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3898A - 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及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及内窥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73898A CN113473898A CN202080013009.XA CN202080013009A CN113473898A CN 113473898 A CN113473898 A CN 113473898A CN 202080013009 A CN202080013009 A CN 202080013009A CN 113473898 A CN113473898 A CN 1134738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ction
- movable body
- hole
- endoscope
- control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1124 body flu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839 body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5—Control of fluid supply or evacu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可抑制抽吸管路堵塞的抽吸控制装置及内窥镜。第1可动体(104)具有:第1连接孔(113),与抽吸源(5)连通;第2连接孔(114),与内窥镜(2)的抽吸口(34)连通;及通气孔(115),第1可动体(104)在连通抽吸口(34)和第2连接孔(114)的抽吸位置与非抽吸位置之间可移动地容纳于壳体(102)的容纳孔(103),第2可动体(105)在将通气孔(115)向大气开放的开放位置与封闭位置之间可移动地支承于第1可动体(104),当第1可动体(104)配置于非抽吸位置时,第2可动体(105)配置于开放位置,当第1可动体(104)配置于抽吸位置时,第2可动体(105)能够配置于开放位置或封闭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及内窥镜。
背景技术
通常,内窥镜具备抽吸控制装置,并通过操作抽吸控制装置,设置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抽吸口与抽吸泵等抽吸源连通。由此,体腔内的体液等抽吸物从抽吸口被抽吸而排出至体腔外。
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抽吸控制装置设置于内窥镜的操作部,内窥镜的抽吸管路由从抽吸控制装置到达抽吸口的抽吸通道及从抽吸控制装置到达抽吸泵的抽吸软管构成。抽吸控制装置具备连通抽吸通道与抽吸软管的缸体、设置于缸体内部的阀、在抽吸位置与非抽吸位置之间沿缸体的轴向进退自如的操作部件及朝向非抽吸位置对缸体施力的罩体,在罩体中形成有泄漏孔。
当操作部件位于非抽吸位置时,阀关闭,抽吸通道与抽吸软管的连通被切断。而且,泄漏孔打开,抽吸软管向大气开放。当操作部件移动至抽吸位置时,泄漏孔关闭,阀打开。由此,抽吸通道与抽吸软管连通,在抽吸口产生抽吸力。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871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抽吸控制装置中,在操作部件从非抽吸位置向抽吸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泄漏孔逐渐被关闭,相反,阀逐渐被打开。因此,在阀达到全开状态之前,会导致在抽吸口产生能够抽吸体腔内的体液等抽吸物程度的抽吸力,所抽吸的抽吸物被半开状态的阀卡住,从而抽吸管路可能会被堵塞。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可抑制抽吸管路堵塞的抽吸控制装置及内窥镜。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具备:壳体;第1可动体,可移动地容纳在形成于上述壳体的容纳孔;第2可动体,可移动地支承于上述第1可动体;第1施力部件,对上述第1可动体施力;及第2施力部件,对上述第2可动体施力,上述第1可动体具有:第1连接孔,与抽吸源连通;第2连接孔,与上述第1连接孔连通且与内窥镜的抽吸口连通;及通气孔,与上述第1连接孔连通,上述第1可动体在连通上述内窥镜的抽吸口和上述第2连接孔的抽吸位置与切断上述内窥镜的抽吸口和上述第2连接孔的连通的非抽吸位置之间可移动地容纳于上述容纳孔,并且通过上述第1施力部件从上述抽吸位置朝向上述非抽吸位置被施力,上述第2可动体在将上述通气孔向大气开放的开放位置与封闭上述通气孔的封闭位置之间可移动地支承于上述第1可动体,并且通过上述第2施力部件从上述封闭位置朝向上述开放位置被施力,当上述第1可动体配置于上述非抽吸位置时,上述第2可动体配置于上述开放位置,当上述第1可动体配置于上述抽吸位置时,上述第2可动体能够配置于上述开放位置或上述封闭位置或者上述开放位置与上述封闭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