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7121A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7121A
CN102167121A CN2011100434736A CN201110043473A CN102167121A CN 102167121 A CN102167121 A CN 102167121A CN 2011100434736 A CN2011100434736 A CN 2011100434736A CN 201110043473 A CN201110043473 A CN 201110043473A CN 102167121 A CN102167121 A CN 1021671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age
vehicle
saddle
standpipe
wheel br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34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7121B (zh
Inventor
齐藤聪
田中敬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4488493&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167121(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7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71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7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71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Hydraulic Control Valves For Brake System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不易受到手柄转向的影响的联动装置,且能够使设计的自由度增大。鞍乘型车辆(1)具备:转向立管(2a);转向轴(3),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于转向立管(2a);联板(5),其连接前叉(6)的上部和转向轴(3),前轮(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前叉(6);前轮制动操作件,其对前轮制动器(8)施加制动力;联动制动操作件;手柄,其被支撑于转向轴(3),并且前轮制动操作件和联动制动操作件设于该手柄;以及联动装置(14),其与联动制动操作件的操作相应地对前轮制动器和后轮制动器施加制动力,联动装置(14)被支撑于联板(5)。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制动系统中具备联动装置的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鞍乘型车辆,已知如下的机动两轮车:该机动两轮车具备联动装置,在操作后轮制动器的制动操作件时,该联动装置能够在对后轮制动器施加制动力的同时,对前轮制动器也施加制动力。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联动装置经由托架安装于转向立管。两轮车或三轮车的制动操作件被安装于手柄,该手柄与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转向立管的转向轴一起转动。因此,通过借助手柄进行转向,安装于转向立管的联动装置与安装于转动的手柄的制动操作件之间的相对距离变化,用于连接联动装置和制动操作件之间的线缆的挠曲量也变化。此情况对于前轮制动器与联动装置之间的相对距离来说也是同样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83892号公报
在采用如上所述的配置的情况下,在配设用于连接制动操作件与联动装置之间的线缆、液压配管时,考虑到手柄的转向的影响,需要进行使它们具有足够的挠度等的处理,存在着设计的自由度减小的倾向。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该鞍乘型车辆具备不易受到手柄的转向的影响的联动装置,能够使设计的自由度增大。
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鞍乘型车辆具备:转向立管;转向轴,所述转向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于所述转向立管;联板,所述联板连接前叉的上部和所述转向轴,所述前叉将前轮支撑为能够旋转;前轮制动操作件,所述前轮制动操作件对前轮制动器施加制动力;联动制动操作件;手柄,所述手柄被支撑于所述转向轴,并且所述前轮制动操作件和联动制动操作件设于所述手柄;以及联动装置,所述联动装置与所述联动制动操作件的操作相应地对所述前轮制动器和后轮制动器施加制动力,并且,所述联动装置被支撑于所述联板。
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结构中,所述联动装置经由支撑支架支撑于所述联板的后表面。
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结构中,所述联板至少包括下联板,该下联板设于所述转向立管的下方,所述联动装置经由支撑支架支撑于所述下联板的后表面。
