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24446A -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24446A
CN102224446A CN2009801467070A CN200980146707A CN102224446A CN 102224446 A CN102224446 A CN 102224446A CN 2009801467070 A CN2009801467070 A CN 2009801467070A CN 200980146707 A CN200980146707 A CN 200980146707A CN 102224446 A CN102224446 A CN 1022244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itting portion
retaining member
display devic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67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24446B (zh
Inventor
川畑良太
冲津元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24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44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24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44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5Assembling proce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6),其具有透光性;框架(17),其具有沿着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6)的外缘延伸的多个延伸部件(31)和将延伸部件(31)彼此连结的多个连结部件(30),所述框架(17)为框状并且能保持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6)的外周缘;底座(14)和机箱(Ca、Cb),其上安装框架(17);安装构造,其设于框架(17)的连结部件(30)以及底座(14)和机箱(Ca、Cb),用于使它们相互成为安装状态;以及允许位移构造,其设于延伸部件(31)和连结部件(30)的连结部位,允许延伸部件(31)沿着其延伸方向相对于连结部件(30)相对位移。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显示装置的一种的液晶显示装置,大体是在用于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的里侧组装有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的结构。液晶面板是以被夹在配置于表侧并且包围显示区域的框状的外框、和配置于里侧的作为背光源装置的一部分的框状的框架之间的状态被保持的。
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存在大型化的趋势,与此对应,提案出将上述外框、框架分割为多个部件并组装这些分割部件的结构,作为其一个例子已知的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2008-197167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有时要在外框、框架设置安装孔,作为对背光源装置的箱体即底座、液晶显示装置的外装体即机箱等其它构件的安装构造,在这种情况下,对安装孔插入来自其它构件的凸起、螺纹构件等突起物。
另一方面,当液晶显示装置的内部的温度环境发生变化时,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的各构件会产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此时,当框架、外框产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时,上述安装孔随之要相对于突起物发生相对位移,而安装孔的孔缘被突起物约束,因此会在两者间产生应力,由此可能会产生如下问题。例如,有可能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突起物和安装孔的孔缘发生摩擦而产生异响,或者由于框架、外框的热膨胀被突起物限制而使框架、外框发生变形,或者对安装构造的安装状态产生影响。
特别是在大型化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存在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引起的框架、外框的伸缩量变得更大的趋势,因此期望其解决对策。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随着保持构件出现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在安装构造中产生应力,从而防止由此产生的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板状构件,其具有透光性;保持构件,其具有沿着上述板状构件的外缘延伸的多个延伸部件和将上述延伸部件彼此连结的多个连结部件,所述保持构件为框状并且能保持上述板状构件的外周缘;被安装构件,其上安装上述保持构件;安装构造,其设于上述保持构件的上述连结部件和上述被安装构件,用于使上述保持构件的上述连结部件和上述被安装构件相互成为安装状态;以及允许位移构造,其设于上述延伸部件和上述连结部件的连结部位,允许上述延伸部件沿着其延伸方向相对于上述连结部件相对位移。
这样,在由于温度环境的变化而在延伸部件中产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的情况下,利用允许位移构造允许延伸部件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于具有安装构造的连结部件的相对位移。因此,不易产生随着延伸部件的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应力作用于安装构造等影响。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结构。
(1)上述允许位移构造包括:第1嵌合部,其设于上述连结部件;以及第2嵌合部,其设于上述延伸部件,能与上述第1嵌合部凹凸嵌合,并且在与上述第1嵌合部之间在上述延伸方向上保有余隙。这样,能在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之间的余隙的范围内允许延伸部件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于连结部件的相对位移。
(2)上述第1嵌合部为凸型,与此相对,上述第2嵌合部为能接纳上述第1嵌合部的凹型。这样,使为凸型的第1嵌合部与为凹型的第2嵌合部凹凸嵌合,由此形成允许位移构造。
(3)上述第2嵌合部形成为贯通上述延伸部件的孔状。这样,能通过目视观察等确认嵌合到为孔状的第2嵌合部内的第1嵌合部的嵌合状态。
(4)具备第2保持构件,所述第2保持构件配置在相对于上述保持构件隔着上述板状构件的相反侧,并且在所述第2保持构件与上述保持构件之间能夹持上述板状构件,嵌合到上述第2嵌合部内的上述第1嵌合部与上述第2保持构件相对状配置,并且在上述第1嵌合部设有定位构造,所述定位构造能将上述第2保持构件在沿着上述板状构件的板面的方向定位。这样,能利用第1嵌合部来配置定位构造,因此适于省空间化并且小型化。另外,由于连结部件具有定位构造,因此即使延伸部件由于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相对于连结部件发生相对位移,也能防止应力作用于定位构造。
(5)具备第2保持构件,所述第2保持构件配置在相对于上述保持构件隔着上述板状构件的相反侧,并且能在所述第2保持构件与上述保持构件之间夹持上述板状构件,嵌合到上述第2嵌合部内的上述第1嵌合部与上述第2保持构件相对状配置,并且在上述第1嵌合部设有固定构造,所述固定构造将上述第2保持构件固定为安装状态。这样,由于能利用第1嵌合部来配置固定构造,因此适于省空间化并且小型化。另外,由于连结部件具有固定构造,因此即使延伸部件由于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相对于连结部件发生相对位移,也能防止应力作用于固定构造。
(6)在上述第2嵌合部的内缘设有辅助支承部,所述辅助支承部向与上述板状构件的板面交叉的方向突出,其内面能抵接于上述第1嵌合部的外表面。这样,第1嵌合部的外表面除了第2嵌合部的内面以外,还抵接于辅助支承部的内面,因此能使延伸部件相对于连结部件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位移时的位移动作稳定化。另外,能使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的嵌合状态稳定化。
(7)上述辅助支承部形成为其突出端面与上述第1嵌合部的突出端面为大致齐平面状。这样,通过对辅助支承部和第1嵌合部的突出端面进行目视观察等,能容易地确认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的嵌合状态。例如,如果嵌合不完全,就会在辅助支承部和第1嵌合部的突出端面间产生台阶,因此能利用目视观察等容易地检测出不完全嵌合。
(8)上述辅助支承部形成为其突出端面比上述第1嵌合部的突出端面低。这样,在设计为其它构件抵接于第1嵌合部的突出端面的情况下,也能避免该构件抵接于辅助支承部的突出端面。因此,能顺利地维持具有辅助支承部的延伸部件相对于连结部件的相对位移的动作。
(9)上述第1嵌合部和上述第2嵌合部的嵌合方向为与上述板状构件的板面交叉的方向,上述第1嵌合部和上述第2嵌合部中为凹型的嵌合部形成为其内缘为无端环状。这样,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中为凹型的嵌合部的内缘为在整周上相连的形态,不易产生变形等,因此能使嵌合对象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位移的动作稳定化。
(10)上述第1嵌合部和上述第2嵌合部形成为沿着上述延伸方向的一对面彼此相互滑动接触。这样,能更顺利地引导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在延伸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动作。
