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9189A - 电子元器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元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9189A
CN102349189A CN2010800126673A CN201080012667A CN102349189A CN 102349189 A CN102349189 A CN 102349189A CN 2010800126673 A CN2010800126673 A CN 2010800126673A CN 201080012667 A CN201080012667 A CN 201080012667A CN 102349189 A CN102349189 A CN 1023491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insulator layer
electronic devices
components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26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9189B (zh
Inventor
森隆浩
增田博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49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9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9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91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1Filters for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01P1/203Strip line filters
    • H01P1/20327Electromagnetic interstage coupling
    • H01P1/20354Non-comb or non-interdigital fil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力图实现内置有谐振电路的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层叠体(12a)由绝缘体层(16)和第二绝缘体层(18)经层叠而形成,所述绝缘体层(16)由第一电介质材料所形成,所述第二绝缘体层(18)由相对介电常数比该第一电介质材料要高的第二电介质材料所形成。LC滤波器(LC1)包括内置于层叠体(12a)的线圈(L1)和电容器(C1)。线圈(L1)包括设置于绝缘体层(18)上的线圈导体层(20)。线圈导体层(20)设置于由绝缘体层(18)所形成的区域(E1)内。

Description

电子元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器件,更特定而言,涉及包含谐振电路的电子元器件。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电子元器件,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元器件。图7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元器件的层叠体212的分解立体图。
层叠体212由电介质层214(214a~214f)经层叠而构成,并形成为长方体。层叠体212内置有线圈L11、L12和电容器C11~C14。线圈L11、L12分别包括线圈导体层216a、216b。电容器C11包括电容器导体层218a、218d。电容器C12包括电容器导体层218b、218c。电容器C13包括电容器导体层218d、218e。电容器C14包括电容器导体层218c、218e。如上所述的线圈L11、L12和电容器C11~C14例如构成噪声滤波器。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元器件中,电介质层214d包括第一电介质部分220和第二电介质部分222。第二电介质部分222具有比第一电介质部分220要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而且,将第二电介质部分222设为电容层,从而电容器C11~C14具有较大的电容。在移动电话和无线LAN等所使用的频率的通频带下,如上所述的电子元器件显示出良好的通过特性,在除此以外的频率下,如上所述的电子元器件具有良好的衰减特性。另外,在该电子元器件中,由于电介质部分222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因此,易于在电容器C11~C14中获得较大的电容。因此,既能维持电容器C11~C14的电容,又能将其小型化,从而能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元器件小型化。
然而,对于内置有谐振电路的电子元器件,希望进一步将其小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2226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力图实现内置有谐振电路的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层叠体,该层叠体由第一绝缘体层和第二绝缘体层经层叠而形成,所述第一绝缘体层由第一电介质材料所形成,所述第二绝缘体层由相对介电常数比该第一电介质材料要高的第二电介质材料所形成;以及第一线圈,该第一线圈内置于所述层叠体中,所述第一线圈包括线圈导体层,所述线圈导体层设置于由所述第二绝缘体层所形成的第一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能力图实现内置有谐振电路的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子元器件在A-A和B-B处的剖视结构图。
