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0898B - 离子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子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0898B
CN102160898B CN201110038129.8A CN201110038129A CN102160898B CN 102160898 B CN102160898 B CN 102160898B CN 201110038129 A CN201110038129 A CN 201110038129A CN 102160898 B CN102160898 B CN 1021608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on generating
housing
tongue piec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81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0898A (zh
Inventor
下田博树
千叶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Co Ltd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0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0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0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0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其在具有第一吸气口、第二吸气口及排气口的主体外壳内具备第一送风部,该第一送风部由涡旋形状的第一壳体、第一叶片、第一电动机形成。第一送风部将由第一吸气口吸入到主体外壳内的空气向排气口送风,并且在第一壳体的与舌片对置的第一舌片对置面上具备负压产生孔。在该负压产生孔的第一壳体的外侧设有离子产生部,形成有从第二吸气口通向离子产生部、负压产生孔、第一壳体内、排气口的送风路。

Description

离子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向空气中释放出负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离子产生装置例如常用于臭气的分解等,此外还进一步带有空气清新功能、除湿功能等。这种以往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结构大致以如下方式形成。
即,其由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的主体外壳和在该主体外壳内设置的送风部形成,该送风部由涡旋形状的壳体、在该壳体内设置的叶片、使叶片旋转的电动机形成。上述送风部在将由上述吸气口吸入到主体外壳内的空气向上述排气口送风,并且还在壳体的内部设有离子产生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上述以往的例子的问题在于送风声音过大。
即,对于以往的离子产生装置而言,为了使主体外壳小型化,在作为送风部的壳体内设置离子产生装置。但是,由于为了使主体外壳小型化而在作为送风部的壳体内设置离子产生装置,所以存在送风紊乱、送风声音过大的情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364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其具备具有第一吸气口、第二吸气口及排气口的主体外壳、在主体外壳内设置的第一送风部,第一送风部由涡旋形状的第一壳体、设在该第一壳体内的第一叶片、使该第一叶片旋转的第一电动机形成。第一送风部将由第一吸气口吸入到主体外壳内的空气向排气口送风,并且在第一壳体的与舌片对置的第一舌片对置面上具备负压产生孔。在负压产生孔的第一壳体的外侧设有离子产生部,形成有从第二吸气口通向离子产生部、负压产生孔、第一壳体内、排气口的送风路。
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壳体内的送风紊乱,从而能够降低因壳体内的送风紊乱而产生的送风声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离子产生装置主体的简要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离子产生装置的送风部的简要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离子产生装置的静电雾化部的简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离子产生装置的送风部的简要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子产生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在其主体外壳1内设有第一送风部2和离子产生部3。
