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7642B - 无线馈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馈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7642B
CN102347642B CN201110216863.9A CN201110216863A CN102347642B CN 102347642 B CN102347642 B CN 102347642B CN 201110216863 A CN201110216863 A CN 201110216863A CN 102347642 B CN102347642 B CN 1023476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power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correction
feeding system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168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7642A (zh
Inventor
込山伸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47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76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76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76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无线馈电系统,其包括:馈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用于接收从馈电装置发送的电力;其中,馈电装置包括用于产生要馈给的电力的电力产生部,和被馈给有由电力产生部产生的电力的共振部件;受电装置包括用于接收从馈电装置发送的电力的受电部件,并将根据所接收的电力的电力供给至负载,并且,至馈电装置中的共振部件的电力传播路径与受电装置中的接收电力传播路径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频率特性校正电路,频率特性校正电路通过扩展频率特性实现更宽的频带,同时将Q值维持为该电力的高共振锐度。

Description

无线馈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以非接触(无线)方式供给和接收电力的非接触式馈电系统的无线馈电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以无线(无线电)形式供给电力的系统,已知电磁感应系统。
另外,使用利用电磁共振现象的系统(被称为磁场共振系统)的无线馈电和充电系统近来已引起关注。
在现在已广泛应用的电磁感应系统的非接触式馈电系统的情况下,需要在馈电源与馈电目的地(受电侧)之间共享磁通,为了有效地传输电力,需要彼此非常接近地布置馈电源与馈电目的地,并且耦合轴对齐也很重要。
另一方面,利用电磁共振现象的非接触式馈电系统具有如下优点:由于电磁共振现象的原理,该系统能够以比电磁感应系统更长的距离进行电力传输,并且即使当轴对齐略差时传输效率也不会降低很多。
顺便提及,除磁场共振系统外,还存在利用电磁共振现象的电场共振系统。
例如,日本特开2001-185939号公报(下文中称为专利文献1)公开了采用磁场共振系统的无线馈电系统。
根据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通过电磁感应将电力从连接至馈电电路的馈电线圈发送至共振线圈,并且通过连接至共振线圈的电容和电阻进行频率调节。
近来出现了关于如下无线电电力传输技术的报告:该技术使用利用磁场的共振现象的磁场共振系统,实现以2m的距离传输60W的电力。
另外,出现了关于高效“无线馈电系统”开发的报告,该系统使用磁场共振系统传输60W的电力并且在50cm距离处驱动电子装置。
该无线电电力传输技术能够以几米的距离进行几十瓦的无线电电力传输,因此期待将其应用于办公室和家庭中使用的新概念产品。
发明内容
然而,磁场共振型无线馈电系统通过由接收侧的耦合线圈获得从构成共振器的发送线圈(共振线圈)生成的磁通而高效地传输电力,并且能够将电力传输与发送线圈和受电线圈的直径的约1/2相对应的距离。
与电磁感应系统的传输距离(发送线圈和受电线圈的直径的1/10到1/7)相比,这是较大的值。
通过利用“极锐共振现象(verysharpresonancephenomenon)”来实现如此长距离的传输。为了延长传输距离,通过增加“共振锐度(Q值)”能够改进共振器特性。
频域中观察到的高Q值意味着急剧变化的频率特性,并且与带宽处于权衡(tradeoff)关系。
如此获得高Q值引起由频率偏移等导致的能量传递效率的急剧下降和较窄带作为其副作用。此外,特别地,如此获得高Q值还导致以下缺点。
当载波频率偏移时,传输效率显著降低。
当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或温度的变化导致共振器的共振频率偏移时,传输效率显著降低。
不能以共振点以外的频率传输电力。因此,当要以预先设置的共振频率以外的频率传输电力时,需要改变共振频率。相应地,必须改变某些常数设置。于是,机构复杂性增加,并且电特性劣化(诸如,共振器的Q值降低)。
通过对用于电力传输的载波应用调制可以叠加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在具有高度抗扰性的相位调制和频率调制中,数据传输率与所占用的带宽相互成比例关系。因此,当传输带宽窄时,难以进行高速数据传输。
