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3056A - 一种金属互连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金属互连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63056A
CN102263056A CN2010101927967A CN201010192796A CN102263056A CN 102263056 A CN102263056 A CN 102263056A CN 2010101927967 A CN2010101927967 A CN 2010101927967A CN 201010192796 A CN201010192796 A CN 201010192796A CN 102263056 A CN102263056 A CN 1022630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copper
layer
hole
met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927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玲
陈武佳
黄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19279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63056A/zh
Publication of CN1022630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30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金属互连方法,该方法在金属层CMP之后,于金属层表面形成键能大于30千焦每摩尔的金属无机物化合物,例如,在金属铜互连线的金属层表面形成铜硅化合物,然后再制作通孔。本发明形成的铜硅化合物一方面使金属铜互连线中的金属层与通孔交界面扭折处钝化,另一方面由于铜硅化合物具有的Cu-Si键的键能达到220千焦每摩尔,能够更好地束缚金属层和通孔界面的铜原子,当电流流过时,金属铜晶界保持完整,从而显著改善了电迁移损伤的现象,使金属铜互连线的寿命提高一个数量级,达到一百六十年左右。

Description

一种金属互连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金属互连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面积越来越小,同时,在一个半导体芯片上的半导体器件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半导体电路中,半导体器件之间的信号传输需要高密度的金属互连线。金属铜互连线已经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半导体工艺中使用的金属铝互连线,这是因为金属铜与金属铝相比具有较小的电阻值,采用金属铜互连线可提高半导体器件之间信号的传输速度。
下面对现有技术中金属铜互连线的金属互连方法进行介绍,现有技术中的金属互连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图2a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10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将化学机械研磨工艺(CMP)之后的第一金属层201放入反应腔,通入氨气(NH3)202进行预处理,其中,包括第一金属层201所在的第一介质200。
本步骤中,在反应腔内通入NH3进行预处理之前,先升温,降压后达到稳定,其中,反应腔内的温度为400摄氏度(℃),压强为500帕斯卡(Pa)。
本步骤中,通入NH3的预处理所用的NH3气体流量范围是3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到6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通入时间范围是小于等于40秒;对金属层进行的NH3预处理过程中,金属层表面的铜原子与NH3反应,在金属层表面形成具有铜氮(Cu-N)键的Cu-N化合物,由于Cu-N键为不饱和键,因此能够与后续沉积的氮化硅的硅氮(Si-N)键相互作用,增强氮化硅在金属层表面的附着力。
步骤102,图2b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10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b所示,在第一金属层上沉积氮化硅(Si3N4)203。
本步骤中,Si3N4203作为后续步骤对第二介质层进行刻蚀的停止层。在Si3N4203沉积之后,反应腔降温升压。在此,仅以第一金属层为例对现有技术中的金属互连方法进行说明,所示第一金属层在实际应用中可为任意一层金属层。
步骤103,图2c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10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c所示,在Si3N4203上沉积第二介质层204。
本步骤中,第二介质层204为二氧化硅(SiO2),在二氧化硅上还可以沉积硅的氧化物(TEOS)205作为后续刻蚀和去胶(ashing)步骤中二氧化硅的保护层。
步骤104,图2d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104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d所示,在第二介质层上涂覆第一光阻胶(PR)206,并对第一PR206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第一光刻图案。
其中,第一光刻图案用来定义后续步骤中的通孔207的开口宽度。
在实际应用中,在第一PR206之下还涂覆有底部抗反射涂层(BARC),用于减少在曝光过程中的光反射,未在图中画出。
步骤105,图2e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105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e所示,按照第一光刻图案对第二介质层进行第一刻蚀,从而形成通孔207。
本步骤中,Si3N4203作为刻蚀的停止层,在第一刻蚀之后,Si3N4203并没有完全刻蚀掉,其残留部分会在后续第二刻蚀后去除。在通孔207形成后,还要进行第一光刻图案剥离。具体来说,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去除第一PR206,第一,采用氧气(O2)进行干法刻蚀,氧气与PR发生化学反应,可将第一PR206去除;第二,还可采用湿法去胶法,例如,采用硫酸和双氧水的混合溶液可将第一PR206去除。
步骤106,图2f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106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f所示,涂覆第二PR209,对第二PR209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第二光刻图案。
其中,先在第二介质层上依次形成第一BARC、低温的氧化硅(LTO)208和第二BARC组成的三层薄膜,其过程为,先在第二介质层上涂覆BARC,后用LTO208填充通孔207,然后在LTO208上涂覆第二BARC并在LTO208上形成平坦的第二BARC表面,最后在第二BARC上涂覆第二PR209,第一BARC和第二BARC,都用于减少在曝光过程中的光反射,未在图中画出。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直接用第二PR209涂覆第二介质层,其中,第二PR209的一部分存在于第二介质层上,第二PR209的其他部分填充于通孔207中。
其中,第二光刻图案用来定义后续步骤中的沟槽210的开口宽度。
步骤107,图2g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107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g所示,按照第二光刻图案对第二介质层进行第二刻蚀,从而形成沟槽210。
本步骤中,在形成沟槽210后,还有将第二光刻图案以及LTO208剥离和去除的步骤,并且将残留的氮化硅完全去除,露出第一金属层的表面。光刻胶剥离的方法可参照步骤105中相关的描述。
步骤108,图2h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108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h所示,沉积扩散阻挡层211。
