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2446A - 无线中继站和无线中继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中继站和无线中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62446A
CN102362446A CN2010800134504A CN201080013450A CN102362446A CN 102362446 A CN102362446 A CN 102362446A CN 2010800134504 A CN2010800134504 A CN 2010800134504A CN 201080013450 A CN201080013450 A CN 201080013450A CN 102362446 A CN102362446 A CN 1023624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ransceiver unit
frequency band
secondary signal
wireless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34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62446B (zh
Inventor
蜷川贵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62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24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62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24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42Selecting at relay station its transmit and receive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5/00Suppression or limitation of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无线中继站(10A)具有: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用于向无线基站(BS)发送使用了第一频带的施主侧信号(RS1),以及从无线基站(BS)接收使用了第一频带的施主侧信号(RS1);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用于向无线终端(MS)发送使用了与第一频带相邻的第二频带的服务侧信号(RS2),以及从无线终端(MS)接收使用了与第一频带相邻的第二频带的服务侧信号(RS2);以及控制单元(150)和控制单元(250),用于分别控制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和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在服务侧信号(RS2)被接收到时,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测量服务侧信号(RS2)在第一频带处的信号电平。控制单元(150)和另一控制单元(250)在频率移位器(223)处调整针对第二频带的移位量,以降低信号电平。

Description

无线中继站和无线中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无线基站与无线终端之间中继通信的无线中继站和无线中继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地,广泛地使用无线中继站,该无线中继站在无线基站和无线终端之间中继通信,以在来自无线基站的信号难以到达的室内区域等中实现无线基站与无线终端之间的通信(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这种无线中继站包括:第一收发机单元,用于将信号发送至无线基站并从无线基站接收信号(以下称为第一信号),以及第二收发机单元,用于将信号发送至无线终端并从无线终端接收信号(以下称为第二信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8-67386([摘要]等)。
发明内容
然而,例如,如果第一信号的频带(以下称为第一频带)和第二信号的频带(以下称为第二频带)彼此相邻,则在无线中继站中,来自第二收发机单元的第二信号被第一收发机单元接收为干扰信号,而来自第一收发机单元的第一信号被第二收发机单元接收为干扰信号。
结果,存在第一收发机单元和第二收发机单元受到彼此干扰的影响的问题。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中继站和一种无线中继方法,可以使第一收发机单元和第二收发机单元较少地受到彼此干扰的影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有以下特征。根据本发明的特征,提供了一种无线中继站,被配置为:在无线基站和无线终端之间中继通信,所述无线中继站包括:第一收发机单元,被配置为向无线基站发送使用了第一频带的第一信号,以及从无线基站接收使用了第一频带的第一信号;第二收发机单元,被配置为向无线终端发送使用了第二频带的第二信号,以及从无线终端接收使用了第二频带的第二信号;以及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第一收发机单元和第二收发机单元,其中所述第二收发机单元包括:频率移位器,被配置为对第二频带进行移位,在接收到来自第二收发机单元的第二信号时,第一收发机单元测量第二信号在第一频带中的信号电平,以及控制器调整频率移位器中第二频带的移位量,从而降低第一收发机单元测量到的信号电平。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性配置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操作的时序图。
图3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中继站中生成的干扰的功率条件的图示。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中继站的配置的框图。
图5是示出了典型的相位调制信号的频谱的图示。
图6是示出了OFDM系统的频谱的图示。
图7是示出了在生成干扰时OFDM相邻信道的频谱的图示。
图8是示出了正交状态下OFDM相邻信道的频谱的图示。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中继站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线中继站的配置的框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线中继站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其它实施例。注意,在附图的以下描述中,相同或类似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部分。
