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6485A - 滑动移位接触开关 - Google Patents

滑动移位接触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6485A
CN102376485A CN2011102455027A CN201110245502A CN102376485A CN 102376485 A CN102376485 A CN 102376485A CN 2011102455027 A CN2011102455027 A CN 2011102455027A CN 201110245502 A CN201110245502 A CN 201110245502A CN 102376485 A CN102376485 A CN 1023764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making switch
fixed electrode
transfer contact
sliding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455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玉笃志
寺下俊彦
筒井忠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76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64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5/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actuat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slide switch
    • H01H15/0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actuat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slide switch adapted for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01H1/40Contact mounted so that its contact-making surface is flush with adjoining insulation
    • H01H1/403Contacts forming part of a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8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contacts; Terminals
    • H01H2001/5888Terminals of surface mounted devices [SMD]

Landscapes

  • Slide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动移位接触开关,其使安装基板的布线图案高密度化,并且很少存在与其他电子部件之间产生静电放电的可能。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的特征在于,具有:壳体(2),该壳体(2)在上面具备容纳凹部(2a),底面(2d)安装在安装基板(9)上;多个固定电极(3、4、5),该多个固定电极(3、4、5)设在容纳凹部(2a)内;以及滑块(7),该滑块(7)具备能够与固定电极(3、4、5)导通的可动电极(6),为了能够切换可动电极(6)与固定电极(3、4、5)的导通状态而能够移动地设置在容纳凹部(2a)内,固定电极(3、4、5)的外部端子(3b、4b、5b)仅在壳体(2)的底面(2d)露出。

Description

滑动移位接触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各种电子设备中使用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
背景技术
已知由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81128号公报)等公开的在手机等各种小型电子设备中使用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随着近年设备的小型化,要求该种滑动移位接触开关也实现小型化。
如图10所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具备在上面开口的大致箱形的绝缘树脂制的外壳101、与覆盖外壳101上面的开口部的罩体105和固定在外壳101内底面的固定接点弹性连接从而形成开关接点的可动接点、具有从外壳101侧面突出的操作部103A并在外壳101内能够向左右方向移动地被容纳且安装有可动接点的操作体103、以及从固定接点延伸出来并从外壳101端部向外部突出的端子112。通过对操作部103A进行滑动操作来进行开关接点的切换,电气信号从端子112经布线基板上的布线图案等被输出到设备的电路,进行设备的各种功能的切换。
但是,在以往的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中,端子112的前端形成为伸出到外壳101侧面的外侧,用于使端子112与外部连接的布线图案设在布线基板上外壳101的外侧区域。因此,各布线图案设置成包围在外壳101的外周,因此,尤其是在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端子数量多的情况下,布线图案所占的区域增加,布线基板上的布线效率未必良好。另外,由于端子112的前端伸出到外壳101的外侧,因此布线基板上其他电子部件与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端子部112前端的距离缩短,存在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端子部112前端与其他电子部件之间产生静电放电从而导致该电子部件受到损伤的可能。
