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13960A - 镜筒 - Google Patents
镜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13960A CN102313960A CN2011102596326A CN201110259632A CN102313960A CN 102313960 A CN102313960 A CN 102313960A CN 2011102596326 A CN2011102596326 A CN 2011102596326A CN 201110259632 A CN201110259632 A CN 201110259632A CN 102313960 A CN102313960 A CN 1023139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lens barrel
- stationary magazine
- magazine creel
- holding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镜筒,包括:多个透镜组,其包括可伸缩透镜组;保持多个透镜组的多个透镜保持框架;保持其中的多个透镜保持框架的可动镜筒;及保持其中的可动镜筒的固定筒部分。多个透镜保持框架、可动镜筒和固定筒部分设置为在多个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收缩的收缩状态和拍摄状态之间运动多个透镜组。多个透镜保持框架包括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其设置为可动地保持可伸缩透镜组以在拍摄状态将多个透镜组定位在成像光轴上的拍摄位置,并且在收缩状态将可伸缩透镜组收缩到固定筒部分的内径位置外部的收缩位置。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通过相对于固定筒部分驱动可动镜筒的驱动力在拍摄位置和收缩位置之间运动可伸缩透镜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镜筒,其设置为在一种模式中收缩透镜组,而在另一模式中使用伸长到预定位置的透镜组。
背景技术
成像装置如数字照相机和数字摄像机(这里,统称为“数字照相机”),在成像性能和便携性的改进方面,具有强烈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一些成像装置设置为,当拍摄时,将成像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组从照相机壳体中延伸出来,同时将透镜组定位在成像拾取装置拍摄需要的距离位置处,当不拍摄时,将至少一个透镜组从成像光轴上收缩,并且将透镜组收缩至照相机壳体中,而透镜组和成像拾取装置之间的距离最小化到小于用于拍摄所需的最小距离。当镜筒处于收缩状态并且可动镜筒被存储时,所述成像装置在成像光轴方向具有更小的尺寸(这里,也称为厚度尺寸),并且因此适合于携带。
然而,在上述技术中,从成像光轴上收缩的透镜组的收缩位置实质上位于照相机主体的固定筒部分的最大外径的内部。因此,当可动镜筒存储时,厚度尺寸可以减小,而固定筒部分的外径将增加。这导致了从前方(物侧)观察时,照相机主体(成像装置)尺寸增加的问题。
为了克服该问题,已知一种镜筒,设置为收缩至少一个具有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的可伸缩透镜组,所述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将透镜组收缩至固定筒部分的内径的外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6-330657)。在镜筒中,,具有不同于用于在成像光轴方向上移动可动镜筒的向后-向前驱动源的收缩框架驱动源的收缩框架驱动机构,当透镜组收缩时(当不进行拍摄时),通过收缩步骤,将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收缩到固定筒部分的外部。相比于传统的将透镜组收缩到固定筒部分的内部的设置,该镜筒能够不仅不产生可动镜筒的外径的增加,而且在收缩状态时不产生透镜组之间的距离的增加。
然而,由于除了向后-向前驱动源之外,还提供用于收缩框架驱动机构的收缩框架驱动源,因此上述所述的传统的镜筒,在小型化方面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已经在考虑了前述问题的情形下进行。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镜筒,其能够将可伸缩透镜组收缩到固定筒部分的内径的外部,并且实现进一步的尺寸减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镜筒,包括:包括至少一个可伸缩透镜组的多个透镜组;设置为分别保持多个透镜组的多个透镜保持框架;设置为保持位于其中的多个透镜保持框架的可动镜筒;以及设置为保持位于其中的可动镜筒的固定筒部分。多个透镜保持框架、可动镜筒和固定筒部分设置为,在收缩状态和拍摄状态之间移动多个透镜组,其中,在收缩状态中,多个透镜组存储为多个透镜组中至少一个部分收缩,在拍摄状态中,多个透镜组中至少一部分向着目标运动。多个透镜保持框架包括设置为可动地保持至少一个可伸缩透镜组的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从而在拍摄状态时将多个透镜组定位在单一成像光轴上的拍摄位置,并且在收缩状态时,将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可伸缩透镜组收缩到位于固定筒部分的内径位置的外部的收缩位置。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设置为,通过相对于固定筒部分驱动可动镜筒的驱动力,在拍摄位置和收缩位置之间,移动至少一个可伸缩透镜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从物侧观察时作为本发明一个例子的镜筒10的收缩存储状态D的透视示意图。
图2是示出从像平面侧观察时镜筒10的收缩存储状态D的透视示意图。
图3是示出如图2中从像平面侧观察时镜筒10的拍摄状态P的透视示意图。
图4是示出在透镜组伸出的拍摄状态P中和在透镜组收缩和存储的收缩状态D中,镜筒10、透镜保持框架和镜筒10的主体部分中的透镜组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待安装到螺旋部分中的第一旋转筒22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在第二旋转筒24中形成的凸轮槽的形状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示出在凸轮筒26中形成的凸轮槽的形状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示出省略了螺旋面的情况下在第一衬垫23中形成的凸轮槽和键槽的形状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示出省略了螺旋面的情况下在固定框架21的固定筒部分21a中形成的凸轮槽和键槽的形状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在第一旋转筒22中的键部分、直型槽和凸轮槽的形状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示出驱动杆34安装到第一衬垫23的透视示意图。
图12是示出收缩存储状态D的透视示意图,用于解释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和其向后-向前驱动机构30的设置,以及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和其向后-向前驱动机构40的设置。
图13是示出拍摄状态P的透视示意图,用于解释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和其向后-向前驱动机构30的设置,以及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和其向后-向前驱动机构40的设置。
图14是示出从图1中箭头A2方向观察的镜筒10的侧面示意图。
图15是用于解释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设置的透视示意图。
图16是示出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中的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的连接壁部分96的阶梯部分96a的设置的说明图。
图17是用于解释围绕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设置的透视示意图。
图18是用于解释螺旋元件45的设置的透视示意图。
图19是示出围绕第四组导螺杆44的设置的说明图,其具有沿图14中I-I线的横截面。
图20是示出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和向后-向前驱动机构40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1是用于解释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设置的透视示意图。
图22是示出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中的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的阶梯部分65的说明图。
图23是示出操作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和向后-向前驱动机构30的说明图。
图24A和24B是用于解释驱动杆34的设置的透视示意图,图24A示出从面对成像光轴OA侧观察时杆的形状,图24B示出从驱动杆导向轴35侧观察时杆的形状。
图25是示出驱动杆34和第二直型槽23f的设置的说明图,其具有沿图11中II-II线的横截面。
图26是示出围绕图10中凸轮槽22e的区域的放大说明图,其中第一旋转筒22的内周边表面被放大。
图27A-27C是示出当从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观察时,第一旋转筒22如何旋转和向后-向前运动的说明图,其中假设正面观察时水平方向是成像光轴OA方向,左侧是物侧,正面观察时竖直方向是第一旋转筒22相对于驱动杆34,即第一衬垫23,的旋转方向,图27A示出其中第一旋转筒22收缩到固定筒部分21a中的存储状态(收缩存储状态D),图27B示出第一旋转筒22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完全延伸到最大延伸位置,图27C示出在最大延伸位置旋转第一旋转筒22。
图28是示出当延伸部分34b安装到第二直型槽23f的情形下的第一衬垫23设置于第一旋转筒22的内部时,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向着像平面伸出的透视示意图。
图29A-29D是示出具有如图4的横截面的镜筒10的操作模式的说明图,图29A示出收缩状态D,图29B示出第一旋转筒移动到最大延伸位置,图29C示出第三透镜组13移动到成像光轴OA上的拍摄位置(拍摄状态P),图29D示出第三透镜组13移动到远摄位置。
图30A和30B是示出当从物侧观察时,使用本发明的镜筒10的照相机100的外部设置的透视示意图,图30A示出成像透镜收缩并存储在照相机主体中,图30B示出成像透镜从照相机主体中伸出。
图31是示出当从后部观察时,照相机100的外观的透视示意图,其中所述后部为拍摄者所在的一侧。
图32是示出照相机100的功能设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镜筒和具有其的成像装置的实施例给出如下说明。
参照图1至11,给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镜筒的一个实施例的镜筒10的示意性结构的说明。
包括镜筒10的光学装置,包括: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组13,第四透镜组14,快门/光圈单元15,固态成像装置16,第一透镜保持框架17,防护玻璃罩18,低通滤波器19,固定框架21,第一旋转筒22,第一衬垫23,第二旋转筒24,第二衬垫25,凸轮筒26,直型筒27,驱动杆34,变焦马达51,透镜挡板55,镜筒底座81,挤压板82,挤压板83,和挤压板84。注意到,第一旋转筒22,第二旋转筒24和直型筒27起到可动镜筒的作用。此外,变焦马达51用作用于通过花键齿轮和类似物沿着成像光轴OA的方向向后和向前移动可动镜筒的向后-向前驱动源以及驱动可动透镜保持框架通过可动镜筒的透镜保持框架驱动装置。
在该光学装置(成像透镜系统)处于拍摄状态P(参照图4的上半部分)时,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组13和第四透镜组14以这样的顺序从物侧安置。同时,快门/光圈单元15插入到第二和第三透镜组12和13之间。此外,包括CCD(电荷耦合装置)和其他元件的固态成像装置16设置在第四透镜组14的像平面侧。第一到第四透镜组11-14组成了可变焦距的变焦透镜。
第一透镜组11包括一个或多个透镜。第一透镜组11通过一体地保持透镜的透镜保持框架17被直型筒27固定地保持。在第一透镜组11的物侧,提供有在此之前已知的透镜挡板55。透镜挡板55设置成在拍摄状态时打开拍摄透镜系统的光路,在收缩状态时阻挡光路。
第二透镜组12包括一个或多个透镜。第二透镜组12被凸轮筒26和第二衬垫25支撑以使得,在一体地保持第二透镜组12的第二透镜保持框架(没有明确示出)中形成的凸轮随动机构插入到用于凸轮筒26中的第二透镜组的凸轮槽26b(如图7)与第二衬垫25中的直型槽25a接合。