期望提供如下无线馈电系统:该无线馈电系统能够通过扩展频率特性实现更宽的频带,同时维持高共振锐度(Q值)。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观点,提供了一种无线馈电系统,其包括:馈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用于接收从馈电装置发送的电力;其中,馈电装置包括电力产生部,用于产生要馈给的电力,以及共振部件,其被馈送有电力产生部产生的电力,受电装置包括接收从馈电装置发送的电力的受电部件,并将根据接收的电力的电力供给至负载,并且到馈电装置中的共振部件的电力传播路径与受电装置中的接收电力传播路径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频率特性校正电路,该频率特性校正电路通过扩展频率特性实现更宽的频带,同时维持高Q值(共振锐度)。
根据本公开,能够通过扩展频率特性实现更宽的频带,同时维持高共振锐度(Q值)。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送电侧线圈与受电侧线圈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3A、3B、3C和3D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频率特性校正电路的耦合电路部的结构的具体示例的第一图;
图4A、4B和4C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频率特性校正电路的耦合电路部的结构的具体示例的第二图;
图5A和5B是示出在插入了适当设计的频率特性校正电路的情况和没有校正电路的情况下的传输特性(仿真值)示例的图;
图6是示出连接有根据本实施例的匹配电路的受电线圈的阻抗特性的史密斯圆图;
图7是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的没有匹配电路的受电线圈的阻抗特性的史密斯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损耗特性的特性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距离、传输损耗和频率之间彼此关联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图;
图11是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的共振型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损耗特性的特性图;
图12是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的共振型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距离、传输损耗和频率之间彼此关联的关系的图;
图13是示意性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的共振型无线馈电系统的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图;
图14是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的电磁感应型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损耗特性的特性图;
图15是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的电磁感应型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距离、传输损耗和频率之间彼此关联的关系的图;
图16是示意性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的电磁感应型无线馈电系统的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配置的示例的框图;以及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应用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馈电系统,包括:馈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用于接收从所述馈电装置发送的电力;其中,所述馈电装置包括:电力产生部,用于产生要馈给的电力,以及共振部件,其被馈给有由所述电力产生部产生的电力,所述受电装置包括用于接收从所述馈电装置发送的电力的受电部件,并将根据所接收的电力的电力供给至负载,以及至所述馈电装置中的所述共振部件的电力传播路径与所述受电装置中的接收电力传播路径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频率特性校正电路,所述频率特性校正电路通过扩展频率特性实现更宽的频带,同时将Q值维持为电力的高共振锐度。
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
顺便提及,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描述:
1.第一实施例(无线馈电系统的配置的第一示例)
2.第二实施例(无线馈电系统的配置的第二示例)
3.第三实施例(无线馈电系统的应用)
<1.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送电侧线圈与受电侧线圈之间的关系的图。
本无线馈电系统10形成为电力传输系统。
本无线馈电系统10具有馈电装置20和受电装置30。
馈电装置20包括送电线圈部21、频率特性校正电路22、匹配电路23和高频电力产生部(高频电源:振荡器)24。
送电线圈部21具有作为馈电部件的馈电线圈211以及作为共振部件的共振线圈212。
共振线圈也被称为共鸣线圈。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将共鸣线圈称为共振线圈。
馈电线圈211由被馈给有交流电流(AC)的环形线圈构成。
共振线圈212由通过电磁感应耦合至馈电线圈211的空心线圈构成。共振线圈212以无线的方式有效地发送由馈电线圈211馈给的AC电力。
顺便提及,在馈电侧,馈电线圈211和共振线圈212通过电磁感应彼此强耦合。
频率特性校正电路22通过扩展频率特性实现更宽的频带,同时维持通过匹配电路23供给的、要传输的电力的高Q值。频率特性校正电路22被耦合至送电线圈部21的馈电线圈211。
