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27951A -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27951A
CN102227951A CN2009801490965A CN200980149096A CN102227951A CN 102227951 A CN102227951 A CN 102227951A CN 2009801490965 A CN2009801490965 A CN 2009801490965A CN 200980149096 A CN200980149096 A CN 200980149096A CN 102227951 A CN102227951 A CN 1022279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duction heating
heating unit
ferrite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90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田敏江
石井英宏
若岛真博
浅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27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79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05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using a susceptor
    • H05B6/108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using a susceptor for heating a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1Hea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即使在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产生磁场以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下,也能将朝制冷剂配管以外的部分漏出的磁场抑制得较小。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对制冷剂配管(F)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包括线圈(68)、屏蔽盖(75)、铁氧体(98、99)。线圈(68)配置于制冷剂配管(F)的附近。屏蔽盖(75)配置于制冷剂配管(F)的周围,包含磁性体。铁氧体(98、99)在线圈(68)的与制冷剂配管(F)侧即内侧相反一侧的外侧且配置于屏蔽盖(75)的内侧,并包含导磁率比屏蔽盖(75)的导磁率高的磁性体材料。在制冷剂配管(F)的延伸方向上,屏蔽盖(75)的两端部位于铁氧体(98、99)的两端部的内侧。

Description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制冷循环中,包括有使制冷剂的热量放出的散热器和对制冷剂施加热量的加热器等。例如,在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在制冷运转循环中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获得热量,在制热运转循环中与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获得热量。
根据以下所示的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210720号公报)中记载的空调机的制冷循环,提出了不仅从如上所述的室内的空气、室外的空气获得热量,还另行利用制冷剂加热装置来使制冷剂获得热量的系统。在该制冷剂加热装置中,通过使用燃烧器加热制冷剂所流过的热交换器,来对在热交换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施加热量。这样,由于在该空调机中采用了制冷剂加热装置,因此,在制冷剂需要热量的情况下,能不受室内、室外的气温等制约地对制冷剂进行加热。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作为如上所述的制冷剂加热装置,也可采用作为电方式的电磁感应加热方式而非使用燃烧器等的火的方式的加热。例如,可在包括磁性体材料的制冷剂配管的周围卷绕电磁感应线圈,从而基于使电流在该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中流动而产生的磁通来使制冷剂配管发热。然后,可使用该制冷剂配管的发热对制冷剂进行加热。
然而,当在通过电磁感应来加热制冷剂配管的情况下产生磁场时,不仅制冷剂配管的内部会产生磁场,在其以外的部分也会产生磁场。
对此,可考虑在制冷剂配管的周围配置具有容易吸引磁通的材料的构件,但即便那样,也存在很难充分抑制磁场漏出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产生磁场以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下,也能将朝制冷剂配管以外的部分漏出的磁场抑制得较小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发明所涉及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对制冷剂配管和/或与在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的构件进行加热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包括线圈、外部构件及磁性体部。线圈配置于制冷剂配管的附近。外部构件配置于制冷剂配管的周围,包含磁性体。磁性体部在线圈的与制冷剂配管侧即内侧相反一侧的外侧且配置于外部构件的内侧,包含导磁率比外部构件的导磁率高的磁性体材料。在制冷剂配管的延伸方向上,外部构件的两端部位于磁性体部的两端部的内侧。作为此处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加热,例如至少包括有对与制冷剂配管热接触的发热构件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对与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的发热构件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及对构成制冷剂配管的至少一部分的发热构件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
在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下,不仅作为发热目标的磁性体会产生磁场,其周围有时也会产生磁场。
对此,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由于在线圈的外侧配置有包含导磁率比外部构件的导磁率高的磁性体材料的磁性体部,因此,在该制冷剂配管以外的部分产生的磁场优先穿过磁性体部而不是外部构件。此外,通过在制冷剂配管的延伸方向上,使外部构件的两端部位于比磁性体部的两端部更靠内侧的位置,能比外部构件更有效地捕捉欲漏出至制冷剂配管以外的部分的磁通。藉此,在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下,由于能使在制冷剂配管以外的部分中产生的磁场有效地通过磁性体部,因此,能将在磁性体部的外侧泄漏至磁性体部以外的部分的程度抑制得较小。
