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1841B - 可收叠之轮子 - Google Patents

可收叠之轮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1841B
CN102371841B CN2010102495693A CN201010249569A CN102371841B CN 102371841 B CN102371841 B CN 102371841B CN 2010102495693 A CN2010102495693 A CN 2010102495693A CN 201010249569 A CN201010249569 A CN 201010249569A CN 102371841 B CN102371841 B CN 1023718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alable
wheel
spoke
received
spok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495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1841A (zh
Inventor
许栋梁
李上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1024956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7184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71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1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1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18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节省体积,以利收纳及/或携带之可收叠之轮子,包含:一可伸缩轮轴,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可经由该可伸缩轮轴之伸缩改变相对远近位置;复数个可伸缩轮辐,各包含一第一可伸缩部分及一第二可伸缩部分,其中该第一可伸缩部分连接于该可伸缩轮轴之第一端,该第二可伸缩部份连接于该可伸缩轮轴之第二端,且该第一可伸缩部分及该第二可伸缩部分可经由一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及复数个第二连接装置,连接于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以供连接于一轮圈。

Description

可收叠之轮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是关于一种轮子,特定而言是关于一种可收叠的轮子。 
背景技术
国际油价高涨,骑乘汽机车的负担越来越高。相对之下,骑自行车(又称脚踏车、单车、卡打车或其它等,在此中通称为自行车)能运动又能省油,可同时达到环保、运动及省钱等目的。因此,自行车的需求量逐日提升。现今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已广被一般民众所接受。 
然而,由于现今台湾的自行车并没有如同汽机车般的车牌制度,再加上自行车相较于汽机车而言重量极轻,因此自行车相对之下容易失窃,且失窃后相对难以寻回。为了改善此问题,先前技术中已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可折叠自行车,以利使用者可将自行车于折叠后随身携带。举例而言,美国专利公告第7,198,281号提供一种可折叠自行车(Foldable Bicycle)10,如图一A及一B所示。为避免赘述,此中仅对特定实施态样及特定组件加以说明。 
图一A系表示此自行车10的展开状态。可观察到其结构大体上包含一前端11及一后端12。前端11及后端12各包含一轮子20。前端11及后端12主要是利用折叠连接组件(Folding Joint)31及可拆式连结连接组件(DetachableConnecting Joint)32加以连接及固定。图一B表达此自行车的折叠后状态。可观察到其主要是利用上述折叠连接组件31及可拆式连结连接组件32,使折叠后前端11及后端12以对折的方式叠合在一起,以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 
先前技术(譬如上述美国专利公告第7,198,281号或其它类似之自行车)虽然对于自行车的主体加以改良,以提供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主体。然而,如图一B所示,在折叠后的自行车中,其轮子20仍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因此,对于节省空间而言,仍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另有先前技术为了节省轮子所占据的空间,因此提供一种具有迷你轮子(轮径相对较小)的可折叠自行车。然而,缩小轮径必然会影响到自行车的性能。 
