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4650A - 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14650A
CN102414650A CN2010800197062A CN201080019706A CN102414650A CN 102414650 A CN102414650 A CN 102414650A CN 2010800197062 A CN2010800197062 A CN 2010800197062A CN 201080019706 A CN201080019706 A CN 201080019706A CN 102414650 A CN102414650 A CN 102414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matrix
touch panel
cloth line
w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97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14650B (zh
Inventor
野泽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14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4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14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46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触摸面板包括具有第1检测电极并且具有透光性的第1基体、具有与第1检测电极对置的第2检测电极并且具有透光性的第2基体、与第1检测电极电连接的第1布线、和与第2检测电极电连接的第2布线,第1布线具有设置在第1基体上的第1布线电极、和按照与第1布线电极对置的方式设置在第2基体上的第1辅助电极,第1布线电极与第1辅助电极通过导电性粘合材料电连接。

Description

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显示画面上配置的、通过使用者利用手指或者触控笔等进行按压从而能够输入信息的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输入装置,已知有通过例如按压操作产生的电阻变化来检测输入坐标的触摸面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种触摸面板例如是如下构成:与由玻璃构成的第1基体对置配置了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构成的第2基体。在第1基体的内面(与第2基体的对置面)设置了由ITO构成的第1检测电极。另外,在第2基体的内面(与第1基体的对置面)设置了由ITO构成的第2检测电极。这里,在第1基体的内面设置了用于对第1检测电极施加电压的第1布线、和用于对第2检测电极施加电压的第2布线。另外,第2布线通过导电性粘合材料与第2检测电极电连接。
但是,对于触摸面板,为了降低起因于布线电阻较大而产生的施加电压的偏差,需要一定程度地将第1布线以及第2布线的至少一个布线的电阻抑制得较低。因此,对于上述现有触摸面板,需要一定程度地使布线的宽度变宽。因此,对于上述现有触摸面板,不能实现小型化。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2-412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而作,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能够一定程度地将布线电阻抑制得较低,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的一个形态包括:第1基体,其具有第1检测电极,并且具有透光性;第2基体,其具有与所述第1检测电极对置的第2检测电极,并且具有透光性;第1布线,其与所述第1检测电极电连接;和第2布线,其与所述第2检测电极电连接,所述第1布线具有:第1布线电极,其设置在所述第1基体上;和第2布线电极,其按照与所述第1布线电极对置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2基体上,其中,所述第1布线电极与所述第2布线电极通过导电性粘合材料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图1的箭头A方向向箭头B方向观察第1基体时的、该第1基体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从图1的箭头B方向向箭头A方向观察第2基体时的、该第2基体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
图4是沿图1中所示的剖切线I-I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1中所示的剖切线II-II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1中所示的剖切线III-III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1中所示的剖切线IV-IV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从图9的箭头A方向向箭头B方向观察第1基体时的、该第1基体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
图11是表示从图9的箭头B方向向箭头A方向观察第2基体时的、该第2基体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
图12是图10中所示的E1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图11中所示的E2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但是,以下所参照的各图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仅简单地示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构成部件中的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需要的主要部件的图。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可以具备本说明书所参照的各图中没有示出的任意构成部件。此外,各图中的部件的尺寸没有忠实地表现实际的构成部件的尺寸以及各部件的尺寸比率等。