第三透镜组13包括一个或多个透镜。第三透镜组13通过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一体地保持。此外,第三透镜组13在收缩存储状态时,从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收缩,在拍摄状态时,定位在成像光轴(成像光路)上。这将在后面作详细说明。
第四透镜组14包括一个或多个透镜。第四透镜组14通过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一体地保持。此外,第四透镜组14在收缩存储状态时,从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收缩,在拍摄状态时,定位在成像光轴(成像光路)上。该构型将在后面作详细说明。在该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组14用作用于带到焦点中即聚焦的聚焦透镜。
快门/光圈单元15包括快门和孔径光阑。快门/光圈单元15通过凸轮筒26和第二衬垫25支撑以使得在那里一体地形成的凸轮随动机构插入到用于凸轮筒26中的快门/光圈单元的凸轮槽26c(如图7)中,从而与第二衬垫25中的直型槽25a接合。
固定框架21的内部具有圆柱型的固定筒部分21a(如图2和3等所示)。在固定筒部分21a的内周边表面上,形成有沿着轴方向的直型槽21b,凸轮槽21c和间隙槽21d(如图9)。稍后说明的第一衬垫23的键部分23a(如图2和4)接合直型槽21b,而稍后说明的第一旋转筒22的凸轮随动机构22a(如图5)接合凸轮槽21c。间隙槽21d使得能够配置桥接固定筒部分21a的外部位置和内部位置的驱动杆34。
在第一旋转筒22的底座端部分的外周边表面上,形成有螺旋型的凸轮随动机构22a和齿轮部分22b(如图5)。在第一旋转筒22的内周边表面上,提供有键部分22c,直型槽22d和凸轮槽22e,如图5和10所示。键部分22c成对并且向着旋转中心(在此及后也称为“径向方向”)凸出。键部分22c作为直线导向元件。直型槽22d是沿着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的导向槽。凸轮槽22e是用于驱动杆34运动的导向槽。凸轮槽22e的作用在后面作详细说明。
在第一衬垫23的外周边表面上,提供有键部分23a和导向槽23b,如图11所示。键部分23a形成为沿着底座端部分凸出,并且与固定筒部分21a(如图2)的直型槽21b接合。沿着与成像光轴OA正交的平面提供有导向槽23b,从而在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方向成对。第一旋转筒22的一对键部分22c(如图5和10)与导向槽23b接合。这种构型允许第一旋转筒22和第一衬垫23一体地沿着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方向运动,并且还可以围绕成像光轴OA相对旋转运动。
在第一衬垫23的内周边表面上,提供有第一直型槽23c和螺旋部分23d(如图11),如图8和11所示。第一直型槽23c沿着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方向延伸。提供凸出于第二衬垫25的底座端部分的外周边表面的键部分25b与第一直型槽23c接合。螺旋部分23d旋拧到形成于第二旋转筒24的底座端部分的外周边表面的螺旋部分(未示出)。
更进一步,间隙槽23e和第二直型槽23f形成于第一衬垫23中。间隙槽23e提供用于穿过周边壁部分以插入稍后描述的第二旋转筒24的凸轮随动机构24a(如图4)。沿着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方向提供第二直型槽23f,从而接收驱动杆34。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直型槽23f穿过位于成像光轴OA方向的中间位置的周边壁部分,通过在邻近底座端部分(如图28等)的外周边表面打孔形成为凹形。此外,从第一衬垫23侧观察,该实施例中的第二直型槽23f具有阶梯形状,在圆周方向在两侧都具有阶梯部分23g(如图25)。第二直型槽23f的作用在后面给出详细说明。
虽然没有示出,螺旋部分形成在第二旋转筒24的底座端部分的外周边表面上,并且该螺旋部分旋拧到设置在第一衬垫23的内周边表面上的螺旋部分23d(如图11)。此外,凸轮随动机构24a(如图4)被提供,从而在靠近第二旋转筒24的底座端部分的外周边表面上凸出,并且通过用于第一衬垫23中的凸轮随动机构的间隙槽23e(如图8等),与第一旋转筒22的内周边表面上提供的直型槽22d(如图5和10)接合。
在第二旋转筒24的内周边表面上,形成有导向槽24b和凸轮槽24c,如图6所示。沿着与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正交的平面提供导向槽24b。虽然没有示出,是设置为在第二衬垫25的外周边表面凸出的直线导向元件的随动机构(或键)与导向槽24b接合。这种构型允许第二衬垫25和第二旋转筒24沿着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方向一体地运动,并且还可以绕成像光轴OA相对旋转运动。凸轮槽24c是用于直型筒27运动的凸轮槽。
在第二衬垫25的内周边表面上,虽然没有示出,沿着与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正交的平面中形成有导向槽。是设置为在凸轮筒26的外周边表面(前侧)凸出的直线导向元件的随动机构(或键部分)与导向槽接合。如图4所示,凸轮筒26配合到第二衬垫25的内周边表面。凸轮筒26具有锁定突起26a,该锁定突起设置为以使得凸出于底座端部分的外周边表面上。锁定突起26a配合并锁定到第二旋转筒24的底座端部分,从而凸轮筒26与第二旋转筒24一体地旋转。这种设置允许凸轮筒26和第二衬垫25沿着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方向一体地运动,并且还可以绕成像光轴OA相对旋转运动。
直型筒27的底座端侧面插入到第二衬垫25和第二旋转筒24之间。提供凸轮随动机构27a,从而在靠近直型筒27的底座端部分的外周边表面凸出。凸轮随动机构27a与形成于第二旋转筒24的内周边表面上的凸轮槽24c(如图6)接合。此外,虽然没有示出,沿着轴向方向在直型筒27的内周边表面中形成有直型槽,并且第二衬垫25的外周边表面上的键部分与直型槽接合。
在镜筒10中,变焦马达51(如图1等)的驱动力相应地通过与齿轮部分22b(如图5)啮合的齿轮(没有示出)传递,从而旋转第一旋转筒22。这允许第一到第三透镜组11-13和快门/光圈单元15进行预定的变焦操作。
图6示出与第二衬垫25的外周边表面上的随动机构(或键)接合的导向槽24b,以及在第二旋转筒24中与直型筒27的凸轮随动机构27a接合的凸轮槽24c。图7示出在第二透镜组12的透镜保持框架中与凸轮随动机构接合的凸轮槽26b,以及在凸轮筒26中与快门/光圈单元15的凸轮随动机构接合的凸轮槽26c。图8示出用于第二旋转筒24的凸轮随动机构24a的间隙槽23e,与第二衬垫25的键部分25b接合的第一直型槽23c,以及在第一衬垫23中与驱动杆34接合的第二直型槽23f。图9示出与第一衬垫23的键部分23a接合的直型槽21b,与第一旋转筒22的凸轮随动机构22a接合的凸轮槽21c,以及用于在固定框架21的固定筒部分21a中桥接固定筒部分21a的外侧和内侧的间隙槽21d。图10示出与第一衬垫23的导向槽23b接合的键部分22c,与第二旋转筒24的凸轮随动机构24a接合的直型槽22d,以及在第一旋转筒22中与随后描述的驱动杆34的凸轮突起34h接合的凸轮槽22e。
具体而言,在上述构型中,第一旋转筒22不仅是与固定筒部分21a螺旋旋拧连接,还具有与螺旋凸轮槽21c(如图9)接合的凸轮随动机构22a。当从凸轮槽21c的存储状态驱动到广角位置时,第一旋转筒22完全延伸到最大伸出位置。其后,如图9所示,当从广角端驱动到远摄端时,由于凸轮槽21c的物侧端与固定筒部分21a的端面平行,第一旋转筒22在固定位置旋转,而不在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方向运动。为了对抗这,当从收缩状态移动到广角位置时,首先第一旋转筒22向着物体延伸同时旋转,并且在旋转中的某一点达到最大伸出位置。换言之,第一旋转筒22,其是定位为靠近固定筒部分21a的镜筒,以及第一衬垫23在伸出操作初期完全伸出。这使得在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上预先获得可以插入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空间成为可能。因此,由于用于其插入的空间得以保证,作为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的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能够开始向前运动。
在变焦马达51(如图1)设置成使用一般的DC(直流)马达的情形下,可以通过例如包括直接与变焦马达51的输出轴连接的小齿轮并且具有与小齿轮相邻布置的编码器结构和光中断器的变焦量检测器生成的驱动脉冲数来控制第一旋转筒22和类似物的位置。同时,虽然使用DC马达作为移动第一旋转筒22的驱动源并且通过包括编码器和光中断器的检测器检测第一旋转筒22的驱动位置,但是可以通过将脉冲马达代替上述整个结构来实现类似的功能。
接着,参照附图1-29,通过描述给出一构型,其中在镜筒10中,当处于收缩存储状态时,第三和第四透镜组13和14随着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从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中缩回,当处于拍摄状态时,位于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中。
在镜筒10中,如图1-3所示,当从前侧观察时,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提供在固定框架21的横向侧上,并且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提供在固定框架21的上侧。在固定框架21的一角,形成有存储空间21Q,作为可存储第三和第四透镜保持框架31和41(如图2和3)的缩回位置。存储空间21Q提供在固定框架21的固定筒部分21a的侧部,在固定筒部分21a提供的切口部分(如图9)允许第三和第四透镜保持框架31和41在存储空间和固定筒部分21a的内部位置之间运动。因此,如图2-4所示,在收缩状态下,第三和第四透镜保持框架31和41可以缩回超过可动镜筒的最大外直径(这里,是指第一旋转筒22的最大外直径)。在存储空间21Q中,第三和第四透镜组13和14以沿光轴方向相互重叠的状态存储(如图2和4)。
如图4所示,第三和第四透镜保持框架31和41设置在快门/光圈单元15和固态成像装置16之间。在该实施例中,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设置成最靠近快门/光圈单元15,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设置成最靠近固态成像装置16。分别给第三和第四透镜保持框架31和41提供向后-向前驱动机构(30和40(如图2等))。该机构允许第三和第四透镜保持框架31和41从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缩回,然后在固定框架21中的可动镜筒(旋转筒22和24以及直型筒27)的收缩状态(如图2)下存储在存储空间21Q(缩回位置)中,在固定框架21外部的可动镜筒的伸出状态(如图3)下,向前运动到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成像位置),然后在成像光轴OA方向(伸出方向)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存储操作按照以下方式执行,从而收缩第三和第四透镜组13和14。具体地,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首先移动到存储位置(存储空间21Q),然后布置得比第四透镜组14更靠近物侧(前侧)设置的第三透镜组13的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存储操作被允许。其后,随着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第三透镜组13)移动到存储位置(存储空间21Q),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以及快门/光圈单元15移动到收缩存储位置。
首先,对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和向后-向前驱动机构40的设置给出说明。如图12-20所示,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第四透镜组14)中的向后-向前驱动机构40包括第四组主导向轴42,第四组副导向轴43,第四组导螺杆44,螺旋元件(齿条)45,挤压扭力弹簧46,螺旋偏压片47(如图1和14),可滑动壁部分49(如图19等),第四组马达53,以及齿轮71-74,用于保持第四透镜组14的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注意到图12、13和17省略了可滑动壁部分49的图示以便于其它部件的理解。类似的,在图16中,除了稍后描述的连接壁部分96的内壁表面上的阶梯部分96a的部分被打上点,以便于其理解。
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在一端保持第四透镜组14,并且在另一端可动地和滑动地插入到第四组主导向轴42中。如图15所示,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具有第四透镜保持部分91,第四透镜保持框架臂部分92,以及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
第四透镜保持部分91位于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一端(梢部),并且保持第四透镜组14。第四透镜保持部分91是总体上具有圆柱形状的框架元件。
