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8399B - 烷基取代脂环二酐化合物及由其制备的聚酰亚胺 - Google Patents

烷基取代脂环二酐化合物及由其制备的聚酰亚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8399B
CN102408399B CN201110230928.5A CN201110230928A CN102408399B CN 102408399 B CN102408399 B CN 102408399B CN 201110230928 A CN201110230928 A CN 201110230928A CN 102408399 B CN102408399 B CN 1024083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kyl
vinylbenzene
polyimide
maleic anhydride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309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8399A (zh
Inventor
杨士勇
郭远征
宋海旺
刘金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riority to CN20111023092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0839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083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83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83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83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Forming Nitrogen-Containing Linkag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烷基取代脂环二酐化合物及由其制备的聚酰亚胺。该聚酰亚胺的结构通式如式III所示。该聚合物是以含烷基取代基的脂环二酐化合物以及芳香族二胺化合物为原料,通过两步化学酰亚胺法制备的。本发明提供的聚酰亚胺同时含有脂环成分以及芳香成分,此外还含有柔性醚链节,对于提高该材料的耐热稳定性、光学透明性以及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具有重要作用。该材料可作为液晶取向膜用于TFT-LCD等光电器件的装配。此外,还可作为涂层应用于光纤通讯、太阳电池等领域中。

Description

烷基取代脂环二酐化合物及由其制备的聚酰亚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性聚酰亚胺材料领域,涉及一种烷基取代脂环二酐化合物及由其制备的聚酰亚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含有脂环结构的聚酰亚胺(PI)薄膜在光电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传统的全芳香PI薄膜不同,脂环PI薄膜兼具优良的光学透明性、高尺寸稳定性、低介电常数等特性,因此近年来在液晶显示、太阳电池、光纤通讯等先进光电领域中均得到了广泛的研究(Matsumoto T,et al.Alicyclic polyimides-a colorless and thermallystable polymer for optoelectronic devices.J Phys:Conf ser,2009,187:012005)。
尽管脂环PI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其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用于合成脂环PI的脂环二酐单体的合成工艺通常较为复杂,商业化品种很少,价格昂贵,直接造成了脂环PI的高成本。另一方面,十分有限的商业化脂环二酐品种也直接造成了脂环PI难以像芳香族PI那样广泛地进行分子设计和结构改性。最后,虽然大部分脂环PI的光学性能较芳香PI优异,但其耐热稳定性却相对较差。上述缺陷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脂环PI的应用。例如,日本专利JP 2003-192685报到了一种脂环二酐单体,1,2,3,4-环丁烷四酸二酐(CBDA)的制备工艺。该工艺采用顺丁烯二酸酐作为原料,通过光照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该反应条件由于受光源波长、辐照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难以实现批量化。日本专利JP1991-001313及其引用文件报到了一种脂环二酐,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二酐(TCA-AH)的制备工艺。该工艺以双环戊二烯为起始原料,经过水解、硝酸高温氧化、脱水等工艺最终制得目标化合物,反应条件十分苛刻。虽然目前基于CBDA或TCA-AH二酐单体的PI均已经商业化,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中广泛用作液晶取向剂,但由于上述单体的成本较高,造成目前PI取向剂的价格十分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烷基取代脂环二酐化合物及由其制备的聚酰亚胺。
本发明提供的烷基取代脂环二酐化合物,其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11
(式I)
所述式I结构通式中,R1为-H或-CH3;R2为-H或通式为-CmH2m+1的烷基取代基,m为1~16,优选m为1~10,具体可为1-4。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式I所示化合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一氧化氮气体的催化作用下,将4-烷基取代苯乙烯与烷基取代顺丁烯二酸酐在阻聚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完毕后降温加入乙腈溶解,溶解完毕后再加入甲苯,冷却析出得到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
