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6110A - 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6110A
CN102166110A CN2011100326553A CN201110032655A CN102166110A CN 102166110 A CN102166110 A CN 102166110A CN 2011100326553 A CN2011100326553 A CN 2011100326553A CN 201110032655 A CN201110032655 A CN 201110032655A CN 102166110 A CN102166110 A CN 1021661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runner
brush
outer peripheral
peripheral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26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岛祐之辅
森田明宏
土田英也
武中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6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61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扫除地板面上的壁部边界的角部的区域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在吸入用具(1)的外壳(2)内设置有旋转刷(10)。在外壳(2)的底面(2A)与地板面(X)对置时,在外壳(2)的左侧壁(2L)与地板面(X)之间产生间隙(Y)。旋转刷(10)包括由设置在左侧壁(2L)上的轴承构件保持的旋转轴(11)和主刷(12),在位于轴承构件附近的旋转轴(1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副刷(15)。第一副刷(15)通过前端部弯曲而能够向间隙(Y)进入。因此,若使左侧壁沿着室内的壁部,则由于进入间隙的第一副刷到达地板面上的壁部边界的角部,因此仅使左侧壁沿着壁部就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扫除该角部的区域。

Description

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吸尘器用地板管嘴。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地板管嘴(nozzle)主要具有在底面具有横长的开口的主体壳体(外壳)和收容在主体壳体内的旋转转子。旋转转子包括两端部被主体壳体的侧壁保持为旋转自如的转子和设置在转子的外周面的刷状的清扫体。
在清扫地板面时,地板管嘴中底面的开口从上方与地板面对置,通过吸尘器的电动鼓风机产生的吸引力将地板面的尘埃从开口吸入到主体壳体内。此时,旋转转子旋转,伴随旋转转子的旋转,清扫体的自由端从开口伸出而将地板面的尘埃向开口内拢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43045号公报
在使专利文献1的地板管嘴的主体壳体的侧壁沿着室内的壁部而对地板上的壁部边界进行扫除时,清扫体的自由端到达地板面上的与主体壳体的开口对置的区域,因此能够洁净地扫除该区域。但是,清扫体的自由端无法到达地板面上的与主体壳体的侧壁的下端对置的(壁部边界的)角部的区域。
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地板管嘴中,仅使主体壳体的侧壁沿着室内的壁部,很难扫除壁部边界的角部的区域。想要扫除壁部边界的角部的区域时,若不改变地板管嘴的方向而使开口与该角部的区域对置或另外准备用于扫除角部的区域的专用管嘴,则无法容易地扫除壁部边界的角部的区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扫除地板面上的壁部边界的角部的区域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因接触而引起地板面的损伤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其具有在与地板对置的底面上形成有吸入用的开口的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旋转刷,所述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形成一个侧缘的一个侧壁,该一个侧壁为在所述吸入用的开口与地板面对置时与地板面产生间隙的侧壁,所述旋转刷包括旋转轴及从旋转轴的周面突出的刷,所述旋转轴的一端由设置在所述一个侧壁上的轴承构件保持为旋转自如,在位于所述轴承构件附近的所述旋转轴的端部设置有从其周面向外方伸出且通过前端部弯曲而能够向所述间隙进入的相对长的刷。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记载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用的开口形成在所述外壳的底面的靠前端的位置,所述旋转刷设置为从所述开口面向地板面,且其一部分与地板面滑动接触自如,在所述旋转刷上具备转轮,该转轮外嵌于所述旋转轴且具有与地板面相接的圆环状的外周面。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以第二方面记载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为基础,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转轮与地板面相接,在所述外壳的底面的前端侧与地板面之间产生间隙,并且在所述底面的前端侧中的比所述转轮靠前方的位置不存在从所述底面突出而与地板面相接的部件。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以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记载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轮的外周面设置有向与所述转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实施了倒伏加工的起毛布。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以第二~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轴的靠两端部的位置,所述转轮的圆环状的外周面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在所述转轮的外周面设置有呈以其中心轴为中心的螺旋状的清扫用刷。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以第五方面记载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扫用刷在所述转轮旋转一周期间与所述转轮相接的地板面相接,将地板面的尘埃向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中心侧扫拢。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以第二~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轴的靠两端部的位置,所述转轮的圆环状的外周面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在所述转轮的外周面,沿所述外周面的周向排列设置有宽度比所述规定的宽度小的多个清扫用刷,在所述转轮旋转一周期间,所述清扫用刷和地板面上的与所述转轮的外周面对置的部分的所述轴向整个区域接触。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以第二~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轴的靠两端部的位置,所述转轮的圆环状的外周面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在所述转轮的外周面的所述轴向两端部,遍及所述外周面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而设置有清扫用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地板吸入用具的外壳中,在与地板对置的底面形成有吸入用的开口,在外壳内设置有旋转刷。