主体外壳1为大致纵长的箱体形状,在该主体外壳1的背面侧侧面部上设有大致四方形的第一吸气口4及第二吸气口5,在主体外壳1的顶面部具有大致四方形的排气口6。
第一送风部2设在位于主体外壳1的第一吸气口4与排气口6之间的风路中,其包括涡旋形状的第一壳体7、设在该第一壳体7内的第一叶片8、使该第一叶片8旋转的第一电动机9。利用第一送风部2将由第一吸气口4吸入到主体外壳1内的空气向排气口6送风。如图2、3所示,该第一送风部2的第一壳体7由具有舌片10的第一舌片形成面11、与该第一舌片形成面11对置的第一舌片对置面12、连结该第一舌片形成面11和第一舌片对置面12的两侧的第一侧面13和第二侧面14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舌片对置面12上设有负压产生孔15,在该负压产生孔15的第一壳体7的外侧设有离子产生部3,并且形成有从第二吸气口5通向离子产生部3、负压产生孔15、第一壳体7内、排气口6的送风路16。在此,利用该第一送风部2将由第一吸气口4吸入到主体外壳1内的空气向排气口6送风,由此形成在第一壳体7内的第一舌片对置面12上流动的气流,从而使负压产生孔15成为负压。因此,室内的空气从作为送风路16的第二吸气口5经由离子产生部3及负压产生孔15而流向第一壳体7内。然后,利用第一送风部2,与由第一吸气口4吸入到主体外壳1内的空气一起向排气口6送风。由此,离子产生部3产生的负离子利用第一送风部2从排气口6向室内送风。
即,在本发明中,在第一壳体7的与舌片10对置的第一舌片对置面12上具备负压产生孔15,在该负压产生孔15的第一壳体7外侧设有离子产生部3。此外,形成有从第二吸气口5通向离子产生部3、负压产生孔15、第一壳体7内、排气口6的送风路16。也就是说,由于离子产生部3并未设置在第一壳体7内的风路中,而是设置在第一壳体7的外侧,所以能够抑制因离子产生部3导致的第一壳体7内的送风紊乱。
利用这些结果,能够降低因壳体内的送风紊乱而产生的送风声音。
此外,在本发明中,离子产生部3移出到第一壳体7外,经由设于第一壳体7上的负压产生孔15而将离子产生部3固定在第一壳体7上,从而能够使主体外壳小型化。
另外,第一壳体7由具有舌片10的第一舌片形成面11、与该第一舌片形成面11对置的第一舌片对置面12、连结第一舌片形成面11和第一舌片对置面12的两侧的第一侧面13及第二侧面14包围。另外,第一壳体7设有在上方开口的第一吹出口17,离子产生部3位于比负压产生孔15靠上部处。具体而言,离子产生部3只要是至少能够产生负离子的结构即可。
连通该离子产生部3与第一壳体7内的负压产生孔15为大致椭圆形状的开口,其位于比离子产生部3靠下部处。作为静电雾化部20说明离子产生部3的一个例子。如图4所示,该静电雾化部20具备:放电电极21、与该放电电极21配置成对置的对置电极22、向对置电极22与放电电极21之间施加高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KV)的高电压施加部23、作为冷却放电电极21的冷却部而配置的珀耳帖(Peltier)元件24、释放该珀耳帖元件24的热量的散热片25。
珀耳帖元件24施加0.75V~2.8V左右的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放电电极21侧成为低温,使散热片25侧成为高温。
由此,通过送风路16的室内空气在该放电电极21部分被冷却,当出现结露时,会产生带电水微粒。
因此,接下来,带电水微粒与干燥空气一起从排气口6排出到主体外壳1外,带电水微粒中的氢氧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与臭味成分反应而将其氧化,从而能够分解臭味成分。
此外,氢氧自由基是与氢氧(hydroxyl)基(羟基)反应的自由基,该自由基只有一个通常应当为2个1组地在轨道上旋转的电子。因此,其电学性质非常不稳定,为了从周围的原子或分子夺取所欠缺的电子,其具有非常强的氧化能力,利用该氧化能力分解、消除臭味。
即,由于离子产生部3位于比负压产生孔15靠上部处,即使在错误地使水由主体外壳1的排气口6浸入并流经第一壳体7的第一舌片对置面12而流入负压产生孔15的情况下,水也不会流入离子产生部3,从而能够抑制因水导致的离子产生部3的故障。
另外,由于第一舌片对置面12的一部分向第一舌片10侧倾斜而在第一舌片对置面12与主体外壳1的侧面之间形成空间部18,离子产生部3设在该空间部18内。具体而言,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从第一壳体7的大致中央部到上方部分的第一舌片对置面12向舌片10侧倾斜,由此在第一舌片对置面12与主体外壳1的侧面之间形成有第一侧面13方向的剖面形状为大致三角形的空间部18。离子产生部3设在该空间部18中。
即,通过使第一舌片对置面12的一部分向第一舌片10侧倾斜,能够在第一壳体7的外侧形成设置离子产生部3的空间部18,从而能够在不增大主体外壳1的情况下在第一壳体7的外侧设置离子产生部3。
另外,负压产生孔15位于第一壳体7的第一舌片对置面12的平面部12a。具体而言,平面形状的平面部12a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从第一壳体7的大致中央部到上方部分的第一舌片对置面12上,在该平面部12a上具备负压产生孔15。