上述方法中,所述4-烷基取代苯乙烯选自苯乙烯、4-甲基苯乙烯、4-乙基苯乙烯、4-丙基苯乙烯、4-异丁基苯乙烯、4-叔丁基苯乙烯、4-戊基苯乙烯、4-己基苯乙烯、4-庚基苯乙烯、4-辛基苯乙烯、4-壬基苯乙烯、4-癸基苯乙烯、4-十一烷基苯乙烯、4-十二烷基苯乙烯、4-十三烷基苯乙烯、4-十四烷基苯乙烯、4-十五烷基苯乙烯和4-十六烷基苯乙烯中的至少一种,优选4-甲基苯乙烯;
所述烷基取代顺丁烯二酸酐选自顺丁烯二酸酐、马来酸酐、甲基顺丁烯二酸酐中的至少一种,优选顺丁烯二酸酐;
所述阻聚剂为酚类化合物,所述酚类化合物选自对苯二酚、间苯二酚、2-甲基对苯二酚、2,5-二甲基对苯二酚、2,5-二特丁基对苯二酚和2,5-二叔丁基对苯二酚中的至少一种,优选2,5-二叔丁基对苯二酚;
所述4-烷基取代苯乙烯、所述烷基取代顺丁烯二酸酐与所述阻聚剂的投料摩尔比为1~2.5∶1∶0.0005~0.005,优选1.5~2.0∶1∶0.001~0.002;
所述反应步骤中,温度为70℃~150℃,优选90~125℃,具体可为115-120℃,反应时间为5~20小时,优选10~15小时。
本发明提供的聚酰亚胺,其结构通式如式III所示,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21
(式III)
所述式III结构通式中,R1为-H或-CH3;R2为通式为-CmH2m+1的烷基取代基,其中m为0~16的整数,优选1~10;R3为-O-、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22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23
n为1~100的整数,优选n=10~50,具体可为17-31、18-27、19-25或21-24。
上述式III所示聚酰亚胺的数均分子量Mn具体可为11484-17253g/mol、11612-15406g/mol、13087-14170g/mol、13544-14088g/mol,n=17-31、18-27、19-25或21-24。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式III所述化合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式I所示化合物与式II所示二胺化合物于溶剂中先进行聚合反应,反应完毕后再加入乙酸酐和吡啶于所述溶剂中进行化学亚胺化反应,反应完毕得到所述式III所述化合物;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31
式(II)
所述式II结构通式中,R3为-O-、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32
上述方法中,所述式II所示二胺化合物选自4,4’-二氨基二苯醚(R3=-O-)、1,4-双(4-氨基苯氧基)苯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33
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 和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36
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溶剂选自间甲酚、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甲酰胺(DM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二甲基亚砜(DMSO)、环戊酮、环己酮、四氢呋喃和1,2-二氯乙烷中的至少一种,优选N-甲基吡咯烷酮和N,N-二甲基乙酰胺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式II所示二胺化合物、式I所述二酐化合物与所述乙酸酐的投料摩尔比为1-1.05∶1∶1-10,优选1-1.02∶1∶1-5,更优选1∶1∶5;所述乙酸酐与吡啶的投料摩尔比为1∶1;
所述式I所述二酐化合物与式II所示二胺化合物的质量之和在反应体系中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30%,优选15-20%,更优选20%;
所述聚合反应步骤中,温度为0-50℃,优选25-30℃,时间为5-30小时,优选15-20小时,更优选24小时;所述化学亚胺化反应步骤中,温度为0-50℃,优选25-30℃,时间为5-30小时,优选15-24小时,更优选24小时;
此外,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聚酰亚胺制备得到的膜,及上述本发明提供的式III所述聚酰亚胺或所述膜在制备光电器件或涂层材料中涂层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述光电器件尤其为TFT-LCD或有机发光二极管。
本发明提供的聚酰亚胺,同时含有脂环成分以及芳香成分,同时含有柔性醚链节,对于提高该材料的耐热稳定性、光学透明性以及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具有重要作用。该材料可作为液晶取向膜用于TFT-LCD等光电器件的装配。此外,还可作为涂层应用于光纤通讯、太阳电池等领域中。
附图说明
图1a和b分别为实施例1制备所得产物的核磁氢谱与碳谱图。
图2a和b分别为实施例2制备所得产物的核磁氢谱与碳谱图。
图3a和b分别为实施例3制备所得产物的核磁氢谱与碳谱图。
图4为实施例4~7制备所得产物的红外(FTIR)谱图。
图5为实施例8~11制备所得产物的红外(FTIR)谱图。
图6为实施例8~11制备所得产物的紫外-可见光(UV-Vis)谱图。
图7为实施例4~11制备所得产物的热失重(TGA)谱图。
图8为实施例4~11制备所得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DSC)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所述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材料如无特别说明均能从公开商业途径而得。下述实施例对所得产物化合物或聚合物进行结构和性能检测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检测方法。
