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5132B -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15132B
CN102415132B CN201080017652.6A CN201080017652A CN102415132B CN 102415132 B CN102415132 B CN 102415132B CN 201080017652 A CN201080017652 A CN 201080017652A CN 102415132 B CN102415132 B CN 1024151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band
unit frequency
descending
unit
contro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76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15132A (zh
Inventor
中尾正悟
西尾昭彦
今村大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tic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PTIC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TIC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PTIC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1192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3832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151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51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151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51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revious information or comman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2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or for distribution combined with broadcast
    • H04H20/65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broadcast
    • H04H20/71Wireless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21Group acknowledgement,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defining a range of identifiers, e.g. of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57Implicit acknowledgement of correct or incorrect reception, e.g. with a moving windo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52/26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taking into account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i.e. towards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8Mobility data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在使用了上行单位频带和与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了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的情况下,能够削减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的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绑定单元(213)将以基本单位频带和该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第2下行单位频带的各个频带从基站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作为第1条件,在满足第1条件,并且控制信息接收单元接收以基本单位频带和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都失败了时;以及满足第1条件,并且控制信息接收单元仅成功接收了以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不将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100),其中,上述基本单位频带是单位频带组中发送包含与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Long Term 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中,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复用)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在适用了3GPP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使用预先确定的通信资源发送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Channel,同步信道:SCH)和广播信号(Broadcast Channel,广播信道:BCH)。然后,终端首先通过捕捉SCH而确保与基站的同步。之后,终端通过读BCH信息而取得基站独自的参数(例如,带宽等)(参照非专利文献1、2、3)。
另外,终端在基站独自的参数的取得结束后,通过对于基站进行连接请求,建立与基站的通信。基站对于建立了通信的终端,根据需要通过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发送控制信息。
然后,终端对于接收到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多个控制信息分别进行“盲判定”。也就是说,控制信息包含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部分,该CRC部分在基站被发送对象终端的终端ID掩蔽。因此,终端在到尝试以本机的终端ID对于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CRC部分解蔽为止,无法判定其是否为发往本机的控制信息。在该盲判定中,作为解蔽的结果,若CRC运算为OK,则判定为该控制信息是发往本机的。
另外,在3GPP LTE中,对于从基站到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适用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发请求)。也就是说,终端将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终端对下行线路数据进行CRC,在CRC=OK(无差错)时向基站反馈ACK(Acknowledgment,肯定确认),而在CRC=NG(存在差错)时向基站反馈NACK(Negative Acknowledgment,否定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对于该响应信号(即,ACK/NACK信号)的反馈,使用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等上行线路控制信道。
这里,在从基站发送的上述控制信息中包含资源分配信息,该资源分配信息包含基站对终端分配的资源信息等。对于该控制信息的发送,如上所述使用PDCCH。该PDCCH由一个或多个L1/L2CCH(L1/L2Control Channel,L1/L2控制信道)构成。各个L1/L2CCH由一个或多个CCE(Control ChannelElement,信道控制单元)构成。也就是说,CCE是将控制信息映射到PDCCH时的基本单位。另外,在一个L1/L2CCH由多个CCE构成时,分配连读的多个CCE给该L1/L2CCH。基站根据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通知控制信息所需要的CCE数,对于该资源分配对象终端分配L1/L2CCH。然后,基站映射到与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物理资源而发送控制信息。
另外,在这里,各个CCE与PUCCH的构成资源一对一地对应关联。
因此,接收到L1/L2CCH的终端确定与构成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PUCCH的构成资源,使用该资源将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这样下行线路的通信资源被高效率地使用。
从多个终端发送的多个响应信号如图1所示,通过在时间轴上具有ZeroAuto-correlation特性的ZAC(Zero Auto-correlation,零自相关)序列、沃什(Walsh)序列、以及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里叶变换)序列扩频,在PUCCH内被码复用。在图1中,(W0,W1,W2,W3)表示序列长度为4的沃什序列,(F0,F1,F2)表示序列长度为3的DFT序列。如图1所示,在终端中,ACK或NACK的响应信号首先在频率轴上通过ZAC序列(序列长度为12)在1SC-FDMA码元内进行1次扩频。接着,使1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分别与W0~W3、F0~F3对应地进行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逆变换)。在频率轴上由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响应信号通过该IFFT被变换成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然后,再使用沃什序列(序列长度为4)、DFT序列(序列长度为3)对IFFT后的信号进行2次扩频。
另外,开始了实现比3GPP LTE更进一步的通信的高速化的3GPPLTE-advanced的标准化。3GPP LTE-advanced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A系统”)沿袭3GPP 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系统”)。在3GPP LTE-advanced中,为了实现最大为1Gbps以上的下行传输速度,希望导入能以40MHz以上的宽带频率进行通信的基站和终端。
在LTE-A系统中,为了同时实现达到LTE系统的传输速度的数倍的超高速传输速度的通信、以及对于LTE系统的向后兼容性,面向LTE-A系统的频带被划分为作为LTE系统的支持带宽的20MHz以下的“单位频带”。也就是说,“单位频带”在这里定义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并且是具有最大为20MHz的宽度的频带。并且,下行线路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下行单位频带”)有时定义为是通过从基站广播的BCH中的下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者通过下行控制信道(PDCCH)被分散配置在频域时的分散宽度定义的频带。另外,上行线路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上行单位频带”)有时定义为是通过从基站广播的BCH中的上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者定义为在中心附近包含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区域,在两端部分包含面向LTE的PUCCH的20MHz以下的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另外,“单位频带”在3GPP LTE-advanced中,有时用英语表述为“Component Carrier(s),分量载波”。
并且,在LTE-A系统中,支持使用了将数个该单位频带集成束所得的频带的通信、即所谓Carrier aggregation(载波聚合)。并且,一般情况下对上行的吞吐量请求与对下行的吞吐量请求不同,所以也正在研究在LTE-A系统中,对于对应于任意的LTE-A系统的终端(以下,称为“LTE-A终端”)设定的单位频带的数在上行与下行不同的载波聚合、即所谓的Asymmetric carrieraggregation(非对称载波聚合)。进而,也支持在上行与下行中单位频带数为非对称,并且各个单位频带的带宽各自不同的情况。
图2是用于说明适用于个别的终端的非对称的载波聚合及其控制序列的图。图2表示基站的上行与下行的带宽和单位频带数为对称的例子。
在图2中,对于终端1,进行使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左侧的一个上行单位频带进行载波聚合的设定(Configuration),而另一方面,对于终端2,尽管进行与终端1相同的使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的设定,但在上行通信中进行使用右侧的上行单位频带的设定。
另外,在着眼于终端1时,在构成LTE-A系统的LTE-A基站与LTE-A终端之间,根据图2A所示的时序图,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如图2A所示,(1)终端1在与基站的通信开始时,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取同步,从称为SIB2(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2,系统信息块类型2)的广播信号中读取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成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2)终端1使用该上行单位频带例如通过将连接请求发送到基站而开始与基站的通信。(3)在判断为需要对终端分配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时,基站对终端指示下行单位频带的追加。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上行单位频带数不增加,在作为个别的终端的终端1中开始非对称载波聚合。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36.211V8.6.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8),”March2009
非专利文献2:3GPP TS36.212V8.6.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8),”March2009
非专利文献3:3GPP TS36.213V8.6.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8),”March200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LTE-A中,将对于以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多个数据的多个响应信号汇聚(Bundling,绑定)为一个而发送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即所谓ACK/NACK绑定(以下,简称为“Bundling,绑定”)。在绑定中,计算终端应发送的多个ACK/NACK信号的逻辑积(即,Logical AND),将该计算结果作为“ACK/NACK束信号(绑定的ACK/NACK信号)”反馈给基站。
在对终端适用上述的非对称的载波聚合时,如以下那样控制ARQ。例如,如图3所示,在对于终端1,设定由下行单位频带1、2、以及上行单位频带1构成的单位频带组的情况下,在下行资源分配信息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2的各自的PDCCH从基站发送到终端1后,以与该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对应的资源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然后,对于以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只需如以往(LTE系统)那样,通过与下行单位频带1对应的上行频带1的PUCCH发送即可。但是,在终端1设定了图3这样的单位频带组的情况下,该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上行单位频带仅为上行单位频带1,所以与以往不同,对于以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也需要通过上行单位频带1的PUCCH发送。
然后,在终端1成功接收了两个下行线路数据双方的情况下(CRC=OK),终端1计算对下行单位频带1的ACK(=1)、与对下行单位频带2的ACK(=1)的逻辑积,其结果是将“1”(即,ACK)作为ACK/NACK束信号发送到基站。另外,在终端1成功接收了下行单位频带1的下行线路数据,并且在下行单位频带2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中失败的情况下,终端1计算对下行单位频带的ACK(=1)、与对下行单位频带2的NACK(=0)的逻辑积,将“0”(即,NACK)作为ACK/NACK束信号发送到基站。同样地,在终端1在两个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都失败的情况下,终端1计算NACK(=0)与NACK(=0)的逻辑积,将“0”(即,NACK)作为ACK/NACK束信号反馈给基站。
这样,在绑定中,只有在接收对于终端发送的多个下行线路数据都成功了的情况下,终端才将一个ACK作为ACK/NACK束信号发送到基站,在哪怕是一个接收失败的情况下,对于基站发送一个NACK作为ACK/NACK束信号,从而能够削减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再者,在终端侧,在与接收到的多个下行控制信号占用的多个CCE对应的各个PUCCH资源中,例如使用了频率、识别号(Index,索引)最小的PUCCH资源,发送ACK/NACK束信号。
然而,各个终端在各个子帧对发往本终端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进行盲判定,所以在终端侧,并非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都成功。在终端接收某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失败了的情况下,终端甚至无法知道在该下行单位频带中是否存在下行线路数据。因此,在终端接收某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失败了的情况下,终端也无法生成对于该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这种差错情况被定义为响应信号的DTX(DTX(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of ACK/NACK signals,ACK/NACK信号的非连续发送),其代表在终端侧无法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
在基站侧需要考虑像这样在终端侧发生的DTX。也就是说,基站无法预先预测终端成功接收了哪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其结果是基站不知道使用与在映射了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CCE中的、哪个CCE对应关联了的PUCCH资源发送来响应信号。因此,在基站侧,必须面向控制对象终端的响应信号,确保与映射了多个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CCE对应的所有PUCCH资源。
