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2100B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2100B
CN102422100B CN200980159214.0A CN200980159214A CN102422100B CN 102422100 B CN102422100 B CN 102422100B CN 200980159214 A CN200980159214 A CN 200980159214A CN 102422100 B CN102422100 B CN 1024221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irculation
medium
heat exchanger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92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22100A (zh
Inventor
岛津裕辅
高山启辅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若本慎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3084725&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422100(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22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2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22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21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series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13Pump speed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9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series, i.e. multi-stage expansion,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第一循环(5)通过在第一媒质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11)和在该第一循环(5)和第二循环(6)之间以及第一循环(5)和第三循环(7)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15)、第三热交换器(17)之间经第一减压阀(14)和第二减压阀(16)串联地连接,能够灵活对应制冷、制热、制冷制热同时运转、二温度制冷、二温度制热,实现回路。输送冷热能的第二循环(6)和第三循环(7)通过流量调整阀(32)与各分支的室内机出入口温度相应地调整第二媒质的流量,整体流量通过最小阻力法来控制泵的转速,确定整体流量。由于根据事前响应性确认评价,响应快,所以,即使负荷为多个,变化显著,也能够进行稳定地控制,能够进行高效率的运转。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对于多个室内机等负荷有效地进行制冷以及制热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由于进行制冷、制热或同时制冷和制热的空气调节装置需要进行制冷的循环和进行制热的循环,与此相伴,向室内机的配管需要多个,所以,装置过大且复杂。与此相对,存在由一次循环同时生成热能和冷能,由空气热交换器和压缩机补偿其热量差,向二次循环输送冷能和热能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另外,即使在制冷或制热时,也存在所需求的温度不同的负荷共存的情况(例如,制热空调和地面制热、周边空调和内部空调),由于需要其它系统的循环,所以,存在装置过大且复杂这样的问题。与此相对,存在在进行一次循环和二次循环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的一次制冷剂侧的前后设置调整阀,通过调节热交换时的压力和流量,使一次循环单独成立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另外,作为二次循环的节能控制之一,已知使将媒质向室内机进行循环的泵的耗电量为最小的最小阻力控制。在该最小阻力控制中,以设置在媒质向室内机的供给通路上的控制阀的开度为最大的方式,即,以在控制阀消耗的压力损失为最小的方式控制泵空调流量。开度控制构件对于所有的分支的每一个计算传感,该传感具有多个各室内机的需求负荷。若为像分区空调那样虽然是大规模,但分支少,运转模式较稳定的大厦的空调的情况下,即使是严格的正反馈控制,也能使计算处理顺利完成(例如,参加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59-2832号公报(第2页~第4页、图2、图3)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83045号公报(第4页~第6页、图1)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317000号公报(第8页~第14页、图1)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例由于是在一次侧同时生成热能和冷能的情况下,在一次循环和二次循环之间的热交换器的一次侧设置旁通路径,通过一次侧以及旁通路径的流量调整,调整热能和冷能的生成量,所以,一次循环复杂。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所示的以往例因为在制热时,在一次循环和二次循环之间的热交换器中,使高压的一方作为排出压力,所以,两个热交换器的压力差的升压做功中的在低的一方热交换器进行循环的量为无效的做功。另外,针对存在多个负荷的情况,没有显示准确的对应。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3所示的以往例中,在控制常数中存在成为调整参数的常数,需要进行与多个空调的每一个的配管长度、风扇线圈的容量相应的现场调整。在现场调整的执行者不清楚二次循环的规格的情况下,调整还需要时间。另外,在具有多个室内机的情况下,严格的计算和设备间的通信需要时间,需要高价的处理装置,若为廉价的处理装置,则存在不能处理完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生成冷能、热能或同时生成冷能和热能,另外,由即使仅仅是冷能或热能,也与不同样式的负荷相应地生成的一次循环和即使在伴随有负荷变动的情况下,也在短时间内稳定的效率好的二次循环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
发明内容
有关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用于第一媒质进行循环的第一循环、用于第二媒质进行循环的第二循环、用于上述第二媒质进行循环的第三循环,上述第一循环通过用配管将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第一减压阀、在上述第一循环中进行循环的第一媒质和在上述第二循环中进行循环的第二媒质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第二减压阀、在上述第一循环中进行循环的第一媒质和在上述第三循环中进行循环的上述第二媒质进行热交换的第三热交换器、使上述第一媒质的流动方向正反转换的流路切换器依次连接为环状而构成,上述第二循环具备上述第二热交换器、驱动上述第二媒质的第一泵、将它们连接的第一路径、一端与上述第一路径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上述第一路径的另一端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分支路径,上述第三循环具备上述第三热交换器、驱动上述第二媒质的第二泵、将它们连接的第二路径、一端与上述第二路径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上述第二路径的另一端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分支路径,各上述第一分支路径以及各上述第二分支路径具备流路切换阀、室内机和流量调整阀,
上述流路切换阀包括:配设在上述第一路径以及上述第二路径的一端侧,并将各上述第一分支路径以及各上述第二分支路径与上述第二循环、上述第三循环的至少一方进行切换连接的第一流路切换阀和配设在上述第一路径以及上述第二路径的另一端侧,并将各上述第一分支路径以及各上述第二分支路径与上述第二循环、上述第三循环的至少一方进行切换连接的第二流路切换阀,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切换控制构件,所述切换控制构件将上述流路切换阀切换成,将制冷运转的室内机连接于在上述第二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三热交换器中的、上述第一媒质的压力相对低的一方的热交换器中,与上述第一循环进行热交换的循环,
将上述流路切换阀切换成,将制热运转的室内机连接于在上述第二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三热交换器中的、上述第一媒质的压力相对高的一方的热交换器中与上述第一循环进行热交换的循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与热能、不同温度的热能、冷能、不同温度的冷能、或热能和冷能同时这样的多种负荷相应地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供给热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回路图。
图2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的回路图。
图3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的回路图。
图4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其它方式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回路图。
图5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其它方式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回路图。
图6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1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回路图。
