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1245B -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1245B
CN102461245B CN201080027057.0A CN201080027057A CN102461245B CN 102461245 B CN102461245 B CN 102461245B CN 201080027057 A CN201080027057 A CN 201080027057A CN 102461245 B CN102461245 B CN 1024612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band
unit
resource
descending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70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1245A (zh
Inventor
中尾正悟
今村大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335620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461245(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to CN20141052065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010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612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12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12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12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21Group acknowledgement,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defining a range of identifiers, e.g. of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4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i.e. toward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8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55ZCZ [zero correlation zone]
    • H04J13/0059CAZAC [constant-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
    • H04J13/0062Zadoff-Chu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在使用了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响应信号的传输特性劣化并能够将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增加抑制到最小限度的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在终端(200)中,控制单元(209)在单位频带组的多个下行数据中都未检测到差错的情况下,使用与发送广播信道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即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中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基本区域内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在多个下行数据中都检测到差错的情况下,使用上行控制信道的追加区域内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所述广播信道信号包含与单位频带组的该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中,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在适用了3GPP 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使用预先设定的通信资源发送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Channel:SCH)以及广播信号(Broadcast Channel:BCH)。并且,终端首先通过捕获SCH而确保与基站的同步。然后,终端通过读取BCH信息而获取基站独自的参数(例如、带宽等)(参照非专利文献1、2、3)。
另外,终端在完成了基站独自的参数的获取后,对基站发出连接请求,从而建立与基站的通信。基站根据需要通过PDCCH(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向建立了通信的终端发送控制信息。
然后,终端对接收到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多个控制信息分别进行“盲判定”。即,控制信息包含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部分,该CRC部分在基站中通过发送对象终端的终端ID而被屏蔽。因此,终端在以本机的终端ID尝试对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CRC部分进行解蔽之前,无法判定是否为发往本机的控制信息。在该盲判定中,如果解蔽的结果为CRC运算OK,则判定为该控制信息是发往本机的信息。
另外,在3GPP LTE中,对于从基站发往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适用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发请求)。即,终端将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反馈到基站。终端对下行线路数据进行CRC,若CRC=OK(无差错)则将ACK(Acknowledgment,肯定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反馈到基站,若CRC=NG(有差错)则将NACK(Negative Acknowledgment,否定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反馈到基站。在该响应信号(即ACK/NACK信号)的反馈中,使用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等上行线路控制信道。
这里,在从基站发送的上述控制信息中包含了含有基站对终端分配的资源信息等的资源分配信息。在该控制信息的发送中,如上所述使用PDCCH。该PDCCH由一个或多个L1/L2CCH(L1/L2Control Channel,L1/L2控制信道)构成。各L1/L2CCH由一个或多个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构成。即,CCE是将控制信息映射到PDCCH时的基本单位。另外,在一个L1/L2CCH由多个CCE构成的情况下,对该L1/L2CCH分配连续的多个CCE。基站根据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的控制信息的通知所需的CCE数,对于该资源分配对象终端分配L1/L2CCH。然后,基站将控制信息映射到与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物理资源中而将其发送。
另外,这里,各CCE与PUCCH的构成资源被一对一地关联。因此,接收到L1/L2CCH的终端确定与构成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PUCCH的构成资源,使用该资源向基站发送响应信号。但是,在L1/L2CCH占用连续的多个CCE的情况下,终端利用与多个CCE分别对应的多个PUCCH构成资源中的一个(例如,与Index(索引)最小的CCE对应的PUCCH构成资源),向基站发送响应信号。这样,能够高效率地使用下行线路的通信资源。
如图1所示,从多个终端发送的多个响应信号通过在时间轴上具有零自相关(Zero Auto-correlation)特性的ZAC(Zero Auto-correlation)序列、沃尔什(Walsh)序列、以及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序列进行扩频,在PUCCH内进行码复用。在图1中,(W0,W1,W2,W3)表示序列长度为4的沃尔什序列,(F0,F1,F2)表示序列长度为3的DFT序列。如图1所示,在终端中,ACK或NACK的响应信号首先在频率轴上,通过ZAC序列(序列长度为12)被一次扩频成与1SC-FDMA码元对应的频率分量。接着,作为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以及参考信号的ZAC序列与沃尔什序列(序列长度为4:W0~W3)、DFT序列(序列长度为3:F0~F3)分别进行对应并进行二次扩频。进而,二次扩频后的信号通过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被变换成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为12的信号。然后,对IFFT后的信号分别附加CP,形成由七个SC-FDMA码元构成的1时隙的信号。
来自不同终端的响应信号彼此使用与不同的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Index)对应的ZAC序列或与不同的序列号(Orthogonal cover Index:OCindex(正交覆盖指数))对应的正交码序列进行扩频。正交码序列是沃尔什序列和DFT序列的组。另外,正交码序列有时也称为分块扩频码序列(Block-wisespreading code)。因此,基站通过使用以往的解扩以及相关处理,能够将这些进行了码复用的多个响应信号分离(参照非专利文献4)。
但是,各终端在各子帧中对发往本终端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进行盲判定,因此在终端侧不一定成功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号。在终端对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发往本终端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了的情况下,终端甚至都无法获知在该下行单位频带中是否存在发往本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因此,在对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了的情况下,终端也不生成对该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该差错情况被定义为在终端侧不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的意义上的、响应信号的DTX(DTX(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of ACK/NACK signals,ACK/NACK信号的不连续传输)。
另外,也开始了实现比3GPP LTE更高的通信速度的高级3GPP LTE(LTE-Advanced)的标准化。高级3GPP 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A系统”)承袭3GPP 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系统”)。在高级3GPP LTE中,为了实现最大1Gbps以上的下行传输速度,可望导入能够以40MHz以上的宽带频率进行通信的基站及终端。
在LTE-A系统中,为了同时实现基于LTE系统的传输速度的数倍的超高速传输速度的通信、以及对LTE系统的向后兼容性(Backward Compatibility),面向LTE-A系统的频带被划分成作为LTE系统支持带宽的20MHz以下的“单位频带”。即,在此,“单位频带”是具有最大20MHz带宽的频带,被定义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并且,下行线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下行单位频带”)有时也被定义为由从基站广播的BCH中的下行频带信息而划分的频带、或根据下行控制信道(PDCCH)被分散配置在频域时的分散宽度而定义的频带。另外,上行线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上行单位频带”)有时也被定义为由从基站广播的BCH中的上行频带信息而划分的频带、或被定义为在中心附近包含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区域且在两端部包含面向LTE的PUCCH的20MHz以下的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另外,“单位频带”在高级3GPP LTE-A中有时用英语记为Component Carrier(s)(分量载波)。
并且,在LTE-A系统中,支持使用了将几个该单位频带集成束的频带的通信、即所谓的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并且,一般地,对上行的吞吐量要求和对下行的吞吐量要求不同,因此在LTE-A系统中,也在研究对于对应任意LTE-A系统的终端(以下称为“LTE-A终端”)设定的单位频带的数量在上行与下行中不同的载波聚合,即所谓的非对称载波聚合(Asymmetriccarrier aggregation)。并且,也支持在上行与下行中单位频带数非对称、且各单位频带的带宽分别不同的情况。
图2是用于说明在个别的终端中适用的非对称载波聚合及其控制时序的图。在图2中,示出了基站的上行与下行的带宽以及单位频带数对称的例子。
在图2中,对于终端1,进行使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左侧的一个上行单位频带进行载波聚合的设定(Configuration),另一方面,对于终端2,尽管进行了使用与终端1相同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的设定,但在上行通信中进行利用右侧的上行单位频带的设定。
并且,若着眼于终端1,在构成LTE-A系统的LTE-A基站和LTE-A终端之间,按照图2A所示的时序图,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如图2A所示,(1)终端1在与基站的通信开始时,取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同步,从被称为SIB2(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2,系统信息块类型2)的广播信号中读取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成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2)终端1使用该上行单位频带,例如向基站发送连接请求,由此开始与基站的通信。(3)在判断为需要对终端分配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基站对终端指示追加下行单位频带。但是,在该情况下,上行单位频带数不增加,在作为个别终端的终端1中开始非对称载波聚合。
另外,在适用上述载波聚合的LTE-A中,有时终端会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一次接收多个下行线路数据。在LTE-A中,作为对该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多个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之一,正在研究信道选择(Channel Selection)(也称为Multiplexing(多路复用))。在信道选择中,根据与多个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不仅使用于响应信号的码元,而且使映射响应信号的资源也变化。即,如图3所示,信道选择基于对通过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接收到的多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别是ACK还是NACK,不仅使响应信号的相位点(即,Constellation point(星座点)),而且也使响应信号的发送所使用的资源变化(参照非专利文献5、6)。
这里,援引图3说明基于将上述非对称的载波聚合适用于终端时的信道选择的ARQ控制。
例如,如图3所示,在对终端1设定由下行单位频带1、2以及上行单位频带1构成的单位频带组(有时以英语记载为“Component Carrier set(分量载波组)”)的情况下,在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2各自的PDCCH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从基站发送到终端1后,以与该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对应的资源发送下行线路数据。
并且,在单位频带1中的下行(down link)数据的接收成功、单位频带2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失败了的情况(即,单位频带1的响应信号为ACK、单位频带2的响应信号为NACK的情况)下,响应信号被映射到包含在PUCCH区域1内的PUCCH资源中,而且作为该响应信号的相位点,使用第1相位点(例如,(1,0)等的相位点)。另外,在单位频带1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成功、且单位频带2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也成功的情况下,响应信号被映射到包含在PUCCH区域2内的PUCCH资源中,且使用第1相位点。即,在下行单位频带为两个的情况下,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pattern)为4模式,因此通过两个资源和两种相位点的组合,能够表示该4模式。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36.211V8.6.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8),”March2009
非专利文献2:3GPP TS36.212V8.6.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8),”March2009
非专利文献3:3GPP TS36.213V8.6.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8),”March2009