实施例1、二酐化合物3,4-二羧基-1,2,3,4-四氢-1-萘琥珀酸二酐(TDA)的合成
在一个配有机械搅拌、温度计、气体入口的250mL三口瓶中加入顺丁烯二酸酐250g(2.55mol),升温通氮气。全部溶解后加入阻聚剂2,5-二特丁基对苯二酚0.57g(2.55mmol)。一次性加入苯乙烯398.1g(3.82mol)。将氮气改为一氧化氮气,升温至115℃反应,1h后有沉淀出现。反应5h后降温至60℃,加入乙腈180ml,回流0.5h使反应体系溶解为清亮液体后,稍降温,加入甲苯200mL,冷却。析出大量晶体,过滤,甲苯洗涤三次得到疏松白色晶体,收率90%。
该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所示,其中R1=-H;R2=-H(m=0):
检测数据如下所示(该化合物的核磁氢谱图与核磁碳谱图分别如图1a和b所示):
熔点:198.5℃(DSC峰值温度)。
红外光谱(cm-1):2966,1861,1780,1493,1405,1229,1058,928。
核磁氢谱(300MHz,DMSO-d6):7.69-7.67(d,1H),7.38-7.27(m,2H),7.20-7.19(d,1H),4.67-4.64(d,1H),3.73-3.58(m,2H),3.40-3.33(m,1H),2.85-2.80(m,2H),2.12-2.07(m,2H)。
核磁碳谱(300MHz,DMSO-d6):173.8,173.5,172.1,170.8,136.4,129.5,128.4,128.1,127.5,127.4,42.8,42.1,37.3,36.7,32.8,26.2。
质谱:128,(M+-172,100%)。
元素分析(%):C16H12O6(Mw:300.26)。理论值:C,64.00;H,4.03;实测值:C,64.10;H,4.03。
实施例2、二酐化合物3,4-二羧基-1,2,3,4-四氢-6-甲基-1-萘琥珀酸二酐(MTDA)的合成
在在一个配有机械搅拌、温度计、一氧化氮入口的500mL三口瓶中加入43.75g(0.446mol)顺丁烯二酸酐,80.60g(0.682mol)4-甲基苯乙烯,0.1g(0.446mmol)2,5-二特丁基对苯二酚,在一氧化氮气体催化下升温至120℃,并维持恒温反应6h,析出大量橙色固体。加入乙腈60mL,回流0.5h使反应体系溶解为清亮液体后,加入甲苯60mL,冷却。析出大量晶体,过滤,甲苯洗涤三次,由橙色转为白色。石油醚洗涤三次,得到疏松白色晶体,收率89%。
该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所示,其中R1=-H;R2=-CH3(m=1):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51
检测数据如下所示(该化合物的核磁氢谱图与核磁碳谱图分别如图2a和b所示):
熔点:229℃(DSC峰值温度)。
红外光谱(cm-1):2941,1855,1775,1506,1412,1223,1076,916。
核磁氢谱(600MHz,DMSO-d6):7.35(s,1H),7.15-7.13(m,1H),7.10-7.09(m,1H),4.56-4.54(d,1H),4.12-4.10(m,1H),3.83-3.81(m,1H),3.18-3.13(m,1H),3.09(m,1H),2.82-2.78(m,1H),2.32(s,3H),1.97-1.95(m,1H),1.86-1.85(m,1H)。
核磁碳谱(600MHz,DMSO-d6):175.8,175.3,173.8,172.4,138.1,135.0,131.8,130.5,129.9,127.7,45.1,44.2,36.4,32.3,26.4,22.0。
质谱:142(M+-172,100%)。
元素分析(%):C17H14O6(Mw:314.29)。理论值:C,64.97;H,4.49;实测值:C,64.32;H,4.44。
实施例3、二酐化合物3,4-二羧基-1,2,3,4-四氢-6-叔丁基-1-萘琥珀酸二酐(TTDA)的合成
在一个配有机械搅拌、温度计、一氧化氮入口的500mL三口瓶中加入64.13g(0.654mol)顺丁烯二酸酐,160.26g(1mol)4-叔丁基苯乙烯,0.22g(1mmol)2,5-二特丁基对苯二酚,在一氧化氮气体催化下升温至120℃,并维持恒温反应5h,体系由液相变为固相。加入乙腈250mL,回流至全部溶解,降至室温。加入甲苯200mL,静置结晶,得到絮状沉淀。过滤,甲苯洗涤三次,固体粉末由橙色变为白色。石油醚洗涤三次,得到白色粉末状固体,收率89%。
该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所示,其中R1=-H;R2=-C4H9(m=4):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61
检测数据如下所示(该化合物的核磁氢谱图与核磁碳谱图分别如图3a和b所示):
熔点:213℃(DSC峰值温度)。
红外光谱(cm-1):2962,1859,1789,1504,1410,1222,1055,925。
核磁氢谱(600MHz,DMSO-d6):7.68(s,1H),7.31-7.30(d,1H),7.10-7.09(d,1H),4.62-4.60(d,1H),3.69-3.68(m,1H),3.59-3.57(m,1H),3.31-3.30(s,1H),2.88-2.85(m,1H),2.80-2.77(m,1H),2.41-2.39(m,1H),2.07(m,1H),1.26(s,9H)。
核磁碳谱(600MHz,DMSO-d6):174.4,174.0,172.7,171.3,150.2,134.0,128.4,128.1,126.6,124.9,43.3,42.8,38.0,36.8,34.7,33.3,31.5,26.8。
质谱:239(M+-117,100%)。
元素分析(%):C20H20O6(Mw:356.37)。理论值:C,67.41,H,5.66;实测值:C,67.50,H,5.73。
按照与上完全相同的步骤,仅是未采用一氧化氮气体催化,则在聚合过程中,体系发生凝胶,无法得到式I所示目标化合物。
实施例4、由实施例1制备所得TDA与4,4’-二氨基二苯醚(ODA)制备聚酰亚胺
