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5639A - 无源部件 - Google Patents

无源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5639A
CN102165639A CN2009801381987A CN200980138198A CN102165639A CN 102165639 A CN102165639 A CN 102165639A CN 2009801381987 A CN2009801381987 A CN 2009801381987A CN 200980138198 A CN200980138198 A CN 200980138198A CN 102165639 A CN102165639 A CN 1021656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ne
passive component
balanced circuit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81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5639B (zh
Inventor
浦野正树
竹内普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shi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shi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shi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shin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5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56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56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56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8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for linking dissimilar lines or devices
    • H01P5/1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for linking dissimilar lines or devices for coupling balanced lines or devices with unbalanced lines 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1Filters for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01P1/203Strip line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1Filters for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01P1/205Comb or interdigital filters; Cascaded coaxial cavit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第一无源部件(10A)包含:具有一个不平衡输入端子(12)的一个不平衡线路(14);与该不平衡线路(14)相对安装且具有两个平衡输出端子(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的一个平衡线路(18);以及形成于该平衡线路(18)和固定电势(例如地电势)之间的电容器(20)。另外,满足关系式d1>d2,其中d1为不平衡线路(14)的物理长度以及d2为平衡线路(18)的物理长度。

Description

无源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源部件,且更具体地涉及适合在用于将不平衡输出信号转换为平衡输出信号的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中使用或者在包含具有至少一个共振器的滤波器和不平衡-平衡转换电路的复合电路中使用的无源部件。
背景技术
大体而言,已知巴伦(balun)变压器(不平衡-平衡转换器)作为一种用于将不平衡输入信号转换为平衡输出信号或者将平衡输入信号转换为不平衡输出信号的电路部件。
近来,比如集成电路(IC)等的半导体部件被高度集成,同时半导体部件在其尺寸方面快速地变得更小。因此,巴伦变压器在尺寸上也变得更小。
一种常规巴伦变压器具有l/2波长不平衡传输线路和一对l/4波长平衡传输线路(参照日本特开2002-299127号公报)。
不平衡传输线路具有用作巴伦变压器的不平衡输入端子的一个端和用作开放端的另一个端。每个平衡传输线路具有用作巴伦变压器的平衡输出端子的一个端和接地的另一个端。
结合了这种巴伦变压器的常规无源部件公开在日本特开2004-056745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3-087008号公报。
在日本特开2004-056745号公报中公开的无源部件为结合了巴伦和滤波器的高频部件。所公开的无源部件包含用于将平衡线路信号转换为不平衡线路信号以及将不平衡线路信号转换为平衡线路信号的巴伦,以及电连接到巴伦用于通过或衰减某一频率分量的滤波器。所公开的无源部件具有电极层和介电层,该电极层提供巴伦和滤波器的电极图案。电极层和介电层被堆叠为整体组件。
在日本特开2003-087008号公报中公开的无源部件包含在介电衬底中的:滤波器部,其具有两个1/4-波长共振器的输入共振电极和输出共振电极;转换器,其具有多个条线;以及连接器,其将滤波器部和转换器彼此连接。
在日本特开2005-080248号公报中公开的无源部件是一种堆叠的带通滤波器,该滤波器能够输出平衡信号,并且其尺寸小且可以容易被调整。所公开的无源部件包含不平衡输入端子、平衡输出端子和连接在不平衡输入端子与平衡输出端子之间的带通滤波器部。带通滤波器部具有多层衬底,包含各自TEM线路的多个共振器集成在所述多层衬底上。带通滤波器部具有包含输入共振器和平衡输出l/2波长共振器的共振器,该平衡输出l/2波长共振器包含两端开放的l/2波长共振器。不平衡输入端子通过电容器连接到输入共振器,且平衡输出端子通过电容器连接到平衡输出l/2波长共振器。
尽管在日本特开2004-056745号公报和在日本特开2003-087008号公报中公开的无源部件通过多层衬底或介电衬底将滤波器和巴伦彼此整体地组合,由于滤波器和巴伦为独立电路,部件的数目大,使得包含带通滤波器和巴伦的该电路造成大损耗并且尺寸大。
