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13407B - 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13407B
CN102313407B CN201110183307.6A CN201110183307A CN102313407B CN 102313407 B CN102313407 B CN 102313407B CN 201110183307 A CN201110183307 A CN 201110183307A CN 102313407 B CN102313407 B CN 1023134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refrigerant
unit
out groove
distribu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8330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13407A (zh
Inventor
松浦骏
山下春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Gener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Gener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General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Gener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13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34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134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34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4Protection means thereof, e.g. covers for refrigeran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包括:管道单元,其将制冷剂从设置在室外单元侧的制冷剂管道分配至设置在室内单元侧的多个分支制冷剂管道,多个分支制冷剂管道中的每一个包括电磁阀和温度传感器;主体单元,其容纳由绝热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覆盖的管道单元;以及电气部件箱,其通过利用线缆连接电磁阀和温度传感器来控制电磁阀和温度传感器。线缆引出凹陷部分,其形成在绝热壳体的形成有管道连接槽的其中一个侧面上;以及用于容纳线缆的底面凹陷部分,其形成在绝热壳体的底面上。上壳体包括线缆引出槽,其用于将线缆引导至形成在电气部件箱中的线缆引导孔。

Description

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其用于将制冷剂从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分配给空调机的多个室内单元。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制冷剂分配单元的安装操作效率的提升及安全性的提升。
背景技术
作为将制冷剂从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分配至空调机的多个室内单元的制冷剂分配单元,例如,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JP-A-2006-300381中所披露的那样,已知一种制冷剂分配单元,其能够根据制冷剂分配单元的安装位置改变电气部件箱的安装面,同时保持制冷剂分配单元的主体单元与线缆的彼此连接。
然而,在JP-A-2006-300381中,由于制冷剂分配单元的线缆从主体单元向外侧引出,绕着主体单元移动并连接至电气部件箱,因此操作员可能会触碰到线缆。
鉴于此,对于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的发展提出了这样的需求:能够在改变电气部件箱的安装面的同时保持制冷剂分配单元的主体单元与线缆的彼此连接,由此能够提高制冷剂分配单元的安装操作效率,并且在安装之后,线缆能够容纳在主体单元内,从而能够确保操作制冷剂分配单元的操作员的安全。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其设置有:管道单元,其将制冷剂从设置在室外单元侧的制冷剂管道分配至设置在室内单元侧的多个分支制冷剂管道,多个分支制冷剂管道中的每一个包括电磁阀和温度传感器;主体单元,其以管道单元被绝热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覆盖的方式容纳管道单元;以及电气部件箱,其通过利用线缆将电磁阀和温度传感器连接起来以控制电磁阀和温度传感器。绝热壳体包括形成有用于连接制冷剂管道的第一连接槽的侧面和形成有用于连接多个分支制冷剂管道的第二连接槽的侧面。在形成有第一连接槽的侧面和形成有第二连接槽的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形成有用于将线缆从管道单元引出的线缆引出凹陷部分,并且在绝热壳体的底面上形成有用于容纳线缆的底面凹陷部分。上壳体包括线缆引出槽,其用于将线缆从底面凹陷部分引导至形成在电气部件箱中的线缆引导孔。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空调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制冷剂分配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制冷剂分配单元的分解图。
