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95840B - 冷却库 - Google Patents
冷却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95840B CN102395840B CN200980158764.0A CN200980158764A CN102395840B CN 102395840 B CN102395840 B CN 102395840B CN 200980158764 A CN200980158764 A CN 200980158764A CN 102395840 B CN102395840 B CN 1023958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cold
- evaporimeter
- cycle system
- producing med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7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18
- 230000009183 runn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5
- NNPPMTNAJDCUHE-UHFFFAOYSA-N isobut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 NNPPMTNAJDCUH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5000013311 vegetab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1282 iso-but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5000013847 iso-butan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ATUOYWHBWRKTHZ-UHFFFAOYSA-N Prop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 ATUOYWHBWRK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102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1294 prop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69 Bras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13786 Dry sk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1 br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628 coolnes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89 div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4 vap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6 vapo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7/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cascade operation, i.e. with two or more circuits, the heat from the condenser of one circuit being absorbed by the evaporator of the next circui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seri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25D11/02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ith two or more evapo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F25D19/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with more than one refrigeration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库,其包括:第一、第二冷却室;第一压缩机,使流动有第一制冷剂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一散热器,配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第一蒸发器,配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第二压缩机,使流动有第二制冷剂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二蒸发器,配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以及中间热交换器,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之间进行热交换。用第一蒸发器对第一冷却室进行冷却,用第二蒸发器对第二冷却室进行冷却。所述中间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后级。在从第二蒸发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和流入第一蒸发器之前的第一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温度不同的第一、第二冷却室的冷却库。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2公开了以往的冷冻冷藏库。专利文献1公开的冷冻冷藏库用压缩机使制冷剂流动,以使制冷循环系统运转,在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并联配置第一、第二蒸发器。第一蒸发器配置在冷冻室的后方。通过驱动鼓风机,使与第一蒸发器进行热交换生成的冷气在冷冻室和冷藏室中循环,对冷冻室内和冷藏室内进行冷却。第二蒸发器配置在冷冻室内,直接对冷冻室内的储藏物进行冷却。
图25表示专利文献2公开的冷冻冷藏库的制冷循环系统。制冷循环系统40具有压缩机41,利用压缩机41使制冷剂沿箭头方向流动,以使制冷循环系统40运转。散热器42连接在压缩机41的后级上,第一、第二蒸发器44a、44b用三通阀46进行分路,并通过第一、第二减压装置43a、43b并联配置。由此,把散热器42配置在制冷循环系统40的高温部上,把第一、第二蒸发器44a、44b配置在低温部上。
第一、第二蒸发器44a、44b分别配置在冷藏室和冷冻室的后方。在第一、第二蒸发器44a、44b附近分别配置了鼓风机(未图示)。通过驱动各鼓风机,使与第一、第二蒸发器44a、44b进行热交换生成的冷气,分别在冷藏室和冷冻室中循环,对冷藏室和冷冻室进行冷却。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4公开了具有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双制冷循环系统,该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分别用第一、第二压缩机运转。由二氧化碳构成的制冷剂在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中流动。并且设置有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且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上配置有蒸发器。
利用第一压缩机的运转,可以把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中间热交换器保持在低温。利用第二压缩机的运转,可以使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制冷剂在中间热交换器中散热而凝结。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蒸发器保持比中间热交换器更低的温度。由此,可以把用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后的极低温的冷气提供给储藏室。
此外,专利文献4的双制冷循环系统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中,在中间热交换器的后级上设置有储液器。储液器对从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中间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使液态制冷剂流出。由此,可以减少流入蒸发器中的制冷剂所含有的气泡,可以确保制冷剂的循环量,从而可以防止冷却能力下降。
此外,专利文献5公开了以往的冷冻冷藏库。在该冷冻冷藏库的主体部上部配置有冷冻室,在下部配置有冷藏室。在冷藏室的后方设置有机械室,在机械室内配置有第一、第二压缩机。第一压缩机使第一制冷循环系统运转,利用配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蒸发器,对冷藏室进行冷却。第二压缩机使第二制冷循环系统运转,利用配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蒸发器,对冷冻室进行冷却。由此,可以独立地对冷藏室和冷冻室进行冷却,从而可以实现节电。
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的冷冻冷藏库在第一、第二蒸发器下方分别配置有除霜加热器。通过停止压缩机并驱动各除霜加热器,可以对第一、第二蒸发器进行除霜。
此外,专利文献6公开了用制冷循环系统对蒸发器进行除霜的冷冻冷藏库。该冷冻冷藏库在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配置有蒸发器,在高温部配置有散热器。散热器设置在冷冻冷藏库的金属制的背面板等上,利用制冷循环系统的运转通过背面板向外部空气散热。蒸发器利用制冷循环系统的运转被冷却,用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后的冷气对储藏室内进行冷却。
在对蒸发器进行除霜时,利用切换装置使制冷循环系统的制冷剂向相反方向流动。由此,蒸发器因配置在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而升温,可以进行除霜。
此外,专利文献7公开的冷冻冷藏库具有第一、第二蒸发器,该第一、第二蒸发器与使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的压缩机并联。第一、第二蒸发器配置在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利用切换装置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第一蒸发器的冷却板被安装在流动有制冷剂的制冷剂管上。冷却板覆盖冷藏室背面较宽范围并露出。第二蒸发器配置在管道内,该管道设置在冷冻室背后,在流动有制冷剂的制冷剂管上安装有多块散热片。在管道内设置有鼓风机。
如果把制冷剂的流动通道切换到第一蒸发器一侧,则第一蒸发器降温,利用从冷却板辐射的冷量对冷藏室内进行冷却。如果把制冷剂的流动通道切换到第二蒸发器一侧,则第二蒸发器降温。通过驱动鼓风机,使在管道中流动的空气和第二蒸发器进行热交换,生成冷气,并且使该冷气向冷冻室流出,对冷冻室进行冷却。
由于冷藏室内的储藏物用冷却板进行辐射冷却,所以储藏物并不直接碰到冷气,可以防止储藏物干燥。此外,由于从冷却板均等地释放冷量,所以可以使冷藏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申请特愿昭59-127887号(第3页-第8页,图1)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122374号(第2页-第7页,图1)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279014号(第2页-第8页,图1)
专利文献4: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实开平5-36258号(第5页-第6页,图1)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153375号(第3页-第5页,图1)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340449号(第4页-第5页,图1)
专利文献7: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356445号(第3页-第6页,图1)
冷藏室例如以0℃~5℃来冷藏保存储藏物,与例如以-20℃来冷冻保存储藏物的冷冻室相比,保持较高的室内温度。上述专利文献1、2公开的冷冻冷藏库由于并联配置第一、第二蒸发器,所以保持相同程度的温度。因此,对冷藏室进行冷却的第一蒸发器保持比冷冻室温度更低的温度。
配置在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蒸发器可以用比冷藏室的温度低数度的温度,对冷藏室充分地进行冷却。而根据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可知,低温部的温度越低,制冷循环系统的冷却效率越低。因此,如果用比冷藏室的室内温度明显低的第一蒸发器对冷藏室进行冷却,则制冷循环系统的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性能系数)降低。因此,存在冷冻冷藏库耗电大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3、4公开的双制冷循环系统中,生成冷气的蒸发器设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上。因此,即使把该双制冷循环系统设置在冷冻冷藏库中,冷藏室和冷冻室也用相同的蒸发器进行冷却。由此,与上述相同,存在如下问题:蒸发器的温度比冷藏室的室内温度明显低,使冷冻冷藏库的耗电大。
此外,按照上述专利文献5公开的以往的冷冻冷藏库,第一、第二压缩机配置在机械室内,该机械室设置在主体部下部。由于第一、第二压缩机为点声源,所以从它们发出的声音重叠。此外,如果第一、第二压缩机在相同的机械室内彼此靠近,则它们容易发出相同相位、频率相近的声音。如果相同相位的声音重叠,则声压级为两倍。此外,由频率相近的声音容易产生波动音。因此,存在冷冻冷藏库的噪声变大的问题。
此外,按照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冷冻冷藏库,为了用除霜加热器使第一、第二蒸发器升温来进行除霜,存在冷冻冷藏库的耗电增加的问题。此外,按照专利文献6公开的冷冻冷藏库,由于没有设置除霜加热器,所以可以降低耗电。但当配置在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的散热器进行除霜时,被配置在低温部,存在散热器和背面板上发生冷凝的问题。
此外,按照上述专利文献7公开的冷冻冷藏库,由于制冷剂择一地在第一、第二蒸发器中流动,不能同时对冷藏室和冷冻室进行冷却。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刚装入储藏物的高负荷时等情况下,不能同时使冷藏室和冷冻室得到足够的冷却能力。特别是由于冷藏室是辐射冷却,所以降温需要时间,在冷藏室高负荷时,冷冻室变得冷却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减少耗电的冷却库。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降低噪声的冷却库。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防止除霜时发生冷凝并且可以减少耗电的冷却库。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提高冷却能力的冷却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冷却库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第二冷却室;第一压缩机,使流动有第一制冷剂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一散热器,配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第一蒸发器,配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第二压缩机,使流动有第二制冷剂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二蒸发器,配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以及中间热交换器,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之间进行热交换,用第一蒸发器对第一冷却室进行冷却,并且用第二蒸发器对第二冷却室进行冷却,所述中间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后级,在从第二蒸发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和流入第一蒸发器之前的第一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的冷冻冷藏库的特征在于包括:冷藏室,用于冷藏保存储藏物;冷冻室,用于冷冻保存储藏物;第一压缩机,使流动有第一制冷剂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一散热器,配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第一蒸发器,配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第二压缩机,使流动有第二制冷剂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二蒸发器,配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以及中间热交换器,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之间进行热交换,用第一蒸发器对所述冷藏室进行冷却,并且用第二蒸发器对所述冷冻室进行冷却。
按照这种结构,利用第一、第二压缩机使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一、第二制冷剂分别流动,形成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和高温部。高温高压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的第一散热器而散热,使第一制冷剂凝结。低温低压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第一蒸发器和中间热交换器,利用由第一蒸发器降温的冷气对冷藏室进行冷却。高温高压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被中间热交换器吸热而散热。低温低压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第二蒸发器,利用由第二蒸发器降温的冷气对冷冻室进行冷却。第一蒸发器和中间热交换器可以串联配置,也可以并联配置。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中间热交换器配置在第一蒸发器的后级。按照这种结构,用第一蒸发器吸热后的第一制冷剂流入中间热交换器,与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冻冷藏库还包括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配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按照这种结构,高温高压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的第二散热器和中间热交换器,用第二散热器和中间热交换器进行散热,使第二制冷剂凝结。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中间热交换器配置在第二散热器的后级。按照这种结构,用第二散热器散热后的第二制冷剂流入中间热交换器,与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在从第二蒸发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和流入第一蒸发器之前的第一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按照这种结构,流出第二蒸发器的低温的第二制冷剂从流入第一蒸发器之前的第一制冷剂吸热,使第一制冷剂的焓降低,冷却能力更高的第一制冷剂作为制冷剂流入第一蒸发器。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在从第二蒸发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和流入第二蒸发器之前的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按照这种结构,流出第二蒸发器的低温的第二制冷剂从流入第二蒸发器之前的第二制冷剂吸热,使第二制冷剂的焓降低,冷却能力更高的第二制冷剂作为制冷剂流入第二蒸发器。
在上述结构的冷却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却库还包括:第一内部热交换器,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的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的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二内部热交换器,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的第二制冷剂和低温的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第三内部热交换器,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的第一制冷剂和低温的第一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按照这种结构,容易使对冷藏室进行冷却的高温循环蒸发器的蒸发温度和对冷冻室进行冷却的低温循环蒸发器的蒸发温度,与冷藏室和冷冻室各自的设定温度一致。此外,通过设置中间热交换器,可以使高温循环压缩机和低温循环压缩机的压缩比都比以往循环的压缩比小,由此,压缩效率提高,可以成为节能性能优良的冷冻冷藏库。此外,通过配置第三内部热交换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和第一内部热交换器,可以增加制冷循环系统的制冷能力,并且由于可以使高温循环压缩机和低温循环压缩机吸入的制冷剂的温度,保持在与周围温度接近的温度,所以可以抑制热损,成为更合理的制冷循环系统。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第三内部热交换器在从第一散热器流出的第一制冷剂和从所述中间热交换器流出的第一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在所述中间热交换器的前级设置有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配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在从所述中间热交换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和从第二蒸发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第一内部热交换器在从第三内部热交换器流出的第一制冷剂和从第二内部热交换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冻冷藏库还包括第一减压装置,所述第一减压装置由毛细管构成,配置在第一蒸发器的前级,对第一制冷剂进行减压,第一减压装置作为第一内部热交换器或第三内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配管发挥功能。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冻冷藏库还包括第二减压装置,所述第二减压装置由毛细管构成,配置在第二蒸发器的前级,对第二制冷剂进行减压,第二减压装置作为第二内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配管发挥功能。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冻冷藏库还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配置在所述中间热交换器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一侧,并且对第一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使气体制冷剂流出。
