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1197B - 弯曲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弯曲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1197B
CN102341197B CN201080009917.8A CN201080009917A CN102341197B CN 102341197 B CN102341197 B CN 102341197B CN 201080009917 A CN201080009917 A CN 201080009917A CN 102341197 B CN102341197 B CN 1023411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ture
bending
raw material
line
b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991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1197A (zh
Inventor
齐藤正树
桥本伸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41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11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11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11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00Bending wire other than coiling; Straightening wi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00Bending wire other than coiling; Straightening wire
    • B21F1/04Undula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35Wound windings
    • H02K15/0478Wave windings, undulated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弯曲加工方法,以使一端侧连结部(31)根据分别形成于两个直线部(30、30)的一对折弯部(39a、39b)的长度之差,相对于一对直线部(30、30)的直角方向(β)倾斜的方式形成原材料(W1)。之后,在两个直线部(30、30)上同时形成弯曲方向相同的折弯部。由此,能够防止在形成了折弯部后,一端侧连结部(31)相对于两个直线部(30、30)从所希望的状态倾斜,因此能够缩短加工时间,使加工精度良好地在一端侧连结部(31)的两侧的一对直线部(30、30)上,同时形成长度不同的一对折弯部。

Description

弯曲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对构成旋转电机用的绕线(磁线)的截面为圆形或矩形的金属线(例如扁线)、或其他棒材、管材、板材等规定的原材料实施弯曲加工的弯曲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感应电机、直流电机(包括发电机)等旋转电机,作为工业用或者车辆用的动力源被广泛使用,其定子的线圈的布置多采用单位功率高的分布绕组。近来,作为用于混合动力驱动车辆以及电动车的电机,提出有根据输出/尺寸要求等而将槽的叠层系数高的扁线作为磁线使用。
用于上述那样的旋转电机的磁线,通过在多个位置进行折弯而构成线圈。这样作为对原材料实施弯曲加工的构造,已知有将原材料依次送至弯曲加工装置,对每一个位置实施弯曲加工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8-176037号公报
为了形成以上述那样的分布绕组所使用的线圈,如后述的图23所示,开发了将原材料做成由相互平行的多个直线部30、30和将相邻的直线部30、30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彼此连结的一端侧连结部31以及另一端侧连结部32a、32b(参照图3)构成的形状,进而在一端侧连结部31的两侧的一对直线部30、30的一部分分别形成弯曲部12a、12b的未公开的构造。上述各弯曲部12a、12b由弯曲方向相互相反的一对折弯部39a、39b构成。另外,分别形成在一对直线部30、30上的弯曲部12a、12b,一端侧连结部31与另一端侧的折弯部39b之间的长度不同。这样,如后述的图1所示,形成长度不同的弯曲部12a、12b是为了将三相的线圈适宜地组合而节省空间地组装于定子芯2内。
作为形成具有上述那样的弯曲部12a、12b的线圈的方法,例如,如图33至图37所示,可以考虑对每个直线部30分别形成。因此,首先,如图33所示,将直线状的磁线等原材料W2(参照图4等)折弯,得到由多个直线部30、30和将相邻的直线部30、30的一端或另一端部彼此连结的一端侧连结部31以及另一端侧连结部32a、32b(参照图3)构成的原材料W1。在该状态下,一端侧连结部31相对于两侧的一对直线部30、30折弯成大致直角。接着,如图34所示,在夹紧一侧的直线部30的一部分(夹紧部C、斜线部)的状态下,将该一侧的直线部30的连结部31侧向一侧折弯,形成折弯部39a(成形部F、涂黑部)。然后,如图35所示,在夹紧一侧的直线部30的一部分(夹紧部C、斜线部)的状态下,将该一侧的直线部30的连结部31侧向与图34的情况相反的一侧折弯,形成折弯部39b(成形部F、涂黑部)。由此,在一侧的直线部30形成弯曲部12a。
接着,如图36所示,在夹紧另一侧的直线部30的与上述一侧的直线部30的连结部31的距离不同的位置(夹紧部C、斜线部)的状态下,将该另一侧的直线部30的连结部31侧向一侧折弯,形成折弯部39a(成形部F、涂黑部)。然后,如图37所示,在夹紧另一侧的直线部30的一部分(夹紧部C、斜线部)的状态下,将该另一侧的直线部30的连结部31侧向与图36的情况相反的一侧折弯,形成折弯部39b(成形部F、涂黑部)。由此,在另一侧的直线部30形成弯曲部12b。进而,从图37的状态开始,扭转连结部31使其倾斜,从而成为在图37的(b)中两个直线部30、30重叠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每个直线部30形成弯曲部12a、12b的方法的情况下,由于加工工序多,因此不可避免地延长了加工时间。另外,如图34(b)和图36(b)所示,在进行一方的直线部30的加工时,另一方的直线部30沿着弯曲方向产生较大的振动。这样的弯曲加工,例如,一边依次输送卷绕于线轴的磁线等原材料W2一边进行加工,因此必需确保用于确保直线部30的振动的空间,或使输送机构配合该振动而移动,不能避免装置大型化。另外,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直线部30的振动均难以顺利地进行,因此难以确保加工精度。
与此相对,如图38至图40所示,考虑在一端侧连结部31的两侧的一对直线部30、30上同时形成弯曲部12a、12b的方法。首先,与上述的情况同样,得到如图38所示的形状的原材料W1。接着,如图39所示,在夹紧一对直线部30、30的自一端侧连结部31起的距离不同的部分(夹紧部C、斜线部)的状态,在将这些两个直线部30、30的一端侧连结部31侧同时折弯到一侧时,分别形成折弯部39a、39a(成形部F、涂黑部)。然后,如图40所示,在夹紧两个直线部30、30的一部分(夹紧部C、斜线部)的状态下,将上述两个直线部30、30的一端侧连结部31侧同时向与图39的情况相反的一侧折弯,分别形成折弯部39b、39b(成形部F、涂黑部)。由此,在两个直线部30、30同时形成弯曲部12a、12b。
在用上述那样的方法,在两个直线部30、30同时形成弯曲部12a、12b的方法的情况下,如图40(a)所示,一端侧连结部31会相对于两个直线部30、30从直角的状态变为倾斜。作为用于分布绕组的线圈,必需获得一端侧连结部31相对于两个直线部30、30成为大致直角的形状。因此,在上述那样的形成方法中,还需要将一端侧连结部31从图40的状态相对于两个直线部30、30形成直角的工序,因此还是增加了加工工序,延长了加工时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缩短加工时间,使加工精度良好地在一端侧连结部的两侧的一对直线部,同时形成长度不同的一对折弯部的弯曲加工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是对原材料(W1)进行弯曲加工的弯曲加工方法,其中上述原材料(W1)是将相互平行的多个直线部(30、30)、和将该各直线部(30、30)中相邻的直线部(30、30)的一端部彼此以及另一端部彼此交替地连结的一端侧连结部(31、31a、31b、31c)以及另一端侧连结部(32a、32b)依次形成所构成的,所述弯曲加工方法是对存在于原材料(W1)的上述一端侧连结部(31、31a、31b、31c)的两侧的一对直线部(30、30),分别形成到达该一端侧连结部(31、31a、31b、31c)的长度不同的折弯部(39a、39b)的弯曲加工方法,该弯曲加工方法的特征在于,
以使上述一端侧连结部(31)相对于上述一对直线部(30、30)的直角方向,相应于分别形成于这两个直线部(30、30)的上述折弯部(39a、39b)的长度之差倾斜的方式形成了上述原材料(W1)后,
在上述两个直线部(30、30)上同时形成弯曲方向相同的折弯部(39a或39b)。
在上述一对直线部(30、30)上形成:各自的弯曲方向相互相反,且上述一端侧连结部(31、31a、31b、31c)与各自的直线部(30、30)的另一端侧的折弯部(39b)之间的长度不同的一对折弯部(39a、39b)。
在将上述两个直线部(30、30)的与上述折弯部(39a或39b)相比处于与上述连结部(31)相反一侧的部分进行固定了的状态下,形成该折弯部(39a或39b)。
另外,上述括号内的符号是用于与附图进行对照,并不能由此对各权利要求的构成造成任何影响。