并且,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内窥镜将上述抽吸控制装置设置于操作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抑制抽吸管路堵塞的抽吸控制装置及内窥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包含图1的内窥镜的内窥镜系统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3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图3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图3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图3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图5至图8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动作中的抽吸力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10是图3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图11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图11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图11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1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一例,图2表示包含图1的内窥镜的内窥镜系统的一例。
内窥镜系统1具备内窥镜2、光源装置3、处理器单元4及抽吸源即抽吸泵5。内窥镜2为软性镜,且具有插入于受检体内的插入部10、与插入部10相连的操作部11及从操作部11延伸的通用塞绳12,在通用塞绳12的末端设置有与光源装置3连接的连接器13。
插入部10由前端部14、与前端部14相连的弯曲部15及连接弯曲部15与操作部11的软性部16构成。在前端部14搭载有CCD(Charge Coupled Devic e: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及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 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等包含成像元件的摄像部17。另外,当内窥镜2为超声波内窥镜时,在前端部14代替摄像部17或除了摄像部17以外还搭载有发送及接收超声波的超声波振子。弯曲部15构成为能够弯曲,弯曲部15的弯曲由操作部11操作。并且,软性部16以模仿受检体内的插入路径的形状而可变形程度挠性构成。
在操作部11设置有操作弯曲部15的弯曲的操作旋钮18及操作使用了摄像部17的拍摄的操作按钮19。并且,在操作部11设置有插通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入口部分24。
在插入部10及操作部11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操作线22及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操作线22从操作部11到达插入部10的前端部14,并且根据操作旋钮18的操作而推向前端部14侧或拉向操作部11侧。插入部10的弯曲部15根据操作线22的推拉而弯曲。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从设置于操作部11的入口部分24延伸至插入部10的前端部14,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出口部分25在前端部14的前端面开口。
在插入部10及操作部11以及通用塞绳12的内部设置有光导件20及电缆21。光导件20将由光源装置3生成的照明光引导至前端部14。电缆21在摄像部17与处理器单元4之间传输摄像部17的工作功率、控制信号及摄影图像信号。处理器单元4由所输入的摄影图像信号生成摄影图像数据,将所生成的摄影图像数据显示于监视器6,并进行记录。
并且,在插入部10及操作部11以及通用塞绳12的内部设置有抽吸管路30。抽吸管路30由从操作部11经由通用塞绳12延伸至连接器13的抽吸源侧管路31及从操作部11延伸至插入部10的前端部14的抽吸口侧管路32构成。抽吸源侧管路31经由与连接器13的钳口26连接的连接软管33通往抽吸泵5。抽吸口侧管路32在操作部11中与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合流,与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合流的抽吸口侧管路32通往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出口部分25。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出口部分25的开口也作为抽吸口34而发挥作用,体液等抽吸物从抽吸口34被抽吸。另外,在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入口部分24的开口安装有具有开闭阀的钳子栓27,在进行抽吸时,入口部分24的开口通过钳子栓27被关闭。由此,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及抽吸管路30的内压保持为负压。