[实施方式1]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摸面板X1是电阻膜方式的触摸面板,其具备第1基体10、以及第2基体20。另外,以下,在对第1基体10进行说明之前,对第2基体20进行说明。
第2基体20具备第2绝缘基体21、以及第2检测电极22。此外,第2基体20具有透光性以及可挠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透光性,是指具有对可见光的透过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基体20的俯视形状为大致矩形形状,但是不局限于此。
第2绝缘基体21担当支撑第2检测电极22的任务。此外,第2绝缘基体21采用在与其主面交叉的方向(例如,图1所示的箭头AB方向)上能够适当地使光透过的构成,并且采用具有充分的电绝缘性的构成。作为第2绝缘基体21的构成材料,可以列举玻璃或者塑料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但其中从高品质的观点出发优选玻璃。
第2检测电极22有助于与后述的第1基体10的第1检测电极12的接触点处的电位的检测,构成为使从一侧(本实施方式中是下方)入射的光向另一侧(本实施方式中是上方)透过。作为第2检测电极22的构成材料,可以列举具有透光性的导电部件。作为具有透光性的导电部件,可以列举ITO(Indium Tin Oxide)、ATO(Antimony Tin Oxide)、氧化锡、或者氧化锌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检测电极22形成在第2绝缘基体21的主面(下表面)上。
第1基体10具备第1绝缘基体11、以及第1检测电极12。此外,第1基体10具有透光性。此外,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对置配置。而且,在第1基体10的一部分设置了与未图示的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等进行电连接的区域即外部导通区域10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基体10的俯视形状为大致矩形形状,但是不局限于此。
第1绝缘基体11担当支撑第1检测电极12的任务。此外,第1绝缘基体11采用在与其主面交叉的方向(例如,图1所示的箭头AB方向)上能够适当地使光透过的构成,并且采用具有充分的电绝缘性的构成。作为第1绝缘基体11的构成材料,可以列举玻璃或者塑料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但其中从高品质的观点出发优选玻璃。
第1检测电极12有助于与第2基体20的第2检测电极22的接触点处的电位的检测,构成为使从一侧(本实施方式中是下方)入射的光向另一侧(本实施方式中是上方)透过。作为第1检测电极12的构成材料,可以列举与第2检测电极22相同的材料。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检测电极12形成在第1绝缘基体11的主面(上表面)上,在俯视下,其形成区域位于第2检测电极21的形成区域内。
此外,在第1基体10上设置有间隔物30、导电性粘合材料40、第1布线电极51a、52a、以及第2布线电极61a、62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物30仅设置在第1基体10的第1检测电极12上,但不限定于此,还可以设置在第1基体10的第1检测电极12上以及该第1检测电极12的周边部的第1绝缘基体11上。
间隔物30担当在使第1检测电极12与第2检测电极22在给定位置接触(输入信息)时,降低在该给定位置以外的区域第1检测电极12与第2检测电极22发生不要的接触的任务,由多个点状的间隔物构成。作为间隔物30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以列举热固化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从耐环境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热固化性树脂,从制造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作为热固化性树脂,例如可以列举环氧树脂系、不饱和聚酯系、尿素树脂系、黑树脂系(メラニン樹脂系:melanin resin)、或者酚醛树脂系。作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例如可以列举丙烯酸树脂系或者环氧树脂系。
各点状的多个间隔物在第1检测电极12上以大致一定间隔排列为矩阵状(行列状)。此外,点状的间隔物的构造,优选采用充分发挥第1检测电极12和第2检测电极22的不要的接触的降低功能并且难于视觉识别的构造。例如,这种间隔物能够通过使用了丙烯酸树脂或者环氧树脂等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或者热固化性树脂的丝网印刷、胶版印刷、光刻法等形成。
在俯视下,导电性粘合材料40以包围第1检测电极12的方式配置在第1基体10上。此外,导电性粘合材料40包括导电性粒子41和粘合材料42。导电性粒子41包括塑料球和覆盖该塑料球的表面的导电材料(例如,金或者镍等)。此外,作为粘合材料52,例如可以列举热固化性树脂等。导电性粘合材料40实现第2检测电极22、后述的第2布线电极61a、62a、以及第2辅助布线61b、62b的电导通,并且担当接合第1基体10和第2基体20的任务。
作为第1布线的第1布线电极51a、52a与第1基体10的第1检测电极12电连接。即,第1布线电极51a、52a是担当对第1检测电极12施加电压的任务的部件。第1布线电极51a的一个端部位于设置了导电性粘合材料40的区域40a(以下称为“粘合区域40a)的箭头D方向侧的端部区域,其他端部位于第1基体10的外部导通区域10a。此外,第1布线电极52a的一个端部位于粘合区域40a的箭头C方向侧以及D方向侧的端部区域,其他端部位于第1基体10的外部导通区域10a。
这里,如图3~图5所示,在第2基体20,在与第1布线电极51a相对置的部位设置有作为第1布线的第1辅助电极51b。即,第1辅助电极51b设置在第2基体20的第2绝缘基体21上,并且不与第2检测电极22电连接。此外,第1辅助电极51b通过导电性粘合材料40与第1布线电极51a电连接。第1辅助电极51b优选在粘合区域40a中沿位于该粘合区域40a的第1布线电极51a的整体而设置。后面叙述其理由。
此外,如图3所示,在第2基体20,在与第1布线电极52a相对置的部位设置有作为第1布线的第1辅助电极52b。即,第1辅助电极52b设置在第2基体20的第2绝缘基体21上,并且不与第2检测电极22电连接。此外,第1辅助电极52b通过导电性粘合材料40与第1布线电极52a电连接。第1辅助电极52b优选在粘合区域40a中沿位于该粘合区域40a的第1布线电极52a的整体而设置。