在底面的开口与地板面对置时,在外壳中形成有一个侧缘的一个侧壁与地板面之间产生间隙。
所述旋转刷包括旋转轴及从旋转轴的周面突出的刷,所述旋转轴的一端由一端设置在一个侧壁上的轴承构件保持为旋转自如,在位于轴承构件附近的旋转轴的端部设置有从其周面向外方伸出的相对长的刷。
该刷通过前端部弯曲而能够向一个侧壁与地板面之间的间隙进入。由此,在通过地板用吸入用具扫除地板面时,除了地板上的与开口对置的区域的尘埃从开口吸入到外壳内以外,地板面上的与一个侧壁对置的区域的尘埃也被该刷向开口侧拢入而吸入到外壳内。
因此,若使一个侧壁沿着室内的壁部,则进入一个侧壁与地板面的间隙的刷到达地板面的壁部边界的角部,因此仅使一个侧壁沿着室内的壁部就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扫除该角部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吸入用的开口形成在外壳的底面的靠前端的位置,旋转刷从开口面向地板面,其一部分与地板面滑动接触自如。因此,地板面上的与开口对置的区域的尘埃被旋转刷向开口侧拢入而被吸入到外壳内。
并且,在旋转刷的旋转轴上外嵌有具有与地板面相接的圆环状的外周面的转轮。
在此,在外壳的底面的靠前端的部分形成有开口,因此该靠前端的部分在空间上没有富余,但通过将转轮不安装在外壳的底面而安装在旋转刷上,能够不受上述的空间的制约而具备转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通过转轮与地板面相接,在外壳的底面的前端侧与地板面之间产生间隙,且在底面的前端侧的比转轮靠前方的位置不存在从底面突出而与地板面相接的部件。因此,能够防止因底面的前端侧的接触引起的地板面的损伤。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由于在转轮上的与地板面相接的外周面设置有相对于地板面容易滑动的起毛布,因此能够防止在转轮在地板面上转动时,因转轮的外周面使地板面损伤的情况。
在此,由于对该起毛布向与转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实施了倒伏加工,因此能够防止伴随转轮的旋转,起毛布起毛而损坏,能够提高起毛布的耐久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由于转轮分别设置在旋转刷的旋转轴的靠两端部的位置,因此通过两方的转轮与地板面相接,能够使地板用吸入用具的姿态沿水平方向稳定。
各转轮的圆环状的外周面在旋转轴的轴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在该外周面设置有呈以其中心轴为中心的螺旋状的清扫用刷。因此,转轮在地板面上旋转时,转轮的外周面的清扫用刷捕获地板面上的与转轮的外周面对置的区域的尘埃,因此该区域也能够不被漏掉地扫除。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设置在转轮的外周面的螺旋状的清扫用刷在转轮旋转一周期间与转轮相接的地板面相接,将地板面的尘埃向旋转轴的轴向的中心侧扫拢,因此被扫拢的尘埃接下来被旋转刷向开口侧拢起,从开口向外壳内被可靠地吸入。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由于转轮分别设置在旋转刷的旋转轴的靠两端部的位置,因此通过两方的转轮与地板面相接,能够使地板用吸入用具的姿态沿水平方向稳定。
各转轮的圆环状的外周面在旋转轴的轴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在该外周面沿外周面的周向排列设置有具有比所述规定的宽度小的宽度的多个清扫用刷。
并且,在转轮旋转一周期间,清扫用刷与地板面上的与转轮的外周面对置的部分的轴向整个区域接触,捕获位于该区域的尘埃,因此该区域也能够不被漏掉地扫除。
在此,由于清扫用刷的宽度比转轮的外周面的规定的宽度小,因此不将其设置成沿轴向贯通转轮的外周面,而在转轮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整个区域必须存在起毛布。因此,由于在转轮的旋转状态下转轮的外周面与地板面之间必须存在起毛布,因此能够防止因转轮的外周面与地板面接触而使地板面损伤,并且使外壳的底面始终从地板抬起起毛布的厚度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由于转轮分别设置在旋转刷的旋转轴的靠两端部的位置,因此通过两方的转轮与地板面相接,能够使地板用吸入用具的姿态沿水平方向稳定。
各转轮的圆环状的外周面在旋转轴的轴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在该外周面的轴向两端部遍及外周面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设置有清扫用刷。因此,当转轮在地板上转动时,转轮的外周面的两端部的清扫用刷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倒入,由此捕获地板面上的位于与转轮的外周面对置的区域的尘埃,从而该区域也能够不被漏掉地扫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地板用吸入用具1的立体图。
图2(a)是地板用吸入用具1的右侧视图,图2(b)是地板用吸入用具1的主要部分的右侧剖视图。
图3是地板用吸入用具1的仰视图。
图4(a)是图2(a)的A-A向视剖视图,图4(b)是图4(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地板用吸入用具1的主视图。
图6(a)是旋转刷10的主视图,图6(b)是图6(a)的B-B向视剖视图,图6(c)表示图6(a)中取下辅助单元30后的状态。
图7(a)是辅助单元30的立体图,图7(b)是辅助单元30的分解立体图,图7(c)是表示在辅助单元30中取下辅助刷16及限动件31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地板用吸入用具1的左侧视图。
图9(a)是从底面侧观察到的处于取下旋转刷10的状态的地板用吸入用具1的立体图,图9(b)是图9(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0是取下外壳2的顶壁的状态的地板用吸入用具1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  地板用吸入用具
2  外壳
2A  底壁
2L  左侧壁
4  主吸入口
10  旋转刷
11  旋转轴
11L  左端
12  主刷
16  辅助刷
20  轴承构件
49  金属板
50  切口
57  切口缘
X  地板面
Y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地板用吸入用具1的立体图。图2(a)是地板用吸入用具1的右侧视图,图2(b)是地板用吸入用具1的主要部分的右侧剖视图。图3是地板用吸入用具1的仰视图。图4(a)是图2的A-A向视剖视图,图4(b)是图4(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5是地板用吸入用具1的主视图。
以下,以图1的地板用吸入用具1(以下,仅称为“吸入用具1”)的姿态为基准,规定吸入用具1的前后左右方向。在图1中,右下侧为前侧,左上侧为后侧,左下侧为左侧,右上侧为右侧。并且,左右方向与宽度方向意义相同。此外,图1的吸入用具1处于配置在地板面X上而能够清扫地板面X上的状态。
<吸入用具的简要情况>
吸入用具1为电动吸尘器的附属部件,如图1所示,包括外壳2和弯管3。
外壳2为宽度方向长、上下方向扁平且中空的箱形形状。参照图2(b),在外壳2的底面2A的靠前的位置形成有宽度方向上长的主吸入口4(开口)(也参照图3),在外壳2的前表面形成有宽度方向上长的副吸入口5。副吸入口5从前侧与主吸入口4连续。主吸入口4及副吸入口5与外壳2内连通。
