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6717A - 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及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 - Google Patents

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及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6717A
CN102106717A CN2010106113611A CN201010611361A CN102106717A CN 102106717 A CN102106717 A CN 102106717A CN 2010106113611 A CN2010106113611 A CN 2010106113611A CN 201010611361 A CN201010611361 A CN 201010611361A CN 102106717 A CN102106717 A CN 1021067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yeglass
sight line
wearer
eyespot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6113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和田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06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67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02Subjective types, i.e. testing apparatus requiring the active assistance of the patient
    • A61B3/024Subjective types, i.e. testing apparatus requiring the active assistance of the patient for determining the visual field, e.g. perimeter ty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13/00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optical surfaces on lenses or surfaces of similar shape on other work;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13/005Blocking means, chucks or the like; Alignment devices
    • B24B13/0055Positioning of lenses; Marking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13/00Assembling; Repairing; Cleaning
    • G02C13/003Measuring during assembly or fitting of spectacles
    • G02C13/005Measuring geometric parameters required to locate ophtalmic lenses in spectacles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及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能够简单、低成本且高精度地测定视线移动量。在进行了测定工具的远用眼点基准点和眼镜架支承部件的定位后,将虚拟镜片(10)的外侧表面按压到一对镜片载置部的低回弹性材料上。由此在突起条组中填充涂料,在虚拟镜片(10)的表面上形成基准标记(31)、第1判定标记(32)以及第2判定标记(33)(标记形成步骤)。接着,佩戴者实际戴上安装了形成有标记的虚拟镜片(10)的眼镜(100),确认读书(近距观察)时的瞳孔中心(视线)是通过第1判定标记(32)中的哪个位置(判定步骤)。

Description

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及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眼镜镜片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及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
背景技术
在人观察物体时,为了观察侧方或上下方而要转动头部或转动眼睛(以下称为视觉动作)。这样的头部转动角度及眼睛转动角度是个人所特有的,以往,已经提出了各种与这样的个人视觉动作对应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及调整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
为了设计出适合于各个人的眼镜镜片,测定各个人的视线移动量非常重要。这里,所谓视线移动量,是指眼镜佩戴者的视线在镜片上移动的距离,它是包含眼球下转量和侧视量的概念,其中,眼球下转量表示视线在上下方向上从眼镜佩戴者平视的状态向近距观察的状态(例如读书时的状态)移动时、视线在镜片上移动的距离,侧视量表示视线在左右方向上从眼镜佩戴者平视的状态向侧视的状态移动时、视线在镜片上移动的距离。
尤其,在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中,眼球下转量非常重要。渐进屈光力镜片是具备远用部区域和近用部区域的非球面镜片,其中,远用部区域具有与远距观察对应的屈光力(度数),近用部区域具有与近距观察对应的屈光力。远用部区域被设定在镜片的上方位置,近用部区域被设定在镜片的下方位置,在这两个区域之间具有屈光力渐进地变化的渐进带。这些区域没有分界线,可通过1个镜片从远观察到近。远用部区域、近用部区域以及渐进带,需要结合各种使用目的(重视远距近距、重视中距近距、重视近距、“full time”使用、“part time”使用、静态使用、动态使用等)来进行调整(光学拟合:optical fitting)。在将眼镜佩戴者平视的状态下镜片上的视线位置设为远用眼点(eye point)、将近用视线状态下镜片上的视线位置设为近用眼点时,能够测定从远用眼点到近用眼点的距离作为眼球下转量。
以往已提出了检测这种远用眼点和近用眼点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在专利文献3中,在可安装在佩戴用眼镜架或眼镜上的透明板体的远用眼点和近用眼点的检测区域中,分别布置有2种以上的不同颜色相邻的透光性的色条(color bar)组。利用笔形电筒等使佩戴者目视直接光或反射光,通过让佩戴者识别透过检测区域的光的位置来进行眼点的检测。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3-5232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8-5210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9141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能够使用头部及眼球运动测定装置求出定量的值,并根据这些值来提供最适合于各个个体的镜片,但是,除了头部以及眼球运动以外,姿势也与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近用眼点的确定有很大关系,因此,有时难以确定精度高的近用眼点。
另外,对于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那样的眼球运动测定,还存在对客户来说时间上的检查负担过大的问题、及检查设备过于昂贵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当以眼前12mm的距离观察透光性的色条组时,由于焦点模糊和衍射的影响,颜色看上去有所变化(看上去为混色或浅色),因此,有时难以可靠地判定颜色差异(视觉辨认性下降)。
此外,像专利文献3那样地检测远用眼点和近用眼点而计算相对位置的差分的操作比较复杂,会引起精度下降,并且存在不实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单、低成本且高精度地测定视线移动量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及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
本发明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标记形成步骤,在安装于佩戴者实际佩戴的眼镜架上的眼镜镜片的表面上,形成表示远用眼点的基准标记,在所述眼镜镜片的表面上的、被预测为存在视线移动的区域中,形成不透明且相邻的线与线之间具有预定间隔的多条线;以及判定步骤,佩戴着所述眼镜架的佩戴者判定在所述标记形成步骤中形成的所述多条线中、与所述视线通过的位置最接近的线。
这里,所谓视线移动量,所谓视线移动量,是指眼镜佩戴者的视线在镜片上移动的距离,它是包含眼球下转量和侧视量的概念,其中,眼球下转量表示视线在上下方向上从眼镜佩戴者平视的状态向近距观察的状态(例如读书时的状态)移动时、视线在镜片上移动的距离,侧视量表示视线在左右方向上从眼镜佩戴者平视的状态向侧视的状态移动时、视线在镜片上移动的距离。另外,在侧视量中,包含目视镜片外侧时的眼球外转量和目视镜片内侧时的眼球内转量。
此外,所谓眼镜镜片,除佩戴者实际使用的带有度数的眼镜镜片以外,还包含不带度数的虚拟镜片。