另一方面,在日本特开2005-080248号公报中公开的堆叠带通滤波器中,两个平衡输出端子连接到包含两端开放的l/2波长共振器的平衡输出l/2波长共振器。因此,堆叠的带通滤波器能够从两个平衡输出端子输出平衡信号而不使用巴伦。
发明内容
然而,在日本特开2005-080248号公报中公开的堆叠带通滤波器是有问题的,因为它遭受低的设计自由度。
具体而言,日本特开2005-080248号公报的图1、5、8、11、15公开了输出共振器和邻近该输出共振器的共振器分别包含λ/2共振器,且这些共振器具有相同物理长度。其图13公开了输出共振器包含λ/2共振器,邻近输出共振器的共振器包含λ/4共振器,且输出共振器的物理长度为所述邻近共振器的物理长度的两倍。其图21、24-30公开了输出共振器包含两个λ/4共振器以及邻近输出共振器的共振器包含λ/2共振器。
从所公开的布置可以理解,根据其中输出共振器具有电长度λ/2的实例,如果邻近其的共振器具有电长度λ/2,则它们的物理长度必须彼此相同,或者如果邻近其的共振器具有电长度λ/4,则输出共振器的物理长度必须是邻近共振器的物理长度的两倍。因此,设计自由度受限制。因此,所公开的堆叠带通滤波器可能无法满足各种要求。即使所公开的堆叠带通滤波器可以满足各种要求,但是它遭受这样的问题:它造成大的损耗且具有大的尺寸。
另外,如在日本特开2002-29912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056745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3-087008号公报中所公开,不平衡传输线路和平衡传输线路对之间的电磁耦合倾向于遭受特性退化,因为没有提供在平衡传输线路之间的电磁耦合。
鉴于上述问题而进行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源部件,其允许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小于不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即使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的每一个的电长度为λ/2,或者其允许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彼此相同,即使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的电长度彼此不同,使得不平衡-平衡转换器可以以增加的自由度来设计。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源部件,其允许共振电极之一两用作为(double as)不平衡-平衡转换器的不平衡线路,这允许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小于不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即使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的每一个的电长度为λ/2,或者其允许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彼此相同,即使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的电长度彼此不同,使得具有整体组合的滤波器部和不平衡-平衡转换器的无源部件可以有效地以增加的自由度来设计,有效地具有减小的尺寸,且有效地减小其造成的损耗。
根据第一发明的无源部件包含不平衡线路、与不平衡线路相关面对布置的平衡线路、以及在平衡线路和固定电势之间存在的电容器。
无源部件可以在各种模式中被设计。例如,即使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的每一个具有电长度λ/2,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可以被制做为小于不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可替换地,即使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具有不同电长度,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可以被制做为彼此相等。因此,不平衡-平衡转换器可以以增加的自由度来设计。不同于日本特开2002-29912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056745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3-087008号公报,由于一个平衡线路与一个不平衡线路相关面对布置,平衡线路包含的所有部件都可以被电磁耦合。因此,无源部件不存在特性退化。
在第一发明中,不平衡线路具有物理长度d1且平衡线路具有物理长度d2,并以及所述物理长度(d1、d2)可以按下述关系彼此相关:
d1>d2。
可替换地,不平衡线路可具有电长度λ/4且平衡线路可具有电长度λ/2。
在第一发明中,该无源部件还可包含:其上布置有上屏蔽电极和/或下屏蔽电极的介电衬底,布置在介电衬底中且用作不平衡线路的第一条线电极,布置在介电衬底中且用作平衡线路的第二条线电极,以及布置在介电衬底中且在自身与第二条线电极之间形成电容器的电容器形成电极,其中该电容器形成电极可以在针对平衡输出的相位差和平衡特性被调整的位置处连接到第二条线电极。
在第一发明中,第一条线电极和第二条线电极可以分别布置在不同表面上,或者可以布置在一个表面上。
在第一发明中,电容器形成电极可以以与第二条线电极和上屏蔽电极或下屏蔽电极相关面对布置在第二条线电极和上屏蔽电极或下屏蔽电极之间,并且该固定电势可包含地电势。
在第一发明中,电容器形成电极可以以与第二条线电极和上屏蔽电极或下屏蔽电极相关面对布置在第二条线电极和上屏蔽电极或下屏蔽电极之间,并且可以固定到与地电势不同的直流电势,以及固定电势可包含直流电势。
根据第二发明的无源部件包含具有至少一个共振器的滤波器部,以及用于将至少来自滤波器部的不平衡输出信号转换为平衡输出信号的不平衡-平衡转换器,其中该不平衡-平衡转换器包含滤波器部的共振器、与共振器相关面对布置的平衡线路、以及在平衡线路和固定电势之间存在的电容器。
利用上述布置,一个共振电极也可运行用作不平衡-平衡转换器的不平衡线路。无源部件可以在各种模式中被设计。例如,即使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的每一个具有电长度λ/2,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可以被制做为小于不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可替换地,即使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具有不同电长度,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可以被制做为彼此相等。因此,包含滤波器部和不平衡-平衡转换器的无源部件可以以增加的自由度来设计,可以减小尺寸,且可以减小其造成的损耗。