即,由于在平面形状的平面部12a具备负压产生孔15,第一壳体7内的负压产生孔15附近的空气的流动由该平面部12a整流,因此作为开口的负压产生孔15能够产生更加稳定的负压。
此外,如图3、5所示,在第一壳体7的第一吹出口17附近设有风量分布变更部19。该风量分布变更部19为朝向第一壳体7的舌片10方向呈凸起形状的弯曲长方形板,其形成为与由第一叶片8吹出的风向大致平行。具体而言,在第一吹出口17处设有风量分布变更部19,该风量分布变更部19为弯曲长方形板,其具有朝向第一壳体7的舌片10的方向凸起的形状,且设置成与由作为第一送风部2的第一叶片8吹出的风向大致平行。由此,由第一叶片8吹出的空气以作为风量分布变更部19的弯曲长方形板为界,在第一壳体7的第一吹出口17分流有:舌片侧空气流28,其为在作为风量分布变更部19的弯曲长方形板与第一壳体7的第一舌片形成面11之间流动的空气流;舌片对向侧空气流29,其为在作为风量分布变更部19的弯曲长方形板与第一舌片对置面12之间流动的空气流。在此,由于舌片侧空气流28的一部分与弯曲长方形板的朝向第一壳体7的舌片10方向呈凸起形状的凸状部分19a接触,从而改变空气流动朝向而向舌片10侧流动。另外,由于舌片对置侧空气流29的一部分与弯曲长方形板的上风侧端部19c接触,导致在弯曲长方形板的上风侧端部19c附近产生空气涡流而形成紊流的紊流部27。紊流部27产生于图5的虚线所夹的区域中。由于该紊流部27的一部分沿着向第一舌片对置面12呈凹状的凹状部19b流动,因此其一边向第一壳体7的舌片10的方向扩散一边流动。也就是说,舌片对置侧空气流29可以认为被分成在弯曲长方形板的上风侧端部19c附近产生的紊流部27和在第一壳体7上第一舌片对置面12的涡旋形状侧壁侧流动的涡旋形状侧壁侧空气流部29a。
这样,在第一壳体7的第一吹出口17附近设有风量分布变更部19,该风量分布变更部19为朝向第一壳体7的舌片10方向呈凸起形状的弯曲长方形板,其设置成与从第一叶片8吹出的风向大致平行。由此,在离子产生部3产生的负离子从第一舌片对置面12的负压产生孔15流入到第一壳体7内,利用在弯曲长方形板的上风侧端部19c附近产生的紊流部27边在第一吹出口17的舌片10方向上扩散边从排气口6向室内送风。其结果是,能够从排气口6的广阔范围将离子产生部3产生的负离子向室内输送。
此外,负压产生孔15位于第一壳体7的比第一吹出口17附近的风量分布变更部19靠风路上风侧。具体而言,负压产生孔15位于比作为风量分布变更部19的弯曲长方形板的风上侧端部19c靠风路上风侧。
这样,由于负压产生孔15设在第一壳体7的比第一吹出口17附近的风量分布变更部19靠风路上风侧,所以离子产生部3产生的负离子从第一舌片对置面12的负压产生孔15流入第一壳体7内,边向第一吹出口17的舌片10方向扩散边从排气口6向室内送风。其结果是,能够从排气口6的更广阔的范围将离子产生部3产生的负离子向室内送风。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离子产生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6所示,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一吸气口4与第一送风部2之间的风路上具备除湿部30。具体而言,除湿部30由热泵(heat pump)31和除湿转子32形成。热泵31由压缩机33及在压缩机33下游依次设置的放热器34、膨胀部35、吸热器36形成。利用第一送风部2,将由第一吸气口4吸入到主体外壳1内的空气依次经由放热器34、吸热器36而向排气口6送风。
在第一送风部2的风路即放热器34与吸热器36之间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有除湿转子32,该除湿转子32具备放湿部32a和吸湿部32b。
除湿转子32的放湿部32a设在放热器34与吸热器36之间的风路上,除湿转子32的吸湿部32b设在吸热器36与排气口6之间的风路上。
接下来,针对除湿动作进行说明。利用第一送风部2,由第一吸气口4吸入到主体外壳1内的空气由放热器34加热而成为高温且相对湿度较低的空气,然后向除湿转子32的放湿部32a送风。该送风至放湿部32a的空气加入放湿部32a的湿气而成为湿度高的状态,然后向吸热器36输送。利用吸热器36使其结露实施除湿而到达吸湿部32b。因此,成为干燥状态的除湿转子32的放湿部32a在驱动部37的作用下旋转,从而成为吸湿部32b,利用该吸湿部32b对吸热器36未除湿的湿度进行吸湿而进行除湿。该除湿后的空气利用第一送风部2从排气口6向室内送风。
在此,利用第一送风部2,由第一吸气口4吸入到主体外壳1内的空气得到除湿,该除湿后的空气向排气口6送风,由此利用在第一壳体7内的第一舌片对置面12流动的气流,使负压产生孔15成为负压。由此,室内的空气从送风路16的第二吸气口5经由离子产生部3及负压产生孔15而流入第一壳体7内,利用第一送风部2与由第一吸气口4吸入到主体外壳1内的空气一起向排气口6送风。在此,作为离子产生部3的静电雾化部20在对置电极22与放电电极21间施加高电压,并且使从第二吸气口5在送风路16流动的室内空气在放电电极21部分冷却而结露。由此,由于产生带电水微粒,所以利用第一送风部2将带电水微粒与除湿后的空气一起向排气口6送风。
由此,由于能够将带电水微粒与除湿后的空气一起从排气口6向室内送风,所以通过向洗涤物送风而使洗涤物干燥。而且,还能够与半干衣物特有的臭味成分反应而将其氧化,从而能够抑制臭味的产生。