图4是示出制冷剂分配单元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制冷剂分配单元的内部结构图。
图6是示出包括在制冷剂分配单元中的下壳体和电气部件箱的分解图。
图7是示出包括在制冷剂分配单元中的制冷剂管道接纳部分的细节视图。
图8是示出沿图5中的线A-A截取的制冷剂分配单元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沿图5中的线B-B截取的制冷剂分配单元的剖视图。
图10示出电气部件箱的如下状态:当从空调机的室外单元侧观察时,电气部件箱安装在制冷剂分配单元的右侧面上并且下壳体已从电气部件箱拆除。具体地说,图10A是示出从下方看到的电气部件箱的视图,而图10B是其仰视图。
图11示出电气部件箱的如下状态:当从空调机的室外单元侧观察时,电气部件箱安装在制冷剂分配单元的左侧面上并且下壳体已从电气部件箱拆除。具体地说,图11A是示出从下方看到的电气部件箱的视图,而图11B是其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采用实施例对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示例性实施例1]
<空调机>
图1所示的空调机包括室外单元11和多个室内单元12、13、14。
室外单元11包括以下组成部件(均未示出):即,制冷剂回路部分,分别用于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四通阀等;风扇,用于鼓风以便室外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与外界空气之间交换热量;风扇马达,用于驱动风扇;以及控制电路,用于控制上述组成部件。
室内单元12、13和14分别包括以下组成部件(均未示出):即,制冷剂回路部分,分别用于室内热交换器等;风扇,用于鼓风以便室内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与外界空气之间交换热量;风扇马达,用于驱动风扇;以及控制电路,用于控制上述组成部件。
室外单元11的制冷剂回路通过室外单元侧管道110和室内单元侧管道120、130和140分别与室内单元12、13和14的制冷剂回路相连接。在室外单元11与多个室内单元12、13和14之间设置有制冷剂分配单元15,其用于将制冷剂从室外单元侧管道110均匀地分配至室内单元侧管道120、130和140。
<制冷剂分配单元>
图2所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15包括:管道单元2,用于将室外单元侧管道110与各个室内单元侧管道120、130和140连接起来,以便将制冷剂从前者分配至后者;主体单元150,用于将管道单元2容纳在其中;以及电气部件箱3,包括用于控制安装在管道单元2上的电气部件的控制部分。
由多个天花板悬挂金属件62将制冷剂分配单元15沿水平方向固定并悬挂在室内屋顶(attic)等处。并且,特别地,为了适应易于变热和变湿的屋顶环境,主体单元150的内部具有能够避免受到温度变化影响的绝热性质并且该内部密封以避免受到潮湿的影响。
图2至图4所示的管道单元2包括:制冷剂管道21,其与室外单元侧管道110连接;分配部分25,其容纳在主体单元150内;以及分支制冷剂管道22、23和24,其分别与相关联的室内单元侧管道120、130和140连接。
制冷剂管道21包括气体管道210和液体管道211。气体管道210包括位于制冷剂分配单元15附近的气体管道接头212,液体管道211包括位于制冷剂分配单元15附近的液体管道接头213。由于具有气体管道接头212和液体管道接头213,气体管道210和液体管道211可以与室外单元侧管道110连接或者从室外单元侧管道110拆除。
气体管道210和液体管道211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且彼此间隔40mm或更远,同时气体管道210和液体管道211可以通过制冷剂管道接纳部分151容纳在主体单元150内。
分支制冷剂管道22、23和24分别包括分支气体管道220、230、240和分支液体管道221、231、241。分支气体管道220、230、240分别包括位于制冷剂分配单元15附近的分支气体管道接头222、232、242;并且分支液体管道221、231、241分别包括位于制冷剂分配单元15的附近的分支液体管道接头223、233、243。由于设置了分支气体管道接头222、232、242和分支液体管道接头223、233、243,分支制冷剂管道22、23和24可以分别与室内单元侧管道120、130和140连接以及从室内单元侧管道120、130和140拆除。
分支气体管道220、230、240分别形成为具有直线形状。分支液体管道221、231、241分别设置在分支气体管道220、230、240的下方,并且分别与分支气体管道220、230、240间隔给定的距离,并且在主体单元150的近侧向上弯曲;然后,这些管道分别被与其相关联的橡胶衬套26绑在一起,从而分支气体管道220与分支液体管道221形成为整体,分支气体管道230与分支液体管道231形成为整体,并且分支气体管道240与分支液体管道241形成为整体。同样地,分支制冷剂管道22、23和24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且彼此间隔40mm或更远,并且,分支制冷剂管道22、23和24可以通过分支制冷剂管道接纳部分152容纳在主体单元150内。
<分配部分>
图5是示出制冷剂分配单元15的内部的结构图,其示出主体单元150的下部分(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从主体单元150拆除的状态。管道单元2的分配部分25包括:分支管道27,其使得气体管道210分支为分支气体管道220、230和240;分支气体管道温度传感器224、234和244,其分别设置在分支气体管道220、230和240上;分流器28,用于将液体管道211中的制冷剂分流到分支液体管道221、231和241中;电子膨胀阀225、235和245,其分别用于调整流经与之相关联的分支液体管道221、231和241的制冷剂的量;分支液体管道温度传感器226、236和246,其分别设置在比电子膨胀阀225、235和245更靠近室内单元12、13和14的位置;以及开关阀29,用于将制冷剂从分支管道27旁通至分流器28。