第二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一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基础上,线圈包围制冷剂配管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使因电流在线圈中流动而产生的磁通的一部分沿着制冷剂配管的延伸方向。因此,在制冷剂配管所包含的磁性体的长度方向与制冷剂配管的轴向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能提高电磁感应的加热效率。
第三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基础上,磁性体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线圈在制冷剂配管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和线圈的与一侧相反一侧即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通过朝线圈供给电力而产生的欲朝与制冷剂配管相反的一侧漏出的磁通能够在被引导至外部构件之前被磁性体部能吸入。因此,磁性体部能比外部构件抑制更多的磁场泄漏。藉此,通过不仅降低磁性体部的外侧的磁场泄漏,此外,还使外部构件捕捉泄漏至该磁性体部外侧的磁场,从而能更有效地降低外部构件外侧的磁场泄漏。
第四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中任一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基础上,磁性体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从制冷剂配管的轴向观察时位于制冷剂配管外侧且位于线圈内侧的位置。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将线圈产生的磁场朝磁性体部以外的部分漏出的程度抑制得更小,从而能更为有效地使该磁场通过磁性体部。
第五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任一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基础上,磁性体部具有以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的多个磁性体零件。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不是将磁性体部形成为沿着目的形状的一体构件,而是能将多个零件组合以使其成为目的形状。此外,由于这些磁性体零件在彼此接触的状态下被配置,因此,能将导磁率在磁性体零件的连接部分中的降低抑制得较小。
第六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一发明至第五发明中任一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基础上,磁性体部包含良导体材料。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即便在为将磁性体部外侧的磁力线抑制得较小而使磁通穿过磁性体部的情况下,由于磁性体部包含良导体材料,因此,也能将因电阻而产生的焦耳热抑制得较小。
第七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是在第一发明至第六发明中任一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基础上,磁性体部包含铁氧体。
在该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使磁通积极地穿过包含有铁氧体的磁性体部,从而能将朝磁性体部的外侧漏出的磁场抑制得较小。
第八发明的空调装置包括:第一发明至第七发明中任一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以及包含使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部分的制冷循环。
在该空调装置中,即使在空调装置中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下,也能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对周围的影响抑制得较小。
发明效果
在第一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将在磁性体部外侧朝磁性体部以外的部分漏出的程度抑制得较小。
在第二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提高电磁感应的加热效率。
在第三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通过不仅降低磁性体部外侧的磁场泄漏,此外,还使外部构件捕捉泄漏至该磁性体部外侧的磁场,从而能更有效地降低外部构件外侧的磁场泄漏。
在第四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更有效地使磁场穿过磁性体部。
在第五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将导磁率在磁性体零件的连接部分中的降低抑制得较小。
在第六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将因电阻而产生的焦耳热抑制得较小。
在第七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中,能将朝磁性体部的外侧漏出的磁场抑制得较小。
在第八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即便在空调装置中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下,也能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对周围的影响抑制得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包括室外机的正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室外机的内部配置结构立体图。
图4是包括室外机的内部配置结构的背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室外机的机械室的内部结构的整体前方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室外机的机械室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室外机的底板和室外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8是关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9是安装于储罐管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概略立体图。
图10是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拆下了屏蔽盖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安装于储罐管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热敏电阻及保险丝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13是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周围产生磁通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是第一铁氧体壳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15是第一铁氧体壳体的上方侧的螺合部附近的图。