在本发明中,在眼镜镜片的表面上形成了表示远用眼点的基准标记、和形成在被预测为存在视线移动的区域中的多条线。远用眼点是在佩戴着眼镜而平视时视线在眼镜镜片上通过的位置,它的测定比较容易,因此该位置是预先确定的。此外,多条线例如位于眼镜镜片的下方或侧方。佩戴者实际佩戴上形成有这种基准标记和多条线(以下,作为包含基准标记和多条线在内的概念,有时也称作标记。)的眼镜,判定与视线移动时的视线一致的线。另外,该判定是根据视线是否与线一致、或者视线与哪条线最接近来进行的。这样,能够从多条线中判定出在移动视线而目视对象物时所能够识别的线,能够根据所判定的线的位置与预先确定的远用眼点之间的距离来求取视线移动量。
由此,是使用佩戴者实际佩戴的眼镜架来确定眼镜镜片上的视线位置,因此,能够进行不仅与佩戴者的视觉动作(眼睛及头部的动作)对应而且与佩戴者观察物体时的姿势及习惯也对应的高精度的测定。
此外,在测定中,只需判定视线移动时的视线与眼镜镜片的多条线中的任意一条线之间的一致度即可。因此,能够在不给佩戴者带来负担的情况下简单地进行测定,并且能够低成本地实施。
此外,多条线是不透明的。这里,所谓不透明,优选全光线透射率为5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下。可通过用不透明的线对从后方入射的光进行反射后的反射光,来使佩带者识别线的颜色。在佩戴者实际戴上眼镜而目视对象物时,眼镜镜片上的线看起来处于模糊状态,因此颜色的视觉辨认性降低。而在本发明中,由于采用了不透明的彩色的线,因此反射率变高,入射到眼睛内的光量增加,能够可靠地判定颜色差异(视觉辨认性提高)。因此,佩戴者在测定视线移动量时,能够容易地进行颜色判定。
此外,多条线中的相邻的线与线具有预定间隔。即,在线与线之间具有透光性,从而能够观察到对象物。由此,佩戴者能够从该线与线之间观察到对象物,能够在更自然的目视状态下进行测定,测定精度提高。
此外,远用眼点可简单地进行测定,因此,预先针对每个佩戴者确定远用眼点,并在其位置处形成基准标记。此外,在被预测为其中存在视线移动的区域中形成多条线,只要判定眼镜镜片上与视线一致的线即可。由此,远用眼点是固定的,且只要判定视线移动后的视线位置即可,因此,能够根据绝对位置来计算眼球下转量。由此,操作简单,且能够进行精度高的测定。
此外,本发明既可以在镜片设计前进行以便测定视线移动量,也可以在镜片设计后进行以便确认设计出的镜片是否适合佩戴者。在前者的情况下,是利用不带度数的丙烯酸树脂制的虚拟镜片来进行。
在本发明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中,优选的是,关于所述多条线,相邻的线的中心间距离为1.5mm以上且2.5mm以下。
当相邻的线的中心间距离小于1.5mm时,佩戴者可能难以从线与线之间观察到对象物。此外,在相邻的线的中心间距离超过2.5mm时,虚拟镜片10上所能形成的线的数量变少,因此测定精度下降,不实用。通过在上述范围内配置多条线,由此,佩戴者容易进行颜色的判定,且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测定。
在本发明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中,优选所述线的宽度为0.1mm以上且1.5mm以下。
人的瞳孔直径大约为2mm以上8mm以下。在本发明中,线的宽度最大为1.5mm,因此,视场不会被完全阻挡,能够从线与线之间观察到对象物。在线的宽度超过1.5mm而大于等于瞳孔直径的情况下,视场可能被完全阻挡,因此,可能无法进行准确的测定。此外,当线的宽度小于0.1mm时,线过细从而视觉辨认性降低,可能难以进行颜色判断。通过将线的宽度设为上述范围,佩戴者容易进行颜色判定,且能够简单地进行测定。另外,线的宽度更优选为0.5mm以上且1.2mm以下。
此外,线的宽度和上述相邻的线的中心间距离是按照在相邻的线与线之间具有预定间隔的方式来选择适当的数值。例如,在线的宽度为1.5mm的情况下,当相邻的线的中心线间距离为1.5mm时,相邻的线的线与线之间没有形成间隔,因此,需要减小线的宽度、或增大中心线间距离。
在本发明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中,优选的是,关于所述多条线,至少相邻的线由不同的颜色形成。
由于相邻的线为不同的线,因此,在测定时,佩戴者只要回答所识别到的颜色即可。由此,佩戴者能够直观地进行判定,因此,能够减轻佩戴者的负担。
在本发明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眼镜镜片的表面上的、被预测为存在近用眼点的区域中,以与经过所述远用眼点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平视视场平行的方式形成所述多条线。
在本发明中,能够确定近用眼点的位置。即,在被预测为存在近用眼点的区域中形成有多条线。这多条线是与水平方向平行地形成的,因此,远用眼点与这些线之间的距离为眼球下转量。由此,佩戴者只需判定近距观察时所能识别的线的颜色,即可确定近用眼点的位置。由此,能够简单地进行测定,而不会给佩戴者带来负担。
在本发明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中,优选的是,在被预测为构成平视视场的一端的区域中,在与所述平视视场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所述多条线,其中,所述平视视场经过所述远用眼点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在本发明中,佩戴者从平视状态看向左右时的视线与形成在平视视场的一端的多条线相遇,进而判定与该视线最近的所能看到的线。不透明的多条线对于佩戴者而言视觉辨认性高,因此,佩戴者能够容易地进行判定。能够根据这样地判定到的线与远用眼点之间的距离,简单测定与该佩戴者相符的侧方移动量。
此外,能够使用佩戴者实际佩戴的眼镜架进行测定,因此,能够进行不仅与佩戴者的视觉动作(眼睛及头部的动作)对应而且与佩戴者观察物体时的姿势及习惯也对应的高精度的测定。
在本发明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标记形成步骤中,利用印戳在眼镜镜片上直接形成涂料。
在本发明中,只需使用印戳按压眼镜镜片的表面,即可简单地在眼镜镜片的表面上形成标记。此外,如果在印戳上形成预定图案的突起,即可多次重复使用,因此不需要准备特别的装置等。此外,可利用印戳中使用的涂料,在眼镜镜片的表面上直接涂敷涂料,因此不需要进行繁杂的前处理等。如上所述,当利用印戳时,能够简单且低成本地在眼镜镜片的表面上形成标记。
在本发明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标记形成步骤中,利用喷墨方式在眼镜镜片上直接形成涂料。
在本发明中,为了在眼镜镜片的表面上形成标记,使用了喷墨方式。如果使用喷墨方式,则能够容易地形成精细的图案,因此,能够不费力地简单地形成期望形状的图案。此外,喷墨方式能够在眼镜镜片的表面上直接涂敷涂料,因此不需要进行繁杂的前处理等。此外,涂敷到眼镜镜片上的涂料可简单地被完全去除,因此,在佩戴者实际使用的眼镜镜片(镜片设计后的眼镜镜片)上直接形成了标记、并出于训练目的而使用后,能够将涂料去除而用于日常生活,因此通用性高。
在本发明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标记形成步骤中,在可粘结在眼镜镜片表面上的胶带表面上,形成所述基准标记和所述多条线,在安装于佩戴者实际佩戴的眼镜架上的眼镜镜片的表面上,以使所述眼镜镜片的远用眼点与形成在所述胶带上的所述基准标记一致的方式粘贴所述胶带。
在本发明中,在标记形成步骤中,在胶带的表面上形成所述基准标记和多条线,并将该胶带粘贴到眼镜镜片的表面上。
由此,在从眼镜镜片上去除基准标记和多条线时,只要揭下胶带即可。并且,在眼镜镜片上附着有涂料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限制:需要使用可简单地擦掉的涂料种类。而在本发明中,在眼镜镜片上不附着涂料,因此,涂料的种类不受限制。
本发明的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的特征在于,该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具有保持眼镜的眼镜保持台,该眼镜在眼镜架上安装有眼镜镜片,在所述眼镜保持台的上表面上具有:镜片载置部,其设置在与所述眼镜镜片对应的位置处,由低回弹性材料构成;以及印戳形成部,其在与表示远用眼点的基准标记以及以下的多条线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凸状的突起部,所述多条线形成在所述眼镜镜片的表面上的被预测为存在视线移动的区域中,并且,所述多条线是不透明的,且相邻的线与线之间具有预定间隔。
在本发明中,在眼镜保持台的上表面的镜片载置部上设置有印戳部,因此,只要将眼镜镜片按压在镜片载置部上,即可简单地在眼镜镜片的表面上形成标记。尤其是,镜片载置台由低回弹性材料形成,因此,在按压眼镜镜片时,印戳形成部的突起部与眼镜镜片的表面紧密接合,能够可靠地使涂料附着在眼镜镜片的表面上。
由此,在商店等中,即使是不具有特别技术的人也能够简单地在眼镜镜片的表面上形成基准标记和多条线,能够容易地进行测定。
在本发明的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中,优选的是,与所述基准标记对应的突起部被设置成在所述眼镜镜片的水平方向上移动自如。
在本发明中,通过移动与基准标记对应的突起部,能够简单地进行远用眼点在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上的调整。眼镜镜片上的远用眼点对于每个佩戴者而言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眼镜镜片上形成标记时,能够容易地进行眼镜镜片的远用眼点与印戳部的远用眼点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对准。由此,在商店等中,即使是不具有特别技术的人也能够简单地实施测定。
在本发明的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中,优选的是,该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还具有支承所述眼镜架的眼镜架支承部件,该眼镜架支承部件被安装成在与所述眼镜镜片的水平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
