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6884A - 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及基板间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及基板间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6884A
CN102386884A CN2011102543704A CN201110254370A CN102386884A CN 102386884 A CN102386884 A CN 102386884A CN 2011102543704 A CN2011102543704 A CN 2011102543704A CN 201110254370 A CN201110254370 A CN 201110254370A CN 102386884 A CN102386884 A CN 1023868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 ended
ends open
resonator
substrate
ended reson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437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6884B (zh
Inventor
福永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86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68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68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68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1Filters for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01P1/203Strip line filters
    • H01P1/20327Electromagnetic interstage coupling
    • H01P1/20354Non-comb or non-interdigital filters
    • H01P1/20381Special shape reson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 Piezo-Electric Or Mechanical Vibrators, Or Delay Or Filter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及基板间通信装置,其课题是抑制基板间距离的变动导致的通过频率和通频带的变动、并能够进行稳定的动作。利用形成在第1基板(10)上的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和形成在第2基板(20)上的多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构成第1谐振器(1)。另外,利用形成在第1基板(10)上的多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32)和形成在第2基板(20)上的多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42)构成第2谐振器(2)。在第1谐振器1中,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和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被配置为彼此的开路端之间和彼此的中央部之间相对置,在第2谐振器中,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和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被配置为彼此的开路端之间和彼此的中央部之间相对置。

Description

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及基板间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分别形成了谐振器的多个基板进行信号传输的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及基板间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使用分别形成了谐振器的多个基板进行信号传输的信号传输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不同基板上分别构成谐振器并使这些谐振器相互发生电磁耦合而构成2级滤波器进行信号传输的信号传输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8-67012号公报
在采用如上所述的分别形成在不同基板上的谐振器相互之间发生电磁耦合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各基板之间产生电场和磁场。这时,在现有结构中存在如下问题:存在于基板之间的空气层的厚度发生变动,导致谐振器之间的耦合系数和谐振频率大幅度变化,因此,用作滤波器时其中心频率和带宽将大幅度变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借鉴了上述问题点,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基板间距离的变动而引起的通过频率和通频带的变动,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动作的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及基板间通信装置。
本发明的信号传输装置具有:第一和第二基板,在第一方向隔开间隔地彼此对置配置;多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形成在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并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在第二基板的与第一区域对应的区域中,形成有一个或以在第一方向彼此电磁耦合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第一谐振器,由多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一个或多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形成;以及第二谐振器,与第一谐振器电磁耦合并与所述第一谐振器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另外,多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具有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另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并配置成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另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相对置,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另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另外,在具有多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情况下,多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包括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另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并配置成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另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相对置,并且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另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
而且,在第一谐振器中,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被配置成彼此的开路端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之间相对置。
本发明的滤波器采用与上述本发明的信号传输装置相同的结构,作为滤波器进行动作。
本发明的信号传输装置和滤波器还可以具有:多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形成在第一基板的第二区域,并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以及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在第二基板的与第二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内,形成有一个或者以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在这种情况下,多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具有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另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并配置为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另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相对置、并且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另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
另外,在具有多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情况下,多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包括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另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并配置成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另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相对置,并且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另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
此外,也可以利用多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一个或多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形成第二谐振器,在第二谐振器中,将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配置为彼此的开路端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之间相对置。