在第二发明中,共振器包含具有物理长度d1的不平衡线路且平衡线路具有物理长度d2,以及所述物理长度(d1、d2)可以按下述关系彼此相关:
d1>d2。
可替换地,共振器可包含具有电长度λ/4的不平衡线路并且平衡线路可具有电长度λ/2。
在第二发明中,无源部件还可包含:其上布置有上屏蔽电极和/或下屏蔽电极的介电衬底、布置在介电衬底中的共振器的共振电极、布置在介电衬底中且用作平衡线路的条线电极、以及布置在介电衬底中且在自身与条线电极之间形成电容器的电容器形成电极,其中该电容器形成电极可以在针对平衡输出的相位差和平衡特性调整的位置处连接到条线电极。
在第二发明中,共振电极和条线电极可以分别布置在不同表面上,或者可以布置在一个表面上。
在第二发明中,电容器形成电极可以以与条线电极和上屏蔽电极或下屏蔽电极相关面对布置在条线电极和上屏蔽电极或下屏蔽电极之间,且该固定电势可包含地电势。
在第二发明中,电容器形成电极可以以与条线电极和上屏蔽电极或下屏蔽电极相关面对布置在条线电极和上屏蔽电极或下屏蔽电极之间,并且可以固定到与地电势不同的直流电势,并且该固定电势可包含该直流电势。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无源部件可以在各种模式中被设计。例如,即使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的每一个具有电长度λ/2,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可以被制做为小于不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可替换地,即使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具有不同电长度,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可以被制做为彼此相等。因此,不平衡-平衡转换器可以以增加的自由度来设计。
另外,利用根据本发明的无源部件,一个共振电极也可运行用作不平衡-平衡转换器的不平衡线路。无源部件可以在各种模式中被设计。例如,即使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的每一个具有电长度λ/2,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可以被制做为小于不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可替换地,即使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具有不同电长度,不平衡线路和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可以被制做为彼此相等。因此,包含滤波器部和不平衡-平衡转换器的无源部件可以以增加的自由度来设计,可以减小尺寸,且可以减小其造成的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第一无源部件的视图;
图2A为示出根据对照实例的无源部件的视图;
图2B为示出根据具有缩短的平衡线路的对照实例的无源部件的视图;
图3为示出依赖于本发明实例和对照实例的频率的相位差变化的特性图;
图4为示出第二无源部件的视图;
图5为示出第三无源部件的视图;
图6为示出第四无源部件的视图;
图7为示出第五无源部件的视图;
图8为示出第六无源部件的视图;
图9为示出第一巴伦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10为示出第一巴伦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1为示出第二巴伦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12为示出第二巴伦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3为示出第三巴伦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4为示出第四巴伦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5为示出第一滤波器(和第二滤波器)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16为示出第一滤波器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7为示出第二滤波器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8为示出第三滤波器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以及
图19为示出第三滤波器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1-19描述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无源部件。
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无源部件(在下文中称为“第一无源部件10A”)包含:具有不平衡输入端子12的不平衡线路14;与不平衡线路14相关面对布置且具有两个平衡输出端子(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的平衡线路18、以及在平衡线路18和固定电势(例如地电势)之间存在的电容器20。
在第一无源部件10A中,如果不平衡线路14具有物理长度d1且平衡线路18具有物理长度d2,则物理长度d1、d2按下述关系彼此相关:
d1>d2。
在图1所示的实例中,该固定电势由地电势表示。然而,该固定电势可以是任何期望的直流电势。
将参考图2A-3对照根据对照实例的无源部件300来描述第一无源部件10A的操作。
根据对照实例的无源部件300包含具有不平衡输入端子302的不平衡线路304,以及与不平衡线路304相关面对布置且具有两个平衡输出端子306a、306b的平衡线路308。如果不平衡线路304具有物理长度d1且平衡线路308具有物理长度d2,则物理长度d1、d2按下述关系彼此相关:
d1=d2。
不平衡线路304和平衡线路308的每一个具有电长度λ/2。无源部件300没有第一无源部件10A的电容器20。
具体而言,根据对照实例,不平衡线路304具有电场分布K,使得在不平衡线路304的纵向中心处没有电场且在不平衡线路304的两个端处具有最大电场。为了使平衡线路308具有相同的电场分布K,平衡线路308的物理长度被制做为等于不平衡线路304的物理长度。利用这种布置,两个平衡输出端子306a、306b输出相位差为180度的信号。