在本发明中,通过移动眼镜架支承部件,能够简单地进行眼镜架(眼镜)在与水平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下方向)上的调整。眼镜镜片上的远用眼点对于每个佩戴者而言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眼镜镜片上形成标记时,能够容易地进行眼镜镜片的远用眼点与印戳部的远用眼点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对准。由此,在商店等中,即使是不具有特别技术的人也能够简单地实施测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中在虚拟镜片(dummy lens)上形成了标记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是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标记的放大平面图。
图3是说明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利用不透明的色条来测定视线移动量的原理的说明图。
图4是说明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遮蔽了视场的一部分的状态下测定视线移动量的原理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佩戴者佩戴着眼镜时实际能看到的色条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说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侧视量的测定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的结构的图,(A)是概略平面图,(B)是概略正面图。
图8是示出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测定视线移动量的情况的说明图,(A)示出了远距观察的状态,(B)示出了近距观察的状态,(C)示出了侧视的状态。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中的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的结构的图,(A)是概略平面图,(B)是概略正面图。
图10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中作为形成标记的对象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概略图。
图11是示出在所述第3实施方式中在眼镜镜片上形成了标记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在所述第3实施方式中使用喷墨方式在眼镜镜片上形成标记的情况的正面图。
图1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变形例中形成在眼镜镜片上的标记的平面图,(A)是在渐进带上形成了盲区(blind)的图,(B)是在侧方区域上形成了盲区的图。
标号说明
10:虚拟镜片;20:眼镜架;31:基准标记;32:第1判定标记;33:第2判定标记;40:眼镜镜片;50:测定工具;51:眼镜保持台;52:镜片载置部;53:眼镜架支承部件;54:印戳(stamp)形成部;60:载置台;70:涂料喷头;71:喷嘴;80:印戳部件;100、101:眼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佩戴着眼镜时的铅直方向设为眼镜镜片的上下方向、将佩戴着眼镜时的水平方向设为眼镜镜片的左右方向来进行说明。
[1.第1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如下眼镜来测定视线移动量的方法进行说明,所述眼镜是在佩戴者实际佩戴的眼镜架上安装丙烯酸树脂制的虚拟镜片而成的。
(1-1.虚拟镜片)
如图1所示,将成形加工成的虚拟镜片10安装在眼镜架20上而构成眼镜100。
眼镜架20具备:安装虚拟镜片10且围成框状的镜框21、连接左右镜框21的鼻梁架(bridge)22、以及以可通过铰链进行转动的方式安装在镜框21上的镜腿23。
接着,对形成在虚拟镜片10的表面上的标记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虚拟镜片10具有:表示远用眼点的基准标记31;形成在被预测为存在近用眼点的区域中的第1判定标记32;以及第2判定标记33,其形成在被预测为存在平视视场的外侧端的区域中,所述平视视场经过远用眼点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基准标记31是表示远用眼点的位置的直径1mm的圆状标记。远用眼点是佩戴者在实际佩戴着眼镜100的状态下而平视时、视线所经过的位置,该位置是预先确定的。
第1判定标记32形成在被预测为存在近用眼点的区域中,由在眼镜10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行的多条线形成。这多条线由不透明的不同颜色的线构成,相邻的线与线相隔预定间隔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多条线作为色条来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从接近远用眼点的一侧起,依次平行地形成有第1色条321(黑)、第2色条322(绿)、第3色条323(红)、第4色条324(蓝)这4个色条。这些色条的宽度均为1mm。此外,在将各个色条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分别设为第1中心线321A、第2中心线322A、第3中心线323A、第4中心线324A时,各个色条被配置成相邻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2mm(参照图2)。
第2判定标记33形成在被预测为存在虚拟镜片10的平视视场的外侧端的区域中,由在眼镜100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行的多条线形成。这多条线由不透明的不同颜色的线构成,相邻的线与线相隔预定间隔而配置。具体而言,从接近远用眼点的一侧起,依次平行地形成有第5色条331(黑)、第6色条332(红)这2个色条。这些色条的宽度为1mm、长度为6mm。此外,在将各个色条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分别设为第5中心线331A、第6中心线332A时,各个色条被配置成:从远用眼点FP的中心位置到第5中心线331A的距离为7mm、第5中心线331A与第6中心线332A之间的距离为5mm。
这里,对利用上述色条组测定视线移动量的原理进行说明。
由于色条是由不透明的颜色形成的,因此透光性低。如图3所示,佩戴者1(眼球90)观察从后方入射的白色光W1由不透明的第1色条321反射的反射光R。由此,佩戴者1能够识别第1色条321的颜色。另外,从佩戴者1的正面方向入射的白色光W2被不透明的第1色条321截断。关于色条的透光性,优选全光线透射率为5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下,最优选为0%。该透光性可由一般使用的测定装置来测定。当全光线透射率超过50%时,反射光R的强度变小,难以识别色条的颜色。
此外,在图4中示出了眼球观察物体时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眼球90通过将穿过角膜91和瞳孔92的光成像在视网膜93上,来识别对象物X。来自外界的光在角膜91上发生较大的折射而穿过瞳孔92,因此,人所能看到的范围处于瞳孔92的直径范围内。即,图4中的视觉辨认区域Q是能在视网膜93上成像的区域。此外,在隔着形成在虚拟镜片10的表面上的第1色条321而目视对象物X时,上述视觉辨认区域Q中的第1色条321将视场的一部分遮蔽。将该区域为遮蔽区域S。如图4所示,遮蔽区域S随第1色条321的宽度大小而变化。为了能够隔着第1色条321视觉观察到对象物X,需要将第1色条321的宽度设为比瞳孔92的直径小。由此,即使遮蔽区域S将视场的一部分遮蔽,也存在能进行视觉观察的区域,因此能够视觉观察到对象物X。
接着,对佩戴者实际佩戴上眼镜而进行视线移动量的测定时实际能够看到的色条进行说明。在佩戴者佩戴着眼镜100进行近距观察时,第1色条321、第2色条322、第3色条323、第4色条324看起来分别处于比实际的线宽更宽的模糊状态(因焦点模糊和衍射的影响而导致颜色变化的状态)。图5示出了4个色条的周边部的示意性吸收光谱。该吸收光谱在第1色条321、第2色条322、第3色条323和第4色条324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吸收最大,离各个色条越远吸收越小。即,呈现为离各个色条越远越浅的渐变。在设第1色条321的渐变的结束位置分别为第1边界线321B和第2边界线321C、第2色条322的渐变的结束位置分别为第3边界线322B和第4边界线322C、第3色条323的渐变的结束位置分别为第5边界线323B和第6边界线323C、第4色条324的渐变的结束位置分别为第7边界线324B和第8边界线324C时,在第2边界线321C与第3边界线322B之间能够看到新的白线(透射光)。同样,在第4边界线322C与第5边界线323B之间以及第6边界线323C与第7边界线324B之间能够看到新的白线(透射光)。即,能够看到比实际形成的色条的数量多的线。
这里,对利用第2判定标记33求取侧视量的方法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考虑眼球90从正面方向A目视侧方B的情况。在设眼球90到虚拟镜片10的距离(眼镜佩戴距离)为L、正面方向A与侧方B所成的角度为Fa(平视视场角)、目视正面方向A时视线通过虚拟镜片10的位置与目视侧方B时视线通过虚拟镜片10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为Fw(平视视场宽度)时,它们的关系如下式(1)所示。即,利用本发明来测定作为侧视量的平视视场宽度Fw,将其测定值应用到式(1),由此,能够求取平视视场角。
