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50095B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50095B
CN102450095B CN2010800228677A CN201080022867A CN102450095B CN 102450095 B CN102450095 B CN 102450095B CN 2010800228677 A CN2010800228677 A CN 2010800228677A CN 201080022867 A CN201080022867 A CN 201080022867A CN 102450095 B CN102450095 B CN 1024500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il
load
coil holder
induction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28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50095A (zh
Inventor
小林昭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50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00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500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00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63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using coil coo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72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per heating zo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搭载有多个感应加热线圈,能够抑制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噪音,能够以良好的空间效率安装多个感应加热线圈,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大。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载置被加热物的顶板(4)、设在顶板(4)的下方且在俯视时相互的中心位置不同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13)、供给对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冷却风扇(26)、对多个感应加热线圈(13)的每一个进行保持的多个线圈保持构件、以及对线圈保持构件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多个线圈保持构件一体地形成或相互固定而构成单一的线圈保持体(12)。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搭载了多个感应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以往,感应加热烹调器使高频电流在感应加热线圈中流过而产生高频磁通,利用该高频磁通感应出涡流,利用由此产生的焦耳热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近年来,为了提高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方便性和缩短烹调时间等(例如,为了同时对多个被加热物进行加热,为了对被加热物的加热量、加热区域进行控制),搭载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上的感应加热线圈的数量存在增加的倾向。
在这里,为了将多个感应加热线圈搭载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上,要求以良好的空间效率进行安装。另外,由于需要对多个感应加热线圈进行冷却,所以,要求高的冷却能力。因此,冷却风量增加,供给冷却风的送风机的负荷增加。因此,送风机噪音增大,存在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噪音变大的倾向。
因此,关于将多个感应加热线圈安装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上并且高效率地对感应加热线圈进行冷却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提出了各种方案。
作为这样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例如提出了这样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在风扇罩44的第3加热线圈22侧,在风扇罩44上按接近吸气风扇壳46的侧壁(垂直壁)上方的状态一体地形成用于对载置了第3加热线圈22的线圈座28进行支承的多个(例如三个)支承构件的一个5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59982号公报(段落0040,图4)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中,对各感应加热线圈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构件分别载置在箱体上,所以,存在以下那样的问题。
(1)为了对各线圈保持构件进行支承,需要在3个部位左右进行支承,所以,随着线圈保持构件增加支承机构增加,对感应加热线圈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流动受到妨碍。因此,冷却风的通风阻力增大,压力损失增加,从而使得送风机负荷提高。因此,送风机噪音增加,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噪音增加。
(2)需要对线圈保持构件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的配置空间。因此,在有限的空间中不能安装足够数量的感应加热线圈,感应加热线圈的安装密度下降。
(3)由于每个感应加热线圈都需要线圈保持构件,所以,部件个数增加。另外,还需要将各线圈保持构件安装在箱体上的组装作业,感应加热烹调器成为高成本。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搭载了多个感应加热线圈,其能够抑制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噪音,能够以良好的空间效率安装多个感应加热线圈,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大。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载置被加热物的顶板、设在上述顶板的下方的在俯视时相互的中心位置不同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供给对上述感应加热线圈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送风机、对多个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每一个进行保持的多个线圈保持构件、以及对上述线圈保持构件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多个上述线圈保持构件一体地形成或相互固定而构成单一的线圈保持体。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
(1)多个感应加热线圈能够由共用的线圈保持体保持。一个线圈保持体只要在最少3个部位受到支承即可固定,所以,即使搭载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感应加热线圈的数量增加,也能够抑制对线圈保持体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的数量的增加。因此,冷却风的通风阻力增加而使得压力损失增加的情况能够得到抑制,能够抑制送风机负荷的增加。因此,能够抑制送风机噪音的增加,能够抑制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噪音的增加。
(2)通过相比以往减少支承机构,能够减小支承机构的配置空间。因此,能够以良好的空间效率安装多个感应加热线圈。
(3)通过相比以往减少支承机构,能够减少线圈保持体及支承机构的部件个数,能够简化组装作业。因此,能够降低部件成本、组装成本,能够抑制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成本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拆下了顶板4及格栅5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拆下了顶板4、格栅5及感应加热线圈13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拆下了顶板4、格栅5及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基板壳单元23的立体图。