在外壳2的前表面设置有开闭器6。开闭器6为宽度方向上长的板状。开闭器6以在从宽度方向观察时向前上侧鼓出成圆弧状的方式弯曲。在开闭器6的前端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一体地设置有向前上侧突出的凸部7(也参照图1)。开闭器6从前上侧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副吸入口5。在图2(b)中,示出开闭器6关闭副吸入口5的状态。开闭器6通过以沿着其圆弧部分的轨迹转动而对副吸入口5进行开闭。
参照图2(a),在外壳2的后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安装有连接筒8(也参照图3)。连接筒8为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的大致圆筒状,从后方插通外壳2的后表面,被外壳2支承为以上述的中心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并成为外壳2的一部分。连接筒8的内部与外壳2内连通。连接筒8的后端面与外周部分的周部上的一个部位连续地被切口,形成切口部8A。
在图2(a)中,弯管3在前后方向上长,其前端3A形成为大致球体状。弯管3的前端3A从后方插通外壳2的连接筒8的切口部8A,由此,弯管3被连接筒8(外壳2)支承。详细地说,在弯管3中,前端3A与外壳2连结,后端3B从外壳2向后侧突出。在该状态下,弯管3以前端3A为支点相对于连接筒8转动自如。在图2(a)中,弯管3向上下转动自如。
并且,由于连接筒8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而转动自如,因此,弯管3能够相对于连接筒8转动,且同时与连接筒8一起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转动。弯管3的内部经由连接筒8的内部与外壳2内连通。弯管3的后端3B经由软管(未图示)等与电动吸尘器主体(未图示)连接。
在清扫时,当电动吸尘器主体(未图示)运转时,电动吸尘器主体(未图示)中内置的电动鼓风机(未图示)产生吸引力,该吸引力作用于弯管3及外壳2的内部。由此,从外壳2的底面2A的上述主吸入口4(参照图(b))将外壳2的外部的空气吸入外壳2内。因此,当底面2A(主吸入口4)与地板面X对置时,地板面X上的尘埃搭乘从主吸入口4吸引到外壳2内的空气,从主吸入口4吸入到外壳2内,之后,经由弯管3、上述的软管(未图示)到达电动吸尘器主体(未图示),积存于电动吸尘器主体(未图示)内。
并且,当使吸入用具1向前侧移动时,地板X上的吸入用具1通过的部分的尘埃被吸入外壳2内,进行该部分的扫除。在此,在吸入用具1中,前侧(图2(a)的左侧)为行进方向的前端侧。
此外,若开闭器6将副吸入口5(参照图2(b))打开,则不仅能够从主吸入口4,而且也能够从副吸入口5将尘埃吸入到外壳2内。例如,使外壳2倒立,以使外壳2的底面2A的主吸入口4不与地板X对置,而副吸入口5从上方与地板X对置。于是,在外壳2中副吸入口5侧成为底面而弯管3侧成为顶面,由此外壳2在前后方向(水平方向)变薄,能够将外壳2插入家具与家具之间的狭窄的部位。并且,能够将这样的狭窄的部位的地板面X的尘埃从副吸入口5吸入到外壳2内。在此,在开闭开闭器6时,操作设置在开闭器6上的凸部7。
在此,在外壳2的底面2A上的比主吸入口4靠后侧的位置安装有旋转自如的辊9。通过辊9与地板面X接触,底面2A的后侧部分成为从地板面X抬起的状态。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在图2(a)中,辊9从地板面X抬起。
并且,参照图4(a),在外壳2内设置有旋转刷10。旋转刷10包括旋转轴11和主刷12。
旋转轴11是在图4(a)中施加有剖面线的部分,是在宽度方向上细长的大致圆柱形状。在旋转轴11中,局部形成为中空结构,并且旋转轴11能够分割成多个部件。具体地说,在图4中施加有向右上延伸的斜线的剖面线的部分为主体轴11A,在图4中施加有向右下延伸的斜线的剖面线的部分为装卸轴11B,旋转轴11能够分割成作为其左端部(一端部)的装卸轴11B和主体轴11A。此外,旋转轴11的长度方向(在此为宽度方向)也是旋转轴11的轴向。该轴向(长度方向)也为主体轴11A及装卸轴11B各自的轴向(长度方向)。另外,旋转轴11的径向为与轴向(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是与主体轴11A及装卸轴11B的各自的轴向(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主体轴11A为中空体,在其左端面的中央形成有与内部连通的插通孔11C。插通孔11C的形状为正圆形状以外的形状,例如,为大致矩形形状。装卸轴11B具有大致恰好收纳于插通孔11C的尺寸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截面(参照后述的图7(c))。装卸轴11B的大致右半部分从左侧嵌入插通孔11C,由此相对于主体轴11A安装。对于装卸轴11B在后面详细说明。
主刷12在主体轴11A的周面设置在沿周向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各主刷12设置成从旋转轴11的周面突出。各主刷12为在宽度方向上细长的带状,以随着从左端朝向右端扭曲成向旋转轴11的周向偏移的状态安装于旋转轴11的周面(参照图3)。
以图4(a)的状态为基准,在主体轴11A的宽度方向(轴向)的两端部安装有转轮13。主刷12位于左右的转轮13之间。各转轮13为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的圆筒形状,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圆环状的外周面。各转轮13相对于主体轴11A外嵌而固定于主体轴11A。在各转轮13的外周面设置有起毛布14。
另外,在各转轮13的外周面除了起毛布14以外,还设置有转轮刷15。转轮刷15的刷毛比起毛布14的毛硬(硬度强),转轮刷15这一方与起毛布14相比毛的密度低。并且,转轮13的外周面中设置有转轮刷15的部分位于比设置有起毛布14的部分稍靠转轮13的中心轴侧(转轮13的径向的内侧)。另外,转轮刷15的刷毛的毛尖位于比起毛布14的毛尖靠转轮13的径向的外侧。
并且,转轮刷15形成以转轮13的(外周面的)中心轴为中心的螺旋状的细带,遍及转轮13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设置(参照图3)。因此,在各转轮13的外周面,起毛布14与转轮刷15以沿宽度方向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起毛布14也与转轮刷15同样形成螺旋状的带。
在此,当旋转刷10旋转时,在与旋转刷10一起旋转的各转轮13中,在仰视时,可观察到转轮刷15朝向外壳2的宽度方向中央(主吸入口4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主刷12侧)(参照图3)。
参照图4(b),在装卸轴11B的比主体轴11A靠左侧的左端部的外周面遍及周向整个区域设置有辅助刷16。具体而言,在装卸轴11B的左端部外嵌有环状的基部17,辅助刷16植入立设于基部17的外周面。辅助刷16被设置成从装卸轴11B(基部17)的外周面向外方(旋转轴11的径向外侧)伸出。
参照图4(a),在主体轴11A的比右侧的转轮13靠右侧的右端部一体地设置有驱动接受部18。驱动接受部18为旋转轴11的一部分。驱动接受部18为以旋转轴11为中心的圆筒状。在驱动接受部18的外周面的右端部形成有呈以旋转轴11为中心的环状的槽部19。在槽部19的底面形成有齿轮齿19A(参照后述的图6(a))。
这样的旋转刷10被外壳2支承为旋转自如。与此相关联,对外壳2中从左右划分外壳2的内部空间的左侧壁2L(一个侧壁)及右侧壁2R进行说明。
左侧壁2L形成外壳2的左侧(一个)的侧缘,在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S且比较薄。右侧壁2R形成外壳2的右侧(另一个)的侧缘,在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T且比较厚。T比S大(在此,为四倍左右大小)。
在左侧壁2L的面向外壳2的内部的内侧面安装有由后述的球轴承44构成的轴承构件20(也参照图4(b))。轴承构件20保持于左侧壁2L,且能够从左侧壁2L的内侧面侧取下。右侧壁2R具有面向外壳2的内部的中空部分,在该中空部分的靠前(在图4(a)中靠跟前)的位置设置有圆筒状的轴承构件21。轴承构件20及轴承构件21从宽度方向观察时位于相同的位置。在右侧壁2R的中空部分的靠后的位置设置有驱动部(未图示)。该驱动部可以是从电动吸尘器主体(未图示)接受电力而产生驱动力的电动机,也可以是通过接受上述的吸引力的一部分进行旋转而产生驱动力的风扇。驱动部具有输出驱动力的输出轴。