通过将适当设计的共振电路插入至共振器的输入路径,来进行频率特性校正电路22中的频率特性校正。
图3A至3D和图4A至4C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频率特性校正电路的耦合电路部的结构的具体示例的图。
频率特性校正电路22基本上包括用于频率特性校正的LC共振电路221和用于馈电(传输)的LC共振器222。
图3A示出新增的共振电路221感应耦合至共振器的示例。
图3B示出通过共有电感实现耦合的示例。
图3C示出通过共有电容实现耦合的示例。
图3D示出实现电容耦合的示例。
图4A至4C还示出当两个共振器彼此感应耦合时频率特性校正电路22的输入部的电路的变形。
图4A示出直接连接(完全抽头,fulltap)的示例。
图4B示出通过线圈抽头并且进行阻抗转换的示例。
图4C示出通过电容抽头并且进行阻抗转换的示例。
顺便提及,图3A至3D和图4A至4C的电路图中的电感L和电容C可以利用集总常数构成,或者可以使用印刷电路板等利用分布常数构成。
另外,可以从用于传输的共振器222抽头,使得用于传输的共振器222也用作频率特性校正电路。例如,存在由用于传输的共振器222构成图3B中的虚线部分的方式。
另外,尽管图3A至3D和图4A至4C仅示出具有一个用于频率特性校正的共振电路221的示例,但是可以插入多个共振电路以增加级数(未示出)。通过增加到多级可产生更精确的频率特性。
图5A和图5B是示出在插入了适当设计的频率特性校正电路的情况和没有校正电路的情况下的传输特性(仿真值)示例的图。
图5A示出在不插入频率特性校正电路的情况下的传输特性。图5B示出这插入了频率特性校正电路的情况下的传输特性。
从图5A和图5B理解到,通过插入频率特性校正电路22可以加宽传输带宽。
匹配电路23在送电线圈部21的馈电线圈的馈电点进行阻抗调节(匹配)。
高频电力产生部24产生用于无线电力传输的高频电力(AC电力)。
由高频电力产生部24产生的高频电力被馈给(施加)至送电线圈部21的馈电线圈211。
受电装置30包括受电线圈部31、匹配电路32、整流电路(检测电路)33和作为所接收的电力的供给目的地的负载34(诸如电池、LED等)。
受电线圈部31包括受电线圈311。
受电线圈311接收从馈电装置20发送的AC电力,同时与馈电装置20侧的共振线圈212具有耦合关系。
匹配电路32具有根据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提供的控制信号在受电线圈311的负载终端进行阻抗匹配的功能。
整流电路33将所接收的交流电力整流为直流(DC)电力,在稳压电路(图中未示出)中,将所供给的DC电力转换为符合作为供给目的地的电子装置的规格的DC电压,并且将稳定的DC电压供给至诸如电池、LED等的负载34。
以下将参照图2描述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结构的示例。
本无线馈电系统10只具有一个共振线圈,即送电侧的共振线圈212。
送电侧的馈电线圈211和共振线圈212通过电磁感应彼此耦合。
此外,共振线圈212和受电侧的受电线圈311彼此耦合,以便向负载34供给电力。
送电侧的馈电线圈211和共振线圈212彼此集成为送电(馈电)装置,由此可在受电侧采用仅包括受电线圈311和匹配电路32的结构。因此,可小型化并简化受电装置30。
接下来,将描述本无线馈电系统10的整体操作的概要。
对于高频电力产生部24中产生的AC电力,匹配电路23在送电线圈部21的馈电线圈的馈电点进行阻抗调节(匹配)。
频率特性校正电路22实现频率特性的更宽频带,同时维持高Q值。频率特性校正电路22被耦合至送电线圈部21的馈电线圈211。
将频率特性被如此扩展为更宽频带的电力馈给至馈电线圈211,并通过由电磁感应导致的耦合经由馈电线圈211将该电力发送至用于传输的共振线圈212。
以共振线圈212确定的频率,经由连接至匹配电路32的受电线圈311,将被供给至用于传输的共振线圈212的电力供给至整流电路33。
整流电路33将AC电力转换为DC电力,之后在稳压电路(图中未示出)中,将DC电力转换为符合作为供给目的地的电子装置的规格的DC电压,并将稳定的DC电压供给至诸如电池、LED等的负载34。
顺便提及,由送电侧的共振线圈212确定的频率可以根据正使用的系统而改变。然而,本系统10中的受电线圈311不共振。
因此,根据送电侧的共振线圈212与受电线圈311之间的距离改变耦合强度的耦合强度调节以及匹配电路32中的阻抗匹配,使得受电侧甚至能够与具有不同共振频率的送电线圈组合使用。
即,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中,由用于传输的共振线圈212决定频率。
通过根据送电侧的共振线圈212与受电线圈311之间的距离D改变耦合强度的耦合强度调节以及受电侧的匹配电路32中的阻抗调节,可以调节传输特性。
以下,为了参照,将考虑受电线圈的阻抗特性。
图6是示出连接有根据本实施例的匹配电路的受电线圈的阻抗特性的史密斯圆图。
图7是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的没有匹配电路的受电线圈的阻抗特性的史密斯圆图。
由于受电线圈311的匝数小且结构小,因此受电线圈311的电感值和电容值小,并因而具有低阻抗。
因此,当如在比较示例中那样不设置匹配电路时,阻抗与受电侧的负载34不匹配,并且增加了传输损耗。如图7所示,没有匹配电路的结构实际上不能有效地使用。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通过如本实施例中那样在受电线圈311和负载34之间增加匹配电路32,实现了对负载的阻抗匹配,并且提高了传输效率。
接下来,将考虑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损耗特性。
以下将示出磁场共振型无线馈电系统和电磁感应型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损耗特性作为比较示例。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损耗特性的特性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距离、传输损耗和频率之间彼此关联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图。