综上所述,在先前技术中虽然已存在可折叠的自行车结构,以于折叠后节省自行车主体的空间。但由于先前技术并无法藉由折叠自行车主体而节省其轮 子的空间。而轮子的轮径大小必然会影响自行车的性能,亦同时影响自行车折叠后方便携带的程度,此不可忽视的因素将是折叠自行车设计上的两难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收叠之轮子。以提供大轮径之性能,又能经由收叠节省空间。 
本发明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收叠之轮子,可于收叠后节省体积,以利收纳及/或携带。本发明之应用包含但不限于产品如玩具、自行车、机车、汽车、飞机或以上之组合,或其它需要轮子之装置利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在本发明之一观点中提供一种可收叠之轮子,包含:一可伸缩轮轴,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可经由所述可伸缩轮轴之伸缩改变相对远近位置;复数个第一转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复数个第二转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上;复数个可伸缩轮辐,各包含一第一可伸缩部分、一第二可伸缩部分及一第一连接装置,其中第一可伸缩部分连接第一转动机构及第一连接装置,第二可伸缩部分连接第二转动机构及第一连接装置,第一转动机构及第一连接装置可经由第一可伸缩部分之伸缩改变相对远近位置,第二转动机构及第一连接装置可经由第二可伸缩部分之伸缩改变相对远近位置。 
其中第一可伸缩部分及第二可伸缩部分可经由第一连接装置进行相对转动,使复数个可伸缩轮辐可基于复数个第一连接装置而折叠或展开;及复数个第二连接装置,连接于所述复数个可伸缩轮辐,以供连接于一轮圈。 
在本发明之另一观点中提供一种可收叠之装置,包含:一装置本体;及至少一所述之可收叠之轮子。 
在本发明之又一观点中提供一种收叠轮子之方法,用以收叠所述之可收叠之轮子,包含:套叠或拉伸可伸缩轮轴,使轮轴之第一端及第二端位于相对较远位置;将连接于可伸缩轮轴之复数个可伸缩轮辐基于复数个第一连接装置展开而脱离所述轮圈,使复数个第一连接装置位于相对靠近所述可伸缩轮轴位置;及压缩可伸缩轮轴及复数个可伸缩轮辐,使可伸缩轮轴之第一端及第二端位于相对较近位置。 
在本发明又一观点中提供一种展开轮子之方法,用以展开所述之可收叠之轮子,包含:拉伸所述可伸缩轮轴及所述复数个可伸缩轮辐,使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位于相对较远位置;压缩可伸缩轮轴,使复数个第一连接装置位于 相对远离可伸缩轮轴位置;及利用复数个第二连接装置使该轮圈连接复数个第一连接装置。 
附图说明
图式中相同之组件符号系代表相同之组件,然而,为清楚说明之目的,于不同图中重复出现的组件未必会再标示组件符号。 
图1A及1B为先前技术中折叠自行车之示意图; 
图2A至2F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之可收叠轮子之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之收叠轮子之方法之步骤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之展开轮子之方法之步骤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之可伸缩轮轴之组件爆炸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可伸缩轮轴之示意图;及 
图7A至七C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之多种轮辐固定结构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将以较佳实施例及观点加以叙述,此类叙述系解释本发明之结构及程序,仅用以说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之申请专利范围。因此,除说明书中之较佳实施例以外,本发明亦可广泛实行于其它实施例中。 
现将描述本发明之细节,其包括本发明之实施例。参考附图及以下描述,相同参考标号用于识别相同或功能上类似之组件,且期望以高度简化之图解方式说明实施例之主要特征。此外,附图并未描绘实际实施例之每一特征,所描绘之图式组件系皆为相对尺寸而非按比例绘制。 
