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5214B - 线束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束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85214B
CN102185214B CN201010586173.8A CN201010586173A CN102185214B CN 102185214 B CN102185214 B CN 102185214B CN 201010586173 A CN201010586173 A CN 201010586173A CN 102185214 B CN102185214 B CN 1021852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able
air
proof block
fluxed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8617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85214A (zh
Inventor
铃木幸雄
竹原秀明
福田州洋
片冈裕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85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52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852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52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5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68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by incorporating or moulding on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or layers, e.g. foam blocks
    • B29C70/8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by incorporating or moulding on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or layers, e.g. foam blocks by moulding material on preformed parts to be joined
    • B29C70/845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by incorporating or moulding on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or layers, e.g. foam blocks by moulding material on preformed parts to be joined by moulding material on a relative small portion of the preformed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5/00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5/02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by heating, with or without pressure
    • B29C65/08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by heating, with or without pressure using ultrasonic vib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6/00General aspects of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preformed parts
    • B29C66/50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tubular article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long products, i.e. bars or profiled element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to form hollow or tubular articles
    • B29C66/51Joining tubular articles, profiled elements or bars; 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to form hollow or tubular articles
    • B29C66/54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e.g. half-shells, to form hollow articles, e.g. for making balls, containers;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e.g. half-cylinders, to form tubular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6/00General aspects of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preformed parts
    • B29C66/50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tubular article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long products, i.e. bars or profiled element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to form hollow or tubular articles
    • B29C66/51Joining tubular articles, profiled elements or bars; 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to form hollow or tubular articles
    • B29C66/54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e.g. half-shells, to form hollow articles, e.g. for making balls, containers;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e.g. half-cylinders, to form tubular articles
    • B29C66/541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e.g. half-shells, to form hollow articles, e.g. for making balls, containers;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e.g. half-cylinders, to form tubular articles a substantially flat extra element being placed between and clamped by the joined hollow-prefo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6/00General aspects of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preformed parts
    • B29C66/80General aspects of machine operations or constructions and parts thereof
    • B29C66/81General aspects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i.e. the elements applying pressure on the parts to be joined in the area to be joined, e.g. the welding jaws or clamps
    • B29C66/814General aspects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i.e. the elements applying pressure on the parts to be joined in the area to be joined, e.g. the welding jaws or cla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sign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e.g. of the welding jaws or clamps