(11)上述第1嵌合部和上述第2嵌合部的嵌合方向为与上述板状构件的板面交叉的方向,在上述连结部件和上述延伸部件上设有能限制相互向与上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相对位移的锁定构造,并且在该锁定构造上设有上述允许位移构造。这样,能利用锁定构造将连结部件和延伸部件维持在锁定状态,并且允许延伸部件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于连结部件的相对位移。
(12)上述第1嵌合部和上述第2嵌合部中为凸型的嵌合部形成为:在沿着上述延伸方向的面上具备与嵌合对象之间空出间隙的凹处,与上述嵌合对象在上述延伸方向上在多个位置线接触。这样,能利用凹处使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的接触面积减少空出间隙的量,因此能减少在延伸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时产生的摩擦阻力。另外,由于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在延伸方向上在多个位置线接触,因此能使延伸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动作稳定化。
(13)上述连结部件具有上述保持构件的角部,上述安装构造配置于上述角部。这样,安装构造配置于保持构件的角部,因此能使对被安装构件的安装状态稳定化。
(14)上述允许位移构造配置在上述连结部件和上述延伸部件的端部。这样,与假设将允许位移构造配置在连结部件或者延伸部件的中央侧的情况相比,能使连结部件或者延伸部件小型化。
(15)上述保持构件包括树脂材料。这样,与假设使用金属材料的情况相比,能实现低成本化和轻型化等。另外,虽然一般树脂材料与金属材料相比热膨胀率较高,但能利用允许位移构造来良好地吸收延伸部件的热膨胀和热收缩。
(16)在上述延伸部件上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抵接于上述板状构件的外缘,由此能将上述板状构件在沿着其板面的方向上定位,上述定位部的对于上述板状构件的外缘的抵接面是沿着上述延伸方向的形态。这样,即使在延伸部件相对于连结部件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位移的情况下,定位部的抵接面相对于板状构件的外缘部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几乎不发生变化。因此,能利用定位部将板状构件总是保持在定位状态。
(17)上述被安装构件是从外侧包围上述板状构件和上述保持构件的外装构件。这样,能避免在与外装构件的安装构造中产生应力。
(18)上述板状构件是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这样,能对保持显示面板的保持构件吸收热膨胀和热收缩。
(19)上述保持构件是从上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相反侧支承上述显示面板的框架。这样,能对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相反侧支承显示面板的框架吸收热膨胀和热收缩。
(20)上述保持构件是从上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按压上述显示面板的外框。这样,能对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按压显示面板的外框吸收热膨胀和热收缩。
(21)上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这样,将液晶面板用作显示面板,由此能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机、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特别适合于大型画面用。
(22)具备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具有: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并且具有在上述液晶面板侧开口的开口部;以及光学构件,其配置于上述开口部,所述照明装置相对于上述液晶面板配置在上述液晶面板的显示面的相反侧,上述板状构件是上述光学构件。这样,能对保持光学构件的保持构件吸收热膨胀和热收缩。
(23)上述保持构件是从上述液晶面板侧按压上述光学构件的框架。这样,能对从液晶面板侧按压光学构件的框架吸收热膨胀和热收缩。
(24)上述被安装构件是上述底座。这样,能避免在与底座的安装构造中产生应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防止随着保持构件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在安装构造中产生应力,防止由此产生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框架的立体图;
图5是框架的平面图;
图6是框架的角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框架的角部附近的放大平面图;
图8是框架的角部附近的长边侧的放大侧面图;
图9是框架的角部附近的短边侧的放大侧面图;
图10是连结部件的平面图;
图11是连结部件中框架的长边侧的侧面图;
图12是连结部件中框架的短边侧的侧面图;
图13是长边侧延伸部件的端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4是长边侧延伸部件的端部的放大平面图;
图15是短边侧延伸部件的端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6是短边侧延伸部件的端部的放大平面图;
图17是表示在长边侧延伸部件产生热膨胀的状态的框架的角部附近的放大平面图;
图18是表示在短边侧延伸部件产生热膨胀的状态的框架的角部附近的放大平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框架的平面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框架的平面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框架的角部附近的长边侧的放大侧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板状构件、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3…外框(第2保持构件),13b…安装孔(安装构造),13c…定位孔(定位构造),14…底座(被安装构件),14c…安装孔(安装构造),16…光学构件(板状构件),17…框架(保持构件),18…冷阴极管(光源),30…连结部件,31…延伸部件,32c…安装孔(安装构造),34…锁定部(锁定构造),39…锁定片(锁定构造),40…定位部,40a…抵接面,41…第1嵌合部(允许位移构造),41a…突出端面,42…第2嵌合部(允许位移构造),43…凹处,45…定位凸部(定位构造),47…螺纹孔(固定构造),48…辅助支承部,48a…突出端面,C…余隙,Ca、Cb…机箱(被安装构件、外装构件),TV…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利用图1~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表示出X轴、Y轴和Z轴,各轴方向描绘出各附图所示的方向。另外,以图2和图3所示的上侧为表侧,以图2和图3所示的下侧为里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显示装置);表里一对机箱Ca、Cb,其以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方式收纳液晶显示装置10,从外侧包围液晶显示装置10;电源P;调谐器T;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10整体形成为横长的方形,如图2和图3所示,具备俯视时为矩形的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12(照明装置),它们由外框13等保持为一体。
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俯视时为矩形状,如图3所示,构成为将一对透明的(具有高透光性的)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贴合,并且在两个玻璃基板间封入液晶层(未图示)。在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连接到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的开关元件(例如TFT)和连接到该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还设有取向膜等,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以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还设有取向膜等。其中,对源极配线、栅极配线和相对电极等,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基板提供显示图像所需的图像数据、各种控制信号。此外,在两个玻璃基板的外侧分别配置有偏光板。
下面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背光源装置12的概要。如图2和图3所示,该背光源装置12是在液晶面板11的背面正下方配置光源而成的所谓直下型的背光源,具有:底座14,其为在表侧(光出射侧、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大致箱型;反射片15,其铺设在底座14内;多个光学构件16,其安装成为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框架17,其具有从表侧按压光学构件16等功能;多个冷阴极管18(线状光源),其以并列的状态被收纳在底座14内;支架19,其形成为对冷阴极管18的各端部进行遮光,并且自身具备光反射性;以及灯夹20,其保持冷阴极管18的中央部分。
