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1451B - 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31451B
CN102131451B CN200980133243XA CN200980133243A CN102131451B CN 102131451 B CN102131451 B CN 102131451B CN 200980133243X A CN200980133243X A CN 200980133243XA CN 200980133243 A CN200980133243 A CN 200980133243A CN 102131451 B CN102131451 B CN 1021314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lying gas
mentioned
valve
suction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324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31451A (zh
Inventor
牛岛孝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31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14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314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14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5Control of fluid supply or evacu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66Proximal part of endoscope body, e.g. handles
    • A61B1/00068Valve switch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30)设置在具有进行抽吸与送气的1个管路(25、28)的内窥镜(10)上,并进行对上述管路(25、28)的送气与抽吸的控制。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30)包括:送气管路(39、81、84、85、88、91、82),其与上述1个管路(25、28)相连通;抽吸管路(38),其与上述1个管路(25、28)相连通;第1阀(95),其设置在上述送气管路(39、81、84、85、88、91、82)上,并仅在送气时打开;以及第2阀(105),其配设在进行抽吸动作的操作按钮(74)上,当操作上述操作按钮(74)时,该第2阀(105)在贯穿上述操作按钮(74)的上述送气管路(81、84、85、88、91、82)上遮断上述送气管路中的一者(81)与上述送气管路中的另一者(82)的连通。

Description

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内窥镜中的1个管路进行送气和抽吸并控制流体的流动的流体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内窥镜具有插入体腔内的插入部和与插入部的基端相连结的操作部。内窥镜在该插入部内具有供流体流动的管路(通道),该管路用于进行送气、送水或抽吸。利用配设在操作部上的流体控制装置控制流体的移动(参照专利文献1~3)。
近年来,通过内窥镜的1个管路来进行送气与抽吸。在该情况下,提出有利用1个阀装置来进行送气与抽吸之间的切换控制的方式的流体控制装置(专利文献4)。该阀装置是图15所示的阀装置。在图15中,阀装置具有缸体1、柱塞体2、朝向突出位置偏置柱塞体2的弹性构件3。在缸体1上设有与未图示的抽吸软管相连通的抽吸管1a。缸体1安装在与内窥镜的通道4相连通的安装管5上。在柱塞体2上形成有送气管路6。该送气管路6的上端被具有弹性的遮断膜7覆盖、闭塞。在柱塞体2的下端设有形成在柱塞体2与缸体1之间的抽吸阀8。另外,在弹性构件3上形成有在弹性构件3被挤压时关闭的抽吸泄漏孔9。
而且,在这种阀装置中,在送气时,通过用手指堵塞与送气管路6相连通的送气泄漏孔(未图示),使送气流经由送气管路6从缸体1内向通道4流动。在抽吸时,按压遮断膜7,利用遮断膜7来堵塞送气管路6的上端,柱塞体2抵抗弹性构件3的弹性力而压入缸体1中。由此,抽吸泄漏孔9被遮断膜7封闭,从通道4抽吸体腔内的液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847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5262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29926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18053号公报
流体控制装置利用设置在内窥镜上的1条通道来进行送气与抽吸。该流体控制装置具有仅在送气时打开的阀。送气的方向与抽吸的方向相同,阀由于抽吸而打开,对送气管路内进行抽吸。因此,对本来想要抽吸的内窥镜的通道侧的抽吸力可能会降低。
在专利文献4中,针对上述情况,公开有在进行抽吸操作时通过用手指按压遮断膜7来使遮断膜7遮断送气管路6的上端并防止抽吸力降低的构造。
但是,在专利文献4所示的流体控制用阀装置中,有可能在抽吸操作后抽吸物从通道4侧向送气管路6内逆流甚至超过遮断膜7。按照图16A~图16G来说明该抽吸物逆流现象。
在处于图16A所示的抽吸待机时,因为抽吸泄漏孔9处于打开,所以从抽吸泄漏孔9抽吸大气。此时,因为抽吸阀8处于关闭,所以在通道4侧不会作用有抽吸力。
接着,如图16B所示,在从通道4开始抽吸时,用手指挤压弹性构件3,推入柱塞体2,抽吸泄漏孔9成为被遮断的状态。另一方面,抽吸阀8成为打开的状态。而且,因为包含柱塞体2的周围区域的缸体1的内部与抽吸管1a相连通,所以抽吸管1a经由缸体1的内部与通道4相连通。由此,从通道4进行抽吸。
接着,一旦进行最大限度的抽吸,则如图16C所示,抽吸力从通道4遍及缸体1内,送气管路6内也成为被抽吸的负压状态,遮断膜7也处于被抽吸的状态。另外,从通道4到缸体1及送气管路6内成为被所抽吸的液体充满的状态。
接着,当手指离开遮断膜7而解除抽吸时,在最初的阶段,如图16D所示,抽吸泄漏孔9开始打开,因此大气从抽吸泄漏孔9被吸入缸体1内,从靠近抽吸泄漏孔9的抽吸管1a经由未图示的吸入软管抽吸到外部的抽吸泵。此时,缸体1的底部区域被从抽吸泄漏孔9吸入的大气开始加压。在通道4内和送气管路6内存在具有粘性的液体。因此,通道4内和送气管路6内暂时维持充满有负压的液体的状态。
在解除该抽吸时的下一个阶段,如图16E所示,柱塞体2上升,抽吸阀8关闭,柱塞体2的周围提高至抽吸泄漏状态的压力。因为通道4细长且通道4的管路阻力较高,所以在通道4的内部和送气管路6的内部仍残留有负压状态的抽吸物。因此,在通道4的内部和送气管路6的内部仍处于未被解除负压的状态。因而,残留在通道4内的液体等由于液体等的惯性而如图16F所示那样流入缸体1内。另外,液体等被引入处于负压状态的送气管路6的内部。在该阶段,因为未用手指按压遮断膜7,所以如图16G所示,从通道4流入送气管路6内部的液体等抽吸物由于流入的流势而向上推举遮断膜7。因此,导致抽吸物流经遮断膜7的通路向送气软管侧逆流的现象。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如果抵压送气管路6上端的遮断膜7的偏置力增强,则流入送气管路6内部的抽吸物被遮断。但是,必须提高用于打开送气管路6的送气压力,需要准备具有比抽吸物的逆流压高的送气压的送气泵。另外,还有可能难以调整对遮断膜7的偏置力。
