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2596A - 洗衣机 - Google Patents

洗衣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12596A
CN102912596A CN2012102761741A CN201210276174A CN102912596A CN 102912596 A CN102912596 A CN 102912596A CN 2012102761741 A CN2012102761741 A CN 2012102761741A CN 201210276174 A CN201210276174 A CN 201210276174A CN 102912596 A CN102912596 A CN 1029125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moke
water
washing machine
high voltage
attaching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761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12596B (zh
Inventor
林秀竹
品川英司
村瀬弘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701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6220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072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3991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072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5116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12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25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125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25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洗衣机,其抑制风道内产生的水与水雾产生部发生电导通,从而能够提高设在风道周围的电气部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所述洗衣机具备:送风机,设在连通至槽内的风道内,通过风道向槽内送风;供水部,向被施加高电压的水雾产生机构供给水雾产生用水;水雾产生室,与外部连通,并收容水雾产生部及供水部;水雾释放室,与水雾产生室内连通,并相对于水雾产生室横向并设;连接部件,形成为管状,一端连接于所述水雾释放室的上部壁并在所述水雾释放室内向下方开口,另一端连接于风道中的送风机的上游侧。

Description

洗衣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洗衣机。
背景技术
近年,例如专利文献1的记载,提出了通过向水槽及旋转槽等槽内供给具有除菌或除臭等性能的水雾而对被收容于槽内的洗涤物进行除菌或除臭等的洗衣机。作为产生水雾的装置,例如有引用文献2记载的所谓静电雾化装置(水雾产生单元)等。
静电雾化装置在水雾产生机构具有电极,在对该水雾产生机构供给水雾产生用的水的状态下由高压电源部施加高电压,从而产生水雾。产生的水雾,可直接供给到槽内,或者通过连通到槽内的风道等供给到槽内。
后者的情况,多半在风道的中途设有送风机,通过该送风机的送风作用,能够将水雾有效地供给到槽内。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988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495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例如因槽内的湿气有时会在风道内发生结露。而且,当作为水雾产生部的电极和设在风道周围的送风装置等电气部件通过结露水形成电连接时,电气部件有可能被施加高电压,从而可能成为这些电气部件发生故障的原因。
另外,静电雾化装置中的水雾产生部和高压电源部,通常被收容于一个箱体内以构成水雾产生单元,在该箱体上存在,为了在水雾产生部产生水雾从箱体外引入空气的空气引入口以及将产生的水雾向箱体外释放的水雾释放口。
其中,洗衣机使用时,从槽内的水中取出洗涤物或向槽内增加投入洗涤物等时飞溅的水,有可能通过空气引入口到达箱体内而溅到高压电源部,从而降低该电绝缘性。
由此,提供一种洗衣机,即使是通过风道将水雾产生机构产生的水雾供给槽内的结构,通过抑制风道内的水与水雾产生机构发生电连接的现象,由此可提高设在风道周围的电气部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另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洗衣机,即使水雾产生单元的箱体所具有的空气引入口溅到水泡,其水泡也难以到达高压电源部,从而不降低高压电源部的电绝缘性的同时能够提高水雾产生单元的设置自由度。
本实施方式的洗衣机具备:外箱;槽,设在所述外箱内;风道,连通到所述槽内;送风装置,由设在所述风道内的送风机通过所述风道向所述槽内送风;水雾产生机构,被施加高电压而产生水雾;供水部,向所述水雾产生机构供给水雾产生用水;水雾产生室,与外部连通,并收容所述水雾产生机构及所述供水部;水雾释放室,与所述水雾产生室内连通,并相对于所述水雾产生室横向并设;连接部件,形成为管状,一端连接于所述水雾释放室的上部壁的同时在所述水雾释放室内向下方开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风道中的所述送风机的上游侧。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抑制风道内产生的水与水雾产生机构发生电连接的现象,从而可提高设在风道周围的电气部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的洗衣机。
另外,其特征在于,具备:槽,收容洗涤物以进行洗涤;水雾产生单元,具有空气引入口,并在具有水雾释放口的箱体内部设置高压电源部和水雾产生部,所述空气引入口引入箱体外的空气,从所述高压电源部向水雾产生部施加高电压来产生水雾,并从所述水雾释放部释放该水雾;将从该水雾产生单元释放的水雾供给至所述槽内部的结构中,所述高压电源部设在比所述空气引入口高的位置。
由此,能够提供水泡难以到达高压电源部从而不降低高压电源部的电绝缘性的洗衣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水雾产生单元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图2是水雾产生单元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高压电源部的后视图。
图4是水雾产生单元的水雾产生部部分的放大纵剖侧视图。
图5是水雾产生单元的水雾产生部部分的放大纵剖主视图。
图6是洗衣机整体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洗衣机的热风供给装置及水雾产生单元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洗衣机的热风供给装置及水雾产生单元的连接状态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3的等效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单体的侧视图。
图11是将第四实施方式局部剖开所示的图1的等效图。