非专利文献4:Seigo Nakao et al.“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E-UTRA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fast fading environments”,Proceeding of VTC2009spring,April,2009
非专利文献5:ZTE,3GPP RAN1meeting#57,R1-091702,“Uplink ControlChannel Design for LTE-Advanced,”May2009
非专利文献6:Panasonic,3GPP RAN1meeting#57,R1-091744,“ULACK/NACK transmission on PUCCH for carrier aggregation,”May200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信道选择中,由于任意终端使用多个PUCCH资源中的任一个发送响应信号,因此基站侧对于任意的终端必须预先确保多个PUCCH资源。
在LTE系统中,例如,图3中的下行单位频带1与上行单位频带1进行关联并构成频带对,下行单位频带2与上行单位频带2进行关联构成频带对,因此仅在上行单位频带2中准备与下行单位频带2对应的PUCCH即可。另一方面,在LTE-A中,在对终端个别设定(Configuration)非对称的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起因于下行单位频带2与上行单位频带1的LTE-A终端独自的单位频带的关联,产生了即使是上行单位频带1也需要确保面向对下行单位频带2的响应信号的PUCCH资源的必要性。即,在上行单位频带1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中,除了基本区域(PUCCH区域1)以外,还需要设置追加区域(PUCCH区域2)。
以上情况表示,在LTE-A系统中,适用信道选择作为响应信号发送方法时的PUCCH开销比LTE系统大幅度地增加。终端的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的非对称性越大,则对该LTE系统的追加的开销越增加。
另外,为了尽量削减上述追加的开销,也可以考虑在PUCCH区域2内确保比PUCCH区域1更多的PUCCH资源(即,增大同一时间频率资源中的码复用数)。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码复用数的增大起因的码间干扰的影响,使响应信号的传输特性劣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使用了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响应信号的传输特性劣化,而且将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增加抑制为最小限度的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使用由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终端装置包括:接收单元,接收通过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内的至少一个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循环冗余校验单元,检测所接收的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有无接收差错;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循环冗余校验单元得到的差错检测结果确定的接收状况模式,决定使用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基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1区域以及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追加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2区域中的哪一区域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在发生几率高的接收状况模式的情况下,使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1区域的资源发送所述束响应信号,在发生几率低的接收状况模式的情况下,使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2区域的资源发送所述束响应信号。
本发明的另一终端装置使用由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终端装置包括:接收单元,其接收通过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内的至少一个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内的至少一个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循环冗余校验单元,检测所接收的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有无接收差错;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循环冗余校验单元得到的差错检测结果以及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是否成功所确定的接收状况模式,使用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基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1区域以及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追加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2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
本发明的重发控制方法用于使用由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包括以下步骤: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步骤,接收通过包含在单位频带组中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内的至少一个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差错检测步骤,检测所接收的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有无接收差错;以及响应控制步骤,根据由在所述差错检测步骤中得到的差错检测结果确定的接收状况模式,决定使用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基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1区域以及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追加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2区域中的哪一区域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在发生几率高的接收状况模式的情况下,使用所述单位频带组所包含的上行单位频带中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1区域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在发生几率低的接收状况模式的情况下,使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2区域的资源发送所述束响应信号。
本发明的另一重发控制方法用于使用由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包括以下步骤:接收通过所述多个单位频带组所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内的至少一个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内的至少一个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步骤;检测所接收的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有无接收差错的步骤;以及根据由所述检测差错的步骤得到的差错检测结果以及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是否成功所确定的接收状况模式,使用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基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1区域以及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追加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2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的步骤。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使用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响应信号的传输特性劣化,而且将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增加抑制为最小限度的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响应信号以及参照信号的扩频方法的图。
图2A、图2B是用于说明对个别的终端适用的非对称载波聚合及其控制时序的图。
图3A、图3B是用于说明载波聚合适用于终端时的ARQ控制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A、图6B是用于说明基站以及终端的动作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基站以及终端的动作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基站以及终端的动作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基站以及终端的动作的图。
图12A、图12B是用于说明基站以及终端的动作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基站以及终端的动作的图。
标号说明
100基站
101、209、301、409控制单元
102,302控制信息生成单元
103、106编码单元
104、108、214调制单元
105广播信号生成单元
107、307数据发送控制单元
109映射单元
110、217IFFT单元
111、218CP附加单元
112、219无线发送单元
113、201无线接收单元
114、202CP去除单元
115PUCCH提取单元
116解扩单元
117序列控制单元
118相关处理单元
119、208判定单元
120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
200终端
203FFT单元
204提取单元
205广播信号接收单元
206、210解调单元
207、211解码单元
212CRC单元
213响应信号生成单元
215一次扩频单元
216二次扩频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标号,其说明由于重复而省略。
(实施方式1)
[通信系统的概要]
在包括后述的基站100以及终端200的通信系统中,进行使用了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即基于终端200独自的非对称载波聚合的通信。另外,在该通信系统中还包括下述终端,该终端与终端200不同,没有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而进行基于一个下行单位频带及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关联的一个上行单位频带的通信(即,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
因此,基站100具有能够支持基于非对称载波聚合的通信以及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双方的结构。
另外,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根据基站100进行的对终端200的资源分配,也能进行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
另外,在该通信系统中,在进行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情况下,进行以往那样的ARQ,另一方面,在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情况下,在ARQ中采用信道选择。即,该通信系统例如是LTE-A系统,基站100例如是LTE-A基站,终端200例如是LTE-A终端。另外,不具有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的终端例如是LTE终端。
下面,以如下事项为前提进行说明。即,预先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构成终端200独自的非对称载波聚合,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共享终端200使用的下行单位频带以及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另外,发送BCH的下行单位频带是对该终端200的“基本单位频带”,该BCH广播与构成由基站100对任意的终端200设定(Configure)、且预先通知(Signaling)给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并且,与该基本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是“基本单位频带信息”。因此,任意的终端200通过读取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BCH信息,能够识别该基本单位频带信息。
[基站的结构]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4中,基站100包括控制单元101、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编码单元103、调制单元104、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编码单元106、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调制单元108、映射单元109、IFFT单元110、CP附加单元111、无线发送单元112、无线接收单元113、CP去除单元114、PUCCH提取单元115、解扩单元116、序列控制单元117、相关处理单元118、判定单元119、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0。
控制单元101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分配(Assign)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以及包含在该控制信息中的用于发送下行线路(down link)数据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在设定给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所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中进行该资源分配。另外,在与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对应的资源内选择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另外,在与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数据信道(PDSCH)对应的资源内选择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另外,在存在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1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分别分配不同的资源。
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等同于上述的L1/L2CCH。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由一个或多个CCE构成。另外,基本单位频带中的各CCE与单位频带组内的上行单位频带中的上行控制信道区域(PUCCH区域)的构成资源一对一地关联。
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发送控制信息时使用的编码率。控制信息的数据量根据该编码率而不同,因而具有能够映射该数据量的控制信息的数量的CCE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由控制单元101分配。
另外,控制单元101生成DAI(Downlink Assignment Indicator,下行分配指示符),该DAI是表示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在哪个下行单位频带分配了下行线路资源的信息。
然后,对于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控制单元101将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以及DAI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另外,对于编码单元103,控制单元101将与编码率有关的信息输出到编码单元103。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发送数据(即,下行线路数据)的编码率,并输出到编码单元106。另外,控制单元101将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以及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输出到映射单元109。但是,控制单元101进行控制,以使下行数据与对该下行数据的下行控制信息映射到同一下行单位频带。