另外,在LTE中,下行单位频带1与上行单位频带1对应关联地构成频带对,下行单位频带2与上行单位频带2对应关联地构成频带对,所以只需对上行单位频带2准备与下行单位频带2对应的PUCCH即可。另一方面,在LTE-A中,在对于个别终端设定(Configuration)了非对称的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起因于下行单位频带2与上行单位频带1这种LTE-A独自的单位频带的关联对应,即使上行单位频带1也需要确保面向对下行单位频带2的响应信号的PUCCH资源。
以上的情况表明LTE-A系统的PUCCH开销大于LTE系统,并且,即使在适用绑定的情况下,也无法削减PUCCH开销。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使用了上行单位频带和与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了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的情况下,能够削减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的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终端装置是使用由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通信,并且以与所述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基于配置在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的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控制信息接收单元,接收以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下行数据接收单元,接收以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表示的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差错检测单元,检测所述接收到的下行数据的接收差错;以及响应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差错检测单元得到的差错检测结果和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成功与否,控制所述基站中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中使用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所述响应控制单元,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成功接收了以基本单位频带和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使用与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控制信道关联对应而设置在所述上行单位频带上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将所述响应信号发送到所述基站,其中,所述基本单位频带是发送包含与所述单位频带组中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在仅成功接收了以所述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不将所述响应信号发送到所述基站。
本发明的重发控制方法包括:控制信息接收步骤,接收以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下行数据接收步骤,接收以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表示的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差错检测步骤,检测所述接收到的下行数据的接收差错;以及响应控制步骤,基于在所述差错检测步骤中得到的差错检测结果和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成功与否,控制所述基站中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所使用的响应信号的发送,在所述响应控制步骤中,当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步骤中成功接收了以基本单位频带和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使用与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控制信道关联对应而设置在上行单位频带上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将所述响应信号发送到所述基站,其中,所述基本单位频带是发送包含与所述单位频带组中的所述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当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步骤中在仅成功接收了以所述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不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使用了上行单位频带和与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了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的情况下,能够削减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的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响应信号和参考信号的扩频方法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适用于个别终端的非对称的载波聚合和它的控制序列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载波聚合适用于终端时的ARQ控制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载波聚合适用于终端时的ARQ控制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用于说明基站和终端的动作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和终端的动作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基站和终端的动作的图。
标号的说明
100、300 基站
101、301 控制单元
102、302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
103、106 编码单元
104、108、214 调制单元
105 广播信号生成单元
107 数据发送控制单元
109、309 映射单元
110、216、219IFFT 单元
111、217、220、428CP 附加单元
112、223 无线发送单元
113、201 无线接收单元
114、202CP 去除单元
115 解扩单元
116 序列控制单元
117 相关处理单元
118 判定单元
200、400 终端
203FFT 单元
204 提取单元
205 广播信号接收单元
206、210 解调单元
207、211 解码单元
208、408 判定单元
209、409 控制单元
212CRC 单元
213 绑定单元
215、218、221 扩频单元
222 复用单元
320PUCCH/PUSCH 分离单元
321IDFT 单元
322 解调/解码单元
424 上行控制信道生成单元
425 编码/调制单元
426DFT 单元
427PUCCH/PUSCH 复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再者,在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通信系统的概要]
在包括后述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通信系统中,进行使用了上行单位频带和与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了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也就是终端200独自的基于非对称载波聚合的通信。另外,在该通信系统中,还包括与终端200不同,无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而是进行基于一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与其对应关联了的一个上行单位频带的通信(即,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终端。
因此,基站100采用能够支持基于非对称载波聚合的通信和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双方的结构。
另外,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根据基站100对终端200的资源分配,也能够进行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
另外,在该通信系统中,在进行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时,进行像以往那样的ARQ,另一方面,在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时,在ARQ中采用绑定。也就是说,该通信系统例如是LTE-A系统,基站100例如是LTE-A基站,终端200例如是LTE-A终端。另外,不具有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的终端例如是LTE终端。
以下,以下列事项为前提进行说明。也就是说,预先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构成终端200独自的非对称载波聚合,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共享终端200应使用的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另外,发送广播与构成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BCH的下行单位频带是对于该终端200的“基本单位频带”,其中,上述单位频带组由基站100对任意的终端200设定(Configure),并且预先通知(Signaling)给终端200。另外,与该基本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是“基本单位频带信息”。因此,任意的终端200通过读各个下行单位频带的BCH信息,能够识别该基本单位频带信息。
[基站的结构]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5中,基站100包括:控制单元101、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编码单元103、调制单元104、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编码单元106、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调制单元108、映射单元109、IFFT单元110、CP附加单元111、无线发送单元112、无线接收单元113、CP去除单元114、解扩单元115、序列控制单元116、相关处理单元117、以及判定单元118。
控制单元101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分配(Assign)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以及该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用于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该资源分配在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内进行。另外,在与各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对应的资源内选择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另外,在与各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数据信道(PDSCH)对应的资源内选择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另外,在具有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1对各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分配不同的资源。
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等同于上述L1/L2CCH。也就是说,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由一个或多个CCE构成。另外,各个CCE与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构成资源一对一地对应关联。其中,CCE与PUCCH构成资源的关联对应在面向LTE系统而广播的下行单位频带与上行单位频带的关联对应中进行。也就是说,与构成对终端200发送的多个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的CCE对应关联了的PUCCH的构成资源并非全都包含在对于该终端200而设定的上行单位频带内。
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发送控制信息时使用的编码率。控制信息的数据量根据该编码率而不同,所以由控制单元101分配具有能映射该数据量的控制信息的数的CCE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
另外,控制单元101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生成DAI(DownlinkAssignment Indicator,下行链路分配指示),该DAI是表示除了基本单位频带以外分配了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的信息。
然后,控制单元101对于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输出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并且将DAI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另外,控制单元101对于编码单元103输出与编码率有关的信息。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发送数据(即,下行线路数据)的编码率,并输出到编码单元106。另外,控制单元101对于映射单元109输出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和下行控制信息资源有关的信息。其中,控制单元101进行控制以将下行数据和对于该下行数据的下行控制信息映射到同一下行单位频带上。
另外,控制单元101将使广播信号生成单元生成通过各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广播信道信号(BCH)的控制信号输出到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生成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和包含DAI的控制信息,并将它们输出到编码单元103。对于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生成该控制信息。另外,在具有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为了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彼此进行区分,在控制信息中包含目的地终端的终端ID。例如,在控制信息中包含以目的地终端的终端ID掩蔽的CRC比特。该控制信息有时被称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其中,DAI仅包含在通过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控制信息中。
编码单元103根据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编码率,对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输出到调制单元104。
调制单元104对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调制,并将得到的调制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09。
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根据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控制信号,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生成广播信号(BCH),并输出到映射单元109。
编码单元106将每个目的地终端200的发送数据(即,下行线路数据)和来自控制单元101的编码率信息作为输入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并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其中,在对于目的地终端200分配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对通过各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发送数据分别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
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在初次发送时,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并且将其输出到调制单元108。对每个目的地终端200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另外,对发送的每个下行单位频带保持对一个目的地终端200的发送数据。由此,不仅能够进行发送到目的地终端200的数据整体的重发控制,而且能够进行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重发控制。
另外,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在从判定单元118接收NACK或DTX时,将与发送该NACK或DTX的终端200对应的保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08。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在从判定单元118接收ACK时,删除与发送了该ACK的终端200对应的保持数据。
调制单元108对从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接收的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并将调制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09。
映射单元109将从调制单元104接收的控制信息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所表示的资源上,并输出到IFFT单元110。
