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52109A -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52109A
CN102352109A CN2011101865965A CN201110186596A CN102352109A CN 102352109 A CN102352109 A CN 102352109A CN 2011101865965 A CN2011101865965 A CN 2011101865965A CN 201110186596 A CN201110186596 A CN 201110186596A CN 102352109 A CN102352109 A CN 1023521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preparation
organic
solution
inorganic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865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52109B (zh
Inventor
涂江平
张俊
王秀丽
谷长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111018659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521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52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521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521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521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薄膜为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其中含有5~80%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薄膜厚度为50~300nm,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该制备方法包括:将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ITO玻璃或者ITO/PET基底垂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将过氧化钨酸溶液与苯胺溶液的混合溶液倒入其中并搅拌;再加入过硫酸铵溶液,搅拌下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取出沉积有薄膜的基底并冲洗、干燥而得。本发明制备方法实现了聚苯胺/氧化物在分子层次复合,工艺简单,成分可方便控制,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工业化。制得的薄膜光谱调节范围大、颜色丰富、响应速度快、循环寿命长,应用范围广泛。

Description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s,EC)是指材料的光学性能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电致变色仅需要2V左右的电压即可工作,开路状态下可以保持原有着色或褪色状态不变,因此耗能很少。电致变色器件(Electrochromic devices,ECD)有望应用在建筑节能窗户、汽车防眩光后视镜、显示设备、变透过率眼镜、汽车天窗、以及航天器的表面温度控制等。电致变色材料主要分为三种,即无机电致变色材料(一般是过渡金属氧化物)、有机单分子变色材料(如普鲁士蓝,紫罗精,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等)、以及导电高分子材料(如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等)。作为一种无机电致变色材料,三氧化钨(WO3)的研究最充分,它具有颜色纯正,化学性质稳定,与基底结合力强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颜色变化单一和变色缓慢的缺点。相比而言,导电高分子材料则具有许多无机材料所不具备的优点,如颜色丰富、变色迅速、柔韧性好并且可通过分子设计方式优化其性能。在所有导电高分子电致变色材料中,聚苯胺(polyaniline,PANI)的使用前景最被看好。聚苯胺的特点是:合成简单,单体便宜,性能可调,且具有比其他导电高分子材料更好的稳定性。聚苯胺由于在分子电子器件、太阳电池和电致变色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而成为研究热点。但是,聚苯胺的缺点如相对较低的化学稳定性(对比无机材料而言)以及很差的加工性能限制了它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有机-无机复合/杂化材料由于能兼具两种甚至更多种优越性能,引起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近年来,许多人致力于将金属氧化物(如WO3、TiO2、NiO及ZnO等)填充进聚苯胺制备有机一无机复合薄膜。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是电化学沉积法,包括电化学氧化聚合法、双脉冲电沉积法以及循环伏安沉积法。另一种方法是先用表面化学聚合法或简单混合法制备聚苯胺和氧化物的粉状复合材料,然后将此两相混合物溶于一定的有机溶剂再涂膜。这些方法均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聚苯胺和氧化物不能很好地键合,两相混合不均,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制备方法来获得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实现了聚苯胺与氧化物在分子层次的复合,避免了现有制备方法中两相混合不均的缺陷,得到的薄膜具有光谱调节范围大、颜色丰富和响应速度快的优点,同时,制备工艺控制方便,制造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工业化。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为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其中含有5~80%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所述复合薄膜的厚度为50~300nm,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
上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1份体积的含钨元素浓度为1~5mol/L的过氧化钨酸溶液与10份体积的0.01~0.1mol/L苯胺溶液充分混合;