如果平衡线路308的物理长度d2被制做为短于不平衡线路304的物理长度d1,如图2B所示,例如,通过将平衡线路308的两个端缩短α度的相位,则平衡线路308的电场分布K使得在平衡线路308的纵向中心处没有电场且在平衡线路308的两个端处没有最大电场。因此,从两个平衡输出端子306a、306b输出的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不是180度,而是偏离180度规定值的(180-2×α)度。
根据该对照实例,为了提供在从两个平衡输出端子306a、306b输出的信号之间的180度相位差,使平衡线路308的物理长度d2等于不平衡线路304的物理长度d1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将看到根据对照实例的无源部件300几乎没有设计自由度。
另一方面,利用第一无源部件10A,通过恰当地设定在平衡线路18和固定电势之间存在的电容器20的值,即使平衡线路308的物理长度d2小于不平衡线路304的物理长度d1,平衡线路18具有电场分布K,使得在平衡线路18的纵向中心处没有电场且在平衡线路18的两个端处具有最大电场。具体而言,通过恰当地设定电容器20的值,平衡线路18的共振频率变化且因此相位变化,使得有可能提供在从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输出的信号之间的180度相位差。
下面将说明一个实验实例。如果在根据对照实例的无源部件300和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源部件(第一无源部件10A)中平衡线路的物理长度d2被制做为较小,实施该实验实例以观察相位差依赖于频率的变化。实验实例的结果示于图3。
在图3中,曲线A代表根据图2A所示对照实例的无源部件300的特性,表示中心频率fa处规定的180度相位差。曲线B代表根据图2B所示对照实例的无源部件300的特性,表示中心频率fa处比规定的180度相位差小的170度相位差。170度相位差是由平衡线路18的较小物理长度d2引起的。
利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源部件(第一无源部件10A),如图3中曲线C所示,即使平衡线路18的物理长度d2较小,通过恰当地改变电容器20的值,则有可能将中心频率fa处的相位差调整到规定的180度。
因此,利用第一无源部件10A,即使平衡线路18的物理长度d2小于不平衡线路14的物理长度d1,通过恰当地设定电容器20的值,平衡输出信号的平衡特性可以容易地被控制。结果,有可能增大第一无源部件10A的设计自由度。
如图4所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无源部件(在下文中称为“第二无源部件10B”)在结构上基本上与第一无源部件10A相同,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不平衡线路14具有电长度λ/4,且平衡线路18的物理长度d2基本上等于不平衡线路14的物理长度d1。
利用第二无源部件10B,不平衡线路14具有电场分布K,使得在不平衡线路14的短路端处没有电场且在不平衡线路14的开放端处具有最大电场。利用第二无源部件10B,通过恰当地设定在平衡线路18和固定电势之间存在的电容器20的值,即使平衡线路18的物理长度d2基本上等于不平衡线路14的物理长度d1,平衡线路18具有电场分布K,使得在平衡线路18的纵向中心处没有电场且在平衡线路18的两个端具有最大电场。具体而言,有可能提供在从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输出的信号之间的180度相位差。
另外,即使不平衡线路14和平衡线路18的物理长度在设计中彼此相同,它们由于制造变化而实际上倾向于彼此不同,因而使平衡输出的平衡特性退化。换言之,相位差可以不是180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恰当地设定电容器的值,可以使制造变化被吸收,藉此提高第二无源部件10B的产量(增大生产率)。这引起第二无源部件10B成本下降。
下面将参考图5描述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无源部件(在下文中称为“第三无源部件10C”)。
如图5所示,第三无源部件10C在结构上基本上与第一无源部件10A相同,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其包含滤波器部22和巴伦24。
滤波器部22包含具有不平衡输入端子12的共振器26。共振器26包含具有电长度λ/2的不平衡线路14。
巴伦24包含滤波器部22的共振器26的不平衡线路14、与不平衡线路14相关面对布置的平衡线路18、以及在平衡线路18和固定电势之间存在的电容器20。
在第三无源部件10C中,如果不平衡线路14具有物理长度d1且平衡线路18具有物理长度d2,则物理长度d1、d2按下述关系彼此相关:
d1>d2。
利用第三无源部件10C,有可能提供在从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输出的信号之间的180度相位差。另外,由于滤波器部22的共振器26也可运行用作巴伦24的不平衡线路14,第三无源部件10C尺寸减小。
包含整体组合的滤波器部22和巴伦24的第三无源部件10C使得有可能有效地增大设计自由度,减小尺寸,且减小无源部件的损耗。
下面将参考图6描述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无源部件(在下文中称为“第四无源部件10D”)。
如图6所示,第四无源部件10D在结构上基本上与第三无源部件10C相同,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滤波器部22具有输入共振器26A和输出共振器26B。输入共振器26A和输出共振器26B的每一个包含具有电气长度λ/2的不平衡线路14。
巴伦24包含滤波器部22的输出共振器26B的不平衡线路14、与不平衡线路14相关面对布置的平衡线路18、以及在平衡线路18和固定电势之间存在的电容器20。
在第四无源部件10D中,如果输出共振器26B的不平衡线路14具有物理长度d1且平衡线路18具有物理长度d2,则物理长度d1、d2按下述关系彼此相关:
d1>d2。
利用第四无源部件10D,有可能提供在从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输出的信号之间的180度相位差。另外,由于滤波器部22的输出共振器26B也可运行用作巴伦24的不平衡线路14,第四无源部件10D有效地减小尺寸且有效地减小其造成的损耗。
下面将参考图7描述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无源部件(在下文中称为“第五无源部件10E”)。
如图7所示,第五无源部件10E在结构上基本上与第三无源部件10C相同,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滤波器部22的共振器26包含具有电气长度λ/4的不平衡线路14,且平衡线路18的物理长度d2基本上等于不平衡线路14的物理长度d1。