在一个配有氮气入口的100mL三口瓶中,加入2.0024g(10mmol)ODA及10gN-甲基吡咯烷酮(NMP)。室温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加入3.0026g(10mmol)TDA与10g NMP,将固含量调整到20%(重量百分比)在室温(25℃)下继续搅拌进行聚合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加入5.1g(50mmol)乙酸酐和3.9g(50mmol)吡啶,继续于室温(25℃)下搅拌进行化学亚胺化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将所得黄色粘稠溶液倒于150mL乙醇中,得到白色丝状固体,即为本发明提供的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该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II所示,其中R1=-H;R2=-H;R3=-O-:
由下述红外谱图检测结果可知,该化合物结构正确,为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对所得式III所示聚酰亚胺进行GPC测定,四氢呋喃为溶剂,聚苯乙烯为标准,测得Mn=11612g/mol;n=25。
收集所得白色丝状固体,并用乙醇洗涤三次后,在真空烘箱中80℃烘干。称取3g固体,加入NMP 12g,待固体完全溶解后,过滤得到固含量为20%(重量百分比)的聚酰亚胺溶液。将聚合物溶液涂覆在玻璃板上,按80℃,2h;150℃,1h;200℃,1h;250℃,1h;280℃,1h程序加热。冷却至室温后,将玻璃板浸泡在水中,剥离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对该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结构和性能测定,所得结果如下(该聚合物的红外谱图如图4所示,热失重(TGA)与量热示差扫描(DSC)谱图分别如图7和图8所示):
红外光谱(cm-1):2929,1778,1717,1599,1502,1387,1242,1170,834。
5%失重温度(℃,氮气中):395。
玻璃化转变温度(℃):255。
折射率(632.8nm):1.5395。
双折射:0.0024。
实施例5、由实施例1制备所得TDA与1,4-双(4-氨基苯氧基)苯(144APB)制备聚酰亚胺
在一个配有氮气入口的100mL三口瓶中,加入2.9233g(10mmol)144APB及10g NMP。室温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加入3.0026g(10mmol)TDA与14g NMP,将固含量调整到20%(重量百分比),在室温(25℃)下搅拌进行聚合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加入5.1g(50mmol)乙酸酐和3.9g(50mmol)吡啶,继续于室温(25℃)下搅拌进行化学亚胺化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将所得黄色粘稠溶液倒于150mL乙醇中,得到白色丝状固体,即为本发明提供的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该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II所示,其中R1=-H;R2=-H;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81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82
由下述红外谱图检测结果可知,该化合物结构正确,为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对所得式III所示聚酰亚胺进行GPC测定,四氢呋喃为溶剂,聚苯乙烯为标准,测得Mn=17253g/mol;n=31。
收集所得白色丝状固体,并用乙醇洗涤三次后,在真空烘箱中80℃烘干。称取3g固体,加入NMP 12g,待固体完全溶解后,过滤得到固含量为20%(重量百分比)的聚酰亚胺溶液。将聚合物溶液涂覆在玻璃板上,按80℃,2h;150℃,1h;200℃,1h;250℃,1h;280℃,1h程序加热。冷却至室温后,将玻璃板浸泡在水中,剥离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对该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结构和性能测定,所得结果如下(该聚合物的红外谱图如图4所示,热失重(TGA)与量热示差扫描(DSC)谱图分别如图7和图8所示):
红外光谱(cm-1):2931,1779,1722,1606,1492,1388,1229,1104,835。
5%失重温度(℃,氮气中):405。
玻璃化转变温度(℃):235。
折射率(632.8nm):1.5345。
双折射:0.0019。
实施例6、由实施例1制备所得TDA与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BAPP)制备聚酰亚胺
在一个配有氮气入口的100mL三口瓶中,加入4.1051g(10mmol)BAPP及10g NMP。室温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加入3.0026g(10mmol)TDA与18g NMP,将固含量调整到20%(重量百分比),在室温(25℃)下搅拌进行聚合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加入5.1g(50mmol)乙酸酐和3.9g(50mmol)吡啶,继续于室温(25℃)下搅拌进行化学亚胺化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将所得黄色粘稠溶液倒于150mL乙醇中,得到白色丝状固体,即为本发明提供的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该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II所示,其中R1=-H;R2=-H;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91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92
由下述红外谱图检测结果可知,该化合物结构正确,为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对所得式III所示聚酰亚胺进行GPC测定,四氢呋喃为溶剂,聚苯乙烯为标准,测得:Mn=14170g/mol;n=21。