图2A至二F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之可收叠之轮子之示意图。在图二A中,可收叠之轮子200包含一可伸缩轮轴202。可伸缩轮轴202包含一第一端202b及一第二端202c,其中第一端202b及第二端202c可经由可伸缩轮轴202之伸缩改变相对远近位置,此部分将于后文进一步说明。可收叠之轮子200亦包含复数个第一转动机构204设置于第一端202b上,以及复数个第二转动机构206设置于第二端202c上。 
如图二A至二F所示,在较佳实施例中,可伸缩轮轴202为圆柱形设置,且可伸缩轮轴202之第一端202b及第二端202c大体上为对称之设置。如图二D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端202b上包含复数个第一转动机构204,以平均分布的方式环绕地设置于约在第一端202b之圆柱体靠近平面之边缘处。第二端 202c上亦包含复数个第二转动机构206藉由上述相同或相似的方式设置于第二端202c上。可收叠之轮子200亦包含复数个可伸缩轮辐208。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机构204、第二转动机构206及可伸缩轮辐208分别可设置但不限定为八个,亦可设置为其它数量。 
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中,可收叠之轮子包含一轮轴;复数个可伸缩轮辐,其连接于该轮轴上;及复数个连接装置,连接于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之相对于该轮轴之一端,用以连接于一轮圈;其中该复数个连接装置及该轮轴可经由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之伸缩改变相对远近位置。 
可伸缩轮辐208各包含一第一可伸缩部分208a、一第二可伸缩部分208b及一第一连接装置208c。其中,第一可伸缩部分208a连接第一转动机构204及第一连接装置208c,第二可伸缩部分208b连接第二转动机构206及第一连接装置208c。其中,第一转动机构204及第一连接装置208c可经由第一可伸缩部分208a之伸缩改变相对远近位置,且第二转动机构206及第一连接装置208c可经由第二可伸缩部分208b之伸缩改变相对远近位置。此外,第一可伸缩部分208a及第二可伸缩部分208b可经由第一连接装置208c进行相对转动,使复数个可伸缩轮辐208可基于复数个第一连接装置208c而折叠或展开。 
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装置208c系用于使第一可伸缩部分208a与第二可伸缩部分208b相连接,并可基于可伸缩轮轴202之第一端202b及第二端202c之相对位置改变而进行相对转动,使可伸缩轮辐208折叠或展开。因此,本发明之第一连接装置208c系包含各种可达成上述目的之机构装置,本发明所描述之实施例及图式仅作为提供参考,以使本发明之技术内容更为清楚,本技术领域之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轻易以各种具有相同功能之机构装置替换。 
如图二A所示,可收叠之轮子200亦包含复数个第二连接装置210连接于复数个可伸缩轮辐208,以供连接于一轮圈212。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轮圈212包含复数个轮圈部分212a,其可依据可伸缩轮辐202之数量及长度对应设置。在较佳实施例中,复数个轮圈部份212a各包含一第一轮圈连接部分212b及一第二轮圈连接部分212c。第一轮圈连接部分212b与第二轮圈连接部分212c各具有对应的卡榫可供彼此卡合,使复数个相同的轮圈部分212a可类似积木般组合起来,以形成轮圈212。在一些实施例中,轮圈部分212a可包含一钢圈部分212d及一轮胎部分212e。钢圈部分212d可利用硬质材质制成,较佳为硬质之金属。轮胎部分212e可利用弹性材质制成,可为实心弹性结构或可充气之中空结构。一般而言,轮胎部分212e外表面具有胎纹,以增加摩擦力。在较佳实施例中,如图二B及二C所示,可收叠之轮子200之复数个第二连接装置210 可为一插梢,以供插入轮圈212内侧之固定孔中,进而使可伸缩轮辐208与轮圈212结合。 
请参考图二E系为本发明实施例之可收叠之轮子200之展开图。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伸缩轮轴202更包含第一轮轴部分202a、第二轮轴部分202d、第三轮轴部分202e、第四轮轴部分202f及第五轮轴部分202g。其中,第二轮轴部分202d及第三轮轴部分202e套接于第一轮轴部分202a之中,两者大体上为对称之设置,且可相对于第一轮轴部分202a进行拉伸或压缩。此外,第四轮轴部分202f及第五轮轴部分202g分别套接于第二轮轴部分202d及第三轮轴部分202e中,两者大体上为对称之设置,且可相对于第一轮轴部分202a进行拉伸或压缩。当可收叠之轮子200展开使用时,此时可伸缩轮轴202为压缩之状态,因此从外观上大体只观察到第一轮轴部分202a,其它轮轴部分则隐藏于其中,如图二A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轮轴部分202d及第三轮轴部分202e之管径小于第一轮轴部分202a,而第四轮轴部分202f及第五轮轴部分202g之管径分别小于第二轮轴部分202d及第三轮轴部分202e。此外,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二轮轴部分202d及第三轮轴部分202e之管径可为相同或不同。类似地,第四轮轴部分202f及第五轮轴部分202g之管径可为相同或不同。 