于是,本发明人考虑到,该种以往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正下方未设置布线图案,而如果在该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正下方的区域设置布线图案,则能够使布线图案更加高密度化,能够使包含安装基板的装置整体更加小型化,另外,如果使端子部仅在底面露出,则增大了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端子部与其他电子部件之间的距离,能够防止其他电子部件受到损伤。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动移位接触开关,其使安装基板的布线图案高密度化,并且很少存在与其他电子部件之间产生静电放电的可能。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一种滑动移位接触开关,具有:壳体,该壳体在上面具备容纳凹部,底面安装在安装基板上;多个固定电极,该多个固定电极设在所述容纳凹部内;以及滑块,该滑块具备能够与所述固定电极导通的可动电极,为了切换所述可动电极与所述固定电极的导通状态而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凹部内,所述固定电极的外部端子仅在所述壳体的底面露出。
(2)基于上述(1)所述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所述固定电极具有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倾斜并从所述外部端子向上方延伸的软钎焊部。
(3)基于上述(2)所述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所述软钎焊部隔着所述外部端子设在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上的两侧。
(4)基于上述(2)或(3)所述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的外周端部设有凹部,该凹部使所述软钎焊部与所述安装基板之间划分成的空间向所述壳体的侧方外侧连续。
(5)基于上述(4)所述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设有隔离部,该隔离部使多个所述软钎焊部与所述安装基板之间划分成的空间彼此不连通。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所述固定电极的外部端子仅在所述壳体的底面露出,因此能够在安装基板中与壳体的底面接触的区域设置引出布线。因此,能够在以往的死角区域设置引出布线,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安装基板的布线高密度化。
另外,所述固定电极的外部端子仅在所述壳体的底面露出,固定电极在壳体的侧面不露出。因此,即使在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侧方附近配置有其他的电子部件,也由于固定电极与其他电子部件之间存在间隔,因此很少存在由于静电放电导致滑动移位接触开关或其他电子部件受到损伤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图1所示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底面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可动电极、固定电极和壳体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7是图6的剖视图。
图8是从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底面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0是现有技术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立体图。
图中:
1、11、21-滑动移位接触开关,2-壳体,2f-凹部,2g-隔离部,3、13、23-第一固定电极,4、14、24-第二固定电极,5、15-第三固定电极,3b、13b、23b、4b、14b、24b、5b、15b-外部端子,3d、13d、23d、4d、14d、24d、5d、15d-软钎焊部,6、16、26-可动电极,7-滑块,8-罩体,9-安装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进行说明。
图1是该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底面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具备:在上面设有容纳凹部2a的壳体2;固定在壳体2上的第1~3固定电极3~5;能够与第1~3固定电极接触的可动电极6;安装有可动电极6并能够在容纳凹部2a内向预定方向(图示例子中为左右方向)移动的滑块7;以及覆盖容纳凹部2a的开口的金属制的罩体8。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由三个第1~3固定电极3~5和一个可动电极6构成一接点两电路开关。上述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以壳体2的底面2d与安装基板9抵接的方式进行安装。
壳体2为薄箱形树脂部件,在其上面设有容纳凹部2a。容纳凹部2a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其中平行配置有第1~3固定电极3~5。另外,容纳凹部2a的长度(图1中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决定了滑块7的移动行程。另外,如图2所示,在壳体2的底面2d上设有定位用突起2e,能够以良好的定位精度将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安装在安装基板上。
滑块7的捏手部7a经设在壳体2侧面的开口2b延伸到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的外部。在滑块7的下表面上安装有可动电极6。可动电极6与第1~3固定电极3~5相对应地设有接触端子,其前端设有弯曲部,能够与后述第1~3固定电极3~5的接触端子3a~5a弹性接触。并且,为了使可动电极6的接触端子容易产生弹性变形,也可以在可动电极6的接触端子的长度方向上设置狭缝。
罩体8具有顶板部8a和从顶板部8a伸出并沿着壳体2的侧壁延伸的一对脚部8b,脚部8b卡定于设在壳体2侧面的爪部2c上,从而将罩体8固定在壳体2上。
在滑块7的与罩体8相对的面上,形成有由多个(图示例子中为两个)凹部互相邻接形成的定位凹部7b。另外,在罩体8的与定位凹部7b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将金属片弯曲成“ㄑ”字形状而形成的弹性抵接部8c。在使滑块7进行移动时,该罩体8的弹性抵接部8c的顶部位于定位凹部7b的某个凹部内,从而维持滑块7的位置。