图3是图1的电子元器件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电子元器件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剖视结构图。
图6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剖视结构图。
图7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元器件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进行说明。
(电子元器件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0a、10b的外观立体图。图2(a)是电子元器件10a在A-A处的剖视结构图。图2(b)是电子元器件10a在B-B处的剖视结构图。图3是电子元器件10a的层叠体12a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电子元器件10a的等效电路图。在图1和图2中,z轴方向表示层叠方向。另外,x轴方向表示沿电子元器件10a的长边的方向,y轴方向表示沿电子元器件10a的短边的方向。另外,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的正方向和负方向以层叠体12a的中心为基准。
电子元器件10a例如作为使无线LAN等的2.4GHz频带的高频信号通过、并去除除此以外的频带的信号的滤波器来使用。如图1所示,电子元器件10a包括层叠体12a、外部电极14(14a~14d)、以及LC滤波器LC1。如图2和图3所示,层叠体12a由绝缘体层16(16a~16o)和18(18a~18h)经层叠而构成,并形成为长方体形状,所述绝缘体层16(16a~16o)和18(18a~18h)由陶瓷电介质所形成。
如图1所示,外部电极14a设置于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表面)上,作为输入端子来使用。外部电极14b设置于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表面)上,作为输出端子来使用。外部电极14c设置于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表面)上,作为接地端子来使用。外部电极14c设置于外部电极14a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外部电极14d设置于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表面)上,作为接地端子来使用。外部电极14d设置于外部电极14b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
绝缘体层16例如包括陶瓷电介质等第一电介质材料(例如,相对介电常数为5)。绝缘体层18包括介电常数比绝缘体层16的第一电介质材料要高的第二电介质材料(例如,相对介电常数为50)。
如图2和图3所示,LC滤波器LC1内置于层叠体12a内,是包括线圈L1、电容器C1、C2、以及通孔导体b7~b10的谐振电路。线圈L1包括线圈导体层20(20a~20c)和通孔导体b1~b6。电容器C1包括电容器导体层22(22b、22c)。电容器C2包括电容器导体层22(22a、22b、22c)。通孔导体b7~b10连接线圈L1和电容器C1。
下面,参照图2和图3,对绝缘体层16、18、线圈导体层20、电容器导体层22、以及通孔导体b1~b1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绝缘体层16a是由第一电介质材料所构成的长方形的层,设置于最靠近z轴方向的正方向一侧。
线圈导体层20a具有连接y轴方向两侧的长边的直线部分、以及从该直线部分分岔出来的线圈部分。由于将直线部分引出至两个长边,因此,线圈导体层20a与外部电极14a、14b相连接。另外,如图3所示,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线圈部分以与直线部分相连接的连接部分为起点而沿顺时针盘旋。
绝缘体层16d是长方形的层。绝缘体层18b设置于绝缘体层16d上。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绝缘体层18b形成为与线圈导体层20a相一致的“口”字形,并具有比线圈导体层20a的线宽要宽的宽度。另外,绝缘体层16c位于绝缘体层16d上,并设置于未设置有绝缘体层18b的部分。而且,线圈导体层20a设置于绝缘体层18b上。由此,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线圈导体层20a收于绝缘体层18b内而不超出至绝缘体层16c。
绝缘体层18a设置于绝缘体层18b和线圈导体层20a上。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绝缘体层18a形成为与线圈导体层20a相一致的“口”字形,并具有比线圈导体层20a的线宽要宽的宽度。另外,绝缘体层16b设置于绝缘体层16c上。此外,绝缘体层18a和绝缘体层18b具有相同的形状,绝缘体层16b和绝缘体层16c具有相同的形状。由此,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线圈导体层20a收于绝缘体层18a内而不超出至绝缘体层16b。
将如上所述的绝缘体层16b~16d、18a、18b、以及线圈导体层20a进行层叠,从而如图2所示,利用绝缘体层18a、18b包围线圈导体层20a。即,线圈导体层20a设置于由绝缘体层18a、18b(第二电介质材料)所形成的区域E1内。另外,由于绝缘体层18a、18b形成为与线圈导体层20a相一致的形状,因此,区域E1也形成为与线圈导体层20a相一致的形状。
