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08590A - 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和三维图像输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和三维图像输出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08590A CN102308590A CN2010800068790A CN201080006879A CN102308590A CN 102308590 A CN102308590 A CN 102308590A CN 2010800068790 A CN2010800068790 A CN 2010800068790A CN 201080006879 A CN201080006879 A CN 201080006879A CN 102308590 A CN102308590 A CN 1023085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allax amount
- parallax
- characteristic point
- amount
-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5/00—3D [Three Dimensional] image render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5/00—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 G03B35/08—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by simultaneous record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7/00—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 G03B37/04—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with cameras or projectors providing touching or overlapping fields of view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00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 G09G3/00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to produce spatial visual effec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22—Improving the 3D impression of stereoscopic images by modifying image signal contents, e.g. by filtering or adding monoscopic depth cu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28—Adjusting depth or dispar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04N13/239—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two 2D image sensors having a relative position equal to or related to the interocular distance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092—Details of a display terminals using a flat panel, the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control arrangement of the display terminal and to the interface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82—Image signal generators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corresponding to three or more geometrical viewpoints, e.g. multi-view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2013/0074—Stereoscopic image analysis
- H04N2013/0081—Depth or disparity estimation from stereoscopic image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一种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包括:视点图像获取装置,用于获取通过从多个视点对同一对象进行拍摄所得到的多个视点图像;视差信息获取装置,用于从所获取的多个视点图像中获取多组特征点中的视差量,所述多组特征点处的特征实质上彼此对应;视差量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获取的每个特征点中的视差量,并且执行根据视差量的值对视差量分配不同权重的调节;视差图像生成装置,用于生成对应于调节后的每个特征点的视差量的视差图像;和视差图像输出装置,用于输出包括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的多个视差图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主题涉及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及方法,具体涉及通过三维图像显示装置来显示良好的三维图像(立体图像)的技术。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经提出了一种立体图像生成方法,其中构成了立体图像的视点图像的视点位置与使用中的立体显示装置一致地进行自动调节,并且能够减少观看时的串扰,以显示自然的立体图像(PTL1)。
在PTL1所描述的立体图像生成方法中,根据与立体显示装置相关的装置信息来确定与立体显示装置相对应的多个视点,并且根据与所确定的多个视点和多个第一视点图像的视差相关的视差信息,来将前述第一视点图像转换成与前述多个视点相对应的多个第二视差图像。
此外,为了解决当在各种立体显示装置上显示三维视频时,如果立体显示装置的尺寸较大或者分辨率较低使得视差量增大从而无法提供立体视觉的问题,已经提出了一种立体视频再现设备,其通过当特定立体显示装置中的立体视频的视差量大于对该立体视频最优的立体显示装置中的视差量时减少视差量,来改变显示立体视频时的视差量(PTL2)。
参考文献列表
专利文献
PTL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6-115198
PTL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73049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PTL1所描述的立体图像生成方法中,基于所使用的立体显示装置的尺寸等信息来确定虚拟视点,并且生成看起来是从该虚拟视点拍摄的视差图像,从而能够减少观看时的串扰并将图像显示为立体图像,但是无差别地生成视差图像而没有考虑对象的外观(perspective)。因此,很可能根据多个原始视点图像生成立体感较差或者过于强化立体感的立体图像,而不一定能够生成提供更优立体感的立体图像。
此外,与PTL1所描述的发明一样,PTL2中描述的立体视频再现设备也无法以更优的立体感再现立体视频,并且还具有无法有效使用立体显示装置的整个显示屏幕的问题,这是因为立体视频的显示是通过当特定立体显示装置中的立体视频的视差量大于对该立体视频最优的立体显示装置中的视差量时减少视差量来进行的。
更具体来说,PTL1和PTL2中所描述的发明生成立体图像以使得该立体图像能够被视觉识别为立体图像而无需考虑所使用的立体显示装置,但并不关注生成能够提供更优立体感的立体图像。
鉴于上述环境提出了本发明的主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根据出现在前景和背景中的视差量来执行加权调节(给出强度上的变化),并且能够输出具有更优立体感的视差图像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及方法。
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题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包括:视点图像获取装置,用于获取通过从多个视点对同一对象进行拍摄所得到的多个视点图像;视差信息获取装置,用于从所获取的多个视点图像中获取多组特征点中的视差量,所述多组特征点处的特征实质上彼此对应;视差量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获取的每个特征点中的视差量,并且执行根据视差量的值对视差量分配不同的权重的调节;视差图像生成装置,用于生成对应于每个调节后的特征点的视差量的视差图像;和视差图像输出装置,用于输出包括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的多个视差图像。
根据第一方面,相比不考虑对象的外观而无差别地调节视差量的情况,能够更自由地调节视差量,并且能够自由地针对前景和背景执行视差量的调节(可以自由给出视差的强度),从而能够生成并输出具有更优立体感的视差图像。
本发明主题的第二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其中视差信息获取装置从所获取的多个视点图像中获取其中各个特征彼此对应的多组特征点的坐标值,并且获取坐标值的差来作为每个特征点中的视差量。
视差信息获取装置能够通过从存储了多个视点图像的三维图像文件的属性信息中读取多组特征点的坐标值,或者通过从多个视差图像中提取对应的特征点,来获取多组特征点的坐标值。
本发明主题的第三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其中视差信息获取装置获取包括前景代表视差量和背景代表视差量的多个视差量,所述前景代表视差量代表与拍摄了视点图像之一的规定视点最靠近的特征点的视差量,背景代表视差量代表距离所述规定视点最远的特征点的视差量。
视差信息获取装置能够通过从存储了多个视点图像的三维图像文件的属性信息中读取前景代表视差量和背景代表视差量来获取前景代表视差量和背景代表视差量,并且能够通过检测多组特征点的坐标值的差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获取前景代表视差量和背景代表视差量。在第三方面中,当多个视点沿一个方向排列时,所述规定视点可以是多个视点中位于中心的视点或者基本上位于中心的视点。此外,所述规定视点可以是用于拍摄基准图像的拍摄单元所处的视点,所述基准图像用作视差量计算的基准。
本发明主题的第四方面提供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其中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将视差信息获取装置所获取的多个视差量分类成至少三种视差量,并且执行对分类后的视差量的每一个分配不同的权重的视差量调节,其中所述视差量包括近处特征点的视差量、远处特征点的视差量、不同于近处特征点和远处特征点的特征点的视差量。
根据视差量用不同的权重来调节视差量能够连续地执行,而不限于根据上述分类成三种或更多种的视差量分类来执行视差量调节的情况(逐步)。
本发明主题的第五方面提供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其中视差量调节装置对近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较大,并且对远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较小。
这样,能够生成前景看起来更向前突出同时背景的深度感被抑制的视点图像,并能够显示更有立体感效果的立体图像。
