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4261A - 光学单元和使用该光学单元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单元和使用该光学单元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4261A
CN102144261A CN2009801347204A CN200980134720A CN102144261A CN 102144261 A CN102144261 A CN 102144261A CN 2009801347204 A CN2009801347204 A CN 2009801347204A CN 200980134720 A CN200980134720 A CN 200980134720A CN 102144261 A CN102144261 A CN 1021442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
optical unit
optical
penetr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47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立柳昌哉
井岛新一
南尾匡纪
堀之内昇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44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42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3Integrated head arrangements, e.g. with source and detectors mounted on the same substrat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单元及使用了该光学单元的电子设备,其中,光学单元(1)具备:射出第一光的第一发光元件(2)、和在与第一光相同的方向射出波长不同于第一光的第二光的第二发光元件(3)。第二发光元件(3)的射出面按照与第一发光元件(2)的射出面相比在所述第一光的方向的相反侧隔开距离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光学单元和使用该光学单元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单元和使用该光学单元的电子设备,例如从CD(Compact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BD(Blu-ray Disc)等介质读取信息或向该介质写入信息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具备光学单元的且对CD、DVD、BD等介质进行信息读写的电子设备,具备例如如下结构。
即,从CD及DVD用的第一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一光,依次通过像差校正透镜、第一物镜等后,成像于介质的轨道。另外,从BD用第二发光元件射出的第二光,依次通过像差校正透镜、第二物镜等后,成像于介质的轨道。具备以上的构成。另外,在像差校正透镜之前通过中继透镜的情况也存在。
这样的构成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20283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技术中存在难以实现小型化的课题。
在上述例中,第一发光元件射出作为CD用的波长780nm光和作为DVD用的波长650nm的光。另外,第二发光元件射出BD用的波长405nm的光。
这样,与CD用的光的波长相比而DVD用的光的波长短,与CD用的光的波长相比而BD用的光的波长更短。由此,可使在介质的轨道中的成像在DVD比CD小、在BD比DVD小,且使记录密度在DVD比CD高、在BD比DVD高。
在此,公知有射出CD用的光和DVD用的光的双波长发光元件,因此,在与CD、DVD及BD任一方对应的电子设备中具备以下双方光学单元:备置有CD及DVD用的发光元件的光学单元、和搭载有BD用的发光元件的光学单元。
这样,由于具备两个光学单元,因而现有的电子设备在小型化上受到局限。
另外,就进行CD等介质的读写的电子设备而言,要求降低噪声、提高解像度等再生及记录品质的上升。
鉴于此,关于将光学单元及使用该光学单元的电子设备小型化的技术和实现再生及记录品质的提高的技術进行说明。
发明内容
但是,关于以上说明的问题,本申请人进行了以下研究。
如上所述,与CD、DVD及BD任一方对应的电子设备具备两个光学单元。这是因为以下缘故,即,关于CD及DVD用的发光元件和BD用的发光元件,由于所使用的材料等不同而被做成分别的元件,且将搭载各自元件的光学单元一个一个地设置是通常惯用的。
与此相对,在考虑对一个光学单元搭载CD及DVD用的发光元件和BD用的发光元件双方的情况下,发光点彼此的距离就成为问题。
从各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在通过包括各种透镜、棱镜等的光学系统后成像在介质上。作为优选,此时,从光学单元射出的CD、DVD及BD用的三束光的光轴一致,并且从CD、DVD及BD用的发光元件的出斜面至光学单元的射出面为止的光程长度一致。这样,就CD、DVD及BD用的光而言使光学单元中的表观的发光点一致,由此可使电子设备的光学系统共通化,就能够形成作为电子设备的构成所优选的结构。
在此,在将多个发光元件分别搭载于各自的光学单元的情况下,通过对各光设置规定的光学系统等,可以比较容易地调整光轴及光程长度。
与此相对,在一个光学单元搭载了多个发光元件的情况下,由于各发光元件的发光点彼此的距离变近,因而来自各发光点的光由各自的透镜进行调整就变得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各发光元件具有固定的大小,因而越能够视为持有同一光轴进行发光,也就越不能使发光点彼此靠近。