另外,在左侧壁2L及右侧壁2R的各自的外侧面安装有呈前后细长的带状的起毛部22(也参照图1)。
旋转刷10由左侧壁2L及右侧壁2R保持。详细地说,在旋转刷10的旋转轴11中,装卸轴11B的左端11L(旋转轴11的一端)被设置在左侧壁2L上的轴承构件20保持为旋转自如,主体轴11A的右端11R被右侧壁2R的轴承构件21保持为旋转自如。由此,旋转刷10在被左侧壁2L及右侧壁2R保持的状态下旋转自如。在此,形成旋转轴11的左端部的装卸轴11B位于左侧壁2L的轴承构件20附近。另外,旋转轴11的右端部的驱动接受部18收容于右侧壁2R的中空部分。
在该状态下,在旋转刷10中,下侧的主刷12与左右的转轮13的下侧外周面(起毛布14)以及转轮刷15的下侧部分从外壳2的底面2A的主吸入口4向下侧露出,前侧的主刷12与左右的转轮13的前侧外周面(起毛布14)以及转轮刷15的前侧部分从副吸入口5向前侧露出(参照图3)。另外,旋转轴11的左端部(装卸轴11B)的辅助刷16位于左侧壁2L的内侧面(换言之,设置在左侧壁2L上的轴承构件20)的附近,同时其下侧部分从主吸入口4向下侧露出。
另外,在该状下,在旋转刷10的旋转轴11的右端部的驱动接受部18与上述的驱动部(未图示)的输出轴之间架设有环形带23。环形带23在驱动接受部18上嵌入上述槽部19中。在环形带23的内侧面设置有齿轮齿(未图示),与槽部19的底面的齿轮齿19A(参照图6(a))啮合。
当驱动部产生上述的驱动力时,该驱动力从驱动部的输出轴输出后,经由环形带23向旋转刷10传递,由此,旋转刷10整体旋转。旋转刷10朝向一个方向旋转,其旋转方向在右侧面观察时为逆时针方向(参照图2(b)的粗线箭头)。当旋转刷10旋转时,与旋转刷10一体化的左右的转轮13及辅助刷16也旋转。
在此,对各转轮13的外周面的起毛布14实施与转轮1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倒伏加工,构成起毛布14的毛以向与转轮1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参照图2(b))。
如图5所示,在将这样的吸入用具1以外壳2的底面2A及主吸入口4从上方与地板面X对置的方式载置到地板面X上时,在吸入用具1中,左右的转轮13(严格地说,各转轮13的外周面的起毛布14及转轮刷15)和上述的辊9(参照图2(a))与地板面X接触。在旋转刷10的旋转轴11的靠两端部分别设置的转轮13与地板面X相接,由此能够使吸入用具1的姿态沿着水平方向稳定。
如此,在吸入用具1载置到地板面X上的状态下,转轮13与地板面X相接,由此在外壳2的底面2A的前侧(前端侧)与地板面X之间产生间隙。尤其在外壳2的左侧壁2L的下端与地板面X之间能够确保上下方向的间隙Y。即,左侧壁2L成为在主吸入口4与地板面X对置时与地板面X产生间隙Y的侧壁。因此,对左侧壁2L的下端进行切口,以使其在外壳2中的划分底面2A的部分中位于最上侧。
并且,在转轮13的与地板面X相接的外周面设置有相对于地板面X容易滑动的起毛布14,因此转轮13在地板X上旋转时,能够防止因转轮13的外周面使地板面X损伤。并且,如上所述,由于对起毛布14朝向与转轮1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实施倒伏加工(参照图2(b)),因此,能够防止起毛布14伴随转轮13的旋转起毛而损坏,能够提高起毛布14的耐久性。
另外,在这样将吸入用具1载置到地板面X上的状态下,旋转刷10的下侧的主刷12的毛尖从主吸入口4面向地板面X而与地板面X接触。并且,此时,旋转轴11的左端部的辅助刷16的下侧部分的毛尖(前端部)与地板面X碰撞,从而向左侧壁2L侧弯曲而向间隙Y进入,并从该间隙Y向外壳2的左外侧露出。
在该状态下,使上述的驱动部(未图示)的驱动力及电动鼓风机(未图示)的吸引力产生。于是,地板面X上的尘埃通过吸引力从主吸入口4被吸入到外壳2内。并且,此时,旋转的旋转刷10中的从主吸入口4露出的下侧的主刷12(旋转刷10的一部分)与地板面X滑动接触,同时将地板面X上的尘埃向主吸入口4侧拢起,因此在地板面X上的与主吸入口4对置的区域上的尘埃被有效地从主吸入口4吸入到外壳2内。
并且,当使吸入用具1在地板面X上移动时,各转轮13及辊9(参照图2(b))在地板面X上转动。在吸入用具1的移动状态下,地板面X上的处于与主吸入口4对置的部分的尘埃通过上述的吸引力及旋转刷10的拢起,从主吸入口4吸入到外壳2内。
并且,在扫除地板面X上的与壁部Z相接的部分(地板面X上的壁部边界的角部部分)时,使外壳2的左侧壁2L的外侧面沿着壁部Z。于是,如上所述,进入左侧壁2L的下端与地板面X的间隙Y并从间隙Y向外壳2的左外侧露出的辅助刷16的毛尖到达地板面X上的壁部边界的角部部分,伴随旋转刷10的旋转,捕获位于该角部部分的尘埃并将其从间隙Y向主吸入口4取入。由此,取入到主吸入口4内的从主吸入口4吸入外壳2内。因此,在使左侧壁2L的外侧面沿着壁部Z的状态下移动吸入用具1时,位于地板面X上的壁部边界的角部部分的所有的尘埃被吸入到外壳2内。即,仅使左侧壁2L沿着室内的壁部就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扫除该角部的区域。
如此,在利用该吸入用具1扫除地板面X时,除了地板面X上的与主吸入口4对置的区域的尘埃从主吸入口4吸入到外壳2内,在地板面X上的与左侧壁2L对置的区域的尘埃也通过辅助刷16向主吸入口4侧拢入而吸入到外壳2内。
在此,在吸入用具1移动状态下,在左侧壁2L中,设置在外侧面的起毛布22与壁部Z柔和地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由吸入用具1引起壁部Z的损伤。
并且,由于左侧壁2L从位于后侧而移动吸入用具1的使用者的角度观察时位于右侧,因此对于通常的惯用右手的使用者来说,容易使左侧壁2L沿着壁部Z。
此外,如上所述,当外壳2倒立时,位于地板面X上的家具与家具之间的狭窄的部位的尘埃通过上述吸引力及旋转刷10的拢起,从副吸入口5(参照图2(b))吸入到外壳2内。
在此,在底面2A从上方与地板面X对置的状态下,在地板面X上移动吸入用具1时,如上所述,各转轮13及辊9(参照图2(b))在地板面X上旋转。此时,在各转轮13中,外周面的起毛布14相对于地板面X滑动,因此起毛布14捕获地板面X的尘埃的能力低。另外,由于主刷12及辅助刷16都未顺利地到达地板面X上的与起毛布14接触的区域(与转轮13的外周面对置的区域),因此该区域的尘埃难以从主吸入口4吸入到外壳2内。
但是,该区域的尘埃被旋转的转轮13的外周面的转轮刷15捕获,在转轮13旋转一周的期间向主吸入口4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主刷12侧(旋转轴11的宽度方向中心侧)扫拢。并且靠向主刷12侧的尘埃在此之后通过主刷12向主吸入口4拢起而被可靠地吸入到外壳2内。因此。地板面X上的与各转轮13的外周面对置的区域也能够被不漏掉地扫除。
<旋转刷的详细情况>
接着,说明旋转刷10的详细情况。
图6(a)是旋转刷10的主视图,图6(b)是图6(a)的B-B向视剖视图,图6(c)表示图6(a)中取下辅助单元30的状态。
如图6(a)及图6(b)所示,旋转刷10在安装有左右的轴承构件20、21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外壳2从主吸入口4装卸(参照图3)。在此,参照图3,外壳2的右侧壁2R的底面部分成为盖,通过打开该部分,旋转刷10的右端部向下方露出。因此,若在从旋转轴11的右端部的驱动接受部18卸下环形带23(参照图4(a))后,从主吸入口4抓住旋转刷10进行拉拽,则旋转刷10从外壳2的左侧壁2L及右侧壁2R卸下,因此能够使旋转刷10脱离外壳2。并且,通过其相反的顺序能够将旋转刷10安装于外壳2。
参照图6(b),上述的旋转轴11的装卸轴11B、基部17、辅助刷16及轴承构件20作为辅助单元30而被单元化,如图6(c)所示,辅助单元30相对于旋转刷10能够装卸。
图7(a)是辅助单元30的立体图,图7(b)是辅助单元30的分解立体图,图7(c)是表示辅助单元30中取下辅助刷16及限动件31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7(b)所示,辅助单元30除了装卸轴11B、基部17、辅助刷16及轴承构件20以外,还包括限动件31(限制构件)及凸缘构件32。以下,说明各构件。