图12是将第五实施方式局部剖开所示的图4的等效图。
附图标记:
5:旋转槽(槽)    6:水槽(槽)    24:循环风道(风道)    27:水雾产生单元    28:壳体    29:高压电源部    30:水雾产生部    31:连接器    34:空气引入口    35:围壁    38:电源输入线    41:高压电线    60:水雾释放口    61:连接部件    61a:连接部件的与水雾释放口连接部分    61b:连接部件的与风道连接部分    61c:连接部件的中间部101:空气引入口    431:连接部    432、436:突出部    433:外筒部434:隔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8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在图6中主要示出洗衣机的外壳1。在底座2上载置有外箱3,在外箱3上载置有顶盖4。在该外壳1的内部配设有槽,该槽由旋转槽5和收容有该旋转槽5的水槽6构成。这些旋转槽5和水槽6是中心轴指向上下方向的垂直轴型,呈有底的圆筒状,特别是旋转槽5在槽周侧壁的几乎整个区域上设有通水用且通风用的多个孔,而水槽6没有孔,以便能够蓄水。
还有,虽然未图示,在旋转槽5的内部配置有搅拌体,在水槽6的外下部配置有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基本以电机构成,洗涤时阻止旋转槽5旋转而使搅拌体例如向正反双方向交替低速旋转,另外,脱水时使旋转槽5与搅拌体一同向单方向高速旋转。
顶盖4呈矩形框状结构,在中央部一带具有洗涤物出入口,在上面具有开闭该洗涤物出入口的外盖7。外盖7打开时以人字形对半折叠,打开外盖7之后对旋转槽5内部的洗涤物进行取放。
还有,外盖7从打开状态平坦伸展返回而关闭,在位于该外盖7前方且顶盖4上表面的最前部,设有操作面板8。
操作面板8具有用于进行洗涤运行有关操作的多个操作键和显示部,并连接在控制洗衣机运行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
在位于外盖7后方的顶盖4的最后部,设有后部面板9。在后部面板9的图中左方的一侧设有自来水供给口10和洗澡水供给口11。自来水供给口10通过供水管连接于水龙头。洗澡水供给口11通过浴缸水管连接于浴缸水泵。
还有,这些自来水供给口10和洗澡水供给口11,通过配置在位于后部面板9下方的顶盖4最后部上的未图示的供水装置,可选择地从旋转槽5内向水槽6内供给自来水或洗澡水。
在位于后部面板9下方的顶盖4的最后部上,与供水装置并排配置有图7所示的热风供给装置12。具体如图8所示,该热风供给装置12被构成为,在箱体13内配设有第一过滤器14、第二过滤器15、送风机16、加热器17及温度传感器18等。
箱体13,从箱体13内的风流向的上游侧开始,依次具有过滤器配置部13a、送风机配置部13b及加热器配置部13c,在其最上游侧的过滤器配置部13a的进一步上游侧,连接有进气管19的一端侧。
进气管19的另一端部,连接于设在水槽6上面部的出气口20。还有,水槽6的上面部由环状的水槽盖21和用于开闭水槽盖21中央部的开口部的内盖(省略图示)形成,在其中的水槽盖21后部形成有上述出气口20。
在作为箱体13的最下游侧的加热器配置部13c的进一步下游侧,连接有供气管22的一端侧。供气管22的另一端部连接于设在上述水槽6上面部(此时也在水槽盖21的后部)的进气口23。
由此,箱体13中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同时从水槽6内连通到旋转槽5内,在水槽6内及旋转槽5内的空气,如图8的箭头A所示,经由进气管19、箱体13及供气管22进行循环。于是,通过这些进气管19、箱体13及供气管22,形成了连通至水槽6内及旋转槽5内的循环风道24。
在过滤器配置部13a内部,从上游侧依次配置有第一过滤器14及第二过滤器15。这些过滤器14、15中,第二过滤器15的网目比第一过滤器14小,因此,棉绒等较大异物被第一过滤器14捕获,而从第一过滤器漏掉的较小异物被第二过滤器15捕获。
在送风机配置部13b的上游侧,配置有送风机16。该送风机16例如由多翼式风扇等具有多个叶片的送风叶片16a和用于旋转驱动叶片的电机16b构成,送风叶片16a配置在送风机配置部13b的内部,电机16b配置在送风机配置部13b的外部(箱体13的外部)。
还有,在送风机配置部13b的下游侧,形成与外部连通的排气口25,同时设有用于开闭该排气口25的挡板26。
在加热器配置部13c的内部,从上游侧依次配置有加热器17及热敏电阻这样的温度传感器18。加热器17用于加热加热器配置部13c内的空气,温度传感器18用于检测加热器配置部13c内的空气温度。由此,经由送风机配置部13b内部的空气被加热到适合干燥洗涤物的温度。
如图7所示,顶盖4的左右两侧部,形成为截面大致倒U形的双壁结构,其上侧封闭而下侧开放。在该顶盖4的左右两侧部中,在右侧部的内部配置有水雾产生单元27。
水雾产生单元27是所谓的静电雾化装置,利用静电雾化产生具有除菌或除臭等作用的水雾,在本发明中产生含有羟基自由基的水雾。
如图1所示,在箱体28的内部设置高压电源部29和水雾产生部30而构成。高压电源部29由将商用交流电源转换成直流的整流电路及升压电路等构成,例如输出-4.5kV的负高电压。
除此之外,高压电源部29具有连接器31及电路板32等,在该电路板32上实装有整流电路、升压电路及连接器31等,除了连接器31之外的其它部件的实装部分用注模树脂33覆盖密封。
在箱体28的配置有高压电源部29的高压电源部配置部28a的底部,设有图2所示的空气引入口34,如图1的箭头B所示,箱体28外部的空气从空气引入口34进入到箱体28内。
高压电源部配置部28a的底部,也是箱体28整个底部的一部分,因此,空气引入口34形成在箱体28的底部。还有,空气引入口34构成为,例如使多个小长方孔均朝向下方排列在并排配置有高压电源部29和水雾产生部30的箱体28的长度方向上,即,空气引入口34形成为整体朝下。
高压电源部29设置在比空气引入口34更为上方的高位置,在两者之间设有规定间隙g1。该间隙g1是例如5mm左右的很小的距离,因此,可以说空气引入口34位于高压电源部29的附近。
还有,在图2中可以看出,空气引入口34并非位于高压电源部29的正下面,而位于图2中偏下方(图7中右侧方)的位置,但如上所述,属于位于高压电源部29附近位置的范围。
还有,在箱体28的高压电源部配置部28a,形成有围绕高压电源部29的围壁35。该围壁35由兼作箱体28(高压电源部配置部28a)外壁的图1中的上、下、左三面壁35a~35c和兼作箱体28(高压电源部配置部28a)的图2中的上方壁35d以及在箱体28(高压电源部配置部28a)内部成一体形成的中、右两面壁35e、35f形成。
还有,高压电源部29的注模树脂33,被注入到围壁35的大部分内部空间而硬化。围壁35中的在图2中中间的壁35e被设置成隔开高压电源部29与空气引入口34。
在图2中,附图标记36、37表示在箱体28外部形成的水雾产生单元27的安装部,分别具有供螺钉插通的孔36a、37a。
连接器31用于将商用交流电源连接在高压电源部29,连接器31上连接有安装在电源输入线38前端部的配套连接器38a。另外,电源输入线38连接于商用交流电源。
图3是示出从与电路板32的板面平行的方向观看的高压电源部29,在该图3及图1中可以看出,连接器31与电路板32以前后且指向左右方向的横向(图示例偏左)设置。
进一步,在箱体28的内部,使围壁35的图1中的右侧的壁35f以从箱体28的内上面下垂至距底面的一半左右的方式突出,而且,相对于该壁35f,从箱体28的底部侧成一体地突出形成有对壁39。
该对壁39从箱体28的底面的突出尺寸,大于壁35f的突出尺寸,在对壁39的最上部形成有下凹至低于壁35f下垂的最下部的凹口部40。
虽然未图示,在围壁35的壁35f上形成有通气用的开口,从空气引入口34进入的空气,如图1的箭头C所示,经由壁35f的开口部进入到水雾产生室46内。
然后,在高压电源部29的电路板32(输出端子)上,连接有高压电线41的一端,通过使该高压电线41一端部的导出部分插通并被支承于凹口部40(壁35f和对壁39之间),在高压电线41和电源输入线38之间形成间隙g2,从而确保绝缘距离。还有,高压电线41的另一端被引导到水雾产生部30。
水雾产生部30是在雾化器盒43的内部配置水雾产生机构44和供水机构45而构成。而且,在雾化器盒43内形成有水雾产生室46及水雾释放室47。如图4及图5详细示出,雾化器盒43将上箱体43a覆盖结合在下箱体43b上而构成,在雾化器盒43内部形成有水雾产生室46和水雾释放室47。
