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4390B - 终端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4390B
CN102474390B CN201080030964.0A CN201080030964A CN102474390B CN 102474390 B CN102474390 B CN 102474390B CN 201080030964 A CN201080030964 A CN 201080030964A CN 102474390 B CN102474390 B CN 1024743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frequency band
descending
terminal
contro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09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4390A (zh
Inventor
中尾正悟
西尾昭彦
星野正幸
堀内绫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to CN20141032090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925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74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43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43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43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29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signalling, e.g. retention of useful signalling or differential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2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signalling between network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8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在适用使用了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载波聚合通信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开销的增加,而且维持通过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质量的终端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在终端(200)中,控制单元(208)根据在以设定给本装置的单位频带组所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接收到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成败的图案,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另外,控制单元(208)根据该接收成败的图案中的、接收成功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量、即ACK的数量,使响应信号的相位点不同,并在ACK的数量相同且接收成败的图案有多个时,在接收成败图案间使响应信号的相位点一致。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中,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在适用了3GPP 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使用预先设定的通信资源来发送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Channel:SCH)以及广播信号(Broadcast Channel:BCH)。并且,终端首先通过捕获SCH而确保与基站的同步。然后,终端通过读取BCH信息而取得基站独自的参数(例如、带宽等)(参照非专利文献1、2、3)。 
另外,终端在完成基站独自的参数的获取后,对基站发出连接请求,由此建立与基站的通信。基站根据需要,通过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向已建立通信的终端发送控制信息。 
然后,终端对接收到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多个控制信息分别进行“盲判定”。即,控制信息包含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部分,该CRC部分在基站中通过发送对象终端的终端ID而被屏蔽。因此,终端在以本机的终端ID尝试对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CRC部分进行解蔽之前,无法判定其是否为发往本机的控制信息。在该盲判定中,如果解蔽后的结果为CRC运算OK,则判定为该控制信息是发往本机的信息。 
另外,在3GPP LTE中,对于从基站发往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适用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发请求)。即,终端将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反馈到基站。终端对于下行线路数据进行CRC,若CRC=OK(无差错)则将ACK(Acknowledgment,肯定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反馈到基站,若CRC=NG(有差错)则将NACK(Negative Acknowledgment,否定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反馈到基站。在该响应信号(即ACK/NACK信号)的反馈中,使用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等上行线路控制信道。 
这里,在从基站发送的上述控制信息中包含资源分配信息,该资源分配信息包含基站对终端分配的资源信息等。在该控制信息的发送中,如上所述使用PDCCH。该PDCCH由一个或多个L1/L2CCH(L1/L2Control Channel,L1/L2控制信道)构成。各L1/L2CCH由一个或多个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构成。即,CCE是将控制信息映射到PDCCH时的基本单位。另外,在一个L1/L2CCH由多个CCE构成的情况下,对该L1/L2CCH分配连续的多个CCE。基站根据通知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的控制信息所需的CCE数,对于该资源分配对象终端分配L1/L2CCH。然后,基站将控制信息映射到与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物理资源中,进行发送。 
另外,这里,各CCE与PUCCH的构成资源一对一地关联。因此,接收到L1/L2CCH的终端确定与构成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PUCCH的构成资源,使用该资源向基站发送响应信号。但是,在L1/L2CCH占用连续的多个CCE的情况下,终端利用与多个CCE分别对应的多个PUCCH构成资源中的一个(例如,与Index(索引)最小的CCE对应的PUCCH构成资源),向基站发送响应信号。这样,能够高效率地使用下行线路的通信资源。 
如图1所示,从多个终端发送的多个响应信号通过在时间轴上具有零自相关(Zero Auto-correlation)特性的ZAC(Zero Auto-correlation)序列、沃尔什(Walsh)序列、以及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序列进行扩频,在PUCCH内进行码复用。在图1中,(W0,W1,W2,W3)表示序列长度为4的沃尔什序列,(F0,F1,F2)表示序列长度为3的DFT序列。如图1所示,在终端中,ACK或NACK的响应信号首先在频率轴上,通过ZAC序列(序列长度为12)被一次扩频成与1SC-FDMA码元对应的频率分量。接着,使作为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以及参考信号的ZAC序列分别对应于沃尔什序列(序列长度为4:W0~W3)、DFT序列(序列长度为3:F0~F3)而被二次扩频。进而,二次扩频后的信号通过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被变换成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为12的信号。然后,对IFFT后的信号分别附加CP,形成由七个SC-FDMA码元构成的1时隙的信号。 
来自不同终端的响应信号彼此使用与不同的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 Index)对应的ZAC序列或与不同的序列号(Orthogonal cover Index:OC index(正交覆盖指数))对应的正交码序列进行扩频。正交码序列是沃尔什序列与DFT序列的组。另外,正交码序列有时也称为分块扩频码序列(Block-wise  spreading code)。因此,基站通过使用以往的解扩以及相关处理,能够将这些码复用过的多个响应信号分离(参照非专利文献4)。 
但是,各终端在各子帧中对发往本终端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进行盲判定,因此在终端侧不一定成功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号。在终端对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发往本终端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终端甚至连在该下行单位频带中是否存在发往本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都无法获知。因此,在对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终端也不生成对该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该差错情况被定义为在终端侧不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的意义上的、响应信号的DTX(DTX(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of ACK/NACK signals,ACK/NACK信号的不连续传输)。 
另外,已经开始实现比3GPP LTE更高的通信速度的3GPP高级LTE(LTE-Advanced)的标准化。3GPP高级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A系统”)沿袭3GPP 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系统”)。在3GPP高级LTE中,为了实现最大1Gbps以上的下行传输速度,预计将导入能够以40MHz以上的宽带频率进行通信的基站及终端。 
在LTE-A系统中,为了同时实现基于LTE系统的传输速度的数倍的超高速传输速度的通信、以及对LTE系统的向后兼容性(Backward Compatibility),将面向LTE-A系统的频带划分成作为LTE系统支持带宽的20MHz以下的“单位频带”。即,这里,“单位频带”是具有最大20MHz带宽的频带,被定义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并且,下行线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下行单位频带”)也有时被定义为根据从基站广播的BCH中的下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根据下行控制信道(PDCCH)分散配置在频域时的分散宽度定义的频带。另外,上行线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上行单位频带”)也有时被定义为根据从基站广播的BCH中的上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在中心附近包含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区域且在两端部包含面向LTE的PUCCH的20MHz以下的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另外,“单位频带”在3GPP高级LTE中有时用英语记载为Component Carrier(s)(分量载波)。 
并且,在LTE-A系统中,支持使用了将几个该单位频带集成束所得的频带的通信、即所谓的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并且,一般地,对上行 的吞吐量要求和对下行的吞吐量要求不同,因此在LTE-A系统中,也正在研究对于对应任意LTE-A系统的终端(以下称为“LTE-A终端”)设定的单位频带的数量在上行与下行中不同的载波聚合,即所谓的非对称载波聚合_(Asymmetric carrier aggregation)。并且,也支持在上行与下行中单位频带数非对称、且各单位频带的带宽分别不同的情况。 
图2是用于说明在个别的终端中适用的非对称载波聚合及其控制时序的图。在图2中,示出了基站的上行和下行的带宽以及单位频带数对称的情况。 
在图2中,对于终端1,进行使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左侧的一个上行单位频带进行载波聚合的设定(Configuration),另一方面,对于终端2,进行使用与终端1相同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的设定,但在上行通信中进行利用右侧的上行单位频带的设定。 
并且,若着眼于终端1,在构成LTE-A系统的LTE-A基站与LTE-A终端之间按照图2A所示的时序图,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如图2A所示,(1)终端1在与基站开始通信时,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取得同步,从被称为SIB2(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 2,系统信息块类型2)的广播信号中读取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成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2)终端1使用该上行单位频带,例如向基站发送连接请求,由此开始与基站的通信。(3)在判断为需要对终端分配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基站指示对终端追加下行单位频带。但是,在该情况下,上行单位频带数不增加,在作为个别终端的终端1中开始非对称载波聚合。 
另外,在适用上述载波聚合的LTE-A中,有时终端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一次接收多个下行线路数据。在LTE-A中,作为对该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多个响应信号的发送发方法之一,正在研究信道选择(Channel Selection)(也称为Multiplexing(多路复用))。在信道选择中,根据与多个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不仅变更用于响应信号的码元,而且变更用于映射响应信号的资源。即,信道选择是下述方法,如图3所示,基于对通过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接收到的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别是ACK还是NACK,不仅变更响应信号的相位点(即,Constellation point;星座点),而且变更在响应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资源(参照非专利文献5、6、7)。 