在本发明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具有轮轴固定组件之可伸缩轮轴202,使可伸缩轮轴202于压缩后(第一端202b及第二端202c位于相对靠近位置)可加以锁定,而使第一端202b及第二端202c维持在相对靠近位置,以利增加可伸缩轮轴202使用时之稳定性。请参考图五,图5系表示可伸缩轮轴202之组件爆炸图。其中,由于第一端202b及第二端202c大体上为对称,故仅表示其一。如图所示,可伸缩轮轴202包含第一轮轴部分202a、第三轮轴部分202e及第五轮轴部分202g。由于大体上为对称,故仅以可伸缩轮轴202之部分作为说明,其中第三轮轴部分202e及第五轮轴部分202g亦可视为第二轮轴部分202d及第四轮轴部分202f。 
可伸缩轮轴202更包含一轮盖202h及一柱体202i,其柱体202i系垂直连接于轮盖202h内侧中心位置,且柱体202i之一端具有螺纹。第五轮轴部分202g包含一穿孔202j,以利柱体202i穿过,且第一轮轴部分202a内部约中央处包含一锁合结构202k,其包含对应于柱体202i之螺纹,以利彼此的锁合。其中,第一轮轴部分202a更包含支撑结构202l,连接锁合结构202k及第一轮轴部分202a之内壁,使锁合结构设置于第一轮轴部分202a之中。据此,可伸缩轮轴202被压缩时,可藉由旋转轮盖202h,带动柱体202i旋转并与锁合结构202k彼此锁合,以达强化固定之功效。第三轮轴部分202e之一端具有第一卡榫202m, 以对应第一轮轴部分202a两端内侧之第一挡板202o,使第三轮轴部分202e及第二轮轴部分202d拉伸时不至与第一轮轴部分202a脱离。类似地,第五轮轴部分202g之一端具有第二卡榫202n,以对应于第三轮轴部分202e及第二轮轴部分202d内侧之第二挡板202p,使第五轮轴部分202g于拉伸时不致与第三轮轴部分202e及第二轮轴部分202d脱离。 
选择性地,亦可将上述各轮轴部分制成有角度之锥体,并将第一轮轴部分202两端亦制成锥体,如此亦可达到防止脱落之功效。在较佳实施例中,柱体202i亦可连接一弹性组件202q,譬如一弹簧,以使可伸缩轮轴202在不另外施压下维持在拉伸状态,或维持在压缩状态。举例而言,利用弹性组件202q使可伸缩轮轴202偏向于维持在拉伸状态。则进行步骤302或步骤402时,仅需转开轮盖202h,即可使第一端202b及第二端202c自动弹开而位于相对较远位置,以方便使用。 
请参考图六,图六系显示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轮轴固定组件使上述第一端202b及第二端202c可固定于特定之相对远近位置,则可伸缩轮轴202于压缩后之锁定方式。。由于大体上为对称,故仅以可伸缩轮轴202之部分作为说明,其中第三轮轴部分202e可视为第二轮轴部分202d,及第五轮轴部分202g亦可视第四轮轴部分202f。如图六所示,第一轮轴部分202a内侧可包含复数个轨道凹槽202r,且轨道凹槽202r之一端连接一转折凹槽202s,再连接于一卡合凹槽202t。第三轮轴部分202e之外侧可包含复数个突出部分202u,以利啮合于轨道凹槽202r、转折凹槽202s及卡合凹槽202t。其中,所述之第一轮轴部分201a之轨道凹槽202r及第三轮轴部分202e之突出部分202u可设置但不限定为四个,亦可为其它数量。 
藉由此轮轴固定组件,当可伸缩轮轴202压缩后,使第三轮轴部分202e与第一轮轴部分202a之间进行相对转动时,可使突出部分落入转折凹槽202s,进一步卡合于卡合凹槽202t。其中,突出部分202u亦可包含一弹簧或其它具有弹性之组件连接于两端之间,其中一端连接于第三轮轴部分202e(或第二轴部分202d)以利突出部分202u于通过转折凹槽202s后自动弹入卡合凹槽202t中。当要拉伸可伸缩轮轴202时,将上述步骤反向操作即可达成。相似地,第三轮轴部分202e内侧亦包含相似之轨道凹槽202r、转折凹槽202s及卡合凹槽202t。第五轮轴部分202g外侧亦可包含相似的突出部分及弹簧,以达相似之功能。 
本发明之实施例中,可伸缩轮辐208之第一可伸缩部分208a及第二可伸缩部分208b分别包含第一轮辐部分208d、第二轮辐部分208e及第三轮辐部分 208f。其中第二轮辐部分208e之管径小于第一轮辐部分208d,且第三轮辐部分208f之管径小于第二轮辐部分208e。藉此,第二轮辐部分208e可套接于第一轮辐部分208d之中,第三轮辐部分208f可套接于第二轮辐部分208e之中,且三者形成一可拉伸或压缩之结构。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中,可伸缩轮辐208之第一可伸缩部分208a及第二可伸缩部分208b可分别仅包含第一轮辐部分208d及第二轮辐部分208e。其中,第二轮辐部分208e套接于第一轮辐部分208d之中,且第二轮辐部分208e之管径小于第一轮辐部分208d。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第一轮辐部分208d、第二轮辐部分208e及第三轮辐部分208f任两部分之间亦可包含固定结构,如图七A、七B及七C所示。在图七A中,任两部分可包含相啮合之螺纹以达固定效果。在图七B中,可利用中心具有弹簧之V形卡榫208g来达到固定的效果。在图七C中,可利用中心具有弹簧之S形卡榫208h来达到固定的效果。V形卡榫208g与S形卡榫208h系利用相似之原理,以藉由使用者之按压或移动使其卡榫改变位置,进而使任两部分可移动或不可移动。 