[第一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给出了关于以下的描述:(1)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2)无线中继站的配置,(3)干扰降低处理,以及(4)无线中继站的操作流程。
(1)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示意性配置图。
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包括无线中继站10A、无线基站BS、以及无线终端MS。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基于WiMAX(IEEE802.16)的配置。更具体地,无线通信系统1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多址(OFDMA)系统,和时分双工(TDD)系统。
OFDM/OFDMA系统(以下简称为“OFDM系统”)是发送数据分散至彼此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对各子载波进行调制的系统。更具体地,通过对每个子载波执行多PSK调制或多电平QAM调制,然后对发送机侧的每个子载波执行逆快速傅立叶变换(IFFT),来生成OFDM信号。另一方面,通过在接收机侧执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来对OFDM信号进行解调。
在TDD系统中,以时分方式,在单个通信帧中执行上行链路(以下称为UL)通信和下行链路(以下称为DL)通信,从而实现双向通信。
无线中继站10A在无线基站BS和无线终端MS之间中继通信。因而,无线终端MS甚至可以在无线终端MS位于无线基站BS的通信区域之外或在通信区域的端部中时,通过无线中继站10A与无线基站BS进行通信。
无线中继站10A包括: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第一收发机单元),用于通过施主侧天线ANT1,向无线基站BS发送施主侧信号RS1(第一信号)、以及从无线基站BS接收施主侧信号RS2;以及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第二收发机单元),用于通过服务侧天线ANT2,向无线终端MS发送服务侧信号RS2(第二信号)、以及从无线终端MS接收服务侧信号RS2。
使用施主侧频带B1(第一频带)发送和接收施主侧信号RS1。使用与施主侧频带B1相邻的服务侧频带B2(第二频带)发送和接收服务侧信号RS2。
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执行与无线基站BS的无线连接。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具有与无线终端MS中的类似的层1/层2功能。
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执行与无线终端MS的无线连接。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具有与无线基站BS中的类似的层1/层2功能。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与无线基站BS同步地发送和接收服务侧信号RS2。
例如,无线中继站10A具有要安装在家庭中的相对小的类型,以及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和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包含在单个外壳中。因而,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和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以相对近的距离执行无线发送和接收。
图2是示意性示出了无线通信系统1的通信操作的时序图。
如图2所示,在采用了TDD系统的无线通信系统1中,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从无线基站BS(图2中的“Rx”)接收施主侧信号RS1,以及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在DL通信时段内向无线终端MS(图2中的“Tx”)发送服务侧信号RS2。
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向无线基站BS发送施主侧信号RS1,以及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在UL通信时段内从无线终端MS接收服务侧信号RS2。
由于施主侧频带B1和服务侧频带B2彼此相邻,因而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在DL通信时段内干扰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以及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在UL通信时段内干扰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
图3是用于解释无线中继站10A中生成的干扰的功率条件的图示。
关于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和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中的每一个,最大发送功率大约为23dBm,以及至相邻频带(以下适合地称为“相邻信道”)的泄漏功率大约为4至-4dBm。
因而,从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至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的干扰信号的接收功率和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至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的干扰信号的接收功率大约为-10至-20dBm。相反,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和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应接收的期望信号的接收功率大约为-40至-80dBm。
相对于如上所述期望信号的功率的干扰信号的大功率是通信质量劣化的一个原因。在第一实施例中,提供服务侧频带B2的移位功能以避免这种干扰的影响。例如,当服务侧信号RS2通过对服务侧频带B2进行移位而与施主侧信号RS1正交时,可以有效地降低干扰的影响。应注意,服务侧信号RS2可以不必与施主侧信号RS1正交。
(2)无线中继站的配置
图4是示出了无线中继站10A的配置的框图。
如图4所示,无线中继站10A包括施主侧天线ANT1、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控制器150、服务侧天线ANT2、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以及控制器250。
控制器150控制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控制器250控制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50和控制器250形成控制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和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的控制器500。