图9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装置1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对该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图6是有关该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示意图。90是成为空气调节的对象的建筑物,有居住空间91a~91c、非居住空间92a~92c。空气调节装置1包括热源单元2、中继单元3、负荷单元4a~4f。热源单元2和中继单元3由第一延长配管13、第二延长配管18这两条配管连接,形成第一循环5。中继单元3和负荷单元4a~4f各由两条配管,即,第三延长配管33a~f和第四延长配管36a~f连接,形成第二循环6或第三循环7。热源单元2被设置在建筑物的屋顶、屋外、地下等的机械室,负荷单元4a~f在居室或居室附近,中继单元3也可以如图6那样设置在居室的附近,也可以与热源单元2相邻地设置。
因此,由于并不像冷却器那样存在多个配管,并不复杂,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空气调节的控制,容易进行设置工程、调整。
另外,通过区分成被封入与居室空间相接的第二循环和第三循环的第二媒质为水或盐水,被封入不与居室空间接触的第一循环的第一媒质为二氧化碳,即使设想万一媒质泄漏了的情况,带来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也小。第一媒质即使是包括低GWP(地球变暖系数)的制冷剂的可燃性制冷剂,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存在多个循环和媒质,所以,空气调节装置与由一个循环形成,填充了一种媒质的直接膨胀形式相比,第一媒质的充填量少。在第一媒质一般为臭氧破坏系数高的氟利昂类制冷剂的情况下,即使假设第一媒质泄漏,充填量小,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的程度也小。
另外,虽然流路切换机构采用所谓的四通阀的方式,但也可以由多个零件构成。例如,若为具有切换流路的流动方向的功能的部件,则将四个开闭阀组合而构成的流路切换机构或将两个三通阀组合而构成的流路切换机构等怎样的部件均可。
图1是有关该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图。
另外,空气调节装置1包括:用于第一媒质进行循环的第一循环5、用于第二媒质进行循环的第二循环6、和用于第二媒质进行循环的第三循环7。第一媒质为二氧化碳,第二媒质为水或在水中加入了防腐剂等添加物的媒质或盐水。
第一循环5通过按照压缩机9、流路切换器10、第一热交换器11、它附带的风扇12、第一延长配管13、第一减压阀14、第二热交换器15、第二减压阀16、第三热交换器17、第二延长配管18、流路切换器10、蓄积器19、压缩机9这样的顺序连接而构成。第二循环6通过按顺序将第二热交换器15、第一泵21、第一分支路40、多个分支路径8a~8c、第一聚集路41、第二热交换器15连接而构成。第三循环7通过按顺序将第三热交换器17、第二泵22、第二分支路42、多个分支路径8a~8c、第二聚集路43、第三热交换器17连接而构成。多个分支路径8a~8c由第一流路切换阀31a~31c、流量调整阀32a~32c、第三延长配管33a~33c、室内机34a~34c、它附带的室内机风扇35a~35c、第四延长配管36a~36c、第二流路切换阀37a~37c构成。51~57是压力传感器,61~66、67a~67c、68a~68c是温度传感器。
另外,控制装置100构成对压缩机9的转速进行控制的压缩机转速控制构件、对第一热交换器11附带的风扇以及室内机34a~34c附带的室内机风扇35a~35c的转速进行控制的风扇转速控制构件、对流路切换器10、第一流路切换阀31a~31c以及第二流路切换阀37a~37c的切换进行控制的切换控制构件、对第一减压阀14、第二减压阀32a~32c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构件、对第一泵21以及第二泵22的转速进行控制的转速控制构件。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1中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的回路图,图中的粗线所示的回路表示第二制冷剂流动的回路,细线所示的回路表示未流动第二制冷剂的(未连接的)线。
将本实施方式1中的动作分为下面六种情况进行说明。
(1)仅制冷运转的情况、(2)仅制冷运转,所需求的温度不同的情况、(3)制冷主体运转的情况、(4)仅制热运转的情况、(5)仅制热运转,所需求的温度不同的情况、(6)制热主体运转的情况
(1)仅制冷运转的情况
下面,使用图2,对仅制冷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中,流路切换器10与实线侧连接,由压缩机9压缩成高压高温的第一媒质在流路切换器10通过,进入第一热交换器11,通过向由风扇12供给的外气散热,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高压低温。在第一延长配管13通过,由第一减压阀14减压,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低压低干度。第一媒质进一步在第二热交换器15、第二减压阀16、第三热交换器17依次通过。第二减压阀16为全开,压力损失小。另外,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中,通过在第一循环5和第二循环6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一媒质向第二媒质供给冷能,在第三热交换器17,通过在第一循环5和第三循环7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一媒质向第二媒质供给冷能。据此,第一媒质蒸发,成为低压高干度或低压过热气体。接着,第一媒质依次在第二延长配管18、流路切换器10、蓄积器19通过,再次向压缩机9进行循环。
这里,控制装置100进行下述操控。控制装置100控制压缩机9的转速,以使吸入侧压力传感器51上的压力为一定。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室外机风扇12的转速,以使排出侧压力传感器52的压力为一定。据此,恰当地控制第一热交换器11的处理能力。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一减压阀14的开度,以使下述的算式(1)为一定。
第三热交换器17的(出口超热)=(温度传感器64的检测值)-(吸入侧压力传感器51的饱和温度换算值)..................(1)
另外,控制装置100使第二减压阀16的开度为全开。据此,能够与室内机34的运转台数相应地实现恰当的制冷能力。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流量调整阀32a~32c的开度,以使下述算式(2)为一定。
室内机34的(出入口温度差)=(温度传感器67的检测值)-(温度传感器68的检测值)..............................(2)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一泵21的转速,以使下述算式(3)为一定。
(第一压力差)=(压力传感器55的检测值)-(压力传感器54的检测值)................................................(3)
再有,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二泵22的转速,以使下述算式(4)为一定。
(第二压力差)=(压力传感器57的检测值)-(压力传感器56的检测值)................................................(4)
据此,能够使第二媒质恰当地在各室内机34a~34c进行循环。
对于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中从第一循环5供给了冷能的第二循环6,第二媒质成为低温,第二媒质由第一泵21进行循环,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31a、31b到达分支路径8a、8b。在分支路径8a、8b中,根据流量调整阀32a、32b的阻力的程度,决定在该分支路径通过的第二媒质的流量。接着,第二媒质在第三延长配管33a、33b通过,到达室内机34a、34b。在室内机34a、34b,第二媒质经由室内机风扇35a、35b与居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据此,将冷能向负荷侧供给,第二媒质的状态成为高温。接着,第二媒质在第四延长配管36a、36b通过,在第二流路切换阀37a、37b通过,此后,被聚集于第一聚集路41,再次到达第二热交换器15。
对于在第三热交换器17中从第一循环5供给了冷能的第三循环7,第二媒质成为低温,第二媒质由第二泵22进行循环,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31c到达分支路径8c。在分支路径8c,根据流量调整阀32c的阻力的程度,决定在该分支路径8c通过的第二媒质的流量。接着,第二媒质在第三延长配管33c通过,到达室内机34c。在室内机34c,第二媒质通过室内机风扇35c与居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据此,将冷能向负荷侧供给,第二媒质的状态成为高温。接着,第二媒质在第四延长配管36c通过,在第二流路切换阀37c通过,此后,再次到达第三热交换器17。
若有停止着的室内机34,则控制装置100以使停止着的室内机34所属的分支路径8的流量调整阀32为全闭,或使流路切换阀31、37与第二循环6、第三循环7的任意一个均不连接的方式进行切换。
接着,阐述控制装置100对泵进行控制的细节。若确定了空气调节装置的必要能力,则第二媒质流量的必要流量确定,泵的流量确定。但是,若泵扬程未被最小化,则泵输入大到必要以上,损害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制热效率。尤其是在大厦空调中,在必要能力小的情况下的空气调节装置中明显。但是,为了使扬程最小化,在谋求控制的集中性方面,重要的是掌握大厦空调那样的具有多个复杂的分支路径(包括延长配管33、36和室内机34)的流路阻力。
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100的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控制装置100首先在步骤S101被起动,在步骤S102使全部的流量调整阀32为全开。接着,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03将泵的转速设定为最大,在步骤S104使泵起动。接着,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05经过作为短时间的一定时间后,在步骤S106开始分支阻力测量运转。首先,控制装置100针对第一室内机34进行分支阻力测量运转。即,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07使第一室内机34的流路切换阀31和37为开,使第一室内机34以外的流路切换阀31和37为闭,使第二媒质仅在第一室内机34流动。在步骤S108经过一定时间后,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09得到压力传感器54~57的检测值,在步骤S110计算第一分支路径的流路阻力。在该计算中根据在预先设计上已知的泵的扬程-流量的关系式和扬程,判断当前的流量,其结果为算出第一分支路径的流路阻力。