底座14由铝等金属制成,构成为侧板从与液晶面板11同样俯视时为矩形状的底板14a的外周端立起的结构。该底板14a的长边方向与各附图的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各附图的Y轴方向一致。底板14a以相对状配置在冷阴极管18的里侧,换言之配置在与冷阴极管18的光出射侧相反侧。在该底座14上设有对机箱Ca、Cb,框架17和外框13的安装构造。具体地说,作为上述安装构造,在底板14a的外周缘中两个长边侧的外缘的两个端部(四个角位置)分别各设有一对沿着Y轴方向(短边方向)向外突出的突片14b,在这些突片14b贯通形成有安装孔14c,所述安装孔14c能插入一体地设于任一方机箱Ca、Cb的未图示的凸起(突起物)。此外,通过对凸起紧固未图示的螺纹构件,由此能将两个机箱Ca、Cb固定为安装状态。
反射片15由光反射性良好的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并且以覆盖底座14的内面大致整个区域的形式铺设,具有将来自冷阴极管18的光向光学构件16侧(光出射侧)反射的功能(图3)。
光学构件16与底座14的底板14a、液晶面板11同样俯视时为矩形状,由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制成,并且介于里侧的冷阴极管18和表侧的液晶面板11之间。光学构件16构成为从里侧按顺序包括:例如扩散板、扩散片、透镜片和增亮片,具有将从作为线状光源的各冷阴极管18发出的光变换为均匀的面状光等功能。
框架17大体为沿着液晶面板11、光学构件16的外周缘的框状。框架17配置在光学构件16的表侧,并且能在与支架19之间夹持光学构件16的外周缘。此外,后面将再次说明框架17的详细构造等。
冷阴极管18是线状光源(管状光源)的一种,以其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一致的姿态被安装于底座14内,以使多个线状光源相互的轴大致平行并且相互之间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排列。另外,在冷阴极管18的两个端部分别嵌有橡胶支架21。
支架19由光反射性良好的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如图2所示,形成为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里侧的面开口的大致箱型。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安装有一对支架19,由此能一起覆盖平列配置在该位置的各冷阴极管18的端部(非发光部)。另外,在支架19的表侧的面的内端部设有台阶部19a,在此载有光学构件16的短边侧的外缘部,能在与上述框架17之间夹持光学构件16。
灯夹20由光反射性良好的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相对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以规定的分布分散配置(图2)。灯夹20固定于底座14的底板14a,并且能保持各冷阴极管18的除两个端部以外的中央部分(发光部)。由此,能将冷阴极管18与底座14的底板14a之间的间隔维持一定。
然而,如图2所示,构成背光源装置12的框架17能从里侧(与光出射侧相反侧,与液晶面板11侧相反侧)支承液晶面板11,能在与配置在液晶面板11的表侧的外框13之间夹持液晶面板11。外框13由金属制成,以包围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的方式形成为框状,并且能从表侧按压液晶面板11的外周缘(非显示区域、边框部分)。并且,与上述底座14同样,在这些框架17和外框13上设有对机箱Ca、Cb和底座14的安装构造。其中,作为外框13的安装构造,在外框13的外周缘中的两个短边的外缘的两个端部(四个角位置)分别各设有一对沿着X轴方向(长边方向)向外突出的突片13a,在这些突片13a贯通形成有安装孔13b,所述安装孔13b能插入设于任一方机箱Ca、Cb的未图示的凸起。下面详细说明框架17的构造及其安装构造。
框架17是将多个部件30、31组装而成的分割构造,而且在这些分割的部件30、31的连结部位设有用于吸收热膨胀和热收缩的允许位移构造。框架17由合成树脂制成,如图4和图5所示,整体上与外框13同样以包围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的方式形成为框状。并且,框架17是将分别具有其四角的角部的4个连结部件30以及沿着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6的各边的外缘延伸的4个延伸部件31组装而成的。
详细地说,如图10~图12所示,连结部件30整体俯视时为L字型,包括构成框架17的角部的基部32和从基部32向相互正交的方向突出的一对延伸突出部33。基部32包括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与液晶面板11、光学构件16的板面并行的方向)的底壁32a和从底壁32a沿着Z轴方向立起的侧壁32b,其中各延伸突出部33与侧壁32b相连。在该底壁32a贯通形成有安装孔32c,所述安装孔32c作为对机箱Ca、Cb和底座14的安装构造,所述安装孔32c能插入设于任一方机箱Ca、Cb的未图示的凸起。
延伸突出部33包括从基部32沿着X轴方向即框架17的长边方向延伸突出的长边侧延伸突出部33A和从基部32沿着Y轴方向即框架17的短边方向延伸突出的短边侧延伸突出部33B。此外,以下,在针对延伸突出部33区分长边侧和短边侧的情况下,分别对附图标记附加标注A、B,在不区分而统称的情况下,不附加标注。各延伸突出部33为对各延伸部件31的连结部位,表侧的面形成为比基部32的侧壁32b台阶状变低,并且在此从表侧沿着Z轴方向盖住各延伸部件31的端部。在各延伸突出部33的外侧的侧面分别设有锁定部34作为对延伸部件31的锁定构造。锁定部34为从各延伸突出部33的上述侧面延伸突出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向外侧突出的大致块状,表侧的面为使锁定动作圆滑化的锥状。另外,在各延伸突出部33的上述侧面的延伸突出顶端部设有螺纹孔35作为用于将外框13固定为安装状态的固定构造。在螺纹孔35的孔缘设有向外侧突出的台座部36,避免固定的外框13与上述锁定构造(锁定片39)发生干扰。
下面说明延伸部件31。如图2所示,延伸部件31包括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6的外周缘中沿着长边侧的外缘(X轴方向)延伸的一对长边侧延伸部件31A和沿着短边侧的外缘(Y轴方向)延伸的一对短边侧延伸部件31B。长边侧延伸部件31A的延伸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侧延伸部件31B的延伸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此外,以下,在针对延伸部件31区分长边侧和短边侧的情况下,分别对附图标记附加标注A、B,在不区分而统称的情况下,不附加标注。
如图3所示,各延伸部件31包括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即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6的板面并行的主部31a和沿着Z轴方向即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6的板面正交的方向并行的侧部31b,整体为截面为大致L字型。其中,主部31a构成对液晶面板11的外缘的支承部,并且构成对光学构件16的外缘的按压部。
如图4和图5所示,各延伸部件31的延伸方向的两个端部是对连结部件30的连结部位,如图13~图16所示,为了接纳连结部件30的各延伸突出部33,侧部31b被部分切去,并且设有重叠板部38,所述重叠板部38被各延伸突出部33的表侧盖住,俯视时为重叠。在重叠板部38的外缘,沿着Z轴方向向里侧延伸突出地设有锁定片39,所述锁定片39构成对连结部件30的锁定构造。锁定片39为悬臂状,并且在其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向表侧开放的锁定槽39a,锁定部34能进入该锁定槽39a内。锁定部34卡止于锁定槽39a的槽缘,由此能将延伸部件31对连结部件30锁定(保持)为安装状态。另外,从重叠板部38的表侧的面的内缘突出地设置有能抵接于液晶面板11的外缘的定位部40。定位部40为沿着其延伸部件3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形态,对液晶面板11的抵接面40a也是同样的形态(图3)。
下面详细说明设于连结部件30和延伸部件31的连结部位的允许位移构造。如图6和图7所示,允许位移构造包括设于连结部件30侧的凸型的第1嵌合部41和设于延伸部件31侧的凹型的第2嵌合部42,它们能相互在延伸方向上保有余隙C并且能凹凸嵌合。第1嵌合部41与第2嵌合部42的嵌合方向与Z轴方向即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6的板面正交的方向并行,另外与延伸部件31对连结部件30的组装方向一致。
如图10~图12所示,第1嵌合部41为从作为连结部件30中与延伸部件31的端部重叠的部位的各延伸突出部33的表侧的面向表侧突出的形态。在各延伸突出部33的延伸突出顶端部(端部)分别各配设有1个第1嵌合部41。第1嵌合部41俯视时为大致长圆形状,其长轴与各延伸突出部33的延伸突出方向即盖在此处的延伸部件31的延伸方向一致。具体地说,设于长边侧延伸突出部33A的第1嵌合部41的长轴与X轴方向即长边侧延伸部件31A的延伸方向一致,设于短边侧延伸突出部33B的第1嵌合部41的长轴与Y轴方向即短边侧延伸部件31B的延伸方向一致(图10)。第1嵌合部41的长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形成为圆弧状。在第1嵌合部41中沿着长轴的两个外侧面以在与第2嵌合部42之间空出间隙的方式设有凹处43。凹处43形成为与第1嵌合部41的长轴方向的两个端部曲率大致相同的圆弧状。换言之,第1嵌合部41成为将相同直径的2个圆柱体相互接合的形状。并且,沿着第1嵌合部41的长轴方向的两个外侧面中凹处43的前后的2个位置为与第2嵌合部42俯视时为点接触的接触部44(图7)。此外,接触部44与第2嵌合部42侧视时为线接触。
另一方面,如图13~图16所示,第2嵌合部42形成为将延伸部件31中作为与连结部件30的端部重叠的部位的重叠板部38沿Z轴方向贯通的孔状。第2嵌合部42在重叠板部38中配置在锁定片39与定位部40之间。第2嵌合部42为其内缘整周相连的无端环状,并且俯视时为长圆形状,其长轴与各延伸部件31的延伸方向一致。具体地说,设于长边侧延伸部件31A的第2嵌合部42的长轴与X轴方向即长边侧延伸部件31A的延伸方向一致(图13和图14),设于短边侧延伸部件31B的第2嵌合部42的长轴与Y轴方向即短边侧延伸部件31B的延伸方向一致(图15和图16)。第2嵌合部42的长轴方向的两个端部与第1嵌合部41同样地形成为圆弧状。