另外,映射单元109将从调制单元108接收的发送数据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所表示的资源上,并输出到IFFT单元110。
另外,映射单元109将广播信息映射到预先确定的时间、频率资源上,并输出到IFFT单元110。
根据以上的结构,广播信号映射到各个下行单位频带上。另外,在对于终端200在某子帧分配下行线路数据,并且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不适用载波聚合的情况下,控制信息和发送数据被映射到该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基本单位频带上;在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适用载波聚合的情况下,控制信息和发送数据除被映射到基本单位频带,还被映射到单位频带组中的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上。
由映射单元109映射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多个副载波上的控制信息、发送数据、以及广播信号在由IFFT单元110从频域信号变换成时域信号,由CP附加单元111附加CP而成为OFDM信号后,由无线发送单元112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并通过天线发送到终端200。
无线接收单元113通过天线接收从终端200发送的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对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去除单元114去除附加在接收处理后的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上的CP。
解扩单元115以在终端200中的2次扩频所使用的分块扩频码序列对响应信号进行解扩,并将解扩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另外,解扩单元115以在终端200中的参考信号的扩频所使用的正交序列对参考信号进行解扩,并将解扩后的参考信号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
序列控制单元116生成在从终端200发送的响应信号的扩频中使用的ZAC序列。另外,序列控制单元116基于终端200正在使用的资源(例如,循环移位量),确定包含来自终端200的信号分量的相关窗。然后,序列控制单元116将表示确定了的相关窗的信息和生成了的ZAC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
相关处理单元117使用从序列控制单元116输入的表示相关窗的信息和ZAC序列,求解扩后的响应信号的解扩后的参考信号、与在终端200中的1次扩频中使用的ZAC序列的相关值,并输出到判定单元118。
判定单元118基于从相关处理单元117输入的相关值,判定从终端发送的响应信号是表示ACK还是NACK,或者是否为DTX。也就是说,判定单元118在从相关处理单元117输入的相关值在某阈值以下时,判断终端200使用该资源既未发送ACK也未发送NACK(DTX),在相关值的大小在阈值以上时,进一步通过同步检波判定该响应信号是表示ACK还是NACK。然后,判定单元118将每个终端的ACK、NACK或DTX信息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
[终端的结构]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6中,终端200包括无线接收单元201、CP去除单元202、FFT单元203、提取单元204、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5、解调单元206、解码单元207、判定单元208、控制单元209、解调单元210、解码单元211、CRC单元212、绑定单元213、调制单元214、扩频单元215、IFFT单元216、CP附加单元217、扩频单元218、IFFT单元219、CP附加单元220、扩频单元221、复用单元222、以及无线发送单元223。
无线接收单元201通过天线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OFDM信号,对接收OFDM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去除单元202去除附加在接收处理后的OFDM信号中的CP。
FFT单元203对接收OFDM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而将其变换成频域信号,将所得到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提取单元204从由FFT单元203接收的接收信号中提取广播信号并输出到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5。由于预先决定了映射广播信号的资源,所以提取单元204提取映射到该资源上的信息。另外,在所提取的广播信号中,包含与各个下行单位频带与上行单位频带之间的关联对应有关的信息。
另外,提取单元204根据所输入的编码率信息,从由FFT单元203接收的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PDCCH信号)。也就是说,构成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的CCE的数根据编码率而发生变化,所以提取单元204将与该编码率对应的个数的CCE作为提取单位,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另外,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所提取的下行控制信道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206。
另外,提取单元204基于从判定单元208接收的与发往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线路数据,并输出到解调单元210。
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5分别解码每个下行单位频带中包含的广播信号,提取与各个下行单位频带构成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即,通过映射到各个下行单位频带的SIB2通知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另外,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5将与对于本装置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上行单位频带成对的下行单位频带识别为“基本单位频带”,并将基本单位频带信息输出到判定单元208和控制单元209。
解调单元206解调从提取单元204接收的下行控制信号信号,将所得到的解调结果输出到解码单元207。
解码单元207根据所输入的编码率信息,解码从解调单元206接收的解调结果,并将所得到的解码结果输出到判定单元208。
判定单元208对从解码单元207接收的解码结果中包含的控制信息是否为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进行盲判定。以与上述提取单位对应的解码结果为单位进行该判定。例如,判定单元208以本装置的终端ID将CRC比特解蔽,并将CRC=OK(无差错)的控制信息判定为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然后,判定单元208将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与对于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4。另外,判定单元208将通过基本单位频带得到的、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DAI输出到绑定单元213。
另外,判定单元208在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中,确定映射了上述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的CCE,并将所确定的CCE的识别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209。
控制单元209确定与从判定单元208接收的CCE识别信息表示的CCE对应的PUCCH资源(频率、代码)。然后,控制单元209将与确定的PUCCH对应的ZAC序列和循环移位量输出到扩频单元215,并将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6。另外,控制单元209将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和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9,将应用于响应信号的2次扩频的分块扩频码序列输出到扩频单元218,将应用于参考信号的2次扩频的正交序列输出到扩频单元221。
解调单元210解调从提取单元204接收的下行线路数据,并将解调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解码单元211。
解码单元211解码从解调单元210接收的下行线路数据,并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CRC单元212。
CRC单元212生成从解码单元211接收的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使用CRC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进行差错检测,在CRC=OK(无差错)时将ACK输出到绑定单元213,在CRC=NG(有差错)时将NACK输出到绑定单元213。另外,CRC单元212在CRC=OK(无差错)时,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绑定单元213基于通过对本装置设定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各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状况,以及从判定单元208接收的DAI,生成本装置应发送到基站100的响应信号。关于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调制单元214对从绑定单元213输入的响应信号进行调制后输出到扩频单元215。
扩频单元215基于由控制单元209设定的ZAC序列和循环移位量对响应信号进行1次扩频,将1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216。也就是说,扩频单元215根据来自控制单元209的指示,对响应信号进行1次扩频。
IFFT单元216基于从控制单元209输入的频率资源信息将1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配置在频率轴上,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然后,IFFT单元216将快速傅里叶逆变换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CP附加单元217。
CP附加单元217将与快速傅里叶逆变换后的响应信号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该响应信号的开头。
扩频单元218使用由控制单元209设定的分块扩频码序列对附加CP后的响应信号进行2次扩频,并将2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222。也就是说,扩频单元218对1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使用与由控制单元209选择的资源对应的分块扩频码序列进行2次扩频。
IFFT单元219基于从控制单元209输入的频率资源信息将参考信号配置在频率轴上,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然后,IFFT单元219将快速傅里叶逆变换后的参考信号输出到CP附加单元220。
CP附加单元220将与快速傅里叶逆变换后的参考信号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该参考信号的开头。
扩频单元221以从控制单元209指示的正交序列对附加CP后的参考信号进行扩频,并将扩频后的参考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222。
复用单元222对2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和扩频后的参考信号在1时隙进行时分复用,并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23。
无线发送单元223对2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或扩频后的参考信号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然后,无线发送单元223将其从天线发送到基站100。
[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说明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图7是用于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说明的图。
〈基站100的资源分配控制〉
在基站100中,控制单元101保持有与对于每个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组中的基本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控制单元101在对于终端200发送下行线路数据时,优先使用对于该终端200而言的基本单位频带。也就是说,在基站100侧将一个数据(Transpot block,传输块:也称作TB。)发送到终端200时,控制单元101进行将数据映射到对于该终端200而言的基本单位频带上的控制,另外,生成对于终端200通知在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没有数据的配置的DAI比特信息。该DAI比特从控制单元101连同其他的控制信息一起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通过与下行线路数据相同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另外,在基站100侧将两个以上的数据同时发送到终端200时,控制单元101进行以下的控制,即:必须将一个数据映射到终端200的基本单位频带上,剩余的数据映射到单位频带组中除基本单位频带外的任意的下行单位频带上。控制单元101生成对于终端200通知在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存在数据的配置的单位频带数的DAI比特信息,并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该DAI比特包含在通过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通知给终端200。
基站100对于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目的地终端200,通过对于该发送目的地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组中的、用于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的下行单位频带分别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另外,基站100通过以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中包含的DAI,将用于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的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通知给发送目的地终端200。
参照图7具体地进行说明,对于发送目的地终端200(在图7A中为终端1)设定有由下行单位频带1、2以及上行单位频带1构成的单位频带组。这里,在对于发送目的地终端200适用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时,基站100使用下行单位频带1、2双方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发送到终端1。为了发送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基站100将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包含的子信道(即,L1/L2CCH)分配给终端1,使用所分配的子信道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发送到终端1。各个子信道由一个或多个CCE构成。
〈终端200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
在终端200中,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5将发送BCH的下行单位频带确定为基本单位频带,该BCH用于广播与构成通知给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
另外,判定单元208判定在各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中是否包含有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将发往本终端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提取单元204基于从判定单元208接收的分配控制信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线路数据。
这样,终端200能够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
参照图7具体地进行说明,首先,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广播与上行单位频带1有关的信息的BCH,所以下行单位频带1成为终端1的基本单位频带。
另外,在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与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DL data)的发送所使用的资源有关的信息,在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与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所使用的资源有关的信息。
因此,终端1通过接收由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和由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能够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和下行单位频带2双方接收下行线路数据。相反地,若无法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则终端1无法接收下行线路数据。
另外,终端200通过以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DAI,能够识别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不仅通过作为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单位频带1,还在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
〈终端200的响应〉
CRC单元212对于与在成功接收了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差错检测,并将差错检测结果输出到绑定单元213。
然后,绑定单元213基于从CRC单元212接收的差错检测结果和从控制单元209接收的DAI,如以下这样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