另外,控制单元101对于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输出与在配置于各PUCCH区域中的每一个单位时间频率资源(1资源块:1RB(Resource Block))中被码复用的PUCCH信号的最大数有关的信息(即,复用度信息)。另外,控制单元101将使被发送的广播信道信号(BCH)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到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另外,关于各PUCCH区域中的每单位时间频率资源的PUCCH资源数的控制,在后面详细叙述。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生成包含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以及DAI的控制信息,并输出到编码单元103。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生成该控制信息。另外,在存在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为了区分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中的各自,控制信息中包含目标终端的终端ID。例如,控制信息中包含用目标终端的终端ID进行了屏蔽的CRC比特。该控制信息有时被称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另外,DAI包含在所有面向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控制信息中。
编码单元103根据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编码率,对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输出到调制单元104。
调制单元104对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调制,将得到的调制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09。
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根据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信息以及控制信号,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生成广播信号(BCH),并输出到映射单元109。
编码单元106将每个目的终端200的发送数据(即,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来自控制单元101的编码率信息作为输入,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并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但是,在对于目标终端200分配了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对通过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发送数据分别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输出至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
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在初次发送时,在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的同时输出到调制单元108。对每个目标终端200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另外,按被发送的每个下行单位频带保持发送到一个目标终端200的发送数据。由此,不仅能够进行发送到目标终端200的数据整体的重发控制,而且能够进行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重发控制。
另外,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0接受对以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数据的NACK或者DTX时,将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保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08。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0接受对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数据的ACK时,删除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保持数据。
调制单元108对从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接受的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并将调制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09。
映射单元109将从调制单元104接受的控制信息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所示的资源中,并输出到IFFT单元110。
另外,映射单元109将从调制单元108接受的发送数据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所示的资源中,并输出到IFFT单元110。
另外,映射单元109将广播信息映射到预先决定的时间/频率资源中,并输出到IFFT单元110。
由映射单元109映射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多个子帧中的控制信息、发送数据、以及广播信号,在由IFFT单元110从频域信号转换到时域信号,由CP附加单元111附加CP而成为OFDM信号后,由无线发送单元112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经由天线发送到终端200。
无线接收单元113经由天线接收从终端200发送的响应信号或参照信号,对响应信号或参照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去除单元114去除在接收处理后的响应信号或参照信号中附加的CP。
PUCCH提取单元115按每个PUCCH区域提取接收信号中包含的上行控制信道信号,并分配所提取的信号。在该上行控制信道信号中有可能包含从终端200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参考信号。
解扩单元116-N、相关处理单元118-N、以及判定单元119-N进行对在PUCCH区域N中提取出的上行控制信道信号的处理。基站100中设置有与基站100利用的PUCCH区域1~N分别对应的解扩单元116、相关处理单元118、以及判定单元119的处理系统。
具体而言,解扩单元116以终端200将相当于响应信号的部分的信号以在各个PUCCH区域中用于二次扩频的正交码序列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8。另外,解扩单元116将相当于参照信号的部分的信号以终端200在各个上行单位频带中用于参照信号的扩频的正交码序列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8。
序列控制单元117生成有可能用于从终端200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参照信号的扩频的ZAC序列。另外,序列控制单元117根据终端200有可能使用的码资源(例如,循环移位量),在PUCCH区域1~N的各个区域确定包含来自终端200的信号分量的相关窗(correlation window)。并且,序列控制单元117将表示确定出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生成的ZAC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8。
相关处理单元118使用从序列控制单元117输入的表示相关窗的信息以及ZAC序列,求从解扩单元116输入的信号和在终端200中有可能用于一次扩频的ZAC序列的相关值,并将其输出到判定单元119。
判定单元119根据从相关处理单元118输入的相关值,判定从终端发送的响应信号对于通过各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数据是表示ACK或NACK中的任一个、还是DTX。即,如果从相关处理单元118输入的相关值的大小为某个阈值以下,则判定单元119判定为终端200未使用该资源发送ACK或NACK,如果从相关处理单元118输入的相关值的大小为某个阈值以上,则判定单元119还通过同步检波来判定该响应信号表示哪个相位点。然后,判定单元119将各PUCCH区域中的判定结果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0。
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0根据从判定单元119输入的信息,判定是否应该重发以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数据,并根据判定结果生成重发控制信号。
即,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0首先判定在与判定单元119-1~N对应的哪个PUCCH区域中检测到最大相关值。接着,根据在检测到最大相关值的PUCCH区域中发送的响应信号表示哪个相位点,个别地生成对在各下行单位频带中发送的数据的ACK信号或NACK信号,并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但是,如果在各PUCCH区域中检测到的相关值都在阈值以下,则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0判定为未从终端200发送任何响应信号,对于所有下行数据生成DTX,并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7。
关于判定单元119以及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0的处理,在后面详细叙述。
[终端的结构]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5中,终端200具有无线接收单元201、CP去除单元202、FFT单元203、提取单元204、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5、解调单元206、解码单元207、判定单元208、控制单元209、解调单元210、解码单元211、CRC单元212、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3、调制单元214、一次扩频单元215、二次扩频单元216、IFFT单元217、CP附加单元218以及无线发送单元219。
无线接收单元201经由天线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OFDM信号,对OFDM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去除单元202去除在接收处理后的OFDM信号中附加的CP。
FFT单元203对接收OFDM信号进行FFT而将其转换成频域信号,并将得到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提取单元204在从FFT部203接受的接收信号中提取广播信号,输出到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5。映射广播信号的资源被预先决定,因此提取单元204提取被映射到该资源中的信息。另外,所提取的广播信号中包含有关各下行单位频带与上行单位频带的关联的信息、以及有关各PUCCH区域内包含的PUCCH资源的数量的信息。
另外,提取单元204根据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在从FFT单元203接受的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PDCCH信号)。即,构成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的CCE的数量根据编码率而变化,因此提取单元204以与该编码率对应的个数的CCE作为提取单位,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另外,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所提取的下行控制信道信号被输出到解调单元206。
另外,提取单元204根据从判定单元208接受的与发往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解调单元210。
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5分别对各下行单位频带中包含的广播信号进行解码,提取与各下行单位频带成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即,通过映射到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由SIB2通知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另外,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5将与对本装置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上行单位频带成对的下行单位频带识别为“基本单位频带”,将基本单位频带信息输出到判定单元208以及控制单元209。
另外,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5提取有关对应于各下行单位频带而准备的各PUCCH区域内的码复用数的信息(即,与各PUCCH区域中的每单位时间频率资源有几个PUCCH资源被定义有关的信息(复用度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209。
解调单元206对从提取单元204接受的下行控制信道信号进行解调,将得到的解调结果输出到解码单元207。
解码单元207根据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对从解调单元206接受的解调结果进行解码,将得到的解码结果输出到判定单元208。
判定单元208对从解码单元207接受的解码结果中包含的控制信息是否为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进行盲判定。该判定以与上述的提取单位对应的解码结果为单位来进行。例如,判定单元208以本装置的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解蔽,将CRC=OK(无差错)的控制信息判定为是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并且,判定单元208将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与对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4。另外,判定单元208将以基本单位频带得到的、在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DAI输出到控制单元209。
另外,判定单元208在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中确定被映射了上述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的CCE,将确定后的CCE的识别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209。
控制单元209确定与从判定单元208接受的CCE识别信息所示的CCE对应的PUCCH资源(频率/码)。即,控制单元209根据CCE识别信息,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基本区域内的PUCCH资源(即,“基本PUCCH资源”)。但是,控制单元209预先保持从基站100通知给终端200的、与面向信道选择的追加区域内的PUCCH资源(即,“追加PUCCH资源”)有关的信息。
然后,控制单元209根据从CRC单元212输入的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是否成功的状况,决定将基本PUCCH资源以及追加PUCCH资源内的哪一个用于响应信号的发送。即,控制单元209根据与多个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决定将基本PUCCH资源以及追加PUCCH资源之中的哪一个资源用于响应信号的发送。然后,控制单元209根据从CRC单元212输入的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是否成功的状况,决定在响应信号中设定哪个相位点。
然后,控制单元209将与应该设定的相位点有关的信息输出到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3,将与使用的PUCCH资源对应的ZAC序列以及循环移位量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5,将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7。另外,控制单元209将与使用的PUCCH资源对应的正交码序列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6。关于控制单元209的PUCCH资源以及相位点控制,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解调单元210对从提取单元204接受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解调,将解调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解码单元211。
解码单元211对从解调单元210接受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解码,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输出到CRC单元212。
CRC单元212生成从解码单元211接受的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使用CRC进行差错检测,在CRC=OK(无差错)的情况下,将ACK输出到控制单元209,在CRC=NG(有差错)的情况下,将NACK输出到控制单元209。另外,CRC单元212在CRC=OK(无差错)的情况下,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3根据从控制单元209指示的响应信号的相位点,生成响应信号以及参照信号,并输出到调制单元214。
调制单元214对从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3输入的响应信号进行调制并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5。
一次扩频单元215根据由控制单元209设定的ZAC序列以及循环移位量,对响应信号以及参照信号进行一次扩频,将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以及参照信号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6。即,一次扩频单元215按照来自控制单元209的指示,将响应信号以及参照信号进行一次扩频。