其次,作为使进行CD等介质的读写的电子设备的再生及记录品质劣化的原因之一,可认为是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在成像于介质上时变成椭圆状。若以与介质轨道相平行的椭圆状进行成像,则除作为目的的部位的信号外在相邻的信号等上也有光照射到,这被认为是错误的原因。另外,若以与介质轨道相垂直的椭圆状进行成像,则在目的轨道相邻的轨道等上也有光照射到,这仍然被认为是错误的原因。
基于以上的研究,本发明的第一光学单元具备:射出第一光的第一发光元件;在与第一光相同的方向射出波长与第一光不同的第二光的第二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的射出面按照与第一发光元件的射出面相比在第一光的方向的相反侧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
根据这样的光学单元,第二发光元件中的光射出面位于比第一发光元件中的光射出面更靠后方(光射出的方向的相反侧)规定距离。这样,通过对第一光和第二光预先按规定值在光程长度上设置差,来矫正为了使两个光的光轴一致所产生的光程长度,可使最终的光程长度一致。
另外,优选规定距离按照与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点和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点的距离相对应的方式设定。
用于使第一光和第二光的光轴一致所产生的光程长度之差,依赖于两个发光点的距离。因此,也可以根据该距离设定所述的规定距离。
另外,优选还具备使第一光的光轴和第二光的光轴一致的光耦合用棱镜,并且按照使第一光从光耦合用棱镜射出为止的光程长度和第二光从光耦合用棱镜射出为止的光程长度一致的方式设定规定距离。
据此,在第一光及第二光从光学单元射出时,两个光的光轴一致,且距各发光点的光程长度也一致。这是作为射出多个光的光学单元所优选的构成。
另外,优选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点高度与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点高度相同。
据此,就成为在高度方向上不需要进行光轴一致的光学单元,能够将用于光轴一致的光耦合用棱镜等的构成简单化。
其次,本发明的第二光学单元具备:射出第一光的第一发光元件;在与第一光相同的方向射出波长与第一光不同的第二光的第二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点高度与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点高度相同。
根据第二光学单元,在不需要基于棱镜等的调整下,第一光和第二光具有相同高度从光学单元射出。因此,就为了使第一光和第二光的光轴一致所设置的光耦合用棱镜等而言,可使构成、调整等变得容易。即,变为仅在相对于高度方向为垂直的方向进行光轴调整即可。
另外,优选从光学单元中的规定基准面至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点为止的距离和从基准面至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点为止的距离相同。另外,优选基准面是用于安装光学单元的安装面。
这样,作为发光点高度可使用距光学单元中的基准面的距离。另外,若将光学单元安装于电子设备等时的安装面设为基准面,则可相对于电子设备等将两个发光点高度设为相同。
其次,本发明的第三光学单元具备射出第一光的第一发光元件,将该第一发光元件相对于光学单元中的规定基准面倾斜地搭载。在此,优选基准面是用于安装光学单元的安装面。另外,还优选具备在与第一光相同的方向射出波长与第一光不同的第二光的第二发光元件。
若使用这样的光学单元,则可很容易使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相对于介质轨道倾斜地成像。由此,可防止所成像的光与相邻轨道重叠、及防止在同一轨道内与规定信号一起错误地同时读取相邻的信号。由此,可提高再生及记录品质。
另外,优选还具备使第一光的光轴和第二光的光轴一致的光耦合用棱镜。
据此,可实现具有相同光轴而射出第一光及第二光的光学单元。
另外,优选在第一光学单元或第二光学单元中,第一发光元件及第二发光元件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光学单元中的规定基准面倾斜地搭载。优选基准面是用于将光学单元安装于电子设备等的安装面。
据此,可使相对于基准面(安装面)倾斜搭载的发光元件所射出的光相对于介质轨道倾斜地成像。由此,可防止所成像的光与相邻的轨道重叠、及在同一轨道内与规定信号一起错误地同时读取相邻的信号。由此,可提高再生及记录品质。
另外,作为优选,在第一光学单元或第二光学单元中具备:至少具有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的基台,将第一发光元件设置于基台的第一倾斜面,将第二发光元件设置于基台的第二倾斜面。
另外,作为优选,基台为三棱柱形状,三棱柱形状的三个侧面内的一个面是机体安装面,另外两个侧面是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
据此,第一发光元件及第二发光元件产生的热,可经由基台从机体安装面有效地散热。另外,由于将第一发光元件及第二发光元件搭载于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因而可使第一光及第二光相对于介质轨道倾斜地成像,进而可提高再生及记录品质。
另外,还优选按照将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相交的顶边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去除的方式设置第四侧面,第四侧面是接地连接面。将接地连接面这样设置也可