也就是说,绑定单元213在从CRC单元212接收与从DAI求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为相等数的差错检测结果时(即,在所有的下行单位频带中成功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将这些差错检测结果汇聚为一个的ACK/NACK束信号发送到基站100。
另外,绑定单元213在基本单位频带成功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从CRC单元212接收对于以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而从CRC单元212接收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总数少于从DAI求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时,作为ACK/NACK束信号发送NACK。再者,在这里是发送NACK,但也可以不发送响应信号本身。这是因为即使终端200不发送响应信号,基站100也视作DTX而进行重发控制,所以进行与发送了NACK时结果相同的重发控制的缘故。
另外,绑定单元213在不仅不从CRC单元212接收差错检测结果本身(即,在终端200中在哪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中都未成功时),而且仅接收对于以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时(即,没有成功接收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也不将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100。
参照图7具体地说明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在图7B中,以对于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的通信适用载波聚合为前提。
绑定单元213在成功接收了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和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双方时,通过作为像以往那样用于与下行单位频带1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而准备的PUCCH1,发送基于通过两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表示的资源接收到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即,ACK/NACK束信号)。
另外,绑定单元213在仅成功接收了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通过PUCCH1发送NACK。
另外,绑定单元213不仅在接收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和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双方都失败,而且仅成功接收了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也不发送响应信号。由此,不需要为了用于与单位频带组中的下行单位频带2和上行单位频带1的对应关系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而重新确保资源。其结果是能够削减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
再者,绑定单元213在仅从CRC单元212接收对于以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并且DAI表示仅通过基本单位频带发送下行线路数据时,将从该CRC单元212接收到的差错检测结果发送到基站100。这种情况下是因为原本就未适用载波聚合的缘故。
即使进行了如以上说明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在ACK/NACK绑定动作中,原本就是以只要在配置在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线路数据的中的任意一个的接收中失败,就从终端发送NACK,与此相对应,在基站侧进行所有下行线路数据的重发为前提,所以ACK/NACK绑定的重发效率不会劣化。
另外,通过进行在以上说明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能够将对于不具有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的终端设定的、在由一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一个上行单位频带构成的频带对中使用的用于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也在包含该频带对的单位频带组中使用。这通过将基本单位频带,定义为基站个别地对于终端而构成的非对称载波聚合的单位频带组中的、配置了广播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的BCH的下行单位频带而得到保证。因此,尽管通过进行非对称载波聚合而重新产生下行单位频带与上行单位频带的对应关系,也无需重新确保与该对应关系对应的用于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所以能够削减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另外,由于也维持用于对于不具有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的终端设定的载波对中的下行单位频带和与其对应的用于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的对应关系,所以能够实现具有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的终端和不具有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的终端能够共存的系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终端200使用由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100通信,并且,通过与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发送所使用的资源对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基于以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
在该终端200中,作为控制信息接收单元的提取单元204、解调单元206、解码单元207、以及判定单元208接收通过上述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作为下行数据接收单元的提取单元204、解调单元210、以及解码单元211接收通过上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表示的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CRC单元212检测接收到的下行数据的接收差错。然后,绑定单元213基于从CRC单元212得到的差错检测结果和上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成功与否,控制基站100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所使用的响应信号的发送。
然后,绑定单元213将通过基本单位频带和该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第2下行单位频带的各个频带从基站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作为第1条件,在满足第1条件,并且在上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接收通过基本单位频带和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都成功时;以及满足第1条件,并且控制信息接收单元仅成功接收了通过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通过对于由基本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的频带对设置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将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100,其中,上述基本单位频带是单位频带组中发送包含与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另外,绑定单元213在满足第1条件,并且控制信息接收单元仅成功接收了通过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不将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100。再者,在某子帧中终端200在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中一个都未成功时,在终端200侧无法判断实际上基站100是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发送到了终端200,还是在该子帧中在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中失败了,但总之从终端200未发送响应信号到基站100。
由此,不需要为了用于与单位频带组中的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和与基本单位频带形成频带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对应关系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而重新确保资源,所以能够削减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
再者,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在1次扩频中使用ZAC序列,在2次扩频中使用分块扩频码序列的情况。但是,对1次扩频,也可以使用ZAC序列以外的、因循环移位量相互不同而可以相互分离的序列。例如,也可以将GCL(Generalized Chirp like,广义线性调频)序列、CAZAC(Constant AmplitudeZero Auto Correlation,恒定振幅零自相关)序列、ZC(Zadoff-Chu)序列、M序列、正交黄金码序列等PN序列,或者由计算机随机生成的在时间轴上的自相关特性急剧的序列等用于1次扩频。另外,在2次扩频中,只要是相互正交的序列、或者可以视为相互大致正交的序列,则可以将任意的序列用作分块扩频码序列。例如,能够将沃尔什序列或者傅里叶序列等作为分块扩频码序列用于2次扩频。在以上的说明中,通过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和分块扩频码序列的序列号定义了响应信号的资源(例如,PUCCH资源)。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在从基站100对于发送目的地终端200发送一个下行线路数据(TB)时,必须将下行线路数据映射到对于该发送目的地终端200而言的基本单位频带上,而在实施方式2中,在允许基站100仅将下行线路数据配置在对于发送目的地终端200而言的基本单位频带之外这点,以及在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有表示在基本单位频带中是否也包含有下行线路数据(即,是否通过基本单位频带发送了对于终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比特(Anchor Assignment Indicator,锚定分配指示:AAI)这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2中,能够在第1模式与第2模式之间切换模式,其中,第1模式使用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方法,第2模式是对于任意的目的地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仅映射到基本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由此,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相比提高了与基站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映射有关的自由度。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和终端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沿用图5和图6进行说明。
〈基站100的资源分配控制〉
实施方式2的基站100的控制单元101在对于发送目的地终端200发送下行线路数据时,决定是使用对于该发送目的地终端200而言的基本单位频带,还是使用除此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也就是说,控制单元101选择上述第1模式或第2模式。
另外,控制单元101与是第1模式还是第2模式无关地,在基本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存在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时,通过该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AAI比特。AAI比特从控制单元101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由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包含在控制信息中通过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该AAI比特表示是否通过基本单位频带发送了下行线路数据,也就是说对发送目的地终端200发送下行线路数据是否使用了基本单位频带。
也就是说,控制单元101在选择第1模式时,通过基本单位频带中的DAI比特通知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分配单位频带数,并且通过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AAI比特,通知发送目的地终端200“存在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线路数据分配”。
另外,控制单元101在选择第2模式时,通过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AAI比特,通知终端200“没有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线路数据分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终端200也使用与基本单位频带构成上述频带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响应信号。因此,基站100在选择第2模式时,为了接收来自终端200的响应信号而确保与通过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发往终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发送所使用的CCE进行了关联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
参照图8具体地进行说明。在图8中,对于终端1设定有由下行单位频带1、2、以及上行单位频带1构成的单位频带组。并且,图8A中,表示在作为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单位频带1中不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仅从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图8A中选择了第2模式。因此,控制单元101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将表示“没有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线路数据分配”的AAI发送到终端1。并且,在基站100中,确保与在通过单位频带组中的下行单位频带2发往终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发送所使用的CCE进行了关联对应的上行单位频带1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也就是说,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预先共享下行单位频带2的下行控制信道的CCE、与上行单位频带1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1)的资源的关联对应(在图8的例子中,在下行单位频带1、2的下行控制信道中,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共享使具有相同的识别号的CCE与PUCCH1的相同的资源对应关联的信息),基站控制对于其他终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应使用的CCE,使得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其他终端200不使用PUCCH1的相同的资源。换言之,该PUCCH1也是在下行单位频带1与上行单位频带1的频带对中使用的资源。
〈终端200的响应〉
实施方式2的终端200的绑定单元213从判定单元208取得DAI或AAI。绑定单元213在接收到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通过从该控制信息中提取的DAI,在对于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组中,识别对于几个下行单位频带配置了下行线路数据。另一方面,绑定单元213在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中失败,并且在通过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接收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通过从该控制信息中提取的AAI,识别基本单位频带是否配置了下行线路数据。再者,接收AAI的处理与接收DAI的处理相同。
绑定单元213在取得DAI时,进行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动作。
另外,绑定单元213在无法取得DAI,仅取得AAI时,进行以下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在AAI表示存在基本单位频带的分配时,绑定单元213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判断为在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中失败,不发送响应信号。
相反地,若AAI表示“没有基本单位频带的分配”,则绑定单元213判断为仅通过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了下行线路数据,使用与映射了由该下行单位频带接收到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CCE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其中,该响应信号不仅通过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所使用的、与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形成频带对的上行单位频带(即,通过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广播信息通知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息发送,还通过根据单位频带组内的根据关联对应与基本单位频带形成频带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