图16是第一铁氧体壳体的下方侧的螺合部附近的图。
图17是屏蔽盖的俯视图。
图18是屏蔽盖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铁氧体比屏蔽盖优先引导磁通的情形的图。
图20是另一实施方式(C)的制冷剂配管的说明图。
图21是另一实施方式(D)的制冷剂配管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E)的线圈与制冷剂配管的配置例的图。
图23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E)的绕线管盖的配置例的图。
图24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E)的铁氧体壳体的配置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以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具有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空调装置1为例进行说明。
(1-1)空调装置1
在图1中,示出了表示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回路图。
在空调装置1中,作为热源侧装置的室外机2与作为利用侧装置的室内机4由制冷剂配管连接,以进行配置有利用侧装置的空间的空气调节,空调装置1包括: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电动膨胀阀24、储罐25、室外风扇26、室内热交换器41、室内风扇42、热气旁通阀27、毛细管28及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等。
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电动膨胀阀24、储罐25、室外风扇26、热气旁通阀27、毛细管28及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收容于室外机2内。室内热交换器41及室内风扇42收容于室内机4内。
制冷剂回路10具有喷出管A、室内侧气体管B、室内侧液体管C、室外侧液体管D、室外侧气体管E、储罐管F、吸入管G、热气旁通回路H、分支配管K及合流配管J。室内侧气体管B及室外侧气体管E中有大量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流过,但并不将流过的制冷剂限定于气体制冷剂。室内侧液体管C及室外侧液体管D中有大量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过,但并不将流过的制冷剂限定于液体制冷剂。
喷出管A将压缩机21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在喷出管A上设有喷出温度传感器29d,该喷出温度传感器29d对流过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电力供给部21e对压缩机21进行电力的供给。压缩机电力检测部29f对该电力供给部21e的供给电能进行检测。
室内侧气体管B将四通切换阀22与室内热交换器41连接。在该室内侧气体管B的中途设有压力传感器29a,该压力传感器29a对流过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
室内侧液体管C将室内热交换器41与室外电动膨胀阀24连接。
室外侧液体管D将室外电动膨胀阀24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接。
室外侧气体管E将室外热交换器23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
储罐管F将四通切换阀22与储罐25连接,在室外机2的设置状态下沿铅垂方向延伸。在储罐管F的一部分上安装有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储罐管F中的至少利用后述线圈68将周围覆盖的发热部分由磁性体管F2构成,该磁性体管F2被设成将供制冷剂在内侧流动的铜管F1的周围覆盖(参照图11)。该磁性体管F2由SUS(Stainless Used Steel:不锈钢)430构成。该SUS430是强磁性体材料,当被置于磁场中时,会产生涡电流,并因自己的电阻产生的焦耳热而发热。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配管中、除了磁性体管F2以外的部分都由铜管构成。覆盖上述铜管周围的管的材质并不限定于SUS430,例如,能采用从由铁、铜、铝、铬、镍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一种导体及含有从该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两种以上的金属的合金等。另外,作为SUS,例如可列举出铁氧体类、马氏体类两种材料及将上述两种材料组合的材料。强磁性体、电阻较高、且居里温度比使用温度范围高的材料是较为理想的。此处的储罐管F需要更多的电力,但也可不包括磁性体及含有磁性体的材料,还可含有成为能进行感应加热的对象的材质。磁性体材料例如既可构成储罐管F的全部,也可仅形成于储罐管F的内侧表面,还可通过包含于构成储罐管F的材料中而存在。通过这样进行电磁感应加热,能利用电磁感应来加热储罐管F,从而能加热经由储罐25被吸入压缩机21的制冷剂。藉此,能提高空调装置1的制热能力。另外,例如在制热运转启动时,即使在压缩机21未充分变热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迅速加热来弥补启动时的能力不足。此外,在将四通切换阀22切换至制冷运转用的状态,以进行将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23等的霜去除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通过使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迅速地加热储罐管F,压缩机21能以迅速被加热的制冷剂作为对象进行压缩。因此,能迅速提高从压缩机21喷出的热气的温度。藉此,能缩短利用除霜运转进行的霜的解冻所需的时间。藉此,即使在制热运转中需要适时地进行除霜运转,也能尽快回到制热运转,从而能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吸入管G将储罐25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
热气旁通回路H将设于喷出管A中途的分支点A1与设于室外侧液体管D中途的分支点D1连接。在热气旁通回路H的中途配置有能切换允许制冷剂流过的状态和不允许制冷剂流过的状态的热气旁通阀27。热气旁通回路H在热气旁通阀27与分支点D1之间设有毛细管28,该毛细管28使流过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由于该毛细管28能使制冷剂的压力接近制热运转时利用室外电动膨胀阀24使制冷剂压力降低后的压力,因此,能抑制因热气经由热气旁通回路H朝室外侧液体管D供给而引起的室外侧液体管D的制冷剂压力上升。
分支配管K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一部分,为了增大用于进行热交换的有效表面积,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出入口23e延伸的制冷剂配管是在后述分支合流点23k分支成多根的配管。该分支配管K具有从分支合流点23k至合流分支点23j分别独立延伸的第一分支配管K1、第二分支配管K2及第三分支配管K3,这些分支配管K1、K2、K3在合流分支点23j合流。当从合流配管J侧观察时,在合流分支点23j分支而延伸出分支配管K。