利用第五无源部件10E,如同利用第二无源部件10B那样,有可能提供在从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输出的信号之间的180度相位差。另外,通过恰当地设定电容器20的值,可以增大第五无源部件10E的产量(增大产率)且可以减小第五无源部件10E的成本。
下面将参考图8描述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无源部件(在下文中称为“第六无源部件10F”)。
如图8所示,第六无源部件10F在结构上基本上与第五无源部件10E相同,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滤波器部22具有输入共振器26A和输出共振器26B。输入共振器26A和输出共振器26B的每一个包含具有电气长度λ/4的不平衡线路14。
巴伦24包含滤波器部22的输出共振器26B的不平衡线路14、与不平衡线路14相关面对布置的平衡线路18、以及在平衡线路18和固定电势之间存在的电容器20。
利用第六无源部件10F,有可能提供在从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输出的信号之间的180度相位差。另外,由于滤波器部22的输出共振器26B也可运行用作巴伦24的不平衡线路14,第六无源部件10F有效地减小尺寸且有效地减小其造成的损耗。
在第四无源部件和第六无源部件中,滤波器部的共振器包含输入共振器和输出共振器。然而,滤波器部的共振器还可包含位于输入共振器和输出共振器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共振器。
下面将参考图9-19描述上述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定实例(实施例)。
根据实施例l的巴伦(在下文中称为“第一巴伦100A”)代表第二无源部件10B的第一特定实例。如图9所示,第一巴伦100A具有介电衬底102,该衬底包含堆叠且烧结在一起的多个介电层。介电衬底102具有外表面,该外表面包含:其上布置有不平衡输入端子12的第一侧表面102a;其上布置有两个平衡输出端子(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的第二侧表面102b(面向第一侧表面102a的侧表面);以及其上分别布置有屏蔽端子104的第三侧表面102c和第四侧表面102d。
如图10所示,介电衬底102包含从上方接连堆叠的第一至第五介电层S1-S5。第一至第五介电层S1-S5的每一个包含单个层或多个层。
第一巴伦100A包含布置在介电衬底102的上端上的上屏蔽电极106a和布置在介电衬底102的下端上的下屏蔽电极106b。具体而言,上屏蔽电极106a布置在第一介电层S1的主表面上,且下屏蔽电极106b布置在第五介电层S5的主表面上。上屏蔽电极106a和下屏蔽电极106b连接到屏蔽端子104。
第一巴伦100A还包含布置在第二介电层S2的主表面上且用作不平衡线路14的第一条线电极108。第一条线电极108在接近其端(开放端)的位置处包含连接到不平衡输入端子12的引线电极110,且具有连接到屏蔽端子104之一的另一个端(短路端)。
第一巴伦100A还包含在面向第一条线电极108的位置处布置在第三介电层S3的主表面上且用作平衡线路18的第二条线电极112。第二条线电极112在接近其端(开放端)的位置处包含连接到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的第一引线电极114a,且在接近其另一个端的位置处还包含连接到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的第二引线电极114b。
第一巴伦100A还包含布置在第四介电层S4的主表面上且在第二条线电极112和下屏蔽电极106b之间形成电容器20的电容器形成电极116。电容器形成电极116与第二条线电极112和下屏蔽电极106b相关面对布置,并且通过在第三介电层S3中限定的通孔118连接到第二条线电极112的纵向中心部分。
如果在第二条线电极112和下屏蔽电极106b之间的电容器20的值改变,则第四介电层S4的介电常数或厚度可以改变或者电容器形成电极116的面积可以改变。
如果在来自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的平衡输出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和平衡特性改变,则在第三介电层S3中限定的通孔118的位置可以改变。
[实施例2]
根据实施例2的巴伦(在下文中称为“第二巴伦100B”)代表第二无源部件10B的第二特定实例。第二巴伦100B的结构基本上与第一巴伦100A相同,但是在下述方面不同:
如图11所示,第二巴伦100B包含布置在介电衬底102的外表面中的第一侧表面102a上的不平衡输入端子12和直流电压输入端子(DC输入端子120)。
如图12所示,电容器形成电极116通过引线电极122连接到DC输入端子120,并且也运行用作直流电压应用到其的电极(直流电极124)。因此,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输出平衡输出信号,包含应用到直流电极124作为偏置电压的直流电压。
[实施例3]
根据实施例3的巴伦(在下文中称为“第三巴伦100C”)代表第二无源部件的第三特定实例。第三巴伦100C的结构基本上与第一巴伦100A相同,但是在下述方面不同:
如图13所示,介电衬底102包含从上方接连堆叠的第一至第六介电层S1-S6。
第二条线电极112布置在第三介电层S3的主表面上。用于使输出阻抗与外部电路的输入阻抗匹配的第一匹配电路元件126A和第二匹配电路元件126B布置在第四介电层S4的主表面上。
第一匹配电路元件126A包含具有螺旋形的第一感应电极128a和将第一感应电极128a连接到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的第一引线电极114a。通过在第三介电层S3中限定的第一通孔130a,第一感应电极128a连接到第二条线电极112。
类似地,第二匹配电路元件126B包含具有螺旋形的第二感应电极128b和将第二感应电极128b连接到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的第二引线电极114b。通过在第三介电层S3中限定的第二通孔130b,第二感应电极128b连接到第二条线电极112。
电容器形成电极116布置在第五介电层S5的主表面上。下屏蔽电极106b布置在第六介电层S6的主表面上。
如果来自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的平衡输出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和平衡特性改变,则在第三介电层S3和第四介电层S4中限定的通孔118的位置可以改变。
[实施例4]
根据实施例4的巴伦(在下文中称为“第四巴伦100D”)代表第二无源部件10B的第四特定实例。第四巴伦100D的结构基本上与第一巴伦100A相同,但是在下述方面不同:
如图14所示,介电衬底102包含从上方接连堆叠的第一至第四介电层S1-S4。