具体而言,在图8所示的情况中,仅通过不是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以绑定单元213使用与映射了以下行单位频带2接收到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CCE对应的PUCCH1的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另外,当然如图8B所示,在终端200在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中失败时,不发送响应信号。
由控制单元209进行发送该响应信号的资源的控制。具体而言,在通过基本单位频带无法接发送接收送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其他下行单位频带的AAI表示“没有基本单位频带的分配”时,控制单元209取得映射了该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CCE的识别号(Index)。然后,控制单元209使用与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的CCE、和与基本单位频带形成频带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的关联对应相同的对应关系,确定与上述取得的CCE的识别号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频率资源、代码资源)。然后,控制单元209根据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控制扩频单元215、IFFT单元216、扩频单元218、IFFT单元219、以及扩频单元221。
再者,为了在基本单位频带和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具有相同的识别号的CCE与相同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关联对应,基站100需要控制基本单位频带的CCE的使用,使得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不发生冲突。例如,通过研究将基本单位频带的具有相同的识别号的CCE分配给对于其他终端200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等,能够简单地解决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的冲突。
如上所述,通过在第1模式外,还准备第2模式,能够提高基本单位频带和除了该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线路数据的配置的自由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基站100具有在发送下行线路数据时,优先于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映射到基本单位频带上的第1发送模式;和仅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映射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发送模式。
然后,在终端200中,绑定单元213以采用了第2发送模式为第2条件,在满足第2条件,并且在上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在成功接收了通过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以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和对于上行单位频带的频带对设定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发送响应信号。
由此,能够提高基本单位频带和除此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线路数据的配置的自由度。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1、2中,说明了终端对于基站仅发送对于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情况。然而,也有可能在终端发送响应信号的同一子帧中,基站对于终端指示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实施方式3在以下这点上与实施方式1、2不同,即:在终端应发送响应信号的子帧中,终端从基站接受也发送上行线路数据的指示。
[基站的结构]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基站3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9中,基站300包括控制单元301、控制信息生成单元302、映射单元309、PUCCH/PUSCH分离单元320、IDFT单元321、以及解调/解码单元322。
控制单元301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400,分配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和上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以及该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用于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和用于发送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即,上行数据分配资源)。该资源分配通过对于资源分配对对象终端400设定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行。另外,在与各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对应的资源内选择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和上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另外,在与各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数据信道(PDSCH)对应的资源内选择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另外,在具有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400的情况下,控制单元301对各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400分配不同的资源。
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和上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等同于上述L1/L2CCH。也就是说,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和上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由一个或多个CCE构成。另外,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占用的各个CCE与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构成资源一对一地对应关联。其中,CCE与PUCCH构成资源的关联对应通过面向LTE系统广播的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的关联对应进行。也就是说,与构成对于终端400发送的多个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的CCE对应关联了的PUCCH的构成资源并非全部都包含在面向该终端400设定的上行单位频带内。
另外,控制单元301决定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400发送控制信息时使用的编码率。控制信息的数据量根据该编码率而不同,因此,由控制单元301分配具有能映射该数据量的控制信息的数的CCE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和上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
另外,控制单元301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400生成DAI(DownlinkAssignment Indicator,下行链路分配指示),该DAI是表示在基本单位频带之外分配了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的信息。
然后,控制单元301将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和上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以及DAI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302。另外,控制单元301对于编码单元103输出与编码率有关的信息。另外,控制单元301决定发送数据(即,下行线路数据)的编码率,并输出到编码单元106,决定接收数据(即,上行线路数据)的编码率,并输出到解调/解码单元322。另外,控制单元301对于映射单元309输出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下行控制信息资源以及上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其中,控制单元301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进行控制以将下行数据和对于该下行数据的下行控制信息映射到同一下行单位频带上。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302生成包含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和DAI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输出到编码单元103,并且生成包含与上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输出到编码单元103。其中,DAI仅包含在通过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400设定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
映射单元309将从调制单元104接收的控制信息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301接收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和上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表示的资源上,并输出到IFFT单元110。
PUCCH/PUSCH分离单元320对接收信号进行FFT,并在频率轴上对包含上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即,PUSCH)和存在包含响应信号的可能性的资源(即,PUCCH)进行分离。然后,PUCCH/PUSCH分离单元320将提取的PUCCH信号(仅包含响应信号)输出到解扩单元115,将PUSCH信号(仅包含上行线路数据)的频率分量输出到IDFT单元321。
IDFT单元321通过对于从PUCCH/PUSCH分离单元320接收的PUSCH信号的频率分量进行IDFT处理而变换成时间轴上的信号(Time domainsignal,时域信号),并输出到解调/解码单元322。
解调/解码单元322使用从控制单元301指示的与上行线路数据对应的编码率,对包含上行线路数据的信号分量进行解调、解码,将其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终端的结构]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终端4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0中,终端400包括判定单元408、控制单元409、上行控制信道生成单元424、编码/调制单元425、DFT单元426、PUCCH/PUSCH复用单元427、以及CP附加单元428。
判定单元408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对从解码单元207接收的解码结果中包含的控制信息是否为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进行盲判定。以与上述提取单位对应的解码结果为单位进行上述判定。例如,判定单元408以本装置的终端ID将CRC比特解蔽,并将CRC=OK(无差错)的控制信息判定为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然后,判定单元408将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与对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4,并且将与上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409。另外,判定单元408将通过基本单位频带得到的、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DAI信息输出到绑定单元213。
另外,判定单元408在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中,确定映射了上述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CCE,并将所确定的CCE的识别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409。
控制单元409在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上行单位频带内确定与从判定单元408接收的CCE识别信息表示的CCE对应的PUCCH资源(频率、代码)。另外,控制单元409从由判定单元408接收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中,确定应用于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的PUSCH资源(上行单位频带的频率位置),输出到PUCCH/PUSCH复用单元427,并且从该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确定对于上行线路数据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输出到编码/调制单元425。
进而,控制单元409在通过基本单位频带接收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对于PUCCH/PUSCH复用单元427发出指示以在频率轴上对PUSCH资源和PUCCH资源进行复用(即,适用FDM)。另外,控制单元409在未通过基本单位频带接收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与其他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状况无关地,对于PUCCH/PUSCH复用单元427发出指示,使得仅发送上行线路数据。
然后,控制单元409将与PUCCH资源对应的ZAC序列和循环移位量输出到上行控制信道信号生成单元424的1次扩频单元432,将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PUCCH/PUSCH复用单元427。另外,控制单元409将应用于与PUCCH资源对应的2次扩频的正交码序列(即,沃什序列和DFT序列)输出到2次扩频单元433。
上行控制信道信号生成单元424基于从绑定单元213接收的响应信号,生成通过上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信号(即,PUCCH信号)。具体而言,上行控制信道信号生成单元424包括调制单元431、1次扩频单元432、以及2次扩频单元433。
调制单元431将从绑定单元213输入的响应信号(即,ACK/NACK束信号)进行调制后输出到1次扩频单元432。
1次扩频单元432基于由控制单元409设定的ZAC序列和循环移位量对响应信号进行1次扩频,将1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2次扩频单元433。也就是说,1次扩频单元432根据来自控制单元409的指示,对响应信号进行1次扩频。
2次扩频单元433使用由控制单元409设定的正交码序列对响应信号进行2次扩频,并将2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作为频率轴上的信号(Frequencydomain signal,频域信号),输出到PUCCH/PUSCH复用单元427。也就是说,2次扩频单元433对于1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使用与由控制单元409选择的资源对应的正交码序列进行2次扩频,将频率轴上的PUCCH分量输出到PUCCH/PUSCH复用单元427。
编码/调制单元425使用从控制单元409指示的编码率、调制方式,进行发送数据的编码和调制,将调制后的信号作为时间轴上的波形输出到DFT单元426。
DFT单元426将从编码/调制单元425输入的时间轴上的信号(Timedomain signal,时域信号),通过DFT处理变换成频率轴上的信号,并作为频率轴上的PUSCH信号输出到PUCCH/PUSCH复用单元427。
PUCCH/PUSCH复用单元427根据控制单元409的指示决定是否在频率轴上复用PUCCH信号和PUSCH信号。然后,PUCCH/PUSCH复用单元427当在频率轴上复用时将PUCCH信号和PUSCH信号一起进行IFFT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出到CP附加单元428,另外,当不在频率轴上复用时,仅对PUSCH信号进行IFFT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出到CP附加单元428。
CP附加单元428对于IFFT后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将与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该信号的开头,并将附加CP后的信号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23。
[基站300和终端400的动作]
说明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基站300和终端400的动作。图11是用于基站300和终端400的动作说明的图。
〈基站300的资源分配控制〉
在基站300中,控制单元301保持有与对于每个终端400设定的单位频带组中的基本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控制单元301在对于终端400发送下行线路数据时,优先使用对于该终端400而言的基本单位频带。也就是说,在基站300侧将一个数据(Transpot block,传输块:也称作TB)发送到终端400时,控制单元301进行将数据映射到对于该终端400而言的基本单位频带上的控制,另外,生成对于终端400通知在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没有数据的配置的DAI比特信息。该DAI比特从控制单元301连同其他的控制信息一起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302,通过与下行线路数据相同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另外,在基站300侧将两个以上的数据同时发送到终端400时,控制单元301进行以下的控制,即:必须将一个数据映射到终端400的基本单位频带,剩余的数据映射到单位频带组中除基本单位频带外的任意的下行单位频带上。控制单元301生成对于终端400通知在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存在数据的配置的单位频带数的DAI比特信息,并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302。该DAI比特包含在通过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通知给终端400。