在图10中,示出了共振线圈212和受电环形线圈311a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该示例中,共振线圈212的匝数为14,并且共振线圈212形成为一个边长为170mm的矩形形状。
受电环形线圈311a的匝数为1,并且受电环形线圈311a形成为一个边长为90mm的矩形形状。
共振线圈212和受电环形线圈311a的线缆直径均为1mm。
共振线圈212和受电环形线圈311a之间的距离为传输距离D。
在图8中,横坐标轴表示频率,并且纵坐标轴表示传输损耗。
在图8中,K表示的曲线代表传输距离D为10mm时的传输损耗特性,并且L表示的曲线代表传输距离D为30mm时的传输损耗特性。
在图8中,M表示的曲线代表传输距离D为50mm时的传输损耗特性,并且N表示的曲线代表传输距离D为100mm时的传输损耗特性。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中,当传输距离D为10mm时,传输损耗为-0.22[dB],并且共振频率为13.0[MHz]。
当传输距离D为30mm时,传输损耗为-0.26[dB],并且共振频率为12.9[MHz]。
当传输距离D为50mm时,传输损耗为-0.64[dB],并且共振频率为12.8[MHz]。
当传输距离D为100mm时,传输损耗为-4.13[dB],并且共振频率为12.8[MHz]。
这样,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中,即使当传输距离D减小时,共振线圈212的频率特性也不改变,并且因而不会发生传输特性的劣化。
图11是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的共振型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损耗特性的特性图。
图12是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的共振型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距离、传输损耗和频率之间彼此关联的关系的图。
图13是示意性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的共振型无线馈电系统的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图。
在图13中,示出了送电侧共振线圈212和受电侧共振线圈313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该示例中,送电侧共振线圈212的匝数和受电侧共振线圈313的匝数均为14,并且送电侧共振线圈212和受电侧共振线圈313形成为一个边长为170mm的矩形形状。
送电侧共振线圈212和受电侧共振线圈313的线缆直径均为1mm。
送电侧共振线圈212和受电侧共振线圈313之间的距离为传输距离D。
在图11中,横坐标轴表示频率,并且纵坐标轴表示传输损耗。
在图11中,M表示的曲线代表传输距离D为50mm时的传输损耗特性,并且N表示的曲线代表传输距离D为100mm时的传输损耗特性。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共振型无线馈电系统中,当传输距离D为100mm时,传输损耗为-0.21[dB],并且共振频率为13.4[MHz]。
当传输距离D为50mm时,传输损耗为-6.45[dB],并且共振频率为13.4[MHz]。
因此,在共振型无线馈电系统中,当传输距离D减小时,频率特性改变,并且传输特性在可用频带中反而劣化。
图14是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的电磁感应型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损耗特性的特性图。
图15是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的电磁感应型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距离、传输损耗和频率之间彼此关联的关系的图。
图16是示意性示出作为比较示例的电磁感应型无线馈电系统的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图。
在图16中,示出了送电侧馈电线圈(送电线圈)211b和受电侧馈电线圈(受电线圈)311b之间的对应关系。
送电侧馈电线圈211b和受电侧馈电线圈311b之间的距离为传输距离D。
在图14中,横坐标轴表示频率,并且纵坐标轴表示传输损耗。
在图14中,J表示的曲线代表传输距离D为5mm时的传输损耗特性,K表示的曲线代表传输距离D为10mm时的传输损耗特性,并且L表示的曲线代表传输距离D为50mm时的传输损耗特性。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电磁感应型无线馈电系统中,当传输距离D为5mm时,传输损耗为-0.99[dB],并且共振频率为0.7[MHz]。
当传输距离D为10mm时,传输损耗为-4.22[dB],并且共振频率为0.7[MHz]。
当传输距离D为50mm时,传输损耗为-10.40[dB],并且共振频率为0.3[MHz]。
因此,在电磁感应型无线馈电系统中,当传输距离D增加时,频率特性劣化。
即,电磁感应型无线馈电系统的传输距离为几毫米。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具有比电磁感应型系统更长的传输距离。因此,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提供安装的自由度,且适于对小装置进行馈电和充电。
另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免受如共振型系统情况下的、传输距离减小时频率特性改变且传输特性反而劣化的问题。
即,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中,即使当传输距离减小时,共振线圈的频率特性也不会改变,并且因此传输特性不会劣化。