    • B29C66/8141General aspects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i.e. the elements applying pressure on the parts to be joined in the area to be joined, e.g. the welding jaws or cla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sign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e.g. of the welding jaws or cla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surface geometry of the part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e.g. welding jaws or clamps,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the parts to be joined
    • B29C66/81411General aspects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i.e. the elements applying pressure on the parts to be joined in the area to be joined, e.g. the welding jaws or cla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sign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e.g. of the welding jaws or cla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surface geometry of the part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e.g. welding jaws or clamps,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the parts to be joined characterised by its cross-section, e.g. transversal or longitudinal, being non-flat
    • B29C66/81421General aspects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i.e. the elements applying pressure on the parts to be joined in the area to be joined, e.g. the welding jaws or cla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sign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e.g. of the welding jaws or cla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surface geometry of the part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e.g. welding jaws or clamps,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the parts to be joined characterised by its cross-section, e.g. transversal or longitudinal, being non-flat being convex or concave
    • B29C66/81423General aspects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i.e. the elements applying pressure on the parts to be joined in the area to be joined, e.g. the welding jaws or cla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sign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e.g. of the welding jaws or cla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surface geometry of the part of the pressing elements, e.g. welding jaws or clamps,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the parts to be joined characterised by its cross-section, e.g. transversal or longitudinal, being non-flat being convex or concave being conca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6/00General aspects of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preformed parts
    • B29C66/80General aspects of machine operations or constructions and parts thereof
    • B29C66/83General aspects of machine operations or constructions and par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ovement of the joining or pressing tools
    • B29C66/832Reciprocating joining or pressing tools
    • B29C66/8322Joining or pressing tools reciprocating along one ax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1Bolt, set screw or screw clamp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尽可能地不使电缆的外皮在连接器的壳体与电缆之间熔化,且可以充分地保持气密的线束及其制造方法。将熔化部件(37)通过第一插入部(39)插入到电缆插入孔(34)中,一边使熔化部件(37)振动一边向第一按压承受部(40)按压,从而使与第一按压承受部(40)接触的熔化部件(37)的前端部熔化,并使该熔化了的熔化部件(37)即熔化树脂流入到电缆(2a~2c)与气密块(35)之间的间隙(36),以熔化树脂覆盖在电缆(2a~2c)的周围,从而保持气密块(35)与电缆(2a~2c)的气密。

Description

线束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充分保持连接器的壳体与电缆之间的气密的线束(wireharness)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车辆等所使用的线束中,为了防止水等浸入连接器的内部而产生不良状况,在连接器的壳体与电缆之间具备用于保持它们之间的气密的气密保持结构。
图11(a)、(b)所示的现有的线束111在气密保持结构上使用了电缆密封件114。
在线束111中,将橡胶制的防水用电缆密封件114插入连接器116的外壳体113与电缆112之间,通过将该电缆密封件114在外壳体113与电缆112之间压瘪,使其与外壳体113和电缆112这两者密合而保持外壳体113与电缆112之间的气密。
在外壳体113上形成有电缆112的端部插入的电缆插入孔117,电缆密封件114容纳于在外壳体113的电缆插入孔117的插入侧形成的电缆密封件容纳用凹部118内。为了防止电缆密封件114脱落,电缆密封件容纳用凹部118的开口部由尾板115封闭。
但是,在外壳体113与电缆112之间的气密保持结构上使用电缆密封件114的情况下,因为需要在各电缆112上设置电缆密封件114且将各自的电缆密封件114容纳于电缆密封件容纳用凹部118内,因此电缆112彼此的间隔变宽,因而填塞电缆112的间距变得困难。尤其是在车辆用的线束中,由于要求小型化,因此期望可进一步填塞电缆112的间距的气密保持结构。
因此,如图12(a)所示,提出下述线束121:利用由树脂构成的外壳体123和由树脂构成的熔敷部件124夹住电缆122,使用轴式凹模(horn)125将熔敷部件124超声波熔敷在外壳体123上,从而保持外壳体123与电缆122之间的气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线束121中,如图12(b)所示,分别在外壳体123上形成槽123a,在熔敷部件124上形成槽124a,将电缆122配置在外壳体123的槽123a上,并且使熔敷部件124从其上方以槽124a向着电缆122的位置的方式重叠,在此状态下,使轴式凹模125与熔敷部件124的上表面接触,一边使熔敷部件124振动一边从上方向下方按压(加压),从而将熔敷部件124超声波熔敷在外壳体123上。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489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66807号公报
然而,上述的线束121存在以下问题点。