装卸轴11B为金属制的细长的棒状,如上所述,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详细地说,装卸轴11B的截面为大致长方形形状,在该截面中,一对短边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呈圆弧状地鼓出(也参照图7(c))。在装卸轴11B的外周面的比其长度方向中央稍靠左侧(轴承构件20侧)的位置形成有切口33。
切口33以将装卸轴11B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截面中相当于一对短边的部分切口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装卸轴11B中形成切口33的部分都为平坦面。详细地说,装卸轴11B中形成各切口33的部分包括:切口33中划分出最深的部分的大致矩形形状的第一划分面34;从装卸轴11B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划分面34的两端向与第一划分面34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二划分面35。各第二划分面35呈向离开第一划分面34的方向鼓出的大致半圆形状。两个切口33的第一划分面34在相对于装卸轴11B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互相平行地延伸。
如图4(b)所示,装卸轴11B的左端11L比其右侧的部分细一个台阶,圆筒状的套环36从左侧外嵌于该左端11L。由此,套环36与装卸轴11B一体化。
在装卸轴11B中的相对于套环36略微隔开间隔而向右侧偏移的位置上一体地设置有伸出部37,该伸出部37从装卸轴11B的外周面向装卸轴11B的所述正交方向的外侧略微伸出。如图7(c)所示,伸出部37形成在装卸轴11B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截面中的相当于一对长边的部分上,是向所述正交方向的外侧鼓出的大致半圆形状的薄板。各伸出部37的轮廓与装卸轴11B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截面中相当于一对短边的部分连续,形成一个圆形形状。
凸缘构件32为薄的圆板形状。在凸缘构件32的圆中心位置形成有贯通孔38(参照图4(b))。贯通孔38呈与装卸轴11B的截面大致相同尺寸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在凸缘构件32中,在图7(c)中表现出的表面(右侧面)中的夹着贯通孔38的位置形成有浅的凹部39(参照图4(b))。
对于凸缘构件32与装卸轴11B的组合,参照图4(b),未安装有套环36的装卸轴11B的左端11L从右侧插通于凸缘构件32的贯通孔38。之后,装卸轴11B的各伸出部37从右侧嵌入凸缘构件32的右侧面的对应的凹部39,在凹部39中从右侧与凸缘构件32抵接。由此,装卸轴11B的插通停止。之后,如上所述,将套环36从左侧外嵌于装卸轴11B的左端部。由此,凸缘构件32在外嵌于装卸轴11B的状态下被套环36及伸出部37从装卸轴11B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夹持而定位。由此,凸缘构件32与装卸轴11B的组合结束。
参照图7(b),轴承构件20包括形成其外部轮廓的轴承壳体43和收容于轴承壳体43内的环状的球轴承44(参照图4(b))。轴承壳体43从装卸轴11B的长度方向观察时,为呈角部圆的大致矩形形状的箱状,在装卸轴11B的长度方向上薄。轴承壳体43的厚度比上述的外壳2的左侧壁2L的厚度S薄(参照图4(b))。轴承壳体43的右侧面打开,轴承壳体43的内部的球轴承44(参照图4(b))从该右侧面向右侧露出。在轴承壳体43的右端缘一体地设置有从装卸轴11B的长度方向观察时从轴承壳体43的外周缘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45,从装卸轴11B的长度方向观察时的凸缘部45的轮廓为包围大致矩形形状的轴承壳体43的圆形形状。凸缘部45的外侧周缘部整周向右侧折弯成大致直角。
参照图4(b),在组装有套环36及凸缘构件32的装卸轴11B中,外嵌有套环36的左端11L从轴承壳体43的打开的右侧面组装到轴承壳体43内的球轴承44上。在该状态下,套环36嵌入环状的球轴承44,被球轴承44支承为旋转自如。另外,凸缘构件32配置在轴承壳体43的凸缘部45中的向右侧折弯的外侧周缘部的内侧,在该状态下,从右侧塞进轴承壳体43的打开的右侧面。由此,将组装有套环36及凸缘构件32的装卸轴11B和轴承构件20组合,从而构成装卸轴单元48。
处于完成的状态的装卸轴单元48如图7(c)所示。在装卸轴单元48中,装卸轴11B在与套环36及凸缘构件32成为一体的状态下被轴承构件20的球轴承44支承为旋转自如(参照图4(b))。即使凸缘构件32在正在与装卸轴11B一起旋转的状态下,也始终从右侧塞进轴承壳体43的打开的右侧面。并且,在相对于装卸轴11B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述的旋转轴11的径向)上,凸缘构件32向比轴承构件20(严格地说,除了凸缘部45的部分)更靠外侧的位置突出(也参照图4(b))。
参照图7(b),基部17如上所述为环状。详细地说,基部17为以图7(b)的姿态为基准而在装卸轴11B的长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圆筒状,在其圆中心位置形成有与装卸轴11B的截面大致相同尺寸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贯通孔40。在基部17中,在其外周面中靠左侧的位置遍及整周植入立设有辅助刷16。另外,在基部17的外周面中的比辅助刷16靠右侧的位置形成有环状的槽41,在该槽41嵌入有环状的密封件42(packing)(参照图4(b))。
限动件31为大致C字的薄板状。限动件31的外侧的轮廓为与基部17的轮廓大致相同的尺寸的大致圆形形状。限动件31中呈大致C字的两个游端部(日文原文:遊端部)中互相对置的一对对置面46为平坦面,且隔开间隔平行地延伸。在一对对置面46中,在限动件31的大致C字的游端(前端)侧一体地设置有向互相接近的方向略微突出的凸部47。
接着,说明基部17及限动件31相对于装卸轴单元48的组装。
在图7(b)的状态下,将装卸轴单元48的装卸轴11B从左侧插通到基部17的贯通孔40中,在该状态下,使基部17相对于装卸轴11B向左侧相对移动。若使基部17最大限度地向左侧移动,则基部17从右侧相对于凸缘构件32抵接,由此,基部17的移动停止。在该状态下,虽然未图示,但在装卸轴11B中,一对切口33位于基部17的右侧附近。即,切口33位于轴承构件20的相对于基部17的相反侧。
接着,使限动件31从相对于装卸轴11B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接近装卸轴11B,使限动件31中呈大致C字的两个游端部嵌入某一切口33。嵌入的状态如图7(a)所示。在该状态下,限动件31通过两个游端部夹持切口33中的装卸轴11B(参照图7(b))。详细地说,限动件31的各游端部位于对应的切口22的一对第二划分面35之间,并且各游端部的对置面46与对应的切口33的第一划分面34抵接(参照图7(b))。在该状态下,各对置面46的凸部47(参照图7(b))从切口33伸出而与装卸轴11B卡合,因此能够防止限动件31不经意地从装卸轴11B脱落。由此,限动件31b相对于装卸轴11B定位。另外,在该状态下,限动件31的外周面与基部17的右侧部分的外周面成为大致同一平面。
以上,基部17及限动件31相对于装卸轴单元48的组装结束,辅助单元30完成。
若与上述的顺序相反地,从装卸轴单元48的装卸轴11B取下限动件31,使基部17沿着装卸轴11B向右侧偏移而从装卸轴11B卸下,则能够将辅助单元30分解成装卸轴单元48、基部17以及限动件31(参照图7(b))。即,在完成的辅助单元30中,限动件31能够装卸地卡合于装卸轴11B。
在完成的辅助单元30中,限动件31位于轴承构件20的相对于基部17的相反侧。因此,限动件31在装卸轴11B的长度方向(轴向)上限制基部17(换言之,辅助刷16)向离开轴承构件20的方向移动。并且凸缘构件32在安装轴11B上位于轴承构件20与基部17(辅助刷16)之间,从基部17侧(右侧)覆盖轴承构件20(参照图4(b))。
参照图6(c),辅助单元30从左侧相对于旋转刷10的主体轴11A进行装卸。在此,在旋转刷10中,如图6(b)所示,左侧的转轮13以从主体轴11A向左侧局部伸出的方式外嵌于主体轴11A的左端部。在将辅助单元30安装到主体轴11A上时,装卸轴11B在通过左侧的转轮13中从主体轴11A向左侧伸出的部分的内侧后,插通到主体轴11A的左端面的插通孔11C。并且,当限动件31从左侧与主体轴11A的左端面抵接时,装卸轴11B的插通结束,辅助单元30相对于主体轴11A(旋转刷10)的安装结束。