这里,引用图3在下面详细说明基于将上述非对称的载波聚合适用于终端时的信道选择的ARQ控制。 
例如,如图3所示,在对终端1设定由下行单位频带1、2以及上行单位频带1构成的单位频带组(有时以英语记载为“Component Carrier set”)的情况下,在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2各自的PDCCH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从基站发送到终端1后,以与该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对应的资源发送下行线路数据。 
并且,在单位频带1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成功、单位频带2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失败的情况(即,单位频带1的响应信号为ACK、单位频带2的响应信号为NACK的情况)下,响应信号被映射到包含在PUCCH区域1内的PUCCH资源中,而且作为该响应信号的相位点,使用第1相位点(例如,(1,0)等的相位点)。另外,在单位频带1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成功且单位频带2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也成功的情况下,响应信号被映射到包含在PUCCH区域2内的PUCCH资源中且使用第1相位点。即,在下行单位频带为两个的情况下,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为4图案(pattern),因此通过两个资源和两种相位点的组合,能够表示该4图案。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 V8.7.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8),”May 2009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 V8.7.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8),”May 2009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 V8.6.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8),”March 2009 
非专利文献4:Seigo Nakao et al.“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E-UTRA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fast fading environments”,Proceeding of VTC2009 spring,April,2009 
非专利文献5:ZTE,3GPP RAN1 meeting #57bis,R1-092464,“Uplink 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LTE-Advanced,”June 2009 
非专利文献6:Panasonic,3GPP RAN1 meeting #57bis,R1-092535,“UL ACK/NACK transmission on PUCCH for carrier aggregation,”June 2009 
非专利文献7:Nokia Siemens Networks,Nokia,3GPP RAN1 meeting #57bis,R1-092572,“UL control signalling for carrier aggregation,”June 200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如上所述,终端也不是必定成功地接收从基站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有时在终端侧无法识别经由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存在。为了避免因无法识别到该下行线路数据的存在所造成的问题,例如在非专利文献7中,在通过所有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插入DAI(Downlink Assignment Indicator:下行分配指示符)。该DAI表示分配给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单位频带。终端在即使没有成功接收第1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而在第2下行单位频带成功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包含在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的DAI,能够识别在第1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发往本装置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存在。 
也可以考虑到:若尝试将该DAI适用于载波聚合时的信道选择,则终端如下述那样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图4是表示将DAI适用于载波聚合时的信道选择时的、终端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资源(横轴)和终端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单位频带号(纵轴)之间的关系的图。 
如图4所示,例如在基站对终端仅在下行单位频带1中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终端根据表示分配控制信息的数据的解码结果,使用PUCCH资源1发送ACK或NACK(参照图4的由DL1和PUCCH资源1确定的单元(1,1)的星座图)。在该单元(1,1)的星座图中,ACK与(0,-j)的相位点关联,NACK与(0,j)的相位点关联。但是,在终端接收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失败的情况下,在终端侧不可能知道存在发往本终端的数据,所以作为结果为ACK和NACK都不存在的状态即DTX的状态。 
另外,在基站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在下行单位频带1及2中发送给终端的情况下,该终端使用PUCCH资源1或PUCCH资源2中的任一个将与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成败对应的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参照图4的单元(2,1)及单元(2,2)的星座图)。例如,在终端成功接收以下行单位频带1及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该控制信息所表示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终端使用PUCCH资源2的(-1,0)的相位点,将ACK/ACK(图中的A/A)的状态通知给基站。另外,终端成功接收以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该控制信息所表示的下行线路数据,但在终端侧接收以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失败的情况下,终端根据下行单位频带1中 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所包含的DAI信息而识别为在下行单位频带2中有发往本终端的数据分配。此时,终端使用PUCCH资源1的相位点(0,-j),将ACK/DTX(图中的A/D)的状态通知给基站。但是,在终端接收两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都失败的情况下,在终端侧无法知道发往本终端的数据分配,作为结果不发送任何响应信号。另外,在图4中,N意味着NACK。 
这里,假设基站对终端不发送DAI的情况下,发生以下的问题。图5是基站在下行单位频带1、2、3中对终端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数据,另一方面终端仅在下行单位频带1、3中成功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示意图。图5A是基站识别的、信道选择的映射,图5B是终端识别的、信道选择的映射。 
这里,如上所述,假定基站对终端不发送DAI。因此,在成功接收了以下行单位频带1、3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双方的情况下,终端误认为仅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和3从基站发送了数据。并且,基于该认识,终端使用PUCCH资源3的、与ACK/ACK对应的相位点(-1,0)反馈响应信号。 
但是,识别为在下行单位频带1、2、3中对终端发送了数据的基站,若相位点(-1,0)的响应信号以PUCCH资源3被反馈,则基于该响应信号,识别为终端的接收状况是ACK/ACK/ACK的状态。并且,基站识别为该所有的数据已成功发送而没有必要重发,所以废弃该数据。作为该结果,尽管经由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下行线路数据2)还未到达终端,终端却无法收到下行线路数据2的重发。即,下行线路数据2的QoS显著劣化。 
这样,DAI是正常运用信道选择时重要的信息,另一方面,若考虑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大小本身较小,则不能无视由发送DAI引起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开销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适用使用了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载波聚合通信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开销的增加,而且维持以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质量的终端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使用具有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至少一个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终端装置包括:控制信息接收单元,接收以所述单位频带组内的至少一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下行数据接收单元,接收以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差错检测单元,检测接收到的所述下行数据的接收差错;以及响应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差错检测单元获得的差错检测结果和响应信号的发送规则表,以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响应信号,在所述发送规则表中,由所述差错检测单元获得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候选与所述响应控制单元发送的响应信号的相位点关联,互不相同的相位点与图案中包含的ACK的数量不同的图案候选群关联,相同的相位点与ACK的数量相同的图案候选群关联。 
本发明的重发控制方法包括:控制信息接收步骤,接收以具有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至少一个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内的、至少一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下行数据接收步骤,接收以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差错检测步骤,检测接收到的所述下行数据的接收差错;以及响应控制步骤,基于由所述差错检测单元获得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而以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响应信号,并根据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中的ACK的数量,使响应信号的相位点不同,而且在ACK的数量相同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具有多个的情况下,在图案间使响应信号的相位点一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适用使用了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载波聚合通信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开销的增加,而且维持以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质量的终端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响应信号以及参考信号的扩频方法的图。 
图2A、图2B是用于说明对个别的终端适用的非对称载波聚合及其控制时序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载波聚合适用于终端时的ARQ控制的图。 
图4是表示将DAI(Downlink Assignment Indicator:下行分配指示符)适用于载波聚合时的信道选择时的、终端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资源和终端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单位频带号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A、图5B是基站在下行单位频带1,2,3中对终端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数据,另一方面终端仅在下行单位频带1,3中成功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用于说明终端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终端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终端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基站的重发控制方法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基站的重发控制方法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基站的重发控制方法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终端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终端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终端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的重发控制方法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的重发控制方法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的重发控制方法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终端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的变形的图。 
标号说明 
100基站 
101控制单元 
102控制信息生成单元 
103、105编码单元 
104、107、213调制单元 
106数据发送控制单元 
108映射单元 
109、216 IFFT单元 