而且,在操作部11设置有控制抽吸的抽吸控制装置100,抽吸控制装置100插入于抽吸源侧管路31与抽吸口侧管路32之间。抽吸控制装置100具有操作按钮101,并根据操作按钮101的操作而连通抽吸源侧管路31与抽吸口侧管路32。通过抽吸源侧管路31与抽吸口侧管路32连通,体液等抽吸物从抽吸口34被抽吸。
图3表示抽吸控制装置100。
抽吸控制装置100具备壳体102、可移动地容纳在形成于壳体102的容纳孔103的第1可动体104、可移动地支承于第1可动体104的第2可动体105、对第1可动体104施力的第1施力部件106及对第2可动体105施力的第2施力部件107。抽吸控制装置100的操作按钮101由第1可动体104及第2可动体105构成。
壳体102与内窥镜2的操作部11的框体一体地形成或组装于操作部11的框体。壳体102具有圆柱状的容纳孔103、抽吸源侧管路31连接的抽吸源侧连接孔108及抽吸口侧管路32连接的抽吸口侧连接孔109。抽吸源侧连接孔108在容纳孔103的底面开口,抽吸口侧连接孔109在容纳孔103的内周面开口。
第1可动体104形成为圆柱状,且沿容纳孔103的轴向可移动地嵌合于容纳孔103。第1施力部件106夹在容纳孔103的底面和与容纳孔103的底面对置的第1可动体104的基端面之间。第1施力部件106例如为螺旋弹簧、橡胶等弹性体。在壳体102及第1可动体104中设置有对第1可动体104进行防脱落的适当的卡合部(未图示)。第1可动体104在通过上述卡合部防脱落的非抽吸位置与从该非抽吸位置塞入于容纳孔103的底面侧的抽吸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并且通过第1施力部件106从抽吸位置朝向非抽吸位置被施力。在图3中示出了第1可动体104配置于非抽吸位置的状态。另外,如图4所示,第1施力部件106也可以配置于容纳孔103的外部,且夹在壳体102与第1可动体104之间。
在第1可动体104配置于非抽吸位置的状态下,第1可动体104的基端侧的下部110容纳于容纳孔103。在第1可动体104配置于抽吸位置的状态下,第1可动体104的前端侧的上部111从容纳孔103突出。而且,下部110与上部111之间的中间部112在第1可动体104配置于非抽吸位置的状态下从容纳孔103突出,在第1可动体104配置于抽吸位置的状态下容纳于容纳孔103。
第1可动体104具有第1连接孔113、第2连接孔114及通气孔115。第1连接孔113从第1可动体104的下部110遍及上部111而沿第1可动体104的轴向延伸,且在第1可动体104的基端面开口。在第1可动体104的基端面开口的第1连接孔113经由抽吸源侧管路31与抽吸泵5连通。第2连接孔114在第1可动体104的中间部112中沿第1可动体104的径向延伸,第2连接孔114的至少一端在中间部112的外周面开口。第2连接孔114与第1连接孔113交叉,且与第1连接孔113连通。通气孔115在第1可动体104的上部111中沿第1可动体104的径向延伸,通气孔115的至少一端在上部111的外周面开口。通气孔115与第1连接孔113交叉,且与第1连接孔113连通。
第2可动体105形成为圆筒形的盖状,且沿第1可动体104的轴向可移动地嵌合于第1可动体104的上部111。第2施力部件107夹在第1可动体104的前端面和与第1可动体104的前端面对置的第2可动体105的顶面之间。第2施力部件107例如为螺旋弹簧、橡胶等弹性体。在第1可动体104及第2可动体105中设置有对第2可动体105进行防脱落的适当的卡合部(未图示)。第2可动体105在通过上述卡合部防脱落的开放位置与从该开放位置塞入于第1可动体104的前端面侧的封闭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并且通过第2施力部件107从封闭位置朝向开放位置被施力。在图3中示出了第2可动体105配置于开放位置的状态。
在本例中,从非抽吸位置朝向抽吸位置的第1可动体104的移动方向与从开放位置朝向封闭位置的第2可动体105的移动方向为相同的方向,第2施力部件107的作用力设定为大于第1施力部件106的作用力。换言之,第1施力部件106及第2施力部件107均设为螺旋弹簧,第2施力部件107的弹簧常数设定为大于第1施力部件106的弹簧常数。
图5至图8表示抽吸控制装置100的动作。
在图5中,未操作第1可动体104及第2可动体105,第1可动体104配置于非抽吸位置,第2可动体105配置于开放位置。抽吸口侧连接孔109被第1可动体104的下部110封闭。设置于第1可动体104的中间部112的第2连接孔114及设置于上部111的通气孔115均向大气开放。在该情况下,外部气体只是通过第2连接孔114及通气孔115吸入于抽吸源侧管路31,抽吸口侧管路32未被减压而在抽吸口34不会产生抽吸力。因此,能够防止体内的空气或体液从内窥镜前端部的出口部分25泄漏。
图6至图8示出了第1可动体104及第2可动体105被操作的情况。通过操作,第1可动体104及第2可动体105塞入于容纳孔103的底面侧。在此,设定为对第2可动体105施力的第2施力部件107的作用力大于对第1可动体104施力的第1施力部件106的作用力,因此,首先,如图6所示,第1可动体104从非抽吸位置向抽吸位置移动。接着,如图7及图8所示,第2可动体105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移动。