另外,虽然也能够抽吸柱塞体2而使缸体1内成为负压,但是当送气管路6内的负压达到过高的负压时,同样会导致抽吸物向送气软管侧逆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做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进行抽吸操作时能够防止所抽吸的抽吸物流入送气软管侧的管路内并且能够使对想要进行抽吸的内窥镜的管路侧的抽吸力不降低而确保抽吸力的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的一方式是,该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设置在具有进行抽吸与送气的1个管路的内窥镜上,并进行对上述管路的送气与抽吸的控制,上述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包括:送气管路,其与上述1个管路相连通;抽吸管路,其与上述1个管路相连通;第1阀,其设置在上述送气管路上,并仅在送气时打开;以及第2阀,其配设在进行抽吸动作的操作按钮上,当操作上述操作按钮时,该第2阀在贯穿上述操作按钮的上述送气管路上遮断上述送气管路中的一者与上述送气管路中的另一者的连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立体图;
图2是内窥镜的流体控制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用沿着流体控制装置的进气管头及送气管头的中心的面(沿着图5A的3-3线的面)纵切流体控制装置而表示的纵剖面图;
图4是用与流体控制装置的进气管头及送气管头的中心正交的面(沿着图3的4-4线的面)纵切流体控制装置而表示的纵剖面图;
图5A是用沿着流体控制装置的送气管头的中心的面(沿着图2的5A-5A线的面)横切流体控制装置而表示的横剖面图;
图5B是沿着图5A中的5B-5B线截取的纵剖面图;
图6A是表示阀装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6B是表示阀装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7A是用沿着图3的4-4线的面纵切送气时的流体控制装置而表示的纵剖面图;
图7B是沿着图7A中的7B-7B线进行横切而表示的横剖面图;
图8A是抽吸时的流体控制装置的侧视图;
图8B是用沿着图3的4-4线的面纵切抽吸时的流体控制装置而表示的纵剖面图;
图8C是用沿着图5的3-3线的面纵切抽吸时的流体控制装置而表示的纵剖面图;
图9是对来自流体控制装置的送气泄漏孔的泄漏量进行调解的障碍装置的主视图;
图10是为了表示障碍装置而用通过送气泄漏孔的面(沿着图9中的10-10线的面)横切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障碍装置的图;
图12是为了表示障碍装置而沿着流体控制装置的中心纵切的剖面图,是用沿着图11中的12-12线的面纵切的剖面图;
图13是将送气泄漏孔的框和障碍体取出来表示的主视图;
图14A是作为设置障碍体的例子并表示障碍体与送气流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4B是作为设置障碍体的例子并表示障碍体与送气流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一般的流体控制装置的图;
图16A是说明在图15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中在进行抽吸操作时抽吸物从通道向送气管路内逆流的现象的图;
图16B是说明在图15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中在进行抽吸操作时抽吸物从通道向送气管路内逆流的现象的图;
图16C是说明在图15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中在进行抽吸操作时抽吸物从通道向送气管路内逆流的现象的图;
图16D是说明在图15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中在进行抽吸操作时抽吸物从通道向送气管路内逆流的现象的图;
图16E是说明在图15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中在进行抽吸操作时抽吸物从通道向送气管路内逆流的现象的图;
图16F是说明在图15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中在进行抽吸操作时抽吸物从通道向送气管路内逆流的现象的图;
图16G是说明在图15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中在进行抽吸操作时抽吸物从通道向送气管路内逆流的现象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内窥镜10的立体图。该内窥镜10具有插入体腔内的细长的内窥镜插入部12和与该内窥镜插入部12的基端相连结的内窥镜操作部14。内窥镜插入部12通过从顶端侧按顺序连结顶端构成部15、被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部16、长尺寸并具有挠性的挠性管部17而构成。在顶端构成部15上设有未图示的照明窗及摄像用观察窗。由此,若内窥镜插入部12插入体腔内,则对体腔等的内部进行拍摄并进行观察。内窥镜操作部14具有由操作者把持的内窥镜把持部22和位于比该内窥镜把持部22靠向基端侧的内窥镜操作部主体23。在内窥镜操作部主体23上设有用于对弯曲部16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杆24。在内窥镜操作部14的手边部设有用于控制拍摄的多个操作开关18。在内窥镜操作部14上连接有通用线缆19,该通用线缆19引导来自内窥镜装置侧的未图示的光导、信号线缆等。
在内窥镜操作部主体23内设有由弯曲杆24操作的弯曲驱动机构(未图示)。利用弯曲杆24操作该弯曲驱动机构,从而利用贯穿内窥镜插入部12内的未图示的操作线等操作构件来使弯曲部16弯曲。
在从内窥镜插入部12的顶端到内窥镜操作部14的内部形成有用于贯穿处置器具等器具的贯穿用通道(管路)25。贯穿用通道25兼作进行后述的送气及抽吸这两者的管路。贯穿用通道25的顶端在顶端构成部15处开口,形成用于抽吸、送气及使处置器具突出的通道开口部26。贯穿用通道25在内窥镜操作部14内分支为处置器具插入口侧的管路27和后述的用于内窥镜的流体控制装置30侧的管路28。处置器具插入口侧的管路27与被插入处置器具等的处置器具插入口29相连结。流体控制装置30侧的管路28与安装部32相连结。在安装部32上,自由装卸地安装有后述的用于内窥镜的流体控制装置30。
图2是流体控制装置30的侧视图。在该流体控制装置30上设有抽吸管头(抽吸软管连接口部)35和送气管头(送气软管连接口部)36。如图1所示,在抽吸管头35上连接有抽吸软管38,在送气管头36上连接有送气软管39。抽吸软管38的延伸顶端相对于未图示的抽吸泵等抽吸装置自由装卸地连接。抽吸软管38是与作为1个管路的贯穿用通道25、管路28相连通的抽吸管路。送气软管39的延伸顶端相对于未图示的送气泵等送气装置自由装卸地连接。
接着,具体说明流体控制装置30。此处的流体控制装置30构成为将抽吸控制阀机构和送气控制阀机构一体地组装的单一阀装置,成为相对于内窥镜10能够装卸的构造。
如图3所示,供安装流体控制装置30的安装部32具有配置在内窥镜操作部主体23上的圆管状的安装管41。安装管41固定在内窥镜操作部主体23上。安装管41的上端部面向内窥镜操作部主体23的外表面侧,朝向外部开口。安装管41的内侧端(下端)部配置在内窥镜操作部主体23内,与管路28相连接。
如图3所示,流体控制装置30具有成为阀装置主体的大致圆管状的缸体43和安装在缸体43内部的柱塞体45。流体控制装置30通过用手指推入操作柱塞体45来控制针对贯穿用通道25的抽吸。以使得缸体43的下端部自由装卸地嵌入(安装到)安装管41中并使缸体43的上端部向安装管41外侧露出的方式,将缸体43安装到安装部32(安装管41)上。具体来说,在缸体43的上端部的外周上形成有比安装管41的内径粗的凸缘44。该凸缘44与安装管41的外端表面相抵接,从而确定缸体43相对于安装管41的插入安装位置。