110、217 CP附加单元 
111、218无线发送单元 
112、201无线接收单元 
113、202 CP去除单元 
114 PUCCH提取单元 
115解扩单元 
116序列控制单元 
117相关处理单元 
118判定单元 
119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 
200终端 
203 FFT单元 
204提取单元 
205、209解调单元 
206、210解码单元 
207判定单元 
208控制单元 
211 CRC单元 
212响应信号生成单元 
2141次扩频单元 
2152次扩频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标号,其说明因重复而省略。 
(实施方式1) 
[通信系统的概要] 
在包括后述的基站100以及终端200的通信系统中,进行使用了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即终端200独自的非对称载波聚合的通信。另外,在该通信系统中还包括下述终端,该终端与终端200不同,没有进行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而进行一个下行单位频带及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关联的一个上行单位频带的通信(即,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因此,基站100构成为能够支持非对称载波聚合的通信以及不进行载波聚合的通信双方。 
另外,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根据基站100进行的对终端200的资源分配,也能进行不依赖载波聚合的通信。 
另外,在该通信系统中,在进行不依赖载波聚合的通信的情况下,进行 以往那样的ARQ,另一方面,在进行载波聚合的通信的情况下,在ARQ中采用信道选择。即,该通信系统例如是LTE-A系统,基站100例如是LTE-A基站,终端200例如是LTE-A终端。另外,不具有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的终端例如是LTE终端。 
下面,以如下事项为前提进行说明。即,预先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构成终端200独自的非对称载波聚合,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共享终端200应该使用的下行单位频带以及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 
[基站的结构]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6中,基站100包括控制单元101、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编码单元103、调制单元104、编码单元105、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调制单元107、映射单元108、IFFT单元109、CP附加单元110、无线发送单元111、无线接收单元112、CP去除单元113、PUCCH提取单元114、解扩单元115、序列控制单元116、相关处理单元117、判定单元118、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 
控制单元101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分配(Assign)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以及用于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该资源分配是在设定给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所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中进行的。另外,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是在与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对应的资源内选择。另外,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是在与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数据信道(PDSCH)对应的资源内选择。另外,在存在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1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分别分配不同的资源。 
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等同于上述的L1/L2CCH。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由一个或多个CCE构成。另外,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各CCE与单位频带组内的上行单位频带中的上行控制信道区域(PUCCH区域)的构成资源一对一地关联。即,下行单位频带N中的各CCE与单位频带组内的上行单位频带中的PUCCH区域N的构成资源一对一地关联。 
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发送控制信息时使用的编码率。根据该编码率,控制信息的数据量不同,因而由控制单元101分配具有能够映射该数据量的控制信息的数量的CCE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 
然后,控制单元101对于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将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另外,控制单元101将与编码率有关的信息输出到编码单元103。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发送数据(即,下行线路数据)的编码率,并输出到编码单元105。另外,控制单元101将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以及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输出到映射单元108。但是,控制单元101进行控制,以将下行线路数据和对该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控制信息映射到同一下行单位频带。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生成包含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的控制信息,并输出到编码单元103。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生成该控制信息。另外,在存在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为了区分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控制信息中包含目的终端的终端ID。例如,控制信息中包含以目的终端的终端ID屏蔽的CRC比特。该控制信息有时被称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 
编码单元103根据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编码率,对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将编码过的控制信息输出到调制单元104。 
调制单元104对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调制,将得到的调制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08。 
编码单元105将每个目的终端200的发送数据(即,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来自控制单元101的编码率信息作为输入,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并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但是,在对目的终端200分配了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对通过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发送数据分别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输出至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 
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在初次发送时,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而且输出到调制单元107。对每个目的终端200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另外,对将其发送的每个下行单位频带保持一个目的终端200的发送数据。由此,不仅能够进行发送到目的终端200的数据整体的重发控制,而且能够进行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重发控制。 
另外,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接受对以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NACK或者DTX时,将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保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07。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接受对以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ACK时,删除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保持数据。 
调制单元107对从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接受的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并将调制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08。 
映射单元108将从调制单元104接受的控制信息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所示的资源中,并输出到IFFT单元109。 
另外,映射单元108将从调制单元107接受的发送数据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所示的资源中,并输出到IFFT单元109。 
由映射单元108映射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多个副载波中的控制信息及发送数据,由IFFT单元109从频域信号转换为时域信号,由CP附加单元110附加CP而成为OFDM信号后,由无线发送单元111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经由天线发送到终端200。 
无线接收单元112经由天线接收从终端200发送的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对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去除单元113将接收处理后的响应信号或参照信号中附加的CP去除。 
PUCCH提取单元114对每个PUCCH区域提取接收信号中包含的上行控制信道信号,分开所提取的信号。在该上行控制信道信号中有可能包含从终端200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参考信号。 
解扩单元115-N、相关处理单元117-N、以及判定单元118-N进行在PUCCH区域N中提取出的上行控制信道信号的处理。基站100中设置有与基站100利用的PUCCH区域1~N分别对应的解扩单元115、相关处理单元117、以及判定单元118的处理系统。 
具体而言,解扩单元115对相当于响应信号的部分的信号以终端200在各个PUCCH区域中应该用于二次扩频的正交码序列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另外,扩频单元115对相当于参照信号的部分的信号以终端200在各个上行单位频带中应该用于参照信号的扩频的正交码序列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 
序列控制单元116生成可用于从终端200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参考信号的扩频的ZAC序列。另外,序列控制单元116根据终端200可能使用的某个码资源(例如,循环移位量),在PUCCH区域1~N的各个区域确定应该包含来自终端200的信号分量的相关窗口。并且,序列控制单元116将表示确定 了的相关窗口的信息以及生成了的ZAC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 
相关处理单元117使用从序列控制单元116输入的表示相关窗口的信息以及ZAC序列,求从解扩单元115输入的信号与在终端200中可用于一次扩频的某ZAC序列的相关值,并输出到判定单元118。 
判定单元118根据从相关处理单元117输入的相关值,判定从终端发送的响应信号对于以各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数据表示ACK或NACK中的任一个、或者是DTX。即,如果从相关处理单元117输入的相关值的大小为某阈值以下,则判定单元118判定为终端200未使用该资源发送ACK或NACK,如果从相关处理单元117输入的相关值的大小为某一阈值以上,则判定单元118还通过同步检波来判定该响应信号表示那个相位点。然后,判定单元118将各PUCCH区域中的判定结果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 
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根据本装置对于终端200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检测出从终端200发送来的响应信号的资源识别信息以及该响应信号的相位点,生成重发控制信号。具体而言,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保持与基站100对终端200使用几个下行单位频带而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信息。另外,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根据该保持的信息、从判定单元118输入的信息以及后述的解释规则表,判定是否应该重发以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数据,根据判定结果,生成重发控制信号。 
详细而言,首先,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判定在与判定单元118-1~N对应的哪个PUCCH区域中检测出最大相关值。接着,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在检测出最大的相关值的PUCCH区域中确定所发送的响应信号的相位点,确定与该PUCCH区域、该确定的相位点以及本装置对于终端200发送了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对应的接收状况图案。然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基于确定的接收状况图案,个别地生成对在各下行单位频带中发送了的数据的ACK信号或NACK信号,并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但是,如果在各PUCCH区域中检测到的相关值都为某一阈值以下,则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判定为从终端200没有发送任何响应信号,对于所有下行线路数据生成DTX,并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 