合流配管J构成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一部分,其是从合流分支点23j延伸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出入口23d的配管。合流配管J能在制冷运转时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3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度统一,并能在制热运转时使结霜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端附近的冰解冻。合流配管J具有各分支配管K1、K2、K3的截面积的大致三倍的截面积,流过的制冷剂量是各分支配管K1、K2、K3的大致三倍。
四通切换阀22能切换制冷运转循环和制热运转循环。在图1中,以实线表示进行制热运转时的连接状态,以虚线表示进行制冷运转时的连接状态。在制热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冷却器起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加热器起作用。在制冷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冷却器起作用,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加热器起作用。
室外热交换器23具有气体侧出入口23e、液体侧出入口23d、分支合流点23k、合流分支点23j、分支配管K、合流配管J及热交换翅片23z。气体侧出入口23e位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侧气体管E侧的端部,与室外侧气体管E连接。液体侧出入口23d位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侧液体管D侧的端部,与室外侧液体管D连接。分支合流点23k使从气体侧出入口23e延伸的配管分支,能根据流动的制冷剂的方向使制冷剂分支或合流。分支配管K从分支合流点23k的各分支部分延伸出多根。合流分支点23j使分支配管K合流,能根据流动的制冷剂的方向使制冷剂合流或分支。合流配管J从合流分支点23j延伸至液体侧出入口23d。热交换翅片23z是使板状的铝翅片在板厚方向上排列多个并以规定的间隔配置而构成的。分支配管K及合流配管J均以热交换翅片23z作为共同的贯穿对象。具体而言,分支配管K及合流配管J在共同的热交换翅片23z的不同部分沿板厚方向贯穿地配置。相对于该室外热交换器23,在室外风扇26的气流方向下风侧设有室外气温传感器29b,该室外气温传感器29b对室外的气温进行检测。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23设有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该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对在分支配管K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在室内机4内设有室内温度传感器43,该室内温度传感器43对室内温度进行检测。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41设有室内热交换温度传感器44,该室内热交换温度传感器44对连接有室外电动膨胀阀24的室内侧液体管C侧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
通过使对配置于室外机2内的设备进行控制的室外控制部12与对配置于室内机4内的设备进行控制的室内控制部13由通信线11a连接来构成控制部11。该控制部11进行以空调装置1作为对象的各种控制。
另外,在室外控制部12上设有计时器95,该计时器95在进行各种控制时对经过时间进行计数。
在控制部11上连接有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设定输入的控制器90。
(1-2)室外机2
在图2中,表示室外机2的正面侧的外观立体图。在图3中,表示关于室外热交换器23与室外风扇26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在图4中,表示室外热交换器23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室外机2利用由顶板2a、底板2b、前板2c、左侧面板2d、右侧面板2f及背面板2e构成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室外机壳体来构成外表面。
室外机2通过隔板2h隔出: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及室外风扇26等并在左侧面板2d侧的送风机室;以及配置有压缩机21、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并在右侧面板2f侧的机械室。另外,室外机2具有室外机支承台2g,该室外机支承台2g通过与底板2b螺合而被固定,且在右侧和左侧构成室外机2的最下端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配置于机械室中的左侧面板2d及顶板2a的附近即上方的位置。在此,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翅片23z使板厚方向朝向大致水平方向并在板厚方向上排列多个地配置。合流配管J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翅片23z中最下方的部分沿厚度方向贯穿热交换翅片23z来进行配置。热气旁通回路H以沿着室外风扇26及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方的方式配置。
在图5中,示出了表示室外机2的机械室的内部结构的整体前方立体图。在图6中,示出了表示室外机2的机械室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在图7中,表示关于室外热交换器23与底板2b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在图8中,表示关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室外机2的隔板2h从前方朝后方并从上端朝下端划分,以将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及室外风扇26等的送风机室与配置有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压缩机21及储罐25等的机械室隔开。压缩机21及储罐25配置于室外机2的机械室的下方空间中。此外,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四通切换阀22及室外控制部12配置于室外机2的机械室的、压缩机21、储罐25等上方的上方空间中。作为构成室外机2的功能要素的配置于机械室内的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电动膨胀阀24、储罐25、热气旁通阀27、毛细管28及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是通过喷出管A、室内侧气体管B、室外侧液体管D、室外侧气体管E、储罐管F、热气旁通回路H等而连接的,以执行图1中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循环。在此,如后所述,热气旁通回路H是使第一旁通部分H1~第九旁通部分H9这九个部分相连而构成的,当制冷剂在热气旁通回路H中流动时,制冷剂从第一旁通部分H1按顺序朝第九旁通部分H9的方向流动。
(1-3)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