并且,第2嵌合部42的短轴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能与第1嵌合部41的短轴方向的尺寸嵌合的程度稍大,而第2嵌合部42的长轴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第1嵌合部41的长轴方向的尺寸大规定尺寸。因此,如图6和图7所示,在将第1嵌合部41嵌合到第2嵌合部42内的状态下,在两个嵌合部41、42间,在设有第2嵌合部42的延伸部件31的延伸方向上保有上述尺寸差的量的余隙C,在该余隙C的范围内,允许两个嵌合部41、42即连结部件30和延伸部件31在上述延伸方向上相对位移。具体地说,长边侧延伸部件31A能相对于连结部件30在X轴方向上相对位移,短边侧延伸部件31B能相对于连结部件30在Y轴方向上相对位移。如图6和图7所示,只要在第1嵌合部41的两个端部与第2嵌合部42的两个端部之间分别空出余隙C,那么即使从该状态在延伸部件31发生热膨胀和热收缩中的任一种的情况下,也能允许相对位移。此外,长边侧延伸部件31A的第1嵌合部41与第2嵌合部42之间的余隙C设定为比短边侧延伸部件31B的第1嵌合部41与第2嵌合部42之间的余隙C要大。其原因是,由于长边侧延伸部件31A伴随热膨胀和热收缩的伸缩量比短边侧延伸部件31B要大。
然而,由于第2嵌合部42为贯通延伸部件31的孔状,因此在此嵌合的第1嵌合部41的突出端面41a露出到表侧。该第1嵌合部41的突出端面41a相对于组装在框架17表侧的外框13的内面为相对状(图3)。并且,在第1嵌合部41的突出端面41a设有定位凸部45作为对外框13的定位构造。如图10所示,定位凸部45配置在第1嵌合部41中在长轴方向上向基部32侧偏心的位置,并且为大致圆柱状。另一方面,在外框13侧贯通形成有能嵌合定位凸部45的定位孔13c(图3)。由此,能将外框13相对于框架17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定位。此外,在第1嵌合部41中与定位凸部45邻接的位置,以在表侧开口的方式设有减轻重量孔46。
而且,如图10所示,在第1嵌合部41的突出端面41a设有螺纹孔47作为对外框13的固定构造。螺纹孔47配置在第1嵌合部41中在长轴方向上向各延伸突出部33的延伸突出端侧偏心的位置,并且俯视时为圆形状。该螺纹孔47与设于外框13的螺钉插入孔(未图示)匹配,并且能紧固插入此处的螺纹构件。
另一方面,如图13~图16所示,在第2嵌合部42的内缘设有辅助支承部48,所述辅助支承部48沿着Z轴方向向表侧突出,并且能抵接于第1嵌合部41的外表面。辅助支承部48的突出方向与第1嵌合部41的突出方向和嵌合方向一致。辅助支承部48沿着第2嵌合部42的内缘形成俯视时为长圆形的短筒状,换言之形成为无端环状。对第1嵌合部41在嵌合方向上的支承区域扩大了设有该辅助支承部48的量。也就是说,对第1嵌合部41的接触部44的线接触区域扩大了辅助支承部48的突出尺寸的量。由此,能利用第2嵌合部42和辅助支承部48的内面稳定地支撑第1嵌合部41的外表面。在嵌合状态下,该辅助支承部48的突出端面48a与第1嵌合部41的突出端面41a为大致齐平面状(图6)。
上述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允许延伸部件31相对于连结部件30在延伸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并且能引导其位移动作,但是与此相应,在连结部件30和延伸部件31的锁定构造上也设有同样的允许位移构造。详细地说,如图8和图9所示,各延伸部件31的锁定片39的锁定槽39a的槽宽度即在延伸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比连结部件30的锁定部34的宽度尺寸大规定的余隙C的量。该余隙C与在上述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之间确保的余隙C是大致相同的大小。由此,进入锁定片39的锁定槽39a内的状态的锁定部34能相对于锁定片39在延伸部件31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位移,由此允许延伸部件31相对于连结部件30在其延伸方向上相对位移。
如图7所示,在将连结部件30和延伸部件31组装的状态下,通过连结部件30连接的长边侧延伸部件31A与短边侧延伸部件31B的端部彼此俯视时部分重叠,在该重叠部位间也保有规定的余隙。详细地说,长边侧延伸部件31A侧与短边侧延伸部件31B的端部中比重叠板部38靠内侧的部分相互重叠。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长边侧延伸部件31A的端部的比重叠板部38靠内侧的部分设有台阶状的凹部49。另一方面,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短边侧延伸部件31B的端部的比重叠板部38靠内侧的部分设有向长边侧延伸部件31A侧突出的突片50,该突片50在表侧与上述凹部49重叠配置。如图7所示,在凹部49沿着短边侧延伸部件31B的延伸方向突出地设置有细长的肋51,与此相对,突片50形成为两股状以接纳肋51。并且,如图7所示,在凹部49(肋51)和突片50之间保有与上述允许位移构造同样大小的余隙,由此允许延伸部件31相对于连结部件30的相对位移动作。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所述的构造,接着说明其作用。在组装框架17时,通过对规定的夹具设置各部件来进行组装。具体地说,先将长边侧延伸部件31A安装到连结部件30,然后安装短边侧延伸部件31B。当首先将各延伸部件31的端部从表侧沿着Z轴方向盖住连结部件30的各延伸突出部33时,第1嵌合部41嵌合到第2嵌合部42内,并且锁定片39跨上锁定部34从而暂时向外弹性变形。然后,当延伸部件31到达正确位置时,锁定片39越过锁定部34而弹性复原并且锁定部34进入锁定槽39a内,并且第1嵌合部41正确嵌合到第2嵌合部42内,其突出端面41a与辅助支承部48的突出端面48a为大致齐平面状(图6~图9)。在该状态下,锁定槽39a的槽缘卡止于锁定部34,由此限制延伸部件31从连结部件30向与组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向取下方向位移,以使两部件30、31维持安装状态。此外,第2嵌合部42为孔状,嵌合的第1嵌合部41露出到表侧,因此利用目视观察来确认在第1嵌合部41与辅助支承部48的突出端面41a、48a之间是否产生了台阶,由此能容易地检查出是正确嵌合状态还是不完全嵌合状态。
如上所述,组装框架17,另一方面,将冷阴极管18、光学构件16等各构件组装到底座14。然后,当将框架17组装到该底座14时,利用规定的锁定构造(未图示)使框架17保持组装状态。在该组装状态下,框架17的安装孔32c与底座14的安装孔14c相互连通(参照图2)。然后,从表侧对框架17载置液晶面板11,然后从液晶面板11的表侧组装外框13。该外框13具有定位孔13c,因此将定位孔13c与框架17的定位凸部45嵌合,由此外框13相对于框架17在沿着液晶面板11的板面的方向被定位。在该状态下,外框13的各螺钉插入孔(未图示)与框架17的各螺纹孔35、47连通。当外框13被定位时,使螺纹构件进入框架17的各螺钉插入孔,被框架17的各螺纹孔35、47紧固。由此,外框13以在与框架17之间夹持着液晶面板11的状态固定于框架17。此时,外框13的安装孔13b与框架17的安装孔32c和底座14的安装孔14c连通。
当如上所述组装液晶显示装置10后,将作为外装构件的一对机箱Ca、Cb组装到液晶显示装置10。此时,将设于任一方机箱Ca、Cb的凸起一并插入上述连通状态的各安装孔13b、14c、32c。一对机箱Ca、Cb以其间夹有液晶显示装置10的状态由紧固凸起的螺纹构件相互固定,并且也固定于液晶显示装置10。此时,各安装孔13b、14c、32c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10的四角的角位置,因此能使固定状态稳定化。
这样组装的液晶显示装置10,在使用时,由于使背光源装置12内的冷阴极管18点亮或者熄灭等,因此内部的温度环境发生变化,随之在液晶显示装置10的各结构构件中产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在液晶显示装置10的各结构构件中,特别是对于大型并且包括热膨胀率与金属材料相比相对较高的树脂材料的框架17,热膨胀和热收缩带来的伸缩量与其它结构构件相比突出地变大,因此可能会产生各种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框架17采用分割构造,并且在分割的各部件30、31的连结部位设有允许相互的相对位移的允许位移构造,由此吸收热膨胀和热收缩带来的伸缩。
详细地说,使连结部件30的凸型的第1嵌合部41凹凸嵌合于延伸部件31的孔状的第2嵌合部42,并且在两个嵌合部41、42间在延伸方向上保有余隙C,因此在该余隙C的范围内允许连结部件30和延伸部件31在延伸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具体地说,在长边侧延伸部件31A从图7所示的状态发生热膨胀的情况下,如图17的双点划线所示,长边侧延伸部件31A的端部与第2嵌合部42一起相对于连结部件30的第1嵌合部41沿着X轴方向向该图左侧相对位移,由此允许长边侧延伸部件31A的延伸。另外,在热收缩时,长边侧延伸部件31A相对于连结部件30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相对位移,由此允许长边侧延伸部件31A的收缩。另一方面,在短边侧延伸部件31B从图7所示的状态发生热膨胀的情况下,如图18的双点划线所示,短边侧延伸部件31B的端部与第2嵌合部42一起相对于连结部件30的第1嵌合部41沿着X轴方向向该图下侧相对位移,由此允许热膨胀带来的短边侧延伸部件31B的延伸。另外,在热收缩时,短边侧延伸部件31B相对于连结部件30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进行相对位移,允许短边侧延伸部件31B的收缩。
在该相对位移时,第1嵌合部41与第2嵌合部42侧视时为线接触(俯视时为点接触),减少了接触面积,因此将产生的摩擦阻力抑制得低,由此在两个嵌合部41、42间产生的应力变为极小。并且,第1嵌合部41在延伸方向上分离的2个接触部44与第2嵌合部42接触,因此能期待稳定的位移动作。而且,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的沿着延伸方向的一对面彼此滑动接触,因此能顺利地引导位移动作。此外,连结部件30和延伸部件31的锁定构造也采用了允许位移构造,因此能使连结部件30和延伸部件31维持无法脱落的锁定状态,并且使两者能相对位移。