接着,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11对第二室内机34进行同样的动作,算出第二分支路径的流路阻力。
进而,控制装置100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在步骤S120在最后(第n个)的室内机34进行同样的动作,计算第n个分支路径的流路阻力,其结果,因为算出了全部的室内机34的必要能力,所以,根据该全部的室内机34的必要能力确定泵的流量。
另外,在图7中对仅通过第一泵21计算全部分支路径的流路阻力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通过第一泵21和第二泵22分担分支路径来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缩短掌握时间。
接着,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21开始定时控制,第一循环5也运转。接着,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22判定是否经过了一定时间,若未经过,则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23控制泵转速,以便成为基于算式(3)的目标扬程。若在步骤S122经过一定时间,则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24寻找第二循环6中流量调整阀32的开度最大的分支路径(将该分支路径作为I)。因为若在步骤S125该分支路径I的开度在目标最大开度以上,则泵的扬程不足,所以,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26增加目标扬程。增加量可以是固定值。因为若在步骤S125该分支路径I的开度在目标最大开度以下,则泵的扬程过剩,所以,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27使目标扬程降低。降低的方法如下,
(新目标扬程)=(当前目标扬程)/(相应的分支路径的计算出的流路阻力)×((相应的分支路径的计算出的流路阻力)-((当前的开度下的流量调整阀的流路阻力)-(目标最大开度下的流量调整阀的流路阻力)))。
通过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因为不需要现场调整的执行者,控制装置100掌握流路阻力,并反映到运转中的控制,所以,容易实现泵输入的最小化。另外,通过将该信息反映到算式(2)中的流量调整阀32的开度控制,能够使控制性更加稳定。
另外,这里对第二循环6的第一泵21进行了阐述,但就第三循环7的第一泵22而言,也是同样。另外,在一个泵上设置了前后两个压力传感器,但由于泵入口侧的压力基本不变化,所以,也可以用泵出口侧的压力传感器替代扬程。进而,因为若替代压力传感器,设置流量传感器,则从泵的扬程-流量特性、流量传感器的检测值求出扬程和流路阻力,所以,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接着,进一步阐述控制装置100对流路切换阀31的控制。室内机34全部制冷,如上所述,第一媒质在第二热交换器15通过,成为低压二相(低压低干度)状态,此后,在第三热交换器17通过,成为具有(出口超热)的低压过热气体状态。因为二相状态与过热气体状态相比传热特性好,所以,第二热交换器15与第三热交换器17相比热交换性能优异。因此,若将能力相对大的室内机34连接在第二循环6(第二热交换器15),则能够不会过度或不足地发挥能力。控制装置100在相应的分支路径中,对第一流路切换阀31进行切换,使之成为应与第一分支路40连接的开、应与第二分支路42非连接的闭,对第二流路切换阀37进行切换,使之成为与第一聚集路41连接的开、应与第二聚集路43非连接的闭。
另外,流量调整阀32的开度大的室内机34的第二媒质的流量大,需要大的能力。因此,流量调整阀32的开度大的室内机34最好与第二循环6(第二热交换器15)连接,对相应的第一流路切换阀31和第二流路切换阀37同样地进行控制。
(2)仅制冷运转,所需求的温度不同的情况
下面,使用图2,对仅制冷运转,所需求的温度不同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中,流路切换器10被连接在实线侧,由压缩机9压缩成高压高温的第一媒质在流路切换器10通过,进入第一热交换器11,通过向由风扇12供给的外气散热,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高压低温。第一媒质在第一延长配管13通过,由第一减压阀14减压,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低压低干度。第一媒质进一步在第二热交换器15、第二减压阀16、第三热交换器17依次通过。在第二减压阀16中产生第一媒质的压力降低,通过前后的压力的饱和温度换算值与所需求的温度对应。对此,理由如下。即,第二减压阀16的开度和第一媒质的压力降低的程度以及第一媒质的温度降低的程度一一对应,若第二减压阀的开度被确定,则第一媒质的压力降低的程度以及温度降低的程度自动地被决定。因此,控制装置100能够通过对第二减压阀16的开度进行控制,使之与室内机34所需求的温度对应,来调整第一媒质的温度。
另外,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中,通过在第一循环5和第二循环6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一媒质向第二媒质供给冷能,在第三热交换器17中,通过在第一循环5和第三循环7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一媒质向第二媒质供给冷能。据此,第一媒质蒸发,成为低压高干度或低压过热气体。接着,第一媒质在第二延长配管18、流路切换器10、蓄积器19依次通过,再次向压缩机9进行循环。
这里,控制装置100进行下述操控。控制装置100控制压缩机9的转速,以便使在吸入侧压力传感器51的压力为一定。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室外机风扇12的转速,以便使排出侧压力传感器52的压力为一定。据此,第一热交换器11的处理能力被恰当地控制。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一减压阀14的开度,以便使下述的算式(5)为一定。
第三热交换器17的(出口超热)=(温度传感器64的检测值)-(吸入侧压力传感器51的饱和温度换算值)............(5)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二减压阀16的开度,以便使下述的算式(6)成为所需求的温度差。
(温度差)=(压力传感器53的饱和温度换算值)-(吸入侧压力传感器51的饱和温度换算值).................................(6)
据此,能够与室内机34的运转台数相应地实现恰当的制冷能力。
另一方面,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中从第一循环5供给了冷能的第二循环6,是在第一媒质的压力在通过减压阀14前的相对高的一方的第二热交换器15中与第一循环5进行热交换的循环,在该第二循环6中,第二媒质的蒸发温度比第三循环7的第二媒质的蒸发温度高,室内机34的吹出温度高。
另外,在第三热交换器17中从第一循环5供给了冷能的第三循环7,是在第一媒质的压力在通过减压阀14后的相对低的一方的第三热交换器17中与第一循环5进行热交换的循环,在该第三循环7中,第二媒质的蒸发温度比第二循环6的第二媒质的蒸发温度低,室内机34的吹出温度低。
其理由如下。制冷运转时,由于在第一循环5,第二热交换器15被连接在第二减压阀16的上游,所以,在第二热交换器15通过的第一媒质的温度是被第二减压阀16减压前的温度。与此相对,由于第三热交换器17在第一循环5被连接在第二减压阀16的下游,所以,在第三热交换器17通过的第一媒质的温度为被第二减压阀16减压,且温度降低后的温度。因此,第二热交换器15中的第一媒质的温度比第三热交换器17中的第一媒质的温度高。因此,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与第一媒质进行了热交换的第二循环6的第二媒质的温度与在第三热交换器17与温度更低的第一媒质进行了热交换的第三循环7的第二媒质的温度相比温度高。上面是其理由。
另外,控制装置100在存在停止着的室内机34时,使停止着的室内机34所属的分支路径的流量调整阀32为全闭,或进行切换,以便使流路切换阀31、37与第二循环6、第三循环7的哪一个均不连接。
这里,控制装置100进行下述操控。控制装置100控制流量调整阀32a~32c的开度,以便使下述的算式(7)为一定。
(出入口温度差)=(温度传感器67的检测值)-(温度传感器68的检测值).............................................(7)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一泵21的转速,以便使下述的算式(8)为一定。
(第一压力差)=(压力传感器55的检测值)-(压力传感器54的检测值).............................................(8)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二泵22的转速,以便使下述的算式(9)为一定。
(第二压力差)=(压力传感器57的检测值)-(压力传感器56的检测值).............................................(9)
据此,能够使第二媒质恰当地向各室内机34进行循环。
如上所述,能够将第二热交换器15和第三热交换器17串联地连接,供给两种温度的冷能,不存在无效的压缩过程,空气调节装置的效率提高。另外,因为通过一个热源机供给两种温度的冷能,所以,能够同时实现大厦空调等的内部空调和周边空调。
图3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的回路图,图中的粗线所示的回路是表示第二媒质流动的回路,细线所示的回路是表示未流动(未连接)第二媒质的线。
(3)制冷主体的制冷制热运转的情况
下面,使用图3,对同时进行制冷和制热,制冷能力比制热能力大的情况下的“制冷主体运转”进行说明。
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中,流路切换器10被连接在实线侧,由压缩机9压缩成高压高温的第一媒质在流路切换器10通过,进入第一热交换器11,通过向由风扇12供给的外气散热,第一媒质的状态在临界压力以上的情况下为高压中温。第一媒质进一步在第一延长配管13、第一减压阀14、第二热交换器15依次通过。第一减压阀14为全开,压力损失小。另外,在第二热交换器15,通过在第一循环5和第二循环6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一媒质向第二媒质供给热能,成为高压低温。接着,第一媒质被第二减压阀16减压,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低压低干度。接着,在第一媒质在第三热交换器17通过时,通过在第一循环和第三循环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一媒质向第二媒质供给冷能,据此,第一媒质蒸发,成为低压高干度或低压过热气体。接着,第一媒质在第二延长配管18、流路切换器10、蓄积器19依次通过,再次向压缩机9进行循环。