在图9中,表示安装于储罐管F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概略立体图。在图10中,表示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拆下屏蔽盖75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1中,表示安装于储罐管F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剖视图。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被配置成将储罐管F中的发热部分即磁性体管F2从径向外侧覆盖,通过电磁感应加热使磁性体管F2发热。该储罐管F的发热部分成为具有内侧的铜管F1和外侧的磁性体管F2的双重管结构。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包括第一六角螺母61、第二六角螺母66、第一绕线管盖63、第二绕线管盖64、绕线管主体65、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二铁氧体壳体72、第三铁氧体壳体73、第四铁氧体壳体74、第一铁氧体98、第二铁氧体99、线圈68、屏蔽盖75、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等。
第一六角螺母61及第二六角螺母66是树脂制的,使用未图示的C型环,使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与储罐管F之间的固定状态稳定。第一绕线管盖63及第二绕线管盖64是树脂制的,分别在上端位置及下端位置从径向外侧将储罐管F覆盖。该第一绕线管盖63及第二绕线管盖64具有用于通过螺钉69使后述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四铁氧体壳体74螺合的四个螺钉69用的螺合孔。此外,第二绕线管盖64具有电磁感应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4f,该电磁感应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4f用于插入热敏电阻14并将其安装于磁性体管F2的外表面。另外,第二绕线管盖64具有保险丝插入开口64e,该保险丝插入开口64e用于插入图13所示的保险丝15并将其安装于磁性体管F2的外表面。热敏电阻14将检测温度作为信号传递至控制部11。保险丝15将检测结果作为信号传递至控制部11。从保险丝15接收到表示检测出超过规定限制温度的温度的信息的控制部11进行使朝线圈68的电力供给停止的控制,以避免设备的热损伤。绕线管主体65是树脂制的,卷绕有线圈68。线圈68在绕线管主体65的外侧以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作为轴向被卷绕成螺旋状。线圈68与未图示的控制用印刷基板18连接,接受高频电流的供给。控制用印刷基板的输出被控制部11控制。如图12所示,在绕线管主体65与第二绕线管盖64卡合的状态下安装有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在此,在热敏电阻14的安装状态下,通过被板簧16朝磁性体管F2的径向内侧按压,以维持该热敏电阻14与磁性体管F2的外表面之间的良好的压接状态。另外,保险丝15的安装状态也相同,通过被板簧17朝磁性体管F2的径向内侧按压,以维持该保险丝15与磁性体管F2的外表面之间的良好的压接状态。这样,由于将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与储罐管F的外表面之间的紧贴性保持得良好,因而能提高响应性,并也能迅速地检测出因电磁感应加热而引起的急剧的温度变化。第一铁氧体壳体71从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将第一绕线管盖63和第二绕线管盖64夹住,并被螺钉69螺合固定。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四铁氧体壳体74收容由导磁率较高的材料即铁氧体构成的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如图13的磁通说明图中所示,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通过围住由线圈68产生的磁场形成磁通的通道以使磁场不易朝外部漏出。屏蔽盖75配置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最外周部分,以使仅靠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无法完全聚集的磁通会聚。能在该屏蔽盖75的外侧几乎不产生漏磁通地自己决定产生磁通的场所。
(铁氧体壳体及铁氧体)
以下,对铁氧体壳体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在图14中,表示收容并固定有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的第一铁氧体壳体71的概略立体图。在图15中,表示第一铁氧体壳体71的上方侧的螺合部附近的结构。在图16中,表示第一铁氧体壳体71的下方侧的螺合部附近的结构。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二铁氧体壳体74均具有相同的形状。
第一铁氧体壳体71是树脂制的,其具有从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将第一绕线管盖63和第二绕线管盖64夹住、固定的功能和将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收容、保持的功能。
第一铁氧体壳体71具有底面部71j、侧面部71h、第一盖螺合部71a、第一盖螺合孔71b、第二盖螺合部71f、第二盖螺合孔71g、屏蔽盖螺合部71c及屏蔽盖螺合孔71d。
底面部71j构成第一铁氧体壳体71的底面。如后所述,在该底面部71j上粘接有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在固定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状态下,底面部71j设于其面朝向径向的位置,并以其长度方向沿着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的方式设置。该底面部71j安装于第一绕线管盖63及第二绕线管盖64的径向外缘中的、四条对称设置的大致直线形状的边中的任一条边。藉此,第一铁氧体壳体71在底面部71j的背面侧与第一绕线管盖63及第二绕线管盖64各自的大致直线形状的边抵接的状态下被固定。藉此,第一铁氧体壳体71成为周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的结构。
侧面部71h具有从与底面部71j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朝远离底面部71j的方向延伸的面。
第一盖螺合部71a为使第一铁氧体壳体71与第一绕线管盖63螺合而设,其设于从被两个侧面部71h夹住在径向上扩展的假想空间偏离的位置。藉此,能使第一铁氧体98配置于磁性体管F2的附近,从而能降低磁力的泄漏。
第二盖螺合部71f为使第一铁氧体壳体71与第二绕线管盖64螺合而设,其设于从被两个侧面部71h夹住在径向上扩展的假想空间朝与第一盖螺合部71a相反的一侧偏离的位置。藉此,能使第一铁氧体98配置于磁性体管F2的附近,从而能降低磁力的泄漏。第一盖螺合部71a和第二盖螺合部71f配置于被两个侧面部71h夹住并在径向上扩展的假想空间的一侧和另一侧,因此,不仅能降低磁力的泄漏,还能使第一铁氧体壳体71与第一绕线管盖63及第二绕线管盖64的固定更为牢固。
第二盖螺合孔71g使第一铁氧体壳体71与第二绕线管盖64彼此螺合并固定。具体而言,与上述第一盖螺合孔71b一样,通过利用金属制的螺钉69使第一铁氧体壳体71的第二盖螺合孔71g与第二绕线管盖64的螺钉69用的螺合孔(未图示)相匹配地螺合来进行固定。
屏蔽盖螺合部71c是朝与侧面部71h彼此相向的内侧相反的一侧即外侧外突而形成的,在上方设有两处,在下方设有两处。