在与专利文献1公开的超声波熔敷相关的技术中,也使电缆122的表面部分即外皮122a熔化,于是,在设计或选定电缆122的外皮122a时,需要考虑通过超声波熔敷而会使外皮122a熔化,而研究外皮122a的厚度及材质,因而成为设计线束时的制约事项。尤其是关于外皮122a的厚度,需要考虑由超声波熔敷引起的熔化,而比通常设计得更厚。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技术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尽可能地不使电缆的外皮在连接器的壳体与电缆之间熔化,且可以充分地保持气密的线束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束,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电缆、具有连接该多个电缆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上述线束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在连接上述多个电缆的一侧具有并排形成有多个电缆插入孔的气密块,该多个电缆插入孔用于将上述多个电缆插入到上述壳体内,上述各电缆插入孔形成为在上述电缆和上述气密块之间具有规定距离的间隙,并且以相邻的上述电缆插入孔重合的方式连通,上述气密块形成第一插入部和第一按压承受部,该第一插入部是由树脂构成的熔化部件插入的部分,用于以不按压上述电缆的方式将该熔化部件插入到相邻的上述电缆插入孔连通的部分,该第一按压承受部用于使通过上述第一插入部插入到上述电缆插入孔内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碰触到与该第一插入部相对的上述电缆插入孔的内壁面上,将上述熔化部件通过上述第一插入部插入到上述电缆插入孔中,一边使上述熔化部件振动一边向上述第一按压承受部按压,从而使与上述第一按压承受部接触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部熔化,并使该熔化了的上述熔化部件即熔化树脂流入上述间隙,以上述熔化树脂覆盖在上述电缆的周围,从而保持上述气密块与上述电缆的气密。
另外,优选上述气密块还形成第二插入部和第二按压承受部,该第二插入部是上述熔化部件插入的部分,与并排配置的上述多个电缆插入孔中位于两侧的上述电缆插入孔连通,该第二按压承受部用于使插入到上述第二插入部中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碰触到该第二插入部的内壁面上,通过将上述熔化部件进一步插入到上述第二插入部,一边使上述熔化部件振动一边向上述第二按压承受部按压,从而使与上述第二按压承受部接触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部熔化,并使该熔化了的上述熔化部件即熔化树脂流入上述间隙。
本发明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束,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电缆、具有连接该多个电缆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上述线束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在连接上述多个电缆的一侧具有并排形成有多个电缆插入孔的气密块,该多个电缆插入孔用于将上述多个电缆插入到上述壳体内,上述各电缆插入孔形成为在上述电缆和上述气密块之间具有规定距离的间隙,并且以相邻的上述电缆插入孔重合的方式连通,上述气密块形成第二插入部和第二按压承受部,该第二插入部是由树脂构成的熔化部件插入的部分,与并排配置的上述多个电缆插入孔中位于两侧的上述电缆插入孔连通,该第二按压承受部用于使插入到上述第二插入部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碰触该第二插入部的内壁面上,通过将上述熔化部件插入到上述第二插入部,一边使上述熔化部件振动一边向上述第二按压承受部按压,从而使与上述第二按压承受部接触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部熔化,并使该熔化了的上述熔化部件即熔化树脂流入上述间隙,以上述熔化树脂覆盖在上述电缆的周围,从而保持上述气密块与上述电缆的气密。
另外,优选上述气密块由树脂构成,上述熔化部件的熔化温度比上述气密块的熔化温度低。
另外,优选上述气密块由树脂构成,上述熔化部件和上述气密块由彼此相同的材质、或熔化温度接近的材质构成,在碰触上述熔化部件的上述按压承受部设置金属部件、或熔化温度比上述熔化部件高的树脂的难熔化部件。
另外,优选上述气密块具有夹持上述电缆的夹持部,以便将形成于上述电缆周围的上述间隙保持为规定距离。
另外,优选在上述电缆的长度方向形成两个上述夹持部,并且使上述熔化树脂流入到这两夹持部间的上述间隙,在用上述熔化树脂将上述两夹持部间的上述间隙完全填充后,再按压上述熔化部件使其熔化,从而使流入到上述两夹持部间的上述间隙中的上述熔化树脂挤压上述电缆。
另外,优选上述气密块由分割成两部分的树脂制的一对分割气密块构成,以便从上下方向夹住并排配置的上述多个电缆,在用该一对分割气密块夹住上述多个电缆的状态下,利用超声波熔敷对上述一对分割气密块进行熔敷而将其一体化。
另外,优选在上述电缆的长度方向形成多个上述插入部及上述按压承受部,并且在上述多个插入部分别插入熔化部件,同时按压插入到上述多个插入部的多个上述熔化部件。
本发明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束的制造方法,该线束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电缆、具有连接该多个电缆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该线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在连接上述多个电缆的一侧具有并排形成有多个电缆插入孔的气密块,该多个电缆插入孔用于将上述多个电缆插入到上述壳体内,上述各电缆插入孔形成为在上述电缆和上述气密块之间具有规定距离的间隙,并且以相邻的上述电缆插入孔重合的方式连通,上述气密块形成第一插入部和第一按压承受部,该第一插入部是由树脂构成的熔化部件插入的部分,用于以不按压上述电缆的方式将该熔化部件插入到相邻的上述电缆插入孔连通的部分,该第一按压承受部用于使通过上述第一插入部插入到上述电缆插入孔中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碰触到与该第一插入部相对的上述电缆插入孔的内壁面上,将上述熔化部件通过上述第一插入部插入到上述电缆插入孔中,一边使上述熔化部件振动一边向上述第一按压承受部按压,从而使与上述第一按压承受部接触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部熔化,并使该熔化了的上述熔化部件即熔化树脂流入上述间隙,以上述熔化树脂覆盖在上述电缆的周围,从而保持上述气密块与上述电缆的气密。
本发明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束的制造方法,该线束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电缆、具有连接该多个电缆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该线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在连接上述多个电缆的一侧具有并排形成有多个电缆插入孔的气密块,该多个电缆插入孔用于将上述多个电缆插入到上述壳体内,上述各电缆插入孔形成为在上述电缆和上述气密块之间具有规定距离的间隙,并且以相邻的上述电缆插入孔重合的方式连通,上述气密块形成第二插入部和第二按压承受部,该第二插入部是由树脂构成的熔化部件插入的部分,与并排配置的上述多个电缆插入孔中位于两侧的上述电缆插入孔连通,该第二按压承受部用于使插入到上述第二插入部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碰触该第二插入部的内壁面,通过将上述熔化部件插入到上述第二插入部,一边使上述熔化部件振动一边向上述第二按压承受部按压,从而使与上述第二按压承受部接触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部熔化,并使该熔化了的上述熔化部件即熔化树脂流入上述间隙,以上述熔化树脂覆盖在上述电缆的周围,从而保持上述气密块与上述电缆的气密。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尽可能地不使电缆的外皮在连接器的壳体与电缆之间熔化,且可以充分地保持气密的线束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线剖视图。
图4是图1的C-C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线束中的第一接合端子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线束中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仰视图。
图7是表示图1的线束中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仰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D-D线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E-E线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的线束的图,(a)是纵剖视图,(b)是其11B-11B线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现有的线束的图,(a)是纵剖视图,(b)是表示其气密保持结构的分解横剖视图。
图中:
1-线束,2a~2c-电缆,3-连接器,4-中心导体,5-外皮,6a~6c-第一接合端子,7-第一壳体,8-第一连接器部,9a~9c-第二接合端子,10-第二壳体,11-第二连接器部,34-电缆插入孔,35-气密块,36-间隙,37-熔化部件,38-夹持部,39-第一插入部,40-第一按压承受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立体图,图2是其A-A线剖视图,图3是其B-B线剖视图,图4是其C-C线剖视图。此外,详细内容将在后文叙述,图1表示使熔化部件37熔化后的状态,图2~4表示使熔化部件37熔化前的状态。
如图1~4所示,线束1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电缆2a~2c、连接电缆2a~2c的端部的连接器3。
线束1用于连接例如混合动力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以下,称为HEV)的电动机与驱动该电动机的变换器。
电缆2a~2c在由铜或铝构成的中心导体4的外周形成由交联聚乙烯等构成的外皮5。还有,作为电缆2a~2c,也可以使用在中心导体4的外周依次形成绝缘体、屏蔽导体、外皮5的电缆。对各电缆2a~2c供给不同电压及/或电流的电,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用于电动机、变换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使用三根电缆2a~2c,对三根电缆2a~2c的每根供给120度相位差的不同的交流电。
连接器3具备第一连接器部8和第二连接器部11,该第一连接器部8具有排列并容纳多个(三个)第一接合端子6a~6c的第一壳体7,该第二连接器部11具有排列并容纳多个(三个)第二接合端子9a~9c的第二外壳1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嵌合了两个连接器部8、11时,以第一壳体7为阳、第二壳体10为阴的方式形成两壳体7、10,但是阴、阳的关系也可以反过来,使第二壳体7为阴、第一壳体10为阳。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第一连接器部8连接在电动机或变换器等机器侧,将第二连接器部11连接在电缆2a~2c侧,用连接器3连接电动机或变换器等机器和电缆2a~2c的情况进行说明。也就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连接器部11设置电缆2a~2c和壳体(第二外壳10)之间的气密保持结构。
这里,在对本实施方式的气密保持结构进行说明之前,先对连接器3进行说明。还有,这里说明的连接器3的结构仅为一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器3,使用的是如下连接器,即、若使第一连接器部8与第二连接器部11嵌合,则多个第一接合端子6a~6c的一面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9a~9c的一面一一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成为第一接合端子6a~6c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9a~9c交替配置的层叠状态。是所谓“层叠结构型连接器”。
首先,对第一连接器部8进行说明。
第一连接器部8具备:排列并容纳有三个第一接合端子6a~6c的第一壳体7;设置在第一壳体7内并对第一接合端子6a~6c的各个进行绝缘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多个绝缘部件12a~12d;以及连接部件13,其由头部13a和连接于该头部13a的轴部13b构成,通过将轴部13b贯通多个第一接合端子6a~6c及多个第二接合端子9a~9c的各个接点和多个绝缘部件12a~12d,并且用头部13a按压邻接的第一绝缘部件12a,从而使多个第一接合端子6a~6c及多个第二接合端子9a~9c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由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第一壳体7由第一外壳体7a和将第一接合端子6a~6c保持在第一外壳体7a内的第一内壳体7b构成。
为了提高屏蔽性能、散热性以及实现连接器3的轻型化,第一外壳体7优选为由导电率、导热率高且轻型的铝等金属形成,但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用铝形成第一外壳体7a。
第一内壳体7b由PPS(聚苯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绝缘性树脂构成。
第一接合端子6a~6c是板状的端子,由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第一接合端子6a~6c利用第一内壳体7b以规定间隔分离并排列保持在第一外壳体7a内。各个第一接合端子6a~6c具有一些挠性。
在第一接合端子6a~6c的与第二接合端子9a~9c接合的面相反侧的面,如图5所示,固定有第一绝缘部件12a~12c。另外,在第一接合端子6a~6c与第二接合端子9a~9c成为层叠状态时,以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二接合端子9c的、与第一接合端子6c接合的面相反一侧的面相对的方式,在第一外壳7a的内表面固定第二绝缘部件12d。各绝缘部件12a~12d固定在向第一接合端子6a~6c的前端侧突出的位置上,为了提高第二接合端子9a~9c的插入性,对拔插第二接合端子9a~9c的一侧的角部进行倒角加工。还有,在图5中,简化了第一绝缘部件12a~12c的结构,并将第一绝缘部件12a~12c画为相同。
连接部件13包括金属(例如,SUS、铁、铜合金等)制的螺栓14和在其轴部13b的外周(包含贯通各接点的部分)涂敷作为绝缘性材料的绝缘性树脂(例如,PPS(聚苯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而形成的绝缘层15。还有,在作为连接部件13的螺栓14的头部13a的上表面,虽然未图示,但形成有六角扳手(也称为六角棒扳手)嵌合的凹部。
在连接部件13的头部13a的下表面与其正下方的第一绝缘部件12a的上表面之间设有对第一绝缘部件12a施加规定的按压力的弹性部件16。这里,弹性部件16由金属(例如,SUS等)制的弹簧构成。在弹性部件16的下部所抵接的第一绝缘部件12a的上表面形成容纳弹性部件16的下部的凹部17,在该凹部17的底部(即、弹性部件16的下部所抵接的座部分)设有支撑弹性部件16防止第一绝缘部件12a损伤的金属(例如,SUS等)制的支撑部件18。
该连接部件13从固定有第一绝缘部件12a~12c的第一接合端子6a~6c的面侧(就图4而言为上表面侧)插入到第一外壳体7a内,通过使轴部13b的前端的螺纹部19与形成于第一外壳体7a的内表面的螺纹孔20螺纹结合,从而从连接部件13的头部13a朝向轴部13b的前端(就图4而言为从上方向下方)按压,将多个第一接合端子6a~6c及第二接合端子9a~9c在各个接点一并地固定使其电连接。
在连接部件13的头部13a的外周,设有防止水浸入第一外壳体7a内的密封件21。另外,在第一外壳体7a的外周部设有两个连接器部8、11嵌合时抵接在第二壳体10(第二外壳体10a)的内周面的密封件22。
在第一外壳体7a的上部(在图4中为上侧)形成用于插入连接部件13的连接部件插入孔23。连接部件插入孔23形成为筒状,该筒状的下端部(图示下侧)向内侧折弯。通过连接部件13的头部13a的下表面的边缘周部与该被折弯的部分抵接,从而限制了连接部件13的行程。
在第一外壳体7a的外周形成用于将第一连接部8固定在机器等的箱体(例如,电动机或变换器的屏蔽箱)上的凸缘24(省略了安装孔),在将第一连接器部8连接在电动机(或变换器)上时,将凸缘24固定在电动机(或变换器)的屏蔽箱上,并且使从第一外壳体7a露出的第一接合端子6a~6c的部分与设置在电动机(或变换器)的屏蔽箱内的端子座的各端子连接。通过在电动机、变换器这两者上分别安装第一连接器部8,使设置在电缆2a~2c的两端的第二连接器部11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器部8嵌合,从而电动机与变换器通过线束1电连接。
其次对第二连接器部11进行说明。
第二连接器部11具有在内部排列并容纳多个(三个)第二接合端子(阴端子)9a~9c的第二壳体10。第二接合端子9a~9c与电缆2a~2c的端部电连接。
第二壳体10包括第二外壳体10a和多连筒状(多个筒相连的状态)的第二内壳体10b,该第二内壳体10b具有后述的气密块35且使电缆2a~2b以规定分离并排列保持在第二外壳体10a内。
为了提高屏蔽性能、散热性以及实现连接器1的轻型化,第二外壳体10a优选由导电率、导热率高且轻型的铝等金属形成,但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绝缘树脂形成第二外壳体10a。
第二内壳体10b(也包含后述的气密块35)由PPS(聚苯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绝缘性树脂构成。
第二接合端子9a~9c由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各个第二接合端子9a~9c通过用第二内壳体10b保持电缆2a~2c(靠近第二接合端子9a~9c的位置的电缆2a~2c),从而排列并保持在第二外壳体10a内。各个第二接合端子9a~9c具有一些挠性。
如图6所示,排列时配置在两端的第二接合端子9a、9c具有:用于铆接从电缆2a、2c的前端部露出的导体4的铆接部25、与铆接部25形成为一体的U字形接点26。在U字形接点26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提高插入性的锥形部27。
如图7所示,排列时配置在中央的第二接合端子9b与第二接合端子9a、9c同样,具有:用于铆接从电缆2b的前端部露出的导体4的铆接部25、与铆接部25形成为一体的U字形接点26,但是在其躯体部28折弯,U字形接点26位于电缆2b的中心轴上。在U字形接点26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提高插入性的锥形部27。