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所述的结构中,鞍乘型车辆具备:第一传递部件,所述第一传递部件从所述联动制动操作件延伸至所述联动装置;第二传递部件,所述第二传递部件从所述联动装置延伸至所述前轮制动器;以及第三传递部件,所述第三传递部件从所述联动装置延伸至所述后轮制动器,从车身宽度方向的侧面观察,所述联动装置被支撑成所述联动装置的上部向所述转向立管的方向倾斜。
第五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所述的结构中,所述联动装置具有:入口,所述入口供所述第一传递部件贯穿插入;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出口供所述第二传递部件贯穿插入;以及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出口供所述第三传递部件贯穿插入,所述联动制动操作件和所述前轮制动器设于车身宽度方向的一侧,从车身前后方向的前面观察,所述入口指向相对于所述转向轴的上下中心轴线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向,从车身前后方向的前面观察,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指向相对于所述转向轴的上下中心轴线向车身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的方向。
第六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结构中,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主车架,该主车架具备从所述转向立管向车身下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从车身宽度方向的侧面观察,所述联动装置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由所述转向立管的轴线、所述下车架部的轴线以及所述下联板的底面的前后延长线所形成的三角形的区域内。
第七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结构中,鞍乘型车辆具备:下车架部,所述下车架部从所述转向立管向车身下后方延伸;前挡泥板,所述前挡泥板覆盖前轮的上方;以及内罩,所述内罩在所述前挡泥板的车身后方覆盖所述下车架部的前表面,所述前挡泥板具有与所述联动装置对应的凹部,所述联动装置配置于所述内罩内。
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联板与转向轴连接,联动装置被支撑于联板。因此,在借助手柄进行转向的时候,前轮制动器以及联板一起转动,进而被支撑于联板的联动装置也转动,因此前轮制动器及手柄与联动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它们之间的距离也没有变化。由此,连接于它们之间的配管、配线等不易受到手柄转向的影响,能够减小作用给配管等的应力等,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联动装置经由支撑支架支撑于联板的后表面,并且配置于联板的后表面侧。因此,能够使联动装置不易受到来自车身前侧的外力的影响。
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将联动装置设于转向立管的下方侧的下联板,因此即使在转向立管的上方周围配置有各种功能部件,也能够将联动装置配置于下联板的后表面侧。因此,能够提高转向立管的前表面侧上方的设计自由度。此外,由于能够将联动装置配置于下联板的后表面侧,因此能够使联动装置不易受到来自车身前侧的外力的影响。
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从车身宽度方向的侧面观察,联动装置被支撑成联动装置的上部向转向立管的方向倾斜,因此能够将第一、第二和第三传递部件各自的曲率半径配置得较大。因此,能够减小作用给各传递部件的应力等,因此即使是不能应对较小的曲率半径的传递部件也能够被采用,能够降低传递部件的成本。
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发明,从车身前后方向的前面观察,入口指向相对于转向轴的上下中心轴线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向,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指向相对于转向轴的上下中心轴线向车身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的方向,因此能够将第一、第二和第三传递部件各自的曲率半径配置得较大。因此,能够减小作用于各传递部件的应力等,因此即使是不能应对较小的曲率半径的传递部件也能够被采用,能够降低传递部件的成本。
根据第六方面所述的发明,从车身前后方向的前面观察,联动装置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由转向立管的轴线、下车架部的轴线以及下联板的底面的前后延长线形成的三角形的区域内。因此,能够在确保联动装置的离地高度(距离地面的高度)的同时,有效地利用位于转向立管的后侧且下车架部的前侧的空间。
根据第七方面所述的发明,由于联动装置配置于内罩内,因此能够保护联动装置,例如能够保护联动装置不受前轮所卷起的飞石等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机动两轮车的实施方式的左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制动系统的系统图。