另外,还优选第一发光元件将双波长的光选择性地射出。
另外,还优选第一发光元件射出CD用的光和DVD用的光。
另外,还优选第二发光元件射出BD用的光。
据此,可制作出射出与CD、DVD、BD等不同的介质分别对应的光的光学单元。
其次,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备:本发明的任一光学单元;在光学单元射出光的方向所置备的第一发光元件用的第一物镜及第二发光元件用的第二物镜。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光学单元,可实现在未搭载多个光学单元的状态下使用多个光(例如,CD用、DVD用及BD用的光)的电子设备。另外,当然也不需要为了与多个光学单元对应而设置多个光学系统。因此,可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
另外,优选还具备使第一光的光轴和第二光的光轴一致的光耦合用棱镜。
另外,优选还具备在光学单元射出光的方向所备置的中继透镜。
另外,还优选在中继透镜与第一物镜及第二物镜之间具备像差校正透镜。
也可以根据需要具备以上构成。
另外,还优选通过第一物镜后的第一光及通过第二物镜后的第二光中的至少一方,相对于与第一物镜及第二物镜对置配置的介质轨道倾斜地成像。
这样,可防止所成像的光与相邻的轨道重叠、及防止在同一轨道内与规定信号一起错误地同时读取相邻的信号。由此,可提高再生及记录品质。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电子设备具备:第三光学单元;备置于光学单元射出光的方向的发光元件用物镜,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相对于与物镜对置配置的介质轨道倾斜地成像。
若使用这样的电子设备,则可以很容易使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相当于介质轨道倾斜地成像。由此,可防止所成像的光与相邻的轨道重叠、及防止在同一轨道内与规定信号一起错误地同时读取相邻的信号。由此,可提高再生及记录品质。
另外,优选成像为椭圆状,且其长轴方向与轨道所成的角为20°以上且50°以下。
若以这样的角度成像为椭圆状,则可更可靠地实现提高再生及记录品质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单元及具备该光学单元的电子设备,可通过一个光学单元来使用多个光,进而可实现光学单元及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另外,通过相对于介质轨道使光倾斜地成像,可进行更准确的读写。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例示的电子设备中的光学回路的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例示的光学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例示的光学单元的正视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例示的光学单元的主要部位的放大正视图;
图5是表示在一实施方式例示的光学单元中第一发光元件的射出面和第二发光元件的射出面的配置关系的模式图;
图6是关于在一实施方式中介质与在该介质所成像的光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说明一实施方式另一例示的光学单元的图;
图8(a)~(c)是关于在一实施方式另一例示的光学单元中的光学元件的搭载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表示在一实施方式例示的电子设备中具备中继透镜的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示意性表示可向CD、DVD及BD各介质写入/读出的本实施方式例示的光学单元及电子设备的构成的图。
在图1中,光学单元1具备可按CD用及DVD用的双波长进行发光的第一发光元件2、BD用的第二发光元件3。该光学单元1的构成将在以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光学单元1的第一发光元件2及第二发光元件3射出光的射出方向,从光学单元1侧起依次直线性地配置有:光耦合用棱镜4、像差校正透镜6、长波光反射镜7及短波光反射镜8。另外,在此,将光学单元1和光耦合用棱镜4分别装备于电子设备。然而,是光学单元具有光耦合用棱镜的构成,且将这样的光学单元搭载于电子设备也可(即,采用通过光学单元1和光耦合用棱镜4的组合而形成为由图1中虚线表示的光学单元1b的构成也可)。
另外,在长波光反射镜7的反射方向,按照反射光经由具有滤光作用的光学元件9后入射的方式设置有第一物镜10。另外,在短波光反射镜8的反射方向,按照反射光经由消色差衍射透镜11后入射的方式设置有第二物镜12。另外,由于光学元件9及消色差衍射透镜11的功能与专利文献1等所公示的相同,因而在此不加详述。
通过第一物镜或第二物镜的光,在与物镜对置配置的介质13成像。在此,关于CD、DVD及BD任一的圆板状的介质13,出于图示及说明的便利,由一个介质13表示。但是,实际上,将CD、DVD及BD的任一个有选择地如图1所示地进行配置。另外,关于图1的介质13,在图的最上方(从第一物镜10等远离的一侧)表示有CD用轨道、在最下方表示有BD用轨道、在这两者之间表示有DVD用轨道。
另外,就像差校正透镜6而言,通过使用步进电机6a而使丝杠6b旋转,就使得该像差校正透镜6在前后方向移动,由此进行相差校正。
下面,对光学单元1进行进一步说明。图2是表示光学单元1的构成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在图2的III所示的方向上所看到的光学单元1的图(从光射出方向看到的图),图4是表示在图3的IV附近放大的状态下基台15和在该基台所搭载的第一发光元件2及第二发光元件3的图。