上箱体43a及下箱体43b的连接部分构成所谓迷宫结构,即,下箱体43b的上侧部分深入上箱体43a下侧部分的内部。由此,能够抑制在雾化器盒43的外部产生的水滴等,从上箱体43a和下箱体43b的连接部分渗透到雾化器盒43内。
相对于水雾产生室46,水雾释放室47形成在相对于从空气引入口34进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即在箱体28长度方向的在图4中右侧(在图7中后方),并与水雾产生室46连通。即,水雾释放室47相对于水雾产生室46并设在横向方向、水平方向的后方,并与水雾产生室46连通。
还有,水雾产生室46的底面,位于低于水雾释放室47底面的位置。
在雾化器盒43上,在水雾产生室46的相对于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即在图4中的左侧形成有上侧进入口48及比上侧进入口48位于下方的下侧进入口49,从该空气引入口34经由围壁35的壁35f上的未图示的开口而进入水雾产生室46内的空气,如图4的箭头D、E所示,分别从上侧进入口48及下侧进入口49进入到水雾产生机构44侧的上下部。
水雾产生机构44设在水雾产生室46内的下侧。具体地,水雾产生机构44由保水部件50、导电部件51及多个水雾释放电极52等构成,各构成部件从水雾产生室46的底面侧向上方依次以保水部件50、导电部件51、水雾释放电极52的顺序配置。
保水部件50由多孔材料、例如聚酯等树脂纤维形成的毛毡材料或具有微小连续气泡的树脂发泡体等构成,具有吸水性及保水性。
另外,保水部件50大致形成为矩形薄片状,如图5所示,配置在水雾产生室46内的底面上,同时其一部分从水雾产生室46内的下侧部分形成立起部而沿左右侧面配置。
配置在保水部件50的导电部件51是例如将聚酯等树脂纤维与作为导电性物质的碳纤维混纺而成的物质,或者对具有微小连续气泡的树脂发泡体添加作为导电性物质的碳粉而形成的物质等构成,具有吸水性、保水性及导电性。
该导电部件51形成为大致矩形且略厚的片状,虽然省略图示,但连接高压电线41的另一端部。通过这种连接,从高压电源部29输出的高电压通过高压电线41被施加到导电部件51上。
如图1所示,高压电线41使其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即接近导电部件51的部分41a下垂以位于最低位置。还有,与其对应地,箱体28也形成为箱体28的底部中位于水雾产生室46下方的部分28b低于其它部位。
水雾释放电极52是例如由将聚酯等树脂纤维与作为导电性物质的碳纤维捻合而成的物质构成,具有吸水性、保水性、抽吸水的特性及导电性。水雾释放电极52上也可以负载铂金纳米胶体。水雾释放电极52形成为向上方延伸的针形,例如以每两根为一组两列并置的四根,如图5所示的向上方贯穿支承部件53,由该支承部件53支承四根水雾释放电极52。
从支承部件53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水雾释放电极52的上侧部分,形成朝向上侧的圆锥形,同时其前端部形成为光滑曲面。还有,水雾释放电极52的下侧部分,从支承部件53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下侧部分的底面及外周面与导电部件51接触。
由此,水雾释放电极52通过导电部件51抽吸被保持在保水部件50中的水,还有,水雾释放电极52通过导电部件51被施加从高压电源部29输出的负的高电压。
另一方面,供水机构45设在水雾产生室46内的上侧。该供水机构45由珀尔帖元件54、冷却板55及散热器56等构成,冷却板55设在珀尔帖元件54下侧,散热器56设在珀尔帖元件54的上侧。
珀尔帖元件54是将构成吸热面54a及发热面54b的两种金属片粘接而构成的板状结构,被施加电压时,发生热量从吸热面54a向发热面54b移动的珀尔帖效应,由此,吸热面54a被冷却的同时,发热面54b发热。
该珀尔帖元件54配置成,吸热面54a朝下方、即水雾释放电极52侧,而发热面54b朝上方。
还有,从商用交流电源通过不同于高压电源部29的电源电路(省略图示)向珀尔帖元件54通电。
冷却板55与珀尔帖元件54的吸热面54a接触。还有,该冷却板55例如由铝等导热系数高的金属板等构成,该冷却板55及珀尔帖元件54保持在保持部件57的内部。
保持部件57例如由绝缘性及耐热性优异的树脂等构成。还有,该保持部件57的下侧设有按压部件58,由该按压部件57隔着支承部件53压紧并保持水雾释放电极52。
冷却板55及保持部件57的下侧表面上,粘贴有大于等于冷却板55大小的绝缘片59。该绝缘片59例如由50μm左右厚度的聚酯薄膜构成,除了电绝缘性之外,耐水性及耐热性也优异。
这样,通过用绝缘片59覆盖冷却板55的下侧表面,使冷却板55与水雾释放电极52之间,换言之,水雾产生机构44与珀尔帖元件54之间形成电绝缘。因此,绝缘片59作为电绝缘部而发挥作用。
在珀尔帖元件54的上侧设有散热器56。散热器56例如由铝等导热系数高的材料构成,并一体地具有基座部56a及多个散热部56b。基座部56a形成为与珀尔帖元件54的发热面54b平行的板状,并接触或接近于该发热面54b。散热部56b形成为板状,并被设置成相对于基座部56a成直角且相对于从上侧进入口48进入的空气流平行。
在该结构中,珀尔帖元件54被施加电压而在珀尔帖元件54的发热面54b上产生的热,从散热器56的基座部56a传递到散热部56b,再从散热部56b散热到空气中。
此时,从上侧进入口48进入到水雾产生室46内上部的空气在各散热部56b之间流动,因此被传递到散热部56b的热,有效地释放到空气中。
因向珀尔帖元件54施加电压而被冷却的珀尔帖元件54的吸热面54a,通过冷却板55及绝缘片59来冷却绝缘片59周围的空气。这样,在绝缘片59的下表面,周边空气中的水分结露而生成水滴,该结露水作为水雾产生用水而提供给水雾释放电极52。
这样,供水机构45将通过驱动珀尔帖元件54而在绝缘片59上生成的结露水,作为水雾产生用水提供给水雾产生机构44的水雾释放电极52。
此时,通过从下侧进入口49向水雾产生室46内的下部引入新鲜的外部空气,能够有效生成水滴。
在此,绝缘片59的下表面与水雾释放电极52的前端之间的尺寸,如下设定。即,设定为,在绝缘片59的下方不存在水雾释放电极52的情况下,与在绝缘片59的下表面生成的水滴成长为因自重即将下落时的大小时的该水滴的上下方向尺寸相比,足够小的尺寸,例如0.5mm左右。
由此,在绝缘片59的下表面生成的水滴,还未成长到因其自重即将下落时的尺寸,就接触到水雾释放电极52的前端,而被水雾释放电极52吸入。
还有,在绝缘片59的下表面生成的水滴尺寸,根据绝缘片59的表面状态、例如粗糙度或润湿性而不同。因此,绝缘片59的下表面与水雾释放电极52的前端之间的尺寸,优选根据绝缘片59表面状态等特性适当变更。
在水雾产生室46的下部壁、也就是下箱体43b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该下箱体43b的泄水口43c。在水雾产生室46内,相对于水雾产生机构44的水雾释放电极52,该泄水口43c位于与水雾释放室47相反侧的位置,并将水雾产生室46内部与外部、此例中与箱体28的内侧连通。
当在水雾产生室46内生成超出保水材料50保水容许量的水时,该水通过泄水口43c排出到雾化器盒43的下方,进一步被滴落到箱体28内底面而蒸发。
另外,如图4所示,雾化器盒43具有连接部431、突出部432及外筒部433。这些连接部431、突出部432及外筒部433形成为与上箱体43a成一体。
具体地,连接部431形成为管状,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管状的一端以直角弯曲而连接于水雾释放室47的上部壁、即上箱体43a的上侧。该连接部431的一端,于水雾释放室47内向下方开口。
另外,连接部431的另一端,连接于连接部件61的一端。如图8所示,连接部件61的另一端连接于形成风道的箱体13。
此时,连接部件61的另一端,连接于过滤器配置部13a中的第一过滤器14与第二过滤器15之间。由此,连接部431的另一端,通过连接部件61与形成风道的箱体13的送风叶片16a的上游侧连接。
突出部432形成为圆筒状。如图4所示,该突出部432被设置成,从水雾释放室47内的内顶部表面、即上箱体43a的水雾释放室47部分的下侧表面向水雾释放室47内的下方突出。
