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8040A -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8040A
CN102198040A CN2011100816020A CN201110081602A CN102198040A CN 102198040 A CN102198040 A CN 102198040A CN 2011100816020 A CN2011100816020 A CN 2011100816020A CN 201110081602 A CN201110081602 A CN 201110081602A CN 102198040 A CN102198040 A CN 1021980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mist
generation device
temperature
stor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816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将弘
竹内利浩
松坂建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filed Critical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Publication of CN102198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80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Medical Bathing And Wash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以抑制温雾生成量减少的雾发生装置(10)、以及具备该雾发生装置的美容装置。所述雾发生装置具备混合促进单元(47),该混合促进单元对从加热液体供给部(46)供给的温度较高的液体、与从贮留箱(33)供给的温度较低的液体的混合进行促进。混合的液体通过混合液体供给部(43e)被供给至加热部(42a、42、45)中。

Description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雾发生装置、以及具备该雾发生装置的美容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雾发生装置用加热器使液体沸腾或者用超声波使液体雾化,并且将生成的温雾向颜等人体放出。这种雾发生装置被应用在以达到滋润肌肤等美容效果或者保养肌肤为目的的装置上。众所周知,在这样的雾发生装置中,由于从贮留箱供给的温度较低的液体直接附着在沸腾室的加热器上,使得加热器的表面温度降低而使温雾生成量减少。针对这样的问题,提出了具备预备加热机构的雾发生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该预备加热机构预先对从贮留箱供给的液体进行加热。
在专利文献1的予備加热机构中,使从沸腾室流出的温度较高的液体回流、或者将向沸腾室供给液体的配管与加热器的散热面相对配置,由此来预先对从贮留箱供给的液体进行加热从而生成温度较高的液体。该温度较高的液体与从贮留箱供给的温度较低的液体混合后,被供给至沸腾室中。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雾发生装置中,可以防止贮留在贮留箱中的温度较低的液体直接被供给至沸腾室中,并且可以抑制伴随加热器的表面温度下降而使温雾生成量减少的现象。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60058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雾发生装置中,将液体从贮留箱供给至沸腾室的低温供给通道大致呈水平配置。在所述低温供给通道的上方连接有供给预先加热的液体的高温供给通道。预先加热的液体比没有预先加热的液体的比重小。所以,从贮留箱供给的未预先加热的液体、与预先加热的比重小的液体的混合有可能会变得不充分。在温度较低的液体与温度较高的液体没有进行充分地混合的情况下,温度分布不均匀的液体被供给至沸腾室的话,会出现温度较低的液体使加热器的表面温度降低,从而使温雾生成量减少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温雾生成量减少的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形态为,一种雾发生装置,其具备:可以贮留液体的贮留箱;加热部,其对供给的液体进行加热而产生温雾;和雾放出口,其放出产生于所述加热部的温雾,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发生装置具备:加热液体供给部;混合促进单元,其对从所述加热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液体与从所述贮留箱供给的液体的混合进行促进;和混合液体供给部,其将从所述加热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液体和从所述贮留箱供给的液体的混合液体供给至所述加热部。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加热液体供给部为回流通道,该回流通道使流入到从所述加热部起到所述雾放出口为止的雾通道内的液体回流。
在一个例子中,进一步具备贮留部,该贮留部与所述回流通道以及所述贮留箱连通,所述混合液体由从所述回流通道回流的液体、以及从所述贮留箱供给的液体在该贮留部中混合而成,所述混合液体供给部将所述贮留部内的所述混合液体供给至所述加热部。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贮留部具备液体流入口,来自于所述贮留箱的液体从该液体流入口流入,所述混合促进单元在所述贮留部中并介于所述液体流入口和所述混合液体供给部之间。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混合促进单元为将所述贮留部的一部分分隔成2个区域的分隔壁,所述液体流入口设置在所述2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内,所述混合液体供给部设置在另一个区域内。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分隔壁包括可以通过液体的通液部。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通液部被设置在,使从所述液体流入口起经由所述通液部到所述混合液体供给部为止的液体通道的长度变得最长时的所述分割壁的位置上。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回流通道被连接在所述贮留部的下部。
