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373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3373A
CN102193373A CN2011100635260A CN201110063526A CN102193373A CN 102193373 A CN102193373 A CN 102193373A CN 2011100635260 A CN2011100635260 A CN 2011100635260A CN 201110063526 A CN201110063526 A CN 201110063526A CN 102193373 A CN102193373 A CN 1021933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sensitive drums
developing cell
declutcher control
control lever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35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3373B (zh
Inventor
冈部靖
桥本淳一
户松义也
清水贵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3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3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33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3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recycling, reuse, transportation, packaging or stor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3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保持器单元被构造成保持多个感光鼓使得多个感光鼓排列在预定方向上,彼此并列且相邻感光鼓之间存在间隔。多个显影单元被保持器单元保持,各个显影单元与各个感光鼓关联,每个显影单元包括能够在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的接触位置和显影辊与感光鼓分开的分开位置之间移动的显影辊。间隔构件具有多个保持部和连结部,各个保持部与各个显影单元相关联,并且被构造成将每个显影单元保持在分开位置上;连结部与保持部形成整体,并且被构造成在预定方向上连接相邻的保持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激光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种常规类型的激光打印机中,显影单元被设置成能够从主框架拆卸。在这种激光打印机中,为了进行运输,显影单元已被装配到主框架上以减小包装的尺寸。但是,采用这种装配状态,显影单元的显影辊与设置在主框架中的感光鼓接触。结果,如果激光打印机在运送期间发生晃动,则由于感光鼓的表面与显影辊的摩擦接触,感光鼓的表面会受到损坏。
日本专利公报No.2006-330481公开了一种激光打印机,用以保护感光鼓在运送期间免于受到充电辊的伤害。为了这种效果,间隔构件被设置成使充电辊远离感光鼓。更具体地,充电辊被弹簧的推力推向感光鼓。充电辊具有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形成有将与间隔构件接合的接合凹部。如果间隔构件与凹部接合,支承构件克服弹簧的推力而与充电辊一起运动远离感光鼓。因而,充电辊能够与感光鼓分开。
为了运送激光打印机,上述的常规结构可以被应用到感光鼓和显影辊之间的空间中。但是,用户在开始使用时必须移去间隔构件。在彩色打印机的情况下,必须设置并拆卸与多个感光鼓数量相对应的多个间隔构件。这是很麻烦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防止感光鼓的表面受到损坏的同时便于移去间隔构件。
本发明的这个和其他的目的通过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实现,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感光鼓、保持器单元、多个显影单元和间隔构件。保持器单元被构造用于保持多个感光鼓,使得多个感光鼓沿预定方向排列,彼此并列且邻近感光鼓之间存在间隔。多个显影单元被保持器单元保持,各个显影单元与各个感光鼓关联,每个显影单元包括能够在接触位置和分开位置之间移动的显影辊,在所述接触位置上,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在所述分开位置上,显影辊与感光鼓分开。间隔构件具有多个保持部,各个保持部与各个显影单元关联并且被构造成将每个显影单元保持在分开位置上;和连结部,该连结部与保持部形成整体并且被构造成在所述预定方向上连接邻近的保持部。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截面侧视图;
图2是从左上侧看的打印机的鼓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从左上侧看的鼓单元的立体图,但是为了简化而去除最前面的显影盒和前梁;
图4是从左侧看的图2所示的鼓单元的立体图,并且展示固定构件被从鼓单元移走的状态;
图5是根据实施例的鼓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6是根据实施例的鼓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7是特别展示根据实施例的鼓单元中的第二侧板、按压杆和分离杆的侧视图;
图8A是根据实施例的左间隔构件的立体图;
图8B是根据实施例的右间隔构件的立体图;
图9和10是根据实施例的固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实施例的具有间隔构件和固定构件的鼓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鼓单元的立体图,展示了根据实施例的间隔构件和固定构件的拆卸状态;和
图13是展示根据修改实施例的第一侧板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1-12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附图1-12中展示了串联式彩色打印机1。