若使第一连接器部8与第二连接器部11嵌合,则能将U字形接点26以夹住连接部件13的轴部13b的方式插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二接合端子9a、9c配置成其U字形接点26位于第二接合端子9b侧,而且折弯排列时配置在中央的第二接合端子9b的躯体部28,从而使第二接合端子9a~9c配置成以相同的间隔分离。
出于提高屏蔽性能的目的,在从第二外壳体10a拉出的电缆2a~2c的部分卷绕有编织屏蔽件29。该编织屏蔽件29与后述的筒状屏蔽体30接触,通过筒状屏蔽体30与第一外壳体7a电连接(被作为同电位(接地:GND))。
并且,在电缆2a~2c被拉出的第二外壳10a的另一端侧的外周覆盖有防止水浸入第二外壳体10a内的橡胶套31。此外,在图1~3中,为了图的简化,省略了编织屏蔽件29和橡胶套31。
在第二内壳体10b的外周部,设有与第一外壳体7a的内周面抵接的密封件32。换言之,连接器3成为由设置在第一外壳体7a的外周部的密封件22和设置在第二内壳体10b的外周部上的密封件32构成的双重防水结构。
另外,在第二外壳体10a上形成有在使两个连接器部8、11嵌合时用于操作设置在第一连接器部8上的连接部件13的连接部件操作用孔33。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由绝缘性树脂形成第二外壳体10a,因此为了提高其屏蔽性能和散热性,在第二外壳体10a的另一端侧的内周面设有铝制的筒状屏蔽体30。筒状屏蔽体30具有在使两个连接器部8、11嵌合时与铝制的第一外壳体7a的外周接触的接触部30a,通过该接触部30a,与第一外壳体7a进行热连接及电连接,提高了屏蔽性能和散热性。
其次,说明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3的第一接合端子6a~6c与第二接合端子9a~9c的连接。
若使两个连接器部8、11嵌合,则各个第二接合端子9a~9c插入到成对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6a~6c与绝缘部件12a~12d之间。然后,通过该插入,使第一接合端子6a~6c的一面与第二接合端子9a~9c的一面一一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第一接合端子6a~6c、第二接合端子9a~9c以及绝缘部件12a~12d成为交替地配置的层叠状态。在该状态下,若从连接部件操作用孔33操作连接部件13,使连接部件13的螺纹部19螺纹结合在第一外壳体7a的螺纹孔20内并紧固,则连接部件13旋转并压入螺纹孔20的底部,并且通过弹性部件16依次序按压第一绝缘部件12a、第一绝缘部件12b、第一绝缘部件12c以及第二绝缘部件12d,各个接点以被绝缘部件12a~12d的任意两个夹住的方式被按压,从而使各个接点以相互绝缘的状态接触。此时,各个第一接合端子6a~6c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9a~9c由于来自绝缘部件12a~12d的按压而多少具有挠曲地在大范围接触。
其次,对本发明的特征部分即第二壳体10和电缆2a~2c的气密保持结构进行说明。
线束1是第二壳体10的一部分,更详细地说,是第二内壳体10b的一部分,在连接多个电缆2a~2c的一侧具有并排形成有多个(三个)电缆插入孔34的气密块35,该多个(三个)电缆插入孔34用于将多个电缆2a~2c插入第二壳体10内。
另外,第二内壳体10b和第二外壳体10a之间在两个连接器部8、11嵌合时用两个密封件22、32保持气密,而且也用橡胶套31保持气密,因此气密块35也相对于第二外壳体10a设置成气密。
并列形成于气密块35上的电缆插入孔34的直径形成为比电缆2a~2c的直径大,并且形成为在电缆2a~2c与气密块35之间具有规定间隔的间隙36。该间隙36是用于在使后述的熔化部件37熔化时使该熔化了的熔化部件37即熔化树脂流入的空间,形成为能够使熔化树脂主动地流入的程度的大小。另外,电缆插入孔34以相邻的电缆插入孔34重合的方式连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相邻的电缆2a~2c的周围的间隙36彼此连通。
另外,为了将电缆2a~2c与气密块35之间的间隔保持为一定,将形成于电缆2a~2c周围的间隙36保持为规定距离,气密块35具有夹持电缆2a~2c的夹持部38。夹持部38将电缆插入孔34的一部分缩径成与电缆2a~2c的直径(比电缆2a~2c的直径稍大的直径)大致相同的直径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气密块35的后端部沿着长度方向形成两个夹持部38,以使熔化树脂流入两夹持部38间的间隔36中。
另外,气密块35至少在夹持部38分割成两部分而形成为从上下方向(参照图1及图3)夹住并排配置的电缆2a~2c。这是因为通过形成夹持部38而难以将电缆2a~2c插入气密块35内(电缆插入孔34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分割两个夹持部38的方式分割气密块35的后端部的一部分(在图3中为右上侧)而分开形成。将分割后的气密块35中固定在第二外壳体10a侧的部分称为第一分割气密块35a,将从第一分割气密块35a分割并分开形成的部分称为第二分割气密块35b。一对分割气密块35a、35b在使熔化部件37熔化的工序前,以用一对分割气密块35a、35b夹住电缆2a~2c的状态通过超声波熔敷而被熔敷成一体。
在气密块35上形成有第一插入部39,该第一插入部39是由树脂构成的熔化部件37插入的部分,用于以不按压上述电缆2a~2c的方式将该熔化部件37插入到相邻的上述电缆插入孔34连通的部分。第一插入部39由在垂直于电缆2a~2c的长度方向(在图2中为上下方向)贯通第二分割气密块35的孔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行地配置三根电缆2a~2c,因此在电缆2a与电缆2b之间、电缆2b与电缆2c之间各形成一个,共计形成两个第一插入部39,但是第一插入部39的数量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缆2a~2c的长度方向,在相同的位置上形成两个第一插入部39,但是也可以在电缆2a~2c的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上形成第一插入部39。例如,也可以在电缆2a与电缆2b之间,在长度方向形成多个第一插入部39。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两个夹持部38件的间隙36中流入熔化树脂,因此第一插入部39形成为位于两夹持部38之间。
另外,在气密块35上形成有第一按压承受部40,该按压承受部40用于使通过第一插入部39插入到电缆插入孔34内的熔化部件37的前端碰触到与该第一插入部39相对的上述电缆插入孔34的内壁面上。第一按压承受部40由相对于通过第一插入部39插入的熔化部件37的插入方向(在图2中为上下方向)垂直地形成的平坦面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两个第一插入部39,因此与两第一插入部39对应地形成两个第一按压承受部40。两个第一按压承受部40形成于熔化部件37的插入方向的相同位置上。
熔化部件37形成为销形状,包括:插入到第一插入部39的圆柱状的轴部37b、形成于轴部37b的后端部的凸缘状头部37a。
熔化部件37在将其轴部37b的前端插入到第一插入部39且使轴式凹模(horn)(未图示)与头部37a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用轴式凹模使其振动并向第一按压承受部40按压,从而利用在轴部37b的前端和第一按压承受部40之间产生的热,将轴部37b的前端部熔化。此时,为了防止第一按压承受部40(也就是气密块35)熔化,作为熔化部件37,使用具有比气密块35的熔化温度低的熔化温度的树脂。作为熔化部件37所使用的树脂,可列举例如PPS(聚苯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
熔化部件37的头部37a由于成为在使熔化部件37熔化时使轴式凹模接触的部分,因此为了防止在使熔化部件37熔化时在轴式凹模与头部37a之间产生热而导致头部37a熔化,形成为能够足以确保与轴式凹模的接触面积的大小(面积)。
熔化部件37的轴部37b形成为与相邻的电缆2a~2c的间隔同等或其以下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轴部37b形成为与相邻的电缆2a~2c的间隔大致相同的直径。因此,若将熔化部件37插入到第一插入部39,则其轴部37b与电缆2a~2c(外皮5)接触,但由于熔化部件37的按压方向与电缆2a~2c的排列方向垂直,因而外皮5未被按压,不会在轴部37b与外皮5之间产生热而使外皮5熔化。
熔化部件37的轴部37b的长度设定成,所熔化的熔化树脂的量为能够将两夹持部38之间的间隙36完全填充的长度的量、或比其稍多的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形成两个第一插入部39、第一按压承受部40,使用两个熔化部件37,但这两个熔化部件37形成为大致相同的长度。这是因为,为了向间隙36均等地供给熔化树脂,优选使两个熔化部件37以大致相同的速度熔化,而通过将两个熔化部件37形成为大致相同的长度,以同时按压两个熔化部件37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实现使两个熔化部件37以大致相同的速度熔化。还有,要想同时按压两个熔化部件37,例如以共同的一个轴式凹模按压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熔化部件37形成为销形状,但熔化部件37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熔化部件37形成为板状。而且,熔化部件37的轴部37b也可以形成为其前端逐渐变得尖细的形状(前端尖细形状),以使其前端部容易熔化。
其次,对线束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在制造线束1时,首先将设有第二接合端子9a~9c的电缆2a~2c的端部插入到第一分割气密块35a的电缆插入孔34中,利用第二内壳体10b将各电缆2a~2c以规定间隔分离并排列保持在第二外壳体10a内。