在一个例子中,进一步具备箱加热机构,其对所述贮留箱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在一个例子中,进一步具备通道加热机构,其被设置在将液体从所述贮留箱供给至所述混合液体供给部的供给通道上,并且对该供给通道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混合促进单元被配置在所述贮留箱与所述加热部之间。
在一个例子中,从所述贮留箱供给的所述液体为温度较低的液体,从所述加热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所述液体为温度较高的液体,所述混合促进单元为了使所述温度较低的液体与所述温度较高的液体混合,使从所述贮留箱供给的所述温度较低的液体向上方流动。
本发明的其他形态提供一种具备上述雾发生装置的美容装置,该美容装置放出雾对肌肤进行保养。
基于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抑制温雾生成量减少的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显示美容器的立体图。
图1(b)是显示美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b)所示的A-A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显示美容器的配管构成的示意图。
图4是通道形成部件的立体图。
图5(a)是加热机构部的俯视图。
图5(b)是沿图5(a)的B-B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沿图5(a)的C C线的剖视图。
图7是显示变形例的通道形成部件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美容器(雾发生装置、美容装置)
21~雾放出口
33~供水箱(贮留箱)
42a~沸腾室(加热部)
43~贮留部
43c~流入孔(液体流入口)
43e~流出孔(混合液体供给部)
46~下部温雾引导部(回流通道、加热液体供给部)
47~分隔壁(混合促进单元)
47a~通液部
59~雾发生机构(雾发生单元)
60a~回流通道
61~箱式加热器(箱加热机构)
62~管式加热器(通道加热机构)
Ra~流入侧区域
Rb~流出侧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美容器所具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雾发生装置加以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上][下][左][右]显示图1(a)以及图1(b)的直角坐标系。
图1(a)以及图1(b)显示美容器10,该美容器10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雾发生装置的美容装置的一个例子。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在主体箱11中收纳固定有美容器主体12。美容器主体12包括上壳体13,该上壳体具有向上表面13a开口的开口部13b。在上壳体13上组装有底座部件16。通过底座部件16与开口部13b整合形成凹部15。
温雾从雾放出口21放出(喷射)。在图示的例子中,雾放出口21包含在雾喷嘴20中。所述雾喷嘴20通过未予图示的支承轴被安装在底座部件16上,以使该雾喷嘴20可以相对于美容器主体12按照预定角度(例如,25~55°)沿箭头Ya方向(上下方向)转动。雾喷嘴20可以与喷嘴盖22形成为一体,该喷嘴盖22形成为将雾放出口21的周围盖住的形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雾喷嘴20沿上下方向转动,可以沿上下方向来调整温雾从雾放出口21放出的放出方向。
在喷嘴盖22的雾放出口21的下方,以沿喷嘴盖22外表面的法线方向延伸的形式立设有从端面来看近似U字状的雾导向部23。雾导向部23将雾放出口21的下方以及左右两侧围起,可防止使用者的手指从左右方向以及下方向接近雾喷嘴20。在雾导向部23的基端部、且在雾放出口21的下方位置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穿雾导向部23的放出孔23a,使得在雾导向部23的上部结露的液体(水等)不会滞留。另外,如图2所示,通过雾喷嘴20(雾导向部23的下表面)抵接在形成于底座部件16的限制部25上,雾喷嘴20向下方的转动被限制。
另外,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在底座部件16的雾喷嘴20的后方,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箭头Yb所示)转动的形式安装有用于保护雾喷嘴20的喷嘴保护部26。喷嘴保护部26构成为,可以在将雾喷嘴20罩住的闭位置(图1(a)所示),和喷嘴保护部26的开位置(图1(b)所示)之间沿上下方向转动的形式。
如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喷嘴保护部26形成为近似半圆形的平板状。喷嘴保护部26的两个基端部26a被固定在旋转轴Z上(图2所示),该旋转轴Z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被支承在底座部件16上。在喷嘴保护部26的下表面的大致中央位置以从该下表面向下方铅垂延伸的形式形成有俯视来看近似U字状的前方肋板26b。所述前方肋板26b配设成,在喷嘴保护部26为闭位置(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将雾导向部23内侧的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的前方罩住的形式。另外,在喷嘴保护部26的下表面、且在前方肋板26b的左右两侧以从该下表面向下方铅垂延伸的形式形成有一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方肋板26c。所述侧方肋板26c配设成,在关闭了喷嘴保护部26的情况下将雾导向部23的左右两侧罩住的形式。也就是说,在喷嘴保护部26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的前方被前方肋板26b罩住。雾喷嘴20的左右两侧被侧方肋板26c以及雾导向部23罩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喷嘴保护部26为闭位置的情况下,从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放出的温雾不会从前方以及侧面放出。
另外,在喷嘴保护部26的下表面形成有排气通道26d,该排气通道26d形成为从前方肋板26b向后方延伸的凹状。在排气通道26d的喷嘴保护部26的基端部侧形成有连通喷嘴保护部26的下表面和上表面的排气口26e。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排气口26e被形成在喷嘴保护部26的离使用者最远的喷嘴保护部26的后方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喷嘴保护部26为闭位置的情况下,被各个肋板26b、26c阻挡的温雾通过排气通道26d从排气口26e向上方排出。