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具有频率特性校正电路22,频率特性校正电路22通过扩展频率特性实现更宽的频带,同时维持通过匹配电路23供给的、要传输的电力的高Q值,并且频率特性校正电路22被耦合至送电线圈部21的馈电线圈211。
因此,本实施例可以提供以下效果。
能够实现更宽的频带,同时维持实现共振器耦合型的长传输距离所必需的共振器的高性能(Q值)。
即使当载波频率偏移时,传输效率也不会降低。因此,低的频率准确性足以满足馈电装置(发送器)内的振荡器的需要。另外,消除了对于由于温度变化或电源变化而导致的振荡频率变化的敏感性。
共振器的共振频率根据周围环境和连接的电路的参数变化而改变。然而,由于宽的频带获得了对这些参数变化具有抗性的鲁棒系统。
在电力传输中,处理不兼容于通信的高电力。在传输电力时,附近的通信终端和接收器不会被干扰。如果干涉可能引起干扰,则诸如迅速改变到不同频率的措施成为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本实施例具有宽频带传输特性,因此即使在要改变载波频率时,也无需改变包括共振器的发送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应对干涉,同时维持高度的特性。
此外,在共振器耦合型电力传输中,通过调制载波可叠加数据。然而,为了以高速率发送数据而不损害抗噪性,需要相当宽的频带。本实施例属于共振器耦合型,但具有宽的频带,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高速数据叠加。
在执行数据通信的情况下,可通过调制用于电力传输的载波来执行通信。然而,由于在必要的和充足的电力传输中存在差异,同时执行通信和电力传输具有不便之处。因此,当存在期望以不同频率执行通信和电力传输的情况时,除非提供单独的天线,否则窄频带的现有系统不能以不同频率执行通信和电力传输。另一方面,当使用本公开的实施例时,可实现发送部的更宽的频带,并且因而能够以不同于电力传输频率的频率同时执行通信。
另外,频率特性校正电路可以利用集总常数或者分布常数之一构成。
频率特性校正电路易于进行各种修改,并且可以根据条件使用适当的电路。顺便提及,频率特性校正电路可以仅布置在接收装置(未示出)侧,或可以布置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未示出)二者中。
增加共振器级数使得能够实现更宽的频带并抑制乱真发射。
<2.第二实施例>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根据本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A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10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线馈电系统10A中的频率特性校正电路22的一个终端部分通过抽头连接至共振线圈212,而不使用馈电线圈211。
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在其它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类似。
本第二实施例可以提供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效果类似的效果。
<3.第三实施例>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的应用示例的图。
在本应用示例中,例如,馈电装置(送电装置)20B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装置,该装置可安装在桌子等上。
在图18中,示出诸如便携式终端等的小装置30B和照明对象30C作为受电装置。
小装置30B和照明对象30C包括受电环形线圈311。
电力从包括在馈电装置20B中的共振线圈212发送至放置于馈电装置20B的主表面25上或靠近馈电装置20B的主表面25几十毫米距离处的小装置30B和照明对象30C。该电力可以用于对小装置30B充电以及对照明对象30C馈电等。
无线馈电系统10提供如同共振型一样的对准自由度,并可以同时且彼此并行地向多个装置馈电。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可以提供以下效果。
即,根据本实施例,单个共振线圈即满足需求。因此,受电装置可以仅由受电侧的简单环形线圈和匹配电路构成,使得可以在受电侧实现小型化。
由于即使在短距离时共振频率也不改变,因此可以在没有频率调节电路等的情况下有效地执行电力馈给,使得结构简化。
不要求如电磁感应中那样的精确对准,使得为用户提供了高度可用性。
通过调节距离及受电侧的匹配电路,甚至可以组合使用具有不同共振频率的送电线圈。
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馈电系统具有频率特性校正电路,该频率特性校正电路通过扩展频率特性实现更宽的频带,同时维持通过匹配电路供给的、要传输的电力的高Q值,并且频率特性校正电路被耦合至送电线圈部的馈电线圈。
因此,本实施例可以提供以下效果。
能够实现更宽的频带,同时维持实现共振器耦合型的长传输距离所必需的共振器的高性能(Q值)。
即使当载波的频率偏移时,传输效率也不会降低。因此,低的频率准确性即可满足馈电装置(发送器)内的振荡器的需要。另外,消除了对于由于温度变化或电源变化而导致的振荡频率变化的敏感性。
本公开包含与2010年7月30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2010-172003中公开的主题有关的主题,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于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依据设计要求和迄今为止的其它因素,可以发生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只要它们在所附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即可。

Claims (6)

1.一种无线馈电系统,包括:
馈电装置;以及
受电装置,用于接收从所述馈电装置发送的电力;