如此,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摸面板X1,设置在第1基体10上的第1布线电极51a、52a与按照与第1布线电极51a、52a相对置的方式设置在第2基体20上的第1辅助布线51b、52b,通过导电性粘合材料40而电连接。因此,与上述现有触摸面板相比,触摸面板X1能够某种程度地将第1布线电极51a、52a的电阻抑制得较低,并且能够某种程度地使第1布线电极51a、52a的宽度变窄。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辅助电极51b、52b在粘合区域40a中沿位于该粘合区域40a的第1布线电极51a、52a的整体而设置,所以能够跨第1布线电极51a、52a的整体而将电阻抑制得较低。
即,在上述现有触摸面板中,因为没有设置第1辅助电极,所以为了某种程度地将第1布线电极的电阻抑制得较低,需要某种程度地扩大第1布线电极的宽度。即,与上述现有触摸面板相比,触摸面板X1在某种程度地将第1布线电极的电阻抑制得较低的同时,能够实现小型化。
作为第2布线的第2布线电极61a、62a通过导电性粘合材料40与第2基体20的第2检测电极22电连接。即,第2布线电极61a、62a是担当对第2检测电极22施加电压的任务的部件。第2布线电极61a的一个端部位于粘合区域40a的箭头F方向侧的端部区域,其他端部位于第1基体10的外部导通区域10a。此外,第2布线电极62a的一个端部位于粘合区域40a的箭头F方向侧的端部区域,其他端部位于第1基体10的外部导通区域10a。
这里,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第2基体20,在与第2布线电极61a相对置的部位设置有作为第2布线的第2辅助电极61b。即,第2辅助电极61b的一部分设置在第2基体20的第2检测电极22上,并且与第2检测电极22电连接。此外,第2辅助电极61b通过导电性粘合材料40与第2布线电极61a电连接。第2辅助电极61b优选在粘合区域40a中沿位于该粘合区域40a的第2布线电极61a的整体而设置。
此外,如图3以及图6所示,在第2基体20,在与第2布线电极62a相对置的部位设置有作为第2布线的第2辅助电极62b。即,第2辅助电极62b的一部分设置在第2基体20的第2检测电极22上,并且与第2检测电极22电连接。此外,第2辅助电极62b通过导电性粘合材料40与第2布线电极62a电连接。第2辅助电极62b优选在粘合区域40a中沿位于该粘合区域40a的第2布线电极62a的整体而设置。
如此,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摸面板X1,设置在第1基体10上的第2布线电极61a、62a与按照与第2布线电极61a、62a对置的方式设置在第2基体20上的第2辅助布线61b、62b通过导电性粘合材料40电连接。因此,与上述现有触摸面板相比,触摸面板X1能够某种程度地将第2布线电极61a、62a的电阻抑制得较低的同时,使第2布线电极61a、62a的宽度某种程度地变窄。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辅助电极61b、62b在粘合区域40a中沿位于该粘合区域40a的第2布线电极61a、62a的整体而设置,所以能够跨第2布线电极61a、62a的整体而将电阻抑制得较低。
即,在上述现有触摸面板中,没有设置第2辅助电极,所以为了某种程度地将第2布线电极的电阻抑制得较低,需要使第2布线电极的宽度某种程度地变宽。即,与上述现有触摸面板相比,触摸面板X1能够在某种程度地将第2布线电极的电阻抑制得较低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中,说明了在第2基体20上设置了第1辅助电极51b、52b、以及第2辅助电极61b、62b这双方的示例,但是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在第2基体20上设置第1辅助电极51b、52b、以及第2辅助电极61b、62b中的任意一方。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若在第2基体20上设置第1辅助电极51b、52b、以及第2辅助电极61b、62b这双方,则能够将第1布线电极51a、52a、以及第2布线电极61a、62a这双方的电阻抑制得较低,所以优选。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布线电极51a、52a、第2布线电极61a、62a、第1辅助电极51b、52b、以及第2辅助电极61b、62b例如由硬质且可以获得高形状稳定性的金属薄膜构成。作为该金属薄膜,例如可以列举铝膜、铝合金膜、铬膜与铝膜的层叠膜、或者铬膜与铝合金膜的层叠膜。另外,作为上述的薄膜形成法,例如可以列举溅射法、蒸镀法、或者化学气相生长(CVD)法。
这里,第1辅助电极51b、52b优选由与第1布线电极51a、52a相同的材料构成。若第1辅助电极51b、52b由与第1布线电极51a、52a相同的材料构成,则第1辅助电极51b、52b的电阻率与第1布线电极51a、52a的电阻率变得大致相等。另外,为了进一步使第1辅助电极51b、52b的电阻率与第1布线电极51a、52a的电阻率相等,优选将第1辅助电极51b、52b的厚度与第1布线电极51a、52a的厚度设定为大致相同的厚度。因此,通过第1布线电极51a、52a和第1辅助电极51b、52b,能够平衡性良好地将电阻抑制得较低。另外,基于与此相同的理由,第2辅助电极61b、62b也优选由与第2布线电极61a、62a相同的材料构成。
此外,在第1基体10的外部导通区域10a的附近设置有密封材料70。密封材料70担当与导电性粘合材料40、第1基体10、以及第2基体20一起将触摸面板X1的内部空间S1密封的任务。内部空间S1通过封入用于维持第1基体10和第2基体20的相离状态的空气等而具有给定内压。这里,所谓给定内压,例如是指比大气压大的压力。即,从由设置密封材料70之前的第1基体10和第2基体20所形成的开口部向内部空间S1注入空气等而成为给定压力之后,通过利用密封材料70来密封该开口部从而构成触摸面板X1。
另外,如图7所示,优选在密封材料70附近设置支撑部件80。如此,能够抑制与第1基体10相对置的第2基体20的挠曲。即,能够抑制由与第1基体10相对置的第2基体20挠曲而产生的光的干涉所引起的同心圆状的干涉条纹(牛顿环)的发生。另外,支撑部件80还可以设置在密封材料70的附近以外的地方。
下面,对基于导电性粘合材料40进行的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的粘合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在第1基体10的上面的粘合区域40a涂敷导电性粘合材料40。由图1以及图2清楚地表现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粘合区域40a是包围第1检测电极12的区域。