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的联动装置的结构的图,该图3是从与转向轴正交的方向中的车身前侧观察联动装置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在直行状态下的联动装置周围的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5是从与转向轴正交的方向中的车身前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联动装置周围的结构的图。
图6是从转向轴的轴向上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联动装置周围的结构的图。
标号说明
1:机动两轮车(鞍乘型车辆);2:主车架;2a:转向立管;2b:下车架;3:转向轴;3a:中心轴线;4:手柄;5:下联板(bottom bridge);8:前轮制动器单元;9:后轮制动器单元;11A:右制动杆(前轮制动操作件);11B:左制动杆(联动制动操作件);12A:右制动线缆(第一传递部件);12B:左制动线缆;12C:前侧联动制动线缆(第二传递部件);12D:后侧联动制动线缆(第三传递部件);14:联动装置;14b:入口;14c:前轮侧输出部(第一出口);14d:后轮侧输出部(第二出口);30:支撑支架;32:前挡泥板;33:内罩;S1: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机动两轮车的实施方式的左侧视图。
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的记载只要没有特别的明确记载,均与乘坐机动两轮车的乘客(驾驶者)所观察的方向一致。此外,图中的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鞍乘型车辆)1是具备配置于车身前侧的前轮7和配置于车身后侧的后轮10、并将发动机51作为原动机来驱动后轮10以进行行驶的机动两轮车。
机动两轮车1具备主车架2、转向轴3、手柄4、下联板5、前叉6、前轮7、前轮制动器单元8、后轮制动器单元9、后轮10、后悬架50、发动机51、车身罩54、座椅55。
主车架2具备转向立管2a和下车架2b,该主车架2由多种钢材等通过焊接等接合为一体而构成。
转向立管2a是构成主车架2的车身前侧部分的圆筒状的部件。转向立管2a以中心轴线的方向朝向车身前下方的倾斜角度倾斜。
下车架2b被配置成从转向立管2a的大致中央向车身下后方延伸。
转向轴3以能够绕中心轴线3a旋转的方式支撑于转向立管2a。中心轴线3a与转向立管2a的中心轴线同轴。转向轴3的最大旋转角度、即左右方向的最大转向角度借助止挡件(未图示)等而预先设定。
手柄4安装于转向轴3的上端部。随着驾驶者的转向操作而使转向轴3与手柄4一体地旋转。
下联板5是用于支撑前叉6的部件。下联板5设于转向轴3的下端,并与转向轴3一体地旋转。因此,随着转向轴3的旋转,前叉6旋转。
前叉6是以使前轮7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该前轮7的杆状的部件。在侧视图中,前叉6以与转向立管2a相同的倾斜角度倾斜。在前叉6的末端设有前轮制动器单元8。
前轮制动器单元8是对前轮7进行制动的鼓式制动器装置。前轮制动器单元8配置于车身左侧。
后轮制动器单元9是对后轮10进行制动的鼓式制动器装置。后轮制动器单元9配置于车身左侧。
后悬架50是用于吸收后轮10受到的来自路面的冲击的部件。后悬架50具备弹簧、油压缓冲器等。
发动机51是采用汽油作为燃料的原动机,其搭载于车身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发动机51从与气缸盖连结的进气部(未图示)吸入外部空气并使之燃烧,并且使燃烧后的废气从具备腔室52等的排气部流出到车身后方。
发动机51的输出经由具备带等的变速机构53而输出并传递到后轮10。
车身罩54是为了减少行驶时的空气阻力、以及保护车身内部的部件等而设置的罩部件。车身罩54以覆盖车身的方式设置。车身罩54由树脂等形成。
座椅55是用于在行驶时供驾驶者落座的座,其设于发动机51的上侧。
图2是实施方式的制动系统的系统图。
如图2所示,实施方式的制动系统具备:作为前轮制动操作件的右制动杆11A;作为联动制动操作件的左制动杆11B;作为第一传递部件的右制动线缆12A;左制动线缆12B;作为第二传递部件的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作为第三传递部件的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联动装置(均衡器(equalizer))14;上述的前轮制动器单元8;以及后轮制动器单元9。
右制动杆11A配置于手柄4的车身右侧,驾驶者能够以右手操作该右制动杆11A。
左制动杆11B配置于手柄4的车身左侧,驾驶者能够以左手操作该左制动杆11B。
右制动线缆12A是连接在右制动杆11A和前轮制动器单元8之间的线缆。
左制动线缆12B是连接在左制动杆11B和联动装置14之间的线缆。
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是连接在联动装置14和前轮制动器单元8之间的线缆。
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是连接在联动装置14和后轮制动器单元9之间的线缆。
联动装置14是将由左制动线缆12B传递来的左制动杆11B的制动操作力分配到两个系统的装置。联动装置14上连接有左制动线缆12B、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以及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联动装置14将分配好的制动操作力的一方经由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传递到前轮制动器单元8,并将另一方经由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传递到后轮制动器单元9。由此,联动装置14根据左制动杆11B的操作而对前轮制动器单元8和后轮制动器单元9施加制动力。