其中,所述馈电装置包括:
电力产生部,用于产生要馈给的电力,以及
共振部件,其被馈给有由所述电力产生部产生的电力,
所述受电装置包括与所述共振部件耦合的并且用于接收从所述馈电装置发送的电力的非共振受电部件,并将取决于所接收的电力的电力供给至负载,并且所述受电装置还包括匹配部,所述匹配部具有在所述受电部件所供给的电力到所述受电部件的负载的连接的一部分上进行阻抗匹配的功能,以及
至所述馈电装置中的所述共振部件的电力传播路径具有频率特性校正电路,所述频率特性校正电路通过扩展频率特性实现更宽的频带,同时维持电力的高共振锐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
其中,所述频率特性校正电路包括用于频率特性校正的共振电路和用于馈电的共振电路,所述用于馈电的共振电路被耦合至所述用于频率特性校正的共振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
其中,所述频率特性校正电路通过扩展由所述电力产生部产生的电力的频率特性实现更宽的频带,
所述馈电装置还包括馈电部件,其被馈给有被所述频率特性校正电路扩展频率特性以实现更宽的频带的电力,以及
所述共振部件通过电磁感应耦合至所述馈电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
其中,所述频率特性校正电路通过扩展由所述电力产生部产生的电力的频率特性实现更宽的频带,以及
所述共振部件通过抽头连接至所述频率特性校正电路的一个终端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
其中,所述馈电装置包括匹配部,所述匹配部具有在由所述电力产生部产生的电力的馈给点进行阻抗匹配的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馈电系统,
其中,由所述共振部件确定频率,以及
能够通过耦合强度以及受电侧的所述匹配部中的阻抗调节来调节传输特性,所述耦合强度根据发送侧的所述共振部件与所述受电部件之间的距离而改变。
CN201110216863.9A 2010-07-30 2011-07-22 无线馈电系统 Active CN1023476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2003 2010-07-30
JP2010172003A JP5640530B2 (ja) 2010-07-30 2010-07-30 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7642A CN102347642A (zh) 2012-02-08
CN102347642B true CN102347642B (zh) 2015-11-25

Family

ID=45034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16863.9A Active CN102347642B (zh) 2010-07-30 2011-07-22 无线馈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24481B2 (zh)
EP (1) EP2413451B1 (zh)
JP (1) JP5640530B2 (zh)
CN (1) CN102347642B (zh)
TW (1) TW20120824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55835A (ja) * 2011-09-06 2013-03-21 Sony Corp 給電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TWI587597B (zh) 2012-02-17 2017-06-11 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電力傳輸器,無線電力接收器,以及無線電力傳輸系統的電力傳輸方法
US9406435B2 (en) * 2012-06-12 2016-08-02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Misalignment insensi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JP5643270B2 (ja) 2012-09-13 2014-12-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WO2014041655A1 (ja) 2012-09-13 2014-03-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それに用いられる送電装置および車両
TWI473382B (zh) * 2012-09-28 2015-02-11 Au Optronics Corp 無線電力傳輸裝置
EP2903132B1 (en) 2012-09-28 2017-05-31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Capacitive-coupling-system non-contacting power-feed apparatus
JP2014075885A (ja) * 2012-10-03 2014-04-24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送電機器、受電機器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WO2014181462A1 (ja) 2013-05-10 2014-11-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充電池、充電システム、及び電子機器
US9893058B2 (en) * 2015-09-17 2018-02-13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reduced on-state resistance and structure