然后,在对涂敷了导电性粘合材料40的第1基体10使第2基体20对位之后,通过导电性粘合材料40将第1基体10和第2基体20粘在一起,作成粘贴构造体。
然后,在相互接近的方向对所制作的构造体的第1基体10和第2基体20加压。通过第1基体10以及第2基体20使导电性粒子41变形,使得其弹性变形量或者纵横比变大,同时进行本实施方式中的加压,直到导电性粒子41与第1基体10以及第2基体20的双方抵接为止。
最后,一边维持给定加压状态,一边加热到粘合材料料42的固化温度从而使导电性粘合材料40固化。
如以上所述,粘合第1基体10和第2基体20,作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摸面板X。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Y1的一例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显示装置Y1具备上述触摸面板X1和液晶显示装置Z1。
液晶显示装置Z1具备液晶显示面板100、背光灯101、以及框体102。
背光灯101具备光源101a、以及导光板101b。光源101a是担当向导光板101b射出光的任务的部件,例如,由LED(Light Emitting Diode)构成。另外,也可以代替LED,而采用冷阴极荧光灯(CFL)、卤素灯、氙气灯、EL(Electro-Luminescence)。导光板101b跨越液晶显示面板100的整个下面,是担当用于大致均匀地引导来自光源101a的光的任务的部件。
框体102担当容纳液晶显示面板100以及背光灯101的任务,具有上侧框体102a以及下侧框体102b。作为框体102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以列举树脂、或者不锈钢或铝等金属。
这里,触摸面板X1与液晶显示装置Z1通过两面胶带90粘合。即,按照触摸面板X1中的第1基体10或者第2基体20的主面与液晶显示面板100的主面相对置配置的方式通过两面胶带90来粘合触摸面板X1和液晶显示装置Z1。另外,触摸面板X1与液晶显示装置Z1的固定方法中所使用的固定用部件不局限于两面胶带90,例如,可以是热固化性树脂以及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粘合部件、或者在物理上将触摸面板X1和液晶显示装置Z1进行固定的固定构造体。
如此,对于触摸面板X1,能够一边透视液晶显示装置Z1的液晶显示面板100,一边通过对触摸面板X1的表面进行按压操作来输入各种信息。另外,还可以给予触摸面板X1如下功能:在输入各种信息时,对输入了信息的使用者给予振动(碰击感)。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在触摸面板X1的第1基体10的下面具备一个或多个压电元件,在检测到由按压操作产生的给定负荷时,使该压电元件以给定频率振动。
上述显示装置Y1例如可以配置在移动电话或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等便携式终端装置、电子记事本、个人计算机、复印机、或者游戏用终端装置等各种电子设备中。
另外,在上述中,说明了粘合触摸面板X1的显示面板是液晶显示面板100的示例,但是不限定于此。即,安装触摸面板X1的显示面板也可以是CRT、等离子体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无机EL显示器、LED显示器、荧光显示管、场致发射显示器、或者表面电场显示器等。
[实施方式2]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摸面板X2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表示从图9的箭头A方向向箭头B方向观察第1基体10时的该第1基体10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图11是表示从图9的箭头B方向向箭头A方向观察第2基体20时的该第2基体20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另外,在图9~图11中,针对具有与图1~图3同样的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9所示,在触摸面板X2中,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的间隔随着从俯视下的第1基体10的中心100向第1基体10的端部101而变窄。即,触摸面板X2与触摸面板X1相比,设置了第1检测电极12以及第2检测电极22的区域的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之间的间隔膨胀。于是,设置了第1检测电极12以及第2检测电极22的区域中的光路长变大,所以在该区域中牛顿环的发生被抑制。因为牛顿环的发生被抑制,所以在液晶显示装置Z1中具备触摸面板X2的情况下,液晶显示面板100的可见性提高。另外,通过在设置了第1检测电极12以及第2检测电极22的区域中的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的间隔内注入气体从而使该间隔内的压力上升,从而可以使该区域中的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的间隔膨胀。
此外,在触摸面板X2中,在第1基体10上设置了第1布线电极151a、152a、以及第2布线电极161a、162a。
图12是图10中所示的E1的部分放大图。如图12所示,第1布线电极151a的一部分在俯视下形成为梳齿状。此外,第2布线电极161a的一部分在俯视下形成为梳齿状。即,在第1布线电极151a中形成为梳齿状的部位具有主干布线1511a、和从该主干布线1511a向触摸面板X2的内侧(第1检测电极12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1512a。此外,在第2布线电极161a中形成为梳齿状的部位具有主干布线1611a、和从该主干布线1611a向触摸面板X2的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1612a。也就是说,按照隔着给定缝隙S2交替配置第1布线电极151a的突出部1512a和第2布线电极161a的突出部1612a的方式,第1布线电极151a和第2布线电极161a相互咬合。
此外,在触摸面板X2中,在第2基体20上与第1布线电极151a、152a相对置的部位设置有第1辅助电极151b、152b。此外,在第2基体20上,在与第2布线电极161a、162a相对置的部位设置有第2辅助电极161b、162b。