分支气体管道温度传感器224、234和244和分支液体管道温度传感器226、236和246连接有信号线,信号线用于将传感器224、234、244和226、236和246的检测结果传送至电气部件箱3的控制基板30。电子膨胀阀225、235和245以及开关阀29分别连接有用于驱动阀门的电线。信号线和电线被绑在一起以形成线缆80,并且线缆80与电气部件箱3的控制基板30连接。
<主体单元>
图3所示的主体单元150构造为使得管道单元2能够由从内至外依次布置的密封壳体4、绝热壳体5和壳体6所保持或覆盖。
<密封壳体>
密封壳体4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包括上密封壳体40和下密封壳体41,沿着水平延伸的制冷剂管道21和分支制冷剂管道22、23和24的管道直径的中心,将上密封壳体40和下密封壳体41竖直分开。
图3和图5所示的上密封壳体40包括:容纳部分400,用于容纳管道单元2的分配部分25;以及边缘部分401,其形成在容纳部分400的外周,用于保持上密封壳体40的密封性能。
具体地说,在边缘部分401中,从用于接纳制冷剂管道21的制冷剂管道接纳部分151,以及从用于接纳分支制冷剂管道22、23、24的分支制冷剂管道接纳部分152,延伸有分别形成与管道相匹配的半圆形状的管道安装部分402。在管道安装部分402的右端部和左端部竖立有锚状物405,螺钉(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安装在锚状物405上。
另外,用于引出线缆(未示出)的线缆引出部分403也形成为具有半圆形状。此外,在边缘部分401中,以围绕容纳部分400的方式设置有沿着两行延伸的突起肋404。绝热密封件44分别结合在突起肋404(参加图8)上。
在两行突起肋404中,设置在外侧的突起肋404包括分别竖立起并且彼此间隔开的用于接纳螺钉(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的锚状物405。锚状物405还竖立地设置在边缘部分401的四个拐角上。
图3所示的下密封壳体41包括:容纳部分410,用于容纳管道单元2的分配部分25,以及边缘部分411,其形成在容纳部分410的外周,并且用于保持下密封壳体41的密封性能。
在边缘部分411上,具体地说,在边缘部分411的待与制冷剂管道21和分支制冷剂管道22、23、24接触的部分上形成有分别具有半圆形状的管道安装部分412;并且,还形成有分别具有半圆形状的用于引出线缆80的线缆引出部分413。并且,在边缘部分411上还形成有分别用于接纳突起肋404的凹陷肋414。此外,还形成有可以与其相关联的锚状物405螺纹固定的螺孔415。
<绝热壳体>
绝热壳体5由高度耐热的苯乙烯泡沫形成,并且在其整个面积上具有恒定的厚度,以便提高其耐热性。
参考图3所示的绝热壳体5的结构,绝热壳体5的与制冷剂管道接纳部分151和分支制冷剂管道接纳部分152对应的这些部分分别以圆筒形的方式突出;并且沿着制冷剂管道21和分支制冷剂管道22、23和24的管道直径的中心,将绝热壳体5分为上绝热壳体50和下绝热壳体51。
上绝热壳体50构造为使得其内部形状形成为与上密封壳体40的外部形状相匹配。另外,上绝热壳体50包括线缆引出凹陷部分500,其形状形成为与上密封壳体40的线缆引出部分403相匹配。并且,当从室外单元侧观察时,在上绝热壳体50的左侧面形成有用于将引出的线缆80引导入电气部件箱3的线缆侧面凹陷部分501。
对于下绝热壳体51,其内部形状形成为与下密封壳体41的外部形状相匹配。另外,下绝热壳体51包括线缆引出凹陷部分510,其形状形成为与下密封壳体41的线缆引出部分413相匹配。并且,当从室外单元侧观察时,在下绝热壳体51的左侧面形成有用于将已引出的线缆80引导入电气部件箱3的线缆侧面凹陷部分511。此外,在下绝热壳体51的底面形成有用于线缆的底面凹陷部分512。线缆底面凹陷部分512形成为越过下绝热壳体51的底面,从而线缆底面凹陷部分512能够将分别形成于下壳体51的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的第一引出槽604和第二引出槽605连接起来。
<壳体>
构成主体单元150的轮廓的壳体6可以通过弯曲金属片而形成。并且,壳体6包括上壳体60和下壳体61。
图3所示的上壳体60具有盒形形状。具体地说,上壳体60包括:室外单元侧壁60a;室内单元侧壁60b,其设置为与室外单元侧壁60a相对;第一壁60c,当从室外单元11侧观察上壳体60时,其设置在左侧;第二壁60d,其设置在右侧并且设置为与第一壁60c相对;以及顶面部分60e。
室外单元侧壁60a和室内单元侧壁60b分别包括上绝热接纳部分600,其通过在壁60a和60b上切割出与上绝热壳体50的圆筒形状匹配的半圆形状而形成,并且每一个上绝热接纳部分600都具有延伸至制冷剂管道21和分支制冷剂管道22、23和24的管道直径中心的长度。并且,在壁60a和壁60b的右端部和左端部形成有螺孔,用于从天花板向下悬挂制冷剂分支单元2的天花板悬挂金属件62可以接合在该螺孔内;并且,在壁60a和壁60b的中央部分形成有螺孔,管道悬挂金属件63(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可以接合在该螺孔内。
第一壁60c和第二壁60d分别具有到达主体单元的底面的长度;并且,第一壁60c和第二壁60d分别在其右端部和左端部的四个上部和下部处包括电气部件箱固定孔601,与之相关联的电气部件箱固定爪320(下文中称为固定爪320,稍后对此进行说明)可以接合在电气部件箱固定孔601内,以便将电气部件箱3安装到壳体6上。形成在右端部和左端部的下部的电气部件箱固定孔601的位置的下方设置有榫销602,其能够可移动地固定在榫孔612(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中。另外,在榫销602的下方形成有延伸到壳体6的底面的螺钉安装部分603。
在第一壁60c上形成有第一线缆引出槽604,其由存在于室外单元侧并且向上延伸到壳体6的顶面附近的切口凹槽构成;并且在图6所示的第二壁60d上形成有第二线缆引出槽605,其由存在于室外单元侧并且向上延伸至壁60d的中间部分的切口凹槽构成。