Fa=tan-1(Fw/L)                (1)
(1-2.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的结构)
对在虚拟镜片10上形成上述基准标记31、第1判定标记32以及第2判定标记33的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测定工具50具有:保持眼镜100的长方体状的眼镜保持台51;一对镜片载置部52,它们设置在与眼镜100的两个虚拟镜片10相对的位置处,眼镜100保持在眼镜保持台51的上表面上;用于调整眼镜100的位置的眼镜架支承部件53;以及用于形成上述基准标记31、第1判定标记32和第2判定标记33的印戳形成部54。
眼镜保持台51将载置着眼镜100时与虚拟镜片10相对的载置面511作为上表面,并且,在载置面511上具有:可在与虚拟镜片10相对的位置处收纳镜片载置部52的矩形形状的一对凹部512;和中间部513,该中间部513的上表面位于被一对凹部512夹着的区域中,且处于比载置面511的高度低的位置处。在中间部513的中央,形成有沿图7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眼镜架基准线FBL。在载置眼镜100时,进行眼镜架20的鼻梁架22的中心与眼镜架基准线FBL之间的位置对准。
镜片载置部52分别形成在一对凹部512内。镜片载置部52具有:载置上部521,其将代表远用眼点线FL的远用眼点基准线EBL作为边界;载置下部522;以及槽部523,其形成在载置上部521与载置下部522之间。载置上部521和载置下部522由可收纳于凹部512内的矩形状的低回弹性材料形成。作为低回弹性材料,优选使用不会划伤虚拟镜片10的表面的具有适度弹性的材料,例如聚氨酯。槽部523在眼镜保持台51的载置面511上沿着远用眼点基准线EBL形成为凹状。槽部523被设置成,使得后述的印戳形成部54中的远用眼点基准点541能够移动。
眼镜架支承部件53是与远用眼点基准线EBL平行的长尺状的部件,其在图7中的上下方向(与远用眼点基准线EBL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眼镜架支承部件53通过在与镜框21的下边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移动,来调整眼镜100的位置。眼镜架支承部件53可手动地进行调整。
印戳形成部54是形成在镜片载置部52上的突起部组,该印戳形成部54形成在以下位置处,该位置是与在虚拟镜片10的表面上所要形成的基准标记31、第1判定标记32以及第2判定标记33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在印戳形成部54中,形成有与基准标记31对应的远用眼点基准点541、与第1判定标记32对应的第1突起部542、与第2判定标记33对应的第2突起部543。
远用眼点基准点541是圆筒形状的突起部,其一端以可滑动的方式与槽部523卡合。
第1突起部542由与上述第1色条321、第2色条322、第3色条323、第4色条324对应的4个突起条形成。这4个突起条与远用眼点基准线EBL平行,且相邻的突起条形成为具有预定间隔。该预定间隔与上述各个色条之间的距离相同。4个突起条被粘贴在镜片载置部52的载置下部522的表面上。
第2突起部543由与上述第5色条331以及第6色条332对应的2个突起条形成。这2个突起条形成在与远用眼点基准线EBL垂直的方向上,且具有预定间隔。该预定间隔和上述第5色条331与第6色条332之间的距离相同。这2个突起条分别具有可与槽部523卡合的卡合部(未图示),这些卡合部以可滑动的方式与槽部523卡合。
此外,在槽部523内,设置有将这些卡合部的一端与远用眼点基准点541的一端连接的连接部(未图示)。因此,远用眼点基准点541与第2突起部543联动地在远用眼点基准线EBL上移动。由此,远用眼点基准点541与构成第2突起部543的各突起条之间的距离被保持为恒定。该距离和上述基准标记31与各色条之间的距离相同。
另外,在眼镜保持台51的内部分别设置有各种颜色的涂料盒55,这些突起部组分别与对应颜色的涂料盒55连通。由此,可随时向突起部组提供涂料。
(1-3.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
接着,对使用测定工具50在虚拟镜片10上形成标记而测定视线移动量的方法进行说明。
(1-3-1.标记形成步骤)
首先,进行眼镜架支承部件53的定位。展开眼镜架20,沿着虚拟镜片10的外侧表面与镜片载置部52接触的方向,将眼镜100载置到镜片载置部52上。此时,载置成,使得眼镜架20的中心与眼镜架基准线FBL一致。在虚拟镜片10上,预先确定远用眼点,在其位置处标上标记。由此,在使眼镜架支承部件53与镜框21抵接的状态下对眼镜100的位置进行微调,使得虚拟镜片10的远用眼点与远用眼点基准线EBL一致。
此时,使远用眼点基准点541移动来进行位置的微调,使得虚拟镜片10的远用眼点与远用眼点基准点541一致。
在确定了远用眼点基准点541和眼镜架支承部件53的位置后,直接将虚拟镜片10的外侧表面按压在一对镜片载置部52的低回弹性材料上。响应于这样地将虚拟镜片10按压在印戳形成部54上,在突起条组中填充涂料,在虚拟镜片10的表面上形成基准标记31、第1判定标记32以及第2判定标记33。
利用以上步骤,构成了图1所示的形成有标记的虚拟镜片10,成为可测定视线移动量的状态。
(1-3-2.测定步骤)
接着,对测定视线移动量的测定步骤进行说明。
佩戴者戴上安装了形成有标记的虚拟镜片10的眼镜100,首先确认远距观察以及近距观察时的视线位置,进行眼球下转量的测定。
具体而言,在佩戴着眼镜100的状态下,确认直视时的瞳孔中心(视线)是否通过基准标记31(确认步骤,参照图8(A))。接着,在佩戴着眼镜100的状态下,确认读书(近距观察)时的瞳孔中心(视线)是通过第1判定标记32中的哪个位置(判定步骤,参照图8(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判定标记32由第1色条321(黑)、第2色条322(绿)、第3色条323(红)、第4色条324(蓝)这4个色条形成,所以佩戴者判定这些色条中与自己视线所通过的位置最接近的颜色。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个色条之间能看到新的白线,因此,佩戴者也可以回答是白线。
通过以上步骤判定近距观察的视线位置,因此,所选择的色条或白线与基准标记31之间的距离是与该佩戴者对应的眼球下转量。
接着,确认侧视时的视线位置,进行侧视量的测定。
具体而言,在佩戴着眼镜100的状态下,确认侧视时的瞳孔中心(视线)是通过第2判定标记33中的哪个位置(判定步骤,参照图8(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判定标记33由第5色条331(黑)和第6色条332(红)这2个色条形成,所以,佩戴者判定这些色条中与自己视线所通过的位置最接近的颜色。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个色条之间能看到新的白线,因此,佩戴者也可以回答是白线。
通过以上步骤判定侧视时的视线位置,因此,所选择的色条或白线与基准标记31之间的距离是与该佩戴者对应的侧视量。
(1-4.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以上的第1实施方式,可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形成有各标记的虚拟镜片10安装到佩戴者实际佩戴的眼镜架20上的状态下,利用由多个色条构成的第1判定标记32判定近用眼点的位置,由此能够求出眼球下转量。此外,利用由多个色条构成的第2判定标记33判定侧视时的视线位置,由此能够求出侧视量。
这样,由于是在佩戴者戴着在实际使用的眼镜架20上安装了虚拟镜片10的状态下进行测定,因此,不仅能够进行与佩戴者的头部以及眼球运动(视觉动作)对应的测定,还能够进行与佩戴者的姿势对应的测定。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测定与各个人最相符的视线移动量。
此外,由不透明的多个色条构成的第1判定标记32形成在被预测为其中存在近用眼点的区域中。在佩戴者实际戴上眼镜来进行近距观察时,虚拟镜片10上的色条看起来处于模糊状态,因此颜色的视觉辨认性降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色条由不透明的颜色形成,因此反射光比率变高,入射到眼睛内的光量增加,因此能够可靠判定颜色差异(视觉辨认性提高)。由此,佩戴者在测定视线移动量时,能够容易地进行颜色判定。
此外,多个色条是相隔预定间隔(中心线间距离为2mm)而配置的,因此,佩戴者能够从这些色条之间观察到对象物。此外,将色条的宽度设为1mm。该宽度远远小于人的瞳孔大小(2mm以上),因此佩戴者能够观察到对象物。由此,能够在更自然的近距观察的状态下进行测定,因此测定精度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每个佩戴者确定虚拟镜片10的远用眼点位置,并在该位置处形成基准标记31。此外,在被预测为其中存在近用眼点的区域中形成了由多个色条构成的第1判定标记32。由此,在测定眼球下转量时,佩戴者只需判定近用眼点的位置即可。即,佩戴者判定在进行近距观察时,能够看到第1判定标记32的多个色条中的哪个颜色。
由此,由于远用眼点是固定的,只需要判定近用眼点,因此,能够根据绝对位置计算眼球下转量,从而操作简单,能够进行精度高的测定。
此外,第1判定标记32和第2判定标记33由颜色彼此不同的多条线形成,因此,对于佩戴者而言容易进行识别,能够简单地进行测定,而不会给佩戴者带来负担。
因此,在商店等中,即使是不具有特别技术的人也能够简单地进行测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测定工具50在虚拟镜片10的表面上形成了各种标记。印戳形成部54形成在镜片载置部52的上表面上,因此,仅通过将虚拟镜片10按压在该印戳形成部54上,就能够简单地在虚拟镜片10上形成基准标记31、第1判定标记32以及第2判定标记33。