如图2所示,光学单元1具有以下构成,即,在梯形状的散热板14上设置有三棱柱形状的基台15,且以包围其周围的方式设置有由树脂等形成的外周保护壁16。
更详细叙述,将金属制的且为三棱柱形状的基台15的三个侧面中的一个作为机体安装面,使该机体安装面(下面)直接与散热板14密接或经由导热部件与散热板14连接。由此,可使在CD及DVD用的第一发光元件2和BD用的第二发光元件3中产生的热经由基台15有效地传递到散热板14。
另外,如图4所示,三棱柱形状基台的三个侧面中的、与散热板14连接的机体连接面以外的两个侧面,分别成为相对于机体连接面形成30度~45度角度的倾斜面17及倾斜面18。在此,在倾斜面17上经由芯片接合材料19焊接和/或固定有第一发光元件2,在倾斜面18上经由芯片接合材料19焊接和/或固定有第二发光元件3。另外,按照倾斜面17及倾斜面18相交的顶边24部分的一部分在后端附近被去除的方式设置有与机体连接面平行的接地连接面25(图2)。
在外周保护壁16的前方侧(图1中的光耦合用棱镜4侧)设有用于使从第一发光元件2及第二发光元件3射出的光射出的射出窗20。
另外,从外周保护壁16所包围的内侧的后部朝向光学单元1的后方,引出有输入引线21及接地引线22。
另外,在外周保护壁16内,输入引线21中的两个分别通过金属细线23与第一发光元件2及第二发光元件3电连接。另外,同样在外周保护壁16内,接地引线22和接地连接面25也通过金属细线进行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中,如以上说明所述,将CD及DVD用第一发光元件2和BD用第二发光元件3分别配置于基台15的倾斜面17及倾斜面18。第一发光元件2从其射出面2a所设置的开口26及27(参照图4等)射出CD用的光(波长780nm)及DVD用的光(波长650nm)。另外,第二发光元件3从其射出面3a所设置的开口28沿与第一发光元件2相同方向射出BD用的光(波长405nm)。
这些三波长的光(CD用的波长780nm的光、DVD用的波长650nm的光及BD用的波长405nm的光)从光学单元1被选择性地射出。射出方向可以与光学单元1的下表面40平行。就所射出的光而言,如图1中也示出的,经由光耦合用棱镜4、像差校正透镜6、长波光反射镜7、短波光反射镜8而被供给到介质13。
另外,作为优选,三个波长的光中,不仅光轴一致并且光程长度相同。为了实现该目的,如图5模式性所示,第二发光元件3的射出面3a按照比第一发光元件2的射出面2a更靠后方(光射出的方向的相反侧)距离D1的方式配置,并且通过使用光耦合用棱镜4而使光轴一致。
在此,第一发光元件2的开口26和开口27的距离D3非常小,例如为110μm,可以视为从各开口射出的光的光轴一致。因此,以下关于第一发光元件2在视为以开口26和开口27的中点进行发光的元件的状态下进行说明。
与此相对,第一发光元件2和第二发光元件3的发光点(开口)间的距离D2例如为800μm~1000μm。这是因为第一发光元件2及第二发光元件3的宽度均是例如300μm~400μm左右,且需要将两个发光元件隔开某程度的间隙搭载等的缘故。这样的发光点间的距离D2的值在视为来自第一发光元件2的光和第二发光元件3的光的光轴一致时就过大。因此,通过使用光耦合用棱镜4而使来自各发光元件的光的光轴一致。另外,为了将来自各发光元件的光分别由不同的光学系统进行处理,800μm~1000μm这样的距离D2的值过小而不合适。另外,就具备多个光学系统的构成而言,不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
若使用光耦合用棱镜4使来自第一发光元件2的光折射而使光轴与来自第二发光元件3的光重合,则来自第一发光元件2的光按距离D2较长地行进。为了将其消除,相对于第一发光元件2的射出面2a使第二发光元件3的射出面3a按距离D1后退。在此,虽然简单地设为D1=D2也可,但是为了更加准确,在考虑光耦合用棱镜4的折射率下使光程长度相等。即,在光耦合用棱镜4的折射率为n,其它部分(大气中)的折射率为1时,则D1=nD2。
另外,第一发光元件2的射出面2a和第二发光元件3的射出面3a的距离(图5的尺寸D1)例如为1mm左右,但是不限于此。
接着,对光学单元1中的各发光元件的发光点高度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光学单元1中,第一发光元件2的发光点高度H1和第二发光元件3的发光点高度H2相同。在此,对于第一发光元件2,由于如上所述开口26和开口27的距离非常小,因而可将其中心点的高度认为是发光点高度H1。另外,在此,作为发光点高度,可考虑距光学单元1的下表面40的距离。下表面40是在光学单元1安装于电子设备等时所使用的安装面。
这样,若第一发光元件2的发光点高度H1和第二发光元件3的发光点高度H2相同,则容易使各光的光轴一致。即,由于在通过光耦合用棱镜4等而使光轴一致时,不需要有关高度方向的调整,因而只要进行有关一方向(与高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此,为与下表面40平行的方向)的调整即可,可以更容易使光轴一致。
另外,在以上中虽然将下表面40设为发光点高度的基准,但是不限于此。只要将与利用光耦合用棱镜4调整光轴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视为高度方向,使第一发光元件2的发光点高度和第二发光元件3的发光点高度相同即可。如在图1的说明所述,既可以将光耦合用棱镜4按照与光学单元1分体的方式置备于电子设备,也可以使用具备光耦合用棱镜4的光学单元1b。
如上所述,在具备第一发光元件2及第二发光元件3的光学单元1中,可以更容易地使各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光轴及光程长度一致。其结果是,可以使用一个光学单元(及附带的光学系统)实现与多个波长的光相对应的电子设备,进而可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
另外,在CD、DVD及BD任一个中,来自介质13的反射光返回到光学单元1侧,由在此未图示的光接收元件进行光接收。关于该内容,由于只要采用现有的构成即可,因而详细的图示及说明从略。