按照这种结构,用第一、第二压缩机使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一、第二制冷剂分别流动,形成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和高温部。低温低压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第一蒸发器和中间热交换器,利用由第一蒸发器降温的冷气对冷藏室进行冷却。高温高压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由中间热交换器吸热而散热。低温低压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第二蒸发器,利用由第二蒸发器降温的冷气对冷冻室进行冷却。流入中间热交换器的第一制冷剂以气液混合状态与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由储液器分离的气体状态的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吸热。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中间热交换器使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上游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下游进行热交换,并且使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下游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上游进行热交换。按照这种结构,流入中间热交换器的气液混合状态的第一制冷剂与用中间热交换器散热的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通过储液器的气体状态的第一制冷剂与流入中间热交换器的高温的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中间热交换器包括:潜热热交换部,在比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所述储液器更靠向上游从第二制冷剂主要夺取潜热,并把潜热提供给第一制冷剂;以及显热热交换部,在比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所述储液器更靠向下游从第二制冷剂主要夺取显热,并把显热提供给第一制冷剂。按照这种结构,流入中间热交换器的气液混合状态的第一制冷剂夺取第二制冷剂的凝结热(潜热)而汽化。通过储液器的气体状态的第一制冷剂夺取高温的第二制冷剂的显热而升温。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冻冷藏库包括第一、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第二散热器分别配置在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所述中间热交换器配置在第二散热器的后级。按照这种结构,通过驱动第一压缩机,第一制冷剂在由第一散热器散热后,在低温部的第一蒸发器和中间热交换器中流动。通过驱动第二压缩机,第二制冷剂在由第二散热器散热降温后,流入中间热交换器,并与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流出第二蒸发器的第二制冷剂在与所述中间热交换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与第一散热器流出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按照这种结构,从中间热交换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被从第二蒸发器流出的低温的第二制冷剂吸热,使焓降低。此外,从第一散热器流出的第一制冷剂被从第二蒸发器流出的低温的第二制冷剂吸热,使焓降低。由此,冷却能力高的第一、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一、第二蒸发器。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第一、第二制冷剂由异丁烷构成。
在上述结构的冷却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第一制冷剂的沸点比第二制冷剂的沸点高。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第一制冷剂由异丁烷构成,并且第二制冷剂由丙烷或二氧化碳构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冷冻冷藏库的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具有隔热箱体,所述隔热箱体设置有用于冷藏保存储藏物的冷藏室和用于冷冻保存储藏物的冷冻室;第一压缩机,使流动有第一制冷剂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一蒸发器,配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对所述冷藏室进行冷却;第二压缩机,使流动有第二制冷剂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二蒸发器,配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对所述冷冻室进行冷却;第一机械室,配置有所述第一压缩机;以及第二机械室,配置有所述第二压缩机,第一、第二机械室中的一个配置在所述主体部上部,并且第一、第二机械室中的另一个配置在所述主体部下部。
按照这种结构,用第一、第二压缩机使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一、第二制冷剂分别流动,形成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和高温部。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第一蒸发器对冷藏室进行冷却,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第二蒸发器对冷冻室进行冷却。把第一、第二压缩机分别配置在第一、第二机械室中,该第一、第二机械室设置在主体部上。例如第一机械室设置在主体部的上部,第二机械室设置在主体部的下部。由此,把第一、第二压缩机分开配置。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冻冷藏库还包括中间热交换器,所述中间热交换器在配置于第一蒸发器的后级的第一热交换部和配置于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的第二热交换部之间进行热交换。按照这种结构,低温低压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第一热交换部,高温高压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的第二热交换部。由此,在中间热交换器中第二制冷剂的热量被第一制冷剂吸收。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藏室和所述冷冻室上下并排设置,第一、第二机械室分别配置在所述冷藏室和所述冷冻室附近,并且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分别配置在所述冷藏室和所述冷冻室背后,所述中间热交换器配置在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之间,向上下延伸,并且第一热交换部和第二热交换部向上下方向弯曲,在第一机械室附近设置有第一、第二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入口和制冷剂流出口。
按照这种结构,例如,冷藏室配置在主体部上方,具有第一压缩机的第一机械室配置在主体部上部,冷冻室配置在主体部下方,具有第二压缩机的第二机械室配置在主体部下部。此外,第一蒸发器配置在主体部上部,第二蒸发器配置在主体部下部。中间热交换器被设置成沿主体部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向上下方向弯曲。在第一、第二热交换部的上端形成有制冷剂流入口和制冷剂流出口。第一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入口连接在第一蒸发器上,制冷剂流出口连接在第一压缩机上。第二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入口配置在第二压缩机一侧,制冷剂流出口配置在第二蒸发器一侧。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冻冷藏库还包括:第一散热器,配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第一减压装置,配置在第一散热器的后级;第二减压装置,配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所述中间热交换器的后级;第一内部热交换器,向上下延伸,在从第二蒸发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和第一减压装置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第二内部热交换器,向上下延伸,在从第二蒸发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和第二减压装置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一减压装置的制冷剂流入侧设置在第二压缩机附近,并且第二减压装置的制冷剂流入侧设置在第一压缩机附近。
按照这种结构,高温高压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散热器并散热,使第一制冷剂凝结。由第一散热器凝结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减压装置,使第一制冷剂减压、膨胀,变成干燥度低的低温湿蒸汽。由中间热交换器凝结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减压装置,使第二制冷剂减压、膨胀,变成干燥度低的低温湿蒸汽。
从第二蒸发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在第一内部热交换器中与第一减压装置进行热交换而吸热。由此,第一制冷剂的焓降低,冷却能力更高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蒸发器。此外,从第二蒸发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中与第二减压装置进行热交换而吸热。由此,第二制冷剂的焓降低,冷却能力更高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蒸发器。
例如,如果第一机械室配置在上部,则第二内部热交换器设置成向上下延伸,第二减压装置的制冷剂流入侧配置在主体部上部。第二减压装置的制冷剂流出侧与配置在下部的第二蒸发器连接。第一内部热交换器被设置成从第二内部热交换器的上端连续沿上下延伸。第一减压装置的制冷剂流入侧配置在主体部下部,第一减压装置的制冷剂流出侧与配置在上部的第一蒸发器连接。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在第二机械室配置有第一干燥器,所述第一干燥器对流入第一减压装置之前的第一制冷剂进行除湿,在第一机械室配置有第二干燥器,所述第二干燥器对流入第二减压装置之前的第二制冷剂进行除湿。
按照这种结构,由第一干燥器去除水分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减压装置,由第二干燥器去除水分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减压装置。例如,如果第一机械室配置在上部,则第一干燥器配置在主体部下部,与第一减压装置的制冷剂流入侧连接,并且第二干燥器配置在主体部上部,与第二减压装置的制冷剂流入侧连接。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第二干燥器由隔热材料覆盖。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中间热交换器由用外管覆盖内管的双层管构成,第一制冷剂在所述内管中流动,所述内管形成第一热交换部,第二制冷剂在所述外管中沿与第一制冷剂相反的方向流动,所述外管形成第二热交换部。按照这种结构,在内管中流动的第一制冷剂和在外管中流动的第二制冷剂通过内管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在第二压缩机和所述中间热交换器之间设置有第二散热器。按照这种结构,高温高压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散热器而散热,使第二制冷剂降温。由第二散热器降温的第二制冷剂在中间热交换器中进一步冷却而凝结。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第一、第二内部热交换器埋设在所述隔热箱体的背壁内,并且第二散热器配置在所述主体部背面。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中间热交换器埋设在所述隔热箱体的背壁内。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在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流出侧设置有用于使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器,并且在第一蒸发器的制冷剂流出侧不设置所述气液分离器。按照这种结构,从第二蒸发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用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把气体制冷剂送到第二压缩机。从第一蒸发器流出的气液混合的第一制冷剂流入中间热交换器,通过与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进行热交换,使第一制冷剂变成气体制冷剂,被送到第一压缩机。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分隔所述冷藏室和所述冷冻室的隔热壁具有与所述隔热箱体的周壁同样水平的隔热性能。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冻冷藏库还包括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的一部分散热用于处理冷冻冷藏库的排出水和防止冷凝。
本发明的冷冻冷藏库的特征在于包括:冷藏室,用于冷藏保存储藏物;冷冻室,用于冷冻保存储藏物;第一压缩机,使流动有第一制冷剂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一蒸发器,配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对所述冷藏室进行冷却;第二压缩机,使流动有第二制冷剂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运转;以及第二蒸发器,配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对所述冷冻室进行冷却,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的热量对第二蒸发器进行除霜。
按照这种结构,用第一、第二压缩机使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一、第二制冷剂分别流动,形成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和高温部。低温低压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第一蒸发器,利用由第一蒸发器降温的冷气对冷藏室进行冷却。低温低压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第二蒸发器,利用由第二蒸发器降温的冷气对冷冻室进行冷却。
在第二蒸发器进行除霜时,停止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运转,使第一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和第二蒸发器进行热交换,使第二蒸发器升温来进行除霜。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冻冷藏库还包括:第一散热器,配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三通阀,设置在第一散热器的制冷剂流入侧;除霜用热交换器,用所述三通阀分路,与第一散热器并联配置,并且与第二蒸发器进行热交换;以及止回阀,设置在所述除霜用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出侧,在对第二蒸发器进行除霜时,所述三通阀切换到所述除霜用热交换器一侧。
按照这种结构,在对冷藏室和冷冻室进行冷却时,利用三通阀把第一制冷剂的流动通道切换到第一散热器一侧。由此,第一、第二蒸发器被冷却,并且从第一散热器进行散热。此时,利用止回阀防止第一制冷剂从第一散热器的制冷剂流出侧流入除霜用热交换器。在对第二蒸发器进行除霜时,利用三通阀把第一制冷剂的流动通道切换到除霜用热交换器一侧。由此,第一蒸发器被冷却,从除霜用热交换器进行散热。第二蒸发器与除霜用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而升温,进行除霜。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止回阀配置在第一散热器的制冷剂流出侧和所述除霜用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出侧的汇合点附近。按照这种结构,把止回阀和除霜用热交换器分开配置。因此,在用三通阀把第一制冷剂的流动通道切换到第一散热器一侧时,降低了因从第一散热器流出的高温的第一制冷剂造成的第二蒸发器升温。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第二蒸发器和所述除霜用热交换器具有第一、第二制冷剂管,所述第一、第二制冷剂管分别流动有第一、第二制冷剂,并且用多块散热片连接第一、第二制冷剂管。按照这种结构,通过连接第一、第二制冷剂管的散热片,把高温的第一制冷剂的热量传递给第二蒸发器。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第二蒸发器和所述除霜用热交换器具有第一、第二制冷剂管,所述第一、第二制冷剂管分别流动有第一、第二制冷剂,并且使第一、第二制冷剂管相邻。按照这种结构,通过第一、第二制冷剂管的分界壁,把高温的第一制冷剂的热量传递给第二蒸发器。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除霜用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管的断面面积在第一蒸发器的制冷剂管的断面面积的1/2以下。按照这种结构,减小了除霜用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管的内部容积,防止除霜后在除霜用热交换器中积存大量的制冷剂。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在对第二蒸发器进行除霜之前,使第一压缩机停止规定期间。按照这种结构,如果停止第一压缩机,并把三通阀切换到除霜用热交换器一侧,则冷藏室的室内温度升高,经过规定期间后驱动第一压缩机。由此,第一制冷剂在除霜用热交换器中流动,对第二蒸发器进行除霜,并且对冷藏室进行冷却。也可以经过该规定期间后把三通阀切换到除霜用热交换器一侧。
本发明的冷却库的特征在于:第一冷却室,用于冷藏保存储藏物;第二冷却室,用于冷冻保存储藏物,第一蒸发器是将金属制的冷却板固定连接在制冷剂管上而形成的,所述冷却板覆盖所述第一冷却室的壁面,并且利用所述冷却板对所述第一冷却室进行辐射冷却。
按照这种结构,用第一、第二压缩机使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一、第二制冷剂分别流动,形成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和高温部。低温低压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第一蒸发器的制冷剂管,从冷却板辐射冷量,对冷藏室进行冷却。低温低压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第二蒸发器,利用由第二蒸发器降温后的冷气对冷冻室进行冷却。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冻冷藏库还包括:门开关检测部,检测所述冷藏室的门的开关;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冷藏室的温度;以及湿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冷藏室的湿度,在把所述门打开并关闭时,利用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湿度传感器进行检测,获得所述冷藏室的露点温度,并且使第一制冷循环系统运转,以使第一蒸发器在所述露点温度以下。
按照这种结构,用门开关检测部检测到门打开并关闭,用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检测冷藏室的温度和湿度。从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通过运算等获得冷藏室的露点温度,使第一蒸发器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由此,因门开关而流入的外部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在冷却板表面上。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冻冷藏库还包括中间热交换器,所述中间热交换器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之间进行热交换。按照这种结构,低温低压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的第一蒸发器和中间热交换器。高温高压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被中间热交换器吸热而散热。另外,第一蒸发器和中间热交换器可以串联配置,也可以并联配置。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中,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在所述冷藏室下部设置有温度比上部低的隔离室,并且制冷剂在第一蒸发器的所述制冷剂管中从下方向上方流动。按照这种结构,可以在冷藏室的下部设置激冷室和冰温室等低温的隔离室。第一蒸发器下部的冷却板与低温的制冷剂管接触,对隔离室进行冷却。