在第一壁60c和第二壁60d的接近顶面60e并且接近第一线缆引出槽604和第二线缆引出槽605的部分处形成有线缆引出槽盖孔606,线缆引出槽盖64(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可以固定在该线缆引出槽盖孔606上。
下壳体61具有U形形状并且包括室外单元侧壁61a、室内单元侧壁61b和底面部分61e。
室外单元侧壁61a和室内单元侧壁61b分别包括下绝热接纳部分610,其通过在各个部分61a和61b上切割出与下绝热壳体51的圆筒形状相匹配的半圆形状而形成,并且下绝热接纳部分610分别具有到达制冷剂管道21和分支制冷剂管道22、23和24的管道直径的中心的长度。
用于形成下壳体61的金属板包括凸缘部分611,其通过延伸底面部分61e的两个端部、弯曲端部以及将端部点焊到与之相关联的室外单元侧壁61a和室内单元侧壁61b上而形成。
凸缘部分611分别包括榫孔612,当安装下壳体61时,可以将与之相关联的榫销602可移动地固定在榫孔612中。在底面部分61e的接近榫孔612的部分上形成有螺孔。
<电气部件箱>
图3和图6所示的电气部件箱3包括:控制基板30,其用于控制制冷剂分配单元15;电气部件箱主体部分31;两个电气部件箱安装板32(下文中称为安装板32);以及电气部件箱盖33。
电气部件箱主体部分31由具有U形形状的金属板构成;并且,在U形形状内设置有控制基板30和多个端子座34。在电气部件箱主体部分31的一部分上形成有用于引导线缆80的线缆引导孔310;并且在电气部件箱主体部分31的内部、接近线缆引导孔310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将线缆80与电气部件箱主体部分31连接起来并将线缆80引导至控制基板30的线缆引导件311。
安装板32分别具有矩形形状,包括形成在其两个上部和下部从而对称地向内弯曲的电气部件箱固定爪320(固定爪320),并且安装板32焊接在电气部件箱主体部分31外侧的两个右部和左部上。
<组装方法>
制冷剂分配单元15可以以这种方式进行组装:与其从天花板向下悬挂的安装状态相比,其是上下倒置的。具体地说,首先,将上壳体60放置为其顶面部分60e朝向下方,然后将上绝热壳体50叠加在上壳体60的内部的顶部。上绝热壳体50由上壳体60的绝热接纳部分600所支撑。
接下来,如图3、图5和图7所示,将上密封壳体40配合在上绝热壳体50内。并且,管道单元2的气体管道210、液体管道211和分支制冷剂管道22、23、24的由其相关联的橡胶衬套26所缠绕的部分配合在上壳体40的管道安装部分402内,并且利用螺钉94从橡胶衬套26的上面将管道保持件91紧固并固定至管道安装部分402。
接下来,如图7和图8所示,对于制冷剂管道21的气体管道210和管道安装部分402而言,上端与上壳体60接合的管道悬挂金属件63设置为跨过上绝热壳体50向下延伸到管道保持件91的下端部。并且,利用螺钉将管道悬挂金属件63与管道保持件91紧固在一起,然后将它们固定至上密封壳体40。
利用捆绑工具82将线缆80绑在一起,然后将线缆80从上密封壳体40的线缆接纳部分403向外引出。
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管道悬挂金属件63将管道单元2固定至上密封壳体40,在以制冷剂分配单元15从天花板上向下悬挂的方式安装制冷剂分配单元15之后,可以采用下述方式执行对设置在制冷剂分配单元15内管道、电子膨胀阀等的维修。即,简单地通过拆除下壳体61、下绝热壳体51和下密封壳体41,可以使管道单元2暴露于外部,从而能够在不把制冷剂分配单元15拆散的情况下执行对管道单元2的维修。
接下来,以密封壳体固定孔416能够与从上密封壳体40突出的密封壳体固定爪406相接合的方式,对下密封壳体41的密封壳体固定孔416进行插设。如图9所示,在上密封壳体40与下密封壳体41彼此接合的情况下,下密封壳体41的凹陷肋414与上密封壳体40的突起肋404通过绝热密封条44紧密接触,且在肋404和414之间无间隙。接下来,利用分别设置在边缘部分401的多个部分处的相应的锚状物405使螺钉94固定在螺孔415中。
如图7所示,下密封壳体41的管道安装部分412构造为使得管道安装部分412能够与分别容纳在上密封壳体40内的气体管道210和液体管道211的橡胶衬套26相匹配,并且防止下密封壳体41的管道安装部分412覆盖上密封壳体40的管道安装部分402。相应地,上密封壳体40与下密封壳体41彼此之间无间隙地上下叠置,从而可以保持密封壳体的内部的气密性。
归因于密封壳体的内部的气密状态,可以防止管道单元2与空气接触,从而可以防止产生排泄水(drain water)。
接下来,将下绝热壳体51放置在下密封壳体41的顶部。在这种情况下,在下绝热壳体51下方,已与管道保持件91和管道悬挂金属件63接合的螺钉94也被下绝热壳体51所覆盖。这也可以防止水等接触螺钉94。
电气部件箱3可以安装在上壳体60的第一壁60c和第二壁60d中的任一者上。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当将电气部件箱3安装到从室外单元11侧观察时作为右侧面的第二壁60d上时,沿着上绝热壳体的引出凹陷部分500和下绝热壳体的引出凹陷部分510将线缆80引导至线缆底面凹陷部分512。已被引导至线缆底面凹陷部分512的线缆80在线缆底面凹陷部分512中折回,并从第二线缆引出槽605引出至主体单元150的外侧。如图6所示,将如此引出的线缆80从电气部件箱主体部分31的线缆引导孔310引入电气部件箱3内,由线缆引导件311绑至电气部件箱主体部分31,然后与设置在电气部件箱3的控制基板30上的多个连接器(未示出)连接。已与线缆80连接的电气部件箱主体部分31将焊接在电气部件箱主体部分31上的安装板32的固定爪320插入上壳体60的电气部件箱固定孔601中。在该情况下,固定爪320(确切地说是其上爪)被保持为向下悬挂的状态,从而通过固定爪320将电气部件箱3临时地固定住。接下来,使用螺钉将电气部件箱3从电气部件箱主体部分31的内部接合到上壳体60中。结果,将利用固定爪320临时固定的电气部件箱3固定。然后,将电气部件箱盖33放置在电气部件箱3的顶面。