第四透镜保持框架臂部分92连接第四透镜保持部分91到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并且构成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臂部分。第四透镜保持框架臂部分92具有弯曲部分,该弯曲部分整体上具有曲柄形状,其在中间位置平行于第四组主导向轴42延伸。其另一侧通过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连续。
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包括:盘型前侧轴安装部分94和盘型后侧轴安装部分95,它们具有设置在相同轴上的插入孔(94a和95a);和用于连接部分94和95二者以在二者中间形成近似圆柱形的空间的连接壁部分96。前侧和后侧轴安装部分94和95的插入孔94a和95a是通孔,当相对于第四组主导向轴42运动时,允许第四组主导向轴42插入其中。后侧轴安装部分95续有第四透镜保持框架臂部分92。在与插入孔94a和95a的轴(其与插入的第四组主导向轴42的轴重合)正交的平面中,连接壁部分96具有绕轴弯曲的圆柱形状(如图19)。
在连接壁部分96的内壁表面上,提供有阶梯部分96a,其从筒形内周边表面凹进。如图16所示,阶梯部分96a包括:在底座端侧上具有凸轮倾斜形状的凸轮面96b;与凸轮面的底端相连续并沿着成像光轴OA方向延伸的侧部接合面96c;以及由为与成像光轴OA基本垂直的平面的前侧轴安装部分94的下端面形成的前侧接合面96d。
前侧和后侧轴安装部分94和95的插入孔94a和95a允许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由第四组主导向轴42支撑,从而绕第四组主导向轴42的轴旋转和沿着成像光轴OA的方向运动(如图17等)。
第四组主导向轴42提供为实质上平行于位于固定筒部分21a侧边的第四透镜组14的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此外,第四组主导向轴42夹在筒底座81和挤压板82之间,筒底座81和挤压板82固定到固定框架21上从而沿成像光轴OA的方向间隔开(如图1和14)。因此,相应地,绕第四组主导向轴42旋转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允许在存储位置和拍摄位置之间的运动(旋转运动),其中在存储位置处,在收缩存储状态中的第四透镜组14存储在固定框架21的存储空间21Q中,从而从固定筒部分21a缩回出来(收缩存储状态D),如图2和12所示,在拍摄位置处,第四透镜组14在拍摄状态(拍摄状态P)下插入到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中,如图3和13所示。更进一步,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当在拍摄位置(拍摄状态P)相应地沿第四组主导向轴42运动时,允许插入到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上的第四透镜组14在成像光轴OA上运动(直线运动)。
在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中,提供有挡块41a(如图12和13)和遮光片41b,从而在第四透镜保持部分91上靠近第四透镜保持框架臂部分92的弯曲部分的一侧凸起。如图12和13所示,挡块41a提供在从存储位置(存储空间21Q)到拍摄位置(成像光轴OA)的旋转方向的前侧。通过与第四组副导向轴43接触来定位挡块41a,从而被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保持的第四透镜组14定位在成像光轴OA(拍摄位置)中。第四组副导向轴43为杆形并且提供在筒底座81上,从而沿成像光轴OA方向延伸。第四组副导向轴43提供为实质上平行于第四组主导向轴42,并且具有与挡块41a和挤压扭力弹簧46合作,使得第四透镜组14(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位于拍摄位置(成像光轴OA)的定位功能。
同时,遮光片41b形成为以板形状延伸,从而检测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第四透镜组14)是否处于存储位置。遮光片41b设置为当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处于存储位置(收缩位置)时(如图2和12),遮蔽作为第四组位置检测器的光中断器48的检测部分的光,并且当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处于拍摄位置时(如图3和13),从作为第四组位置检测器的光中断器48的检测部分移开。当检测部分被遮光片41b遮住时,光中断器48输出L(低电平)参考信号,当检测部分没有被遮光片41b遮住时,光中断器48输出H(高电平)参考信号。因此,当生成了L(低电平)参考信号时,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可以认为到达存储位置。这使得可以开始收缩位于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物侧的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到存储位置的操作(存储可动镜筒的操作)。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通过来自第四组导螺杆44的驱动力旋转地和直线地运动。
如图14和17所示,第四组导螺杆44具有杆状,其在外周边表面上提供有螺旋槽,并且具有一体地固定到其像平面侧端的齿轮74。第四组导螺杆44能够夹在挤压板82和固定框架21之间旋转,从而在固定筒部分21a的侧边位置处实质上平行于成像光轴(成像光路)。第四组导螺杆44的梢部44a向着物方凸出超过挤压板82,并且通过螺旋偏压片47的臂部分47a向着成像区域偏压(如图1)。螺旋偏压片47与挤压板82旋拧连接并固定到固定框架21(如图1)。由于该原因,在第四组导螺杆44中,成像光轴OA方向的间隙移动到一侧。当来自设置在第四组马达53的输出轴上的齿轮71的旋转驱动力通过齿轮72和73传输到齿轮74时,第四组导螺杆44被旋转驱动。螺旋元件45提供为传输旋转驱动力到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
如图18所示,螺旋元件(齿条)45具有筒形插入底座部分45a和从那里延伸的柱状接合腿部分45b。在插入底座部分45a中,提供有:通孔45c,其允许当能够移动到第四组主导向轴42中时第四组主导向轴42插入到其中;以及接触部分45d,其向着接合腿部分45b的相对侧凸出。在接合腿部分45b中,提供有:具有多个齿的齿条部分45e,所述多个齿与第四组导螺杆44的螺旋槽啮合;用于固定位于挤压扭力弹簧46的另一端的臂部分46b的接合突起45f(如图17);以及可滑动接触面45g,其位于接合腿部分45b的与齿条部分45e相对的侧面。
如图17所示,螺旋元件45以这样一种方式提供:第四组主导向杆42插入到插入孔45c中,而插入底座部分45a位于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中的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的前侧和后侧轴安装部分94和95之间的空间中(连接壁部分96内部)。因此,在连接壁部分96内部,螺旋元件45被支撑,从而能够绕第四组主导向轴42旋转,并且能够沿第四组主导向轴42移动。从而,螺旋元件45能够相对于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旋转和移动。在螺旋元件45中,插入底座部分45a的上端面45h面对前侧轴安装部分94的下端面(形成于连接壁部分96的内壁表面的阶梯部分96a的前侧接合面96d(如图16)),并且接触部分45d位于形成于连接壁部分96(如图20)内壁表面的阶梯部分96a(如图14)内部。这允许螺旋元件45的接触部分45d与凸轮面96d、侧部接合面96c和阶梯部分96a的前侧接合面96d接合(如图16)。挤压扭力弹簧46提供在螺旋元件45之下(位于后侧轴安装部分95侧)。
提供挤压扭力弹簧46,从而在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前侧和后侧轴安装部分94和95之间的空间(连接壁部分96的内部)中绕第四组主导向轴42卷绕。挤压扭力弹簧46在其一端具有臂部分46a且在其另一端具有臂部分46b。臂部分46a固定到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第四透镜保持框架臂部分92,并且臂部分46b固定到螺旋元件45的接合腿部分45b的接合突起45f。通过该构型,在位于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前侧和后侧轴安装部分94和95之间的空间中(连接壁部分96的内部),在第四组主导向轴42上从成像平面侧(后侧轴安装部分95侧)到物侧(前侧轴安装部分94侧)的方向上(向前(图20中向上))(成像光轴OA方向),挤压扭力弹簧46对螺旋元件45恒定偏压(这里还称为“线性偏压”)。同时,挤压扭力弹簧46对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和螺旋元件45恒定偏压(这里还称为“旋转偏压”),从而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和螺旋元件45在绕第四组主导向轴42的旋转方向相互分离。在被挤压扭力弹簧46旋转偏压的螺旋元件45中,沿旋转偏压方向位于前侧的齿条部分45e与第四组导螺杆44的螺旋槽接合。
螺旋元件45的齿条部分45e可以与如上所述的第四组导螺杆44的螺旋槽啮合,并且在该实施例中,设置为能够在物侧(前侧)和成像平面侧(后侧)都与第四组导螺杆44的螺旋槽接触。通过该构型,当螺旋元件45压靠第四组导螺杆44(螺旋槽)时,齿条部分45e(螺旋槽)以合适的状态与第四组导螺杆44(螺旋槽)啮合,而在成像光轴OA方向和与之正交的方向没有间隙。换言之,当螺旋元件45压靠第四组导螺杆44(螺旋槽)时,在沿着第四组导螺杆44运动的螺旋元件45的运动方向的前侧和后侧上,齿条部分45e(螺旋槽)都与第四组导螺杆44的螺旋槽接触。可滑动壁部分49(如图19)设置来保持啮合状态。
如图19所示,其是沿着图14中的线I-I的剖面图,在沿着与成像光轴OA正交的方向上,可滑动壁部分49设置为面对螺旋元件45的可滑动接触面45g。换言之,在与成像光轴OA正交的平面上,螺旋元件45位于第四组导螺杆44和可滑动壁部分49之间。可滑动壁部分49沿着成像光轴OA方向,从固定框架21向着物侧延伸,并且设定为在一高度位置具有能够面对螺旋元件45的可滑动接触面45g的长度,在该高度位置处至少稍后说明的接触部分45d的接触端部分45u与凸轮面96b接触(如图14)。此外,定位可滑动壁部分49,从而可滑动壁部分49和可滑动接触面45g之间的间隙C小于齿条部分45e和第四组导螺杆44之间的接合量H(H>C)。
下面,给出当向后-向前驱动机构40旋转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时从而设置在其中第四透镜组14从固定框架21的固定筒部分21a缩回出来的存储位置(收缩存储状态D)和其中第四透镜组14插入到成像光轴OA上的拍摄位置(拍摄状态P)之间的操作说明。
在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向后-向前驱动机构40)中,由于设置在筒内周边表面中的阶梯部分96a的凸轮面96b和接收在其中的螺旋元件45的接触部分45d的滑动,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通过沿纵向方向(成像光轴OA方向)直线地运动的螺旋元件45的压力旋转,并且由于接触部分45d和前侧接合面96d之间的接触(如图20等),通过沿着纵向方向直线地运动的螺旋元件45的压力而笔直地运动。这允许阶梯部分96a作为凸轮槽,而螺旋元件45的接触部分45d作为凸轮销。因此,阶梯部分96a和接触部分45d构成了用于将直线运动的螺旋元件45的运动转换为绕第四组主导向轴42的旋转运动和沿着在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中的第四主导向轴42的直线运动的转换机构。
如上所述,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沿着第四组主导向轴42向上和向下移动,或者通过是在为凸轮槽的阶梯部分96a中向后和向前运动的凸轮销的螺旋元件45的接触部分45d绕第四组主导向轴42旋转。
通过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向后-向前驱动机构40的构型,旋转地偏压挤压扭力弹簧46对固定到挤压扭力弹簧46的一个臂部分46a的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其第四透镜保持框架臂部分92)施加旋转偏压力,使得挡块41a与第四组副导向轴43接触,并且还对固定到另一个臂部分46b的螺旋元件45(其接合腿部分45b)施加旋转偏压力,使得齿条部分45e(其螺旋槽)与第四组导螺杆44(其螺旋槽)啮合。结果,在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中的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的连接壁部分96的阶梯部分96a中,绕第四组主导向轴42的旋转偏压力施加到位于其中的螺旋元件45的接触部分45d上,并且沿着成像光轴OA运动,即,在接触部分45d和阶梯部分96a(连接壁部分96)之间施加相对旋转力。
通过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向后-向前驱动机构40的设置,介于固定到挤压扭力弹簧46的一个臂部分46a的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其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的后侧轴安装部分95(其上端面95b)和固定到挤压扭力弹簧46的另一个臂部分46b的螺旋元件45的插入底座部分45a(其下端面45i)之间的挤压扭力弹簧46在第四组主导向轴42的延伸方向(成像光轴OA方向)压缩。因此,通过挤压扭力弹簧46的线性偏压力,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中的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其后侧轴安装部分95的上端面95b)关于沿着成像光轴OA运动的螺旋元件45(其插入底座部分45a的下端面45i)向着成像面压缩(图16中的下部)。