在较佳实施例中,V形卡榫208g或S形卡榫208h于未额外施力下系使任两部分无法移动。V形卡榫208g与S形卡榫208h形状之不同,其可视管径之大小、所需用力之大小或其它因素而加以选择。上述图七A至七C可视为提供一种轮辐固定组件,使可伸缩轮辐208可固定于特定之长度。此外,可伸缩轮辐208亦可利用如图六所示之方式加以固定,即利用凹槽及突出部分加以卡合,此设置可参考图六,故不加以赘述。 
在本发明之一观点中亦提供一种可收叠之装置,包含:一装置本体;及至少一所述之可收叠之轮子200。所述装置可为先前技术之自行车10,或其它,例如玩具、自行车、机车、汽车、飞机或以上之组合之装置上,亦可利用于其它需要轮子之装置上。 
利用上述可收叠之轮子200,本发明亦提供一种收叠轮子之方法300,以及一种展开轮子之方法400,其步骤分别表示于图三及图四。如图三所示,收叠轮子之方法300包含:步骤302,拉伸可伸缩轮轴202,使可伸缩轮轴202之第一端202b及第二端202c位于相对较远位置;步骤304,将复数个可伸缩轮辐208基于复数个第一连接装置208c展开而脱离轮圈212,使复数个第一连接装置208c位于相对靠近该可伸缩轮轴202位置;及步骤306,压缩可伸缩轮轴202及复数个可伸缩轮辐208,使第一端202b及第二端202c位于相对较近位置。另一方面,展开轮子之方法400包含:步骤402,拉伸可伸缩轮轴202及复数个可伸缩轮辐208,使第一端202b及第二端202c位于相对较远位置;步骤404, 压缩可伸缩轮轴202,使复数个第一连接装置208c位于相对远离可伸缩轮轴202位置;及步骤406,利用复数个第二连接装置210使轮圈212连接复数个第一连接装置208c。 
经由上述说明,应可理解图一A中展开状态之可收叠之轮子200,可经由图三所示之收叠轮子之方法300而收叠为如图二F之状态。进一步说明之,经由步骤302及304,可使可收叠之轮子200从图二A之状态转换为图二E之状态。经由步骤306,可使可收叠之轮子200从图二E之状态转换为图二F之状态。反之,经由步骤402,可使可收叠之轮子200从图二F之状态转换为图二E之状态。经由步骤404及406,可使可收叠之轮子200从图二E之状态转换为图二A之状态。需注意,可收叠之轮子200于收叠后,其可伸缩轮辐208所保留之角度并非仅限于图二F所绘制之角度。本领域之通常知识者当可理解,利用可伸缩轮轴202及可伸缩轮辐208之长度比例之调整,可收叠之轮子200于收叠后其可伸缩轮辐208所保留之角度可大体上呈现直线。故图二F中所绘制角度仅为示例,仅系为了易于理解之目的。 
本发明之一优点在于,可收叠之轮子200可实施为相对较大之轮径,以提供装置(譬如自行车)大轮径轮子之性能,并可经由收叠轮子之方法300转换为收叠之状态,大幅节省体积,以利收纳及/或携带。 
本发明之另一优点在于,可收叠之轮子200平时可藉由收叠之状态加以收纳。藉此,可收叠之轮子200因为容易携带,因此极利于作为备胎使用。 
本发明之另一优点在于,可收叠之轮子200相当节省空间,利用可伸缩轮轴202及可伸缩轮辐208之配合,并非仅是在轮子的单一方向上节省空间,而是同时对多方向上节省空间。 
本发明之另一优点在于,可收叠之轮子200藉由可伸缩轮轴202及可伸缩轮辐208之连动关系,可简化操作步骤。 
本发明之另一优点在于,利用轮轴固定组件及/或轮辐固定组件可大幅增加可收叠之轮子200之结构稳定性,使其可应用于不同需求之装置。 
上述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所提出的可伸缩轮辐208可广泛利用于玩具、自行车、机车、汽车、飞机或以上之组合之装置上,亦可利用于其它需要轮子之装置上。其中,为便于解释之目的,部分习知组件并未多加说明或表示于图式中,但为了实施本发明而必要之习知组件或步骤仍应包含于本发明之实施例之范围中。举例而言,在可伸缩轮轴之202之长轴对称轴上可包含一穿孔(图未示),以利将可收叠之轮子200安装于自行车或其它各种需要轮子之装置(譬如机车、汽车、飞机、玩具或其它交通工具或非交通工具)上。在图五中,柱体 202i之轴半径可增大,以提供空间设置穿孔于其中。选择性地,亦可于可伸缩轮轴202之两端设置突出端,同样可藉此突出端将可伸缩轮轴202安装于自行车或其它装置上之功效。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图式中各组件未必依照比例绘制。本发明之范围并不受于特定之实施例及/或图式所揭露内容,而应以下述申请专利范围及其均等物加以定义。 

Claims (10)

1.一种可收叠之轮子,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可伸缩轮轴,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可经由该可伸缩轮轴之伸缩改变相对远近位置;