1.打印机的主要构造
打印机1具有主体壳2,该主体壳2形成有用前盖4打开或者闭合的前开口。作为保持器单元的鼓单元3被设置在主体壳2中并且通过打开前盖4能够从主体壳2拆下。在以下的说明中,前盖侧称为“前侧”,与前盖4相反的一侧称为“后侧”。另外,当从前侧看打印机1时,使用术语“右侧”和“左侧”。另外,使用表示右侧和左侧之间的方向的术语“横向的”或者“横向地”。
鼓单元3包括四个感光鼓5,所述四个感光鼓5用于黑色、黄色、洋红色和青色四种颜色并且依此颜色次序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在鼓单元3中,为每个感光鼓5设置作为显影单元的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和显影盒7。显影盒7包括用于将调色剂(显影剂)供应给感光鼓5的显影辊8,和具有盒形形状且在其中容纳调色剂的调色剂壳(壳体)60(图2)。调色剂壳60具有下端部,该下端部形成有开口,显影辊8的一部分外周表面经该开口被暴露到大气中。每个显影盒7被可拆卸地装配到鼓单元3上。
曝光单元10被定位在鼓单元3的上方,用于发射对应于四种颜色的激光束。随着感光鼓5的旋转,感光鼓5的表面被来自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的电荷均匀地充电。然后,感光鼓5的表面被选择性地暴露到来自曝光单元10的激光束之下。一旦曝光,感光鼓5的表面上的电荷被选择性地清除以在感光鼓5的表面上提供静电潜像。然后,调色剂被从显影辊8供应到静电潜像,从而形成与感光鼓5的表面上的潜像相对应的调色剂图像。顺便提及,代替曝光单元10,可以为感光鼓5设置四列LED。
片状物盒11被设置在主体壳2的底部,用于在其中容纳一叠切割片状物P,传送带12被设置在四个感光鼓5的紧下方。转印辊13被定位成面对感光鼓5,并且传送带12夹在转印辊13和感光鼓5之间。片状物盒11上的片状物P经过馈送辊(未显示)传送到传送带12上,由于传送带12的运行,传送带12上的片状物P运动经过各个感光鼓5。因此,由于作用到每个转印辊13的转印偏压,各个感光鼓5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状物P上。
定影单元14被设置在传送带12的在片状物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位置。承载调色剂图像的片状物P被传送到定影单元14,在定影单元14中,调色剂图像被热压定影到片状物P上。排出盘15被设置在定影单元14的下游侧,并且位于主体壳2的上表面上。借助于排出辊(未显示),图像定影片状物P被排出到排出盘15上。
2.鼓单元
如图2所示,鼓单元3包括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前梁23和后梁24,第一侧板2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二侧板22面对第一侧板21并且在横向方向上与第一侧板21间隔一定距离;前梁23在横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将第一侧板21的前端部连接到第二侧板22的前端部;后梁24在横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将第二侧板24的后端部连接到第二侧板22的后端部。如图3所示,四个感光鼓5彼此并列并且在前梁23和后梁24之间的空间内彼此等间隔。每个感光鼓5具有可旋转地支撑到第一和第二侧板21和22的鼓轴。
各个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被定位在各个感光鼓5的后侧,并且被夹在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之间。各个安装位置25被限定在每个感光鼓5的前面,用于可拆卸地安装各个显影盒7。
(1)前梁
如图2所示,前把手26与前梁23整体设置,位于前梁23的横向中间的部分。前把手26在俯视图中具有U形形状,其臂端被连接到前梁23,并且U形前把手26的底部位于前梁23的前侧。即,前把手26从前梁23向前突出。
(2)后梁
后把手27与后梁24整体设置,位于后梁24的横向中间的部分。后把手27在后视图中具有U形形状,其臂端被连接到后梁24,并且U形后把手27的底部位于后梁24的斜上方并且朝着前梁23。即,后把手27从后梁24向着斜上前方突出。
在前盖4的打开状态下,用户抓握前把手26并且相对于主体壳2滑动地向前拉动鼓单元3,直到后梁24位于主体壳2的前端部为止,然后,用户抓握前把手26和后把手27,以将鼓单元3从主体壳2拿开。
(3)一对侧板
第一和第二侧板21和22由纤维加强塑料材料制成。每个侧板具有在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矩形形状,如图5和6所示。第一侧板21的前后端部被定位在前梁23和后梁24的左侧,第二侧板22的前后端部被定位在前梁23和后梁24的右侧。
第一和第二侧板21、22每一个都具有设有凸缘30的上端部,凸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横向向外突出。凸缘30适合被安装在主体壳2内设置的辊上并在辊上滑动,从而便利了鼓单元3相对于主体壳2的拉出和推进运动。
另外,第一和第二侧板21、22中的每一个的后端部形成有三角形的缺口部31。基准轴(未显示)被设置在主体壳2的内侧。一旦将鼓单元3完全装载在主体壳2中,缺口部31接收基准轴,由此鼓单元3在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上被精确定位在主体壳2中。
此外,如图3和7所示,四个盒引导部32被设置在各个侧板21、22的每个内表面上,用于向着位于第一和第二侧板21和22之间的安装位置25引导各个显影盒7的运动和远离安装位置25引导各个显影盒7的运动。这些盒引导部32沿前后方向排列,并且相邻的盒引导部32之间具有固定的间隔。每个盒引导部分32由两个肋组成,所述肋从每个侧板21、22横向向内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开。各个盒引导部32从各个侧板21、22的上端部向后向着各个侧板21、22的下端部倾斜。每个盒引导部32具有下端部并且向感光鼓5开口,所述下端部在与连接感光鼓5的中心和显影辊8的中心的假想线平行的方向上延伸(见图1)。
如图7所示,四个分离杆35被设置在每个侧板21、22的内表面和上端部。这些分离杆35沿前后方向排列,相邻杆之间具有固定间隔。四个第一枢轴36从各个侧板21、22横向向内突出,用于可枢轴运动地支撑四个分离杆35。
另外,如图7所示,四个按压杆37被设置在每个侧板21、22的内表面和上端部上,位于各自分离杆35的前面。四个第二枢轴38从每个侧板21、22横向向内突出,用于可枢轴运动地支撑四个按压杆37。
(3-1)第一侧板21