如图3所示,在安装管41的内周壁面和嵌入安装管41内的缸体43的外周壁面上设有彼此卡合的卡合部。该卡合部具有形成在缸体43的外周壁面与安装管41的内周壁面中的任意一者上的凸部46和形成在缸体43的外周壁面与安装管41的内周壁面中的另一者上的凹部47。通过使凸部46与凹部47相卡合,使安装管41支承(保持)缸体43。以在绕安装管41或缸体43的轴线的整周上延伸的方式设置凸部46和凹部47。在缸体43的下端部的外周上配设有密封用突起48,该密封用突起48相对于外部封闭安装管41的内侧部。在绕缸体43的轴线的整周上延伸设置密封用突起48。另外,也可以在嵌入安装管41内的缸体43的外周部分安装环状密封件(未图示)。由此,以更紧密的方式密封安装管41与缸体43的嵌合部之间。这样,缸体43相对于安装管41被气密地保持。另外,缸体43能够以自身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维持密封状态地旋转。另外,缸体43借助相对于安装管41的卡合力及摩擦力被固定保持在安装管41上。
如图3和图8A所示,在凸缘44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凸部形状的凸轮部49,该凸轮部49向下方突出。凸缘44的下表面的一部分表示例如位于抽吸管头35的下侧的部分。如图3所示,在处于开口的安装管41的上端部的边缘上形成有凸轮支承部50。凸轮支承部50与凸轮部49相对,凸轮支承部50是与凸轮部49卡合的被卡合部,呈凹部形状。凸轮部49和凸轮支承部50作为在从安装管41上卸下缸体43时辅助拔出的凸轮机构而发挥作用。在流体控制装置30安装到安装管41上时,缸体43以预定的朝向嵌入安装管41内。这样,凸轮部49与凸轮支承部50相卡合,缸体43如图3所示那样相对于安装管41安装到预定的位置。在从安装管41上卸下流体控制装置30时,若缸体43绕轴线旋转,则从凸轮支承部50中拔出凸轮部49,从安装管41向上抽拉缸体43。因此,能够容易地从安装管41上卸下缸体43。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凸缘44上,与缸体43一体地并大致呈圆管状地形成有抽吸管头35。抽吸管头35向缸体43的一侧突出设置。在抽吸管头35的顶端部设有抽吸软管连接部57,该抽吸软管连接部57用于连接抽吸软管38。
另外,如图3所示,在缸体43的内部及抽吸管头35的内孔中形成有用作第1管路的抽吸通路58。即,缸体43具有向贯穿用通道25输送流体的第1管路(抽吸通路58)。
如图4所示,缸体43的上端部与弹性构件60的下端部相卡合。具体来说,在缸体43的上端部形成有圆形的连接部59,该连接部59的直径比凸缘44的直径小。在连接部59的外周上形成有凹部61,在绕缸体43的轴线的整周上延伸设置该凹部61。弹性构件60由具有弹性的橡胶等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弹性构件60下端部处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凸部62,在绕弹性构件60的轴线的整周上延伸设置该凸部62。而且,该凸部62嵌入凹部61。因而,弹性构件60下端部处的开口部分被连接部59的外周嵌入,弹性构件60相对于缸体43气密地连结。另外,弹性构件60的下端部以与缸体43紧密接触的密封状态与缸体43的上端部相嵌合,弹性构件60的下端部以密封状态相对于缸体43固定安装。此时,在缸体43的上端部,与缸体43同轴地配置安装有弹性构件60的下端部。
如图3所示,弹性构件60形成为大致筒状。弹性构件60的上端部的中央部开口。在弹性构件60上,向上方穿透地贯穿有安装在缸体43上的柱塞体45。在弹性构件60的上端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凸部66。在绕弹性构件60的轴线的整周上向内侧突出地延伸设置凸部66。另外,在柱塞体45的上端部的外周上形成有凹部67。在绕缸体43的轴线的整周上延伸设置凹部67。凸部66紧密地嵌入凹部67,从而弹性构件60的上端部以与柱塞体45的上端部紧密接触的密封状态与柱塞体45的上端部相嵌合,弹性构件60的上端部相对于柱塞体45固定安装。
如图8A、图8B和图8C所示,弹性构件60的中途部的侧壁部分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折叠,成为沿轴向能够弹性压缩变形的弹簧构件。另外,如图3所示,在弹性构件60的中途部的侧壁部穿设有抽吸泄漏孔68,该抽吸泄漏孔68与缸体43的内部(用作第1管路的抽吸通路58)相连通。抽吸泄漏孔68与抽吸通路58相连通,从外部向缸体43的内部导入空气。在此,相对于弹性构件60的中心对称地配设有多个、例如2个抽吸泄漏孔68。而且,如图3所示,一个抽吸泄漏孔68配设在抽吸管头35与送气管头36之间,并且配设在与抽吸管头35、送气管头36相同的侧方部位。如图8A、图8B和图8C所示,若与柱塞体45一起推入弹性构件60,则形成抽吸泄漏孔68的中途部的侧壁部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折叠,抽吸泄漏孔68大致闭塞。如图3所示,弹性构件60的下端部具有圆筒状,下端部的中央部分开口。下端部与缸体43的上端部相嵌合。另外,如上所述,弹性构件60也具有圆筒状,上端部的中央部分开口。柱塞体45的外周与该开口部分嵌合。
如图3及图4所示,在弹性构件60的上端部的中央部分的开口部分,在与该开口部分相邻的上端壁部内表面上,以沿着开口部分的周缘绕轴线旋转的方式形成有密封面71。密封面71具有向轴向下方突出并向径向内侧倾斜的锥形状。另外,在弹性构件60的下端部的中央部分的开口部分,在与该开口部分相邻的内表面上形成有边缘部72。边缘部72以沿着开口部分的周缘绕轴线旋转的方式突出。如图8A、图8B和图8C所示,若压缩弹性构件60,则密封面71与边缘部72相抵接。而且,密封面71与边缘部72遮断缸体43的内部(用作第1管路的抽吸通路58)与弹性构件60(抽吸泄漏孔68)的外部之间的连通。该密封面71与边缘部72作为在进行抽吸操作时闭塞的阀发挥作用。
如此,弹性构件60在堵塞抽吸通路58的位置与打开抽吸通路58的位置之间相对于缸体43自由移动地保持柱塞体45。
如图3所示,柱塞体45由大致圆柱状的构件形成。以大致贯穿弹性构件60及缸体43者两者的状态配设柱塞体45。从弹性构件60的上端部的中央部分的开口部分向上方穿透地配置柱塞体45的上端部。在从弹性构件60的上端部突出的柱塞体45的上端部上覆盖设有盖构件73,该盖构件73覆盖柱塞体45的上端部的侧周缘。盖构件73的中央开口,与该开口部分对应的柱塞体45的上端表面被操作按钮(操作体)74覆盖。操作按钮74与盖构件73分开设置,操作按钮74是抽吸操作部。操作按钮74由大致圆板状的弹性构件形成为膜状。该弹性构件例如是橡胶、热塑性树脂等弹性材料。如图3所示,在操作按钮74的外周缘上表面上形成有凸部75a,在整周上延伸设置该凸部75a。在盖构件73的内周缘下表面上,在整周上延伸设有凹部75b。凸部75a从下侧与凹部75b相啮合,盖构件73与操作按钮74气密地连结在一起。另外,也可以粘接固定盖构件73与操作按钮74的配合部分。虽在后面详述,盖构件73配设在柱塞体45上。因此,操作按钮74借助盖构件73配设在作为供第2分割送气路82贯穿的贯穿构件的柱塞体45上。
通过对按钮74进行按压或解除其按压,柱塞体45能够一边受到弹性构件60的弹性力一边相对于缸体43向轴向移动。另外,弹性构件60伴随柱塞体45的移动而具有弹性压缩及弹性恢复偏置力,追随柱塞体45的移动而变形。即,如图3所示,在未对操作按钮74进行操作的非操作状态下,抽吸泄漏孔68处于开口状态(将该位置也称作泄漏位置)。另外,如图8A、图8B和图8C所示,在操作按钮74被进行压入操作并弹性构件60被压缩了时,抽吸泄漏孔68大致被挤压,密封面71与边缘部72相接触并闭塞该密封面71与边缘部72之间(将该位置也称作抽吸位置)。