图6为从下面侧表示实施方式1的线圈保持体12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拆下了顶板4及格栅5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拆下了顶板4、格栅5及感应加热线圈13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拆下了顶板4、格栅5及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状态的平面图(俯视图)。
图10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仰视图。
图11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配置在箱体2的背面侧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纵剖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立体图。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设置有操作部6的一侧作为前面侧进行说明。
在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的箱体2上,在其上侧装拆自如地配置箱体上面3。在该箱体上面3,在背面侧配置有格栅5,在中央配置有顶板4。在顶板4上载置锅等被加热物(图中未表示)。格栅5具有通气性,吸气及排气的气流顺利地通过。
另外,在主体1上,在其前面侧中央配置有烹调单元7,在前面侧的左右设有操作部6。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拆下了顶板4及格栅5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箱体上面3的背面侧(与格栅5对应的位置),在中央设置有箱体排气口9,在左右侧设置有箱体吸气口8。这些箱体排气口9及箱体吸气口8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由格栅5覆盖。
在箱体2的内部,在处于顶板4的下方的位置配置有1套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由在俯视时为大体五角形的一个线圈保持体12以及保持在线圈保持体12的前侧左右、背面侧中央的中心不同的3个感应加热线圈13等构成。即,线圈保持体12成为一体地形成了对3个感应加热线圈的每一个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构件的结构。而且,也可固定对3个感应加热线圈的每一个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构件而形成单一的线圈保持体12。在线圈保持体12的上面部,在成为3个感应加热线圈13的每一个的中心的位置,一体地形成线圈定位构件15。3个感应加热线圈13的每一个在中心部的空隙中插入有该线圈定位构件15而被定位。
在线圈定位构件15的上部,一体地突设间隔保持构件16。在设置有顶板4的状态下,这些间隔保持构件16被直接或隔着缓冲材料(图中未表示)地压靠到顶板4的下面。另外,线圈保持体12及感应加热线圈13,在与顶板4的下面之间空出规定间隔,大体平行于顶板4地进行配置。这样,能够适当保持被加热物与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上面部之间的距离,能够以良好的效率进行感应加热。另外,能够适当地保持感应加热线圈13上面与顶板4下面之间的间隔,在它们之间使对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冷却的冷却风通过。
另外,线圈保持体12在未保持感应加热线圈13的部分设置有空隙14,能够通风。在这里,空隙14相当于本发明的开口部。
另外,在线圈保持体12上按围住各感应加热线圈13的外周部的方式设置有壁面,防磁环29通过插入该壁面而被卡合。这样,抑制了从感应加热线圈13的磁通泄漏。
在箱体2的内部,在其背面侧的左右配置有对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进行驱动的电子回路基板17。这些电子回路基板17被收容在基板壳31中。
在电子回路基板17及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下方,配置有烹调单元7。烹调单元7包含到主体1前面中央为止的部分而构成,在内部空间中进行炒、蒸、炸等的加热烹调·汽蒸烹调等。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拆下了顶板4、格栅5及感应加热线圈13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线圈保持体12,在处于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保持部18。这些保持部18之间成为空隙14,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下面可与在线圈保持体12的下方流动的冷却风接触。另外,在配置于前面侧的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下方配置有腔室19,在腔室19上面设置有吹出口20。从该吹出口20吹出冷却风,从而对配置在上方的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冷却。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拆下了顶板4、格栅5及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线圈保持体12的下面,在与感应加热线圈13中心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被支承构件27(表示在后述的图6中)。被支承构件27例如形成为下部开口的大体圆筒形状。在对该被支承构件27进行支承的位置,配置有支承机构。这些支承机构由支承构件21及压缩弹簧等弹性体22等构成。支承构件21的上部例如形成为上部开口的大体圆筒形状。弹性体22的上部插入线圈保持体12的被支承构件27,其下部插入支承构件21。这样,线圈保持体12通过弹性体22支承在支承构件21上。在设置有顶板4的状态下,弹性体22由顶板4和支承构件21(箱体2)压缩。由其反力将线圈保持体12的间隔保持构件16直接或间接地压靠到顶板4上。
支承构件21中的设在箱体2的前面侧左右的支承构件21,按与腔室19一体的方式形成。另外,设在箱体2的背面侧中央的支承构件21作为独立的构件安装在箱体2上。
在箱体2的左右侧面部(烹调单元7的两侧),配置有基板壳单元23(在图4中,表示了配置在箱体2的右侧面部的基板壳单元23)。基板壳单元23的吸气口24与箱体吸气口8相连。基板壳单元23的排气口25与腔室19相连。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板壳单元23的立体图。
在基板壳单元23中设有冷却风扇26。另外,在基板壳单元23的内部收容有安装了电子部件的电子回路基板17。在电子回路基板17上还安装有伴随着发热、需要冷却的部件(被冷却物)。在需要冷却的部件中,为了提高冷却效率,还存在设置有散热器(冷却翅片)的部件。
基板壳单元23作为从吸气口24到排气口25的一体的风路而形成。通过冷却风扇26动作而从吸气口24吸引的冷却风,通过冷却风扇26,在对内部的电子回路基板17的部件(被冷却物)进行了冷却后,从排气口25排气,被送往腔室19。
图6为从下面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线圈保持体12的立体图。
在线圈保持体12的下面,在与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中心对应的位置一体地形成有被支承构件27。将弹性体22的上部插入到线圈保持体12的被支承构件27,从而将线圈保持体12经由弹性体22支承在支承构件21上。即,被支承构件27处在支承机构(支承构件21及弹性体22)与线圈保持体12之间,固定在线圈保持体12上,并且由支承机构支承。
如图6所示那样,线圈定位构件15设在被支承构件27的上方。即,形成在线圈定位构件15的上部的间隔保持构件16,设在被支承构件27的上方。换言之,由间隔保持构件16形成的间隔保持部位,在俯视时形成在与由支承机构形成的支承部位大致相同的位置。当组装感应加热烹调器时(设置了顶板4时),弹性体22的反力大体直线地传递到间隔保持构件16,所以,在线圈保持体12上不产生不需要的力矩。
在线圈保持体12的保持部18上,按与感应加热线圈13的绕组大体直交的方式设置有铁素体28。即,铁素体28从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中心朝外周按放射状配置。通过铁素体28的配置决定保持部18的配置。通过设置铁素体28,能够使从感应加热线圈13产生的磁力线集中到顶板4上方的被加热物。
(动作)
下面,说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