如图2所示,喷嘴保护部26通过联杆部件30与雾喷嘴20连结在一起,而该联杆部件30以平板状的部件的中心线按照预定的角度(弯曲角度D)交叉的形式一体形成。联杆部件的弯曲角度D设定为钝角(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32°)。联杆部件30以可以转动的形式被组装在第1联杆基台21以及第2联杆基台32上,该第1联杆基台31被固定在旋转轴Z上并且可与喷嘴保护部26一体转动,该第2联杆基台32形成在雾喷嘴20上。
基于这样的构成,在图2所示的第2可动范围H2内,即使在喷嘴保护部26被转动操作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雾喷嘴20(雾导向部23的下表面)与限制部25接触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第2可动范围H2内,喷嘴保护部26构成为可以相对于雾喷嘴20独立动作。
另外,在图2所示的第1可动范围H1内,雾喷嘴20(喷嘴盖22)随着喷嘴保护部26的转动动作以中心轴线X为转动中心沿上下方向转动。因此,在第1可动范围H1内,可以通过对喷嘴保护部26进行转动操作来调整来自于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的温雾的放出方向。另外,在第1可动范围H1内,喷嘴保护部26构成为通过未予图示的弹压单元在不赋予外力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保持)转动位置,从而可以维持(保持)已调整的雾喷嘴20的转动位置(温雾的放出方向)。另外,在第1可动范围H1内,喷嘴保护部26被配置在雾喷嘴20的上方,并且维持放出的温雾不会被该喷嘴保护部26所阻挡的位置。这样,在不使用美容器10时,本实施方式的喷嘴保护部26起到将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罩住的盖部件的作用。另外,在使用美容器10时,喷嘴保护部26限制使用者的手指接近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从而起到保护使用者的保护器具的作用。
贮留箱或者供水箱33贮存有用于生成雾喷嘴20放出的温雾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水)。在图1(a)以及图1(b)所示的例子中,供水箱33以能够沿上下(垂直)方向插入以及取出的形式被收纳在喷嘴保护部26后侧的美容器主体12中,供水箱33的容量约为100ml。
在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且在雾喷嘴20(喷嘴保护部26)的左前方设置有打开以及关闭美容器10的电源时操作的电源按钮35。另外,在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且在雾喷嘴20的右前方设置有从多个运转模式中选择出1个运转模式时操作的模式切换按钮36。另外,在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以与模式切换按钮36呈前后方向排列的形式设置有在通过对模式切换按钮36的操作而选择的运转模式下使美容器10运转开始时以及运转停止时操作的运转控制按钮37。
美容器10(主体箱11)的正面设置有带电微粒雾放出口38,该带电微粒雾放出口38用于放出由静电雾化装置38a(虚线所示)对液体进行雾化而生成的带电微粒雾(带电微粒液体)。
下面,参照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主体12(美容器10)的配管构成(内部构造)加以说明。另外,图3所示的水面W的高度基本保持不变。
在美容器主体12上设置有箱保持体33a,该箱保持体33a在美容器主体12(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开口并且可以收纳供水箱33。在箱保持体33a上形成有放气孔33b。在箱保持体33a上还形成有溢流孔33c。在箱保持体33a内的水位上升至溢流孔33c的形成位置时,将箱保持体33a内的水从溢流孔33c向箱保持体33a的外部排出。由具备耐热性的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或者氟橡胶)形成的供水管P1的上游端被连接在箱保持体33a的下端。该供水管P1的下游端被连接在加热机构部40上。供水管P1形成将水从供水箱33供给至加热机构部40的供水通道K1。供水管P1在中途分支而被连接在放气孔33b上。供水管P1内的空气(气泡)通过放气孔33b排向箱保持体33a中。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机构部40具备用于形成液体以及温雾的通道的通道形成部件41、和对液体进行加热而产生温雾的温雾加热器42。通道形成部件41可以由耐热性树脂或者金属等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来形成。如图4~图6所示,通道形成部件41具备:可以贮留液体的贮留部43;通过组装温雾加热器42而与该温雾加热器42共同形成沸腾室42a的沸腾室形成部45;以及将生成于沸腾室42a的温雾向上方(雾喷嘴20)引导的下部温雾引导部46。由温雾加热器42和沸腾室形成部45共同形成的沸腾室42a为加热部的一个例子。下面,对通道形成部件41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通道形成部件41上设置有大致圆筒状的连接部43a,该连接部与供水管P1相连接。在所述连接部43a上连设有贮留部43。贮留部43可以为圆筒形。在贮留部43的底面43b上形成有作为液体流入口的流入孔43c,该流入孔43c与连接部43a的内部连通。供水箱33内的水从供水管P1通过流入孔43c流入到贮留部43内。
如图5(a)、图5(b)以及图6所示,在贮留部43的底面43b上以从该底面43b向上方延伸的形式立设有分隔壁47。从贮留部43的底面43b起到分隔壁47的上缘为止的部分也称为贮留部43的下部,分隔壁47上缘的以上部分也称为贮留部43的上部。分隔壁47将贮留部43下部的内部空间均等地分隔成2个区域、即流入侧区域Ra和流出侧区域Rb。在图示的例子中,分隔壁47对贮留部43的内部空间以在该分隔壁47的高度范围内成为相等体积的形式进行分隔。在流入侧区域Ra内开口形成有上述的流入孔43c。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贮留部43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直径为12mm)设定的要比在与流入孔43c的中心线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直径为6mm)要大。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种形式来构成,可以确保形成分隔壁47的空间,并且可以增大贮留部43内贮水量。