如图3所示,柱塞体45具有上端侧部处的粗径部45a和下端侧部处的细径部45b。当柱塞体45位于图3所示的非操作位置时,粗径部45a大致配置在缸体43的外侧。粗径部45a的外径比弹性构件60的下端部的中央部分的开口部分的直径小。因此,在粗径部45a与弹性构件60的下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因而,如图3所示,当柱塞体45位于非操作位置时,在形成在粗径部45a与弹性构件60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隙中形成有抽吸泄漏用通路70,该抽吸泄漏用通路70连通缸体43的内部(用作第1管路的抽吸通路58)与抽吸泄漏孔68。
另外,如图3所示,在柱塞体45的下端部设有阀芯77,该阀芯77与形成在缸体43的下端部上的阀座76协作。阀座76与阀芯77形成当非抽吸时闭塞的阀部。缸体43的下端部具有从内周面向轴向下方且向径向内侧稍微倾斜的锥形状,在该锥部分具有与缸体43同轴线的小径的圆筒状。阀座76形成在该圆筒状的内表面上。而且,如图3所示,当柱塞体45位于非操作位置(泄漏位置)时,阀芯77被配置到阀座76的内部,封闭阀座76的内孔,并且与阀座76一起遮断安装管41的内部与缸体43的内部(用作第1管路的抽吸通路58)。即,抽吸通路58关闭。
如图8A、图8B和图8C所示,当柱塞体45被推入并位于抽吸位置时,阀芯77被配置到阀座76的下方且表示安装管41的内部处的位置的释放位置。此时,安装管41的内部与缸体43的内部(用作第1管路的抽吸通路58)相连通。即,抽吸通路58打开。
即,柱塞体45在相对于贯穿用通道25打开抽吸通路58的位置与相对于贯穿用通道25堵塞抽吸通路58的位置之间具有相对于缸体43能够移动的阀部(阀芯77)。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位于阀芯77的上方的柱塞体45的侧壁上形成有凹槽状的导入部78。导入部78从阀芯77的上端在柱塞体45的轴向上延伸。如图3所示,当柱塞体45位于非操作位置时,所有的导入部78被配置在缸体43的内部。如图8A、图8B和图8C所示,当柱塞体45被推入并位于抽吸位置时,从阀座76的下方至上方遍及阀座76整体地配置导入部78,连通安装管41的内部与缸体43的内部(用作第1管路的抽吸通路58),从而使抽吸力作用于管路28。即,导入部78连通安装管41的内部与缸体43的内部(用作第1管路的抽吸通路58)。阀芯77与阀座76协作而构成根据柱塞体45的移动位置对作为第1管路的抽吸通路58进行开闭的阀部。
如图3所示,在柱塞体45的下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限制部80。限制部80与由阀座76的下端表面构成的限制面79相抵接,限制柱塞体45向上方的移动。这种限制部80是在柱塞体45的下端部的径向上突出设置的粗径部。而且,如图3所示,当柱塞体45位于被限制了向上方移动的非操作位置时,限制部80与限制面79相抵接,限制柱塞体45向上方移动。当柱塞体45位于被限制了向上方移动的非操作位置时,弹性构件60仅在轴向上稍微压缩变形。换言之,由弹性构件60的偏置力使柱塞体45向上方移动的终端成为:由于限制部80与限制面79相抵接而限制柱塞体45向上方移动的图3所示的位置。如图3所示,当柱塞体45位于非操作位置时,成为从抽吸泄漏孔68经由抽吸泄漏用通路70与抽吸管头35相连通的抽吸泄漏状态。另外,如图8A、图8B和图8C所示,当对柱塞体45进行了推入操作时,抽吸泄漏用通路70关闭,成为抽吸软管38经由抽吸管头35、抽吸通路58及导入部78而与安装管41及管路28相连通的抽吸状态。即,阀座76、阀芯77、限制面79和限制部80构成抽吸控制机构。
接着,说明流体控制装置30的送气控制机构。如图5A所示,在柱塞体45的上端部,以横穿的方式设有与送气管头36的内孔相连通的第1分割送气路81。而且,如图4和图5A所示,在柱塞体45上,以沿着柱塞体45的上下轴向贯穿的方式设有第2分割送气路82。柱塞体45是供第2分割送气路82贯穿的贯穿构件。第1分割送气路81与第2分割送气路82以彼此交错并在同一平面上不交叉的状态设置在柱塞体45上。该第1分割送气路81与第2分割送气路82形成与连接送气软管39的送气管头36相连通的第2管路。即,柱塞体45具有作为从连接口部(送气管头36)向贯穿用通道25输送流体的第2管路的第1分割送气路81和第2分割送气路82。另外,柱塞体45具有用于连接流体软管(送气软管39)的连接口部(送气管头36)。
如图5A所示,第1分割送气路81与送气管头36的内孔直线连通。在柱塞体45的上端部的侧壁面上形成有第1通路84。第1通路84是被盖构件73覆盖的沿着柱塞体45的圆周方向的槽状的缺口(开口部)。第1分割送气路81横穿柱塞体45的上端部,与第1通路84相连接。第1通路84被盖构件73覆盖,在该状态下沿着柱塞体45的圆周方向形成。第1通路84朝向后述的送气泄漏孔85开口。第1通路84的开口部的朝向配置为朝向送气泄漏孔85向外穿透。因此,从送气泄漏孔85泄漏的送气流的阻力变小,提高送气泄漏性能。
如图3和图4所示,盖构件73由橡胶、热塑性树脂等弹性材料形成。盖构件73具有覆盖柱塞体45的上表面周边部的环状部分73a和覆盖柱塞体45的侧面上端部的环状部分73b。环状部分73a、73b紧密地外嵌安装在柱塞体45的上端部的周边部上。另外,如图4及图5A所示,在柱塞体45的上端部的侧面上设有突起63。在盖构件73上设有与突起63对应的孔64。通过使突起63嵌入孔64内,盖构件73以相对于柱塞体45紧密接触的状态被固定安装。
如图5A所示,在盖构件73的周缘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抵指面86。在抵指面86上配设有用于使第1通路84与外部相通的送气泄漏孔85。为了便于操作,抵指面86以面向柱塞体45的推入轴向的方式形成,并且以相对于推入轴向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形成。由此,避免由于将手指顶在抵指面86上时的推压力而对柱塞体45进行推入操作。而且,若用指肚顶住抵指面86并送气泄漏孔85关闭,则遮断来自第1通路84的气体的泄漏。另外,可通过用手指堵塞送气泄漏孔85的程度(比例)来调节气体的泄漏量。
如图5A所示,在柱塞体45的上端部形成有经由送气泄漏孔85与第1通路84相连通的第2通路88。第2通路88配置于在中间隔着送气泄漏孔85与第1通路84相反的一侧。另外,从第1通路84朝向送气泄漏孔85的流路的方向与从送气泄漏孔85朝向第2通路88的流路的方向相交叉,在两个方向的交叉部附近形成有送气泄漏孔85。第1通路84与第2通路88形成为在送气泄漏孔85处交叉并成为掉头的朝向。因而,如下形成:从第1通路84朝向送气泄漏孔85的流路的方向是经过送气泄漏孔85直接穿透并朝向外侧的朝向,第2通路88是从送气泄漏孔85的外侧朝向内侧。在送气泄漏孔85被手指等的障碍物堵塞了时,能够将其障碍物譬如视为反射镜。在该情况下,如下形成第1通路84与第2通路88:从第1通路84朝向送气泄漏孔85的光被障碍物反射,第2通路88的流入端位于该反射的朝向。即,第1通路84与第2通路88以通过送气泄漏孔85掉头弯曲的方式隔着送气泄漏孔85分别配设在相反侧。另外,以由从第1通路84朝向送气泄漏孔85的流路的方向和从送气泄漏孔85朝向第2通路88侧的流路的方向形成的角度成为大致90°的方式,配置第1通路84与第2通路88。送气泄漏孔85位于该掉头点。
另外,如图5A所示,第2通路88具有形成在柱塞体45的上端部的外表面上的上游侧的槽88a和在柱塞体45的上端部穿孔的下游侧的孔88b。下游侧的孔88b与以在柱塞体45的上端部的外表面上开口的方式形成的凹部状的孔89相连通。如图4所示,孔89形成为与形成在柱塞体45的上端面与操作按钮74的内表面之间的第3通路91相连通。而且,第3通路91经由第2通路88和送气泄漏孔85与第1通路84相连通,如后所述与第2分割送气路82相连通。
如图3、图4和图5A所示,送气软管39、第1分割送气路81、第1通路84、送气泄漏孔85、第2通路88、第3通路91、第2分割送气路82是与作为1个管路的贯穿用通道25和管路28相连通的送气管路。