如图6所示,在第1可动体104移动至抽吸位置的状态下,第1可动体104的中间部112容纳于容纳孔103。设置于中间部112的第2连接孔114的全部与抽吸口侧连接孔109重叠,抽吸口侧管路32经由第1连接孔113及第2连接孔114与抽吸源侧管路31连通。但是,第1可动体104的上部111从容纳孔103突出,且第2可动体105配置于开放位置,设置于上部111的通气孔115依然向大气开放。因此,抽吸口侧管路32有一些被减压而在抽吸口34产生微小的抽吸力,但主要外部气体通过通气孔115吸入于抽吸源侧管路31。并且,当在该状态下体液逆流过来时,被抽吸源侧管路31抽吸,因此不会飞溅到操作者。
如图7及图8所示,若第2可动体105朝向封闭位置移动,则设置于第1可动体104的上部111的通气孔115通过第2可动体105逐渐被关闭。伴随通气孔115的缩小,通过通气孔115吸入于抽吸源侧管路31的外部气体的流量减少。随着流过通气孔115的外部气体的流量的减少,抽吸口侧管路32的压力的减少量变大,抽吸口34中所产生的抽吸力上升。
图9表示在图5至图8所示的抽吸控制装置100的动作中,抽吸口34中所产生的抽吸力的变化。横轴为以第1可动体104配置于非抽吸位置且第2可动体105配置于开放位置时的第2可动体105的位置设为原点而第2可动体105相对于壳体102的位移量D。并且,纵轴为抽吸口34中的抽吸力P。另外,抽吸力P为大气压与抽吸口34的内压之差。
位移量D1为第1可动体104移动至抽吸位置时的第2可动体105的位移量(参考图6)。位移量D2为第1可动体104移动至抽吸位置进而第2可动体105移动至开放位置与封闭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的第2可动体105的位移量(参考图7)。而且,位移量D3为第1可动体104移动至抽吸位置进而第2可动体105移动至封闭位置时的第2可动体105的位移量(参考图8)。
在位移量D3时,抽吸力P成为最大值P3。位移量D1时的抽吸力P1远小于抽吸力P的最大值P3,不足以从抽吸口34抽吸体液等抽吸物。从抽吸口34抽吸体液等抽吸物所需的抽吸力例如设为位移量D2时的抽吸力P2,在位移量D1时,第2连接孔114的全部与抽吸口侧连接孔109重叠,第2连接孔114与抽吸口侧连接孔109的连接部位完全开通。由此,在以位移量D2进行抽吸时,抽吸物被第2连接孔114与抽吸口侧连接孔109的连接部位卡住得到抑制,抽吸管路30的堵塞得到抑制。
图10表示抽吸控制装置100的变形例。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设置于第1可动体104的上部111的通气孔115沿第1可动体104的径向延伸,通气孔115的一端在上部111的外周面开口。而且,第2可动体105沿与通气孔115平行的第1可动体104的径向可移动地覆盖上部111。第2可动体105在通气孔115的开口侧中在上部111的外周面和第2可动体105的内周面之间隔着适当的间隙的开放位置与上部111的外周面和第2可动体105的内周面紧密接触的封闭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并且通过第2施力部件107从封闭位置朝向开放位置被施力。在图10中示出了第2可动体105配置于开放位置的状态。
当第1可动体104及第2可动体105塞入于容纳孔103的底面侧,且第1可动体104移动至抽吸位置时,抽吸口侧管路32经由第1连接孔113及第2连接孔114与抽吸源侧管路31连通。但是,第1可动体104的上部111从容纳孔103突出,且第2可动体105配置于开放位置,设置于上部111的通气孔115依然向大气开放。因此,抽吸口侧管路32有一些被减压而在抽吸口34产生微小的抽吸力,但主要外部气体通过通气孔115吸入于抽吸源侧管路31。
在第1可动体104配置于抽吸位置的状态下,若第2可动体105朝向封闭位置移动,则通气孔115的开口侧中的第1可动体104的上部111的外周面与第2可动体105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逐渐变窄。伴随通往通气孔115的间隙的缩小,通过通气孔115吸入于抽吸源侧管路31的外部气体的流量减少。随着流过通气孔115的外部气体的流量的减少,抽吸口侧管路32的压力的减少量变大,抽吸口34中所产生的抽吸力上升。在抽吸力转变为上升的时刻,第2连接孔114全部与抽吸口侧连接孔109重叠,第2连接孔114与抽吸口侧连接孔109的连接部位完全开通。由此,抽吸物被第2连接孔114与抽吸口侧连接孔109的连接部位卡住得到抑制,抽吸管路30的堵塞得到抑制。
在本例中,从非抽吸位置朝向抽吸位置的第1可动体104的移动方向与从开放位置朝向封闭位置的第2可动体105的移动方向交叉,第1可动体104朝向抽吸位置的移动及第2可动体105朝向封闭位置的移动彼此独立。因此,能够将第2施力部件107的作用力设定为第1施力部件106的作用力以下,从而能够减少第2可动体105的移动所需的操作力。
图11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另一例。另外,具备图11所示的抽吸控制装置的内窥镜基本上与图1及图2所示的内窥镜2相同,但是在内窥镜内未内置抽吸源侧管路31。但是,即使在内置有抽吸源侧管路31的情况下也能够实施。
抽吸控制装置200具备壳体202、可移动地容纳在形成于壳体202的容纳孔203的第1可动体204、可移动地支承于第1可动体204的第2可动体205、对第1可动体204施力的第1施力部件206及对第2可动体205施力的第2施力部件207。