二次扩频单元216使用由控制单元209设定的正交码序列对响应信号以及参照信号进行二次扩频,将二次扩频后的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217。即,二次扩频单元216使用与控制单元209所选择的PUCCH资源对应的正交码序列对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以及参照信号进行二次扩频,将扩频后的信号输出至IFFT单元217。
CP附加单元218将与IFFT后的信号的尾部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该信号的开头。
无线发送单元219将输入的信号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然后,无线发送单元219将信号从天线发送到基站100。
[基站100以及终端200的动作]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基站100以及终端200的动作。图6以及图7是用于说明基站100以及终端200的动作的图。
〈基站100的与单位时间频率资源内的PUCCH复用数有关的控制〉
在基站100中,控制单元101在各PUCCH区域中独立地设定PUCCH信号的复用度。
例如,在图7中,在PUCCH区域1(即,来自LTE终端的响应信号和来自LTE-A终端的响应信号并存的区域)中,一个单位时间频率资源被定义了18个PUCCH资源#1~#18。另一方面,在PUCCH区域2(即,通知给LTE-A终端的追加PUCCH区域)中,一个单位时间频率资源定义了36个PUCCH资源#1~#36。在PUCCH区域1内包含面向终端200的基本PUCCH资源,在PUCCH区域2内包含面向终端200的追加PUCCH资源。
这样,基站100对各PUCCH区域独立地设定每单位时间频率资源的复用度。具体而言,该复用度由在作为循环移位量可占用的位置(position)中所使用的位置数确定。更详细而言,根据每隔几个进行位置的占用而确定复用度。在图7中,对于一个序列可有12个可占的位置。并且,在PUCCH区域1中,使用了与每隔一个的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 index)对应的序列,在PUCCH区域2中,使用了对应于12个循环移位量的全部的循环移位序列。即,在PUCCH区域2中,每隔零个位置而使用。因此,在图7中,在PUCCH区域1中,准备18个PUCCH资源,另一方面,在PUCCH区域2中,准备了36个PUCCH资源。即,与PUCCH区域1相比,在PUCCH区域2中准备了更多的能够放入PUCCH信号的盒(即,PUCCH资源)。
另外,PUCCH区域1中的PUCCH资源分别与基本单位频带中的CCE一对一地关联,而与该关联有关的信息则预先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得到共享。
〈终端200的下行线路数据接收〉
在终端200中,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5对发送BCH的下行单位频带作为基本单位频带而确定,该BCH对与构成通知给终端200的单位频带组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进行广播。
另外,判定单元208判定在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中是否包含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将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提取单元204根据从判定单元208接受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线路数据。
这样,终端200就能够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
参照图6具体进行说明,首先,由于广播与上行单位频带1有关的信息的BCH是以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因此下行单位频带1成为终端200的基本单位频带。
另外,在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了与在以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DL data)的发送时使用的资源有关的信息,在以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与在以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时使用的资源有关的信息。
因此,终端200通过接收以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以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能够以下行单位频带1以及下行单位频带2双方接收下行线路数据。反之,如果终端在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不能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则终端200就不能接收该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数据。
另外,终端200能够根据以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DAI,识别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
<终端200的响应>
CRC单元212对与成功接收了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差错检测,将差错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209。
然后,控制单元209根据从CRC单元212接受的差错检测结果,如下所述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
即,如图6所示,控制单元209在与以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以及与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都是“无差错”的情况(即,ACK/ACK的情况)下,使用基本PUCCH资源(即,PUCCH区域1的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在此时的响应信号中,使用第1相位点(例如,(I,Q)=(1,0)等)。另外,如上所述,基本PUCCH资源与在基本单位频带中发往终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占用的CCE进行了关联,并得到决定。
另外,控制单元209在与以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以及与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都是“有差错”的情况(即,NACK/NACK的情况)下,使用追加PUCCH资源(即,PUCCH区域2的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在此时的响应信号中,使用第2相位点(例如,(I,Q)=(-1,0)等)。如上所述,追加PUCCH资源的信息预先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得到共享。
另外,控制单元209在以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为“无差错”、且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为“有差错”的情况(即,ACK/NACK的情况)下,使用基本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在此时的响应信号中,使用第2相位点(即,(I,Q)=(-1,0)等)。
另外,控制单元209在以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为“有差错”、且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为“无差错”的情况(即,NACK/ACK的情况)下,使用追加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在此时的响应信号中,使用第1相位点(即,(I,Q)=(1,0)等)。
这样,对于基本PUCCH资源以及追加PUCCH资源分别映射了与两个差错检测结果模式对应的响应信号。因此,具有两个相位点的BPSK得到了利用。
并且,尽管终端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一部中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号,根据包含于其中的DAI,识别出在其他下行单位频带中分配了下行线路数据,但由于其他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了,因此在未能接收到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即在其他下行单位频带中发生DTX的情况)下,在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的下行单位频带中进行与“有差错”的情况同样地处理。
这里,一般地,基站控制下行线路数据的编码率以及调制方式,以使下行线路数据的估计差错率(Target Block Error Rate:Target BLER)为0%~30%左右(在运用中最典型的是估计差错率为10%左右)。由此,在终端侧对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为“无差错”的可能性高于“有差错”的可能性。即,如图6所示,在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为两个的情况下,在通过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双方都未检测出差错的几率约为81%,双方都检测出差错的几率约为1%。
因此,在以单位频带组中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多个下行数据中都未检测到差错的情况下,使用与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进行了关联的、基本区域内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即,通过信道选择的动作决定了利用资源以及相位点的响应信号),在都检测到差错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追加区域内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能够使追加区域被利用的频度抑制得低。并且,即使为了使由追加区域造成的开销增加降低到最小限度而增大追加区域包含的单位时间频率资源中的复用度,也由于束响应信号映射到追加区域中的频度被抑制得小,所以也能够抑制码间干扰的增加。这样,能够避免响应信号的传输特性劣化,并且能够将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增加抑制到最小限度。
也就是说,即使为了大幅削减在LTE-A系统中对于LTE系统进行追加时所需的PUCCH区域(即,PUCCH区域2)所占用的时间频率资源数而增加最大码复用可能数,也可以通过降低使用追加PUCCH资源的几率(即,进行Channel selection的控制:在所有下行线路数据为“无差错”的情况下使用基本PUCCH资源,在所有下行线路数据为“有差错”的情况下使用追加PUCCH资源),从而能减轻最大码复用可能数的增加所导致的码间干扰的影响。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终端200中,控制单元209在单位频带组的多个下行数据中都未检测到差错的情况下,使用与发送广播信道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即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中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基本区域内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在多个下行数据中都检测到差错的情况下,使用上行控制信道的追加区域内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所述广播信道信号包含与单位频带组的该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
由此,能够使束响应信号映射到追加区域中的频度小于映射到基本区域中的频度。并且,由于能够将束响应信号映射到追加区域中的频度抑制得小,因此在能够防止码间干扰的增加的同时还能使因增大了追加区域的复用度而造成的追加区域的开销增加抑制到最小限度。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是以与追加PUCCH资源有关的信息预先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得到共享为前提进行的说明。即,设与追加PUCCH资源有关的信息明确地(Explicit)从基站100通知给终端200。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追加PUCCH资源也可以与基本PUCCH资源同样,与通过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占用的CCE进行关联并定义(即,也可以适用暗示性(Implicit)的追加PUCCH资源信令)。由此,能够削减与追加PUCCH资源有关的信令开销。
并且,在追加PUCCH资源与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占用的CCE进行了关联的情况下,为了削减追加PUCCH资源数,也可以将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多个CCE(例如,连续的m个CCE)与一个追加PUCCH资源进行关联。由此,在上行控制信道的追加区域内应定义的追加PUCCH资源数被削减到CCE数/m,因此PUCCH开销得到进一步削减。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以包含基本PUCCH资源的基本区域和包含追加PUCCH资源的追加区域不重叠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基本区域和追加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重叠。总之,只要在基站侧控制为某终端在某子帧中应识别的基本PUCCH资源和追加PUCCH资源不同即可。这样,通过基站100将基本区域和追加区域重叠而进行准备,由此本系统中的PUCCH开销被削减到与LTE系统同等。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一次扩频中使用ZAC序列、二次扩频中使用正交码序列的情况。但是,在一次扩频中,也可以使用ZAC序列以外的、利用互不相同的循环移位量能够相互分离的序列。例如,一次扩频中也可以使用GCL(Generalized Chirp like)序列、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Correlation,恒定幅度零自相关)序列、ZC(Zadoff-Chu)序列、M序列或正交Gold码序列等PN序列,或者通过计算机随机地生成的在时间轴上的自相关特性陡峭的序列等。另外,二次扩频中,只要是相互正交的序列或者可视为相互大致正交的序列,就可以将任意的序列用作正交码序列。例如,二次扩频中,能够使用沃尔什序列或傅立叶序列等作为正交码序列。在以上的说明中,通过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与正交码序列的序列号定义了响应信号的资源(例如PUCCH资源)。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对在终端生成响应信号时,对于下行线路数据接收失败的情况和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的情况进行同样地处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实施方式2中,在终端生成响应信号时,对于下行线路数据接收失败的情况和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的情况是有区别的。由此,在实施方式2中,基站侧能够区别终端对各单位频带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失败了、还是对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了,因此能够进行更有效的重发控制。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以及终端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同样,因此沿用图4、图5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2的终端200中,控制单元209根据多个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是否成功的模式以及与多个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决定将基本PUCCH资源以及追加PUCCH资源之中的哪一个资源用于响应信号的发送。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209根据多个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是否成功的模式以及与多个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进行如下所述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
即,控制单元209通过基本单位频带以及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其他下行单位频带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在与通过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以及通过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都为“无差错”的情况下,使用基本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在此时的响应信号中,使用第1相位点(例如,(I,Q)=(1,0)等)。另外,如上所述,基本PUCCH资源与在基本单位频带中发送到终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占用的CCE进行关联并进行决定。