图13是图11中所示的E2的部分的放大图。如图13所示,第1辅助电极151b的一部分在俯视下形成为梳齿状。此外,第2辅助电极161b的一部分在俯视下形成为梳齿状。即,在第1辅助电极151b中形成为梳齿状的部位具有主干布线1511b、和从该主干布线1511b向触摸面板X2的内侧(第2检测电极22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1512b。此外,在第2辅助电极161b中形成为梳齿状的部位具有主干布线1611b、和从该主干布线1611b向触摸面板X2的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1612b。也就是说,按照隔着给定缝隙S2交替配置第1辅助电极151b的突出部1512b、第2辅助电极161b的突出部1612b的方式,第1辅助电极151b和第2辅助电极161b相互咬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0以及图11中所示的K1的部分,第1布线电极151a、第2布线电极161a、第1辅助电极151b、以及第2辅助电极161b在俯视下形成为梳齿状。对于这以外的部分,没有形成为梳齿状。
另外,若第1布线电极151a、第2布线电极161a、第1辅助电极151b、以及第2辅助电极161b在俯视下形成为梳齿状,则对其具体的形状不进行特别限定。例如,突出部可以在俯视下为半圆状,也可以为三角形状。此外,隔着给定缝隙S2配置向触摸面板X2的内侧突出的一个突出部和向触摸面板X2的外侧突出的一个突出部这样的情况也意味着这里所说的“相互咬合”。
如此,如上所述,触摸面板X2的第1布线电极151a、第2布线电极161a、第1辅助电极151b、以及第2辅助电极161b在俯视下形成为梳齿状,所以具有如下效果。即,按照导电性粘合材料40中所包含的导电性粒子41与第2布线电极161a以及第2辅助电极161b充分接触的方式,该导电性粒子41发生变形(挤压),由此第2布线电极161a和第2辅助电极161b电连接。据此,可以通过第2布线电极161a以及第2辅助电极161b对第2检测电极22施加期望的电压,对第2检测电极22的电特性得到提高。
具体而言,与存在于第2布线电极161a的主干布线1611a与第2辅助电极161b的主干布线1611b之间的导电性粒子41相比,存在于第2布线电极161a的突出部1612a与第2辅助电极161b的突出部1612b之间的导电性粒子41更容易充分地发生变形。即,这是因为:突出部1612a、1612b从主干布线1611a、1611b向触摸面板X2的外侧突出,并且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的间隔随着从俯视下的第1基体10的中心100向第1基体10的端部101而变窄。也就是说,因为突出部1612a、1612b处的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的间隔比主干布线1611a、1611b处的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的间隔窄。因此,在第2布线电极161a的突出部1612a与第2辅助电极161b的突出部1612b之间,可以可靠地实现导通。因此,触摸面板X2能够抑制牛顿环的发生的同时提高电特性。
此外,第1布线电极151a和第2布线电极161a隔着给定缝隙S2相互咬合,第1辅助电极151b和第2辅助电极161b隔着给定缝隙S2相互咬合。因此,能够将第1布线电极151a以及第2布线电极161a的电阻抑制得较低的同时实现触摸面板X2的小型化。
另外,优选在第1布线电极151a中形成为梳齿状的部位、以及在第2布线电极161a中形成为梳齿状的部位的至少一个部位中设置窗部M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第1布线电极151a的突出部1512a、以及第2布线电极161a的突出部1612a设置了窗部M1。于是,例如,通过窗部M1能够目视确认导电性粒子41的变形情况(挤压情况)。针对导电性粒子41的变形情况不好的触摸面板X2,例如,在出库之前就能够了解存在该触摸面板X2。因此,能够在事前抑制不良品的出库。这里,窗部M2的形状不做特别限定,但是在实施方式中窗部M2形成为俯视下大致矩形形状。
另外,在上述中,作为触摸面板X1、X2,以电阻膜方式的触摸面板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即,作为触摸面板X1、X2,还可以是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表面声波方式的触摸面板、红外线方式的触摸面板、或者电磁感应方式的触摸面板。
此外,在上述中,对于具备触摸面板X1的显示装置Y1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采用触摸面板X2来代替触摸面板X1。
此外,在触摸面板X1、X2中,还可以在第1基体10以及第2基体20的至少一方进一步配置实施了防眩处理或者防反射涂层处理的薄膜。根据这种构成,能够降低外部光线反射。
而且,触摸面板X1、X2的绝缘基体11、21可以置换为相位差薄膜、偏光膜、实施了防眩处理或者防反射涂层处理的薄膜中的任意一种。
即,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也就是说,组合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了适当变更的技术手段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符号说明
X1、X2  触摸面板
Y1  显示装置
10  第1基体
12  第1检测电极
20  第2基体
22  第2检测电极
40  导电性粘合材料
51a、52a   第1布线电极(第1布线)
151a、152a 第1布线电极(第1布线)
51b、52b   第1辅助电极(第1布线)
151b、152b 第1辅助电极(第1布线)
61a、62a   第2布线电极(第2布线)
161a、162a 第2布线电极(第2布线)
61b、62b   第2辅助电极(第2布线)
161b、162b  第2辅助电极(第2布线)
80   支撑部件
100  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
M1   窗部

Claims (16)

1.一种触摸面板,包括:
第1基体,其具有第1检测电极,并且具有透光性;
第2基体,其具有与所述第1检测电极对置的第2检测电极,并且具有透光性;
第1布线,其与所述第1检测电极电连接;和
第2布线,其与所述第2检测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1布线具有:
第1布线电极,其设置在所述第1基体上;和
第1辅助电极,其按照与所述第1布线电极对置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2基体上,