突出部432的内周面与连接部431的内周面平滑延续。而且,突出部432将水雾释放室47内与连接部431内连通。
也就是说,水雾释放室47内通过突出部432、连接部431及连接部件61,与箱体13连通。还有,此时,突出部432的内径与连接部431的内径一致,但突出部432的内径可以小于连接部431的内径。
另外,该突出部432的下侧端部,距离水雾释放室47内的底面、即下箱体43b的水雾释放室47部分的上侧表面大于规定尺寸。
这时,规定尺寸是指,通过结露等在突出部432的下侧端部生成的水滴,成长成因自重即将下落的大小时,该水滴的上下方向尺寸。
该规定尺寸基于突出部432内周面的表面形状、例如粗糙度或润湿性等特性决定。本实施方式的情况,突出部432的下侧端部距离水雾释放室47的底面例如5mm以上。
外筒部433形成为其内径大于突出部432外径的圆筒状。而且,外筒部433从水雾释放室47内的顶部表面向下方突出地设置在水雾释放室47内,其突出量与突出部432的突出量相同。
另外,外筒部433的内周面,与突出部432的外周面分离。由此,外筒部433的内周面与突出部43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空隙。
在下侧,该空隙与水雾释放室47内连通。这样,外筒部433隔着间距围绕突出部432的外周。
另外,雾化器盒43具有隔壁434。隔壁434与下箱体43b成一体地形成。隔壁434位于水雾释放室47内的底面、即下箱体43b在水雾释放室47侧部分的上侧面,并相对于连接部431的开口,设在水雾产生室46侧。
另外,隔壁434位于与外筒部433的外周面相比更靠水雾产生室46侧。该隔壁434形成为板状,用于连接在水雾释放室47内下部的两侧面、即下箱体43b在水雾释放室47侧部分的左右两侧的面。
因此,水雾释放室47内的下侧部分,被隔壁434划分成前后。在水雾释放室47内的下侧部分,在隔壁434的后侧、即连接部431侧,形成有蓄水部435,该蓄水部435被隔壁434及下箱体43b的内侧表面包围。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如图4所示,雾化器盒43在上箱体43a内的水雾释放室47上方的位置,具有水雾释放口60。
而且,水雾释放口60形成为L形的筒状,其一端位于水雾释放室47内且向下方突出,另一端位于雾化器盒43外且向雾化器盒43的长度方向突出。
该水雾释放口60的另一端,与连接部件61的一端部61a液密连接。
在此,连接部件61是由电绝缘材料形成的截面为圆形且具有规定长度的管,如图1所示,从一端部61a向另一端部61b逐渐下降的呈倾斜状的规定长度的结构,如图2所示将最低的另一端部61b弯曲成L形,并连接在如图8所示的形成所述循环风道24的箱体13的过滤器配置部13a中第一过滤器14与第二过滤器15之间的部分。
由此,通过规定长度的连接部件61,连接水雾产生单元27的水雾释放口60与作为连通至水槽6内部的风道的循环风道24,在该结构中,连接部件61的与水雾释放口60连接部分(一端部61a)侧,相比连接部件61的与循环风道24的连接部分(另一端部61b)侧,位于高位。
另外,连接部件61的另一端部61b连接在比循环风道24的第一过滤器14更靠下游侧。进一步,循环风道24的与连接部件61的另一端部61b连接的部分,从循环风道24的与水槽6连接部分的进气管19及供气管22分开,所以连接部件61与循环风道24的连接部分也从循环风道24与水槽6的连接部件隔着间距设置。
其次,描述上述结构的洗衣机的作用。
当使用者操作操作面板8设定运行模式,则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根据被设定的运行模式,执行将收容在旋转槽5内的洗涤物在其旋转槽5内进行洗涤(洗涤、漂洗)的洗涤运行、进行脱水的脱水运行、进行干燥的干燥运行及进行除菌除臭的除菌除臭运行。
省略描述其中的洗涤运行、脱水运行,而描述干燥运行及除菌除臭运行。
首先,描述干燥运行。
开始干燥运行时,未图示的控制装置驱动送风机16及加热器17,同时驱动挡板26打开排气口25。当送风机16被驱动时,水槽6内及旋转槽5内的空气,通过送风作用,在水槽6内及旋转槽5内与热风供给装置12的箱体13内之间循环。即,从出气口20经由进气管19吸入到箱体13的过滤器配置部13a内,之后,依次通过送风机配置部13b及加热器配置部13c,并经由供气管22从进气口23返回到水槽6内及旋转槽5内。
空气中所含有的棉绒等异物,在通过过滤器配置部13a内的第一过滤器14及第二过滤器15时被清除。还有,通过送风机16循环的空气,在通过加热器配置部13c内时,被加热器17加热。
由此,从进气口23供给适合干燥洗涤物的热风,旋转槽5内的洗涤物通过与该热风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被夺去湿气,从而被干燥。
干燥作用结束后含有湿气的空气,通过送风机16的送风作用,再次吸入到过滤器配置部13a内。
此时,在作为通过送风机16循环的空气上游侧的过滤器配置部13a内,由于送风机16的送风作用产生负压。基于该负压,外部空气进入到过滤器配置部13a内。
详细地说,外部空气从水雾产生单元27的箱体28的空气引入口34进入到箱体28内,进一步,从雾化器盒43的上侧进入口48及下侧进入口49进入到雾化器盒43内。然后,在雾化器盒43内,依次通过水雾释放口60的水雾产生室46、水雾释放室47、连接部431等,再通过连接部件61之后被吸入到热风供给装置12的箱体13的过滤器配置部13a内。
此时,通过流通于连接部431及连接部件61的空气,存在于连接部431及连接部件61上的结露水等被蒸发。
另一方面,通过送风机16被送风到过滤器配置部13a的下游侧的空气,如图8中箭头A′所示,其一部分从送风机配置部13b内的排气口25被排出到箱体13的外部。
由此,结束干燥作用后的含有湿气的空气的一部分被排出到外部。这样,在水槽6内及旋转槽5内和热风供给装置12的箱体13内之间循环的空气的一部分,被新鲜的外部空气替换。
其次,描述除菌除臭运行。
开始除菌除臭运行之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首先驱动送风机16,同时对珀尔帖元件54施加电压。此时,因送风机16的送风作用产生的在热风供给装置12的箱体13的过滤器配置部13a内的负压,如箭头D、E所示(参照图1、4),在水雾产生室46内产生从雾化器盒43的上侧进入口48及下侧进入口49向水雾释放室47侧流动的空气。
从上侧进入口48流向水雾释放室47侧的空气(用箭头D表示),经由供水机构45中的散热器56的各散热部56b之间,并冷却散热器56。
由此,珀尔帖元件54的发热面54b被冷却,而因周围空气中的水分结露而在绝缘片59下表面产生的水滴,作为水雾产生用水被供给至水雾产生机构44的水雾释放电极52。
从该供水机构45对水雾产生机构44的供水,持续10分钟左右。
其次,控制装置停止对珀尔帖元件54供给电压。由此,结束对水雾产生机构44的供水。
接着,控制装置驱动送风机16的同时,对水雾释放电极52施加负的高电压。此时,在热风供给装置12的箱体13的送风机配置部13b的排气口25,被挡板26封闭。当水雾释放电极52在内部含有水的状态下被施加负高电压时,发生静电雾化现象。
即,对内部保水状态的水雾释放电极52施加负的高电压时,电荷集中在水雾释放电极52的前端部。集中到水雾释放电极52前端部的电荷,对其前端部所含有的水赋予超出表面张力的能量。
然后,在水雾释放电极52前端部,被赋予能量的水引起瑞利分裂(Rayleighfission),从而发生静电雾化现象而被分裂成雾状微粒。此时,从水雾释放电极52前端部释放含有羟基自由基并带负电荷的水离子也就是水雾。
该水雾通过羟基自由基的强氧化作用,发挥出除菌或除臭等效果。
在此,水雾产生机构44未设有对应于水雾释放电极52的相对极。所以,水雾释放电极52的放电非常稳定。由此,不会发生放电电极与相对极之间的电晕放电,可抑制臭氧等有害气体的产生。
而且,在水雾产生机构44的箱体13内的过滤器配置部13a,由于热风供给装置12的送风机16的送风作用产生负压。因此,如图1及图4中箭头F所示,通过水雾产生电极52产生的水雾,根据该负压而流向水雾释放室47,进一步如图4及图8中箭头G所示,经由连接部431的水雾释放口60及连接部件61之后被吸入到热气供给装置12中的箱体13的送风机配置部13b内。
进一步,被吸入到送风机配置部13b内的水雾,通过送风机16的送风作用,从进气口23向水槽6内及旋转槽5内供给。