收集所得白色丝状固体,并用乙醇洗涤三次后,在真空烘箱中80℃烘干。称取3g固体,加入NMP 12g,待固体完全溶解后,过滤得到固含量为20%(重量百分比)的聚酰亚胺溶液。将聚合物溶液涂覆在玻璃板上,按80℃,2h;150℃,1h;200℃,1h;250℃,1h;280℃,1h程序加热。冷却至室温后,将玻璃板浸泡在水中,剥离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对该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结构和性能测定,所得结果如下(该聚合物的红外谱图如图4所示,热失重(TGA)与量热示差扫描(DSC)谱图分别如图7和图8所示):
红外光谱(cm-1):2968,1779,1721,1598,1505,1387,1246,1173,833。
5%失重温度(℃,氮气中):388。
玻璃化转变温度(℃):217。
折射率(632.8nm):1.5279。
双折射:0.0018。
实施例7、由实施例1制备所得TDA与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BDAF)制备聚酰亚胺
在一个配有氮气入口的100mL三口瓶中,加入5.1845g(10mmol)BAPP及10g NMP。室温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加入3.0026g(10mmol)TDA与23g NMP,将固含量调整到20%(重量百分比),在室温(30℃)下搅拌进行聚合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加入5.1g(50mmol)乙酸酐和3.9g(50mmol)吡啶,继续于室温(25℃)下搅拌进行化学亚胺化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将所得黄色粘稠溶液倒于150mL乙醇中,得到白色丝状固体,即为本发明提供的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该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II所示,其中R1=-H;R2=-H;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093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101
由下述红外谱图检测结果可知,该化合物结构正确,为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对所得式III所示聚酰亚胺进行GPC测定,四氢呋喃为溶剂,聚苯乙烯为标准,测得:Mn=14088g/mol;n=18。
收集所得白色丝状固体,并用乙醇洗涤三次后,在真空烘箱中80℃烘干。称取3g固体,加入NMP 12g,待固体完全溶解后,过滤得到固含量为20%(重量百分比)的聚酰亚胺溶液。将聚合物溶液涂覆在玻璃板上,按80℃,2h;150℃,1h;200℃,1h;250℃,1h;280℃,1h程序加热。冷却至室温后,将玻璃板浸泡在水中,剥离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对该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结构和性能测定,所得结果如下(该聚合物的红外谱图如图4所示,热失重(TGA)与量热示差扫描(DSC)谱图分别如图7和图8所示):
红外光谱(cm-1):3056,1780,1716,1600,1504,1386,1201,1175,832。
5%失重温度(℃,氮气中):401。
玻璃化转变温度(℃):227。
折射率(632.8nm):1.5120。
双折射:0.0013。
实施例8、由实施例2制备所得MTDA与4,4′-二氨基二苯醚(ODA)制备聚酰亚胺
在一个配有氮气入口的100mL三口瓶中,加入2.0024g(10mmol)ODA及10gNMP。室温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加入3.1429g(10mmol)MTDA与23g NMP,并将固含量调整到20%(重量百分比),在室温(30℃)下搅拌进行聚合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加入5.1g(50mmol)乙酸酐和3.9g(50mmol)吡啶,继续于室温(25℃)下搅拌进行化学亚胺化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将所得黄色粘稠溶液倒于150mL乙醇中,得到白色丝状固体,即为本发明提供的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该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II所示,其中R1=-H;R2=-CH3;R3=-O-: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102
由下述红外谱图检测结果可知,该化合物结构正确,为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对所得式III所示聚酰亚胺进行GPC测定,四氢呋喃为溶剂,聚苯乙烯为标准,测得:Mn=11484g/mol;n=24。
收集所得白色丝状固体,并用乙醇洗涤三次后,在真空烘箱中80℃烘干。称取3g固体,加入NMP 12g,待固体完全溶解后,过滤得到固含量为20%(重量百分比)的聚酰亚胺溶液。将聚合物溶液涂覆在玻璃板上,按80℃,2h;150℃,1h;200℃,1h;250℃,1h;280℃,1h程序加热。冷却至室温后,将玻璃板浸泡在水中,剥离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对该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结构和性能测定,所得结果如下(该聚合物的红外谱图如图5所示,紫外-可见光谱如图6所示,热失重(TGA)与量热示差扫描(DSC)谱图分别如图7和图8所示):
红外光谱(cm-1):2924,1779,1718,1502,1387,1242,1168。
5%失重温度(℃,氮气中):404。
玻璃化转变温度(℃):271。
紫外截止波长(nm):285。
400nm波长处的透光率(%):84.5。
折射率(633nm):1.5364。
双折射:0.0055。
实施例9、由实施例2制备所得MTDA与1,4-双(4-氨基苯氧基)苯(144APB)制备聚酰亚胺