并且,如上所述,即使延伸部件31发生热膨胀和热收缩,也可以避免连结部件30相对于利用安装孔32c固定的底座14、机箱Ca、Cb发生相对位移。因此,作为安装构造的连结部件30的安装孔32c的孔缘与机箱Ca、Cb的凸起的位置关系不会发生变化,从而防止应力作用于两者。假设框架不采用分割构造而是由一个部件构成,则有可能产生如下问题:即,在安装孔的孔缘相对于凸起要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两者会发生摩擦从而产生异响,或者热膨胀被凸起限制从而使框架发生变形,或者对于凸起插入安装孔的插入状态等产生影响等,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预先防范这种问题。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6,其具有透光性;框架17,其具有沿着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6的外缘延伸的多个延伸部件31和将延伸部件31彼此连结的多个连结部件30,所述框架17为框状并且能保持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6的外周缘;底座14和机箱Ca、Cb,其上安装框架17;安装构造,其设于框架17的连结部件30以及底座14和机箱Ca、Cb,用于使框架17的连结部件30以及底座14和机箱Ca、Cb相互成为安装状态;以及允许位移构造,其设于延伸部件31和连结部件30的连结部位,允许延伸部件31沿着其延伸方向相对于连结部件30相对位移。
这样,即使在由于温度环境的变化而在延伸部件31产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允许位移构造允许延伸部件31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于具有安装构造的连结部件30相对位移。因此,不易产生随着延伸部件31的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应力作用于安装构造等影响。由此,能防止框架17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在安装构造中产生应力,防止由此引起的问题的发生。
另外,允许位移构造包括:第1嵌合部41,其设于连结部件30;以及第2嵌合部42,其设于延伸部件31,能与第1嵌合部41凹凸嵌合,并且在与第1嵌合部41之间在延伸方向上保有余隙C。这样,能在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之间的余隙C的范围内,允许延伸部件31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于连结部件30的相对位移。
另外,第1嵌合部41为凸型,与此相对,第2嵌合部42为能接纳第1嵌合部41的凹型。这样,使为凸型的第1嵌合部41与为凹型的第2嵌合部42凹凸嵌合,由此形成允许位移构造。
另外,第2嵌合部42形成为贯通延伸部件31的孔状。这样,能通过目视观察等确认嵌合到为孔状的第2嵌合部42内的第1嵌合部41的嵌合状态。
另外,具备外框13,所述外框13配置在相对于框架17隔着液晶面板11的相反侧,并且能在其与框架17之间夹持液晶面板11,嵌合到第2嵌合部42内的第1嵌合部41与外框13相对状配置,并且在第1嵌合部41上设有定位构造,所述定位构造能将外框13在沿着液晶面板11的板面的方向上定位。这样,能利用第1嵌合部41来配置定位构造,因此适于省空间化并且小型化。另外,由于连结部件30具有定位构造,因此即使延伸部件31由于热膨胀或者热收缩相对于连结部件30发生相对位移,也能防止应力作用于定位构造。
另外,具备外框13,所述外框13配置在相对于框架17隔着液晶面板11的相反侧,并且能在其与框架17之间夹持液晶面板11,嵌合到第2嵌合部42内的第1嵌合部41与外框13相对状配置,并且在第1嵌合部41上设有固定构造,所述固定构造将外框13固定为安装状态。这样,能利用第1嵌合部41来配置固定构造,因此适于省空间化并且小型化。另外,由于连结部件30具有固定构造,因此即使延伸部件31由于热膨胀或者热收缩相对于连结部件30发生相对位移,也能防止应力作用于固定构造。
另外,在第2嵌合部42的内缘设有辅助支承部48,所述辅助支承部48向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6的板面交叉的方向突出,其内面能抵接于第1嵌合部41的外表面。这样,第1嵌合部41的外表面除了第2嵌合部42的内面以外还抵接于辅助支承部48的内面,因此能使延伸部件31相对于连结部件30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位移时的位移动作稳定化。另外,能使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的嵌合状态稳定化。
另外,辅助支承部48形成为其突出端面48a与第1嵌合部41的突出端面41a为大致齐平面状。这样,通过对辅助支承部48和第1嵌合部41的突出端面41a、48a进行目视观察等,能容易地确认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的嵌合状态。例如,如果是不完全嵌合,就会在辅助支承部48和第1嵌合部41的突出端面41a、48a间产生台阶,因此,能利用目视观察等容易地检测出不完全嵌合。
另外,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的嵌合方向为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6的板面交叉的方向,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中为凹型的嵌合部形成为其内缘为无端环状。这样,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中为凹型的嵌合部的内缘为在整周上相连的形态,难以产生变形等,因此能使嵌合对象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位移的动作稳定化。
另外,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形成为沿着延伸方向的一对面彼此相互滑动接触。这样,能更顺利地引导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在延伸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动作。
另外,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的嵌合方向为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6的板面交叉的方向,在连结部件30和延伸部件31上设有能限制相互向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位移的锁定构造,并且在该锁定构造上设有允许位移构造。这样,能利用锁定构造将连结部件30和延伸部件31维持在锁定状态,并且允许延伸部件31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于连结部件30的相对位移。
另外,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中为凸型的第1嵌合部41在沿着延伸方向的面上具备与作为嵌合对象的第2嵌合部42之间空出间隙的凹处43,在延伸方向上在多个位置与第2嵌合部42线接触。这样,能利用凹处43使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的接触面积减少空出间隙的量,因此能减少在延伸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时产生的摩擦阻力。另外,由于第1嵌合部41和第2嵌合部42在延伸方向上在多个位置线接触,因此能使延伸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动作稳定化。
另外,连结部件30具有框架17的角部,安装构造配置于角部。这样,由于安装构造配置于框架17的角部,因此能使相对底座14和机箱Ca、Cb的安装状态稳定化。
另外,允许位移构造配置在连结部件30和延伸部件31的端部。这样,与假设将允许位移构造配置在连结部件或者延伸部件的中央侧的情况相比,能使连结部件30或者延伸部件31小型化。
另外,框架17包括树脂材料。这样,与假设使用金属材料的情况相比,能实现低成本化和轻型化等。另外,虽然一般树脂材料与金属材料相比热膨胀率较高,但能利用允许位移构造来良好地吸收延伸部件31的热膨胀和热收缩。
另外,在延伸部件31上设有定位部40,所述定位部40抵接于液晶面板11的外缘,由此能将液晶面板11在沿着其板面的方向上定位,定位部40的对于液晶面板11的外缘的抵接面40a是沿着延伸方向的形态。这样,即使在延伸部件31相对于连结部件30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位移的情况下,定位部40的抵接面40a相对于液晶面板11的外缘部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几乎不发生变化。因此,能利用定位部40将液晶面板11总是保持在定位状态。
另外,机箱Ca、Cb是从外侧包围液晶面板11和框架17的外装构件。这样,能避免在与外装构件的安装构造中产生应力。
<实施方式2>
利用图1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表示变更连结部件30-A的形状的方案。此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附加标注-A,对于构造、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30-A是将上述实施方式1所示的连结部件30与短边侧延伸部件31B一体化的结构。详细地说,连结部件30-A具备:延伸部52,其沿着液晶面板和光学构件的外周缘中的短边侧的外缘(Y轴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延伸突出部53,其从延伸部52的两个端部沿着液晶面板和光学构件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延伸突出。在延伸部52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即框架17-A的角部分别设有安装孔54作为对底座、机箱的安装构造。各延伸突出部53被沿着液晶面板和光学构件的外周缘中的长边侧的外缘(X轴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件31-A从表侧盖住,在此处设有能与延伸部件31-A的第2嵌合部42-A嵌合的第1嵌合部41-A。在两个嵌合部41-A、42-A间在液晶面板和光学构件的长边方向上保有余隙C-A,由此允许延伸部件31-A在延伸方向(X轴方向)上相对于连结部件30-A的相对位移,即在液晶面板和光学构件的长边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在此,框架17-A整体为横长的矩形状,具有长边侧随着热膨胀和热收缩的伸缩量的绝对值比短边侧大的趋势。因此,短边侧的热膨胀和热收缩不会成为大的问题,例如在中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只要仅在长边方向上吸收热膨胀和热收缩引起的伸缩即可,就能得到所需并且足够的效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一对连结部件30-A和一对延伸部件31-A的合计4个部件构成框架17-A,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减少框架17-A的分割部件数量,并且能减少各部件的组装工时,因此适于低成本化。