在这样构成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过电子回路基板17的电路动作而驱动感应加热线圈13,使电流流动。通过电流流动,从感应加热线圈13产生磁力线。这样,在载置在感应加热线圈13的大体上方的顶板4上的被加热物(图中未表示)中产生涡流,被加热物自身发热,进行加热烹调。此时,磁力线通过保持在线圈保持体12上的铁素体28以朝上方的被加热物集中的方式作用,提高了被加热物的加热效率。
通过对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驱动,使得安装在电子回路基板17上的电子部件(被冷却物)自己发热,温度上升。另外,感应加热线圈13也自己发热,温度上升。为了维持电子回路基板17及感应加热线圈13的功能,需要将温度上升抑制在规定的温度以下。因此,根据例如设在电子回路基板17的电路的各处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表示)等的信息,对冷却风扇26进行控制·驱动,供给冷却风。
冷却风扇26驱动而产生的冷却风通过格栅5、箱体吸气口8及基板壳单元23的吸气口24从主体1的外部流入到基板壳单元23。流入到了基板壳单元23的冷却风,在对基板壳单元23内的电子回路基板17的被冷却物进行冷却后,通过排气口25流入到腔室19中。
流入到了腔室19的冷却风,从腔室19上面的吹出口20吹出,对配置在上方的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冷却。在线圈保持体12的保持部18之间设置有空隙14,所以,从吹出口20吹出了的冷却风直接到达感应加热线圈13。即,能够由从吹出口20吹出了的冷却风直接对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冷却。另外,保持于保持部18的铁素体28因通过的磁通而发热,但冷却风也吹到这些铁素体28的下面,同时对其进行冷却。
从腔室19的吹出口20吹出了的冷却风形成流往设在箱体2的背面侧中央的箱体排气口9的气流。流往箱体排气口9的冷却风,一边在安装于线圈保持体12的背面侧中央的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上下的空间中流动,一边对该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冷却。
如上述那样,保持3个感应加热线圈13的线圈保持体12由3个支承机构(支承构件21及弹性体22)支承。即,由支承机构形成的线圈保持体12的保持部位为3个部位。因此,当对3个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冷却时,冷却风的流动不易受到妨碍。因此,减轻了冷却风的通风阻力,抑制了压力损失的增加。另外,由于在线圈保持体12的未搭载感应加热线圈13的部分设置有空隙14,所以,冷却风的流动不易受到妨碍。因此,减轻了冷却风的通风阻力,抑制了压力损失的增加。
另外,通过在线圈保持体12中形成空隙14,冷却风能够经由未搭载感应加热线圈13的部分及感应加热线圈13的绕组的间隙,从线圈保持体12的下方向上方通风。因此,能够向感应加热线圈13上面与顶板4下面的空间中供给冷却风,能够以良好的效率对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冷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线圈保持体12保持的、绕组的中心不同的感应加热线圈13的数量虽然为3套,但若1个线圈保持体12保持的套数为两个以上,则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并不局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虽然内装于主体1中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及线圈保持体12为1个,但并不局限于此。即使在内装了多个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场合,若1个线圈保持体12保持中心不同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13,则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虽然感应加热线圈13大体为圆形,但并不局限于此,若为卷绕成椭圆形、四角形、饭团子形等的周状的线圈,则不管形状如何,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主体1内的冷却风的流动·风路结构并不局限于此,若冷却风在配置有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空间内流动,则不论箱体吸气口8、箱体排气口9、冷却风扇26、电子回路基板17等的配置如何,有无基板壳单元23的外壳、腔室19,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对多个中心不同的感应加热线圈13的每一个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构件一体地形成或相互固定而构成单一的线圈保持体12,所以,与将保持中心不同的感应加热线圈13的线圈保持构件的每一个分别载置在箱体2上的场合相比,线圈保持体12的数量可较少,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另外,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向箱体2的安装工时减少,能够减少组装成本。通过减少部件个数·安装部位,使得由部件及组装的偏差带来的问题减少,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由于被支承构件27在线圈保持体12上一体地形成,所以,能够直接将安装在支承构件21上的弹性体22卡合在被支承构件27上。这样,不需要用于卡合线圈保持体12和弹性体22的部件,能够减少用于使它们卡合的部件成本、用于将使它们卡合的部件安装在线圈保持体12上的组装成本。另外,通过将被支承构件27一体地形成在线圈保持体12上,能够实现被支承构件27向线圈保持体12的安装的强度及可靠性的提高等,获得低产品成本、高可靠性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将保持中心不同的感应加热线圈13的线圈保持构件的每一个分别载置在箱体2上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在以支承线圈保持构件所需要的最少3个部位进行支承的场合,需要感应加热线圈13的数量的3倍的支承机构。本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由比感应加热线圈13的数量的3倍少的3个支承机构对中心不同的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支承。即,由支承机构形成的线圈保持体12的支承部位的数量,比感应加热线圈13的数量的3倍少。通过使支承机构减少,使得冷却风的流动不易受到妨碍,所以,冷却风的通风阻力减轻,压力损失的增加得到抑制。因此,冷却风扇26的负荷减少,所以,能够抑制冷却风扇26的噪音。因此,能够获得动作声安静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通过减少支承构件21及弹性体22,能够降低部件成本及组装成本,能够获得产品成本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通过使被支承构件27、支承构件21及弹性体22减少,能够减小箱体2内(感应加热线圈13的配置空间)的支承机构的设置空间。这样,能够配置其它部件,安装密度提高。另外,由于支承构件21的配置位置的选择范围扩大,所以,设计的自由度提高,能够安装更多的感应加热线圈13、其它功能部件,能够获得高性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由于线圈保持体12的被支承构件27被配置在感应加热线圈13的大体中心位置(线圈保持体12在感应加热线圈13的大体中心位置受到支承),所以,被支承构件27及支承构件21·弹性体22处于感应加热线圈13的内侧。因此,与将被支承构件27配置在感应加热线圈13的外侧的场合相比,能够使线圈保持体12紧凑。因此,线圈保持体12在箱体2内所占的占有空间变小,所以,能够安装更多的感应加热线圈13、其它功能部件,能够获得高性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在连结线圈保持体12的支承部位(被支承构件27)中的、处于外侧的支承部位(被支承构件27)而获得的多边形内,配置感应加热线圈13及线圈保持体12的重心,所以,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能够稳定地自立(受到支承)。这样,产品组装时的作业性提高,能够减少组装成本。另外,线圈保持体12即使在产品装入的状态下也能够抑制在线圈保持体12中产生不必要的力矩、应力的情况,同时能够保持在箱体2内,所以,变形、破损的风险减轻。因此,能够获得产品成本低、可靠性高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在线圈保持体12的未配置感应加热线圈13的部分设置了空隙14,从而能够减少对冷却风的流动的妨碍,减轻通风阻力,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另外,冷却风能够通过这些空隙14从线圈保持体12的下方向上方通风,感应加热线圈13的侧面受到冷却,冷却风在感应加热线圈13上面与顶板4下面之间的空间中流动,能够以良好的效率对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冷却。