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6410A -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6410A
CN102346410A CN2011102208886A CN201110220888A CN102346410A CN 102346410 A CN102346410 A CN 102346410A CN 2011102208886 A CN2011102208886 A CN 2011102208886A CN 201110220888 A CN201110220888 A CN 201110220888A CN 102346410 A CN102346410 A CN 1023464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eveloper
plane
toner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2088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6410B (zh
Inventor
国广久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46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6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64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64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er handling means after the developing zone and before the supply, e.g. developer recovering roll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using magnetic brush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Magnetic Brush Develop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显影装置(2)具有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128),其将显影辊(114)表面的残留显影剂从显影辊(114)向传送部件(112)方向传送,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128)具有:第1斜面(128b),将残留显影剂引导到传送路径(P)内的第1侧壁(117)和传送部件(112)的旋转轴之间;第2斜面(128c),具有比第1斜面(128b)的倾角小的倾角,将残留显影剂引导到传送路径(P),第2斜面(128c)被设置成,使残留显影剂的引导方向的前端部到达侧壁(111a)和传送部件(112)的旋转轴之间,且面积随着朝向上述前端部而逐渐变小。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将残留显影剂回收到传送路径的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了静电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一般通过带电、曝光、显影、转印、清洁、除电、定影等各工序形成图像。在带电工序中,通过带电装置使旋转驱动的感光体表面均匀带电,在曝光工序中,通过曝光装置向带电的感光体表面照射激光并形成静电潜影。之后,在显影工序中,通过显影装置用显影剂使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影显影,在感光体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在转印工序中,通过转印装置将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之后在定影工序中,通过定影装置使记录材料加热、加压,从而将调色剂固定到记录材料上。并且,在清洁工序中,通过清洁装置去除残留在感光体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回收到预定的回收部中。并且,在除电工序中,通过除电装置从清洁后的感光体表面去除残留电荷,以备下一图像形成。
在上述显影工序中,作为使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影显影的显影剂,一般使用仅由调色剂构成的单成分显影剂或由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双成分显影剂。单成分显影剂不使用载体,因此无需用于均匀混合调色剂和载体的搅拌机构等。因此具有显影装置变得简单的优点。但存在调色剂的带电量难以稳定等缺点。另一方面,双成分显影剂需要用于均匀混合和调色剂和载体的搅拌机构等。因此,具有显影装置变得复杂的缺点。但因调色剂带电量的稳定性较好,所以适用于高速图像形成装置、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在使用该双成分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要求高速化及小型化,需要在狭小的空间内迅速且充分地进行显影剂的带电,显影剂的传送也需要很迅速。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循环方式的显影装置。循环方式的显影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示,具有:作为在显影槽(显影容器、显影剂收容部)内循环传送显影剂的路径的显影剂传送路径;和在显影剂传送路径中搅拌并传送显影剂的显影剂传送部件。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显影剂传送部件是具有进给丝杠状的叶片和网眼状的筛部件的螺杆。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63081号公报(公开日:1998年3月6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4-9978号公报(公开日:1992年1月14日)”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3-168779号公报(公开日:1991年7月22)”
在上述循环方式的显影装置中,当显影槽内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低于预定值时,从调色剂料斗向显影剂传送路径补给调色剂。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循环方式的显影装置中,从调色剂料斗补给到显影剂传送路径的调色剂存在以下情况:在显影剂传送路径中,未与原先存在的显影剂充分混合,而成块地传送并循环。即,调色剂在与载体分离的状态下被传送、循环,结果使未充分带电的调色剂(低带电的调色剂)被提供到显影剂承载部件(显影辊)。
因此,当未充分带电的调色剂被提供到显影剂承载部件时,易产生调色剂从显影剂承载部件飞散的问题,而污染图像形成装置内部或形成的图像。并且,未充分带电的显影剂被提供到显影剂承载部件时,调色剂朝向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影的吸引力下降,也会引起显影的图像中易产生灰雾的问题。
并且,连续打印高浓度原稿时,显影剂承载部件的表面的调色剂的消耗变多,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残留显影剂被回收到显影剂承载部件正下方时,显影剂来不及搅拌,而产生图像飞白。因此如专利文献2、3公开的显影装置所示,存在通过导流板等使从显影剂承载部件回收的残留显影剂不下落到显影剂承载部件正下方、而下落到传送部件的方向的情况,但因沿着导流板的倾斜方向下落,所以与补给调色剂的混合性不佳。并且在专利文献2、3中,未研究残留显影剂的下落位置。因此,在专利文献2、3所公开的显影装置中,显影剂搅拌不足地循环,产生调色剂飞散以及由此造成的图像灰雾等图像不良。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以上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显影装置中,能够促进显影剂的搅拌,将充分带电的调色剂提供到显影辊,从而降低调色剂飞散、图像灰雾问题的产生。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具有:显影剂收容部,收容含有调色剂和载体的显影剂;传送路径,具有靠近设置于该显影剂收容部内的显影辊侧的第1侧壁和远离显影辊侧的第2侧壁;传送部件,设置在该传送路径内,绕旋转轴旋转,搅拌并传送上述显影剂;补给口,设置在上述显影剂收容部的上壁,向上述传送路径补给调色剂;上述显影辊,将由上述传送部件传送的上述显影剂保持在表面的同时旋转,而在与图像承载体相对的显影区域中将上述显影剂提供到该图像承载体;和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与上述显影区域相比配置在上述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下游,将上述显影辊表面的残留显影剂从上述显影辊向传送部件的方向传送,所述显影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具有:第1斜面,将上述残留显影剂引导到上述传送路径内的上述第1侧壁和上述传送部件的旋转轴之间;和第2斜面,具有比上述第1斜面的倾角小的倾角,将上述残留显影剂引导到上述传送路径,上述第2斜面被设置成,使上述残留显影剂的引导方向的前端部到达上述第2侧壁和上述传送部件的旋转轴之间,且面积随着朝向上述前端部而逐渐变小。
根据上述构成,显影辊表面的残留显影剂通过第1斜面及第2斜面引导到传送路径。其中,第1斜面将残留显影剂引导到传送路径内的上述第1侧壁和上述传送部件的旋转轴之间。
第2斜面被设置成面积随着朝向前端部而逐渐变小。因此,在第2斜面中传送的残留显影剂大部分不行进到前端部,而从第2斜面的旁侧部下落。从该旁侧下落的残留显影剂从第2斜面的倾斜方向弯曲,而被引导到传送路径中。