<实施方式3>
利用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表示出连结部件30-B不具有框架17-B的角部的构造。此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附加标注-B,对构造、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7-B包括具有其角部的4个延伸部件31-B和将各延伸部件31-B彼此连结的4个连结部件30-B。延伸部件31-B俯视时为大致L字型,构成为沿着液晶面板和光学构件的长边侧的外缘(X轴方向)延伸的长边侧延伸部55和沿着液晶面板和光学构件的短边侧的外缘(Y轴方向)延伸的短边侧延伸部56的端部彼此相连,其接合部57成为框架17-B的角部。在各延伸部55、56的与接合部57相反侧的端部设有第2嵌合部42-B。另一方面,连结部件30-B分别配置于框架17-B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和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并且为沿着框架17-B的长边方向或者短边方向大致笔直地延伸突出的形态。在连结部件30-B的延伸突出方向的两个端部设有能与上述延伸部件31-B的第2嵌合部42-B嵌合的第1嵌合部41-B。在两个嵌合部41-B、42-B间,在各延伸部件31-B的延伸方向上保有余隙C-B,由此允许各延伸部件31-B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相对于连结部件30-B的相对位移。另外,在连结部件30-B的延伸突出方向的大致中央设有安装孔58作为对底座、机箱的安装构造。因此,框架17-B不在角部,而是在各边的大致中央位置相对于底座、机箱固定为安装状态。
<实施方式4>
利用图2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表示出变更辅助支承部48-C与第1嵌合部41-C的突出高度的关系的方案。此外,在该实施方式4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附加标注-C,对构造、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1所示,辅助支承部48-C形成为其突出端面48a-C比第1嵌合部41-C的突出端面41a-C低。反言之,第1嵌合部41-C形成为其突出端面41a-C比辅助支承部48-C的突出端面48a-C高。因此,在辅助支承部48-C的突出端面48a-C与第1嵌合部41-C的突出端面41a-C之间产生了规定高度的间隙G。其中,相对较高的第1嵌合部41-C的突出端面41a-C被在图21中用双点划线所示的外框13-C的里侧的面抵接。另一方面,外框13-C的里侧的面没有与相对较低的辅助支承部48-C的突出端面48a-C抵接,为非接触状态,在两者之间保有上述间隙G。因此,在具有辅助支承部48-C的延伸部件31-C相对于连结部件30-C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位移时,在辅助支承部48-C与外框13-C之间不会产生摩擦阻力。另外,能可靠地避免利用螺纹构件(未图示)将外框13-C固定于连结部件30-C而作用的紧固力影响到延伸部件31-C。由此,能顺利地维持延伸部件31-C相对于连结部件30-C的相对位移动作。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用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表示出在框架上采用分割构造和允许位移构造的情况,但也可以在外框上采用分割构造和允许位移构造。特别适于外框由热膨胀率高的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此外,可以在框架和外框中的任一方采用上述各构造,也可以双方都采用。
(2)除了上述(1)以外,例如在背光源装置的底座内设置从里侧支承光学构件的框状的保持构件的情况下,可以在该保持构件采用分割构造和允许位移构造。特别适用于上述保持构件由热膨胀率高的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此外,可以在框架、外框和上述保持构件中的任1个或者2个采用上述各构造,也可以全部采用。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将第2嵌合部形成为孔状的方案,但第2嵌合部形成为不贯通延伸部件的凹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在连结部件侧设有凸型的第1嵌合部,在延伸部件侧设有孔状(凹型)的第2嵌合部的方案,相反,使第1嵌合部为孔状(凹型)、使第2嵌合部为凸型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在连结部件设有安装孔作为安装构造的方案,但如在连结部件上设有凸起等突起物那样,在机箱侧设有安装孔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除此以外,在底座上设有凸起等突起物、在连结部件和机箱上设有安装孔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在连结部件上设有螺纹孔作为框架对外框的固定构造,但在连结部件上设有凸起等突起物作为固定构造、在外框设有使该突起物通过的插入孔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第1嵌合部所具有的螺纹孔(对外框的固定构造)或延伸突出部所具有的螺纹孔中的任一方可以省略。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在连结部件上设有定位凸部作为框架对外框的定位构造,也可以在连结部件上设有定位凹部或者定位孔作为定位构造,并且在外框侧设有定位凸部。另外,也可以省略这种定位构造。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在第1嵌合部中的沿着长轴方向的外表面设有1个凹处,设有一对与第2嵌合部的接触部,也可以设有2个以上凹处,设有3个以上接触部。另外,也可以省略凹处,使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进行面接触。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在第2嵌合部的内缘整周上形成辅助支承部,而将辅助支承部在周方向上部分切去形成为俯视时为有端环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设有辅助支承部的方案,但也可以省略辅助支承部。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第2嵌合部为无端环状,而将第2嵌合部形成为有端环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的沿着延伸方向的一对面彼此能滑动接触,但也可以是只有沿着延伸方向其中任一个面为滑动接触的形态。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使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的嵌合方向为与液晶面板等板面正交的方向,而使上述嵌合方向为与液晶面板等的板面并行的方向(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连结部件和延伸部件的锁定构造可以设置于连结部件和延伸部件中与液晶面板等板面并行的面。
(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在连结部件的端部设有第1嵌合部,在延伸部件的端部设有第2嵌合部,但也可以在各部件的端部以外的位置例如中央部等设置各嵌合部。
(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利用树脂材料形成框架的方案,而利用金属材料形成框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此外,在如上述(1)、(2)那样在外框、保持构件采用分割构造和允许位移构造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金属材料形成这些外框、保持构件。
(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框架安装于机箱和底座双方的方案,但也可以采用将框架仅安装于机箱或者底座中的任一方的结构。
(17)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举例表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短边侧延伸部件与连结部件一体化的连结部件,而使用将实施方式1的长边侧延伸部件与连结部件一体化的连结部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8)作为上述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也可以将配置于框架的短边侧的连结部件与两相邻的延伸部件一体化而作为俯视时为门形的一对延伸部件。同样,也可以将配置在框架的长边侧的连结部件与两相邻的延伸部件一体化而作为俯视时为门形的一对延伸部件。这样,能与实施方式2同样得到能减少部件数量和组装工时的效果。
(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表示出安装有冷阴极管的端部的橡胶支架的方案,而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如下结构的背光源装置,即,在冷阴极管的端部设有管接头或者外引线,使该管接头或者外引线与设置于底座的连接器的端子接触,从而能从逆变器基板供给电力。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将冷阴极管用作光源的情况,而例如使用热阴极管等其它种类的放电管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将作为线状光源的冷阴极管用作光源的情况,而将例如LED等点状光源用作光源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TFT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也可以应用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可以应用于进行白黑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表示出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元件的显示装置。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表示出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