此外,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当将电气部件箱3安装到从室外单元侧观察上壳体60时位于左侧的第一壁60c时,电气部件箱主体部分31上下倒置,并且安装板32的固定爪320插入到上壳体60的固定孔601中。由于电气部件箱主体部分31上下倒置,因此线缆引导孔310移动到天花板侧。
已被引导至线缆底面凹陷部分512的线缆80越过线缆底面凹陷部分512,沿着线缆侧面凹陷部分501、511移动,并从第一线缆引出槽604的上方引出至主体单元150的外侧,然后从电气部件箱主体部分31的线缆引导孔310被引导入电气部件箱3内。
根据该安装方法,例如,即使当根据制冷剂分配单元15的安装位置将电气部件箱3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时,也可以在保持线缆80连接的情况下方便地移动电气部件箱3。
接下来,将线缆引出槽盖64安装到形成在上壳体60上未安装电气部件箱3的部分上的第一线缆引出槽604和第二线缆引出槽605中的任一者上。由于线缆引出槽盖64形成为比线缆引出槽604长,并且由于线缆引出槽盖孔606形成在第一壁60c和第二壁60d上的对称位置处,因此可以将线缆引出槽盖64安装到这些表面部分中的任何一者上。线缆引出槽盖64的上爪固定在线缆引出槽盖孔606中,然后,利用螺钉使线缆引出槽盖64与上壳体60相接合。该结构可以将线缆引出槽盖孔606从外侧隐藏起来。因此,可以改善上壳体的外观,并且可以防止灰尘侵入上壳体的内部。
接下来,将下壳体61组装至上壳体60。在该情况下,将设置于上壳体60的榫销602固定至形成在下壳体61中的榫孔612中,从而临时地固定下壳体61。接下来,将螺钉94与上壳体60底面61e的螺钉安装部分603接合,从而将上壳体60与下壳体61彼此固定。
在对管道单元2进行维修时,将与螺钉安装部分603接合的螺钉94拆除。在该情况下,即使螺钉94被拆除,由于榫销602接合在榫孔612内,因此下壳体61被临时地固定。因此,不用担心下壳体61会意外地掉落。
因榫孔612与榫销602的接合而使下壳体61能够临时地固定于上壳体,因此无需使用新的部件即可提供临时的固定作用。
如上文所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由于能够在改变电气部件箱3的安装面的同时保持主体单元150与线缆80彼此连接,因此可以提高制冷剂分配单元15的安装操作效率。另外,在安装之后,由于线缆80容纳在制冷剂分配单元主体单元内,因此操作员不可能触碰到线缆80,从而能够提供可确保操作员安全的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
已参考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构思,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形式和细节方面作出各种修改。

Claims (4)

1.一种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包括:
管道单元,其将制冷剂从用于与室外单元连接的制冷剂管道分配至用于分别与室内单元连接的多个分支制冷剂管道,所述多个分支制冷剂管道中的每一个包括电磁阀和温度传感器;
主体单元,其包括绝热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主体单元以所述管道单元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绝热壳体内且所述管道单元至少部分被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围绕的方式容纳所述管道单元;以及
电气部件箱,其通过利用线缆将所述电磁阀和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起来以控制所述电磁阀和所述温度传感器,
其中,所述绝热壳体包括形成有用于连接所述制冷剂管道的制冷剂管道接纳部分的侧面,和形成有用于连接所述多个分支制冷剂管道的分支制冷剂管道接纳部分的侧面,
其中,在形成有所述制冷剂管道接纳部分的侧面和形成有所述分支制冷剂管道接纳部分的侧面中的一个侧面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线缆从所述管道单元引出的线缆引出凹陷部分,并且在所述绝热壳体的底面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线缆的底面凹陷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上壳体包括形成在第一侧面中的第一线缆引出槽和形成在第二侧面中的第二线缆引出槽,所述第一线缆引出槽和所述第二线缆引出槽用于选择性地将所述线缆从所述底面凹陷部分引导至形成在所述电气部件箱中的线缆引导孔,所述上壳体的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不同于形成有所述制冷剂管道接纳部分的侧面和形成有所述分支制冷剂管道接纳部分的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单元,其中,通过以下方式能够改变其上安装有所述电气部件箱的安装面:拆除所述下壳体,在使所述电气部件箱与所述线缆保持连接的同时将所述电气部件箱上下倒置,以及使用分别形成在所述上壳体的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上的固定装置将所述电气部件箱固定在所述上壳体的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线缆引出槽由延伸至所述制冷剂分配单元的顶面附近的切口凹槽形成,并且所述第二线缆引出槽由与所述底面凹陷部分具有相同高度的切口凹槽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剂分配单元,其中,所述绝热壳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线缆引出槽的一侧的侧面凹陷部分,并且