如图5A、B所示,在第2通路88与第3通路91之间设有逆止阀95,该逆止阀95是阻止送气逆流的第1阀。即,作为第1阀的逆止阀95设置在上述送气管路上,仅在送气时打开。该逆止阀95具有形成在孔89的位于第2通路88侧的壁面上的阀座96、嵌入孔89内的弹性构件97、通过在弹性构件97上施加切口98而形成的阀芯99。如图5B所示,切口98在弹性构件97上留下成为铰链部94的一部分地呈圆弧状或C形状切入,呈瓣(flap)状形成阀芯99。弹性构件97嵌入从柱塞体45的上端面穿孔的孔89内。阀座96位于送气流的上游侧,配置为面向位于下游侧的阀芯99,设置为将阀芯99弹性抵押于阀座96的状态。因而,该逆止阀95不阻止正向的送气流,而仅对其逆流阻止其流动。
如图5B所示,阀芯99具有大致C字形。阀芯99的表面面积比切口98的表面面积大。当在逆止阀95中产生逆流的流动时,作用于阀芯99的流体压力比流向切口98的管路阻力大,阀芯99呈瓣状移动,与阀座96相抵接。因而,该逆止阀95不阻止正向的送气流,而仅对其逆流阻止其流动。
支承阀芯99的铰链部94位于推入柱塞体45的方向、即阀芯99的下侧。因此,当推入柱塞体45时,即使下推柱塞体45的力施加到弹性构件97上并使弹性构件97变形,该下推力或弹性构件97的变形影响也难以通过铰链部94传递到阀芯99。另外,施加到弹性构件97上的推压力因暂且被孔89的底面抵挡而被遮断,难以传递到阀芯99。因而,通过对柱塞体45进行推入操作,阀芯99不会被挤压或扭曲,使阀芯99的开闭动作稳定。
另外,如图3、图4和图5A所示,在作为送气管路的第1分割送气路81、第1通路84、送气泄漏孔85、第2通路88、第3通路91、第2分割送气路82上,作为第1阀的逆止阀95配置在比作为第2阀的阀芯部105靠向送气的上游侧的位置。由此,防止所抽吸的抽吸物流入送气软管侧的送气管路。
另外,阀芯99配设在作为贯穿构件的柱塞体45上。
如图3所示,柱塞体45的上端面被盖构件73及操作按钮(操作体)74以相对于外部气密的状态覆盖。而且,在图3和图4所示的未推入操作按钮74的状态下,在操作按钮74的内表面上,在操作按钮74的内表面与柱塞体45的上端面之间的间隙中如图4所示那样确保有第3通路91。第3通路91与在柱塞体45的上端部上一端开口的第2分割送气路82相连通。
另外,如图4所示,在操作按钮74与柱塞体45之间设有阀装置,该阀装置是在进行抽吸操作时能够遮断第3通路91与第2分割送气路82的第2阀。即,如图4所示,操作按钮74具有面向第2分割送气路82的凸部状的阀芯部105。作为阀装置的阀芯部105从操作按钮74的内表面突出。在对操作按钮74不进行推入操作的普通状态下,阀芯部105处于离开第2分割送气路82的状态。若在进行抽吸操作时推入操作按钮74,则阀芯部105与第2分割送气路82相抵接,闭塞第2分割送气路82。操作按钮74也可以利用操作按钮74的内表面直接闭塞第2分割送气路82,而不使用阀芯部105。即,操作按钮74也可以兼作阀芯部(阀装置)。如此,在进行抽吸操作时,若推入操作按钮74,则操作按钮74的内表面或阀芯部105堵塞第2分割送气路82。如此,作为第2阀的阀装置(阀芯部105和操作按钮74)作为逆流防止用阀发挥作用,该逆流防止用阀配设在操作按钮74上,在操作操作按钮74并进行抽吸动作时,在贯穿有操作按钮74的送气管路上,遮断作为送气管路的一个的第1分割送气路81与作为送气管路的另一个的第2分割送气路82的连通。
另外,作为第2阀的阀装置(阀芯部105)借助操作按钮74配设在作为贯穿构件的柱塞体45上。而且,如上所述,阀芯99与阀芯部105配设在柱塞体45上。
在此,在操作按钮74待机时,在操作按钮74的内表面与柱塞体45的上端面之间,如上所述那样形成有间隙。但是,操作按钮74的内表面也可以通过操作按钮74自身的弹性力以一定的偏置力与柱塞体45的上端面紧密接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操作按钮74也因送气压力被举起,确保第3通路91,能够从第3通路91向第2分割送气路82侧送气。而且,在抽吸时或打开送气泄漏孔85等时,若从第1分割送气路81侧开始送气压力相对降低,则第2分割送气路82被操作按钮74闭塞,具有使操作按钮74的内表面与阀芯部105发挥作为遮断第1分割送气路81与第2分割送气路82的连通的阀的作用的优点。
这样,也作为阀构件的操作按钮74的内表面与阀芯部105配设在柱塞体45上,遮断第1分割送气路81与第2分割送气路82的连通。
另外,在作为送气管路的第1分割送气路81、第1通路84、送气泄漏孔85、第2通路88、第3通路91、第2分割送气路82上,作为第2阀的阀芯部105配置在比作为第1阀的逆止阀95靠向送气的下游侧的位置。
另外,在操作按钮74的内表面因操作按钮74自身的弹性力而与柱塞体45的上端面紧密接触并进行送气时,若第1分割送气路81与第2分割送气路82暂时连通,则操作按钮74内的压力急剧下降,操作按钮74收缩,第2分割送气路82因操作按钮74而暂时闭塞,接着,若送气压力再次上升,则操作按钮74膨胀,第2分割送气路82打开。若如此重复操作按钮74的膨胀及收缩,则操作按钮74振动,产生声音。该声音根据送气量、送气压等的送气状态而改变。因此,操作者能够通过声音掌握由目视难以掌握的送气状态。
如上所述,第2分割送气路82如图4所示那样沿柱塞体45的移动轴线方向贯穿柱塞体45。如图4所示,第2分割送气路82的下端在柱塞体45的下端面上形成有送气口107。该送气口107以始终与安装管41的内部连通的方式开口。送气口107在柱塞体45的下端部上与贯穿用通道25的延伸方向正交地开口。因此,抽吸物中的污物等难以进入第2分割送气路82中。
如图2所示,在抽吸管头35的顶端部设有用于连接抽吸软管38的抽吸软管连接部57。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作用。在使用该内窥镜10时,作为准备将流体控制装置30安装到安装部32上。此时,如图3所示,凸轮部49与凸轮支承部50对准位置,缸体43插入安装管41中。另外,如图3所示,以凸部46与凹部47卡合的方式将流体控制装置30安装到安装部32上。接着,抽吸软管连接部57与抽吸软管38的一端相连接,抽吸软管38的另一端与未图示的抽吸装置相连接。另外,送气管头36与送气软管39的一端相连接,送气软管39的另一端与未图示的送气装置相连接。
在如此将流体控制装置30安装在安装部32上时,如图8A所示,使送气泄漏孔85开口的抵指面(送气操作面)86位于相对于连接抽吸软管38的送气管头36与连接抽吸软管38的抽吸管头35不同的位置。另外,抵指面(送气操作面)86也处于离开抽吸泄漏孔68的状态。结果,抵指面(送气操作面)86几乎不会干涉其他构成构件,用施术者的手指就能够容易地操作送气泄漏孔85。
接着,说明流体控制装置30的非操作状态。如图3、图4和图5A所示,流体控制装置30处于待机状态。若驱动抽吸装置,则抽吸通路58、抽吸泄漏用通路70与抽吸泄漏孔68相连通,因此外部的空气从抽吸泄漏孔68被导入流体控制装置30。此时,由阀座76和阀芯77构成的阀部处于关闭的状态,朝向管路28(贯穿用通道25)侧的连通处于遮断状态。因而,防止从贯穿用通道25侧进行抽吸。而且,如图3所示的箭头所示,从抽吸泄漏孔68导入的空气经由抽吸管头35及抽吸软管38被抽吸装置抽吸。
另外,若驱动送气装置,则如图5A所示的箭头所示,经由送气软管39向送气管头36送入压缩空气。向送气管头36输送的压缩空气从第1分割送气路81经由第1通路84流到送气泄漏孔85,从送气泄漏孔85向外部泄漏。由于该泄漏,送气泄漏孔85处的送气压下降,因此压缩空气不被送到第2通路88侧。如此,压缩空气不被送到第2通路88侧,因此阀芯99不会打开。因此,压缩空气不被从第3通路91送向第2分割送气路82。因而,处于也不向贯穿用通道25送气的状态。
接着,说明利用流体控制装置30控制抽吸与送气的情况。在使用内窥镜10时,一般用一只手把持内窥镜插入部12,用另一只手把持内窥镜操作部14。把持内窥镜操作部14的手,通过除大拇指和食指之外的3个手指来把持内窥镜插入部12,用该手的大拇指操作弯曲杆24,用该手的食指操作流体控制装置30。即,用把持·操作内窥镜操作部14的手的食指操作操作按钮74和送气泄漏孔85。