因此,冷却风扇26的负荷减小,从而能够使冷却风扇26的噪音下降,获得动作声安静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在线圈保持体12上设置至少3处间隔保持构件16,将它们与线圈保持体12一体地形成,这样,线圈保持体12及感应加热线圈13在与顶板4的下面之间空开规定的间隔,与顶板4大体平行地配置。这样,能够适当地保持被加热物与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上面部之间的距离,以良好的效率进行感应加热。因此,加热效率提高,能够获得能量效率高的加热烹调器。另外,由于适当地保持感应加热线圈13上面与顶板4下面之间的间隔,确保冷却风的通风,所以,能够提高感应加热线圈13的冷却效率,减轻冷却风扇26的噪音。通过与线圈保持体12一体地形成间隔保持构件16,能够降低部件成本·组装成本,所以,能够获得节能、动作噪音低、产品成本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按与感应加热线圈13的绕组大体直交的方式(从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中心朝外周按放射状)配置铁素体28等,将其保持在线圈保持体12上,从而能够使感应加热线圈13产生的磁通集中到感应加热线圈13上方的被加热物。因此,能够提高加热效率,提高能量效率。另外,通过与线圈保持体12一体地形成与多个感应加热线圈13对应的铁素体28的保持部18,能够降低部件成本·组装成本,所以,能够获得节能、产品成本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在线圈保持体12上一体地形成定位部15,该定位部15通过插入到感应加热线圈13的线圈绕组中心的空隙部而进行定位,这样,容易适当地保持与被配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被配置在下方的铁素体28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提高加热效率,提高能量效率。另外,通过改善感应加热线圈13向线圈保持体12的安装的作业性,以及将定位部15一体地形成在线圈保持体12上,能够降低部件成本·组装成本,所以,能够获得节能、产品成本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实施方式2
下面使用图1、5、7~11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本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仅是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数量·配置、线圈保持体12的形态不同,所以,以下主要记载该不同的部分。而且,在本实施方式2中,没有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相同,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立体图。各部分的形态·功能与实施方式1相同。
另外,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板壳单元23的立体图。基板壳单元23的构成·功能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拆下了顶板4及格栅5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处于顶板4的下方的位置的箱体2的内部,在前面侧的左右和背面侧配置3个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每一个用一个线圈保持体12对多个中心不同的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保持。
配置在箱体2的前面侧左右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具有相同的构成·功能。在俯视时大体为圆形的线圈保持体12上,在中央配置有1个感应加热线圈13,在其外周配置有8个感应加热线圈。即,配置在箱体2的前面侧左右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线圈保持体12,保持一共9个中心不同的感应加热线圈13。配置在箱体2的前面侧左右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利用该9个感应加热线圈13对1个被加热物进行加热。
配置在箱体2的前面侧左右的线圈保持体12,在其外周部设置有3处被支承构件27。即,按受到保持的感应加热线圈13及线圈保持体12的重心处于连结线圈保持体12的支承部位(3个部位)而形成的多边形的内侧的方式配置被支承构件27。在被支承构件27的大体上方配置有间隔保持构件16。间隔保持构件16被推靠在顶板4的下面,由此进行感应加热线圈13的高度方向的定位。另外,间隔保持构件16将来自弹性体22的力大体直线地传递到顶板4,所以,不在线圈保持体12产生不需要的力矩。
在配置在箱体2的前面侧左右的线圈保持体12上设置多个线圈定位构件15。对中央的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定位的线圈定位构件15形成为圆筒状,对外周的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定位的线圈定位构件15形成为十字状。感应加热线圈13的每一个通过在中心部的空隙中插入线圈定位构件15而定位在适当的位置。圆筒状的线圈定位构件15的内侧空间成为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30,安装有热敏电阻、红外线传感器等的温度检测装置33。圆筒状线圈定位构件15与十字状的线圈定位构件15可相互交换,可在配置线圈定位构件15的场所设置必要的位置·数量的温度检测装置33。
在配置在箱体2的前面侧左右的线圈保持体12上卡合有防磁环29。该防磁环29将搭载于线圈保持体12的多个中心不同的感应加热线圈13全部围住,减轻来自各感应加热线圈13的磁通泄漏。
其中,虽然在本实施方式2中用1个线圈保持体12保持9个感应加热线圈13,但若由1个线圈保持体12对中心的不同的2个以上的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保持,则不论感应加热线圈13的数量·配置如何,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虽然感应加热线圈13大体为圆形,但并不局限于此,若为卷绕成椭圆形、四角形、饭团子形等的周状的线圈,则不管形状如何,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在配置在箱体2的背面侧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中,在线圈保持体12中保持中心不同的3个感应加热线圈13。各感应加热线圈13分别对不同的被加热物进行加热。
在配置在箱体2的背面侧的线圈保持体12的外周部,在前面侧中央部和背面侧两侧面部的3个部位设置被支承构件27。即,按受到保持的感应加热线圈13及线圈保持体12的重心处在连结线圈保持体12的支承部位(3个部位)而形成的多边形的内侧的方式,配置被支承构件27。在被支承构件27的大体上方配置间隔保持构件16。间隔保持构件16被推靠到顶板4的下面,从而实施感应加热线圈13的高度方向的定位。另外,间隔保持构件16将来自弹性体22的力大体直线地传递到顶板4,所以,不在线圈保持体12产生不需要的力矩。
在配置在箱体2的背面侧的线圈保持体12上,圆筒状的线圈定位构件15设在左右及中央的3个部位。感应加热线圈13的每一个在中心部的空隙中插入有线圈定位构件15而定位在适当的位置。各圆筒状的线圈定位构件15的内侧空间成为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30。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30对热敏电阻、红外线传感器等的温度检测装置33进行支承。在这里,温度检测装置33与本发明的温度传感器相当,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30与本发明的温度传感器支承机构相当。
另外,配置在箱体2的背面侧的线圈保持体12,在处在各感应加热线圈13受到保持的部分之间的被保持部设置有空隙14,能够通风。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2中,形成为由1个感应加热线圈13对1个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即使与前面侧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同样地形成由多个中心不同的感应加热线圈13对1个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结构,对多个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由1个线圈保持体对所有的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保持,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拆下了顶板4、格栅5及感应加热线圈13的状态的立体图。