第一条线电极108和第二条线电极112布置在第二介电层S2的主表面上。电容器形成电极116布置在第四介电层S4的主表面上。
因为第一条线电极108和第二条线电极112布置在同一表面(第二介电层S2的主表面)上,虽然条线之间的耦合有点弱,第四巴伦100D具有一种结构,其是有利的从而使得自身轮廓低。
[实施例5]
根据实施例5的滤波器(在下文中称为“第一滤波器200A”)代表第六无源部件10F的第一特定实例。如图15所示,介电衬底102具有外表面,该外表面包含:其上布置有不平衡输入端子12、第一NC端子132a和第二NC端子132b的第一侧表面102a;其上布置有两个平衡输出端子(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和第三NC端子132c的第二侧表面102b(面向第一侧表面102a的侧表面);以及其上分别布置有屏蔽端子104的第三侧表面102c和第四侧表面102d。
如图16所示,介电衬底102包含从上方接连堆叠的第一至第六介电层S1-S6。
上屏蔽电极106a布置在第一介电层S1的主表面上,且下屏蔽电极106b布置在第六介电层S6的主表面上。上屏蔽电极106a和下屏蔽电极106b连接到屏蔽端子104。
滤波器部22的输入共振器26A的输入共振电极134a和滤波器部22的输出共振器26B的输出共振电极134b布置在第三介电层S3的主表面上。输入共振电极134a在接近其端(开放端)的位置处包含连接到不平衡输入端子12的引线电极110,且具有连接到屏蔽端子104之一的另一个端(短路端)。输出共振电极134b具有连接到同一屏蔽端子104的另一个端(短路端)。
第一内层屏蔽电极136a在面向输入共振电极134a的开放端的位置处布置在第二介电层S2的主表面上。第二内层屏蔽电极136b在面向输出共振电极134b的开放端的位置处布置在第二介电层S2的主表面上。用于调整在输入共振器26A和输出共振器26B之间的耦合的耦合调整电极138布置在第二介电层S2的主表面上。
巴伦24的平衡线路18的条线电极140在面向输出共振电极134b的位置处布置在第四介电层S4的主表面上。条线电极140在接近其端(开放端)的位置处包含连接到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的第一引线电极114a,且在接近其另一个端的位置处还包含连接到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的第二引线电极114b。
第一滤波器200A还包含布置在第五介电层S5的主表面上且在条线电极140和下屏蔽电极106b之间形成电容器20的电容器形成电极116。电容器形成电极116与条线电极140和下屏蔽电极106b相关面对布置,且通过在第四介电层S4中限定的通孔118连接到条线电极140的纵向中心部分。
如果条线电极140和下屏蔽电极106b之间的电容器20的值改变,则第五介电层S5的介电常数或厚度可以改变或者电容器形成电极116的面积可以改变。
如果在来自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的平衡输出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和平衡特性改变,则在第四介电层S4中限定的通孔118的位置可以改变。
[实施例6]
根据实施例6的滤波器(在下文中称为“第二滤波器200B”)代表第六无源部件10F的第二特定实例。第二滤波器200B的结构基本上与第一滤波器200A相同,但是在下述方面不同:
如图15所示,直流电压输入端子(DC输入端子120)替代第一NC端子132a布置在介电衬底102的外表面中的第一侧表面102a上。
如图17所示,电容器形成电极116通过引线电极122连接到DC输入端子120,且也运行用作直流电压应用到其的电极(直流电极124)。因此,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输出平衡输出信号,包含应用到直流电极l24作为偏置电压的直流电压。
[实施例7]
根据实施例7的滤波器(在下文中称为“第三滤波器200C”)代表第六无源部件10F的第三特定实例。第三滤波器200C的结构基本上与第一滤波器200A相同,但是在下述方面不同:
如图18所示,介电衬底102包含从上方接连堆叠的第一至第七介电层S1-S7。
条线电极140布置在第四介电层S4的主表面上。用于使输出阻抗与外部电路的输入阻抗匹配的第一匹配电路元件126A和第二匹配电路元件126B布置在第五介电层S5的主表面上。第一匹配电路元件126A和第二匹配电路元件126B在下文不详细描述,因为它们的结构已经在上文予以描述。
电容器形成电极116布置在第六介电层S6的主表面上。下屏蔽电极106b布置在第七介电层S7的主表面上。
如果在来自第一平衡输出端子16a和第二平衡输出端子16b的平衡输出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和平衡特性改变,则在第四介电层S4和第五介电层S5中限定的通孔118的位置可以改变。
[实施例8]
根据实施例8的滤波器(在下文中称为“第四滤波器200D”)代表第五无源部件10E的特定实例。第四滤波器200D的结构基本上与第一滤波器200A的结构相同,但是在下述方面不同:
如图19所示,介电衬底102包含从上方接连堆叠的第一至第五介电层S1-S5。
滤波器部22的共振器26的共振电极134和巴伦24的平衡线路18的条线电极140布置在第三介电层S3的主表面上。内层屏蔽电极136在面向共振电极134的开放端的位置处布置在第二介电层S2的主表面上。电容器形成电极116布置在第四介电层S4的主表面上,且下屏蔽电极106b布置在第五介电层S5的主表面上。
因为共振电极134和条线电极140布置在同一表面(第三介电层S3的主表面)上,虽然共振电极134和条线电极140之间的耦合有点弱,第四滤波器200D具有一种结构,其是有利的从而使得自身轮廓低。
根据本发明的无源部件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相反,无源部件可以并入各种结构细节而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6)

1. 一种无源部件,包含:
不平衡线路(14);
与该不平衡线路(14)相关面对布置的平衡线路(18);以及
在该平衡线路(18)和固定电势之间存在的电容器(20)。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无源部件,其中该不平衡线路(14)具有物理长度d1且该平衡线路(18)具有物理长度d2,以及所述物理长度(d1、d2)按下述关系彼此相关:
d1>d2。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无源部件,其中该不平衡线路(14)具有电长度λ/4且该平衡线路(18)具有电长度λ/2。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无源部件,还包含:
其上布置有上屏蔽电极(106a)和/或下屏蔽电极(106b)的介电衬底(102);
布置在该介电衬底(102)中且用作该不平衡线路(14)的第一条线电极(108);
布置在该介电衬底(102)中且用作该平衡线路(18)的第二条线电极(112);以及