这样,在水雾产生机构44产生的水雾,经由连通水槽6内及旋转槽5内的风道、这时为循环风道24,供给至水槽6内及旋转槽5内,通过该水雾与旋转槽5内的洗涤物接触,进行洗涤物的除菌及除臭。
在此,在连接部431、连接部件61及箱体13等中,如果内部的高温多湿空气基于与外部空气的温差而被冷却,则有可能在连接部431、连接部件61及箱体13等的内侧表面产生结露。此时,在连接部431的开口周围产生的结露水,经由连接部431的内周面及突出部432的内周面,并从突出部432的下侧端部变成水滴而滴落到水雾释放室47的底面上。
而且,滴落的水滴储蓄在水雾释放室47内的被隔壁434及下箱体43b的内侧表面围绕形成的蓄水部435。
隔壁435用于限制从突出部432滴落到水雾释放室47内的底面上的水流入水雾产生室46内。另外,当结露水越过隔壁435流入到水雾产生室46侧时,该结露水被保水材料50吸收的同时从泄水口43c排出到水雾产生室46的外部。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在雾化器盒43内形成有水雾产生室46及水雾释放室47。该水雾释放室47相对于水雾产生室46以横向(水平方向)并设。
另外,水雾产生机构44具有水雾释放电极52并设在水雾产生室46内。然后,用于连通雾化器盒43内与箱体13内的连接部件61,一端连接于水雾释放室47的上部壁的同时,在水雾释放室47内向下方开口。
根据该结构,连接部431设在从水雾产生机构44的水雾释放电极52的正上方向横向也就是水平方向偏离的位置。所以,在连接部431的内侧产生的结露水,不会直接滴落到水雾产生部30的水雾释放电极52上。
因此,能够抑制箱体20内产生的结露水与水雾产生机构44的水雾释放电极52电连接。也就是,能够抑制被施加高电压的水雾释放电极52与设在箱体13内的送风机16等电气部件通过结露水形成电连接。
所以,能够减少被施加于水雾释放电极52的高电压通过结露水被施加到送风机16等电气部件上的情况,其结果,可提高这些电气部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另外,水雾释放室47的顶部表面上,设有突出部432。突出部432形成为圆筒状,从水雾释放室47内的顶部表面上向水雾释放室47内的下方突出。
根据该结构,在连接部431及突出部432的内侧生成的结露水,不会传递到水雾释放室47内的顶部表面上,而从突出部432的下侧前端部滴落。因此,能够抑制在连接部431及突出部432的内侧生成的结露水与在水雾释放室47内的顶部表面及侧面上产生的结露水形成电连接的情况。
由此,能够减少被施加于水雾释放电极52的高电压通过在水雾释放室47内的顶部表面及侧表面上产生的结露水而被施加到送风机16等电气部件上的情况,其结果,可提高这些电气部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进一步,突出部432的下侧端部,距离水雾释放室47内的底面至少大于水滴的规定尺寸,所以能够抑制从突出部432滴落的水滴离开突出部432之前接触到水雾释放室47内的底面。
因此,能够抑制突出部432与水雾释放室47内的底面通过水滴电连接的情况。由此,能够减少被施加于水雾释放电极52的高电压通过在水雾释放室47内的底面上产生的结露水而被施加到送风机16等电气部件上的情况,其结果,可提高这些电气部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另外,雾化器盒43具有外筒部433。该外筒部433从水雾释放室47内的顶部表面向下方突出设置,且隔着间距围绕突出部432的外周。此时,通过突出部432的外周面与外筒部433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隙形成空气层。
该空气层难以发生对流,且具有隔热效果,所以,即使在突出部432的附近,在雾化器盒43的外部与突出部432的内侧之间存在温差,也能够抑制突出部432内侧的空气被冷却,从而可减少在突出部432的内侧出现的结露现象。
进一步,在水雾释放室47的底面上设有隔壁434。该隔壁434与下箱体43b的内侧表面一同形成蓄水部435。而且,从突出部432滴落的结露水,被积蓄在该蓄水部435。
根据该结构,从突出部432滴落到水雾释放室47内的底面上的结露水,其向水雾产生室46侧的流入被隔壁435限制。由此,能够减少被施加于水雾释放电极52的高电压通过在水雾释放室47内的底面上存在的水被施加到送风机16等电气部件上的情况,其结果,可提高这些电气部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另外,供水机构45具有珀尔帖元件54。根据该结构,无需从外部对水雾产生机构44供给水雾产生用水,从而提高便利性。
而且,在冷却板55的下表面设有绝缘片59,由此,珀尔帖元件54与水雾产生机构44之间形成电绝缘。该绝缘片59的下表面与水雾释放电极52的前端之间的尺寸,小于在绝缘片59的下表面生成的水滴的上下方向尺寸。
根据该结构,通过驱动珀尔帖元件54而在绝缘片59的下表面生成的水滴,因自重即将下落之前,与水雾释放电极52接触,从而被该水雾释放电极52吸收。因此,能够有效地对水雾释放电极52供水。
进一步,在水雾产生室46的下部壁上形成有泄水口43c,该泄水口43c相对于水雾产生机构44的水雾释放电极52,位于与水雾释放室47相反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假设结露水等越过隔壁434流入到水雾产生室46侧,并超出保水部件50的保水容许量的情况下,这些水通过泄水口43c向雾化器盒43的下方排出,从而能够抑制水积聚在水雾产生室46内。
泄水口43c相对于水雾释放电极52形成在上游侧。因此,能够抑制从水雾产生电极52产生的水雾从泄水口43c向外部排出。由此,能够将由水雾产生机构44产生的水雾,有效地供给至旋转槽5内。
本实施方式的洗衣机,如上所述,将由水雾产生单元27产生释放的水雾供给至水槽6及旋转槽5的内部从而对洗涤物进行除菌及除臭,在水雾产生单元27中,高压电源部29设在高于箱体28的空气引入口34的位置。由此,使用洗衣机时,在进行中途从旋转槽5内的水中取出洗涤物或者向旋转槽5内追加投入洗涤物等时飞溅的水泡,即便溅到空气引入口34,该水泡也难以到达高压电源部29,从而能够可靠地确保高压电源部29的电绝缘性。
另外,由规定长度的连接部件61连接循环风道24和水雾产生单元27的水雾释放口60,从而将从水雾产生单元27的水雾释放口60释放的水雾,从连接部件61经由循环风道24供给至水槽6及旋转槽5的内部。
由此,即使被旋转槽5脱水的水,或被溅到洗衣机外壳1上部的顶盖4上的水,或者由于周围环境的温差引起的结露等生成的水,与循环风道24和水雾产生单元27的水雾释放口60接触,由于循环风道24和水雾产生单元27的水雾释放口60被规定长度的连接部件61分开,从而能够确保电绝缘所需的距离,因此,不会使循环风道24与水雾产生单元27的水雾释放口60处于电导通状态。
即,能够良好地确保本实施方式的具有水雾产生单元27的洗衣机的电绝缘性。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作为循环风道24的电气部件的送风机16发生故障导致整个洗衣机不能使用的情况。
还有,基于该效果,设置水雾产生单元27时不必过于严密地考虑上述水的影响,从而能够提高水雾产生单元27的设置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洗衣机中,具备用于将电源输入线38连接于高压电源部28的连接器31,作为该连接器31的安装方式,例如向连接器31的插入方向为从横向方向插入连接,以便即使从空气引入口34引入的空气中所含有的水分在连接器31部分结露,水滴也靠重力从连接器31滴落而不会浸入连接器31内,从而能够防止结露水导致连接器31发生电弧发火现象。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洗衣机中,具备:连接于电源输入线38的高压电源部29和用于连接该高压电源部29和水雾产生部30的高压电线41,在该高压电源部29,将高压电线41和电源输入线38分别隔着间距连接。
由此,能够确保高压电源部29与高压电线41之间的绝缘距离,从而可防止在其之间结露水等导致的电弧发火现象。
同时,也能够防止在高压电源部29将商用交流电源作为高电压时切换引起的噪声,并且能够防止因高压电线被覆物电容耦合而被激励的电压引起的噪声进入。