线圈导体层20b包括具有长方形线状导体的一部分被切除的形状的线圈部分。绝缘体层16g是长方形的层。绝缘体层18d设置于绝缘体层16g上。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绝缘体层18d形成为与线圈导体层20b相一致的“口”字形,并具有比线圈导体层20b的线宽要宽的宽度。另外,绝缘体层16f位于绝缘体层16g上,并设置于未设置有绝缘体层18d的部分。而且,线圈导体层20b设置于绝缘体层18d上。由此,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线圈导体层20b收于绝缘体层18d内而不超出至绝缘体层16f。
绝缘体层18c设置于绝缘体层18d和线圈导体层20b上。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绝缘体层18c形成为与线圈导体层20b相一致的“口”字形,并具有比线圈导体层20b的线宽要宽的宽度。另外,绝缘体层16e设置于绝缘体层16f上。此外,绝缘体层18c和绝缘体层18d具有相同的形状,绝缘体层16e和绝缘体层16f具有相同的形状。由此,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线圈导体层20b收于绝缘体层18c内而不超出至绝缘体层16e。
将如上所述的绝缘体层16e~16g、18c、18d、以及线圈导体层20b进行层叠,从而如图2所示,利用绝缘体层18c、18d包围线圈导体层20b。即,线圈导体层20b设置于由绝缘体层18c、18d(第二电介质材料)所形成的区域E1内。另外,由于绝缘体层18c、18d形成为与线圈导体层20b相一致的形状,因此,区域E1也形成为与线圈导体层20b相一致的形状。
线圈导体层20c包括具有长方形线状导体的一部分被切除的形状的线圈部分。绝缘体层16j是长方形的层。绝缘体层18f设置于绝缘体层16j上。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绝缘体层18f形成为与线圈导体层20c相一致的“口”字形,并具有比线圈导体层20c的线宽要宽的宽度。另外,绝缘体层16i位于绝缘体层16j上,并设置于未设置有绝缘体层18f的部分。而且,线圈导体层20c设置于绝缘体层18f上。由此,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线圈导体层20c收于绝缘体层18f内而不超出至绝缘体层16i。
绝缘体层18e设置于绝缘体层18f和线圈导体层20c上。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绝缘体层18e形成为与线圈导体层20c相一致的“口”字形,并具有比线圈导体层20c的线宽要宽的宽度。另外,绝缘体层16h设置于绝缘体层16i上。此外,绝缘体层18e和绝缘体层18f具有相同的形状,绝缘体层16h和绝缘体层16i具有相同的形状。由此,在沿z轴方向进行俯视时,线圈导体层20c收于绝缘体层18e内而不超出至绝缘体层16h。
将如上所述的绝缘体层16h~16j、18e、18f、以及线圈导体层20c进行层叠,从而如图2所示,利用绝缘体层18e、18f包围线圈导体层20c。即,线圈导体层20c设置于由绝缘体层18e、18f(第二电介质材料)所形成的区域E1内。另外,由于绝缘体层18e、18f形成为与线圈导体层20c相一致的形状,因此,区域E1也形成为与线圈导体层20c相一致的形状。
通孔导体b1~b3分别沿z轴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8b、16d、18c,以连接线圈导体层20a、20b。具体而言,通孔导体b1与线圈导体层20a的线圈部分的端部相连接。另外,通孔导体b3与线圈导体层20b的端部相连接。
通孔导体b4~b6分别沿z轴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8d、16g、18e,以连接线圈导体层20b、20c。具体而言,通孔导体b4与线圈导体层20b的未与通孔导体b3相连接的一个端部相连接。另外,通孔导体b6与线圈导体层20c的端部相连接。
绝缘体层16k是长方形的层,设置于绝缘体层16j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另外,绝缘体层16n是长方形的层。电容器导体层22c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6n上以覆盖该绝缘体层16n的几乎整个表面的长方形导体层。其中,将电容器导体层22c引出至绝缘体层16n在y轴方向两侧的长边,且在其他的部分上不与绝缘体层16n的外缘相接触。由此,电容器导体层22c与外部电极14c、14d相连接。
绝缘体层18h是设置于电容器导体层22c上的长方形的层。绝缘体层16m设置于绝缘体层18h的周围。电容器导体层22b是设置于绝缘体层18h上的长方形的导体层。由此,如图2所示,在被电容器导体层22b、22c所夹住的区域E3中,设置有由第二电介质材料所形成的绝缘体层18h。
绝缘体层18g具有电容器导体层22b的一半左右的大小,设置于电容器导体层22b上。绝缘体层16l设置于电容器导体层22b和绝缘体层16m上的、未设置有绝缘体层18g的部分。
电容器导体层22a是具有电容器导体层22b的一半左右的大小的长方形导体层,设置于绝缘体层18g上。由此,如图2所示,在被电容器导体层22a、22b所夹住的区域E3中,设置有由第二电介质材料所形成的绝缘体层18g。另外,将电容器导体层22a引出至绝缘体层16l在y轴方向两侧的长边,从而与外部电极14a、14b相连接。
通孔导体b7~b10分别沿z轴方向贯穿绝缘体层18f、16j、16k、16l。通孔导体b7~b10连接线圈L1和电容器C1。具体而言,通孔导体b7与线圈导体层20c的未与通孔导体b6相连接的一个端部相连接。另外,通孔导体b10与电容器导体层22b相连接。
另外,绝缘体层16o成为长方形,设置于最靠近z轴方向的负方向一侧。
此外,如图2所示,线圈L1和电容器C1、C2之间的区域E2的至少一部分包括绝缘体层16j、16k(第一电介质材料)。