根据技术方案1涉及的本发明,由于在一对直线部上同时形成折弯部之前,使一端侧连结部相对于两个直线部的直角方向,相应于在两个直线部上分别形成的折弯部的长度之差而发生倾斜,因此能够防止在形成折弯部后,一端侧连结部相对于两个直线部从所希望的状态发生倾斜。其结果,能够缩短加工时间。
根据权利要求2涉及的本发明,由于能够防止在形成一对折弯部之后,一端侧连结部相对于两个直线部从所希望的状态发生倾斜,因此能够缩短加工时间。
根据权利要求3涉及的本发明,在加工时直线部能够不发生振动,因此能够使加工精度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组装有利用本发明所制造的线圈的定子,(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线圈(V相),(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
图3是表示利用本发明所制造的线圈的中间原材料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弯曲加工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从图4的下方观察的图。
图6是从图4的上方观察的图。
图7是图4的イ-イ剖视图。
图8是从图4的右侧观察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偏置弯曲部的弯曲中心与转动中心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弯曲加工后的状态的弯曲加工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考虑回弹而进一步进行弯曲加工后的状态的弯曲加工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弯曲加工机的概略侧视图。
图13是表示省略一部分的弯曲加工机的概略俯视图。
图14是只表示使架台滑动的部分的概略侧视图。
图15同样是概略俯视图。
图16是将弯曲加工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一部分省略表示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在弯曲加工装置的另一个例子中对原材料形成台阶部的第一工序的、与图16同样的图。
图18是将由第一工序形成的部分的主要部分抽出表示的放大图。
图19是表示在弯曲加工装置的另一个例子中对原材料形成台阶部的第二工序的、与图16同样的图。
图20是表示将原材料的台阶部弯曲的工序的、与图16同样的图。
图21是表示在图4至图20中得到的原材料的一部分,(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从(a)的上方观察的图。
图22是表示对该原材料进一步进行弯曲加工的方法的第一工序,(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从(a)的上方观察的图。
图23同样表示第二工序,(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从(a)的上方观察的图。
图24是表示将原材料配置在由图21至图23进行的弯曲加工方法中使用的弯曲加工装置的状态,(a)是(b)的左视图,(b)是主视图,(c)是(b)的右视图。
图25同样表示弯曲加工的第一工序,(a)是(b)的左视图,(b)是主视图,(c)是(b)的右视图。
图26同样表示第二工序,(a)是(b)的左视图,(b)是主视图,(c)是(b)的右视图。
图27同样表示第三工序,(a)是(b)的左视图,(b)是主视图,(c)是(b)的右视图。
图28是表示组装有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弯曲加工装置的弯曲加工机的俯视图。
图29是将原材料配置于省略了一部分的弯曲加工装置的状态的弯曲加工机的俯视图。
图30是表示弯曲加工的第一工序的、与图29同样的图。
图31同样表示第二工序的、与图29同样的图。
图32同样表示第三工序的、与图29同样的图。
图33是表示按照导出本发明的过程考虑的在用于在两个直线部分别形成长度不同的弯曲部的第一方法中使用的原材料的一部分,(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34是表示对原材料进一步进行弯曲加工的第一工序,(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35同样表示第二工序,(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36同样表示第三工序,(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37同样表示第四工序,(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38是表示在以导出本发明的过程考虑的,在两个直线部上分别形成长度不同的弯曲部的第二方法中使用的原材料的一部分,(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从(a)的上方观察的图。
图39表示对该原材料进行弯曲加工的第一工序,(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从(a)的上方观察的图。
图40同样表示第二工序,(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从(a)的上方观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按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首先,按照图1和图2说明组装有利用本实施方式制造的线圈的旋转电机(电机、发电机等)的定子。本定子1与转子一起构成电动机(包括发电机),该电动机适用于成为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源的电动机(包括发电机),特别适用于无刷DC电机。如图1所示,定子1由将层叠了多个硅钢板的薄板的定子芯2、以及卷绕作为规定原材料的磁线(导体、绕线)3的线圈4构成。定子芯2由环状构成,开口于内径侧的槽5、5和齿6、6交替地形成有多个。并且利用分布绕法将三相U、V、W的各线圈4(4U、4V、4W)卷绕在以规定间距分离的两个槽5、5之间。
磁线3由截面矩形状的扁线构成,在由铜等构成的导体部的全周形成有绝缘树指等的绝缘保护膜。由上述导线3构成的三相线圈4U、4V、4W,是在同相的槽5、5内沿定子芯2的径向排列配置同相的多根(例如4根)导线3,并且在从定子芯2的轴向L的一端面7突出的一端侧线圈终端部8中,沿定子芯2的径向(或轴向)并排配置同相的多根导线3,在从定子芯2的轴向L的另一端面9突出的另一端侧线圈终端部10中,将同相的多根导线3向定子芯2的径向内径侧弯曲并且沿定子芯2的径向并排配置。
当以V相的线圈4V为代表表示时,如图2所示,线圈4V为了占据相同的槽5,以使两组4V1、4V2成套沿径向配置的方式,将导线3卷绕大致两圈而构成。各组线圈4V1、4V2的构成包括:槽导体部11、11,其配置在槽5、5内;一端侧线圈终端部8,其从定子芯2的一端面7突出,以将隔开规定间隔的槽导体部11、11连结的方式,以弯曲状向径向R外侧弯曲并沿周向M延伸;另一端侧线圈终端部10,其从定子芯2的另一端面9突出,以将隔开规定间隔的槽导体部11、11连结的方式,向径向R内侧弯曲并沿周向M延伸。
另外,一端侧线圈终端部8,在沿周向M延伸的部分的途中向径向R弯曲而形成为大致弯曲形状。因此,在一端侧线圈终端部8的周向M部分中,使与关于径向R成为外侧的部分连接的弯曲部12b的弯曲形状部分的长度,比与关于径向R成为内侧的部分连接的弯曲部12a的长。另外,另一端侧线圈终端部10,以使第一圈部分和第二圈部分,能够在前端部分沿径向R重合,并能够在沿径向R折弯的基端部分沿轴向L重合。因此,将构成第二圈的另一端侧线圈终端部10的部分的形状形成为:关于径向R向越朝向内侧间隔越窄的方向弯曲的带阶梯的形状。另外,使沿另一端侧线圈终端部10的周向M延伸的部分的途中沿轴向L弯曲而形成为大致弯曲形状。其他的线圈4U、4W也同样地形成,并分别组合多个而得到上述图1所示的定子1。以上述方式形成各线圈4,并如图1所示适宜地进行组合后组装于定子芯2内,从而能够节省空间地将线圈4组装于该定子芯2内。
上述线圈4通过对形成为图3所示的矩形波状的扁线等(中间)原材料W1,进一步施加弯曲加工等并卷绕多圈(在图示的例中为两圈)而构成。该原材料W1的构成包括:相互平行的多个直线部30、30和将各直线部30、30中相邻的直线部30、30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彼此交替地连结的一端侧(图3的上侧)连结部31a、31b、31c以及另一端侧(图3的下侧)连结部32a、32b。其中的各直线部30、30的中间部构成上述的槽导体部11。另外,各一端侧连结部31a~31c和各直线部30、30的一端部,构成上述的一端侧线圈终端部8,成为连接来自电源的端子,或与其他线圈连接的引线侧。另外,图3右侧的一端侧连结部31a、31a,构成绕两圈卷绕的线圈4的第一圈,图3左侧的一端侧连结部31c构成线圈4的第二圈,它们之间的一端侧连结部31b构成第一圈和第二圈之间,即卷绕变化的过渡部分。因此长度各不相同。另外,各另一端侧连结部32a、32b以及各直线部30、30的另一端部构成上述另一端侧线圈终端部9,并成为没有端子等连接部的无引线侧。
另外,使一端侧连结部31a~31c相对于直线部30、30的直角方向倾斜。因此,在构成一端侧连结部31a~31c与直线部30、30的连续部的弯曲部33a、33b中,使图3左侧的弯曲部33a、33a的角度(一端侧连结部31a~31c与直线部30、30所成的角度)大于90度,并使图3右侧的弯曲部33b、33b的角度小于90度。另一方面,另一端侧连结部32a、32b相对于直线部30、30向大致直角方向弯曲。另外,配置于图3的右侧,构成线圈4的第一圈的另一端侧连结部32a、32a与直线部30、30的连续部,成为只进行了折弯的弯曲部33c、33c。与此相对,配置在图3的左侧,形成构成线圈4的第二圈的另一端侧连结部32b、32b与直线部30、30的连续部的弯曲部33d、33d,成为越朝向前端间隔越窄的带台阶的形状。这样,将弯曲部33d、33d做成带台阶的形状,是为了在卷绕原材料W1而做成线圈4时,防止弯曲部33c、33c与弯曲部33d、33d相互干涉,做成上述线圈4的另一端侧线圈终端部10那样的形状,是为了将线圈终端部10的形状做得更加紧凑。