(实施方式3)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离子产生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在主体外壳1内设有除湿部30、加热部40、第二送风部41。在第一吸气口4与第一送风部2之间的风路上具备加热部40,利用第二送风部41从第一吸气口4经由除湿部30而向排气口6送风。
具体而言,除湿部30由热泵31和除湿转子32形成。热泵31由压缩机33及在压缩机33下游依次设置的放热器34、膨胀部35、吸热器36形成。利用第二送风部41,将由第一吸气口4吸入到主体外壳1内的空气依次经由放热器34、吸热器36而向排气口6送风。
在第二送风部41的风路即放热器34与吸热器36之间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设有除湿转子32,该除湿转子32由放湿部32a和吸湿部32b形成。
除湿转子32中的放湿部32a设在放热器34与吸热器36之间的风路上,除湿转子32中的吸湿部32b设在吸热器36与排气口6之间的风路上。
接下来,对除湿动作进行说明,利用第二送风部41由第一吸气口4吸入到主体外壳1内的空气通过放热器34加热而成为高温且相对湿度低的空气,向除湿转子32的放湿部32a送风。该被送风至该放湿部32a的空气加入吸收放湿部32a的湿气而成为湿度高的状态,然后被输送到吸热器36。利用该吸热器36使其结露以实施除湿而达到吸湿部32b。因此,成为干燥状态的除湿转子32的放湿部32a在驱动部37的作用下旋转而成为吸湿部32b,利用该吸湿部32b对吸热器36未能除湿的湿度进行吸湿而实施除湿。利用第二送风部41将该除湿后的空气从排气口6向室内送风。
另一方面,在第一吸气口4与第一送风部2之间的风路具备也作为加热部40的放热器34。利用该第一送风部2,由第一吸气口4吸入到主体外壳1内的空气由也作为加热部40的放热器34加热,该加热后的空气向排气口6送风。这样,利用在第一壳体7内的第一舌片对置面12上流动的气流,使负压产生孔15成为负压。由此,室内的空气从作为送风路16的第二吸气口5经由离子产生部3及负压产生孔15而流入到第一壳体7内,且利用第一送风部2与由第一吸气口4吸入到主体外壳1内的空气一起向排气口6送风。在此,作为离子产生部3的静电雾化部20在对置电极22与放电电极21之间施加高电压,并且使从第二吸气口5在送风路16内流动的室内空气在放电电极21部分冷却而结露。由此,由于产生带电水微粒,所以利用第一送风部2将带电水微粒与加热后的空气一起向排气口6送风。
即,利用第二送风部41,将除湿后的空气从排气口6向室内送风,利用第一送风部2,将带电水微粒与加热后的空气一起通过排气口6送风。
由此,能够将带电水微粒与除湿后的空气一起通过排气口6向室内送风,通过向洗涤物进行送风,能够更快地使洗涤物干燥。而且,还能够与半干衣物特有的臭味成分反应而将其氧化,从而能够抑制臭味的产生。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降低由于壳体内的送风紊乱而产生的送风声音。
即,在本发明中,在第一壳体的与舌片对置的第一舌片对置面上具备负压产生孔,在该负压产生孔的第一壳体外侧设有离子产生部,形成有从第二吸气口通向离子产生部、负压产生孔、第一壳体内、排气口的送风路。也就是说,由于离子产生部并未设在第一壳体内的风路中而是设在第一壳体的外侧,所以能够抑制因离子产生部导致的第一壳体内部的送风紊乱。
通过上述结果,能够降低因壳体内的送风紊流而产生的送风声音。
此外,本发明将离子产生部移至第一壳体外且经由在第一壳体上设置的负压产生孔而将离子产生部固定在第一壳体上,从而使主体外壳小型化。

Claims (9)

1.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其具备具有第一吸气口、第二吸气口及排气口的主体外壳、在所述主体外壳内设置的第一送风部,
所述第一送风部由涡旋形状的第一壳体、设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叶片、使所述第一叶片旋转的第一电动机形成,
所述第一送风部将由所述第一吸气口吸入到所述主体外壳内的空气向所述排气口送风,并且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与舌片对置的第一舌片对置面上设有负压产生孔,在所述负压产生孔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设有离子产生部,
形成有从所述第二吸气口通向所述离子产生部、所述负压产生孔、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排气口的送风路,