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包括信号处理器110和无线单元120。信号处理器110在基带BB处理施主侧信号RS1。无线单元120在射频(RF)处理施主侧信号RS1。
信号处理器110包括IFFT处理器111、FFT处理器112和信号电平测量单元113。无线单元120包括发送机121和接收机122。
来自控制器150的发送数据分散至彼此正交的多个第一子载波,针对每个第一子载波进行调制,然后由IFFT处理器111通过IFFT处理而变换为施主侧信号RS1。因而,在上变频至RF频带并在发送机121中放大之后,施主侧信号RS1通过施主侧天线ANT1发送。
另一方面,将施主侧天线ANT1接收的施主侧信号RS1从RF频带下变频至BB频带,然后在接收机122中进行放大,继而经过FFT处理器112的FFT处理。通过FFT将施主侧信号RS1变换为多个第一子载波,然后针对每个第一子载波进行调制,以输入至控制器150作为接收数据。
在第一实施例中,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也可以针对服务侧信号RS2执行接收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在从RF频带下变频至BB频带,然后在接收机122中放大之后,由施主侧天线ANT1接收的服务侧信号RS2经过FFT处理器112的FFT处理。将在经过FFT处理之后的服务侧信号RS2输入至信号电平测量单元113。
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包括信号处理器210和无线单元220。信号处理器210在基带BB处理服务侧信号RS2。无线单元220在射频(RF)处理服务侧信号RS2。
信号处理器210包括IFFT处理器221和FFT处理器212。无线单元220包括发送机221、接收机222和频率移位器223。
来自控制器250的发送数据分散至彼此正交的多个第二子载波,针对每个第二子载波进行调制,然后由IFFT处理器211通过IFFT处理而变换为服务侧信号RS2。因而,在上变频至RF频带并在发送机221中放大之后,服务侧信号RS2通过服务侧天线ANT2发送。
另一方面,将服务侧天线ANT2接收的服务侧信号RS2从RF频带下变频至BB频带,然后在接收机222中进行放大,继而经过FFT处理器212的FFT处理。通过FFT将服务侧信号RS2变换为多个第二子载波,然后针对每个第二子载波进行调制,以输入至控制器150作为接收数据。
频率移位器223对服务侧频带B2进行移位。具体地,频率移位器223将服务侧频带B2从初始值升高或降低。预先确定服务侧频带B2的上限和下限。因而,频率移位器223在由上限和下限定义的范围内对服务侧频带B2进行移位。
当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接收服务侧信号RS2时,信号电平测量单元113测量服务侧信号RS2在施主侧频带B1中的信号电平(即,干扰电平)。
具体地,当信号电平测量单元113测量服务侧信号RS2的信号电平时,FFT处理器212针对相应的多个第一子载波执行FFT处理。将信号电平测量单元113所测量的信号电平通知给控制器500。
控制器500调整由频率移位器223对服务侧频带B2进行移位的量,以降低由信号电平测量单元113所测量的信号电平。
当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完成与无线基站BS的连接(网络进入)时,执行对由频率移位器223对服务侧频带B2进行移位的量进行调整的过程。在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与无线基站BS连接之后,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接收服务侧信号RS2。这里,在该实施例中描述在无线终端MS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连接之前,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接收服务侧信号RS2的情况。作为替代,可以在无线终端MS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连接之后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接收服务侧信号RS2。
为了找到导致最低信号电平的移位量,控制器500重复改变以降低由信号电平测量单元113所测量的信号电平的过程。具体地,控制器500在改变频率移位器223中的移位量的同时使信号电平测量单元113多次测量信号电平。控制器500确定在测量中设置的移位量,其中在多次测量中测量最低信号电平,作为要针对频率移位器223设置的最终移位量。
例如,信号电平测量单元113所测量的信号电平变小的条件是施主侧信号RS1(或第一子载波)和服务侧信号RS2(或第二子载波)彼此正交的状态。
利用移位量调整过程,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可以在与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的频率正交的频率处与无线终端MS进行无线通信。
(3)干扰降低过程
以下参考图5至图8,对无线中继站10A中的干扰降低过程的示例进行描述。
图5是示出了典型的相位调制信号的频谱的图示。
在图5中,通过正中的箭头来指示实际信号分量。除了实际信号的频率之外,相位调制信号具有在实际信号分量之前和之后生成的噪声分量。
如图5所示,相位调制信号的噪声分量各包括在每个预定频率信号电平变为零的点(以下称为0点)。0点与相位调制的符号周期成正比。因而,在具有相同符号周期的信号中,0点出现在相同的频率。OFDM系统是以在0点彼此重叠的信号执行多个传输的系统。
图6是示出了OFDM系统的频谱的图示。
如图6所示,如果其它信号与0点重叠(正交),则可以彼此无干扰地发送信号。泄漏到OFDM符号频带之外的信号噪声也具有在每个预定频率电平为零的0点。
图7是示出了在生成干扰时OFDM相邻信道的频谱的图示。
在图7的示例中,虚线表示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的接收信号(施主侧信号RS1),实线表示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的发送信号(服务侧信号RS2)。
具有正交性的频率通常不用于OFDM中的相邻小区。因而,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的发送信号(服务侧信号RS2)的噪声干扰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的接收信号(施主侧信号RS1)。
图8是示出了正交状态下OFDM相邻信道的频谱的图示。
如图8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中继站10A可以将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的接收信号(施主侧信号RS1)和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的发送信号(服务侧信号RS2)正交化。