如图5(a)所示,分隔壁47形成为俯视横穿贮留部43的直径。分隔壁47被连结在贮留部43内壁面的2个部位上。分隔壁47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高ち)比贮留部4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要短(在本实施方式中,约为2分之1)。分隔壁47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为不突出贮留部43内的水面W且没于水中。
另外,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在分隔壁47的上缘、且在与贮留部43的内壁面连接的一个端部上,以与该贮留部43的内壁面连接的形式设置有通液部47a,该通液部47a形成为从上方向下方呈大致方形的缺口。所述通液部47a为部分地将沿分隔壁47上下方向的长度(高度)缩短(降低)了的部位。例如,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分隔壁47的高度设定为10mm的情况下,在通液部47a中,将沿上下方向的长度设定为5mm、并将宽度设定为3mm。流入侧区域Ra内的液体可以通过分隔壁47的上方并且流向流出侧区域Rb。
在贮留部43下部的外侧连结有连通部48。连通部48的延伸方向与连接部43a的延伸方向垂直。连通部48包括与分隔壁47面对的流出孔43e。连通部48可以为圆筒状。连通部48连通贮留部43和沸腾室42a。贮留部43内的水通过连通部48的流出孔43e后被供给至沸腾室42a。在贮留部43的流出侧区域Rb内开口形成有流出孔43e。所以,分隔壁47介于流入孔43c和流出孔43e之间。另外,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分隔壁47的通液部47a形成在,分隔壁47的上缘、且离流入孔43c以及流出孔43e最远的位置上。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通液部47a形成在,使从流入孔43c经由通液部47a到流出孔43e为止的液体通道的距离变得最长时的分隔壁47的位置上。连通部48的流出孔43e起到混合液体供给部的作用。
如图3、图5(a)、图5(b)、以及图6所示,连通部48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沸腾室形成部45的下部相连通。沸腾室形成部45形成沸腾室42a。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沸腾室形成部45的、与贮留部43相反一侧的面,和被组装在该面上的温雾加热器42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薄平板状的沸腾室42a。在所述沸腾室42a的下部开口形成有流出孔43e。温雾加热器42例如由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元件构成。沸腾室42a也可以形成在沸腾室形成部45上,并且温雾加热器42以向沸腾室42a露出的形式被组装在沸腾室形成部45上。
另外,温雾加热器42的外侧下端部上配设有温度传感器SE。另外,在沸腾室形成部45的沸腾室42a上,以包住沸腾室42a的整个底面且与温雾加热器42的加热面42b连接的形式配设有毛毡49。另外,毛毡49的饱和吸水量设定的要比在美容器10使用后可能会从沸腾室42a的壁面流下的水(结露水等)的量要大。
在沸腾室形成部45上部的贮留部43一侧的面连设有下部温雾引导部46,该下部温雾引导部46形成为扁平的有底且近似圆筒状。沸腾室形成部45的沸腾室42a的上部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侧面部46a处被连通。另外,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底面46b、且在连设于下部温雾引导部46下部的贮留部43的位置形成有开口,使得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内部与贮留部43的内部连通。下部温雾引导部46形成将温雾向上方(雾喷嘴20)引导的下部温雾通道M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机构部40中,由贮留部43、连通部48(流出孔43e)、沸腾室形成部45(沸腾室42a)、以及下部温雾引导部46(下部温雾通道M1)形成四边环状的管路。
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上端部连设有具备放电部50的上部温雾引导部件51,该上部温雾引导部件51将已通过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温雾进一步向上方(雾喷嘴20)引导,放电部50通过高压放电对温雾进行微细化(离子化)。在上部温雾引导部件51的下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上部)设置有防止壁53,该防止壁53形成上部温雾引导部件51的底部,并且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底部和上部温雾引导部件51的底部之间形成台阶(高度不同构造)。防止壁53阻止从沸腾室42a飞散出的、温度较高的水直接从下部温雾引导部46进入到上方(雾喷嘴20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抑制从沸腾室42a飞散出的、温度较高的水从雾喷嘴20放出。
在上部温雾引导部件51内、且在防止壁53的上部设置有放电部50。放电部50由施加高电压的一对放电针50a、和配设在各个放电针50a之间的中间电极部50b来构成。在放电部50中,温雾通过来自于各个放电针50a的高压放电被微细化。由具备耐热性的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或者氟橡胶)形成的、形成为波纹状的波纹部件55的上游端(下端)被连结固定在上部温雾引导部件51的上端。另外,波纹部件55的下游端(上端)被连结固定在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喷嘴支架56上。喷嘴支架56被连结固定在大致圆环状的喷嘴密封件57上,该喷嘴密封件57固装于雾喷嘴20(喷嘴盖22)的内侧的雾放出口21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部温雾引导部件51、波纹部件55形成上部雾通道M2,该上部雾通道M2将由温雾加热器42生成的温雾向雾放出口21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水箱33、箱保持体33a、和供水管P1构成供水机构部,上部温雾引导部件51、波纹部件55、和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构成雾放出机构部。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机构部40、以及雾放出机构部构成作为雾发生单元的雾发生机构59。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的电气构成加以说明。