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的联动装置的结构的图,该图3是从与转向轴3正交的方向中的车身前侧(图1所示的箭头A方向)观察联动装置14的图。在图3中,还示出了直行状态(使手柄4与车身前后方向垂直从而使机动两轮车1直行的状态)下的转向轴3和转向立管2a。
如图3所示,联动装置14具备壳体14a、入口14b、作为第一出口的前轮侧输出部14c、作为第二出口的后轮侧输出部14d、弹簧14e以及均衡器14f。
壳体14a是联动装置14的壳体,其形成为长方体形状。
入口14b设于壳体14a的上表面。左制动线缆12B贯穿插入到入口14b中。入口14b是将左制动杆11B的制动操作力经由左制动线缆12B输入到联动装置14的输入部。
前轮侧输出部14c和后轮侧输出部14d是将从入口14b输入的制动操作力从联动装置14输出的输出部。
在均衡器14f的一端的连接部14h连接有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在均衡器14f的另一端的连接部14i连接有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在均衡器14f的连接部14g连接左制动线缆12B,该连接部14g设于一端的连接部14h与另一端的连接部14i的中间。
前轮侧输出部14c和后轮侧输出部14d从车身左侧按照此顺序配置在壳体14a的底面。
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贯穿插入到前轮侧输出部14c中。
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贯穿插入到后轮侧输出部14d中。
左制动线缆12B从入口14b延伸的方向、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从前轮侧输出部14c延伸的方向以及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从后轮侧输出部14d延伸的方向是平行的。
此外,在主视图中,联动装置14配置成所述三个方向相对于转向轴3的中心轴线3a向右转动(在图3中为向左转动)角度θ地倾斜。角度θ例如在5°~45°范围内,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设定。关于联动装置14的配置等,将在后面叙述。
弹簧14e是对均衡器14f的一端部向初始位置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弹簧14e发挥使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的动作相对于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的动作延迟的延迟弹簧的功能。
均衡器14f是用于通过从左制动线缆12B输入制动操作力来牵拉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和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的部件。均衡器14f在与线缆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地移动的同时向左旋转,从而调整对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和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进行牵拉的牵拉量。均衡器14f具备连接部14g、14h、14i。
连接部14g在三个连接部14g、14h、14i中配置在中间。连接部14g被配置成从该连接部14g到连接部14h为止的长度比从该连接部14g到连接部14i为止的长度大。在连接部14g连接有左制动线缆12B。
连接部14h在三个连接部中配置于车身左侧。在连接部14h连接有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
连接部14i在三个连接部中配置于车身右侧。在连接部14i连接有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
对联动装置14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从入口14b输入制动操作力时,左制动线缆12B向线缆延伸的方向的上侧牵拉连接部14g。
此时,由于均衡器14f的一端侧受到弹簧14e施力,因此,首先,与另一端侧的连接部14i连接的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被均衡器14f牵拉。由此,联动装置14对后轮制动器单元9施加制动力。
接着,进一步,当通过牵拉左制动线缆12B而使得发挥延迟弹簧的功能的弹簧14e超过设定载荷时,与一端侧的连接部14h连接的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被均衡器14f牵拉。由此,联动装置14对前轮制动器单元8施加制动力。
如上所述,联动装置14能够根据输入的制动操作力而改变向前轮侧输出部14c和后轮侧输出部14d输出的时机,并产生制动力。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在直行状态下的联动装置周围的结构的左侧视图。
如图4所示,机动两轮车1具备支撑支架30、前挡泥板32以及内罩33。