壳体202具有圆柱状的容纳孔203及抽吸口侧管路32连接的抽吸口侧连接孔209。抽吸口侧连接孔209在容纳孔103的周面开口。
第1可动体204形成为圆柱状,并且沿容纳孔203的轴向可移动地嵌合于容纳孔203。第1施力部件206夹在容纳孔203的底面和与容纳孔203的底面对置的第1可动体204的基端面之间。在壳体202及第1可动体204中设置有对第1可动体204进行防脱落的适当的卡合部(未图示)。第1可动体204在通过上述卡合部防脱落的非抽吸位置与从该非抽吸位置塞入于容纳孔203的底面侧的抽吸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并且通过第1施力部件206从抽吸位置朝向非抽吸位置被施力。在图11中示出了第1可动体204配置于非抽吸位置的状态。另外,与图4所示的抽吸控制装置100同样地,第1施力部件206也可以配置于容纳孔203的外部,并且夹在壳体202与第1可动体204之间。
在第1可动体204配置于非抽吸位置的状态下,第1可动体204的基端侧的下部210容纳于容纳孔203。在第1可动体204配置于抽吸位置的状态下,第1可动体204的前端侧的上部211从容纳孔203突出。而且,下部210与上部211之间的中间部212在第1可动体204配置于非抽吸位置的状态下从容纳孔203突出,在第1可动体204配置于抽吸位置的状态下容纳于容纳孔203。
第1可动体204具有抽吸软管33连接的抽吸源侧连接孔208、第1连接孔213、第2连接孔214及通气孔215。抽吸源侧连接孔208设置于第1可动体204的上部211,并且经由抽吸软管33直接与抽吸泵5连接。第1连接孔213在第1可动体204的上部211中,从抽吸源侧连接孔208沿第1可动体104的径向延伸。第1连接孔213经由抽吸软管33与抽吸泵5连通。第2连接孔214在第1可动体204的中间部212中沿第1可动体204的径向延伸,第2连接孔214的至少一端在中间部212的外周面开口。第2连接孔214经由沿第1可动体104的轴向延伸的连接孔216与第1连接孔213连通。通气孔215在第1可动体204的上部211中沿第1可动体204的径向延伸,通气孔215的一端在上部211的外周面开口。通气孔215与第1连接孔213交叉,且与第1连接孔213连通。
第2可动体205形成为圆筒形的盖状,并且沿第1可动体204的轴向可移动地嵌合于第1可动体204的上部211。第2施力部件207夹在第1可动体204的前端面和与第1可动体204的前端面对置的第2可动体205的顶面之间。在第1可动体204及第2可动体205中设置有对第2可动体205进行防脱落的适当的卡合部(未图示)。第2可动体205在通过上述卡合部防脱落的开放位置与从该开放位置塞入于第1可动体204的前端面侧的封闭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并且通过第2施力部件207从封闭位置朝向开放位置被施力。在图11中示出了第2可动体205配置于开放位置的状态。
在本例中,从非抽吸位置朝向抽吸位置的第1可动体204的移动方向与从开放位置朝向封闭位置的第2可动体205的移动方向为相同的方向,第2施力部件207的作用力设定为大于第1施力部件206的作用力。
图12至图15表示抽吸控制装置200的动作。
在图12中,未操作第1可动体204及第2可动体205,第1可动体204配置于非抽吸位置,第2可动体205配置于开放位置。连接有抽吸口侧管路32的抽吸口侧连接孔209被第1可动体204的下部210封闭。设置于第1可动体204的中间部212的第2连接孔214及设置于上部211的通气孔215均向大气开放。在该情况下,外部气体只是通过第2连接孔214及通气孔215吸入于抽吸软管33,抽吸口侧管路32未被减压而在抽吸34不会产生抽吸力。
图13至图15示出了第1可动体204及第2可动体205被操作的情况。通过操作,第1可动体204及第2可动体205塞入于容纳孔203的底面侧。在此,设定为对第2可动体205施力的第2施力部件207的作用力大于对第1可动体204施力的第1施力部件206的作用力,因此,首先,如图13所示,第1可动体204从非抽吸位置向抽吸位置移动。接着,如图14及图15所示,第2可动体205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移动。
如图13所示,在第1可动体204移动至抽吸位置的状态下,第1可动体204的中间部212容纳于容纳孔203。设置于中间部212的第2连接孔214全部与抽吸口侧连接孔209重叠,抽吸口侧管路32经由第1连接孔213及第2连接孔214与抽吸软管33连通。但是,第1可动体204的上部211从容纳孔203突出,且第2可动体205配置于开放位置,设置于上部211的通气孔215依然向大气开放。因此,抽吸口侧管路32有一些被减压而在抽吸34产生微小的抽吸力,但主要外部气体通过通气孔215吸入于抽吸软管33。
如图14及图15所示,若第2可动体205朝向封闭位置移动,则设置于第1可动体204的上部211的通气孔215通过第2可动体205逐渐被关闭。伴随通气孔215的缩小,通过通气孔215吸入于抽吸软管33的外部气体的流量减少。随着流过通气孔215的外部气体的流量的减少,抽吸口侧管路32的压力的减少量变大,抽吸34中所产生的抽吸力上升。在抽吸力转变为上升的时刻,第2连接孔214的全部与抽吸口侧连接孔209重叠,第2连接孔214与抽吸口侧连接孔209的连接部位完全开通,从而抽吸物被第2连接孔214与抽吸口侧连接孔209的连接部位卡住得到抑制,抽吸管路30的堵塞得到抑制。