在一个配有氮气入口的100mL三口瓶中,加入2.9233g(10mmol)144APB及10g NMP。室温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加入3.1429g(10mmol)MTDA与24g NMP,并将固含量调整到20%(重量百分比),在室温(25℃)下搅拌进行聚合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加入5.1g(50mmol)乙酸酐和3.9g(50mmol)吡啶,继续于室温(25℃)下搅拌进行化学亚胺化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将所得黄色粘稠溶液倒于150mL乙醇中,得到白色丝状固体,即为本发明提供的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该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II所示,其中R1=-H;R2=-CH3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111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112
由下述红外谱图检测结果可知,该化合物结构正确,为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对所得式III所示聚酰亚胺进行GPC测定,四氢呋喃为溶剂,聚苯乙烯为标准,测得:Mn=15406g/mol;n=27。
收集所得白色丝状固体,并用乙醇洗涤三次后,在真空烘箱中80℃烘干。称取3g固体,加入NMP 12g,待固体完全溶解后,过滤得到固含量为20%(重量百分比)的聚酰亚胺溶液。将聚合物溶液涂覆在玻璃板上,按80℃,2h;150℃,1h;200℃,1h;250℃,1h;280℃,1h程序加热。冷却至室温后,将玻璃板浸泡在水中,剥离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对该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结构和性能测定,所得结果如下(该聚合物的红外谱图如图5所示,紫外-可见光谱如图6所示,热失重(TGA)与量热示差扫描(DSC)谱图分别如图7和图8所示):
红外光谱(cm-1):2924,1778,1719,1610,1493,1386,1190,833。
5%失重温度(℃,氮气中):387。
玻璃化转变温度(℃):232。
紫外截止波长(nm):292.5。
400nm波长处的透光率(%):86.5。
折射率(633nm):1.5304。
双折射:0.0031
实施例10、由实施例2制备所得MTDA与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BAPP)制备聚酰亚胺
在一个配有氮气入口的100mL三口瓶中,加入4.1051g(10mmol)BAPP及10gNMP。室温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加入3.1429g(10mmol)MTDA与19g NMP,并将固含量调整到20%(重量百分比),在室温(30℃)下搅拌进行聚合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加入5.1g(50mmol)乙酸酐和3.9g(50mmol)吡啶,继续于室温(25℃)下搅拌进行化学亚胺化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将所得黄色粘稠溶液倒于150mL乙醇中,得到白色丝状固体,即为本发明提供的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该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II所示,其中R1=-H;R2=-CH3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121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131
由下述红外谱图检测结果可知,该化合物结构正确,为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对所得式III所示聚酰亚胺进行GPC测定,四氢呋喃为溶剂,聚苯乙烯为标准,测得:Mn=13087g/mol;n=19。
收集所得白色丝状固体,并用乙醇洗涤三次后,在真空烘箱中80℃烘干。称取3g固体,加入NMP 12g,待固体完全溶解后,过滤得到固含量为20%(重量百分比)的聚酰亚胺溶液。将聚合物溶液涂覆在玻璃板上,按80℃,2h;150℃,1h;200℃,1h;250℃,1h;280℃,1h程序加热。冷却至室温后,将玻璃板浸泡在水中,剥离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对该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结构和性能测定,所得结果如下(该聚合物的红外谱图如图5所示,紫外-可见光谱如图6所示,热失重(TGA)与量热示差扫描(DSC)谱图分别如图7和图8所示):
红外光谱(cm-1):2968,1780,1715,1599,1501,1386,1241,1173,832。
5%失重温度(℃,氮气中):392。
玻璃化转变温度(℃):207。
紫外截止波长(nm):290.5。
400nm波长处的透光率(%):79.7。
折射率(633nm):1.5235。
双折射(633nm):0.0022
实施例11、由实施例2制备所得MTDA与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BDAF)制备聚酰亚胺
在一个配有氮气入口的100mL三口瓶中,加入5.1845g(10mmol)BDAF及10gNMP。室温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加入3.1429g(10mmol)MTDA与23g NMP,并将固含量调整到20%(重量百分比),在室温(30℃)下搅拌进行聚合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加入5.1g(50mmol)乙酸酐和3.9g(50mmol)吡啶,继续于室温(25℃)下搅拌进行化学亚胺化反应24h后反应完毕。将所得黄色粘稠溶液倒于150mL乙醇中,得到白色丝状固体,即为本发明提供的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该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II所示,其中R1=-H;R2=-CH3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141