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在美容器主体12上设置有对美容器1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58。温雾加热器42、静电雾化装置38a、以及放电部50被电气连接在控制基板58上。另外,电源按钮35、模式切换按钮36、以及运转控制按钮37也被电气连接在控制基板58上。另外,在控制基板58上连接有温度传感器SE。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58在按下操作电源按钮35打开电源后,将使带电微粒雾从带电微粒雾放出口38放出的[带电微粒模式]作为初期运转模式进行设定。另外,控制基板58每次输入在模式切换按钮36被按下操作时输出的操作信号后,会将运转模式切换为[带电微粒子模式],或者使温雾从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放出的[温雾模式]。
在将运转模式设定为带电微粒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基板58输入运转控制按钮37被按下操作时输出的操作信号后,对静电雾化装置38a进行控制而生成带电微粒雾,并且使该带电微粒雾从带电微粒雾放出口38放出。另外,在将运转模式设定为[温雾模式]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58从运转控制按钮37输入操作信号后,开始对温雾加热器42以及放电部50进行通电而生成温雾,并且使温雾从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放出。另外,在通过温度传感器SE测量出的温雾加热器42的表面温度达到预定温度(例如128℃)的情况下,控制基板58停止向温雾加热器42通电从而可防止空烧。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的效果作用加以说明。
如图3所示,从供水箱33(箱保持体33a)供给的水通过供水管P1(供水通道K1)和流入孔43c(连接部43a)后,流入贮留部43的流入侧区域Ra内(箭头Yc、Yd所示)。另外,从流入孔43c供给到贮留部43(流入侧区域Ra)内的水为温度较低的(室温)水。
由于刚从流入孔43c供给至流入侧区域Ra内的水沿着分隔壁47向上方流动,使得该刚供给来的水与已贮留在贮留部43内的水混合。分隔壁47使刚从供水箱33供给来的水向上方流动,由此来促进该刚供给来的水与已贮留在贮留部43内的水的混合。这样,可以在沸腾室42a的上游的贮留部43内对液体进行预热,并且可以减少该已预热的液体的温度分布不均匀。以这种形式被混合的水通过流出侧区域Rb以及流出孔43e被供给至沸腾室42a(箭头Ye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贮留部43内被混合的水成为混合液体。
供给至沸腾室42a的水通过温雾加热器42被加热并且被温雾化(汽化)。生成于沸腾室42a的温雾(水蒸汽)被暂时储存在下部温雾引导部46(下部温雾通道M1)内,并且被引导向配设有雾喷嘴20的上方(箭头Yf所示)。
另外,在下部温雾引导部46(下部温雾通道M1)内结露的水、和在沸腾室42a伴随沸腾而飞散出的水等温度相对较高的(大约80~100℃)水从下部温雾引导部46回流流向贮留部43(箭头Yg所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温雾引导部46构成回流通道以及加热液体供给部。在生成温雾的过程中(在通过温雾加热器42进行加热的过程中),与供水箱33、箱保持体33a、以及供水管P1内的水相比较温度较高的水经常被供给至贮留部43中。所以,贮留在贮留部43中的水与刚通过流入孔43c、从供水箱33供给出的水相比较温度较高。
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使温度较高的水从上方回流流向贮留部43,并且将供水箱33中的温度较低的水从下方供给至贮留部43的构成中,因伴随水的温度差而变化的比重差会使通过自然对流进行的混合难以进行。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分隔壁47设置在贮留部43下部的内侧,由此强制地使从供水箱33供给的温度较低的水向上方流动,从而促进该温度较低的水与贮留在贮留部43内的温度较高的水的混合。分隔壁47构成混合促进单元。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从贮留部43(流出侧区域Rb)通过流出孔43e被供给至沸腾室42a中的水成为已预热的水,该已预热的水由从供水箱33供给出的温度较低的水、与从下部温雾引导部46回流的温度较高的水混合而成。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比从供水箱33供给的水的温度要高的水从贮留部43(流出侧区域Rb)向沸腾室42a供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防止从供水箱33供给的温度较低的水直接被供给至沸腾室42a中。
然后,被下部温雾引导部46向上方引导的温雾通过防止壁53的侧面,并且该温雾通过由放电部50产生的高压放电被微细化。然后,微细化了的温雾通过波纹部件55、以及喷嘴支架56从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放出(箭头Yh所示)。
因此,基于本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将分隔壁47设置在贮留部43内侧的下部,而温度较高的水从下部温雾引导部46回流到贮留部43中,并且强制地使从供水箱33供给出的温度较低的水向上方流动,以促进该温度较低的水与贮留在贮留部43内的温度较高的水混合。所以,可以抑制由于从供水箱33供给出的温度较低的水与贮留部43内的温度较高的水在没有充分混合的状态下就被供给至沸腾室42a中使得温雾加热器42的加热面42b的温度降低而使温雾生成量减少的现象。
(2)使温度较高的结露水或者从沸腾室42a飞散出的水从下部温雾引导部46回流至贮留部43中。所以,可以将回流的温度较高的水、与从供水箱33供给的温度较低的水进行混合之后再向沸腾室42a供给。因此,可以抑制由于温度较低的水被供给至沸腾室42a中使得温雾加热器42的加热面42b的温度降低而使温雾生成量减少的现象。另外,与将生成用于和从供水箱33供给的水混合的温度较高的水的机构通过其他方法来设定的情况相比较,可以简化美容器10的构成。
(3)在贮留部43的内部空间中,将从下部温雾引导部46回流的温度较高的水与从供水箱33供给的温度较低的水混合之后,再将该已混合的水通过流出孔43e供给至沸腾室42a中。因此,与只将从下部温雾引导部46回流的水所使用的配管、和供水管P1连结的情况相比较,可以更加确实地将从下部温雾引导部46回流的水与从供水箱33供给的水混合。
(4)分隔壁47位于贮留部43下部的内侧,且介于流入孔43c和流出孔43e之间。因此,可以抑制,通过流入孔43c流入的来自于供水箱33的温度较低的水、与贮留部43内的温度较高的水在没有充分混合的状态下就从流出孔43e被供给至沸腾室42a中。
(5)以将贮留部43下部的内部空间分隔成2个区域的形式设置分隔壁47,并且在流入侧区域Ra内设置有流入孔43c,在流出侧区域Rb内设置有流出孔43e。所以,从供水箱33供给的温度较低的水不越过分隔壁47就无法流向流出孔43e(流出侧区域Rb)。因此,更加能够促进从供水箱33供给的温度较低的水与贮留在贮留部43中的温度较高的水的混合。