因而,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的发送信号(服务侧信号RS2)的噪声的0点与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的接收信号(施主侧信号RS1)的信号分量的0点重叠,从而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的发送信号(服务侧信号RS2)的噪声不干扰接收信号。因而,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可以在不受到载波间干扰的影响的情况下对接收信号(施主侧信号RS1)进行正常解调。
此外,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的发送信号(施主侧信号RS1)的噪声的0点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的接收信号(服务侧信号RS2)的信号分量的0点重叠,从而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的发送信号(施主侧信号RS1)的噪声不干扰接收信号。因而,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可以在不受到载波间干扰的影响的情况下对接收信号(服务侧信号RS2)进行正常解调。
(4)无线中继站的操作流程
图9是示出了无线中继站10A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1,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执行与无线基站BS的连接(网络进入)。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接收服务侧信号RS2。
在步骤S102,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的接收机122将由施主侧天线ANT1接收的服务侧信号RS2从RF频带下变频至BB频带,并放大该服务侧信号RS2。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的FFT处理器112针对来自接收机122的服务侧信号RS2执行FFT处理。在服务侧信号RS2经过FFT处理之后,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的信号电平测量单元113测量服务侧信号RS2的信号电平。由控制器500存储测量到的信号电平。
在步骤S103,控制器500使用频率移位器223,将服务侧频带B2从初始值提高预定量。
在步骤S104,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接收服务侧信号RS2。如在步骤S102中,在服务侧信号RS2经过FFT处理之后,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的信号电平测量单元113测量服务侧信号RS2的信号电平。将测量到的信号电平通知给控制器500。
在步骤S105,控制器500确定在步骤S104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是否低于在步骤S102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当在步骤S104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低于在步骤S102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时,处理进行至步骤S106。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04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等于或大于在步骤S102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时,处理进行至步骤S109。
在步骤S106,控制器500使用频率移位器223,将服务侧频带B2从初始值提高预定量。
在步骤S107,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接收服务侧信号RS2。如在步骤S102中,在服务侧信号RS2经过FFT处理之后,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的信号电平测量单元113测量服务侧信号RS2的信号电平。将测量到的信号电平通知给控制器500。
在步骤S108,控制器500确定在步骤S107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是否低于在步骤S104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当在步骤S107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低于在步骤S104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时,处理返回至步骤S106。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07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等于或大于在步骤S104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时,处理进行至步骤S112。
在步骤S109,控制器500使用频率移位器223,将服务侧频带B2从初始值提高预定量。
在步骤S110,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接收服务侧信号RS2。如在步骤S102中,在服务侧信号RS2经过FFT处理之后,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的信号电平测量单元113测量服务侧信号RS2的信号电平。将测量到的信号电平通知给控制器500。
在步骤S111,控制器500确定在步骤S110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是否低于在步骤S102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当在步骤S110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低于在步骤S102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时,处理返回至步骤S109。随后在步骤S109,控制器500还使用频率移位器223来将服务侧频带B2降低预定量。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10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等于或大于在步骤S102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时,处理进行至步骤S112。
在步骤S112,控制器500确定在测量中设置的移位量,其中在多次信号电平测量中测量最低信号电平,作为要针对频率移位器223设置的最终移位量。