支撑支架30以从下联板5的后表面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固定于下联板5(参照图6)。支撑支架30分别设在车身左侧和车身右侧。联动装置14配置成被支撑支架30从车身左右方向夹住,并且借助螺栓14固定于支撑支架30。
由此,联动装置14与转向轴3一体地旋转。
前挡泥板32是用于覆盖前轮7的车身上侧的部件。前挡泥板32防止例如在雨天行驶时前轮7卷起的水花流向后方等。前挡泥板32具有使与联动装置14对应的部分向联动装置14的相反侧凹陷而形成的凹部32a,从而能够将联动装置14收纳于内罩33的内部。
内罩33是配置于前挡泥板32的车身后方并用于覆盖下车架2b的车身前侧的罩部件。内罩33固定于主车架2。内罩33用于防止异物进入车身内部,并且保护配置于其内部的联动装置14等部件免受外力的影响。
对图4(左侧视图)中的联动装置14以及各线缆的配置进行说明。
联动装置14以如下方式安装于支撑支架30:从配置成直立状态的状态起,使该联动装置14的上部向转向立管2a的方向倾斜。
由于左制动线缆12B从左制动杆11B(参照图2)延伸至联动装置14,因此需要以与转向立管2a在车身前后方向相交的方式配设左制动线缆12B。其理由是,由于左制动杆11B配置于手柄4的车身前侧(参照图2),因此从左制动杆11B延伸的左制动线缆12B暂时配设于转向立管2a的车身前侧。因此,为了将该左制动线缆12B与联动装置14连接,需要以与转向立管2a相交的方式进行配设。
由于联动装置14如上所述地倾斜配置,因此从入口14b伸出的左制动线缆12B自然地配设成从联动装置14开始与转向立管2a相交。由此,能够将机动两轮车1的左制动线缆12B的曲率半径配置得较大。
此外,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从联动装置14延伸至前轮制动器单元8,并且从车身后方进入前轮制动器单元8(参照图1)。因此,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在从前轮侧输出部14c伸出后,需要暂时朝相对于转向立管2a和前叉6向车身后侧离开的方向配设,并配设于前轮制动器单元8的后方。
同样地,由于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以从联动装置14延伸至后轮制动器单元9的方式配设,因此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在从后轮侧输出部14d伸出后,需要朝相对于转向立管2a向车身后侧离开的方向配设。
在该情况下,由于联动装置14倾斜地配置,因此从前轮侧输出部14c伸出的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和从后轮侧输出部14d伸出的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也被自然地朝相对于转向立管2a和前叉6向车身后侧离开的方向配设。由此,能够将机动两轮车1的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和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的曲率半径配置得较大。
这样,在侧视图中,能够将机动两轮车1的各制动线缆的曲率半径配置得较大。
联动装置14的一部分被配置在由转向立管2a的轴线2c、下车架2b的轴线2d以及下联板5的底面的前后延长线5a所形成的三角形的区域S1的内侧。
通常,比转向立管2a靠车身前侧的区域S2大多配置有例如与收纳于电池箱35内的电池连接的电缆等大量的部件等。与此相对地,在上述的三角形的区域S1配置这些部件等的情况与区域S2相比要少。因此,机动两轮车1能够有效地利用通常未被利用的区域S1来配置联动装置14。
接下来,对车身主视图和俯视图中的联动装置14周围的配置等进行说明。
图5是从与转向轴正交的方向中的车身前侧(图1所示的箭头A方向)观察实施方式的联动装置周围的结构的图。在图5中,将直行状态中的下联板5以虚线示出,将直行状态中的联动装置14以实线示出,并将右转向的状态(借助手柄转向到最右侧的状态)中的联动装置14的外形以双点划线示出。
图6是从转向轴的轴向上侧(图1所示的箭头B方向)观察实施方式的联动装置周围的结构的图。图6(a)是示出直行状态的图。图6(b)是示出右转向的状态的图。
对直行状态中的联动装置14和各线缆的配置进行说明。
左制动线缆12B从车身右侧与左制动杆11B连接(参照图2)。
因此,如图5所示,左制动线缆12B在从入口14b伸出后,需要暂时朝相对于转向立管2a和前叉6向车身右侧离开的方向进行配置,并配设成朝向左制动杆11B弯曲。
联动装置14在直行状态下被配置成使入口14b指向相对于转向轴3的中心轴线3a向车身右侧倾斜的方向。即,联动装置14被配置成左制动线缆12B从入口14b延伸的方向相对于转向轴3的中心轴线3a向右转动并倾斜角度θ。
因此,从入口14b伸出的左制动线缆12B被自然地配置成线缆延伸的方向指向相对于转向轴3向车身右侧(图中左侧)倾斜的上侧方向。由此,能够将机动两轮车1的左制动线缆12B的曲率半径配置得较大。
此外,入口14b配置于比转向轴3靠车身右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机动两轮车1的入口14b和左制动线缆12B配设成不与转向立管2a、下车架2b等结构部件干涉(参照图6(a))。
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与配置于车身左侧的前轮制动器单元8连接。同样地,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与配置于车身左侧的后轮制动器单元9连接。因此,需要将从前轮侧输出部14c伸出的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和从后轮侧输出部14d伸出的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配设成相对于转向轴3的中心轴线3a偏向车身左侧。