其中,在将所述电气部件箱安装到形成有所述第一线缆引出槽的一侧时,所述线缆从所述绝热壳体的所述引出凹陷部分引出,设置为穿过所述底面凹陷部分并沿着所述侧面凹陷部分而延伸,并且从所述第一线缆引出槽延伸至所述线缆引导孔。
CN201110183307.6A 2010-06-30 2011-06-30 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 Active CN1023134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8523 2010-06-30
JP2010148523A JP5471896B2 (ja) 2010-06-30 2010-06-30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13407A CN102313407A (zh) 2012-01-11
CN102313407B true CN102313407B (zh) 2015-06-03

Family

ID=44677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83307.6A Active CN102313407B (zh) 2010-06-30 2011-06-30 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068758B2 (zh)
EP (1) EP2402668B1 (zh)
JP (1) JP5471896B2 (zh)
CN (1) CN102313407B (zh)
AU (1) AU2011203018B2 (zh)
BR (1) BRPI1102956B1 (zh)
ES (1) ES2584377T3 (zh)
PT (1) PT2402668T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45387A1 (en) * 2022-09-30 2024-04-0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Heat pump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85784A4 (en) 2010-06-24 2016-02-24 Venmar Ces Inc ENERGY EXCHANGER FOR A LIQUID AIR MEMBRANE
JP5630102B2 (ja) * 2010-06-30 2014-11-2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US9810439B2 (en) 2011-09-02 2017-11-07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Energy exchange system for conditioning air in an enclosed structure
JP5832636B2 (ja) * 2012-03-29 2015-1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分流コントローラ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103512105B (zh) * 2012-06-27 2016-03-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的电器盒及包括该电器盒的空调
JP5971008B2 (ja) * 2012-07-30 2016-08-1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冷媒回路ユニット
US9816760B2 (en) 2012-08-24 2017-11-14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Liquid panel assembly
US9109808B2 (en) * 2013-03-13 2015-08-18 Venmar Ces, Inc. Variable desiccant control energy exchange system and method
US10352628B2 (en) 2013-03-14 2019-07-16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Membrane-integrated energy exchange assembly
US10584884B2 (en) 2013-03-15 2020-03-10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liquid desiccant air delivery system
US11408681B2 (en) 2013-03-15 2022-08-09 Nortek Air Solations Canada, Iac. 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with liquid-to-air membrane energy exchanger
JP6146693B2 (ja) * 2013-03-28 2017-06-1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のカバー構造体
CN103353162B (zh) * 2013-07-25 2015-11-18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用阀盒及使用该阀盒的空调器
US9518765B2 (en) * 2013-09-10 2016-12-13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multiple spaces using liquid desiccant
TWI588420B (zh) * 2014-06-06 2017-06-2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冷媒插座及具有該冷媒插座的空調設備