并且,第2斜面具有比上述第1斜面的倾角小的倾角,在残留显影剂的引导方向上逐渐变窄的前端部到达第2侧壁和传送部件的旋转轴之间。因此,在第2斜面中传送的残留显影剂在从第1侧壁到第2侧壁的方向的截面中,跨过传送部件而下落。即,当残留显影剂通过第2斜面下落时,形成跨越传送部件的钩型的帷幕。
由上述第1斜面及第2斜面引导的残留显影剂,可挤压传送路径内的补给调色剂,同时使之混入到显影剂中。因此,可促进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中。由第2斜面引导的残留显影剂如上所述弯曲并被引导到传送路径,因此可提高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的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如上所述,可促进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中,促进显影剂的搅拌,将充分带电的调色剂提供到显影辊。因此,可降低调色剂飞散、图像灰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的显影装置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的调色剂补给装置的概要构成的截面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调色剂补给装置的C-C向视截面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显影装置的A-A截面向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显影装置的B-B截面向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显影装置具有的导流部件附近的截面的放大图。
图8是图1所示的显影装置具有的导流部件附近的透视图。
图9a是表示图1的显影装置的第1传送路径及第2传送路径中的显影剂流的平面图。
图9b是表示回收显影剂的流动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
首先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要构成的截面图。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电子照相方式使用调色剂形成图像。
在以下实施方式中,说明将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适用于彩色串联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情况,该图像形成装置100根据从外部传送的图像数据,对记录纸、记录用薄膜或记录用片材等记录材料,形成多色或单色图像。但本发明的适用对象不限于此,只要是作为显影装置具有下述本发明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就可适用。
图像形成装置100如图2所示具有:曝光单元(曝光装置)1、4个图像形成站(图像形成部)31A~31D、中间转印带单元(转印装置)8、转印辊11、定影单元(定影装置)12、内部送纸盘10、手动送纸盘20、纸张传送路径S、以及排纸盘15。并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上方可具有扫描器等。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的各部件的动作通过由未图示的CPU等构成的主控制部控制。
图像形成装置100处理黑色(K)、青色(C)、品红色(M)及黄色(Y)的各颜色成分的图像数据,形成黑色图像、青色图像、品红色图像、黄色图像,通过重叠各颜色成分的图像,而形成彩色图像。
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如图2所示,为形成各颜色成分的图像,分别各设置四个显影装置2(2A、2B、2C、2D)、感光体(图像承载体)3(3A、3B、3C、3D)、带电器(带电装置)5(5A、5B、5C、5D)、清洁单元4(4A、4B、4C、4D)。换言之,各含有一个显影装置2、感光体3、带电器5、清洁单元4的图像形成站31(31A~31D)按照CMYK的各颜色成分分别设置。通过这四个图像形成站31A~31D形成的4色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7上重叠。
此外,上述A~D的符号中,A表示黑色图像形成用的部件,B表示青色图像形成用的部件,C表示品红色图像形成用的部件,D表示黄色图像形成用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黑色图像形成用的部件、青色图像形成用的部件、品红色图像形成用的部件、黄色图像形成用的部件中,对具有同一功能的部件,对部件标号不加A~D而简化说明。
在图像形成站31中,在可旋转地设置的感光体3的周围,带电器5、显影装置2、清洁单元4沿着感光体3的旋转方向依此顺序配置。
带电器5用于使感光体3的表面均匀带电为预定的电位。作为带电器5,除了图2所示的接触辊型的带电器外,也可使用接触刷型的带电器、或非接触充电型的带电器等。
显影装置2(2A、2B、2C、2D)进行通过调色剂使在感光体3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的显影处理。显影装置2具有:调色剂移送机构102(102A、102B、102C、102D)、调色剂补给装置22(22A、22B、22C、22D)、显影槽(显影剂收容部)111(111A、111B、111C、111D)。
调色剂补给装置22配置在显影槽111的上方,存储有未使用的调色剂(粉粒状的调色剂)。经由调色剂移送机构102将调色剂从调色剂补给装置22提供到显影槽111。
清洁单元4用于去除、回收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后残留在感光体3表面的调色剂。
曝光单元1根据图像数据对通过带电器5带电的感光体3曝光,从而在感光体3的表面形成和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影。曝光单元1如图2所示,是具有激光照射部及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LSU)。但除了激光扫描单元以外,也可将阵列状排列有发光元件的EL(电致发光)、LED写入头作为曝光单元1。曝光单元1根据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数据对带电的感光体3曝光,从而在感光体3的表面形成和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影。
中间转印带单元8配置在感光体3的上方。中间转印带单元8具有:中间转印辊6(6A、6B、6C、6D)、中间转印带7、中间转印带驱动辊71、中间转印带从动辊72、中间转印带张力机构73、以及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
中间转印辊6、中间转印带驱动辊71、中间转印带从动辊72、中间转印带张力机构73架设中间转印带7,向图2的箭头B方向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7。
中间转印辊6可旋转地支撑于中间转印带单元8的中间转印带张力机构73中的中间转印辊安装部。向中间转印辊6施加用于将感光体3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的转印偏压。
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体3接触地设置。在中间转印带7上依次重叠并转印在感光体3上形成的各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从而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图像(多色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7使用厚度例如100μm~150μm左右的薄膜形成为环形。
调色剂图像从感光体3向中间转印带7的转印通过与中间转印带7的内侧接触的中间转印辊6来进行。向中间转印辊6施加转印偏压,以转印调色剂图像。该转印偏压是和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的高电压。
中间转印辊6以直径例如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为基础形成,其表面被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例如EPDM、发泡聚氨酯等)覆盖。通过该导电性弹性材料,中间转印辊6可对中间转印带71均匀施加高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印电极使用辊形状的中间转印辊6,但除此以外也可使用刷等。
如上所述,各感光体3A~3D上的静电潜影通过和各颜色成分对应的调色剂而显影,分别成为调色剂图像,这些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7上重叠并层压。因此,层压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移动到传送来的记录材料和中间转印带7的接触位置(转印部),通过配置在该位置上的转印辊11转印到记录材料上。这种情况下,中间转印带7和转印辊11以预定的夹持压力彼此压接,并且向转印辊11施加用于使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的电压。该电压是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
为了总能获得上述夹持压力,转印辊11或中间转印带驱动辊71的任意一方由金属等硬质材料形成,另一方由弹性辊等软质材料、例如弹性橡胶辊或发泡性树脂辊等形成。
通过中间转印带7和感光体3的接触而附着到中间转印带7的调色剂、及从中间转印带7向记录材料转印调色剂图像时未转印而残留到中间转印带7的调色剂,成为在下一工序中产生调色剂混色的原因。因此,由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去除、回收。
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例如具有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的清洁刮板。中间转印带7中与清洁刮板接触的部分从内侧由中间转印带从动辊72支撑。