屏蔽盖螺合孔71d是设于各屏蔽盖螺合部71c的开口,如图11所示,在安装有屏蔽盖75的状态下被螺钉分别螺合。藉此,第一铁氧体壳体71与屏蔽盖75被固定。该屏蔽盖螺合部71c及屏蔽盖螺合孔71d也设于第二铁氧体壳体72~第四铁氧体壳体74,但实际上供屏蔽盖75固定的铁氧体壳体是上述铁氧体壳体中相对配置的两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一铁氧体壳体71及第三铁氧体壳体73。
收容于各铁氧体壳体的第一铁氧体98和第二铁氧体99被配置成彼此以面部分相接触的状态。
另外,该铁氧体98、99将第一铁氧体98、第二铁氧体99这两种形状组合以引导磁场。通过不使用一体成形为U字形状的铁氧体,而是这样将同一形状的铁氧体组合使用,能将成本抑制得较低。收容于各铁氧体壳体的第一铁氧体98和第二铁氧体99被配置成彼此以面部分相接触的状态。
(屏蔽盖)
以下,对屏蔽盖75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7的俯视剖视图中所示,屏蔽盖75以沿着在第一绕线管盖63及第二绕线管盖64上安装有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四铁氧体壳体74时的俯视外缘形状的方式呈大致八边形,其是包含磁性体材料的金属板。
如图17的俯视图所示,屏蔽盖75具有周向的一端75a与另一端75b在板厚方向上重叠的重复部分75d。在该重复部分75d中,一端75a附近的面与另一端75b附近的面从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的上方朝下方在彼此面接触的状态下被焊接在一起。藉此,在由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产生磁场的情况下,即便是在屏蔽盖75吸入漏磁通的情况下,由于没有屏蔽盖75的一部分彼此局部接触的部位,因此,也能防止局部产生涡电流。藉此,能将构成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外侧的屏蔽盖75的发热抑制得较小,从而能维持较低的温度以防备用户触碰的危险。另外,比较表示未安装屏蔽盖75的状态的图10与表示安装有屏蔽盖75的状态的图9可知,屏蔽盖75将线圈68的周围覆盖以阻止用户的手指等接触线圈68。在此,由于线圈68在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以位于屏蔽盖75的两端之间的方式配置,因此,能有效地防止用户与线圈68接触。
另外,如图18所示,在屏蔽盖75的长度方向上端附近分别设有螺钉孔75x、75y。如图9所示,这些螺钉孔在使屏蔽盖75固定于第一铁氧体壳体71的情况下,具有作为供螺钉70a、70b穿过的孔的功能。
在图19中,表示关于在铁氧体98、99上比屏蔽盖75更优先地引导磁通的情形的剖视图。
铁氧体98、99的导磁率比由金属板构成的屏蔽盖75的导磁率高,且铁氧体98、99以在线圈68的上端及下端沿径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从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该铁氧体98、99以横跨线圈68的方式配置。因此,欲漏出的磁通比起屏蔽盖75更容易被引导至铁氧体98、99,线圈68中产生的磁通可在会聚于屏蔽盖75之前被铁氧体98、99会聚,从而能将几乎全部的磁通引导至铁氧体98、99。此外,能减轻屏蔽盖75的防止磁场漏出的负担,从而能更进一步地减少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向外部漏出的磁场。
另外,由于第一铁氧体壳体71是由树脂形成的,因此,即便屏蔽盖75有时会被金属制的螺钉70a、70b螺合到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与屏蔽盖75也不会直接接触。这样,由于采用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与屏蔽盖75不接触这样的配置结构,因此,当然不存在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与屏蔽盖75的局部的接触部分。因此,即便为了进行电磁感应而使电流流过线圈68,也不易产生因存在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与屏蔽盖75的接触部分而引起的磁通的集中。藉此,能抑制因磁通的集中而引起的局部的温度上升的发生。
另外,在屏蔽盖75的间隙部分以外的位置被屏蔽盖75从径向外侧覆盖的第二铁氧体72~第四铁氧体74的铁氧体能采用双重结构,该双重结构利用包含磁性体的屏蔽盖75和收容于第二铁氧体壳体72~第四铁氧体壳体74的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抑制磁通的漏出。藉此,能更有效地抑制磁通的漏出。
如图8所示,屏蔽盖75的从俯视方向观察时位于室外机2的右侧面板2f附近的部分被配置成与右侧面板2f面平行并确保与右侧面板2f之间有间隔。藉此,可抑制被引导至屏蔽盖75的磁通进一步被引导至右侧面板2f或在右侧面板2f与屏蔽盖75的局部的接触部分生成涡电流而产生局部发热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特征)
在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下,不仅作为发热目标的磁性体会产生磁场,该磁性体周围有时也会产生磁场。
对此,在上述空调装置1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中,在线圈68的外侧配置有铁氧体98、99,该铁氧体98、99包含导磁率比屏蔽盖75的导磁率高的磁性体材料,铁氧体98、99以比屏蔽盖75更靠近线圈68的附近延伸的方式配置。因此,在该储罐管F以外的部分产生的磁场优先穿过铁氧体98、99而不是屏蔽盖75。因此,铁氧体98、99能有效地捕捉欲漏出至储罐管F以外的部分的磁通。藉此,在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情况下,能使在储罐管F以外的部分产生的磁场有效地穿过铁氧体98、99,此外,未会聚到铁氧体98、99的磁通也会被屏蔽盖75捕集。因此,能将漏出至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以外的部分的磁通抑制得较小。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加以改变。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对铁氧体98、99引导磁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作为用于引导磁通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具有铁氧体那种程度的磁性的良导体材料。在该情况下,能将引导磁场的情况中因电阻而产生的焦耳热抑制得较小。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制冷剂回路10中的储罐管F上安装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也可设于储罐管F以外的其他制冷剂配管。在该情况下,在设置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制冷剂配管部分设置磁性体管F2等磁性体。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储罐管F构成为铜管F1与磁性管F2的双重管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20所示,例如,也可使被加热构件F2a和两个限位件F1a配置于储罐管F、成为加热对象的制冷剂配管的内部。在此,被加热构件F2a含有磁性体材料,其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而产生发热的构件。限位件F1a在铜管F1的内侧两处始终允许制冷剂通过,但不允许被加热材料F2a通过。藉此,即使制冷剂流动,被加热构件F2a也不会移动。因此,能加热储罐管F等的目标加热位置。此外,由于发热的被加热构件F2a与制冷剂直接接触,因此能提高热传导效率。