在本操作流程中,在步骤S103提高频率。作为替代,可以在步骤S103中降低频率。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106中执行频率的降低以替代频率的提高,而在步骤S109中执行频率的提高以替代频率的降低。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例如,通过在OFDM上将施主侧信号RS1和服务侧信号RS2正交化,可以避免干扰。因而,当TDD系统中存在相邻信道时,这尤其有利。此外,由于不必需要用于降低干扰的滤波器电路,因而易于实现至使用另一频带的系统的专用。此外,由于不必需要用于降低干扰的滤波器电路,因而可以实现小型化。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无线终端MS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连接之前,施主侧收发机单元100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接收服务侧信号(RS2)。因而,可以确定频率移位器223中的移位量,并可以防止影响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与无线终端MS之间的无线通信。
在通过自动频率控制与服务侧收发机单元200连接时,无线终端MS可以与反映了移位量的服务侧频带B2相符合。
在第一实施例中,控制器500在改变移位量的同时使信号电平测量单元113多次测量信号电平。控制器500确定在测量中设置的移位量,其中在多次测量中测量最低信号电平,作为要针对频率移位器223设置的最终移位量。因而,可以自动找到有效的移位量。
[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仅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中继站10B的配置的框图。
如图10所示,无线中继站10B包括天线ANT、收发机单元300和控制器350。通过天线ANT,收发机单元300向无线基站BS发送使用了施主侧频带B1的施主侧信号RS1,并从无线基站BS接收使用了施主侧频带B1的施主侧信号RS1,以及向无线终端MS发送使用了与施主侧频带B1相邻的服务侧频带B2的服务侧信号RS2,并从无线终端MS接收使用了与施主侧频带B1相邻的服务侧频带B2的服务侧信号RS2。控制器350控制收发机单元300。
在第二实施例中,收发机单元300向无线终端MS发送与施主侧信号RS1正交的服务侧信号RS2,并从无线终端MS接收与施主侧信号RS1正交的服务侧信号RS2。
收发机单元300包括信号处理器310和无线单元320。信号处理器310在BB频带处理施主侧信号RS1和服务侧信号RS2。无线单元320在RF频带处理施主侧信号RS1和服务侧信号RS2。
信号处理器310包括IFFT处理器311和FFT处理器312。通过IFFT处理,IFFT处理器311将彼此正交的多个第一子载波变换为施主侧信号RS1,并将彼此正交的多个第二子载波变换为服务侧信号RS2。
这里,IFFT处理器311事先对第一子载波和第二子载波进行正交化。因而,IFFT处理器311被配置为在作为施主侧频带B1和接收侧频带B2的组合的频带(即,从正常频带翻倍的频带)上共同执行IFFT(见图11)。
通过FFT,FFT处理器312将施主侧信号RS1变换为彼此正交的多个第一子载波,并将服务侧信号RS2变换为彼此正交的多个第二子载波。IFFT处理器312被配置为在作为施主侧频带B1和接收侧频带B2的组合的频带(即,从正常频带翻倍的频带)上共同执行IFFT(见图11)。
无线单元320包括发送机321和接收机322。发送机321将来自IFFT处理器311的施主侧信号RS1和服务侧信号RS2共同地上变频至RF频带,对它们进行放大,并通过天线ANT进行发送。接收机322将由天线ANT接收的施主侧信号RS1和服务侧信号RS2从RF频带共同地下变频至BB频带,并对它们进行放大。
参照图11描述这样配置的无线中继站10B的操作。在图11中,假设无线中继站10A的整个频带为20MHz。
当无线中继站10B与无线基站BS连接、并且频率同步时,确定施主侧频带B1(10MHz)。
当同步施主侧频带B1时,也同步服务侧频带B2。因而,可以在无线中继站10A中对施主侧信号RS1(第一子载波)和服务侧信号RS2(第二子载波)进行正交化。
如上所述,使用无线中继站10B,可以从开始起利用第一实施例中省略的移位量调整过程,发送和接收最初被正交化的施主侧信号RS1和服务侧信号RS2。因而,除了第一实施例可以获得的效果之外,可以获得降低无线中继站10B的处理负载的效果。
[其它实施例]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来公开本发明的细节。然而,不应理解为,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描述和附图限制了本发明。根据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易于发现各种可选实施例、示例和操作技术。
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了用于调整频率移位器223中的移位量的配置。应注意,一旦确定了最佳移位量,无线中继站10A可以在此后利用固定的移位量,而省略移位量调整过程。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使用IFFT将频域中的信号(子载波)变换为时域中的信号(施主侧信号RS1或服务侧信号RS2),而使用FFT将时域中的信号(施主侧信号RS1或服务侧信号RS2)变换为频域中的信号(子载波)。应注意,本发明不限于使用FFT,也可以使用DFT(离散傅立叶变换)等。
在实施例中,描述了基于WiMAX(IEEE 802.16)的无线通信系统。应注意,本发明可以应用于采用了OFDM系统的任何无线通信系统,如下一代PHS(个人手持电话系统)和LTE(长期演进),而不仅限于WiMAX。
在实施例中,无线中继站10A和无线中继站10B被描述为具有固定安装类型。无线中继站10A和无线中继站10B不限于固定安装类型,还可以是安装在车辆等中的便携类型的无线中继站。
如上所述,本发明当然包括这里未描述的各种实施例,因而,应当仅通过在基于说明书的适合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定义了本发明的主旨来确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工业应用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无线中继站和无线中继方法可以使无线基站中的第一收发机单元和第二收发机单元较少地受到彼此干扰的影响,因而有利地用于诸如移动通信之类的无线通信。

Claims (12)

1.一种被配置为在无线基站和无线终端之间中继通信的无线中继站,所述无线中继站包括:
第一收发机单元,被配置为向无线基站发送使用了第一频带的第一信号,以及从无线基站接收使用了第一频带的第一信号;
第二收发机单元,被配置为向无线终端发送使用了第二频带的第二信号,以及从无线终端接收使用了第二频带的第二信号;以及
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第一收发机单元和第二收发机单元,
其中所述第二收发机单元包括:频率移位器,被配置为对第二频带进行移位,
在接收到来自第二收发机单元的第二信号时,第一收发机单元测量第二信号在第一频带中的信号电平,以及
控制器调整频率移位器中第二频带的移位量,从而降低第一收发机单元测量到的信号电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站,其中在第一收发机单元与无线基站连接之后且在无线终端与第二收发机单元连接之前,第一收发机单元从第二收发机单元接收第二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站,其中