为了防止在后续步骤中沟槽210和通孔207中所沉积的金属铜落扩散至第二介质层中,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工艺沉积扩散阻挡层211。
步骤109,图2i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109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i所示,采用PVD工艺在扩散阻挡层211上沉积铜籽晶层212。
步骤110,图2j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11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j所示,采用电化学镀工艺(ECP)在沟槽210和通孔207中生长金属铜213。
步骤111,图2k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11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k所示,采用CMP将金属铜213、铜籽晶层212和扩散阻挡层211抛光至第二介质层的表面,形成第二金属层214。
然而,在通孔中生长金属铜后,由于通孔207中的金属铜与第一金属层交界处的结合效果没有整体生成的通孔207和沟槽201中金属铜的结合效果好,因此,在检测金属铜互连线寿命的电迁移测试中,当电流流过通孔207中的金属铜与第一金属层的交界处时,所述交界处的铜原子由于受到电子的撞击,使铜原子的晶界发生迁移,所述交界处称为电迁移测试中的薄弱点(weak point)。需要说明的是,晶粒与晶粒之间的接触界面被称为晶界。随着电流流过时间的增加,铜原子晶界的迁移使薄弱点的边缘扭折处(kinksites)出现空洞,空洞的面积逐渐扩大,导致金属铜互连线的损伤甚至断路,我们将由这种现象称为电迁移损伤(electronmigration fail)。
上述步骤101中,通入NH3的预处理在金属铜的金属层表面形成铜氮化合物,一方面可以钝化使薄弱点的扭折处,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Cu-N键的键能使金属层表面的铜原子从扭折处脱离所需的能量增加,从而束缚金属层表面铜原子的晶界迁移,减小电迁移损伤。但是,由于Cu-N键的键能仅有30千焦每摩尔,因此,其对铜原子的束缚力不够,薄弱点的扭折处电迁移损伤现象依然严重,金属铜互连线的寿命仅为十几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互连方法,能够改善由于电子的撞击使金属层与通孔的薄弱点扭折处的电迁移损伤,延长金属互连线的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金属互连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第一金属层表面形成键能大于30千焦每摩尔的金属无机物化合物;
在所述金属无机物化合物表面沉积第二介质层;
光刻和刻蚀所述第二介质层,形成通孔和沟槽;
在所述通孔和沟槽中填充金属;
采用电化学镀工艺生长金属铜;
化学机械研磨工艺抛光金属铜到第二介质层表面,形成第二金属层。
所述第一金属层是金属铜。
所述金属无机化合物是铜硅化合物。
所述形成金属无机物化合物的方法包括:
将所述第一金属层放入反应腔内,通入含硅烷的气体进行硅烷预处理。
所述硅烷的流量范围是3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到6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
所述硅烷预处理的时间范围是1秒到5秒。
所述反应腔内的温度范围是300摄氏度到600摄氏度。
所述反应腔内的压力范围是400帕斯卡到800帕斯卡。
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提出的金属互连方法,对化学机械研磨之后的第一金属层进行金属无机物化合物预处理,使金属层表面的铜原子形成键能大于30千焦每摩尔离子键,一方面钝化金属层与通孔的交界面扭折处,另一方面利用离子键的键能,能够更好地束缚金属层表面的铜原子的晶界移动,减小电迁移损伤,延长了金属互连线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金属互连方法的流程图;
图2a~2k为现有技术金属互连方法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金属互连方法的流程图;
图4a~4l为本发明金属互连方法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下面通过一个实施例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金属互连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以金属铜互连线为例的金属互连方法的流程图。图4a~4l为本发明以金属铜互连线为例的金属互连方法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图4a为本发明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30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b所示,在化学机械研磨工艺(CMP)之后的第一金属层上进行硅烷预处理402,其中,包括第一金属层201所在的第一介质200。
本步骤中,硅烷预处理402是在反应腔内通入含有氨气(NH3)和硅烷(SiH4)的混合气体。
其中,硅烷预处理的时间范围是1秒到5秒,例如1秒,2.5秒和5秒;
硅烷预处理通入NH3的流量范围是3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到6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例如,3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15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和6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本实施例中,硅烷预处理402在通入硅烷的同时通入氨气的作用是为后续步骤302中通入氨气沉积氮化硅稳定气氛;
硅烷预处理通入SiH4的流量范围是3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到6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例如,3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15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和6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
在反应腔内进行硅烷预处理402之前,反应腔需要先升温,降压后达到稳定,使得反应腔内的温度范围是300摄氏度到600摄氏度,例如:300摄氏度,500摄氏度和600摄氏度;压力范围是400帕斯卡到800帕斯卡,例如:400帕斯卡,600帕斯卡和800帕斯卡。
在硅烷预处理过程中,第一金属层表面的铜和硅烷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铜硅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u+SiH4→Cu2Si+2H2,在第一金属层的表面形成的铜硅化合物,一方面不仅能钝化第一金属层与通孔的交界面扭折处,另一方面,铜硅化合物具有的铜硅(Cu-Si)键的键能达到220千焦每摩尔,因此,Cu-Si键对铜原子的束缚能力显著增强,当后续步骤完成后,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在通孔和第一金属层界面的电迁移损伤有显著的改善。
步骤302,图4b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30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b所示,在反应腔中通入氨气(NH3)202进行预处理。
本步骤中,通入NH3的预处理所用NH3的气体流量范围是3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到6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通入时间范围是小于等于40秒;