在该情况下,由于联动装置14倾斜地配置,因此前轮侧输出部14c和后轮侧输出部14d也被配设成指向相对于转向轴3的中心轴线3a向车身左侧倾斜的方向。
因此,从前轮侧输出部14c伸出的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和从后轮侧输出部14d伸出的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被自然地配置成线缆延伸的方向指向相对于转向轴3向车身左侧(图中右侧)倾斜的下侧方向。由此,能够将机动两轮车1的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和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的曲率半径配置得较大。
这样,不仅在侧视图中,在主视图中,也能够将机动两轮车1的各制动线缆的曲率半径配置得较大。
接下来,对右转向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5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即使是在右转向的状态下,联动装置14也如上所述地倾斜配置,且向车身右侧配置,因此不会干涉到转向立管2a、下车架2b等结构部件。
另外,在图6(b)中,重叠地示出了入口14b与下车架2b,然而如图4所示,由于它们之间存在上下方向的间隙,因此不会干涉。
此外,由于联动装置14安装于下联板5,因此联动装置14与手柄4一体地旋转。因此,联动装置14和左制动杆11B相互的位置关系在直行状态和右转向的状态下没有变化,因此左制动线缆12B的挠曲量也没有变化。
同样地,联动装置14和前轮制动器单元8相互的位置关系也没有变化,因此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的挠曲量也没有变化。
此外,如图6(a)所示,联动装置14预先向车身左方转动一定角度而被安装于下联板5。因此,在右转向的状态下,左制动线缆12B不会干涉到下车架2b,能够防止挠曲等的发生。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下联板5与转向轴3连接,联动装置14被支撑于下联板5。因此,在借助手柄进行转向的时候,前轮制动器单元8与下联板5一起转动,被支撑于下联板5的联动装置14也转动,因此前轮制动器单元8以及手柄4与联动装置14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它们之间的距离也没有变化。因此,连接于它们之间的线缆等不易受到手柄转向的影响,能够减小作用给线缆等的应力等,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联动装置14经由支撑支架30被支撑于下联板5的后表面,因此联动装置14被配置在下联板5的后表面侧。因此,能够使联动装置14不易受到来自车身前侧的外力的影响。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联动装置14在转向立管2a的下方侧设于下联板5,因此即使在转向立管2a的上方周围配置有各种功能部件,也能够配置联动装置14。因此,能够提高转向立管2a的上方的设计自由度。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在车身宽度方向的侧视图中,联动装置14被支撑成联动装置14的上部向转向立管2a的方向倾斜,因此能够将左制动线缆12B、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以及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各自的曲率半径配置得较大。因此,能够减小作用给各制动线缆的应力等,因此可以采用不能应对较小的曲率半径的制动线缆,能够降低制动线缆的成本。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主视图中,入口14b指向相对于转向轴3的上下中心轴线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右侧倾斜的方向,第一出口14c和后轮侧输出部14d指向相对于转向轴3的上下中心轴线3a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左侧倾斜的方向,因此能够将左制动线缆12B、前侧联动制动线缆12C以及后侧联动制动线缆12D各自的曲率半径配置得较大。因此,能够减小施加于各制动线缆的应力等,因此可以采用不能应对较小的曲率半径的制动线缆,能够降低制动线缆的成本。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主视图中,联动装置1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由转向立管2a的轴线2c、下车架2b的轴线2d以及下联板5的底面的前后延长线5a所形成的三角形的区域S1内。因此,能够在确保联动装置14的离地高度的同时,有效地利用位于转向立管2a的后侧且下车架2b的前侧的空间。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由于联动装置14配置于内罩33内,因此能够保护联动装置14不受外力影响,例如能够保护联动装置14不受前轮7所卷起的飞石等的影响。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对将联动装置安装于下联板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向大型的机动两轮车那样具备上联板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联动装置安装于该上联板。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关于制动操作力的传递,对使用制动线缆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利用液压驱动的制动器装置的情况下,制动操作力也可以经由制动软管、制动器管路(配管)传递。