线圈保持体12中的载置有感应加热线圈13的部分,由保持部18和空隙14等构成。另外,在保持部18上保持铁素体28(表示在后述的图10中)。保持部18的配置成为与铁素体28的配置相对应的配置。通过空隙14可以使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下面与在线圈保持体12下方的空间中流动的冷却风接触。
在配置在箱体2的前面侧左右的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下方配置有腔室19,在腔室19的上面设置有吹出口20。通过从该吹出口20吹出冷却风,对配置在上方的感应加热线圈13及铁素体28进行冷却。
在配置在箱体2的背面侧的线圈保持体12的两侧面侧下方,配置有电子回路基板17。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拆下了顶板4、格栅5及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状态的平面图(俯视图)。
在处于线圈保持体12的被支承构件27的下方的位置,配置有支承机构(支承构件21及弹性体22)。线圈保持体12经由弹性体22支承在支承构件21上,在设置有顶板4的状态下,弹性体22由顶板4和支承构件21(箱体2)压缩。通过其反力将线圈保持体12的间隔保持构件16直接或间接地推靠到顶板4上。
支承构件21中的设置在箱体2的前面侧左右的支承构件21与腔室19一体地形成。另外,配置在箱体2的前面侧中央的支承构件21作为独立的构件安装在箱体2上,配置在背面侧左右的支承构件21与基板壳31一体地形成。
在箱体2的左右侧面部(烹调单元7的两侧)配置有基板壳单元23。基板壳单元23的吸气口24与箱体吸气口8相连。基板壳单元23的排气口25与腔室19相连。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仰视图。
在线圈保持体12的下面,在由支承机构支承的位置一体地形成有被支承构件27。弹性体22的上部被插入到线圈保持体12的被支承构件27中,由此线圈保持体12经由弹性体22支承在支承构件21上。
在线圈保持体12的保持部18上,按与感应加热线圈13的绕组大体直交的方式设置有铁素体28。即,铁素体28从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中心朝外周按放射状配置。通过设置铁素体28,能够使从感应加热线圈13产生的磁力线集中到顶板4上方的被加热物。
图11为表示配置在箱体2的背面侧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纵剖模式图。
在箱体2上安装有支承构件21,在支承构件21中插入弹性体22的下部。另外,弹性体22的上部被插入到线圈保持体12的被支承构件27。在设置有顶板4的状态下,弹性体22由顶板4和支承构件21(箱体2)压缩。通过其反力将线圈保持体12的间隔保持构件16直接或间接地推靠到顶板4上。感应加热线圈13通过在中心部的空隙中插入一体地形成在线圈保持体12上的线圈定位构件15而被定位。
圆筒状的定位部15的内部成为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30。在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30中插入螺旋弹簧、圆筒状橡胶等的弹性体34,在弹性体34的空心部分插入热敏电阻等的温度检测装置33。温度检测装置33由弹性体34推靠到顶板4的下面,经由顶板4,对载置在顶板4的上面的被加热物的温度进行检测。
线圈保持体12一体地形成有对感应加热线圈13的外周进行覆盖的壁面。防磁环29通过在内侧插入该壁面而被卡合,并且,由例如与壁面一体地形成的卡定部32卡定。
(动作)
下面说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
冷却风扇26驱动而产生的冷却风,通过格栅5、箱体吸气口8及基板壳单元23的吸气口24,从主体1的外部流入到基板壳单元23。流入到了基板壳单元23的冷却风,在对基板壳单元23内的电子回路基板17的被冷却物进行冷却后,通过排气口25流入腔室19。
流入到了腔室19的冷却风从腔室19上面的吹出口20吹出。然后,对配置在上方(配置在箱体的前面侧左右)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冷却。由于在线圈保持体12的保持部18之间设有空隙14,所以,从吹出口20吹出的冷却风直接到达感应加热线圈13。即,通过从吹出口20吹出了的冷却风能够直接对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冷却。另外,保持在保持部18上的铁素体28在通过的磁通的作用下发热,但冷却风也吹到这些铁素体28的下面,同时对其进行冷却。
从腔室19的吹出口20吹出了的冷却风,形成朝向设在箱体2的背面侧中央的箱体排气口9的气流。朝向箱体排气口9的冷却风,一边在搭载于配置在箱体2的背面侧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上下的空间中流动,一边实施该感应加热线圈13的冷却。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2的3个线圈保持体12由一共9个支承机构(支承构件21及弹性体22)进行支承。即,由支承机构形成的各线圈保持体12的保持部位为3个部位。因此,在对搭载在这些线圈保持体12上的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冷却时,冷却风的流动不易受到妨碍。因此,减轻了冷却风的通风阻力,压力损失的增加得到抑制。另外,在线圈保持体12的未搭载感应加热线圈13的部分设置有空隙14,所以,冷却风的流动不易受到妨碍。因此,冷却风的通风阻力减轻,压力损失的增加得到抑制。
另外,在线圈保持体12中形成有空隙14,从而能够经由未搭载感应加热线圈13的部分及感应加热线圈13的绕组的间隙,使冷却风从线圈保持体12的下方朝上方通风。因此,感应加热线圈13的侧面受到冷却,能够向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上面和顶板4的下面的空间供给冷却风,能够以良好的效率对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冷却。
而且,主体1内的冷却风的流动·风路结构并不局限于此,若冷却风在配置有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的空间内流动,则不论箱体吸气口8、箱体排气口9、冷却风扇26、电子回路基板17等的配置如何,有无基板壳单元23的外壳、腔室19,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对多个中心不同的感应加热线圈13的每一个进行保持的线圈保持构件一体地形成,或相互固定而构成单一的线圈保持体12,所以,与将保持中心不同的感应加热线圈13的线圈保持构件的每一个分别载置在箱体2上的场合相比,线圈保持体12的数量可较少,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另外,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向箱体2的安装工时减少,能够减少组装成本。通过减少部件个数·安装部位,能够使得由部件及组装的偏差带来的问题减少,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由于被支承构件27在线圈保持体12上一体地形成,所以,能够直接用被支承构件27对安装在支承构件21上的弹性体22进行卡合,这样,不需要用于卡合线圈保持体12和弹性体22的部件,能够减少用于将它们卡合的部件成本、用于将使它们卡合的部件安装在线圈保持体12上的组装成本。另外,通过将被支承构件27一体地形成在线圈保持体12上,能够实现被支承构件27向线圈保持体12的安装的强度及可靠性的提高等,获得低产品成本、高可靠性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将保持中心不同的感应加热线圈13的线圈保持构件的每一个分别载置在箱体2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在以支承线圈保持构件所需要的最少3个部位进行支承的场合,需要感应加热线圈13的数量的3倍的支承机构。本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由比感应加热线圈13的数量的3倍少的3个支承机构对配置在箱体2的背面侧的线圈保持体12进行支承。即,配置在箱体2的背面侧的线圈保持体12的支承部位的数量比感应加热线圈13的数量的3倍少。通过使支承机构减少,使得冷却风的流动不易受到妨碍,所以,冷却风的通风阻力减轻,压力损失的增加得到抑制。因此,冷却风扇26的负荷减少,所以,能够抑制冷却风扇26的噪音。因此,能够获得动作声安静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在配置在箱体2的前面侧左右的线圈保持体12中,也由1个线圈保持体12支承9个感应加热线圈13,由此支承机构的数量从27个减少为3个,所以,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通过减少支承构件21及弹性体22,能够降低部件成本及组装成本,能够获得产品成本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通过使被支承构件27、支承构件21及弹性体22减少,能够减小箱体2内(感应加热线圈13的配置空间)的支承机构的设置空间。这样,能够配置其它部件,安装密度提高。另外,由于支承构件21的配置位置的选择范围扩大,所以,设计的自由度提高,能够安装更多的感应加热线圈13、其它功能部件,能够获得高性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例如,对于配置在箱体2的背面侧的线圈保持体12的左右侧的感应加热线圈13来说,由于配置在电子回路基板17的上方,所以,在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难以配置。这是因为,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需要对每个感应加热线圈13设置最少3个支承机构,但电子回路基板17成为障碍,难以配置支承机构。在本实施方式2中,配置在电子回路基板17的上方的感应加热线圈13由1个线圈保持体12进行保持,所以,支承构件21的数量减少,从而使支承构件21的布局的自由度提高,即使在以往难以进行安装的场所也可设置感应加热线圈13。这样,能够安装较多的感应加热线圈13。对于在配置于箱体2的背面侧的线圈保持体12的中央受到保持的感应加热线圈13也同样,箱体2内的设置空间的背面侧难以在风路等的空间中配置支承构件21,但通过由1个线圈保持体12进行支承,使得能够进行安装。