接着,说明供给到介质13的光的成像。图6是表示介质13和在该介质13所成像的光的图。
介质13具有记录了信号的轨道29、和将邻接的轨道29间分开的接合区30。
各轨道29内所示的圆31a表示信号“1”、椭圆的31b等表示信号“1”连续写入的状态。另外,圆31a及椭圆31b不存在的部位表示信号“0”,在整个长范围既未示出圆又未示出椭圆的部分表示信号“0”连续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中,从第一发光元件2及第二发光元件3射出的光,在介质13上以相对于轨道29为倾斜的椭圆状进行成像。将其设为成像A表示。之所以成为椭圆状,是由于第一发光元件2及第二发光元件3均配置于三棱柱形状基台15中的倾斜面17及倾斜面18的缘故。另外,在光学系统还配置有其它元件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傅里叶转换作用。
就成为这样的倾斜成像A而言,表示防止在轨道29间产生交调失真等错误的效果。下面,对此加以说明。
首先,可考虑对于介质13如成像B所示在与轨道29平行方向以长的椭圆状成像的情况。该情况下,在相同轨道29内,除作为目的的规定信号外,在与该规定信号相邻的其它信号也有光照射,就不能进行准确的读出之虞存在。
另外,可考虑如成像C那样对于轨道29在垂直方向以长的椭圆状成像的情况。该情况下,在与作为目的的轨道相邻的其它轨道29也有光照射,该情况下也不能进行准确的读出之虞存在。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相对于轨道29倾斜的椭圆状的成像A。该情况下,不会在相同轨道29内读出相邻的信号。另外,在相邻的轨道29间产生出距离d的余隙,就不能读出相邻的轨道29的信号。
如上所述,通过设为倾斜的成像A,实现了进行准确且无错误的读出效果。另外,以上说明了读出的情况,但是,即使在进行数据写入的情况下,也同样通过设为倾斜的成像A而实现准确的写入。
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实现上述效果,作为优选相对于轨道29而椭圆状的成像A的长轴方向为20°以上且5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且50°以下。因此,在图4上,使相对于散热板14的上面而倾斜面17、倾斜面18所成的角度设为30°~45°。
另外,实现倾斜的成像A的方法不限于使用图2的光学单元1。例如,可以使用以下说明的其它实施例的光学单元中的任一个,另外,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在搭载有光学单元的电子设备中,只要相对于介质上的轨道倾斜地使光成像的构成即可,这通过在光学单元中倾斜搭载发光元件就可很容易实现。
(其它实施例)
在图2等所示的光学单元1的情况下,使用三棱柱形状的基台15,在其两个倾斜面分别搭载发光元件。但是这样的构成不是必须的。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其它实施例。
图7是示意性表示其它例示的光学单元41的图,与图3同样,是从光的射出方向看到的图(但是,表示的是说明中重要的构成要素,将一部分省略)。光学单元41具有在台座部42上搭载于辅助支架43的第一发光元件45、和搭载于辅助支架44的第二发光元件46。在此,相对于光学单元41的下表面49使台座部42的上面的一部分倾斜,将辅助支架44及第二发光元件46置备于该倾斜部分上。因此,将第二发光元件46相对于光学单元41倾斜地搭载,可使从此射出的光在CD等介质上以相对于轨道倾斜的椭圆状成像。由此,如参照图6进行了说明的那样,可使记录/再生品质上升。
另外,在光学单元41内,第一发光元件45的发光点47及第二发光元件46的发光点48的发光点高度H相同。在此,作为发光点高度H考虑从光学单元41的下表面49至发光点47及发光点48的距离。
由此,在使从发光点47及发光点48射出的光的光轴一致时,进行仅有关一方向(在此,为与下表面49平行的方向)的光轴的调整即可。
另外,在图7的光学单元41中,仅将第二发光元件46倾斜地搭载。但是,第一发光元件45当然也可以搭载于将台座部42的上面做成倾斜的部分。由此,第一发光元件45射出的光也相对于介质轨道倾斜地成像,从而使记录/再生品质上升。
另外,表示的是第二发光元件46相对于下表面49倾斜的例子,但是,在光学单元41中也可以采用其它基准。
接着,图8(a)~(c)表示搭载有发光元件的另一例。
在图8(a)的情况下,第一发光元件51的发光点53和第二发光元件52的发光点54,距用于搭载各发光元件的面的距离实质上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发光元件51及第二发光元件52单纯地搭载于辅助支架55,可使发光点高度56相同。
在图8(b)的情况下,第一发光元件61的发光点63和第二发光元件62的发光点64,距用于搭载各发光元件的面的距离不同。例如,是按照一方向上结合而另一方向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搭载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使搭载第一发光元件61的辅助支架67和搭载第二发光元件52的辅助支架68的厚度不同,而使从搭载各辅助支架的台座部65至各发光点为止的距离相等。这样,对于第一发光元件61和第二发光元件62可使发光点高度66达到相同。
在图8(c)的情况下,在台座部75的上面的处于倾斜的部分的上方搭载有第一发光元件71和第二发光元件72。在此,第二发光元件72直接搭载于辅助支架78上,与之相对,将第一发光元件71在辅助支架78上再经由辅助支架79而进行搭载。由此,将两个发光元件都倾斜地搭载,同时,使第一发光元件71的发光点73和第二发光元件72的发光点74成为相同发光点高度76。
除上述之外,还可以预备两个三棱柱形状的基台而分别搭载发光元件等。该情况下,可使发光点的高度相同,同时使各发光元件倾斜搭载。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变形例的各光学单元中,也和图5所示的同样,以消除在使光轴一致时产生的光程长度之差为目的,使一发光元件的射出面比另一发光元件的射出面更后退也可。