用图4至图23,对用于形成上述图3所示的矩形波状的原材料W1的弯曲加工装置20a、20b,以及具备这样的弯曲加工装置20a、20b的弯曲加工机40进行说明。这样的弯曲加工装置20a、20b是根据上述另一端侧连结部32a、32b的长度的不同而选择使用的。即,在形成线圈4的第一圈的情况下使用弯曲加工装置20a,在形成线圈4的第二圈的情况下使用弯曲加工装置20b。另外,弯曲加工装置20a、20b是对被依次送入的弯曲加工前的直线状的扁线等原材料W2,反复实施四个位置的弯曲加工的装置。
首先,用图4至图11对形成线圈4的第一圈的弯曲加工装置20a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将卷绕有足够长的原材料W2的未图示的线轴,配置在弯曲加工装置20的图4、5的右侧,图6、7的左侧,从该线轴将原材料W2从图4、5的右向左,从图6、7的左向右沿着各图的左右方向输送(供给)。因此,图4、5的右侧、图6、7的左侧成为输送方向上游,图4、5的左侧、图6、7的右侧成为输送方向下游。
弯曲加工装置20a具备五个夹具21a、21b、21c、21d、21e,多个偏置弯曲部22、22等。其中各夹具21a~21e分别以转动轴23、23为中心以自由转动的方式串联地连结。即,配置在输送方向上游端的夹具21a和与该夹具21a相邻的夹具21b,是该夹具21b以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可自由转动的方式相对于上游端的夹具21a连结。另外,夹具21b和中央的夹具21c,是中央的夹具21c以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可自由转动的方式相对于夹具21b连结。另外,中央的夹具21c和在该夹具21c的输送方向下游相邻的夹具21d,是该夹具21d以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可自由转动的方式相对于中央的夹具21c连结。此外,夹具21d和配置在输送方向下游端的夹具21e,是该夹具21d以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可自由转动的方式相对于下游端的夹具21e连结。然后,将原材料W2配置于各夹具21a~21e,通过使各夹具21a~21e分别相对地转动,对原材料W2实施弯曲加工。
因此,各夹具21a~21e将抑制上述原材料W2位移的按压部24、24固定在各夹具21a~21e各自转动方向相反的一侧。即,使各按压部24、24的按压面24a、24a与原材料W2的侧面抵接,在弯曲加工时抑制原材料W2相对于各夹具21a~21e的位移。另外,在除了中央的夹具21c的各夹具21a、21b、21d、21e上,将各保持部25、25固定在隔着原材料W2与各按压部24、24相对置的位置。上述各保持部25、25与各按压部24、24的间隔,仅比原材料W2的宽度略大,能够松动地夹持该原材料W2。另外,在夹具21b、21d上,将按压部24、24和保持部25、25分别在两端部隔开间隔地固定。但也可以将两端部的按压部24、24、保持部25、25分别形成为一体。另外,在中央的夹具21c上也可以配置保持部。
另外,各偏置弯曲部22、22,在五个夹具21a~21e中的相互连结的一对夹具的任意一个上,从转动轴23、23向原材料W2的转动侧以规定量偏置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将与固定在夹具21b、21d各自的两端部的保持部25、25的按压部24、24相对置侧的角部形成为局部圆筒面状,由此成为偏置弯曲部22、22。另外,偏置弯曲部22、22也可以与保持部25、25分开设置,例如可以通过配置圆筒部件等而构成。这样的各偏置弯曲部22、22形成为与弯曲加工后的原材料W2的内周面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圆筒面。另外,各偏置弯曲部22、22通过从转动轴23、23以规定量偏置,由此利用各夹具21a~21d的转动,使原材料W2相对于上述各夹具21a~21e弯曲而不位移。
因此,以下述方式确定各偏置弯曲部22、22相对于转动轴23、23的偏置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各偏置弯曲部22、22做成圆筒状的部件。另外,虽然只说明原材料W2的一个位置的弯曲部,但全部的弯曲部具有相同的关系。如图9所示,在将原材料W2的弯曲角度设为θ,将原材料W2的厚度(在原材料W2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是直径)设为T,将从原材料W2的中立线N到原材料W2的弯曲加工后的内周面的距离相对于厚度T的比例设为α,将偏置弯曲部22的曲率半径设为r,将偏置弯曲部22的弯曲中心P的转动轴23相对于转动中心O的距离中,在原材料W2的弯曲方向上与将原材料W2弯曲以前的状态为直线时的直线方向平行方向(X方向,图9的左右方向)的距离设为X,同样与上述直线方向成直角的方向(Y方向,图9的上下方向)的距离为Y时,弯曲中心P至少在弯曲加工后,相对于转动中心O设置在满足下述公式的位置。
X=(r+T×α)×θ/2
Y=(r+T×α)×θ/2/tan(θ/2)
对上述公式进行说明。首先,假设在使弯曲中心P与转动中心O一致的状态下对原材料W2实施了弯曲加工的情况下,在中立线N的位置,原材料W2相对于夹具只移动(r+T×α)×θ。即,中立线N的弯曲部分的圆周长度被拉入原材料W2。因此,在弯曲加工时为了不拉入原材料W2,可以使偏置弯曲部22在弯曲加工前后沿原材料W2只移动(r+T×α)×θ。如从图9可明确的那样,无需考虑偏置弯曲部22在Y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在该情况下,由于偏置弯曲部22的移动是以转动中心O为中心进行的,如从图9(b)可明确的那样,弯曲中心P距离转动中心O在X方向上的距离,成为偏置弯曲部22的移动距离的一半即(r+T×α)×θ/2。这样,如果知道弯曲中心P距离转动中心O在X方向上的距离,则根据三角函数,同样导出Y方向的距离(r+T×α)×θ/2/tan(θ/2)。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了进行上述那样的弯曲加工,五个夹具21a~21e中两端的夹具21a、21e被配置成:相对于原材料W2的输送方向不能转动,并且在与输送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不能移动,输送方向上游端的夹具21a沿着输送方向能够移动。即,输送方向上游端的夹具21a,能够沿着遍布输送方向固定在架台26上的导轨27移动,并且在按压部24与保持部25的间隙沿着输送方向的方向上配置。因此,如图8所示,在夹具21a的底面沿着输送方向形成凹部28,使得导轨27能够进入该凹部28内。其结果,夹具21a被配置成能够沿着导轨27移动,并且相对于导轨27不能转动。
另外,输送方向下游端的夹具21e,在架台26上在导轨27的输送方向下游,在按压部24和保持部25的间隙沿着输送方向的方向上,不能转动以及不能移动地被固定。因此,夹具21a和夹具21e以沿着输送方向的同一直线状配置。另外,由于能够将上游端的夹具21a沿着导轨27移动,因此两端部的夹具21a、21e沿着输送方向远近自由地移动。另外,虽然也可以使下游端的夹具21e移动,但如后述那样,为了在弯曲加工装置20的下游配置进行下一个弯曲工序的装置,而优选只使上游端的夹具21a移动。另外,下游端的夹具21e根据实施弯曲加工的原材料的下游端的形状,也能够以转动轴23为中心进行转动。
另外,将手柄29固定在与上游端的夹具21a的下游相邻的夹具21b上,通过操作该手柄29,对夹具21b向以与上游端的夹具21a的转动轴23为中心的转动方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赋予力。这样,通过对夹具21b赋予转动方向的力,由此对中央的夹具21c赋予向相对于输送方向成直角方向的一方(图3的上方向)移动的力。因此,夹具21b是向以与上游端的夹具21a的转动轴23为中心的转动方向转动,并对中央的夹具21c赋予向直角方向一方移动的力的动作部件。
利用上述那样的弯曲加工装置20a对原材料W2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以使两端部的夹具21a、21e相互接近的方式,使上游端的夹具21a沿着导轨27移动。与此同时,对中央的夹具21c赋予向相对于输送方向成直角方向的一方移动的力,并且使各夹具21a~21e分别向上述的方向相对地转动到成为如图10所示的位置关系为止。由此,对原材料W2大致同时实施四个位置的弯曲加工。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固定在与上游端的夹具21a相邻的夹具21b的手柄29,使得一边向输送方向下游移动,一边向图4、10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使上游端的夹具21a向输送方向下游滑动,并使夹具21b相对于上游端的夹具21a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进一步对中央的夹具21c赋予相对于输送方向成直角方向的一方移动的力。如果确定了夹具21b的转动方向和中央的夹具21c的移动方向,由于下游端的夹具21e被固定,因此通过夹具21a的移动使得夹具21b、21c、21d向如上所述的方向相对转动。此外,夹具21a的移动以及夹具21b的转动也可以借助致动器进行。