在后面叙述判定单元118以及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的处理的细节。 
[终端的结构]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7中,终端200具有无线接收单元201、CP去除单元202、FFT单元203、提取单元204、解调单元205、解码单元206、判定单元207、控制单元208、解调单元209、解码单元210、CRC单元211、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调制单元213、一次扩频单元214、二次扩频单元215、IFFT单元216、CP附加单元217以及无线发送单元218。 
无线接收单元201经由天线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OFDM信号,对接收OFDM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去除单元202将接收处理后的OFDM信号中附加的CP去除。 
FFT单元203对接收OFDM信号进行FFT,转换为频域信号,将得到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提取单元204根据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在从FFT单元203接受的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PDCCH信号)。即,根据编码率,构成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的CCE的数量发生变化,因此提取单元204以与该编码率对应的个数的CCE作为提取单位,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另外,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提取出的下行控制信道信号被输出到解调单元205。 
另外,提取单元204根据从判定单元207接受的与发往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解调单元209。 
解调单元205对从提取单元204接受的下行控制信道信号进行解调,将得到的解调结果输出到解码单元206。 
解码单元206根据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对从解调单元205接受的解调结果进行解码,将得到的解码结果输出到判定单元207。 
判定单元207对从解码单元206接受的解码结果中包含的控制信息是否是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进行盲判定。该判定是以与上述的提取单位对应的解码结果为单位来进行的。例如,判定单元207以本装置的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解蔽,将CRC=OK(无差错)的控制信息判定为是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并且,判定单元207将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与对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另外,判定单元207在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中分别确定被映 射了上述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的CCE,将确定的CCE的识别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208。 
控制单元208根据从判定单元207接受的CCE识别信息,确定与被映射了在第N的单元频带中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息的CCE对应的PUCCH资源(频率/代码)、即、PUCCH区域N内的“PUCCH资源N”。 
然后,控制单元208根据从CRC单元212接受的差错检测结果,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控制单元208根据检测到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图案、以及与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即,接收成败的图案),使用后述的图8至图10所示的响应信号的发送规则的任一规则,发送响应信号。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208根据从CRC单元211输入的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成败状况,使用发送规则表决定利用“PUCCH资源N”的哪一个、以及设定哪一个相位点来发送信号。然后,控制单元208将与应该设定的相位点有关的信息输出到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将与应该使用的PUCCH资源对应的ZAC序列以及循环移位量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4,将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6。另外,控制单元208将与应该使用的PUCCH资源对应的正交码序列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5。在后面叙述控制单元208进行的PUCCH资源以及相位点控制的细节。 
解调单元209对从提取单元204接受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解调,将解调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解码单元210。 
解码单元210对从解调单元209接受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解码,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CRC单元211。 
CRC单元211生成从解码单元210接受的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使用CRC,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进行差错检测,在CRC=OK(无差错)的情况下将ACK输出到控制单元208,在CRC=NG(有差错)的情况下,将NACK输出到控制单元208。另外,CRC单元211在CRC=OK(无差错)的情况下,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根据从控制单元208指示的响应信号的相位点,生成响应信号以及参照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13。 
调制单元213对从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输入的响应信号及参考信号进行调制而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4。 
一次扩频单元214根据由控制单元208设定的ZAC序列以及循环移位量,对响应信号以及参考信号进行一次扩频,将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以及参考信号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5。即,一次扩频单元214根据来自控制单元208的指示,对响应信号以及参考信号进行一次扩频。 
二次扩频单元215使用由控制单元208设定的正交码序列对响应信号以及参考信号进行二次扩频,将二次扩频后的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216。即,二次扩频单元215使用与控制单元208所选择的PUCCH资源对应的正交码序列对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以及参照信号进行二次扩频,将扩频后的信号输出至IFFT单元216。 
CP附加单元217将与IFFT后的信号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该信号的开头。 
无线发送单元218对输入的信号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然后,无线发送单元218从天线将信号发送到基站100。 
[基站100以及终端200的动作] 
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基站100以及终端200的动作。在以下的说明中,与图4同样,将与以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面向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使用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关联的响应信号资源定义为PUCCH资源1,将与以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面向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使用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关联的响应信号资源定义为PUCCH资源2,将与以下行单位频带3发送的面向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使用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关联的响应信号资源定义为PUCCH资源3。 
<基站100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下行线路数据> 
基站100能够从预先对终端200设定(Configure)了的单位频带组所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群中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单位频带,使用选择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下行线路数据)。这里,由于下行单位频带1~3包含在单位频带组中,所以基站100能够最多选择三个下行单位频带。另外,基站100能够每子帧地选择不同的单位频带。即,若对于终端200预先设定下行单位频带1、2以及3,则基站100能够在某一子帧中对于终端200使用下行单位频带1以及3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在下一子帧中使用从下行单位频带1至3的所有下行单位频带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 
<终端200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下行线路数据> 
在终端200内,在设定给本装置的单位频带组的所有下行单位频带中,每子帧地对是否发送有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进行盲判定。 
具体而言,判定单元207判定在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中是否包含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然后,在判定出包含有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判定单元207将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4。另外,判定单元207将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识别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208。由此,在哪一下行单位频带中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被通知给控制单元208。 
提取单元204基于从判定单元207接受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线路数据。提取单元204基于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资源信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线路数据。 
具体而言,在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与在以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DL data)的发送时使用的资源有关的信息,在以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与在以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时使用的资源有关的信息。 
因此,终端200接收以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以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由此能够在下行单位频带1以及下行单位频带2双方接收下行线路数据。反之,如果终端在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不能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则终端200无法接收该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数据。 
<终端200进行的响应> 
CRC单元211对与成功接收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差错检测,将差错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208。 
然后,控制单元208基于从CRC单元211接受的差错检测结果,以如下方式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图8至图10是用于说明基于终端200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的图。这里,应关注的点在于,“DTX”的状态未被处理。这里因为,由于从基站100发送到终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不包含DAI,所以终端无法完全识别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差错。 
即,控制单元208根据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图案、以及与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成败的图案,使用图8至图10所示的响应信号的发送规则的任一规则发送响应信 号。 
具体而言,首先,控制单元208根据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选择响应信号发送规则表。在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为一个时,选择图8的发送规则表,在其为两个时选择图9的发送规则表,在其为三个时选择图10的发送规则表。图8至图10所示的发送规则表的各个表中表示与下述各个组合对应的、响应信号发送资源及响应信号所使用的相位点,所述各个组合为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图案候选和与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成败的图案候选的各个组合。 
然后,控制单元208确定与下述图案对应的、选择了的规则表内的使用对象发送资源及使用对象相位点,所述图案为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图案以及与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成败的图案。并且,控制单元208进行控制,以通过使用对象发送资源发送使用对象相位点的响应信号。 