本发明主题的第六方面提供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其中视差量调节装置对近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较小,并且对远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较大。
这样,能够生成背景的深度感得到强化同时前景的突出量被抑制的视差图像,并且能够显示具有较弱立体感的立体图像。
本发明主题的第七方面提供根据第三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其中视差量调节装置将调节后的前景代表视差量和背景代表视差量分别调节至预定的视差量。
这样,能够避免由于立体感的强化等而产生的串扰。
本发明主题的第八方面提供根据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其中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包括转换表,所述转换表体现视差量以及用于调节该视差量的视差调节参数的输入/输出关系,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从所述转换表中读出与所获取的每个特征点的视差量相对应的视差调节参数,并且执行根据所述视差量的值对视差量分配不同权重的调节。
本发明主题的第九方面提供根据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其中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包括转换表,所述转换表体现视差量和通过调节该视差量所得到的调节后视差量的输入/输出关系,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从所述转换表中读出与所获取的每个特征点的视差量相对应的调节后视差量。
本发明主题的第十方面提供根据第八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其中所述转换表中的视差调节参数被调节为使得基于所述视差调节参数调节的调节后视差量不大于规定的最大视差量。
本发明主题的第十一方面提供根据第九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其中所述转换表中的调节后视差量不大于规定的最大视差量。
本发明主题的第十二方面提供根据第八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其中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包括多个转换表,所述转换表所体现的输入/输出关系彼此不同,并且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根据用于立体显示的显示装置的尺寸或者视觉距离从多个转换表中选择所述多个转换表之一。
本发明主题的第十三方面提供根据第一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还包括显示信息获取装置,其用于获取用于立体显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信息,所述信息至少包括所述显示装置的尺寸信息,并且其中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基于通过显示信息获取装置获取的显示信息来执行对应于所述显示信息的视差量调节。
根据此方面,可以根据用于立体显示的显示装置的种类生成对应于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特性的视差图像。
本发明主题的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三维图像输出方法,包括:视点图像获取步骤,用于获取通过从多个视点对同一对象进行拍摄所得到的多个视点图像;视差信息获取步骤,用于从所获取的多个视点图像中获取多组特征点中的视差量,所述多组特征点处的特征实质上彼此对应;视差量调节步骤,用于调节所获取的每个特征点中的视差量、并且根据视差量的值执行对视差量分配不同的权重的调节;视差图像生成步骤,用于生成对应于调节后的每个特征点的视差量的视差图像;和视差图像输出步骤,用于输出包括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的多个视差图像。
本发明主题的第十五方面提供根据第十四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方法,其中在视差信息获取步骤中,获取包括前景代表视差量和背景代表视差量的多个视差量,所述前景代表视差量代表与拍摄了视点图像之一的规定视点最靠近的特征点的视差量,背景代表视差量代表距离所述规定视点最远的特征点的视差量。
本发明主题的第十六方面提供根据第十四或第十五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方法,其中在视差量调节步骤中,将在视差信息获取步骤中获取的多个视差量分类成至少三种视差量,并且执行对分类后的视差量的每一个分配不同的权重的视差量调节,其中所述视差量包括近处特征点的视差量、远处特征点的视差量、不同于近处特征点和远处特征点的特征点的视差量。
本发明主题的第十七方面提供根据第十六方面的三维图像输出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显示信息获取步骤,其用于获取用于立体显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信息,所述信息至少包括所述显示装置的尺寸信息,并且其中所述视差量调节步骤包括如下步骤:基于所获取的显示信息选择第一视差量调节和第二视差量调节之一,其中所述第一视差量调节对近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较大,并且对远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较小,所述第二视差量调节对近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较小,并且对远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较大;以及通过所选择的视差量调节来调节视差量。
根据此方面,按照所使用的用于立体显示的显示装置的种类,能够生成对应于该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特性的视差图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主题,通过根据视差量分配权重而对由于对象的外观所产生的多个前景和背景视差图像之间的视差量进行调节。因此,能够生成赋予前景和背景视差以期望强度的视差图像,并且能够输出具有更优立体感的视差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了本发明主题的第一实施例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的外部视图;
图2是例示了图1所示三维图像输出装置的内部构造的框图;
图3是例示了图像中的特征点示例的视图;
图4是例示了多个成像单元和分配视点编号的示例的视图;
图5例示了从各个视点拍摄的四幅视差图像的特征点“l”和“m”的坐标值示例;
图6例示了虚拟视点位置和视差调节参数Δt之间的关系;
图7是例示了视差调节参数Δt的示例的曲线图;
图8A和图8B是例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主题的3D图像输出装置的数码相机的内部构造的框图;
图9A至9D是例示了用于3D图像的3D图像文件的数据结构的视图;
图10是例示了用于3D图像的3D图像文件中的视差量元数据的示例视图;
图11是例示了每个视点的代表视差量的示例的表格;
图12是例示了用于3D图像的3D图像文件中的视差量元数据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13是例示了视差调节参数Δx的一个示例的曲线图;
图14是例示了每个特征点处的视差量和视差调节参数Δx的关系的表格;
图15是例示了视差调节参数Δp的一个示例的曲线图;
图16是例示了视差量的转换表的一个示例视图;
图17是例示了视差量的转换表的另一示例视图;
图18是例示了通过显示装置调节视差量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9是例示了视差调节参数Δx的另一示例的曲线图;和
图20是例示了视差调节参数Δx的又一示例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主题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和三维图像输出方法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三维图像输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
图1是例示了本发明主题的第一实施例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的外部视图。
如图1所示,三维图像输出装置(3D图像输出装置)10是载有彩色三维液晶显示器(下文称为“3D LCD”)12的数码相框。用于选择包括正常显示和滑动演示的电源开关显示模式的操作部件14提供在其前表面上,存储卡槽16提供在其侧表面上。
图2是例示了上述3D图像输出装置10的内部构造的框图。
如图2所示,3D图像输出装置10除了上述3D LCD 12和操作部件14之外还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20、工作存储器22、卡接口(卡I/F)24、显示控制器26、缓冲存储器28、EEPROM 30和电源部件32。操作部件包括电源开关和操作开关。
3D LCD 12用于通过双凸透镜、视差栅栏等将多个视差图像(一幅右眼图像,一幅左眼图像)显示为具有预定方向性的定向图像,其允许观看者通过佩戴专用眼镜(如偏光镜和液晶快门眼镜等)分别看到右眼图像和左眼图像。
CPU 20按照预定控制程序基于来自操作部件14的输入对整个3D图像输出装置10的操作进行中央控制。CPU 20的控制内容将在后文描述。
工作存储器22包括CPU 20的计算操作区域和图像数据的暂存区域。
卡I/F 24是用于从存储卡34接收并向存储卡34发送数据(图像数据)的单元,当作为数码相机的记录介质的存储卡34装入存储卡槽16时,卡I/F 24电连接至存储卡34。
显示控制器26重复地从作为专用于显示用图像数据的暂存区域的缓冲存储器28读取用于3D显示的图像数据(多个图像数据),将数据转换成用于在3D LCD 12中进行3D显示的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输出至3D LCD 12。这样,显示控制器26使3D LCD 12显示3D图像。
电源部件32控制来自未示出的电池或市电的电力,并将操作电力提供至3D图像输出装置10的每个部分。
[3D图像输出装置10的操作]
当操作部件14的电源开关接通时,将滑动演示再现设置为再现模式,CPU 20以预定间隔通过卡I/F 24从装入存储卡槽16的存储卡34中读取以文件编号排序的图像文件。图像文件是用于3D显示的3D图像文件,其中多个视差图像存储在一个文件中,后文将对3D图像文件的数据结构的细节进行描述。
CPU 20从所读取的3D图像文件中获取多个视差图像、多个视差图像上特征彼此对应的多组特征点的坐标值、以及作为所述多组特征点的坐标值之差的视差量。当3D图像文件的附属信息不包括上述多组特征点的坐标值等时,CPU 20对多个视差图像进行分析并获取每个特征点的坐标值。在本实施例中,当CPU 20获取视差量时,CPU 20从多个视差图像中选择基准图像。然后,CPU 20计算基准图像与基准图像之外的其它视差图像之差,其中通过从其它视差图像的每个相应特征点的坐标值中减去基准图像的每个特征点的坐标值来计算所述差。可以通过从基准图像的每个特征点的坐标值中减去其它视差图像的每个相应特征点的坐标值来计算视差量。
这里,特征点是具有如图3所示能够在视差图像中唯一识别出来的特征的特征点l和m,并且在该视差图像和其它视差图像之间能够识别出相同的特征点“l”和“m”。
如图4所示,从四个视点拍摄对象的四幅视差图像。四个视点由视点编号“1”至“4”分别表示。
如图5所示,从四个视点拍摄的四幅视差图像中相同特征点“l”和“m”的坐标值分别具有不同的值。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特征点l的x坐标值随着视点编号变大(随着视点位置向如图4所示的左侧移动)而变小,而特征点m的x坐标值随着视点编号变大而变大。