此时,高压电源部29的输出电压为-4.5kV,空气绝缘值为1kV/mm,因此,优选分开4.5mm以上距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引入口34设在高压电源部29附近。由此,易发热的高压电源部29能够通过从空气引入口34引入的空气进行冷却,同时从空气引入口34引入的空气可通过高压电源部29的热进行加热,通过该加热,可防止引入空气所经过的路径上发生结露。
在本实施方式中,水雾产生单元27的箱体28,具有围绕高压电源部29的围壁35。由此,围壁35能够防止水浸入高压电源部29,从而更好地确保高压电源部29的电绝缘性。
而且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引入口34设在水雾产生单元27的箱体28的底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浸入水雾产生单元27内,而且,万一浸入时也能够顺利排出水,因此能够更好地确保水雾产生单元27的电绝缘性。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高压电线41下垂,并使高压电线41的最低部分位于连接其一端部的高压电源部29与连接另一端部的水雾产生部30的中间部分。
由此,万一在高压电线41上生成结露时,也能够使该结露水从其最低部滴落,从而能够防止通过高压电线41浸水到高压电源部29或水雾产生部30。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洗衣机中,使连接部件61的与水雾释放口60连接部分(一端部61a)侧,相比连接部件61的与循环风道24连接部分(另一端部61b)侧,位于高位。
由此,即使被旋转槽5脱水后的水,或从旋转槽5溢出的泡沫等通过循环风道24浸入到连接部件61,也不会通过连接部件61到达水雾产生单元27,从而能够良好地确保电绝缘性。
还有,在循环风道24上设有用于捕获异物的第一过滤器14及第二过滤器15,其中的第一过滤器14的下游侧连接有连接部件61。
由此,干燥运行时产生的棉绒等异物被该第一过滤器14清除,防止在除菌除臭运行时,该棉绒等异物通过连接部件61侵入水雾产生单元27,且能够防止水雾产生单元27的电弧发火现象等,能够良好地确保电绝缘性。
此外,能够防止干燥运行时产生的棉绒等异物堆积在连接部件61上,所以也能够良好地维持通过连接部件61的风的流通,不会阻碍向水槽6及旋转槽5供给水雾。
再有,因风道连通水槽6及旋转槽5,有可能发生干燥运行时产生的棉绒等异物侵入,因此并不限定于循环风道24结构。还有,连接部件61也可以连接在循环通道24的第二过滤器15的下游侧,这样,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异物侵入、堆积在连接部件61上。
也就是说,连接部件61只要连接在具有捕获异物的过滤器的风道内的、至少一个过滤器的下游侧即可。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洗衣机中,将连接部件61与循环通道24的连接部分(另一端部61b),自循环通道24与水槽6及旋转槽5的连接部件(进气管19及供气管22)隔着间距设置。
由此,即使被旋转槽5脱水的水,或从旋转槽5溢出的泡沫等侵入循环通道24,也能够确保这些不能到达连接部件61内、尤其是水雾产生单元27内的距离,从而能够良好地确保电绝缘性。
而且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洗衣机中,在构成用于收容水槽6及旋转槽5的外壳1上部的顶盖4内部,配设有水雾产生单元27。
顶盖4能够防止外部空气中的花粉或扬尘等尘埃侵入水雾产生单元27,防止在水雾产生单元27中由于尘埃发生电弧发火现象等,能够良好地确保电绝缘性。
同时,在本实施方式的洗衣机中,由于水雾产生单元27的空气引入口34向下设置,从而能够防止尘埃侵入水雾产生单元27内,从而良好地确保电绝缘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赋予了相同附图标记省略说明,仅描述不同部分。
连接器31与电路板32一同向下设置,以使该连接器31的插入方向为从下向上插入。
为了使从空气引入口32引入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引起的结露水不浸入连接器31而从连接器31靠重力滴下,优选连接器31设置成朝向水平方向以下,因此,向下设置连接器31使连接器31的插入方向为从下方朝向上方,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即,连接器31的插入方向朝向水平方向以下,连接器31的插入方向不仅包括所述横向方向,还包括向下方向以及叠加这些方向的倾斜向下方向。
图10及图11是示出第三及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分别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赋予了相同附图标记省略说明,仅描述不同部分。
第三实施方式
在图10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61如上所述的由电绝缘材料构成,同时其中间部61c由具有斥水性的材料、例如PTFE(聚四氟乙烯)构成。
PTFE还是电绝缘材料,因此,连接部件61整体由电绝缘材料构成,其中特别是中间部61c由具有斥水性的材料构成。
通过这种结构,循环通道24和水雾产生单元27不会因连接部件61本身而电连接,从而能够良好地确保电绝缘性。另外,中间部61c由具有斥水性的材料构成,所以即使在连接部件61上形成有水膜,因具有斥水性的材料构成的中间部61c的斥水作用阻断,因此不必担心水膜导致电导通,从而能够更好地确保电绝缘性。还有,水膜是容易通过连接部件61材料的随时间劣化或尘埃、矿物质等的堆积或者结露而产生,但对于这些也发挥出上述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在图10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将水雾产生单元27的空气引入口101形成为,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在箱体28的长度方向上并排设置的多个孔上,通过分别增设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百叶窗101a,使空气引入口101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地形成。
通过采用这样的空气引入口101的形状,能够防止特大型粉尘或水从下方侵入水雾产生单元27,从而能够良好地确保电绝缘性。
还有,该第四实施方式,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合并实施,还可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结合实施。
第五实施方式
其次,参照图12说明第五实施方式。
该第五实施方式的突出部436的形状,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为,在图5实施方式中的突出部436,其下端的切口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锐利形状。而且,突出部436的距水雾释放室47内的顶部表面的突出量最大部分,也就是尖锐形状的最下端部分,设置成相对于水雾产生室46位于里侧。
根据该结构,在连接部431及突出部436的内侧产生的结露水,集中到突出部431的锐利形状的最下端部分。由此,能够促进水滴成长,并使水滴有效滴落。
另外,突出部431从水雾释放室47的顶部表面的突出量,以水雾产生室46为基准时,里侧比前侧大。因此,从水雾产生室46侧释放的水雾,如图12的箭头G所示,沿着位于里侧的突出部431的内侧表面流动。由此,能够将由水雾产生机构44产生的水雾更有效地供给该旋转槽5内。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洗衣机具备水雾产生室及相对于水雾产生室并设在横向的水雾释放室。用于连接向槽内连通的风道与水雾释放室的连接部,一端与水雾释放室的上部壁连接的同时在水雾释放室内向下方开口。据此,在连接部的内侧产生的结露水,不会直接滴落到水雾产生部。