Claims (26)

1.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板状构件,其具有透光性;
保持构件,其具有沿着上述板状构件的外缘延伸的多个延伸部件和将上述延伸部件彼此连结的多个连结部件,所述保持构件为框状并且能保持上述板状构件的外周缘;
被安装构件,其上安装上述保持构件;
安装构造,其设于上述保持构件的上述连结部件和上述被安装构件,用于使上述保持构件的上述连结部件和上述被安装构件相互成为安装状态;以及
允许位移构造,其设于上述延伸部件和上述连结部件的连结部位,允许上述延伸部件沿着其延伸方向相对于上述连结部件相对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允许位移构造包括:第1嵌合部,其设于上述连结部件;以及第2嵌合部,其设于上述延伸部件,能与上述第1嵌合部凹凸嵌合,并且在与上述第1嵌合部之间在上述延伸方向上保有余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第1嵌合部为凸型,与此相对,上述第2嵌合部为能接纳上述第1嵌合部的凹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第2嵌合部形成为贯通上述延伸部件的孔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
具备第2保持构件,所述第2保持构件配置在相对于上述保持构件隔着上述板状构件的相反侧,并且在所述第2保持构件与上述保持构件之间能夹持上述板状构件,
嵌合到上述第2嵌合部内的上述第1嵌合部与上述第2保持构件相对状配置,并且在上述第1嵌合部设有定位构造,所述定位构造能将上述第2保持构件在沿着上述板状构件的板面的方向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显示装置,
具备第2保持构件,所述第2保持构件配置在相对于上述保持构件隔着上述板状构件的相反侧,并且在所述第2保持构件与上述保持构件之间能夹持上述板状构件,
嵌合到上述第2嵌合部内的上述第1嵌合部与上述第2保持构件相对状配置,并且在上述第1嵌合部设有固定构造,所述固定构造将上述第2保持构件固定为安装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上述第2嵌合部的内缘设有辅助支承部,所述辅助支承部向与上述板状构件的板面交叉的方向突出,其内面能抵接于上述第1嵌合部的外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辅助支承部形成为其突出端面与上述第1嵌合部的突出端面为大致齐平面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辅助支承部形成为其突出端面比上述第1嵌合部的突出端面低。
10.根据权利要求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第1嵌合部和上述第2嵌合部的嵌合方向为与上述板状构件的板面交叉的方向,
上述第1嵌合部和上述第2嵌合部中为凹型的嵌合部形成为其内缘为无端环状。
11.根据权利要求2~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第1嵌合部和上述第2嵌合部形成为沿着上述延伸方向的一对面彼此相互滑动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2~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第1嵌合部和上述第2嵌合部的嵌合方向为与上述板状构件的板面交叉的方向,
在上述连结部件和上述延伸部件上设有能限制相互向与上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相对位移的锁定构造,并且在该锁定构造上设有上述允许位移构造。
13.根据权利要求2~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第1嵌合部和上述第2嵌合部中为凸型的嵌合部形成为:在沿着上述延伸方向的面上具备与嵌合对象之间空出间隙的凹处,与上述嵌合对象在上述延伸方向上在多个位置线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连结部件具有上述保持构件的角部,上述安装构造配置于上述角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允许位移构造配置在上述连结部件和上述延伸部件的端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保持构件包括树脂材料。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上述延伸部件上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抵接于上述板状构件的外缘,由此能将上述板状构件在沿着其板面的方向上定位,
上述定位部的对于上述板状构件的外缘的抵接面是沿着上述延伸方向的形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被安装构件是从外侧包围上述板状构件和上述保持构件的外装构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板状构件是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保持构件是从上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相反侧支承上述显示面板的框架。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保持构件是从上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按压上述显示面板的外框。
22.根据权利要求19~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
具备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具有: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并且具有在上述液晶面板侧开口的开口部;以及光学构件,其配置于上述开口部,所述照明装置相对于上述液晶面板配置在上述液晶面板的显示面的相反侧,
上述板状构件是上述光学构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保持构件是从上述液晶面板侧按压上述光学构件的框架。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被安装构件是上述底座。
26.一种电视接收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1~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0980146707.0A 2008-11-28 2009-09-07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244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04349 2008-11-28
JP2008304349 2008-11-28
PCT/JP2009/065571 WO2010061678A1 (ja) 2008-11-28 2009-09-07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24446A true CN102224446A (zh) 2011-10-19
CN102224446B CN102224446B (zh) 2014-03-26

Family

ID=42225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670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24446B (zh) 2008-11-28 2009-09-07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579493B2 (zh)
EP (1) EP2352056A4 (zh)
JP (1) JP5066264B2 (zh)
CN (1) CN102224446B (zh)
BR (1) BRPI0922827A2 (zh)
RU (1) RU2471215C1 (zh)
WO (1) WO201006167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6785A (zh) * 2016-07-29 2018-02-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用于显示装置的壳体以及包括该壳体的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75736A1 (en) * 2010-03-15 2011-10-12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apparatus
CN102375483B (zh) * 2010-08-18 2014-04-16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固定机构及采用该固定机构的电子装置
WO2012057089A1 (ja) * 2010-10-29 2012-05-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13195892A (ja) * 2012-03-22 2013-09-30 Sony Corp 表示装置