内部送纸盘10用于存放图像形成中使用的记录材料(纸张、记录用薄膜、片材)。内部送纸盘10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各图像形成站31A~31D及曝光单元1的下方。并且,手动送纸盘20折叠自如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侧壁上,进行手动送纸。而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上部的排纸盘15用于放置图像形成完毕的记录材料。
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有纸张传送路径S,使内部送纸盘10的记录材料及手动送纸盘20的记录材料经由定影单元12引导到排纸盘15。
进一步,在纸张传送路径S中配置有:拾取辊16(16a、16b)、定位辊14、转印部、定影单元12、传送辊25(25a~25h)等。此外,转印部位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71和转印辊11之间。
传送辊25是用于促进/辅助记录材料的传送的小型辊,沿纸张传送路径S设置多个。拾取辊16a设置在内部送纸盘10的端部,是从内部送纸盘10将记录材料一张张提供到纸张传送路径S的引入辊。拾取辊16b设置在手动送纸盘20附近,是从手动送纸盘20将记录材料一张张提供到传送路径S的引入辊。定位辊14暂时保持在纸张传送路径S中传送的记录材料,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前端和记录材料的前端对齐的时刻,将记录材料传送到转印部。
定影单元12具有加热辊81及加压辊82等,该加热辊81及加压辊82夹着纸张旋转。加热辊81由控制部(未图示)控制,以成为预定的定影温度。该控制部根据来自温度检测器(未图示)的检测信号,控制加热辊81的温度。
加热辊81与加压辊82一起热压记录材料,从而使转印到记录材料的各色调色剂图像熔融、混合、压接,并热定影到记录材料。此外,定影了多色调色剂图像(各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通过多个传送辊25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S的反转排纸路径,在反转的状态(使多色调色剂图像朝向下侧的状态)下排出到排纸盘15上。
接着说明纸张传送路径S的记录材料传送动作。
单面打印时,从内部送纸盘10传送的记录材料由拾取辊16a拾取,由纸张传送路径S中的传送辊25a传送到定位辊14,由定位辊14在记录材料的前端和中间转印带7上层压的调色剂图像的前端匹配的时刻传送到转印部(转印辊11和中间转印带7的接触位置)。在转印部中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该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单元12定影到记录材料上。之后,记录材料经传送辊25b从排纸辊25c排出到排纸盘15上。
并且,从手动送纸盘20传送的记录材料由拾取辊16b拾取,由多个传送辊25(25f、25e、25d)传送到定位辊14。之后的记录材料传送动作,经过和上述从内部送纸盘10提供的记录材料相同的过程,排出到排纸盘15。
而在双面打印时,如上所述结束单面打印并通过了定影单元12的记录材料,其后端被排纸辊25c夹住。接着,记录材料通过排纸辊25c反向旋转而被引导到传送辊25g、25h,再次经过定位辊14,进行背面打印后,排出到排纸盘15。
接着具体说明调色剂补给装置22的构成。
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的调色剂补给装置22的概要构成的截面图,图4是图3的C-C向视截面图。
调色剂补给装置22如图3所示,包括调色剂收容容器121、调色剂搅拌部件125、调色剂排出部件122及调色剂排出口123。调色剂补给装置22配置在显影槽111的上侧,存储未使用调色剂(粉体状调色剂)。调色剂补给装置22内的调色剂通过使调色剂排出部件(排出螺杆)122旋转,而从调色剂排出口123经由调色剂移送机构102提供到显影槽111。
调色剂收容容器121是具有内部空间的大致半圆筒状的容器部件,旋转自如地支撑调色剂搅拌部件125、调色剂排出部件122,并收容调色剂。调色剂排出口123是在调色剂排出部件122的下部、靠向轴方向中央部设置的大致长方形的开口部,配置在面向调色剂移送机构102的位置上。
调色剂搅拌部件125是如下板状部件:以旋转轴125a为中心旋转,从而搅拌调色剂收容容器121内收容的调色剂,同时吸取调色剂收容容器121内的调色剂,而传送到调色剂排出部件122。在该调色剂搅拌部件125的前端具有调色剂吸取部件125b。调色剂吸取部件125b例如由具有可挠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构成,安装在调色剂搅拌部件125的两端。
调色剂排出部件122将调色剂收容容器121内的调色剂从调色剂排出口123提供到显影槽111,因此如图4所示,由包括调色剂传送叶片122a和调色剂排出部件旋转轴122b的螺旋钻构成。调色剂排出部件122由调色剂排出部件驱动马达134驱动而旋转。螺旋钻的方向被设定成从调色剂排出部件122的轴方向两端向调色剂排出口123侧传送调色剂。
在调色剂排出部件122和调色剂搅拌部件125之间,设有调色剂排出部件间隔壁124。这样一来,由调色剂搅拌部件125吸取的调色剂在调色剂排出部件122的周边可保持适量的调色剂。
调色剂搅拌部件125如图3所示,向箭头Z方向旋转,搅拌调色剂,吸取到调色剂排出部件122。此时,调色剂吸取部件125b因其可挠性而沿调色剂收容容器121的内壁滑动变形的同时进行旋转,将调色剂提供到调色剂排出部件122侧。并且,通过调色剂排出部件122旋转,将提供的调色剂引导到调色剂排出口123。
(显影装置)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的显影装置2。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的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2的构成的截面图,图5是图1的A-A截面向视图,图6是图1的B-B截面向视图。
显影装置2如图1所示,在显影槽111内具有和感光体3相对配置的显影辊114,通过显影辊114向感光体3的表面提供调色剂,使形成于感光体3表面的静电潜影显影化(显影)。
显影装置2除了显影辊114、显影槽111外还具有:显影槽盖(上壁)115、调色剂补给口115a、刮刀116、第1传送部件112、第2传送部件113、分隔壁(第1侧壁)117、导磁率传感器118。
显影槽111是收容含有调色剂和载体的双成分显影剂(以下简称为“显影剂”)的槽。并且,在显影槽111中配置有显影辊114、第1传送部件112、第2传送部件113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载体是具有磁性的磁性载体。作为具有磁性的粒子的具体示例,例如包括铁、铁素体及磁铁矿等金属,这些金属和铝或铅等金属的合金等。其中优选是铁素体。也可是在具有磁性的粒子上被覆树脂的树脂被覆载体、或使具有磁性的粒子分散到树脂中的树脂分散型载体等。
并且,在显影槽111的上侧,如图1所示,设有可拆卸的显影槽盖115。进一步,在显影槽盖115上形成有调色剂补给口115a,用于向显影槽111内补给未使用的调色剂。调色剂补给口115a连接到调色剂补给装置22的调色剂移送机构102。因此,调色剂补给装置22中收容的调色剂经由调色剂移送机构102及调色剂补给口115a移送到显影槽111内。从而向显影槽111补给调色剂。
在显影槽111中,如图1、图5所示,在第1传送部件112和第2传送部件113之间配置有分隔壁117。分隔壁117与第1传送部件112及第2传送部件113的各轴方向(各旋转轴方向)平行地延伸设置。显影槽111的内部被分隔壁117划分为:配置了第1传送部件112的第1传送路径P;和配置了第2传送部件113的第2传送路径Q。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分隔壁(第1侧壁)117和显影槽111的侧壁(第2侧壁)111a包围的区域是第1传送路径P。
分隔壁117如图5所示,在第1传送部件112及第2传送部件113的各轴方向的两端部中,离开显影槽111的内侧的壁面而配置。这样一来,在显影槽111中,在第1传送部件112及第2传送部件113的各轴方向的两端部附近,形成连通第1传送路径P和第2传送路径Q的连通路径。以下,将在第1传送路径P的下游(箭头X方向下游)侧形成的连通路径称为第1连通路径117a,将在第2传送路径Q的下游(箭头Y方向下游)侧形成的连通路径称为第2连通路径117b。
第1传送部件112及第2传送部件113并列配置,以使彼此的圆周面之间经由分隔壁117相对,且彼此的轴之间平行,并设定成彼此向相反方向旋转。因此,第1传送部件112及第2传送部件113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搅拌并传送显影剂。如图5所示,第1传送部件112向箭头X方向传送显影剂,第2传送部件113向和箭头X方向相反的箭头Y方向传送显影剂。
由此可知,显影装置2是使显影剂在第1传送路径P及第2传送路径Q之间循环传送的循环式的显影装置。
如图5所示,第1传送部件112由螺旋钻构成,该螺旋钻由螺旋状的第1传送叶片112a和第1旋转轴112b构成。同样,第2传送部件113也由螺旋钻构成,该螺旋钻由螺旋状的第2传送叶片113a和第2旋转轴113b构成。第1传送部件112及第2传送部件113由马达等驱动单元(未图示)驱动而旋转,从而搅拌并传送显影剂。
如图1所示,显影辊114与感光体3相对配置,并设置成相对于感光体3具有间隙地离开。通过显影辊114传送的显影剂在最接近部分与感光体3接触。该接触区域是显影区域(显影夹持部),在显影区域中,从与显影辊114连接的未图示的电源向显影辊114施加显影偏压,从显影辊114表面的显影剂向感光体3表面的静电潜影提供调色剂。
如图1所示,显影辊114具有显影套筒119和磁辊120。显影辊114将显影槽111内的显影剂通过磁辊120的磁力吸取到显影套筒119表面并进行承载(捕获),将承载在该表面的显影剂中含有的调色剂提供到感光体3。
显影套筒119是构成显影辊114的外周部的铝制或不锈钢制等非磁性材质形成的圆筒状部件。显影套筒119使磁辊120的外侧向一个方向(图1中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依赖磁辊120的磁力保持显影剂的同时进行传送。
磁辊12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7个磁极(第1磁极120a~第7磁极120g)固定于磁固定轴126而形成。即,7个磁极成为一体。