控制器在改变移位量的同时,使第一收发机单元进行对信号电平的多次测量,以及
控制器确定在测量中设置的移位量,其中在多次测量中测量最低信号电平,作为要针对频率移位器设置的移位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站,其中
第一信号包括彼此正交的多个第一子载波,
第二信号包括彼此正交的多个第二子载波,以及
控制器控制移位量,从而第二子载波与第一子载波正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中继站,其中
第一收发机单元包括:
傅立叶变换单元,被配置为通过傅立叶变换将第一信号变换为第一子载波;以及
信号电平测量单元,被配置为测量第二信号的信号电平,以及
所述信号电平测量单元在由所述傅立叶变换单元执行的傅立叶变换之后测量第二信号的信号电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站,其中
第一收发机单元接收第一信号的时段和第二收发机单元发送第二信号的时段彼此重叠,以及
第一收发机单元发送第一信号的时段和第二收发机单元接收第二信号的时段彼此重叠。
7.一种被配置为在无线基站和无线终端之间中继通信的无线中继站,所述无线中继站包括:
收发机单元,被配置为向无线基站发送使用了第一频带的第一信号,并从无线基站接收使用了第一频带的第一信号;以及向无线终端发送使用了第二频带的第二信号,并从无线终端接收使用了第二频带的第二信号,其中
所述收发机单元向无线终端发送与第一信号正交的第二信号,并从无线终端接收与第一信号正交的第二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中继站,其中
第一信号包括彼此正交的多个第一子载波,
第二信号包括彼此正交的多个第二子载波,以及
所述收发机单元向无线终端发送包括与第一子载波正交的第二子载波的第二信号,并从无线终端接收包括与第一子载波正交的第二子载波的第二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中继站,其中
所述收发机单元包括:
逆傅立叶变换单元,被配置为:通过逆傅立叶变换,将第一子载波变换为第一信号,以及将第二子载波变换为第二信号;以及
傅立叶变换单元,被配置为:通过傅立叶变换,将第一信号变换为第一子载波,以及将第二信号变换为第二子载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中继站,其中
第一收发机单元接收第一信号的时段和第二收发机单元发送第二信号的时段彼此重叠,以及
第一收发机单元发送第一信号的时段和第二收发机单元接收第二信号的时段彼此重叠。
11.一种用于在无线基站和无线终端之间中继通信的无线中继方法,所述无线中继方法包括:
由第一收发机单元向无线基站发送使用了第一频带的第一信号,以及从无线基站接收使用了第一频带的第一信号;
由第二收发机单元向无线终端发送使用了第二频带的第二信号,以及从无线终端接收使用了第二频带的第二信号;
在接收到来自第二收发机单元的第二信号时,由第一收发机单元测量第二信号在第一频带中的信号电平,以及
由提供给第二收发机单元的频率移位器对第二频带进行移位;以及
调整频率移位器中第二频带的移位量,从而降低测量步骤中测量到的信号电平。
12.一种用于在无线基站和无线终端之间中继通信的无线中继方法,包括:
向无线基站发送使用了第一频带的第一信号,以及从无线基站接收使用了第一频带的第一信号;
向无线终端发送使用了第二频带的第二信号,以及从无线终端接收使用了第二频带的第二信号;
其中在发送和接收第二信号的步骤中,向无线终端发送与第一信号正交的第二信号,以及从无线终端接收与第一信号正交的第二信号。
CN201080013450.4A 2009-03-26 2010-03-26 无线中继站和无线中继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624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77749 2009-03-26
JP2009077749A JP5342294B2 (ja) 2009-03-26 2009-03-26 無線中継局及び無線中継方法
PCT/JP2010/055453 WO2010110453A1 (ja) 2009-03-26 2010-03-26 無線中継局及び無線中継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62446A true CN102362446A (zh) 2012-02-22
CN102362446B CN102362446B (zh) 2014-09-17

Family

ID=42781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345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62446B (zh) 2009-03-26 2010-03-26 无线中继站和无线中继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55041B2 (zh)
JP (1) JP5342294B2 (zh)
KR (1) KR101325404B1 (zh)
CN (1) CN102362446B (zh)
WO (1) WO201011045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7597A (zh) * 2014-03-18 2014-07-30 南京邮电大学 基于选择性子载波配对的中继选择与功率联合优化方法
JP2020519099A (ja) * 2017-04-28 2020-06-25 ケーティ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無線中継装置およびその動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4857B2 (ja) * 2015-06-30 2017-06-28 ソフトバン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中継装置及び無線通信中継方法
JPWO2017026542A1 (ja) * 2015-08-13 2018-06-0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中継装置、及び中継方法
WO2021163877A1 (en) * 2020-02-18 2021-08-26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and system of frequency synchronization mechanisms for integration terrestrial network and non terrestrial network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9486A (zh) * 1998-01-30 2001-03-28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传输中用于下行链路分集的方法和系统
JP2004349872A (ja) * 2003-05-20 2004-12-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無線中継装置
JP2008177969A (ja) * 2007-01-22 2008-07-31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Ofdma無線システム及び中継局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12659B2 (ja) * 1997-05-30 2000-11-27 株式会社次世代デジタルテレビジョン放送システム研究所 周波数ダイバーシティ方式ならびにその送信装置、受信装置