本发明的基板间通信装置还可以在上述本发明的信号传输装置的结构中进一步具有:第一信号引出电极,其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直接与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物理式连接、或者隔开间隔地通过电磁耦合进行耦合;以及第二信号引出电极,其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直接与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物理式连接、或者隔开间隔地通过电磁耦合进行耦合,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在本发明的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或基板间通信装置中,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被配置为彼此的开路端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之间相对置,在这种状态下,电流沿相同方向流到这些对置的2个的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双方,2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之间的电位差基本消失。由此,在第一谐振器中,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空气层等之中的电场分布基本消失,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即使空气层等基板间距离发生了变动,也可以抑制第一谐振器中的谐振频率的变动。同样地,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被配置为彼此的开路端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之间相对置,在这种状态下,在第二谐振器中,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空气层等之中的电场分布基本消失。由此,即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空气层等基板间距离发生了变动,也可以抑制第二谐振器中的谐振频率的变动。其结果是,基板间距离的变动导致的通过频率和通频带的变动受到抑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或基板间通信装置中,第一谐振器通过多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一个或多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以混合谐振模式进行电磁耦合,从而作为整体构成一个以第一谐振频率进行谐振的耦合谐振器,并且在第一和第二基板以彼此不发生电磁耦合的方式分开的状态下,多个所述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单独的谐振频率与一个或多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单独的谐振频率分别被设定为与第一谐振频率不同的频率。同样,第二谐振器通过多个所述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一个或多个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以混合谐振模式进行电磁耦合,从而作为整体构成一个以第一谐振频率进行谐振的耦合谐振器,并且在第一和第二基板以彼此不发生电磁耦合的方式分开的状态下,多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单独的谐振频率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单独的谐振频率分别被设定为与第一谐振频率不同的频率。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彼此不发生电磁耦合的方式分开的状态下的频率特性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彼此电磁耦合的状态下的频率特性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因此,例如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彼此电磁耦合的状态下以第一谐振频率进行信号传输,而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彼此不发生电磁耦合的方式分开的状态下,则变为不以第一谐振频率进行信号传输的状态。由此,能够在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分开的状态下防止信号泄漏。
本发明的信号传输装置或滤波器还可以具有:第一信号引出电极,其形成在第一基板上,并直接与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物理式连接、或者与第一谐振器隔开间隔地电磁耦合;以及第二信号引出电极,其形成在第二基板上,并直接与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物理式连接、或者与第二谐振器隔开间隔地电磁耦合,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另外,本发明的信号传输装置或滤波器还可以具有:第一信号引出电极,其形成在第二基板上,并直接与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物理式连接、或者与第一谐振器隔开间隔地电磁耦合;以及第二信号引出电极,其形成在第二基板上,并直接与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物理式连接、或者与第二谐振器隔开间隔地电磁耦合,在第二基板内进行信号传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或基板间通信装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2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被配置为彼此的开路端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彼此对置,因此,在第一谐振器和第二谐振器中,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空气层等之中的电场分布基本消失。由此,即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空气层等基板间距离发生了变动,也可以抑制第一谐振器和第二谐振器中的谐振频率的变动。其结果是,基板间距离的变动导致的通过频率和通频带的变动受到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基板间通信装置)的一个结构实例的立体图。
图2(A)是表示图1所示的信号传输装置中的第1基板的表面侧形成的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结构以及谐振时的电流向量的平面图;(B)是表示在第1基板的背面侧形成的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结构以及谐振时的电流向量的平面图;(C)是表示图1所示的信号传输装置中的第2基板的表面侧形成的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结构以及谐振时的电流向量的平面图;(D)是表示在第2基板的背面侧形成的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结构以及谐振时的电流向量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信号传输装置的第2基板上的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4(A)是表示图1所示的信号传输装置中的第1谐振器的结构以及谐振频率的平面图;(B)是表示图1所示的信号传输装置中的第2谐振器的结构以及谐振频率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具有比较例的谐振器结构的基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2个图5所示的基板对置配置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由一个谐振器产生的谐振频率的说明图;(B)是表示由2个谐振器产生的谐振频率的说明图。
图8是将使用图6所示的谐振器结构所形成的比较例的滤波器的结构与基板各部分的谐振频率一起示出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1所示的信号传输装置中的第1谐振器的具体设计实例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第1谐振器中的谐振频率特性的特性图。
图11是表示具有比较例的谐振器结构的具体设计实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谐振器结构中的谐振频率特性的特性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一个结构实例的平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一个结构实例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信号传输装置的结构实例]
图1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信号传输装置(基板间通信装置或滤波器)的整体结构实例。本实施方式的信号传输装置具有:在第1方向(图中的Z方向)上彼此对置配置的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是电介质基板,两者包夹着由不同于基板材料的材料所制成的层(介电常数不同的层,例如空气层),并隔开间隔(基板间距离Da)而彼此对置配置。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上形成有第1谐振器1和第2谐振器2,其中第2谐振器2在第2方向(图中的X方向)上与第1谐振器1并列配置,并与第1谐振器1发生电磁耦合,从而与第1谐振器1之间进行信号传输。第1谐振器1具有:形成在第1基板10上的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以及形成在第2基板20上的多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第2谐振器2具有:形成在第1基板10上的多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32;以及形成在第2基板20上的多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42。
该信号传输装置还具有:形成在第1基板10上的第1信号引出电极51;以及形成在第2基板20上的第2信号引出电极52。形成在第1基板10上的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多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32以及第1信号引出电极51是由导体所形成的电极图形构成的。同样地,形成在第2基板20上的多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多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42以及第2信号引出电极52也是由导体所形成的电极图形构成的。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上所形成的电极图形(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等)的厚度。第1信号引出电极51形成在第1基板10的表面(顶面)上。在第1基板10的背面(底面)上与第1信号引出电极51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接地电极81。第2信号引出电极52形成在第2基板20的背面(底面)。在第2基板20的表面(顶面)上与第2信号引出电极52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接地电极82。