(D)
上述另一实施方式(C)中说明的被加热构件F2a也可在不使用限位件F1a的情况下将位置定位于配管。
如图21所示,例如,可在铜管F1的两处设置弯曲部分FW,并使被加热构件F2a配置于该两处弯曲部分FW之间的铜管F1的内侧。即使这样,也能使制冷剂通过,并能抑制被加热构件F2a的移动。
(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线圈68螺旋状地卷绕于储罐管F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可如图22所示,卷绕于绕线管主体165的线圈168未卷绕于储罐管F,而是配置于储罐管F的周围。在此,绕线管主体165以其轴向与储罐管F的轴向大致垂直的方式配置。另外,绕线管主体165及线圈168以夹住储罐管F的方式分为两个构件地配置。
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23所示,供储罐管F贯穿的第一绕线管盖163及第二绕线管盖164也可在与绕线管主体165卡合的状态下配置。
此外,如图24所示,第一绕线管盖163及第二绕线管盖164也可按被第一铁氧体壳体171及第二铁氧体壳体172夹住的方式固定。在图24中,例举了两个铁氧体壳体以夹住储罐管F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但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铁氧体壳体也可配置在四个方向上。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也可收容铁氧体。
此外,屏蔽盖75也可被设成将这样被固定后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最外周部分覆盖。
(其他)
以上,举了若干例子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根据上述记载进行实施的范围内将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适当组合而获得的组合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中。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若利用本发明,则即使在通过电磁感应对制冷剂配管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也能抑制局部的发热并能抑制磁场朝周围的漏出,因此,对于使用电磁感应以对制冷剂加热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是特别有用的。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6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
10  制冷剂回路
14  热敏电阻
15  保险丝
21  压缩机
22  四通切换阀
23  室外热交换器
24  电动膨胀阀
25  储罐
41  室内热交换器
65  绕线管主体
68  线圈
71~74  第一铁氧体壳体~第四铁氧体壳体
75  屏蔽盖
98、99  第一铁氧体、第二铁氧体
F   储罐管、制冷剂配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210720号公报

Claims (8)

1.一种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对制冷剂配管(F)和/或与在所述制冷剂配管(F)中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的构件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圈(68),该线圈(68)配置于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附近;
外部构件(75),该外部构件(75)配置于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周围,并包含磁性体;以及
磁性体部(98、99),该磁性体部(98、99)在所述线圈(68)的与所述制冷剂配管(F)侧即内侧相反一侧的外侧且配置于所述外部构件(75、175)的内侧,并包含导磁率比所述外部构件的导磁率高的磁性体材料,
在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外部构件(75)的两端部位于所述磁性体部(98、99)的两端部的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68)包围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性体部(98、99)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线圈(68)在所述制冷剂配管(F)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和所述线圈(68)的与所述一侧相反一侧即另一侧中的至少一侧。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性体部(98、99)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轴向观察时位于所述制冷剂配管(F)外侧且位于所述线圈(68)内侧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性体部(98、99)具有以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的多个磁性体零件(98、99)。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性体部(98、99)包含良导体材料。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性体部(98、99)包含铁氧体。
8.一种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7);以及包含使制冷剂在所述制冷剂配管(F)中流动的部分的制冷循环(10)。
CN2009801490965A 2009-01-07 2009-12-25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Pending CN1022279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01931 2009-01-07
JP2009-001931 2009-01-07
PCT/JP2009/007240 WO2010079570A1 (ja) 2009-01-07 2009-12-25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27951A true CN102227951A (zh) 2011-10-26

Family

ID=42316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90965A Pending CN102227951A (zh) 2009-01-07 2009-12-25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381740A1 (zh)
JP (1) JP5267572B2 (zh)
CN (1) CN102227951A (zh)
WO (1) WO201007957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53642A (zh) * 2017-05-27 2017-08-18 深圳市鑫多达科技有限公司 制造曲面膜的热弯机