尤其,镜片载置部52是由低回弹性材料形成的,因此在按压虚拟镜片10时,印戳形成部54的突起部组是与虚拟镜片10的表面紧密接合的,能够可靠地使涂料附着到虚拟镜片10的表面上。
此外,在测定工具50中,远用眼点基准点541是活动式的,因此,能够让其与因每个佩戴者而不同的远用眼点相对应。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各佩戴者的视觉动作对应的镜片设计。
此外,第2判定标记33是与远用眼点基准点541联动地移动的,因此,能够将远用眼点与第2判定标记33之间的距离保持为恒定。由此,不需要使远用眼点的位置移动来调整第2判定标记33的位置,因此操作性提高。
此外,测定工具50具备涂料盒55,向印戳形成部54的突起部组提供各种颜色的涂料。尤其,采用了在用预定的力按压突起部组的情况下填充涂料的结构,因此不需要进行用于填充涂料的特别操作,操作性优异。
如上所述,在商店等中,即使是不具有特别技术的人也能够使用测定工具50在虚拟镜片10的表面上简单地形成基准标记31、第1判定标记32以及第2判定标记33,能够容易地进行测定。
[2.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使用了印戳部件作为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以外,其他结构均与第1实施方式,因此对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进行说明。
(2-1.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的结构)
如图9所示,印戳部件80具有:按压对象物的按压部81、保持按压部81的台座部82、在台座部82的与按压部81相反侧的表面上形成为凸状的把持部83。
按压部81具有与对象物相对的按压面811,且形成有从该按压面811向上突出的多个突起部。突起部分别设置在与上述基准标记31、第1判定标记32以及第2判定标记33对应的位置处。即,在与基准标记31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圆筒形状的基准突起部812,在与构成第1判定标记32的多个色条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长方体状的第1突起部813、第2突起部814、第3突起部815、第4突起部816,在与构成第2判定标记33的多个色条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长方体状的第5突起部817、第6突起部818。这些突起部与收纳在台座部82内的涂料盒(未图示)连通,由可渗透从涂料盒提供的涂料的材料形成。
台座部82具有可收纳按压部81的凹部821和未图示的涂料盒。
按压部81以可滑动的方式收纳在凹部821中,在完全收纳在凹部821中的状态与从凹部821突出的状态(参照图9(B))之间变化。即,按压部81通常被保持在从凹部821突出的状态,而在使按压面811按压对象物的情况下,当向按压面811(突起部)施加了预定大小的力时,按压部81完全被收纳在凹部821中。在按压部81完全被收纳到凹部821中的定时,涂料盒向各突起部中填充涂料。
把持部83是形成在台座部82的与按压部81相反侧的表面的大致中央位置处的凸状部件。能够把持该把持部83来移动印戳部件80。
通过将这种印戳部件80的按压面811按压在虚拟镜片10的表面上,能够形成图1所示的基准标记31、第1判定标记32以及第2判定标记33。
接着,使用形成了这些标记的虚拟镜片1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实施视线移动量的测定。
(2-2.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以上的第2实施方式,通过使用印戳部件80可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另外,由形成了各标记的虚拟镜片10带来的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2实施方式中,仅利用使印戳部件80的按压面811按压虚拟镜片10的表面这一简单的操作,即可在虚拟镜片10的表面上形成各标记。由此,不需要特别的装置,能够低成本地实施测定。
[3.第3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了在佩戴者实际佩戴的眼镜架上安装了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眼镜来测定(确认)视线移动量的方法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如下:根据在第1实施方式中测定的视线移动量设计眼镜镜片,确认所设计的眼镜镜片是否适合佩戴者。
(3-1.眼镜镜片)
如图10所示,作为眼镜镜片40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具有:位于上方的远用部区域41、位于下方的近用部区域42、位于这些远用部区域41与近用部区域42之间的渐进带43、以及与渐进带43的两侧邻接地形成的作为像差部的侧方区域44。
远用部区域41具有适合于远距观察的正度数相对较低的平均度数。特别地,将佩戴者直视时通过瞳孔中心的水平线(即视线)所通过的位置设为远用眼点FP,将通过远用眼点FP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直线设为远用眼点线(eye point line)FL。
近用部区域42具有适合于近距观察(例如读书)的正度数相对较高的平均度数。特别地,将佩戴者进行近距离观察(向下方看)时的视线所通过的位置设为近用眼点NP,将通过近用眼点NP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直线设为近用眼点线NL。
渐进带43是位于远用部区域41与近用部区域42之间的、相对的正的平均附加度数渐进地变化的区域。
侧方区域44是被称为像散区域的区域。当通过侧方区域44进行观察时,物体看上去出现重影,因此,佩戴者通常不通过侧方区域44观察物体。
通过对这样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进行成形加工,来得到眼镜镜片40,将得到的眼镜镜片40安装在眼镜架20上,成为眼镜101(参照图11)。
接着,对形成在眼镜镜片40的表面上的标记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眼镜镜片40具有:表示远用眼点FP的基准标记31、形成在被预测为存在近用眼点的区域中的第1判定标记32;构成平视视场的一端的第2判定标记33,其中,平视视场经过远用眼点且在眼镜镜片4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以及构成平视视场的另一端的第3判定标记34。
基准标记31是远用眼点线FL,其经过表示远用眼点FP的位置的远用眼点FP并在眼镜镜片40的左右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远用眼点FP是佩戴者在实际佩戴着眼镜101的状态下平视时视线所通过的位置,该位置是预先确定的。
第1判定标记32形成在被预测为存在近用眼点NP的区域(图10的近用部区域42)中,由与远用眼点线FL平行的多条线形成。这多条线由颜色彼此不同的线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从接近远用眼点FP一侧起,依次由线32B(黑)、线32R(红)、线32G(绿)、线32Y(黄)和线32P(紫)这5条线构成。
第2判定标记33为形成在眼镜镜片40的平视视场外侧的一端上的多条线。这多条线在与远用眼点线FL垂直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从眼镜镜片40的中心侧起,依次由线33B(黑)、线33R(红)、线33G(绿)、线33Y(黄)和线33P(紫)这5条线构成。
第3判定标记34为形成在眼镜镜片40的平视视场内侧的一端上的多条线。这多条线在与远用眼点线FL垂直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从眼镜镜片40的中心侧起,依次由线34B(黑)、线34R(红)、线34G(绿)、线34Y(黄)和线34P(紫)这5条线构成。
作为第1判定标记32、第2判定标记33和第3判定标记34而形成的多条线的宽度全部为0.5mm。此外,这多条线被配置成,各个线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1.5mm。
(3-2.标记的形成方法)
对在眼镜镜片40的表面上形成上述基准标记31、第1判定标记32、第2判定标记33和第3判定标记34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1和图12所示,将佩戴者实际佩戴的眼镜101放置到载置台60上。
载置台60具备:基座61,其形成为长方体状,具有作为上表面的载置面611,在载置着眼镜100时,该载置面611与眼镜镜片40相对;以及眼镜架支承部件62,其被设置为沿着该基座61的载置面611,在一个方向上移动自如,并在适当的位置处支承眼镜101。
基座61具有:与载置面611垂直地竖立设置的彼此相对的一组第1侧面部612、以及彼此相对的另一组第2侧面部613。关于眼镜101,在眼镜镜片40的外表面朝向上的状态下,安装着眼镜镜片40的镜框21被载置于载置面611上,并且,左右的镜腿23处于分别沿着彼此相对的第1侧面部612的状态。载置面611形成为平面状,载置于载置面611上的眼镜101可沿着载置面611在一个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第1侧面部612的上部,即,在载置面611的附近,与载置面611平行地,呈直线状地形成有凹状的切口部614。
眼镜架支承部件62是长尺状部件,其长度大于等于第2侧面部61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眼镜架支承部件62在其两端形成有弯折成U字状(钩状)的卡合部621。两个卡合部621的前端与基座61的切口部614卡合,且在眼镜镜片40的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眼镜架支承部件62在与镜框21的下边211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移动,来调整眼镜101的位置。此外,通过设置可检测远用眼点FP到达了位置对准线PL上的检测单元,能够进行眼镜镜片40的远用眼点FP与载置面611上的位置对准线PL之间的位置对准。