这里,控制装置100进行下述操控。控制装置100控制压缩机9的转速,以便使吸入侧压力传感器51的压力为一定,控制室外机风扇12的转速,以便使在排出侧压力传感器52的压力为一定,据此,对第一热交换器11的处理能力进行控制。
另外,控制装置100使第一减压阀14的开度为全开。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二减压阀16的开度,以便使下述的算式(10)为一定。
第三热交换器17的(出口超热)=(温度传感器64的检测值)-(吸入侧压力传感器51的饱和温度换算值).........(10)
据此,能够与室内机34的运转台数相应地实现恰当的制冷能力和制热能力。
对于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中从第一循环5供给了热能的第二循环6,第二媒质的状态成为相对高温,第二媒质由第一泵21进行循环,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31a到达分支路径8a。在分支路径8a,根据流量调整阀32a的阻力的程度,确定在分支路径8a通过的第二媒质的流量。接着,第二媒质在第三延长配管33a通过,到达室内机34a。在室内机34a,第二媒质通过室内机风扇35a与居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据此,将热能向负荷侧供给,第二媒质的状态成为低温。接着,第二媒质在第四延长配管36a通过,在第二流路切换阀37a通过,然后,经第一聚集路41再次到达第二热交换器15。
对于在第三热交换器17中从第一循环5供给了冷能的第三循环7,第二媒质的状态成为相对低温,第二媒质由第二泵22进行循环,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31b、31c到达分支路径8b、8c。在分支路径8b、8c,根据流量调整阀32b、32c的阻力的程度,确定在分支路径8b、8c通过的第二媒质的流量。接着,第二媒质在第三延长配管33b、33c通过,到达室内机34b、34c。在室内机34b、34c,第二媒质通过室内机风扇35b、35c与居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据此,能够将冷能向负荷侧供给,第二媒质的状态成为高温。接着,第二媒质在第四延长配管36b、36c通过,在第二流路切换阀37b、37c通过,然后被聚集于第二聚集路43,再次到达第三热交换器17。
如上所述,因为能够将第二热交换器15和第三热交换器17串联地连接,从第二热交换器15供给比较弱的热能,从第三热交换器17供给比较强的冷能,所以,通过将运转台数比较少或具有比较低的制热能力的室内机34与第二热交换器15连接,将运转台数比较多或具有比较高的制冷能力的室内机34与第三热交换器17连接,能够进行效率好的制冷制热运转。
(4)仅制热运转的情况
下面,使用图2,说明仅制热运转的情况。
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中,流路切换器10被连接在虚线侧,由压缩机9压缩成高压高温的第一媒质在流路切换器10通过,在第二延长配管18通过,在第三热交换器17、第二减压阀16、第二热交换器15通过。第二减压阀16为全开,损失小。另外,在第三热交换器17,通过在第一循环5和第三循环7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一媒质向第二媒质供给热能,通过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与第二循环6进行热交换,第一媒质向第二媒质供给热能,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高压低温。第一媒质在第一减压阀14通过,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低压低干度。在第一延长配管13通过,接着,进入第一热交换器11,通过从由风扇12供给的外气吸热,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低压高干度。此后,在流路切换器10、蓄积器19通过,再次向压缩机9进行循环。因为一般情况下大厦用的室内机34由于热交换器的大小、延长配管和减压阀的配置方法,与制冷相比在制热时产生剩余制冷剂,所以,将它收纳在蓄积器19,防止液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9,确保可靠性。
这里,控制装置100进行下述操控。控制装置100控制压缩机9的转速,以便使排出侧压力传感器52的压力为一定,控制室外机风扇12的转速,以便使吸入侧压力传感器51的压力为一定,据此,恰当地控制第一热交换器11的处理能力。
另外,控制装置100使第二减压阀16的开度为全开。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一减压阀14的开度,以便使下述的算式(11)为一定。
(在压力传感器51的检测值在第一媒质的临界压力以上的情况下)
第三热交换器17的(出口温度)=(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
(在压力传感器51的检测值不足第一媒质的临界压力的情况下)
第三热交换器17的(出口低温冷却)=(排出侧压力传感器52的饱和温度换算值)-(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11)
据此,能够与室内机34的运转台数相应地实现恰当的制热能力。
对于在第三热交换器17中从第一循环5供给了热能的第三循环7,第二媒质成为高温,第二媒质由第二泵22进行循环,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31c到达分支路径8c。在分支路径8c,根据流量调整阀32c的阻力的程度,确定在该分支路径通过的第二媒质的流量。接着,第二媒质在第三延长配管33c通过,到达室内机34c。在室内机34c,第二媒质通过室内机风扇35c与居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据此,将热能向负荷侧供给,第二媒质的状态成为低温。接着,第二媒质在第四延长配管36c通过,在第二流路切换阀37c通过,然后,再次到达第三热交换器17。
对于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中从第一循环5供给了热能的第二循环6,第二媒质成为高温,第二媒质由第一泵21进行循环,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31a、31b到达分支路径8a、8b。在分支路径8a、8b,根据流量调整阀32a、32b的阻力的程度,决定在该分支路径8a、8b通过的第二媒质的流量。接着,第二媒质在第三延长配管33a、33b通过,到达室内机34a、34b。在室内机34a、34b中,第二媒质通过室内机风扇35a、35b与居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据此,将热能向负荷侧供给,第二媒质的状态成为低温。接着,第二媒质在第四延长配管36a、36b通过,在第二流路切换阀37a、37b通过,然后,被聚集于第一聚集路41,再次到达第二热交换器15。
若存在停止着的室内机34,则控制装置100使停止着的室内机34所属的分支路径8的流量调整阀32为全闭,或进行切换,以便使流路切换阀31、37与第二循环6、第三循环7的哪一个都不连接。
这里,控制装置100进行下述操控。控制装置100控制流量调整阀32a~32c的开度,以便使下述的算式(12)为一定。
(出入口温度差)=(温度传感器67的检测值)-(温度传感器68的检测值).............................................(12)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一泵21的转速,以便使下述的算式(13)为一定。
(第一压力差)=(压力传感器55的检测值)-(压力传感器54的检测值).............................................(13)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二泵22的转速,以便使下述的算式(14)为一定。
(第二压力差)=(压力传感器57的检测值)-(压力传感器56的检测值).............................................(14)
据此,能够使第二媒质恰当地向各室内机34进行循环。
(5)仅制热运转,所需求的温度不同的情况
下面,使用图3,对仅制热运转,所需求的温度不同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中,流路切换器10被连接在虚线侧,由压缩机9压缩成高压高温的第一媒质在流路切换器10通过,在第二延长配管18通过,在第三热交换器17、第二减压阀16、第二热交换器15依次通过。在第二减压阀16产生压力降低,通过前后的压力的饱和温度换算值与所需求的温度对应。另外,在第三热交换器17通过在第一循环5和第三循环7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一媒质向第二媒质供给热能,在第二热交换器15通过在第一循环5和第二循环6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一媒质向第二媒质供给热能,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高压低温。第一媒质进一步在第一减压阀14通过,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低压低干度。在第一延长配管13通过,接着,进入第一热交换器11,在第一热交换器11,通过从由风扇12供给的外气吸热,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低压高干度。第一媒质此后在流路切换器10、蓄积器19通过,再次向压缩机9进行循环。因为一般情况下,大厦用的室内机34由于热交换器的大小、延长配管和减压阀的配置方法,与制冷相比,在制热时产生剩余制冷剂,所以,将它收纳在蓄积器19,防止液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确保可靠性。
这里,控制装置100进行下述操控。控制装置100控制压缩机9的转速,以便使排出侧压力传感器52的压力为一定。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室外机风扇12的转速,以便使吸入侧压力传感器51的压力为一定。据此,控制第一热交换器11的处理能力。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二减压阀16的开度,以便使下述的算式(15)成为所需求的温度差。