这里说明图8至图10的发送规则表所示的规则。首先,图8是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为一个时使用的发送规则表。在图8中,在成功接收了与检测出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分配(-1,0)的相位点。即,相位点(-1,0)与ACK关联。另一方面,在接收与检测出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失败了的情况下,使用(1,0)的相位点。即,相位点(1,0)与NACK关联。另外,在使用对象发送资源中,使用与检测出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占用的CCE关联的PUCCH资源。 
另外,图9是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为二个时使用的发送规则表。在图9中,在与检测出的两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双方接收成功情况下,使用(0,j)的相位点。即,相位点(0,j)与ACK/ACK关联。另外,在与检测出的两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中的仅一方的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成功的情况下,使用(-1,0)的相位点。即,相位点(-1,0)与ACK/NACK或NACK/ACK关联。另外,在与检测出的两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双方接收失败的情况下,使用(1,0)的相位点。即,相位点(1,0)与NACK/NACK关联。 
另一方面,对于使用对象发送资源,存在以下的规则。即,首先,作为基本的规则使用与检测出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占用的CCE关联的PUCCH资源(规则1)。接着,在与检测出的两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中的仅一方的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成功的情况下,使用与对应于该接收成功的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占用的CCE关联的PUCCH资源(规则2)。由此,作为与检测出的两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中的仅一方接收成功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存在两图案,在任一图案中都使用相位点(-1,0),但是使在两图案之间使用对象发送资源不同,从而能够区别两图案。接着,对于ACK/ACK以及NACK/NACK,在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图案间使用不同的PUCCH资源(规则3)。这里,将与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内识别号大的一方对应的PUCCH资源设为ACK/ACK以及NACK/NACK的使用对象发送资源。另外,在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为单位频带1、3的情况(即,CC3/1的情况)下,使用与单位频带1对应的PUCCH资源1。 
另外,图10是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为三个时使用的发送规则表。在图10中,在与检测出的三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所有数据接收成功的情况下,使用(0,-j)的相位点。即,相位点(0,-j)与ACK/ACK/ACK关联。另外,在与检测出的三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内的仅两个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成功的情况下,使用(0,j)的相位点。即,相位点(0,j)与ACK/NACK/ACK、ACK/ACK/NACK以及NACK/ACK/ACK关联。另外,在与检测出的三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内的仅一个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成功的情况下,使用(-1,0)的相位点。即,相位点(-1,0)与ACK/NACK/NACK、NACK/ACK/NACK以及NACK/NACK/ACK关联。另外,在与检测出的三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所有下行线路数据接收失败的情况下,使用(1,0)的相位点。即,相位点(1,0)与NACK/NACK/NACK关联。 
另一方面,对于使用对象发送资源存在以下的规则。即,首先,作为基本的规则使用与检测出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占用的CCE关联的PUCCH资源(规则1)。接着,在与检测出的三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 内的仅一个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成功的情况下,使用与对应于该成功接收了的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占用的CCE关联的PUCCH资源(规则2)。接着,在与检测到的三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内的仅两个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成功的情况下,在该接收成功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图案间使用不同的PUCCH资源(规则3)。这里,将与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成功的下行单位频带内识别号大的一方对应的PUCCH资源设为ACK/NACK/ACK、ACK/ACK/NACK以及NACK/ACK/ACK的使用对象发送资源。另外,在以下行单位频带2的下行线路数据接收失败的情况下,即,ACK/NACK/ACK的情况下,使用与单位频带1对应的PUCCH资源1。接着,对于ACK/ACK/ACK以及NACK/NACK/NACK,使用预先决定了的PUCCH资源(规则4)。这里,使用与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成功的下行单位频带内识别号大的单位频带3对应的PUCCH资源3。 
若汇总以上说明的整体规则,则具有以下的特征。 
首先,与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图案无关,即,与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无关,根据接收成功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量(即,ACK的数量)使用不同的信号点,而且在接收成功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量相同的情况下一定使用同一信号点(特征1)即,在发送规则表中,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候选与响应信号的相位点关联,相互不同的相位点与图案所包含的ACK的数量不同的图案候选群关联,相同的相位点与ACK的数量相同的图案候选群关联。这样,即使在成功接收了与检测到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所有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如果接收成功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量不同,则使用不同的相位点。这里,在接收成功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量为一个的情况下(ACK、ACK/NACK、NACK/ACK、ACK/NACK/NACK、NACK/ACK/NACK、NACK/NACK/ACK),使用相位点(-1,0),在接收成功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量为二个的情况下(ACK/ACK、NACK/ACK/ACK、ACK/NACK/ACK、ACK/ACK/NACK),使用相位点(0,j),在接收成功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量为三个的情况下(ACK/ACK/ACK)使用相位点(0,-j)。另外,在接收成功的下行线路数据一个都没有的情况下(NACK、NACK/NACK、以及NACK/NACK/NACK),使用相位点(1,0)。即,在所有为NACK的情况下,与检测出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无关,使用 相同的信号点(1,0)。 
另外,在接收成功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量为一个的情况下,使用与面向该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占用的CCE关联的PUCCH资源(特征2) 
另外,在接收成功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但是,除了接收成功与检测出的多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所有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在该接收成功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图案(组合)间使用不同的PUCCH资源(特征3)。即,在发送规则表中,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候选与映射响应信号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关联,相互不同的资源与ACK的数量相同的图案候选群关联。 
<基站100的重发控制> 
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基于来自终端200的响应信号,如下述那样生成重发控制信号,并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图11至图13是用于说明基站100进行的重发控制方法的图。 
即,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根据本装置对于终端200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检测出从终端200发送来的响应信号的资源识别信息以及该响应信号的相位点,生成重发控制信号。 
具体而言,首先,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根据本装置对于终端200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选择响应信号的解释规则表。该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为一个时,选择图11的规则表,在其为两个时,选择图12的解释规则表,在其为三个时,选择图13的解释规则表。在图11至图13所示的解释规则表的各个表中示出了响应信号可取的相位点及根据该相位点能够解释的终端200中的接收成败的状况。对于本装置对终端200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图案和检测出来自终端200的响应信号的PUCCH资源的每个组合,示出该响应信号能取的相位点及根据该相位点能够解释的终端200中的接收成败的状况。 
然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使用选择出的解释规则表,基于本装置对于终端200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图案、检测出响应信号的PUCCH资源以及该响应信号的相位点,确定重发控制图案。然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生成与确定的重发控制图案对 应的重发控制信号。 
这里,说明图11至图13的解释规则表所示的规则。图11至图13的解释规则表的基本构成与图8至图10所示的发送规则表一致。但是,在图8至图10所示的发送规则表中,与ACK一个也没有的状态对应的相位点无论下行分配控制信号被检测出的单位频带的图案为哪种图案,仅存在于一个PUCCH资源中。另一方面,在图11至图13所示的解释规则表中,与ACK一个也没有的状态对应的相位点存在于下行分配控制信号被检测出的单位频带的所有频带中。例如,在图11的解释规则表的单元(1,1)中,存在图8的发送规则表的单元(1,1)中不存在的相位点(1,0)。 
首先,图11是基站100对于终端200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为一个时所使用的解释规则表。在图11中,相位点(-1,0)意味着ACK,相位点(1,0)意味着NACK。另外,通过确定响应信号被检测出的PUCCH资源,能够确定将该响应信号所示的终端200中的接收成败信息所涉及的发送了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单位频带。例如,如果在PUCCH资源1检测出响应信号,则该响应信号被解释为与以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对应的响应信号。 
另外,图12是基站100对于终端200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为二个时所使用的解释规则表。在图12中,相位点(0,j)意味着两个都成功接收了,即ACK/ACK。 
这里,应该着眼的是相位点(-1,0)及相位点(1,0)的情况。如上所述,终端200在以某子帧发送的两个下行线路数据内的仅一个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成功的情况(即,ACK/NACK及NACK/ACK的情况)下,发送相位点(-1,0)的响应信号。另一方面,终端200在以某子帧发送的两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的仅一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接收成功,并在与另一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成功的情况下(即,ACK/DTX以及DTX/ACK的情况下),发送相位点(-1,0)的响应信号。因此,在两种情况下,使用相同的相位点(-1,0)。但是,对于NACK及DTX,在基站100中能够同等地进行处理。即,无论是NACK还是DTX,基站100都进行控制以重发下行线路数据。因此,基站100在接收了相位点(-1,0)的响应信号时,判断为检测出该响应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线路数据发送成功,而另一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失败了,将发送失败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发送。这样,基站 100虽然无法正确掌握终端200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成败图案,但即使接收成败图案的掌握不正确,在重发控制上也不会出现问题。 