在将眼镜101放置于载置台60上时,通过未图示的控制单元使眼镜架支承部件62移动,当检测单元检测到眼镜镜片40的远用眼点线FL与载置面611上的位置对准线PL成为一致的位置时,使眼镜架支承部件62停止。
接着,利用喷墨法形成上述基准标记31、第1判定标记32、第2判定标记33和第3判定标记34。如图12所示,从涂料喷头70的喷嘴71喷出涂料,在眼镜镜片40上直接印制上述基准标记31、第1判定标记32、第2判定标记33和第3判定标记34(标记形成步骤)。
(3-3.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视线移动量,测定眼球下转量、以及在平视视场中表现出的眼球内转量和眼球外转量(侧视量)。
首先,对测定眼球下转量的方法进行说明。
佩戴者戴上形成有基准标记31、第1判定标记32、第2判定标记33和第3判定标记34的眼镜101,首先确认平视时的视线是否与远用眼点FP一致。在不一致的情况下,再次调整远用眼点的位置。
接着,佩戴者从第1判定标记32的多条线中,判定与近距观察时(例如读书时的状态)的视线所通过的位置(近用眼点NP)最接近的线(判定步骤)。由于已经在多条线上分别涂上了颜色,因此,佩戴者只要回答颜色的名称即可。在最接近近用眼点NP的线是绿色的情况下,从作为基准标记31的远用眼点线FL到线32G的距离为眼球下转量的长度L。
接着,对测定眼球内转量和眼球外转量(侧视量)而求取平视视场的方法进行说明。
佩戴者在平视状态下,判定最远能够看到作为设置在眼镜镜片40上的第2判定标记33的多条线中的哪条线。从远用眼点到这条线的距离为眼球外转量(侧视量)。并且,判定最远能够看到作为设置在眼镜镜片40上的第3判定标记34的多条线中的哪条线。从远用眼点到这条线的距离为眼球内转量。并且,所判定的线与线之间的距离为平视视场。具体而言,在判定为最远能够看到第2判定标记33中的红色的线33R、且判定为最远能够看到第3判定标记34中的黄色的线34Y的情况下,线33R与线34Y之间的距离为平视视场的距离。
(3-4.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以上的第3实施方式,可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眼镜镜片40上形成基准标记31和第1判定标记32,并将该眼镜镜片40安装到佩戴者实际佩戴的眼镜架20上,进行视线移动量的测定。
由此,能够在佩戴者佩戴着实际使用的眼镜架的状态下进行测定,因此,不仅能够进行与佩戴者的头部以及眼球运动(视觉动作)对应的测定,还能够进行与佩戴者的姿势对应的测定。即,能够高精度地测定与各个人最相符的视线移动量。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眼镜镜片40上还形成了第2判定标记33和第3判定标记34,以测定平视视场的长度(视线移动量)。
由此,能够在佩戴者佩戴着实际使用的眼镜架的状态下进行测定,因此,能够得到与佩戴者观察物体时的视觉动作和姿势对应的测定结果。即,能够高精度地测定出与各个人最相符的平视视场(视线移动量)。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1判定标记32由颜色彼此不同的多条线形成。因此存在多个候选,从而能够判定近用眼点NP的准确位置。
同样,第2判定标记33和第3判定标记34分别由颜色彼此不同的多条线形成。因此存在多个候选,从而能够准确地判定平视视场的端部。
此外,佩戴者只需判定所能看到的颜色即可,因此,识别起来很容易,能够简单地进行测定,而不会给佩戴者带来负担。
此外,第1判定标记32、第2判定标记33和第3判定标记34由颜色彼此不同的多条线形成,因此在测定时,佩戴者只要判定实际所能识别的颜色即可。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测定,而不会给佩戴者带来负担,所以在商店等中,即使是不具有特别技术的人也能够简单地进行测定,可用性高。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为了在眼镜镜片40上形成基准标记31、第1判定标记32、第2判定标记33和第3判定标记34,使用了喷墨法直接在眼镜镜片40上形成预定图案。当使用喷墨法时,能够容易地形成精细的图案,因此,测定实施者只需将眼镜101载置于载置台60上,即可简单地形成标记。
[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显然,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及效果的范围内的变形及改进也包含在本发明的内容之中。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3(A)所示,也可以在眼镜镜片40的相当于渐进带的区域中形成盲区35。盲区35是不透明的区域,在该区域中不能进行透视。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渐进带不适于观察物体,因此,佩戴者需要进行不在渐进带中观察物体的训练。由此,佩戴者可利用盲区35容易地识别渐进带的区域场所。此外,能够容易地进行不在渐进带(盲区35)中观察物体的训练。
由此,在商店等中对佩戴者进行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说明时,能够简单地进行说明和指导。
此外,如图13(B)所示,也可以在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相当于侧方区域44的区域中形成不透明的盲区36。侧方区域44不适于观察物体,因此,通过设置盲区36,能够让佩戴者容易地识别该区域。由此,能够对不习惯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佩戴者进行更简单的指导。此外,能够容易地进行不通过侧方区域44观察物体的训练。
此外,也可以采用组合了上述变形例的形状。这种眼镜镜片能够使得针对佩戴者进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使用方法的指导变得容易。
此外,作为形成标记的方法,可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在第3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喷墨法,或者在第3实施方式中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印戳方式。此外,在眼镜镜片上形成各种标记的方法不限于此,可以用各种印刷方法。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在虚拟镜片10或眼镜镜片40的表面上直接涂敷涂料来形成标记,不过,也可以在胶带的表面上形成这些标记,并将该胶带粘贴到虚拟镜片10或眼镜镜片40的表面上。此时,尤为重要的是,要使虚拟镜片10或眼镜镜片40的远用眼点与形成在胶带上的基准标记相一致。
由此,在从虚拟镜片10或眼镜镜片40上去除标记时,仅需要揭下胶带即可,因此后处理简单。并且,由于不是在镜片上直接涂敷涂料,因此,对于所使用的涂料而言,不会受到例如为了去除涂料而选定容易擦掉的涂料等的限制。由此,能够使用低成本的涂料而实现成本削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作为简单地测定眼镜镜片上的视线移动量的方法而广泛用于眼镜店等中。

Claims (12)

1.一种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标记形成步骤,在安装于佩戴者实际佩戴的眼镜架上的眼镜镜片的表面上,形成表示远用眼点的基准标记,在所述眼镜镜片的表面上的、被预测为存在视线移动的区域中,形成不透明且相邻的线与线之间具有预定间隔的多条线;以及
判定步骤,佩戴着所述眼镜架的佩戴者判定在所述标记形成步骤中形成的所述多条线中、与所述视线通过的位置最接近的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多条线,相邻的线的中心间距离为1.5mm以上且2.5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的宽度为0.1mm以上且1.5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多条线,至少相邻的线由不同的颜色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眼镜镜片的表面上的、被预测为存在近用眼点的区域中,以与经过所述远用眼点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平视视场平行的方式形成所述多条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被预测为构成平视视场的一端的区域中,在与所述平视视场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所述多条线,其中,所述平视视场经过所述远用眼点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标记形成步骤中,利用印戳,在眼镜镜片上直接形成涂料。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标记形成步骤中,利用喷墨方式,在眼镜镜片上直接形成涂料。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标记形成步骤中,在可粘结在眼镜镜片表面上的胶带表面上,形成所述基准标记和所述多条线,在安装于佩戴者实际佩戴的眼镜架上的眼镜镜片的表面上,以使所述眼镜镜片的远用眼点与形成在所述胶带上的所述基准标记一致的方式粘贴所述胶带。
10.一种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其特征在于,