然后,将第二分割气密块35b相对于第一分割气密块35a进行超声波熔敷,使一对分割气密块35a、35b一体化,并且,用夹持部38夹持电缆2a~2c。
此时,使轴式凹模接触第二分割气密块35b,用轴式凹模一边使第二分割气密块35b振动一边向第一分割气密块35a侧按压,将一对分割气密块35a、35b进行熔敷,但在超声波熔敷时若将第二分割气密块35b过于向第一分割气密块35a侧按压,则有可能夹持部38被按压在外皮5上,在夹持部38和外皮5的接触部分产生热而使外皮5熔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夹持部38粘合到熔化树脂不向外皮5漏出的程度的时刻,结束利用轴式凹模进行的按压。
利用超声波熔敷将一对分割气密块35a、35b一体化之后,通过第一插入部39将熔化部件37插入到电缆插入孔34中,使轴式凹模与熔化部件37的头部37a接触,一边使熔化部件37振动一边向第一按压承受部40按压。此时,用轴式凹模同时按压两个熔化部件37。若熔化部件37的轴部37b的前端接触第一按压承受部40,则在轴部37b的前端和第一按压承受部40之间产生热,熔化部件37的轴部37b的前端部熔化。熔化部件37的轴部37b的前端部熔化后的熔化树脂流入形成于电缆2a~2c的周围的间隙36(两夹持部38之间的间隙36)。
若进一步使熔化部件37振动并对其进行按压,则其轴部37b的前端部依次被熔化并流入间隙36,两夹持部38之间的间隙36被熔化树脂完全填充。还有,此时,熔化部件37的头部37a与第一插入部39的周缘抵接,头部37a也被熔敷在气密块35上。
若在该状态下停止利用轴式凹模进行的振动,则覆盖在电缆2a~2c的周围的熔化树脂凝固,熔化部件37和电缆2a~2c无间隙地粘合。另外,通过熔化树脂凝固,从而熔化部件37和气密块35被一体化。从气密块35突出的熔化部件37的头部37a即使削掉也可以,保持原状态也可以。
根据以上所述,形成第二壳体10和电缆2a~2c间的气密保持结构,得到线束1。还有,第一连接器部8的组装顺序属于现有技术,在此省略说明。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中,通过第一插入部39将熔化部件37插入电缆插入孔34,通过一边使熔化部件37振动一边向第一按压承受部40按压,使与第一按压承受部40接触的熔化部件37的前端部熔化,使该熔化了的熔化部件37即熔化树脂流入电缆2a~2c和气密块35间的间隙36,用熔化树脂覆盖在电缆2a~2c的周围,从而保持气密块35和电缆2a~2c的气密。
通过使熔化部件37熔化了的熔化树脂流入电缆2a~2c和气密块35之间的间隙,从而用熔化树脂无间隙地覆盖在电缆2a~2c的周围,而且可以将相对于第二壳体10气密地设置的气密块35和熔化部件37无间隙地一体化,可以充分地保持第二壳体10和电缆2a~2c的气密。
另外,在线束1中,由于形成为通过第一插入部39以不按压电缆2a~2c的方式将熔化部件37插入相邻的电缆插入孔34连通的部分,因此不会使电缆2a~2c的外皮5熔化,可以充分地保持气密块35和电缆2a~2c的气密。
再有,在线束1中,由于相邻的电缆插入孔34以重合的方式连通(参照图2及图9),因此能够缩小电缆2a~2c的间隙,可以进一步填满电缆2a~2c的间距,有助于线束1的小型化。
另外,在线束1中,由于将熔化部件37的熔化温度设定得比气密块35的熔化温度低,因此能够防止在使熔化部件37熔化时发生气密块35熔化的不良情况。
再有,在线束1中,由于在气密块35上形成夹持电缆2a~2c的夹持部38,因此可以将形成于电缆2a~2c的周围的间隙36保持在规定距离,可以将熔化树脂可靠地供给到电缆2a~2c的周围。也就是,不会发生电缆2a~2c的一部分未被熔化树脂覆盖等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线束1中,将气密块35分割成两部分而形成为从上下方向夹住并列配置的电缆2a~2c,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电缆2a~2c插入到第二壳体10内(电缆插入孔34内)。
再有,在线束1中,由于同时按压两个熔化部件37,使两个熔化部件37以大致相同的速度熔化,因此能够均等地将熔化树脂供给到间隙36。
其次,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8~图10所示的线束80,是与图1~4中说明的线束1基本上相同的结构,但是插入熔化部件37的位置不同。
具体地说,在线束80中,在气密块35上形成插入熔化部件37的部分、即与并排配置有多个电缆2a~2c之中位于两侧的电缆插入孔34连通的第二插入部81,并且在第二插入部81的内壁面形成用于使插入到第二插入部81的熔化部件37的前端碰触的第二按压承受部82,也就是,线束80也可以形成第二插入部81、第二按压承受部82,来代替线束1的第一插入部39、第一按压承受部40。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插入部81形成于从配置于并列方向两侧的电缆2a~2c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上,以免熔化部件37接触到电缆2a~2c。还有,形成第二插入部81的气密块35的后端部35c形成为在电缆2a~2c的并列方向扩大的凸缘状。
第二插入部81通过作为第二插入部81的一部分的熔化树脂导入孔83与电缆2a~2c的周围的间隙36连通。熔化树脂导入孔83形成为剖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第二插入孔81的内壁面、更详细地说熔化树脂导入孔83的内壁面成为碰触熔化部件37的第二按压承受部82。
根据线束80,与线束1同样,能够使熔化部件37溶化后的熔化树脂流入电缆2a~2c与气密块35之间的间隙36,不会使电缆2a~2c的外皮5熔化,可以充分地保持电缆2a~2c与气密块35的气密。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就线束1而言,说明了仅形成第一插入部39和第一按压承受部40的情况,就线束80而言,说明了仅形成第二插入部81和第二按压承受部82的情况,当然也可以形成第一插入部39和第一按压承受部40以及第二插入部81和第二按压承受部82双方。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气密块35作为第二内壳体10b的一部分,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气密块35作为第二外壳体10a的一部分,也可以将气密块35与第二壳体10分开形成,将分开形成的气密块35相对于第二壳体10气密地设置。
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二分割气密块35b超声波熔敷在第一分割气密块35a上时,在气密块35通过夹持部38与电缆2a~2c的外皮5粘合到熔化树脂不会漏出的程度的时刻,结束利用轴式凹模进行的按压,但是为了完全防止外皮5的熔化,也可以在用夹持部38夹持的位置的外皮5的外周,设置由金属、或熔化温度比气密块35高的树脂构成的保护部件,以防气密块35与外皮5直接接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用熔化树脂完全填充了两夹持部38间的间隙的时刻,停止利用轴式凹模进行的熔化部件37的振动、加压,但是也可以在用树脂完全填充了两夹持部38间的间隙36之后,再利用轴式凹模一边使熔化部件37振动一边进行按压使其熔化,从而使填充在间隙36内的熔化树脂的内压变高,用填充在间隙36内熔化树脂(流入间隙36的熔化树脂)挤压电缆2a~2c的外皮5。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气密性。
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两个夹持部38,使熔化树脂流入两夹持部38间的间隙36,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一个夹持部38,也可以省略夹持部38。
在形成一个夹持部38的情况下,优选将夹持部38形成于气密块35的电缆2a~2c的插入侧的端部,用夹持部38夹持电缆2a~2c并保持间隙36,并且在熔化部件37熔化时,防止熔化树脂向气密块35的外部泄漏。这种情况下,由于熔化树脂流入第二接合端子9a~9b侧,因此不会使熔化树脂的内部压力变高而挤压外皮5,但仍然可以充分地保持电缆2a~2c与气密块35间的气密。
另外,在省略夹持部38的情况下,优选用外部的支撑部件支撑电缆2a~2c并保持间隙36,在熔化部件37熔化时,在熔化树脂从电缆插入孔34溢出来的时刻,结束利用轴式凹模进行的熔化部件37的振动、加压。这种情况下,由于熔化树脂会泄漏到气密块35的外部而使得外观稍微变差,但仍然可以充分地保持电缆2a~2c与气密块35间的气密。另外,在省略夹持部38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容易地将电缆2a~2c插入电缆插入孔34,因此即使不分割形成气密块35也可以,但就分割形成的方法而言,在制造上、便利性优良的情况,当然分割形成为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熔化部件37的熔化温度设定得比气密块35的熔化温度低,但也可以将熔化部件37和气密块35用彼此相同的材质或熔化温度接近的材质形成,在碰触熔化部件37的按压承受部(第一按压承受部40及/或第二按压承受部件82)设置金属部件、或熔化温度比熔化部件37高的树脂的难熔化部件,抑制气密块35的熔化。尤其是,通过将熔化部件37和气密块35用彼此相同的材质形成,从而在使熔化树脂固化时能够使熔化部件37和气密块35更加牢固地一体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气密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用熔化树脂完全填充间隙36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未完全填充间隙36而具有一些间隙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二连接器部11中的第二壳体10和电缆2a~2c之间的气密保持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在第一连接器部8上连接有电缆的情况,在第一连接器部8中的第一壳体7和电缆之间的气密保持结构上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缆2a~2c的中心导体4俯视时呈大致圆形状,但即使是其他形状、例如平角形状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最后,作为补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将一对分割气密块35a、35b一体化的超声波熔敷作业、将熔化部件37的熔化树脂填充到气密块35的间隙36中的超声波熔敷作业,就图2而言,在从上方向下方的情况下,都能够使轴式凹模的动作为一个方向。由此,制造非常容易,具有有利的效果。