(2)以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ITO玻璃或者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ITO/PET为基底,并将所述的基底垂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然后将步骤(1)制备的混合溶液倒入所述的反应容器中并搅拌;
(3)将1份体积的0.05~0.5mol/L的过硫酸铵溶液,倒入到步骤(2)的反应容器中,搅拌下进行反应;
(4)反应完成后,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冲洗后真空干燥,得到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
步骤(1)中,所述的过氧化钨酸溶液可通过以下方法配制:将过量的浓盐酸滴入1mol/L的钨酸钠溶液中,至无新的沉淀产生。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以1mol/L硝酸银溶液滴入洗液检测氯离子浓度,至洗液中氯离子浓度不产生氯化银沉淀为止。洗涤后所得乳白色至淡黄色胶状沉淀即为活性白钨酸,将获得的白钨酸沉淀溶于30wt%过氧化氢溶液(按钨元素与过氧化氢的摩尔比1∶2~1∶5),加去离子水配置成含钨浓度为1~5mol/L的过氧化钨酸溶液,在0~20℃冷藏待用。
步骤(1)中,所述的苯胺溶液可通过以下方法配制:将苯胺溶于去离子水配制成0.01~0.1mol/L的溶液,在0~20℃环境中密封冷藏待用。
步骤(3)中,所述的过硫酸铵溶液可通过以下方法配制:将过硫酸铵溶于去离子水配置成0.05~0.5mol/L的溶液,在0~20℃环境中冷藏待用。
步骤(2)中,所述的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玻璃或者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ITO/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可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清洁的ITO玻璃或者ITO/PET在异丙醇、乙醇及去离子水中各超声清洗20分钟,再在体积比为1∶2∶10(28wt%氨水∶30wt%双氧水∶水)的溶液中加热至60~80℃,保温1小时,使ITO表面羟基化,以利于薄膜沉积,增强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力。羟基化处理完毕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数遍,并置于100~12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烘干1小时。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待用。
步骤(1)中,所述的过氧化钨酸与苯胺的摩尔比为1∶1~50∶1。
步骤(2)中,所述的基底的背面用胶布遮盖,以防止不必要的沉积。
步骤(2)中,所述反应容器在0~20℃范围内保持恒温。
步骤(2)中,所述搅拌的时间为30分钟。
步骤(3)中,所述反应的温度控制在0~20℃范围内,所述反应的时间为2~60小时,所述搅拌的速率为100~600rpm。
步骤(4)中,所述的真空干燥的温度为30~120℃,时间为3~24小时。
上述方法得到的有机-无机复合聚苯胺/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其中含有5~80%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薄膜厚度为50~300nm,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
本发明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采取原位杂化聚合方法,在各种基底(如ITO导电玻璃,ITO/PET柔性导电基底,以及玻璃与金属等)上制备分子层次复合的聚苯胺/氧化物复合薄膜,避免了现有制备方法中两相混合不均的缺陷;并且,该制备工艺简单,组成薄膜的成分可方便控制,制造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工业化。
本发明制得的有机-无机复合聚苯胺/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具有光谱调节范围大,颜色丰富,响应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等优点,不但可用于电致变色领域,还可以用于敏感器件、光催化以及金属抗腐蚀。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
图2是实施例1~3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热重分析结果。(a):实施例1,(b):实施例3,(c):实施例2。
图3是实施例1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截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
图4是实施例1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表面的SEM照片。
图5是实施例2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截面的SEM照片。
图6是实施例3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截面的SEM照片。
图7是实施例3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在不同电压下的可见光谱。
图8是实施例3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在不同电压下的红外反射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
1)先将100浓度为35wt%的浓盐酸滴入到400ml浓度为1mol/L的钨酸钠溶液中,获得淡黄色的白钨酸沉淀。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至洗液中检测不到氯离子为止(以1mol/L硝酸银溶液滴入洗液检测氯离子浓度,至洗液中不产生氯化银沉淀为止)。将获得的白钨酸沉淀溶于50ml的30wt%过氧化氢溶液,加去离子水配置成400ml含钨浓度为1mol/L的过氧化钨酸溶液,在7℃环境中冷藏待用。
2)将3.4g苯胺溶于4000ml去离子水配制成浓度为0.05mol/L的溶液,在7℃环境中密封冷藏待用。
3)将22.8g过硫酸铵溶于去离子水配置成400ml浓度为0.25mol/L的溶液,在7℃环境中冷藏待用。
4)先将清洁的ITO玻璃在异丙醇、乙醇及去离子水中各超声清洗20分钟,再在体积比为1∶2∶10(28wt%氨水∶30wt%双氧水∶水)的溶液中加热至60℃,保温1小时,使ITO表面羟基化,以利于薄膜沉积,增强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力。羟基化处理完毕后,用去离子水将基底冲洗3遍,并置于12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烘干1小时。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待用。