另外,如图16所示,第2可动体105也可以沿与通气孔215平行的第1可动体204的径向可移动地覆盖第1可动体204的上部211。在该情况下,从非抽吸位置朝向抽吸位置的第1可动体204的移动方向与从开放位置朝向封闭位置的第2可动体205的移动方向交叉,第1可动体104朝向抽吸位置的移动及第2可动体105朝向封闭位置的移动彼此独立。因此,能够将第2施力部件207的作用力设定为第1施力部件206的作用力以下,从而能够减少第2可动体205的移动所需的操作力。
如以上进行的说明,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具备:壳体;第1可动体,可移动地容纳在形成于上述壳体的容纳孔;第2可动体,可移动地支承于上述第1可动体;第1施力部件,对上述第1可动体施力;及第2施力部件,对上述第2可动体施力,上述第1可动体具有:第1连接孔,与抽吸源连通;第2连接孔,与上述第1连接孔连通且与内窥镜的抽吸口连通;及通气孔,与上述第1连接孔连通,上述第1可动体在连通上述内窥镜的抽吸口和上述第2连接孔的抽吸位置与切断上述内窥镜的抽吸口和上述第2连接孔的连通的非抽吸位置之间可移动地容纳于上述容纳孔,并且通过上述第1施力部件从上述抽吸位置朝向上述非抽吸位置被施力,上述第2可动体在将上述通气孔向大气开放的开放位置与封闭上述通气孔的封闭位置之间可移动地支承于上述第1可动体,并且通过上述第2施力部件从上述封闭位置朝向上述开放位置被施力,当上述第1可动体配置于上述非抽吸位置时,上述第2可动体配置于上述开放位置,当上述第1可动体配置于上述抽吸位置时,上述第2可动体能够配置于上述开放位置或上述封闭位置或者上述开放位置与上述封闭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并且,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中,从上述非抽吸位置朝向上述抽吸位置的上述第1可动体的移动方向与从上述开放位置朝向上述封闭位置的上述第2可动体的移动方向为相同的方向,上述第2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大于上述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
并且,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中,从上述非抽吸位置朝向上述抽吸位置的上述第1可动体的移动方向与从上述开放位置朝向上述封闭位置的上述第2可动体的移动方向交叉。
并且,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中,上述第1可动体通过塞入于上述容纳孔而从上述非抽吸位置向上述抽吸位置移动,且具有:下部,在上述非抽吸位置上容纳于上述容纳孔;中间部,在上述非抽吸位置上从上述容纳孔突出,且在上述抽吸位置上容纳于上述容纳孔;及上部,在上述抽吸位置上从上述容纳孔突出,上述壳体具有与上述抽吸口连通的抽吸口侧连接孔,上述抽吸口侧连接孔在上述容纳孔的内周面中,在与配置于上述非抽吸位置的上述第1可动体的上述下部及配置于上述抽吸位置的上述第1可动体的上述中间部对置的区域开口,上述第2连接孔设置于上述中间部,上述通气孔设置于上述上部。
并且,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内窥镜将上述抽吸控制装置设置于操作部。
以上,参考附图对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例子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则在权利要求范围中所记载的范畴内,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是显而易见的,关于这些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并且,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也可以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件。
另外,本申请主张基于2019年2月8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专利申请2019-021684)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作为参考援用于本申请中。
符号说明
1-内窥镜系统,2-内窥镜,3-光源装置,4-处理器单元,5-抽吸泵(抽吸源),6-监视器,10-插入部,11-操作部,12-通用塞绳,13-连接器,14-插入部的前端部,15-弯曲部,16-软性部,17-摄像部,18-操作旋钮,19-操作按钮,20-光导件,21-电缆,22-操作线,23-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4-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的入口部分,25-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的出口部分,26-钳口,27-钳子栓,30-抽吸管路,31-抽吸源侧管路,32-抽吸口侧管路,33-连接软管,34-抽吸口,100-抽吸控制装置,101-操作按钮,102-壳体,103-容纳孔,104-第1可动体,105-第2可动体,106-第1施力部件,107-第2施力部件,108-抽吸源侧连接孔,109-抽吸口侧连接孔,110-第1可动体的下部,111-第1可动体的上部,112-第1可动体的中间部,113-第1连接孔,114-第2连接孔,115-通气孔,200-抽吸控制装置,202-壳体,203-容纳孔,204-第1可动体,205-第2可动体,206-第1施力部件,207-第2施力部件,208-抽吸源侧连接孔,209-抽吸口侧连接孔,210-第1可动体的下部,211-第1可动体的上部,212-第1可动体的中间部,213-第1连接孔,214-第2连接孔,215-通气孔,216-连接孔,D-位移量,P-抽吸力。