图2(A)~(D)将构成第1谐振器1的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以及多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的平面结构与谐振时的电流向量一起示出。图3示出第2基板20上形成的多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的结构。图4(A)、(B)将第1谐振器1和第2谐振器2的结构与基板各部分的谐振频率一起示出。
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和多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以及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32和多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42分别形成封闭曲线状的线路型1/2波长谐振器,即所谓的开路环形谐振器(open ring resonator)。
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在第1基板10的第1区域内在第1方向(图中的Z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一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形成在第1基板10的背面侧。另一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2形成在第1基板10的表面侧。多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在第2基板20的与第1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内,在第1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由此,在第1区域内,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和多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在第1方向上层叠配置而形成了第1谐振器1。
在第1谐振器1中,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基板之间相对置的部分)的一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和一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被配置为彼此的开路端部分11A、21A彼此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11B、21B彼此对置(参照图2(B)、(C))。另外,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被配置为:一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的开路端部分11A与另一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2的中央部12B对置,并且一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的中央部11B与另一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2的开路端部分12A相对置(参照图2(A)、(B))。另外,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被配置为:一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的开路端部分21A与另一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2的中央部22B相对置,并且一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的中央部21B与另一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2的开路端部分22A相对置(参照图2(C)、(D)和图3)。这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指的是从该中央到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一端的电气长度与从中央到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另一端的电气长度相等的位置,例如,在使用同样的材料形成为相同形状的情况下,是指从中央到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一端的物理长度与从中央到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另一端的物理长度相等的位置。另外,所谓的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是指包含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的区域,例如,是包含从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向两个开路端部分别延伸电气长度λ/16的谐振器部分的范围。
多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32在第1基板10的第2区域内在第1方向(图中的Z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一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形成在第1基板10的背面侧。另一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2形成在第1基板10的表面侧。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42在第2基板20的与第2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内在第1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由此,在不同于第1区域的第2区域内,多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32和多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42在第1方向上层叠配置而形成了第2谐振器2。
在第2谐振器2中,相邻的2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彼此的位置关系与第1谐振器1相同。即,在第2谐振器2中,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基板之间相对置的部分)的一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和一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被配置为彼此的开路端部分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之间相对置。另外,多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32被配置为:一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的开路端部分与另一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2的中央部相对置,并且一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的中央部与另一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2的开路端部分相对置。另外,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42被配置为:一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的开路端部分与另一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2的中央部相对置,并且一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的中央部与另一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2的开路端部分相对置。
如图1所示,第1信号引出电极51形成在第1基板10的表面侧,并直接与第1基板10表面侧的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2物理式连接(例如,直接连接到一个开路端),与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2直接导通。由此,能够在第1信号引出电极51和第1谐振器1之间进行信号传输。如图2所示,第2信号引出电极52形成在第1基板20的背面侧,并直接与形成在第2基板20背面侧的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2物理式连接(例如,直接连接到一个开路端),与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2直接导通。由此,能够在第2信号引出电极52和第2谐振器2之间进行信号传输。第1谐振器1和第2谐振器2电磁耦合,因此,能够在第1信号引出电极51和第2信号引出电极52之间进行信号传输。由此,可以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这2个基板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此外,也可以在第1基板10的背面侧形成第1信号引出电极51,直接与第1基板10的背面侧的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物理式连接,与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直接导通。同样地,也可以在第2基板20的表面侧形成第2信号引出电极52,直接与第2基板20的表面侧的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物理式连接,与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直接导通。
[动作和作用]
在该信号传输装置中,第1谐振器1中的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之间,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一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和一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呈现出彼此的开路端部分11A、21A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11B、21B之间相对置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图2(B)、(C)所示,一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和一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两者中产生同方向的电流i,2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21之间的电位差基本消失。因此,一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和一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基本处于相同电位,在这些谐振器之间不会产生电场。一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和一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基本上仅靠磁耦合而形成耦合。由此,在第1谐振器1中,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之间的空气层等之中的电场分布基本消失,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之间,即使空气层等基板间距离Da发生了变动,也可以抑制第1谐振器1中的谐振频率的变动。