如图4所示,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电子元器件10a构成滤波器。更具体而言,线圈导体层20a的直线部分连接外部电极14a、14b。由此,如图4所示,外部电极14a、14b之间通过布线相连接。
另外,线圈导体层20a的线圈部分从直线部分分岔出来。而且,线圈导体层20a的线圈部分、线圈导体层20b、20c相互连接。由此,线圈L1从连接外部电极14a、14b的布线分岔出来而进行设置。
另外,线圈导体层20c与电容器导体层22b通过通孔导体b7~b10相连接。而且,电容器导体层22c与外部电极14c、14d相连接。由此,如图4所示,线圈L1和电容器C1在连接外部电极14a、14b的布线与外部电极14c、14d之间串联连接。
而且,电容器导体层22a与外部电极14a、14b相连接,电容器导体层22c与外部电极14c、14d相连接。由此,如图4所示,电容器C2连接在外部电极14a、14b与外部电极14c、14d之间。即,电容器C2并联连接于线圈L1和电容器C1。
(电子元器件的制造方法)
参照图1及图3,对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电子元器件10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对制作一个电子元器件10a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实际上可以同时制作多个电子元器件10a。
首先,准备要成为绝缘体层16a、16d、16g、16j、16k、16n、16o的陶瓷生片。接着,利用丝网印刷,在要成为绝缘体层16d的陶瓷生片上涂布第二电介质材料的糊料,以形成要成为绝缘体层18b的陶瓷生片层。利用丝网印刷,在要成为绝缘体层16d的陶瓷生片上涂布第一电介质材料的糊料,以形成要成为绝缘体层16c的陶瓷生片层。
接着,在要成为绝缘体层16d、18b的陶瓷生片上形成通孔导体b1、b2。具体而言,对要成为绝缘体层16d、18b的陶瓷生片照射激光束,以形成通孔。然后,对该通孔填充以Cu等为主要成分的导体糊料。
接着,利用丝网印刷,在要成为绝缘体层18b的陶瓷生片层上涂布以Cu等为主要成分的导电性糊料,以形成线圈导体层20a。此外,也可以在形成线圈导体层20a时,将导电性糊料填充至要成为绝缘体层16d、18b的陶瓷生片的通孔中。
接着,利用丝网印刷,在要成为绝缘体层18b的陶瓷生片层和线圈导体层20a上涂布第二电介质材料的糊料,以形成要成为绝缘体层18a的陶瓷生片层。并且,利用丝网印刷,在要成为绝缘体层16c的陶瓷生片上涂布第一电介质材料的糊料,以形成要成为绝缘体层16b的陶瓷生片层。利用上述工序完成图3所示的陶瓷生片S1。另外,执行相同的工序,从而能获得陶瓷生片S2、S3。
接着,利用丝网印刷,在要成为绝缘体层16n的陶瓷生片上涂布以Cu等为主要成分的导电性糊料,以形成电容器导体层22c。接着,利用丝网印刷,在电容器导体层22c上涂布第二电介质材料的糊料,以形成要成为绝缘体层18h的陶瓷生片层。并且,利用丝网印刷,在要成为绝缘体层16n的陶瓷生片上涂布第一电介质材料的糊料,以形成要成为绝缘体层16m的陶瓷生片层。
接着,利用丝网印刷,在要成为绝缘体层16m的陶瓷生片层上涂布以Cu等为主要成分的导电性糊料,以形成电容器导体层22b。接着,利用丝网印刷,在电容器导体层22b上涂布第二电介质材料的糊料,以形成要成为绝缘体层18g的陶瓷生片层。
接着,在电容器导体层22b和要成为绝缘体层16m的陶瓷生片层上涂布第一电介质材料的糊料,以形成要成为绝缘体层16l的陶瓷生片层。此时,在要成为绝缘层16l的陶瓷生片层上形成通孔导体b10。具体而言,在形成要成为绝缘体层16l的陶瓷生片层时,先形成通孔。然后,利用丝网印刷,对该通孔填充以Cu等为主要成分的导电性糊料。
接着,利用丝网印刷,在要成为绝缘体层18g的陶瓷生片层上涂布以Cu等为主要成分的导电性糊料,以形成电容器导体层22a。此外,也可以在形成电容器导体层22a时,将导电性糊料填充至要成为绝缘体层16l的陶瓷生片层的通孔中。利用以上的工序,来完成陶瓷生片S4。
接着,在要成为绝缘体层16k的陶瓷生片上形成通孔导体b9。具体而言,对要成为绝缘体层16k的陶瓷生片照射激光束,以形成通孔。然后,对该通孔填充以Cu等为主要成分的导体糊料。
将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陶瓷生片进行层叠,以获得层叠体12a。具体而言,配置要成为绝缘体层16o的陶瓷生片。接着,在要成为绝缘体层16o的陶瓷生片上层叠陶瓷生片S4,并进行预压接。之后,对要成为绝缘体层16k的陶瓷生片、陶瓷生片S3、S2、S1、及要成为绝缘体层16a的陶瓷生片,也按照该顺序进行层叠和预压接。由此,能获得未烧成的层叠体12a。通过静水压冲压等对未烧成的层叠体12a实施正式压接。并且,对未烧成的层叠体12a进行脱粘合剂处理和烧成。
通过以上工序,能获得烧成的层叠体12a。对层叠体12a实施滚光筒加工,并进行倒角。之后,利用例如浸渍法等方法,在层叠体12a的表面上涂布主要成分为铜的电极糊料并进行烧结,从而形成要成为外部电极14的铜电极。
最后,对铜电极的表面实施镀Ni/镀Sn,从而形成外部电极14。经过以上的工序,完成图1所示的电子元器件10a。
此外,在同时制作多个电子元器件10a的情况下,层叠大尺寸的陶瓷生片,以制作母层叠体。然后,将该母层叠体进行切割,从而获得层叠体。
(效果)
根据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电子元器件10a,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能力图实现内置有谐振电路的电子元器件10a的小型化。更详细而言,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元器件中,如图7所示,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的第二电介质部分222形成电容器C11~C14的电容层。由此,易于在电容器C11~C14中获得较大的电容。因此,能容易地将电容器C11~C14小型化,从而能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元器件小型化。