另外,在具备以上说明的任一光学单元的电子设备中,也可以具备中继透镜。图9表示从光学单元1射出的光通过光耦合用棱镜4之后再通过中继透镜5的情况。其后,与图1所示的同样,通过像差校正透镜等而导向介质13。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说明的光学单元及搭载有该光学单元的电子设备,实现了射出多个波长特别是与CD、DVD及BD对应的多个波长的光的装置的小型化,另外,由于提高了介质的记录及再生品质,因而对推进更加小型化的各种光学电子设备有用。
符号说明
1:光学单元
1b:光学单元
2:第一发光元件
2a:射出面
3:第二发光元件
3a:射出面
4:光耦合用棱镜
5:中继透镜
6:像差校正透镜
6a:步进电机
6b:丝杠
7:长波光反射镜
8:短波光反射镜
9:光学元件
10:第一物镜
11:衍射透镜
12:第二物镜
13:介质
14:散热板
15:基台
16:外周保护壁
17:倾斜面
18:倾斜面
19:芯片接合材料
20:射出窗
21:输入引线
22:接地引线
23:金属细线
24:顶边
25:接地连接面
26:开口
27:开口
28:开口
29:轨道
30:接合区
31A:圆(单独的信号“1”)
31A:椭圆(连续的信号“1”)
40:下表面
41:光学单元
42:台座部
43:辅助支架
44:辅助支架
45:第一发光元件
46:第二发光元件
47:发光点
48:发光点
49:下表面
51:第一发光元件
52:第二发光元件
53:发光点
54:发光点
55:辅助支架
61:第一发光元件
62:第二发光元件
63:发光点
64:发光点
65:台座部
67:辅助支架
68:辅助支架
71:第一发光元件
72:第二发光元件
73:发光点
74:发光点
75:台座部
78:辅助支架
79:辅助支架

Claims (25)

1.一种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发光元件,其射出第一光;
第二发光元件,其在与所述第一光相同的方向射出波长与所述第一光不同的第二光,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射出面按照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射出面相比在所述第一光的方向的相反侧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距离按照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点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点的距离相对应的方式设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光耦合用棱镜,其使所述第一光的光轴和所述第二光的光轴一致,
按照使所述第一光从所述光耦合用棱镜射出为止的光程长度与所述第二光从所述光耦合用棱镜射出为止的光程长度一致的方式,设定所述规定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点高度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点高度相同。
5.一种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发光元件,其射出第一光;
第二发光元件,其在与所述第一光相同的方向射出波长与所述第一光不同的第二光,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点高度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点高度相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光学单元中的规定基准面至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点为止的距离与从所述基准面至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点为止的距离相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面是用于安装所述光学单元的安装面。
8.一种光学单元,具备射出第一光的第一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按照相对于所述光学单元中的规定基准面倾斜的方式搭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基准面是用于安装所述光学单元的安装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发光元件,其在与所述第一光相同的方向射出波长与所述第一光不同的第二光。
11.如权利要求5或10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光耦合用棱镜,其使所述第一光的光轴与所述第二光的光轴一致。
12.如权利要求1、4或5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及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至少一方,按照相对于所述光学单元中的规定基准面倾斜的方式搭载。
13.如权利要求1、5或10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至少具有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的基台,
将所述第一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基台的所述第一倾斜面,