同样地,在第2谐振器2中,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之间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一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和一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呈现出彼此的开路端部分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之间相对置的状态。因此,在第2谐振器2中,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之间的空气层等之中的电场分布基本消失,一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和一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基本上仅靠磁耦合而形成耦合。由此,即使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之间的空气层等基板间距离Da发生了变动,也可以抑制第2谐振器2中的谐振频率的变动。其结果是,基板间距离Da的变动导致的通过频率和通频带的变动受到抑制。
另外,在该信号传输装置中,如图4(A)所示,在第1谐振器1中,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和多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在后文所叙述的混合谐振模式下通过电磁耦合而构成了一个整体以第1谐振频率f1(或第2谐振频率f2)进行谐振的耦合谐振器。并且,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以彼此不发生电磁耦合的方式充分分开的状态下,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所产生的单独的谐振频率fa与多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所产生的单独的谐振频率fa分别是与第1谐振频率f1(或第2谐振频率f2)不同的频率。
同样地,如图4(B)所示,在第2谐振器2中,多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32和多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42在后文所叙述的混合谐振模式下通过电磁耦合而构成了一个整体以第1谐振频率f1(或第2谐振频率f2)进行谐振的耦合谐振器。并且,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以彼此不发生电磁耦合的方式充分分开的状态下,多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32所产生的单独的谐振频率fa与多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42所产生的单独的谐振频率fa分别是与第1谐振频率f1(或第2谐振频率f2)不同的频率。
因而,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以彼此不发生电磁耦合的方式充分分开的状态下的频率特性与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彼此电磁耦合的状态下的频率特性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因此,例如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彼此电磁耦合的状态下,以第1谐振频率f1(或第2谐振频率f2)进行信号传输。另一方面,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以彼此不发生电磁耦合的方式充分分开的状态下以单独的谐振频率fa进行谐振,因此,变为不以第1谐振频率f1(或第2谐振频率f2)进行信号传输的状态。由此,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被充分分开的状态下,即使输入了与第1谐振频率f1(或第2谐振频率f2)频带相同的信号,该信号也会被反射,因而能够防止信号从谐振器泄漏出去。
(以混合谐振模式进行信号传输的原理)
这里,对以上述的混合谐振模式进行信号传输的原理进行说明。为了简化说明,将图5所示的在第1基板110的内部形成了1个谐振器111的谐振器结构作为比较例。在该比较例的谐振器结构中,如图7(A)所示,变为以1个谐振频率f0进行谐振的谐振模式。与此不同的是,如图6所示,将具有与图5所示的比较例谐振器结构相同的结构的第2基板120隔开基板间距离Da与第1基板110对置配置,产生电磁耦合,对该情形加以考虑。在第2基板120的内部形成有1个谐振器121。就第2基板120上的谐振器121而言,其与第1基板110上的谐振器111结构相同,因此,在未与第1基板110发生电磁耦合的单独的状态下,如图7(A)所示,变为以1个谐振频率f0进行谐振的单独的谐振模式。但是,在如图6所示的将2个谐振器进行电磁耦合的状态下,由于电波的漂移效应(飛ぶ移り効果),形成第1谐振模式和第2谐振模式进行谐振,而不是以独立的谐振频率f0进行谐振,其中第1谐振模式的第1谐振频率f1比单独的谐振频率f0低,第2谐振模式的第2谐振频率f2比独立的谐振频率f0高。
如果将图6所示的在混合谐振模式下发生电磁耦合的2个谐振器111、121作为一个整体看作是耦合谐振器101,则通过并列配置同样的谐振器结构,就能够构成以第1谐振频率f1(或第2谐振频率f2)为通频带的滤波器。图8中示出这种结构实例。在图8的滤波器结构实例中,在第1基板110上并列配置2个谐振器111、131,并在第2基板120上并列配置了2个谐振器121、141。在第1基板110和第2基板120以彼此不发生电磁耦合的方式充分分开的状态下,形成于第1基板110的谐振器111、131和形成于第2基板120的谐振器121、141分别变为以单独的谐振频率f0进行谐振的谐振模式,而不是混合谐振模式。在第1基板110和第2基板120隔开基板间距离Da对置配置并产生电磁耦合的状态下,第1基板110的一个谐振器111和第2基板120的一个谐振器121整体构成了一个耦合谐振器101。另外,第1基板110的另一个谐振器131和第2基板120的另一个谐振器141整体构成了另一个耦合谐振器102。2个耦合谐振器101、102分别作为一个整体以第1谐振频率f1(或第2谐振频率f2)进行谐振,从而象以第1谐振频率f1(或第2谐振频率f2)为通频带的滤波器那样进行动作。输入该第1谐振频率f1(或第2谐振频率f2)附近频率的信号,就能够进行信号传输。
在以上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信号传输装置中的谐振模式。如图4所示,当基板上形成有象所述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多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多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32和多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42那样以一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另一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相对置、且一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另一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的方式电磁耦合(以下将这种通过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配置而形成的耦合称为“A耦合”)的谐振器的情况下,这些电磁耦合的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之间也以混合谐振模式进行谐振。即,例如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之间以混合谐振模式进行电磁耦合,由此构成了以谐振频率fa和谐振频率fb进行谐振的一个耦合谐振器,其中,fa低于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之间以彼此不发生电磁耦合的方式充分分开的状态下的各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单独的谐振频率f0, fb高于f0。当形成在第1基板10且彼此A耦合的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和形成在第2基板20且彼此A式耦合的多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隔着空气层等彼此电磁耦合的情况下,如前所述,这些多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之间也以混合谐振模式进行电磁耦合,由此形成了具有多个谐振模式的一个耦合谐振器(第1谐振器1)。该第1谐振器1具有多个谐振模式(谐振频率f1、f2、……,其中,f1<f2<……)。同样地,当形成在第2基板20且彼此A耦合的多个第3两端开路型谐振器31、32和形成在第2基板20且彼此A式耦合的多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42隔着空气层等彼此电磁耦合的情况下,如前所述,这些多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之间也以混合谐振模式进行电磁耦合,由此形成了具有多个谐振模式的一个耦合谐振器(第2谐振器2)。该第2谐振器2具有多个谐振模式(谐振频率f1、f2、……,其中,f1<f2<……)。
这里,在多个谐振模式之中,具有最低谐振频率的谐振模式(谐振频率f1)中的电荷分布和电流向量i表现为如图2所示,流过各多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电流的方向均为相同方向(在图2中是俯视图的顺时针方向)。因而,在A耦合的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之间形成电磁耦合状态,另一方面,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之间,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之间的电场分布(电场分量)基本消失。按照这种方式,例如在多个谐振模式之中具有最低谐振频率的谐振模式下,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之间,流过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各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21的电流的方向为相同方向(在图2中是俯视图的顺时针方向),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之间的电场分布基本消失,故变为主要由磁场耦合产生的电磁耦合状态。
进而,由于A耦合是强耦合,故能够使第1谐振频率f1和第2谐振频率f2的频率差变得非常大,因而,在将第1谐振器1和第2谐振器2并列配置时,包含多个谐振模式(谐振频率f1、f2、……)的第1谐振频率f1的通频带与包含除此之外的谐振频率的通频带不会发生频率重叠(通频带的频率不同)。进而,这些包含第1谐振频率f1的通频带和包含除此之外的各谐振频率的各通频带,即包含多个谐振模式(谐振频率f1、f2、……)各自的谐振频率的各通频带也不会与包含第1基板10或第2基板20单独的谐振频率fa的通频带发生频率重叠(通频带的频率不同)。因而,在包含第1谐振频率f1的通频带中,不仅基本不会受到其他谐振模式的影响,而且也基本不会受到谐振频率fa附近的频率的影响。