以下,参照图3、4、5详细说明第1~3固定电极3~5。并且,图3表示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了罩体8以及滑块7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的俯视图。另外,图4(a)、4(b)分别为图3的IVa-IVa线、IVb-IVb线的剖视图。另外,图3中阴影所示区域表示第1~3固定电极3~5在容纳凹部2a露出的区域。另外,图5为表示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的图,(a)表示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的主视图,(b)表示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的左侧视图(滑块7的捏手部7a侧),(c)表示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的俯视图,(d)表示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的右侧视图,(e)表示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的仰视图。
第1~3固定电极3~5分别具备在容纳凹部2a露出并能够与可动电极6接触的接触端子3a~5a、在壳体2的底面2d露出并与设在安装基板9上的引出布线连接的外部端子3b~5b。该第1~3固定电极3~5通过嵌入成型与壳体2形成为一体。
第1固定电极3为配置在壳体2的容纳凹部2a的大致中央的俯视大致为“コ”字形状的金属部件。第1固定电极3具备在容纳凹部2a露出的细长连接端子3a、在壳体2的底面2d露出的外部端子3b、从连接端子3a绕过第3固定电极5的连接端子5a向滑块7的捏手部7a侧延伸的延长部3c、以及从延长部3c潜入壳体2的底面2d侧并形成为相对于壳体2的底面2d倾斜的倾斜面的软钎焊部3d。另外,在延长部3c的相对于外部端子3b的相反侧,进一步设有附加软钎焊部3e和在容纳凹部2a露出的支撑面3f。
该第1固定电极3的连接端子3a形成为贯穿滑块7行程的全长,因此,可动电极6与第1固定电极3不受滑块7的位置影响地总是处于导通状态。
第2固定电极4相对于第1固定电极3设在滑块7的捏手部7a相反侧,为在滑块7的移动方向上延伸的细长金属部件。第2固定电极4具备设在滑块7的行程一端并在容纳凹部2a露出的连接端子4a、在壳体2的底面2d露出的外部端子4b、连接连接端子4a和外部端子4b并形成为相对于壳体2的底面2d倾斜的倾斜面的软钎焊部4d、相对于外部端子4b设在连接端子4a相反侧的附加软钎焊部4e、以及从附加软钎焊部4e进一步在容纳凹部2a露出的支撑面4f。并且,包含第1固定电极3的外部电极3b的截面形状与表示第2固定电极4截面的图4(a)基本相同。
第3固定电极5为相对于第1固定电极3设在第2固定电极4相反侧的在滑块7的移动方向上延伸的细长金属部件。第3固定电极5具备在容纳凹部2a露出的连接端子5a、在壳体2的底面2d露出的外部端子5b、以及连接连接端子5a和外部端子5b并且为相对于壳体2的底面2d倾斜的倾斜面的软钎焊部5d。
第3固定电极5的连接端子5a设在滑块7的行程内与第2固定电极4的连接端子4a不重叠的区域。本实施方式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通过使滑块7移动而能够切换第1固定电极3的连接端子3a与第2固定电极4的连接端子4a的导通状态以及第1固定电极3的连接端子3a与第3固定电极5的连接端子5a的导通状态。
并且,这些第1~3固定电极3~5的接触端子3a~5a与容纳凹部2a的底面大致平行地设置,能够与可动电极6平滑地接触。另外,第1~3固定电极3~5的外部端子3b~5b也与壳体2的底面2d大致平行地设置,增大了将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安装到安装基板9时与安装基板9上布线图案的接触面积。
这些外部端子3b~5b均为俯视下设在长条形的第1~3固定电极3~5的长度方向中央,位于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整体的中央。像这样外部端子3b~5b位于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的中央时,即使在进行软钎焊时等情况下被加热而造成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弯曲,外部端子3b~5b与安装基板9之间的距离也难以扩大,很少存在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从安装基板9脱落的可能。
在如上构成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中,由于第1~3固定电极3~5的外部端子3b~5b均在壳体2的底面2d露出,因此能够在安装基板9的与壳体2的底面2d相互面对的区域这一以往的死角进行引出线的布线,布线效率提高。并且,与以往那样避开滑动移位接触开关在滑动移位接触开关的外周缘进行引出线的布线的情况相比,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的外周缘可用于其他的布线等,布线效率提高。
另外,使第1~3固定电极3~5的外部端子3b~5b均在壳体2的底面2d露出,不使外部端子3b~5b在壳体2的侧面露出。因此,第1~3固定电极3~5整体不从壳体2的侧面向外部露出,与相邻的其他电子部件的距离得以保持,因此很少存在对该电子部件带来由于静电放电所致损伤的可能。因此,第1~3固定电极3~5的大小均设定为其整体容纳在容纳凹部2a内。总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下,第1~3固定电极3~5的全长设定为比容纳凹部2a在滑块7移动方向的长度短。
进一步如图2所示,软钎焊部3d、4d、5d以及附加软钎焊部3e、4e设置为相对于壳体2的底面2d倾斜。因此,如图4所示,在软钎焊部3d、4d、5d与安装基板9以及附加软钎焊部3e、4e与安装基板9之间形成具有锐角角度的空间。在将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安装到安装基板9时,能够在该具有锐角角度的间隙内良好地形成软钎料圆角A,因此软钎料的附着面积增大,软钎焊强度提高。