JP6510455B2 (ja) 2016-03-30 2019-05-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US10951065B2 (en) * 2016-07-29 2021-03-16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Power feed system
JP7043007B2 (ja) * 2018-10-11 2022-03-2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無線給電システム
US20220178530A1 (en) * 2019-03-28 2022-06-09 Aoi Japan Co., Ltd. Wireless power feeding system having battery mounted device engaged with power receiving device with light unit mounted device
EP4007119A4 (en) * 2019-07-25 2022-09-14 Denso Corporation DEVICE FOR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3608A (zh) * 1997-01-03 2000-02-02 滑动环及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非接触传输电信号和/或能量的装置
CN101771297A (zh) * 2008-12-26 2010-07-07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非接触电功率传输系统及该系统中的负载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7112A (en) * 1993-04-14 1994-02-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High speed read/write AVI system
JP2001185939A (ja) 1999-12-24 2001-07-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アンテナコイル及び電磁誘導型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システム
JP3488166B2 (ja) * 2000-02-24 2004-01-1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非接触icカードシステムとそのリーダライタおよび非接触icカード
JP2001339327A (ja) * 2000-05-29 2001-12-07 Sony Corp 情報授受装置および情報授受方法および情報担持装置および情報担持方法
CN101842962B (zh) 2007-08-09 2014-10-0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增加谐振器的q因数
US20090210035A1 (en) * 2008-02-20 2009-08-20 Daniel Gelbart System for powering medical implants
US8855554B2 (en) * 2008-03-05 2014-10-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ckaging and details of a wireless power device
JP4561886B2 (ja) * 2008-06-27 2010-10-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力伝送装置、給電装置及び受電装置
US8278784B2 (en) * 2008-07-28 2012-10-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for electronic devices
JP5241381B2 (ja) * 2008-08-25 2013-07-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受信装置
US8421274B2 (en) * 2008-09-12 2013-04-16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Of The Commonwealth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system
US8137308B2 (en) 2008-09-16 2012-03-20 Biosense Webster, Inc. Catheter with adjustable deflection sensitivity
US8532724B2 (en) * 2008-09-17 2013-09-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tter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JP4743244B2 (ja) * 2008-09-18 2011-08-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接触受電装置
US8587155B2 (en) * 2008-09-27 2013-11-19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using repeater resonators
JP5365306B2 (ja) * 2009-03-31 2013-12-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2011205757A (ja) * 2010-03-25 2011-10-13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電磁界共鳴電力伝送装置