如图4和5所示,第一侧板21的下端部形成有四个鼓联接插入孔40,所述鼓联接插入孔40沿前后方向排列,用于露出每个感光鼓5的左端面。鼓联接插入孔40延伸经过第一侧板21的厚度并且具有圆筒形状。
另外,四个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起开口部的作用)被形成在第一侧板21中,位于各自鼓联接插入孔40的斜前上方。每个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延伸经过第一侧板21的厚度并具有长槽形状,诸如主轴在各个鼓联接插入孔40的径向方向上延伸的椭圆形状或者长方形形状。在显影盒7被装配在一对侧板21和22之间(显影盒7在安装位置25上)的状态下,设置在各个显影盒7的左端部上的各个显影器联接器42插入每个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内。
四个透光孔(light transmission holes)43被形成在第一侧板21的上端部上。各个透光孔43被定位在各个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的上前方。
(3-2)第二侧板
如图6所示,第二侧板22形成有四个带电电极通过孔50和四个光通过孔51,并且设有四个显影器电极52。
各个带电电极通过孔50被定位在各个盒引导部32的下端部的后侧。各个充电电极通过孔50面对各个充电电极,用于将电能供应到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的栅极。
各个光通过孔51被定位在各个带电电极通过孔50的斜后下方。用于清除感光鼓5表面上的电荷的四个清除灯(erase lamps)被设置在主体壳2中。在鼓单元3被装配到主体壳2上的状态下,各个清除灯位于各个光通过孔51的横向外侧,并与各个光通过孔51直线排列。从各个清除灯发射的清除光经过各个光通过孔51,并且被供应到各个感光鼓5的表面,从而清除感光鼓5表面上的残留电荷。
各个显影器电极52被定位在各个盒引导部32的后面。在各个显影盒7被装配到鼓单元3的状态下,各个显影器电极52在横向方向上面对设置在各个显影盒7的一个横向端部的各个盒电极(未显示)。主体壳2设有主显影器电极(未显示)。当显影器电极52与主显影器电极电连接时,盒电极能够被电连接到主显影器电极。
(4)按压杆
如图7所示,按压杆37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三角板的形状,并且具有一个顶点部分,从每个侧板21、22延伸的第二枢轴38被穿过该顶点部分插入,使得每个按压杆37通过第二枢轴38被可枢轴运动地支撑到侧板21、22上。每个按压杆37从这一个顶点部分倾斜地向着后上方延伸。
另外,如图7的虚线所示,按压杆37具有绕在第二枢轴38上的压力弹簧55。压力弹簧55是一个臂端与各侧板21,22接合而另一个臂端与按压杆37接合的扭簧,从而允许按压杆37绕着第二枢轴38的轴线在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枢轴转动。顺便提及,为了简化,只显示了最前面的按压杆37的压力弹簧。(压力弹簧55为每个按压杆37而设。)
(5)分离杆
分离杆35具有在侧视图中大致三角板形状的本体部(main segment)56。每个本体部56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边缘、从上边缘的前端向下延伸的前边缘,和从前边缘的下端斜向上延伸到上边缘后端的后边缘。
第一枢轴36延伸经过本体部56的后中间部分。从而,分离杆35通过第一枢轴36可枢轴运动地支撑到侧板21、22上。
抵接部57设置在本体部56的后上端部。抵接部57从本体部56横向向外突出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梯形形状。
分离杆35还包括作用部58,该作用部58从本体部56的后下端部横向向内突出。作用部58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并且维持作用部58的下边缘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作用部58上边缘的前方的倾斜姿势。
分离杆35设有推动构件(未显示),该推动构件是绕在第一枢轴36上的扭簧,并且一个臂端与侧板21、22接合,另一个臂端与分离杆35接合。从而,分离杆35被推动而绕着第一枢轴36的轴线在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枢轴转动。
3.显影盒
(1)显影盒的构造
如图3所示,显影盒7具有盒形形状的调色剂壳60。调色剂壳60具有上壁,该上壁在其横向中间部分具有把手61。把手61在正视图中具有倒转的U形形状,并且被连接到调色剂壳60的上壁。
每个调色剂壳60具有侧壁和凸起(按压部分)62,凸起(按压部分)62从各个侧壁的上前端部横向向外突出。另外,套筒构件(未显示)从调色剂壳60的各个侧壁突出。
(2)显影盒到鼓单元的安装操作
显影盒7被从上方安装在一对侧板21、22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从调色剂盒60的各侧壁突出的每个套筒构件被从上方导入盒引导部32。在套筒构件被盒引导部32引导的同时,显影盒7向下移动。如图1所示,当显影辊8与感光鼓5接触时,显影盒7的进一步运动被限制。从而,显影辊8相对于感光鼓5被定位在给定的位置上。
之后,显影盒7稍微向前倾斜,使得凸起62经过按压杆37与按压杆37的作用部58之间的间隙,并且在按压杆37之下行进或者底切(undercut)按压杆37。在这个例子中,按压杆37被克服压力弹簧55的偏置力向上抬升,结果,显影盒7被向下推。在这种情况下,按压杆37的作用部58位于稍微远离凸起62的分开位置(第二位置)上。
3.分离和按压操作
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运动的直动型凸轮(未显示)被设置在主体壳2中,当鼓单元3被装配在主体壳2中时,各个直动型凸轮位于其可动范围内的最前面的位置上。
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所示,每个显影盒7位于其接触位置上,在该接触位置,各个显影辊8和各个感光鼓5互相接触。各个按压杆37从上方与各个显影盒7的每个凸起62接触,以向下按压每个凸起62。
由于直动型凸轮向后移位,各个直动型凸轮与各个分离杆35的每个抵接部分57的前侧接触。如果直动型凸轮进一步向后运动,则抵接部分57被凸轮向斜后下方按压,使得分离杆35绕着第一枢轴36枢轴运动,以使作用部58向上运动。在分离杆35的枢轴运动中,作用部58从下方开始接触突起62,以向上推动凸起62。因而,每个显影盒7被克服按压杆37的压力而向上抬升。在这种状态下,每个显影盒7的显影辊8在分开位置上与感光鼓5大幅分开。另外,每个分离杆35位于按压位置(第一位置),用于按压凸起32以使显影盒7远离感光鼓5移动。