如图16所示,当接触部分45d向前(向着物侧和正视图中向上)移动超过不存在凸轮面96b的位置(收缩开始位置B(如图20))时,挤压所述挤压扭力弹簧46的力不再起作用从而克服由接触部分45d和凸轮面96b之间的接合而产生的挤压扭力弹簧46的旋转偏压力,减小一个臂部分46a和另一个臂部分46b之间的间隔。由于该原因,当接触部分45向前移动(向着物侧和正视图中向上)超过凸轮面96b时,挤压扭力弹簧46的旋转偏压力允许第四透镜组14位于成像光轴OA(拍摄位置)上,其中该第四透镜组14由通过挡块41a和第四组副导向轴43接触的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保持,并且还允许螺旋元件45的齿条部分45e(其螺旋槽)压靠第四组导螺杆44(其螺旋槽)并与其完全啮合。
当接触部分45d从凸轮面96b不存在的位置(收缩开始位置B(如图20))继续向前运动(螺旋元件45的广角位置W,远摄位置T或类似(如图20))时,接触部分45d的上表面(螺旋元件45的上端面45h)与前侧接合面96d接触。此时,由于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被挤压扭力弹簧46相对于接触部分45d旋转地偏压,接触部分45d(其上表面)与图20中的左侧端的前侧接合面96d接触。该状态中,如上所述,第四透镜组14位于成像光轴OA中(如图13等),并且螺旋元件45的齿条部分45e(其螺旋槽)压靠第四组导螺杆44(其螺旋槽)。此外,该状态中,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通过挤压扭力弹簧46相对于螺旋元件45向着像平面(图20中的下部)线性地偏压。因此,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的连接壁部分96的前侧接合面96d(前侧轴安装部分94的下端面(如图20))压靠螺旋元件45的上端面45h(如图18),从而使得螺旋元件45和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能够一体地运动。
当接触部分45d在上述状态中进一步地向前运动(螺旋元件45的广角位置W,远摄位置T或类似(如图20))时,接触部分45d(其上表面(螺旋元件45的上端面45h))向前挤压前侧接合面96d,从而向前上推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即,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结果,第四透镜组14因此向着物体运动。更具体而言,挤压扭力弹簧46的旋转偏压力和第四组副导向轴43的控制允许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逐渐从像平面侧移动到物侧,同时保持第四透镜组14位于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的状态。
当接触部分45d从远摄位置T(如图20)向后运动(向着像平面并且在正视图中向下)时,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与被移动的接触部分45d一体地向着镜筒底座81运动。结果,第四透镜组14因此在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上向着像平面运动。接触部分45d和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一体运动被执行,直到在接触部分45d位于远摄位置T后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中的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的后侧轴安装部分95的下端面95c与镜筒底座81(其上表面)接触。
当接触部分45d从收缩开始位置B(如图20)向后运动(向着像平面并且在正视图中向下)时,通过相互接触,接触部分45d的一侧的下端部分向后挤压凸轮面96b。该状态中,由于接触部分45d(其上表面)对前侧接合面96d施加的向前挤压被解除,基于接触部分45d的下端面45i的挤压扭力弹簧46的线性偏压力允许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底座端面(后侧轴安装部分95的下端面95c)与镜筒底座81接触(如图20)。因此,在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中,根据沿着第四组导螺杆44运动的接触部分45d的位置(图16的正视图中的高度位置),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克服挤压扭力弹簧46的旋转偏压力而旋转,从而跟随与接触部分45接触的凸轮面96b的凸轮的轨迹。因此,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即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设定为向着收缩位置旋转的转换状态,并且第四透镜组14设定为从成像光轴OA上的位置收缩到缩回位置的转换状态。如上所述,在收缩转换状态,转换机构允许一力克服作用于挤压扭力弹簧46上的挤压扭力弹簧46的旋转偏压力使得一个臂部分46a和另一个臂部分46b之间的间距减小,在该转换机构中沿着第四组导螺杆44运动的螺旋元件45的接触部分45d与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凸轮面96b接合。
当接触部分45d向后移动到存储位置S即凸轮面96b不存在的位置时,由于第四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93旋转地偏压,通过相互接触,接触部分45d的侧面向着侧部接合面96c施压。在该状态,设置各位置以使得第四透镜组14位于存储空间21Q(存储位置)(如图2和12等)。如上所述,当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到达存储空间21Q(存储位置)时,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中的遮光片41b遮住了作为第四透镜组14的位置检测器的光中断器48的检测部分(如图2和12)。因此,光中断器48产生一个从H(高电平)到L(低电平)的参考信号。通过基于光中断器48的参考信号的脉冲数,来控制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即第四透镜组14的位置。光中断器48输出从H变为L的参考信号作为存储参考信号,在光中断器48输出存储参考信号后,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存储位置S设定为向着像平面移动预定的脉冲数量的位置。当螺旋元件45(接触部分45d)这样达到存储位置S时,挤压扭力弹簧46在轴向(线性偏压方向)和绕轴的方向(旋转偏压方向)的负载最大。
在镜筒10中,如上所述,当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的存储操作完成之后,允许对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进行存储操作。下面,对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和向后-向前驱动机构30的设置给出说明。如图12,13和21-29所示,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第三透镜组13)中的向后-向前驱动机构30包括第三组主导向轴32,第三组副导向轴33,驱动杆34,驱动杆导向轴35,和挤压扭力弹簧36(如图2等),用于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保持第三透镜组13。
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在一端保持第三透镜组13,在另一端可动地和滑动地插入到第三组主导向轴32中。如图21所示,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具有第三透镜保持部分61,第三透镜保持框架臂部分62,和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
第三透镜保持部分61位于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一端(梢部),并且保持第三透镜组13。第三透镜保持部分61是整体上具有圆柱形状的框架元件。
第三透镜保持框架臂部分62连接第三透镜保持部分61到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并且构成了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臂部分。第三透镜保持框架臂部分62具有整体上为曲柄形状的弯曲部分,其在它的中间位置与第三组主导向轴32平行延伸。其另一侧与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相连续。
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整体上为圆柱形状,并且包括当相对于第三组主导向轴32运动时允许第三组主导向轴32插入其中的通孔63a。在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中,提供有弯曲的壁部分64,其具有绕着通孔63a的轴(第三组主导向轴32)弯曲的板形状。在弯曲壁部分64中,提供有阶梯部分65,其从圆柱外周边表面凹进。阶梯部分65包括:具有在底座端部侧(像面侧)相对于成像光轴OA方向倾斜的凸轮倾斜形状的凸轮面65a;与凸轮面的下端相连续并且在成像光轴OA方向延伸的侧部接合面65b;以及前侧接合面65c,其为在物侧与成像光轴OA基本垂直的平面(如图22)。
通过通孔63a,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由第三组主导向轴32支撑,从而能够绕着第三组主导向轴32的轴旋转,并且能够在成像光轴OA方向运动(如图12和13等)。
第三组主导向轴32提供为实质上平行于位于固定筒部分21a侧边的第三透镜组13的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此外,第三组主导向轴32夹在挤压板83和84之间,挤压板83和84固定到固定框架21上从而沿成像光轴OA的方向间隔开(如图1和23)。因此,相应地,绕第三组主导向轴32旋转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允许其在收缩位置和拍摄位置之间的运动(旋转运动),其中,在所述收缩位置,在收缩存储状态中的第三透镜组13存储在固定框架21的存储空间21Q,从而从固定筒部分21a缩回出来(收缩存储状态D),如图2和12所示,在拍摄位置,第三透镜组13在拍摄状态(拍摄状态P)下插入到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中,如图3和13所示。而且,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当相应地沿在拍摄位置(拍摄状态P)的第三组主导向轴32运动时,允许插入到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中的第三透镜组13在成像光轴OA上运动(直线运动)。
在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中,在第三透镜保持部分61上靠近第三透镜保持框架臂部分62的弯曲部分的一侧,提供有挡块31a(如图21)。如图12和13所示,挡块31a提供在从存储位置(存储空间21Q)到拍摄位置(成像光轴OA)的旋转方向的前侧。通过与第三组副导向轴33接触来定位挡块31a,从而被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保持的第三透镜组13定位在成像光轴OA(拍摄位置)中。第三组副导向轴33为杆形并且提供在镜筒底座81上,从而沿成像光轴OA方向延伸。第三组副导向轴33提供为实质上平行于第三组主导向轴32,并且具有与挡块31a和挤压扭力弹簧36合作使得第三透镜组13(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位于拍摄位置(成像光轴OA)的定位功能。
挤压扭力弹簧36设置为在第三透镜框架31的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和挤压板83之间绕第三组主导向轴32卷绕。挤压扭力弹簧36在其一端具有臂部分36a,在其另一端具有臂部分36b。壁部分36a固定到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第三透镜保持框架臂部分62,并且臂部分36b固定到挤压板83。通过这样设置,在第三组主导向轴32上(在成像光轴OA方向上),挤压扭力弹簧36在从物侧(挤压板83)到成像平面侧(挤压板84)的方向(向后(图23中向下))对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施加恒定偏压(这里还称为“线性偏压”)。同时,挤压扭力弹簧36在绕第三组主导向轴32的旋转方向在从存储位置到位于成像光轴OA上的位置(成像位置(拍摄状态P))方向对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恒定地施加偏压(这里还称为“旋转偏压”)。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中的旋转偏压方向在图12和13中通过箭头A1表示。因此,挤压扭力弹簧36起到用于施加偏压力到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上的筒偏压装置的作用,其作为构成为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的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旋转底座的旋转筒。