Claims (7)

1.一种鞍乘型车辆(1),
该鞍乘型车辆(1)具备:
转向立管(2a);
转向轴(3),所述转向轴(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于所述转向立管(2a);
联板(5),所述联板(5)连接前叉(6)的上部和所述转向轴(3),所述前叉(6)将前轮(7)支撑为能够旋转;
前轮制动操作件(11A),所述前轮制动操作件(11A)对前轮制动器(8)施加制动力;
联动制动操作件(11B);
手柄(4),所述手柄(4)被支撑于所述转向轴(3),并且所述前轮制动操作件(11A)和联动制动操作件(11B)设于所述手柄(4);以及
联动装置(14),所述联动装置(14)与所述联动制动操作件(11B)的操作相应地对所述前轮制动器(8)和后轮制动器(9)施加制动力,
所述鞍乘型车辆(1)的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装置(14)被支撑于所述联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1),其中,
所述联动装置(14)经由支撑支架(30)支撑于所述联板(5)的后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1),其中,
所述联板(5)至少包括下联板(5),该下联板(5)设于所述转向立管(2a)的下方,
所述联动装置(14)经由支撑支架(30)支撑于所述下联板(5)的后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1),其中,
所述鞍乘型车辆(1)具备:
第一传递部件(12B),所述第一传递部件(12B)从所述联动制动操作件(11B)延伸至所述联动装置(14);
第二传递部件(12C),所述第二传递部件(12C)从所述联动装置(14)延伸至所述前轮制动器(8);以及
第三传递部件(12D),所述第三传递部件(12D)从所述联动装置(14)延伸至所述后轮制动器(9),
从车身宽度方向的侧面观察,所述联动装置(14)被支撑成所述联动装置(14)的上部向所述转向立管(2a)的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1),其中,
所述联动装置(14)具有:
入口(14b),所述入口(14b)供所述第一传递部件(12B)贯穿插入;
第一出口(14c),所述第一出口(14c)供所述第二传递部件(12C)贯穿插入;以及
第二出14d),所述第二出(14d)供所述第三传递部件(12D)贯穿插入,
所述联动制动操作件(11B)和所述前轮制动器(8)设于车身宽度方向的一侧,
从车身前后方向的前面观察,所述入口(14b)指向相对于所述转向轴(3)的上下中心轴线(3a)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倾斜的方向(θ),
从车身前后方向的前面观察,所述第一出口(14c)和所述第二出(14d)指向相对于所述转向轴(3)的上下中心轴线(3a)向车身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1),其中,
所述鞍乘型车辆(1)具备主车架(2),该主车架(2)具有从所述转向立管(2a)向车身下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2b),
从车身宽度方向的侧面观察,所述联动装置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由所述转向立管(2a)的轴线(2c)、所述下车架部(2b)的轴线(2d)以及所述下联板(5)的底面的前后延长线(5a)所形成的三角形的区域(S1)内。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1),其中,
所述鞍乘型车辆(1)具备:
下车架部(2b),所述下车架部(2b)从所述转向立管(2a)向车身下后方延伸;
前挡泥板(32),所述前挡泥板(32)覆盖前轮(7)的上方;以及
内罩(33),所述内罩(33)在所述前挡泥板(32)的车身后方覆盖所述下车架部(2b)的前表面,
所述前挡泥板(32)具有与所述联动装置(14)对应的凹部(32a),
所述联动装置(14)配置于所述内罩(33)内。
CN 201110043473 2010-02-26 2011-02-23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1021671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2760A JP5546904B2 (ja) 2010-02-26 2010-02-26 鞍乗型車両
JP2010-042760 2010-0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7121A true CN102167121A (zh) 2011-08-31
CN102167121B CN102167121B (zh) 2013-06-05

Family

ID=44488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043473 Active CN102167121B (zh) 2010-02-26 2011-02-23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46904B2 (zh)