Claims (11)

1.一种线束,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电缆、具有连接该多个电缆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上述线束的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在连接上述多个电缆的一侧具有并排形成有多个电缆插入孔的气密块,该多个电缆插入孔用于将上述多个电缆插入到上述壳体内,
上述各电缆插入孔形成为在上述电缆和上述气密块之间具有规定距离的间隙,并且以相邻的上述电缆插入孔重合的方式连通,
上述气密块形成第一插入部和第一按压承受部,
该第一插入部是由树脂构成的熔化部件插入的部分,用于以不按压上述电缆的方式将该熔化部件插入到相邻的上述电缆插入孔连通的部分,
该第一按压承受部用于使通过上述第一插入部插入到上述电缆插入孔内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碰触到与该第一插入部相对的上述电缆插入孔的内壁面上,
将上述熔化部件通过上述第一插入部插入到上述电缆插入孔中,一边使上述熔化部件振动一边向上述第一按压承受部按压,从而使与上述第一按压承受部接触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部熔化,并使该熔化了的上述熔化部件即熔化树脂流入上述间隙,以使上述熔化树脂覆盖在上述电缆的周围,从而保持上述气密块与上述电缆的气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密块还形成第二插入部和第二按压承受部,
该第二插入部是上述熔化部件插入的部分,与并排配置的上述多个电缆插入孔中位于两侧的上述电缆插入孔连通,
该第二按压承受部用于使插入到上述第二插入部中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碰触到该第二插入部的内壁面上,
通过将上述熔化部件进一步插入到上述第二插入部,一边使上述熔化部件振动一边向上述第二按压承受部按压,从而使与上述第二按压承受部接触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部熔化,并使该熔化了的上述熔化部件即熔化树脂流入上述间隙。
3.一种线束,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电缆、具有连接该多个电缆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上述线束的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在连接上述多个电缆的一侧具有并排形成有多个电缆插入孔的气密块,该多个电缆插入孔用于将上述多个电缆插入到上述壳体内,
上述各电缆插入孔形成为在上述电缆和上述气密块之间具有规定距离的间隙,并且以相邻的上述电缆插入孔重合的方式连通,
上述气密块形成第二插入部和第二按压承受部,
该第二插入部是由树脂构成的熔化部件插入的部分,与并排配置的上述多个电缆插入孔中位于两侧的上述电缆插入孔连通,
该第二按压承受部用于使插入到上述第二插入部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碰触该第二插入部的内壁面上,
通过将上述熔化部件插入到上述第二插入部,一边使上述熔化部件振动一边向上述第二按压承受部按压,从而使与上述第二按压承受部接触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部熔化,并使该熔化了的上述熔化部件即熔化树脂流入上述间隙,以使上述熔化树脂覆盖在上述电缆的周围,从而保持上述气密块与上述电缆的气密。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密块由树脂构成,
上述熔化部件的熔化温度比上述气密块的熔化温度低。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密块由树脂构成,
上述熔化部件和上述气密块由彼此相同的材质或熔化温度接近的材质构成,
在碰触上述熔化部件的上述按压承受部设置金属部件或熔化温度比上述熔化部件高的树脂的难熔化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密块具有夹持上述电缆的夹持部,以便将形成于上述电缆周围的上述间隙保持为规定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缆的长度方向形成两个上述夹持部,并且使上述熔化树脂流入到这两夹持部间的上述间隙,
在用上述熔化树脂将上述两夹持部间的上述间隙完全填充后,再按压上述熔化部件使其熔化,从而使流入到上述两夹持部间的上述间隙中的上述熔化树脂挤压上述电缆。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密块由分割成两部分的树脂制的一对分割气密块构成,以便从上下方向夹住并排配置的上述多个电缆,
在用该一对分割气密块夹住上述多个电缆的状态下,利用超声波熔敷对上述一对分割气密块进行熔敷而将其一体化。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缆的长度方向形成多个上述插入部及上述按压承受部,并且在上述多个插入部分别插入熔化部件,
同时按压插入到上述多个插入部的多个上述熔化部件。
10.一种线束的制造方法,该线束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电缆、具有连接该多个电缆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该线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在连接上述多个电缆的一侧具有并排形成有多个电缆插入孔的气密块,该多个电缆插入孔用于将上述多个电缆插入到上述壳体内,
上述各电缆插入孔形成为在上述电缆和上述气密块之间具有规定距离的间隙,并且以相邻的上述电缆插入孔重合的方式连通,
上述气密块形成第一插入部和第一按压承受部,
该第一插入部是由树脂构成的熔化部件插入的部分,用于以不按压上述电缆的方式将该熔化部件插入到相邻的上述电缆插入孔连通的部分,
该第一按压承受部用于使通过上述第一插入部插入到上述电缆插入孔中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碰触到与该第一插入部相对的上述电缆插入孔的内壁面上,
将上述熔化部件通过上述第一插入部插入到上述电缆插入孔中,一边使上述熔化部件振动一边向上述第一按压承受部按压,从而使与上述第一按压承受部接触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部熔化,并使该熔化了的上述熔化部件即熔化树脂流入上述间隙,以使上述熔化树脂覆盖在上述电缆的周围,从而保持上述气密块与上述电缆的气密。
11.一种线束的制造方法,该线束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电缆、具有连接该多个电缆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该线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在连接上述多个电缆的一侧具有并排形成有多个电缆插入孔的气密块,该多个电缆插入孔用于将上述多个电缆插入到上述壳体内,
上述各电缆插入孔形成为在上述电缆和上述气密块之间具有规定距离的间隙,并且以相邻的上述电缆插入孔重合的方式连通,
上述气密块形成第二插入部和第二按压承受部,
该第二插入部是由树脂构成的熔化部件插入的部分,与并排配置的上述多个电缆插入孔中位于两侧的上述电缆插入孔连通,
该第二按压承受部用于使插入到上述第二插入部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碰触该第二插入部的内壁面,
通过将上述熔化部件插入到上述第二插入部,一边使上述熔化部件振动一边向上述第二按压承受部按压,从而使与上述第二按压承受部接触的上述熔化部件的前端部熔化,并使该熔化了的上述熔化部件即熔化树脂流入上述间隙,以使上述熔化树脂覆盖在上述电缆的周围,从而保持上述气密块与上述电缆的气密。
CN201010586173.8A 2009-12-24 2010-12-08 线束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852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93345A JP5380750B2 (ja) 2009-12-24 2009-12-24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93345 2009-1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5214A CN102185214A (zh) 2011-09-14
CN102185214B true CN102185214B (zh) 2014-08-20

Family

ID=44188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8617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85214B (zh) 2009-12-24 2010-12-08 线束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77250B2 (zh)