在固定筒部分21a的侧部位置,提供如图1和23所示的,实质上平行于挤压板83和84之间的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的驱动杆导向轴35。此外,驱动杆导向轴35设置为平行于第三组主导向轴32。驱动杆34设置在驱动杆导向轴35中。
驱动杆34随着第一旋转筒22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的运动而运动,并且是用于移动作为位于拍摄位置和收缩位置之间的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的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驱动元件。如图24所示,驱动杆34包括:柱状插入底座部分34a;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分34b;和连接插入底座部分34a和延伸部分34b的桥接部分34c。在插入底座部分34a中,提供有:当相对于驱动杆导向轴35运动时允许驱动杆导向轴35插入其中的通孔34d;从不同于延伸部分34b的方向的方向凸出的接触部分34e;和与接触部分34e相反方向凸出的接合凸出部分34f。
在驱动杆导向轴35插入到插入底座部分34a的状态下,延伸部分34b具有沿成像光轴OA方向延伸的板形状。延伸部分34b设置为具有使得它能够可滑动地安装到第一衬垫23中的第二直型槽23f的尺寸,从而填充第二直型槽23f(如图11)。换言之,延伸部分34b和第二直型槽23f能够在第一衬垫23的圆周方向上相互接合,并且能够在成像光轴OA方向相对于彼此运动。
延伸部分34b具有阶梯部分34g,其提供在成像光轴OA侧的表面(相对插入底座部分34a的表面)的边缘中。阶梯部分34g与第一衬垫23中的第二直型槽23f的阶梯部分23g相对应。从而,如图25所示,当延伸部分34b(延伸端部分)安装到第二直型槽23f时,它在第二直型槽23f中的圆周运动被阻止。同时,阶梯部分34g和阶梯部分23g之间的接合阻止延伸部分34b沿径向方向由外向内运动。
在靠近延伸部分34b的梢部(在驱动杆34的一端)提供凸轮突起34h。凸轮突起34h从延伸部分34b的表面沿径向方向(向着插入底座部分34a)向外凸出。凸轮突起34h可以与在第一旋转筒22的内周边表面上提供的凸轮槽22e(如图5和10)接合,并且能够在其中具有安装到第二直型槽23f的延伸部分34b的第一衬垫23布置在第一旋转筒22内部的状态下在凸轮槽22e中滑动。更具体地,凸轮突起34h起到用于凸轮槽22e的凸轮随动机构的作用。凸轮突起34h可以与延伸部分34b即驱动杆34一体地形成,或者可以单独连接到延伸部分34b。
在驱动杆34中,如图12和13所示,驱动杆导向轴35设置为插入到插入底座部分34a的通孔34d中。因此,驱动杆34被支撑以使得能够绕驱动杆导向轴35旋转,并且能够沿着驱动杆导向轴35移动。此外,如上所述,由于驱动杆34具有安装到第一衬垫23中的第二直型槽23f中的延伸部分34b(如图11等),如上所述,驱动杆34被阻止在第一衬垫23的圆周方向运动,并且阻止在第一衬垫23的径向方向由外向内运动(如图25)。这允许驱动杆34只能在成像光轴OA方向上运动,该成像光轴OA方向为驱动杆导向轴35的延伸方向和第一衬垫23中的第二直型槽23f的延伸方向。在该状态下,驱动杆34的另一端上提供的接触部分34e定位在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的弯曲壁部分64的阶梯部分65中(如图23等)。这允许驱动杆34的接触部分34e与阶梯部分65的凸轮面65a,侧部接合面65b和前侧接合面65c接合(如图22)。提供接合凸出部分34f(如图24)以保持接合状态。
在驱动杆34被驱动杆导向轴35支撑并且延伸部分34b安装到第一衬垫23中的第二直型槽23f中的状态下,接合凸出部分34f可以与提供在固定框架21中的接合凹进部分21e(如图2和3)接合。当驱动杆34到达位于驱动杆导向轴35上的挤压板84时,接合凹进部分21e限定接合面21f(如图3),其在绕驱动杆导向轴35的旋转方向面对接合凸出部分34f(如图24A)的一个侧面34i。因此,通过在其中驱动杆34位于靠近驱动杆导向轴35上的挤压板84的情况下使得一个侧面34i接触接合面21f,接合凸出部分34f可以与接合凹进部分21e接合。
下面,给出其中向后-向前驱动机构30旋转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从而设置在其中第三透镜组13从固定框架21的固定筒部分21a缩回出来的存储位置(收缩存储状态D)和其中第三透镜组13插入到成像光轴OA的拍摄位置(拍摄状态P)之间的操作说明。
在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向后-向前驱动机构30)中,由于筒外周边表面中设置的阶梯部分65的凸轮面65a和接收在其中驱动杆34的接触部分34e的滑动,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通过沿着纵向方向直线运动的驱动杆34的压力而旋转,并且由于接触部分34e和前侧接合面65c之间的接触,通过沿着纵向方向直线运动的驱动杆34的压力而笔直运动。这允许阶梯部分65作为凸轮槽,而驱动杆34的接触部分34e作为凸轮销。因此,阶梯部分65和接触部分34e构成用于将直线运动的驱动杆34的运动转换为关于第三组主导向轴32的旋转运动,以及沿着在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中的第三主导向轴32的直线运动的转换机构。
由于在第一旋转筒22中凸轮槽22e和凸轮突起34h的滑动,驱动杆34沿着纵向方向相对于第一衬垫23直线运动(如图5和10)。首先,参照图26和27描述驱动杆34的直线运动。图26是绕图10中的凸轮槽22e的区域的放大的示意图,示出第一旋转筒22的放大的内周边表面。图26还示出当从第一旋转筒22观察时,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如何运动。图27A-27C示出当从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观察时,第一旋转筒22如何旋转并且向后和向前运动,其设置具有,当从前观察时,水平方向作为成像光轴方向,左侧作为物侧,并且竖直方向作为第一旋转筒22相对于驱动杆34即第一衬垫23的旋转方向。图27A示出在存储状态(收缩存储状态D)时第一旋转筒22收缩到固定筒部分21a中。图27B示出第一旋转筒22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完全延伸至最大延伸位置。图27C示出第一旋转筒22在最大延伸位置旋转。注意到,图26中,附图标记34-a表示图27A中的驱动杆,附图标记34-b表示图27B中的驱动杆,以及附图标记34-c表示图27C中的驱动杆。
如上所述,在镜筒10中,第一旋转筒22安装到固定框架21的固定筒部分21a中,并且第一衬垫23安装到第一旋转筒22中(如图4等)。在该状态下,驱动杆34具有安装到第一衬垫23中的第二直型槽23f的延伸部分34b(如图11等),延伸部分34b中设置的凸轮突起34h安装到第一旋转筒22中的凸轮槽22e中(如图5等),以及插入底座部分34a可滑动地被支撑在驱动杆导向轴35上(如图12等)。在镜筒10中,当在存储位置(收缩存储状态D)驱动变焦马达51时,旋转驱动力通过齿轮部分22b传输到第一旋转筒22(如图5)。因此,第一旋转筒22被旋转并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驱动,并因而根据在凸轮槽21c(如图9)中的凸轮随动机构22a(如图5)的位置,向着物侧延伸。在该情形下,第一衬垫23在如上所述的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方向中相对于第一旋转筒22一体地运动,并且不像第一旋转筒22,不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绕成像光轴OA旋转。
由于该原因,当从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观察时,凸轮突起34h和凸轮槽22e的接合位置(如图5等)根据第一旋转筒22的旋转姿态而改变。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当从第一旋转筒22观察时,沿着成像光轴OA方向运动,同时根据凸轮突起34h和凸轮槽22e的接合位置(如图26)保持沿着成像光轴OA姿态。凸轮槽22e,如图26所示,具有开口到像平面侧(右侧)并且沿着成像光轴OA方向延伸的下端(附图标记Sa)。之后,凸轮槽向上延伸,然后继续向着像平面侧倾斜向上延伸(从Ss1到Ss2)。之后,凸轮槽向着物侧(左侧)倾斜向上延伸(通过Sb和Sw从Ss2到St)。因此,在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中,凸轮突起34h的接合位置在Ss1和Ss2之间向着像平面相对于第一旋转筒22移动,并且在Ss2和St之间向着物侧相对于第一旋转筒22运动。
至于凸轮槽22e,在Ss1和Ss2之间,相对于成像光轴OA方向的倾斜角和与成像光轴OA正交的平面中绕成像光轴OA的旋转角等于固定筒部分21a中的凸轮槽21c的部分(如图9)相对于成像光轴OA方向倾斜的角度。注意到,位于Sa和Ss1之间的凸轮槽22e的部分作为用于在镜筒10的组装中将驱动杆34的凸轮突起34h插入到凸轮槽22e中的点。
这里,在镜筒10中,由于第一旋转筒22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旋转,而第一衬垫23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不旋转,因此无论第一旋转筒22的旋转如何,在圆周方向(旋转方向)上,驱动杆34的位置是不变的。当从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观察时,凸轮槽22e随着第一旋转筒22的旋转而绕成像光轴OA运动。
如图27A所示,当第一旋转筒22处于收缩存储状态D时,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位于最靠近像平面侧的位置(最右边的位置)。该位置是驱动杆34的存储位置S(如图23)。
当第一旋转筒22从收缩存储状态D旋转时(如箭头A10),第一旋转筒22根据其旋转姿态向着物侧前进(如箭头A11)。在该情形下,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通过凸轮突起34h和凸轮槽22e之间的接合而产生的导向动作相对于第一旋转筒向着像平面22运动(如箭头A12)。当从第一旋转筒22和第一衬垫23观察时,这使得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在像平面侧凸出,如图28所示。在该情形下,如上所述,位于Ss1和Ss2之间的凸轮槽22e的倾斜角等于固定筒部分21a中的凸轮槽21c的倾斜部分(如图9)的角度。因此,当从固定筒部分21a(固定框架21)观察时,第一旋转筒22仅仅向着物侧前进(如箭头A11),从成像光轴OA方向观察的驱动杆34的位置没有改变(如图27A和27B)。换言之,当第一旋转筒22在成像光轴OA方向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向前或向后运动时,凸轮机构(凸轮槽22c和凸轮突起34h)相对于第一旋转筒22相反于向前或向后运动的方向移动驱动杆34与向前或向后运动量相同的距离。
更进一步,当第一旋转筒22旋转时(如箭头A13),第一旋转筒前进到最大延伸位置,如图27B所示。在此情形下,如上所述,凸轮槽22e的Ss1和Ss2之间的旋转角呈现为等于固定筒部分21a的凸轮槽21c的倾斜部分的角度(如图9)。因此,当从固定筒部分21a观察时,驱动杆34在成像光轴OA方向上的位置没有改变。更具体地,驱动杆34在成像光轴OA方向和旋转方向保持不相对于固定筒运动,直到第一旋转筒22从收缩存储状态D到达最大延伸位置。
当第一旋转筒22进一步地旋转时(如箭头A14),如图27C所示,第一旋转筒22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旋转,同时保持最大延伸位置,即固定在成像光轴OA方向上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的位置。然后,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的凸轮突起34h在凸轮槽22e的Ss2和St之间滑动。因此,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相对于第一旋转筒22以及固定筒部分21a移动到最靠近物侧的位置(最左侧位置)。最靠近物侧(最左侧位置)的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的位置是驱动杆34的远摄位置T(如图23)。
凸轮槽22e和凸轮突起34h从而构成了凸轮结构,用于将第一旋转筒22的旋转转换为驱动杆34沿着驱动杆导向轴35的运动,即其在成像光轴OA方向的运动。成像光轴OA方向中的驱动杆34的运动改变在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的弯曲壁部分64的阶梯部分65中的沿成像光轴OA方向的驱动杆34的接触部分34e的位置。
如上所述,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即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沿着第三组主导向轴32向上和向下运动,或者,通过为在作为凸轮槽的阶梯部分65中在纵向方向运动的凸轮销的驱动轴34的接触部分34e,绕第三组主导向轴32旋转。接着,关于在作为凸轮槽的阶梯部分65中,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相对于接触部分34e的位置的运动,给出如下说明。