所述第1布线电极与所述第1辅助电极通过导电性粘合材料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第1辅助电极,在设置有所述导电性粘合材料的区域中沿位于该区域的所述第1布线电极的整体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第1辅助电极由与所述第1布线电极相同的材料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第2布线具有:
第2布线电极,其设置在所述第1基体上;和
第2辅助电极,其按照与所述第2布线电极对置的方式,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2基体的所述第2检测电极上,
所述第2布线电极与所述第2辅助电极通过导电性粘合材料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第2辅助电极,在设置有所述导电性粘合材料的区域中沿位于该区域的所述第2布线电极的整体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第2辅助电极由与所述第2布线电极相同的材料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第1基体与所述第2基体的间隔随着从俯视下的所述第1基体的中心向所述第1基体的端部而变窄,
在俯视下,所述第1布线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第2布线电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梳齿状,
在俯视下,所述第1布线电极的形成为梳齿状的部位与所述第2布线电极的形成为梳齿状的部位隔着给定缝隙相互咬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与在所述第1布线电极中形成为梳齿状的部位对置的所述第1辅助电极的部位,在俯视下形成为梳齿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与在所述第2布线电极中形成为梳齿状的部位对置的所述第2辅助电极的部位,在俯视下形成为梳齿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在所述第1布线电极中形成为梳齿状的部位、以及在所述第2布线电极中形成为梳齿状的部位的至少一个部位中设置有窗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在所述第1基体与所述第2基体之间设置有支撑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第1布线以及所述第2布线由金属薄膜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金属薄膜是铝膜、铝合金膜、铬膜与铝膜的层叠膜、或者铬膜与铝合金膜的层叠膜。
14.一种触摸面板,包括:
第1基体,其具有第1检测电极,并且具有透光性;
第2基体,其具有与所述第1检测电极对置的第2检测电极,并且具有透光性;
第1布线,其与所述第1检测电极电连接;和
第2布线,其与所述第2检测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2布线具有:
第2布线电极,其设置在所述第1基体上;和
第2辅助电极,其按照与所述第2布线电极对置的方式,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2基体的所述第2检测电极上,
所述第2布线电极与所述第2辅助电极通过导电性粘合材料电连接。
15.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和
与所述输入装置对置配置的显示面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面板是液晶显示面板。
CN201080019706.2A 2009-05-11 2010-04-20 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146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14237 2009-05-11
JP2009114237 2009-05-11
JP2009-152595 2009-06-26
JP2009152595 2009-06-26
PCT/JP2010/056989 WO2010131551A1 (ja) 2009-05-11 2010-04-20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4650A true CN102414650A (zh) 2012-04-11
CN102414650B CN102414650B (zh) 2014-11-26

Family

ID=43084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970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14650B (zh) 2009-05-11 2010-04-20 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03827B2 (zh)
EP (1) EP2431845B1 (zh)
JP (1) JP5343090B2 (zh)
CN (1) CN102414650B (zh)
WO (1) WO201013155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4245A (zh) * 2015-09-25 2018-04-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和使用其的显示装置
CN110660324A (zh) * 2018-06-29 2020-01-07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用于制造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09752889B (zh) * 2019-03-26 2021-01-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56782B1 (ko) * 2010-08-03 2012-06-1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패널