另外,如上所述,终端200在以某子帧发送的两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双方接收失败的情况下(即,NACK/NACK的情况下),发送相位点(1,0)的响应信号。另一方面,终端200在以某子帧发送的两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的仅一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接收成功,而与另一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接收失败的情况下(即,NACK/DTX以及DTX/NACK的情况下),发送相位点(1,0)的响应信号。因此,在两种情况下,使用相同的相位点(-1,0)。但是,对于NACK及DTX,在基站100中能够同等地进行处理。即,无论是NACK还是DTX,基站100都进行控制以重发下行线路数据。因此,基站100在接收了相位点(1,0)的响应信号时,判断为两个下行线路数据双方接收失败,从而发送双方的下行线路数据。这样,基站100虽然无法正确掌握终端200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成败图案,但即使接收成败图案的掌握不正确,在重发控制上也不会出现问题。 
另外,图12的解释规则表中存在图9的发送规则表中没有出现的信号点。例如,其是图12的单元(1,1)的相位点(1,0)。这种相位点(1,0)表示在检测出响应信号的单位频带中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接收成功而下行线路数据接收失败,且在其他单位频带中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接收失败。在接收到这种相位点(1,0)的响应信号时,基站100也判断为两个下行线路数据双方发送失败,从而发送双方的下行线路数据即可。总之,在接收到相位点(1,0)的响应信号时,无论检测出该响应信号的PUCCH资源如何,基站100都重发所有的下行线路数据即可。 
另外,图13是基站100对于终端200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为三个时所使用的解释规则表。在图13中,相位点(0,-j)意味着所有的接收都成功,即,ACK/ACK/ACK。 
这里,应该着眼的是相位点(-1,0)、相位点(1,0)以及相位点(0,j)的情况。在这些相位点中,与图12的基站100对于终端200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为两个时同样,一个相位点意味着多个接收成败图案。但是,对于NACK及DTX,在基站100中能够同等地进行处理,所以在重发控制上不会出现问题。 
这里,仅举出使用了图12的说明中没有的相位点(0,j)进行说明。如 上所述,终端200在以某子帧发送的三个下行线路数据内的仅二个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成功的情况(即,ACK/NACK/ACK、ACK/ACK/NACK以及NACK/ACK/ACK的情况)下,发送相位点(0,j)的响应信号。另一方面,终端200在以某子帧发送的三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内的仅二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接收成功,且与该两个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成功的情况(即,ACK/DTX/ACK、ACK/ACK/DTX以及DTX/ACK/ACK的情况)下,发送相位点(0,j)的响应信号。因此,在两种情况下,使用相同的相位点(0,j)。但是,对于NACK及DTX,在基站100中能够同等地进行处理。即,无论是NACK还是DTX,基站100都进行控制以重发下行线路数据。因此,基站100在接收了相位点(0,j)的响应信号时,判断为检测出该响应信号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成功而另一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失败,将发送失败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发送。这样,基站100虽然无法正确掌握终端200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成败图案,但即使接收成败图案的掌握不正确,在重发控制上也不会出现问题。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终端200中,控制单元208根据在设定给本装置的单位频带组所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中接收到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成败的图案,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另外,控制单元208根据该接收成败的图案中的、接收成功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量、即ACK的数量,使响应信号的相位点不同,并且在ACK的数量相同且接收成败的图案有多个时,在接收成败图案间使响应信号的相位点一致。即,终端200选择的响应信号的相位点根据接收成败的图案中的、接收成功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量(即,ACK的数量)而不同,并且在多个接收成败的图案中ACK的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所述相位点在该接收成败图案间必定相同。 
这样,即使不使用DAI,并且无论终端200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解码成败为何种状况,与发往终端200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到达状况(即,终端200在下行线路数据的解码成功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有关的识别,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不存在偏差。由此,即使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成败图案的掌握不正确,基站100也能够正常地进行重发控制。也就是说,能够实现下述终端,即,在使用了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载波聚合通信被适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开销的增加,而且维持以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质量的终端。 
另外,在ACK的数量相同且接收成败图案存在多个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08将响应信号映射到每个接收成败图案地不同的PUCCH资源。即,在ACK的数量相同且接收成败的图案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在接收成败图案间响应信号的相位点一致,但被映射的PUCCH资源在接收成败图案间不同。 
这样,在响应信号的接收侧即基站100能够基于接收到响应信号的PUCCH资源,确定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成功的下行单位频带的组合。也就是说,即使不使用DAI,并且无论终端200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解码成败为何种状况,与发往终端200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到达状况(即,与终端200在经由哪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了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解码上成功了有关的状况)有关的识别,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不存在偏差。由此,即使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成败图案的掌握不正确,基站100也能够正常地进行重发控制。 
另外,在基站100中,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基于从接收侧发送来的响应信号,控制下行线路数据的重发。具体而言,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进行与接收侧的接收状况对应的重发控制,所述接收侧的接收状况基于从接收侧发送来的响应信号和根据响应信号解释接收侧中的接收状况的解释规则表而被确定。在解释规则表中,根据在接收侧成功接收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数量(即,ACK的数量),不同的相位点被关联,而且在ACK的数量相同且接收成败的图案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在与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接收成败图案间同一相位点被关联。 
这样,即使不使用DAI,并且无论终端200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解码成败为何种状况,与发往终端200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到达状况(即,终端200在下行线路数据的解码上成功了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有关的识别,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不存在偏差。由此,即使接收成败图案的掌握不正确,基站100也能够进行重发控制。 
另外,在解释规则表中,在ACK的数量相同且接收成败图案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对每个接收成败图案,与不同的PUCCH资源关联。 
这样,即使在ACK的数量相同且接收成败图案存在多个的情况下,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也能够基于接收到响应信号的PUCCH资源,确定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成功的下行单位频带的组合。也就是说,即使不使用DAI,并且无论终端200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解码成败为何种状况,与发往终端200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到达状况(即,与终端200在经由哪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 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解码成功有关的状况)有关的识别,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不存在偏差。由此,即使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成败图案的掌握不正确,基站100也能够正常地进行重发控制。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以单位频带组中包含三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为前提,所以调制方式也采用BPSK以及QPSK。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能够采用更高阶的调制方式即8相PSK、16QAM等。在采用高阶调制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承袭上述的发送规则的特征的、与所采用的调制方式对应的规则,从而即使在单位频带组包含四个以上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使用DAI而实现正常的重发控制。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以下述内容为前提进行了说明,即,采用非对称载波聚合,而且与单位频带组包含的各下行单位频带关联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全部在一个上行单位频带内。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对称载波聚合,与单位频带组包含的各个下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单位频带。总之,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不同的上行控制信道资源被关联即可。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一次扩频中使用ZAC序列、二次扩频中使用分块扩频码序列(Block-wise spreading code)的情况。但是,在一次扩频中,也可以使用ZAC序列以外的、利用互不相同的循环移位量能够相互分离的序列。例如,一次扩频中也可以使用GCL(Generalized Chirp like)序列、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 Correlation,恒定幅度零自相关)序列、ZC(Zadoff-Chu)序列、M序列或正交Gold码序列等PN序列,或者通过计算机随机地生成的时间轴上的自相关特性突变的序列等。另外,二次扩频中,只要是相互正交的序列或者可视为相互大致正交的序列,就可以使用任意的序列作为分块扩频码序列。例如,二次扩频中,能够使用沃尔什序列或傅立叶序列等作为分块扩频码序列。在以上的说明中,通过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和分块扩频码序列的序列号定义了响应信号的资源(例如PUCCH资源)。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基本上以基站100对于终端200设定最多包含有三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为前提。对此,在实施方式2中,以基站对于终端设定包含有四个以上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为前提。由此,在实施方式2中,可进行使用了更多的下行单位频带数的载波聚合通信。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及终端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同样,引用图6和图7进行说明。 
<基站100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下行线路数据> 
实施方式2的基站100能够从基站100对于终端200预先设定的单位频带组所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群中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单位频带,使用选择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下行线路数据)。这里,由于下行单位频带1~4包含在单位频带组中,所以基站100能够最多选择四个下行单位频带。另外,基站100能够选择对每子帧不同的单位频带。即,若对于终端200预先设定下行单位频带1、2、3以及4,则基站100能够在某子帧中对于终端200使用下行单位频带1、2来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在下一子帧中使用从下行单位频带1至4的所有下行单位频带来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 
另外,实施方式2的基站100的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仅在以单位频带组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群内的特定的对(以下,称为“下行单位频带对”)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插入以上述的DAI为标准的1比特(bit)的信息(Partial DAI:PDAI)。即,PDAI表示下行单位频带对内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配置状况。例如,仅在以下行单位频带3、4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插入PDAI。也就是说,对在以下行单位频带3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插入用于表示下行单位频带4中的分配状况的PDAI,并在以下行单位频带4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插入用于表示下行单位频带3中的分配状况的PDAI。 