步骤303,图4c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30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c所示,在第一金属层上沉积氮化硅(Si3N4)203。
本步骤中,Si3N4203,作为后续步骤对第二介质层进行刻蚀的停止层。在Si3N4203沉积之后,反应腔降温升压。在此,仅以第一金属层为例对现有技术中的金属互连方法进行说明,所示第一金属层在实际应用中可为任意一层金属层。
步骤304,图4d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304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d所示,在Si3N4203上沉积第二介质层204。
本步骤中,第二介质层204为二氧化硅(SiO2),在二氧化硅上还可以沉积硅的氧化物(TEOS)205作为后续刻蚀和去胶(ashing)步骤中二氧化硅的保护层。
步骤305,图4e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305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e所示,在第二介质层上涂覆第一光阻胶(PR)206,并对第一PR206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第一光刻图案。
其中,第一光刻图案用来定义后续步骤中的通孔207的开口宽度。
在实际应用中,在第一PR206之下还涂覆有底部抗反射涂层(BARC),用于减少在曝光过程中的光反射,未在图中画出。
步骤306,图4f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306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f所示,按照第一光刻图案对第二介质层进行第一刻蚀,从而形成通孔207。
本步骤中,Si3N4203作为刻蚀的停止层,在第一刻蚀之后,Si3N4203并没有完全刻蚀掉,其残留部分会在后续第二刻蚀后去除。在通孔207形成后,还要进行第一光刻图案剥离。具体来说,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去除第一PR206,第一,采用氧气(O2)进行干法刻蚀,氧气与PR发生化学反应,可将第一PR206去除;此外,第二,还可采用湿法去胶法,例如,采用硫酸和双氧水的混合溶液可将第一PR206去除。
步骤307,图4g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307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g所示,涂覆第二PR209,对第二PR209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第二光刻图案。
其中,先在第二介质层上依次形成第一BARC、LTO208和第二BARC组成的三层薄膜,其过程为,先在第二介质层上涂覆BARC,再用LTO208填充通孔207,然后在LTO208上涂覆第二BARC形成平坦的第二BARC表面,最后在第二BARC上涂覆第二PR209。其中,第一BARC和第二BARC,都用于减少在曝光过程中的光反射,未在图中画出。(先在通孔207中和第二介质层上依次涂覆依次为第一BARC、LTO208和第二BARC的三层薄膜,形成平坦的表面,然后在第二BARC上涂覆第二PR209。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直接用第二PR209涂覆第二介质层,其中,第二PR209的一部分存在于第二介质层上,第二PR209的其他部分填充于通孔207中。
其中,第二光刻图案用来定义后续步骤中的沟槽210的开口宽度。
步骤308,图4h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308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h所示,按照第二光刻图案对第二介质层进行第二刻蚀,从而形成沟槽210。
本步骤中,在形成沟槽210后,还有将第二光刻图案以及LTO208剥离和去除的步骤,并且将残留的氮化硅完全去除,露出第一金属层的表面。光刻胶剥离的方法可参照步骤306中相关的描述。
步骤309,图4i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309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i所示,沉积扩散阻挡层211。
为了防止在后续步骤中沟槽210和通孔207中所沉积的金属铜落扩散至第二介质层中,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工艺沉积扩散阻挡层211。
步骤310,图4j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31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j所示,采用PVD工艺在扩散阻挡层211上沉积铜籽晶层212。
步骤311,图4k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31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k所示,采用电化学镀工艺(ECP)在沟槽210和通孔207中生长金属铜213。
步骤312,图4l为现有技术中金属互连方法的步骤31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l所示,采用CMP将金属铜213、铜籽晶层212和扩散阻挡层211抛光至第二介质层的表面,形成第二金属层21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金属铜互连线的金属互连方法,其方法包括,金属层CMP之后,对金属层进行硅烷预处理,在金属层表面形成具有Cu-Si键的铜硅化合物,然后再制作通孔。所述铜硅化合物一方面能够钝化金属层与通孔的交界面扭折处,另一方面由于Cu-Si键的键能达到220千焦每摩尔,能够更好地束缚金属层和通孔的交界面扭折处的铜原子,当有电流流过时,使金属铜晶界保持完整,显著改善了电迁移损伤的现象,金属铜互连线的寿命提高一个数量级,达到一百六十年左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金属互连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在第一金属层表面形成键能大于30千焦每摩尔的金属无机物化合物;
在所述金属无机物化合物表面沉积第二介质层;
光刻和刻蚀所述第二介质层,形成通孔和沟槽;
在所述通孔和沟槽中填充金属;
化学机械研磨工艺抛光所述金属到第二介质层表面,形成第二金属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是金属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无机化合物是铜硅化合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金属无机物化合物的方法包括:
将所述第一金属层放入反应腔内,通入含硅烷的气体进行硅烷预处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的流量范围是3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到600标准状态毫升每分。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预处理的时间范围是1秒到5秒。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腔内的温度范围是300摄氏度到600摄氏度。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腔内的压力范围是400帕斯卡到800帕斯卡。
CN2010101927967A 2010-05-26 2010-05-26 一种金属互连方法 Pending CN1022630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927967A CN102263056A (zh) 2010-05-26 2010-05-26 一种金属互连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927967A CN102263056A (zh) 2010-05-26 2010-05-26 一种金属互连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3056A true CN102263056A (zh) 2011-11-30