4.间隔构件
如图3所示,在鼓单元3中,左右间隔构件70分别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侧板21和22上。
(1)间隔构件70的构造
间隔构件70由弹性树脂材料制成。如图8A和8B所示,间隔构件7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互相分开的四个保持部71。另外,连结部81被设置在相邻的保持部71之间。从而,提供包括四个保持部71和三个连结部81的整体的间隔构件70。
(1-1)保持部71
每个保持部71包括主体部72、按压杆调节部73、分离杆调节部74和间隔部75。主体部72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结构。按压杆调节部73被整体地连接到主体部72的前端部并且向下弯曲而在侧视图中具有L形形状。
分离杆调节部74被整体连接到主体部72的后端部并且以杆状横向向内延伸。分离杆调节部74设有从其自由端部向前突出的防脱落部76。
间隔部75具有整体形成的悬伸部分77和间隔体78。悬伸部分77从主体部72的纵向中间部分向下延伸,间隔体78从悬伸部分77的下端部向斜前下方延伸。间隔体78具有形成有弓形凹陷部79的前端面。
另外,如图8B所示,限制部80被设置在间隔部75的悬伸部分77上。限制部80从悬伸部分77向前突出然后横向向内弯曲,从而在平面图中具有L形形状。
(1-2)连结部81
如图8A和8B所示,连结部81位于相邻保持部71之间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顶部开口的U形构造。在图8A中,在左侧间隔构件70中,连结部81的一端部被连接到设置在前侧保持部分71的后端部的分离杆调节部74,连结部81的另一端部被连接到设置在随后的保持部71的前端部的按压杆调节部73。
在图8B中,在右侧保持部分71中,连结部81的一端部被连接到主体部72的后部,连结部81的另一端部被连接到设置在前侧保持部分71的后端部的分离杆调节部74。
(2)间隔构件70附接到鼓单元3上的附接状态
如图11所示,在间隔构建70附接到鼓单元3上的附接状态下,各个保持部分71在横向方向上面对各个显影盒7。各个连结部81位于限定在相邻显影盒7之间的各个空间中。
在这种状态中,各个间隔部75的间隔体78介于各个显影盒7的凸起62与各个分离杆35的作用部58之间。另外,凸起62与形成在间隔体78前侧的弓形凹陷部分79接合。因此,凸起62被移位而与分离杆35分开等于间隔体78厚度的距离,从而维持显影盒7的分开位置。
由于凸起62的移动,按压杆37被凸起62向上推。另一方面,由于按压杆调节部73位于按压杆37的紧上前方并且与按压杆37的上端部和前端部接触,按压杆调节部73防止按压杆37向上枢轴转动。因此,凸起62的位置被固定,并且介于间隔部75和按压杆37之间。
另外,分离杆35的作用部58被间隔体78向下推,因此,分离杆35位于与凸起62分开的第二位置上。另一方面,由于分离杆调节部74从后方与分离杆35的后端部接触,分离杆调节部74防止分离杆35在使分离杆35的后端部被向后推,即作用部58被向上推动的方向上枢轴转动。
另外,虽然图11中未显示,但是在间隔构件70装配到鼓单元3的装配状态下,防脱落部76(图8A)从横向向外接触分离杆35。另一方面。保持部71的主体部72从横向向内接触分离杆35。即,分离杆35在横向方向上被夹在防脱落部76和主体部72之间。因此,可以限制间隔构件70的横向位移,以避免间隔构件70从鼓单元3释放。
另外,如图12所示,设置在右间隔构件70的每个保持部71上的各个限制部80从右侧与各个调色剂壳60接触。因此,每个显影盒7被向左推,从而在横向方向(在显影盒7的轴线方向上)上定位显影盒7。
另外,在这种状态下,间隔构件70不从鼓单元3向上突出。即,在横向方向上看时,间隔构件70不被定位成从鼓单元3的上端部向上超出,但是间隔构件70的外形不会超过鼓单元3的上端部。因而,在将鼓单元3附接到主体壳2和从主体壳2拆下鼓单元3的过程中,在间隔构件70和主体壳2中组件之间不会发生机械干涉。
(3)间隔构件70的拆卸操作
如图12所示,为了从鼓单元3拆下间隔构件70,保持部71的最前面的按压杆调节部73被向上推。随着按压杆调节部73的向上移位,最前面的保持部71的主体部72的前端部被向上抬升而使主体部72倾斜。因而,间隔部75的设置在主体部72的中间部分的上端部被向后拉,从而间隔部75向斜后上方运动。因而,间隔体78被从凸起62和分离杆35的作用部58之间的空间拉出,以提供图12所示的状态。
然后,凸起62被按压杆37向下推,使得关联的显影盒7运动到显影辊8与感光鼓5接触的接触位置。另外,主体部72向上运动,分离杆调节部74被从分离杆35释放,以使分离杆35脱离分离杆调节部74。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主体部72的倾斜角度的增加,连接到最前面的保持部71的连结部81发生弹性变形,使得连结部81的一端部向其另一端部运动。因而,拆卸最前面的保持部71所需的力不会传输到随后的保持部71。因此,在维持保持部71保持不变的同时,力只被施加到最前面的保持部71上。
在最前面的保持部71被从鼓单元3拆下之后,进一步拉动最前面的保持部71,使得连结部81的一端部被拉动而远离其另一端部。在伸长最前面的连结部81时,拉力能够被传输到连接到最前面的连结部81的另一端部的随后的保持部71。从而,类似于最前面的保持部71,随后的保持部71被从鼓单元3拆下,然后第三和第四保持部71被类似地拆下。
5.固定构件
如图3所示,固定构件90被附接到鼓单元3的第一侧板21。
(1)固定构件90的结构
固定构件90由弹性材料制成,如图9和10所示,固定构件90包括整体形成的四个介入部分91、三个连接部分92和单个操作部分93。
(1-1)介入部分91
每个介入部分91包括主体部94、与主体部94形成整体的插入部95a、95b和与主体部94形成整体的接合部96。
主体部94具有在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延伸经过主体部94厚度的圆形保持孔97被形成在主体部94的中心部分。
插入部95a、95b从保持孔97的轮廓横向向内延伸,使得这些插入部95a、95b在侧视图中具有弓形形状,并且在保持孔97的圆周方向上互相分开。
当固定构件90被附接到第一侧板21时,各个保持孔97与各个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对齐。其中一个插入部95a位于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中,并且在固定构件90附接到第一侧板21的附接状态下,比剩余的一个保持插入部95b更靠近鼓联接插入孔40。即,在侧视图中,其中一个插入部95a位于显影辊8被定位成接近感光鼓5的一侧。插入部95a具有设有多个肋98的径向内表面。
剩余的一个插入部95b位于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中并且比插入部95a更远离鼓联接插入孔40。即,剩余的一个插入部95b在侧视图中位于远离感光鼓5的显影辊8的一侧。