首先,说明流体控制装置30控制送气的情况。如图7B所示,食指的指肚顶压抵指面86并关闭送气泄漏孔85。这样,经由送气泄漏孔85向外部泄漏的气体(压缩空气)被遮断,送气泄漏孔85内的送气压上升。由此,如图7B所示的箭头所示,向第2通路88侧输送气体。流入第2通路88侧的气体如图7A所示那样推开阀芯99并经由图7B所示的孔89被送到第3通路91。此时,操作按钮74未被推压,如图7A所示那样由于送入第3通路91的气体的压力而上浮,形成第3通路91。然后,气体经由第3通路91被送到第2分割送气路82。送入第2分割送气路82的气体从送气口107经由缸体43、安装管41的内部及管路28流向贯穿用通道25。然后,气体从通道开口部26流入体腔内。
接着,说明流体控制装置30控制抽吸的情况。该情况如图8A所示,沿箭头P所示的朝向推入操作按钮74。由此,柱塞体45相对于弹性构件60及缸体43移动至下方(抽吸位置)。这样,如图8B、图8C所示,弹性构件60被挤压,密封面71与边缘部72相抵接。由此,密封面71与边缘部72遮断缸体43的内部(用作第1管路的抽吸通路58)与弹性构件60(抽吸泄漏孔68)的外部的连通。另外,在抽吸操作中,阀芯部105闭塞第2分割送气路82,因此防止从第2分割送气路82朝向第1分割送气路81及送气泄漏孔85侧的抽吸。此时,弹性构件60的中途部的侧壁部(抽吸泄漏孔68附近)以向外突出的方式折叠。因此,抽吸泄漏孔68自身也成为被挤压的状态(参照图8A、图8B和图8C)。
这样,在抽吸泄漏孔68被遮断相对于外部的连通的同时,如图8B、图8C所示那样柱塞体45被操作按钮74推压而被推入缸体43的内部,阀芯77向比阀座76靠向下方的位置穿透,由阀座76和阀芯77构成的阀部打开,缸体43的内部与安装管41的内部相连通。另外,导入部78配置在从阀座76的下方至上方,因此使缸体43的内部与安装管41的内部相连通。因而,缸体43与安装管41的内部以与外部被遮断的状态相连通。因此,抽吸管头35能够从通道开口部26经由贯穿用通道25和管路28向图8B、图8C所示的箭头的朝向抽吸体腔内的液体等。在进行该抽吸时,抽吸软管连接部57的阀瓣162打开,从而打开抽吸通路。
在进行抽吸时,推压操作按钮74,因此阀芯部105抵推第2分割送气路82并遮断第2分割送气路82。由此,第1分割送气路81与第2分割送气路82被可靠地截断。结果,即使送气泄漏孔85错误地被闭塞,也不进行送气。另外,即使抽吸物进入第2分割送气路82,也防止抽吸物被导入第1分割送气路81侧并进入送气管头36或从送气泄漏孔85喷出、进入送气管头36。
当手指离开操作按钮74并抽吸被解除时,残留在贯穿用通道25内的液体等由于液体等自身的惯性而流入缸体1内。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液体等流入处于负压状态的第2分割送气路82的内部那样的情况下,由于关闭了阀芯99,因此也能够阻止抽吸物(液体等)进入送气泄漏孔85侧,从而能够阻止抽吸物进入干净的送气软管39侧区域。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抽吸物进入第2分割送气路82,也能够防止将抽吸物吸入第1分割送气路81侧并进入送气管头36或者从送气泄漏孔85喷出、进入送气管头3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贯穿用通道25,可通过一根手指的操作来进行送气与抽吸的操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处于非操作时,能够可靠地进行送气的泄漏与抽吸的泄漏,并且在进行送气与抽吸的各个操作时,能够防止送气与抽吸的干涉或逆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遍及从阀座76的下方至上方的整个阀座76的方式配置导入部78,从而能够连通安装管41的内部与缸体43的内部(用作第1管路的抽吸通路58)并使得在管路28中作用有抽吸力。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不降低朝向想要抽吸的抽吸通路58侧的抽吸力的情况下确保抽吸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气管头36错误地与抽吸软管38相连接时,从送气泄漏孔85抽吸外部的气体。因此,阻止从第1分割送气路81起向前方的抽吸。而且,在错误地闭塞了送气泄漏孔85时,第1分割送气路81侧的压力下降,从而第2通路88的压力降低,由此阀芯99被拉向阀座96,防止向内侧抽吸操作按钮74。
在由一次性产品构成流体控制装置30时,在使用了内窥镜10之后,从安装管41上卸下流体控制装置30,仅清洗内窥镜10侧。因而,防止送气功能与抽吸功能的干涉,能够容易地清洗贯穿用通道25并改善内窥镜内部的管路的清洗·消毒作业。
另外,在上述流体控制装置30中,关于遮断第1分割送气路81与第2分割送气路82的连通的阀装置,不必限定于阀芯部105与操作按钮74的内表面,例如也可以具有如图6A所示的结构。阀装置具有以送气管路111的内表面为阀座的滑动面112和与滑动面112滑动接触的阀芯113。送气管路111例如表示第1分割送气路81与第2分割送气路82。当阀芯113在滑动面112上滑动并离开了滑动面112时,送气管路111打开(第1分割送气路81与第2分割送气路82相连通)。即,阀装置通过阀芯113相对于滑动面112的移动来进行开闭。
另外,上述流体控制装置30的逆止阀95具有阀座96和阀芯99,但是例如也可以是如图6B所示的结构。逆止阀95具有以送气管路111的内表面为阀座的滑动面112和与该滑动面112滑动接触的阀芯113。送气管路111例如表示第2通路88与第3通路91。当阀芯113在滑动面112上向一方向移动并离开了滑动面112时,送气管路111打开。此时,在阀芯113向另一方向移动时,阀芯113与止挡件114相抵接,维持不离开滑动面112的遮断状态。即,逆止阀95通过阀芯113相对于滑动面112的移动来进行开闭。
如此,阀装置(阀芯部105与操作按钮74的内表面)与逆止阀95中的任意一个根据阀芯113相对于滑动面112的移动来进行开闭,遮断作为送气管路的例如第1分割送气路81与第2分割送气路82的连通,或者遮断例如第2通路88与第3通路91的连通。
接着,参照图9~图13,说明对从送气泄漏孔85泄漏的气体的泄漏量进行调整的障碍装置120。在此,除障碍装置120以外的内窥镜10及流体控制装置30等是与上述说明相同的构件即可。
如图9所示,障碍装置120具有障碍体122,该障碍体122以开闭送气泄漏孔85的方式自由滑动。障碍体122调整送气泄漏孔85的开口量。
如图11所示,送气泄漏孔85形成为上下宽度比左右宽度窄的矩形。送气泄漏孔85的周缘125的上边部从抵指面86的中央向上方偏移并大大地鼓出。在该鼓出的部分形成有从送气泄漏孔85分隔开的凹状的槽部124。槽部124形成为与送气泄漏孔85的左右宽度匹配的宽度的槽,向前方打开。
如图13所示,障碍体122具有配置在槽部124内的操作部122a和横穿送气泄漏孔85的板状的遮蔽部122b。遮蔽部122b配置为从周缘125向送气泄漏孔85突出。在操作部122a的左右侧端面上设有在障碍体122的滑动方向上离开的多个卡定槽126。在槽部124的侧壁上设有相对于卡定槽126弹性变形并嵌入卡定槽126的卡定突起127。而且,通过选择与卡定突起127卡合的卡定槽126对向送气泄漏孔85突出的遮蔽部122b的突出量进行调整。而且,根据该突出量,调整送气泄漏孔85的开口量(缩径量)。另外,也能够从槽部124上卸下障碍体122,在障碍体122不位于送气泄漏孔85的状态下,能够使用流体控制装置30。另外,选择与卡定突起127卡合的卡定槽126,调整送气泄漏孔85的开口量,但是送气泄漏孔85的开口量的调整方式并不限于此。关于调整方式,可采用利用由弹簧推压得到的摩擦力将卡定突起127卡定在卡定槽126上的滑动式的构件等其他的移动及定位部件。另外,障碍体122能够向送气泄漏孔85的上下方向移动,但是也可以向左右方向移动。
另外,如图10所示,在从第1通路84朝向送气泄漏孔85的送气方向与从送气泄漏孔85朝向第2通路88的送气方向的交叉部配置具有障碍体122(遮蔽部122b)的送气泄漏孔85。因而,从第1通路84向遮蔽部122b的送气流被遮蔽部122b遮断,并掉头从遮蔽部122b朝向第2通路88。若将遮蔽部122b配置在送气泄漏孔85上,则送气泄漏孔85的开口量变小,泄漏量被缩减。