该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具有保持眼镜的眼镜保持台,该眼镜在眼镜架上安装有眼镜镜片,
在所述眼镜保持台的上表面上具有:
镜片载置部,其设置在与所述眼镜镜片对应的位置处,由低回弹性材料构成;以及
印戳形成部,其在与表示远用眼点的基准标记以及以下的多条线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凸状的突起部,所述多条线形成在所述眼镜镜片的表面上的被预测为存在视线移动的区域中,并且,所述多条线是不透明的,且相邻的线与线之间具有预定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基准标记对应的突起部被设置成在所述眼镜镜片的水平方向上移动自如。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其特征在于,
该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还具有支承所述眼镜架的眼镜架支承部件,该眼镜架支承部件被安装成在与所述眼镜镜片的水平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
CN2010106113611A 2009-12-29 2010-12-28 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及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 Pending CN1021067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99058A JP2011138064A (ja) 2009-12-29 2009-12-29 視線移動量測定方法および視線移動量測定治具
JP2009-299058 2009-12-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6717A true CN102106717A (zh) 2011-06-29

Family

ID=43827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113611A Pending CN102106717A (zh) 2009-12-29 2010-12-28 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及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62134B2 (zh)
EP (1) EP2340760A1 (zh)
JP (1) JP2011138064A (zh)
CN (1) CN10210671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9955A (zh) * 2013-12-16 2016-08-03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用于检查镜架和矫正镜片的正确组装的方法
CN108595009A (zh) * 2012-02-29 2018-09-2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人机交互控制方法及电子终端
CN112773323A (zh) * 2019-11-06 2021-05-11 上海三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十字孔镜片及眼镜验配测量架
CN113508331A (zh) * 2019-03-29 2021-10-15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测量被测试者的眼球的旋转特性的测量方法及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25215A1 (de) * 2009-06-17 2010-12-30 Carl Zeiss Vision Gmbh Methode und Vorrichtung zur Ermittlung der habituellen Kopfhaltung
JP2011253042A (ja) * 2010-06-02 2011-12-15 Seiko Epson Corp 眼鏡レンズ選択方法及び眼鏡レンズ選択システム
US8828284B2 (en) * 2012-01-23 2014-09-09 Transitions Optical, Inc. Method of producing an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mark
JP6020577B2 (ja) * 2012-09-1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ニコン 測定システム、測定方法、眼鏡レンズ設計方法、眼鏡レンズ選択方法、および、眼鏡レンズ製造方法
EP3663840A1 (en) 2012-09-19 2020-06-10 Nikon Corporation Line of sight detection device, display method, line of sight detection device calibration method, spectacle lens design method, spectacle lens selection method, spectacle lens manufacturing method, printed matter, spectacle lens sales method, optical device, line of sight information detection method, optical instrument design method, optical instrument, optical instrument selection method, and optical instrument production method
JP2014071420A (ja) * 2012-10-01 2014-04-21 Eyeglass Direct Co Ltd 眼鏡フレームのダミーレンズ及び眼鏡フレーム
US9507175B2 (en) * 2012-10-16 2016-11-2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valuating eyewear fit
KR101470243B1 (ko) * 2013-11-15 2014-12-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시선 검출 장치 및 그 시선 검출 방법
JP6680207B2 (ja) * 2014-06-30 2020-04-1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視線計測システム、視線計測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0268304B (zh) * 2016-12-30 2021-04-06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用于设计眼镜镜片的方法,镜片,和用于设计镜片的装置
EP4049788A1 (en) 2021-02-26 2022-08-31 Carl Zeiss Vision International GmbH Method and device for applying an optical mark to a spectacle len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4272A (en) * 1995-10-31 1998-05-19 Optix Instruments Machine for marking progressive optical lens
CN1815299A (zh) * 2005-02-04 2006-08-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组合眼镜镜片、辅助镜片和组合眼镜镜片的磨边加工方法
US20070222938A1 (en) * 2006-03-21 2007-09-27 Seg-Mark,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rking eyeglass lens for placement of reading seg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81438A (en) * 1931-07-16 1934-11-20 Joseph W Smith Eye-testing apparatus
US4309085A (en) * 1979-07-12 1982-01-05 Morrison Robert J Method for measuring eye features with a contact lens
JP2503770Y2 (ja) * 1989-12-27 1996-07-03 ホーヤ株式会社 眼鏡レンズの枠入れ補助具
JPH0663015A (ja) 1992-08-25 1994-03-08 Hoya Corp 眼鏡レンズ選定方法及び眼鏡レンズ選定補助具
AUPQ591800A0 (en) 2000-02-25 2000-03-23 Sol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System for prescribing and/or dispensing ophthalmic lenses
JP4329314B2 (ja) * 2001-08-30 2009-09-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眼鏡レンズのマーキング方法およびマーキング装置
JP3928508B2 (ja) * 2002-07-12 2007-06-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眼鏡レンズの加工装置