然而,在线圈L11、L12的周围,存在具有较低的相对介电常数的第一电介质部分220。在线圈L11、L12中前进的高频信号的传输速度与相对介电常数成反比。由此,在线圈L11、L12中前进的高频信号的传输速度会变得较大。其结果是,该高频信号的波长会变得较长。
若高频信号的波长变长,则在利用线圈L11、L12和电容器C11~C14构成谐振电路时,需要延长线圈L11、L12的线路长度。其结果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元器件会变得大型化。
因此,在电子元器件10a中,将线圈导体层20a~20c设置于由绝缘体层18(第二电介质层)所形成的区域E1内。即,线圈导体层20a~20c被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的第二电介质层所包围。因此,在线圈导体层20a~20c中前进的高频信号的传输速度会减小。由此,在线圈导体层20a~20c中前进的高频信号的波长会变短。其结果是,在利用线圈L1和电容器C1构成谐振电路时,能缩短线圈L1的线路长度。即,能力图实现电子元器件10a的小型化。
另外,在电子元器件10a中,能将线圈L1自身的谐振频率低频化。更详细而言,线圈导体层20a~20c被第二电介质层所包围。因此,线圈导体层20a~20c之间的寄生电容会增大。线圈L1自身的谐振频率反比于线圈L1的电感值与线圈L1的寄生电容之积的平方根。由此,在电子元器件10a中,若线圈导体层20a~20c之间的寄生电容增大,则线圈L1自身的谐振频率会降低。
另外,在电子元器件10a中,能减小线圈L1与电容器C1、C2之间的寄生电容。更详细而言,如图2所示,线圈L1与电容器C1、C2之间的区域E2的至少一部分包括相对介电常数比第一电介质材料要低的绝缘体层16j、16k(第一电介质材料)。由此,在电子元器件10a中,能减小线圈L1与电容器C1、C2之间的寄生电容。其结果是,能抑制线圈L1的Q值降低,并能提高电子元器件10自身的谐振频率。如上所述,根据电子元器件10,能容易地对电子元器件10的可使用频带进行调整。
另外,在电子元器件10a中,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能抑制制造成本的上涨。更详细而言,在电子元器件10a的制造方法中,对要成为绝缘体层16a、16d、16g、16j、16k、16n、16o的陶瓷生片实施丝网印刷,从而形成要成为绝缘体层16、18的陶瓷生片层、线圈导体层20、以及电容器导体层22。因此,只要准备一种陶瓷生片就够了。其结果是,在电子元器件10a中,与需要准备多种陶瓷生片的电子元器件相比,能抑制制造成本的上涨。
另外,电容器C1、C2的电容层包括由相对介电常数较高的第二电介质材料所形成的绝缘体层18。因此,在电子元器件10a中,易于增大电容器C1、C2的电容。其结果是,由于既能维持电容器C1、C2的电容,又能使电容器C1、C2变小,因此,能力图实现电子元器件10a的小型化。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申请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并不限于所述电子元器件10a,也可以在其要点范围内进行变更。下面,参照附图,对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0b进行说明。图5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0b的剖视结构图。
如图5所示,电子元器件10b与电子元器件10a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子元器件10b设置有接地导体层24。接地导体层24是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线圈L1与电容器C1、C2之间的导体层,并与外部电极14c、14d相连接。由此,能提高线圈L1与电容器C1、C2之间的隔离性。此外,也可以设置与外部电极14c、14d相连接的布线或通孔导体来代替接地导体层24。
接着,参照附图,对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0c进行说明。图6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0c的剖视结构图。
电子元器件10c与电子元器件10a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子元器件10c设置有LC滤波器LC2。LC滤波器LC1使2.4GHz频带的高频信号通过。另一方面,LC滤波器LC2具有比LC滤波器LC2要高的谐振频率,使5GHz频带的高频信号通过。然后,利用LC滤波器LC1和LC滤波器LC2构成分配器。
如图6所示,LC滤波器LC2包括线圈L2和电容器C3。线圈L2包括线圈导体层30a、30b和未图示的通孔导体。另外,电容器C3包括电容器导体层32a、32b。而且,线圈L2和电容器C3通过未图示的通孔导体相连接。
这里,如上所述,LC滤波器LC2具有比LC滤波器LC1要高的谐振频率。因此,无需将LC滤波器LC2的线圈L2自身的谐振频率降低至LC滤波器LC1的线圈L2自身的谐振频率左右。因而,将构成线圈L2的线圈导体层30a、30b设置于由相对介电常数比第二电介质材料要低的第一电介质材料所形成的区域E4内。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对于电子元器件是有用的,特别在能力图实现内置有谐振电路的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这一点上较为优异。
标号说明
LC1、LC2    LC滤波器
C1~C3    电容器
L1、L2    线圈
b1~b10    通孔导体
10a~10c    电子元器件
12a~12c    层叠体
14a~14d    外部电极
16a~16o、18a~18h    绝缘体层
20a~20c、30a、30b    线圈导体层
22a~22c、32a、32b    电容器导体层
24    接地导体层
E1~E4    区域

Claims (7)