接合部96从主体部94的前上角部向斜前上方延伸。接合部96具有自由端部,所述自由端部具有横向向内(向右)突出的接合突起99。
(1-2)连接部分92
每个连接部分92位于沿前后方向排列的介入部分91之间,并且当下端打开时具有倒置的U形构造。连接部分92的一端部被连接到前侧介入部分91的后端部,连接部分92的另一端部被连接到随后的介入部分91的前端部。
(1-3)操作部分93
操作部分93被连接到最前面的主体部94。操作部分93从主体部94的上端部向上延伸,然后在主体部94的前边缘的上面向前弯曲,再然后横向向内(向右)弯曲。操作部分93的前延伸部分的形状可以避免与接合部96的机械干涉。
(2)固定构件90附接到鼓单元3的附接状态
如图11和12所示,在固定构件90被附接到鼓单元3的状态下,各个介入部分91面对各个显影盒7,各个连接部分92位于限定在相邻显影盒7之间的各个空间中。
在这种状态下,各个保持孔97位于与各个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对齐的位置上。另外,每两个插入部95a、95b介于显影器联接插入孔41和显影联接器42之间。即,每两个插入部95a、95b定位在显影器联接插入孔41以内和显影联接器42以外。
显影联接器42被设置在插入部95a上的多个肋98抬升。因而,显影盒7定位成使得显影辊8与感光鼓5分开。另外,由于插入部95b定位在显影联接器42的斜前上方,所以能够通过保持插入部95b来防止显影联接器42在斜前上方向上移位。因而,能够固定通过多个肋98实现的显影器联接器42的抬升位置。
另外,各个接合部96的接合突起99被插入各个透光孔43(图5)内,使得接合部96被支撑到第一侧板21上。
操作部分93溜到第一侧板21的前侧并且抵接第一侧板21。
另外,在这种状态下,固定构件90的外表面(左侧表面)沿着第一侧板21延伸。因此,当鼓单元3被装配到主体壳2中或者从主体壳2拆下时,固定构件90和主体壳2内的内部组件之间不会发生机械干涉。
(3)固定构件90从鼓单元3的拆卸
为了从鼓单元3拆下固定构件90,向左拉动操作部分93的前端部。通过这种拉动,主体部94发生变形而产生倾斜,使得其前端部运动远离第一侧板21。因此,连接到主体部94的前端部的接合部96向左运动。因而,接合部96的接合突起99脱离第一侧板21。
另外,两个插入部95a、95b被从第一侧板21的显影联接器插入孔41拉出。从而,显影联接器42与显影器插入孔41的下端部抵接,使得显影盒7运动到显影辊8与感光鼓5接触的接触位置。
在最前面的介入部分91被从第一侧板21拆下之后,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进一步拉动操作部分93的前端部。结果,拉力通过连接部分92传输到第二介入部分91。所以,第二介入部分91被类似地从第一侧板21拆下,第三和第四介入部分91能够以相同的方式被从第一侧板21移走。
6.操作和效果
如上所述,在鼓单元3中,四个感光鼓5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相邻的感光鼓5之间具有间隔,各个显影盒7为各个感光鼓5而设。各个显影盒7被容纳在鼓单元3中并且能够在接触位置与分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接触位置上,显影盒7的显影辊8与感光鼓5接触,在分开位置上,显影辊与感光鼓5分开。
另外,为每个显影盒7设置保持部71,使得每个显影盒7能够被保持部71保持在分开位置上。因而,能够在维持感光鼓5和显影辊8之间的分开状态时传送打印机1。因此,不管打印机1晃动,在传送期间也不会发生感光鼓5和显影辊8之间摩擦接触。从而,能够避免对感光鼓5的表面的损伤或者损环。
另外,由于相邻的保持部71通过连结部81互相连接,所以借助于单纯的拉动操作就能够快速地从鼓单元3移走间隔构件70。从而,不需要很多的劳力来拆卸间隔构件70。
另外,由于连结部81由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拉伸和收缩的弹性材料制成。因此,能够通过连结部81的变形来细微地调节相邻保持部71之间的距离。从而,各个保持部分71能够被容易地定位,以提供每个显影盒7的分开位置。
另外,显影盒7彼此平行排列,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预定间距,连结部81是在相邻显影盒7之间向下延伸的U形形状。由于每个连结部81能够被定位在相邻显影盒7之间的空间中,所以不需要用于设置连结部81的额外空间。另外,由于连结部81具有U形形状,所以连结部81能够通过改变U形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而在前后方向上伸展或者收缩。
另外,显影辊8被保持在显影盒7的调色剂壳60中,每个调色剂壳60设有凸起62。
另外,与显影盒7的凸起62对应的多个分离杆35被设置在鼓单元3中。分离杆35按压凸起62,以通过将分离杆35定位在第一位置而使显影盒7运动到分开位置。分离杆35运动远离凸起62,以通过将分离杆35定位在第二位置上而提供凸起62与分离杆35之间的空间。
保持部71具有间隔部75。当间隔部75位于凸起62与分离杆35之间的空间中时,间隔部75推动凸起62,而使显影盒7运动到分开位置。因此,显影盒7能够定位于分开位置。
另外,间隔部75直线延伸。因此,通过在间隔部75的延伸方向上运动间隔部75,能够从分离杆35与凸起62之间的空间推出间隔部75。
另外,多个按压杆37能够移动。当按压杆37推动凸起62时,显影辊8被推向感光鼓5。
在显影盒7被保持在分开位置上的状态下,按压杆调节部73限制按压杆37的移位。进一步,在这种状态中,当间隔部75位于凸起62和分离杆35之间时,凸起62按压按压杆37。从而,在凸起62被夹在按压杆37和间隔部75之间的同时,固定凸起62的位置。因而,显影盒7能够通过凸起62而被保持在分开位置上,防止显影盒7被从鼓单元3释放。
另外,当分离杆35位于第二位置时,分离杆调节部74能够限制分离杆35从第二位置移位到第一位置。因此,在间隔构件70被附接到鼓单元3的同时,分离杆35被保持在第二位置上,从而避免分离杆35发出卡嗒卡嗒声。
另外,保持部71设有与显影盒7接触的限制部80,从而避免显影盒7在横向方向上(显影辊8的轴线方向)移位。从而,显影盒7能够在横向方向上被稳定地定位,以避免显影盒7发出卡嗒卡嗒声。
另外,间隔构件70被设置在显影盒7的每个横向端部上。因此,能够在显影盒7的每个端部上维持显影盒7的分开位置,使得能够在感光鼓5和显影辊8的整个横向长度上防止感光鼓5和显影辊8接触。
另外,鼓单元3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被从主体壳2拉出。这里,每个间隔构件70的上边缘大致沿着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鼓单元3的平坦平面。因此,当相对于主体壳2拉出或者推进鼓单元3时,能够防止间隔构件70与主体壳2中的元件发生机械干涉。