Claims (5)
1.一种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其具备:
壳体;
第1可动体,可移动地容纳在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容纳孔;
第2可动体,可移动地支承于所述第1可动体;
第1施力部件,对所述第1可动体施力;及
第2施力部件,对所述第2可动体施力,
所述第1可动体具有:
第1连接孔,与抽吸源连通;
第2连接孔,与所述第1连接孔连通且与内窥镜的抽吸口连通;及
通气孔,与所述第1连接孔连通,
所述第1可动体在连通所述内窥镜的抽吸口和所述第2连接孔的抽吸位置与切断所述内窥镜的抽吸口和所述第2连接孔的连通的非抽吸位置之间可移动地容纳于所述容纳孔,并且通过所述第1施力部件从所述抽吸位置朝向所述非抽吸位置被施力,
所述第2可动体在将所述通气孔向大气开放的开放位置与封闭所述通气孔的封闭位置之间可移动地支承于所述第1可动体,并且通过所述第2施力部件从所述封闭位置朝向所述开放位置被施力,
当所述第1可动体配置于所述非抽吸位置时,所述第2可动体配置于所述开放位置,
当所述第1可动体配置于所述抽吸位置时,所述第2可动体能够配置于所述开放位置或所述封闭位置或者所述开放位置与所述封闭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其中,
从所述非抽吸位置朝向所述抽吸位置的所述第1可动体的移动方向与从所述开放位置朝向所述封闭位置的所述第2可动体的移动方向为相同的方向,
所述第2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大于所述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其中,
从所述非抽吸位置朝向所述抽吸位置的所述第1可动体的移动方向与从所述开放位置朝向所述封闭位置的所述第2可动体的移动方向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1可动体通过塞入于所述容纳孔而从所述非抽吸位置向所述抽吸位置移动,且具有:
下部,在所述非抽吸位置上容纳于所述容纳孔;
中间部,在所述非抽吸位置上从所述容纳孔突出且在所述抽吸位置上容纳于所述容纳孔;及
上部,在所述抽吸位置上从所述容纳孔突出,
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抽吸口连通的抽吸口侧连接孔,
所述抽吸口侧连接孔在所述容纳孔的内周面中,在与配置于所述非抽吸位置的所述第1可动体的所述下部及配置于所述抽吸位置的所述第1可动体的所述中间部对置的区域开口,
所述第2连接孔设置于所述中间部,
所述通气孔设置于所述上部。
5.一种内窥镜,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21684 | 2019-02-08 | ||
JP2019-021684 | 2019-02-08 | ||
PCT/JP2020/004660 WO2020162565A1 (ja) | 2019-02-08 | 2020-02-06 | 内視鏡の吸引制御装置及び内視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73898A true CN113473898A (zh) | 2021-10-01 |
CN113473898B CN113473898B (zh) | 2023-10-31 |
Family
ID=71947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13009.XA Active CN113473898B (zh) | 2019-02-08 | 2020-02-06 | 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及内窥镜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19134B2 (zh) |
CN (1) | CN113473898B (zh) |
WO (1) | WO202016256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30110096A (ko) * | 2022-01-14 | 2023-07-21 | (주) 태웅메디칼 | 개폐유닛과 이를 포함하는 내시경 및 내시경 시스템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12300A (zh) * | 2006-07-27 | 2008-01-30 |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 内窥镜系统以及胶囊内窥镜的回收方法 |