(在压力传感器51的检测值在第一媒质的临界压力以上的情况下)
(压力差)=(排出侧压力传感器52的检测值)-(压力传感器53的检测值)
(在压力传感器51的检测值不足第一媒质的临界压力的情况下)
(温度差)=(排出侧压力传感器52的饱和温度换算值)-(压力传感器53的饱和温度换算值)...........................(15)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一减压阀14的开度,以便使下述的算式(16)为一定。
(在压力传感器51的检测值在第一媒质的临界压力以上的情况下)
第三热交换器17的(出口温度)=(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
(在压力传感器51的检测值不足第一媒质的临界压力的情况下)
第三热交换器17的(出口低温冷却)=(排出侧压力传感器52的饱和温度换算值)-(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16)
据此,能够与室内机34的运转台数相应地实现恰当的制热能力。
另一方面,在第三热交换器17中从第一循环5供给了热能的第三循环7,是在第一媒质的压力在通过减压阀14前的相对高的一方的第三热交换器17中与第一循环5进行热交换的循环,在该第三循环7中,第二媒质的蒸发温度比第二循环6的第二媒质的蒸发温度高,室内机34的吹出温度高。
另外,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中从第一循环5供给了热能的第二循环6,是在第一媒质的压力在通过减压阀14后相对低的一方的第二热交换器15中与第一循环5进行热交换的循环,在该第二循环6中,第二媒质的蒸发温度比第三循环7的第二媒质的蒸发温度低,室内机34的吹出温度低。
其理由如下。在制热运转时,由于在第一循环5中,第三热交换器17被连接在第二减压阀16的上游,所以,在第三热交换器17通过的第一媒质的温度是被第二减压阀16减压前的温度。与此相对,由于第二热交换器15在第一循环5中被连接在第二减压阀16的下游,所以,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中通过的第一媒质的温度是被第二减压阀16减压,且温度降低后的温度。因此,第三热交换器17中的第一媒质的温度比第二热交换器15中的第一媒质的温度高。因此,在第三热交换器17中与第一媒质进行了热交换的第三循环7的第二媒质的温度,与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中与温度更低的第一媒质进行了热交换的第二循环6的第二媒质的温度相比温度变高。上面是其理由。
另外,控制装置100在存在停止着的室内机34时,使停止着的室内机34所属的分支路径的流量调整阀32为全闭,或进行切换,以便使流路切换阀31、37与第二循环6、第三循环7的哪一个均不连接。
这里,控制装置100进行下述操控。控制装置100控制流量调整阀32a~32c的开度,以便使下述的算式(17)为一定。
(出入口温度差)=(温度传感器67的检测值)-(温度传感器68的检测值)..........................................(17)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一泵21的转速,以便使下述的算式(18)为一定。
(第一压力差)=(压力传感器55的检测值)-(压力传感器54的检测值)................................................(18)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二泵22的转速,以便使下述的算式(19)为一定。
(第二压力差)=(压力传感器57的检测值)-(压力传感器56的检测值)......(19)
据此,能够使第二媒质恰当地向各室内机34进行循环。
如上所述,能够将第二热交换器15和第三热交换器17串联地连接,供给两种温度的热能,不存在无效的压缩过程,空气调节装置的效率高。另外,因为用一个热源机供给两种温度的热能,所以,能够同时实现大厦空调等的内部空调和周边空调。
(6)制热主体的制冷制热运转的情况
下面,使用图3,对同时进行制冷和制热,制热能力比制冷能力大的情况下的“制热主体运转”进行说明。
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中,流路切换器10被连接在虚线侧,由压缩机9压缩成高压高温的第一媒质在流路切换器10通过,在第二延长配管18、第三热交换器17通过。第一媒质在通过第三热交换器17时在第一循环5和第三循环7之间进行热交换,据此,第一媒质将热能向第二媒质供给,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高压低温。接着,第一媒质被第二减压阀16减压,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低压低干度。接着,第一媒质在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5时,在第一循环5和第二循环6之间进行热交换,据此,第一媒质将冷能向第二媒质供给,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低压二相。接着,虽然第一媒质在第一减压阀14通过,但第一减压阀14为全开,压力损失小。接着,第一媒质在第一延长配管13通过,然后,进入第一热交换器11。这里,第一媒质从由风扇12供给的外气吸热。据此,第一媒质的状态成为低压高干度。第一媒质此后在流路切换器10、蓄积器19通过,再次向压缩机9进行循环。因为一般情况下大厦用的室内机34由于热交换器的大小、延长配管和减压阀的配置方法,与制冷相比,在制热时产生剩余制冷剂,所以,将它收纳在蓄积器19,防止液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9,确保可靠性。
这里,控制装置100进行下述操控。控制装置100控制压缩机9的转速,以便使排出侧压力传感器52的压力为一定,控制室外机风扇12的转速,以便使在吸入侧压力传感器51的压力为一定,据此,控制第一热交换器11的处理能力。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二减压阀16的开度,以便使下述的算式(20)为一定。
(在压力传感器51的检测值在第一媒质的临界压力以上的情况下)
第三热交换器17的(出口温度)=(温度传感器63的检测值)
(在压力传感器51的检测值不足第一媒质的临界压力的情况下)
第三热交换器17的(出口低温冷却)=(排出侧压力传感器52的饱和温度换算值)-(温度传感器63的检测值)...(20)
另外,控制装置100使第一减压阀14的开度为全开。
据此,能够与室内机34的运转台数相应地实现恰当的制冷能力和制热能力。
对于在第三热交换器17中从第一循环5供给了热能的第三循环7,第二媒质的状态成为相对高温,第二媒质由第二泵22进行循环,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31b、31c到达分支路径8b、8c。在分支路径8b、8c,根据流量调整阀32b、32c的阻力的程度,确定在分支路径通过的第二媒质的流量。接着,第二媒质在第三延长配管33b、33c通过,到达室内机34b、34c。在室内机34b、34c,第二媒质通过室内机风扇35b、35c与居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据此,将热能向负荷侧供给,第二媒质的状态成为低温。接着,第二媒质在第四延长配管36b、36c通过,在第二流路切换阀37b、37c通过,然后,被聚集于第二聚集路43,再次到达第三热交换器17。
对于在第二热交换器15中从第一循环5供给了冷能的第二循环6,第二媒质的状态成为相对低温,第二媒质由第一泵21进行循环,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31a到达分支路径8a。在分支路径8a,根据流量调整阀32a的阻力的程度,确定在分支路径8a通过的第二媒质的流量。接着,第二媒质在第三延长配管33a通过,到达室内机34a。在室内机34a,第二媒质通过室内机风扇35a与居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据此,将冷能向负荷侧供给,第二媒质的状态成为高温。接着,第二媒质在第四延长配管36a通过,在第二流路切换阀37a通过,然后,经第一聚集路41再次到达第二热交换器15。
这里,控制装置100进行下述操控。控制装置100控制流量调整阀32a~32c的开度,以便使下述的算式(21)为一定。
(出入口温度差)=(温度传感器67的检测值)-(温度传感器68的检测值)..........................................(21)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一泵21的转速,以便使下述的算式(22)为一定。
(第一压力差)=(压力传感器55的检测值)-(压力传感器54的检测值).............................................(22)
另外,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二泵22的转速,以便使下述的算式(23)为一定。
(第二压力差)=(压力传感器57的检测值)-(压力传感器56的检测值).............................................(23)
据此,能够使第二媒质恰当地向各室内机34进行循环。
通过这些动作,能够有效地实现仅制冷、仅制热、制冷和制热混合运转。
另外,虽然第一减压阀14或第二减压阀16能够调整开度,但是在并列设置开闭阀,减压阀为全开的情况下,在开闭阀为开,减压阀不为全开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开闭阀为闭,减低减压阀为全开的情况下的压力损失的降低。另外,第二热交换器15、第三热交换器17可以是板式热交换器、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微通道热交换器中的任意一种。但是,在像板式热交换器那样在流动方向存在制约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切换阀等。
另外,也可以在室外单元和中继单元的任意一个设置图4所示那样的桥接回路。据此,即使在运转中正反切换流路切换器10,也能够抑制制冷剂音等,第一媒质的控制稳定性得以确保。即,在图1的回路中,若切换流路切换器10,则第一循环中的第一媒质的流动方向为反转,与此相对,在图4中,处于第一延长配管13、中继单元3内的第一循环、第二延长配管18中的第一媒质的流动方向总是为一定。另外,在第二循环、第三循环中,第二媒质流动方向不变化。虽然在第一媒质流动方向反转时产生制冷剂音,但是,如图6所示,在居室空间附近的场所,流动方向不变化,在居室空间及其附近不产生制冷剂音(当然,在热源单元中产生制冷剂音)。
另外,除通过使风扇12的旋转速度变化来控制第一热交换器11的处理能力以外,也可以如图5所示,将第一热交换器11a~11d并列地分割,按照分割的程度使处理能力变化。在风扇12为一个的情况下、在风扇马达可靠性方面能够降低转速的情况下有效。
这里,70a~70d、71a~71d是切换阀,通过按照表1所示的组合进行开闭,能够部分地使用热交换器11,据此,能够降低传热面积,能够使热交换器的处理能力变化。
作为能够降低风扇马达的转速的状况,存在风扇马达兼用作控制装置100的冷却的情况。另外,在为低外气的情况下,由于即使使风扇马达停止,也存在温度差,所以,需要进行热交换,这种情况下,有效的是表1那样的传热面积的调节。