进一步如图2所示,在壳体2的底面2d的外周端部设有凹部2f,该凹部2f使上述软钎焊部3d、4d、5d与安装基板9以及附加软钎焊部3e、4e与安装基板9之间形成的具有锐角角度的空间向壳体2的侧方外侧连通。本实施方式的凹部2f由与软钎焊部3d、4d、5d以及附加软钎焊部3e、4e相同的倾斜面构成,与在该处形成的空间相同的空间在凹部2f与安装基板9之间形成。
另外,第1~3固定电极3~5的外部端子3b~5b在壳体2的侧面不露出,配置在壳体2的底面2d的中央部分,因此,与外部端子3b~5b相邻的软钎焊部3d~5d以及附加软钎焊部3e、4e也位于壳体2的底面2d的中央部分。因此,即使在向安装基板9进行软钎焊时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被加热而在树脂制造的壳体2上产生变形或者翘曲,软钎焊部3d~5d以及附加软钎焊部3e、4e与安装基板9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也难以变化,易于使软钎料附着在软钎焊部3d~5d以及附加软钎焊部3e、4e,因此能够可靠地将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安装在安装基板9上。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使上述软钎焊部3d、4d、5d与安装基板9以及附加软钎焊部3e、4e与安装基板9之间形成的空间向壳体2的侧方外侧连通的凹部2f,从而在从壳体2的侧面进行软钎焊时能够观察是否在该空间内良好地形成了软钎料圆角A。因此,能够从壳体2的侧面简单地确认软钎焊的好坏状况,因此能够提高良品检查效率。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凹部2f,是以与软钎焊部3d、4d、5d以及附加软钎焊部3e、4e相同的形状进行的说明,但是,即使并非与倾斜面相同的形状,只要是使该空间向壳体2的侧方外侧连通的形状即可,这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在壳体2的底面2d设有隔离部2g,该隔离部2g隔离由设在壳体2一侧(捏手部7a侧)的软钎焊部3d、5d和凹部2f形成的空间与由设在壳体2相反侧的软钎焊部4d和凹部2f形成的空间。在将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软钎焊到安装基板9上时,隔离部2g能够防止软钎料跨越两个空间,因此很少存在误使设在壳体2一侧的第1固定电极3的外部端子3b以及第3固定电极5的外部端子5b与设在壳体2另一侧的第2固定电极4的外部端子4b导通的可能。
另外,如图2以及图4(a)所示,在第1固定电极3以及第2固定电极4上隔着外部端子3b、4b在滑块7的移动方向两侧设有软钎焊部3d、4d和附加软钎焊部3e、4e。因此,在操作滑块7时,即使对壳体2向滑块7移动方向施加力,设在两侧的软钎焊部3d、4d以及附加软钎焊部3e、4e将承受该力,很少存在壳体2从安装基板9脱落的可能。
接下来,参照图6、7(a)、7(b)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1进行说明。图6、7(a)、7(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1的图,是分别对应于图3、4(a)、4(b)的图。并且,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仅有固定电极13~15以及可动电极16的形状不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1中,第2固定电极14以及第3固定电极15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另外,可动电极16具备总是与第1固定电极13的连接端子13a接触的第1接触端子16a、和能够选择性地与第2固定电极14的连接端子14a或者第3固定电极15的连接端子15a之一接触的第2接触端子16b这两个接触端子。通过移动滑块7来切换可动电极16的第2接触端子16b与第2固定电极14的连接端子14a的导通状态、和可动电极16的第2接触端子16b与第3固定电极15的连接端子15a的导通状态,来实现开关动作。
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3固定电极13~15的外部端子13b~15b也仅在壳体2的底面2d露出,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在安装基板9中与壳体2的底面2d接触的区域设置引出布线,能够在以往的死角区域设置引出布线,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安装基板9的布线高密度化。另外,即使在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1的侧方附近配置有其他的电子部件,也由于第1~3固定电极13~15与其他电子部件之间存在间隔,因此很少存在由于静电放电导致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1或其他电子部件受到损伤的可能。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1中,由于第2固定电极14与第3固定电极15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因此能够提供在与滑块7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短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1。
并且,由第1固定电极13的软钎焊部13d和凹部2f形成的空间、由第2固定电极14的软钎焊部14d和凹部2f形成的空间以及由第3固定电极15的软钎焊部15d和凹部2f形成的空间分别通过隔离部2g隔离,因此很少存在进行软钎焊时各外部端子13b~15b相互导通的可能。
并且,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是以一接点两电路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11为例进行的说明,而在一接点一电路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ON-OFF开关)中也能够适用本发明。图8、9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21。图8是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21的底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9是滑动移位接触开关21的与图3相同的附图。并且,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2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1仅有固定电极以及可动电极的形状不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参照图8、9双方可知,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21具备总是与可动电极26导通的俯视为大致“コ”字形状的第1固定电极23、仅在可动电极26被移动至预定位置时与可动电极26导通的长条形的第2固定电极24。