在上述结构的冷却库中,本发明的冷却库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却库还包括:第一内部热交换器,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的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的第一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二内部热交换器,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的第二制冷剂和低温的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第三内部热交换器,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的第一制冷剂和低温的第一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结构的冷却库中,本发明的冷却库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冷却库还包括储液器,所述储液器配置在所述中间热交换器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一侧,并且对第一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使气体制冷剂流出。
此外,本发明的冷却库的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具有第一、第二冷却室;第一压缩机,使流动有第一制冷剂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一蒸发器,配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对第一冷却室进行冷却;第二压缩机,使流动有第二制冷剂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第二蒸发器,配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对第二冷却室进行冷却;第一机械室,配置有所述第一压缩机;以及第二机械室,配置有所述第二压缩机,第一、第二机械室中的一个配置在所述主体部上部,并且第一、第二机械室中的另一个配置在所述主体部下部。
此外,本发明的冷却库的特征在于,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的热量对第二蒸发器进行除霜。
按照本发明,双制冷循环系统式的冷冻冷藏库设置有中间热交换器,该中间热交换器在用第一压缩机运转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和用第二压缩机运转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这样的双制冷循环系统式的冷冻冷藏库中,用设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上的第一蒸发器对冷藏室进行冷却,用设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上的第二蒸发器对冷冻室进行冷却。因此,可以减小第一蒸发器和冷藏室的温差,可以高效运转第一、第二压缩机。因而可以提高制冷循环系统的COP,从而可以降低冷冻冷藏库的耗电。
此外,按照本发明,由于把储液器设置在中间热交换器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一侧,所以即使冷冻冷藏库的热负荷发生变化,气体制冷剂的第一制冷剂也与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使第一制冷剂可靠地升温,送到第一压缩机,可以保持中间热交换器的能力。除此以外,由于从储液器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的第一制冷剂吸热升温后,流入第一压缩机,所以可以降低冷量损失。
此外,按照本发明,由于把配置有第一、第二压缩机的第一、第二机械室中的一个配置在主体部上部,把另一个配置在下部,所以把成为点声源的第一、第二压缩机分开配置。点声源的声压级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因此,由于在靠近一个声源时远离另一个声源,所以使用者感受到的噪声水平变小。此外,由于第一、第二压缩机配置在不同的室内,所以难以产生相同相位的声音或相同频率的声音。由此,可以降低第一、第二压缩机的声音重叠后的声压,并且减少了波动的产生。因此,可以降低冷冻冷藏库的噪声。
此外,按照本发明,由于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的热量对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第二蒸发器进行除霜,所以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第一散热器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第二散热器不变成低温。因此,可以防止在冷冻冷藏库的背面板等上产生冷凝。此外,没有必要另外设置对第二蒸发器进行除霜的加热器,可以抑制除霜时由加热器等造成的升温。此外,在除霜时对第二蒸发器进行加热的大部分热量是来自于冷藏室的热量,可以边进行除霜边对冷藏室进行冷却。因此,可以抑制除霜产生的电耗,使冷冻冷藏库的耗电保持较低。
此外,按照本发明,由于用第一、第二压缩机分别使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运转,用第一、第二蒸发器对冷藏室和冷冻室进行冷却,并且第一蒸发器具有冷却板,所以可以防止储藏物干燥,在刚装入储藏物后的高负荷等时,冷藏室和冷冻室可以获得足够的冷却能力。特别是在冷藏室高负荷时,可以使第二蒸发器降温,防止冷冻室冷却不足。此外,在冷冻室高负荷时,可以使第一蒸发器降温,可以在冷却板上保持冷凝,从而可以保持冷藏室内的湿度。由此,在冷冻室为高负荷的情况下,也可以减少冷藏室的储藏物的干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侧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P-H线图。
图4是表示容积式压缩机的隔热压缩效率和压缩比之间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图。
图7是详细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冷冻冷藏库的制冷循环系统的中间热交换器的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P-H线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冷冻冷藏库的制冷循环系统的中间热交换器位置和温度之间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比较例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图。
图11是表示比较例的制冷循环系统的中间热交换器位置和温度之间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图。
图13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P-H线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制冷循环系统的第一、第三内部热交换器其他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侧剖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配管的背面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除霜用热交换器和第二蒸发器的详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第二蒸发器在进行除霜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主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配管的正剖面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构成的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配管的正剖面图。
图25是表示以往的冷冻冷藏库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冷冻冷藏库
2 冷藏室
3 蔬菜室
4 冷冻室
10 第一制冷循环系统
10a、20a 制冷剂管
11 第一压缩机
12 第一散热器
13、43a 第一减压装置
14、44a 第一蒸发器
14a 冷却板
15 冷藏室鼓风机
19 第一干燥器
17 第一储液器
20 第二制冷循环系统
21 第二压缩机
22 第二散热器
23、43b 第二减压装置
24、44b 第二蒸发器
25 冷冻室鼓风机
29 第二干燥器
27 第二储液器
30、40 制冷循环系统
31 中间热交换器
32 第一内部热交换器
33 第二内部热交换器
34 第三内部热交换器
35 除霜用热交换器
36 三通阀
37 止回阀
41 压缩机
42 散热器
50 隔热材料
51 除霜加热器
61、62 温度传感器
63 门开关检测部
64 湿度传感器
65 控制部
66 操作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侧剖面图。冷冻冷藏库1在上部配置有冷藏保存储藏物的冷藏室2。在冷藏室2下方设置有蔬菜室3,该蔬菜室3保持在比冷藏室2高温且适合保存蔬菜的温度。在冷冻冷藏库1下部配置有冷冻保存储藏物的冷冻室4。冷藏室2的前表面由转动式的隔热门2a进行开关。蔬菜室3和冷冻室4的前表面分别由与贮存柜3b、4b做成一体的拉出式的隔热门3a、4a进行开关。
在冷冻室4后方设置有机械室5。在机械室5内配置有分别使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参照图2)运转的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在冷藏室2背面配置有连接在第一压缩机11上的第一蒸发器14,在第一蒸发器14上方配置有冷藏室鼓风机15。在冷冻室4背面配置有连接在第二压缩机21上的第二蒸发器24,在第二蒸发器24上方配置有冷冻室鼓风机25。在第一蒸发器14下方设置有除霜加热器51。
与第一蒸发器14进行热交换而冷却的冷气用冷藏室鼓风机15向冷藏室2送出。该冷气在冷藏室2内流动,并流入与冷藏室2连通的蔬菜室3。流入蔬菜室3的冷气在蔬菜室3内流动,并返回到第一蒸发器14。由此,对冷藏室2和蔬菜室3进行冷却。与第二蒸发器24进行热交换而冷却的冷气用冷冻室鼓风机25向冷冻室4送出。向冷冻室4送出的冷气在冷冻室4内流动,并返回到第二蒸发器24。由此,对冷冻室4进行冷却。
图2表示冷冻冷藏库1的制冷循环系统。冷冻冷藏库1的制冷循环系统30为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用中间热交换器31连接的阶式(Cascade)双制冷循环系统。即,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形成高温循环,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形成低温循环。用中间热交换器31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低温部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高温部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把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低温部保持在比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低温部低的温度。
用第一压缩机11运转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具有用制冷剂管10a连接的第一散热器12、第一减压装置13、第一蒸发器14。异丁烷等第一制冷剂在制冷剂管10a内沿箭头S1的方向流动。即,第一制冷剂按照第一压缩机11、第一散热器12、第一减压装置13、第一蒸发器14、第一压缩机11的顺序循环。
用第二压缩机21运转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具有用制冷剂管20a连接的第二散热器22、第二减压装置23、第二蒸发器24。异丁烷等第二制冷剂在制冷剂管20a内沿箭头S2的方向流动。即,第二制冷剂按照第二压缩机21、第二散热器22、第二减压装置23、第二蒸发器24、第二压缩机21的顺序循环。
中间热交换器31使设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上的热交换部31a和设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上的热交换部31c相邻,可以通过壁面相互进行热交换。热交换部31a配置在第一蒸发器14的后级,热交换部31c配置在第二散热器22的后级。
在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中设置有第一、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2、33。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使设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上的热交换部32a和设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上的热交换部32b相邻,可以通过壁面相互进行热交换。
热交换部32a配置在第一散热器12的后级,流入第一蒸发器14前的高温第一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2a中流动。热交换部32b配置在第二蒸发器24的后级,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后的低温第二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2b中流动。在第一减压装置13由毛细管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把第一减压装置13兼用作热交换部32a。
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使配置在热交换部31c后级的热交换部33a和配置在第二蒸发器24后级的热交换部33b相邻,可以通过壁面相互进行热交换。流入第二蒸发器24前的高温第二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3a中流动,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后的低温第二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3b中流动。在第二减压装置23由毛细管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把第二减压装置23兼用作热交换部33a。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1中,通过驱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使第一、第二制冷剂分别在制冷剂管10a、20a中流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对第一、第二制冷剂进行压缩,变成高温高压,并且第一、第二减压装置13、23使第一、第二制冷剂减压、膨胀,变成低温低压。
因此,第一、第二制冷剂从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流出到流入第一、第二减压装置13、23之间,成为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的高温部。第一、第二制冷剂从第一、第二减压装置13、23流出到流入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之间,成为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的低温部。
用第一压缩机1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第一制冷剂,在第一散热器12中被周围空气夺取热量而发生凝结。由第一散热器12液化的第一制冷剂在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中被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低温部的第二制冷剂夺取热量,进一步降温。在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中被冷却使过冷度变大的液态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减压装置13。第一制冷剂在第一减压装置13中减压、膨胀,变成干燥度低的低温湿蒸汽。
变成低温湿蒸汽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蒸发器14,从冷藏室2的冷气夺取热量并蒸发,进一步变成干燥度高的湿蒸汽。从第一蒸发器14流出的湿蒸汽状态的第一制冷剂流入中间热交换器31,从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的第二制冷剂夺取热量并蒸发,变成过热蒸汽。变成过热蒸汽的第一制冷剂返回到第一压缩机11。由此,第一制冷剂循环,使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运转。
用第二压缩机2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第二制冷剂,在第二散热器22中被周围空气夺取热量。在第二散热器22中降温的第二制冷剂流入中间热交换器31,被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低温部的第一制冷剂夺取热量,进一步冷却而发生凝结。液化的第二制冷剂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中被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低温部的第二制冷剂夺取热量,进一步降温。
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中被冷却使过冷度变大的液态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减压装置23。第二制冷剂在第二减压装置23中减压、膨胀,变成低温湿蒸汽。变成低温湿蒸汽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蒸发器24,从冷冻室4的冷气夺取热量并蒸发,变成湿蒸汽。
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湿蒸汽状态的第二制冷剂被导向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和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从高温的第二制冷剂和第一制冷剂夺取热量,变成过热蒸汽。变成过热蒸汽的第二制冷剂返回到第二压缩机21。由此,第二制冷剂循环,使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运转。
此外,在驱动第一压缩机11使中间热交换器31的温度降低后,驱动第二压缩机21。并且监视冷藏室2和冷冻室4的温度以及中间热交换器31的热交换部31a、31c的温差,利用转换器控制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的转速,使上述温度和温差为规定值。
图3表示制冷循环系统30的压力-焓(Enthalpy)线图(P-H线图)。纵轴表示压力,横轴表示焓。此外,图中各点A、B、C、D、E、E’、a、b、b’、c、d、e、f与图2所示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各点对应。
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A-B-C-D-E-E’-A)的情况下,A-B表示第一压缩机11中的过程。B-C表示第一散热器12中的过程。C-D表示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的热交换部32a中的过程。D-E表示第一减压装置13中的过程。E-E’表示第一蒸发器14中的过程。E’-A表示中间热交换器31的热交换部31a中的过程。
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a-b-b’-c-d-e-f-a)的情况也相同,a-b表示第二压缩机21中的过程。b-b’表示第二散热器22中的过程。b’-c表示中间热交换器31的热交换部31c中的过程。c-d表示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的热交换部33a中的过程。d-e表示第二减压装置23中的过程。e-f表示第二蒸发器24中的过程。f-a表示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的热交换部33b和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的热交换部32b中的过程。
由于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封入相同的制冷剂(例如异丁烷),所以在P-H线图上容易清楚地知道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的温度关系和压力关系。例如,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A点的压力PA比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b点的压力Pb稍低。这是由于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从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夺取热量。
在以往的单一的制冷循环系统40(参照图25)的情况下,如果冷冻室4为相同的设定温度,则第一、第二蒸发器44a、44b(参照图25)的蒸发温度为图3的e-f表示的程度。而本实施方式的对冷藏室2进行冷却的第一蒸发器14的蒸发温度用图3的E-E’表示。在制冷剂的湿蒸汽区域中,由于压力P越高,温度也越高,所以第一蒸发器14的蒸发温度比单一制冷循环系统的情况高。
由此,在以往的单一的制冷循环系统40的情况下,使例如为20℃的第一蒸发器14和冷藏室2的温差,可以明显减小到例如5℃以下。因此,冷藏室2的冷却不会浪费能量,可以提供高效的冷冻冷藏库1。
此外,在以往的单一的制冷循环系统40的情况下,如果是相同的温度设定条件,则凝结压力变成B点的压力PB,蒸发压力变成a点的压力Pa。因此,压缩机41(参照图25)的压缩比为PB/Pa。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压缩比为PB/PA,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压缩比为Pb/Pa。因而都比制冷循环系统40的压缩比变小。