Figure BDA0000082860760000142
由下述红外谱图检测结果可知,该化合物结构正确,为式III所示聚酰亚胺。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对所得式III所示聚酰亚胺进行GPC测定,四氢呋喃为溶剂,聚苯乙烯为标准,测得:Mn=13544g/mol;n=17。
收集所得白色丝状固体,并用乙醇洗涤三次后,在真空烘箱中80℃烘干。称取3g固体,加入NMP 12g,待固体完全溶解后,过滤得到固含量为20%(重量百分比)的聚酰亚胺溶液。将聚合物溶液涂覆在玻璃板上,按80℃,2h;150℃,1h;200℃,1h;250℃,1h;280℃,1h程序加热。冷却至室温后,将玻璃板浸泡在水中,剥离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对该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结构和性能测定,所得结果如下(该聚合物的红外谱图如图5所示,紫外-可见光谱如图6所示,热失重(TGA)与量热示差扫描(DSC)谱图分别如图7和图8所示):
红外光谱(cm-1):2924,1778,1719,1493,1386,1227,1190,833。
5%失重温度(℃,氮气中):393。
玻璃化转变温度(℃):207。
紫外截止波长(nm):284.5。
400nm波长处的透光率(%):88.8。
折射率(633nm):1.5065。
双折射:0.0019。

Claims (3)

1.一种制备式I所示化合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一氧化氮气体的催化作用下,将4-烷基取代苯乙烯与烷基取代顺丁烯二酸酐在阻聚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完毕后降温加入乙腈溶解,溶解完毕后再加入甲苯,冷却析出得到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
Figure FDA0000434674280000011
所述式I结构通式中,R1为-H或-CH3;R2为-H或通式为-CmH2m+1的烷基取代基,m为1~16;
所述阻聚剂为2,5-二特丁基对苯二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4-烷基取代苯乙烯选自苯乙烯、4-甲基苯乙烯、4-乙基苯乙烯、4-丙基苯乙烯、4-异丁基苯乙烯、4-叔丁基苯乙烯、4-戊基苯乙烯、4-己基苯乙烯、4-庚基苯乙烯、4-辛基苯乙烯、4-壬基苯乙烯、4-癸基苯乙烯、4-十一烷基苯乙烯、4-十二烷基苯乙烯、4-十三烷基苯乙烯、4-十四烷基苯乙烯、4-十五烷基苯乙烯和4-十六烷基苯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烷基取代顺丁烯二酸酐选自顺丁烯二酸酐、甲基顺丁烯二酸酐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4-烷基取代苯乙烯、所述烷基取代顺丁烯二酸酐与所述阻聚剂的投料摩尔比为1~2.5:1:0.0005~0.005;
所述反应步骤中,温度为70℃~150℃,时间为5~20小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4-烷基取代苯乙烯为4-甲基苯乙烯;
所述烷基取代顺丁烯二酸酐为顺丁烯二酸酐;
所述4-烷基取代苯乙烯、所述烷基取代顺丁烯二酸酐与所述阻聚剂的投料摩尔比为1.5~2.0:1:0.001~0.002;
所述反应步骤中,温度为90~125℃,时间为10~15小时。
CN201110230928.5A 2011-08-12 2011-08-12 烷基取代脂环二酐化合物及由其制备的聚酰亚胺 Active CN1024083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30928.5A CN102408399B (zh) 2011-08-12 2011-08-12 烷基取代脂环二酐化合物及由其制备的聚酰亚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30928.5A CN102408399B (zh) 2011-08-12 2011-08-12 烷基取代脂环二酐化合物及由其制备的聚酰亚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8399A CN102408399A (zh) 2012-04-11
CN102408399B true CN102408399B (zh) 2014-04-16

Family

ID=45910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30928.5A Active CN102408399B (zh) 2011-08-12 2011-08-12 烷基取代脂环二酐化合物及由其制备的聚酰亚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083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98407B (zh) * 2012-09-24 2015-08-05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含氟脂环二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1909122A (zh) * 2020-08-17 2020-11-10 吉林大学 一种含有2,5-呋喃二甲醇结构的二胺单体及其制备方法、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9334A (zh) * 2007-07-06 2009-01-07 Jsr株式会社 液晶取向剂和液晶显示元件
CN101611031A (zh) * 2007-04-11 2009-12-23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3,4-二羧基-1,2,3,4-四氢-6-叔丁基-1-萘琥珀酸二酐及包括由该二酐制备的聚酰亚胺的液晶取向剂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65581A (ja) * 1987-12-23 1989-06-29 Sumitomo Chem Co Ltd 四塩基酸無水物の製造法