布置在该介电衬底(102)中且在自身与该第二条线电极(112)之间形成该电容器(20)的电容器形成电极(116);
其中该电容器形成电极(116)在针对平衡输出的相位差和平衡特性被调整的位置处连接到该第二条线电极(112)。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源部件,其中该第一条线电极(108)和该第二条线电极(112)分别布置在不同表面上。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源部件,其中该第一条线电极(108)和该第二条线电极(112)布置在一个表面上。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源部件,其中该电容器形成电极(116)以与该第二条线电极(112)和该上屏蔽电极(106a)或该下屏蔽电极(106b)相关面对布置在该第二条线电极(112)和该上屏蔽电极(106a)或该下屏蔽电极(106b)之间;以及
该固定电势包含地电势。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源部件,其中该电容器形成电极(116)以与该第二条线电极(112)和该上屏蔽电极(106a)或该下屏蔽电极(106b)相关面对布置在该第二条线电极(112)和该上屏蔽电极(106a)或该下屏蔽电极(106b)之间,并且被固定到与地电势不同的直流电势;以及
该固定电势包含该直流电势。
9. 一种无源部件,包含:
具有至少一个共振器(26)的滤波器部(22);以及
用于将至少来自该滤波器部(22)的不平衡输出信号转换为平衡输出信号的不平衡-平衡转换器(24);
其中该不平衡-平衡转换器(24)包含:
该滤波器部(22)的共振器(26);
与该共振器(26)相关面对布置的平衡线路(18);以及
在该平衡线路(18)和固定电势之间存在的电容器(20)。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源部件,其中该共振器(16)包含具有物理长度d1的不平衡线路(14)并且该平衡线路(18)具有物理长度d2,以及所述物理长度(d1、d2)按下述关系彼此相关:
d1>d2。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源部件,其中该共振器(26)包含具有电长度λ/4的不平衡线路(14)且该平衡线路(18)具有电长度λ/2。
12.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源部件,还包含:
其上布置有上屏蔽电极(106a)和/或下屏蔽电极(106b)的介电衬底(102);
布置在该介电衬底(102)中的该共振器(26)的共振电极(134b);
布置在该介电衬底(102)中且用作该平衡线路(18)的条线电极(140);以及
布置在该介电衬底(102)中且在自身与第二条线电极(140)之间形成该电容器(20)的电容器形成电极(116);
其中该电容器形成电极(116)在针对平衡输出的相位差和平衡特性调整的位置处连接到该条线电极(140)。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源部件,其中该共振电极(134b)和该条线电极(140)分别布置在不同表面上。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源部件,其中该共振电极(134b)和该条线电极(140)布置在一个表面上。
1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源部件,其中该电容器形成电极(116)以与该条线电极(140)和该上屏蔽电极(106a)或该下屏蔽电极(106b)相关面对布置在该条线电极(140)和该上屏蔽电极(106a)或该下屏蔽电极(106b)之间;以及
该固定电势包含地电势。
16.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源部件,其中该电容器形成电极(116)以与该条线电极(140)和该上屏蔽电极(106a)或该下屏蔽电极(106b)相关面对布置在该条线电极(140)和该上屏蔽电极(106a)或该下屏蔽电极(106b)之间,且被固定到与地电势不同的直流电势;以及
该固定电势包含该直流电势。
CN200980138198.7A 2008-09-29 2009-09-28 无源部件 Active CN1021656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50086 2008-09-29
JP2008250086A JP5367333B2 (ja) 2008-09-29 2008-09-29 受動部品
PCT/JP2009/066783 WO2010035830A1 (ja) 2008-09-29 2009-09-28 受動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5639A true CN102165639A (zh) 2011-08-24
CN102165639B CN102165639B (zh) 2014-10-01

Family

ID=42059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8198.7A Active CN102165639B (zh) 2008-09-29 2009-09-28 无源部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97118B2 (zh)
JP (1) JP5367333B2 (zh)
KR (1) KR101271328B1 (zh)
CN (1) CN102165639B (zh)
WO (1) WO20100358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11791B1 (ko) 2011-12-26 2013-09-25 고려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결함 접지 구조를 이용한 발룬 회로
JP5942230B2 (ja) * 2012-02-29 2016-06-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共鳴結合器
TWI726789B (zh) * 2020-08-11 2021-05-01 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 平衡不平衡轉換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9862A (ja) * 2003-05-20 2004-12-09 Murata Mfg Co Ltd フィルタ装置並びにインピーダンス変換回路、平衡−不平衡分配回路及びプッシュプル増幅回路
JP2005045447A (ja) * 2003-07-25 2005-02-17 Tdk Corp 積層型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