另外,对于配置在箱体2的前面侧左右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也由于在下方配置腔室19,所以,不能配置多个线圈保持体12以配置多个感应加热线圈,但通过由1个线圈保持体12对中心不同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保持,能够进行安装。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装置,感应加热线圈13的安装密度提高。另外,支承构件21的配置位置的选择范围扩大,所以,设计的自由度提高,可安装更多的感应加热线圈13、其它的功能部件。因此,可对多个被加热物进行加热,可由多个感应加热线圈13对1个被加热物进行加热,获得提高了加热效率、实现了高度的烹调控制的高性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在连结线圈保持体12的支承部位(被支承构件27)中的、处于外侧的支承部位(被支承构件27)而获得的多边形内,配置感应加热线圈13及线圈保持体12的重心,所以,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能够稳定地自立(受到支承)。这样,产品组装时的作业性提高,能够减少组装成本。另外,线圈保持体12即使在产品装入的状态下,也能够抑制在线圈保持体12产生不必要的力矩、应力的情形,并保持在箱体2内,所以,变形、破损的风险减轻。因此,能够获得产品成本低、可靠性高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在线圈保持体12的未配置感应加热线圈13的部分设置有空隙14,从而能够减少对冷却风的流动的阻碍,减轻通风阻力,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另外,冷却风能够经由这些空隙14从线圈保持体12的下方向上方通风,冷却风在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上面与顶板4的下面的空间中流动,能够以良好的效率对感应加热线圈13进行冷却。因此,冷却风扇26的负荷减小,从而能够使冷却风扇26的噪音下降,能够获得动作声安静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在线圈保持体12上至少在3个部位设置间隔保持构件16,将它们与线圈保持体12一体地形成,这样,线圈保持体12及感应加热线圈13在与顶板4的下面之间空开规定的间隔,与顶板4大体平行地配置。这样,能够适当地保持被加热物与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上面部之间的距离,以良好的效率进行感应加热。因此,加热效率提高,能够获得能量效率高的加热烹调器。另外,由于适当地保持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上面与顶板4的下面之间的间隔,确保冷却风的通风,所以,能够提高感应加热线圈13的冷却效率,减轻冷却风扇26的噪音。通过与线圈保持体12一体地形成间隔保持构件16,能够降低部件成本·组装成本,所以,能够获得节能、动作噪音低、产品成本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按与感应加热线圈13的绕组大体直交的方式(从感应加热线圈13的中心朝外周按放射状)配置铁素体28等,将其保持在线圈保持体12上,从而能够使感应加热线圈13产生的磁通集中到感应加热线圈13上方的被加热物。因此,能够提高加热效率,提高能量效率。另外,通过与线圈保持体12一体地形成与多个感应加热线圈13对应的铁素体28的保持部18,能够降低部件成本·组装成本,所以,能够获得节能、产品成本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通过在线圈保持体12上一体地形成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30,被加热物下面的温度检测变得容易,能够提高被加热物的温度控制及烹调控制的精度。另外,温度检测装置33的安装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减少部件个数,所以,能够降低部件成本·组装成本,因此能够获得烹调性能高、产品成本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通过在线圈保持体12上一体地形成防磁环29的卡定部32,防磁环29的安装变得容易。另外,通过减少部件个数,能够降低部件成本·组装成本,所以,能够减少感应加热线圈13的泄漏磁通,减轻磁通·电磁波对外部的影响,能够获得产品成本低、安全性高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在配置在箱体2的前面侧左右的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1中,以用1个防磁环29围住中心不同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13的方式构成,所以,与对感应加热线圈13分别设置防磁环29的场合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个数,组装也变得轻松,能够降低部件成本·组装成本。另外,由于不需要防磁环29的空间,所以,能够提高感应加热线圈13向线圈保持体12的安装密度,提高加热效率。另外,在感应加热线圈13之间设置有间隙,能够进行通风,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效率,获得产品成本低、加热效率高、冷却效率高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在线圈保持体12上一体地形成有通过插入到感应加热线圈13的线圈绕组中心的空隙部而进行定位的定位部15,这样,容易适当地保持与配置在上方的被加热物、配置在下方的铁素体28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提高加热效率,提高能量效率。另外,通过改善感应加热线圈13向线圈保持体12的安装的作业性,将定位部15一体地形成在线圈保持体12上,能够降低部件成本·组装成本,所以,能够获得节能、产品成本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对配置在箱体2的前面右侧的线圈保持体12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中的2个部位的支承机构(右侧面侧及前面侧),配置在对设在箱体2的前面左侧的腔室19的吹出口20的设置范围、与箱体排气口9的外周部进行连结而获得的区域,及对设在箱体2的前面右侧的腔室19的吹出口20的设置范围、与箱体排气口9的外周部进行连结而获得的区域的外侧。同样,对配置在箱体2的前面左侧的线圈保持体12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中的2个部位的支承机构(左侧面侧及前面侧)也配置在这些区域的外侧。另外,同样,对配置在箱体2的背面侧的线圈保持体12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中的2个部位的支承机构(背面侧左右),也配置在这些区域的外侧。因此,从腔室19的吹出口20吹出的冷却风大部分通过上述区域,朝向箱体排气口9,所以,不易妨碍冷却风的流动,冷却风的通风阻力减轻,压力损失的增加得到抑制。因此,冷却风扇26的负荷降低,所以,能够抑制冷却风扇26的噪音。因此,能够获得动作声安静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符号的说明
1主体,2箱体,3箱体上面,4顶板,5格栅,6操作部,7烹调单元,8箱体吸气口,9箱体排气口,11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2线圈保持体,13感应加热线圈,14空隙,15线圈定位构件,16间隔保持构件,17电子回路基板,18保持部,19腔室,20吹出口,21支承构件,22弹性体,23基板壳单元,24吸气口,25排气口,26冷却风扇,27被支承构件,28铁素体,29防磁环,30温度检测装置安装部,31基板壳,32卡定部,33温度检测装置,34弹性体。