这是基于如下事实,即包括特征点l的对象是处在比各个成像部件的光轴彼此交叉的位置更远的位置处的远景,而包括特征点m的对象是处在比各个成像部件的光轴彼此交叉的位置更近的位置处的前景。
为了检测上述特征点,传统上已经提出了各种方法,例如可以使用块匹配方法、KLT方法(Tomasi&Kanade,1991,点特征的检测与跟踪)、SIFT(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等。此外,可以应用近年提出的面部检测技术来检测特征点。
作为视差图像中的特征点,期望获得能够在多个视差图像中唯一地识别出特征的所有点。
当使用块匹配方法来检测多个视差图像中特征彼此对应的特征点时,对于从多个视差图像的一幅图像(例如左视图)切出的具有预定块尺寸并带有作为基准的任意像素的块,与多个视差图像中另一个视差图像(例如右视图)的块的一致性进行评估,并且当块之间的一致性为最大时将右视图的块的基准像素设置为与前述左视图的任意像素对应的另一视差图像(右视图)的像素。
存在一种例如在块匹配方法(“SSD”块匹配方法)中使用各个块中像素的亮度差的平方和(SSD:方差和)来作为用于评估各个块的相符(一致)程度的函数的方法。
在SSD块匹配方法中,针对两个图像的块中的每个像素f(i,j)和g(i,j)执行如下表达式的计算。
[表达式1]
在块的位置在右视图上的预定搜索区域中移动的同时执行上述[表达式1]的计算,并将搜索区域中SSD值变为最小时的位置处的像素作为搜索目标的像素。
得到指示左视图上的像素位置和对应的右视图上的搜索像素之间的偏差量(位移量)和偏差方向(位移的方向)的视差(当在水平状态下拍摄左视图和右视图时,其中视点沿着水平方向布置,偏差方向可以表达为沿着水平方向的轴上带有正负标记的坐标值)。
<视差量调节的第一示例>
接下来,对根据本发明主题的视差量调节方法的第一示例进行说明。
CPU 20调节所获取的每组特征点的特征点的视差量。具体来说,CPU 20基于视差量确定该视差量的加权因数。
现在,当两个视差图像(右眼图像“R”和左眼图像“L”)的视点之间的距离设置为“S”时,如图6所示,则在虚拟视点(距离左眼图像L的视点距离t处的视点)处拍摄的虚线所示图像(虚拟视点图像)上的任意特征点的视差量d’(x,y)可以表达为如下表达式。
[表达式2]
这里,d(x,y)是上述任意特征点的右眼图像R和左眼图像L之间的视差量。
PTL1描述的发明通过确定上述虚拟视点的位置并获得该虚拟视点位置处的视差量d’(x,y)来调节视差量d(x,y)。
与此相反,在本发明主题的示例中,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虚拟视点位置处的任意特征点的视差量d’(x,y)来调节视差量。
[表达式3]
这里,Δt代表用于调节虚拟视点位置的视差调节参数,其为图7的曲线(1)、(2)和(3)所示的特征点的视差量的函数。通过视差调节参数Δt,将上述虚拟视点的位置调节为如虚线所示。
上述[表达式3]意味着当通过视差调节参数Δt进一步调节虚拟视点的位置时,如果(例如)通过视差调节参数Δt将虚拟视点的位置调节为使得t变大,则视差量d’(x,y)相比调节之前变大,相反如果通过视差调节参数Δt将虚拟视点的位置调节为使得t变小,则视差量d’(x,y)相比调节之前变小。
此外,图7的曲线(1)和(2)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t示出了以下趋势,即随着视差量变大(更靠近前景(规定的视点或摄像机))而在正方向上取得更大值,以及随着视差量在负方向上变大(更靠近背景(远离规定的视点或摄像机))而在负方向上取得更大值。这里,当多个视点沿一个方向排列时,所述规定视点可以是多个视点中位于中心的视点或者基本上位于中心的视点。此外,所述规定视点可以是拍摄基准图像的拍摄单元所在的视点,该基准图像用作视差量计算的基准。图7的曲线(3)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t随着视差量在正方向上变大而趋于在负方向上取较大值,并且随着视差量在负方向上变大而趋于在正方向上取较大值,这与上述曲线(1)和(2)相反。
CPU 20从EEPROM 30中根据至少包括3D LCD 12的尺寸信息的显示部件信息读出对应于上述曲线(1)、(2)和(3)中任何曲线的转换表,读取与视差图像中每个特征点处的特征点的视差量相对应的视差调节参数Δt,并根据上述[表达式3]计算视差量d’(x,y)。可以根据诸如视点图像尺寸、与视点图像之间的视差有关的视差信息、和如PTL1所述发明中的立体显示装置的尺寸之类的信息来确定虚拟视点的位置。
现在,当把右眼视差图像设置为基准图像,并且根据左眼视差图像生成视差调节后的视差图像时,基于左眼视差图像的每个特征点相对于基准图像的视差量,以及通过上述[表达式3]调节视差量所得到的视差量,对左眼视差图像进行几何变换,以使得左眼视差图像的每个特征点的坐标值变为具有前述调节后的视差量的坐标值。可以通过使用投影变换参数的投影变换、使用仿射变换参数的仿射变换、使用Helmert变换参数的Helmert变换等来执行上述几何变换。
通过CPU 20生成的左眼视差图像输出至缓冲存储器28,并与右眼视差图像(基准图像)一起暂存在缓冲存储器28中。
显示控制器26从缓冲存储器28读取两个视差图像(右眼图像和左眼图像),将其转换成用于3D显示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至3D LCD 12。从而,使3D LCD 12显示3D图像(左眼及右眼视差图像)。
此实施例的3D图像输出装置10是载有3D LCD 12的数码相框。不过,本发明的主题不限于此,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具有各种屏幕尺寸的立体显示装置、诸如3D等离子显示器和3D有机EL(电发光)显示器之类的不同种类的立体显示装置、和将视差图像输出至能够产生立体显示印刷的印刷机等的3D图像输出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从关于所使用的立体显示用显示部件的信息中获取至少包括显示部件的尺寸信息的显示部件信息,并基于该显示部件信息来调节视差量。
例如,在具有小显示尺寸的立体显示装置中,从对应于图7的曲线(1)和(2)的转换表中得到视差调节参数Δt,并且生成其视差量等于通过视差调节参数Δt调节后的视差量的视差图像,从而能够显示前景看起来更向前突出同时背景的深度感被抑制的立体图像(立体感较强的立体图像)。
同时,在具有大显示尺寸的立体显示装置中,从对应于图7的曲线(3)的转换表中得到视差调节参数Δt,并且生成其视差量变为通过视差调节参数Δt调节后的视差量的视差图像,从而能够显示前景的突出量被抑制同时背景的深度感得到增强的立体图像(立体感较弱的立体图像)。
[三维图像输出装置的第二实施例]
图8A和图8B是例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主题的3D图像输出装置的数码相机100的内部构造的框图。
如图8A和图8B所示,数码相机100是包括两个拍摄单元112R和112L的复眼相机。拍摄单元11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更多。
数码相机100能够记录通过多个拍摄单元112R和112L拍摄的多个图像组成的3D图像,来作为用于3D显示的3D图像文件。
主CPU 114(下文中称为“CPU 114”)按照预定控制程序基于来自操作部件116的输入对整个数码相机100的操作进行中央控制。
ROM 124、EEPROM 126、和工作存储器128通过系统总线122连接至CPU 114。ROM 124存储由CPU 114执行的控制程序以及控制所需的各种数据。EEPROM 126存储与数码相机100的操作有关的各种设置信息等(如用户设置信息)。工作存储器128包括用于CPU 114的计算操作的区域以及图像数据的暂存区域。
操作部件116接收关于用户的各种操作的输入,并包括电源/模式开关、模式拨盘、释放开关、十字键、缩放按钮、菜单/确定按钮、显示按钮、和返回按钮。操作显示部件118显示来自操作部件116的操作输入的结果,并且包括例如液晶面板或发光二极管(LED)。
电源/模式开关接收用于接通/断开数码相机100的电源的输入以及切换数码相机100的操作模式(再现模式和拍摄模式)的输入。当电源/模式开关接通时,开始从电源部件120向数码相机100的每个部分供电,并且开始数码相机100的各种操作。此外,当电源/模式开关断开时,停止从电源部件120向数码相机100的每个部分供电。
模式拨盘接收用于切换数码相机100的拍摄模式的输入,其能够在用于拍摄2D静止图像的2D静止图像拍摄模式、用于拍摄2D运动图像的2D运动图像拍摄模式、用于拍摄3D静止图像的3D静止图像拍摄模式、和用于拍摄3D运动图像的3D运动图像拍摄模式之间切换拍摄模式。当把拍摄模式设置为2D静止图像拍摄模式或2D运动图像拍摄模式时,将指示拍摄模式为用于拍摄2D图像的2D模式的标志设置到拍摄模式管理标志130。当把拍摄模式设置为3D静止图像拍摄模式或3D运动图像拍摄模式时,将指示拍摄模式为用于拍摄3D图像的3D模式的标志设置到拍摄模式管理标志130。CPU 114查看拍摄模式管理标志130并区分拍摄模式的设置。
释放开关由构造为所谓“半按”和“全按”的二级行程型开关构成。在静止图像拍摄模式下,当释放开关被半按时,执行例如AE(自动曝光)处理、AF(自动对焦)处理、和AWB(自动白平衡处理)的拍摄准备处理,而当释放开关被全按时,执行静止图像的拍摄/记录处理。在运动图像拍摄模式下,当释放开关被全按时,开始拍摄运动图像,而当再次全按释放开关时,结束运动图像的拍摄。可以分别提供用于拍摄静止图像的释放开关和用于拍摄运动图像的释放开关。
3D LCD 150是与图1所示的3D图像输出装置10的3D LCD 12类似的3D图像显示器,其用作显示所拍摄的2D图像或3D图像的图像显示部件,还在各种设置时用作GUI。此外,3D LCD 150还在拍摄模式下用作检查观看角度的电子取景器。
竖直/水平拍摄检测电路132包括用于检测例如数码相机100的方位的传感器,并将数码相机100的方位检测结果输入CPU 114。CPU 114在数码相机100的这种方位情况下执行竖直拍摄和水平拍摄的切换。
接下来,对数码相机100的拍摄功能进行说明。在图8A和图8B中,对拍摄单元112R的每个组件分配参考符号R,并对拍摄单元112L的每个组件分配参考符合L,以便区分各个组件。不过,由于拍摄单元112R和112L的对应组件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因此在下文对各组件的说明中省略了参考符号R和L。
拍摄镜头160包括变焦镜头、聚焦镜头、和光圈。变焦镜头和聚焦镜头沿着每个拍摄单元(图中的LR和LL)的光轴向前和向后移动。CPU 114通过光测量/距离测量CPU 180来控制未示出的变焦致动器的驱动,并进而控制变焦镜头执行变焦的位置。CPU 114通过光测量/距离测量CPU 180来控制聚焦致动器的驱动,并进而控制聚焦镜头执行聚焦的位置。此外,CPU 114通过光测量/距离测量CPU180来控制光圈致动器的驱动,并进而控制光圈的孔径量(光圈值)以控制成像元件162上的入射光量。
在3D模式下拍摄多个图像的情况下,CPU 114通过对各个拍摄单元112R和112L的拍摄镜头160R和160L进行同步来驱动它们。具体来说,拍摄镜头160R和160L始终设置在相同的焦距(变焦比率)上。此外,调节光圈以使得始终得到相同的入射光量(f数值)。此外,在3D模式下,调节焦点以使得同一对象始终清晰。
闪光发射部分176由例如放电管(氙管)构成,并在拍摄黑暗对象、逆光拍摄等情况下按需发光。充电/发光控制部分178包括用于提供电流以供闪光发射部分176发光的主电容。CPU 114将闪光发射指令传送至光测量/距离测量CPU 180以执行主电容的充电控制、定时控制、和闪光发射部分176的放电(发光)时间及定时控制等。可以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闪光发射部分176。
拍摄单元112包括用于距离的发光元件186(例如发光二极管),其用光照射对象,以及用于距离的成像元件184,其对通过上述用于距离的发光元件186用光照射的对象拍摄图像(用于测量距离的图像)。
基于来自CPU 114的指令,光测量/距离测量CPU 180在预定时刻启动用于距离的发光元件186,并控制用于距离的成像元件184以使成像元件184拍摄距离测量图像。
通过用于距离的成像元件184拍摄的距离测量图像被A/D转换器196转换成数字数据,并被输入距离信息处理电路198。
距离信息处理电路198基于所谓的三角测量原理,通过使用从用于距离的成像元件184获得的距离测量图像,计算拍摄单元112R和112L所拍摄的对象与数码相机100之间的距离(对象距离)。将距离信息处理电路198计算得到的对象距离记录在距离信息存储电路103中。
作为对象距离的计算方法,可以使用TOF(飞行时间)方法,在用于距离的发光元件186发光后直到用于距离的发光元件186所照射的光被对象反射并到达用于距离的成像元件184时,根据光的飞行时间(延迟时间)和光速来计算对象距离。
此外,拍摄单元112包括会聚间隔/角度驱动电路188以及会聚间隔/角度检测电路190。