图14A、图14B表示设置障碍体122的例子。图14A是在送气泄漏孔85的大气释放面85a上配置障碍体122的例子。以相对于第1通路84中的送气的流动方向纵剖面呈90°的角度配置有障碍体122。从第1通路84朝向送气泄漏孔85的流动S分为顶到障碍体122而掉头流向第2通路88侧的成分S1和不顶到障碍体122而向外流出的成分S2。狭缝128(大气释放空间·大气释放面85a)的大小根据障碍体122的滑动位置而改变,因此可调整作为朝向第2通路88的送气量的流向第2通路88侧的成分S1。即,狭缝128的大小调整朝向第2通路88的送气量。
图14B是在比大气释放面85a靠向内侧的位置并且是在送气管路中途设置了障碍体122的例子。从第1通路84朝向送气泄漏孔85的流动S分为与顶到障碍体122而掉头流向第2通路88侧的成分S1和不顶到与障碍体122而向外流出的成分S2。
如上所述,障碍装置120是,通过调节送气泄漏孔85处的障碍体122的位置来改变送气泄漏孔85的开口大小,从而调节送气量。例如,若送气泄漏孔85的开口大小变大,则从送气泄漏孔85泄漏的送气量变大,能够缩减送入柱塞体45的第2分割送气路82的送气量。另外,若送气泄漏孔85的开口大小被遮蔽部112b缩小,则相对于向外泄漏的送气流的管路阻力增加,从送气泄漏孔85泄漏的送气量减少,送入第2分割送气路82的送气量增多。
而且,利用障碍装置120能够调整送气泄漏孔85处的泄漏量,因此即使手指离开送气泄漏孔85,也能够以希望的送气量持续进行送气。因而,例如在观察作为生理上狭窄部的下咽喉或食道入口部等时,需要以使体腔膨胀的方式始终送气。在该情况下,因为需要用手指堵塞送气泄漏孔85,所以为了向体腔内进行送气,手被用于进行送气,有可能无法进行内窥镜的其他操作。但是,若利用上述障碍装置120调整送气量,则防止这种可能性。另外,在观察下咽喉时和观察食道入口部时,所需的送气量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不改变送气泵的压力应对。即,当在靠近下咽喉等粘膜较软的部位进行观察时,需要进行较低流量的送气。另外,在使食道或胃等管腔瞬间膨胀时,使用高流量的送气易于进行观察。因此,在用手指堵塞送气泄漏孔85时,通过采用障碍装置120,能够对低流量和高流量两种进行送气操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说明。另外,也可以对其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送气与抽吸的流体输送,但是也可以用于送气、抽吸、送液等液体输送。

Claims (4)

1.一种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设置在具有进行抽吸与送气的1个管路(25、28)的内窥镜(10)上,并进行对上述管路(25、28)的送气与抽吸的控制,其特征在于,上述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30)包括:
送气管路,其由多个送气管路部分(39、81、84、85、88、91、82)构成,该送气管路与上述1个管路(25、28)相连通;
抽吸管路(38),其与上述1个管路(25、28)相连通;
第1阀(95),其设置在上述送气管路上,并仅在送气时打开;以及
第2阀(105),其配设在进行抽吸动作的操作按钮(74)上,当操作上述操作按钮(74)并进行抽吸动作时,该第2阀(105)在贯穿上述操作按钮(74)的上述送气管路上遮断上述送气管路中的一个送气管路部分(81)与上述送气管路中的另一个送气管路部分(82)的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第1阀(95)在上述送气管路上配置在比上述第2阀(105)靠向送气的上游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第1阀(95)与上述第2阀(105)中的至少一者包括阀芯(113)和滑动面(112),上述滑动面(112)供上述阀芯(113)滑动接触,
上述第1阀(95)与上述第2阀(105)中的具有上述阀芯(113)和上述滑动面(112)的阀根据上述阀芯(113)相对于上述滑动面(112)的移动而开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第1阀(95)具有第1阀侧阀座(96)和第1阀侧阀芯(99),
上述操作按钮(74)配设在供上述送气管路中的另一个送气管路部分(82)贯穿的贯穿构件(45)上,
上述第1阀侧阀芯(99)配设在上述贯穿构件上,上述第2阀(105)借助上述操作按钮(74)配设在上述贯穿构件(45)上,
上述第1阀侧阀芯(99)和上述第2阀(105)配设在上述贯穿构件(45)上。
CN200980133243XA 2009-03-30 2009-11-17 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 Active CN1021314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82917 2009-03-30
JP2009-082917 2009-03-30
PCT/JP2009/069506 WO2010116563A1 (ja) 2009-03-30 2009-11-17 内視鏡用流体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1451A CN102131451A (zh) 2011-07-20
CN102131451B true CN102131451B (zh) 2013-06-05

Family

ID=42935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3243XA Active CN102131451B (zh) 2009-03-30 2009-11-17 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40776B2 (zh)
EP (1) EP2335552B1 (zh)
JP (1) JP4608606B2 (zh)
CN (1) CN102131451B (zh)
WO (1) WO20101165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99507A1 (ja) * 2011-12-28 2013-07-04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体腔内圧調整装置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WO2015029496A1 (ja) 2013-08-27 2015-03-05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流体制御装置
US9161680B2 (en) 2013-11-26 2015-10-20 Bracco Diagnostics Inc. Disposable air/water valve for an endoscopic device
CN106175655A (zh) * 2016-09-28 2016-12-07 北京大学第医院 用于膀胱镜的灌注设备及膀胱镜系统
DE102018128762A1 (de) * 2018-11-15 2020-05-20 Olympus Winter & Ibe Gmbh Medizinisches Instrument für endoskopische Anwendungen und Einrichtung zum Regulieren eines Spülflüssigkeitsstroms für ein medizinisches Instrument
WO2020162565A1 (ja) * 2019-02-08 2020-08-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吸引制御装置及び内視鏡
CN110251050A (zh) * 2019-06-24 2019-09-20 珠海视新医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吸引座以及包括该吸引座的内窥镜