(6)在分隔壁47上设置有通液部47a。因此,即使水面W下降至比分隔壁47的高度要低的位置时,也可以通过通液部47a将水从流入侧区域Ra供给至流出侧区域Rb内,从而可以抑制沸腾室42a内的水被用完。
(7)分隔壁47的通液部47a形成在,使从流入孔43c经由通液部47a到流出孔43e位置的液体通道的距离变得最长时的分隔壁47的位置上。因此,更加能够促进从供水箱33供给的温度较低的水、与贮留在贮留部43内的温度较高的水的混合。
(8)分隔壁47配置在供水箱33和沸腾室42a之间。因此,可以在沸腾室42a的上游对液体进行预热,并且可以减少该已预热的液体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更改为以下的形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设置使温度较高的水从下部温雾引导部46回流的回流部60。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7所示,将流入孔43c形成在贮留部43的上部,而来自于供水箱33的水从该流入孔43c流入,并且将使温度较高的水从下部温雾引导部46回流的筒状的回流部60连接在贮留部43的下部。然后,在贮留部43上、且在流入孔43c与回流部60的连接部之间形成流出孔43e即可。基于这样的构成,通过将温度较高的水从贮留部43的下方进行供给,利用贮留部43内的自然对流可以促进从供水箱33供给的温度较低的水、与回流的温度较高的水的混合。因此,基于本变形例,可以抑制由于温度较低的水被供给至沸腾室42a中使得温雾加热器42的加热面42b的温度降低而使温雾生成量减少的现象。在本变形例中,由下部温雾引导部46以及回流部60形成回流通道60a。另外,本变形例中,贮留部43构成混合促进单元。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作为箱加热机构的箱式加热器61配设在箱保持体33a的周围,并且预先对供水箱33以及箱保持体33a内的水进行加热。基于这样的构成,可以提高从供水箱33供给的水的温度,并且可以更加确实地抑制由于低温的水被供给至沸腾室42a中使得温雾加热器42的加热面42b的温度降低而使温雾生成量减少的现象。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作为通道加热机构的管式加热器62配设在供水管P1的周围,并且预先对通过供水管P1(供水通道K1)的水进行加热。基于这种构成,可以更加确实地抑制温雾加热器42的加热面42b的温度降低而使温雾生成量减少的现象。另外,在本变形例中,除了管式加热器62,还可以设置箱式加热器61。
如图4以及图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分隔壁47上以与其相对应的形式形成有从贮留部43下部的外侧起向上方延伸的狭缝43d。也就是说,分隔壁47也可以形成为中空构造的形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贮留部43沿与温雾加热器42的加热面42b相反一侧的散热面进行配置。基于这种构成,可以利用来自于温雾加热器42的热量来抑制贮留部43内的水的温度降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设置用于对贮留部43内的水进行加热以及/或者保温的加热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液部47a的位置也可以适宜更改,并且也可以省略。即使以这样的形式来构成,分隔壁47也可以促进水的混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分隔壁47上设置有单个或者多个对流入侧区域Ra和流出侧区域Rb进行连通的连通孔,或者也可以由网孔状的部件形成。即使以这种形式来构成,也可以通过分隔壁47抑制水直接从流入孔43c流向流出孔43e,并且可以促进混合。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俯视来看分隔壁47直线状地通过贮留部43的中心,也可以将分隔壁47的形状更改为平板、倾斜板、曲面板、弯曲板、以及波形板等各种形状。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隔壁47以将贮留部43下部的内部空间分隔成2个区域的形式形成,也可以将该内部空间分隔成3以上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将流入孔43c、流出孔43e、回流通道60a(回流部60)的任意一个形成在每个已形成的区域内。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隔壁47构成为将贮留部43下部的内部空间均等分隔的形式,也可以使流入侧区域Ra和流出侧区域Rb的体积不同。例如,在将流入侧区域Ra的体积设定为较小的情况下,可以使从供水箱33供给的温度较低的水更迅速地向上方流动,从而可以促进水的混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隔壁47也可以倾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贮留部43、连通部48、沸腾室形成部45、以及下部温雾引导部46形成为一体,也可以将这些部件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以独立的部件来形成。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温雾加热器42使水(其他的液体也可)沸腾并且生成温雾,也可以使用通过超音波振动将液体雾化的装置或者利用静电雾化装置将液体雾化的装置等,来生成温雾。
放出温雾的雾喷嘴20并不仅限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以上。
也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静电雾化装置38a、以及带电微粒雾放出口38。
上述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除了雾喷嘴20还可以同时具备放出负离子或者正离子等的喷嘴、和放出保湿剂或者美白剂等药剂的喷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于生成温雾的液体可以为水以外的液体,例如含有保湿剂或美白剂等液体、或者含有芳香剂的液体。
也可以将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任意地组合。

Claims (13)

1.一种雾发生装置,其具备:
可以贮留液体的贮留箱;
加热部,其对供给的液体进行加热而产生温雾;和
雾放出口,其放出产生于所述加热部的温雾,
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发生装置具备:
加热液体供给部;
混合促进单元,其对从所述加热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液体与从所述贮留箱供给的液体的混合进行促进;和