图4表示按照ASHRAE(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Refrigerating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的“指南和数据手册(Guide and Date Book)”(1961,第498页)的容积式压缩机的隔热压缩效率和压缩比的关系。纵轴表示隔热压缩效率,横轴表示压缩比。此外,目前在通常的冷冻冷藏库中使用的压缩机几乎都为容积式。虽然制冷剂是R12和R22的实验数据,但采用其他的制冷剂也具有相同的倾向。按照该图,压缩机的压缩比越小,压缩机的隔热压缩效率越高。
在周围温度为25℃、冷藏室2温度为3℃、冷冻室4温度为-18℃、第一、第二制冷剂为通常使用的异丁烷的情况下,以往的单一的制冷循环系统40(参照图25)的压缩比约为8左右。而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的压缩比分别为2~3左右。因此,与以往相比,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的压缩比都小,所以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可以高效率地工作。
按照本实施方式,双制冷循环系统式的冷冻冷藏库1设置有中间热交换器31,该中间热交换器31在用第一压缩机11运转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低温部和用第二压缩机21运转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高温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这样的双制冷循环系统式的冷冻冷藏库1中,用设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上的第一蒸发器14对冷藏室2进行冷却,用设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上的第二蒸发器24对冷冻室4进行冷却。因此,可以减小第一蒸发器14和冷藏室2的温差,并且可以高效率地运转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因此,与以往相比,可以提高制冷循环系统30的COP,从而减少冷冻冷藏库1的耗电。
另外,中间热交换器31也可以与第一蒸发器14并联配置。但如果把中间热交换器31串联配置在第一蒸发器14的后级,则在用中间热交换器31夺取第二制冷剂的热量前,第一制冷剂在第一蒸发器14中流动。因此,第一蒸发器14可以从冷藏室2的空气中夺取热量,而不会利用潜热产生的热交换使冷藏室2的空气温度降低,从而可以提高冷却效率。
此外,由于具有配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高温部的第二散热器22,所以可以使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整体的散热温度更低。因此,提高了制冷循环系统30的COP。
此时,中间热交换器31也可以与第二散热器22并联配置。然而,由于把中间热交换器31配置在第二散热器22的后级,所以在利用中间热交换器31被第一制冷剂夺取热量前,第二制冷剂在第二散热器22中流动。因此,在第二散热器22中进行热交换并散热后的第二制冷剂在中间热交换器31中被冷却,所以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热交换。
此外,由于设置有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该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在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和流入第一蒸发器14前的第一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所以可以降低第一制冷剂的焓,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流入第一蒸发器14的第一制冷剂的冷却能力。
此外,由于设置有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该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在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和流入第二蒸发器24前的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所以可以使第二制冷剂的焓降低,从而可以提高流入第二蒸发器24的第二制冷剂的冷却能力。
此外,利用在第一、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2、33中的冷量回收,按照图3的吸热过程f-a,将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加热到周围温度附近。因此,设置在机械室中的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配管不从周围空气夺取热量,可以抑制热损。此外,用第二压缩机21压缩的第二制冷剂的温度比周围温度高,可以按照图3的散热过程b-b′,从第二散热器22向周围散热。
除了制冷循环系统30整体的散热温度水平低以外,第二压缩机21的流出温度Tb也比第一压缩机11的流出温度TB还低。因此,仅利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不能使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的温度充分地提高。通过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以外还设置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可以使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1的第二制冷剂的温度提高到压缩后的温度超过周围温度的程度。因此,按照图3的散热过程b-b′,可以从第二散热器22向周围散热。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1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图。为了便于说明,与前述的图1~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1的制冷循环系统30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省略了第二散热器22、第一、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2、33(参照图2)。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按照本实施方式,由于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省略了第二散热器22和第一、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2、33(参照图2),所以不能利用第一、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2、33的效果,制冷循环系统30的COP稍有降低。可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通过简化制冷循环系统30的结构,可以实现降低成本。
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双制冷循环系统式的冷冻冷藏库1设置有中间热交换器31,该中间热交换器31在用第一压缩机11运转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低温部和用第二压缩机21运转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高温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这样的双制冷循环系统式的冷冻冷藏库1中,用设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上的第一蒸发器14对冷藏室2进行冷却,用设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上的第二蒸发器24对冷冻室4进行冷却。由此,可以减小第一蒸发器14和冷藏室2的温差,并且可以高效率地运转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因此,与以往相比,可以提高制冷循环系统30的COP,从而可以减少冷冻冷藏库1的耗电。
图6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1的制冷循环系统。为了便于说明,与前述的图1~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在中间热交换器31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一侧设置有第一储液器(Receiver)17,在第二蒸发器24的下游设置有第二储液器27。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一、第二储液器17、27使气液分离,并贮存液态制冷剂,使气体制冷剂流出。用第一储液器17防止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一压缩机11,用第二储液器27防止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二压缩机21。
图7是详细表示中间热交换器31的图。中间热交换器31使设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上的热交换部31a、31b和设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上的热交换部31c、31d相邻,可以通过壁面相互进行热交换。热交换部31a配置在第一蒸发器14的后级,热交换部31d配置在第二散热器22的后级。
在中间热交换器31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一侧,且在第一储液器17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有热交换部31a、31b。因此,热交换部31a提供汽化热(潜热),使气液混合的第一制冷剂汽化,热交换部31b提供显热,使气体状态的第一制冷剂升温。
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上游的热交换部31a与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下游的热交换部31c相邻进行热交换。此外,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下游的热交换部31b与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上游的热交换部31d相邻进行热交换。此时,设定热交换部31c、31d的长度,使热交换部31d从高温的第二制冷剂主要释放出显热,使由热交换部31d降温的第二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1c中主要释放出凝结热(潜热)。因此,热交换部31a、31c构成把第二制冷剂的潜热作为第一制冷剂的潜热提供的潜热热交换部,热交换部31b、31d构成把第二制冷剂的显热作为第一制冷剂的显热提供的显热热交换部。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1中,从第一蒸发器14流出的湿蒸汽状态的第一制冷剂流入中间热交换器31的热交换部31a。第一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1a中夺取热交换部31c的第二制冷剂的潜热而汽化,流入第一储液器17。
流入第一储液器17的第一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液态制冷剂,使气体制冷剂流出。从第一储液器17流出的气体状态的第一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1b中主要夺取热交换部31d的显热而升温,变成过热蒸汽。
在第二散热器22中降温的第二制冷剂流入中间热交换器31的热交换部31d。流入热交换部31d的第二制冷剂被热交换部31b的第一制冷剂主要夺取显热,进一步被冷却。降温的气体状态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热交换部31c,被热交换部31a的第一制冷剂主要夺取潜热而凝结。凝结的第二制冷剂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中被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低温部的第二制冷剂夺取热量,进一步降温。
图8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系统30的压力-焓线图(P-H线图)。纵轴表示压力,横轴表示焓。此外,图中的各点A、B、C、D、E、E’、F、a、b、b’、b”、c、d、e、f与图6所示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各点对应,相对于前述的图3追加了点F和点b”。
即,E’-F表示中间热交换器31的热交换部31a中的过程。F-A表示中间热交换器31的热交换部31b中的过程。此外,b’-b”表示中间热交换器31的热交换部31d中的过程。b”-c表示中间热交换器31的热交换部31c中的过程。
图9是表示中间热交换器31的位置和温度之间关系的图。为了进行比较,把图10所示的制冷循环系统30’的中间热交换器31的位置和温度之间关系示于图11。比较例的制冷循环系统30’把第一储液器17配置在中间热交换器31的后级。其他部分与前述的图25所示的制冷循环系统30相同。另外,在图9、图11中,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中间热交换器31的位置。图中各点A、F、E’、b’、b”、c与图25、图10所示的制冷循环系统30、30’的各点对应。
在比较例的中间热交换器31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一侧,第二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1d(b’-b”)中散热,在热交换部31c(b”-c)中凝结。此外,在中间热交换器31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一侧,第一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1a(E’-F)中蒸发,在热交换部31b(F-A)中也蒸发。
因此,在热交换部31b中的第一、第二制冷剂的温差变大,因热交换造成的损失增加。此外,由于从第一储液器17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的第一制冷剂不从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吸热,保持蒸发温度流入第一压缩机1。因此容易产生冷量损失。
而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热交换器31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一侧,第一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1a(E’-F)中蒸发,在热交换部31b(F-A)中吸热。因而在中间热交换器31中分别对潜热热交换和显热热交换进行匹配。因此,可以把热交换所需要的温差抑制到最小限度,可以降低因热交换造成的有效能量的损失。此外,由于第一制冷剂吸热升温后流入第一压缩机11,所以可以降低冷量损失。
按照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双制冷循环系统式的冷冻冷藏库1设置有中间热交换器31,该中间热交换器31在用第一压缩机11运转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低温部和用第二压缩机21运转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高温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这样的双制冷循环系统式的冷冻冷藏库1中,用设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上的第一蒸发器14对冷藏室2进行冷却,用设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上的第二蒸发器24对冷冻室4进行冷却。因此,可以减小第一蒸发器14和冷藏室2的温差,并且可以高效率地运转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因此,与以往相比,可以提高制冷循环系统30的COP,从而可以减少冷冻冷藏库1的耗电。
此外,由于在中间热交换器31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一侧设置有第一储液器17,所以即使冷冻冷藏库1的热负荷发生变化,气体制冷剂的第一制冷剂也与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第一制冷剂可靠地升温,被送到第一压缩机11,可以保持中间热交换器31的能力。除此以外,由于从第一储液器17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的第一制冷剂吸热升温后,流入第一压缩机11,所以可以降低冷量损失。
此外,由于中间热交换器31使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上游的热交换部31a和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下游的热交换部31c进行热交换,并且使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下游的热交换部31b和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上游的热交换部31d进行热交换,所以从第一储液器17流出的气体状态的第一制冷剂与高温的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第二制冷剂散热形成的显热用作使第一制冷剂升温的显热,可以减小第一、第二制冷剂的热交换的温差。因此,可以降低因热交换造成的有效能量的损失,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冷冻冷藏库1的耗电。
此外,由于在潜热热交换部(31a、31c)中第一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主要夺取潜热,在显热热交换部(31b、31d)中第一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主要夺取显热,所以第一、第二制冷剂的潜热热交换和显热热交换分别进行匹配,可以进一步减小两者的温差。
图12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1的制冷循环系统。为了便于说明,与前述的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把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设置在第一散热器12的后级。其他部分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使配置在第一散热器12的后级的热交换部34a和配置在中间热交换器31的后级的热交换部34b相邻,可以通过壁面相互进行热交换。从第一散热器12流出的高温的第一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4a中流动,从中间热交换器31流出后的低温的第一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4b中流动。
在第一散热器12中液化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热交换部34a。此外,从中间热交换器31的热交换部31b流出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热交换部34b。热交换部34a的第一制冷剂(高温制冷剂)被流入热交换部34b的第一制冷剂(低温制冷剂)夺取热量。
然后,从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热交换部34a流出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的热交换部32a。此外,从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热交换部34b流出的第一制冷剂返回到第一压缩机11。
图1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系统30的压力-焓线图(P-H线图)。纵轴表示压力,横轴表示焓。此外,图中的各点A、B、C、C’、D、E、E’、F、F’、a、b、b’、b”、c、d、e、f与图12所示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各点对应,相对于前述的图8追加了点C’、F’、f’。
即,C-C’表示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热交换部34a中的过程。C’-D表示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的热交换部32a中的过程。F-F’表示中间热交换器31的热交换部31b中的过程。F’-A表示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热交换部34b中的过程。此外,f-f’表示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的热交换部33b中的过程。f’-a表示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的热交换部32b中的过程。
蒸发热的生成量比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少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其制冷剂流量比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少。但如果在中间热交换器31中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第一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第二制冷剂夺取热量,则第一制冷剂的温度通常比周围温度低10℃以上。因此,在没有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情况下,设置在机械室中的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配管的温度比周围温度低,产生热损。
而如果设置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则按照图13的吸热过程F′-A,因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冷量回收,将中间热交换器31流出的第一制冷剂加热到周围温度附近。因此,可以抑制因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配管造成的热损。
