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79547A - 中间转印带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中间转印带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79547A
CN102279547A CN2011101600409A CN201110160040A CN102279547A CN 102279547 A CN102279547 A CN 102279547A CN 2011101600409 A CN2011101600409 A CN 2011101600409A CN 201110160040 A CN201110160040 A CN 201110160040A CN 102279547 A CN102279547 A CN 1022795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elastic layer
layer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600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79547B (zh
Inventor
中出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279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9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79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95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中间转印带和成像设备。所述中间转印带具有弹性层和通过对所述弹性层的表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而形成的改性层,其中具有所述改性层的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具有0.01GPa或更大的表面硬度并且在通过具有90度的尖端棱角的立方角尖端以20μN的负载压入所述表面时呈现50nm或者更大的位移。

Description

中间转印带和成像设备
本申请基于在日本提交的专利申请No.2010-135167,特此将其内容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使用电子照相方法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传真机和激光打印机中用于对形成于感光部件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一次转印的中间转印带、以及装配有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常规的中间转印带通常具有包括弹性层和单独地形成于弹性层的表面上的表面层(覆盖层)的结构。弹性层对具有凹凸的纸呈现良好的转印性。表面层对调色剂呈现优异的转印性(脱模性)。特别地,期望表面层由具有优异耐磨性的材料形成以长期保持所述转印性。表面层由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形成(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平11-84901)。
然而,作为用于形成表面层的材料,具有优异耐磨性的材料通常是硬的。如果在弹性层上形成由这样的材料制成的表面层,则削弱了弹性中间转印带固有的柔性,结果,图像密度降低和在图像上出现图像损失现象。图像损失现象是指这样的现象:其中,当将形成于中间转印带上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时,向图像施加高压,调色剂经受应力变形,使得调色剂颗粒之间的聚集力增大,图像的一部分残留在中间转印带上而未转印。
当弹性中间转印带固有的柔性优先于耐磨性时,必须使用柔性材料作为用于形成表面层的材料或者使表面层的厚度变薄。因此,当具有柔性表面层的弹性中间转印带长期使用时,所述带的表面磨损并且所述带不发挥初始功能。结果,图像密度降低和在图像上出现图像损失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中间转印带,其包括弹性层和通过对所述弹性层的表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而形成的改性层,
其中具有所述改性层的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具有0.01GPa或更大的表面硬度并且在通过具有90度的尖端棱角(tip sharp angle)的立方角尖端(cubecorner tip)以20μN的负载压入(push)所述表面时呈现50nm或者更大的位移。
附图说明
图1(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和图1(B)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的另一实例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即使在持续的印刷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初始的优异柔性和转印性并且能够长期充分地抑制图像密度的恶化和图像损失现象的出现的中间转印带,以及装配有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在其表面上具有弹性层并且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呈现规定的特性值。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可进一步具有其它层,例如所谓的基材层(base layer),或者可在所述基材层和所述弹性层之间具有粘合层。更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1可具有如图1(A)中所示的弹性层3形成于基材层2上的结构,或者可具有如图1(B)中所示的仅形成弹性层3而未形成基材层的结构。
弹性层