当驱动杆34处于收缩开始位置B时(如图23),接触部分34e向前运动(向着物侧和正视图中向上)向上到凸轮面65a不存在的位置,其上表面与前侧接合面65c接触(如图22)。在此情形下,由于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在成像光轴OA方向向着像平面(向着挤压板84)线性偏压,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底座端面31u与挤压板84接触(如图23)。此外,由于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旋转偏压(如图22中的箭头A1),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挡块31a与第三组副导向轴33接合,使得第三透镜组13在成像光轴OA上处于拍摄位置(拍摄状态P)(如图3和13等)。
当驱动杆34在上述状态(广角位置W或者远摄位置T等(如图23))中进一步向前运动时,接触部分34e推着前侧接合面65c向前,以及推着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克服线性偏压力向前(如图22),因此向着物侧移动第三透镜组13。在此情形下,由于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向着成像光轴OA上的位置旋转偏压(如图13中的箭头A1),由第三组副导向轴33控制的成像光轴OA上的位置得以维持。因此,在如上所述的转换机构中,接触部分34e和前侧接合面65c构成了直线运动部分(转换机构直线运动部分),用于将驱动杆34的运动转换为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沿着第三组主导向轴32的直线运动。注意到,当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到达远摄位置T时,挤压扭力弹簧36在轴向方向(线性偏压方向)处于最大负荷。
当驱动杆34从缩回开始位置B向后运动(向着像平面和正视图中向下)(如图23),接触部分34e的左下端部(接触侧部分)与凸轮面65a接触,并且向后推凸轮面65a,即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如图22)。在此情形下,由于接触部分34e没有通过前侧接合面65c向前推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挤压扭力弹簧36的线性偏压力使得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底座端面31u与挤压板84接触(如图23)。因此,根据凸轮面65a中的接触部分34e的接触(挤压)位置,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克服旋转偏压力(如图22中的A1)而旋转(移动到图22中的左侧)。因此,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成为被旋转状态以使得挡块31a从第三组副导向轴33分离并且第三透镜组13从在成像光轴OA上的拍摄位置(拍摄状态P)移动到收缩位置。因此,在如上所述的转换机构中,接触部分34e和凸轮面65a构成旋转部分(转换机构旋转部分),用于将驱动杆34的运动转换为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关于第三组主导向轴32的旋转运动。
当驱动杆34向后运动(向着像平面和正视图中向下)到存储位置S时(如图23),接触部分34e向后移动直到凸轮面65a不存在的位置,并且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旋转地偏压(如图22中地箭头A1)。结果,接触部分34e的侧面与侧部接合面65b接触,并且两个面相互施压。在此情形下,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即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成为作为存储位置(收缩位置)的旋转姿态的收缩存储状态,在所述存储位置,第三透镜组13存储在固定框架21中的存储空间21Q中,作为存储位置,并且这样从固定筒部分21a中缩回出来。当驱动杆34(接触部分34e)到达如上所述的存储位置S时,挤压扭力弹簧36在轴向方向(旋转偏压方向)处于最大负荷。
如上所述,在镜筒10中,驱动变焦马达51在存储位置(收缩存储状态D)和拍摄位置(成像状态P)之间被驱动以变换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和快门/光圈单元15,并且进行预定的变焦操作。通过与该运动联合,第三透镜组13在缩回位置(收缩存储状态D)和拍摄位置(成像状态P)之间变换,并且进行预定的变焦操作。
具体地,当第一旋转筒22处于收缩存储状态D时,驱动杆34的凸轮突起34h与在第一旋转筒22中的凸轮槽22e的Ss1(如图26)位置接合,因而设定驱动杆34处于存储位置S(如图23)。因此,如图29A所示,第三透镜组13存储在收缩位置(存储空间21Q),其从成像光轴OA缩回出固定筒部分21a。
当第一旋转筒22从收缩存储状态D前进到最大延伸位置时,驱动杆34的凸轮突起34h从在第一旋转筒22中的凸轮槽22e(如图26)的Ss1位置滑动到Ss2位置。因此,如图29A和29B所示,驱动杆34没有从存储位置S运动(如图23),因而维持第三透镜组13处于被存储在收缩位置(存储空间21Q)的状态。因此,凸轮槽22e的Ss1和Ss2之间的间距是用于在收缩位置存储第三透镜组13(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存储位置维持部分。
当第一旋转筒22更进一步地在最大延伸位置旋转时,驱动杆34的凸轮突起34h从第一旋转筒22中的凸轮槽22e的Ss2位置滑动到Sb位置(如图26),并且驱动杆34从存储位置S移动到收缩开始位置B(如图23)。因而,如图29B和29C所示,在成像光轴OA上,第三透镜组13从缩回位置(存储空间21Q)移动到拍摄位置(拍摄状态P)(如图3和13等)。结果,凸轮槽22e的Ss2和Sb之间的间距是用于控制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旋转姿态的旋转姿态控制部分。
当第一旋转筒22更进一步地在最大延伸位置旋转时,驱动杆34的凸轮突起34h通过第一旋转筒22中的凸轮槽22e的Sw位置从Sb位置滑动到St位置(如图26),并且驱动杆34通过广角位置W从缩回开始位置B移动到远摄位置T(如图23)。因而,如图29C和29D所示,在成像光轴OA上,第三透镜组13通过广角位置移动到远摄位置(如图3和13等)。结果,凸轮槽22e的Sb和St之间的间距是用于从成像光轴OA方向观察时控制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即第三透镜组13的位置(广角位置W,远摄位置T或者类似物(见图23))的光轴上位置控制部分。
注意到如上所述的运动可以通过驱动变焦马达51沿相反方向旋转第一旋转筒22而反向。
下面,参照图30-32,给出一个实例说明,其中照相机(成像装置)100通过采用包括如上所述实施例的镜筒10的光学装置作为成像光学系统而进行配置。图30是从前端,即物体即对象所在的一侧,观察时照相机100的外部透视示意图。图31是从后端,即拍摄者所在的一侧,观察时照相机100的外部透视示意图。图32是示出照相机100的功能设置的方框图。注意到,虽然这里描述的是照相机100,还可以是具有拍照功能的便携信息终端,如PDA(个人数据助理)和移动电话。
许多这样的便携信息终端实质上具有与照相机100相同的功能和设置,尽管在外表上有细微的差别。因而,包括根据本发明的镜筒10的光学装置可以应用到这样的便携信息终端。类似的,包括根据本发明的镜筒10的光学装置可以应用到图像输入装置。
如图30和31所示,照相机100包括成像透镜101,快门按钮102,变焦杆103,取景器104,闪光灯105,液晶监视器106,操作按钮107,电源开关108,存储卡槽109,通讯卡槽110和其它。如图32所示,照相机100进一步包括光线接收元件201,信号处理器202,图像处理器203,中央处理单元(CPU)204,半导体存储器205,和通讯卡等206。虽然没有明确示出,上述各个元件通过作为提供电能到其上的驱动能量源的电池进行操作。
照相机100具有成像透镜101,和作为区域传感器的光线接收元件201,如CCD(电荷耦合装置)成像装置。照相机被设置为以使得光线接收元件201读取由作为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透镜101形成的被摄物体即目标的图像。作为成像透镜101,包括如上实施例中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镜筒10的光学装置被使用。更具体地,作为组成镜筒10的光学元件的透镜被用于配置光学装置(如固态成像装置16(如图4)被用于配置光线接收元件201)。镜筒10具有保持各个透镜等的机构以使得透镜被操作为至少通过透镜组来运动。包括在照相机100中的成像透镜101通常以光学装置的形式构造。
光线接收元件201的输出被由中央处理单元204控制的信号处理器202处理,并且随后转化为数字图像信息。由信号处理器202数字化的图像信息通过也由中央处理单元204控制的图像处理器203进行预定图像处理,然后存储在半导体存储器205如非易失存储器中。在此情形下,半导体存储器205可以是位于存储卡槽109中的存储卡,或者可以是设置在照相机主体中的半导体存储器。液晶监视器106可以显示被拍摄的图像以及记录在半导体存储器中的图像。记录在半导体存储器205中的图像还可以通过位于通信卡槽110中的通信卡等206传输到外部。
当照相机100被携带时,成像透镜101以收缩状态隐藏在照相机100的机体内,如图30A所示。成像透镜101设置成以使得,当使用者操作电源开关108时,电源打开,镜筒如图30B所示伸出,并且成像透镜从照相机100的主体伸出以设定为拍摄状态P。在此情形下,在成像透镜101的镜筒10的内部,构成变焦透镜的各组光学系统设置在如广角位置,通过操作变焦杆103来改变各组光学系统的设置,因而能够操作改变到远端的放大率。
优选的是,取景器104的光学系统也能够随同成像透镜101的视角改变来改变放大率。
许多情况下,聚焦通过半按快门按钮102来执行。在这个实施例中变焦透镜的聚焦大多通过移动第四透镜组14来执行。当进一步按下快门按钮102来获得全按下状态时,拍照被执行,然后如上所述的处理被执行。
为了将存储在半导体存储器205中的图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06中,或者通过通讯卡等206将图像传输到外部,以预定方式对操作按钮107操作。将半导体存储器205和通讯卡等206装载到专用的或通用的槽,如存储卡槽109和通讯卡槽110中,从而使用半导体存储器205和通讯卡等206。
注意到,当成像透镜101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三透镜组13和第四透镜组14从成像光轴OA(成像光路)中缩回,并且与第一透镜组11和第二透镜组12平行的方式存储(如图2和4)。因而,可以实现照相机100的厚度的进一步减小。
在该实施例的镜筒10中,用于作为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的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作为收缩框架驱动机构的向后-向前驱动机构30通过用于在成像光轴OA方向中将可动镜筒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固定框架21)向后和向前运动的作为向后-向前驱动源的变焦马达的驱动力进行操作。因此,没有必要仅为向后-向前驱动机构30(收缩框架驱动机构)提供收缩框架驱动源。这使得镜筒能够具有更小的构型,因而利于更进一步的小型化。
此外,在该实施例的镜筒10中,作为收缩框架驱动机构的向后-向前驱动机构30利用作为向后-向前驱动源的变焦马达51提供的可动镜筒的操作,即第一旋转筒22的旋转,来操作作为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的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因此,没有必要改变可动镜筒和变焦马达51的基本构型,因而能够实现简单的构型。
进一步,该实施例的镜筒10中,单个变焦马达51作为用于在成像光轴OA方向中向后和向前移动可动镜筒的向后-向前驱动源,以及用于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向后-向前驱动机构30的收缩框架驱动源。因而,对比于向后-向前驱动源和收缩框架驱动源被单独提供的情况,当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组13和快门/光圈单元15在存储位置(收缩存储状态D)和拍摄位置(拍摄状态P)之间运动时,或者执行其变焦操作时产生的操作噪音可以减少。
在该实施例的镜筒10中,由于单个变焦马达51作为向后-向前驱动源和收缩框架驱动源,能量消耗,制造费用和运行费用得以抑制。
在该实施例的镜筒10中,由于作为驱动元件的驱动杆34(其延伸部分34b)设置在固定筒部分21a中,通过利用可动镜筒(该例中为第一旋转筒22)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的运动,驱动杆34可以通过简单的构型来运动。这使得镜筒能够具有更小的构型,因而利于更进一步的小型化。
在该实施例的镜筒10中,驱动杆34(其延伸部分34b)安装进不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即固定框架21旋转的第一衬垫23中的第二直型槽23f中,并被其支撑。因此,在旋转方向上的第一旋转筒22的运动可以通过简单的构型来控制,同时允许驱动杆34沿驱动杆导向轴35运动,即其在成像光轴OA方向中的运动。这使得镜筒能够具有更小的构型,因而利于更进一步的小型化。