TWI411842B (zh) * 2010-12-29 2013-10-11 Au Optronics Corp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US20130335211A1 (en) * 2011-02-24 2013-12-19 Kyocera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JP2012247895A (ja) * 2011-05-26 2012-12-13 Alps Electric Co Ltd 入力装置及び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501907B1 (ko) * 2011-11-07 2015-03-12 오지 홀딩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정전 용량식 터치 패널이 형성된 표시 장치, 정전 용량식 터치 패널
CN102830840B (zh) * 2012-08-14 2015-12-02 魅族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组件及使用该触摸屏组件的终端
EP2952940B1 (en) * 2013-02-01 2019-05-2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Display panel with pressing sen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pressing input function
CN103294312B (zh) * 2013-05-15 2016-04-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电容式触摸屏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4615318A (zh) * 2015-01-23 2015-05-1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及具有该触摸屏的终端
JP6585404B2 (ja) * 2015-07-10 2019-10-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CN105739788B (zh) * 2016-03-11 2019-06-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
JP6786245B2 (ja) * 2016-04-07 2020-11-18 ソニー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CN105955534B (zh) * 2016-05-09 2018-09-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KR102538876B1 (ko) * 2016-08-04 2023-06-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2019046009A (ja) * 2017-08-31 2019-03-2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TWI813164B (zh) * 2022-01-28 2023-08-21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裝置以及使用該觸控裝置的控制系統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5054A (zh) * 2000-05-17 2001-12-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屏幕输入型显示装置
CN1333477A (zh) * 2000-06-28 2002-01-3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触摸板,制造这种触摸板的方法,以及使用这种触摸板的屏幕输入型显示装置
CN1918538A (zh) * 2003-12-15 2007-02-21 3M创新有限公司 线束和结合了该线束的触摸传感器
US20080079697A1 (en) * 2006-08-01 2008-04-03 Dong-Ju Lee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90096763A1 (en) * 2007-10-16 2009-04-16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oration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with input function,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7276A (ja) 1995-06-29 1997-01-17 Inaba Gomme Kk 感圧センサー
EP1190374B1 (en) * 1999-06-17 2003-05-02 Nissha Printing Co., Ltd. High-reliability touch panel
JP3785936B2 (ja) * 2000-11-07 2006-06-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815313B2 (ja) * 2001-12-04 2006-08-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折り返し試験方法
JP2003196030A (ja) 2001-12-28 2003-07-11 Kawaguchiko Seimitsu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
JP4448409B2 (ja) * 2004-08-31 2010-04-07 株式会社翔栄 タッチパネル
MX2008010073A (es) * 2006-02-09 2008-10-17 Nissha Printing Aparato electronico con panel de proteccion.
JP5161594B2 (ja) 2007-05-24 2013-03-13 グンゼ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TWI390438B (zh) * 2007-08-30 2013-03-21 Kyocera Corp Touch panel and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JP2010066856A (ja) * 2008-09-09 2010-03-25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タッチパネル、このタッチパネルを備えた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5054A (zh) * 2000-05-17 2001-12-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屏幕输入型显示装置