另外,控制单元209在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及其他下行单位频带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为“无差错”且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为“有差错”的情况下,使用基本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在此时的响应信号中,使用第2相位点(即,(I,Q)=(-1,0)等)。
另外,控制单元209在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及其他下行单位频带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为“有差错”且通过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为“无差错”的情况下,使用基本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在此时的响应信号中,使用第3相位点(例如,(I,Q)=(0,j)等)。
另外,控制单元209在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及其他下行单位频带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且以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以及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与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都为“有差错”的情况下,使用基本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在此时的响应信号中,使用第4相位点(例如,(I,Q)=(0,-j)等)。
另外,控制单元209在仅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及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其他下行单位频带内的一方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且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的DAI表示基本单位频带以及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其他下行单位频带双方中存在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使用追加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即,控制单元209在发生DTX的情况下使用追加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但是,如上所述,与追加PUCCH资源有关的信息预先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得到共享,因此终端200即使在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也能不出错地掌握应使用的追加PUCCH资源。
并且,控制单元209仅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其他下行单位频带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如果与以该其他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为“无差错”,则在响应信号中使用第1相位点(即,(I,Q)=(1,0)等)。
另外,控制单元209仅以基本单位频带以外的其他下行单位频带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如果与以该其他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为“有差错”,则在响应信号中使用第2相位点(即,(I,Q)=(-1,0)等)。
另外,控制单元209仅以基本单位频带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如果与以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为“无差错”,则在响应信号中使用第3相位点(即,(I,Q)=(0,j)等)。
另外,控制单元209仅以基本单位频带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如果与以基本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为“有差错”,则在响应信号中使用第4相位点(即,(I,Q)=(0,-j)等)。
这样,对于基本PUCCH资源以及追加PUCCH资源分别映射了与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是否成功以及差错检测结果的四种模式对应的响应信号。因此,具有四个相位点的QPSK得到了利用。
这里,一般地,基站控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编码率以及调制方式,以使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估计差错率预计为0%~1%左右。即,在终端侧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失败的几率、即发生DTX的几率非常低。即,如图8所示,即使将所有4模式合并,DTX发生的几率也只是约2%。
因此,在仅发生DTX的情况下,使用追加区域内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由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将利用追加区域的频度抑制得更低。由此,能够抑制码间干扰的增加,而且将上行信道的开销增加抑制得更小。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1以及2中,设基站将与对于终端是否在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发送了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信息(即,DAI)包含在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并发送,而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1以及2的不同之处在于,基站不发送DAI。
并且,在实施方式3中,基站对终端设定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一个下行单位频带作为“优先下行单位频带”(有时称之为主分量载波(PrimaryComponent carrier)或锚定载波(Anchor Carrier))对终端设定。但是,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也可以设定为终端400在图2A所示的通信建立时使用的下行单位频带(即,在进行载波聚合通信前的初始访问过程(Initial Access process)中使用的下行单位频带)。或者,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也可以是独立于初始访问过程而从基站300个别地通知(Dedicated signaling)给终端400。该优先下行单位频带是从基站至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仅存在一个的情况(即,基站不需要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情况)下优先使用的下行单位频带,与其他下行单位频带(非主分量载波(Non-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或(非锚定载波)Non-Anchor Carrier)相比,在下行线路数据的传输中使用的几率高。
[通信系统的概要]
在包括后述的基站300以及终端400的通信系统中,进行使用了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进行了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即进行基于终端400独自的非对称载波聚合的通信。另外,与实施方式1以及2同样,在该通信系统中还包括下述终端,该终端与终端400不同,没有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能力,而进行基于一个下行单位频带及与该下行单位频带进行了关联的一个上行单位频带的通信(即,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
因此,基站300具有能够支持基于非对称载波聚合的通信以及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双方的结构。
另外,在基站300与终端400之间,根据基站300进行的对终端400的资源分配,也能够进行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但是,在基站300与终端400进行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时,利用预先对终端400设定的仅一个“优先下行单位频带”。
另外,在该通信系统中,无论是否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在ARQ中都采用信道选择。即,在不使用基站300预先对终端400设定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一部分下行单位频带而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在终端400侧将对一部分未使用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反馈设定为DTX,执行信道选择动作。但是,在终端400中未检测到任何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终端400不发送响应信号。
下面,以如下事项为前提进行说明。即,预先在基站300与终端400之间构成终端400独自的非对称载波聚合,在基站300与终端400之间共享终端400使用的下行单位频带以及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另外,基站300将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预先通知给终端400。
[基站的结构]
与实施方式1以及2同样,图9所示的、基站300的控制单元301对于资源分配对象终端400分配(Assign)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以及包含在该控制信息中的用于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
另外,在与终端400进行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情况(即,对终端400分配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单位频带数只有一个的情况)下,控制单元301进行控制以利用对终端400的“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但是,与实施方式1以及2不同,控制单元301不生成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400的DAI信息。
然后,控制单元301将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302。
数据发送控制单元307在初次发送时,在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的同时将其输出到调制单元108。对每个目标终端400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另外,送往一个目标终端400的发送数据按所发送的每个下行单位频带保持。由此,不仅能够进行发送到目标终端400的数据整体的重发控制,而且能够进行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重发控制。
另外,数据发送控制单元307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0接受对以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NACK或者接受对该下行单位频带的DTX,而且在响应信号所对应的过去的子帧中在该下行单位频带实际地发送了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将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保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08。但是,数据发送控制单元307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0接受了对某个下行单位频带的DTX,但在对应的过去的子帧中未以该下行单位频带实际地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忽略该DTX信息。即,无论是否从基站300以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实际地发送了下行线路数据,在未接收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在该情况下,当然也未接收到下行线路数据),对该下行单位频带的终端400的响应信号为DTX。因此,数据发送控制单元307在接受了DTX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与基站300是否实际地发送了下行线路数据对应的重发控制。
另外,数据发送控制单元307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0接受对以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数据的ACK时,删除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保持数据。
[终端的结构]
图10中的终端400的控制单元409确定与从判定单元208接受的CCE识别信息所示的CCE对应的PUCCH资源(频率/码)。即,与实施方式1以及2同样,控制单元409根据CCE识别信息,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基本区域内的PUCCH资源(即,“基本PUCCH资源”)。但是,控制单元409预先保持从基站300通知给终端400的、与面向信道选择的追加区域内的PUCCH资源(即,“追加PUCCH资源”)有关的信息。
然后,控制单元409根据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是否成功以及从CRC单元212输入的与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决定将基本PUCCH资源以及追加PUCCH资源之中的哪一个资源用于发送响应信号。即,与实施方式1以及2同样,控制单元409根据由多个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是否成功以及与多个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规定的“接收状况模式”,决定将基本PUCCH资源以及追加PUCCH资源之中的哪一个资源用于发送响应信号。但是,与实施方式1以及2不同,在将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适用于下行线路数据的情况下,控制单元409也基于信道选择的动作,选择PUCCH资源。并且,控制单元409根据上述接收状况模式,决定在响应信号中设定哪个相位点。
[基站300以及终端400的动作]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基站300以及终端400的动作。图11以及图12是用于说明基站300以及终端400的动作的图。
〈基站300的与单位时间频率资源内的PUCCH复用数有关的控制〉
在基站300中,控制单元301在各PUCCH区域(即,PUCCH区域a以及PUCCH区域b)中独立地设定PUCCH信号的复用度。
例如,在图11中,在PUCCH区域a(即,包含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的CCE关联的PUCCH资源群的区域)中,对一个单位时间频率资源定义18个PUCCH资源#1~#18。另一方面,在PUCCH区域b(即,通过给终端300的追加的PUCCH区域)中,对一个单位时间频率资源定义36个PUCCH资源#1~#36。在PUCCH区域a内包含面向终端400的PUCCH资源1,在PUCCH区域b内包含面向终端400的PUCCH资源2。
这样,与实施方式1以及2同样,基站300对于各PUCCH区域独立地设定每单位时间频率资源的复用度。另外,PUCCH区域a中的PUCCH资源分别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中的CCE一对一地进行了关联,与该关联有关的信息预先在基站300与终端400之间得到共享。
〈基站300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
基站300决定是否按被称为子帧的每个时间单位,对于终端400发送下行线路数据。另外,基站300在某个子帧中对于终端400发送下行线路数据时,还决定使用(分配)几个下行单位频带。即,在某个子帧中,基站300为了对于终端400发送下行线路数据而分配两个下行单位频带时,基站300使用对终端400设定的“优先下行单位频带”和“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双方,发送下行线路数据。另一方面,在某个子帧中分配一个下行单位频带时,基站300仅利用对终端400设定的“优先下行单位频带”,发送下行线路数据。但是,在某个子帧中不存在从基站300发送到终端400的下行线路数据时,基站300在任何下行单位频带中都不发送下行线路数据。
〈终端400的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
终端400基于预先从基站300通知的信息,确定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数据信道发送与该优先下行单位频带有关的通知信息。因此,控制单元409从经由CRC单元212接受的接收数据中获取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
另外,判定单元208判定在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中是否包含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将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提取单元204基于从判定单元208接受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线路数据。
这样,终端400就能够接收从基站300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