基站300对于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目的地终端400,通过对于该发送目的地终端400设定的单位频带组中的、用于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的下行单位频带分别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另外,基站300通过以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中包含的DAI,将用于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的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通知给发送目的地终端400。
进而,基站300将对于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线路资源分配给终端400。具体而言,基站300的控制单元301使用对于每个终端400设定的单位频带组中的任意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表示对于终端400的上行线路资源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
参照图11具体地进行说明,对于发送目的地终端400设定有由下行单位频带1、2以及上行单位频带1构成的单位频带组(参照图11A)。这里,在对于发送目的地终端400适用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时,基站300使用下行单位频带1、2双方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发送到终端400。为了发送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基站300将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包含的子信道(即,L1/L2CCH)分配给终端400,使用所分配的子信道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发送到终端400。各个子信道由一个或多个CCE构成。
另外,基站300使用任意的下行单位频带(在图11A中为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用于通知对于上行线路数据的资源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该上行分配控制信息与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同样地,占用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包含的子信道(即,L1/L2CCH)。
〈终端400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
在终端400中,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5将发送BCH的下行单位频带确定为基本单位频带,该BCH用于广播与构成通知给终端400的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
另外,判定单元408判定在各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中是否包含有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将发往本终端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提取单元204基于从判定单元408接收的分配控制信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线路数据。
这样,终端400能够接收从基站300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
参照图11具体地进行说明,首先,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用于广播与上行单位频带1有关的信息的BCH,所以下行单位频带1成为终端1的基本单位频带。
另外,在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与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DL data)的发送所使用的资源有关的信息,在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与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所使用的资源有关的信息。
因此,终端400通过接收以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和以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能够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和下行单位频带双方接收下行线路数据。相反地,若无法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则终端400无法接收下行线路数据。
另外,终端400通过以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DAI,能够识别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不仅通过作为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还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
〈终端400的响应信号和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
CRC单元212对于与在成功接收了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差错检测,并将差错检测结果输出到绑定单元213。
另外,控制单元409在从判定单元408输入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通过基本单位频带接收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对于PUCCH/PUSCH复用单元427发出指示以对PUCCH信号(包含响应信号)和PUSCH信号(包含上行线路数据)进行频率复用。其中,控制单元409在从判定单元408输入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未通过基本单位频带接收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对于PUCCH/PUSCH复用单元427发出仅输出PUSCH信号的指示。
也就是说,控制单元409在终端400在任意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中都未成功,并且仅通过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成功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即,没有成功接收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也进行控制使得不将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300。
然后,绑定单元213基于从CRC单元212接收的差错检测结果和从控制单元409接收的DAI,如以下这样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
也就是说,绑定单元213在从CRC单元212接收与从DAI求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为相同数的差错检测结果时(即,在所有的下行单位频带中成功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将这些差错检测结果汇聚为一个的ACK/NACK束信号输出到上行控制信道生成单元424。
另外,绑定单元213在基本单位频带成功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从CRC单元212接收对于通过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而从CRC单元212接收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总数少于从DAI求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时,将NACK作为ACK/NACK束信号输出到上行控制信道生成单元424。
参照图11具体地说明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在图11中,以对于基站300与终端400之间的通信适用载波聚合为前提。
控制单元409在成功接收了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和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双方,并且接收到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即,图11B的正常情况),进行控制使得通过作为像以往那样用于与下行单位频带1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而准备的PUCCH1内的资源,发送基于通过两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表示的资源接收到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即,ACK/NACK束信号),并且使用上行分配控制信息表示的上行线路资源发送上行线路数据。也就是说,响应信号和上行线路数据在频率轴上复用。
另外,控制单元409在仅成功接收了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接收到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即,图11B的差错情况1),进行控制使得通过PUCCH1内的资源发送NACK,并且使用上行分配控制信息表示的上行线路资源发送能够上行线路数据。
另外,控制单元409不仅在接收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和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双方都失败,并接收到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即,图11B的差错情况3),而且在仅成功接收了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接收到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即,图11B的差错情况2),也不发送响应信号,仅发送上行线路数据。由此,不需要为了用于与单位频带组中的下行单位频带2和上行单位频带1的对应关系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而重新确保资源。其结果是能够削减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
即使进行了如以上说明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由于在ACK/NACK绑定动作中,原本就是以只要在下行单位频带所配置的下行线路数据中的任意一个的接收中失败,就从终端发送NACK,与此相对应地在基站侧进行所有下行线路数据的重发为前提,所以ACK/NACK绑定的重发效率不会劣化。
另外,通过进行在以上说明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能够将对于不具有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的终端设定的、在由一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一个上行单位频带构成的频带对中使用的用于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也在包含该频带对的单位频带组中使用。这通过将基本单位频带,定义为基站个别地对于终端而构成的非对称载波聚合的单位频带组中的、配置了广播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的BCH的下行单位频带而得到保证。因此,尽管通过进行非对称载波聚合而重新产生下行单位频带与上行单位频带的对应关系,也无需重新确保与该对应关系对应的用于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所以能够削减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另外,由于也维持对于不具有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的终端设定的载波对的下行单位频带和与其对应的用于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的对应关系,所以能够实现具有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的终端和不具有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的终端能够共存的系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终端400中,作为控制信息接收单元的提取单元204、解调单元206、解码单元207、以及判定单元408接收通过单位频带组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任意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作为发送信号形成单元的PUCCH/PUSCH复用单元427在控制信息接收单元(即,提取单元204、解调单元210、以及解码单元211)在成功接收了通过基本单位频带和该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通过将上行数据映射到上行分配控制信息表示的上行数据信道的资源上而对上行数据和响应信号进行频率复用以形成发送信号,仅在成功接收了通过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形成不包含响应信号而包含上行数据的发送信号。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对于终端构成的非对称载波聚合的单位频带组中仅包含一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情况。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单位频带组中也可以包含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在这种情况下,从基站对终端指示应使用哪个上行单位频带发送上行响应信号。并且,即使在对于某终端而言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也只需将发送BCH的下行单位频带,用作对于该某终端而言的基本单位频带,就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和2同样的效果,其中,上述BCH用于广播从基站指示了用于上行响应信号发送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
(2)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仅说明了非对称载波聚合。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对于数据发送设定了对称载波聚合的情况。总之,只要是终端从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接收下行线路数据,通过绑定仅从一个上行单位频带发送上行响应信号的情况,都能够适用本发明。
(3)另外,基站100也可以根据上行资源的空闲状况,对上述第1模式、和如图4所示的对于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完全无限制的第三模式进行切换。此时,基站100将所选择的模式的识别信息通知给终端200。在上行资源不富裕时,第1模式较为有利,在下行资源不富裕时,第三模式较为有利。
(4)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改善重发效率,也可以限制UE specific Carrier aggregation(特定载波聚合)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与上行单位频带的数之比。例如,可以将下行单位频带的数/上行单位频带的数限制为2以下。这是因为在上述第1模式中存在必须使用基本单位频带的限制,若下行与上行的单位频带的比率过大,则难以运用的缘故。但是,基站具有的系统频带内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与上行单位频带的数之比则不需要进行特别的限制。
(5)在实施方式2中,使用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中的AAI,通知基本单位频带中有无分配,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代替AAI而代用附加在发送数据上的DNI比特(即,表示该发送数据是初次发送数据还是重发数据的比特)。在这种情况下,若NDI表示重发,则终端200判定为不存在基本单位频带的信息分配而进行动作。
(6)另外,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的ZAC序列基于其作为进行循环移位处理的基础的序列这层含义,有时也称为Base sequence(基础序列)。
另外,沃什序列有时也称为沃什码序列(Walsh code sequence)。
(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终端侧的处理的顺序说明了在1次扩频、IFFT变换之后,进行2次扩频的情况。然而,这些处理的顺序并不限于此。也就是说,由于1次扩频、2次扩频都是乘法计算的处理,因此,只要1次扩频处理的后段存在IFFT处理,则无论2次扩频处理的位置在哪都得到等效的结果。
(8)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由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由软件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个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一个芯片。另外,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的不同,可以称为IC(集成电路)、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等。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在2009年4月21日提交的特愿第2009-103261号和2009年6月9日提交的特愿第2009-138611号的日本专利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在使用了上行单位频带和与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了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时,能够削减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

Claims (8)

1.终端装置,使用由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通信,并且以与所述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基于配置在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所述终端装置包括:
控制信息接收单元,接收以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
下行数据接收单元,接收以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表示的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
差错检测单元,检测所述接收到的下行数据的接收差错;以及
响应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差错检测单元得到的差错检测结果和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成功与否,控制所述基站中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中使用的响应信号的发送,
所述响应控制单元,
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中在成功接收了以基本单位频带和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使用与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控制信道关联对应而设置在所述上行单位频带上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将所述响应信号发送到所述基站,所述基本单位频带是发送包含与所述单位频带组中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
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中在仅成功接收了以所述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不将所述响应信号发送到所述基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包括从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提取用于表示配置了对本终端的下行数据的、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的配置信息的单元,
所述响应控制单元,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中成功接收了以所述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所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中成功接收了的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少于所述配置信息表示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时,以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发送否定确认作为所述响应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包括从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提取用于表示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中有无配置对本终端的下行数据的配置信息的单元,
所述响应控制单元,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中成功接收了以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所述配置信息表示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中没有配置对本终端的下行数据时,使用与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控制信道关联对应而设置在所述上行单位频带上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还接收以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任意一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
所述终端装置还包括形成单元,该形成单元基于上行数据和响应信号形成发送信号,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中成功接收了以基本单位频带和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通过将上行数据映射到所述上行分配控制信息表示的上行数据信道的资源上,从而将上行数据和响应信号进行频率复用而形成发送信号,所述基本单位频带是发送包含与所述单位频带组中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在仅成功接收了以所述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形成包含上行数据而不包含响应信号的发送信号。
5.重发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信息接收步骤,接收以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
下行数据接收步骤,接收以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表示的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
差错检测步骤,检测所述接收到的下行数据的接收差错;以及
响应控制步骤,基于在所述差错检测步骤中得到的差错检测结果和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成功与否,控制基站中的下行数据的重发控制中使用的响应信号的发送,
在所述响应控制步骤中,当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步骤中成功接收了以基本单位频带和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使用与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控制信道关联对应而设置在上行单位频带上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将所述响应信号发送到所述基站,所述基本单位频带是发送包含与所述单位频带组中的所述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
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步骤中在仅成功接收了以所述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不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发控制方法,
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步骤包括:从所述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提取用于表示配置了对本终端的下行数据的、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的配置信息的步骤,
在所述响应控制步骤中,当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步骤中成功接收了以所述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步骤中成功接收了的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少于所述配置信息表示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时,以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发送否定确认作为所述响应信号。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发控制方法,
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步骤包括:从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提取用于表示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中有无配置对本终端的下行数据的配置信息的步骤,
在所述响应控制步骤中,当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步骤中成功接收了以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所述配置信息表示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中没有配置对本终端的下行数据时,使用与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控制信道关联对应而设置在所述上行单位频带上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发控制方法,
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步骤中,还接收以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任意一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
所述重发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上行数据和响应信号形成发送信号的步骤,该步骤为:当在所述控制信息接收步骤中成功接收了以基本单位频带和所述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通过将上行数据映射到所述上行分配控制信息表示的上行数据信道的资源上,从而将上行数据和响应信号进行频率复用而形成发送信号,所述基本单位频带是发送包含与所述单位频带组中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在仅成功接收了以所述第2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时,形成包含上行数据而不包含响应信号的发送信号。
CN201080017652.6A 2009-04-21 2010-04-20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Active CN1024151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11928.1A CN104038323B (zh) 2009-04-21 2010-04-20 终端、基站及在其中使用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3261 2009-04-21
JP2009-103261 2009-04-21
JP2009-138611 2009-06-09
JP2009138611 2009-06-09
PCT/JP2010/002852 WO2010122783A1 (ja) 2009-04-21 2010-04-20 端末装置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11928.1A Division CN104038323B (zh) 2009-04-21 2010-04-20 终端、基站及在其中使用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5132A CN102415132A (zh) 2012-04-11
CN102415132B true CN102415132B (zh) 2014-08-06

Family

ID=4301090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7652.6A Active CN102415132B (zh) 2009-04-21 2010-04-20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CN201410311928.1A Active CN104038323B (zh) 2009-04-21 2010-04-20 终端、基站及在其中使用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11928.1A Active CN104038323B (zh) 2009-04-21 2010-04-20 终端、基站及在其中使用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4) US9143280B2 (zh)
EP (2) EP2424295B1 (zh)
JP (1) JPWO2010122783A1 (zh)
CN (2) CN102415132B (zh)
WO (1) WO20101227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0122783A1 (ja) 2009-04-21 2012-10-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JP5427162B2 (ja) * 2010-11-26 2014-02-2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制御情報検出方法
TWI615043B (zh) 2011-02-07 2018-02-1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在免頻譜執照中操作補充胞元方法及裝置
JP5898205B2 (ja) 2011-08-12 2016-04-06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通信装置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WO2013162287A1 (ko) 2012-04-24 2013-10-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자원의 동적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661612B2 (en) * 2012-06-29 2017-05-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multiplexing in beamformed cellular systems
CN104685808B (zh) * 2012-09-26 2018-01-1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ack/nack的方法和设备
EP3105878B1 (en) * 2014-02-16 2019-04-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7034125A1 (ko) * 2015-08-23 2017-03-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flexible fdd 프레임을 이용하여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NZ744641A (en) * 2016-01-29 2023-11-24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7209332B2 (ja) * 2018-08-30 2023-01-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15496A1 (en) * 2006-05-01 2009-01-14 NTT DoCoMo, Inc.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7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44272A (en) 1997-02-25 2000-03-28 Sbc Technology Resources, Inc. Mobile assisted handoff system and method
GB2327014B (en) 1997-06-30 2002-04-2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SE516296C2 (sv) 1997-11-21 2001-12-17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Förfarande för cellidentifiering i ett cellulärt mobilkommunikationssystem
US6507628B1 (en) 1999-09-07 2003-01-14 Sicom, Inc. Distortion-compensated digital communications receiver and method therefor
US20050009528A1 (en) 1999-10-21 2005-01-13 Mikio Iwamura Channel identifier assigning metho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SE0004326D0 (sv) 2000-11-24 2000-11-2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Base station identification
CN1287543C (zh) * 2001-08-28 2006-11-29 索尼公司 发送设备和发送控制方法、以及接收设备和接收控制方法
US6917602B2 (en) * 2002-05-29 2005-07-12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ndom access channel capture with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WO2004047376A1 (ja) * 2002-11-18 2004-06-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ネットワーク中継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中継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EP1524791A3 (en) 2003-10-15 2008-02-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acket rat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713442B1 (ko) * 2004-02-14 2007-05-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향상된 역방향 전용채널을 통한 스케쥴링 정보의 전송방법
KR20060128036A (ko) * 2004-03-30 2006-12-13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기지국 장치, 이동국 장치 및 데이터 채널의 할당 방법
US7463887B2 (en) 2004-08-18 2008-12-09 M-Stack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king measurements i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er equipment
US8396431B2 (en) 2005-02-17 2013-03-12 Kyocera Corporation Mobile station traffic state antenna tun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7574209B2 (en) 2005-04-13 2009-08-11 Cisco Technology, Inc. Dynamically obtaining neighborhood information
CN101233774A (zh) 2005-08-03 2008-07-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通信终端装置和多载波通信方法