CN (1) CN102167121B (zh)
BR (1) BRPI1101794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37294A (ja) * 2018-02-14 2019-08-22 ロベルト・ボッシュ・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Robert Bosch Gmbh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ブレーキシステム、及び、自転車
CN116146621B (zh) * 2023-02-21 2024-02-20 浙江展翔汽摩配有限公司 一种高耐用液压鼓刹总成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4876A (ja) * 1997-03-27 1998-10-06 Nissin Kogyo Kk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2000038182A (ja) * 1998-07-21 2000-02-08 Honda Motor Co Ltd 二輪車の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CN1740045A (zh) * 2004-08-27 2006-03-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8887U (ja) * 1983-07-19 1985-02-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の前輪ブレ−キ配管装置
JPS6428397U (zh) * 1987-08-13 1989-02-20
JP4344541B2 (ja) * 2003-05-30 2009-10-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4676290B2 (ja) * 2005-09-22 2011-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ブレーキ装置
JPWO2009050961A1 (ja) * 2007-10-18 2011-02-24 ボッシュ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4876A (ja) * 1997-03-27 1998-10-06 Nissin Kogyo Kk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2000038182A (ja) * 1998-07-21 2000-02-08 Honda Motor Co Ltd 二輪車の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CN1740045A (zh) * 2004-08-27 2006-03-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78225A (ja) 2011-09-15
CN102167121B (zh) 2013-06-05
JP5546904B2 (ja) 2014-07-09
BRPI1101794A2 (pt) 2012-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6338C (zh) 摇臂部结构
CN100417536C (zh) 鞍式骑乘型全地形车辆的保护器
US7954835B2 (en) Front wheel suspension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JP654719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揺動ロック操作部構造
US7610132B2 (en) Power steering system for all-terrain buggy vehicle
US8430413B2 (en) Vehicle
US20080179853A1 (en) Suspension arm and cushion arm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2011143835A (ja) 車両
WO2014100863A1 (en) Steering intermediate arm
JP647823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揺動制御部構造
CN101357656B (zh) 机动两轮车的倾覆传感器的设置结构
JP4271641B2 (ja) 車体フレームのリア部交換方法
JP5634091B2 (ja) 不整地走行車両
EP3381782B1 (en) Frame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CN102167121B (zh) 鞍乘型车辆
KR100804372B1 (ko) 저상식 차량
CN103269947A (zh)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架
US11072393B2 (en) Transmission for saddled vehicle
CN101580094B (zh) 摩托车前减震装置
JPH1081288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KR20150073751A (ko) 농용 작업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