Claims (13)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载置被加热物的顶板;
设在上述顶板的下方、在俯视时相互的中心位置不同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
供给对上述感应加热线圈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送风机;
对多个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每一个进行保持的多个线圈保持构件;以及
对上述线圈保持构件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
多个上述线圈保持构件一体地形成或相互固定而构成单一的线圈保持体,
上述线圈保持体,在俯视时在上述感应加热线圈中的至少1个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中心部受到支承。
2.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载置被加热物的顶板;
设在上述顶板的下方、在俯视时相互的中心位置不同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
供给对上述感应加热线圈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送风机;
对多个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每一个进行保持的多个线圈保持构件;以及
对上述线圈保持构件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
多个上述线圈保持构件一体地形成或相互固定而构成单一的线圈保持体,
由上述支承机构形成的上述线圈保持体的支承部位的数量至少为3个,
上述线圈保持体及被该线圈保持体保持的多个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整体的重心俯视时配置在连结由上述支承机构形成的上述线圈保持体的支承部位而构成的多边形内。
3.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载置被加热物的顶板;
设在上述顶板的下方、在俯视时相互的中心位置不同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
供给对上述感应加热线圈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送风机;
对多个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每一个进行保持的多个线圈保持构件;以及
对上述线圈保持构件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
多个上述线圈保持构件一体地形成或相互固定而构成单一的线圈保持体,
在上述线圈保持体上形成有开口部。
4.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载置被加热物的顶板;
设在上述顶板的下方、在俯视时相互的中心位置不同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
供给对上述感应加热线圈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送风机;
对多个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每一个进行保持的多个线圈保持构件;
对上述线圈保持构件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以及
间隔保持构件,该间隔保持构件与上述顶板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至少在3个部位将上述感应加热线圈与上述顶板之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的间隔,
多个上述线圈保持构件一体地形成或相互固定而构成单一的线圈保持体,
该间隔保持构件与上述线圈保持体一体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由上述间隔保持构件形成的间隔保持部位,
形成在当俯视时与由上述支承机构形成的支承部位大致相同的位置。
6.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载置被加热物的顶板;
设在上述顶板的下方、在俯视时相互的中心位置不同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
供给对上述感应加热线圈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送风机;
对多个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每一个进行保持的多个线圈保持构件;以及
对上述线圈保持构件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
多个上述线圈保持构件一体地形成或相互固定而构成单一的线圈保持体,
上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防磁环和防磁环卡定构件;
该防磁环支承在上述线圈保持体上,抑制从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磁通泄漏;
该防磁环卡定构件将上述防磁环卡定在上述线圈保持体上;
上述线圈保持体与防磁环卡定构件一体地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由单一的防磁环围住。
8.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载置被加热物的顶板;
设在上述顶板的下方、在俯视时相互的中心位置不同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
供给对上述感应加热线圈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送风机;
对多个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每一个进行保持的多个线圈保持构件;以及
对上述线圈保持构件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
多个上述线圈保持构件一体地形成或相互固定而构成单一的线圈保持体,
上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将上述感应加热线圈定位在线圈保持体上的定位构件,
上述线圈保持体与上述定位构件一体地形成。
9.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载置被加热物的顶板;
设在上述顶板的下方、在俯视时相互的中心位置不同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
供给对上述感应加热线圈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送风机;
将上述冷却风吹出的吹出口;
对上述冷却风进行排气的排气口;
对多个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每一个进行保持的多个线圈保持构件;以及
对上述线圈保持构件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
多个上述线圈保持构件一体地形成或相互固定而构成单一的线圈保持体,
对上述线圈保持体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中的至少1个,配置在连接上述吹出口的外周部与上述排气口的外周部的区域外。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被支承构件,该被支承构件夹设在上述支承机构与上述线圈保持体之间,固定在上述线圈保持体上,并且由上述支承机构进行支承,
上述被支承构件与上述线圈保持体一体地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由上述支承机构形成的上述线圈保持体的支承部位的数量,比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数量的3倍少。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铁素体,该铁素体支承在上述线圈保持体上,并且配置在处于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下方的位置,对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磁通向下方的泄漏进行抑制,
该铁素体,
在俯视时从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中心配置成放射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对由上述感应加热线圈加热的锅等的被加热体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和
对该温度传感器进行支承的温度传感器支承机构,
上述线圈保持体与温度传感器支承机构一体地形成。