7.修改实施例
可以获得各种修改例。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两个插入部95a、95b。但是,固定构件90至少需要插入部95a,另外的插入部95b能够省去。
另外,如图13所示,单独的套管构件101被适配在具有圆形截面的显影联接器插入孔141中。套管构件101的外部直径基本等于显影联接器插入孔141的内部直径,套管构件101的内部直径稍大于显影器联接器42的外部直径。
多个肋102被形成在套管构件101的内表面中,位于邻近鼓联接插入孔40的位置上(图2)。通过肋102,插入在套管101中的显影联接器42能够被设置在与感光鼓5分开的分开位置上。
虽然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具体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所述技术领域的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感光鼓;
保持器单元,所述保持器单元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多个感光鼓,使得所述多个感光鼓沿着预定方向排列、彼此并列且相邻感光鼓之间存在间隔;
多个显影单元,所述多个显影单元由所述保持器单元保持,每个显影单元与一个感光鼓关联设置,并且每个显影单元包括能够在接触位置和分开位置之间移动的显影辊,在所述接触位置上,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接触,在所述分开位置上,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分开;和
间隔构件,所述间隔构件具有多个保持部和连结部,每个保持部与一个显影单元相关联并且构造成将各自的显影单元保持在所述分开位置上;所述连结部与所述保持部形成整体并且被构造成在所述预定方向上连接相邻的保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连结部提供能够在所述预定方向上收缩和伸展的弹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显影单元沿着所述预定方向排列、彼此并列且相邻显影单元之间存在间隔,并且
其中,所述连结部具有在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U形形状,并且位于相邻显影单元之间的位置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显影单元包括支撑所述显影辊的壳体和从所述壳体突出的按压部;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保持单元上的多个分离杆,每个分离杆与一个显影单元相关联,每个分离杆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上,每个分离杆按压所述按压部以将各自的显影单元定位在所述分开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上,每个分离杆与各自的按压部分开;以及
其中,每个保持部具有间隔部,所述间隔部介于各自的分离杆和按压部之间,以便在所述分离杆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上时将每个显影单元定位在所述分开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间隔部在与所述预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线性延伸。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保持器单元上的多个按压杆,每个按压杆能够相对于各自的显影单元移动,以朝着各自的感光鼓按压所述按压部;以及
其中,每个保持部包括按压杆调节部,所述按压杆调节部被构造成当所述显影单元被保持在所述分开位置上时,限制各自的按压杆的移位。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保持部包括分离杆调节部,所述分离杆调节部被构造成当所述分离杆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上时,防止所述分离杆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保持部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与各自的显影单元接触以防止该显影单元在所述显影辊的轴线方向上运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显影单元在所述显影辊的轴线方向上具有一端和另一端,所述间隔构件被定位在所述显影单元的每一端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主体壳,所述保持器单元被装配到所述主体壳,所述保持器单元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主体壳拉出,并且
其中,所述保持器单元具有在所述预定方向上延伸的平坦表面,所述间隔构件具有沿着所述平坦表面延伸的上表面。
CN201110063526.0A 2010-03-19 2011-03-09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1933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4155 2010-03-19
JP2010064155A JP5062277B2 (ja) 2010-03-19 2010-03-1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3373A true CN102193373A (zh) 2011-09-21
CN102193373B CN102193373B (zh) 2014-05-21

Family

ID=44601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3526.0A Active CN102193373B (zh) 2010-03-19 2011-03-0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483593B2 (zh)
JP (1) JP5062277B2 (zh)