US20210378486A1 (en) * 2020-06-05 2021-12-09 Ga Health Company Limited Suction valve for an endoscope
GB202110898D0 (en) * 2021-07-29 2021-09-15 Ga Health Medical Devices Limitied A suction valve for an endoscop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2551A (en) * 1988-04-22 1989-08-01 Opielab, Inc. Contamination-free endoscope valves for use with a disposable endoscope sheath
CN101346096A (zh) * 2005-12-27 2009-01-14 斯特赖克Gi有限公司 设有泄压装置的内窥镜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3406A (en) * 1978-09-18 1980-03-18 Jinotti Walter J Dual purpose catheter
JPS57110226A (en) * 1980-12-26 1982-07-09 Olympus Optical Co Air and liquid sending and sucking apparatus of endoscope
JP2556065B2 (ja) 1987-11-04 1996-11-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抵抗内蔵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H0438803Y2 (zh) * 1988-02-09 1992-09-10
JP3476959B2 (ja) 1995-05-12 2003-12-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3431365B2 (ja) 1995-09-21 2003-07-28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
DE19731965A1 (de) * 1997-07-24 1999-01-28 Etm Endotech Gmbh Medizintechn Luft/Wasser- und Absaugventile an Endoskopen
JP3488170B2 (ja) * 2000-03-21 2004-01-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4145579B2 (ja) * 2002-06-26 2008-09-03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送気吸引操作機構
JP3880478B2 (ja) 2002-07-18 2007-02-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3825752B2 (ja) * 2003-01-08 2006-09-27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管路切換装置
JP5036432B2 (ja) * 2007-07-12 2012-09-26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流体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2551A (en) * 1988-04-22 1989-08-01 Opielab, Inc. Contamination-free endoscope valves for use with a disposable endoscope sheath
CN101346096A (zh) * 2005-12-27 2009-01-14 斯特赖克Gi有限公司 设有泄压装置的内窥镜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4561A 2004.01.29
JP特开2009-18053A 2009.01.2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35552A1 (en) 2011-06-22
WO2010116563A1 (ja) 2010-10-14
EP2335552B1 (en) 2014-05-07
US8740776B2 (en) 2014-06-03
EP2335552A4 (en) 2011-08-31
JP4608606B2 (ja) 2011-01-12
CN102131451A (zh) 2011-07-20
JPWO2010116563A1 (ja) 2012-10-18
US20110071357A1 (en) 2011-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1451B (zh) 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
CA2087788C (en) Surgical cassette
JP5404569B2 (ja) 内視鏡の吸引ボタン
US5499969A (en) Microsurgical cassette
US2006026499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learing obstructions from 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JP4782728B2 (ja) 眼科外科システム
US10086118B2 (en) Vacuum powered saline injection system
US20080086093A1 (en) Automatic stop cock valve
US20100030134A1 (en) Precision orifice safety device
CN103987411A (zh) 抽吸和灌注回路的可选择性移动阀元件
JPH08238312A (ja) 管セット及び灌注装置
JP7454560B2 (ja) 外科用灌注カセット
US10111777B2 (en) Traction-limiting vitrecetomy probe
JP5409570B2 (ja) 内視鏡の吸引ボタン
US2006002579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learing obstructions from 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JP2013106770A (ja) 内視鏡の吸引管路切り替え装置
JP5722510B1 (ja) 内視鏡用流体制御装置
CN109789034A (zh) 用于实施晶状体乳化的系统
CN220385521U (zh) 吸引装置
CN113473898A (zh) 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及内窥镜
EP0199876A2 (en) Valve system for medical and veterinary appliances
JP2012075473A (ja) 内視鏡の吸引ボタン
JP2012249654A (ja) 管路切換装置及び内視鏡
JP2013023992A (ja) 真空弁の弁箱
CN115486795B (zh) 内窥镜手柄和吸引阀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