JPH1141122A (ja) 1997-07-15 1999-02-1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通信装置
KR100252490B1 (ko) * 1998-04-30 2000-04-15 이상철 위성의 중계지연을 보상하는 위성을 이용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JP2001016157A (ja) * 1999-07-01 2001-01-1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路上送信システム及び路上受信システム
KR20020070729A (ko) * 2001-03-03 2002-09-11 주식회사 한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신호 중계 장치
JP4564012B2 (ja) * 2003-05-28 2010-10-20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中継を利用する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JP4039373B2 (ja) * 2004-02-16 2008-01-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送受信システム
JP4652846B2 (ja) * 2004-03-11 2011-03-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中継方法
KR20050103633A (ko) * 2004-04-27 2005-11-01 주식회사 엠티아이 Ofdm/tdd 시스템에서 송수신 절체 방법 및 이를이용한 중계기
JP4494134B2 (ja) * 2004-09-01 2010-06-30 Kddi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中継局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WO2006088105A1 (ja) 2005-02-18 2006-08-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無線通信方法、中継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送信装置
WO2007007179A2 (en) * 2005-07-14 2007-01-18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viding randomized relay network
CN101047421B (zh) * 2006-04-28 2011-1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中继站实现移动通信的装置及方法
WO2007133022A1 (en) * 2006-05-11 2007-11-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relay link zone information in a multi-hop relay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952135B2 (ja) * 2006-08-17 2012-06-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中継局、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JP4740069B2 (ja) * 2006-08-28 2011-08-03 日本放送協会 回り込みキャンセラ
GB2441574A (en) 2006-09-08 2008-03-12 Fujitsu Ltd Network entry to a multi-ho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8205564A (ja) * 2007-02-16 2008-09-04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中継方法及び無線装置並びに無線中継システム
KR100975726B1 (ko) * 2007-03-02 2010-08-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US8599906B2 (en) * 2007-03-02 2013-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losed form calculation of temporal equalizer weights used in a repeater transmitter leakage cancellation system
JP4569591B2 (ja) * 2007-03-20 2010-10-27 財団法人北九州産業学術推進機構 Ofdm系sfn中継装置における回り込み波の適応キャンセリング方法
KR100985395B1 (ko) * 2007-04-03 2010-10-05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직교주파수 분할다중화 통신시스템에서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EP2173117B1 (en) * 2007-07-19 2018-03-0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Relay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relay transmission metho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400240B1 (ko) * 2007-10-18 2014-06-30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공간 주파수 블록 부호화 중계 신호 생성 시스템 및 그방법
KR101434566B1 (ko) * 2008-01-02 2014-08-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이클릭 프리픽스가 없는 신호를 처리하는 중계기 기반의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EP2269417A4 (en) * 2008-04-21 2015-12-16 Apple In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TE CAPACITY REMOTE RADIO MODULE
WO2010113261A1 (ja) * 2009-03-31 2010-10-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中継局、基地局、移動局及び中継方法