在本发明中,使弹性层3的表面经历表面改性处理,即,通过所述表面改性处理对弹性层3的表面层部分进行改性以形成改性层4。因此,即使在所述弹性层上未形成包括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的表面层,也可长期获得优异的转印性,并且可降低所述弹性层的表面的粘性而不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柔性恶化。
弹性层3的表面,即弹性层3中的改性层4的表面具体地具有0.01GPa或更大、特别地0.01~0.80GPa、优选0.01~0.20GPa的表面硬度。如果所述表面硬度由于低的改性程度而太小,则由于所述表面改性处理不充分,转印性恶化和图像密度降低。
可通过调节所述表面改性处理的处理条件而控制所述表面硬度,以下将对所述处理条件进行具体描述。例如,当处理条件如与处理液的接触时间(浸渍时间)、处理温度、处理液的浓度等增高时,所述表面硬度变高。另一方面,当这样的处理条件降低时,所述表面硬度变低。
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表面硬度是通过纳米压痕(nano-indentation)法在3个任意的点处获得的三个测量值的平均值。为了进行所述测量,使用由HYSITRON Corporation制造的TRIBOINDENTER作为测量装置,并且使用立方角尖端(也称为立方角压头)(具有90度的尖端棱角)作为尖端压头。具体地,根据Handbook of Micro/Nano Tribology(Bharat Bhushman编辑,CRC)的描述,将压头以直角施加至样品表面,逐渐向其施加负载,并且在使负载达到最大负载之后,使负载逐渐返回0。
弹性层3的表面,即,弹性层3中的改性层4的表面在以20μN的负载压入该表面时呈现50nm或更大、优选50~80nm的位移。如果位移由于改性程度太高而太小,则柔性和转印性恶化,并且出现图像损失现象。
可通过调节所述弹性层的厚度和用于所述表面改性处理的处理条件而控制这样的位移,以下将对所述处理条件进行具体描述。例如,当使所述弹性层的厚度变薄时或者当处理条件如加热时间、处理温度、处理液的浓度等增高时,位移变小。另一方面,当使所述弹性层的厚度变厚时或者当这样的处理条件降低时,位移变大。
以20μN的负载压入所述表面时的位移为通过使用如下测量方法在三个任意的点处获得的三个测量值的平均值:除了将最大负载设置为20μN并且测量位移以外,所述测量方法与上述表面硬度测量方法相同。
改性层4的上述“0.01GPa”表面硬度下限显示柔软的改性层的临界值。以20μN的负载压入所述表面时的“50nm”位移下限显示硬的改性层的临界值。由于改性层4以厚度略小的区域存在于弹性层3的表面中,向表面施加非常小的应力和对表面的非常小的位移进行检测对于测量所述改性层的硬度是必要的。因此,由于更精确的测量,证实所述柔软的改性层的临界值测量方法不同于所述硬的改性层的临界值测量方法。
包括改性层4的弹性层3的厚度通常设置在100~500μm、优选200~300μm的范围内。
可通过如下形成改性层4:形成弹性层3,然后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上进行表面改性处理。
所述弹性层为具有弹性的有机化合物层。作为形成所述弹性层的弹性材料(弹性材料橡胶、弹性体),可使用选自以下组的一种或两种或更多种材料。所述组由以下组成:丁基橡胶、基于氟的橡胶、丙烯酰基橡胶、乙丙橡胶(EPDM)、丁腈橡胶(NBR)、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橡胶、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苯橡胶、丁二烯橡胶、乙烯-丙烯橡胶、包含乙烯-丙烯的三元共聚物橡胶、氯丁二烯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氯化聚乙烯、氨基甲酸酯橡胶、间同立构的1,2-聚丁二烯、基于表氯醇的橡胶、硅橡胶、氟橡胶、聚硫橡胶、聚降冰片烯橡胶、氢化丁腈橡胶、和热塑性弹性体(例如基于聚苯乙烯的弹性体、基于聚烯烃的弹性体、基于聚氯乙烯的弹性体、基于聚氨酯的弹性体、基于聚酰胺的弹性体、基于聚脲的弹性体、基于聚酯的弹性体、和基于氟树脂的弹性体)。构成所述弹性层的弹性材料优选为NBR。然而,不必说,本发明不限于此。
可将电阻值调节用导电剂加入到所述弹性层中。虽然没有特别限制,所述电阻值调节用导电剂的实例包括:炭黑,石墨,金属粉末例如铝和镍,以及导电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锡、氧化钛、氧化锑、氧化铟、钛酸钾、氧化锑-氧化锡复合氧化物(ATO)和氧化铟-氧化锡复合氧化物(ITO)。所述导电金属氧化物可用绝缘细颗粒例如硫酸钡、硅酸镁和碳酸钙包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导电剂。
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弹性材料,所述弹性层中的所述导电剂的含量设置在优选0.1~30重量份、更优选1~30重量份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作为用于形成改性层4的表面改性处理,可使用异氰酸酯处理。
所述表面处理可通过如下进行:使异氰酸酯化合物浸渍到所述弹性层的表面中,然后进行加热处理。即,所述表面处理可通过如下进行:使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浸渍到所述弹性层的外周面中,然后通过所述加热处理使所述面上的异氰酸酯化合物反应。虽然反应的加热温度和时间取决于所述异氰酸酯的浸渍量,但是可将所述加热温度设置在80~200℃的范围内,和可将所述加热时间设置在30分钟~12小时的范围内。当使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浸渍到所述弹性层的外周面中时,可采取使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的溶液与所述弹性层的表面接触以使所述溶液浸渍到所述表面中的方法。所述异氰酸酯的浸渍量可通过所述溶液的接触时间调节。
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实例包括芳族异氰酸酯、脂族异氰酸酯等。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具体实例包括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粗制MDI等。可向用于形成所述改性层的材料中加入其它化合物,只要它们不妨碍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反应性。作为可商购得到的异氰酸酯化合物,可使用MR 400(由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 Co.,Ltd.制造)、CORONATE HX(由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 Co.,Ltd.制造)、CORONATE L(由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 Co.,Ltd.制造)和CORONATE 65(由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 Co.,Ltd.制造)。