混合液体供给部,其将从所述加热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液体和从所述贮留箱供给的液体的混合液体供给至所述加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液体供给部为回流通道,该回流通道使流入到从所述加热部起到所述雾放出口为止的雾通道内的液体回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贮留部,该贮留部与所述回流通道以及所述贮留箱连通,所述混合液体由从所述回流通道回流的液体、以及从所述贮留箱供给的液体在该贮留部中混合而成,
所述混合液体供给部将所述贮留部内的所述混合液体供给至所述加热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贮留部具备液体流入口,来自于所述贮留箱的液体从该液体流入口流入,
所述混合促进单元在所述贮留部中并介于所述液体流入口和所述混合液体供给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促进单元为将所述贮留部的一部分分隔成2个区域的分隔壁,
所述液体流入口设置在所述2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内,所述混合液体供给部设置在另一个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包括可以通过液体的通液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液部被设置在,使从所述液体流入口起经由所述通液部到所述混合液体供给部为止的液体通道的长度变得最长时的所述分割壁的位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流通道被连接在所述贮留部的下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箱加热机构,其对所述贮留箱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通道加热机构,其被设置在将液体从所述贮留箱供给至所述混合液体供给部的供给通道上,并且对该供给通道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促进单元被配置在所述贮留箱与所述加热部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贮留箱供给的所述液体为温度较低的液体,从所述加热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所述液体为温度较高的液体,
所述混合促进单元为了使所述温度较低的液体与所述温度较高的液体混合,使从所述贮留箱供给的所述温度较低的液体向上方流动。
13.一种美容装置,放出雾对肌肤表面进行保养,其特征在于,
所述美容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发生装置。
CN2011100816020A 2010-03-26 2011-03-24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Pending CN1021980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2106 2010-03-26
JP2010072106A JP5103498B2 (ja) 2010-03-26 2010-03-26 ミスト発生装置、及び美容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8040A true CN102198040A (zh) 2011-09-28

Family

ID=44659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16020A Pending CN102198040A (zh) 2010-03-26 2011-03-24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03498B2 (zh)
CN (1) CN10219804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33377A (zh) * 2015-10-30 2016-01-13 江门市银狐美容美发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二级缓冲水箱的喷雾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99349A (en) * 1981-03-30 1983-08-16 Clairol Inc. Electrically heated facial sauna appliance
WO2000066064A1 (en) * 1999-04-29 2000-11-0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acial sauna with a water heating reservoir and a foam retrieval reservoir
JP2002209972A (ja) * 2001-01-18 2002-07-3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美容器具
JP2002209971A (ja) * 2001-01-18 2002-07-3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スチーム発生器具
WO2002102293A1 (fr) * 2001-06-20 2002-12-27 Benhai Gong Espace de bain a vapeur a double radiateur, permettant de prendre un bain en position assise a des fins therapeutiques ou hygieniques
CN1539395A (zh) * 2003-03-26 2004-10-27 - 药草蒸汽装置
CN101045030A (zh) * 2006-03-28 2007-10-0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蒸汽式美容器
WO2008146607A1 (ja) * 2007-05-29 2008-12-0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美容装置
JP2008295814A (ja) * 2007-05-31 2008-12-11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美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95053A (en) * 1979-01-13 1980-07-18 Toshiba Corp Supersonic wave humidifier