WO2013013288A1 (en) * 2011-07-26 2013-01-3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obile device for a smart relay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9486A (zh) * 1998-01-30 2001-03-28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传输中用于下行链路分集的方法和系统
JP2004349872A (ja) * 2003-05-20 2004-12-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無線中継装置
JP2008177969A (ja) * 2007-01-22 2008-07-31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Ofdma無線システム及び中継局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7597A (zh) * 2014-03-18 2014-07-30 南京邮电大学 基于选择性子载波配对的中继选择与功率联合优化方法
CN103957597B (zh) * 2014-03-18 2017-09-22 南京邮电大学 基于选择性子载波配对的中继选择与功率联合优化方法
JP2020519099A (ja) * 2017-04-28 2020-06-25 ケーティ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無線中継装置およびその動作方法
US10985830B2 (en) 2017-04-28 2021-04-20 Kt Corporation Radio relay apparatus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f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122756A (ko) 2011-11-10
JP2010232921A (ja) 2010-10-14
US8855041B2 (en) 2014-10-07
KR101325404B1 (ko) 2013-11-04
WO2010110453A1 (ja) 2010-09-30
JP5342294B2 (ja) 2013-11-13
US20120020239A1 (en) 2012-01-26
CN102362446B (zh) 2014-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26347B (zh) 在中继通信系统中分配回程链路的参考信号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发送/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US7990906B2 (en) Frame structure for a relay station operating in mobile networks
US892319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ing resources for coordinated network deployment
EP2332382B1 (en) Method of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s for cooperat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allocating radio resources for relay-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467723B2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8737529B2 (en) Multiple antenna signal transmission
US20070268846A1 (en) Enhanced physical layer repeater for operation in WiMAX systems
US20110116439A1 (en) Relay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relay method
SG191694A1 (e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frequency selective repetition
WO2005115022A2 (en) Non-frequency translating repeater with detection and media access control
CN111133823A (zh) 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US9119213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facilitating reduction of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2362446B (zh) 无线中继站和无线中继方法
EP2605421A1 (en) Method,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auxiliary transmission to adjacent channels
US2016024857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Transmitter Leakage
CN101141809B (zh) 通信系统
KR100975726B1 (ko)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WO2012002543A1 (ja) 無線中継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KR20110067104A (ko) 이동통신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0663492B1 (ko) 휴대 인터넷 단말기의 전원제어방법 및 장치
KR20120043005A (ko) 유저장치 및 이동통신방법
CN109274399B (zh) 无线通信装置
EP2139244A1 (en) User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JP5213628B2 (ja) 中継送受信装置
Park et al. A study on receiving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LTE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ing multi-hop relay techniqu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

Termination date: 201803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