JP4931818B2 (ja) 2005-08-19 2012-05-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装置、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呼接続方法
WO2007040452A1 (en) 2005-10-04 2007-04-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aging for a radio access network having pico base stations
TW200729786A (en) * 2005-11-11 2007-08-01 Ntt Docomo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base stations and control channel allocation method
US7603124B2 (en) 2006-03-09 2009-10-13 Alcatel-Lucent Usa Inc. Automatically configuring a neighbor set for a base station
CN101502158B (zh) 2006-06-19 2013-02-1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用户装置及方法
US20080068979A1 (en) * 2006-09-14 2008-03-20 Motorola, Inc. Adaptive and preemptive scheduling of transmissions
EP2077677A4 (en) 2006-10-27 2013-04-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OBILE TERMINAL
US8312338B2 (en) 2007-02-02 2012-11-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117146B1 (en) * 2007-02-28 2016-04-13 NTT DoCoMo, Inc. Base station device, user device, and method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824612B2 (ja) * 2007-03-20 2011-11-3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JP4531784B2 (ja) * 2007-03-20 2010-08-2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JP4913641B2 (ja) 2007-03-20 2012-04-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通信端末、送信方法、受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
US20080232307A1 (en) 2007-03-23 2008-09-25 Zhouyue Pi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allocate resources for acknowledgment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031656B2 (en) * 2007-06-14 2011-10-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mi-persistent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packet data systems
JP5024533B2 (ja) 2007-06-19 2012-09-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リファレンス信号系列の割当方法および装置
EP2169971B1 (en) * 2007-06-19 2018-03-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1414565B1 (ko) * 2007-06-19 2014-07-03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 도코모 송신장치 및 송신방법
US8705438B2 (en) * 2007-07-10 2014-04-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nd/or using a communications band for peer to peer signaling
US7899073B2 (en) * 2007-07-10 2011-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for signals and selecting and/or using a communications band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results
US20090016363A1 (en) * 2007-07-10 2009-01-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nd/or using a communications band for peer to peer signaling
US20090017838A1 (en) * 2007-07-10 2009-01-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s band based on location information
US8149938B2 (en) 2007-08-07 2012-04-0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ACK/NACK bits and their embedding in the CQI reference signal
EP3200379B1 (en) * 2007-08-07 2021-09-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acket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EP2187667B1 (en) 2007-08-10 2019-01-09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used for same
KR101430267B1 (ko) 2007-08-14 2014-08-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전송방법
CN101855858A (zh) 2007-09-10 2010-10-06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用于分配资源和接收数据的方法
WO2009037853A1 (ja) 2007-09-21 2009-03-26 Panasonic Corporation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及び応答信号割当方法
WO2009044367A2 (en) 2007-10-02 2009-04-0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Improved ack/nack dtx detection
JP5021421B2 (ja) 2007-10-25 2012-09-05 第一化成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機構
JP2009138611A (ja) 2007-12-05 2009-06-25 Denso Corp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US8361163B2 (en) 2007-12-10 2013-01-29 Mako Surgical Corp. Prosthetic device and system for preparing a bone to receive a prosthetic device
EP2383920B1 (en) 2007-12-20 2014-07-30 Optis Wireless Technology, LLC Control channel signaling using a common signaling field for transport format and redundancy version
EP2458912B1 (en) * 2008-01-25 2014-06-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transmitting uplink data
US8121082B2 (en) 2008-02-05 2012-02-21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DTX detection when ACK/NACK is transmitted with scheduling request
JP5153395B2 (ja) * 2008-03-17 2013-02-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セルラ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基地局および移動局
US8289866B2 (en) 2008-03-31 2012-10-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Flexible power offset assignments for acquisition indicator channels
WO2009132203A1 (en) 2008-04-25 2009-10-2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Harq process utilization in multiple 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P2112845A1 (en) 2008-04-25 2009-10-28 Panasonic Corporation Activation of semi-persistent resource allocation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5157645B2 (ja) * 2008-05-28 2013-03-0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制御用チャネル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JP5122684B2 (ja) * 2008-07-30 2013-01-16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pdcchモニタリング方法及び装置
WO2010016222A1 (ja) * 2008-08-04 2010-02-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基地局、端末、バンド割り当て方法、及び下りデータ通信方法
EP3255947B1 (en) 2008-08-08 2021-11-03 Sun Patent Trust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
JPWO2010016272A1 (ja) * 2008-08-08 2012-01-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基地局、及び、端末
KR101520708B1 (ko) * 2008-08-12 2015-05-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반송파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제어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7924754B2 (en) 2008-09-23 2011-04-1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Multiple carrier acknowledgment signaling
US8565066B2 (en) 2009-01-08 2013-10-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uplink acknowledgement transmission in carrier-aggreg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478379A (zh) 2009-01-20 2009-07-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及用户设备
JP5448211B2 (ja) 2009-03-23 2014-03-19 日本電気通信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データ転送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WO2010122783A1 (ja) 2009-04-21 2012-10-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JPWO2010122808A1 (ja) * 2009-04-24 2012-10-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WO2010143419A1 (ja) 2009-06-09 2010-12-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信号多重制御方法
WO2010146938A1 (ja) * 2009-06-17 2010-12-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WO2010146879A1 (ja) 2009-06-19 2010-12-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再送制御方法
US20120087238A1 (en) * 2009-06-19 2012-04-12 Panasonic Corpor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ES2755936T3 (es) * 2009-08-07 2020-04-24 Sun Patent Trust Aparato de comunicación y procedimiento de control de retransmisión
WO2011021380A1 (ja) 2009-08-17 2011-02-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信号送信制御方法
WO2011039923A1 (ja) * 2009-10-02 2011-04-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JP4913221B2 (ja) * 2010-02-12 2012-04-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通信方法、集積回路、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WO2011125320A1 (ja) 2010-04-05 2011-10-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応答信号送信方法
US8942199B2 (en) 2010-05-06 2015-01-2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erminal apparatus and response signal mappiing method
US8897246B2 (en) 2010-05-19 2014-11-2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erminal apparatus and response signal transmitting method
KR101731356B1 (ko) * 2011-06-23 2017-04-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듀얼 모드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를 위한 제어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15496A1 (en) * 2006-05-01 2009-01-14 NTT DoCoMo, Inc.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anasonic.UL ACK/NACK transmission on PUCCH for carrier aggregation.《3GPP TSG-RAN WG1 Meeting #56bis R1-091170》.200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05771A1 (en) 2021-11-03
JPWO2010122783A1 (ja) 2012-10-25
CN104038323A (zh) 2014-09-10
US20160262136A1 (en) 2016-09-08
EP2424295B1 (en) 2021-08-11
WO2010122783A1 (ja) 2010-10-28
US10455516B2 (en) 2019-10-22
US9143280B2 (en) 2015-09-22
EP2424295A4 (en) 2017-03-15
US9854534B2 (en) 2017-12-26
US20150365197A1 (en) 2015-12-17
CN104038323B (zh) 2018-01-05
CN102415132A (zh) 2012-04-11
US20120089880A1 (en) 2012-04-12
EP2424295A1 (en) 2012-02-29
US20180084533A1 (en) 2018-03-22
US9369967B2 (en) 2016-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5132B (zh)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JP6778909B2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CN102461245B (zh)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CN102356682B (zh)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及资源区域设定方法
CN102550074B (zh)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JP5878652B2 (ja) 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102474390B (zh) 终端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CN103733709B (zh) 终端装置和发送方法
WO2012035712A1 (ja) 端末装置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EP3742793A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transmission/reception method
CN104272834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CN104521277A (zh)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3503508A (zh) 终端装置和发送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OPTIC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4

Address after: texas

Applicant after: Optic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