[表1]
Figure BDA0000107422130000241
因为以上述方式构成,所以,无论在怎样的运转的情况下,第一循环的路径也被单纯地形成。在热源单元2和负荷侧单元4由一个循环形成的所谓的直接膨胀形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由于具有多个室内机34,所以,回路复杂,反复进行起动、停止,所以,第一循环控制复杂。另外,即使设置了高性能的油分离器,也不能将油完全地捕捉,所以,存在在循环内的压缩机的可靠性方面重要的冷冻机油不均分布/滞留在循环内的可能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循环的路径单纯,所以,冷冻机油的普遍存在、滞留的可能性低,能够确保可靠性。在冷冻机油相对于媒质为非相溶性的情况下效果大。在第二循环、第三循环中使用的泵因为原本就不存在使油排出的可能性,所以,可靠性高。
另外,由于流量调整阀32处于中继单元内,所以,在流量调整阀32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只要仅对中继单元汇总地进行修复作业(更换等)即可,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对各室内机34进行修复作业,因此,复杂性小。
通过使用上述的结构,在仅制冷运转或制冷主体的制冷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因为第二热交换器15具有比第三热交换器17高的热交换能力,所以,通过将制冷能力相对高的室内机34连接在第二热交换器15,将制冷能力相对低的室内机34连接在第三热交换器17,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效率高的空气调节装置。
另外,因为第二热交换器15具有比第三热交换器17高的热交换能力,所以,通过将流量调整阀的开度接近全开的室内机34连接在第二循环和第三循环中的具有第一媒质的压力相对高的热交换器的循环,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构成效率高的空气调节装置。
另外,控制装置100也可以构成为,在全部室内机34仅制冷运转或仅制热运转,并非额定负荷的情况下,在第二循环和第三循环中,无论在仅通过一个循环进行运转的情况下还是在通过两个循环进行运转的情况下都为输入小的循环进行运转。
另外,也可以以在试运转时使控制装置100掌握各分支的每一个的流量特性,使之反映到通常运转时的方式构成。据此,能够进行效率更高的切换控制。
另外,虽然第一媒质是二氧化碳,但也可以是可燃性制冷剂,也可以是低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地球变暖系数)制冷剂,还可以是氟利昂类的制冷剂。
另外,控制装置100(转速控制构件)在第二循环6或第三循环7中,以第一泵21或第二泵22的入口侧的压力和出口侧的压力之间的压差为目标值,但该目标值是使设置在第二循环6或第三循环7内的多个流量调整阀32中具有最大的阀开度的流量调整阀32的开度为最大那样的值。即,通过使来自第一泵21或第二泵22的流量为最小,具有最大的阀开度的流量调整阀32的开度为最大,能够进行有效的运转。
另外,在第二循环6或第三循环7中,也可以以第一泵21或第二泵22的出口侧的压力为目标值。
实施方式2.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2中的动作。
图8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的回路图。另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除替代负荷侧单元4的温度传感器67a~c、68a~c,将温度传感器67d~f、68d~f设置在中继单元内,对设置场所的媒质2的温度进行测量这点,以及在第二循环6和第三循环7中不存在压力传感器这点之外,与图1~图3相同。
接着,阐述控制装置100对泵进行控制的细节。
图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装置100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若控制装置100首先在步骤S201被起动,则在步骤S202使全部的流量调整阀32为全开。接着,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203将泵的转速设定为最大,在步骤S204,使泵起动。接着,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205经过了作为短时间的一定时间后,在步骤S206,开始分支阻力测量运转。首先,控制装置100针对第一室内机34进行分支阻力测量运转。即,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207使第一室内机的流路切换阀31和37为开,使第一室内机34以外的流路切换阀31和37为闭,使第二媒质仅向第一室内机34流动。在步骤S208经过了一定时间,然后,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209得到温度传感器68的检测值,作为T1o。
接着,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210使第一室内机34的流量调整阀32的开度从全开降低到50%开度。另外,该50%这样的值并非是被固定的数字,只要是流量调整阀32的阻力大幅变化的值即可。接着,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211开始计时测量。接着,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212得到温度传感器68的检测值,作为T1,在步骤S213,将(T1-T1o)的绝对值和设定值进行比较。若比较的结果为(T1-T1o)的绝对值比设定值小,则返回步骤S212,若比设定值大,则进入步骤S214,在步骤S214结束计时测量,然后,在步骤S215计算第一分支路径的流路阻力。在该计算中能够根据预先在设计上已知的泵的扬程-流量的关系式,和直到降低流量调整阀32的开度并且温度传感器68的检测值变化为止的时间,推定第一分支路径的流量,根据该推定的流量计算流路阻力。
接着,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216,也针对第二室内机34进行同样的动作,算出第二分支路径的流路阻力。
再有,控制装置100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在步骤S217,在最后(第n个)的室内机34进行同样的动作,计算第n个分支路径的流路阻力,其结果为,因为算出全部的室内机34的必要能力,所以,根据该全部室内机34的必要能力确定泵的流量。
另外,在图9中,对仅通过第一泵21计算全部分支路径的流路阻力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通过第一泵21和第二泵22分担分支路径,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缩短掌握时间。
接着,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218开始定时控制,第一循环5也运转。接着,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219判定是否经过了一定时间,若未经过,则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220控制泵转速,以便成为基于算式(3)的目标扬程。若在步骤S219经过一定时间,则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221寻找第二循环6中流量调整阀32的开度为最大的分支路径(将该分支路径作为I)。因为若在步骤S222,该分支路径I的开度在目标最大开度以上,则泵的扬程不足,所以,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223使目标扬程增加。增加量也可以是固定值。因为若在步骤S223,该分支路径I的开度在目标最大开度以下,则泵的扬程过剩,所以,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224使目标扬程降低。降低的方法如下,
(新的目标扬程)=(当前的目标扬程)/(相应的分支路径的计算出的流路阻力)×((相应的分支路径的计算出的流路阻力)-((当前的开度下的流量调整阀的流路阻力)-(目标最大开度下的流量调整阀的流路阻力)))。
通过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因为不需要现场调整的执行者,控制装置100掌握流路阻力,并反映到运转中的控制,所以,容易实现泵输入的最小化。再有,由于流路阻力不是使用压力传感器,而是使用温度传感器来计算,所以,能够降低成本。再有,因为不是将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室内机34,而是设置在中继单元3,所以,即使温度传感器发生故障,也只要仅对中继单元3汇总地进行修复作业(更换等)即可,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对各室内机34进行修复作业,所以,维护性提高。
符号说明
1:空气调节装置;2:热源单元;3:中继单元;4、4a~4f:负荷单元;5:第一循环;6:第二循环;7:第三循环;8a~8c:分支路径;9:压缩机;10:流路切换器;11、11a~11d:第一热交换器;12:风扇;13:第一延长配管;14:第一减压阀;15:第二热交换器;16:第二减压阀;17:第三热交换器;18:第二延长配管;19:蓄积器;21:第一泵;22:第二泵;31、31a~31c:第一流路切换阀;32、32a~32c:流量调整阀;33a~33c:第三延长配管;34、34a~34c:室内机;35a~35e:室内机风扇;36a~36c:第四延长配管;37a~37c:第二流路切换阀;40:第一分支路;41:第一聚集路;42:第二分支路;43:第二聚集路;51:吸入侧压力传感器;52:排出侧压力传感器;53、54、55、56、57:压力传感器;61、62、63、64、65、66、67、67a~67c、68、68a~68c:温度传感器;70a~70d、71a~71d:开闭阀;72a~72d:止回阀;90:建筑物;91:居室空间;92:非居室空间;100:控制装置。

Claims (14)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用于第一媒质进行循环的第一循环、
用于第二媒质进行循环的第二循环、和
用于上述第二媒质进行循环的第三循环,
上述第一循环通过用配管将压缩机、使上述第一媒质的流动方向正反转换的流路切换器、第一热交换器、第一减压阀、在上述第一循环中进行循环的第一媒质和在上述第二循环中进行循环的第二媒质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第二减压阀、在上述第一循环中进行循环的第一媒质和在上述第三循环中进行循环的上述第二媒质进行热交换的第三热交换器、上述流路切换器、上述压缩机依次连接为环状而构成,