在图6(b)中,示出辅助单元30的安装结束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辅助单元30中,限动件31、基部17中比辅助刷16靠右侧的部分配置在左侧的转轮13中从主体轴11A向左侧伸出的部分的内侧。此时,在基部17中比辅助刷16靠右侧的部分中,密封件42与左侧的转轮13的内周面压接,由此,能够防止辅助单元30从旋转刷10不经意地脱落。
若与上述顺序相反,将旋转刷10(辅助单元30以外的部分)的位置固定后向左侧拉拽辅助单元30,则能够将辅助单元30从旋转刷10取下。
在扫除壁部边界的地板面X时(参照图5),存在积存在壁部边界的垃圾(尤其是头发等长的垃圾)被辅助刷16抓取的情况。该垃圾进入辅助刷16与凸缘构件32之间,可能缠绕在该部分的装卸轴11B的外周面上。
在该情况下,如图6(c)所示,从外壳2取出旋转刷10,从旋转刷10向左侧拉拔辅助单元30而将其取下。并且,如图7(b)所示,若将辅助单元30分解成装卸轴单元48、基部17以及限动件31,则能够容易除去缠绕在装卸轴11B和辅助刷16上的头发等长垃圾G,尤其容易除去缠绕在辅助刷16与凸缘构件32之间的装卸轴11B的外周面上的长垃圾G。如图7(b)所示,缠绕在装卸轴11B的外周面上的长垃圾G形成为环状的情况多,因此若沿着装卸轴11B向右侧拉出长垃圾G,则能够除去长垃圾G。
之后,若将辅助单元30组装(参照图7(a))而安装到旋转刷10(参照图6(b))上,并将旋转刷10装回外壳2(参照图3),则能够再次通过辅助刷16进行壁部边界的扫除(参照图5)。即,能够实现吸入用具1中扫除壁部边界的结构的维护的使用方便性的提高。
并且,如上所述,如图4(b)所示,限动件31在旋转轴11的轴向上限制辅助刷16向离开轴承构件20的方向(右侧)移动。
在不存在限动件31的情况下,若垃圾侵入辅助刷16与轴承构件20之间,则辅助刷16离开轴承构件20,取而代之,所述轴向上的辅助刷16与旋转刷10(辅助单元30以外的部分)的间隙(游隙)消失。于是,可能产生旋转刷10因与辅助刷16压接而难以旋转的不良情况。
但是,由于限动件31限制辅助刷16向离开轴承构件20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防止这样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装卸轴11B的外周面中轴承构件20的相对于基部17的相反侧形成切口33,限动件31嵌入切口33,从而限动件31相对于装卸轴11B能够装卸地卡合(参照图7(b))。通过这样的简单的结构,限动件31能够限制辅助刷16向离开轴承构件20的方向移动。并且,在从旋转刷10取下辅助单元30后(参照图6(c)),将限动件31从切口33卸下而使其脱离旋转轴11的装卸轴11B时,能够使辅助刷16与基部17一起移动而离开轴承构件20(参照图7(b))。由此,能够容易除去侵入辅助刷16与轴承构件20之间的垃圾(图7(b)所示的长垃圾G),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维护的使用方便性的提高。
并且,由于凸缘构件32从辅助刷16侧覆盖轴承构件20,因此能够防止辅助刷16侧的垃圾到达轴承构件20而侵入其内部。特别是,由于在旋转轴11的径向上,凸缘构件32比轴承构件20更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辅助刷16侧的垃圾到达轴承构件20而侵入其内部。另外,在旋转轴11的轴向上将辅助刷16配置在凸缘构件32与限动件31之间(也参照图7),因此能够将缠绕在辅助刷16上的长垃圾G(参照图7(b))留在凸缘构件32与限动件31之间。
<外壳的左侧壁的详细情况>
接着,说明外壳2的左侧壁2L的详细情况。
图8是吸入用具1的左侧视图。图9(a)是从底面侧观察到的处于取下旋转刷10的状态下的吸入用具1的立体图,图9(b)是图9(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如上所述,左侧壁2L具有宽度方向上的厚度S,但比较薄(参照图4)。这是为了在扫除壁部边界的角部部分的情况下,外壳2内的辅助刷16的毛尖容易到达壁部边界的角部部分(参照图5)。
在该情况下,在要求左侧壁2L的薄厚的同时,还要求其强度及刚性。是因为左侧壁2L在扫除壁部边界的角部时与壁部Z接触(参照图5),因此可能因与壁部Z接触时的冲击而破损或发生塑性变形。当左侧壁2L破损时,旋转刷10从外壳2脱落,当左侧壁2L发生塑性变形时,旋转刷10无法顺利地转动。
在此,参照图8,该左侧壁2L通过以金属板49(参照施加有剖面线的部分)为芯体,并将金属板49与树脂的一体成形(具体地说,镶嵌成形)而形成。作为金属板49的材料,可以使用具有不会引起上述的破损或塑性变形的高强度及高硬度的原材料,例如SUS304-CSP-H弹簧钢材。此外,即使从外壳2的左外侧观察左侧壁2L,金属板49也被树脂隐藏而不能够观察到。
在这样通过金属板49与树脂的一体成形而形成的左侧壁2L中,与仅通过树脂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高的强度及刚性,并同时使厚度变薄到上述的厚度S(参照图4)。
因此,如上所述,当为了扫除壁部边界而使左侧壁2L沿着室内的壁部Z时,辅助刷16向左侧壁2L与地板面X的间隙Y进入而可靠地到达壁部边界的角部的区域,因此能够可靠地扫除该区域(参照图5)。并且,此时即使左侧壁2L与室内的壁部Z接触,也能够防止左侧壁2L破损或发生塑性变形。
即,在能够扫除地板面X的壁部边界的角部的区域的结构中,能够确保保持旋转刷10的外壳2的左侧壁2L的强度及刚性。
具体地说,金属板49为前后(在图8中左右)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其厚度比左侧壁2L的厚度S(参照图4)小。在金属板49的前侧部分形成有从其下缘将金属板49切口成凹状的切口50。并且,在金属板49上形成有贯通孔51,该贯通孔51在镶嵌成形时用于供将金属板49定位于模具上的销(未图示)通过。并且,在该金属板49的后端部形成有用于供组装于左侧壁2L上的螺钉52通过的插通孔53。
如图9所示,当从外壳2取下旋转刷10(参照图6(a))时,左侧壁2L的内侧面(面向外壳2内的面)从主吸入口4露出。参照图9(b),在该内壁面上形成有朝向外壳2的宽度方向外侧凹陷得浅的第一凹部54,在第一凹部54的底部形成有朝向外壳2的宽度方向外侧进一步凹陷得浅的第二凹部55。从外壳2的宽度方向观察时,第一凹部54为圆形形状,第二凹部55为角部圆的大致矩形形状。从外壳2的宽度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55收纳于第一凹部54的内侧,具有轴承构件20的轴承壳体43(参照图7(a))正好嵌入的尺寸。
并且,在左侧壁2L的内侧面中形成有划分从壳体2的宽度方向观察时的第二凹部55的大致矩形形状的轮廓的四个划分面56。四个划分面56是与外壳2的宽度方向的第二凹部55的外侧面(底面)58正交的面。在四个划分面56中的上侧的划分面56的大致整个区域、前侧的划分面56的大致整个区域及后侧的划分面56的大致上半部分中,划分金属板49的切口50的切口缘57(参照施加有剖面线的部分)以与划分面56成为同一平面的状态露出。因此,当使用者为了维护而取下轴承构件20(旋转刷10)时,金属板49的切口缘57向使用者侧露出,因此对于使用者来说,即使为薄的左侧壁2L,通过将金属板49作为芯体,也能够赋予牢固的放心感。
如此,在具备具有金属板49的左侧壁2L的外壳2上安装旋转刷10(参照图6(b))时,旋转刷10的左端部的轴承构件20的轴承壳体43(参照图7(a))从右侧嵌入左侧壁2L的第二凹部55。由于轴承壳体43相对于第二凹部55无间隙地嵌入,因此轴承构件20相对于左侧壁2L被定位。
轴承壳体43嵌入第二凹部55的状态如图8所示。在该状态下,从第二凹部55的划分面56露出的金属板49的切口缘57(参照图9)与轴承壳体43接触。由于切口部50从金属板49的下端缘将金属板49切口成凹状,因此切口缘57为上下颠倒的大致U字形状,并与轴承壳体43的前表面(在图8中,右表面)、上表面及后表面(在图8中,左表面)分别接触。即,在具有轴承壳体43的轴承构件20中,通过金属板49的切口缘57支承轴承构件20(轴承壳体43)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轴承构件20被左侧壁2L中最牢固的金属板49直接支承,从而能够将轴承构件20精度良好地定位。