JP (1) JP5380750B2 (zh)
CN (1) CN1021852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93627B2 (ja) * 2010-02-01 2013-09-18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202010006401U1 (de) * 2010-05-04 2011-10-12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Elektrischer Baugruppenanschluss eines Kraftfahrzeugs
JP5760882B2 (ja) * 2011-01-13 2015-08-1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3030454A (ja) 2011-06-22 2013-02-07 Hitachi Cable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30455A (ja) 2011-06-22 2013-02-07 Hitachi Cable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JP5900223B2 (ja) * 2012-07-31 2016-04-06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US10224678B2 (en) * 2014-11-21 2019-03-05 Volex Plc Electrical plug
JP6536378B2 (ja) * 2015-11-24 2019-07-03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ワイヤハーネス
ITUB20159751A1 (it) * 2015-12-30 2017-06-30 Johnson Electric Asti S R L Cablaggio con connettore integrato, particolarmente per autoveicoli.
DE102016125029B4 (de) * 2016-12-20 2019-03-14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Kontakteinrichtung und Kontaktsystem
US11569605B2 (en) 2016-12-20 2023-01-31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Contact device and contact system
KR102238655B1 (ko) * 2017-03-22 2021-04-12 교세라 가부시키가이샤 커넥터
JP6897621B2 (ja) * 2018-03-30 2021-06-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1355108B (zh) 2018-12-21 2023-02-24 豪利士电线装配(深圳)有限公司 密封电插头
CN110661157B (zh) * 2019-09-19 2021-02-12 杭州三元电器有限公司 端子线生产系统及应用该设备的生产工艺
TWI724802B (zh) * 2020-02-25 2021-04-11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
CN114843984B (zh) * 2022-05-06 2023-07-25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在低温真空环境中使用的高电压密封多芯束线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11623B2 (ja) * 1996-12-26 2002-08-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電線接続部構造
JPH1166807A (ja) 1997-08-14 1999-03-0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3730380B2 (ja) * 1997-10-09 2006-01-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048901A (ja) 1998-07-27 2000-02-18 Yazaki Corp 防水コネクタ
JP2001167640A (ja) * 1999-12-09 2001-06-22 Yazaki Corp 被覆電線の端末接続部およびその防水処理装置
JP4583963B2 (ja) * 2005-02-21 2010-11-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US7390217B2 (en) * 2005-03-16 2008-06-24 Pgs Americas, Inc. Solid construc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dapted for use with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
JP2008282673A (ja) * 2007-05-10 2008-11-2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付電線、該端子付電線を用いたコネクタおよび前記端子付電線の製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228683A 2006.08.31
JP特开平10-189070A 1998.07.21
JP特开平11-121084A 1994.04.3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5214A (zh) 2011-09-14
US20110159728A1 (en) 2011-06-30
JP2011134602A (ja) 2011-07-07
JP5380750B2 (ja) 2014-01-08
US8277250B2 (en) 2012-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5214B (zh) 线束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10933B (zh) 线束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10934B (zh) 线束及其制造方法
CN102082366B (zh) 车辆用连接结构
CN101453089B (zh) 电连接器
CN102082361B (zh) 线束及其制造方法
CN102082348B (zh) 连接结构
CN102082347B (zh) 连接结构
US8851925B2 (en) Wire harnes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082346A (zh) 连接器
CN102576949A (zh) 具有模制密封件的电气端子连接
CN102196703B (zh) 电子设备
CN102474028A (zh) 用于柔性扁平电缆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
JP2018078022A (ja) コネクタ
CN102082350A (zh) 连接结构
JP5407058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20324726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ire harness
JP2011159591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78304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95945A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と一体化された電子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029765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60564B2 (ja) 被覆電線と端子金具のシール構造および被覆電線と端子金具のシール方法
JP2011154961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83154A (ja) 熱収縮チューブ付電線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METAL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CABL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4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40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Metals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Cable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Termination date: 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