会聚间隔/角度驱动电路188R和188L分别驱动拍摄单元112R和112L。CPU 114通过会聚间隔/角度控制电路192操作会聚间隔/角度驱动电路188R和188L以调节拍摄镜头160R和160L的会聚间隔和角度。
例如,会聚间隔/角度检测电路190R和190L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CPU 114通过会聚间隔/角度控制电路192操作会聚间隔/角度检测电路190R和190L以在彼此之间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并进而测量拍摄镜头160R和160L的会聚间隔和角度。拍摄镜头160R和160L的会聚间隔和角度的测量结果存储在镜头会聚间隔/角度存储电路102中。
成像元件162由例如彩色CCD固态成像元件构成。多个光电二极管二维排列在成像元件162的光接收表面上,并且在每个光电二极管中以预定的构造布置三原色(R,G,B)的彩色滤光器。通过拍摄镜头160在成像元件162的光接收表面上形成的对象的光学图像通过光电二极管转换成对应于入射光量的信号电荷。基于根据CPU 114的指令从TG 164给出的驱动脉冲,从成像元件162中顺次读取累积在每个光电二极管中的信号电荷来作为对应于信号电荷的电压信号(R,G,B信号)。成像元件162包括电子快门功能,并且通过控制电荷累积到光电二极管的时间来控制曝光时间(快门速度)。
可以使用CCD之外的成像元件(如CMOS传感器)来作为成像元件162。
模拟信号处理部分166包括相关双采样电路(CDS)和AGS电路,其中相关双采样电路(CDS)用于移除从成像元件162输出的R,G,B信号中所包含的复位(reset)噪声(低频),AGS电路用于通过放大R,G,B信号而将其控制在固定电平幅度。从成像元件162输出的模拟R,G,B信号受到相关双采样处理并被模拟信号处理部分166放大。通过A/D转换器168将从模拟信号处理部分166输出的模拟R,G,B信号转换成数字R,G,B信号,并将其输入图像输入控制器(缓冲存储器)170。
数字信号处理部分172包括同步电路(用于通过插值彩色信号的空间偏离(其由于单板CCD的彩色滤光器的排列而发生)而将彩色信号转换成同步类型的处理电路)、白平衡调节电路、灰度变换处理电路(灰度校正电路)、边界校正电路、亮度/色差信号生成电路等。输入图像输入控制器170的数字R,G,B信号受到诸如同步处理、白平衡调节、灰度变换和边界校正等预定处理,并通过数字信号处理部分172转换成由亮度信号(Y信号)和色差信号(Cr、Cb信号)构成的Y/C信号。
当在3D LCD 150上显示实时观察图像(直观图像,throughimage)时,将在数字信号处理部分172中生成的Y/C信号顺次提供至缓冲存储器144。显示控制器142读取提供至缓冲存储器144的Y/C信号并将其输出至YC-RGB转换单元146。YC-RGB转换单元146将从显示控制器142输入的Y/C信号转换成R,G,B信号,并通过驱动器148将其输出至3D LCD 150。从而,在3D LCD 150上显示直观图像。
这里,当相机模式处在拍摄模式并且是2D模式时,通过预定的拍摄单元(例如112R)拍摄用于记录的图像。在2D模式下通过拍摄单元112R拍摄的图像通过压缩/扩展处理部分174R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图像数据通过存储器控制器134和卡I/F 138记录在存储卡34中作为预定格式的图像文件。例如,将静止图像记录为根据JPEG(联合图像专家组)标准的压缩图像文件,将运动图像记录为根据MPEG2或MPEG4、H.264标准的压缩图像文件。
当相机模式是拍摄模式并且是3D模式时,通过拍摄单元112R和112L同时拍摄图像。在3D模式下,基于通过拍摄单元112R和112L中的任意一个获取的图像信号来执行AF处理和AE处理。在3D模式下由拍摄单元112R和112L拍摄的两个视点的图像通过压缩/扩展处理部分174R和174L进行压缩,并存储在一个3D图像文件中并记录在存储卡34中。此外,3D图像文件与所述两个视点的压缩图像数据一起存储对象距离信息、关于拍摄镜头160R和160L的会聚间隔和角度的信息等。
同时,当相机的操作模式处于再现模式时,读取记录在存储卡34中的最终图像文件(最终记录的图像文件),并且通过压缩/扩展处理部分174扩展成未压缩的Y/C信号,并且随后输入缓冲存储器144。显示控制器142读取提供至缓冲存储器144的Y/C信号,并将其输出至YC-RGB转换单元146。YC-RGB转换单元146将从显示控制器142输入的Y/C信号转换成R,G,B信号,并通过驱动器148将其输出至3D LCD 150。从而,在3D LCD 150上显示记录在存储卡34中的图像文件。
这里,当从存储卡34读取的图像文件是3D图像文件时,如前述3D图像输出装置10中一样生成具有调节后的视差量的视差图像,并且在3D LCD 150上显示包括调节后视差图像的两幅视差图像。
[3D图像文件的数据结构]
图9A至图9D是例示了通过数码相机100记录在存储卡34中的用于3D显示的3D图像文件的数据结构的一个示例的视图。图9A是例示了3D图像文件的数据结构的视图。图9B是例示了视点图像(1)的Exif附加信息的数据结构的视图。图9C是例示了视点图像(1)(前导图像,leading image)的多视点附加信息的数据结构的视图。图9D是例示了视点图像(2)-(n)的多视点附加信息的数据结构的视图。
如图9A-9D所示,3D图像文件“F”使用Exif标准的文件格式,采用通过整合多个图像来记录它们的文件格式,并且3D图像文件“F”由被连接的视点图像(1)(前导图像)A1、视点图像(2)A2、视点图像(3)A3、…、和视点图像(n)An构成。
各个视点图像的区域通过表示每个视点图像的开始位置的SOI(图像的开始)和表示末端位置的EOI(图像末端)分开。紧接着SOI提供记录了视点图像的Exif附加信息的APP1标记段以及记录了多视点附加信息的APP2标记段,并且紧接它们记录视点图像。
APP1标记段具有Exif标识信息、TIFF头、和IFD(图像文件目录)区域(IFDO区域(第0IFD)和IFD1区域(第1IFD))。IFD1区域(第1IFD)存储根据视点图像生成的缩略图。此外,APP2标记段包括单独的信息IFD。
所述单独的信息IFD包括视点图像的数量、视点图像编号、会聚角度、基线长度等,并且在此实施例中,还记录了基准视点编号的标签值、以及前景代表视差量和背景代表视差量的标签值,如图10所示。
前景代表视差量是表示基准视点(图10示例中的“1”)与视点图像的视点(i)之间的前景视差的值,可以使用表达AF聚焦时的视差、最近邻近位置视差、面部识别位置中心的视差等的值。
背景代表视差量是表示基准视点(图10示例中的“1”)与视点图像的视点(i)之间的背景视差的值,并且可用使用例如表达视差量的最小值(包括负值)的值。
图10所示的前景代表视差量和背景代表视差量的数值示例示出了与视差图像的横向方向上的视差量对应的像素数量(负数表示相反的视差方向)。此外,视差图像的横向方向上的像素数量为1000。
图11是例示了图4所示四个视点情况下每个视点的代表视差量(前景代表视差量,背景代表视差量)的示例的表格。
此外,如图12所示,在3D图像文件的单独信息IFD中,还记录了视点图像中每个特征点1、2、3、…k的坐标值。
通过数码相机100执行各个视差图像之间的特征点的提取、前景代表视差量和背景代表视差量的计算等,并且在创建3D图像文件时将特征点、前景代表视差量、和背景代表视差量记录为视差图像的附加信息。
<视差量调节的第二示例>
图13是例示了用于调节视差量的视差调节参数Δx的一个示例的曲线图。
图7所示第一示例的视差调节参数Δx是用于调节虚拟视点位置的参数,但是图13的曲线(1)和(2)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x是用于通过被添加至视差量而调节视差量的参数。
如图14中所示,当从视差图像中提取n个特征点并且根据每个特征点获得视差量时,基于视差量从对应于图13的曲线(1)的转换表中读取相应的视差调节参数Δx。根据图13的曲线(1),随着视差量在正方向上(接近前景)变大以及随着视差量在负方向上(接近背景)变大,视差调节参数Δx在正方向上取更大值。
通过将对应于上述视差量的视差调节参数Δx添加至根据每个特征点的视差量,能够调节视差量。
根据图13的曲线(1)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x,执行用于增大看起来较近的特征点的视差量(正方向上较大的视差量)的加权调节。同时,执行用于减小看起来较远的特征点的视差量(在负方向上变大的视差量)的加权调节。
随后,通过生成对视差图像进行几何变换以使其包括具有上述调节后的视差量的特征点而得到的视差图像,能够生成前景看起来更向前突出同时背景的深度感被抑制的视点图像,并能够显示更有立体感效果的立体图像。
根据图13中特性与曲线(1)相反的曲线(2)的视差调节参数Δx,能够生成与前述相反的背景的深度感得到强化同时前景的突出量被抑制的视差图像,并且能够显示具有较弱立体感的立体图像。
<视差量调节的第三示例>
图15是例示了用于调节视差量的视差调节参数Δp的一个示例的曲线图。
图15的曲线(1)和(2)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p是通过与视差量相乘来调节视差量的参数。根据曲线(1),随着视差量变大(接近前景),视差调节参数Δp取大于1的值,而随着视差量在负方向上变大(接近背景),视差调节参数Δp取小于1的值。
通过将对应于上述视差量的视差调节参数Δp乘以每个特征点的视差量,能够调节视差量。
根据图15的曲线(1)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p,执行用于增大看起来较近的特征点的视差量(正方向上较大的视差量)的加权调节,同时执行用于减小看起来较远的特征点的视差量(负方向上较大的视差量)的加权调节,从而能够生成前景看起来更向前突出同时背景的深度感被抑制的视差图像,并能够显示更有立体感效果的立体图像。
同时,根据图15中特性与曲线(1)相反的曲线(2)的视差调节参数Δp,能够生成与前述相反的背景的深度感得到强化同时前景的突出量被抑制的视差图像,并且能够显示具有较弱立体感的立体图像。
<视差量调节的第四示例>
图16是例示了用于通过将输入的视差量转换成期望的视差量而输出所输入的视差量的转换表的一个示例的曲线图。
图16的曲线(1)和(2)所示的转换表是用于将输入图像的每个特征点的视差量转换成与该视差量的值相对应的适当视差量的转换表。根据曲线(1)所示的转换表,执行用于增大看起来较近的特征点的视差量(正方向上较大的视差量)的转换,同时执行用于减小看起来较远的特征点的视差量(负方向上变大的视差量)的转换。
同时,根据图16的曲线(2)所示的转换表,执行用于减小看起来较近的特征点的视差量(正方向上较大的视差量)的转换,并执行用于增大看起来较远的特征点的视差量(在负方向上变大的视差量)的转换。
<视差量调节的第五示例>
图17是例示了用于将所输入的视差量转换成期望视差量并且输出视差量的转换表的另一个示例的曲线图。
图17所示的转换表是当视差图像被印刷在印刷纸(显示部件)上时使用的转换表,其执行转换以使得输入图像上的最大视差量(最大值)变为印刷纸上的3mm的视差量,并且输入图像上负方向上的最大视差量(最小值)变为印刷纸上的-8mm的视差量。
例如,获得所输入视差图像的每个特征点的视差量中的最大值(前景代表值)和负方向上的最大值(背景代表值),利用这些前景代表值和背景代表值将每个特征点的视差量归一化(归一化为,例如前景代表值变为1,背景代表值变为-1),并且基于图17所示的转换表将归一化之后的视差量转换为印刷纸上的视差量。
将透镜片附接至印刷纸的表面上,印刷纸上印刷了具有如上文所述调节后的视差量的视差图像,从而提供能够进行立体观看的印像。
通过实验确认,在能够进行立体观看的图形印刷品中,当印刷品上的每个视差图像的最大视差量(最大值)为3mm时,并且负方向上的最大视差量(最小值)为-8mm时,可以视觉上识别更为优选的立体图像。
[通过显示装置调节视差量的示例]
图18是例示了通过显示装置调节视差量的示例流程图。
首先,读取多个视差图像(步骤S10),并获取每个视差图像中特征点(对应点)的视差量(步骤S12)。当3D图像文件的单独信息包括图12所示每个特征点的坐标值时,可以根据坐标值计算视差量,而当3D图像文件的单独信息不包括每个特征点的坐标值时,从每个视差图像提取特征点,并获取该视点的坐标值,从而计算出视差量。
接下来,获取显示装置信息(步骤S14)。为了获取显示装置信息,可以通过将根据本发明主题的3D图像输出装置连接至显示装置来从显示装置自动获取显示装置信息,或者可以手动输入显示装置信息。
接下来,根据所获取的显示装置信息来区分装置的类型(显示器、印刷机)(步骤S16),当区分出的装置类型为显示器时,确定该显示器的屏幕尺寸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定尺寸(水平方向长度为65mm)(步骤S18)。65mm是人类左眼与右眼的间距。
当装置类型确定为显示器并且屏幕尺寸确定为大于或等于65mm时,选择大屏幕表格作为转换视差量的转换表(步骤S20)。当确定屏幕尺寸小于65mm时,选择小屏幕表格作为转换表(步骤S22)。
同时,当装置类型确定为印刷机时,选择印刷表作为转换表(步骤S24)。
例如,可以使用图16的曲线(2)所示的转换表来作为上述大屏幕表格,而使用图16的曲线(1)所示的转换表来作为小屏幕表格。