由以上可知,优选是将多个谐振模式之中频率最低的谐振模式下的谐振频率f1设定为信号的通频带。不过,即使在频率高于谐振频率f1的其他谐振模式下,只要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之间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之间所流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同,就可以将该谐振模式下的谐振频率设定为信号的通频带。
[具体设计实例及其特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具体设计实例及其特性与比较例的谐振器结构的特性加以比较进行说明。图9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信号传输装置中的第1谐振器1的具体设计实例。图10示出图9所示的设计实例中的谐振频率特性。此外,图9中仅示出了第1基板10的设计实例,第2基板20也是同样的设计。在该设计实例中,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的平面尺寸分别是边长为3mm,基板厚为0.1mm,介电常数为3.85。第1基板10上的各电极(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的平面尺寸是:内半径为0.6mm,电极宽度(线路宽度)为0.2mm。开路端部分(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一个开路端与另一个开路端之间的间隙部)11A、12A的大小为0.2mm。第2基板20上的各电极(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的平面尺寸也是同样大小。在这种结构中,使基板之间的空气层厚度(基板间距离Da)从10μm变化到100μm,计算出此时的谐振频率,结果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谐振器结构中,由图10可知,谐振频率的变化小,随着空气层厚度的变化,谐振频率仅发生最大约5%左右的变动。
图11示出比较例的谐振器结构201的具体设计实例。图12示出图11所示的谐振器结构201中的谐振频率特性。该比较例的谐振器结构201由第1基板210和第2基板220包夹着空气层并隔开间隔(基板间距离Da)彼此对置配置而成,其中,第1基板210表面(顶面)是接地电极(地面GND)、背面(底面)上形成有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1,第2基板220的背面(底面)是接地电极(地面GND)、表面(顶面)上形成有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21。在2个基板之间,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1和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21彼此的开路端部分与彼此的中央部相对置配置。在该比较例的谐振器结构201中,基板尺寸、电极尺寸等与图9所示的设计实例相同。即,第1基板210和第2基板220的平面尺寸分别是边长为3mm,基板厚为0.1mm,介电常数为3.85。2个基板上的各电极(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1和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21)的平面尺寸是:内半径为0.6mm,电极宽度(线路宽度)为0.2mm。开路端部分11A、12A的大小为0.2mm。在这种结构中,使基板之间的空气层厚度(基板间距离Da)从10μm变化到100μm,计算出此时的谐振频率,结果如图12所示。在该比较例的谐振器结构201中,由图12可知,随着空气层厚度的变化,谐振频率发生最大约70%的变动。这是因为,空气层厚度的变化导致第1基板210和第2基板220之间的有效介电常数发生变化。
[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信号传输装置,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之间,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两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被配置为彼此的开路端之间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之间彼此对置,因此,在第1谐振器1和第2谐振器2中,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之间的空气层等之中的电场分布(电场分量)基本消失。由此,即使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之间的空气层等基板间距离Da发生了变动,也能够抑制第1谐振器1和第2谐振器2中的谐振频率的变动。其结果是,基板间距离Da的变动导致的通过频率和通频带的变动受到抑制。
然而,作为提高谐振器Q值的方法包括增加谐振器体积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与零部件的小型化相背离。例如,假如将第1基板10用作安装谐振器结构的部件的安装基板、将第2基板20用作安装谐振器结构的部件的安装基板,则在现有的谐振器结构中,为了提高谐振器的Q值就不得不增加零部件的体积。与此不同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谐振器结构中,能够将安装基板侧的电极图形(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等)用作谐振器的一部分。由此,不需要增加零部件侧的体积,而是将安装基板的体积用作谐振器的一部分,由此就能够提高谐振器的Q值。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谐振器结构中,例如,无需在零部件侧(第1基板10)设置侧面端子,就能够使其通过电磁耦合与安装基板(第2基板20)发生耦合,因此可以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
<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信号传输装置。其中,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信号传输装置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所谓的开路环形谐振器作为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用于构成第1谐振器1和第2谐振器2。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结构的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基本上,只要呈镜面对称形状的一对谐振器形成在一个基板的表面和背面上,并且被配置为在对置的两个基板之间,在彼此最接近的位置(基板之间相对置的部分)上彼此的开路端部分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之间相对置即可。
图13(A)、(B)示出了其他结构的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一个实例。在图13(A)、(B)中示了由呈“コ”字形的线路型1/2波长谐振器所构成的一对两端开路型谐振器61、62的结构。也可以使用这一对两端开路型谐振器61、62代替例如构成第1谐振器1的多个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和多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在这种情况下,相邻的两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之间的位置关系设置为与使用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1、12和多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22的情况下相同的位置关系。即,在第1基板10或第2基板20中按照以下方式配置:一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61的开路端部分61A与另一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62的中央部62B对置,并且一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61的中央部61B与另一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62的开路端部分62A对置。另外,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之间,在彼此最接近的位置(基板之间相对置的部分)上,按照彼此的开路端部分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之间相对置的方式配置两端开路型谐振器61或62。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多个谐振模式之中具有最低谐振频率f1的谐振模式下,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之间,流过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各两端开路型谐振器61或61的电流的方向为相同方向(均为顺时针或均为逆时针方向),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之间的电场分布基本消失。
<第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信号传输装置。其中,对于与上述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信号传输装置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在图1所示的信号传输装置中,将第1信号引出电极51直接物理式连接到第1基板10上所形成的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2使其导通,但也可以使用与第1谐振器1隔开间隔地电磁耦合的信号引出电极。例如,也可以象图14(A)所示那样,在第1基板10的表面侧设置与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12隔开间隔配置的第1信号引出电极53。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以与第1谐振器1的谐振频率f1(或f2)相同的谐振频率f1(或f2)进行谐振的谐振器构成第1信号引出电极53。由此,第1信号引出电极53和第1谐振器1以谐振频率f1(或f2)产生电磁耦合。