JP4381066B2 (ja) * 2003-08-29 2009-12-09 兼吉 池戸 蒸し風呂装置
JP5351393B2 (ja) * 2007-07-10 2013-11-2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の混合流路構造及び混合方法
JP2009028584A (ja) * 2007-07-24 2009-02-12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霧発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99349A (en) * 1981-03-30 1983-08-16 Clairol Inc. Electrically heated facial sauna appliance
WO2000066064A1 (en) * 1999-04-29 2000-11-0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acial sauna with a water heating reservoir and a foam retrieval reservoir
JP2002209972A (ja) * 2001-01-18 2002-07-3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美容器具
JP2002209971A (ja) * 2001-01-18 2002-07-3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スチーム発生器具
WO2002102293A1 (fr) * 2001-06-20 2002-12-27 Benhai Gong Espace de bain a vapeur a double radiateur, permettant de prendre un bain en position assise a des fins therapeutiques ou hygieniques
CN1539395A (zh) * 2003-03-26 2004-10-27 - 药草蒸汽装置
CN101045030A (zh) * 2006-03-28 2007-10-0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蒸汽式美容器
WO2008146607A1 (ja) * 2007-05-29 2008-12-0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美容装置
JP2008295814A (ja) * 2007-05-31 2008-12-11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美容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33377A (zh) * 2015-10-30 2016-01-13 江门市银狐美容美发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二级缓冲水箱的喷雾机
CN105233377B (zh) * 2015-10-30 2018-10-12 广东银狐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二级缓冲水箱的喷雾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00537A (ja) 2011-10-13
JP5103498B2 (ja) 2012-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00467B2 (en) Atomizing assembly for use in an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JP5383953B2 (ja) 美容用加湿器
US7350773B2 (en) Vortex humidifier
JP7323514B2 (ja) 吸入器及び電子たばこ製品
JP5081681B2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
JP4661893B2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
CN102198037A (zh)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JP4538677B2 (ja) 芳香発生装置及びミスト発生装置
CN102198040A (zh)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JP2015028413A (ja) 加湿器
CN102671275A (zh) 加湿设备和具有该加湿设备的通气治疗设备
CN102198038A (zh)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JP2011043314A (ja) 気化式加湿装置
KR20150034452A (ko) 혼합영역이 포함된 선형 증발원
CN102028613B (zh)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WO2021083130A1 (zh) 电子雾化装置、料筒及料筒基体
US20170336086A1 (en) Liquid container for gas humidification and gas humidification method
JP5728074B2 (ja) 加湿機構
CN102198039A (zh)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KR20210117777A (ko) 초미세 향 발생 가습기
KR20240007983A (ko) 가열식 가습기
US7077335B2 (en) Device for aromatizing a gas medium
CN211119847U (zh) 加湿器
US9855399B2 (en) Air humidifier with boil-over protection
JP2010196933A (ja) 水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4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418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City gate door really true 1006 bit characters

Applicant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s Osaka kamato city characters really 1048 times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