<终端200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下行线路数据> 
在实施方式2的终端200中,在设定给本装置的单位频带组的所有下行单位频带中,对每子帧是否发送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进行盲判定。 
但是,在终端200中,在下行单位频带3中接收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而在下行单位频带4中未接收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判定单元207根据经由下行单位频带3接收到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PDAI确认下行单位频带4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状况,判别是本装置在下行单位频带4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接收失败还是基站100原本在下行单位频带4中没有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反之,在下行单位频带4接收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而在下行单位频带3未接收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根据经由下行单位频带4接收到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PDAI确认下行单位频带3中 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状况,判别是本装置在下行单位频带3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接收失败还是基站100原本在下行单位频带3中没有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 
<终端200的响应> 
终端200的控制单元208基于从CRC单元211接受的差错检测结果,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 
但是,控制单元208取与以下行单位频带对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两个差错检测结果的逻辑“与”(Logical AND),从而将其作为一个差错检测结果,即束ACK。即,控制单元208将对经由下行单位频带3、4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两个差错检测结果进行绑定(Bundling),从而得到束ACK。在实施方式2中,将该束ACK作为通常的ACK信号或NACK信号进行处理。具体而言,在以下行单位频带对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双方接收成功的情况下,束ACK表示ACK,在至少一方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束ACK表示NACK。这样,即使在下行单位频带为四个的情况下,也能够与以下行单位频带为三个作为前提的实施方式1进行同样的控制。 
更具体而言,仅在经由下行单位频带3、4接收到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解码都成功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08与在实施方式1中在下行单位频带3的下行线路数据为“ACK”的情况同等地进行处理,其他的情况(终端200在终端下行单位频带3、4接收到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解码都未成功的情况,任一方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解码失败了的情况(成功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但下行线路数据的解码失败了的情况,或者未检测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但根据其他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PDAI识别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中在下行单位频带3的下行线路数据为“NACK”的情况同等地进行处理。若汇总此时的终端200的发送规则表,则如图14至图16所示。但是,图中的X是指“ACK、NACK、DTX”的任一状态。 
<基站100进行的重发控制> 
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9基于来自终端的响应信号,生成重发控制信号,并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图17至图1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基于基站100的重发控制方法的图。由于细节上与实施方式1是同样的动作,所以在此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终端200中,控制单元208将与下行单 位频带对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成败有关的信息汇总为一个。即,使其为束ACK。 
这样,能够直接使用以单位频带组包含的单位频带的数量少的情况为前提的实施方式1的发送控制规则。即,与实施方式1同样,终端200无需在意基站100在下行单位频带1、2中是否实际上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及下行线路数据,而仅基于自身能够接收到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来生成响应信号,就能够在基站100侧进行适当的重发控制。 
另外,在基站100中,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仅在以下行单位频带对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插入PDAI。 
这样,终端200能够对于下行单位频带对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成败进行绑定(Bundling)。另外,对下行单位频带对的PDAI为1比特即可。因此,与对于所有的下行单位频带导入DAI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开销。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对终端200设定包含有四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的情况,但实施方式2也能够适用于对终端200设定包含有五个以上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的情况。此时,例如将对以下行单位频带2和下行单位频带5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两个差错检测结果进行绑定。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适用绑定的情况,但在对终端200设定包含有四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用8相PSK而追加新的相位点。由此,即使不利用绑定,也能够对应四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仅在对终端200设定包含有四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的情况下,使用独立的ACK/NACK的映射。此情况下,在发送给终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追加用于表示“在四个下行单位频带中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比特,并且通过该比特在终端200侧识别到“在四个下行单位频带中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例如,进行图20所示的ACK/NACK的映射。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同一下行单位频带发送下行线路数据和与其对应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即使发送下行线路数据和与其对应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单位频带不同,也能够在 上行响应信号的反馈中使用信道选择的情况下适用各实施方式。此时,终端200使用PUCCH资源N发送响应信号,所述PUCCH资源N与对以下行单位频带N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N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N(并不限于存在于下行单位频带N内)占用的CCE关联。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终端200使用的PUCCH资源N与终端200接收到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占用的CCE关联,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对终端200另行通知(Signaling;信令)PUCCH资源N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本实施方式。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对于终端构成的非对称载波聚合中的单位频带组中仅包含一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情况。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单位频带组中包含多个上行单位频带,或者对于终端构成对称载波聚合的情况也能够适用本实施方式。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仅说明了非对称载波聚合。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使在对于数据发送设定了对称载波聚合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总之,只要是在终端的单位频带组包含的上行单位频带中定义了多个PUCCH区域,并根据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成败的状况,决定使用哪个PUCCH区域中的PUCCH资源的情况,就能够适用本发明。 
(5)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以用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用软件实现本发明。 
另外,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一个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009年8月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185152号所包含的说明书、 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被引用在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终端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在使用了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载波聚合通信被适用的情况下,作为能够抑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开销的增加,而且维持在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质量的终端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是极为有用的。 

Claims (5)

1.终端装置,其使用具有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至少一个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终端装置包括:
控制信息接收单元,接收以所述单位频带组内的至少一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
下行数据接收单元,接收以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
差错检测单元,检测接收到的所述下行数据的接收差错;以及
响应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差错检测单元获得的差错检测结果和响应信号的发送规则表,以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响应信号,
在所述发送规则表中,由所述差错检测单元获得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候选与所述响应控制单元发送的响应信号的相位点关联,互不相同的相位点与图案中包含的ACK的数量不同的图案候选群关联,相同的相位点与ACK的数量相同的图案候选群关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在所述发送规则表中,由所述差错检测单元获得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候选与映射所述响应信号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关联,相互不同的资源与ACK的数量相同的图案候选群关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包含在所述图案候选中的ACK或NACK的至少一个是在发送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为四以上的情况下,将以多个单位频带发送的多个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汇总为一个所得的ACK或NACK。
4.重发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信息接收步骤,接收以具有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至少一个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组内的、至少一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
下行数据接收步骤,接收以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
差错检测步骤,检测接收到的所述下行数据的接收差错;以及
响应控制步骤,基于在所述差错检测步骤获得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而以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响应信号,并根据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中的ACK的数量,使响应信号的相位点不同,而且在ACK的数量相同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有多个的情况下,在图案间使响应信号的相位点一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发控制方法,在所述响应控制步骤中,在ACK的数量相同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图案有多个的情况下,对差错检测结果的每个图案,使映射响应信号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不同。