CN2010800228677A 2009-05-25 2010-05-21 感应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1024500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5176 2009-05-25
JP2009125176A JP2010272459A (ja) 2009-05-25 2009-05-25 誘導加熱調理器
PCT/JP2010/003432 WO2010137271A1 (ja) 2009-05-25 2010-05-21 誘導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0095A CN102450095A (zh) 2012-05-09
CN102450095B true CN102450095B (zh) 2013-11-13

Family

ID=43222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28677A Active CN102450095B (zh) 2009-05-25 2010-05-21 感应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272459A (zh)
CN (1) CN102450095B (zh)
DE (1) DE112010002113T5 (zh)
HK (1) HK1167223A1 (zh)
WO (1) WO20101372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7497B (zh) * 2011-02-28 2015-06-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Heating the cooking device
JP5677564B2 (ja) * 2011-03-29 2015-0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12132274A1 (ja) * 2011-03-29 2012-10-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EP2699054A4 (en) * 2011-04-15 2014-10-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INDUCTION HEATING COIL, AND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5047379B1 (ja) * 2011-05-18 2012-10-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389114B2 (ja) * 2011-08-10 2014-01-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330586B1 (ja) * 2012-11-02 2013-10-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DE102013102116A1 (de) * 2013-03-04 2014-09-18 Miele & Cie. Kg Kocheinrichtung
US9603202B2 (en) 2014-08-22 2017-03-21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ame
KR102075568B1 (ko) * 2014-08-27 2020-02-11 (주)쿠첸 인덕션 렌지의 온도퓨즈 장착구조체
CN107734731B (zh) * 2016-08-10 2024-06-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磁条支架、发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JP6876902B2 (ja) * 2017-03-30 2021-05-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および誘導加熱調理器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7865A (zh) * 2005-09-16 2007-03-28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2007157614A (ja) * 2005-12-08 2007-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1594712A (zh) * 2008-05-26 2009-12-02 株式会社东芝 感应加热烹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64196U (zh) * 1987-04-15 1988-10-26
JP4783243B2 (ja) 2006-09-01 2011-09-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749356B2 (ja) * 2007-02-08 2011-08-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7865A (zh) * 2005-09-16 2007-03-28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2007157614A (ja) * 2005-12-08 2007-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1594712A (zh) * 2008-05-26 2009-12-02 株式会社东芝 感应加热烹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0095A (zh) 2012-05-09
DE112010002113T5 (de) 2012-09-27
HK1167223A1 (en) 2012-11-23
JP2010272459A (ja) 2010-12-02
WO2010137271A1 (ja) 2010-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0095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1451728A (zh) 加热烹调器
JP2008059983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1848621A (zh) 散热器
JP4783243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9123658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05005131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9534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US20220400540A1 (en) Electric range
JP2001267054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272414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997304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0113893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4214217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69830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0931759B1 (ko) 전기그리들의 베이스판조립체
CN112336210B (zh) 一种空气循环电烤炉
JP5389245B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US20220394826A1 (en) Electric range
US20220386424A1 (en) Electric rang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range
US20220386429A1 (en) Electric range
JP684010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8022583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1258368A (ja)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KR20220161106A (ko) 전기 레인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6722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6722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