所述第一壳体由具有所述舌片的第一舌片形成面、与所述第一舌片形成面对置的所述第一舌片对置面、连结所述第一舌片形成面和所述第一舌片对置面的两侧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包围,且设有在上方开口的第一吹出口,所述离子产生部位于比所述负压产生孔靠上部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舌片对置面的一部分向所述舌片侧倾斜而在所述第一舌片对置面与所述主体外壳的侧面之间具备空间部,所述离子产生部设在该所述空间部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中,所述负压产生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一舌片对置面的平面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吹出口附近设有风量分布变更部,所述风量分布变更部为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舌片方向呈凸起形状的弯曲长方形板,且与从所述第一叶片吹出的风向大致平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中,所述负压产生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一舌面对置面的比所述风量分布变更部靠风路上风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中,在所述主体外壳内设有除湿部,在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一送风部之间的风路上具备该除湿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中,所述除湿部由热泵和除湿转子形成,所述热泵由压缩机及在所述压缩机下游依次设置的放热器、膨胀部、吸热器形成,利用所述第一送风部将由所述第一吸气口吸入到所述主体外壳内的空气依次经由所述放热器、所述吸热器而向排气口送风,并且,所述除湿转子的放湿部设在所述放热器与所述吸热器之间的风路上,所述除湿转子的吸湿部设在所述吸热器与所述排气口之间的风路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中,在所述主体外壳内设有除湿部、加热部和第二送风部,在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一送风部之间的风路上具备所述加热部,利用所述第二送风部从所述第一吸气口或所述第二吸气口经由所述除湿部向排气口送风。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中,所述除湿部由热泵和除湿转子形成,所述热泵由压缩机及在所述压缩机的下游依次设置的放热器、膨胀部、吸热器形成,利用所述第二送风部将由所述第一吸气口吸入到所述主体外壳内的空气依次经由所述放热器、所述吸热器而向排气口送风,并且,所述除湿转子的放湿部设在所述放热器与所述吸热器之间的风路上,所述除湿转子的吸湿部设在所述吸热器与所述排气口之间的风路上,在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一送风部之间的风路上具备也作为所述加热部的所述放热器。
CN201110038129.8A 2010-02-12 2011-02-12 离子产生装置 Active CN1021608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28477A JP5471553B2 (ja) 2010-02-12 2010-02-12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10-028477 2010-02-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0898A CN102160898A (zh) 2011-08-24
CN102160898B true CN102160898B (zh) 2014-07-16

Family

ID=44462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8129.8A Active CN102160898B (zh) 2010-02-12 2011-02-12 离子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471553B2 (zh)
CN (1) CN1021608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83347B2 (ja) * 2010-03-10 2012-11-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
JP5806872B2 (ja) 2011-07-28 2015-11-1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6074594B2 (ja) * 2013-01-29 2017-02-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6152462B (zh) * 2016-08-23 2022-03-01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正负离子发生器和空调器
CN110913547B (zh) * 2019-12-22 2023-08-29 湖北双剑鼓风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风道离子风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0163A (zh) * 2006-01-13 2007-07-18 株式会社日立工业设备技术 除湿空调系统