WO2016026042A1 (en) 2014-08-19 2016-02-25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Liquid to air membrane energy exchangers
CN104197590B (zh) * 2014-09-10 2017-05-1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分流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JP6767095B2 (ja) * 2015-04-10 2020-10-14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3295088B1 (en) 2015-05-15 2022-01-12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Using liquid to air membrane energy exchanger for liquid cooling
CN105004029A (zh) * 2015-07-31 2015-10-28 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固定安装空调管路的安装支架
CN105402920B (zh) * 2015-12-21 2018-02-06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水机组
CN109073265B (zh) 2016-03-08 2021-09-28 北狄空气应对加拿大公司 用于向热负载提供冷却的系统和方法
WO2018191806A1 (en) 2017-04-18 2018-10-25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Desiccant enhanced 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19155616A1 (ja) * 2018-02-09 2019-08-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配管配置構造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6944917B2 (ja) * 2018-10-30 2021-10-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DE102019001719A1 (de) * 2019-03-13 2020-09-17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Haustechnikgerrät und luftdichte Kabeldurchführung
EP4375580A1 (en) * 2022-11-25 2024-05-2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Heat pump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520A (zh) * 1996-07-19 1998-01-28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540255A (zh) * 2003-04-22 2004-10-2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多路型空调装置
CN2703986Y (zh) * 2003-12-26 2005-06-08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家用中央空调机组的制冷剂流量分配装置
KR100526105B1 (ko) * 2004-06-15 2005-11-03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히터펌프 공기조화기
JP2006300381A (ja) * 2005-04-19 2006-11-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分岐冷媒中継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80722A (ja) * 1996-04-16 1997-10-3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蔵庫
TW339401B (en) * 1997-02-28 1998-09-01 Sanyo Electric Co Coolant branching device for an air conditioner
US6248952B1 (en) * 1999-03-15 2001-06-1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Wiring protection dress for automotive electrical wiring extending between a splash shield and tubular conduits
US6135810A (en) * 1999-06-18 2000-10-24 Intermec Ip Corp. Terminal and keyboard assembly with integral storage
JP2003226346A (ja) * 2001-11-30 2003-08-12 Yazaki Corp 電子部品収納箱の防水構造
JP4194812B2 (ja) * 2002-08-23 2008-12-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EP1653576B1 (de) * 2004-11-02 2008-08-06 komax Holding AG Kabelspeicher