因此,能够抑制设在水雾产生部和风道内的电气部件通过结露水电连接。从而,能够减少被施加于水雾产生机构的高电压通过结露水而施加到风道内的电气部件上的情况,其结果,能够提高这些电气部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还有,作为洗衣机整体,也可以是旋转槽5的旋转轴及水槽6的中心轴为水平或倾斜的滚筒式洗衣机。还有,不必一定要具有热风供给装置12。
进一步,供水机构45并不仅限于使用珀尔帖元件54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具有供水箱等而由使用者手动供水的结构,或者从自来水直接供水的结构。
除此之外,在除菌除臭运行时,旋转槽5可以静止,或者也可以驱动电机来使其旋转。
除此之外,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而提出,并不意味在限定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其它多种方式实施,在不偏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保护范围或宗旨内,也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4)

1.一种洗衣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箱;
槽,设在所述外箱内;
风道,连通到所述槽内;
送风装置,由设在所述风道内的送风机通过所述风道向所述槽内送风;
水雾产生机构,被施加高电压而产生水雾;
供水部,向所述水雾产生机构供给水雾产生用水;
水雾产生室,与外部连通,并收容所述水雾产生机构及所述供水部;
水雾释放室,与所述水雾产生室内连通,并相对于所述水雾产生室横向并设;
连接部件,形成为管状,其一端连接于所述水雾释放室的上部壁并在所述水雾释放室内向下方开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风道中的所述送风机的上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一端连通,并从所述水雾释放室内的顶部表面向下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自所述水雾释放室内的底面的距离大于规定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形成为筒状,在所述水雾释放室内的顶部表面上设有隔着间距围绕所述突出部的外周的外筒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隔壁,该隔壁位于所述水雾释放室内的底面,且相对于连接部的开口位于所述水雾产生室侧,用于限制从所述连接部件的开口滴落的水流入所述水雾产生室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的下端切口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的自所述水雾释放室内的顶部表面的突出量最大的部分,相对于所述水雾产生室位于下游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水部具有包括吸热面及发热面的珀尔帖元件,
所述珀尔帖元件以使所述吸热面朝向所述水雾产生机构侧的方式设在所述水雾产生机构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所述珀尔帖元件与所述水雾产生机构之间形成电绝缘的电绝缘部;
所述电绝缘部的下表面与所述水雾产生机构的前端之间的尺寸,小于在所述电绝缘部的下表面上生成的水滴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水雾产生室的下部壁上设有泄水口,该泄水口相对于所述水雾产生机构位于所述水雾释放室的相反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水雾产生单元,该水雾产生单元构成为,在箱体内部设置有高压电源部和所述水雾产生机构,该箱体具有空气引入口并在所述水雾释放室具有水雾释放口,从所述空气引入口引入箱体外的空气,并由所述高压电源部向水雾产生机构施加高电压来产生水雾,并从所述水雾释放口释放该水雾;
将从所述水雾产生单元释放的所述水雾供给至所述槽内部,
所述高压电源部设在比所述空气引入口高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将电源输入线连接至所述高压电源部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被安装成,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低于等于水平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连接于所述电源输入线的所述高压电源部;
用于连接所述高压电源部和水雾产生部的高压电线;
所述高压电线和所述电源输入线隔着间距分别连接至所述高压电源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引入口设在所述高压电源部的附近。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具有围绕所述高压电源部的围壁。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引入口设在所述箱体的底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水雾产生单元,从所述水雾释放室的水雾释放口释放水雾;和
连接部件,其被设置成,连接所述风道内和所述水雾产生单元的所述水雾释放口;
利用所述送风机的送风作用,将从所述水雾释放口释放的水雾,经由所述连接部件及所述风道供给至所述槽内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的与所述水雾释放口的连接侧,位于比所述连接部件的与所述风道的连接侧高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风道上设有过滤器,将所述连接部件连接在比该过滤器中的至少一个过滤器更靠下游侧的所述风道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风道的连接部分,与所述风道与所述槽的连接部隔开。
21.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由电绝缘材料构成,而且,所述连接部件的中间部由具有斥水性的材料构成。
22.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在收容所述槽的外壳的上部设有顶盖,并在该顶盖的内部配设有所述水雾产生单元。
23.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雾产生单元的所述空气引入口朝向下方。
24.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雾产生单元的所述空气引入口形成为,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
CN201210276174.1A 2011-08-03 2012-08-03 洗衣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125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0131 2011-08-03
JP2011170131A JP5762203B2 (ja) 2011-08-03 2011-08-03 洗濯機
JP2011207282A JP5839911B2 (ja) 2011-09-22 2011-09-22 洗濯機
JP2011-207283 2011-09-22
JP2011-207282 2011-09-22
