102472031B (zh) 2014-04-09

Family

ID=44563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2847.8A Active CN102472031B (zh) 2010-03-12 2011-02-14 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及钢制连续壁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282984B2 (zh)
CN (1) CN102472031B (zh)
HK (1) HK1169689A1 (zh)
TW (1) TWI421394B (zh)
WO (1) WO2011111474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8831A (zh) * 2013-01-24 2013-05-08 东南大学 一种整体装配式双排钢桩基坑支护结构
CN104395531A (zh) * 2012-09-07 2015-03-04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组合钢制壁
CN106284371A (zh) * 2016-10-11 2017-01-04 周峰 一种组合式基坑支护结构
CN111188344A (zh) * 2020-01-16 2020-05-22 赵利 一种采用钢板桩的基坑支护装置及施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13074A (ja) * 2011-12-01 2013-06-10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壁体
SG11201406539SA (en) * 2012-05-16 2014-11-27 Jfe Steel Corp Combined steel wall
SG11201602519UA (en) * 2013-10-04 2016-05-30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Continuous wall installation method and continuous wall installing attachment
JP6763221B2 (ja) * 2016-07-12 2020-09-30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盛土の補強構造
CN111851468B (zh) * 2020-07-28 2021-11-02 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地下水泥土钢墙连续插放垂直度控制施工方法
CN113756286A (zh) * 2021-08-09 2021-12-07 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Trd工法实施地下水泥土连续钢墙的施工方法
JP7084668B1 (ja) 2022-01-12 2022-06-15 株式会社小澤土木 鋼矢板の施工処理方法
CN114991187B (zh) * 2022-06-28 2023-09-26 安徽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深水钢板桩和钢管桩组合式围堰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85795A (en) * 1931-03-09 1934-12-25 Vereinigte Stahlwerke Ag Sheet piling
JP2008038490A (ja) * 2006-08-07 2008-02-21 Nippon Steel Corp 地中連続壁用の加工矢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49885A (ja) * 2008-04-04 2009-10-29 Nippon Steel Corp 既設の鋼矢板の補強方法及び構造、既設の鋼矢板の補強用部材
CN101581097A (zh) * 2009-05-22 2009-11-18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大型组合钢板桩振动下沉工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59551U (en) * 2009-02-11 2009-06-21 China Steel Corp Steel sheet pile unit and steel sheet pile modu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85795A (en) * 1931-03-09 1934-12-25 Vereinigte Stahlwerke Ag Sheet piling
JP2008038490A (ja) * 2006-08-07 2008-02-21 Nippon Steel Corp 地中連続壁用の加工矢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49885A (ja) * 2008-04-04 2009-10-29 Nippon Steel Corp 既設の鋼矢板の補強方法及び構造、既設の鋼矢板の補強用部材
CN101581097A (zh) * 2009-05-22 2009-11-18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大型组合钢板桩振动下沉工艺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5531A (zh) * 2012-09-07 2015-03-04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组合钢制壁
CN104395531B (zh) * 2012-09-07 2016-09-21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组合钢制壁
CN103088831A (zh) * 2013-01-24 2013-05-08 东南大学 一种整体装配式双排钢桩基坑支护结构
CN106284371A (zh) * 2016-10-11 2017-01-04 周峰 一种组合式基坑支护结构
CN111188344A (zh) * 2020-01-16 2020-05-22 赵利 一种采用钢板桩的基坑支护装置及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82984B2 (ja) 2013-09-04
WO2011111474A1 (ja) 2011-09-15
CN102472031B (zh) 2014-04-09
JP2011190586A (ja) 2011-09-29
TW201207196A (en) 2012-02-16
HK1169689A1 (zh) 2013-02-01
TWI421394B (zh) 201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2031B (zh) 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及钢制连续壁
JP4943218B2 (ja) 地中連続壁用鋼材、地中連続壁および地中連続壁の構築方法
KR101676707B1 (ko) 기둥-보 접합 구조
TWI433981B (zh) Composite steel sheet pile and steel plate pile wall using the combined steel sheet pile
CN104328839A (zh) 柱承式集成建筑模块的连接结构
CN102713074A (zh) 钢管板桩与钢板桩的连结壁结构及其构筑方法
EP2951117B1 (en) Method to form a rail joint, and a rail joint
KR101769255B1 (ko) 강관 구조체
JP2008095473A (ja) 多連円弧状トンネルの接続構造および施工方法
JP2009249959A (ja) 地中連続壁及びその構築方法
KR101736094B1 (ko) 루프구조체용 추진관조립체 및 루프구조체의 시공방법
KR20180062357A (ko) 보와 기둥의 연결 방법
JP6954222B2 (ja) 小梁端接合構造、および小梁端接合構造の施工方法
JP6766468B2 (ja) セグメント壁体及びトンネル覆工体
KR101615303B1 (ko) 절곡앵글형 연결플레이트를 이용한 pc 박스 및 그 시공방법
JP4666088B2 (ja) 組合せ鋼矢板および該組合せ鋼矢板を用いた鋼矢板壁
KR101513595B1 (ko) 복합트러스 거더교의 격점부 연결구조를 향상시키기 위한 복부재
KR101870941B1 (ko) 파형강판 구조물의 곡선부 결합구조
CN107108182B (zh) 起重机的主梁
JP7149868B2 (ja) 合成セグメント、環状体、構造物及びスキンプレート
CN100516366C (zh) 板桥
JP6235509B2 (ja) シェッドとその施工方法
KR20150004136A (ko) 복합트러스 거더교의 격점부 연결구조를 향상시키기 위한 복부재
KR102374296B1 (ko) 말뚝의 접합구조 및 말뚝의 접합구조의 시공방법
KR200454341Y1 (ko) 중장비용 습지작업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6968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Effective date: 2013042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42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umitomo Metal Industrie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6968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Nippon Iron & Ste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