根据上述,在显示器具有大屏幕的情况下,能够生成背景的深度感得到强化同时前景的突出量被抑制的视差图像,并且能够显示具有较弱立体感的立体图像,以减小观看者的疲劳感。此外,在显示器具有小屏幕的情况下,能够生成前景看起来更向前突出同时背景的深度感被抑制的视点图像,并能够显示更有立体感效果的立体图像。
同时,使用图17所示的转换表作为印刷表。根据这种转换表,能够印刷可被立体观看的更优的照相印刷。在此实施例中,当装置类型为印刷机时,并不根据印刷尺寸来切换转换表。这是因为确信根据图17所示的转换表能够得到可被立体观看的更优的照相印刷,而无需考虑照相印刷的印刷尺寸。
当如上文所述选择了转换表时,基于所选择的转换表对每个要输入的视差量进行转换,并且生成对应于转换后(视差调节后)的每个特征点的视差量的视差图像(步骤S26)。将如此生成的每个视差图像输出至3D显示装置,并启动3D图像的立体显示(步骤S28)。
<视差量调节的第六示例>
图19是例示了用于调节视差量的视差调节参数Δx的另一示例的曲线图。
图19的曲线(1)-1是通过在视差量的正方向上平移曲线(1)(对应于图13的曲线(1))所得到的曲线。图19的曲线(1)-2是通过在视差量的负方向上平移曲线(1)所得到的曲线。
因此,当通过曲线(1)-1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x调节视差图像的视差量时,生成与具有通过曲线(1)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x调节后的视差量的视差图像相比前景的突出量以及背景的深度感均被减小的视差图像。
同时,当通过曲线(1)-2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x调节视差图像的视差量时,生成与具有通过曲线(1)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x调节后的视差量的视差图像相比前景的突出量以及背景的深度感均被加强的视差图像。
此外,可以根据3D显示器的屏幕尺寸来选择上述曲线(1)-1、(1)、和(1)-2中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x。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大屏幕、中等屏幕、和小屏幕来应用曲线(1)-1、(1)、和(1)-2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x。
此外,可以不限于3D显示器的屏幕尺寸,而根据视觉距离来选择上述曲线(1)-1、(1)、和(1)-2,当视觉距离较近时可以选择曲线(1)-1,当视觉距离较远时可以选择曲线(1)-2。可以通过放置在3D显示器处或其附近的距离测量装置来自动获取视觉距离,或者可以手动输入视觉距离。
<视差量调节的第七示例>
图20是例示了用于调节视差量的视差调节参数Δx的又一示例的曲线图。
当正方向上的视差变得大出一个固定值时,抑制图20的曲线(1)-3和(1)-4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x以不强化视差。这是因为如果提供过大的视差,则该图像无法被视觉识别为3D。
此外,可以根据3D显示器的屏幕尺寸来选择图20的曲线(1)-3和(1)-4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x。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依据小屏幕和大屏幕来应用曲线(1)-3和(1)-4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x。
图19和图20所示的第六示例和第七示例是图13的曲线(1)所示视差调节参数的变型示例,还可以在图13的曲线(2)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图15所示的视差调节参数Δp、和图16所示的视差量的转换表被修改时应用。
[其它]
此实施例的3D图像输出装置(数码相框、数码相机)是集成了3D显示器的装置,不过本发明主题不限于此,还可以应用于不包括显示装置的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主机)。此外,根据本发明主题的3D图像输出装置可以通过硬件、或者安装在个人计算机主机中的软件来实现。
3D显示器不限于实施例中的3D LCD,还可以是其它3D显示器,如3D等离子显示器、或3D有机EL显示器。
此外,本发明主题不限于前述实施例,还可以是能够自由执行视差量调节而无需考虑对象外观的3D图像输出装置。显然,在不偏离本发明主题的精神的范围内可以做出各种修改。
参考标号列表
10三维图像输出装置(3D图像输出装置)
12、150三维液晶显示器(3D LCD)
20、114中央处理单元(CPU)
22、128工作存储器
26、142显示控制器
28、136缓冲存储器
30、126EEPROM
Claims (17)
1.一种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包括:
视点图像获取装置,用于获取通过从多个视点对同一对象进行拍摄所得到的多个视点图像;
视差信息获取装置,用于从所获取的多个视点图像中获取多组特征点中的视差量,所述多组特征点处的特征实质上彼此对应;
视差量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获取的每个特征点中的视差量,并且执行根据视差量的值对视差量分配不同权重的调节;
视差图像生成装置,用于生成对应于调节后的每个特征点的视差量的视差图像;和
视差图像输出装置,用于输出包括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的多个视差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
其中所述视差信息获取装置从所获取的多个视点图像中获取其中各个特征彼此对应的多组特征点的坐标值,并且获取坐标值的差来作为每个特征点中的视差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
其中视差信息获取装置获取包括前景代表视差量和背景代表视差量的多个视差量,所述前景代表视差量代表与拍摄了视点图像之一的规定视点最靠近的特征点的视差量,背景代表视差量代表距离所述规定视点最远的特征点的视差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
其中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将视差信息获取装置所获取的多个视差量分类成至少三种视差量,并且执行对分类后的视差量的每一个分配不同权重的视差量调节,其中所述至少三种视差量包括近处特征点的视差量、远处特征点的视差量、不同于近处特征点和远处特征点的特征点的视差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
其中视差量调节装置对近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更大,并且对远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更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
其中视差量调节装置对近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更小,并且对远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更大。
7.根据权利要求3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
其中视差量调节装置将调节后的前景代表视差量和背景代表视差量分别调节至预定的视差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
其中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包括转换表,所述转换表体现视差量和用于调节该视差量的视差调节参数的输入/输出关系,
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从所述转换表中读出与所获取的每个特征点的视差量相对应的视差调节参数,并且执行根据所述视差量的值对视差量分配不同权重的调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
其中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包括转换表,所述转换表体现视差量和通过调节该视差量所得到的调节后视差量的输入/输出关系,
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从所述转换表中读出与所获取的每个特征点的视差量相对应的调节后视差量。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
其中所述转换表中的视差调节参数被调节为使得基于所述视差调节参数调节的调节后视差量不大于规定的最大视差量。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
其中所述转换表中的调节后视差量不大于规定的最大视差量。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
其中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包括多个转换表,各所述转换表所代表的输入/输出关系彼此不同,并且
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根据用于立体显示的显示装置的尺寸或者视觉距离从所述多个转换表中选择一个转换表。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的三维图像输出装置,还包括:
显示信息获取装置,其用于获取用于立体显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信息,所述信息至少包括所述显示装置的尺寸信息,并且
其中所述视差量调节装置基于通过显示信息获取装置获取的显示信息来执行对应于所述显示信息的视差量调节。
14.一种三维图像输出方法,包括:
视点图像获取步骤,用于获取通过从多个视点对同一对象进行拍摄所得到的多个视点图像;
视差信息获取步骤,用于从所获取的多个视点图像中获取多组特征点中的视差量,所述多组特征点处的特征实质上彼此对应;
视差量调节步骤,用于调节所获取的每个特征点中的视差量,并且执行根据视差量的值对视差量分配不同权重的调节;
视差图像生成步骤,用于生成对应于调节后的每个特征点的视差量的视差图像;和
视差图像输出步骤,用于输出包括所生成的视差图像的多个视差图像。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三维图像输出方法,
其中,在视差信息获取步骤中,获取包括前景代表视差量和背景代表视差量的多个视差量,所述前景代表视差量代表与拍摄了视点图像之一的规定视点最靠近的特征点的视差量,背景代表视差量代表距离所述规定视点最远的特征点的视差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的三维图像输出方法,
其中,在视差量调节步骤中,将在视差信息获取步骤中获取的多个视差量分类成至少三种视差量,并且执行对分类后的视差量的每一个分配不同权重的视差量调节,其中所述至少三种视差量包括近处特征点的视差量、远处特征点的视差量、和不同于近处特征点和远处特征点的特征点的视差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三维图像输出方法,还包括显示信息获取步骤,其用于获取用于立体显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信息,所述信息至少包括所述显示装置的尺寸信息,并且
其中所述视差量调节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基于所获取的显示信息选择第一视差量调节和第二视差量调节中的任意一个,其中所述第一视差量调节对近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更大,并且对远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更小,所述第二视差量调节对近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更小,并且对远处特征点的视差量执行加权调节以使其视差量更大;以及
通过所选择的视差量调节来调节视差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25261 | 2009-02-05 | ||