另外,在上述那样的弯曲加工时,原材料W2的弯曲加工装置20a的上游侧部分被夹具21a拉伸。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使从上述线轴供给的原材料W2在线轴与弯曲加工装置20之间保持余量进行弯曲,通过夹具21a的移动顺利地拉伸原材料W2。另外,也可以使线轴配合夹具21a的移动进行旋转等,能够使原材料W2追随夹具21a的移动进行供给。另外,如果能够将夹具21a的移动与线轴进行的供给顺利地连动,也可以不预先使原材料W2弯曲。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那样,为了在原材料W1(参照图3、21)的直线部30、30上形成长度不同的弯曲部12a、12b(参照图2、23),如上所述,使连结直线部30、30的一端部彼此的一端侧连结部31(31a、31b、31c),相对于位于该一端侧连结部31两侧的一对直线部30、30的直角方向倾斜。因此,如图10所示,使两端的夹具21a、21e和分别与上述两个夹具21a、21e相邻的夹具21b、21d的弯曲角度成90度不同。即,使各夹具21a~21e转动到上游端的夹具21a和夹具21b所成的角度小于90度,下游端的夹具21e和夹具21d所成的角度大于90。因此,由限制部件60a、60b限制夹具21a、21e与夹具21b、21d各自的弯曲角度。如果确定了上述夹具21a、21e和夹具21b、21d各自的弯曲角度,则夹具21c与夹具21b、21d的弯曲角度能够根据上述夹具21b、21d的长度来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夹具21b、21d的长度做成相同的,将中央的夹具21c和夹具21b以及夹具21d的弯曲角度分别做成大致90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原材料W2的回弹,如图11所示,使各夹具21a~21进一步转动。
这样,如果对原材料W2实施四个位置的弯曲加工,并将实施了弯曲加工的部分从弯曲加工装置20a取下,使原材料W2移动(输送)到输送方向下游,然后将接下来应加工的部分安装于弯曲加工装置20a,再次进行上述的加工。通过依次进行这样的加工,而得到在上述图3所示的矩形波状的原材料W2中的线圈4的第一圈部分。另外,该情况下原材料W2的输送量,在第一圈的范围内为相同。
另外,配置于定子芯2的线圈,如上述图1所示存在多种。各种线圈根据配置于各定子芯2的径向的位置而周长不同。即,各直线部彼此的间隔不同。另外,在配置于轴向长度(轴长)不同的定子芯的情况下,直线部的长度也不同。因此,需要按照周长或轴长(均为弯曲部33a、33b、33c、33d间的长度)不同的线圈准备多组夹具。即,作为上述的5个夹具21a~21e,准备除配置于两端的夹具外的各夹具21b~21e中的至少1个夹具长度不同的多组的组合。然后,根据在原材料W2上形成的(原材料W1的)多个弯曲部33a~33d之间(相邻的直线部30、30彼此之间)的长度,或直线部30、30的长度,能够在弯曲加工时选择任一夹具组。
例如,通过使大致矩形波状的(中间)原材料W1(图3)在弯曲加工后被折弯而卷绕两圈以上的情况下,作为五个夹具,准备中央的夹具21c的长度不同的两组以上的组合。然后,根据原材料W1的卷绕,在改变夹具组的同时,改变将直线状的原材料W2配置在五个夹具21a~21e(弯曲加工装置20a)时的输送量,由此原材料W1的卷绕变化的过渡部分通过改变该输送量,而分别调整各弯曲部33a~33d之间长度的变化。另外,为了不改变轴长,夹具21b、21d可以使用相同的夹具。
这样,如果通过输送量使原材料W1的卷绕变化的过渡部分的长度调整变化,在卷绕两圈原材料W1形成线圈4的情况下,作为夹具的组只要准备两组即可,因此能够降低准备的夹具的组。由此,在将原材料卷绕两圈来形成各种线圈的情况下,各准备两组形成各种线圈的夹具即可。因此,能够降低夹具的组,实现低成本化。与此相对,在通过夹具的交换进行过渡部分的长度调整时,这部分就需要夹具组,在将原材料W1卷绕两圈的情况下,需要三组夹具。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通过使原材料W1卷绕两圈形成线圈4。因此,如上所述如果利用弯曲加工装置20a结束了第一圈的加工,首先,使原材料W2向输送方向移动第一圈和第二圈的过渡部分的长度,并进行该过渡部分的长度调整。即,利用输送量调整图3所示的一端侧连结部31b的长度。然后,从弯曲加工装置20a取下原材料W2,换到第二圈用的弯曲加工装置20b(参照图16至图20),利用该弯曲加工装置20b对相当于原材料W2的第二圈的部分进行加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弯曲加工装置20a、20b分别配置于同一架台26上,通过使该架台26滑动来进行弯曲加工装置20a、20b的交换。因此,在说明弯曲加工装置20b前,用图12至图15对具备这样的构成的弯曲加工机40进行说明。
弯曲加工机40具备:上述那样配置弯曲加工装置20a、20b的架台26、使架台26滑动的滑动机构41、使架台26与弯曲加工装置20a、20b一起在图12的上下方向上位移的位移机构(升降机构)42、用于将原材料W2配置于弯曲加工装置20a、20b的按压机构43、以及抓取原材料W2并从弯曲加工装置20a、20b取下的卡盘机构44。如图12、14所示,其中的滑动机构41构成为,将支承架台26的基座41a相对于导轨41b、41b能够滑动地配置。因此,通过手动或致动器等使基座41a沿着导轨41b、41b自动移动,由此能够将架台26向图12的内外方向,图13、15的上下方向,图14的左右方向移动。另外,位移机构42是通过电机和进给丝杠机构的组合等的致动器,使架台26相对于基座41a向图12、14的上下方向移动(升降)的机构。另外,按压机构43具有能够在图13的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按压部件43a,并且如图12所示,在弯曲加工装置20a(20b)的上侧,如图13所示,配置在离开弯曲加工装置20a侧方的位置。另外,卡盘机构44沿着导轨40b能够移动地配置,该导轨40b沿着输送方向配置在弯曲加工机40的顶板40a的下表面。并且,在位于弯曲加工装置20a的上方的输送方向下游的状态下,通过卡盘44a抓取原材料W2。因此,在弯曲加工装置20a的夹具21d形成卡盘44a能够进入的槽44b(参照图4等)。
利用上述那样的弯曲加工机40,以如下述方式进行向弯曲加工装置20a(20b)进行线圈的配置、分离、以及弯曲加工装置20a与弯曲加工装置20b的交换。首先,通过滑动机构41将弯曲加工装置20a配置在沿着原材料W2的输送方向的位置。此时,架台26的位置成为比原材料W2的配置位置更靠下方。接着,将按压机构43的按压部件43a配置在原材料W2上,在该状态下,通过位移机构42使架台26与弯曲加工装置20a一起上升。由此,通过按压部件43a从上侧按压原材料W2,并且将原材料W2配置在弯曲加工装置20a的各夹具21a~21e的按压部24与保持部25的间隙内。此时,各夹具21a~21e以直线状配置。在使按压部件43a退避后,由弯曲加工装置20a进行弯曲加工。然后,使卡盘机构44移动到规定位置,由卡盘44a抓取弯曲加工后的原材料W2,并在该状态下,利用位移机构42使弯曲加工装置20a与架台26一起下降。由此,原材料W2从弯曲加工装置20a分离。在该状态下由弯曲加工装置20a继续进行加工的情况下,将原材料W2输送规定量,并反复进行上述工序。另一方面,在由弯曲加工装置20b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利用滑动机构41使架台26移动,将弯曲加工装置20b配置在沿着原材料W2的输送方向的位置。并且反复进行与上述的情况同样的工序。
接下来,用图16至图20对这样的弯曲加工装置20b进行说明。该弯曲加工装置20b,如上所述是对相当于矩形波状的(中间)原材料W1(图3)的第二圈的部分进行加工的装置。相当于该原材料W1的第二圈的部分的另一端侧连结部32b、32b,如上所述弯曲部33d、33d成为带台阶的形状。因此,弯曲加工装置20b,形成该带台阶形状的部分的构造以及中央的夹具21c的长度,与上述的弯曲加工装置20a不同,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该弯曲加工装置20a相同。因此,以下,以这样不同的部分的构造为中心进行说明,而对于与其他弯曲加工装置20a相同的构造的部分则省略或简略说明及图示。
弯曲加工装置20a具备台阶成形部件36,在通过五个夹具21a、21b、21c、21d、21e(夹具21a和夹具21e参照图3等)对原材料W2实施弯曲加工前,该台阶成形部件36在原材料W2的规定部分形成台阶部35(图19)。该台阶成形部件36具有第一按压部件37和第二按压部件38,它们被配置成能够在相对于原材料W2的配置方向倾斜的方向上自由位移。上述两个按压部件37、38配置在相互隔着原材料W2相反的一侧,并且,在错开原材料W2的输送方向(图16至图20的左右方向)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按压部件37是中央的夹具21c的按压部24,将该按压部24配置成相对于夹具21c自由位移。另外,该按压部24的按压面24a成为具有与台阶部35的形状吻合的形状的按压成形部37a。另外,第二按压部件38是与中央的夹具21c的输送方向上游(图16至图20的右侧)相邻的夹具21b的保持部25,将该保持部25配置成相对于夹具21b自由位移。另外,在该保持部25的下游(图16至图20的左侧)端,在错开到比偏置弯曲部22更靠上游的部分,形成与台阶部35的上游侧的弯曲部35a(图19)吻合的台阶38a。另外,在与中央的夹具21c的输送方向下游相邻的夹具21d的保持部25的上游端,在错开到比偏置弯曲部22更靠下游的部分,形成与台阶部35的下游侧的弯曲部35b(图19)吻合的台阶38b。即,上述台阶38a、38b形成在隔着原材料W2与第一按压部件37对置的位置,且在错开输送方向的上游或下游的位置。
上述的两个按压部件37、38通过将原材料W2向相对于各原材料W2的配置方向包括朝向原材料W2的输送方向下游的成分的倾斜方向按压,由此防止从原材料W2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拉入,并且在原材料W2的规定部分形成台阶部35。即,首先,如图17所示,通过使第一按压部件37(夹具21c的按压部24),在隔着原材料W2与该第一按压部件37对置的位置,朝向台阶38b(在箭头H方向)位移,其中台阶38b形成在向输送方向上游错开的位置,由此使原材料W2在第一按压部件37和台阶38b之间变形。此时,如图18所示,虽然将第一按压部件37朝向台阶38b向箭头方向按压,然而该方向是通过在接触点I、J的摩擦的关系来限制的,其中接触点I是在第一按压部件37的按压成形部37a与原材料W2的接触点,以及接触点J形成台阶38b的保持部25与原材料W2的接触点,并使得在接触点I,J基本不产生滑动。接着,如图19所示,通过使第二按压部件38(夹具21b的保持部25)朝向第一按压部件37位移,由此使原材料W2在第一按压部件37与第二按压部件38的台阶38a之间变形,从而形成台阶部35。