JP2010172003A (ja) 2010-04-13 2010-08-05 Toshiba Corp 復号再生方法及び復号再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3608A (zh) * 1997-01-03 2000-02-02 滑动环及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非接触传输电信号和/或能量的装置
CN101771297A (zh) * 2008-12-26 2010-07-07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非接触电功率传输系统及该系统中的负载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40530B2 (ja) 2014-12-17
US9024481B2 (en) 2015-05-05
TW201208243A (en) 2012-02-16
US20120025626A1 (en) 2012-02-02
EP2413451B1 (en) 2021-02-17
CN102347642A (zh) 2012-02-08
EP2413451A2 (en) 2012-02-01
JP2012034494A (ja) 2012-02-16
EP2413451A3 (en) 2016-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7642B (zh) 无线馈电系统
CN101667754B (zh) 电磁共振型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
CN102136764B (zh) 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和无线供电系统
EP2630718B1 (en)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Lee et al. Diversity analysis of multiple transmitters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KR101988009B1 (ko) 공진 주파수를 조정해서 커플링 효율을 높이는 무전전력 전송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1813264B1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에서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KR102227504B1 (ko) 복수의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에 대해 안정적으로 전력을 송신하는 무선 전력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US10088508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resonant frequency used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KR101953913B1 (ko) 전송 코일 배열을 이용한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CN102122847A (zh) 无线供电系统
KR20130013396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에서 공진 주파수 트래킹 방법 및 장치
KR20140008020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무선 전력 릴레이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KR20120127233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및 충전 시스템, 무선전력 전송 및 충전 시스템의 공진 주파수 제어 방법
US20130307344A1 (en) Resonance coupling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
CN103038979B (zh) Icpt系统、部件和设计方法
US8760009B2 (en) Wireless power source
CN110445259A (zh) 一种基于多发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效率提升方法
KR20130033837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기기 및 그 방법
CN209375254U (zh) 一种应用于高压在线监测设备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KR102193642B1 (ko) 공명 전력 신호 및 유도 전력 신호를 전송할 수 있는 하이브리드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하이브리드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US9729203B2 (en) Resonator having increased isolation
KR102150521B1 (ko) 유도 전력 신호 및 공명 전력 신호를 송수신할 수 있는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KR20130117405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KR101745043B1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기기 및 그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