CN (1) CN10219337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20782A (zh) * 2018-03-30 2019-10-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鼓单元和包括鼓单元的鼓组件
CN110892337A (zh) * 2017-08-01 2020-03-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鼓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34743B2 (en) * 2009-03-27 2014-01-21 Fuji Xerox Co., Ltd. Detachable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062276B2 (ja) * 2010-03-19 2012-10-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2277B2 (ja) * 2010-03-19 2012-10-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39038B2 (ja) * 2010-06-02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494536B2 (ja) * 2010-06-22 2014-05-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画像形成装置の輸送用具
JP5831048B2 (ja) 2011-08-30 2015-12-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9852B2 (ja) 2012-01-31 2016-05-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42656B2 (ja) * 2013-05-09 2017-06-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位置決め機構
JP2021081555A (ja) 2019-11-18 2021-05-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09077B2 (ja) 2019-12-26 2024-0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50270A (ja) * 2020-09-17 2022-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複数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連結部材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85587A1 (en) * 2002-02-22 2003-10-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spacer for same
US20090003876A1 (en) * 2007-06-29 2009-01-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663658B2 (en) * 2005-07-04 2010-02-1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carry out position determination of a rotating bod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9227B2 (ja) 1999-11-30 2006-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77796A (ja) * 2001-03-21 2002-09-25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48420B2 (ja) 2003-03-07 2007-07-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25080A (ja) * 2003-07-04 2005-01-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986077B2 (ja) 2005-03-18 2007-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84732B2 (ja) 2005-04-27 2011-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6330481A (ja) 2005-05-27 2006-12-07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93135C (zh) 2005-07-04 2010-03-03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旋转体的定位装置及旋转体的定位方法
JP4742863B2 (ja) 2005-08-12 2011-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35330B2 (ja) 2006-02-28 2011-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19014B2 (ja) 2006-07-25 2012-04-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94189B2 (ja) * 2007-04-13 201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324621B2 (ja) 2007-04-17 2009-09-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ユニット着脱機構及び中間転写ユニット着脱方法