同样地,在图1所示的信号传输装置中,将第2信号引出电极52直接物理式连接到第2基板20上所形成的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2使其导通,但也可以使用与第1谐振器1隔开间隔地电磁耦合的信号引出电极。例如,也可以象图14(B)所示那样,在第2基板20的背面侧设置与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2隔开间隔配置的第2信号引出电极54。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以与第2谐振器2的谐振频率f1(或f2)相同的谐振频率f1(或f2)进行谐振的谐振器构成第2信号引出电极54。由此,第2信号引出电极54和第2谐振器2以谐振频率f1(或f2)产生电磁耦合。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有各种变形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4(A)、(B)所示,利用实质上相同的谐振器结构构成了第1谐振器1和第2谐振器2两者,但也可以利用例如其它的谐振器结构构成第2谐振器2。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上分别形成了各2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实例,但也可以在任意一个基板上仅设置一个用于构成第1谐振器1或第2谐振器2的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例如,在第2基板20侧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1作为第1谐振器1的结构要素。就第2谐振器2而言也同样地可以在第2基板20侧仅设置一个第4两端开路型谐振器41作为第2谐振器2的结构要素。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这2个基板形成了第1谐振器1和第2谐振器2的实例,但也可以将3个以上基板对置配置,利用3个以上基板构成第1谐振器1和第2谐振器2。例如,也可以在第1基板10的相反侧(第2基板20的背面侧)设置与第2基板20隔开间隔(基板间距离Da)而对置的第3基板。此外,也可以按照与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同样的方式在第3基板上也形成多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在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以及第3基板上利用在第1区域形成的多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构成第1谐振器1,利用在第2区域形成的其他多个两端开路型谐振器构成第2谐振器2。
进而,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在第1基板10侧形成第1信号引出电极51、在第2基板20侧形成第2信号引出电极52并在不同的基板之间进行信号传输的实例,但也可以在同一基板上形成各引出电极,在基板内进行信号传输。例如,也可以在第2基板20的底面侧形成第1信号引出电极51并将其连接到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22的一端,由此,在第2基板20内进行信号传输。在这种情况下,信号的传输方向虽然在第2基板20内,但也利用了第1基板10的谐振器(利用了上下方向的体积)来传输信号,因此,在例如作为滤波器来选择特定的频率进行信号传输的情况下,与仅使用第2基板20上的电极图形进行传输的情形相比,能够控制平面方向的面积。即,既能够控制平面方向的面积、又能够作为滤波器在基板内进行信号传输。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1谐振器1和第2谐振器2这2个谐振器被并列配置,但也可以并列配置3个以上谐振器,只要在不同基板之间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各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同即可。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的相对介电常数相等,但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各自的相对介电常数也可以不相等,只要包夹着相对介电常数不同于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的至少一方的相对介电常数的层即可。对于其他实施方式来说也是如此。另外,本发明的信号传输装置不仅包含用于发送接收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等的信号传输装置,也包含用于发送接收电力的信号传输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第1谐振器
2……第2谐振器
10……第1基板
11、12……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
11A、12A、21A、22A……开路端部分
11B、12B、21B、22B……中央部
20……第2基板
21、22……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
30……基板之间相对置的部分
51、53……第1信号引出电极
52、54……第2信号引出电极
61……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
61A、62A……开路端部分
61B、62B……中央部
62……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
81、82……接地电极
101、102……耦合谐振器
110……第1基板
120……第2基板
111、121、131、141……谐振器
120……第2基板
201……比较例的谐振器结构
210……第1基板
211……第1两端开路型谐振器
220……第2基板
221……第2两端开路型谐振器
Da……基板间距离
i……电流。

Claims (7)

1.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其中,具有:
第一和第二基板,在第一方向隔开间隔地彼此对置配置;
多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
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在所述第二基板的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区域中,形成有一个或以在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电磁耦合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第一谐振器,由多个所述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形成;以及
第二谐振器,与所述第一谐振器电磁耦合并与所述第一谐振器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所述多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具有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另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并配置成所述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所述另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对置,所述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所述另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
在具有多个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情况下,多个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包括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另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并配置成所述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所述另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对置,并且所述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所述另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
在所述第一谐振器中,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所述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被配置成彼此的开路端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之间相互对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中,还具有:
多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区域,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
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在所述第二基板的与所述第二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内,形成有一个或者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所述第二谐振器由多个所述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一个或多个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形成;
所述多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具有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另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并配置成所述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所述另一个方向的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对置,并且所述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所述另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
在具有多个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情况下,多个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包括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另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并配置成所述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所述另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对置,并且所述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所述另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
在所述第二谐振器中,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所述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被配置成彼此的开路端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相互对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中,还具有:
第一信号引出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并直接与所述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物理式连接、或者与所述第一谐振器隔开间隔地电磁耦合;以及
第二信号引出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并直接与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物理式连接、或者与所述第二谐振器隔开间隔地电磁耦合,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中,还具有:
第一信号引出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并直接与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物理式连接、或者与所述第一谐振器隔开间隔地电磁耦合;以及