JP2011207283A JP5851168B2 (ja) 2011-09-22 2011-09-22 洗濯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2596A true CN102912596A (zh) 2013-02-06
CN102912596B CN102912596B (zh) 2015-03-18

Family

ID=47611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7617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12596B (zh) 2011-08-03 2012-08-03 洗衣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1259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5894A (zh) * 2011-08-30 2013-03-13 株式会社东芝 衣物干燥机
CN107503085A (zh) * 2017-09-18 2017-12-22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洗衣机贮水槽及洗衣机
CN108998919A (zh) * 2017-06-06 2018-12-14 松下家电研究开发(杭州)有限公司 织物脱臭处理方法、洗衣机衣物脱臭处理方法及织物除味装置
CN110528241A (zh) * 2018-05-24 2019-12-03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528238A (zh) * 2018-05-24 2019-12-03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7588A (ja) * 1995-10-26 1997-05-06 Toshiba Corp 洗濯機
JP2001087590A (ja) * 1999-09-22 2001-04-03 Toshiba Corp 洗濯機
JP2008194265A (ja) * 2007-02-14 2008-08-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CN101275356A (zh) * 2007-03-27 2008-10-0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洗衣机
CN101448995A (zh) * 2006-05-18 2009-06-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洗衣机
JP2010051513A (ja) * 2008-08-28 2010-03-11 Panasonic Corp 洗濯機
CN101671935A (zh) * 2008-09-12 2010-03-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洗涤烘干机
CN101846433A (zh) * 2009-03-27 2010-09-29 株式会社东芝 冰箱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7588A (ja) * 1995-10-26 1997-05-06 Toshiba Corp 洗濯機
JP2001087590A (ja) * 1999-09-22 2001-04-03 Toshiba Corp 洗濯機
CN101448995A (zh) * 2006-05-18 2009-06-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洗衣机
JP2008194265A (ja) * 2007-02-14 2008-08-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CN101275356A (zh) * 2007-03-27 2008-10-0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洗衣机
JP2010051513A (ja) * 2008-08-28 2010-03-11 Panasonic Corp 洗濯機
CN101671935A (zh) * 2008-09-12 2010-03-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洗涤烘干机
CN101846433A (zh) * 2009-03-27 2010-09-29 株式会社东芝 冰箱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5894A (zh) * 2011-08-30 2013-03-13 株式会社东芝 衣物干燥机
CN108998919A (zh) * 2017-06-06 2018-12-14 松下家电研究开发(杭州)有限公司 织物脱臭处理方法、洗衣机衣物脱臭处理方法及织物除味装置
CN108998919B (zh) * 2017-06-06 2023-12-05 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 织物脱臭处理方法、洗衣机衣物脱臭处理方法及织物除味装置
CN107503085A (zh) * 2017-09-18 2017-12-22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洗衣机贮水槽及洗衣机
CN107503085B (zh) * 2017-09-18 2022-05-24 青岛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洗衣机贮水槽及洗衣机
CN110528241A (zh) * 2018-05-24 2019-12-03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528238A (zh) * 2018-05-24 2019-12-03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2596B (zh) 2015-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12596A (zh) 洗衣机
EP2087292B1 (en) Air conditioner
TWI609723B (zh) 洗衣機
CN105264298B (zh) 离子发生器以及具有离子发生器的空调
KR20200017887A (ko) 의류 관리기
US10357734B2 (en) Air freshener
JP6260103B2 (ja) 閉鎖形配電盤
EP2336665B1 (en) Air conditioner
TWI443292B (zh) 空調機
CN102965894A (zh) 衣物干燥机
TWI670420B (zh) 送風裝置
CN102160898B (zh) 离子产生装置
CN105026842B (zh) 离子发生器和集尘器
JP2009216286A (ja) 空気調和機
JP5060349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2149977B (zh) 空调机
JP5851168B2 (ja) 洗濯機
JP2010164251A (ja) 空気調和機
JP5839911B2 (ja) 洗濯機
CN212343132U (zh) 一种防潮型控制柜
CN214791678U (zh) 送风装置
JP533143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24001700A (ja) 乾燥装置
JP2010091263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2646931A (zh) 离子产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8

Termination date: 201908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