复数个可伸缩轮辐,各包含一第一可伸缩部分及一第二可伸缩部分,其中该第一可伸缩部分直接或间接连接于该可伸缩轮轴之第一端,该第二可伸缩部份直接或间接连接于该可伸缩轮轴之第二端,且该第一可伸缩部分及该第二可伸缩部分可经由一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其中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更包含至少一轮辐固定组件,使该可伸缩轮辐可固定于复数个特定之长度,以支持轮子之不同的伸缩配置,其中该可伸缩轮轴更包含:
复数个第一转动机构,设置于该第一端上,
复数个第二转动机构,设置于该第二端上,以作为与该可伸缩轮辐之连接,及
至少一轮轴固定组件,使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可固定于复数个特定之相对远近位置,以支持轮子之不同的伸缩配置;及
一轮圈,以直接或间接与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连接;其中藉由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与该可伸缩轮轴之相对位置伸缩调整,使该可收叠之轮子可以折叠或展开。
2.一种可收叠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装置本体;及
至少一种可收叠之轮子,其连接于所述之装置本体,以移动所述之装置本体;
其中所述之可收叠之轮子包含:
一可伸缩轮轴,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可经由该可伸缩轮轴之伸缩改变相对远近位置;
复数个可伸缩轮辐,各包含一第一可伸缩部分及一第二可伸缩部分,其中该第一可伸缩部分直接或间接连接于该可伸缩轮轴之第一端,该第二可伸缩部份直接或间接连接于该可伸缩轮轴之第二端,且该第一可伸缩部分及该第二可伸缩部分可经由一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其中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更包含至少一轮辐固定组件,使该可伸缩轮辐可固定于复数个特定之长度,以支持轮子之不同的伸缩配置,其中该可伸缩轮轴更包含:
复数个第一转动机构,设置于该第一端上,
复数个第二转动机构,设置于该第二端上,以作为与该可伸缩轮辐之连接,及
至少一轮轴固定组件,使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可固定于复数个特定之相对远近位置,以支持轮子之不同的伸缩配置;及
一轮圈,以直接或间接与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连接;其中藉由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与该可伸缩轮轴之相对位置伸缩调整,使该可收叠之轮子可以折叠或展开。
3.一种可收叠之轮子,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轮轴,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复数个可伸缩轮辐,各包含一第一可伸缩部分及一第二可伸缩部分,其中该第一可伸缩部分直接或间接连接于该轮轴之第一端,该第二可伸缩部份直接或间接连接于该轮轴之第二端,且该第一可伸缩部分及该第二可伸缩部分可经由一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其中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更包含至少一轮辐固定组件,使该可伸缩轮辐可固定于复数个特定之长度,以支持轮子之不同的伸缩配置,其中该轮轴更包含:
复数个第一转动机构,设置于该第一端上,及
复数个第二转动机构,设置于该第二端上,以作为与该可伸缩轮辐之连接;及
一轮圈,以直接或间接与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连接,其中藉由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之伸缩调整,使该可收叠之轮子可以折叠或展开。
4.一种可收叠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装置本体;及
至少一所述之可收叠之轮子,其连接于所述之装置本体,以移动所述之装置本体;
其中所述之可收叠之轮子包含:
一轮轴,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复数个可伸缩轮辐,各包含一第一可伸缩部分及一第二可伸缩部分,其中该第一可伸缩部分直接或间接连接于该轮轴之第一端,该第二可伸缩部份直接或间接连接于该轮轴之第二端,且该第一可伸缩部分及该第二可伸缩部分可经由一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其中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更包含至少一轮辐固定组件,使该可伸缩轮辐可固定于复数个特定之长度,以支持轮子之不同的伸缩配置,其中该轮轴更包含:
复数个第一转动机构,设置于该第一端上,及
复数个第二转动机构,设置于该第二端上,以作为与该可伸缩轮辐之连接;及
一轮圈,以直接或间接与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连接,其中藉由该复数个可伸缩轮辐之伸缩调整,使该可收叠之轮子可以折叠或展开。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之可收叠之轮子,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轮圈可以为复数个区段所组成,以利于拆组,并与该轮辐相对端点直接或间接结合。
6.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之可收叠之轮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更包含复数个第二连接装置,用以连接该第一连接装置及该轮圈。
7.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之可收叠之轮子,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转动机构系整合于该第一端或该轮辐之连接端。
8.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之可收叠之轮子,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转动机构系整合于该第二端或该轮辐之连接端。
9.一种收叠如权利要求1或2之可收叠之轮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拉伸该可伸缩轮轴,使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位于相对较远位置;
将该些可伸缩轮辐基于该些第一连接装置展开而脱离该轮圈,使该些第一连接装置位于相对靠近该可伸缩轮轴位置;及
压缩该可伸缩轮轴及该些可伸缩轮辐,使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位于相对较近位置。
10.一种展开如权利要求1、2、3或4之可收叠之轮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拉伸该可伸缩轮辐,使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位于相对较远位置;及
压缩该可伸缩轮辐,使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位于相对较近位置。
CN2010102495693A 2010-08-10 2010-08-10 可收叠之轮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718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495693A CN102371841B (zh) 2010-08-10 2010-08-10 可收叠之轮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495693A CN102371841B (zh) 2010-08-10 2010-08-10 可收叠之轮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1841A CN102371841A (zh) 2012-03-14
CN102371841B true CN102371841B (zh) 2013-11-13

Family

ID=45791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4956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71841B (zh) 2010-08-10 2010-08-10 可收叠之轮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7184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40209A1 (en) * 2015-01-05 2016-07-06 Hankook Tire Co., Ltd. Airless tir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2067B (zh) * 2012-12-28 2017-06-2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鼠标和用于其的方法