5)将步骤4)所制备的基底的背面用胶布覆盖,以防止不必要的沉积,将其垂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反应容器保持在7℃恒温。
6)将步骤1)所制备的溶液与步骤2)所制备的溶液充分混合,再倒入步骤5)的反应容器中,搅拌30分钟。将步骤3)所制备的溶液加入到上述反应容器内的混合溶液中,在7℃环境中搅拌下反应30小时,搅拌速率为400rpm。
7)步骤6)反应完成后,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各冲洗3遍去除表面残余吸附物,在60℃温度下真空干燥12小时,得到复合薄膜。
对上述得到的复合薄膜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及性能表征,测定其为有机-无机复合聚苯胺/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具体结果如下:
红外光谱分析如图1所示,该薄膜在835cm-1处的吸收峰对应于苯环对位的弯曲振动,1575及1495cm-1处的吸收峰对应于苯环和醌环中C=C双键的伸缩振动。1304cm-1吸收峰对应于带有共轭苯环的C-N键的伸缩振动。1153cm-1吸收峰为Q=NH+-B(Q指醌环,B指苯环)的特征峰。此外,还发现两个属于非晶态WO3的特征峰,分别为964cm-1(对应于W=O的非对称伸缩振动),及887cm-1(对应于O-W6+-O伸缩振动)。这表明:复合薄膜为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
热重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聚苯胺在700℃以上完全燃烧,剩余的产物即为三氧化钨,由图中曲线(a)可知,该薄膜中含有23.5%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该薄膜断面,照片如图3所示,可见薄膜厚度为120nm。
该薄膜表面SEM照片如图4所示,可见薄膜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
用电化学工作站和分光光度计测试上述的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的光谱变化及电致变色响应速度。在0.5mol/L的硫酸溶液中分别施加-0.5V和0.2V的方波电压以及-0.2V和0.8V的方波电压,测量薄膜在400~900nm波长范围的透过率变化值,并以633nm处地透过率响应时间为电致变色响应速度。
结果如表1中所示,实施例1施加-0.5V和0.2V的方波电压后在633nm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20.3%和0.6s;实施例1施加-0.2V和0.8V的方波电压后在633nm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25.4%和0.3s。由此可见,上述制得的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具有可见光透过率调节范围大,响应速度快的优点。
观察还发现:该薄膜具有双重电致变色效应,在正负电压下均可着色,当电压从-0.5V扫描至0.8V过程中,薄膜颜色从深蓝色变为淡黄色,再变为绿色,最后变为蓝紫色,且颜色变化是可逆的。
实施例2:
1)先将1000ml浓度为35wt%的浓盐酸滴入到2000ml浓度为1mol/L的钨酸钠溶液中,获得淡黄色的白钨酸沉淀。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至洗液中检测不到氯离子为止(以1mol/L硝酸银溶液滴入洗液检测氯离子浓度,至洗液中不产生氯化银沉淀为止)。将获得的白钨酸沉淀溶于200ml的30wt%过氧化氢溶液,加去离子水配置成400ml含钨浓度为5mol/L的过氧化钨酸溶液,在15℃环境中冷藏待用。
2)将3.4g苯胺溶于4000ml去离子水配制成浓度为0.05mol/L的溶液,在15℃环境中密封冷藏待用。
3)将22.8g过硫酸铵溶于去离子水配置成400ml浓度为0.25mol/L的溶液,在15℃环境中冷藏待用。
4)先将清洁的ITO/PET在异丙醇、乙醇及去离子水中各超声清洗20分钟,再在体积比为1∶2∶10(28wt%氨水∶30wt%双氧水∶水)的溶液中加热至60℃,保温1小时,使ITO表面羟基化,以利于薄膜沉积,增强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力。羟基化处理完毕后,用去离子水将基底冲洗3遍,并置于12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烘干1小时。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待用。
5)将步骤4)所制备的基底的背面用胶布遮住以防止不必要的沉积,将其垂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反应容器保持在15℃恒温。
6)将步骤1)所制备的溶液与步骤2)所制备的溶液充分混合后,再倒入步骤5)所备反应容器中,搅拌30分钟。将步骤3)所制备的溶液加入到上述反应容器的混合溶液中,在15℃环境中搅拌下反应50小时,搅拌速率为300rpm。
7)步骤6)反应完成后,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各冲洗3遍去除表面残余吸附物,在80℃温度下真空干燥12小时,得到复合薄膜。
对上述得到的复合薄膜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及性能表征,测定其为有机-无机复合聚苯胺/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具体结果如下:
红外光谱分析与实施例1相同,这表明:复合薄膜为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
热重分析如图2中曲线(c)所示,聚苯胺在600℃以上完全燃烧,剩余的产物即为三氧化钨,由此可知,该薄膜中含有72.6%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该薄膜断面,照片如图5所示,可见薄膜厚度170nm。
该薄膜表面SEM与实施例1相同,可见薄膜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测试上述的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的光谱变化及电致变色响应速度。结果如表1中所示,实施例2施加-0.5V和0.2V的方波电压后在633nm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28.4%和3.2s;实施例2施加-0.2V和0.8V的方波电压后在633nm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31.3%和1.2s。由此可见,上述制得的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具有可见光透过率调节范围大,响应速度快的优点。观察还发现:该薄膜具有双重电致变色效应,在正负电压下均可着色,当电压从-0.5V扫描至0.8V过程中,薄膜颜色从深蓝色变为淡黄色,再变为绿色,最后变为蓝紫色,且颜色变化是可逆的。
实施例3:
1)先将1000ml浓度为35wt%的浓盐酸滴入到800ml浓度为1mol/L的钨酸钠中,获得淡黄色的白钨酸沉淀。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至洗液中检测不到氯离子为止(以1mol/L硝酸银溶液滴入洗液检测氯离子浓度,至洗液中不产生氯化银沉淀为止)。将获得的白钨酸沉淀溶于100ml过氧化氢(30wt%)溶液,加去离子水配置成400ml含钨浓度为2mol/L的过氧化钨酸溶液,在10℃环境中冷藏待用。
2)将6.8g苯胺溶于4000ml去离子水配制成浓度为0.1mol/L的溶液,在10℃环境中密封冷藏待用。
3)将45.6g过硫酸铵溶于去离子水配置成400ml浓度为0.5mol/L的溶液,在10℃环境中冷藏待用。
4)先将清洁的ITO玻璃在异丙醇、乙醇及去离子水中各超声清洗20分钟,再在体积比为1∶2∶10(28wt%氨水∶30wt%双氧水∶水)的溶液中加热至60℃,保温1小时,使ITO表面羟基化,以利于薄膜沉积,增强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力。羟基化处理完毕后,用去离子水将基底冲洗3遍,并置于12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烘干1小时。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待用。
5)将步骤4)所制备的基底背面用胶布或胶水密封以防止不必要的沉积,将其垂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反应容器保持在10℃恒温。
6)将步骤1)所制备的溶液与步骤2)所制备的溶液混合后倒入步骤5)所备反应容器中,搅拌30分钟。将步骤3)所制备的溶液加入到上述反应容器内的混合溶液中,在10℃环境中搅拌下反应30小时,搅拌速率为500rpm。
7)步骤6)反应完成后,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各冲洗3遍去除表面残余吸附物,在100℃温度下真空干燥12小时,得到复合薄膜。
对上述得到的复合薄膜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及性能表征,测定其为有机-无机复合聚苯胺/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具体结果如下:
红外光谱分析与实施例1相同,这表明:复合薄膜为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
热重分析如图2中曲线(b)所示,聚苯胺在600℃以上完全燃烧,剩余的产物即为三氧化钨,由图可知,该薄膜中含有55.5%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该薄膜断面,照片如图6所示,可见薄膜厚度100nm。
该薄膜表面SEM与实施例1相同,可见薄膜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测试上述的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的光谱变化及电致变色响应速度。结果如表1中所示,实施例3施加-0.5V和0.2V的方波电压后在633nm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25.7%和0.5s;实施例3施加-0.2V和0.8V的方波电压后在633nm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34.9%和1.2s。由此可见,上述制得的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具有可见光透过率调节范围大,响应速度快的优点。
对上述薄膜进行在不同电压下的可见光谱和红外反射光谱测试,结果分别如图7和8所示。从可见光谱(图7)可以看出,当电压从-0.5V扫描至0.8V过程中,吸收峰分别处于420nm,530nm,520nm和450nm,薄膜颜色从深蓝色变为淡黄色,再变为绿色,最后变为蓝紫色。因此该薄膜具有双重电致变色效应,在正负电压下均可着色。从红外反射光谱(图8)可以看出,该薄膜的红外反射率随着所施加的电压的不同而改变(调节幅度为15%),显示出较强的红外反射率调制性能。
表1实施例1~3施加不同的方波电压后在633nm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
Figure BDA0000073733000000091

Claims (8)

1.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为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薄膜中含有5~80%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所述复合薄膜的厚度为50~300nm,所述复合薄膜的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1份体积的含钨元素浓度为1~5mol/L的过氧化钨酸溶液与10份体积的0.01~0.1mol/L苯胺溶液充分混合;
(2)以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ITO玻璃或者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ITO/PET为基底,并将所述的基底垂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然后将步骤(1)制备的混合溶液倒入所述的反应容器中并搅拌;
(3)将1份体积的0.05~0.5mol/L的过硫酸铵溶液,倒入到步骤(2)的反应容器中,搅拌下进行反应;
(4)反应完成后,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冲洗后真空干燥,得到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过氧化钨酸与苯胺的摩尔比为1∶1~50∶1。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基底的背面用胶布遮盖。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反应容器在0~20℃范围内保持恒温。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搅拌的时间为30分钟。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反应的温度控制在0~20℃范围内,所述反应的时间为2~60小时,所述搅拌的速率为100~600rpm。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真空干燥的温度为30~120℃,时间为3~24小时。
CN2011101865965A 2011-07-05 2011-07-05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23521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865965A CN102352109B (zh) 2011-07-05 2011-07-05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865965A CN102352109B (zh) 2011-07-05 2011-07-05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52109A true CN102352109A (zh) 2012-02-15