CN1333477A (zh) * 2000-06-28 2002-01-3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触摸板,制造这种触摸板的方法,以及使用这种触摸板的屏幕输入型显示装置
CN1918538A (zh) * 2003-12-15 2007-02-21 3M创新有限公司 线束和结合了该线束的触摸传感器
US20080079697A1 (en) * 2006-08-01 2008-04-03 Dong-Ju Lee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90096763A1 (en) * 2007-10-16 2009-04-16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oration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with input function,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4245A (zh) * 2015-09-25 2018-04-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和使用其的显示装置
CN107924245B (zh) * 2015-09-25 2021-06-2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和使用其的显示装置
CN110660324A (zh) * 2018-06-29 2020-01-07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用于制造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09752889B (zh) * 2019-03-26 2021-01-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43090B2 (ja) 2013-11-13
US20120050201A1 (en) 2012-03-01
US8803827B2 (en) 2014-08-12
CN102414650B (zh) 2014-11-26
EP2431845A1 (en) 2012-03-21
EP2431845B1 (en) 2017-08-02
EP2431845A4 (en) 2014-01-01
JPWO2010131551A1 (ja) 2012-11-01
WO2010131551A1 (ja) 2010-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4650B (zh) 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JP6706239B2 (ja) タッチ入力装置
EP3076274B1 (en) Mobile phone with touch input display
US8115751B2 (en) Capacitive touch sensing assembly
CN102138120B (zh) 传感器装置以及信息处理设备
CN101320310B (zh) 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US20160320899A1 (en) Pressure detector and touch panel provided with pressure detector
US20090236151A1 (en) Touch Panel Device
CN102736810A (zh) 输入装置
CN102087568A (zh)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7538287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2450778B1 (en) Coordinate input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coordinate input function
JP2010079791A (ja) 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110205183A1 (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EP2273356B1 (en) Multi-touch detecting method for detecting locations of touched points on a touch panel
US20100000803A1 (en) Capacitive touch panel with x and y axis traces
EP3376353B1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force touch function and driving method
KR20160053919A (ko) 센서 장치, 입력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US20120255850A1 (en) Touch panel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touch panel
KR20040042486A (ko) 표시장치용 터치 패널
US20120061017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US8400421B2 (en) Touch panel and multi-touch detecting method thereof
JP2015069228A (ja)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およびタッチ位置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CN106527781B (zh) 三维触控装置
JP454503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26

Termination date: 201804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