另外,这样的两个按压部件37、38的移动,通过手动或致动器等自动进行。在以手动进行的情况下,例如,在各夹具21c或夹具21b之间通过凹凸嵌合等来限制两个按压部件37、38的移动方向。然后,通过使与分别固定于夹具21c和夹具21b的螺母部件螺纹接合的螺栓旋转,由此沿着上述的凹凸嵌合按压第一按压部件37和第二按压部件38。在自动进行的情况下,例如,借助电机使上述螺栓旋转来按压两个按压部件37、38。
如上所述,如果对原材料W2形成台阶部35,则与上述的弯曲加工装置20a同样,使上游端的夹具21a沿着输送方向移动,通过使各夹具21a~21e相对地转动,如图20所示,对原材料W2实施弯曲加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夹具21c和夹具21b以及夹具21d的相对转动而将原材料W2弯曲的偏置弯曲部22位于各台阶部35内,即,弯曲部35a、35b之间。因此,通过各夹具21a~21e的弯曲加工,台阶部35的靠两端的部分被弯曲,如图3、20所示,将原材料W1的弯曲部33d、33d形成为带台阶的形状。此外,在夹具21b的保持部25形成的偏置弯曲部22配置在,在作为第二按压部件38的该保持部25如上所述朝向第一按压部件37移动的状态下,原材料W2不会产生拉入的标准的位置。
接下来,用图21至图27,说明在如上所述通过弯曲加工装置20a、20b形成为矩形波状的(中间)原材料W1的直线部30、30的一端侧,形成相互长度不同的弯曲部12a、12b的弯曲加工方法以及弯曲加工装置。此外,在图21至图27中,虽然抽出表示一端侧连结部31(31a、31b、31c),和通过该一端侧连结部31连结的一对直线部30、30的一部分,但其他部分也同样。首先,用图21至图23说明弯曲加工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在上述图1、2中说明的那样,由于将沿线圈4的一端侧线圈终端部8的周向M延伸的部分的途中向径向R弯曲,而成为大致弯曲形状,在两个直线部30、30形成长度相互不同的弯曲部12a、12b。即,在两个直线部30、30分别形成弯曲方向相反的一对折弯部39a、39b,由图23(a)左侧的直线部30的一对折弯部39a、39b构成弯曲部12a,由右侧的一对折弯部39a、39b构成弯曲部12b。并且,使一端侧连结部31与各个直线部30的另一端侧的折弯部39b之间的长度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3(a)右侧的弯曲部12b比左侧的弯曲部12a长。
为了更有效地形成这样长度不同的弯曲部12a、12b,在本实施方式中,原材料W1通过上述的工序而形成为图21表示的那样。即,通过上述弯曲加工装置20a、20b依次形成:相互平行的多个直线部30、30,和将各直线部30、30中相邻的直线部的一端部彼此以及另一端部彼此交替地连结的一端侧连结部31和另一端侧连结部32a、32b(图3),从而得到原材料W1。然后,在该加工时,以使一端侧连结部31相对于位于两侧的一对直线部30、30的直角方向β倾斜的方式形成原材料W1。该倾斜,根据分别形成于直线部30、30的一对折弯部39a、39b,即弯曲部12a、12b的长度之差而形成。在图示的例子的情况下,由于图23(a)右侧的弯曲部12b比左侧的弯曲部12a长,因此如图21所示,相应于弯曲部12a、12b的长度之差使一端侧连结部31a向图21(a)的从左向右朝向该图的上侧方向倾斜。
这样在得到使一端侧连结部31倾斜的原材料W1后,如图22、23所示,对该原材料W1形成弯曲部12a、12b。首先,如图22所示,在夹紧(固定)两个直线部30、30的距一端侧连结部31的距离不同的部分(夹紧部C、斜线部)的状态下,将上述两个直线部30、30的一端侧连结部31侧同时向一侧折弯,从而分别形成一端侧的折弯部39a(成形部F、涂黑部)。此时,夹紧部C成为比应分别形成一端侧的折弯部39a的部分,更接近与一端侧连结部31相反的一侧(另一端侧)的部分。
接着,如图23所示,在夹紧两个直线部30、30的一部分(夹紧部C、斜线部)的状态下,将上述两个直线部30、30的一端侧连结部31侧同时向与图22的情况相反的一侧折弯,分别形成另一端侧的折弯部39b(成形部F、涂黑部)。此时,夹紧部C成为比应分别形成另一端侧的折弯部39b的部分更接近另一端侧的部分。这样,通过对两个直线部30、30同时形成弯曲方向相同的一端侧的折弯部39a、39a以及另一端侧的折弯部39b、39b,由此如图23所示,能够得到长度不同的弯曲部12a、12b,并且能够将一端侧连结部31配置在相对于两个直线部30、30大致成直角的方向。
用图24至图27,对进行上述那样的弯曲加工的加工装置进行说明。弯曲加工装置50具备:一对架台52、52,它们远近自由移动地配置在基座51上的导轨51a、51a上;支承板53、53,它们在各自的架台52上能够沿着导轨52a相互平行地移动;弯曲夹具54和固定夹具55,它们设置于各个支承板53。基座51上的导轨51a、51a和架台52上的导轨52a分别配置在相互成直角的方向上。另外,支承板53、53相互对置地配置,各架台52沿着导轨51a向图24至图27的各(a)、(c)的内外方向,在同图(b)的左右方向移动,从而能够相互远近自由地移动。另外,支承板53、53沿着各架台52上的导轨52a移动,由此能够将相互的位置在平行方向(图24至图27各自的(a)、(c)的左右方向,同图(b)的表里方向)上错开。
另外,弯曲夹具54具备:旋转自由地支承于支承板53的旋转部54a;突出固定在从该旋转部54a的旋转中心以规定量偏置的位置的大致圆柱状的弯曲部54b。设置于各支承板53、53的弯曲部54b以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另外,固定夹具55具有配置在与支承板53的弯曲部54b相邻的位置的一对夹紧夹具56、56,通过使至少任一个夹紧夹具56在图24至图27的上下方向上移动,由此能够夹紧原材料W1的直线部30。此时,在与导轨52a平行地贯通在一对夹紧夹具56、56彼此之间的方式存在的凹槽55a内配置直线部30。另外,在凹槽55a的弯曲部54b侧的开口部,该凹槽55a的壁面55b、55b与固定夹具55的端面55c的连续部为部分圆筒面状的倒角部55d、55d。各倒角部55d、55d的曲率,对应于应形成于直线部30的折弯部39a、39b的曲率。另外,各倒角部55d、55d的曲率中心与弯曲部54b的转动中心的关系,与上述图9所示的偏置弯曲部22的弯曲中心P与转动轴23的转动中心O的关系相同。
由上述那样的弯曲加工装置50进行的弯曲加工,以如下方式进行。首先,将上述图21所示的原材料W1配置成图24表示的那样。此时,将一对直线部30、30分别插入配置到相互对置配置的固定夹具55、55的凹槽55a内,并夹紧两个直线部30、30的规定位置。此时,使支承支承板53、53的架台52沿着基座51上的导轨51a移动,并使架台52与一对直线部30、30的间隔匹配。另外,使支承板53、53沿着架台52上的导轨52a移动,使凹槽55a的倒角部55d的位置与应在各直线部30、30形成折弯部39a、39a的部分对齐。在该状态下,图22(a)的夹紧部C被固定夹具55夹紧,将成形部F配置于倒角部55d部分。接着,如图25所示,使相互对置配置的弯曲夹具54、54的旋转部54a、54a同时旋转,通过弯曲部54b、54b将直线部30、30同时折弯。其结果得到如图22所示的形状。此外,这样的架台52以及支承板53的移动、旋转部54a的旋转,分别通过手动或未图示的致动器自动进行。
接着,解除直线部30、30的夹紧,通过使架台52、52沿着导轨51a移动,使支承板53、53分离,将直线部30、30从凹槽55a、55a取下。然后,使弯曲夹具54进一步旋转,使弯曲部54b相对于图24表示的状态移动到隔着直线部30、30的相反的一侧。然后,使支承板53、53分别沿着导轨52a移动,使凹槽55a的倒角部55d的位置,与在各直线部30、30应形成折弯部39b、39b的部分对齐。此外,再次使架台52、52沿着导轨51a移动,使支承板53、53的间隔成为与直线部30、30的间隔匹配的状态,在凹槽55a、55a内配置各直线部30、30,并进一步夹紧而成为图26表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图23(a)的夹紧部C被固定夹具55夹紧,成形部F被配置在倒角部55d部分。接着,如图27所示,使弯曲夹具54、54的旋转部54a、54a同时向与图25的情况相反的方向旋转,由弯曲部54b将直线部30、30同时折弯。其结果,得到如图23所示的形状。
根据上述那样的本实施方式,首先,如在图4至图20说明的那样,使上游端的夹具21a移动,以使弯曲加工装置20a、20b两端的夹具21a、21e沿着输送方向相互接近,对中央的夹具21c赋予相对于输送方向成直角方向的一方移动的力,并且使各夹具21a~21e相对地转动,对大致直线状的原材料W2实施四个位置的弯曲加工。由于上游端的夹具21a相对于原材料W2的输送方向不能转动并且在与输送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不能移动,因此对原材料W2实施四个位置的弯曲加工而不使该原材料W2相对于输送方向振动,从而装置不会大型化且能够使加工精度良好。
即,原材料W2的送入,例如通过使配置在装置的上游且卷绕有原材料W2的未图示的线轴旋转来进行。因此,只要输送方向上游端的夹具21a不会相对于输送方向振动,而是沿着该输送方向移动,则无需使具备这样的线轴的输送机构整体移动。其结果,不会产生装置大型化,或机构变复杂这样的问题。另外,与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不同,由于在一次工序中对原材料W2的四个位置实施弯曲加工,因此能够缩短加工时间,实现低成本化。另外,与专利文献2、3记载的构造不同,由于没有齿轮的啮合误差和突起部彼此的啮合误差等,因此能够精确地进行原材料W2的弯曲,能够使加工精度良好。
另外,由于将偏置弯曲部22配置在相对于转动轴23偏置的位置,不使原材料W2相对于夹具21a~21e位移地进行弯曲加工,因此能够防止弯曲加工时对原材料产生损伤。即,在弯曲加工时,由于原材料W2相对于构成夹具21a~21e的按压部24不产生位移(不产生拉入),因此能够防止在原材料W2与按压部24之间产生滑动,从而能够防止对原材料W2产生损伤。另外,由于在弯曲加工时不对原材料W2作用拉伸力,因此能够正确地进行原材料W2的弯曲加工。
另外,在原材料W2是上述那样构成线圈4的扁线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将扁线的四个位置弯曲的加工。即,由于扁线限定了与截面圆形的圆线不同的弯曲方向,因此如果不采取某些方法,则难以对四处位置实施弯曲加工。特别是形成为上述那样的形状的情况下,由于弯曲方向不同,因此更难以实施弯曲加工。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即使是弯曲方向被限定的扁线,也能够使弯曲方向不同而进行的弯曲加工容易且高精度地进行。另外,由于在弯曲加工时不产生拉入,因此在弯曲加工时不会损伤绝缘用的漆包层,而得到优质的旋转电机用的线圈4。