在该实施例的镜筒10中,仅仅能够沿成像光轴OA方向运动的驱动杆34的延伸部分34b的凸轮突起34h,和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旋转的第一旋转筒22中的凸轮槽22e,构成用于将第一旋转筒22的旋转转换为驱动杆34沿驱动杆导向轴35的运动,即其在成像光轴OA方向方向中的运动,的凸轮结构。因而,可以通过简单的构型在成像光轴OA方向上移动驱动杆34。这使得镜筒能够具有更小的构型,因而利于更进一步的小型化。
在该实施例的镜筒10中,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的阶梯部分65,和驱动杆34的接触部分34e,构成用于将驱动杆34的直线运动转换为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绕第三组主导向轴32的旋转运动,和其沿着第三组主导向轴32的直线运动的转换机构。因而可以通过简单的构型来操作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这使得镜筒能够具有更小的构型,因而利于更进一步的小型化。
在该实施例的镜筒10中,提供驱动杆34以在成像光轴OA方向上可动,同时桥接固定筒部分21a的内部和外部。此外,其一端上的延伸部分34b通过凸轮结构连接到第一旋转筒22,并且其另一端上的插入底座部分34a通过转换机构连接到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因而,通过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移动第一旋转筒22,可以实现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旋转和直线运动。这使得镜筒能够具有简单且更小的构型,因而利于更进一步的小型化。
在该实施例的镜筒10中,在驱动杆34的延伸部分34b上提供阶梯部分34g,并且在第一衬垫23的第二直型槽23f上提供阶梯部分23g。这些阶梯部分可以在延伸部分34b安装到第二直型槽23f的情况下,阻止延伸部分34b在径向方向上从外向内运动。因而,通过利用由变焦马达51提供的第一旋转筒22的旋转,可以在成像光轴OA方向中,确信地移动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此外,可操作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作为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
在该实施例的镜筒10中,在驱动杆34中提供有接合凸出34f,并且在固定框架21中提供有接合凹进部分21e。接合凸出34f和接合凹进部分21e可以通过在驱动杆34由驱动杆导向轴35支撑和延伸部分34b安装到第一衬垫23的第二直型槽23f的情况下,一个侧面34i和接合面21f之间的接触,来相互接合。因而,驱动杆34关于驱动杆导向轴35的旋转可以被确信地阻止。驱动杆34的所述旋转是通过其接触部分34e和由挤压扭力弹簧36旋转偏压的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的阶梯部分65的接合而产生。如上所述,驱动杆34中的接合凸出34f和固定框架21中的接合凹进部分21e可以通过在第一衬垫23中的第二直型槽23f中安装和支撑驱动杆34(延伸部分34b)帮助限制驱动杆34在成像光轴OA方向上的运动。因而,驱动杆34的运动可以被确信地限制。这是特别有效的,因为可以想到,从第一旋转筒22(如图28)向着像平面凸出的驱动杆34在当第一旋转筒22向着物侧前进时减弱了第二直型槽23f进行的安装和支撑。
在该实施例的镜筒10中,固定筒部分21a中的凸轮槽21c的倾斜部分(如图9)和凸轮槽22e的Ss1和Ss2之间的部分的设置允许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在第一旋转筒22完全延伸到最大延伸位置后移动到成像光轴OA上。因而,可以确信地阻止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和第一旋转筒22等相互干涉。
在该实施例的镜筒10中,第四透镜保持框架41和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可以收缩至存储位置21Q中,该存储位置21Q位于固定框架21的固定筒部分21a的侧部位置,并且位于可动镜筒的最大外径即收缩状态下第一旋转筒22的最大外径的外部。因而,当可动透镜存储时,在无需增大固定筒部分21a外径的情况下,成像光轴方向的尺寸可以减小。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镜筒10(具有镜筒10的照相机100)可以进一步小型化,同时使得可伸缩透镜组(13)能够收缩到固定筒部分21a内径的外部。
注意到,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已经描述了镜筒10作为根据本发明的镜筒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例,只要镜筒具有如下构型。具体地,镜筒包括:用于分别保持多个透镜组的多个透镜保持框架,从而透镜组在其中多个透镜组的至少一些收缩以存储透镜组的收缩状态,和其中多个透镜组的至少一些移动到物侧的拍摄状态之间转换;用于保持其中的各透镜保持框架的可动镜筒;和用于保持其中的可动镜筒的固定筒部分。透镜保持框架包括用于可动地保持至少一个透镜组的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从而在拍摄状态下,所有的透镜组设定在相同成像光轴上的拍摄位置,并且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的可伸缩透镜在收缩状态下收缩到固定筒部分的内径位置的外部的收缩位置。此外,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通过用于相对于固定筒部分操作可动镜筒的驱动力,在拍摄位置和收缩位置之间运动。
此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这样的构型,即其中第三透镜组13随着可动镜筒的运动向后和向前运动,也就是,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是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例,而是保持其他透镜组的保持框架可以作为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
进一步,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凸轮结构包括驱动杆34的延伸部分34b的凸轮突起34h,和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向后-向前驱动机构30中的第一旋转筒22的凸轮槽22e,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可动镜筒(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旋转筒22)相对于固定筒部分21a的运动转换为沿着驱动杆34的驱动杆导向轴35的运动,即其在成像光轴OA方向上的运动。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转换机构包括第三透镜保持框架旋转底座63的阶梯部分65和第三透镜保持框架31的向后-向前驱动机构30中的驱动杆34的插入底座部分34a的接触部分34e,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例,只要直线运动驱动杆34的运动转换为绕第三组主导向轴32的旋转运动和沿着第三组主导向轴32的直线运动。
虽然基于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作了描述,但是具体设置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例中,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设计改变,增加等。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镜筒不需要仅用于操作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的收缩框架驱动源。这使得镜筒能够具有更小的构型,因而利于更进一步的小型化。
除了上述设置之外,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设置为随着可动镜筒相对于固定透镜部分的运动而运动。这消除了改变机构的基本设置以操作可动透镜的需求,因而实现了简单的构型。
除了上述设置之外,在固定筒部分中提供有驱动元件,其可以通过可动镜筒相对于固定筒部分的运动来运动,从而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在拍摄位置和收缩位置之间运动。因而,利用可动镜筒相对于固定筒部分的运动,驱动元件可以通过简单的构型来运动。这使得镜筒能够具有更小的构型,因而利于更进一步的小型化。
除了上述设置之外,驱动元件设置为在固定筒部分中沿着成像光轴方向可动,并且通过转换机构与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连接,所述转换机构用于将驱动元件在成像光轴方向的运动转换为在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中的拍摄位置和收缩位置之间的旋转运动,和在成像光轴上的直线运动。因而,通过利用可动镜筒相对于固定筒部分的运动,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可以通过简单的构型来运动。
除了上述设置之外,驱动元件通过凸轮结构与可动镜筒连接,所述凸轮结构用于将可动镜筒相对于固定筒部分的运动转换为驱动元件在成像光轴方向上的运动。因而,通过简单的构型,驱动元件可以随着可动镜筒相对于固定筒部分的运动而运动。
除了上述设置之外,驱动元件设置为在成像光轴方向可动,同时桥接固定筒部分的内部和外部。此外,在驱动元件中,位于固定筒部分内部的其一端通过凸轮结构与可动镜筒连接,位于固定筒部分外部的其另一端通过转换机构与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连接。因而,通过简单的构型,通过旋转筒相对于固定筒部分的运动,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可以旋转和直线运动。
除了上述设置之外,可动镜筒具有对于固定筒部分旋转的旋转筒,而凸轮机构具有设置在驱动元件中的凸轮突起,以及设置在旋转筒的周边表面上以接收凸轮突起的凸轮槽。此外,凸轮结构将旋转筒相对于固定筒的旋转转换为在成像光轴方向上驱动元件相对于旋转筒的运动。因而,通过简单的构型,驱动元件可以随着旋转筒相对于固定筒部分的运动而运动。
除了上述设置之外,旋转筒不仅相对于固定筒部分旋转,而且可以在成像光轴上相对于固定筒部分向前或向后运动。此外,当旋转筒在成像光轴方向上相对于固定筒部分向前或向后运动时,凸轮结构阻止驱动元件相对于固定筒部分运动,从而固定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在收缩位置。因此,旋转筒在延伸操作的早期从固定筒部分延伸。这使得可以预先获得一空间,在成像光轴上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可以插入到该空间中。因而,在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缩回到收缩位置后,旋转筒可以收缩到固定筒部分中。结果,可以确信地阻止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和旋转筒和类似物相互干扰。
虽然本发明已经通过优选实施例作了描述,但并不限于此。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所述实施例进行变化而不超出如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镜筒,包括:
包括至少一个可伸缩透镜组的多个透镜组;
设置为分别保持所述多个透镜组的多个透镜保持框架;
设置为保持位于其中的所述多个透镜保持框架的可动镜筒;以及
设置为保持位于其中的所述可动镜筒的固定筒部分,
所述多个透镜保持框架、所述可动镜筒和所述固定筒部分设置为,在收缩状态和拍摄状态之间移动所述多个透镜组,其中,在所述收缩状态中,所述多个透镜组存储为所述多个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收缩,在所述拍摄状态中,所述多个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向着物侧运动,其中,
所述多个透镜保持框架包括设置为可动地保持至少一个可伸缩透镜组的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以使得在拍摄状态时将多个透镜组定位在单一成像光轴上的拍摄位置,并且在收缩状态时,将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可伸缩透镜组收缩到位于固定筒部分的内径位置的外部的收缩位置,并且
所述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设置为,通过相对于所述固定筒部分驱动所述可动镜筒的驱动力在所述拍摄位置和所述收缩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至少一个可伸缩透镜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中,
所述可伸缩镜筒保持框架随着所述可动镜筒相对于所述固定筒部分的运动而运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进一步包括:
驱动元件,该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固定筒部分中,并且随着所述可动镜筒相对于所述固定筒部分的运动而运动,以在所述拍摄位置和所述收缩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筒,其中,
所述驱动元件能够在所述固定筒部分中沿成像光轴方向运动,并且通过转换机构与所述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连接,所述转换机构设置为将驱动元件沿成像光轴方向的运动转换为在所述拍摄位置和所述收缩位置之间的所述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的旋转运动和在成像光轴上所述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的直线运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筒,其中,
所述驱动元件通过凸轮结构与所述可动镜筒连接,所述凸轮结构设置为将所述可动镜筒相对于所述固定筒部分的运动转换为所述驱动元件沿成像光轴方向的运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筒,其中,
所述驱动元件能够沿成像光轴方向运动,同时桥接所述固定筒部分的内部和外部,
位于所述固定筒部分的内部的所述驱动元件的一端通过所述凸轮结构与所述可动镜筒连接,以及
位于所述固定筒部分的外部的所述驱动元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转换机构与所述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筒,其中,
所述可动镜筒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筒部分旋转的旋转筒,
所述凸轮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元件中的凸轮突起,和设置在所述旋转筒的周边表面上以接收所述凸轮突起的凸轮槽,以及
所述凸轮结构设置为将所述旋转筒相对于所述固定筒部分的旋转转换为所述驱动元件相对于所述旋转筒在成像光轴方向的运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筒,其中,
所述旋转筒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筒部分旋转,并且能够在成像光轴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固定筒部分向前和向后运动,并且
当所述旋转筒相对于所述固定筒部分在成像光轴方向上向前或向后运动时,所述凸轮结构阻止所述驱动元件相对于所述固定筒部分运动以固定所述可伸缩透镜保持框架在所述收缩位置。
9.一种成像装置,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
10.一种数字照相机,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
11.一种便携式信息终端,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
12.一种图像输出装置,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48823 | 2010-06-30 | ||
JP2010148823A JP5569187B2 (ja) | 2010-06-30 | 2010-06-30 | レンズ鏡胴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13960A true CN102313960A (zh) | 2012-01-11 |
CN102313960B CN102313960B (zh) | 2014-01-29 |
Family
ID=45399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5963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13960B (zh) | 2010-06-30 | 2011-06-30 | 镜筒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70971B2 (zh) |
JP (1) | JP5569187B2 (zh) |
CN (1) | CN102313960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94417A (zh) * | 2016-08-26 | 2016-11-09 | 马人欢 | 特效摄影镜头 |
CN114745493A (zh) * | 2022-04-29 | 2022-07-12 | 北京可利尔福科技有限公司 |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54255B2 (ja) | 2011-05-23 | 2016-02-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レンズ鏡胴、撮像装置および情報装置 |
JP2014048467A (ja) | 2012-08-31 | 2014-03-17 | Ricoh Co Ltd | レンズ鏡胴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58003A (zh) * | 2004-02-16 | 2005-08-24 | 宾得株式会社 | 透镜镜筒的凸轮机构 |
US20070019938A1 (en) * | 2005-07-22 | 2007-01-25 | Pentax Corporation | Retractable lens barrel |
US20070035857A1 (en) * | 2005-03-09 | 2007-02-15 | Shigeru Irisawa | Lens barrel, camera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
CN101027604A (zh) * | 2004-07-26 | 2007-08-29 | 株式会社理光 | 镜筒、照相机和移动信息终端 |
CN101078858A (zh) * | 2006-05-26 | 2007-11-28 | 株式会社理光 | 镜筒、使用该镜筒的照相机、移动信息终端及图像输入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34537B2 (ja) * | 1993-06-29 | 2003-08-11 |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 ホームポジションチェック装置 |
TWI229231B (en) | 2002-02-21 | 2005-03-11 | Pentax Corp | Retractable lens system and method of retracting a retractable lens system |
JP5354318B2 (ja) | 2004-07-26 | 2013-11-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レンズ鏡胴、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および携帯型情報端末装置 |
JP2006072004A (ja) * | 2004-09-02 | 2006-03-16 | Nikon Corp | カメラ |
JP4641203B2 (ja) | 2005-03-07 | 2011-03-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レンズ鏡胴、このレンズ鏡胴を用いたカメラ及び携帯型情報端末装置 |
JP2008046502A (ja) * | 2006-08-18 | 2008-02-28 | Olympus Corp | レンズ鏡筒 |
JP5609248B2 (ja) | 2010-05-10 | 2014-10-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レンズ鏡胴 |
JP5565196B2 (ja) | 2010-08-18 | 2014-08-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レンズ鏡胴 |
JP2012141519A (ja) | 2011-01-06 | 2012-07-26 | Ricoh Co Ltd | レンズ鏡胴 |
-
2010
- 2010-06-30 JP JP2010148823A patent/JP556918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6-28 US US13/170,523 patent/US897097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6-30 CN CN201110259632.6A patent/CN10231396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58003A (zh) * | 2004-02-16 | 2005-08-24 | 宾得株式会社 | 透镜镜筒的凸轮机构 |
CN101027604A (zh) * | 2004-07-26 | 2007-08-29 | 株式会社理光 | 镜筒、照相机和移动信息终端 |
US20070035857A1 (en) * | 2005-03-09 | 2007-02-15 | Shigeru Irisawa | Lens barrel, camera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
US20070019938A1 (en) * | 2005-07-22 | 2007-01-25 | Pentax Corporation | Retractable lens barrel |
CN101078858A (zh) * | 2006-05-26 | 2007-11-28 | 株式会社理光 | 镜筒、使用该镜筒的照相机、移动信息终端及图像输入设备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94417A (zh) * | 2016-08-26 | 2016-11-09 | 马人欢 | 特效摄影镜头 |
CN108919600A (zh) * | 2016-08-26 | 2018-11-30 | 马人欢 | 伸缩式特效摄影镜头 |
CN106094417B (zh) * | 2016-08-26 | 2018-12-21 | 福州盛世凌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特效摄影镜头 |
CN108919600B (zh) * | 2016-08-26 | 2021-04-16 | 马人欢 | 伸缩式特效摄影镜头 |
CN114745493A (zh) * | 2022-04-29 | 2022-07-12 | 北京可利尔福科技有限公司 |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970971B2 (en) | 2015-03-03 |
JP5569187B2 (ja) | 2014-08-13 |
CN102313960B (zh) | 2014-01-29 |
US20120002307A1 (en) | 2012-01-05 |
JP2012013826A (ja) | 2012-01-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369333B2 (en) | Lens unit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 |
CN102967913B (zh) | 镜头以及摄像装置 | |
CN101887155B (zh) | 光学元件定位装置 | |
US7952814B2 (en) |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 |
CN103080803A (zh) | 镜头 | |
US20090059400A1 (en) |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 |
CN100595615C (zh) | 镜筒及具有该镜筒的成像装置 | |
CN103238096A (zh) | 透镜镜筒和凸轮机构 | |
CN102313960B (zh) | 镜筒 | |
CN102520500B (zh) | 镜筒、摄像装置、照相机、信息终端装置、图像输入装置 | |
EP1918771A2 (en) | Camera being equipped with a projector | |
CN101796447A (zh) | 镜头装置和摄像设备 | |
CN101533144B (zh) | 镜头镜筒和摄像设备 | |
JP4699126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100362383C (zh) | 镜筒结构和图像捕捉设备 | |
CN102628979A (zh) | 变焦型的镜筒和摄像设备 | |
JP4969917B2 (ja) | レンズ鏡筒 | |
JP5633288B2 (ja) | レンズ鏡胴および撮像装置 | |
JP5538763B2 (ja) | 光学機器 | |
JP5639355B2 (ja) | レンズホルダー | |
CN101995635A (zh) | 镜头镜筒及摄影装置 | |
CN101796446B (zh) | 镜头装置和摄像设备 | |
JP2011242683A (ja) | レンズ鏡筒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
JP4477860B2 (ja) | レンズ鏡胴およびカメラ | |
JP5513961B2 (ja) | レンズ枠の移動機構およびレンズホル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