CN103448464A (zh) * 2013-05-27 2013-12-18 河南省佰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折叠的轮胎
CN104417251A (zh) * 2013-08-23 2015-03-18 许栋樑 轮辐可转向的可收叠轮子
CN103963557B (zh) * 2014-05-07 2015-12-02 东南大学 一种可折叠车轮
ITUB20153374A1 (it) * 2015-09-03 2017-03-03 Andrea Mocellin Ruota ripiegabile e veicoli equipaggiati con tale ruota
CN105539008B (zh) * 2016-01-29 2017-09-12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可折叠自行车车轮
KR102136158B1 (ko) * 2018-12-04 2020-07-22 한국타이어앤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형상 가변형 타이어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84720A (en) * 1921-10-05 1922-08-24 William James Caldwell Improvements in splash guards for the wheels of vehicles
GB259312A (en) * 1925-07-10 1926-10-11 Henry John Parfitt Improvements in spring wheels for motor cars and the like
CN2461792Y (zh) * 2000-12-27 2001-11-28 魏红军 折叠腿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84720A (en) * 1921-10-05 1922-08-24 William James Caldwell Improvements in splash guards for the wheels of vehicles
GB259312A (en) * 1925-07-10 1926-10-11 Henry John Parfitt Improvements in spring wheels for motor cars and the like
CN2461792Y (zh) * 2000-12-27 2001-11-28 魏红军 折叠腿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40209A1 (en) * 2015-01-05 2016-07-06 Hankook Tire Co., Ltd. Airless ti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1841A (zh) 2012-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1841B (zh) 可收叠之轮子
TWI466785B (zh) 可收疊之輪子
CN102991267B (zh) 一种可折叠车轮
CN202720884U (zh) 一种可折叠便携式乐谱架
CN204802065U (zh) 可折叠桨臂组件及无人机
CN102848982A (zh) 一种伸缩式脚踏板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车辆
CN2913529Y (zh) 一种折叠式帐篷框架
CN101419388A (zh) 便携式投影幕装置
CN210766342U (zh) 方舟和尖舟之间的扭力装置
CN201065166Y (zh) 一种可折叠式自行车
CN201102608Y (zh) 便携式多功能折叠自行车
CN2793280Y (zh) 卷帘
CN202716242U (zh) 多功能工具结构
CN2912362Y (zh) 一种便携式展示架
CN102310750B (zh) 一种气动式车载遮阳棚固定装置
CN208411993U (zh) 滑板车气杆折叠机构
CN211076204U (zh) 支轴能伸缩的后轮结构
CN208069918U (zh) 一种便携式折叠自行车
CN106015210B (zh) 一种快速锁固机构及led组合屏
CN105836019B (zh) 一种滑板车快速折叠装置
CN102627137B (zh) 折叠式脚蹬
CN208633002U (zh) 一种道路交通指示牌紧固装置
CN112901642A (zh) 用于折叠装置的转轴机构及具有转轴机构的折叠屏幕装置
CN202115655U (zh) 新型折叠拆装单车
CN218100643U (zh) 一种便于折叠的展示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13

Termination date: 201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