CN102131451A (zh) * | 2009-03-30 | 2011-07-20 |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 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 |
JP2012254136A (ja) * | 2011-06-08 | 2012-12-27 | Fujifilm Corp | 管路切換装置及び内視鏡 |
JP2014117338A (ja) * | 2012-12-13 | 2014-06-30 | Hoya Corp | 内視鏡用バルブ及び内視鏡 |
CN104825116A (zh) * | 2014-02-06 | 2015-08-12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内窥镜用吸引管路切换装置及内窥镜 |
-
2020
- 2020-02-06 WO PCT/JP2020/004660 patent/WO202016256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2-06 CN CN202080013009.XA patent/CN113473898B/zh active Active
- 2020-02-06 JP JP2020571268A patent/JP7119134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12300A (zh) * | 2006-07-27 | 2008-01-30 |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 内窥镜系统以及胶囊内窥镜的回收方法 |
CN102131451A (zh) * | 2009-03-30 | 2011-07-20 |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 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 |
JP2012254136A (ja) * | 2011-06-08 | 2012-12-27 | Fujifilm Corp | 管路切換装置及び内視鏡 |
JP2014117338A (ja) * | 2012-12-13 | 2014-06-30 | Hoya Corp | 内視鏡用バルブ及び内視鏡 |
CN104825116A (zh) * | 2014-02-06 | 2015-08-12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内窥镜用吸引管路切换装置及内窥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73898B (zh) | 2023-10-31 |
WO2020162565A1 (ja) | 2020-08-13 |
JPWO2020162565A1 (ja) | 2021-12-02 |
JP7119134B2 (ja) | 2022-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404569B2 (ja) | 内視鏡の吸引ボタン | |
JP4608606B2 (ja) | 内視鏡用流体制御装置 | |
EP2441377B1 (en) | Switching valve assembly for endoscope | |
EP0055393B1 (en) | An endoscope with an air-liquid suction device | |
JP4841278B2 (ja) | 内視鏡の吸引装置 | |
JP5409570B2 (ja) | 内視鏡の吸引ボタン | |
JP5602712B2 (ja) | 内視鏡の吸引管路切り替え装置 | |
JP5192528B2 (ja) | 内視鏡用管路切換装置 | |
JP2012081083A (ja) | 内視鏡用管路切換装置 | |
CN111885952B (zh) | 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和内窥镜 | |
JPWO2015029496A1 (ja) | 内視鏡用流体制御装置 | |
CN113473898A (zh) | 内窥镜的抽吸控制装置及内窥镜 | |
CN110392544A (zh) | 内窥镜系统和内窥镜的泄漏检测处理方法 | |
JPH11216104A (ja) | 内視鏡の吸引装置 | |
CN112074224B (zh) | 内窥镜用流体控制装置 | |
EP2327354A1 (en) | Fluid control device for endoscope | |
JP2012125401A (ja) | 内視鏡 | |
US20130085327A1 (en) | Endoscope forceps plug | |
JP2012075473A (ja) | 内視鏡の吸引ボタン | |
JP5409569B2 (ja) | 内視鏡の吸引ボタン | |
JP6655429B2 (ja) | 医療機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る医療システム | |
JP2012071021A (ja) | 内視鏡の吸引ボタン | |
JP4217487B2 (ja) | 内視鏡の管路切換装置 | |
JPH0199526A (ja) | 内視鏡の吸引制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