另外,如果使用图16至图20所示的弯曲加工装置20b,由于一边防止原材料W2从输送方向下游被拉入,一边对原材料W2进行形成台阶部35的加工,因此无需将下游端的夹具21e作成能够位移的构造,从而能够实现装置的简单化。即,在形成台阶部35时,在只通过按压部件按压原材料W2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原材料W的两端朝向台阶部35被拉入。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通过第一按压部件37和第二按压部件38形成台阶部35的同时,适宜地限制上述按压方向,因此能够一边在防止从输送方向下游的拉入,一边进行形成台阶部35的加工。另外,为了形成这样的台阶部35,而将第一按压部件37配置于中央的夹具21c,将第二按压部件38配置于与中央的夹具21c的上游相邻的夹具21b。即,将形成台阶部35的构造组装到弯曲加工装置20b,从而不必另行设置。因此,无需用其他加工装置进行台阶部35的形成和弯曲加工,能实现加工时间的缩短。
此外,如果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加工装置20a、20b,制造上述图1、2所示的旋转电机用的线圈4,由于能够减少线圈4的接合位置,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并且实现线圈4的小型化。即,如果以上述方式对原材料W实施弯曲加工,由于通过一次加工能够形成较多折弯部,因此在通过焊接等将弯曲加工后的原材料接合,而得到上述图2所示的线圈4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接合位置,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如果能够减少接合部位,就能够使各线圈4彼此的间隔缩短,实现线圈4整体的小型化。
接下来,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利用图21至图27说明的那样,在对一端侧连结部31两侧的一对直线部30、30同时形成折弯部39a、39b之前,使一端侧连结部31相对于两个直线部30、30的直角方向,相应于分别形成于两个直线部30、30的一对折弯部39a、39b(弯曲部12a、12b)的长度之差倾斜。因此能够防止在形成折弯部39a、39b后,一端侧连结部31相对于两个直线部30、30从所希望的状态倾斜。即,在同时形成了长度不同的弯曲部12a、12的情况下,能够使一端侧连结部31相对于两个直线部30、30大致成直角。与此相对,在不使一端侧连结部31倾斜,例如以成为两个直线部30、30的直角方向的状态,同时形成了长度不同的弯曲部的情况下,则在形成后为了使一端侧连结部31相对于两个直线部30、30的直角方向倾斜,还需要将一端侧连结部31的倾斜状态做成相对于两个直线部成直角方向的工序,从而延长加工时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无需这样的工序,因此能够缩短加工时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工时,由于固定(夹紧)比应形成折弯部39a(39b)的部分更靠与一端侧连结部31相反的一侧(另一端侧)的部分进行加工,因此在加工时直线部30、30不会振动,能够使加工精度良好。
另外,即使分别形成于一对直线部30、30的折弯部的形状或数量与上述的情况不同,如果使一端侧连结部相应于折弯部的长度之差倾斜,就能够防止在形成折弯部后,一端侧连结部相对于两个直线部从所希望的状态(不限于直角方向)倾斜,因此依然能够缩短加工时间。
(第二实施方式)
用图28至图32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涉及自动驱动对原材料W2实施弯曲加工的弯曲加工装置20c的弯曲加工机61。除了自动进行的特点外,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或简化同样的部分的说明,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弯曲加工装置20c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即将弯曲部件62a转动自由地与原材料W2的输送方向(图28至图32的左右方向)上游(同样是右侧)端的夹具21a连结,将弯曲部件62b、62c转动自由地与中央的夹具21c的两侧连结,将弯曲部件62d转动自由地与下游(同样是左侧)端的夹具21e连结。在上述弯曲部件62a~62d中,由存在于夹具21a与夹具21c之间的弯曲部件62a、62b构成夹具21b,由存在于夹具21c与夹具21e之间的弯曲部件62c、62d构成夹具21d。换而言之,夹具21b及夹具21d是通过将弯曲部件62a、62b或弯曲部件62c、62d分离配置而成。
上述各弯曲部件62a~62d具有用于配置各原材料W2的槽63。形成该槽63的转动方向两侧(在图28的状态下是上下方向两侧)部分,相当于按压部和保持部。另外,夹具21a、21c、21e也具有按压部24和保持部25,将上述按压部24和保持部25之间形成为槽63。这样的各槽63,在上述图3所示的原材料W1中,是用于形成具有不带台阶的形状的弯曲部33c的部分所使用的。另外,配置在夹具21c两侧的弯曲部件62b、62c,除了这样的槽63以外,在相对于该槽63错开转动方向的位置还具有其他槽64。这样的其他槽64,在上述图3所示的原材料W1中,是用于形成具有带台阶形状的弯曲部33d的部分所使用的。另外,在该情况下,形成其他槽64的转动方向两侧部分,相当于按压部和保持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中央的夹具21c由远近自由移动地配置的一对夹具部件72a、72b构成,通过改变上述两个夹具部件72a、72b的间隔,由于能够改变被夹具21c和弯曲部件62b、62c弯曲的部分的长度。因此只改变两个夹具部件72a,72的间隔就能够进行相应于上述的图3所示的原材料W1的另一端侧连结部32a、32b的长度的加工。换言而之,在改变作为弯曲部之间的长度的另一端侧连结部32a、32b的长度的情况下无需改变夹具。因此,能够实现加工时间的缩短,并且无需准备多个夹具从而实现低成本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一侧的夹具部件72a与弯曲部件62b一起位移。另外,结合弯曲部件72a、72b的间隔,调整下述的滑动机构65a、65c的滑动量。另外,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滑动机构65b的滑动量而不改变夹具也能够调整原材料W1的直线部30、30的长度。
如上所述构成的弯曲加工装置20c,由弯曲加工机61驱动。该弯曲加工机61具备多个滑动机构65a、65b、65c、以及多个电机66a、66b、66c、66d、67a、67b、67c、67d、67e、73等。其中各滑动机构65a~65c分别由借助电机66a~66d旋转的螺栓68,和通过该螺栓68的旋转能够沿着该螺栓68移动的移动台69、70构成。即,将固定于移动台69、70的未图示的螺母部件与螺栓68螺纹接合,通过该螺栓68的旋转使滑动移动台69、70能够与螺母部件一起滑动。另外,如果使该滑动机构通过滚珠丝杠机构进行,就能够进行顺畅的滑动。另外,各电机67a~67d分别被配置于移动台69、70或固定台71,并经由各齿轮机构等减速机构,使弯曲部件62a~62d以及下游端的夹具21e,以规定的角度转动。
对上述各部件的配置进行说明。首先,配置在图28的右下的滑动机构65a,将螺栓68与原材料W2的输送方向平行地配置,且通过电机66a的旋转能够使移动台69与该输送方向平行地滑动。由上述电机66a和滑动机构65a构成第一驱动单元。另外,移动台69虽然通过电机66d也能够在与该输送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滑动,但在本次弯曲加工中不使用。在该移动台69上设置上游端的夹具21a和弯曲部件62a。另外,也设置电机67a和传递该电机67a的旋转的减速机构。因此夹具21a和弯曲部件62a,以及电机67a和减速机构也与移动台69一起在输送方向上自由滑动。另外,包括使这样的夹具21b的弯曲部件62a转动的电机67a和减速机构,使各夹具21b~21d转动的电机67b~67d以及各减速机构构成第二驱动单元。该第二驱动单元虽然分别配置有电机,但也能够做成由一个电机驱动各夹具21b~21d的转动部分中任意多个的构造。例如,如果构成中央的夹具21c的一对夹具部件72a、72b是不能远近移动的构造,也能够借助一个电动机经由各减速机构使弯曲部件62b、62c的转动部分转动。
另外,配置在图28中央的滑动机构65b,将螺栓68配置在与原材料W2的输送方向成直角的方向,通过电机66b的旋转能够使移动台70在该直角方向上滑动。另外,配置在图28上方的滑动机构65c,将螺栓68与原材料W2的输送方向平行地配置,通过电机66c的旋转能够使移动台70在该输送方向上滑动。由上述电机66b、66c以及滑动机构65b、65c构成第三驱动单元。另外,在移动台70上设置中央的夹具21c和弯曲部件62b、62c。另外,也设置电机67b、67c以及分别传递上述电机67b、67c的旋转的减速机构。因此夹具21c和弯曲部件62b、62c,以及电机67b、67c和各减速机构也与移动台70一起,借助滑动机构65b在与输送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自由滑动,并借助滑动机构65c在输送方向上自由滑动。
另外,如上所述,在移动台70上设置:构成中央的夹具21c的夹具部件72a、和使弯曲部件62a移动的电机73以及滑动机构74。该滑动机构74具备:与输送方向平行地配置的螺栓75,和能够沿该螺栓75移动的移动台76。在该移动台76上设置:夹具部件72a和弯曲部件62a、驱动该弯曲部件62a的电机67b以及减速机构等。然后,通过电机73的驱动,使移动台76与上述各部件一起沿着输送方向移动,使夹具部件72a、72b彼此成为能够远近自由地移动。