CN109974130A (zh) * 2019-04-08 2019-07-0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加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外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88973A1 (fr) * 2012-03-27 2013-10-04 Jean Serge Yves Herskovits Dispositif pour produire de la chaleur par induction electromagnetique
JP6766128B2 (ja) * 2017-12-22 2020-10-07 深▲せん▼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Shenzhen First Union Technology Co.,Ltd 加熱装置及び喫煙具
US10914503B2 (en) 2018-02-01 2021-02-09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Coil heating systems for heat pump systems
DE112022003664T5 (de) * 2021-09-03 2024-05-29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Okayama University Induktionsheizspuleneinheit und induktionsheizvorrichtun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38737A (en) * 1976-05-17 1977-11-19 Tokushu Denki Kk Fluid induction heater
JPS5944300U (ja) * 1982-09-17 1984-03-23 明治製菓株式会社 煮詰装置
JPH0874563A (ja) * 1994-09-07 1996-03-19 Denki Kogyo Co Ltd 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JP2001174055A (ja) * 1999-12-14 2001-06-29 Daikin Ind Ltd 誘導加熱装置
JP2008202922A (ja) * 2007-02-23 2008-09-04 Sharp Corp 流体昇温装置
CN101275780A (zh) * 2007-12-15 2008-10-01 廖智 管形高频电磁感应加热式热水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10720A (ja) 1995-02-06 1996-08-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媒加熱装置を具備した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38737A (en) * 1976-05-17 1977-11-19 Tokushu Denki Kk Fluid induction heater
JPS5944300U (ja) * 1982-09-17 1984-03-23 明治製菓株式会社 煮詰装置
JPH0874563A (ja) * 1994-09-07 1996-03-19 Denki Kogyo Co Ltd 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JP2001174055A (ja) * 1999-12-14 2001-06-29 Daikin Ind Ltd 誘導加熱装置
JP2008202922A (ja) * 2007-02-23 2008-09-04 Sharp Corp 流体昇温装置
CN101275780A (zh) * 2007-12-15 2008-10-01 廖智 管形高频电磁感应加热式热水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53642A (zh) * 2017-05-27 2017-08-18 深圳市鑫多达科技有限公司 制造曲面膜的热弯机
CN109974130A (zh) * 2019-04-08 2019-07-0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加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外机
CN109974130B (zh) * 2019-04-08 2024-05-0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加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外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79570A1 (ja) 2010-07-15
EP2381740A1 (en) 2011-10-26
JPWO2010079570A1 (ja) 2012-06-21
JP5267572B2 (ja) 2013-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59907B (zh)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CN102227951A (zh)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JP5168357B2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2348944B (zh) 空调装置
CN102159899B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
WO2010106805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348941B (zh) 空调装置
CN102356285A (zh) 空调装置
JP2011002190A (ja) 冷凍装置
CN102144135A (zh) 制冷剂加热装置组装体及其安装结构
JP2010071537A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0146809A1 (ja) 冷凍装置
JP5353250B2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153202A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20355712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JP2010071532A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0146803A1 (ja) 冷凍装置
WO2010146807A1 (ja) 冷凍装置
JP2010071533A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347400B2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071535A (ja) 電磁誘導加熱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223458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11026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