与实施方式1以及2同样,在以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与在以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DL数据(DL data))的发送时使用的资源有关的信息,在通过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中,包含与在以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发送时使用的资源有关的信息。
因此,终端400接收以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以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由此能够以下行单位频带1以及下行单位频带2双方接收下行线路数据。反之,如果终端在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不能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则终端400不能接收该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线路数据。
<终端400的响应>
CRC单元212对与成功接收了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差错检测,将差错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409。
然后,控制单元409根据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是否成功以及从CRC单元212接受的差错检测结果,进行如下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控制。
即,如图12所示,控制单元409在与以优先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以及与以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都是“无差错”的情况(即,ACK/ACK的情况)下,使用PUCCH资源1(即,PUCCH区域a的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在此时的响应信号中,使用第1相位点(例如,(I,Q)=(0,j)等)。另外,如上所述,PUCCH资源1与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中发送给终端4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占用的CCE进行关联并决定。
另外,控制单元409在与以优先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为“无差错”且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中未检测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即,ACK/DTX的情况)下,使用PUCCH资源1(即,PUCCH区域a的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在此时的响应信号中,使用第2相位点(例如,(I,Q)=(-1,0)等)。同样,控制单元409在与以优先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为“无差错”且与以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为“有差错”情况(即,ACK/NACK的情况)下,也对PUCCH资源1(即,PUCCH区域a的资源)设定第2相位点(例如,(I,Q)=(-1,0)等),发送响应信号。
另外,控制单元409在与以优先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为“有差错”且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中未检测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即,NACK/DTX的情况)下,使用PUCCH资源1的第3相位点(例如,(I,Q)=(1,0)等)发送响应信号。
与此相对,控制单元409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中未检测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且与以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为“无差错”的情况(即,DTX/ACK的情况)下,对PUCCH资源2(即,PUCCH区域b的资源)设定第4相位点,发送响应信号。但是,该第4相位点可以与第1至第3相位点中任意一个相位点相同(例如,(I,Q)=(-1,0)等)。同样,控制单元409在与以优先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为“有差错”且与以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为“无差错”的情况(即,NACK/ACK的情况)下,也对PUCCH资源2(即,PUCCH区域b的资源)设定第4相位点,发送响应信号。
并且,控制单元409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中未检测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且与以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为“有差错”的情况(即,DTX/NACK的情况)下,对PUCCH资源2(即,PUCCH区域b的资源)设定第5相位点,发送响应信号。但是,第5相位点若与第4相位点不同,则也可以与第1至第3相位点中任意一个相位点相同(例如,(I,Q)=(1,0)等)。
这样,如图12所示,一个或多个接收状况模式与PUCCH资源1的三个相位点以及PUCCH资源2的两个相位点分别关联。因此,在PUCCH资源1中,利用QPSK的相位点中的三个相位点,在PUCCH资源2中,利用BPSK的两个相位点。
这里,一般可以认为基站300必须使用载波聚合对终端400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时间的比例(即,子帧的比例)不大。原因在于,在与基站300进行通信的终端数非常多的情况下,难以发生只有一部分终端连续占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状况。
因此,从终端400来看,通过载波聚合来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频度少,因此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检测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频度也少。即,终端400对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反馈“DTX”的机会增多。
并且,与实施方式1以及2相同,一般地,基站300控制下行线路数据的编码率以及调制方式,以使下行线路数据的估计差错率(Target Block ErrorRate:Target BLER)为0%~30%左右。因此,在终端300侧检测出与某个下行线路数据对应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对该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成为“ACK”的可能性高。另外,如实施方式2所示,基站控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编码率以及调制方式,以使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估计差错率为0%~1%左右。因此,在基站300实际地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终端4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失败的几率非常低。
由此,从终端侧发送响应信号的状况(即,终端侧检测到一个以上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状况)下的、对优先下行单位频带的响应信号的可成为的状态的几率具有下式(1)表示的大小关系,与此相对,对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响应信号的可成为的状态的几率具有下式(2)表示的大小关系。
成为ACK的几率>成为NACK的几率>成为DTX的几率
                                        ···(1)
成为DTX的几率>成为ACK的几率>成为NACK的几率
                                        ···(2)
因此,除了DTX/DTX以外的在终端400侧识别的8个响应信号状态(即,A/A,A/N、A/D、N/N、N/D、D/A、N/A、D/N)中的发生几率最高的状态是A/D(即,在以多个下行单位频带1、2中的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下行单位频带1)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中未检测到差错,且未检测到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下行单位频带2)中的下行线路数据对应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即,未以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状态)。相反,发生几率最低的状态是D/N(即,未检测到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下行单位频带1)中的下行线路数据对应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且虽然检测到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下行单位频带2)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但是在对应的下行线路数据中检测到差错的状态(模式候选))。原因在于,基站300仅在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时经由下行单位频带2发送下行线路数据,因此,换言之,“D/A”、“D/N”的状态表示尽管基站300在下行单位频带1、2中发送了下行线路数据(以及对应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但是终端300侧对与下行单位频带1对应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失败。
因此,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中检测到与下行线路数据对应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且在下行线路数据中未检测到差错,而且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未检测到与下行线路数据对应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使用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进行了关联的PUCCH区域a内的PUCCH资源1发送束响应信号(即,通过信道选择的动作决定了利用资源以及相位点的响应信号)。另外,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中未检测到与下行线路数据对应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单位频带中检测到与下行线路数据对应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且在下行线路数据中检测到差错的情况下,使用PUCCH区域b内的PUCCH资源2发送束响应信号。由此,能够将利用PUCCH区域b的频度抑制得低。并且,即使为了使因PUCCH区域b导致的开销的增加降低到最小限度而增大PUCCH区域b中包含的单位时间频率资源中的复用度,也由于束响应信号映射到PUCCH区域b中的频度被抑制得小,因此也能够抑制码间干扰增加。这样,能够避免响应信号的传输特性劣化,而且能够将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增加抑制到最小限度。
即,对于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的控制信道(即,CCE资源)进行了关联并进行了确保的PUCCH区域a的资源,即使为了大幅削减起因于载波聚合进行追加时所需的PUCCH区域(即,PUCCH区域b)占用的时间频率资源数而增加最大码复用可能数,也通过降低使用PUCCH资源2的几率,从而能够减轻最大码复用可能数的增加导致的码间干扰的影响。并且,如上所述,通过进行在ACK/DTX的情况下使用PUCCH资源1且在DTX/NACK的情况下使用PUCCH资源2的信道选择的控制,从而实现将使用PUCCH资源2的几率降低。
并且,将ACK/ACK或NACK/DTX等发生几率较高的状态映射到PUCCH资源1,将NACK/ACK或DTX/ACK等发生几率较低的状态映射到PUCCH资源2,由此能够上述效果的更大。换言之,通过“ACK/*”映射到PUCCH资源1(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进行了关联的PUCCH区域b)中、“*/DTX”也映射到PUCCH资源1中、“DTX/*”映射到PUCCH资源2(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行了关联的PUCCH区域b)中,能够使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最大化。
并且,尽管PUCCH资源1中使用QPSK的码元点,但对于PUCCH资源2使用BPSK的码元点。由此,即使在PUCCH区域b中的码间干扰稍微变大,使用PUCCH资源2时的信道选择的状态判定的精度也难以劣化。所以,即使为了削减PUCCH区域b的开销而增加最大码复用可能数,对于系统的不良影响也会更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终端400中,控制单元409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中发送的下行数据中未检测出差错、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未检测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使用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关联的PUCCH区域a内的PUCCH资源1发送束响应信号(即,通过信道选择的动作决定了利用资源以及相位点的响应信号),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中未检测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单位频带中检测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且在发送的下行数据中检测出差错的情况下,使用PUCCH区域b内的PUCCH资源2发送束响应信号。
由此,能够使束响应信号映射到PUCCH区域b中的频度小于映射到PUCCH区域a中的频度。并且,由于能够将束响应信号映射到PUCCH区域b中的频度抑制得小,因此能够防止码间干扰的增加,并且增大PUCCH区域b的复用度而导致PUCCH区域b的开销增加抑制到最小限度。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与PUCCH资源2有关的信息预先在基站300和终端400之间得到共享的情况。即,明确地(Explicit)从基站300将与PUCCH资源2有关的信息通知给终端400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PUCCH资源2也可以与PUCCH资源1同样地,与以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占用的CCE进行关联并定义。即,也可以适用暗示(Implicit)的对PUCCH资源2的信令。由此,能够削减与PUCCH资源2有关的信令开销。
并且,在PUCCH资源2与以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频带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占用的CCE进行关联的情况下,为了削减PUCCH区域b中确保的资源数,也可以将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多个CCE(例如,连续的m个CCE)与PUCCH区域b内的一个PUCCH资源2进行关联。由此,在上行控制信道的PUCCH区域b内应定义的PUCCH资源2的总数被削减到CCE数/m,因此进一步削减PUCCH开销。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以包含PUCCH资源1的PUCCH区域a与包含PUCCH资源2的PUCCH区域b不重叠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PUCCH区域a和PUCCH区域b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重叠。总之,只要在基站侧控制为某终端在某子帧中应识别的PUCCH资源1和PUCCH资源2不同即可。这样,基站300将PUCCH区域a和PUCCH区域b重叠而进行准备,由此本系统中的PUCCH开销被削减到与LTE系统同等。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一次扩频中使用ZAC序列、二次扩频中使用正交码序列的情况。但是,在一次扩频中,也可以使用ZAC序列以外的、利用互不相同的循环移位量能够相互分离的序列。例如,一次扩频中也可以使用GCL(Generalized Chirp like)序列、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Correlation,恒定幅度零自相关)序列、ZC(Zadoff-Chu)序列、M序列或正交Gold码序列等PN序列,或者通过计算机随机地生成的时间轴上的自相关特性陡峭的序列等。另外,ZAC序列也可以表示为作为实施循环移位的基础的序列这一意义上的“基本序列(base sequence)”和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index)的组。另外,二次扩频中,只要是相互正交的序列或者可视为相互大致正交的序列,就可以将任意的序列用作正交码序列。例如,二次扩频中,能够使用沃尔什序列或傅立叶序列等作为正交码序列。在以上的说明中,通过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和正交码序列的序列号定义了响应信号的资源(例如PUCCH资源)。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基站300在进行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时必定使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即,如果基站300在进行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时使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的频度远远大于进行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时使用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频度,则上述式(1)、(2)成立,因此能够得到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效果。