JP3885817B2 (ja) * 2005-04-19 2007-02-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分岐冷媒中継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477829B2 (en) * 2006-04-27 2009-01-13 Multilink, Inc. Slack cable storage box
US7391952B1 (en) * 2006-08-31 2008-06-24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Pre-connectorized fiber optic cable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apparatus
US7580607B2 (en) * 2007-02-13 2009-08-25 Preformed Line Products Company Center-lock aerial slack cable storage bracket
US7848100B2 (en) * 2007-03-27 2010-12-07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Reconfigurable mounting bracket
US7825337B2 (en) * 2007-10-23 2010-11-02 Slam Brands, Inc. Cable management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520A (zh) * 1996-07-19 1998-01-28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540255A (zh) * 2003-04-22 2004-10-2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多路型空调装置
CN2703986Y (zh) * 2003-12-26 2005-06-08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家用中央空调机组的制冷剂流量分配装置
KR100526105B1 (ko) * 2004-06-15 2005-11-03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히터펌프 공기조화기
JP2006300381A (ja) * 2005-04-19 2006-11-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分岐冷媒中継ユニッ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45387A1 (en) * 2022-09-30 2024-04-0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Heat pump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13274A (ja) 2012-01-19
AU2011203018B2 (en) 2015-07-02
EP2402668B1 (en) 2016-06-22
AU2011203018A1 (en) 2012-01-19
BRPI1102956B1 (pt) 2021-04-06
BRPI1102956A2 (pt) 2014-05-20
EP2402668A3 (en) 2015-07-22
PT2402668T (pt) 2016-09-29
US20120000227A1 (en) 2012-01-05
EP2402668A2 (en) 2012-01-04
CN102313407A (zh) 2012-01-11
ES2584377T3 (es) 2016-09-27
JP5471896B2 (ja) 2014-04-16
US9068758B2 (en) 2015-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13407B (zh) 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
CN102313408B (zh) 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
CN102313406B (zh) 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
JP533875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CN107076432A (zh) 室内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204301215U (zh) 分支装置
CN208296132U (zh) 空调器的连通管及空调器
KR101593167B1 (ko) 벽체 매립형 에어컨 배관박스
KR20090009534U (ko) 매립 작업이 용이한 공기조화기용 분배기 박스
KR20130094946A (ko) 결로방지용 에어컨 배관 조인트박스
JP2012013272A (ja)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KR100931624B1 (ko) 에어컨배관 조인트 시스템박스
CN108518758A (zh) 空调器的连通管及空调器
CN108895641A (zh) 空调器的连通管及空调器
KR20150081091A (ko) 에어컨 배관 연결용 박형 벽체 매립박스
KR20140136753A (ko) 에어컨 배관 설치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