TWM292793U (en) * 2005-12-29 2006-06-21 Walsin Technology Corp Miniature multilayer band pass filter with BALUN signal conversion
US20070164840A1 (en) * 2006-01-16 2007-07-19 Tdk Corporation High frequency fil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44272A (en) * 1996-03-05 1997-07-0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High frequency balun provided in a multilayer substrate
JP2002299127A (ja) 2001-04-04 2002-10-11 Hitachi Metals Ltd 積層型バルントランス
JP2003087008A (ja) 2001-07-02 2003-03-20 Ngk Insulators Ltd 積層型誘電体フィルタ
JP2004056745A (ja) 2001-08-03 2004-0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複合高周波部品
EP1282190B1 (en) * 2001-08-03 2010-10-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mplex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JP4243443B2 (ja) * 2001-08-22 2009-03-25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バラントランス
US6683510B1 (en) * 2002-08-08 2004-01-27 Northrop Grumman Corporation Ultra-wideband planar coupled spiral balun
JP3866231B2 (ja) * 2003-09-04 2007-01-10 Tdk株式会社 積層型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
JP3944193B2 (ja) * 2004-02-09 2007-07-11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バランおよびバランスフィルタおよび無線通信機器
US7250828B2 (en) * 2005-03-16 2007-07-31 Tdk Corporation Compact balun
JP5060716B2 (ja) * 2005-09-30 2012-10-31 双信電機株式会社 受動部品
US7479850B2 (en) * 2006-04-05 2009-01-20 Tdk Corporation Miniaturised half-wave balun
JP3123562U (ja) * 2006-05-10 2006-07-20 華新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平衡不平衡信号変換機能を有するミニ多層帯域フィルタ
US7528676B2 (en) * 2007-04-16 2009-05-05 Tdk Corporation Balun circuit suitable for integration with chip antenna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9862A (ja) * 2003-05-20 2004-12-09 Murata Mfg Co Ltd フィルタ装置並びにインピーダンス変換回路、平衡−不平衡分配回路及びプッシュプル増幅回路
JP2005045447A (ja) * 2003-07-25 2005-02-17 Tdk Corp 積層型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
TWM292793U (en) * 2005-12-29 2006-06-21 Walsin Technology Corp Miniature multilayer band pass filter with BALUN signal conversion
US20070164840A1 (en) * 2006-01-16 2007-07-19 Tdk Corporation High frequency fil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5639B (zh) 2014-10-01
JP2010081501A (ja) 2010-04-08
KR101271328B1 (ko) 2013-06-04
JP5367333B2 (ja) 2013-12-11
KR20110061647A (ko) 2011-06-09
US8797118B2 (en) 2014-08-05
WO2010035830A1 (ja) 2010-04-01
US20110163825A1 (en) 2011-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83872B2 (en) Laminated balun transformer
JP4525864B2 (ja) 積層バランスフィルタ
US8816796B2 (en) Multilayer filter
US20030020568A1 (en) Stacked dielectric filter
US7777589B2 (en) Balun transformer
US8823468B2 (en) Multilayer filter
JP5142088B2 (ja) 薄膜バラン
JP4211994B2 (ja) 高周波フィルタ
CA3118865C (en) Coiled coupled-line hybrid coupler
US20240013972A1 (en) Inductor component
CN102165639B (zh) 无源部件
US10658720B2 (en)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US7463120B2 (en) High frequency filter
JP5326931B2 (ja) 薄膜バラン
US7548141B2 (en) High frequency filter
JPH06164289A (ja) 誘導結合型ハイブリッドカプラ
JPS6354803A (ja) 誘電体フイルタ
JP5326880B2 (ja) 薄膜バラン
US20140009241A1 (en) Laminated structural type balun
JP5326932B2 (ja) 薄膜バラ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