1.一种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层叠体,该层叠体由第一绝缘体层和第二绝缘体层经层叠而形成,所述第一绝缘体层由第一电介质材料所形成,所述第二绝缘体层由相对介电常数比该第一电介质材料要高的第二电介质材料所形成;以及
第一线圈,该第一线圈内置于所述层叠体中,
所述第一线圈包括线圈导体层,
所述线圈导体层设置于由所述第二绝缘体层所形成的第一区域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形成为与所述线圈导体层相一致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元器件还包括第一电容器,该第一电容器内置于所述层叠体中,
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一电容器构成第一谐振电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之间的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绝缘体层。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容器包括多个电容器导体层,
在由所述电容器导体层所夹住的第三区域中,设置有所述第二绝缘体层。
6.如权利要求3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元器件还包括通孔导体,该通孔导体连接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电容器。
7.如权利要求3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体还包括第二谐振电路,该第二谐振电路包括第二线圈和第二电容器,并具有比所述第一谐振电路要高的谐振频率,
所述第二线圈设置于由所述第一绝缘体层所形成的第四区域内。
CN201080012667.3A 2009-03-18 2010-02-03 电子元器件 Active CN1023491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66542 2009-03-18
JP2009-066542 2009-03-18
PCT/JP2010/051495 WO2010106840A1 (ja) 2009-03-18 2010-02-03 電子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9189A true CN102349189A (zh) 2012-02-08
CN102349189B CN102349189B (zh) 2014-10-29

Family

ID=42739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2667.3A Active CN102349189B (zh) 2009-03-18 2010-02-03 电子元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00236B2 (zh)
JP (1) JP5447503B2 (zh)
CN (1) CN102349189B (zh)
WO (1) WO201010684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73712A (zh) * 2016-10-27 2017-02-01 深圳振华富电子有限公司 叠层片式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5051125A (zh) * 2021-03-09 2022-09-13 Tdk株式会社 层叠型滤波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72124B2 (en) 2019-03-18 2021-04-06 5 By 5, Llc Remote downhole signal decoder and method for signal re-transmiss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7576A (en) * 1990-02-20 1992-10-20 Tdk Corporation Composite electric part of stacked multi-layer structure
US5382925A (en) * 1992-03-19 1995-01-17 Tdk Corporation Hybrid coupler
US6008151A (en) * 1997-06-03 1999-12-28 Tdk Corporation Non-magnetic ceramics and ceramic multilayer parts
CN1429418A (zh) * 2000-03-15 2003-07-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迭层电子器件、迭层共用器及通信设备
US20040070468A1 (en) * 2002-08-21 2004-04-15 Toru Harada Noise fil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63321A (ja) * 1992-11-26 1994-06-10 Tdk Corp 高周波lc複合部品
EP0872953A4 (en) 1996-09-26 2006-06-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BRANCH FILTER AND DOUBLE-USED DEVICE, AND MULTI-FREQUENCY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THE BRANCH FILTER