另外,配置在图28左侧的固定台71,以不能移动的方式固定在未图示的架台等的固定部分。在该固定台71上设置有下游端的夹具21e和弯曲部件62d。另外,也设置电机67d、67e以及分别传递上述电机67d、67e的旋转的减速机构。由上述电机67d和减速机构构成第六驱动单元。另外,电机67e是使夹具21e转动的电机,在通常的弯曲加工中不使用。例如,在不将原材料W2的前端弯曲而是以原材料W1的状态,将直线部30做成保持原样延伸的形状的情况下使用。在该情况下,使夹具21e与弯曲部件62d一起向相同方向旋转,使夹具21e的槽63和弯曲部件62d的槽63成为直线状。这样,通过将原材料W2的直线部30保持原样地延伸,由此形成与另一线圈连接的端子。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的弯曲加工装置20c和弯曲加工机61对原材料W2实施的弯曲加工,以如下方式进行。首先,如图29所示,调整各移动台69、70的位置,以使夹具21a、21c、21e以及弯曲部件62a~62d的各槽63沿着输送方向成为一条直线。然后,在该状态下,将原材料W2配置于各槽63。另外,在图29中,预先如上所述进行使夹具21e转动的加工,将原材料W2的前端形成为矩形波状,并且将下游端的直线部30做成延伸的形状。
然后,如图30、31所示,使移动台69向输送方向下游移动,并且使移动台70向与输送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以及输送方向移动。此时,与上述各移动台69、70的移动同步地驱动各电机67a~67d,使各弯曲部件62a~62d相对于夹具21a、21c、21e分别向规定方向转动规定量。由此,两端的夹具21a、21e以沿着输送方向相互接近的方式使上游端的夹具21a移动,并且对中央的夹具21c赋予向相对于输送方向成直角方向的一方(图28至图32的上方)移动的力,并且使各夹具21a~21e相对地转动,以使各夹具21a~21e的各弯曲角度成为规定的角度。然后,将这样的各移动台69、70的移动,以及各弯曲部件62a~62d的转动进行到图32所示的状态为止,结束弯曲加工。在对原材料W2的下一部分进行弯曲加工时,在由未图示的卡盘抓取了原材料W2的状态下,通过使夹具21a、21c、21e以及弯曲部件62a~62d下降,或者使原材料W2上升,由此将该原材料W2从各槽63取下,进而在将该原材料W2输送了规定量的状态下,通过进行相反的动作,将该原材料W2配置在各槽63内。并且反复进行图29至图32表示的工序。
另外,在上述图3表示的原材料W1中,在形成具有带台阶形状的弯曲部33d的情况下,使弯曲部件62b、62c从图28的状态转动到该图的上侧,并在相对于夹具21c的槽63倾斜的状态下,使该槽63与弯曲部件62b、62c的其他槽64连续。此时,上述各槽64和槽63所成的形状,成为与上述图19表示的原材料W2的台阶部35部分相同。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预先形成了台阶部35的状态下,将原材料W2配置于弯曲加工装置20c。然后,通过进行上述图29至图32的工序,就能够形成具有带台阶形状的弯曲部33d的部分。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能够自动地进行对原材料的四个位置进行弯曲加工的工序。另外,通过改变中央的夹具21c的夹具部件72a、72b的间隔,就能够不改变夹具的组,而进行相应于原材料W1的另一端侧连结部32a、32b或直线部30、30的长度的加工。其他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只要具备使上述上游端的夹具21a沿输送方向移动的第一驱动单元(电机66a和滑动机构65a)、使各夹具21a~21e转动的第二驱动单元(电机67a~67d和各减速机构)、以及使中央的夹具21c向与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以及与输送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移动的第三驱动单元(电机66b、66c和滑动机构65b、65c)中的至少两个驱动单元,就能够进行上述那样的弯曲加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适宜地加入来使用。例如,能够加入由弯曲加工装置20b的第一按压部件37和第二按压部件38形成台阶部35的构造。在该情况下,设置驱动上述两个按压部件37、38的电机。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弯曲加工方法能够用于形成电机的线圈而使用,特别适于进行如混合动力汽车用的电机的线圈那样复杂的弯曲加工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2a、12b:弯曲部,20a、20b、20c:弯曲加工装置,21a、21b、21c、21d、21e:夹具,22:偏置弯曲部,24:转动轴,30:直线部,31、31a、31b、31c:一端侧连结部,32a、32b:另一端侧连结部,33a、33b、33c、33d:弯曲部,35:台阶部,35a、35b:弯曲部,36:台阶形成部,37:第一按压部件,37a:按压成形部,38:第二按压部件,38a、38b:台阶,39a、39b:折弯部,62a、62b、62c、62d:弯曲部件,63:槽,64:其他槽,W1、W2:原材料。

Claims (3)

1.一种弯曲加工方法,对原材料进行弯曲加工,其中所述原材料是将相互平行的多个直线部、和将该各直线部中相邻的直线部的一端部彼此以及另一端部彼此交替地连结的一端侧连结部以及另一端侧连结部依次形成所构成的,且所述弯曲加工方法是对存在于所述原材料的所述一端侧连结部的两侧的一对直线部,分别形成到达该一端侧连结部的长度不同的折弯部的弯曲加工方法,该弯曲加工方法的特征在于,
以使所述一端侧连结部相对于所述一对直线部的直角方向,相应于分别形成于这两个直线部的所述折弯部的长度之差倾斜的方式形成了所述原材料后,
在所述两个直线部上同时形成弯曲方向相同的折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曲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个直线部上分别形成两个所述折弯部,该两个所述折弯部各自的弯曲方向相互相反,且所述各直线部上的所述一端侧连结部与各自的直线部的另一端侧的折弯部之间的长度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弯曲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两个直线部的与所述折弯部相比处于与所述连结部相反一侧的部分进行固定了的状态下,形成该折弯部。
CN201080009917.8A 2009-08-07 2010-06-30 弯曲加工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11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5248A JP5233901B2 (ja) 2009-08-07 2009-08-07 曲げ加工方法
JP2009-185248 2009-08-07
PCT/JP2010/004314 WO2011016178A1 (ja) 2009-08-07 2010-06-30 曲げ加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1197A CN102341197A (zh) 2012-02-01
CN102341197B true CN102341197B (zh) 2014-03-12

Family

ID=43533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991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1197B (zh) 2009-08-07 2010-06-30 弯曲加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33098B2 (zh)
JP (1) JP5233901B2 (zh)
CN (1) CN102341197B (zh)
DE (1) DE112010000452T5 (zh)
WO (1) WO20110161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40161B1 (en) * 2014-12-26 2020-08-12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Coil forming device and coil of a rotating electric device
DE102016203167A1 (de) * 2016-02-29 2017-08-31 Zf Friedrichshafen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wellenförmig gebogenen Drahtsegments
AU2017301336A1 (en) 2016-07-29 2019-03-14 Tachikawa Corporation Braking device and shield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same
AT520312B1 (de) * 2017-10-30 2019-03-15 Miba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Bildung eines Leiterpaketes
DE102017127634A1 (de) * 2017-11-22 2019-05-23 Grob-Werke Gmbh & Co. Kg Einheit, Einrichtun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iegen und Herstellen von Wellenwicklungen für Spulenwicklungen elektrischer Maschinen