图14表示第一减压装置13采用毛细管来构成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和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例子。即,第一减压装置13作为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或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热交换配管发挥功能。在该图中,第一减压装置13构成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的热交换部32a和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热交换部34a,但也可以是其中任意一个。
第一减压装置13形成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热交换部34a,用锡焊等连接在配管之间,使其紧密连接在热交换部34b上。此外,第一减压装置13形成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的热交换部32a,用锡焊等连接在配管之间,使其紧密连接在热交换部32b上。
流入第一减压装置13的高温高压的第一制冷剂最初在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中被从中间热交换器31流出的低温低压的第一制冷剂夺取热量。随后第一制冷剂在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中被从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流出的低温低压的第二制冷剂夺取热量。因此,第一制冷剂在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和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中被夺取热量而膨胀,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
因此,通过使毛细管构成的第一减压装置13作为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或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热交换配管发挥功能,可以减少部件个数,从而可以降低冷冻冷藏库1的制造成本。
同样,第二减压装置23采用毛细管,可以使第二减压装置23作为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的热交换部33a发挥功能。此时,第二减压装置23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内部紧密连接在热交换部33b上,用锡焊等进行连接。
流入第二减压装置23的高温高压的第二制冷剂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中被从第二储液器27流出的低温低压的第二制冷剂夺取热量。第二制冷剂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中被夺取热量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因此,与上述相同,可以减少部件个数,从而可以降低冷冻冷藏库1的制造成本。
另外,前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减压装置13、23由毛细管形成,也可以同样地构成第一、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2、33。
按照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双制冷循环系统式的冷冻冷藏库1设置有中间热交换器31,该中间热交换器31在用第一压缩机11运转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低温部和用第二压缩机21运转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高温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这样的双制冷循环系统式的冷冻冷藏库1中,用设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上的第一蒸发器14对冷藏室2进行冷却,用设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上的第二蒸发器24对冷冻室4进行冷却。因此,可以减小第一蒸发器14和冷藏室2的温差,并且可以高效率地运转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因此,与以往相比,可以提高制冷循环系统30的COP,从而可以减少冷冻冷藏库1的耗电。
此外,由于设置有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该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高温的第一制冷剂和低温的第一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所以利用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冷量回收,可以把低温的第一制冷剂加热到周围温度附近。因此,可以抑制因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配管造成的热损。
此外,由于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在从第一散热器12流出的第一制冷剂和从中间热交换器31流出的第一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所以可以容易地回收第一制冷剂的冷量。
此外,由于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在从中间热交换器31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和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所以可以容易地回收第二制冷剂的冷量。由此,利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的冷量回收,可以把低温的第二制冷剂加热到周围温度附近。因此,可以抑制因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配管造成的热损。
此外,由于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在从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流出的第一制冷剂和从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流出的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所以可以容易地回收第二制冷剂的冷量。
此外,由于配置在第一蒸发器14的前级的第一减压装置13由毛细管构成,第一减压装置13作为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或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的热交换配管发挥功能,所以可以减少部件个数,从而可以降低冷冻冷藏库1的成本。
此外,由于配置在第二蒸发器24的前级的第二减压装置23由毛细管构成,第二减压装置23作为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的热交换配管发挥功能,所以可以减少部件个数,从而可以降低冷冻冷藏库1的成本。
在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第二制冷剂使用异丁烷等相同的制冷剂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制冷剂。此时,可以使第一制冷剂的沸点比第二制冷剂的沸点高。由此,第二制冷剂的蒸汽密度比第一制冷剂高,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性能,因而是更为优选的。
例如第一制冷剂使用异丁烷(沸点-12℃),第二制冷剂使用丙烷(沸点-40.09℃)或二氧化碳(沸点-78.5℃),可以容易地实现。这些制冷剂都是自然制冷剂,利用了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物质。因此,通过提高使用自然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冷却效率,可以实现进一步降低冷冻冷藏库1的环境负荷。
图15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侧剖面图。冷冻冷藏库1的主体部具有隔热箱体3。在隔热箱体3的上部配置有冷藏保存储藏物的冷藏室2。冷藏室2的前表面用转动式的隔热门2a进行开关。
在冷藏室2的下方隔着隔热壁7配置有冷冻保存储藏物的冷冻室4。冷冻室4用配置在前部的隔壁8分隔,上下配置有贮存柜4c、4d。冷冻室4的前表面用与贮存柜4c、4d分别形成一体的拉出式的隔热门4a、4b进行开关。
隔热壁7具有与隔热箱体3的周壁(上壁、底壁、侧壁和背壁)同样水平的隔热性能。因此,可以抑制冷藏室2和冷冻室4之间的热交换。
在冷藏室2的上部后方设置有第一机械室5,该第一机械室5配置有第一压缩机11。在冷冻室4的下部后方设置有第二机械室6,该第二机械室6配置有第二压缩机21。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分别使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参照图16)运转。
在冷藏室2背面配置有连接在第一压缩机11上的第一蒸发器14,在第一蒸发器14上方配置有冷藏室鼓风机15。在冷冻室4背面配置有连接在第二压缩机21上的第二蒸发器24,在第二蒸发器24上方配置有冷冻室鼓风机25。
与第一蒸发器14进行热交换而冷却的冷气利用冷藏室鼓风机15向冷藏室2流出。该冷气在冷藏室2内流动,并返回到第一蒸发器14。由此,对冷藏室2进行冷却。与第二蒸发器24进行热交换而冷却的冷气利用冷冻室鼓风机25向冷冻室4流出。向冷冻室4流出的冷气在冷冻室4内流动,并返回到第二蒸发器24。由此,对冷冻室4进行冷却。
图16是表示冷冻冷藏库1的配管的背面立体图。图17表示冷冻冷藏库1的制冷循环系统。冷冻冷藏库1的制冷循环系统30为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用中间热交换器31连接的阶式双制冷循环系统。此外,在图16中,用实线表示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用虚线表示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
用第一压缩机11运转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具有用制冷剂管10a连接的第一散热器12、第一干燥器19、第一减压装置13、第一蒸发器14。异丁烷等第一制冷剂在制冷剂管10a内沿箭头S1的方向流动。即,第一制冷剂按照第一压缩机11、第一散热器12、第一干燥器19、第一减压装置13、第一蒸发器14、第一压缩机11的顺序循环。
第一散热器12把制冷剂管10a固定连接在金属板上,向外部空气散热,该金属板覆盖主体部的背面和侧面。此外,第一散热器12具有前表面部12a和蒸发部12b。前表面部12a被埋设在隔壁8等(参照图15)的前部,利用散热防止与隔热门4a、4b接触的冷冻室4的开口周围边缘部位产生冷凝。蒸发部12b配置在第一机械室6中,利用散热使回收到蒸发皿(未图示)中的排出水蒸发。因此,利用高温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第一散热器12,可以有效地防止冷凝以及使排出水蒸发。
第一干燥器19配置在第二机械室6,对流入第一减压装置13的第一制冷剂进行除湿。第一减压装置13由毛细管构成,形成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与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用第二压缩机21运转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具有用制冷剂管20a连接的第二散热器22、第二干燥器29、第二减压装置23、第二蒸发器24。异丁烷等第二制冷剂在制冷剂管20a内沿箭头S2的方向流动。即,第二制冷剂按照第二压缩机21、第二散热器22、第二干燥器29、第二减压装置23、第二蒸发器24、第二压缩机21的顺序循环。
第二散热器22把制冷剂管20a固定连接在金属板上,向外部空气散热,该金属板覆盖主体部的背面。第二干燥器29配置在第一机械室5。第二减压装置23由毛细管构成,形成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与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此外,在第二蒸发器24的制冷剂流出侧设置有对气液进行分离的气液分离器(Accumulator)28。
中间热交换器31由设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上的热交换部31a和设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上的热交换部31c构成。热交换部31a配置在第一蒸发器14的后级,热交换部31c配置在第二散热器22的后级。做成第一、第二热交换部31a、31b相邻,可以通过分界壁相互进行热交换。
中间热交换器31由具有埋设在隔热箱体3(参照图15)的背壁中的内管和外管的双层管构成,做成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下端弯曲的U形管。第一制冷剂在双层管的内管中流动,该内管形成热交换部31a,第二制冷剂在外管中流动,该外管形成热交换部31c。热交换部31a在上端形成有制冷剂流入口31g和制冷剂流出口31h。热交换部31c也相同,在上端形成有制冷剂流入口31e和制冷剂流出口31f,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与热交换部31a为相反方向。
此外,在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上设置有第一、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2、33。第一、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2、33被埋设在隔热箱体3(参照图15)的背壁中。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使第二减压装置23和设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上的热交换部33b相邻,可以通过分界壁相互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方式中,把形成第二减压装置23的毛细管和形成热交换部33b的制冷剂管焊接,形成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
热交换部33b配置在第二蒸发器24的后级,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低温的第二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3b中流动。第二减压装置23的制冷剂流入侧设置在靠近第一压缩机11的主体部上部。因此,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从主体部上部向配置有第二蒸发器24的下部延伸,可以确保热交换长度较长。
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使第一减压装置13和设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上的热交换部32b相邻,可以通过壁面相互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形成减压装置13的毛细管和形成热交换部32b的制冷剂管进行焊接,形成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
热交换部32b配置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的热交换部33b的后级,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后的低温的第二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2b中流动。第一减压装置13的制冷剂流入侧设置在靠近第二压缩机21的主体部下部。因此,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从主体部下部向配置有第一蒸发器14的上部延伸,可以确保热交换长度较长。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1中,通过驱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使第一、第二制冷剂在制冷剂管10a、20a中流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对第一、第二制冷剂进行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第一、第二减压装置13、23使第一、第二制冷剂减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
因此,在第一、第二制冷剂从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流出到流入第一、第二减压装置13、23之间为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的高温部。在第一、第二制冷剂从第一、第二减压装置13、23流出到流入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之间为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的低温部。
用第一压缩机1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第一制冷剂,在第一散热器12中被周围空气夺取热量而凝结。在第一散热器12中液化的第一制冷剂在第一干燥器19中被除湿,去除水分。从第一干燥器19流出的第一制冷剂在第一减压装置13中减压、膨胀,变成干燥度低的低温湿蒸汽。此时,第一制冷剂在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中被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低温部的第二制冷剂夺取热量,进一步降温。
成为低温湿蒸汽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蒸发器14,从冷藏室2的冷气夺取热量并蒸发,进一步变成干燥度高的湿蒸汽。从第一蒸发器14流出的湿蒸汽状态的第一制冷剂流入中间热交换器31,从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的第二制冷剂夺取热量而蒸发,变成过热蒸汽。变成过热蒸汽的第一制冷剂返回第一压缩机11。由此,第一制冷剂循环,使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运转。
用第二压缩机2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第二制冷剂在第二散热器22中被周围空气夺取热量。在第二散热器22中降温的第二制冷剂流入中间热交换器31,被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低温部的第一制冷剂夺取热量,进一步冷却而凝结。在第二散热器22和中间热交换器31中液化的第二制冷剂用第二干燥器29进行除湿,去除水分。
从第二干燥器29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在第二减压装置23中减压、膨胀,变成干燥度低的低温湿蒸汽。此时,第二制冷剂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中被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低温部的第二制冷剂夺取热量,进一步降温。变成低温湿蒸汽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蒸发器24,从冷冻室4的冷气夺取热量而蒸发,变成湿蒸汽。
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湿蒸汽状态的第二制冷剂,被导向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和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从高温的第二制冷剂和第一制冷剂夺取热量,变成过热蒸汽。变成过热蒸汽的第二制冷剂返回第二压缩机21。由此,第二制冷剂循环,使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运转。
此外,利用转换器控制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的转速。由此,控制第一蒸发器14和第二蒸发器24的温度水平,使其分别与冷藏室2和冷冻室4的温度对应。
按照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制冷循环系统30为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用中间热交换器31连接的阶式双制冷循环系统,用第一蒸发器14对冷藏室2进行冷却,用第二蒸发器24对冷冻室4进行冷却。由此,可以减小第一蒸发器14和冷藏室2的温差。此外,由于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的压缩比变小,所以可以高效率地使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运转。因此,可以提高制冷循环系统30的COP,从而可以减少冷冻冷藏库1的耗电。
此外,由于与冷藏室2和冷冻室4的温度对应,利用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上的第一、第二蒸发器14、24进行冷却,所以与以往相比,可以实现大幅度减少冷冻冷藏库1的耗电。
此外,由于把配置有第一压缩机11的第一机械室5设置在主体部上部,把配置有第二压缩机21的第二机械室6设置在主体部下部,所以把成为点声源的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分开配置。点声源的声压级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例如距离为2倍,则声压级大约降低6dB。因此,由于在靠近一个声源时就远离另一个声源,所以使用者感受到的噪声水平变小。
此外,由于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配置在不同的室内,所以难以产生相同相位的声音或相同频率的声音。因此,可以降低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的声音重叠后的声压,并且可以减少波动的产生。因此,可以使冷冻冷藏库1的噪声降低。
把第一机械室5配置在主体部下部,把第二机械室6配置在主体部上部,同样也可以降低噪声。
此外,把第一机械室5和冷藏室2设置在主体部上部,把第一蒸发器14配置在冷藏室2背后,把第二机械室6和冷冻室4设置在主体部下部,把第二蒸发器24配置在冷冻室4背后。中间热交换器31沿上下延伸,在离开第一压缩机11的位置向上下方向弯曲,并且在第一机械室5附近的主体部上部设置有制冷剂流入口31g、31e和制冷剂流出口31h、31f。