CN100572943C (zh) * 2007-02-07 2009-12-23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20972A (ja) * 2001-10-16 2003-04-23 Matsushita Ecology Systems Co Ltd 空気清浄機または空気調和機
JP2005214596A (ja) * 2004-02-02 2005-08-11 Deiiru Ekoshisu:Kk 送風機
JP2007101140A (ja) * 2005-10-07 2007-04-1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4864442B2 (ja) * 2005-12-08 2012-02-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及び空気清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0163A (zh) * 2006-01-13 2007-07-18 株式会社日立工业设备技术 除湿空调系统
CN100572943C (zh) * 2007-02-07 2009-12-23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调机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開2003-120972A 2003.04.23
JP特開2005-214596A 2005.08.11
JP特開2007-101140A 2007.04.19
JP特開2007-151998A 2007.06.2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0898A (zh) 2011-08-24
JP2011165538A (ja) 2011-08-25
JP5471553B2 (ja) 201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0898B (zh) 离子产生装置
CN101311637B (zh) 送风装置
JP6289162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EP2087292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4220760B (zh) 送风装置、离子送出装置、电气设备以及遥控器保持结构
CN102124275B (zh) 空调机
JP5083347B2 (ja) 静電霧化装置
CN103119385A (zh) 冰箱
JP5301798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08965470U (zh) 吹风机
CN102912596A (zh) 洗衣机
WO2016121153A1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2013132418A (ja) 活性種発生装置
CN103717105A (zh) 吹风机
CN102646931B (zh) 离子产生装置
JP5261550B2 (ja) イオン送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節装置、理美容機器
CN105981244B (zh) 离子发生器
WO2014030539A1 (ja) 空気調和機
CN207691202U (zh) 壳体、离子发生器及空气净化机
CN217013060U (zh) 具有能量盒电连接端子的立式吹风机
JP2003120972A (ja) 空気清浄機または空気調和機
CN107834361A (zh) 离子发生器及空气净化机
JP2017009135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103830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イオン発生装置を備えた電気機器
CN108023279A (zh) 离子发生器及空气净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5655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5655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Hold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02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MATSUSHITA ECOLOGY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Hold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