这里,总结上述实施方式1至3共同的特征。在实施方式1至3中,终端根据以下的响应信号发送规则来发送束响应信号。在该响应信号发送规则中,由终端中的多个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是否成功和与多个下行线路数据有关的差错检测结果规定的接收状况模式候补、PUCCCH资源以及相位点的对进行了关联。具体而言,发生几率最高的接收状况模式和第1PUCCH区域的资源关联,另一方面,发生几率最低的接收状况模式与至少一部分不同于第1PUCCH区域的第2PUCCH区域的资源进行了关联。该第1PUCCH区域的资源,在实施方式1以及2中是与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进行了关联的资源,在实施方式3中是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进行了关联的资源。
由此,能够使束响应信号映射到第2PUCCH区域的频度小于映射到第1PUCCH区域的频度。并且,由于能够将束响应信号映射到第2PUCCH区域中的频度抑制得小,因此能够防止码间干扰的增加,并且增大第2PUCCH区域的复用度而导致第2PUCCH区域的开销增加抑制到最小限度。
(其他实施方式)
(1)在实施方式1至3中,着眼于在终端侧对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失败的可能性较低的情况,在实施方式3中,还着眼于基站对于终端进行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频度低的情况,尽量提高PUCCH区域1(或a)的资源的使用几率,而且尽量降低PUCCH区域2(或b)的资源的使用频度。但是,即使通过将PUCCH区域1(或a)的资源的使用几率和PUCCH区域2(或b)的资源的使用几率之差抑制为大约数倍的映射,也能得到同样效果。
以实施方式3为例进行说明。如果将对优先下行单位频带的响应信号为ACK、NACK、DTX的几率分别假定为89%、10%、1%、将对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响应信号为DTX、ACK、NACK的几率分别假定为90%、9%、1%,则图12中的PUCCH区域b的资源的使用几率为1%左右。即,PUCCH区域b的资源的使用几率和PUCCH区域a的资源的使用频度之差过大。因此,如图13所示,通过将ACK/ACK、或NACK/DTX等发生频度高的接收状况模式转移到PUCCH区域b的资源中,从而将PUCCH区域a的资源和PUCCH区域b的资源的使用频度之差抑制为数倍以内的映射也是有用的。即,在将接收状况模式中发生几率最高的ACK/DTX映射到PUCCH区域a的资源中的条件下,能够进行以下应用:将其他的接收状况模式映射到多个PUCCH区域中的任一区域,以便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同时使PUCCH区域的使用频度之差的均衡为最合适。对于实施方式1以及2的情况,使该PUCCH区域间的使用频度均衡最合适也是有用的。
(2)在实施方式1以及2中,说明了对于包含基本PUCCH资源的基本区域和包含追加PUCCH资源的追加区域,独立地决定单位时间频率资源内的最大码复用可能数,而且基本区域的最大码复用可能数小于追加区域的最大码复用可能数的情况。即,在追加区域的单位时间频率资源内比在基本区域的单位时间频率资源内准备了更多的能够放入PUCCH信号的盒(即,PUCCH资源)的数量。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基本区域的最大码复用可能数实质上小于追加区域的最大码复用可能数即可。
例如,即使对于基本区域和追加区域,将在作为循环移位量可用的位置中利用的位置数设定为相同,在以下条件(a)~(c)都满足的情况下,所估计的基本区域内的最大码复用数实质上小于追加区域的最大码复用数。
(a)基本区域内的PUCCH资源与基本单位频带的CCE一对一地关联,根据“终端接收到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所占用的CCE号决定PUCCH使用资源。即,PUCCH资源被暗示(Implicit)地通知。
(b)对于追加区域内的PUCCH资源,从基站向终端明确地(Explicit)通知应使用的资源号。
(c)有时一个L1/L2CCH占用多个CCE,而且一个L1/L2CCH通知一个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信息。
通过满足全部这些条件(a)~(c),从而所估计的基本区域内的最大码复用数实质上小于追加区域的最大码复用数的原因如下。即,在追加区域中,基站能够将全部的PUCCH资源分配给不同的终端,另一方面,在基本区域中,尽管一个L1/L2CCH占用多个CCE,但仅在一个的下行线路数据的通知中被使用,一部分的CCE未使用。这种状况CCE不仅在用于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发送,而且还在用于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情况下,更加明显,所述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用于通知来自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中应使用的上行线路资源。另外,对于实施方式3的、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进行了关联的PUCCH区域以及与优先下行单位频带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进行了关联的PUCCH区域,也能够与上述基本区域以及追加区域同样处理。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对于终端构成的非对称载波聚合中的单位频带组中包含两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单位频带组中也可以包含三个以上的下行单位频带。在该情况下,与各个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PUCCH区域分别定义。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对于终端构成的非对称载波聚合中的单位频带组中仅包含一个上行单位频带,基本PUCCH资源和追加PUCCH资源包含在同一上行单位频带中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单位频带组中包含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并且基本PUCCH资源和追加PUCCH资源定义在不同的上行单位频带中。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仅说明了非对称载波聚合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对数据发送设定了对称载波聚合的情况。总之,只要是在终端的单位频带组包含的上行单位频带中定义了多个PUCCH区域、根据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是否成功的状况,决定使用哪个PUCCH区域中的PUCCH资源的情况,就能够适用本发明。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基站的控制单元(101、301)进行控制以将下行线路数据和对该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映射到同一下行单位频带,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即使下行线路数据和对该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被映射到另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只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和下行线路数据的对应关系明确,不一定需要下行线路数据和对该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被映射到同一下行单位频带。在该情况下,在终端侧,将PUCCH资源作为与“对通过对应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不限于与下行线路数据存在于同一下行单位频带中)所占用的资源(CCE)”进行了关联的PUCCH资源来寻求。
(7)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ZAC序列在作为实施循环移位处理的基础的序列的意义上,有时也称为“基本序列(Base sequence)”。
另外,沃尔什序列有时也称为沃尔什码序列(Walsh code sequence)。
(8)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终端侧的处理顺序,说明了在一次扩频、IFFT变换之后进行二次扩频的情况。但是,这些处理的顺序并不限于此。即,一次扩频、二次扩频都是乘法处理,因此只要在一次扩频处理的后级存在IFFT处理,则无论二次扩频处理的位置在哪里都可以得到等效的结果。
(9)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扩频单元进行使序列与某个信号相乘的处理,因此有时也称为乘法单元。
(10)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硬件来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一个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009年6月19日提交的特愿第2009-146592号的日本专利申请以及2009年11月2日申请的特愿第2009-252051号的日本专利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作为在使用了上行单位频带以及与上行单位频带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通信中适用ARQ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响应信号的传输特性劣化并能够将上行控制信道的开销增加抑制到最小限度的装置和方法是有用的。

Claims (10)

1.终端装置,使用由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终端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接收通过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内的至少一个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
循环冗余校验单元,检测所接收的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有无接收差错;
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循环冗余校验单元得到的差错检测结果确定的接收状况模式,决定使用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基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1区域以及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追加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2区域中的哪一区域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在发生几率高的接收状况模式的情况下,使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1区域的资源发送所述束响应信号,在发生几率低的接收状况模式的情况下,使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2区域的资源发送所述束响应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1区域以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2区域分别包含由规定数的构成资源形成的资源块,
关于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映射所述束响应信号的资源数,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2区域所包含的资源块中的资源数多于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1区域的资源块中的资源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包括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通过下行单位频带即基本单位频带而被发送,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1区域的资源是与所述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关联的资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1区域的资源是与优先于其他下行单位频带被分配给下行线路数据的优先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关联的资源。
5.终端装置,使用由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进行通信,
所述终端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其接收通过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内的至少一个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内的至少一个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
循环冗余校验单元,检测所接收的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有无接收差错;
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循环冗余校验单元得到的差错检测结果以及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是否成功所确定的接收状况模式,使用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基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1区域以及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追加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2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
6.重发控制方法,其用于使用由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下行线路数据接收步骤,接收通过包含在单位频带组中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内的至少一个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
差错检测步骤,检测所接收的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有无接收差错;以及
响应控制步骤,根据由在所述差错检测步骤中得到的差错检测结果确定的接收状况模式,决定使用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基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1区域以及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追加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2区域中的哪一区域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在发生几率高的接收状况模式的情况下,使用所述单位频带组所包含的上行单位频带中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1区域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在发生几率低的接收状况模式的情况下,使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2区域的资源发送所述束响应信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重发控制方法,
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1区域以及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2区域分别包含由规定数的构成资源形成的资源块,
关于所述响应控制步骤能够映射所述束响应信号的资源数,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2区域所包含的资源块中的资源数多于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1区域的资源块中的资源数。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重发控制方法,
包括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广播信道信号通过下行单位频带即基本单位频带而被发送,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1区域的资源是与所述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关联的资源。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重发控制方法,
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1区域的资源是与优先于其他下行单位频带被分配给下行线路数据的优先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关联的资源。