第1磁极120a设置在与显影槽111内搅拌/传送的显影剂相对的位置,具体而言设置在与第2传送部件113相对的位置。第1磁极120a是用于将由第2传送部件113搅拌及传送的显影剂吸取到显影套筒119(捕获、吸附)的吸取用磁极。第1磁极120a在本实施方式中由N极构成。此外,第1磁极120a~第7磁极120g如果是N极和S极交替配置,则吸取用磁极也可是S极。并且,磁极个数例如也可以是5个。
在通常的图像形成动作中,首先通过由第1磁极120a形成的磁力线将显影槽111内的显影剂吸取到显影辊114侧。
第2磁极120b设置在第1磁极120a的显影套筒119旋转方向(在图1中是顺时针方向)下游侧的旁边。第2磁极120b是S极,使朝向显影辊114轴方向的磁力峰值大致与刮刀116相对。通过由第2磁极120b形成的磁力线,吸取到显影套筒119表面的显影剂稳定地传送到显影套筒119的旋转方向下游。传送的显影套筒119表面的显影剂通过刮刀116而成为一定的层厚。
第3磁极120c设置在第2磁极120b的显影套筒119旋转方向下游侧的旁边。第3磁极120c是N极。由第3磁极120c形成的磁力线有利于:将通过刮刀116形成在显影套筒119上的一定层厚的显影剂,从第3磁极120c向显影套筒119的旋转方向下游稳定传送到第4磁极120d。
第4磁极120d设置在第3磁极120c的显影套筒119旋转方向下游侧旁边。第4磁极120d是S极,与感光体3相对配置,作为形成图像的主磁极发挥作用。从第3磁极120c传送来的显影剂,通过由第4磁极120d的磁力线形成的显影剂的磁刷,滑擦感光体3。形成了该磁刷的、感光体3和显影套筒119相对的区域是显影区域。
第5磁极120e设置在第4磁极120d的显影套筒119旋转方向下游侧旁边。第5磁极120e是N极。通过由第5磁极120e形成的磁力线,从第4磁极120d的位置传送来的显影剂被显影套筒119保持,进一步传送到下游。
第6磁极120f设置在第5磁极120e的显影套筒119旋转方向下游侧旁边。第6磁极120f是S极。通过由第6磁极120f形成的磁力线,从第5磁极120e的位置传送来的显影剂被显影套筒119保持,进一步传送到下游。
第7磁极120g设置在第6磁极120f的显影套筒119旋转方向下游侧旁边。第7磁极120g是N极。第7磁极120g的磁极和第1磁极120a的磁极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是N极),因此在显影套筒119上,在第7磁极120g和第1磁极120a之间的区域127中未设置磁极,未形成磁力线。因此,由第7磁极120g保持的显影剂脱离显影套筒119。因此,将区域127称为显影剂剥离区域127。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显影剂剥离区域127从显影套筒119脱离的显影剂(残留显影剂)向导流部件(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128的方向移动。
导流部件128是如下部件:在显影槽111内、在显影辊114的旋转方向与显影区域相比配置在下游,通过斜面将残留在显影辊114表面的显影剂(残留显影剂)从显影辊114向第1传送路径P的方向传送。
导流部件128如图7、图8、图9(a)、图9(b)所示,具有第1斜面128b及第2斜面128c。图7是显影装置2的导流部件128附近的截面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显影辊114表面的残留显影剂由导流部件128的回收部128a剥离,如图9(b)所示,向导流部件128的第1斜面128b及第2斜面128c移动(传送)。因此,导流部件128的回收部128a是导流部件128的残留显影剂的传送中的起始端部。
第1斜面128b将残留显影剂引导到第1传送路径P内的分隔部件(第1侧壁)117和第1传送部件112的旋转轴(第1旋转轴112b)之间。第2斜面128c具有比第1斜面128b的倾角小的倾角,将残留显影剂引导到第1传送路径P。并且,如图8、图9(a)、图9(b)所示,第2斜面128c被设置为:残留显影剂的引导方向的前端部到达显影槽111的侧壁111a(第2侧壁)和第1传送部件112的旋转轴(第1旋转轴112b)之间,且面积随着朝向前端部而逐渐变小。
因此,显影辊114表面的残留显影剂通过第1斜面128b及第2斜面128c引导到第1传送路径P。
其中,第2斜面128c被设置成使面积随着朝向前端部而逐渐变小,因此在第2斜面128c中传送的残留显影剂基本不到达前端部,而从第2斜面128c的旁侧下落。从该旁侧下落的残留显影剂从第2斜面128c的倾斜方向弯曲,引导到第1传送路径P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所述,在第2斜面128c连续形成第3斜面128d,因此从第2斜面128c旁侧下落的残留显影剂在第3斜面128d中传送,从第2斜面128c的倾斜方向弯曲,引导到第1传送路径P。
并且,第2斜面128c具有比第1斜面128b的倾角小的倾角,在残留显影剂的引导方向上逐渐变小的前端部到达侧壁111a和第1传送部件112的旋转轴之间。
因此,在第2斜面128c中传送的残留显影剂,在从分隔部件117朝向侧壁111a的方向截面中,跨越第1传送部件112下落。即,残留显影剂通过第2斜面128c下落时,通过该残留显影剂形成跨越第1传送部件112的钩型的帷幕。
被上述第1斜面128b及第2斜面128c引导的残留显影剂,可挤压补给到第1传送路径P内的补给调色剂,同时使之混入到显影剂中。因此,可促进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中。在第2斜面128c中引导的残留显影剂如上所述弯曲并引导到第1传送路径P,因此可提高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中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2如上所述,可促进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中,促进显影剂的搅拌,将充分带电的调色剂提供到显影辊114。因此,可降低调色剂飞散、图像灰雾的问题。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8、图9(a)、(b)所示,导流部件128具有将在第2斜面128c中传送的残留显影剂引导到第1传送路径P的第3斜面128d。第3斜面128d中,从第2斜面128c接受残留显影剂的起始端部被设置成与第2斜面128c中的第1传送部件112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边相同。并且,第3斜面128d中,使残留显影剂下落的末端部设置在第1传送部件112的竖直上方,且该末端部相对于作为第1传送部件112的旋转轴的第1旋转轴112b,具有预定角度地设置。
使通过第2斜面128c传送的残留显影剂沿着第3斜面128d下落到第1传送路径P,从而可以将在第2斜面128c中传送的残留显影剂不扩散地引导到第1传送路径P。因此,显影装置2可提高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的效果。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2中,设有第1传送路径P和第2传送路径Q,但与传送路径个数无关,将残留显影剂引导到补给调色剂的传送路径的部件只要是与本实施方式的导流部件128同样的构成,就可获得上述相同的效果。
并且,如图8、图9(a)、图9(b)所示,第1斜面128b的残留显影剂的引导方向的前端部(末端部)在分隔部件117的竖直上方,沿分隔部件117的长度方向设置。因此,通过在第1斜面128b中引导的显影剂,可使传送路径的浮游调色剂有效混入到第1传送路径P的显影剂中。与此同时,可抑制调色剂飞散到第1传送路径P的外部。
并且如图1所示,导流部件128的回收部128a在以下位置与显影辊114相对配置:与显影剂剥离区域127对应的位置,且与以显影辊114的磁固定轴126为中心夹着显影剂剥离区域127的两个磁极(第1磁极120a及第7磁极120g)所成的角度的中间点相比,靠向显影套筒119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因此,当回收部128a与显影辊114相对配置时,显影辊114表面的残留显影剂具有以下效果:移动到导流部件128(被回收)时抑制了传送力(速度)的变动,并且抑制对显影剂的应力。
并且,导流部件128的回收部128a设置成与第1斜面128b的顶部(起始端部)相同。换言之,第1斜面128b作为显影辊114的外接面存在。或者,回收部128a位于第1斜面128b的延长面上。进一步,第2斜面128c的顶部(起始端部)与第1斜面128b的顶部(起始端部)相比,设置在第1斜面128b的残留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下游。
这种构成下,显影辊114表面的残留显影剂向第1斜面128b移动(被回收)时,可抑制传送力(速度)的变动。因此,对于第1斜面128b、第2斜面128c,具有可均匀地传送残留显影剂的效果。
并且,第1斜面128b的残留显影剂的引导方向的前端部(末端部)的边,在作为第1传送路径P内的分隔部件(第1侧壁)117和第1传送部件112的旋转轴(第1旋转轴112b)之间的区域的分隔壁侧上表面区域129(图7中是第2象限)中,引导残留显影剂。因此,第1斜面128b成为连接显影剂剥离区域127和分隔壁侧上表面区域129的斜面。
如图8的透视图所示,第2斜面128c的面积随着第1传送部件112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残留显影剂的引导方向的前端部而逐渐变小。即,第2斜面128c的面积随着朝向前端部(下游)而单边变窄。当第2斜面128c是该形状时,可向残留显影剂有效提供上述弯曲。
此外,第2斜面128c的面积可随着第1传送部件112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朝向前端部而逐渐变小。但是,如图8所示,第2斜面128c的面积随着第1传送部件112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前端部而逐渐变小时,残留显影剂与第1传送部件112的显影剂的传送方向相对地下落。因此,可获得补给调色剂等浮游调色剂易混入到显影剂的效果。
并且,第3斜面128d如图8、图9(a)、图9(b)所示,起始端部的边与第2斜面128c的前端部(末端部)的边重叠,形成三角形状。因此,通过第2斜面128c和第3斜面128d作为大致三角锥形状的突起而形成。通过这一形状,传送来的残留显影剂经由第2斜面128c沿第3斜面128d下落到第1传送路径P。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流部件128中,第2斜面128c及第3斜面128d在第1传送部件112的显影剂的传送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4个。即,在第1斜面128b上设置4个由第2斜面128c及第3斜面128d构成的突起。该突起的个数没有限定。该突起或第2斜面128c设置多个,从而在设置了突起或第2斜面的多处,促进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中。因此,进一步促进了显影剂的搅拌,可更有效地将充分带电的调色剂提供到显影辊144。