参照图8、9双方可知,第1固定电极23为配置在壳体2的容纳凹部2a上的俯视大致为“コ”字形状的金属部件。第1固定电极23具备在容纳凹部2a露出的细长连接端子23a、在壳体2的底面2d露出的外部端子23b、从连接端子23a在壳体2的底面2d上向滑块7的捏手部7a相反侧延伸的延长部23c、以及从延长部23c潜入壳体2的底面2d侧并形成为相对于壳体2的底面2d倾斜的倾斜面的软钎焊部23d。另外,在延长部23c的相对于外部端子23b相反侧,进一步设有附加软钎焊部23e和在容纳凹部2a露出的支撑面23f。
第2固定电极24为在滑块7的移动方向上延伸的细长金属部件。第2固定电极24具备设在滑块7的行程一端并在容纳凹部2a露出的连接端子24a、在壳体2的底面2d露出的外部端子24b、连接连接端子24a和外部端子24b并形成为相对于壳体2的底面2d倾斜的倾斜面的软钎焊部24d、相对于外部端子24b设在连接端子24a相反侧的附加软钎焊部24e、以及从附加软钎焊部24e进一步在容纳凹部2a露出的支撑面24f。
在此,使第2固定电极24的接触端子24a在容纳凹部2a底面内的一端露出,从而仅在使滑块7移动至其行程一端时与可动电极26导通。总之,滑动移位接触开关21仅在使滑块7移动至行程一端时使第1固定电极23、第2固定电极24和可动电极26导通,实现ON-OFF动作。
在该滑动移位接触开关21中,由于第1、2固定电极23、24的外部端子23b、24b也仅在壳体2的底面2d露出,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在安装基板9中与壳体2的底面2d接触的区域设置引出布线,能够在以往的死角区域设置引出布线,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安装基板9的布线高密度化。另外,即使在滑动移位接触开关21的侧方附近配置有其他的电子部件,也由于第1、2固定电极23、24与其他电子部件之间存在间隔,因此很少存在由于静电放电导致滑动移位接触开关21或其他电子部件受到损伤的可能。

Claims (5)

1.一种滑动移位接触开关,其特征在于,
具有:壳体,该壳体在上面具备容纳凹部,底面安装在安装基板上;
多个固定电极,该多个固定电极设在所述容纳凹部内;以及
滑块,该滑块具备能够与所述固定电极导通的可动电极,为了切换所述可动电极与所述固定电极的导通状态而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凹部内,
所述固定电极的外部端子仅在所述壳体的底面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电极具有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倾斜并从所述外部端子向上方延伸的软钎焊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钎焊部隔着所述外部端子设在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的外周端部设有凹部,该凹部使所述软钎焊部与所述安装基板之间划分成的空间向所述壳体的侧方外侧连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动移位接触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设有隔离部,该隔离部使多个所述软钎焊部与所述安装基板之间划分成的空间彼此不连通。
CN2011102455027A 2010-08-23 2011-08-22 滑动移位接触开关 Pending CN1023764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6137A JP5569251B2 (ja) 2010-08-23 2010-08-23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JP2010-186137 2010-08-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6485A true CN102376485A (zh) 2012-03-14

Family

ID=44651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455027A Pending CN102376485A (zh) 2010-08-23 2011-08-22 滑动移位接触开关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35788B2 (zh)
EP (1) EP2423930A1 (zh)
JP (1) JP5569251B2 (zh)
CN (1) CN10237648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21014A (zh) * 2018-02-07 2018-07-24 佛山市顺德区汇控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双保险的防复位温控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30864B2 (en) * 2014-09-05 2016-05-03 Apple Inc. Pivoting electrical switch
CN104576131A (zh) * 2015-01-30 2015-04-29 浙江欧麦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开关
CN109690716B (zh) * 2016-09-13 2020-07-0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按压开关
DE102017129515A1 (de) * 2017-12-12 2019-06-13 Johnson Electric Germany GmbH & Co. KG Elektrischer Schalter