由此,可以缩短第一蒸发器14、中间热交换器31和第一压缩机11的连接长度。因此,可以缩短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配管长度,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冷却效率。
另外,也可以把第一机械室5和冷藏室2配置在主体部下部,把第二机械室6和冷冻室4配置在主体部上部。此时,可以使中间热交换器31在上端弯曲,在下端设置有制冷剂流入口31g、31e和制冷剂流出口31h、31f。即,也可以上下并排设置冷藏室2和冷冻室4,并且把第一、第二机械室5、6分别配置在冷藏室2和冷冻室4附近。而且,中间热交换器31在离开第一压缩机11的位置弯曲,在第一机械室5附近设置有制冷剂流入口31g、31e和制冷剂流出口31h、31f。
此外,由于设置有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该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在第一减压装置13和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低温的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所以可以使流入第一蒸发器14的第一制冷剂的焓降低。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流入第一蒸发器14的第一制冷剂的冷却能力。
同样,由于设置有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该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在第二减压装置23和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低温的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所以可以使流入第二蒸发器24的第二制冷剂的焓降低。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流入第二蒸发器24的第二制冷剂的冷却能力。
此时,第一减压装置13的制冷剂流入侧配置在主体部下部,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向上方延伸,并连接在第一蒸发器14上。此外,第二减压装置23的制冷剂流入侧配置在主体部上部,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向下方延伸,并连接在第二蒸发器24上。因此,可以使第一、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2、33的热交换长度变长,能够可靠地降低流入第一、第二蒸发器14、24的第一、第二制冷剂的焓。
另外,在第一压缩机11和第一蒸发器14配置在主体部下部、第二压缩机21和第二蒸发器24配置在主体部上部的情况下,也可以把第一减压装置13的制冷剂流入侧设置在主体部上部,并把第二减压装置23的制冷剂流入侧设置在主体部下部。即,也可以把第一减压装置13的制冷剂流入侧设置在第二压缩机21附近,把第二减压装置23的制冷剂流入侧设置在第一压缩机11附近。
此外,由于中间热交换器31的热交换部31c的制冷剂流出口31f设置在主体部上部,所以缩短了中间热交换器31和第二减压装置23的连接长度,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冷却效率。在第二压缩机21和第二蒸发器24配置在主体部上部的情况下,也可以把热交换部31c的制冷剂流出口31f设置在主体部下部。即,也可以把热交换部31c的制冷剂流出口31f设置在第一压缩机11附近。
另外,也可以把第一机械室5和冷冻室4配置在主体部下部,把第二机械室6和冷藏室2配置在主体部上部。
此外,由于把第一干燥器19配置在第二机械室6,把第二干燥器29配置在第一机械室5,所以可以缩短第一干燥器19和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的配管,并且可以缩短第二干燥器29和中间热交换器31的配管。
此外,由于用隔热材料50覆盖第二干燥器29,所以可以防止因从第一机械室5进入的热量造成低温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第二制冷剂升温。
此外,由于中间热交换器31由双层管构成,第一制冷剂在内管中流动,第二制冷剂在外管中流动,所以第一制冷剂容易接触到成为热交换面的内管。由此,可以促进第一制冷剂蒸发,使第一制冷剂返回第一压缩机11。此时,第二制冷剂与内管和外管接触,因散热而凝结。此外,由于在内管和外管中流动的第一、第二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反,所以可以有效地把因蒸发后的第一制冷剂形成的显热传递给流入侧的第二制冷剂。因此,可以提高制冷循环系统30的冷却效率。
此外,由于在第二压缩机21和中间热交换器31之间设置有第二散热器22,所以可以进一步降低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整体的散热温度。除此以外,在利用中间热交换器31被第一制冷剂夺取热量前,第二制冷剂在第二散热器22中流动。因此,由于在第二散热器22中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后的第二制冷剂,在中间热交换器31中被冷却,所以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热交换。
此外,由于把第一、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2、33埋设在隔热箱体3的背壁内,把第二散热器22配置在主体部背面,所以可以把复杂的配管集中在背面。因此,在隔热箱体3内容易配置真空隔热材料,可以提高隔热箱体3的隔热性能。
此外,由于把中间热交换器31埋设在隔热箱体3的背壁内,所以可以把温度较低的中间热交换器31、第二散热器22和第一、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2、33集中配置在背面。因此,可以降低冷冻冷藏库1的热损。
此外,把气液分离器28设置在第二蒸发器24的制冷剂流出侧,在第一蒸发器14的制冷剂流出侧不设置气液分离器。由于把中间热交换器31配置在第一蒸发器14的后级,所以能可靠地使第一制冷剂蒸发。因此,即使省去气液分离器也可以防止液态制冷剂进入第一压缩机11。因而可以降低成本。
此外,由于使分隔冷藏室2和冷冻室4的隔热壁7具有与隔热箱体3的周壁(上壁、底壁、侧壁和背壁)同样水平的隔热性能,所以能可靠地防止热量从冷藏室2进入冷冻室4。由此,可以把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冷却的低温的冷气仅用于冷冻室4的冷却。因此,可以进一步降低冷冻冷藏库1的耗电。
此外,由于把第一散热器12的一部分散热通过前表面部12a用于防止冷凝,通过蒸发部12b用于处理冷冻冷藏库1的排出水,所以可以利用高温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第一散热器12高效地防止冷凝和处理排出水。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第二制冷剂使用异丁烷等相同的制冷剂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制冷剂。此时,只要使第一制冷剂的沸点比第二制冷剂的沸点高即可。由此,第二制冷剂的蒸汽密度比第一制冷剂高,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性能,因而是更为优选的。
例如第一制冷剂使用异丁烷(沸点-12℃),第二制冷剂使用丙烷(沸点-40.09℃)或二氧化碳(沸点-78.5℃),就可以容易地实现。这些制冷剂都是自然制冷剂,利用了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物质。因此,通过提高使用自然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冷却效率,可以实现进一步降低冷冻冷藏库1的环境负荷。
另外,在省略了中间热交换器31、并独立地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使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运转的冷冻冷藏库中,通过把第一、第二机械室5、6分散配置在主体部上部和下部,可以降低噪声。
下面对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1具有与前述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但制冷循环系统30的构成不同。
图18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1的制冷循环系统。冷冻冷藏库1具有用第一压缩机11运转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和用第二压缩机21运转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具有用制冷剂管10a连接的第一散热器12、第一减压装置13、第一蒸发器14。异丁烷等第一制冷剂在制冷剂管10a内沿箭头S1的方向流动。即,第一制冷剂按照第一压缩机11、第一散热器12、第一减压装置13、第一蒸发器14、第一压缩机11的顺序循环。
此外,除霜用热交换器35与第一散热器12并联配置。在第一散热器12的制冷剂流入侧设置有切换流动通道的三通阀36,用三通阀36分路的制冷剂管10a连接在除霜用热交换器35上。在除霜用热交换器35的制冷剂流出侧设置有止回阀37。止回阀37配置在第一散热器12的制冷剂流出侧和除霜用热交换器35的制冷剂流出侧的汇合点10b附近,与除霜用热交换器35隔开配置。
通过把三通阀36切换到除霜用热交换器35一侧,第一制冷剂如箭头S1’所示那样流动。因此,第一制冷剂按照第一压缩机11、除霜用热交换器35、第一减压装置13、第一蒸发器14、第一压缩机11的顺序循环。
用第二压缩机21运转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具有用制冷剂管20a连接的第二散热器22、第二减压装置23、第二蒸发器24。异丁烷等第二制冷剂在制冷剂管20a内沿箭头S2的方向流动。即,第二制冷剂按照第二压缩机21、第二散热器22、第二减压装置23、第二蒸发器24、第二压缩机21的顺序循环。
除霜用热交换器35和第二蒸发器24可以相互进行热交换。图19是表示除霜用热交换器35和第二蒸发器24的详图。除霜用热交换器35和第二蒸发器24的制冷剂管10a、20a曲折并靠近设置,用多块散热片37连接。因此,通过散热片37,除霜用热交换器35和第二蒸发器24容易进行热交换。也可以设置成制冷剂管10a、20a相邻,通过除霜用热交换器35和第二蒸发器24的分界壁,来相互进行热交换。
此外,除霜用热交换器35的第一制冷剂管10a的断面面积,被做成第一蒸发器14的第一制冷剂管10a的断面面积的1/2以下。因此,在把三通阀36切换到第一散热器12一侧时,可以减少第一制冷剂残留在除霜用热交换器35中的量。
第一、第二散热器12、22被设置成连接在金属板(未图示)的里侧,该金属板覆盖冷冻冷藏库1的侧面和背面等。此外,第一、第二散热器12、22在隔热箱体6内延伸,配置在隔热壁7、8的门2a、3a、4a附近。因此,可以确保足够的散热面积,并且可以防止在门2a、3a、4a附近产生冷凝。
在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中设置有与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12)相同的第二、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3、34,并省略了第一内部热交换器32(参照图12)。
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使配置在第二散热器22的后级的热交换部33a和配置在第二蒸发器24的后级的热交换部33b相邻,可以通过分界壁相互进行热交换。从第二散热器22流出的高温的第二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3a中流动,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低温的第二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3b中流动。在第二减压装置23由毛细管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把第二减压装置23兼用作热交换部33a。
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使配置在第一散热器12的后级的热交换部34a和配置在第一蒸发器14的后级的热交换部34b相邻,可以通过分界壁相互进行热交换。从第一散热器12流出的高温的第一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4a中流动,从第一蒸发器14流出的低温的第一制冷剂在热交换部34b中流动。在第一减压装置13由毛细管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把第一减压装置13兼用作热交换部34a。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1中,当对冷藏室2、蔬菜室3和冷冻室4进行冷却时,通过驱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使第一、第二制冷剂在制冷剂管10a、20a中流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对第一、第二制冷剂进行压缩,变成高温高压,第一、第二减压装置13、23使第一、第二制冷剂减压、膨胀,变成低温低压。
用第一压缩机1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第一制冷剂,在第一散热器12中被周围空气夺取热量而凝结。从第一散热器12流出的第一制冷剂利用止回阀37防止流入除霜用热交换器35。此时,止回阀37与除霜用热交换器35隔开,配置在汇合点10b附近。因此,可以降低因从第一散热器12流出的高温的第一制冷剂通过第一制冷剂管10a传热而造成第二蒸发器24升温。
在第一散热器12中液化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与从第一蒸发器14流出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进一步降温。在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中被冷却而变成过冷度大的液态的第一制冷剂,流入到第一减压装置13中。第一制冷剂在第一减压装置13中减压、膨胀,变成干燥度低的低温湿蒸汽。
变成低温湿蒸汽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蒸发器14,从冷藏室2的冷气夺取热量而蒸发,进一步变成干燥度高的湿蒸汽。从第一蒸发器14流出的湿蒸汽状态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三内部热交换器34,并从第一散热器12流出的高温的第一制冷剂夺取热量而蒸发,变成过热蒸汽。变成过热蒸汽的第一制冷剂返回第一压缩机11。由此,第一制冷剂循环,使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运转,并对冷藏室2和蔬菜室3进行冷却。
用第二压缩机2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第二制冷剂,在第二散热器22中被周围空气夺取热量而凝结。在第二散热器22中液化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与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进一步降温。在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中被冷却而变成过冷度大的液态的第二制冷剂,流入到第二减压装置23中。第二制冷剂在第二减压装置13中减压、膨胀,变成干燥度低的低温湿蒸汽。
变成低温湿蒸汽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蒸发器24,从冷冻室4的冷气夺取热量而蒸发,进一步变成干燥度高的湿蒸汽。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湿蒸汽状态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内部热交换器33,从第二散热器22流出的高温的第二制冷剂夺取热量而蒸发,变成过热蒸汽。变成过热蒸汽的第二制冷剂返回第二压缩机21。由此,第二制冷剂循环,使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运转,对冷冻室4进行冷却。
图20是表示第二蒸发器24进行除霜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在步骤#11中,为了对第二蒸发器24进行除霜,使第二压缩机21停止。在步骤#12中,使第一压缩机11停止。在步骤#13中,把三通阀36切换到除霜用热交换器35一侧。
在步骤#14中,使第一压缩机11停止并待机到经过规定时间。由此,冷藏室2和蔬菜室3的温度升高。经过规定时间,冷藏室2和蔬菜室3达到设定温度的上限附近后,转移到步骤#15。也可以在经过了该规定时间后,把三通阀36切换到除霜用热交换器35一侧。此外,待机期间也可以不依据时间。即,也可以在冷藏室2或蔬菜室3设置温度传感器,待机规定期间,直到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设定温度的上限为止,然后转移到步骤#15。
在步骤#15中,驱动第一压缩机11。由此,使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运转,通过与高温部的除霜用热交换器35进行热交换,使第二蒸发器24升温并进行除霜。此外,冷藏室2和蔬菜室3被冷却。在步骤#14中,通过预先使冷藏室2和蔬菜室3升温,可以防止进行除霜时的冷藏室2和蔬菜室3产生过冷。
在步骤#16中,待机到经过规定时间。由此,对第二蒸发器24进行除霜,经过规定时间完成除霜后,转移到步骤#17。在步骤#17中,把三通阀36切换到第一散热器12一侧。在步骤#18中,待机到经过规定时间。也可以在对三通阀36进行切换时,临时停止第一压缩机11。此外,也可以在经过该规定时间后,把三通阀36切换到第一散热器12一侧。
经过规定时间后,转移到步骤#19,并驱动第二压缩机21。由此,使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运转,对冷冻室4进行冷却。
由于对冷藏室2进行冷却的第一蒸发器14比第二蒸发器24温度高,所以结霜量也比第二蒸发器24少。此外,冷藏室2内的空气温度在0℃以上。因此,仅仅通过使第一压缩机11停止,并使冷藏室鼓风机15运转,就可以利用冷藏室2的空气热量对第一蒸发器14进行除霜。因此,除霜加热器51(参照图1)通常不驱动,而是在异常结霜时驱动。
按照本实施方式,由于利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分别使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运转,并利用第一、第二蒸发器14、24对冷藏室2和冷冻室4进行冷却,所以把对冷藏室2进行冷却的第一蒸发器14的温度保持在比第二蒸发器24高的温度,可以提高冷却效率,从而可以降低冷冻冷藏库1的耗电。
此外,由于利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高温部的热量对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第二蒸发器24进行除霜,所以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第一散热器12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第二散热器22不变成低温。因此,可以防止在冷冻冷藏库1的侧面和背面等产生冷凝。此外,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第二蒸发器22进行除霜的加热器,可以在除霜时抑制因加热器等造成的升温。因此,可以抑制因进行除霜造成的电耗,从而可以把冷冻冷藏库1的耗电保持在较低的状态。
此外,由于把第一散热器12和除霜用热交换器35并联配置,并在制冷剂流入侧和制冷剂流出侧分别设置三通阀36和止回阀37,所以能容易地实现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高温部的热量对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第二蒸发器24进行除霜的冷冻冷藏库1。
此外,由于使止回阀37离开除霜用热交换器35并配置在汇合点10a附近,所以可以降低因从第一散热器12流出的高温的第一制冷剂通过第一制冷剂管10a传热而造成第二蒸发器24升温。因此,可以提高冷冻冷藏库1的冷却效率。
此外,由于在对第二蒸发器24进行除霜前使第一压缩机11停止规定期间,所以预先使冷藏室2和蔬菜室3升温,可以防止进行除霜时的冷藏室2和蔬菜室3发生过冷。
此外,由于把除霜用热交换器35的第一制冷剂管10a的断面面积做成第一蒸发器14的第一制冷剂管10a的断面面积的1/2以下,所以在第二蒸发器24除霜终束并把三通阀36切换到第一散热器12一侧后,在除霜用热交换器35中不会残留大量的第一制冷剂。因此,可以抑制封入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制冷剂量。
另外,第一~第六实施方式可以同样地应用于任意的具有双制冷循环系统的冷却库,该双制冷循环系统在室内温度不同的第一、第二冷却室分别配置有第一、第二蒸发器14、24。即,可以应用于以家用冷冻冷藏库1为中心的制冷循环系统应用设备中。
图21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主视图。冷冻冷藏库1在形成主体部的隔热箱体6上部配置有冷藏保存储藏物的冷藏室2。在冷藏室2下方隔着隔热壁8配置有冷冻保存储藏物的冷冻室4。冷藏室2的前表面用转动式的门(未图示)进行开关。冷冻室4的前表面用与贮存柜(未图示)形成一体的拉出式的门(未图示)进行开关。
机械室5设置在冷冻室4后方。在机械室5内配置有分别使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运转的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参照图22),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在冷藏室2的下部设置有隔离室7a、7b,用隔壁2a与上部隔离。隔离室7a、7b由保持在比冷藏室2上部温度低的冰温室和激冷室构成。冷藏室2的背面用金属制的冷却板14b覆盖。如后面详细叙述的那样,冷却板14b形成第一蒸发器14(参照图22),用于辐射冷量。
在冷冻室4背后形成有管道(未图示),在管道内配置有第二蒸发器24。在第二蒸发器24上方设置有冷冻室鼓风机25。通过驱动冷冻室鼓风机25,使与第二蒸发器24进行热交换后的冷气从上部的流出口4a流向冷冻室4。冷冻室4内的冷气通过下部的返回口4b返回第二蒸发器24。
图22是表示冷冻冷藏库1的制冷循环系统的配管的正剖面图。冷冻冷藏库1具有用第一压缩机11运转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和用第二压缩机21运转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具有用制冷剂管10a连接的第一散热器12、第一减压装置13、第一蒸发器14。异丁烷等第一制冷剂在制冷剂管10a内沿箭头S1的方向流动。即,第一制冷剂按照第一压缩机11、第一散热器12、第一减压装置13、第一蒸发器14、第一压缩机11的顺序循环。
用第二压缩机21运转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具有用制冷剂管20a连接的第二散热器22、第二减压装置23、第二蒸发器24。异丁烷等第二制冷剂在制冷剂管20a内沿箭头S2的方向流动。即,第二制冷剂按照第二压缩机21、第二散热器22、第二减压装置23、第二蒸发器24、第二压缩机21的顺序循环。
第一蒸发器14把冷却板14b固定连接在流动有制冷剂的制冷剂管14a上。冷却板14b由热导率高的金属板构成,做成正面形状大体为矩形。冷却板14b的材料可以选择铝、不锈钢、铜、黄铜、镀层钢板等。考虑到热导率、防锈性能、强度、重量、价格等,更优选的是用铝制作冷却板14b。此外,冷却板14b的厚度做成0.5mm~1mm。由此,可以具有足够的导热性能,并且以便宜的价格得到高强度。