上述第二循环具备上述第二热交换器、驱动上述第二媒质的第一泵、将上述第二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一泵连接的第一路径、以及一端与上述第一路径的一端连接而另一端与上述第一路径的另一端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分支路径,
上述第三循环具备上述第三热交换器、驱动上述第二媒质的第二泵、将上述第三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二泵连接的第二路径、以及一端与上述第二路径的一端连接而另一端与上述第二路径的另一端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分支路径,
各上述第一分支路径以及各上述第二分支路径具备流路切换阀、室内机和流量调整阀,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对上述第一泵和上述第一泵的转速进行控制的转速控制构件、和
对上述流量调整阀的开度进行控制的流量调整构件,
上述流路切换阀包括:第一流路切换阀,其配设在上述第一分支路径以及上述第二分支路径的一端侧,并与上述第二循环、上述第三循环的任一方进行切换连接;和第二流路切换阀,其配设在上述第一分支路径以及上述第二分支路径的另一端侧,并与上述第二循环、上述第三循环中的与上述第一流路切换阀相同的一侧进行切换连接,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切换控制构件,所述切换控制构件将上述流路切换阀切换成,将制冷运转的室内机连接于在上述第二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三热交换器中的上述第一媒质的压力相对低的一方的热交换器中、与上述第一循环进行热交换的循环,
将上述流路切换阀切换成,将制热运转的室内机连接于在上述第二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三热交换器中的上述第一媒质的压力相对高的一方的热交换器中、与上述第一循环进行热交换的循环,
在上述室内机全部仅进行制冷运转或仅进行制热运转,由各上述室内机的用途所要求的温度不同的情况下,根据对上述室内机要求的温度,两分为高温侧的室内机组和低温侧的室内机组,
上述切换控制构件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将低温侧的室内机组连接于具有上述第二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三热交换器中的上述第一媒质的压力相对低的一方的热交换器的循环,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将高温侧的室内机组连接于具有上述第二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三热交换器中的上述第一媒质的压力相对高的一方的热交换器的循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换控制构件在全部的室内机仅进行制冷运转或仅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将上述流量调整阀的开度接近全开的室内机连接于具有上述第一媒质的压力相对高的一方的热交换器的循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换控制构件在全部的室内机仅进行制冷运转或仅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将要求的能力更大的室内机连接于上述第一媒质的压力相对高的循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换控制构件在全部的室内机仅进行制冷运转或仅进行制热运转,并非额定负荷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第二循环和上述第三循环中的上述泵的输入小的一方进行运转。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流量调整构件在试运转时,掌握各分支的每一个的流路阻力,将上述流路阻力反映在通常运转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
上述流量调整构件根据上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或上述流量传感器的输出,掌握上述第二循环和上述第三循环的至少一方中的被分支的多个路径中的特定的路径的流路阻力,将上述流路阻力反映在通常运转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被分支了的路径具备对流量进行检测的检测构件,
上述流量调整构件使得在各分支路径的每一个中单独地流动流量,通过使上述流量调整阀的开度变化前后的上述检测构件的检测值,掌握各分支路径的每一个的流路阻力,并反映在通常运转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速控制构件将在上述第二循环或上述第三循环中,上述第一泵或上述第二泵的入口侧的压力和出口侧的压力之间的压差作为目标值。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速控制构件将上述第二循环或上述第三循环中,上述第一泵或上述第二泵的出口侧的压力作为目标值。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目标值是使设置在上述第二循环或上述第三循环内的多个流量调整阀中具有最大的阀开度的流量调整阀的开度为最大那样的值。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速控制构件以设置在上述第二循环或上述第三循环内的多个流量调整阀中具有最大的开度的流量调整阀的开度为全开的方式,控制构成具有最大开度的上述流量调整阀所属的循环的上述第一泵或上述第二泵。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媒质是自然制冷剂。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媒质是低GWP制冷剂。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媒质是氟利昂类制冷剂。
CN200980159214.0A 2009-05-13 2009-05-13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24221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58880 WO2010131335A1 (ja) 2009-05-13 2009-05-13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2100A CN102422100A (zh) 2012-04-18
CN102422100B true CN102422100B (zh) 2014-04-02

Family

ID=43084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9214.0A Active CN102422100B (zh) 2009-05-13 2009-05-13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43054A1 (zh)
EP (1) EP2431684B1 (zh)
JP (1) JP5265001B2 (zh)
CN (1) CN102422100B (zh)
WO (1) WO20101313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47920B1 (en) * 2010-12-03 2020-03-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2650621B1 (en) * 2010-12-09 2019-10-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AU2011356121B2 (en) * 2011-01-20 2014-09-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5674822B2 (ja) * 2011-01-27 2015-0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2101676A1 (ja) * 2011-01-27 2012-08-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2160605A1 (ja) * 2011-05-26 2012-1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2759787B1 (en) * 2011-09-13 2019-07-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pump device
JP2013088031A (ja) * 2011-10-18 2013-05-13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冷却システムとその制御方法
US9791194B2 (en) * 2011-11-18 2017-10-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3217631A (ja) * 2012-03-14 2013-10-24 Denso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921714B2 (ja) * 2012-11-30 2016-05-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094063B (zh) * 2012-12-10 2017-08-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连接单元及空调装置
JP6106049B2 (ja) * 2013-08-21 2017-03-29 ウオサブ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流量自動調節システム
US10107514B2 (en) * 2013-08-28 2018-10-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multiple expansion devices
KR101652469B1 (ko) * 2015-02-27 2016-08-30 주식회사 유진테크 다중 가스 제공 방법 및 다중 가스 제공 장치
EP3306215B1 (en) * 2015-06-02 2023-12-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WO2018193518A1 (ja) * 2017-04-18 2018-10-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11060779B2 (en) 2018-02-07 2021-07-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air-conditioning control method