更具体地,所述表面处理可例如通过如下进行:将包含作为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MDI的MR 400(由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 Co.,Ltd.制造)溶解在乙酸乙酯中以制备处理溶液,使所述溶液与所述弹性层的表面接触以使所述溶液浸渍到所述表面中,和对经所述溶液浸渍的弹性层进行加热。
基材层
如果必要,可形成基材层2,所述基材层2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层。可通过基材层2改善整个带的机械强度。形成所述基材层的树脂材料的实例包括:聚碳酸酯,基于氟的树脂(ETFE、PVDF),基于苯乙烯的树脂(含有苯乙烯或苯乙烯取代物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例如聚苯乙烯、含氯聚苯乙烯、聚-α-甲基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例如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辛酯共聚物和苯乙烯-丙烯酸苯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例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和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苯酯共聚物)、苯乙烯-α-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苯乙烯-丙烯腈-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甲基丙烯酸丁酯树脂,丙烯酸乙酯树脂,丙烯酸丁酯树脂,改性的丙烯酸类树脂(例如有机硅改性的丙烯酸类树脂、氯乙烯树脂改性的丙烯酸类树脂和丙烯酰基-氨基甲酸酯树脂),氯乙烯树脂,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松香改性的马来酸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酯聚氨酯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丁二烯,聚偏二氯乙烯,离聚物树脂,聚氨酯树脂,有机硅树脂,酮树脂,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二甲苯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改性的聚苯醚树脂,改性的聚碳酸酯,和它们的混合物。
可将电阻值调节用导电剂加入到基材层2中。作为所述电阻值调节用导电剂,可使用与加入到所述弹性层中的那些电阻值调节用导电剂相同的材料。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树脂材料,所述基材层中的所述导电剂的含量设置在优选0.1~20重量份、更优选1~15重量份的范围内。
虽然只要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就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基材层2的厚度通常设置在50~200μm、优选80~120μm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可通过如下制造:形成弹性层3和任选的基材层2,然后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上进行前述表面改性处理。
作为形成弹性层3和基材层2的方法,以如下方法为例:将作为基材的膜和作为所述弹性层的橡胶片材卷绕在由金属制成的轴部件上,然后在压力下对卷绕的材料进行加热以形成其中所述基材和所述弹性层层叠的弹性带的方法;离心成型法,其中将材料倒入旋转的圆柱形模具中以形成带状的层;涂布法,其中将材料喷涂或浸涂以形成层;和注射法,其中将材料注入到内模具和外模具之间的间隙中以形成带状的层。在形成所述弹性层时,如果必要,通过加热进行固化和干燥过程。在形成所述基材层时,如果必要,通过加热进行干燥过程。
在制造具有图1(A)中所示结构的中间转印带的情况下,弹性层3和基材层2的形成顺序没有特别限制,并且例如,在通过离心成型法预先形成所述弹性层之后,可通过离心成型法或涂布法形成所述基材层。之后,应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上进行上述表面改性处理。
例如,在通过使用离心成型法预先形成所述基材层之后,可通过离心成型法或涂布法形成所述弹性层。之后,应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上进行上述表面改性处理。
例如,在通过使用注射成型法形成所述弹性层之后,可通过使用涂布法形成所述基材层。之后,应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上进行上述表面改性处理。
例如,在通过使用注射成型法形成所述基材层之后,可通过使用涂布法形成所述弹性层。之后,应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上进行上述表面改性处理。
在制造具有图1(B)中所示结构的中间转印带的情况下,弹性层3可例如通过离心成型法或注射法形成。之后,应在所述弹性层的表面上进行上述表面改性处理。
成像设备
将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用于基于电子照相系统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传真机和激光打印机,并且当形成于感光部件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例如纸上时,中间转印带用于暂且将所述调色剂图像承载于其表面上以进一步传送。图2显示使用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设备的一个实例。