Family

ID=45009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927967A Pending CN102263056A (zh) 2010-05-26 2010-05-26 一种金属互连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63056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47887A (en) * 1994-04-01 1995-09-05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capping copper in semiconductor devices
CN1449015A (zh) * 2002-04-01 2003-10-15 海力士半导体有限公司 在半导体装置中形成金属互连层的方法
CN1552096A (zh) * 2000-07-26 2004-12-01 �Ƚ�΢װ�ù�˾ 形成具有改进的界面和粘合力的铜互连封盖层的方法
CN101515563A (zh) * 2007-11-27 2009-08-26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覆盖层的制造方法及半导体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47887A (en) * 1994-04-01 1995-09-05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capping copper in semiconductor devices
CN1552096A (zh) * 2000-07-26 2004-12-01 �Ƚ�΢װ�ù�˾ 形成具有改进的界面和粘合力的铜互连封盖层的方法
CN1449015A (zh) * 2002-04-01 2003-10-15 海力士半导体有限公司 在半导体装置中形成金属互连层的方法
CN101515563A (zh) * 2007-11-27 2009-08-26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覆盖层的制造方法及半导体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36201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521523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selective protection layers on copper interconnects
TWI248163B (en) Method for forming a dielectric barrier in an integrated circuit structure, interconnect structur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JP2001319928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859727A (zh) 内连线结构
JP2008047719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4752338A (zh) 用于半导体器件的互连结构
US7553743B2 (en) Wafer bonding method of system in package
CN103000570B (zh) 铜互连线的形成方法
CN102197465A (zh) 利用半导体器件的金属化系统中的覆盖层作为化学机械抛光和蚀刻停止层
KR100538633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금속 배선 형성 방법
JP2009259876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465345B1 (en) Prevention of inter-channel current leakage in semiconductors
JP2001053077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97692A (ja) 半導体素子のデュアルダマシ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KR20120054994A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방법
CN102263056A (zh) 一种金属互连方法
US8877083B2 (en) Surface treatment in the formation of interconnect structure
CN104835777B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4299939B (zh) 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04979268A (zh) 叠层结构的形成方法以及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
JPH10172969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4716055B (zh) 晶圆级封装方法
CN103000568A (zh) 一种金属互连层制作方法
KR100980059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텅스텐 질화물층 증착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Effective date: 201211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116

Address after: 201203 Shanghai City, Pudong New Area Zhangjiang Road No. 18

Applicant after: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oration

Applicant after: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201203 Shanghai City, Pudong New Area Zhangjiang Road No. 18

Applicant befor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or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