AT521580A1 (de) * 2018-09-12 2020-03-15 Miba Ag Verfahren zum Bereitstellen von Formstäben
CN111923172A (zh) * 2020-06-04 2020-11-13 谢艳文 一种竹椅加工用直角折弯装置
CN115664139B (zh) * 2022-11-17 2023-11-10 跃科智能制造(无锡)有限公司 一种发卡电机定子多线型扁铜线成型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49061A (en) * 1947-08-22 1951-04-17 Florian F Dauenhauer Machine for shaping wire strands for screens
US2744546A (en) * 1952-06-04 1956-05-08 American Metal Prod Machine for bending wire into irregular sinuous form
DE946131C (de) * 1952-01-10 1956-07-26 Viralu Sa Maschine zur fortlaufenden Herstellung von zickzackfoermigen oder gewellten Metalldraehten
DE4215545A1 (de) * 1992-05-12 1993-11-18 Hebmueller Kg Drahtkorbspule
CN101267132A (zh) * 2007-03-13 2008-09-1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气机械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96590A (en) * 1959-09-21 1961-08-15 Texas Instruments Inc Thermally-responsive switches
JPS5216274Y2 (zh) * 1972-06-01 1977-04-12
US4351178A (en) * 1979-08-02 1982-09-28 Hitachi, Ltd. Apparatus for bending a straight tube into a serpentine tube
CH652947A5 (de) 1981-11-18 1985-12-13 O E M B S A Drahtbiegemaschine.
JPS58176037U (ja) 1982-05-21 1983-11-25 新明和工業株式会社 ダンプカ−の後方煽戸開閉装置
US5266858A (en) * 1984-04-23 1993-11-30 Nippondenso Co., Ltd. Armature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rmatures
JP4462392B2 (ja) * 2000-02-23 2010-05-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交流発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DE10119776A1 (de) * 2000-04-27 2001-11-08 Denso Corp Stator einer Drehfeld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JP3546866B2 (ja) * 2001-08-20 2004-07-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始動充電回転電機
JP3786058B2 (ja) * 2002-06-25 2006-06-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セグメント順次接合ステータ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181929B2 (en) * 2002-12-10 2007-02-27 Showa Denko K.K. Finned tube for heat exchangers, heat exchanger, apparatus for fabricating heat exchanger finned tube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ng heat exchanger finned tube
US20050046299A1 (en) * 2003-08-25 2005-03-03 Brown David L. Windings for electric machines
DE102005032478A1 (de) * 2005-07-12 2007-01-18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Wicklung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JP4844382B2 (ja) * 2006-12-20 2011-12-28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管体用スペーサ、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管体用スペーサ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49061A (en) * 1947-08-22 1951-04-17 Florian F Dauenhauer Machine for shaping wire strands for screens
DE946131C (de) * 1952-01-10 1956-07-26 Viralu Sa Maschine zur fortlaufenden Herstellung von zickzackfoermigen oder gewellten Metalldraehten
US2744546A (en) * 1952-06-04 1956-05-08 American Metal Prod Machine for bending wire into irregular sinuous form
DE4215545A1 (de) * 1992-05-12 1993-11-18 Hebmueller Kg Drahtkorbspule
CN101267132A (zh) * 2007-03-13 2008-09-1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气机械及其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实开昭49-22135U 1974.02.25
JP昭58-176037A 1983.10.1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36875A (ja) 2011-02-24
WO2011016178A1 (ja) 2011-02-10
JP5233901B2 (ja) 2013-07-10
US8333098B2 (en) 2012-12-18
US20110030445A1 (en) 2011-02-10
DE112010000452T5 (de) 2012-08-30
CN102341197A (zh) 201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1197B (zh) 弯曲加工方法
US9287042B2 (en) Winding device and winding method for edgewise coil
KR101657867B1 (ko) 에지 와이즈 코일 권선 방법 및 권선 장치
WO2019093515A1 (ja) コイルセグメント加工方法、コイルセグメント加工装置及びコイルセグメントの接続構造
JP4960759B2 (ja) 平角線の連結コイル巻線装置
US20190074754A1 (en) Production method for a stator
CN104283383A (zh) 电机以及电机制造方法
US7104100B2 (en) Bending device for tube
US10027208B2 (en) Coil installation method and coil installation jig
CN102204067A (zh) 线圈制造方法、线圈制造装置和线圈
US10693355B2 (en) Coil unit arrangement device
CN102204066A (zh) 线圈制造方法和线圈制造装置
JP5293492B2 (ja) 曲げ加工装置
CN101073192A (zh) 制造电机用电磁元件的制造装置和方法
WO2011073523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inding coil of electric machine
JP2019195845A (ja) コイル成形装置およびコイル成形方法
CN104426307B (zh) 导线片供给方法及导线片供给装置
US11711002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haping an inductance coil
CN108946034A (zh) 步进分料系统、步进分料装置及管件加工设备
CN113054810A (zh) 线圈成型装置
JP6040917B2 (ja) 集合導体の製造方法
JP6946998B2 (ja) コイル搬送装置
CN217702295U (zh) 管件生产设备
US11975378B2 (en) Machine and method for the working of tubes
JP5951278B2 (ja) ワイヤの挿入方法及び挿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Termination date: 201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