此外,经过斜面下落时,通过第1斜面128b和第3斜面128d帷幕状形成的残留显影剂的密度优选:第1斜面128b≥第3斜面128d。这是为了,对通过第1斜面128b形成为帷幕状的残留显影剂,赋予分隔第1传送路径P和第2传送路径Q的作用。即,通过第1斜面128b形成为帷幕状的残留显影剂的密度小于通过第3斜面128d形成的密度时(第1斜面128b<第3斜面128d),浮游调色剂被通过第3斜面128d形成为帷幕状的残留显影剂阻挡后,可能会泄漏到具有第2传送部件113的第2传送路径Q方向。这种情况下,浮游调色剂(补给调色剂)难于混入到显影剂,而可能越过第1斜面128b吸取到显影辊114侧,导致图像不良。
并且,如图8、图9(a)、图9(b)所示,第3斜面128d从起始端部到末端部,向第1传送部件112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因此,能够提高经第3斜面128d下落的残留显影剂形成的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混入显影剂的强度。
并且如图9(b)所示,第3斜面128d的末端部和第1传送部件112的旋转轴所成的角度,被设置成与第1传送部件112具有的第1传送叶片112a相对于第1旋转轴112b的弯曲角相同。这样一来,通过经过第3斜面128d下落的残留显影剂,可高效地将浮游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高效地进行搅拌。
其中,导流部件128由含有导电性炭黑的树脂形成时,通过简单的构成可长期抑制导流部件128和显影剂的摩擦带电引起的传送力的变动。此外,导流部件128可通过含有导电性炭黑的树脂一体成型,其表面可通过含有导电性炭黑的树脂进行处理。
并且,导流部件128通过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或玻璃纤维的树脂形成时,可通过露出到导流部件128表面的硬质硅化合物抑制与显影剂的磨损,并且可长期保持促进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的效果。此外,导流部件128也可通过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或玻璃纤维的树脂一体成型,其表面可通过含有二氧化微粒或玻璃纤维的树脂进行处理。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显影装置2,其可促进显影剂的搅拌,使充分带电的调色剂提供到显影辊114,因此可降低调色剂飞散、图像灰雾问题,长期形成稳定的高画质的图像。
(载体)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载体优选体积基准的50%粒径(D50)为15~70μm。进一步优选26~60μm,更优选30~55μm。
载体的D50小于15μm时,在显影套筒119上的起穗均匀、紧密,但另一方面磁刷链较短,必须将感光体3和显影套筒119的间隙(显影区域)设定得微小(例如0.1~0.3mm),需要非常高价的显影装置。进一步,当载体的D50小于15.0μm时,显影剂的流动性恶化,补给调色剂的带电的上升有恶化倾向。并且,D50小于15.0μm的粒子通过感光体3和载体的镜像电荷而易于附着,妨碍显影套筒19上的稳定的调色剂层形成,或对感光体3造成微小损伤。
另一方面,当载体的D50超过70μm时,磁性产生的显影剂的起穗变长,该磁穗产生显影剂的扫刷不均(难以形成均匀的磁穗链,表面变粗),因此画质有恶化倾向。并且,当载体的D50超过70μm时,载体的比表面积较小,无法向调色剂提供充分的带电,磁穗链也容易变得僵硬。因此,通过显影套筒119上的显影剂会产生扫刷不均,会无法获得良好的图像。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载体的真比重优选是3.0~3.8g/cm3。含有具有该范围的真比重的载体的显影剂,即使被搅拌混合,施加到调色剂的负荷也较少,可抑制载体的调色剂消耗。进一步,具有上述范围的真比重的载体可在显影套筒119上形成良好的调色剂层,并且在附着到显影套筒119、感光体3时,也难以对感光体形成损伤,因此优选。
进一步,当载体的真比重是上述范围时,补给时使用混合了载体和调色剂的材料时(所谓滴流显影方式时),显影剂的补给稳定性良好,因此优选。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导流部件128结构也可适用于滴流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当是滴流显影方式时,显影槽内的显影剂和补给的显影剂(预先混合的调色剂和载体)在比重上、流动适应性上均特性相近,因此和仅通过调色剂的补给相比,补给稳定性良好。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载体的真比重可通过调整材料种类、材料组成比例、造芯时的烧制温度等制造条件来调制。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载体的、1000/4π(kA/m)(1000奥斯特)的磁场下测定的磁化强度(σ1000)优选是40~70Am2/kg,进一步优选是50~70Am2/kg,更优选是55~65Am2/kg。
当是具有上述范围的磁化强度(σ1000)的载体时,可抑制对显影套筒119、感光体3的附着,因此可提高含有该载体的显影剂的耐久使用性。
磁化强度(σ1000)超过70Am2/kg的载体在显影剂磁刷链中对调色剂的应力变大,易使调色剂劣化。并且,易消耗调色剂。相反,磁化强度(σ1000)小于40Am2/kg的载体,向显影套筒119的磁约束力变弱。因此,即使是大致球形的载体也易于附着到显影套筒119、感光体3,会缩小去除本体灰雾的电压的自由度。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载体的磁化强度可通过适当选择含有的磁性体的种类及量来调整。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载体的磁化强度例如使用理研电子(株)制造的振动磁场型特性自动记录装置BHV-30,通过以下步骤测定。首先,向圆筒状的塑料容器充分密实地填充载体。另一方面制作1000/4π(kA/m)(1000奥斯特)的外部磁场,在该状态下测定填充到容器的载体的磁力矩。进一步,测定填充到该容器的载体的实际质量,求出载体的磁化强度(Am2/kg)。
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载体的载体芯,多孔形状、含有铁素体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产效率,因此优选使用。含有铁素体的载体芯即使增多树脂含量并低比重化,也可使树脂浸泡于作为多孔状的载体芯的孔内,因此使用添加的树脂层的载体芯的密着性较高,因此优选。其中具有多孔形状的载体芯是指,芯的内部或表层具有空孔的芯。
作为该芯的制造方法,包括:降低烧制时的温度,抑制结晶的生长;或添加发泡剂等空孔形成剂,使芯产生空孔等。但不限于此。
(透明调色剂)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调色剂可含有透明调色剂。为了减少记录纸表面的凹凸的影响,以较少的有色调色剂量提高颜色重现性、光泽性,可在记录纸表面承载透明调色剂,在其上重叠有色调色剂。这样一来,可获得更高精细的有色调色剂图像。这种情况下,通过透明调色剂先层压记录纸,去除记录纸表面的凹凸。
作为透明调色剂,使用透光性高、实质不含有着色剂的树脂构成的材料。优选使用个数平均粒径1~25μm、实质无色、至少可使可见光实质不散射而良好地透过的粒子。
并且,透明调色剂中可根据需要添加任意成分。例如当添加蜡类、脂肪酸、或脂肪酸的金属盐时,透明调色剂在定影时热熔融时,易形成均匀的覆膜。因此,可获得透明性提高、具有良好表面光泽的彩色图像。并且,通过热辊定影时,可起到防胶印的效果。除此之外,为确保调色剂的流动性、带电赋予性,可将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或有机树脂粒子等作为添加剂添加。
(有色调色剂)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有色调色剂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这4色的图像。但不限于该4色,例如也可是加上了与青色及品红色同一色相但浓度较小的浅青色(LC)及浅品红色(Lm)的6色。例如,可使用个数平均粒径1~25μm的材料。
在工艺黑(process black,黄色、青色、品红色三色重叠获得的黑色)的转印图像的情况下,将转印图像的图像面积率100%的图像区域中的调色剂重量调整到0.6~1.2mg/cm2的范围,以使转印图像的图像面积率100%的图像区域中的调色剂重量为0.20~0.40mg/cm2的范围。
当调色剂重量小于0.20mg时,无法获得充分的图像浓度。相反当调色剂重量大于0.40mg时,到感光体3的调色剂量需要变大,调色剂消耗量变大,将调色剂从感光体3转印到环形的中间转印带7时,转印效率降低。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调色剂可通过普通的制造方法、例如粉碎法、悬浊聚合法、乳化聚合法、溶液聚合法、酯拉伸聚合法等来制造。
(本发明的构成)
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如上所述,具有:显影剂收容部,收容含有调色剂和载体的显影剂;传送路径,具有靠近设置于该显影剂收容部内的显影辊侧的第1侧壁和远离显影辊侧的第2侧壁;传送部件,设置在该传送路径内,绕旋转轴旋转,搅拌并传送上述显影剂;补给口,设置在上述显影剂收容部的上壁,向上述传送路径补给调色剂;上述显影辊,将由上述传送部件传送的上述显影剂保持在表面的同时旋转,而在与图像承载体相对的显影区域中将上述显影剂提供到该图像承载体;和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与上述显影区域相比配置在上述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下游,将上述显影辊表面的残留显影剂从上述显影辊向传送部件的方向传送,其中,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具有:第1斜面,将上述残留显影剂引导到上述传送路径内的上述第1侧壁和上述传送部件的旋转轴之间;和第2斜面,具有比上述第1斜面的倾角小的倾角,将上述残留显影剂引导到上述传送路径,上述第2斜面被设置成,使上述残留显影剂的引导方向的前端部到达上述第2侧壁和上述传送部件的旋转轴之间,且面积随着朝向上述前端部而逐渐变小。