此外,第一蒸发器14的制冷剂管14a的制冷剂流入侧配置在下方,流出侧配置在上方,第一制冷剂从下方向上方流动。冷却板14b由于热导率高,所以温度大体均匀,但制冷剂的流入侧的温度比流出侧低。因此,面对隔离室7a、7b的制冷剂管14a的温度低,可以使隔离室7a、7b可靠地保持在低温。
把多块散热片连接在制冷剂管上,形成第二蒸发器24。在冷冻室4背面的管道(未图示)中流动的冷气与散热片进行热交换,生成冷气,并向冷冻室4流出。
第一、第二散热器12、22被设置成连接在金属制的背面板(未图示)上,该金属制的背面板覆盖隔热箱体6的背面。此外,第一、第二散热器12、22在隔热箱体6内延伸,并配置在隔热壁8的前部。由此,可以确保足够的散热面积,并且可以防止在冷藏室2和冷冻室4的门附近产生冷凝。
图23是表示冷冻冷藏库1的构成的框图。冷冻冷藏库1具有控制各部分的控制部65。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冷冻室鼓风机25、操作面板66、门开关检测部63、温度传感器61、62和湿度传感器64连接在控制部65上。操作面板66设置在冷藏室2的门上,用于设定冷藏室2和冷冻室4的室内温度。
门开关检测部63检测冷藏室2的门的开关。温度传感器61、62分别检测冷藏室2和冷冻室4的室内温度。根据温度传感器61、62的检测温度,由控制部65驱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把冷藏室2和冷冻室4保持在设定温度。湿度传感器64检测冷藏室2内的湿度。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1中,当对冷藏室2和冷冻室4进行冷却时,通过驱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使第一、第二制冷剂在制冷剂管10a、20a中流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对第一、第二制冷剂进行压缩,变成高温高压,第一、第二减压装置13、23使第一、第二制冷剂减压、膨胀,变成低温低压。
用第一压缩机1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第一制冷剂,在第一散热器12中被周围空气夺取热量而凝结。在第一散热器12中液化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减压装置13。第一制冷剂在第一减压装置13中减压、膨胀,变成干燥度低的低温湿蒸汽。
变成低温湿蒸汽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蒸发器14,利用冷却板14b从冷藏室2内的冷气夺取热量而蒸发,进一步变成干燥度高的湿蒸汽。从第一蒸发器14流出的湿蒸汽状态的第一制冷剂返回到第一压缩机11。由此,第一制冷剂循环,使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运转。
从覆盖冷藏室2背面的冷却板14b整体辐射冷量,对冷藏室2进行辐射冷却。由此,冷气不直接碰到冷藏室2内的储藏物,可以防止储藏物干燥。
用第二压缩机2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第二制冷剂,在第二散热器22中被周围空气夺取热量而凝结。在第二散热器22中液化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减压装置23。第二制冷剂在第二减压装置23中减压、膨胀,变成干燥度低的低温湿蒸汽。
变成低温湿蒸汽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蒸发器24,从在冷冻室4的管道中流动的冷气夺取热量而蒸发,进一步变成干燥度高的湿蒸汽。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湿蒸汽状态的第二制冷剂返回到第二压缩机21。由此,第二制冷剂循环,使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运转。在第二蒸发器24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冷气流出,对冷冻室4进行冷却。
此外,如果冷藏室2的门打开后关闭,则潮湿的外部空气流入冷藏室2内。用门开关检测部63检测门的开关,用温度传感器61和湿度传感器64检测冷藏室2内的温度和湿度。控制部65从冷藏室2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运算,导出露点温度。然后驱动第一压缩机11规定期间,以使冷藏室2内在露点温度以下。
由此,潮湿的外部空气的水分在冷却板14b的表面发生冷凝,使冷却板14b变成潮湿状态。如果利用湿度传感器64检测到冷藏室2内的湿度降到规定值以下,则控制第一压缩机11使冷藏室2为设定温度。此时,在冷却板14b表面上的冷凝逐渐蒸发,可以进一步防止储藏物在冷藏室2内干燥。
由于在冷却板14b表面上保持冷凝,所以在再次打开门时水分不流出,而是使外部空气中的水分流入。由此,在每次打开门时,都使潮湿的外部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并保持在冷却板14b上,从而可以提高冷藏室2的保湿效果。
按照本实施方式,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分别使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运转,用第一、第二蒸发器14、24对冷藏室2和冷冻室4进行冷却,并且第一蒸发器14具有冷却板14b。由此,不使冷气直接碰到储藏物,可以防止储藏物干燥,并且从覆盖冷藏室2壁面的冷却板14b均等地辐射冷量,可以使冷藏室2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此外,在刚装入储藏物后的高负荷时等情况下,冷藏室2和冷冻室4可以获得足够的冷却能力。特别是在冷藏室2高负荷时,可以使第二蒸发器24降温,防止冷冻室4的冷却不足。此外,在冷冻室4高负荷时,可以使第一蒸发器14降温,在冷却板14b上保持冷凝,从而可以保持冷藏室2内的湿度。由此,在冷冻室4变成高负荷的情况下,也可以进一步降低冷藏室2内的储藏物的干燥。
此外,压缩比越小,压缩机的隔热压缩效率越高。因此,通过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分别使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运转,可以降低压缩比,从而可以使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高效率地工作。
此外,在冷藏室2的门打开并关闭时,由于使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运转,使第一蒸发器在该露点温度以下,所以用冷却板14b使外部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并进行保持,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储藏物的干燥。
此外,在冷藏室2下部设置有温度比上部低的隔离室7a、7b,制冷剂在第一蒸发器14的制冷剂管14a中从下方向上方流动。虽然由金属板构成的冷却板14b的热导率高,使温度均匀,但制冷剂的流入侧的温度比流出侧低。因此,面对隔离室7a、7b的制冷剂管14a的温度低,可以把隔离室7a、7b可靠地保持在低温。
图24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的制冷循环系统的配管的正剖面图。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冷藏库1的制冷循环系统30与前述的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结构相同。即,是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用中间热交换器31连接的阶式双制冷循环系统。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中间热交换器31使设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上的热交换部31a和设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上的热交换部31c相邻,可以通过壁面相互进行热交换。热交换部31a配置在第一蒸发器14的后级,热交换部31c配置在第二散热器22的后级。因此,利用中间热交换器31可以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低温部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高温部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结构的冷冻冷藏库1中,通过驱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使第一、第二制冷剂在制冷剂管10a、20a中流动。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对第一、第二制冷剂进行压缩,变成高温高压,第一、第二减压装置13、23使第一、第二制冷剂减压、膨胀,变成低温低压。
用第一压缩机1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第一制冷剂,在第一散热器12中被周围空气夺取热量而凝结。在第一散热器12中液化的制冷剂流入第一减压装置13。第一制冷剂在第一减压装置13中减压、膨胀,变成干燥度低的低温湿蒸汽。
变成低温湿蒸汽的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蒸发器14,从冷藏室2的冷气夺取热量而蒸发,进一步变成干燥度高的湿蒸汽。从第一蒸发器14流出的湿蒸汽状态的第一制冷剂流入中间热交换器31,从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的第二制冷剂夺取热量而蒸发,变成过热蒸汽。变成过热蒸汽的第一制冷剂返回到第一压缩机11。由此,第一制冷剂循环,使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运转。
用第二压缩机2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第二制冷剂,在第二散热器22中被周围空气夺取热量。在第二散热器22中降温的第二制冷剂流入中间热交换器31,被第一制冷循环系统10的低温部的第一制冷剂夺取热量,进一步冷却而凝结。液化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减压装置23。
第二制冷剂在第二减压装置23中减压、膨胀,变成低温湿蒸汽。变成低温湿蒸汽的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蒸发器24,从冷冻室4的冷气夺取热量而蒸发,变成湿蒸汽。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湿蒸汽状态的第二制冷剂返回到第二压缩机21。由此,第二制冷剂循环,使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运转。
另外,驱动第一压缩机11使中间热交换器31的温度降低后,驱动第二压缩机21。并且监视冷藏室2和冷冻室4的温度以及中间热交换器31的热交换部31a、31c的温差,利用转换器控制第一、第二压缩机11、21的转速,使上述温度和温差为规定值。
按照本实施方式,可以得到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由于设置了中间热交换器31,用中间热交换器31吸收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高温部的热量。由此,使第二蒸发器24与中间热交换器31相比进一步降温,可以容易地生成低温的冷气。
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第二制冷循环系统10、20中流动的第一、第二制冷剂由异丁烷构成,但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制冷剂。此时,更优选第二制冷剂的沸点比第一制冷剂的沸点低。由此,第二制冷剂的蒸汽密度比第一制冷剂高,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制冷循环系统20的性能。例如第一制冷剂使用异丁烷(沸点-12℃),第二制冷剂使用丙烷(沸点-40.09℃)或二氧化碳(沸点-78.5℃),可以容易地实现。
此外,在第七、第八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在从第一散热器12流出的第一制冷剂和从第一蒸发器14流出的第一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内部热交换器。由此,可以使流入第一蒸发器14前的第一制冷剂的焓降低,可以进一步提高流入第一蒸发器14的第一制冷剂的冷却能力。同样,也可以设置在从第二散热器22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和从第二蒸发器24流出的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内部热交换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具有第一、第二蒸发器的冷冻冷藏库,该第一、第二蒸发器分别对冷藏室和冷冻室进行冷却。此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具有第一、第二蒸发器的冷却库,该第一、第二蒸发器分别对冷却温度不同的第一、第二冷却室进行冷却。
Claims (8)
1.一种冷却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第二冷却室;
第一压缩机,使流动有第一制冷剂的第一制冷循环系统运转;
第一散热器,配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
第一蒸发器,配置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
第二压缩机,使流动有第二制冷剂的第二制冷循环系统运转;
第二蒸发器,配置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以及
中间热交换器,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部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之间进行热交换,
用第一蒸发器对第一冷却室进行冷却,并且用第二蒸发器对第二冷却室进行冷却,
所述中间热交换器配置在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后级,
在从第二蒸发器流出的第二制冷剂和流入第一蒸发器之前的第一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内部热交换器,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的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低温的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第二内部热交换器,在第二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的第二制冷剂和低温的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
第三内部热交换器,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的第一制冷剂和低温的第一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第一制冷剂的沸点比第二制冷剂的沸点高。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的热量对第二蒸发器进行除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用第一制冷循环系统的高温部的热量对第二蒸发器进行除霜。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冷却室,用于冷藏保存储藏物;第二冷却室,用于冷冻保存储藏物,第一蒸发器是将金属制的冷却板固定连接在制冷剂管上而形成的,所述冷却板覆盖所述第一冷却室的壁面,并且利用所述冷却板对所述第一冷却室进行辐射冷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第一冷却室,用于冷藏保存储藏物;第二冷却室,用于冷冻保存储藏物,第一蒸发器是将金属制的冷却板固定连接在制冷剂管上而形成的,所述冷却板覆盖所述第一冷却室的壁面,并且利用所述冷却板对所述第一冷却室进行辐射冷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库,其特征在于,第一冷却室,用于冷藏保存储藏物;第二冷却室,用于冷冻保存储藏物,第一蒸发器是将金属制的冷却板固定连接在制冷剂管上而形成的,所述冷却板覆盖所述第一冷却室的壁面,并且利用所述冷却板对所述第一冷却室进行辐射冷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00721 | 2009-04-17 | ||
JP2009100721A JP2010249444A (ja) | 2009-04-17 | 2009-04-17 | 冷凍冷蔵庫 |
JP2009276795A JP5270523B2 (ja) | 2009-12-04 | 2009-12-04 | 冷凍冷蔵庫 |
JP2009-276795 | 2009-12-04 | ||
PCT/JP2009/070739 WO2010119591A1 (ja) | 2009-04-17 | 2009-12-11 | 冷凍冷蔵庫及び冷却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95840A CN102395840A (zh) | 2012-03-28 |
CN102395840B true CN102395840B (zh) | 2014-01-29 |
Family
ID=42982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5876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95840B (zh) | 2009-04-17 | 2009-12-11 | 冷却库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420760A1 (zh) |
CN (1) | CN102395840B (zh) |
RU (1) | RU2496063C2 (zh) |
WO (1) | WO201011959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657625B1 (en) * | 2010-12-24 | 2015-07-15 | Mayekawa Mfg. Co., Lt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heat pump device |
JP2012255601A (ja) * | 2011-06-09 | 2012-12-27 | Sharp Corp | 冷凍冷蔵庫 |
CN102364266A (zh) * | 2011-10-31 | 2012-02-29 | 浙江大学 | 一种双温位的蒸汽压缩冷变换器 |
JP5969140B2 (ja) * | 2012-12-17 | 2016-08-17 | アストロノーティックス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 磁気冷却システムの一方向流モードの使用 |
FR3001794B1 (fr) * | 2013-02-04 | 2019-08-09 | Jean-Luc Maire | Sous-refroidisseur actif pour systeme de climatisation |
CN103982959B (zh) * | 2013-09-29 | 2017-08-11 | 郭舜成 | 热量传递装置、温度冷却装置和温度聚集装置 |
RU2563049C2 (ru) * | 2013-11-25 | 2015-09-20 |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Курс" (ОАО "ЦНИИ "Курс") | Каскадная холодильная машина |
US10718560B2 (en) * | 2014-07-21 | 2020-07-21 | Lg Electronics Inc. | Refrigerato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JPWO2016059837A1 (ja) * | 2014-10-16 | 2017-08-03 |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ヒートポンプ式暖房装置 |
KR102261114B1 (ko) | 2015-01-23 | 2021-06-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KR102480701B1 (ko) | 2015-07-28 | 2022-12-2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CN105202852A (zh) * | 2015-09-15 | 2015-12-30 | 杭州华日家电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高效节能的电冰箱制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US10541070B2 (en) | 2016-04-25 | 2020-01-21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ethod for forming a bed of stabilized magneto-caloric material |
US10281177B2 (en) | 2016-07-19 | 2019-05-07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Caloric heat pump system |
US10274231B2 (en) | 2016-07-19 | 2019-04-30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Caloric heat pump system |
US10443585B2 (en) | 2016-08-26 | 2019-10-15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Pump for a heat pump system |
CN106352573A (zh) * | 2016-08-26 | 2017-01-25 | 青岛海信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冷媒直接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06595106A (zh) * | 2016-10-27 | 2017-04-26 |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 双回路多温区制冷装置 |
CN106556201A (zh) * | 2016-10-27 | 2017-04-05 |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 双回路分体式制冷设备 |
CN106568219A (zh) * | 2016-10-27 | 2017-04-19 |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 多温区双流路制冷设备 |
CN106568274A (zh) * | 2016-10-27 | 2017-04-19 |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 双回路多温区制冷设备 |