JP2009-025261 | 2009-02-05 | ||
JP2009-274451 | 2009-12-02 | ||
JP2009274451A JP4737573B2 (ja) | 2009-02-05 | 2009-12-02 | 3次元画像出力装置及び方法 |
PCT/JP2010/051311 WO2010090150A1 (en) | 2009-02-05 | 2010-01-26 | Three-dimensional image output device and three-dimensional image output method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08590A true CN102308590A (zh) | 2012-01-04 |
CN102308590B CN102308590B (zh) | 2014-04-16 |
Family
ID=42542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0687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08590B (zh) | 2009-02-05 | 2010-01-26 | 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和三维图像输出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20606B2 (zh) |
EP (1) | EP2394439B1 (zh) |
JP (1) | JP4737573B2 (zh) |
KR (1) | KR101141091B1 (zh) |
CN (1) | CN102308590B (zh) |
BR (1) | BRPI1008665A2 (zh) |
WO (1) | WO2010090150A1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81183A (zh) * | 2012-05-25 | 2012-09-19 | 合肥鼎臣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基于透镜阵列的双向三维成像和裸眼三维显示系统 |
CN102685369A (zh) * | 2012-04-23 | 2012-09-19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消除左右眼图像重影的方法、重影消除器及3d播放器 |
CN104756493A (zh) * | 2012-10-26 | 2015-07-01 | 株式会社尼康 | 摄像装置、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程序及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程序 |
CN105432081A (zh) * | 2013-08-06 | 2016-03-23 | 索尼电脑娱乐公司 | 三维图像生成设备、三维图像生成方法、程序和信息存储介质 |
CN106648109A (zh) * | 2016-12-30 | 2017-05-10 | 南京大学 | 一种基于三视角变换的真实场景实时虚拟漫游系统 |
CN108063937A (zh) * | 2016-11-09 | 2018-05-22 | 发那科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
CN108307186A (zh) * | 2018-02-07 | 2018-07-20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裸眼3d图像的显示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
CN110290365A (zh) * | 2019-07-12 | 2019-09-27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 | 一种多投影边缘融合系统及边缘融合方法 |
US10607388B2 (en) | 2018-02-07 | 2020-03-31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control method, display control device, storage medium and terminal of autostereoscopic three-dimensional (3D) imag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055411B1 (ko) * | 2010-03-12 | 2011-08-09 | 이상원 | 입체 영상 생성 방법 및 그 장치 |
JP5467993B2 (ja) * | 2010-03-30 | 2014-04-0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複眼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488212B2 (ja) * | 2010-06-04 | 2014-05-1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2034341A (ja) * | 2010-06-30 | 2012-02-1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表示装置 |
WO2012029298A1 (ja) | 2010-08-31 | 2012-03-0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撮影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5633259B2 (ja) * | 2010-09-06 | 2014-12-0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立体画像データ送信装置、立体画像データ送信方法および立体画像データ受信装置 |
JP5395273B2 (ja) * | 2010-09-08 | 2014-01-2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立体画像処理装置、立体撮像装置、立体撮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5723721B2 (ja) * | 2010-09-28 | 2015-05-27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立体画像編集装置および立体画像編集方法 |
JP2012080294A (ja) * | 2010-09-30 | 2012-04-19 | Toshiba Corp | 電子機器、映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9542975B2 (en) | 2010-10-25 | 2017-01-10 |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 Centralized database for 3-D and other information in videos |
JP5942195B2 (ja) * | 2010-10-27 | 2016-06-29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3次元画像処理装置、3次元撮像装置および3次元画像処理方法 |
WO2012060182A1 (ja) * | 2010-11-05 | 2012-05-1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画像処理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
US8836772B2 (en) * | 2010-11-17 | 2014-09-16 |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 3D shutter glasses with frame rate detector |
JP5522018B2 (ja) * | 2010-12-15 | 2014-06-1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
KR20120067879A (ko) * | 2010-12-16 | 2012-06-26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삼차원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표시 방법 |
US9113074B2 (en) | 2010-12-22 | 2015-08-18 | Olympus Corporation | Imaging apparatus, imaging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for applying special effects processing to an automatically set region of a stereoscopic image |
JP5638941B2 (ja) * | 2010-12-28 | 2014-12-10 |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プログラム |
WO2012090309A1 (ja) * | 2010-12-28 | 2012-07-05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
KR101852811B1 (ko) * | 2011-01-05 | 2018-04-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영상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JP5699609B2 (ja) * | 2011-01-06 | 2015-04-1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5325336B2 (ja) * | 2011-01-14 | 2013-10-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3次元映像処理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US9602799B2 (en) | 2011-01-14 | 2017-03-21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Device,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three-dimensional video processing |
JP5469258B2 (ja) * | 2011-02-09 | 2014-04-1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
JP5625979B2 (ja) * | 2011-02-10 | 2014-11-1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方法ならびに表示制御装置 |
WO2012131752A1 (ja) * | 2011-03-25 | 2012-10-04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奥行き情報更新装置、立体映像生成装置および奥行き情報更新方法 |
US20130070052A1 (en) * | 2011-03-31 | 2013-03-21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Video procesing device, system, video processing method, and video processing program capable of changing depth of stereoscopic video images |
WO2012132797A1 (ja) | 2011-03-31 | 2012-10-0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