10.重发控制方法,其用于使用由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构成的单位频带组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通过所述多个单位频带组所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内的至少一个下行数据信道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内的至少一个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步骤;
检测所接收的所述下行线路数据有无接收差错的步骤;以及
根据由所述检测差错的步骤得到的差错检测结果以及所述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接收是否成功所确定的接收状况模式,使用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基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1区域以及上行控制信道的包含追加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第2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资源发送束响应信号的步骤。
CN201080027057.0A 2009-06-19 2010-06-18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Active CN1024612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20653.2A CN104301076B (zh) 2009-06-19 2010-06-18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6592 2009-06-19
JP2009-146592 2009-06-19
JP2009252051 2009-11-02
JP2009-252051 2009-11-02
PCT/JP2010/004099 WO2010146879A1 (ja) 2009-06-19 2010-06-18 端末装置および再送制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20653.2A Division CN104301076B (zh) 2009-06-19 2010-06-18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1245A CN102461245A (zh) 2012-05-16
CN102461245B true CN102461245B (zh) 2014-11-12

Family

ID=4335620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7057.0A Active CN102461245B (zh) 2009-06-19 2010-06-18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CN201410520653.2A Active CN104301076B (zh) 2009-06-19 2010-06-18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20653.2A Active CN104301076B (zh) 2009-06-19 2010-06-18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15)

Country Link
US (9) US9136985B2 (zh)
EP (4) EP3293999B1 (zh)
JP (2) JP5468070B2 (zh)
KR (1) KR101751675B1 (zh)
CN (2) CN102461245B (zh)
BR (1) BRPI1014497A2 (zh)
CA (1) CA2764652C (zh)
DE (1) DE202010018622U1 (zh)
ES (1) ES2739506T3 (zh)
HU (1) HUE043854T2 (zh)
MY (1) MY158826A (zh)
PL (1) PL3402108T3 (zh)
RU (1) RU2526840C2 (zh)
WO (1) WO2010146879A1 (zh)
ZA (1) ZA2011092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15132B (zh) 2009-04-21 2014-08-06 光学无线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WO2010146880A1 (ja) * 2009-06-19 2010-12-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再送制御方法
MY158826A (en) * 2009-06-19 2016-11-15 Sun Patent Trust Terminal device and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ES2755936T3 (es) 2009-08-07 2020-04-24 Sun Patent Trust Aparato de comunicación y procedimiento de control de retransmisión
KR20110066108A (ko) * 2009-12-10 2011-06-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동시에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중계기 장치 및 그 방법
JP5883248B2 (ja) * 2011-07-27 2016-03-09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GB2493917B (en) 2011-08-19 2016-04-06 Sca Ipla Holdings Inc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ulticast transmissions
JP6044901B2 (ja) 2012-05-11 2016-12-14 サン パテント トラスト 無線通信端末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6183618B2 (ja) * 2012-07-18 2017-08-23 サン パテント トラスト 端末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WO2014020851A1 (ja) * 2012-08-02 2014-02-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EP2916583B1 (en) * 2012-10-30 2020-07-0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reception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WO2015056947A1 (ko) * 2013-10-14 2015-04-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커버리지 개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080227B2 (en) * 2014-09-11 2018-09-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162874B (zh) * 2015-04-10 2021-10-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信息接收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08476059B (zh) * 2016-01-08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及系统
CN109478957A (zh) * 2017-05-04 2019-03-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0324130B (zh) * 2018-03-30 2021-08-24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Pucch资源的指示及确定方法、基站、终端、可读介质
US10772153B2 (en) * 2018-04-27 2020-09-08 Cavium,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wo-stage ACK/DTX detection
CN112385163B (zh) * 2018-05-11 2024-05-0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4040414A (zh) * 2021-10-09 2022-02-1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6513A (zh) * 2008-04-22 2008-10-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75877A (ko) * 2004-01-16 2005-07-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데이터 재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EP1944896A1 (en) * 2007-01-09 2008-07-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nfiguration of control channel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8153367A1 (en) * 2007-06-15 2008-12-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and acquiring ack/nack resource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350670B1 (ko) * 2007-08-14 2014-01-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Tdd에 기반한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WO2009037853A1 (ja) * 2007-09-21 2009-03-26 Panasonic Corporation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及び応答信号割当方法
JP2009146592A (ja) 2007-12-11 2009-07-02 Yazaki Corp 表面実装用コネクタ
JP2009252051A (ja) 2008-04-08 2009-10-29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1267253B (zh) * 2008-04-25 2014-04-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dtx的确认信息表示方法、ue和基站
CN101448332B (zh) * 2008-12-31 2011-12-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大带宽系统中上行控制信道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EP2409443A1 (en) 2009-03-18 2012-01-2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A method of scheduling data
CN101873706A (zh) * 2009-04-24 2010-10-27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在多载波系统中反馈确认/未确认消息的方法
MY158826A (en) * 2009-06-19 2016-11-15 Sun Patent Trust Terminal device and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US8995364B2 (en) 2009-07-16 2015-03-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in which a receiver transmit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S2755936T3 (es) 2009-08-07 2020-04-24 Sun Patent Trust Aparato de comunicación y procedimiento de control de retransmisión
US20110222491A1 (en) * 2010-03-09 2011-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control information with enhanced coverage in a wireless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6513A (zh) * 2008-04-22 2008-10-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TT.UL ACK/NACK transmission scheme for LTE-A.《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7 R1-091997》.2009, *
Panasonic.UL ACK/NACK transmission on PUCCH for carrier aggregation.《3GPP TSG-RAN WG1 Meeting #57 R1-091744》.2009, *
ZTE.Uplink 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LTE-Advanced.《TSG-RAN WG1 #57 R1-091702》.200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93999B1 (en) 2022-09-21
US10257822B2 (en) 2019-04-09
US20160028522A1 (en) 2016-01-28
HUE043854T2 (hu) 2019-09-30
RU2526840C2 (ru) 2014-08-27
US11310789B2 (en) 2022-04-19
US20200084755A1 (en) 2020-03-12
KR101751675B1 (ko) 2017-06-28
CN102461245A (zh) 2012-05-16
EP2445249A4 (en) 2017-06-28
US20190200329A1 (en) 2019-06-27
US20120092982A1 (en) 2012-04-19
US20170164341A1 (en) 2017-06-08
RU2011151390A (ru) 2013-07-27
ES2739506T3 (es) 2020-01-31
EP3402108B1 (en) 2019-05-22
US20160301507A1 (en) 2016-10-13
US20170359809A1 (en) 2017-12-14
MY158826A (en) 2016-11-15
EP3402108A1 (en) 2018-11-14
US9136985B2 (en) 2015-09-15
US20180302883A1 (en) 2018-10-18
US9641302B2 (en) 2017-05-02
US10028268B2 (en) 2018-07-17
PL3402108T3 (pl) 2019-11-29
BRPI1014497A2 (pt) 2019-04-30
JP2014096843A (ja) 2014-05-22
EP2445249A1 (en) 2012-04-25
DE202010018622U1 (de) 2018-12-20
WO2010146879A1 (ja) 2010-12-23
CN104301076A (zh) 2015-01-21
US9397809B2 (en) 2016-07-19
ZA201109233B (en) 2013-02-27
EP4087313B1 (en) 2024-01-10
JP5468070B2 (ja) 2014-04-09
CN104301076B (zh) 2018-01-12
KR20120032481A (ko) 2012-04-05
JP5647745B2 (ja) 2015-01-07
US10512071B2 (en) 2019-12-17
US20210022123A1 (en) 2021-01-21
US10827482B2 (en) 2020-11-03
US9756634B2 (en) 2017-09-05
CA2764652C (en) 2017-02-28
JPWO2010146879A1 (ja) 2012-12-06
CA2764652A1 (en) 2010-12-23
EP3293999A1 (en) 2018-03-14
EP4087313A1 (en) 2022-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1245B (zh)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CN102550074B (zh)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CN102474390B (zh) 终端装置及重发控制方法
CN102415132B (zh)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CN103081548A (zh) 终端、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CN103098405A (zh)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US20120087238A1 (en) Terminal device and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2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24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008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Patentee after: Sun patent hosting Co.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62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Address before: American New York

Patentee before: Sun patent hosting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