第二信号引出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并直接与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物理式连接、或者与所述第二谐振器隔开间隔地电磁耦合,
在所述第二基板内进行信号传输。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谐振器通过多个所述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以混合谐振模式进行电磁耦合,从而作为整体构成一个以第一谐振频率进行谐振的耦合谐振器,并且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以彼此不发生电磁耦合的方式分开的状态下,多个所述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单独的谐振频率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单独的谐振频率分别被设定为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不同的频率;
所述第二谐振器通过多个所述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一个或多个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以混合谐振模式进行电磁耦合,从而作为整体构成一个以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进行谐振的耦合谐振器,并且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以彼此不发生电磁耦合的方式分开的状态下,多个所述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单独的谐振频率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单独的谐振频率分别被设定为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不同的频率。
6.一种滤波器,其中,具有:
第一和第二基板,在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彼此对置配置;
多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
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在所述第二基板的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中,形成有一个或者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第一谐振器,由多个所述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形成;以及
第二谐振器,与所述第一谐振器电磁耦合并与所述第一谐振器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所述多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具有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另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并配置成所述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所述另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对置,并且所述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所述另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
在具有多个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情况下,多个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包括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另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并配置成所述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所述另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对置,并且所述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所述另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
在所述第一谐振器中,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所述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被配置为彼此的开路端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之间相互对置。
7.一种基板间通信装置,其中,具有:
第一和第二基板,在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彼此对置配置;
多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
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在所述第二基板的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中,形成有一个或者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多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区域,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
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在所述第二基板的与所述第二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中,形成有一个或者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电磁耦合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第一谐振器,由多个所述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形成;
第二谐振器,由多个所述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一个或多个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形成,与所述第一谐振器电磁耦合并与所述第一谐振器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第一信号引出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直接与所述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物理式连接、或者隔开间隔地通过电磁耦合进行耦合;以及
第二信号引出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直接与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物理式连接、或者隔开间隔地通过电磁耦合进行耦合,
所述多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具有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另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并配置成所述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所述另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对置,并且所述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所述另一个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
在具有多个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情况下,多个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包括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另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并配置成所述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所述另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对置,并且所述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所述另一个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
所述多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具有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另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并配置成所述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所述另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对置,并且所述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所述另一个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
在具有多个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情况下,多个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包括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另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并配置成所述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与所述另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对置,并且所述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中央部与所述另一个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的开路端相对置;
在所述第一谐振器中,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所述第一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所述第二两端开路型谐振器被配置成彼此的开路端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之间相互对置;
在所述第二谐振器中,处于彼此最接近的位置的所述第三两端开路型谐振器和所述第四两端开路型谐振器被配置成彼此的开路端之间相对置并且彼此的中央部之间相互对置;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CN201110254370.4A 2010-08-31 2011-08-31 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及基板间通信装置 Active CN1023868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4557A JP5081284B2 (ja) 2010-08-31 2010-08-31 信号伝送装置、フィルタ、ならびに基板間通信装置