TWI696101B (zh) * 2018-08-10 2020-06-1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表面固定型開關及具有表面固定型開關的觸控板模組與電子計算機
CN110060897B (zh) * 2019-05-23 2024-04-05 科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开关
CN212961458U (zh) * 2020-07-16 2021-04-13 漳州立达信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外置驱动及灯具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5560A (ja) * 1996-03-04 1997-09-19 Shichizun Denshi:Kk タクティルスイッチ
US6011224A (en) * 1998-10-30 2000-01-04 Cts Corporation DIP switch with wire contacts
EP1293999A1 (en) * 2001-09-14 2003-03-19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Keyswitch for an electronic instrument
CN101383237A (zh) * 2007-09-07 2009-03-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2238U (ja) * 1982-02-13 1983-12-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ツチ
JPS58182238A (ja) 1982-04-19 1983-10-25 Sharp Corp 電子部品
JP3346360B2 (ja) * 1999-12-21 2002-11-1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同軸コネクタ及び通信機装置
JP2004158349A (ja) * 2002-11-07 2004-06-03 Alps Electric Co Ltd 押釦スイッチ
JP4414279B2 (ja) * 2004-05-28 2010-02-10 Sm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5560A (ja) * 1996-03-04 1997-09-19 Shichizun Denshi:Kk タクティルスイッチ
US6011224A (en) * 1998-10-30 2000-01-04 Cts Corporation DIP switch with wire contacts
EP1293999A1 (en) * 2001-09-14 2003-03-19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Keyswitch for an electronic instrument
CN101383237A (zh) * 2007-09-07 2009-03-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开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21014A (zh) * 2018-02-07 2018-07-24 佛山市顺德区汇控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双保险的防复位温控器
CN108321014B (zh) * 2018-02-07 2024-03-08 佛山市顺德区汇控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双保险的防复位温控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43189A1 (en) 2012-02-23
JP2012043730A (ja) 2012-03-01
JP5569251B2 (ja) 2014-08-13
EP2423930A1 (en) 2012-02-29
US8835788B2 (en) 2014-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6485A (zh) 滑动移位接触开关
JP4446925B2 (ja) スライド操作式スイッチ
CN201018081Y (zh) 电连接器
CN200941518Y (zh) 电连接器
US20130295796A1 (en) Multiple plug connector unit
JP5402424B2 (ja) コネクタ及び該コネクタを使用したインターポーザ
KR100755223B1 (ko) 푸시 버튼 스위치
JP4862697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2009301867A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204349134U (zh) 同轴连接器
KR101870842B1 (ko) 탄성 전기접촉단자
CN201000960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7112156B (zh) 电子部件用轻触开关
CN201018095Y (zh) 电子卡连接器
US8598481B2 (en) Switch with sinuated air-passageway
KR20120041065A (ko) 전자부품용 택트 스위치
JP2016081670A (ja) 線状導体接続用端子
JP5376026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US2014019399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shileding plate
JP3186962U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139139B2 (ja) コネクタ
CN202855598U (zh) 滑动开关
CN205028818U (zh) 按钮开关
JP4867783B2 (ja)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JP5573490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