图2是显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串联型多色成像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用附图标记“1”表示并且具有环形形状。中间转印带1缠绕在作为支持部件的驱动辊110a、张紧辊110b和支承辊110c周围。四个成像单元100沿着中间转印带1的水平部分以直连(directly-connected)状态设置。这些成像单元100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结构,但是彼此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分别形成不同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
首先,将描述成像单元100。各个成像单元100设置有具有鼓形状并且起到设置成旋转的图像承载部件的作用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下文中,称为“感光鼓”)103。在感光鼓103的周围,安装处理装置,例如用作一次带电机构(means)的一次带电器104、用作曝光机构的曝光装置105、用作显影机构的显影装置106、用作一次转印机构的转印装置107和用作清洁机构的清洁装置108。其它成像单元100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具体而言,各个成像单元100具有感光鼓103、一次带电器104、曝光装置105、显影装置106、转印辊107和清洁装置108。成像单元100彼此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分别形成各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通常在设置于各个成像单元100中的显影装置106的周围设置显影容器(未示出),并且各显影容器容纳黄色调色剂(黄色显影剂)、品红色调色剂(品红色显影剂)、青色调色剂(青色显影剂)和黑色调色剂(黑色显影剂)。
接着,以下描述将讨论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设备的成像操作。通过一次带电器104使感光鼓103均匀地带电,并且通过多角镜等将曝光装置(静电潜像形成机构)105发送的得自文件的黄色成分的图像信号施加到感光鼓103上,使得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接着,从显影器106供应黄色调色剂,使得所述静电潜像被显影为黄色调色剂图像。随着感光鼓103的旋转,使该黄色调色剂图像到达其中感光鼓103与中间转印带1彼此接触的一次转印单元。在本实例中,将转印辊107设置在一次转印单元中作为一次转印机构,和向其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从而,感光鼓103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上。承载所述黄色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被传送至下一成像单元100。在该时间点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形成于该成像单元100中的感光鼓上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在设置转印辊的一次转印单元中被转印到黄色调色剂图像上。同样,随着中间转印带以箭头所示方向前进,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在设置转印辊的各一次转印单元中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转印和叠加在上述调色剂图像上。在该时间点,通过供纸辊和其它传送辊从供纸盒送出的记录材料已经到达二次转印单元120。在二次转印单元120中,用作二次转印机构的二次转印装置,即,本实例中的二次转印辊110d(二次转印机构)被设置成与支承辊110c面对面以夹住中间转印带1。向二次转印辊110d施加转印偏压,使得具有四种颜色的上述调色剂图像被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调色剂图像已经转印在其上的记录材料被传送至定影单元111。在定影单元中,通过向调色剂图像施加热量和压力使其在记录材料S上定影。在一次转印单元中未被转印的在感光鼓103上的残留转印调色剂通过清洁装置108清洁。在二次转印单元120中未被转印的在中间转印带1上的残留转印调色剂通过用作中间转印部件清洁机构的中间转印部件清洁装置102清洁,和再次提供给下一成像过程。
实施例
实施例1
用于基础材料的膜的制造
使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与等摩尔量的对苯二胺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在18℃下缩聚以获得聚酰胺酸的溶液(固含量:18重量%)。在装配有搅拌叶片的搅拌机中,将通过氧化处理将其pH和挥发物含量分别调节至3和14重量%的炭黑(粒径25μm,比表面积180m2/g)和作为稀释剂的N-甲基吡咯烷酮加入到所述聚酰胺酸溶液中,并且将所获得的混合物粗混,使得相对于所述溶液的固含量,炭黑的含量变为14重量%。接着,将所述液体混合物倒入球磨机中并且在60℃或更低的温度下充分混合和分散以获得用于基础材料的原料溶液。
当内表面进行了镜面精加工的具有300mm内径和450mm宽度的由金属制成的成型鼓旋转时,将400g用于基材的上述原料溶液供应至所述成型鼓,并且将所述原料溶液涂布在所述成型鼓上。伴随着加热开始而逐渐地提高成型鼓的转速,并且在温度达到120℃时将转速调节为700rpm。在将120℃下的700rpm的旋转状态保持120分钟之后,停止加热并且在使所述鼓旋转的同时冷却至常温,以获得包含少量的N-甲基吡咯烷酮的聚酰亚胺膜。
接着,将上述聚酰亚胺膜装到具有295mm外径和400mm长度的由金属制成的经镜面精加工的圆柱形模具上。将装有所述膜的模具放置于热空气干燥机中并且使该干燥机的温度逐渐升高。在温度达到400℃之后,在该温度下进行加热20分钟,以进行所述膜的脱溶剂处理。之后,冷却至常温以获得用于基础材料的膜。
橡胶片材的制造
将100份NBR(NIPOL DN202,由Nippon Zeon Corporation制造)、5份锌白No.1(由Sakai Chemical Industry Corporation制造)、0.5份硬脂酸(LunacS30,由Kao Corporation制造)、30份炭黑(Seest SO,由Tokai CarbonCorporation制造)、1.5份Sancelar CZ(Sanshin Chemical Corporation)、1.0份Sancelar TT(Sanshin Chemical Corporation)和1.0份硫捏合,然后将所获得的混合物成型为片材形状以制造可用作弹性层的橡胶片材。