US11421907B2 (en) 2018-04-04 2022-08-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ontroller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utdoor unit, relay unit, heat source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8629112B (zh) * 2018-05-02 2021-12-24 苏州爱博斯蒂低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阀门状态获取水泵扬程的方法
WO2020174619A1 (ja) * 2019-02-27 2020-09-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2600060B1 (ko) * 2019-02-27 2023-11-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전기자동차의 냉각 시스템용 밸브 모듈
EP3974737B1 (en) * 2019-05-22 2023-09-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device and heat medium flow rate calculation method
DE102022101450A1 (de) 2022-01-21 2023-07-27 Dürr Systems Ag Wärmeversorgungsnetz für eine prozessanlage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solchen wärmeversorgungsnetze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7475A (ja) * 1989-06-13 1991-01-2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式空気調和機
JP2004053069A (ja) * 2002-07-17 2004-02-19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冷媒回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販売機
JP2008209111A (ja) * 2003-11-21 2008-09-11 Mayekawa Mfg Co Ltd アンモニア/co2冷凍システムと、該システムに使用されるco2ブライン生成装置
JP2008304149A (ja) * 2007-06-08 2008-12-18 Toyo Eng Works Ltd 冷却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832B2 (ja) 1976-04-01 1984-01-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回収式空気調和装置
JPH03282150A (ja) * 1990-03-30 1991-12-12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式
JP2894368B2 (ja) * 1991-01-11 1999-05-24 三機工業株式会社 冷房または冷暖房装置における冷房時の給液量制御方法
JPH05280818A (ja) * 1992-04-01 1993-10-2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H0682110A (ja) * 1992-09-01 1994-03-22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2816136B2 (ja) * 1996-10-23 1998-10-27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1289465A (ja) * 2000-04-11 2001-10-1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2106995A (ja) * 2000-09-29 2002-04-10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KR100396849B1 (ko) * 2001-03-26 2003-09-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 컴프레서가 적용된 공기 조화기의 제어 방법
JP4123829B2 (ja) * 2002-05-28 2008-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3953377B2 (ja) * 2002-07-16 2007-08-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空調装置
JP2004226015A (ja) * 2003-01-24 2004-08-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温水供給システム
JP4213502B2 (ja) * 2003-04-15 2009-01-21 株式会社山武 冷温水循環ポンプの回転数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KR20050075976A (ko) * 2004-01-19 2005-07-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0417875C (zh) * 2004-06-11 2008-09-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过冷却装置
JP2007100513A (ja) * 2005-09-30 2007-04-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媒圧縮機及びその冷媒圧縮機を備えた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JP2007183045A (ja) 2006-01-06 2007-07-1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ヒートポンプ式冷暖房装置
JP5236009B2 (ja) * 2008-10-29 2013-07-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8616017B2 (en) * 2009-05-08 2013-12-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7475A (ja) * 1989-06-13 1991-01-2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式空気調和機
JP2004053069A (ja) * 2002-07-17 2004-02-19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冷媒回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販売機
JP2008209111A (ja) * 2003-11-21 2008-09-11 Mayekawa Mfg Co Ltd アンモニア/co2冷凍システムと、該システムに使用されるco2ブライン生成装置
JP2008304149A (ja) * 2007-06-08 2008-12-18 Toyo Eng Works Ltd 冷却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31684A1 (en) 2012-03-21
US20120043054A1 (en) 2012-02-23
WO2010131335A1 (ja) 2010-11-18
JP5265001B2 (ja) 2013-08-14
EP2431684A4 (en) 2017-10-18
EP2431684B1 (en) 2020-04-15
CN102422100A (zh) 2012-04-18
JPWO2010131335A1 (ja) 201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2100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01028884Y (zh) 可以同时制冷、制热和制热水的多联空调机组
CN104024764B (zh) 制冷装置
KR101980710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04923448U (zh) 空调热水系统
CN102679609A (zh) 风冷热泵空调
CN109405365A (zh) 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气调节装置
CN201302243Y (zh) 节能型全新风除湿机
CN107883602B (zh) 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154522B (zh) 一种多联空调机系统及除霜控制方法
CN101749812A (zh) 多功能空调系统
CN110736276B (zh) 一种自然冷却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3874894A (zh) 提供热回收的制冷系统和制冷方法
CN112594985B (zh) 一种具有双四通阀多功能多联机系统的回油控制方法
KR100845607B1 (ko) 난방성능을 향상시킨 지열원 히트펌프장치
CN110579036A (zh) 一种多联机冷热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442558B (zh) 基于单机不同蒸发温度的温湿分控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2853583A (zh) 一种热泵系统
CN112902478A (zh) 空调换热结构、空调外机、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CN214746181U (zh) 空调机组
CN201583048U (zh) 一种热泵热水器
JP5166840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104903662A (zh) 空调装置
CN218672358U (zh) 多联机空调及其空调系统
CN220524225U (zh) 两管制热回收型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