WO2012137454A1 (ja) | 2011-04-01 | 2012-10-1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立体映像出力装置及び立体映像出力方法 |
EP2706748A4 (en) | 2011-05-06 | 2014-10-01 | Fujitsu Ltd | DEVICE FOR PRODUCING STEREOSCOPIC IMAGES, METHOD FOR GENERATING STEREOSCOPIC IMAGES AND PROGRAM FOR GENERATING STEREOSCOPIC IMAGES |
JP5226887B2 (ja) * | 2011-06-09 | 2013-07-03 | 株式会社東芝 |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KR101803571B1 (ko) * | 2011-06-17 | 2017-11-30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입체영상표시장치와 이의 구동방법 |
JP5367034B2 (ja) * | 2011-08-24 | 2013-12-11 |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5544047B2 (ja) * | 2011-09-21 | 2014-07-0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立体撮像装置、携帯電子機器、プリンタ及び立体画像再生装置 |
US20140240472A1 (en) * | 2011-10-11 | 2014-08-28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3d subtitle process device and 3d subtitle process method |
US9363498B2 (en) * | 2011-11-11 | 2016-06-07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Method,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adjusting a convergence plane of a stereoscopic image |
JP5840114B2 (ja) * | 2011-11-30 | 2016-01-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仮想画像を生成する方法 |
JP2013157726A (ja) * | 2012-01-27 | 2013-08-15 | Canon Inc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
US20140055579A1 (en) * | 2012-03-02 | 2014-02-27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Parallax adjustment device, three-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parallax amount |
JP5963483B2 (ja) * | 2012-03-12 | 2016-08-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6167525B2 (ja) * | 2012-03-21 | 2017-07-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距離計測装置及び車両 |
JP6182866B2 (ja) * | 2012-03-21 | 2017-08-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校正装置、距離計測装置及び車両 |
JP5993937B2 (ja) | 2012-03-30 | 2016-09-1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2249295A (ja) * | 2012-06-05 | 2012-12-13 | Toshiba Corp | 映像処理装置 |
JP5950701B2 (ja) * | 2012-06-11 | 2016-07-13 | 任天堂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システム、パズルゲームシステム、画像表示方法、パズルゲーム方法、画像表示装置、パズルゲーム装置、画像表示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パズルゲームプログラム |
KR101235878B1 (ko) * | 2012-06-15 | 2013-02-21 | 박만금 | 네비게이션용 모니터와 그와 다른 사양을 가진 네비게이션용 모니터를 지원하는 네비게이션 본체 간의 인터페이스 장치 |
US9087406B2 (en) | 2012-08-01 | 2015-07-21 | Dreamworks Animation Llc | Automated stereoscopic computer-animation techniques for determining scaled stereo parameters |
CN102819400A (zh) * | 2012-08-14 | 2012-12-12 |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的桌面系统及界面交互方法、装置 |
TWI547142B (zh) | 2013-04-02 | 2016-08-21 | 杜比實驗室特許公司 | 引導的3d顯示器適配 |
JP2014230251A (ja) * | 2013-05-27 | 2014-12-0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EP2840353B1 (en) * | 2013-06-21 | 2019-08-07 | 3Shape A/S | Scanning apparatus with patterned probe light |
CN104574331B (zh) * | 2013-10-22 | 2019-03-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用户终端 |
JP6986721B2 (ja) * | 2014-03-18 | 2021-12-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復号装置及び符号化装置 |
CN103945204B (zh) * | 2014-04-01 | 2016-03-23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4333747B (zh) * | 2014-11-28 | 2017-01-18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立体拍照方法和立体拍照设备 |
US9591247B2 (en) | 2014-12-22 | 2017-03-07 | Google Inc. | Image sensor having an extended dynamic range upper limit |
JP6701023B2 (ja) * | 2016-07-29 | 2020-05-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
CN108024051B (zh) * | 2016-11-04 | 2021-05-04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距离参数计算方法,双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JP7140517B2 (ja) | 2018-03-09 | 2022-09-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生成装置、生成装置が行う生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7218105B2 (ja) * | 2018-06-20 | 2023-02-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ファイル生成装置、ファイル生成方法、処理装置、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CN109951642B (zh) * | 2019-03-27 | 2021-05-0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方法及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
JP7375022B2 (ja) * | 2019-08-29 | 2023-11-07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の作動方法、制御装置、およ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331607A (ja) * | 1995-03-29 | 1996-12-13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三次元表示画像生成方法 |
US6384859B1 (en) | 1995-03-29 | 2002-05-07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Methods for creating an image for a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for calculating depth information and for image processing using the depth information |
JPH1040420A (ja) * | 1996-07-24 | 1998-02-13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奥行き感制御方法 |
JP2000209614A (ja) * | 1999-01-14 | 2000-07-28 | Sony Corp | 立体映像システム |
JP3261115B2 (ja) * | 1999-09-22 | 2002-02-25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ステレオ画像処理装置 |
JP2001141417A (ja) * | 1999-11-11 | 2001-05-25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視差量補正装置 |
JP2003209858A (ja) * | 2002-01-17 | 2003-07-25 | Canon Inc | 立体画像生成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
US8369607B2 (en) * | 2002-03-27 | 2013-02-0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
EP2357840A3 (en) * | 2002-03-27 | 2012-02-29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
JP2004221700A (ja) * | 2003-01-09 | 2004-08-0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立体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
AU2003221346A1 (en) | 2003-03-11 | 2004-09-30 | Seijiro Tomita |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
AU2003221143A1 (en) * | 2003-03-20 | 2004-10-11 | Seijiro Tomita | Stereoscopic video photographing/displaying system |