弹性带的制造
将上述用于基础材料的膜卷绕在铝制轴部件上,并且在所述用于基础材料的膜的外周上进一步卷绕上述橡胶片材。使具有卷绕的膜和片材的轴经历在压力下的加热处理(160℃×60分钟)以形成弹性带。
表面处理
将100重量份的MR 400(由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 Co,.Ltd.制造)溶解在900重量份乙酸乙酯中以制备表面处理液。在将表面处理液的温度保持为20℃的同时,使上述弹性带在其中浸渍10秒。然后将所述弹性带在温度保持为100℃的烘箱中加热10小时以获得表面经处理的弹性带。
实施例2
通过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制造中间转印带,除了用于所述表面处理的在烘箱中的加热时间为5小时。
实施例3
通过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制造中间转印带,除了用于所述表面处理的浸渍时间为30秒。
实施例4
通过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制造中间转印带,除了用于所述表面处理的浸渍时间为30秒并且用于所述表面处理的在烘箱中的加热时间为5小时。
对比例1~5
对用于所述表面处理的浸渍时间和加热时间进行调节以制造呈现表中所示的硬度和位移的中间转印带。
评价
将如上述制造的各个中间转印带安装在由Konica Minolta Technologies,Inc制造的bizhub C650中。在通过印刷各种颜色的印刷率为5%的图像而进行100000张的印刷操作之后,进行青色实地图像(solid image)的印刷操作。基于实地图像中的图像密度和具有120μm宽度的线图像中的图像损失现象对所印刷的图像进行评价。
图像密度
通过使用透过密度测量机(TD904;由Macbeth Corporation制造)测量图像的透过密度。
○:透过密度为0.9或更高;
Δ:透过密度在0.8或更大至小于0.9的范围内;并且在实际使用中出现问题;
×:透过密度小于0.8。
图像损失
对图像进行目视评价。
○:未出现图像损失;
Δ:出现轻微的图像损失;并且在实际使用中出现问题;
×:出现图像损失。
[表1]
*以20μN的负载压入时的位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即使在持续的印刷操作的情况下也保持初始的优异柔性和转印性,并且长期充分地抑制图像密度的恶化和图像损失现象的出现。

Claims (9)

1.中间转印带,包含弹性层和通过对所述弹性层的表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而形成的改性层,
其中具有所述改性层的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具有0.01GPa或更大的表面硬度并且在通过具有90度的尖端棱角的立方角压头以20μN的负载压入所述表面时呈现50nm或者更大的位移。
2.权利要求1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表面改性处理是使异氰酸酯化合物与所述弹性层的表面化学结合的处理。
3.权利要求1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弹性层具有100μm~500μm的厚度。
4.权利要求1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弹性层包含弹性材料和导电剂,和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弹性材料,所述导电剂的含量在0.1~30重量份的范围内。
5.权利要求1的中间转印带,其具有基材层,所述基材层形成为与所述弹性层的经改性表面相反的表面接触。
6.权利要求5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基材层具有50μm~200μm的厚度。
7.权利要求1的中间转印带,其中所述弹性层的经改性表面的表面硬度为0.01~0.80GPa。
8.权利要求1的中间转印带,其中具有经改性表面的所述弹性层在通过具有90度的尖端棱角的立方角压头以20μN的负载压入所述表面时呈现50nm~80nm的位移。
9.成像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的中间转印带,
用于在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和
用于将形成于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的转印单元。
CN201110160040.9A 2010-06-14 2011-06-14 中间转印带和成像设备 Active CN1022795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35167 2010-06-14
JP2010135167A JP5240242B2 (ja) 2010-06-14 2010-06-14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79547A true CN102279547A (zh) 2011-12-14
CN102279547B CN102279547B (zh) 2014-12-31

Family

ID=45096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60040.9A Active CN102279547B (zh) 2010-06-14 2011-06-14 中间转印带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305487A1 (zh)
JP (1) JP5240242B2 (zh)
CN (1) CN1022795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65306B2 (en) * 2012-05-29 2014-10-21 Xerox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containing fluorinated polyamic acids