AU2003258108A1 (en) * 2002-08-05 2004-02-23 Martin L. Hage Waterborne ophthalmic lens ink
JP2004347947A (ja) * 2003-05-23 2004-12-09 Pentax Corp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印刷マークレイアウト印刷方法及び印刷装置
FR2871100B1 (fr) * 2004-06-03 2006-09-22 Essilor Int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marquage d'une lentille ophtalmique
JP2006091411A (ja) * 2004-09-24 2006-04-06 Tokai Kogaku Kk アイポイント検出器及びアイポイント検出方法
CA2587323A1 (en) * 2004-11-16 2006-05-26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enerale D'optique) Method for designing spectacle lenses taking into account an individual's head and eye movement
PT1864181T (pt) * 2005-03-01 2016-10-06 Carl Zeiss Vision Australia Holdings Ltd Revestimentos para elementos de lentes oftálmicas
US7568798B2 (en) * 2006-04-21 2009-08-04 Otc Optics, Llc Display for eyeglasses with multiple optical center distances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such eyeglasses
DE102008056136A1 (de) * 2008-10-29 2010-05-20 3D-Micromac Ag Lasermarkierverfahren, Lasermarkiervorrichtung und Optikelemen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4272A (en) * 1995-10-31 1998-05-19 Optix Instruments Machine for marking progressive optical lens
CN1815299A (zh) * 2005-02-04 2006-08-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组合眼镜镜片、辅助镜片和组合眼镜镜片的磨边加工方法
US20070222938A1 (en) * 2006-03-21 2007-09-27 Seg-Mark,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rking eyeglass lens for placement of reading segment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95009A (zh) * 2012-02-29 2018-09-2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人机交互控制方法及电子终端
CN108595009B (zh) * 2012-02-29 2020-12-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人机交互控制方法及电子终端
CN105829955A (zh) * 2013-12-16 2016-08-03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用于检查镜架和矫正镜片的正确组装的方法
CN105829955B (zh) * 2013-12-16 2019-08-30 依视路国际公司 用于检查镜架和矫正镜片的正确组装的方法
CN113508331A (zh) * 2019-03-29 2021-10-15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测量被测试者的眼球的旋转特性的测量方法及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
CN113508331B (zh) * 2019-03-29 2023-12-15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测量被测试者的眼球的旋转特性的测量方法及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
CN112773323A (zh) * 2019-11-06 2021-05-11 上海三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十字孔镜片及眼镜验配测量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40760A1 (en) 2011-07-06
US8562134B2 (en) 2013-10-22
JP2011138064A (ja) 2011-07-14
US20110157549A1 (en) 2011-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6717A (zh) 视线移动量测定方法及视线移动量测定工具
US11408798B2 (en) Measuring individual data of spectacles
US7740355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optical parameters
US5973772A (en) Layout judgment apparatus and layout judgment system
JP6212115B2 (ja) 人物の他覚的眼屈折及び少なくとも1つの幾何学的形態パラメータを測定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AU2013229323B2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t least one head posture characteristic of a person wearing spectacles
WO2008009355A1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stimmen einer trageposition einer brille, computerprogrammvorrichtung
CN106030382A (zh) 用于优化佩戴者的光学镜片设备的方法
KR101812525B1 (ko) 안과 렌즈의 적어도 하나의 굴절 특성을 결정하는 방법
WO2013149891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ustom-made spectacles
DE102008012268B4 (de) Vorrichtung, Verwendung, Verfahren und Computerprogrammprodukt zum dreidimensionalen Darstellen von Darstellungsbilddaten
AU6653500A (en)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attachment of a finishing block to a lens
CN100484712C (zh) 在定中心和锁定设备中手动地为镜片定中心的方法以及相关联的定中心和锁定设备
WO2008009423A1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stimmen einer position eines brillenglases relativ zu einer brillenfassung, computerprogrammvorrichtung
JP4963977B2 (ja) 眼鏡レンズ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マーク検出装置
CA2234861A1 (en) Process for fitting a contact lens, and measuring lens for performing the process
CN101987012A (zh) 眼球下转量测定工具、工具贴附装置及眼球下转量测定方法
JP3225124B2 (ja) フレームpd測定装置
JP2011030627A (ja) 視線移動量測定方法
JP2006091411A (ja) アイポイント検出器及びアイポイント検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OYA OPTICAL MANUFACTURING PHILIPPINES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EIKO EPSON CORP.

Effective date: 2013090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905

Address after: Philippines province of Cavite

Applicant after: SEIKO EPSON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eiko Epson Corp.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9