将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基台的所述第二倾斜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台为三棱柱形状,
所述三棱柱形状的三个侧面内的一个面是机体安装面,另外两个所述侧面是所述第一倾斜面及所述第二倾斜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按照将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相交的顶边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去除的方式设置第四侧面,
所述第四侧面是接地连接面。
1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将双波长的光选择性地射出。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射出CD用的光和DVD用的光。
18.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射出BD用的光。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
权利要求1或5的光学单元;
在所述光学单元射出光的方向所置备的第一发光元件用的第一物镜及第二发光元件用的第二物镜。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使所述第一光的光轴与所述第二光的光轴一致的光耦合用棱镜。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中继透镜,其置备于所述光学单元射出光的方向。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继透镜与所述第一物镜及所述第二物镜之间具备像差校正透镜。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第一物镜之后的所述第一光及通过所述第二物镜之后的所述第二光中的至少一方,相对于与所述第一物镜及所述第二物镜对置配置的介质轨道倾斜地成像。
2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
权利要求8的光学单元;
置备于所述光学单元射出光的方向的所述发光元件用物镜,
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相对于与物镜对置配置的介质轨道倾斜地成像。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是椭圆状,且其长轴方向与所述轨道所成的角为20°以上且50°以下。
CN2009801347204A 2008-10-24 2009-08-03 光学单元和使用该光学单元的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21442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74315 2008-10-24
JP2008274315 2008-10-24
PCT/JP2009/003691 WO2010047021A1 (ja) 2008-10-24 2009-08-03 光学ユニット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4261A true CN102144261A (zh) 2011-08-03

Family

ID=42117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47204A Pending CN102144261A (zh) 2008-10-24 2009-08-03 光学单元和使用该光学单元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03802A1 (zh)
JP (1) JPWO2010047021A1 (zh)
CN (1) CN102144261A (zh)
WO (1) WO20100470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1104752T5 (de) * 2011-01-21 2013-10-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ptische Abnehmereinrichtung und optische Datenträgereinrichtung
JP2013016585A (ja) * 2011-07-01 2013-01-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多波長半導体レーザ装置
US11508704B2 (en) 2019-12-17 2022-11-22 Seoul Viosys Co., Ltd. Method of repair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panel having repaired light emitting devic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04709B1 (en) * 1998-07-08 2002-06-11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3464917B2 (ja) * 1998-07-31 2003-11-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レーザ装置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22599B1 (ko) * 1998-12-23 2002-03-08 윤종용 광픽업장치