CN106482371A (zh) * | 2016-10-27 | 2017-03-08 |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 多温区双制冷系统及多温区制冷设备 |
CN106556203A (zh) * | 2016-10-27 | 2017-04-05 |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 分体式双制冷装置 |
CN106482369A (zh) * | 2016-10-27 | 2017-03-08 |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 多温区制冷循环双系统及多温区制冷设备 |
CN106440626A (zh) * | 2016-10-27 | 2017-02-22 |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 多温区双制冷循环系统及多温区制冷设备 |
CN106556202A (zh) * | 2016-10-27 | 2017-04-05 |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 多温区双制冷装置 |
CN106524651A (zh) * | 2016-10-27 | 2017-03-22 |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 分体式双流路制冷设备 |
CN106568275A (zh) * | 2016-10-27 | 2017-04-19 |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 多温区双流路制冷装置 |
US10386096B2 (en) | 2016-12-06 | 2019-08-20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agnet assembly for a magneto-caloric heat pump |
KR102658455B1 (ko) * | 2017-02-17 | 2024-04-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온장고, 및 진공단열체 |
US11009282B2 (en) | 2017-03-28 | 2021-05-18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Refrigerator appliance with a caloric heat pump |
US10527325B2 (en) | 2017-03-28 | 2020-01-07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Refrigerator appliance |
US10451320B2 (en) | 2017-05-25 | 2019-10-22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Refrigerator appliance with water condensing features |
US10451322B2 (en) | 2017-07-19 | 2019-10-22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Refrigerator appliance with a caloric heat pump |
US10422555B2 (en) * | 2017-07-19 | 2019-09-24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Refrigerator appliance with a caloric heat pump |
KR102449177B1 (ko) | 2017-08-01 | 2022-09-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진공단열체 및 냉장고 |
KR102449175B1 (ko) | 2017-08-01 | 2022-09-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진공단열체 및 냉장고 |
KR102529116B1 (ko) * | 2017-08-01 | 2023-05-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진공단열체, 진공단열체의 제작방법, 및 그 진공단열체로 단열하는 냉온장고 |
KR102427466B1 (ko) | 2017-08-01 | 2022-08-0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차량, 차량용 냉장고, 및 차량용 냉장고의 제어방법 |
KR102459784B1 (ko) | 2017-08-01 | 2022-10-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진공단열체 및 냉장고 |
KR102459786B1 (ko) | 2017-08-16 | 2022-10-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진공단열체 및 냉장고 |
US11125477B2 (en) | 2017-08-25 | 2021-09-21 | Astronautics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Drum-type magnetic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magnetic-field source |
WO2019038719A1 (en) | 2017-08-25 | 2019-02-28 | Astronautics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MULTI-BED RING DRUM TYPE MAGNETIC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
CN107643781B (zh) * | 2017-09-12 | 2021-04-23 |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 酒柜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KR102482401B1 (ko) * | 2017-09-22 | 2022-12-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KR102454399B1 (ko) | 2017-09-22 | 2022-10-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US10520229B2 (en) | 2017-11-14 | 2019-12-31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Caloric heat pump for an appliance |
US11022348B2 (en) | 2017-12-12 | 2021-06-01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Caloric heat pump for an appliance |
US10551095B2 (en) | 2018-04-18 | 2020-02-04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agneto-caloric thermal diode assembly |
US10782051B2 (en) | 2018-04-18 | 2020-09-22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agneto-caloric thermal diode assembly |
US10876770B2 (en) | 2018-04-18 | 2020-12-29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elasto-caloric heat pump with variable pre-strain |
US10648705B2 (en) | 2018-04-18 | 2020-05-12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agneto-caloric thermal diode assembly |
US10557649B2 (en) | 2018-04-18 | 2020-02-11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Variable temperature magneto-caloric thermal diode assembly |
US10648704B2 (en) | 2018-04-18 | 2020-05-12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agneto-caloric thermal diode assembly |
US10830506B2 (en) | 2018-04-18 | 2020-11-10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Variable speed magneto-caloric thermal diode assembly |
US10641539B2 (en) | 2018-04-18 | 2020-05-05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agneto-caloric thermal diode assembly |
US10648706B2 (en) | 2018-04-18 | 2020-05-12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agneto-caloric thermal diode assembly with an axially pinned magneto-caloric cylinder |
US11015842B2 (en) | 2018-05-10 | 2021-05-25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agneto-caloric thermal diode assembly with radial polarity alignment |
US11054176B2 (en) | 2018-05-10 | 2021-07-06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agneto-caloric thermal diode assembly with a modular magnet system |
US10989449B2 (en) | 2018-05-10 | 2021-04-27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agneto-caloric thermal diode assembly with radial supports |
US11346583B2 (en) * | 2018-06-27 | 2022-05-31 |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 Climate-control system having vapor-injection compressors |
US10684044B2 (en) | 2018-07-17 | 2020-06-16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agneto-caloric thermal diode assembly with a rotating heat exchanger |
US11092364B2 (en) | 2018-07-17 | 2021-08-17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agneto-caloric thermal diode assembly with a heat transfer fluid circuit |
US11149994B2 (en) | 2019-01-08 | 2021-10-19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Uneven flow valve for a caloric regenerator |
US11274860B2 (en) | 2019-01-08 | 2022-03-15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echano-caloric stage with inner and outer sleeves |
US11168926B2 (en) | 2019-01-08 | 2021-11-09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Leveraged mechano-caloric heat pump |
US11193697B2 (en) | 2019-01-08 | 2021-12-07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Fan speed control method for caloric heat pump systems |
US11112146B2 (en) | 2019-02-12 | 2021-09-07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Heat pump and cascaded caloric regenerator assembly |
CN109737625B (zh) * | 2019-03-04 | 2023-07-2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和热泵干燥装置 |
JP2020180721A (ja) * | 2019-04-24 | 2020-11-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冷蔵庫 |
US11015843B2 (en) | 2019-05-29 | 2021-05-25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Caloric heat pump hydraulic system |
WO2020250986A1 (ja) * | 2019-06-12 | 2020-12-1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媒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CN110579064A (zh) * | 2019-09-23 | 2019-12-1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制冷系统及包含其的冷库 |
CN113432326A (zh) * | 2020-03-23 | 2021-09-24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复叠式压缩制冷系统以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DE102022127314A1 (de) | 2022-10-18 | 2024-04-18 | Hefei Hualing Co., Ltd. | Kühleinheit für einen Kühlschrank |
CN117404870A (zh) * | 2023-12-13 | 2024-01-1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冰箱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62151A (zh) * | 2005-05-12 | 2006-11-15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回热式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27887U (ja) | 1983-02-18 | 1984-08-28 | 日本電子機器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グロ−プラグ制御装置 |
SU1490400A1 (ru) * | 1987-11-09 | 1989-06-30 | Одесский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Холодиль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 Каскадно-регенеративна система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ого охлаждени |
JPH0536258U (ja) | 1991-10-18 | 1993-05-18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二元冷凍機 |
JPH09138046A (ja) * | 1995-11-16 | 1997-05-27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冷却装置 |
JPH10103800A (ja) * | 1996-09-27 | 1998-04-2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複合型冷凍装置 |
JPH10153375A (ja) | 1996-11-22 | 1998-06-09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冷凍冷蔵庫 |
JP2000205665A (ja) * | 1999-01-08 | 2000-07-28 | Daikin Ind Ltd | 冷凍装置 |
JP2000356445A (ja) | 1999-06-11 | 2000-12-26 | Toshiba Corp | 冷蔵庫 |
JP4380905B2 (ja) | 2000-10-13 | 2009-12-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冷蔵庫 |
JP2002340449A (ja) | 2001-05-15 | 2002-11-27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冷凍ユニット |
DE10163187A1 (de) * | 2001-12-21 | 2003-07-03 | Bsh Bosch Siemens Hausgeraete | Kältegerät |
JP4294351B2 (ja) * | 2003-03-19 | 2009-07-08 | 株式会社前川製作所 | Co2冷凍サイクル |
JP2005049064A (ja) * | 2003-07-31 | 2005-02-2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調冷凍装置 |
JP4409316B2 (ja) * | 2004-03-11 | 2010-02-03 |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 |
JP2005326121A (ja) * | 2004-05-17 | 2005-11-24 | Sanden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 |
-
2009
- 2009-12-11 RU RU2011146643/06A patent/RU2496063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12-11 WO PCT/JP2009/070739 patent/WO201011959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12-11 CN CN200980158764.0A patent/CN10239584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12-11 EP EP09843369A patent/EP2420760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62151A (zh) * | 2005-05-12 | 2006-11-15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回热式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5)
Title |
---|
JP特开2000-205665A 2000.07.28 |
JP特开2004-279014A 2004.10.07 |
JP特开2005-257164A 2005.09.22 |
JP特开2005-326121A 2005.11.24 |
JP特开平10-103800A 1998.04.2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20760A1 (en) | 2012-02-22 |
CN102395840A (zh) | 2012-03-28 |
RU2011146643A (ru) | 2013-05-27 |
RU2496063C2 (ru) | 2013-10-20 |
WO2010119591A1 (ja) | 2010-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95840B (zh) | 冷却库 | |
US7984621B2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 |
KR100785116B1 (ko) | 냉장고 | |
JP2018136063A (ja) | 冷蔵庫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 |
CN101413748A (zh) | 整机展示柜系统 | |
WO2011045976A1 (ja) | 空調給湯システム | |
WO2009028841A2 (en) | Refrigerator | |
JP5178771B2 (ja) | 冷凍冷蔵庫 | |
JP5261066B2 (ja) | 冷凍冷蔵庫及び冷却庫 | |
CN110940138B (zh) | 冰箱化霜控制方法及冰箱 | |
JP6057871B2 (ja) |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及び、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器 | |
CN102914047B (zh) |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 |
US7386984B2 (en) | Refrigerator | |
CN102997558A (zh) | 冰箱 | |
JP2013019598A (ja) | 冷蔵庫 | |
JP2010043750A (ja) | 冷凍冷蔵庫 | |
CN112460903A (zh) | 制冷化霜系统及制冷设备 | |
KR101122725B1 (ko) | 히트펌프식 냉난방장치 | |
JP2004293820A (ja) | 冷蔵庫 | |
KR20080109146A (ko) | 냉장고 | |
CN105928290A (zh) | 一种基于吸附抑霜技术的风冷冰箱制冷系统 | |
KR101432930B1 (ko) | 이중판형 열교환기를 갖는 이원 압축 히트펌프시스템 및 그 히트펌프시스템의 작동방법 | |
JP2012007781A (ja) | 冷凍冷蔵庫及び冷却装置 | |
KR20100137050A (ko) | 냉동 공조 시스템 | |
JP2012087952A (ja) | 冷凍冷蔵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29 Termination date: 2016121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