CN102352109B CN102352109B (zh) 2012-11-21

Family

ID=45575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865965A Active CN102352109B (zh) 2011-07-05 2011-07-05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52109B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4189A (zh) * 2013-04-19 2013-07-24 黑龙江大学 玻璃基底/银纳米薄膜/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3469272A (zh) * 2013-09-04 2013-12-25 浙江大学 三氧化钨/聚苯胺核壳纳米线阵列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55788A (zh) * 2015-11-06 2016-02-24 昆明物理研究所 ZnO纳米晶与有机聚合物异质结垂直结构紫外光伏探测器
CN105717109A (zh) * 2016-04-21 2016-06-29 林业城 一种基于气致变色功能的氢气传感器
CN105928933A (zh) * 2016-04-21 2016-09-07 林业城 一种基于可视嗅觉的氢气发生器
CN105953067A (zh) * 2016-04-21 2016-09-21 林业城 一种自带泄露检测功能的氢气瓶
CN106398208A (zh) * 2016-08-31 2017-02-1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光敏复合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382094A (zh) * 2017-06-28 2017-11-24 常州市泰英物资有限公司 一种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8298832A (zh) * 2017-12-29 2018-07-20 浙江大学 具有高光谱调节范围的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24197A (zh) * 2019-11-20 2020-02-21 广东省新材料研究所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测试方法
CN113127913A (zh) * 2021-05-08 2021-07-16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自驱动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信息加密/解密的方法
CN113834988A (zh) * 2021-09-10 2021-12-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器件变色响应时间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8214A (zh) * 2008-12-08 2009-04-29 浙江大学 一种电致变色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10038A (zh) * 2009-03-16 2009-08-19 浙江大学 一种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
CN101633566A (zh) * 2009-08-25 2010-01-27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有机复合wo3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8214A (zh) * 2008-12-08 2009-04-29 浙江大学 一种电致变色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10038A (zh) * 2009-03-16 2009-08-19 浙江大学 一种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
CN101633566A (zh) * 2009-08-25 2010-01-27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有机复合wo3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IAHUA ZHU ET.AL.: "Polyaniline-tungsten oxide metacomposites with tunable electronic properti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vol. 21, no. 2, 21 October 2010 (2010-10-21), pages 342 - 348 *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4189A (zh) * 2013-04-19 2013-07-24 黑龙江大学 玻璃基底/银纳米薄膜/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3214189B (zh) * 2013-04-19 2015-04-08 黑龙江大学 玻璃基底/银纳米薄膜/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3469272A (zh) * 2013-09-04 2013-12-25 浙江大学 三氧化钨/聚苯胺核壳纳米线阵列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69272B (zh) * 2013-09-04 2015-11-25 浙江大学 三氧化钨/聚苯胺核壳纳米线阵列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55788A (zh) * 2015-11-06 2016-02-24 昆明物理研究所 ZnO纳米晶与有机聚合物异质结垂直结构紫外光伏探测器
CN105717109A (zh) * 2016-04-21 2016-06-29 林业城 一种基于气致变色功能的氢气传感器
CN105928933A (zh) * 2016-04-21 2016-09-07 林业城 一种基于可视嗅觉的氢气发生器
CN105953067A (zh) * 2016-04-21 2016-09-21 林业城 一种自带泄露检测功能的氢气瓶
CN106398208A (zh) * 2016-08-31 2017-02-1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光敏复合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398208B (zh) * 2016-08-31 2019-04-3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光敏复合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382094A (zh) * 2017-06-28 2017-11-24 常州市泰英物资有限公司 一种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8298832A (zh) * 2017-12-29 2018-07-20 浙江大学 具有高光谱调节范围的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24197A (zh) * 2019-11-20 2020-02-21 广东省新材料研究所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测试方法