JP2010-194557 2010-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6884A true CN102386884A (zh) 2012-03-21
CN102386884B CN102386884B (zh) 2014-06-04

Family

ID=45696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4370.4A Active CN102386884B (zh) 2010-08-31 2011-08-31 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及基板间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23216B2 (zh)
JP (1) JP5081284B2 (zh)
CN (1) CN102386884B (zh)
TW (1) TWI48111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50453A (zh) * 2019-08-08 2021-02-09 激光系统有限公司 谐振装置、电力传输装置及电力传输方法
CN114946081A (zh) * 2020-09-23 2022-08-26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电气隔离装置
TWI799188B (zh) * 2022-03-15 2023-04-11 特崴光波導股份有限公司 立體式濾波器與其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55605B2 (ja) 2012-02-14 2018-01-10 ▲ホア▼▲ウェイ▼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人工誘電体共振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人工誘電体フィルタ
FR2994029B1 (fr) * 2012-07-27 2014-07-25 Thales Sa Filtre accordable en frequence a resonateur dielectrique
KR20210158304A (ko) * 2020-06-23 2021-12-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안테나 필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67001A (ja) * 1987-04-24 1988-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有極フイルタ
JPH01168403A (ja) * 1987-12-24 1989-07-03 Disco Abrasive Syst Ltd 被加工物の位置合わせ装置
JPH0432822A (ja) * 1990-05-30 1992-02-04 Teijin Ltd 芳香環を含む非線形光学材料
JPH09232822A (ja) * 1996-02-23 1997-09-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高周波結合線路
JPH1168403A (ja) * 1997-08-25 1999-03-09 Idotai Tsushin Sentan Gijutsu Kenkyusho:Kk フィルタ
CN1841846A (zh) * 2005-03-24 2006-10-04 Tdk株式会社 层叠型多谐振器天线
JP2007235857A (ja) * 2006-03-03 2007-09-13 Tdk Corp 積層型共振器およびフィルタ
JP2008067012A (ja) * 2006-09-06 2008-03-21 Univ Of Tokushima 高周波信号伝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5821A (en) 1997-04-23 1999-1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Dual-band glass-mounted coupler for wireless telephones in vehicles
JP3650330B2 (ja) 2000-12-11 2005-05-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線路間結合構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高周波装置
US7283101B2 (en) * 2003-06-26 2007-10-16 Andrew Corporation Antenna element, feed probe; dielectric spacer, antenna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evices
TWI259603B (en) * 2004-10-27 2006-08-0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Dielectric resonator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1145811B (zh) 2006-09-11 2012-09-05 索尼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通信装置以及高频耦合器
US7982250B2 (en) * 2007-09-21 2011-07-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WO2009142310A1 (en) * 2008-05-23 2009-11-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251603B2 (ja) 2009-02-27 2013-07-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信号伝達用通信体及びカプラ
JP2010206319A (ja) 2009-02-27 2010-09-16 Murata Mfg Co Ltd 通信体及びカプラ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67001A (ja) * 1987-04-24 1988-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有極フイルタ
JPH01168403A (ja) * 1987-12-24 1989-07-03 Disco Abrasive Syst Ltd 被加工物の位置合わせ装置
JPH0432822A (ja) * 1990-05-30 1992-02-04 Teijin Ltd 芳香環を含む非線形光学材料
JPH09232822A (ja) * 1996-02-23 1997-09-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高周波結合線路
JPH1168403A (ja) * 1997-08-25 1999-03-09 Idotai Tsushin Sentan Gijutsu Kenkyusho:Kk フィルタ
CN1841846A (zh) * 2005-03-24 2006-10-04 Tdk株式会社 层叠型多谐振器天线
JP2007235857A (ja) * 2006-03-03 2007-09-13 Tdk Corp 積層型共振器およびフィルタ
JP2008067012A (ja) * 2006-09-06 2008-03-21 Univ Of Tokushima 高周波信号伝送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50453A (zh) * 2019-08-08 2021-02-09 激光系统有限公司 谐振装置、电力传输装置及电力传输方法
CN114946081A (zh) * 2020-09-23 2022-08-26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电气隔离装置
CN114946081B (zh) * 2020-09-23 2023-10-10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电气隔离装置
TWI799188B (zh) * 2022-03-15 2023-04-11 特崴光波導股份有限公司 立體式濾波器與其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49649A1 (en) 2012-03-01
TW201218499A (en) 2012-05-01
US8823216B2 (en) 2014-09-02
JP2012054697A (ja) 2012-03-15
JP5081284B2 (ja) 2012-11-28
TWI481110B (zh) 2015-04-11
CN102386884B (zh) 2014-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86884A (zh) 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及基板间通信装置
CN107425247B (zh) 多谐振器非相邻耦合
US8334733B2 (en) Left-handed filter for use in mobile phone provided with wide band and improved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Lugo et al. Bandpass filter design using a microstrip triangular loop resonator with dual-mode operation
JP2007201763A (ja) 積層型共振器
CN104662798A (zh) 弹性波滤波器装置以及双工器
CN209357890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射频器件
CN102386882B (zh) 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及基板间通信装置
CN102437829B (zh) 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及基板间通信装置
JP5745322B2 (ja) 複数帯域共振器及び複数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JP5636957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CN103401077A (zh) 一种基于交指电容的小型化人工磁导体及应用
JP3917164B2 (ja) 分波器および合波器
CN102386883B (zh) 信号传输装置、滤波器及基板间通信装置
US8130061B2 (en) Filter
KR101216433B1 (ko) 메타매질을 이용한 고역 통과 필터
CN105576329B (zh) 一种对称电容交叉耦合结构
US8878634B2 (en) Bandpass filter,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the bandpass filter
JPWO2009081662A1 (ja) 共振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基板、ならびに共振を生じさせる方法
JP5213419B2 (ja) 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無線通信機器
CN109560356B (zh) 一种双频滤波器
CN209183692U (zh) 介质波导滤波器
CN103094696B (zh) 一种具有宽频高折射率和低色散特性的人工电磁材料
US7525401B2 (en) Stacked filter
JP4757809B2 (ja) 低域通過フィル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