CN201080030964.0A 2009-08-07 2010-08-06 终端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Active CN1024743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0907.6A CN104092513B (zh) 2009-08-07 2010-08-06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5152 2009-08-07
JP2009-185152 2009-08-07
PCT/JP2010/004970 WO2011016253A1 (ja) 2009-08-07 2010-08-06 端末装置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0907.6A Division CN104092513B (zh) 2009-08-07 2010-08-06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4390A CN102474390A (zh) 2012-05-23
CN102474390B true CN102474390B (zh) 2014-09-03

Family

ID=4354415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0964.0A Active CN102474390B (zh) 2009-08-07 2010-08-06 终端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CN201410320907.6A Active CN104092513B (zh) 2009-08-07 2010-08-06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0907.6A Active CN104092513B (zh) 2009-08-07 2010-08-06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4) US8867465B2 (zh)
EP (2) EP2464048B1 (zh)
JP (2) JP5592374B2 (zh)
KR (1) KR101742337B1 (zh)
CN (2) CN102474390B (zh)
DK (1) DK2464048T3 (zh)
ES (2) ES2703793T3 (zh)
HU (1) HUE040655T2 (zh)
MX (1) MX2012000965A (zh)
PL (1) PL2464048T3 (zh)
PT (1) PT2464048T (zh)
RU (1) RU2546067C2 (zh)
TR (1) TR201819390T4 (zh)
WO (1) WO20110162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0122783A1 (ja) * 2009-04-21 2012-10-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US20120087238A1 (en) * 2009-06-19 2012-04-12 Panasonic Corpor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EP3293999B1 (en) 2009-06-19 2022-09-21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Terminal device and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JP5552161B2 (ja) * 2010-05-19 2014-07-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応答信号送信方法
KR101849107B1 (ko) * 2011-02-17 2018-04-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진화된 다운링크 물리 제어 채널에 대응하는 데이터 패킷들의 성공적 수신 여부를 피드백하기 위한 업링크 피드백 채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CN104883243B (zh) * 2011-02-24 2018-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载波聚合系统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US20120263117A1 (en) * 2011-04-13 2012-10-18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Adjust the Control Region of a Subframe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Chann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14013668A1 (ja) * 2012-07-17 2014-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バッファ分割方法
US10687316B2 (en) * 2014-07-17 2020-06-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enabling component carriers for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17170203A1 (ja) * 2016-03-31 2017-10-0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生体データ登録支援装置、生体データ登録支援システム、生体データ登録支援方法、生体データ登録支援プログラム、生体データ登録支援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する記憶媒体
CN109150459B (zh) * 2017-06-16 2021-11-30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Uci的发送和接收方法、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US10772153B2 (en) * 2018-04-27 2020-09-08 Cavium,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wo-stage ACK/DTX detec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24791A2 (en) * 2003-10-15 2005-04-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acket rat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007021A1 (en) * 2007-06-19 2008-12-24 NE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signing 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s in mobile communicaitons system
CN101478379A (zh) * 2009-01-20 2009-07-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1502158A (zh) * 2006-06-19 2009-08-05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用户装置及方法
CN102461245A (zh) * 2009-06-19 2012-05-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07628B1 (en) * 1999-09-07 2003-01-14 Sicom, Inc. Distortion-compensated digital communications receiver and method therefor
JP4427027B2 (ja) * 2003-08-12 2010-03-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US7724777B2 (en) * 2004-06-18 2010-05-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Quasi-orthogonal multiplexing for a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8001726A1 (fr) * 2006-06-26 2008-01-03 Panasonic Corporation Terminal de radiocommunications, station de base de radiocommunications et procédé de radiocommunications
US7873710B2 (en) * 2007-02-06 2011-01-18 5O9, Inc. Contextual dat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WO2009037853A1 (ja) 2007-09-21 2009-03-26 Panasonic Corporation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及び応答信号割当方法
KR101516100B1 (ko) * 2007-10-29 2015-05-04 파나소닉 인텔렉츄얼 프로퍼티 코포레이션 오브 아메리카 무선 통신 장치,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JP2009185152A (ja) 2008-02-05 2009-08-20 Idemitsu Kosan Co Ltd 伝熱性樹脂組成物
US7924754B2 (en) * 2008-09-23 2011-04-1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Multiple carrier acknowledgment signaling
US8565066B2 (en) * 2009-01-08 2013-10-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uplink acknowledgement transmission in carrier-aggreg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5552161B2 (ja) 2010-05-19 2014-07-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応答信号送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24791A2 (en) * 2003-10-15 2005-04-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acket rat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502158A (zh) * 2006-06-19 2009-08-05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用户装置及方法
EP2007021A1 (en) * 2007-06-19 2008-12-24 NE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signing 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s in mobile communicaitons system
CN101478379A (zh) * 2009-01-20 2009-07-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2461245A (zh) * 2009-06-19 2012-05-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546067C2 (ru) 2015-04-10
JP5592374B2 (ja) 2014-09-17
EP3379756A1 (en) 2018-09-26
US9826520B2 (en) 2017-11-21
US9236994B2 (en) 2016-01-12
CN104092513B (zh) 2017-10-24
EP2464048A4 (en) 2017-07-19
ES2703793T3 (es) 2019-03-12
CN102474390A (zh) 2012-05-23
JPWO2011016253A1 (ja) 2013-01-10
KR20120039696A (ko) 2012-04-25
RU2012103997A (ru) 2013-09-20
PT2464048T (pt) 2019-01-23
MX2012000965A (es) 2012-02-28
HUE040655T2 (hu) 2019-03-28
DK2464048T3 (en) 2019-02-04
EP2464048A1 (en) 2012-06-13
JP5759049B2 (ja) 2015-08-05
TR201819390T4 (tr) 2019-01-21
JP2014239500A (ja) 2014-12-18
US9526097B2 (en) 2016-12-20
KR101742337B1 (ko) 2017-05-31
US20150043497A1 (en) 2015-02-12
EP3379756B1 (en) 2019-10-02
WO2011016253A1 (ja) 2011-02-10
PL2464048T3 (pl) 2019-03-29
US20120134333A1 (en) 2012-05-31
ES2755936T3 (es) 2020-04-24
EP2464048B1 (en) 2018-10-10
US8867465B2 (en) 2014-10-21
US20160088598A1 (en) 2016-03-24
US20170064681A1 (en) 2017-03-02
BR112012002822A2 (pt) 2016-06-21
CN104092513A (zh) 2014-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4390B (zh) 终端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US11716735B2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receiving method
CN102461245B (zh)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CN102550074B (zh)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CN103098405B (zh)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CN102415132B (zh)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CN103081548A (zh) 终端、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CN103563436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发送接收方法
CN103733709A (zh) 终端装置和发送方法
CN104272834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7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011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Patentee after: Sun patent hosting Co.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