US6650612B1 (en) * 1999-03-31 2003-1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head and recording reproduction method
JP2003046204A (ja) * 2001-08-02 2003-02-14 Ricoh Co Ltd 半導体レーザ装置
US20050201248A1 (en) * 2004-03-10 2005-09-15 Junichi Kitabayashi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an optical disc drive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uch an optical pickup
WO2005101393A1 (ja) * 2004-04-13 2005-10-27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光情報記録媒体のドライブ装置、集光レンズ、及び光路合成素子
US20060028935A1 (en) * 2004-08-03 2006-02-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pickup device, optical disk apparatus, and light-receiving unit
JP2006049767A (ja) * 2004-08-09 2006-02-16 Toshiba Corp 半導体レーザ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04709B1 (en) * 1998-07-08 2002-06-11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3464917B2 (ja) * 1998-07-31 2003-11-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レーザ装置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0047021A1 (ja) 2012-03-15
WO2010047021A1 (ja) 2010-04-29
US20100103802A1 (en) 2010-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28634A (en) Optical disk track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a tracking error signal and a track crossing signal
CN100395827C (zh) 衍射元件和具有该衍射元件的光学拾取设备
CN102306498B (zh) 光学拾取单元和光盘装置
EP0855701A2 (en) Optical pickup compatible with recordable compact disk and digital video disk using plane parallel plates
CN101075449B (zh) 光盘驱动装置
CN102483936A (zh) 光学头装置、光信息装置以及信息处理装置
CN101246706B (zh) 物镜驱动器、光学拾取器及光盘设备
CN101430898B (zh) 光拾取装置和具备该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CN102144261A (zh) 光学单元和使用该光学单元的电子设备
US5751491A (en) Method of adjusting beam axis of optical pick-up
CN101640047B (zh) 光拾取器装置、光盘装置和衍射光栅
CN101652814B (zh) 全息光学装置、包括该全息光学装置的可兼容光学拾取器以及包括该可兼容光学拾取器的光学信息存储介质系统
US20030002423A1 (en) Information medium with multi-layered structure,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this medium
JPS63249941A (ja) 光記録再生装置
CN103714833A (zh) 光拾取装置
CN100545922C (zh) 光拾波器、光盘装置、光检测器和衍射光栅
US4779255A (en) Optical rea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CN101140771A (zh) 光学拾取器设备
CN100354945C (zh) 光盘设备和控制光盘设备的方法
CN100545923C (zh) 光盘驱动器
CN101118763A (zh) 光学拾取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CN102270470B (zh) 光拾取装置和光盘装置
US20030080273A1 (en) Optical disk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recording/reproducing thereof
HU208587B (en) Method for tracking an optical scanner on the track of a data carrier and optical scanner performing said method
EP0478163A1 (en) Multi-beam optical recording system and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