根据上述构成,由第1斜面第2斜面引导的残留显影剂,可挤压传送路径内的补给调色剂,同时使之混入到显影剂中。因此,可促进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中。在第2斜面中引导的残留显影剂如上所述弯曲并被引导到传送路径中,因此可提高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的效果。
因此,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可促进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促进显影剂的搅拌,将充分带电的调色剂提供到显影辊。因此可降低调色剂飞散、图像灰雾的问题。
并且,在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中,除上述构成外还可是,上述第2斜面被设置成使上述传送部件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面积随着朝向上述前端部而逐渐变小。
根据上述构成,第2斜面中,传送部件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面积随着朝向前端部而逐渐变小,因此可有效对显影剂施加上述弯曲。此外,第2斜面中,传送部件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面积可随着朝向前端部而逐渐变小。但是,传送部件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面积随着朝向前端部而逐渐变小时,残留显影剂与传送部件的显影剂的传送方向相对而下落,因此补给调色剂等浮游调色剂易混入到显影剂中。
并且,在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中,除上述构成外还可是,上述第1斜面的上述残留显影剂的引导方向的前端部,在上述第1侧壁的竖直上方沿该第1侧壁的长度方向设置。
根据上述构成,上述第1斜面的残留显影剂的引导方向的前端部在第1侧面的竖直上方沿该第1侧壁的长度方向设置,从而通过由第1斜面引导的显影剂,可有效地使传送路径的浮游调色剂混入到传送路径的显影剂中。与此同时,可抑制调色剂飞散到传送路径的外部。
例如考虑为以下显影装置的情况:设置在上述传送路径中的上述传送部件是设置在第1传送路径的第1传送部件,与之不同,夹着作为分隔壁的上述第1侧壁,具有设置了第2传送部件的第2传送路径。这种情况下,可使调色剂不飞散到第2传送路径。即,可促进第1传送路径中的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且抑制调色剂飞散到第2传送路径、外部。
并且,在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中,除上述构成外还可是,具有第3斜面,该第3斜面将在上述第2斜面中传送的上述残留显影剂引导到上述传送路径,上述第3斜面中,从上述第2斜面接受上述残留显影剂的起始端部被设置成与上述第2斜面中的上述传送部件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边相同,使上述残留显影剂下落的末端部设置在上述传送部件的竖直上方,且该末端部被设置成相对于上述传送部件的旋转轴具有预定角度。
根据上述构成,使残留显影剂经第3斜面下落,从而可将在第2斜面中传送的残留显影剂不扩散地引导到传送路径中。因此,可提高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的效果。
并且,在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中,除上述构成外还可是,上述第3斜面从其起始端部朝向末端部,向上述传送部件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
根据上述构成,上述第3斜面从起始端部朝向末端部而向传送部件对显影剂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从而具有提高经第3斜面下落的残留显影剂形成的、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中的强度的效果。
并且,在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中,除上述构成外还可是,上述传送部件具有轴状部件及缠绕在该轴状部件上的螺旋状的叶片,上述第3斜面的末端部和上述传送部件的旋转轴所成的角度,被设置为与上述叶片相对于上述轴状部件的弯曲角相同。
根据上述构成,上述第3斜面的末端部和上述传送部件的旋转轴所成的角度,被设置为与上述叶片相对于上述轴状部件的弯曲角相同,从而通过在第3斜面传送并下落的残留显影剂,高效地将浮游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中,可高效搅拌。
并且,在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中,除上述构成外还可是,上述第1斜面作为上述显影辊的外接面设置。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第1斜面与显影辊外接,显影辊表面的残留显影剂向第1斜面移动(回收)时,可抑制传送力(速度)的变动。因此,具有相对于第1斜面、第2斜面均匀地传送残留显影剂的效果。
并且,在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中,除上述构成外还可是,上述显影辊具有:能够旋转的圆筒状的显影套筒;和磁辊,设置在该显影套筒内部,并绕固定轴交替固定有多个磁极,上述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中的从上述显影辊回收上述残留显影剂的回收部,在以下位置与上述显影辊相对配置:与磁辊中的未设置上述磁极的区域对应的显影套筒的位置,且与以显影辊的旋转轴为中心夹着未设置上述磁极的区域的两个磁极所成的角度的中间点相比,靠向上述显影套筒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中的残留显影剂的回收部在上述位置与显影辊相对配置,因此上述显影辊表面的残留显影剂向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移动(回收)时,可抑制传送力(速度)的变动,并且具有抑制对显影剂的应力的效果。
并且,在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中,除上述构成外还可是,上述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中的从上述显影辊回收上述残留显影剂的回收部,被设置成与上述第1斜面的顶部相同,上述第2斜面的顶部与上述第1斜面的顶部相比,设置在第1斜面的残留显影剂传送方向下游。
显影辊表面的残留显影剂向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移动时,当坡度不同的各斜面和显影辊表面相对时,移动时的速度差不同,产生密度不均的显影剂造成的对显影套筒的滑擦。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来自显影辊的残留显影剂仅由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中的回收部(=上述第1斜面的顶部)回收,因此可消除上述问题,显影辊中不会残留不均的历史。
并且,在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中,除上述构成外还可是,上述第2斜面在上述传送部件的显影剂传送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多个。
根据上述构成,第2斜面在上述传送部件对显影剂的传送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多个,从而在设置了第2斜面的多处促进调色剂混入到显影剂中,因此可促进显影剂的搅拌,有效将充分带电的调色剂提供到显影辊。
并且,在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中,除上述构成外还可是,上述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由含有导电性炭黑的树脂形成。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含有导电性炭黑的树脂形成,可以简单的构成长期抑制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和显影剂的摩擦带电造成的传送力的变动。此外,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可通过含有导电性炭黑的树脂一体成型,其表面可通过含有导电性炭黑的树脂进行处理。
并且,在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中,除上述构成外还可是,上述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由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或玻璃纤维的树脂形成。
根据上述构成,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通过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或玻璃纤维的树脂形成,从而通过露出到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表面的硬质的硅化合物抑制与显影剂的磨损,并且可长期维持上述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的效果。此外,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可通过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或玻璃纤维的树脂一体成型,其表面可通过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或玻璃纤维的树脂进行处理。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在表面形成静电潜影的图像承载体;使该图像承载体表面带电的带电装置;在该图像承载体表面形成静电潜影的曝光装置;向上述静电潜影提供调色剂而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将该图像承载体表面的上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的转印装置;和将转印到上述记录材料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上述记录材料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影装置是上述任一种显影装置。