JP4490074B2 (ja) * | 2003-04-17 | 2010-06-2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立体視画像処理装置、立体視画像表示装置、立体視画像提供方法、および立体視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
JP3996551B2 (ja) * | 2003-05-30 | 2007-10-24 | 株式会社ソフィア | 遊技機 |
JP2005073049A (ja) | 2003-08-26 | 2005-03-17 | Sharp Corp | 立体映像再生装置および立体映像再生方法 |
JP4440066B2 (ja) * | 2004-10-14 | 2010-03-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立体画像生成プログラム、立体画像生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立体画像生成方法 |
KR100667810B1 (ko) | 2005-08-31 | 2007-01-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3d 영상의 깊이감 조정 장치 및 방법 |
KR101311896B1 (ko) * | 2006-11-14 | 2013-10-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입체 영상의 변위 조정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입체 영상장치 |
KR20080076628A (ko) * | 2007-02-16 | 2008-08-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영상의 입체감 향상을 위한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및 그 방법 |
-
2009
- 2009-12-02 JP JP2009274451A patent/JP473757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1-26 WO PCT/JP2010/051311 patent/WO2010090150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1-26 BR BRPI1008665A patent/BRPI1008665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1-26 EP EP10738482.8A patent/EP239443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0-01-26 US US13/147,932 patent/US812060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1-26 CN CN201080006879.0A patent/CN10230859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1-26 KR KR1020117018250A patent/KR10114109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85369B (zh) * | 2012-04-23 | 2016-09-07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消除左右眼图像重影的方法、重影消除器及3d播放器 |
CN102685369A (zh) * | 2012-04-23 | 2012-09-19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消除左右眼图像重影的方法、重影消除器及3d播放器 |
CN102681183B (zh) * | 2012-05-25 | 2015-01-07 | 合肥鼎臣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基于透镜阵列的双向三维成像和裸眼三维显示系统 |
CN102681183A (zh) * | 2012-05-25 | 2012-09-19 | 合肥鼎臣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基于透镜阵列的双向三维成像和裸眼三维显示系统 |
CN104756493B (zh) * | 2012-10-26 | 2017-03-08 | 株式会社尼康 | 摄像装置、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程序及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程序 |
CN104756493A (zh) * | 2012-10-26 | 2015-07-01 | 株式会社尼康 | 摄像装置、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程序及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程序 |
CN105432081A (zh) * | 2013-08-06 | 2016-03-23 | 索尼电脑娱乐公司 | 三维图像生成设备、三维图像生成方法、程序和信息存储介质 |
US10484661B2 (en) | 2013-08-06 | 2019-11-19 |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 Three-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ng device, three-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ng method,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
CN105432081B (zh) * | 2013-08-06 | 2019-12-31 | 索尼电脑娱乐公司 | 三维图像生成设备、三维图像生成方法、程序和信息存储介质 |
CN108063937A (zh) * | 2016-11-09 | 2018-05-22 | 发那科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
CN106648109A (zh) * | 2016-12-30 | 2017-05-10 | 南京大学 | 一种基于三视角变换的真实场景实时虚拟漫游系统 |
CN108307186A (zh) * | 2018-02-07 | 2018-07-20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裸眼3d图像的显示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
US10607388B2 (en) | 2018-02-07 | 2020-03-31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control method, display control device, storage medium and terminal of autostereoscopic three-dimensional (3D) image |
CN110290365A (zh) * | 2019-07-12 | 2019-09-27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 | 一种多投影边缘融合系统及边缘融合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394439A4 (en) | 2012-09-12 |
EP2394439B1 (en) | 2014-10-22 |
KR20110096095A (ko) | 2011-08-26 |
US8120606B2 (en) | 2012-02-21 |
JP4737573B2 (ja) | 2011-08-03 |
WO2010090150A1 (en) | 2010-08-12 |
JP2010206774A (ja) | 2010-09-16 |
US20110292045A1 (en) | 2011-12-01 |
CN102308590B (zh) | 2014-04-16 |
KR101141091B1 (ko) | 2012-05-03 |
BRPI1008665A2 (pt) | 2016-03-08 |
EP2394439A1 (en) | 2011-1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08590B (zh) | 三维图像输出装置和三维图像输出方法 | |
CN101959075B (zh) | 立体图像记录装置和方法、立体图像输出装置和方法、以及立体图像记录输出系统 | |
CN105814875B (zh) | 选择用于立体成像的相机对 | |
US9973672B2 (en) | Photographing for dual-lens device using photographing environment determined using depth estimation | |
CN102318331B (zh) | 立体图像拾取装置 | |
CN104221370B (zh) |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 |
US8675042B2 (e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multi-eye digital camera, and program | |
CN102972032A (zh) | 三维图像显示装置、三维图像显示方法、三维图像显示程序及记录介质 | |
JP4661824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2860019A (zh) | 立体图像再生装置及方法、立体摄像装置、立体显示器装置 | |
CN104782110A (zh) |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程序及图像处理方法 | |
CN102959942B (zh) | 立体观看用图像拍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205825B (zh) | 图像处理装置及方法以及摄像装置 | |
KR20090091787A (ko) | 화상 기록 장치 및 화상 기록 방법 | |
CN102388617A (zh) | 复眼摄像装置及其视差调整方法和程序 | |
WO2011014421A2 (en) |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a for generating stereoscopic content via depth map creation | |
CN104903769B (zh) |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 |
CN103595935A (zh) | 一种三维视频图像坏点的动态补偿方法及系统 | |
CN103155576A (zh) |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和立体图像显示方法 | |
JP5001960B2 (ja) | 3次元画像表示装置及び方法 | |
JP2011211717A (ja) | 3次元画像出力装置及び方法 | |
CN102478756B (zh) | 用来拍摄立体影片的方法与装置 | |
JP4632060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3220458B (zh) | 一种立体摄像装置和立体摄像方法 | |
JP2012028871A (ja)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立体画像撮影装置、立体画像表示方法及び立体画像表示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16 Termination date: 2022012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