JP6115349B2 (ja) * 2012-09-18 2017-04-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6112365B2 (ja) * 2014-05-26 2017-04-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78639A (en) * 1997-05-02 1999-11-0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device
US20070188585A1 (en) * 2006-02-13 2007-08-16 Fumitaka Mochizuki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046192A (ja) * 2006-08-11 2008-02-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33301A (zh) * 2007-04-04 2008-12-31 新智德株式会社 导电性橡胶构件
JP2010015143A (ja) * 2008-06-02 2010-01-21 Seiko Epson Corp 多層ベル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56297B2 (ja) * 2004-12-22 2011-03-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導電性ベルトおよび導電性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5046273B2 (ja) * 2005-12-28 2012-10-10 シンジーテック株式会社 導電性ロール
JP2008015491A (ja) * 2006-06-06 2008-01-24 Canon Inc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78639A (en) * 1997-05-02 1999-11-0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device
US20070188585A1 (en) * 2006-02-13 2007-08-16 Fumitaka Mochizuki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046192A (ja) * 2006-08-11 2008-02-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33301A (zh) * 2007-04-04 2008-12-31 新智德株式会社 导电性橡胶构件
JP2010015143A (ja) * 2008-06-02 2010-01-21 Seiko Epson Corp 多層ベル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40242B2 (ja) 2013-07-17
JP2012002867A (ja) 2012-01-05
US20110305487A1 (en) 2011-12-15
CN102279547B (zh) 2014-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0732B (zh) 中间转印部件和成像设备
US8521073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725409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9985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EP2485094B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US9983518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4196134B2 (ja) 中間転写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390729A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belt
US20130334014A1 (en) Image forming appratus
EP2498136B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EP3518048B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diu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279547B (zh) 中间转印带和成像设备
JP6693315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4145817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2014149479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
JP2005121728A (ja) 現像ローラ、電子写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729037B2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1474444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203431A (ja) 中間転写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827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
JP3659293B2 (ja) 導電性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07489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132195B6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132195B2 (ja) 中間転写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47496A (ja) 中間転写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