JP4458377B2 (ja) * 2007-06-29 2010-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919085B2 (ja) * 2007-12-28 2012-04-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91569B2 (ja) 2008-07-22 2010-1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35780B2 (ja) * 2008-08-28 2012-05-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2277B2 (ja) * 2010-03-19 2012-10-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2276B2 (ja) 2010-03-19 2012-10-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85587A1 (en) * 2002-02-22 2003-10-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spacer for same
US7663658B2 (en) * 2005-07-04 2010-02-1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carry out position determination of a rotating body
US20090003876A1 (en) * 2007-06-29 2009-01-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92337A (zh) * 2017-08-01 2020-03-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鼓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1853002B2 (en) 2017-08-01 2023-12-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rum unit having electrical contact surface positioned at outer surface of fr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CN110320782A (zh) * 2018-03-30 2019-10-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鼓单元和包括鼓单元的鼓组件
CN110320782B (zh) * 2018-03-30 2023-07-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鼓单元和包括鼓单元的鼓组件
US11921457B2 (en) 2018-03-30 2024-03-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rum un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62277B2 (ja) 2012-10-31
JP2011197408A (ja) 2011-10-06
CN102193373B (zh) 2014-05-21
US8879952B2 (en) 2014-11-04
US20130294799A1 (en) 2013-11-07
US20110229194A1 (en) 2011-09-22
US8483593B2 (en) 2013-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337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37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943880B (zh) 感光构件盒、显影剂盒以及处理盒
US9310716B2 (en) Developer unit and image formation device
US8099018B2 (en) Pressing mechanism for a developing cartridge
US7689139B2 (en) Electrical contact to process cartridge, developer cartridge 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902179B (zh) 成像设备
US889200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hotosensitive drum moving mechanism
US9429901B2 (en) Photosensitive drum access configuration for a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CN102262387B (zh) 可动地安装有可拆卸地保持调色剂箱的保持器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US863915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hotosensitive unit
JP200710163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540801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1900988A (zh) 图像形成设备的盒组件
US20120076536A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8270873B2 (en) Tandem type photosensitiv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4865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unit that form images by using photosensitive bodies and developing units
CN102736463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991623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盒
JP2023029547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565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5775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