JPH1131905A (ja) * 1997-07-14 1999-0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分波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共用器および2周波帯域用移動体通信機器
JPH11330888A (ja) * 1998-05-15 1999-11-30 Tdk Corp 積層型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US7418251B2 (en) * 2004-12-23 2008-08-26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Compact radio frequency harmonic filter using integrated passive device technology
JP4535267B2 (ja) 2005-02-09 2010-09-01 Tdk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US8116862B2 (en) * 2006-06-08 2012-02-14 Greatbatch Ltd. Tank filters placed in series with the lead wires or circuits of active medical devices to enhance MRI compatibilit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7576A (en) * 1990-02-20 1992-10-20 Tdk Corporation Composite electric part of stacked multi-layer structure
US5382925A (en) * 1992-03-19 1995-01-17 Tdk Corporation Hybrid coupler
US6008151A (en) * 1997-06-03 1999-12-28 Tdk Corporation Non-magnetic ceramics and ceramic multilayer parts
CN1429418A (zh) * 2000-03-15 2003-07-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迭层电子器件、迭层共用器及通信设备
US20040070468A1 (en) * 2002-08-21 2004-04-15 Toru Harada Noise filte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73712A (zh) * 2016-10-27 2017-02-01 深圳振华富电子有限公司 叠层片式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5051125A (zh) * 2021-03-09 2022-09-13 Tdk株式会社 层叠型滤波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0106840A1 (ja) 2012-09-20
WO2010106840A1 (ja) 2010-09-23
US8400236B2 (en) 2013-03-19
CN102349189B (zh) 2014-10-29
US20120001703A1 (en) 2012-01-05
JP5447503B2 (ja) 201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95972C (zh) 带通滤波器及使用其的无线通信设备
US8531253B2 (en) Serial L-C resonator with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ultra-wide bandpass filter using the same
CN102738541B (zh) 层叠型带通滤波器
CN105122645A (zh) 高频模块
EP2034551B1 (en) Bandpass filter, high-frequency module using the sam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them
KR20060113539A (ko) 대역통과 필터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무선통신기기
CN205680518U (zh) 电感器以及频带去除滤波器
KR20060111850A (ko) 밴드패스 필터, 고주파 모듈 및 무선통신기기
CN105161805A (zh) 一种基于堆叠式介质集成波导的小型化差分带通滤波器
CN108711664A (zh) 宽带带阻谐振滤波器
CN204244192U (zh) Lc滤波器电路及高频模块
CN102349189B (zh) 电子元器件
CN109950230A (zh) 一种基于同轴硅通孔的可配置三维微波滤波器
CN103138705A (zh) 一种带通滤波器
EP1806841A2 (en) Resonant circuit, filter circuit, and multilayered substrate
CN109150130A (zh) 一种电感耦合型带通滤波器
CN114094292A (zh) 高抑制lc带通滤波器
JP2009159007A (ja) フィルタ装置
CN103872410B (zh) 带通滤波器
JP3580707B2 (ja) ローパスフィルタおよび回路基板
CN100487975C (zh) 介电体滤波器
CN217406506U (zh) 叠层双通带滤波器
KR101482954B1 (ko) 엘씨 다이플렉서 및 이를 포함한 무선 공유 장치
TWM445817U (zh) 雙頻高通濾波器
JP2006238195A (ja) 積層型誘電体フィル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