US8988866B2 (en) * 2012-08-27 2015-03-24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8988875B2 (en) * 2012-08-27 2015-03-24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9084338B2 (en) * 2012-08-27 2015-07-14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9072167B2 (en) * 2012-08-27 2015-06-30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9618689B2 (en) 2012-09-28 2017-04-11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displays having attached optical films
US9116375B2 (en) * 2012-11-20 2015-08-25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panel and frame, and holding member device thereof
JP2014186053A (ja) * 2013-03-21 2014-10-02 Funai Electric Co Ltd 表示装置
KR20140141400A (ko) 2013-05-29 2014-12-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5765293B (zh) 2013-11-25 2018-05-08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背光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KR102274380B1 (ko) * 2015-01-30 2021-07-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장치
KR102365738B1 (ko) 2015-03-10 2022-02-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휴대용 단말기
US9632341B2 (en) * 2015-07-28 2017-04-25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panel fixing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JP7191579B2 (ja) * 2018-08-01 2022-1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7012620B2 (ja) * 2018-08-23 2022-01-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7254221B2 (ja) * 2018-08-23 2023-04-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81966A (ja) * 1998-01-24 1999-10-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091947A (ja) * 1999-09-22 2001-04-06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316274A (ja) * 2002-04-23 2003-11-07 Canon Inc 平面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08120615A1 (ja) * 2007-03-30 2008-10-09 Nec Display Solutions, Ltd. フレーム筐体及び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55580B2 (ja) * 1991-10-17 2001-04-09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車載用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3252775B2 (ja) * 1997-11-19 2002-02-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
RU2172974C2 (ru) 1999-04-20 2001-08-27 ОПТИВА, Инк. Жидкокристаллический дисплей
JP4171925B2 (ja) 2006-04-27 2008-10-29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パネル用スタンド、およびチルト装置
JP5034535B2 (ja) 2007-02-08 2012-09-26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81966A (ja) * 1998-01-24 1999-10-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091947A (ja) * 1999-09-22 2001-04-06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316274A (ja) * 2002-04-23 2003-11-07 Canon Inc 平面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08120615A1 (ja) * 2007-03-30 2008-10-09 Nec Display Solutions, Ltd. フレーム筐体及び表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6785A (zh) * 2016-07-29 2018-02-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用于显示装置的壳体以及包括该壳体的显示装置
CN107666785B (zh) * 2016-07-29 2019-12-3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用于显示装置的壳体以及包括该壳体的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52056A4 (en) 2012-08-01
JP5066264B2 (ja) 2012-11-07
US20110221980A1 (en) 2011-09-15
US8579493B2 (en) 2013-11-12
CN102224446B (zh) 2014-03-26
JPWO2010061678A1 (ja) 2012-04-26
RU2471215C1 (ru) 2012-12-27
BRPI0922827A2 (pt) 2019-09-24
WO2010061678A1 (ja) 2010-06-03
EP2352056A1 (en) 2011-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24446B (zh)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US837383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EP1491940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830469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890237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932308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3226917A (zh) 平板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280770A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US20150351261A1 (en) Display device
US9389358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module
KR102478492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US9423640B2 (en)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first positioning portion opposite to a second positioning portion and television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0388088C (zh) 背光模块
KR101837487B1 (ko) 이음식 액정패널, 그 조립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음식 텔레비전
US20170227808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14069456A1 (ja) 表示装置
CN210835522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3838031A (zh) 显示装置
CN113614623B (zh) 显示设备和交通工具
CN110618562A (zh) 背光模组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设备
US20180172890A1 (en) Backlight unit,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20026427A1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2022109812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US8733958B2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KR20070117049A (ko)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26

Termination date: 2015090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