JPH11302385A (ja) * 1998-04-23 1999-11-0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蒸着重合用モノマー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蒸着重合装置、並びに電気電子部品
JP3932543B2 (ja) * 1998-08-21 2007-06-20 Jsr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ック酸、ポリイミドおよび液晶配向剤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1031A (zh) * 2007-04-11 2009-12-23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3,4-二羧基-1,2,3,4-四氢-6-叔丁基-1-萘琥珀酸二酐及包括由该二酐制备的聚酰亚胺的液晶取向剂
CN101339334A (zh) * 2007-07-06 2009-01-07 Jsr株式会社 液晶取向剂和液晶显示元件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1-165581A 1989.06.29
JP特开2000-63515A 2000.02.29
JP特开平11-302385A 1999.11.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8399A (zh) 2012-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4022B (zh) 无色高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JP6721070B2 (ja) ポリイミド前駆体組成物、ポリイミドの製造方法、ポリイミド、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及び基板
Jang et al. Effects of internal linkage groups of fluorinated diamine on the optical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polyimide thin films
JP5581463B2 (ja) ジアミン、ポリイミド、ならびに、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利用
JP5845911B2 (ja) ポリイミド前駆体水溶液組成物、及びポリイミド前駆体水溶液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KR101077808B1 (ko) 신규 디아미노벤젠 유도체, 그것을 사용한 폴리이미드전구체 및 폴리이미드, 및 액정 배향 처리제
Hu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c soluble polyimides with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containing trifluoromethyl for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
CN109796590A (zh) 一种聚酰亚胺树脂和透明聚酰亚胺薄膜
Jang et al. The optical and dielectric characterization of light-colored fluorinated polyimides based on 1, 3-bis (4-amino-2-trifluoromethylphenoxy) benzene
CN101597428A (zh) 全芳型含氟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59649A (zh) 一种聚酰亚胺聚合物、一种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Liu et al. Synthesis of organosoluble and light‐colored cardo polyimides via aromatic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polymerization
CN101585923A (zh) 一种高可见光透过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30409A (zh) 一种酚酞型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
CN106674027B (zh) 二胺化合物、聚酰亚胺、光学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78788A (zh) 一种透明聚酰亚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08399B (zh) 烷基取代脂环二酐化合物及由其制备的聚酰亚胺
Cheng et al. 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of high thermal stability and colourless polyimides containing pyridine
CN106832278A (zh) 一类高透明共聚型含氟聚酰亚胺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85912B (zh) 一种透明聚酯酰亚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JP6905227B2 (ja) ジアミンおよびポリイミド、並びにそれらの利用
CN105754097B (zh) 一种透明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19531A (zh) 一种易溶解的透明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98407B (zh) 一种含氟脂环二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JP5803915B2 (ja) 液晶配向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