另外,在该状态下,轴承构件20的轴承壳体43嵌入金属板49的切口50。即,在以金属板49为芯体的左侧壁2L中,若将轴承构件20嵌入金属板49的切口50,则在金属板49以外的部分不额外设有配置轴承构件20的空间即可,因此能够更加薄地构成左侧壁2L。
<开闭器的详细情况>
接着,说明开闭器6的详细情况。
图10是取下外壳2的顶壁的状态的吸入用具1的俯视图。
如上述所示,开闭器6通过转动对副吸入口5进行开闭(参照图2)。因此,如图10所示,在开闭器6(参照施加有剖面线的部分)上一体地设置有沿外壳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60。在此,在外壳2中,左侧壁2L形成得薄,因此在左侧壁2L中没有支承转动轴60的空间的富余。因此,转动轴60在开闭器6的右端部仅设置有一个,被外壳2的右侧壁2R支承。在转动轴60设置有螺旋弹簧等施力构件61,该施力构件61向关闭开闭器6的方向施力。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开闭器6中没有转动轴60的左侧的位置不稳定,因此开闭器6的开闭(转动)的时刻在设置有转动轴60的右侧和没有转动轴60的左侧容易错动,开闭器6的开闭可能不稳定。
在此,在开闭器6的左端部的后端部一体地设置有向后侧突出的引导部62,并且,在外壳2上设置有弹簧等施力构件63。引导部62沿着开闭器6的转动方向延伸,对开闭器6的转动进行引导。施力构件63与引导部62卡合,对引导部62沿着开闭器6的转动方向向关闭开闭器6的方向施力。因此,开闭器6中设置有引导部62的左侧的位置稳定。由此,能够使开闭器6在左右方向上不错动而稳定地开闭(转动)。
即,在吸入用具1中,能够同时实现通过辅助刷16扫除壁部边界的功能(参照图5)和开闭开闭器6的功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轮13的转轮刷15配置为形成以转轮13的(外周面的)中心轴为中心的螺旋状的细的带,但也可以配置为形成向宽度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细长的带。
在该结构中,当旋转刷10旋转时,在转轮13旋转一周的期间,转轮13的外周面的全部的转轮刷15一起和地板面X上的与各转轮13的外周面对置的部分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接触。由此,地板面X上的与各转轮13的外周面对置的区域的尘埃被转轮13的外周面中的某一转轮刷15抓取(捕获)。因此,也能够将地板面X上的与各转轮13的外周面对置的区域不漏掉地扫除。
在上述结构中,各转轮刷15也可以在宽度方向间断而分割成多个。
另外,转轮刷15可以在各转轮13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遍及其周向整个区域设置。
在上述结构中,当旋转刷10旋转时,在各转轮13中宽度方向两侧的转轮刷15的毛尖以互相接近的方式向转轮13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内侧倒入。因此,地板面X上的与各转轮13的外周面对置的区域的尘埃被旋转的转轮13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的转轮刷15抓取(捕获)。因此,也能够将地板面X上的与各转轮13的外周面对置的区域不漏掉地扫除。
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技术方案的记载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8)

1.一种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其具有在与地板对置的底面上形成有吸入用的开口的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旋转刷,所述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形成一个侧缘的一个侧壁,该一个侧壁为在所述吸入用的开口与地板面对置时与地板面产生间隙的侧壁,
所述旋转刷包括旋转轴及从旋转轴的周面突出的刷,
所述旋转轴的一端由设置在所述一个侧壁上的轴承构件保持为旋转自如,
在位于所述轴承构件附近的所述旋转轴的端部设置有从其周面向外方伸出且通过前端部弯曲而能够向所述间隙进入的相对长的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用的开口形成在所述外壳的底面的靠前端的位置,
所述旋转刷设置为从所述开口面向地板面,且其一部分与地板面滑动接触自如,
在所述旋转刷上具备转轮,该转轮外嵌于所述旋转轴且具有与地板面相接的圆环状的外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转轮与地板面相接,在所述外壳的底面的前端侧与地板面之间产生间隙,并且在所述底面的前端侧中的比所述转轮靠前方的位置不存在从所述底面突出而与地板面相接的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轮的外周面设置有向与所述转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实施了倒伏加工的起毛布。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轮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轴的靠两端部的位置,
所述转轮的圆环状的外周面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
在所述转轮的外周面设置有呈以其中心轴为中心的螺旋状的清扫用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扫用刷在所述转轮旋转一周期间与所述转轮相接的地板面相接,将地板面的尘埃向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中心侧扫拢。
7.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轮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轴的靠两端部的位置,
所述转轮的圆环状的外周面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
在所述转轮的外周面,沿所述外周面的周向排列设置有宽度比所述规定的宽度小的多个清扫用刷,
在所述转轮旋转一周期间,所述清扫用刷和地板面上的与所述转轮的外周面对置的部分的所述轴向整个区域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轮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轴的靠两端部的位置,
所述转轮的圆环状的外周面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
在所述转轮的外周面的所述轴向两端部,遍及所述外周面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而设置有清扫用刷。
CN2011100326553A 2010-02-26 2011-01-27 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 Pending CN1021661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1924 2010-02-26
JP2010041924A JP2011177214A (ja) 2010-02-26 2010-02-26 電気掃除機の床用吸込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6110A true CN102166110A (zh) 2011-08-31

Family

ID=44487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26553A Pending CN102166110A (zh) 2010-02-26 2011-01-27 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177214A (zh)