根据上述构成,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其可促进显影剂的搅拌,可将充分带电的调色剂提供到显影辊,因此可降低调色剂飞散、图像灰雾的问题,可长期形成稳定的高画质的图像。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更。即,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组合适当变更的技术手段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本发明例如可适用于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MFP(Multi FunctionPrinter:多功能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使用了含有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双成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

Claims (13)

1.一种显影装置,具有:显影剂收容部,收容含有调色剂和载体的显影剂;传送路径,具有靠近设置于该显影剂收容部内的显影辊侧的第1侧壁和远离显影辊侧的第2侧壁;传送部件,设置在该传送路径内,绕旋转轴旋转,搅拌并传送上述显影剂;补给口,设置在上述显影剂收容部的上壁,向上述传送路径补给调色剂;上述显影辊,将由上述传送部件传送的上述显影剂保持在表面的同时旋转,而在与图像承载体相对的显影区域中将上述显影剂提供到该图像承载体;和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与上述显影区域相比配置在上述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下游,将上述显影辊表面的残留显影剂从上述显影辊向传送部件的方向传送,所述显影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具有:第1斜面,将上述残留显影剂引导到上述传送路径内的上述第1侧壁和上述传送部件的旋转轴之间;和第2斜面,具有比上述第1斜面的倾角小的倾角,将上述残留显影剂引导到上述传送路径,
上述第2斜面被设置成,使上述残留显影剂的引导方向的前端部到达上述第2侧壁和上述传送部件的旋转轴之间,且面积随着朝向上述前端部而逐渐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斜面被设置成使上述传送部件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面积随着朝向上述前端部而逐渐变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斜面的上述残留显影剂的引导方向的前端部,在上述第1侧壁的竖直上方沿该第1侧壁的长度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3斜面,该第3斜面将在上述第2斜面中传送的上述残留显影剂引导到上述传送路径,
上述第3斜面中,从上述第2斜面接受上述残留显影剂的起始端部被设置成与上述第2斜面中的上述传送部件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边相同,使上述残留显影剂下落的末端部设置在上述传送部件的竖直上方,且该末端部被设置成相对于上述传送部件的旋转轴具有预定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3斜面从其起始端部朝向末端部,向上述传送部件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送部件具有轴状部件及缠绕在该轴状部件上的螺旋状的叶片,
上述第3斜面的末端部和上述传送部件的旋转轴所成的角度,被设置为与上述叶片相对于上述轴状部件的弯曲角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斜面作为上述显影辊的外接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影辊具有:能够旋转的圆筒状的显影套筒;和磁辊,设置在该显影套筒内部,并绕固定轴交替固定有多个磁极,
上述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中的从上述显影辊回收上述残留显影剂的回收部,在以下位置与上述显影辊相对配置:与磁辊中的未设置上述磁极的区域对应的显影套筒的位置,且与以显影辊的旋转轴为中心夹着未设置上述磁极的区域的两个磁极所成的角度的中间点相比,靠向上述显影套筒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中的从上述显影辊回收上述残留显影剂的回收部,被设置成与上述第1斜面的顶部相同,
上述第2斜面的顶部与上述第1斜面的顶部相比,设置在第1斜面的残留显影剂传送方向下游。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斜面在上述传送部件的显影剂传送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多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由含有导电性炭黑的树脂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影剂回收引导部件由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或玻璃纤维的树脂形成。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在表面形成静电潜影的图像承载体;使该图像承载体表面带电的带电装置;在该图像承载体表面形成静电潜影的曝光装置;向上述静电潜影提供调色剂而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将该图像承载体表面的上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的转印装置;和将转印到上述记录材料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上述记录材料的定影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显影装置是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
CN201110220888.6A 2010-07-29 2011-07-28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3464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0342 2010-07-29
JP2010170342A JP5005802B2 (ja) 2010-07-29 2010-07-29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6410A true CN102346410A (zh) 2012-02-08
CN102346410B CN102346410B (zh) 2014-03-12

Family

ID=45526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20888.6A Active CN102346410B (zh) 2010-07-29 2011-07-28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88662B2 (zh)
JP (1) JP5005802B2 (zh)
CN (1) CN10234641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0544A (zh) * 2016-09-26 2018-04-03 夏普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8693739A (zh) * 2017-03-30 2018-10-23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10874032A (zh) * 2018-09-03 2020-03-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剂收容构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33890B2 (ja) * 2010-02-22 2012-09-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92604A (ja) * 2011-10-25 2013-05-16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86137A (ja) * 2012-03-05 2013-09-19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02495A (ja) 2012-10-23 2014-06-05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29244B2 (ja) * 2013-12-03 2019-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JP6261314B2 (ja) * 2013-12-12 2018-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JP2017097080A (ja) 2015-11-20 2017-06-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7295A (en) * 1989-06-30 1992-03-17 Mita Industrial Co., Ltd. Develop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developer return mechanism