CN110824197B (zh) * 2019-11-20 2022-04-15 广东省新材料研究所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测试方法
CN113127913A (zh) * 2021-05-08 2021-07-16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自驱动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信息加密/解密的方法
CN113127913B (zh) * 2021-05-08 2022-07-29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自驱动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信息加密/解密的方法
CN113834988A (zh) * 2021-09-10 2021-12-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器件变色响应时间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52109B (zh) 2012-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52109B (zh)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69272B (zh) 三氧化钨/聚苯胺核壳纳米线阵列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Tahara et al. Electrochromism of ferrocene-and viologen-based redox-active ionic liquids composite
Wang et al. High performance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region electrochromic smart window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polyoxometalates
CN106543415B (zh) 基于交叉结构共轭分子的聚合物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060733A (zh) 一种非晶态/晶态三氧化钨核壳结构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He et al. Highly transparent crosslinkable radical copolymer thin film as the ion storage layer in organic electrochromic devices
CN104698717A (zh) 凝胶状的聚合物电解质以及基于导电聚合物的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
US11609471B2 (en) Minimally color changing n-type ion storage layers, electrochromic devices made therewith,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5372896A (zh) 基于导电聚合物的固体电解质电致变色柔性器件的制备
CN103172274A (zh) 一种氧化镍/聚苯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10894343B (zh) 一种MoO3@PEDOT复合材料及其制备与应用
CN110095913B (zh) 一种柔性自支撑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Wang et al. Unveiling the multistep electrochemical desorption mechanism of cubic NiO films for transmissive-to-black electrochromic energy storage devices
Lakshmanan et al. Fabrication of fast switching electrochromic window based on poly (3, 4-(2, 2-dimethylpropylenedioxy) thiophene) thin film
CN110716360B (zh) 一种高性能全固态聚合物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Ding et al. Improving electrochromic performance of panchromatic all-in-one devices by retarding interfacial molecular aggregation/degradation in anode electrode
Baray-Calderón et al.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poly (3-hexylthiophene)-base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by adding a mesoporous TiO2 layer
CN108822297A (zh) 一种多色电致变色聚合物及其在电致变色领域中的应用
JP2008111941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装置
Yu et al. Stable viologen-base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Control of Coulombic interaction using multi-functional polymeric ionic liquid membranes
Wei et al. Dual-color electrochromic films incorporating a periodic polymer nanostructure
CN115057867A (zh) 一种电致变色化合物、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458510A (zh) 一种黑色显示的共聚物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731822B (zh) 一种氧化镍电致变色薄膜的溶剂热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