CN (1) CN102166110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91044A (zh) * 2015-09-03 2017-03-15 威赛有限公司 抽吸机器人
CN107669211A (zh) * 2017-11-07 2018-02-09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扁形吸头、具有其的扁吸附件及具有扁吸附件的吸尘器
CN113143133A (zh) * 2017-07-25 2021-07-23 艾罗伯特公司 用于清洁机器人的清洁辊
CN114513980A (zh) * 2019-10-21 2022-05-17 株式会社牧田 长竿型清扫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74258A (ja) * 2015-10-15 2017-04-20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吸口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律走行型掃除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4006A (en) * 1987-03-30 1989-08-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loor nozzle for vacuum cleaner
JPH01314526A (ja) * 1988-06-15 1989-1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掃除機用床ノズル
JPH02167124A (ja) * 1988-12-21 1990-06-27 Tok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掃除機の吸込口体
JPH06335439A (ja) * 1993-05-27 1994-12-06 Tok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掃除機の吸込口体
JP2009017902A (ja) * 2007-07-10 2009-01-2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電気掃除機の吸口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101B2 (ja) * 1988-01-25 1996-02-07 株式会社テック 電気掃除機の吸込口体
JP2001157657A (ja) * 1999-12-03 2001-06-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床ノズル及び電気掃除機
JP2004236933A (ja) * 2003-02-07 2004-08-26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電気掃除機
JP4528847B2 (ja) * 2008-05-29 2010-08-25 株式会社東芝 吸込口体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4006A (en) * 1987-03-30 1989-08-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loor nozzle for vacuum cleaner
JPH01314526A (ja) * 1988-06-15 1989-1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掃除機用床ノズル
JPH02167124A (ja) * 1988-12-21 1990-06-27 Tok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掃除機の吸込口体
JPH06335439A (ja) * 1993-05-27 1994-12-06 Tok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掃除機の吸込口体
JP2009017902A (ja) * 2007-07-10 2009-01-2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電気掃除機の吸口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91044A (zh) * 2015-09-03 2017-03-15 威赛有限公司 抽吸机器人
CN113143133A (zh) * 2017-07-25 2021-07-23 艾罗伯特公司 用于清洁机器人的清洁辊
CN113143133B (zh) * 2017-07-25 2022-12-23 艾罗伯特公司 可安装在清洁机器人上的清洁辊和自动清洁机器人
CN107669211A (zh) * 2017-11-07 2018-02-09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扁形吸头、具有其的扁吸附件及具有扁吸附件的吸尘器
CN114513980A (zh) * 2019-10-21 2022-05-17 株式会社牧田 长竿型清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77214A (ja) 2011-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6110A (zh) 电动吸尘器的地板用吸入用具
JP6877589B2 (ja) 毛髪切断ブラシロール
US11185199B2 (en) Vacuum cleaner
JP2020521541A (ja) 二重清掃ローラを備えるロボット掃除機
CN103829882A (zh) 真空吸尘器
US11606001B2 (en) Motor assembl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a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RU2005126394A (ru) Щетка с влажной тканью,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ная для пылесоса, и пылесос, содержащий эту щетку
CN204600365U (zh) 自走式吸尘器用的辅助刷和具备其的自走式吸尘器
CN209236040U (zh) 可安装在清洁机器人上的清洁辊及自动清洁机器人
CN105289159B (zh) 空气清洗器
KR20210022876A (ko) 진공청소기
TWI552712B (zh) 吸塵器的吸口體及使用該吸口體的吸塵器
AU2017389095A1 (en) Vacuum cleaner
JP2015012938A (ja) 電気掃除機の吸込具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JP4933639B2 (ja) 電気掃除機
CN107595199B (zh) 包含弹性支撑机构的滚筒组件及包含该滚筒组件的吸尘器
JP6078427B2 (ja) 電気掃除機の吸口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KR20200045606A (ko) 로봇 청소기
JPH0910143A (ja) 電気掃除機の吸込口体
CN103892774B (zh) 自动吸尘器
JP6239295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21510329A (ja) 電気掃除機用ブラシロール
JP2008220519A (ja) 掃除機用吸込具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EP1495707B1 (en) Suction head for vacuum cleaner
KR100499358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흡입 브러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