US20060182456A1 (en) * 2005-02-14 2006-08-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program for controlling, and recording medium for program
JP2007241047A (ja) * 2006-03-10 2007-09-20 Sharp Corp 現像装置
JP2008015253A (ja) * 2006-07-06 2008-01-24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029279A1 (en) * 2007-07-23 2009-01-29 Takamichi Mori Ton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toner and the two-component developer
US20090226220A1 (en) * 2008-03-04 2009-09-10 Hisashi Kunihiro Development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3720Y2 (zh) * 1971-05-26 1981-01-27
JPS59119458U (ja) * 1983-01-28 1984-08-11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現像剤撹拌装置
JPS59188630A (ja) * 1983-04-12 1984-10-26 Mita Ind Co Ltd 静電複写機
JPS6188160U (zh) * 1984-11-16 1986-06-09
JPH03168779A (ja) * 1989-11-29 1991-07-22 Mita Ind Co Ltd 仕切板
JPH049978A (ja) 1990-04-27 1992-01-14 Konica Corp 現像装置
JPH1063081A (ja) 1996-08-13 1998-03-06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装置
JP2001134099A (ja) * 1999-11-09 2001-05-18 Kyocera Mita Corp 磁気ブラシ現像器
JP2002040774A (ja) * 2000-07-28 2002-02-06 Kyocera Mita Corp 現像装置
JP2006058446A (ja) * 2004-08-18 2006-03-02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508880B2 (ja) * 2005-01-07 2010-07-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48174B2 (ja) * 2005-07-21 2010-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担持体及び現像装置
JP2008310074A (ja) * 2007-06-15 2008-12-2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37463A (ja) * 2008-03-28 2009-10-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現像ローラ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7295A (en) * 1989-06-30 1992-03-17 Mita Industrial Co., Ltd. Develop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developer return mechanism
US20060182456A1 (en) * 2005-02-14 2006-08-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program for controlling, and recording medium for program
JP2007241047A (ja) * 2006-03-10 2007-09-20 Sharp Corp 現像装置
JP2008015253A (ja) * 2006-07-06 2008-01-24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029279A1 (en) * 2007-07-23 2009-01-29 Takamichi Mori Ton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toner and the two-component developer
US20090226220A1 (en) * 2008-03-04 2009-09-10 Hisashi Kunihiro Development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0544A (zh) * 2016-09-26 2018-04-03 夏普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70544B (zh) * 2016-09-26 2021-01-08 夏普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8693739A (zh) * 2017-03-30 2018-10-23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10874032A (zh) * 2018-09-03 2020-03-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剂收容构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874032B (zh) * 2018-09-03 2024-02-27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显影剂收容构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88662B2 (en) 2013-11-19
US20120027470A1 (en) 2012-02-02
JP2012032488A (ja) 2012-02-16
JP5005802B2 (ja) 2012-08-22
CN102346410B (zh) 201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6410B (zh)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6716260B (zh)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172705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18403B (zh)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14130B (zh)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85284B (zh)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56381B (zh)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345858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79489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82065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36298B (zh) 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82718B (zh) 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037824A (ja) 二成分現像剤の充填方法、及び、二成分現像剤収容製品
JP3846466B2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47456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98173A (ja) 現像装置
JP2005164999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139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292976B2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29191B (zh) 显影装置以及包括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JP2009069702A (ja)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69272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58609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0957411A1 (en) Method of using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099564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